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社会活动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
2、比较研究法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该方法。
3、归纳综合法
归纳综合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例法,借助于给出的一组输入/输出实例逐步导出适于一类问题的程序;另一种是“轨迹”法,通过所给实例的执行轨迹,逐步导出程序。
4、实证研究法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5、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有一本叫【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杂志(该书有网站,可投稿),你可以买一本借鉴一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的论题有如下,可参考:
1、语言与思维研究2、语言与哲学研究3、语言与宗教、神话研究4、语
言与文学艺术研究5、语言与伦理观念研究6、语言与人文意识研究7、人名、
地名与文化8、方言与文化9、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0、现代汉语语
汇研究11、现代汉语语义研究12、现代汉语语境研究1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4、各类语体(如网络语言、公文语言、广告语言等)研究15、逻辑与语言运用
研究16、现代汉语修辞(包括现代汉语、语言风格)研究17、网络语言研究18、
新词新语研究19、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0、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研究21、方言词
汇的演变研究22、传统语言学要籍(如《说文解字》、《尔雅》、《马氏文通》
等)体例新探、错舛辨正。23、汉字构造理论探讨24、汉字形体构造与正字教
学研究25、汉字发展前景探讨26、字义、词义考释27、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
注释辨误28、任一古籍异文校读29、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30、词汇与文化的
关系31、《汉语大字典》词汇义项关系梳理32、字典、词典编校错舛辨正33、
古籍注疏辨正34、古籍标点辨误35、古籍新译商榷36、古汉语语法研究37、
古汉语音韵研究38、古代汉语修辞研究39、传统历史文化研究40、《诗经》
研究(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41、《左传》研究(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42、
《诸子》研究(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43、唐诗44、唐文45、唐传奇46、唐
五代词47、唐代作家48、宋词49、宋文50、宋诗51、宋话本52、辽金文学
53、宋诗话54、宋代作家55、《战国策》56、《史记》、《汉书》57、两汉乐
府58、东汉抒情小赋59、文人五言诗60、魏晋南北朝文论61、建安诗歌62、
东晋山水诗、田园诗63、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64、中国历代画论、书论
(美学)65、《三国演义》研究66、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67、古代小说母题研
究68、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69、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70、《水浒传》
研究71、《西游记》研究72、《三言》研究73、《二拍》研究74、《聊斋志
异》研究75、《儒林外史》研究76、《红楼梦》研究77、任一明清小说作品
研究78、元杂剧研究79、明代戏曲研究80、清代戏曲研究81、当代文学走向
与流变研究82、当代小说作品思想与艺术特征研究83、当代诗歌演变史84、
文学思潮研究85、大众文学勃兴的时代哲学研究86、当代文艺理论走向研究
87、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及其存在问题88、知识分子挂帅嬗变研究89、中国
现代文学(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90、现当代女性文学(仅提供方向,题目待与
指导老师商讨后再拟)91、当代校园话剧研究92、90年代先锋戏剧研究先锋
戏剧与市场需求等等93、90年代诗歌的语言探索94、90年代诗歌思潮95、市
场化年代的当代文学96、当代文学的生存状况期刊改制、网络影视剧改编97、
当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98、影视剧研究99、后现代性研究100、文学创作低龄
化趋势70后、80后、90后作家101、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互文"102、纪录片
研究103、"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及创作实践研究104、"十七年"经
典重读105、文革文学研究"地下文学"、"手抄本"研究106、当代文学与影视
改编107、网络文学特点研究如网络电影方面的研究108、东方文学(仅提供
方向题目自拟)109、欧美文学(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110、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下的文学创作变化研究如文学语言变化研究111、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
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研究112、中国象征主义文学研究113、浙江民间海洋文化研
究114、现代文学表现技巧研究如荒诞派文学中的时空表现研究115、文学接
受研究如对艺术共鸣的研究116、象征主义研究如象征主义分类研究117、
当今我国大众文学美学特点研究如我国大众文学的创作目的研究118、我国
现代审美心理差异研究如我国男女中学生审美心理差异研究119、中西文学
理论互相影响研究如我国接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规律研究120、文学的文
化研究如文化模式与叙事模式的内在关系研究121、阅读教学理论研究122、
阅读教学过程研究123、阅读教学方法研究124、阅读教学模式研究125、阅读
教学评价研究126、写作教学理论研究127、写作教学现状研究128、写作教学
过程研究129、写作教学方法研究130、写作教学模式研究131、写作教学评价
研究132、创新作文研究133、班主任工作研究134、教师素质研究135、学校
管理者素质研究 。
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对不起,没空给你做作业。谢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法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阶级分析法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二、价值分析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方法.三、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医学法学是与医学有关的一门法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问题而新产生的一门法学的分支学科。法医学早在古代宋朝就出现了萌芽,代表人物是宋慈。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化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来解决与医学有关的法律问题,为侦察和审判提供证据。最早的法医学其实就是法医病理学,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对尸体的检验得出死者的死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等。随着法律的和医学的发展,出现了法医物证学,主要是对一些生物性检材进行检验,比如现在的DNA检验和亲子鉴定都是属于法医物证学的范畴。还出现了法医临床学,主要是对一些因交通事故或打架斗殴等受伤的人进行检验,从而评判是重伤、轻伤或者几级伤残等等。此外还有法医人类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昆虫学等等分支学科。医学院校法医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学习一般医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外,我上面提到的所有科目都要学习。如果是法医专业的研究生,就只用选择以上分支学科中的一门,进行专门的研究。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论文
导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转变高职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前言
“双师型”教师能力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则具有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能力,从政策,搭建平台、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入手,为发展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做出贡献,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需求。首先,双师型教师对于资格的要求是,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熟悉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中,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是教师所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以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操作技能为己任,把行业实践案例讲解与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简述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对于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以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社会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市场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将来上岗的操作能力。
双师型教师具有的特征。从知识结构上看,双师型专业教师需要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还应该具备关联专业和相关行业的知识技能,最后,专业教师还必须将这些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强硬的`只是操作技能。从能力结构上看,双师型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首先,操作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其次,科研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应该具有研究和推进高新科学技术应用的能力,最后,教学能力是指专业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素质结构上看,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职业素质使指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以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进行教学,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效果。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接受和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此,专业教师可以将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过于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是注重案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且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学校应该组织具有特色专业的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后在逐步推广。
对顶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奠基础。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满足基本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对无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提出新要求,要求其至少脱产顶岗实践学习两个月以上,有些特殊岗位要求的时间甚至更长。而对于顶岗实习的教师,则由学校系部进行落实,落实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高职院校可以用过邀请知名课程专家举办大型讲座,并让专业教师参与讲座,而专业教师在讲座听讲过程中可以对课程有更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完善自身的课程设计方案。另外,教师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培训后,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专家、企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改善课程教学方式,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市场发展情况。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辐射作用,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对职业学院的教育进行全面检阅,有助于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于教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大赛,加强自身资源库建设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些赛事的契机,让更多的老师得到锻炼,尤其是年轻老师。
4、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计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共同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设立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4个项目,为此,中央财政将投入至少26亿元,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其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包括:国内培训万人、国外培训2500人、企业顶岗培训万人。国内培训为期4周,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小组研讨等形式组织,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国外培训为期4周,主要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企业顶岗培训为期8周,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
“十二五”期间,支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重点建设3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改善职教师资基地的实训条件。支持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基础好、具有相关学科优势的本科层次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等有关机构,牵头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转变高职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促进学校与企业、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一系列从内而外的培养措施,才能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发展意识,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使教师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这一系列措施还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媛媛.项目课程改革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教育与职业.(26):54—56.
[2]谢朝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4):142—143.
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打破现有课程教学的学科界限和壁垒,探索基于学生完全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实践创新素养培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教育时代的需要。什么是跨学科的融合教育? 其本质是通过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介入和融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本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舒梅克( Shoemaker )于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定义。 教学跨越学科边界,将课程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学习。这样,校际融合教学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孤立甚至对立的现象和问题,通过校际融合,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整合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而打破知识教育碎片化、学科课程孤立化的局面,从整体上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综合关系一、跨学科融合教学问题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其不同于孤立学科分科教学的独特价值和显著优势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在一些地区、学校的教改实验和课程改革活动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经验探索备受关注。但总体而言,其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 .学科课程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在跨学科融合意识尚未确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分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科思维相对独立,教师习惯以固定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接触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科思维、课程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融合互通,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观念尚未真正树立。2 .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只是单纯的重叠,学科间的知识并没有加深学科间的融合,主要目的是应用学科间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思维,进行学科间的知识协作、方法的融合和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然而,在一些教师所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课堂上往往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积累、简单拼凑、“暴力”的叠加,是为了“跨越”而“跨越”的半机械式“融合”3 .跨学科融合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知识学习无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过程的要求,绝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应该转移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对所学知识的转移和应用,知识就会成为与现实生活隔离的孤立存在,知识学习就会成为刻板固化的认知活动。然而,在当前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课堂并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跨学科知识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存在脱节,导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知识学习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也难以发挥4 .学科教学的孤立性和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导致学科知识能力与完全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孤立的学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是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学生很难形成符合通过知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综合、完整、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如:钻木取火是一个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的问题。木质如何,什么样的植物从生物属性来看容易点燃,这需要学生具备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什么能点燃,这与温度、闪点、反应等因素有关,需要学生调用相关化学学科的知识如何树当然整个过程的背后离不开运算等数学学科的能力。所以,即便只是钻木取火这一简单的事情,仔细研究也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和能力来有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孤立的学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有效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打破学科课程教学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克服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实现学生多维度、系统化、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要求为了解决低层次、浅层次的跨学科融合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完整、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思考1 .聚焦实际解决问题,建立开放包容的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首先需要变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传统课程有很多常见的教学方式,如讲课、讲解、示范、模仿、演习等。运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学科教学内容,明确和突破教材中的各类知识点。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解决具体单一的知识点问题上,可以说在实践中是有效的。但必须指出,学生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并不等于现实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与学生综合、完整、开放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划上等号。新时代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聚焦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建设开放现实的学习领域。真正的问题,开放式的领域,这才是适应跨学科融合学习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校际融合教育应该有两种最基本的价值观。 其一,校际融合教育教学情境真实,应来源于生活实践,立足学生思维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聚焦于现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真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素养。第二,跨学科融合教育应着力构建开放现实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核心是学生之学。在这种学习领域,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的叠加,还应伴随着情感、意志、精神、德性、品质、灵性等学习者的诸多内在特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开放包容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学习领域中,自主、自愿、自由地表达和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和技术,构建多学科内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效融通。2 .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育人功能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一种新的育人观,旨在培养能促进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核心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融合教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界定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培养出的(横向)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横向)学科知识与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的综合可见,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个人在面临复杂不确定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跨学科知识与思维的融合。核心素养内容的总体特性不仅决定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意义是综合的、系统的、整体的,也决定了学生掌握核心素养的过程和方式应是跨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整合和共同作用。可以说跨学科融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越来越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综合育人功能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统一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协作,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地区、学校课改活动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科融合、项目探索和实践创造,相继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动手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式学习( PBL )等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3 .探索多样的学习实践,赋予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更大空间意义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精神乃至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过程,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在特质,挖掘自身潜力这样的学习活动终将使人成为千差万别的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成为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这种“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体,不能生长在纯粹孤立的学习实践“土壤”上,而需要接受多种“养料”的滋养,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性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可能通过僵化、死板、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富有个性特征、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是积极探索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多样化学习实践传统的课堂学习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演习、学科技能训练和考试对策训练,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差异化的认知经验,难以真正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无法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实施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进入跨学科融合的综合化学习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质,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跨学科融合教学以整合学科相关内容为基础,打破知识内容边界和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探索多种学习实践,为学生营造跨学科融合学习的空间。跨学科融合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课堂内,而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外社区、博物馆、实践基地、虚拟空间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这些“大课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项目探索、动手合作、实践创造,使学习活动既有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又有趣4 .为了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倡导多维学习评价模式的学习评价是收集学生、课堂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形成判断,实施反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促进学生的学习。类似的说法有“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学习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课程评价”等。学习一定有反馈,反馈一定有评价。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倡导多元多维的学习评价模式。跨学科融合教学要针对评价主体,积极开展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在评价形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特别是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所体现出的交流合作、质疑反思、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流动和运用的评价,而且关注不同学科思维技能、问题解决方式、学科素养融合的评价; 学生对智力因素的评价(如知识学习、观察力、理解力、创造性等)和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情感、动机、意志力、参与),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思维过程、技能提高的评价,还要关注对精神品质、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人、小组团队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中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班级、学校乃至地区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整体水平,形成从起点看变化、从现状提高、从结果改进的增值评价模型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整体设计、深度融合,使知识应用具有灵活性、迁移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系统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综合性、完整性,使人才培养具有复合性、创新性。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实施路径,深化改进策略。出处丨《中国教师》作者丨张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摘 要: 近年来,语言学中的跨学科性研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话语分析”和翻译的结合为例,通过对话语分析和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切合点及结合的优势,最后提出语言学跨学科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 翻译 话语分析 跨学科性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语言学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传统语言学研究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和学科领域,语言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和日趋完善。当代语言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主张通过语言研究的跨学科思维,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进而把新的研究思路带入语言研究方面。胡壮麟(2007)指出,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向纵深发展,对本学科的研究越挖越深;一种是向横向发展,力求与不同学科建立联系,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如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本文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话语分析”和翻译的结合为例,通过对话语分析和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切合点,并提出这两门学科结合的优势,最后指出语言学跨学科发展的必要性。 二、翻译研究简述 翻译早年被认为是艺术、是技巧,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人不断倡导翻译就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言语交际中语言间相互转换的学科,翻译学关注的是围绕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Holmes,1988/2000),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准确无误并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的创造性活动。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以意义再生成为目的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许钧,2003)。当翻译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译者会对翻译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规律进行系统性的思考、阐释、归纳总结和提升,从而产生翻译理论,这些来源于实践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研究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话语分析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Harris(1952)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题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试图超越句子研究语言。该文发表的五十多年里,话语分析迅速发展。大体上,我们可以将话语分析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日趋成熟阶段(朱永生,2003)。研究者们认为,话语就是人们在社会互动或文化交际中为达到某个目标而说的话,谈话参与者不断推测其他说话者的意图,又迅速地通过分析这些意图作出恰当的反馈,以期准确表达意思和实现交际目的。从微观的角度,对在某个语境中产生的具体话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者们试图发现支配谈话过程的话轮、话轮转换,以及偏误修正等显性规则。狭义上,话语分析指对话语的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包括言语行为分析、会话分析、体裁分析、语域分析、主位述位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等;广义上,任何与话语研究相关的分析都可被认为是话语分析(如对话语作出句法、语义、语用等分析)的研究对象。 Schiffrin(1994)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话语分析的方法: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此外,还有许多可以用作话语分析的方法,如系统功能语法、关联理论等,各种方法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时所采取的步骤及侧重点,即广义上的话语分析。无论在何种理论框架下,我们对话语进行分析都需遵循一定的标准。 Beaugrande&Dressler(1981)认为,话语分析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话语参照性/互文性。衔接性和连贯性判断话语在行文过程中是否做到前后一致,是否连贯;意向性判断话语是否正确地传递了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可接受性评判话语被听者或读者的接受程度;语境性判断话语是否适合当时的语言环境;信息性要求话语传递足够的信息以便读者理解;话语参照性/互文性指话语在转引其他话语文章时是否保持了原有话语的风格和艺术效果。 上述宏观上的话语分析路径和原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确定话语分析的单位。大多数学者认为话语大于句子。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就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种种现象,如我们可以用一句话、一个短话,甚至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也是与对话语的定义相吻合的。黄振定(1997)认为话语作为超语法及语言词汇和句子的交际功能的语义整体具有机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单位的划界标准理应是相对灵活的。 Wilss(1982)认为话语单位的确定既与按交际功能划分的话语分类有关,又与话语分析的目的相联系。在具体分析话语时应该用什么作为分析单位呢?笔者认为,任何能够用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单位都可用来作为话语的分析单位,因为话语的构成是以这些语言单位为基础的。这种话语分析单位的界定对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翻译与话语分析结合的优势 翻译与话语分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因涉及共同的研究对象而相互联系,又因研究方法和侧重点的不同而相互区别。话语分析主要研究构成语言体系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而翻译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两种语言转换中各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 目前,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以话语分析的言语行为模式为例,言语行为理论主要用于言语交际中,解释人们如何用“语言”来“做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力求在准确理解原文话语,即充分理解原文的言语行为的前提下,准确并有效地传达原文/说话人的意图,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成事行为在翻译中的应用将翻译这种交际活动的实质揭示了出来。根据的言语行为理论,交际双方只有把握好言语行为才能完成正常交际。翻译实践表明,译者最大的障碍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译者要正确领会原作者/说话人的主观动机或意图等,就必须把握好话语在言语交际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只有当原作信息对原文接受者的作用与译作信息对译文接受者的作用基本相同时,译者的翻译言语行为才能被视为得以实施。
议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范式跨学科研究必要性
【论文摘要】 当前技术学主流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对其分析思考后,提出教育技术学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以顺应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实践和学术需求,不断挖掘和实现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定性研究传统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己成了以应用为取向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梗桔。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充分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来,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混合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新型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逐渐兴起。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认为“多元化研究范式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必然走向,我们需要打破单元的思维,放弃寻求普遍的万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模式,走向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的确,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的多样性以及当前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上的迷乱困境等都要求多元化的研究范式。本文在库恩范式论对研究范式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提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应当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并对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发展的启发
范式一词是由美国当代科学家托马斯浑恩( )在其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的。库恩认为“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fzl“研究范式”概念的核心要义是科学共同体共同具有的信念、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及科学研究的框架结构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不少学者对研究范式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库恩赋予研究范式的意义,正如有些学者(蔡建东等,2006)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也认为与库恩范式的“替代性”和“不可通约性”相反,教育技术学不同研究范式之间是“共存”的,而且是“可通约”的,是交替互补的关系。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技术研究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就像日常生活中使用劳动工具一样,不同劳动工具的功用和效率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适合某种劳动的工具一样。因此,教育技术学需要尝试、引入和发现多种研究范式及其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在进行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技术学所使用的各种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和思考。
二、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简述与思考
我国教育技术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学术研究一片繁荣、理论观点不断推陈出新,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论文和著作也是与日俱增。然而,教育技术领域对自身研究范式的探讨并不多见,并且研究结论也不清晰一致。就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教育技术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的分类及所持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2、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是己经形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3、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主要存在“实证主义”与“解释/建构主义”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4、黄荣怀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范式的演变经历了“经验一对比实验一系统整合”三个主要阶段。5、近年来也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提出教育技术学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从以上分类和观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领域对其研究范式并没有形成一致性认识,各种观点处于离散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研究传统的限制,先前教育技术研究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很少有人对研究范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教育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范式难得统一。好在这种现象也表明了教育技术领域正在日益重视研究范式研究,这应该是一种好兆头。
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思考后,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应当突破单维的思维模式,引入并尝试使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至于从其他学科领域引入的研究范式是不是适合教育技术研究需要,这需要理论思辨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
三、教育技术学也要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
1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范式
“跨学科”一词较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有组织和规划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许多学者对跨学科及跨学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对跨学科研究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要义是明确的。我们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以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合作以及个人探索等方式,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灵活且融合的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策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关注点都是多元的。它可以由科学的求知欲驱动,也可以由实际的需求促发;可以由单个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组建团队来实施。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学科拼凑在一起,而是追求各个学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商讨与合作,建构一个共同的研究框架,获取一个整体的或系统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法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以及研究者群体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就构成了跨学科研究范式。根据对跨学科研究及其范式的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更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使得各相关学科的方法、思想等有机融合,更好的为学科发展服务。
2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首先,科学研究的大呼吁跨学科研究范式。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也只有相互协作共同探索才能解决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证明,这些问题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单独解决得了的。鉴于此,许多学者撰文呼吁跨学科研究,并论证跨学科研究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对跨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对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重构综合整体的观念、促进学科的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口各学科所谓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它独断的专有领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跨学科研究是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己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学作为科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为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多学科复杂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并且明显具有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是纯教育学的,也不是纯学的,也不是纯技术学的,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问题。例如,远程教育不仅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也要关注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心理问题,并且要采用恰当的技术来实现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其中管知识的运用也是影响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再如,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交流互动平台的建立等等,都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上的突破。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应用理论的杰出典范。教育技术学的这种包融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就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必然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也只有这样,教育技术学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开阔创新视野。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的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己经建立起来的部门(学科)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8] n。教育技术学己经冲破了“被忽视的无人区”,但是教育技术学还没有成为“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尤其是缺乏突破性的创新。而跨学科研究范式给教育技术学科研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跨学科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教育技术学单维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这种突破不是对原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断然摈弃,而是在吸取和完善原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可以消除相关学科之间界限隔阂所造成的壁垒和视野遮蔽,强调以研究主题为中心的有机协调与合作,增加学科间的交流,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技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复杂问题,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学科体系创新。
四小结
没有一种研究范式具有统领‘天下’的能力,只有在特定学术背景和特定研究阶段占主导地位或是倍受学术研究者青睐的研究范式,因为研究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而是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实践的需要、研究重点的转移等动态变化发展的整体认识和操作过程,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和使用范围。因此,在多元化充斥学术研究的今天,我们要顺应学科需求和研究的发展变化;在诸多学科需要教育技术支持并优化教学的今天,我们要充分满足其他学科的需求。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促进多学科思想及方法的有机融合,促使教育技术学研究脱离困境,使得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实现完美整合,不断挖掘和实现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1、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又分为“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程度、规模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发展趋势,以此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2、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其实就是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及抽象等的方法来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加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选择对于文章论点有用的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从而使研究对象可以有“质”的提升。
3、 话题发散法
话题发散法就是采用话题扩散的方法就是在观点的基础上,从社会、环境、文化、家庭关系、经济等角度来切入,扩展适合自己观点的话题。
4、 跨学科研究法
跨科学研究法是从整体上对于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学科的研究看似是单独的一门学科,其实学科之间都是有统一的一个整体。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5、 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感官和一些辅助功能根据直接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观察,获得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感性认识,对于启发人们的思维、发现新的事物有一定的帮助。
以上的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给大家毕业论文的几大研究方法,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你有所帮助哦!想要了解更多论文写作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在平台查看。
跨学科研究法的三种类型是:定性分析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1、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2、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
2、启发人们的思维。
3、导致新的发现。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那里罗列了一些大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一起来了解看一看吧,阅读完之后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到呢!
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i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如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实验法是透过主支变革、挖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栗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下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件。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观察法i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漏必须的研究日的、研究提继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日的性和计划性,系统件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人人们的感件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必须的研究日的或课题,透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确定研究课题。②能构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①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透过有日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日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定件分析法
定件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到达认识事物本质、描示内在规律。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透过定量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证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此刻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构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透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透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描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交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到达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模拟法(模望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透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探索件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
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