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刊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期刊名称:CHINESE MEDICAL JOURNAL3.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ISSN:2094-4344 CN: 21-1581/R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主编:王岩 并列主编:王满宜、曾炳芳、唐佩福 4.期刊名称: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5.期刊名称: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6.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7.期刊名称:兵工学报英文刊名:ACTA ANMAMENTARII8.期刊名称:材料导报英文刊名:MATERIALS REVIEW9.期刊名称:草业学报英文刊名:ACTA AGRESTIA SINICA10.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1.期刊名称:大气科学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12.期刊名称:地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13.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PHYSICA SINICA14.期刊名称: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15.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英文刊名:Act a Academia Medicine Militaries Tertian16.期刊名称:电力系统自动化.英文刊名: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17.期刊名称: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18.期刊名称:电子学报英文刊名:ACTA ELECTRONICA SINICA19.期刊名称:分析化学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期刊名称:管理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1期刊名称:光学学报英文刊名:ACTA OPTICA SINICA22期刊名称:硅酸盐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3期刊名称:航空学报英文刊名: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4期刊名称:湖泊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5期刊名称:化工进展英文刊名: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6期刊名称:化工学报英文刊名: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27期刊名称:环境科学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28期刊名称:机械工程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9期刊名称: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30期刊名称:科学通报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1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32期刊名称:林业科学英文刊名:SCIENTIA SILVAE SINICAE33期刊名称:煤炭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34期刊名称:摩擦学学报英文刊名:Teratology35期刊名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36期刊名称:农药学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37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38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39期刊名称:软件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ftware40期刊名称:色谱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41期刊名称:生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PHYSIOLOGICA SINICA42期刊名称:生态学报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43期刊名称:生物多样性英文刊名:Chinese Biodiversity44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刊名: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45期刊名称:石油学报英文刊名:Act a Petrolia Sonica46期刊名称:食品科学英文刊名:FOOD SCIENCE47期刊名称:数学学报英文刊名:ACTA MATHEMATICA SINICA CHINESE SERIES48期刊名称:水利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49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50期刊名称:土壤学报英文刊名:ACTA PEDOLOGICA SINICA51期刊名称:外科理论与实践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52期刊名称:无机材料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53期刊名称:物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PHYSICS SINICA54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55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56期刊名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57期刊名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NG--THEORY & PRACTICE58期刊名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59期刊名称:岩土工程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GECHNICAL ENGINEERING60期刊名称:岩土力学英文刊名:Rock and Soil Mechanics61期刊名称:遥感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62期刊名称:药学学报英文刊名: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63期刊名称:仪器仪表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64期刊名称:宇航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65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英文刊名: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66期刊名称:植物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67期刊名称:中草药68期刊名称: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英文刊名: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Engineering69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70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71期刊名称:中国公路学报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72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73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英文刊名: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74期刊名称:中国激光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75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76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刊名:SCIENTIA SINICA ECHNOLOGICA)77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英文刊名:Sciatica agriculture silica78期刊名称:中国沙漠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79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80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81期刊名称: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英文刊名: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82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83期刊名称:中国烟草科学英文刊名:CHINESE TOBACCO SCIENCE84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英文刊名: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85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86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87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88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89期刊名称:中华儿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90期刊名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91期刊名称:中华骨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92期刊名称:中华护理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93期刊名称: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TECHMOLOGY94期刊名称: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95期刊名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96期刊名称:中华神经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97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98期刊名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99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EDICAL SCIENCES)100期刊名称:作物学报英文刊名:ACTA AGRONOMICA SINICA
《地球物理学报》在历届中国科学院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2年和1996年该刊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科技)。1948年创刊以来,历届主编傅承义、顾功叙、翁文波和现任主编刘光鼎院士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历届编委会委员均为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本届编委中有院士13名,有8名国外编委,以及港、台地区的编委。目前本刊已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在科技兴国方针指引下,我们努力将《地球物理学报》办成国际性学术期刊,努力为地球物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区。地球物理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球物理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48年。地理物理学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是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地球物理学报》主要栏目设有: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磁学·地热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重力与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
如果仅美欧日三个发达地区,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代表性期刊应该是美国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欧洲(德国)的《Annales Geophysicae》和日本的《Earth, Planets and Space》等。
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震学报、中国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地震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物探与化探、石油物探、测井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空间科学学报
地球物理方面: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地质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5.地震 6.中国地震 7.地震研究 8.地球物理学进展9.西北地震学报10.水文石油、天燃气方面:1.石油勘探与开发 2.石油学报 5.天然气工业 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6.石油化工 4.石油实验地质7.石油物探 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天然气地球科学 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石油钻采工艺 12.新疆石油地质 13.测井技术1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钻采工艺 17.油田化学 18.石油钻探技术19.石油炼制与化工 2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1.特种油气藏 22.石油机械 2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钻井液与完井液 25.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6.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7.油气田地面工程 28.海相油气地质 29.中国海上油气
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都是重要期刊。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6月25日,顾功叙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父亲是农村小学教员,幼年家境清寒,得到亲戚的资助,才有机会进中学和大学学习。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到杭州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公费留学生,顾功叙通过考试被录取,指定去美国学习地球物理勘探。从1933年底到1934年7月,顾功叙在北平清华大学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学习了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基础课程,导师是翁文灏、袁复礼和叶企孙三位教授。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8月,顾功叙从上海乘海轮远涉重洋前去美国,进了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读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生。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掌握地球物理勘探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者。毕业后去加利福尼亚加州理工学院,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家古登堡教授指导下做研究工作。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顾功叙中断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回国,到抗战后方的云南省昆明,任当时已搬迁到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那时科学研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他仅凭几台简陋的仪器在云南、贵州两省的10 余个地区,开展了中国较早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迁回北平,他与翁文波、傅承义、陈宗器、赵九章、王之卓等地球科学家们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刊编辑出版《地球物理学报》。顾功叙历任该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地球物理学报》主任委员、主编、名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功叙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主持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工作。1949年下半年,他接受当时中央重工业部的委托,在北京举办了新中国最早的地球物理勘探训练班,从无到有培养了第一批地球物理勘探人员。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1年,国家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顾功叙被任命为委员和地质矿产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处长。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后,顾功叙先后任该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球物理勘探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具体组织和指导地质部系统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53年,顾功叙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的建立,并在该系开办了全国各部门物探技术人员大规模的冬训班,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物探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为全国各部门物探队伍之间的沟通,为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打下了基础。地球物理勘探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进行实际勘探工作的同时,科学研究十分必要,顾功叙不仅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并指导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把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的一个试验室发展组建成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1959年起任该所所长。1966年,河北省邢台大地震之后,遵从周恩来总理要求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加强地震预测预防研究的指示,顾功叙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地震预报研究方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1977年,被选为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国家地震局成立后,1978年顾功叙任该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继续指导深入开展地震预报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工作。1979年顾功叙与傅承义、翁文波、马杏垣、张文佑、李善邦、秦馨菱、谢毓寿、曾融生等地球科学家们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地震学会,创办编辑出版《地震学报》。顾功叙历任该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地震学报》主编、名誉主编。1985年,顾功叙退出领导工作的第一线,任名誉所长,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和培养指导研究生。 1992年1月14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
傅承义是一位爱国的、正直的科学家、教育家。不但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更有为人们所敬重的高尚品德。为人光明磊落,从不迎合潮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在是非问题上,直言不讳,刚正无私,傅承义认为是正确的,就敢于坚持。这曾使他吃了不少苦头,蒙受了不少冤屈。1958年大跃进时,有些人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地震预测工作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形成一种声势,使得这一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傅承义以其科学家的责任感,反对这种做法,结果被扣上“反对搞地震预报”的帽子,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还屡遭批判。1975年,海城地震之后,有人过高估计海城地震“预测成功”的经验,认为在中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已近在眼前。针对这种倾向,傅承义一针见血地指出,海城地震的预测是“歪打正着”,提醒人们不能头脑发热。20世纪60年代初,傅承义担任七室主任期间,亦曾因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学术观点而被指责为“反对搞国防任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于诸如此类的事情,傅承义都泰然处之。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坚持真理是他人生追求的最崇高目标,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计较。傅承义在学术界有很高声望,但傅承义对别人的恭维却极为反感,也从不以自己的声望谋取私利。傅承义非常注重科学道德。在研究工作中,受过他的指导帮助的人很多,但是,不管傅承义对别人的研究工作出过多大力,傅承义从不在研究成果上署名,包括他指导完成的研究生论文。傅承义思路敏捷,在学术讨论中,直言快语,不讲情面,但从不以势压人。傅承义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傅承义的论著,字字句句都经过仔细推敲,不仅内容深刻、丰富,而且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文笔生动、流畅。傅承义的严谨学风也反映在他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的工作中。凡是投到学报的稿件,一视同仁,傅承义都亲自审定,录用、退稿一定要有他的签字。对于有争议的稿件,处理更为慎重。英文版的每篇文章,他都要亲自把关。在傅承义的指导和带动下,《地球物理学报》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中国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同时选用的九种刊物之一,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傅承义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科研、教学实践,为树立了一代人民科学家、教育家的风范。2000年1月8日,傅承仪与世长辞。刘光鼎院士挽之:“三篇文章开世界震波研究先河创新典范,一生耕耘育中华找矿精英大成风节长存”。
傅承义祖籍福建闽侯。1909年10月7日生于福建闽侯。祖父在清朝做过道台,伯父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海军部供职。父亲傅仰贤长期在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及驻外使馆工作,曾任驻前苏联列宁格勒总领事。父亲虽然是旧官吏,但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亦比较开明。傅承义兄弟姊妹4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后来的长产生重要影响。哥哥傅鹰是著名化学家,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教他和姐姐读《四书》、《五经》,聘请家庭教师教授数学和英语。但他用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他童年虽然没有进过小学,但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了同龄小学生。1923年14岁时,在母亲提议下,傅承义跨入北京育英中学校门。一年之后,他感到功课太容易,便背着家里跳两级报考了汇文高级中学,结果考取了,但没有去读。初中三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校第一,数学和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国语和英语讲演比赛,总是名列前茅。《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他最喜欢阅读的英文原著之一。他更喜欢逻辑推理,并勤于演算。傅承义不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曾赢得全校三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及百米跑第一名。1926年,傅承义考入汇文高级中学。1929年,傅承义以获得理化、数学两项银杯奖的优异成绩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傅承义原已考上燕京大学,但更喜欢清华大学的校风,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的旺盛求知欲亦无法得到满足,更不满意当时教师队伍中的某些不正风气,痛切感受到教书育人者为人师表之重要性。傅承义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教书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大学四年,傅承义以自学为主,从教师之讲解获益不多。虽考试成绩仍能保持在中、上之间,却因不重视教师的启发,多走了许多弯路,事倍功半,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后检查,追悔不已。193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傅承义先做一年研究生,后因教学工作需要,当上助教,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与黄子卿、赵忠尧合作,完成有关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傅承义应邀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1939年,傅承义考取英“庚款”公费留学,在当时是全国少数优异学生才享有的殊荣,而地球物理专业仅此一个名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0年,傅承义与林家翘、郭永怀、钱伟长等一行24人才转赴加拿大。傅承义进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地球物理探矿学权威D·A·基斯(Keys)教授,进修地球物理勘探。1941年傅承义获得硕士学位。基斯教授对傅承义的成绩极为赞许,推荐傅承义到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里颇负盛名的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傅承义对这里的专业方向不甚满意。此时,又赶上腰病发作,医生建议傅承义不要做野外工作,傅承义放弃了地球物理探矿专业。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傅承义推荐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近代地球物理学泰斗B·古登堡(Gutenberg)教授,攻读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学。古登堡对傅承义在学习中和在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极为赞赏,将自己没能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证明沿分界面传播的所谓“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让傅承义去解决。傅承义凭借着深厚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从数学上严密地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学上解释了首波与折射地震波之间的区别。此项研究成果得到古登堡高度评价,他也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1944年获该校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几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术咨询工作。傅承义以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傅承义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傅承义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视。在1960年纪念该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这组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著作。1947年春天,傅承义收到大学时同窗好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来信,希望傅承义能回国主持气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傅承义毫不犹豫,两周之后便启程回国,到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国民党当局责令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傅承义与赵九章、陈宗器一起予以抵制,为新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保存了力量。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义任研究员。1952年,国家决定从大学物理系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由傅承义主持对他们进行培训。1953年,中国科学院接受北京地质学院的请求,委托傅承义去该院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当时物探教研室初建,傅承义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傅承义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而且还要给教师(全部是物理系毕业生)系统讲课。为了使教师能尽早走上讲台,傅承义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每一位教师修改、审定讲稿;为了使教师在讲台上能站得住、讲得好,傅承义还亲自去听课并作讲授示范。一次,一位实验员在准备磁法实验时,失手将刃口式磁秤掉到了地上,刃口出现了一个缺口,傅承义在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将教研室全体人员召集到实验室。傅承义首先指出,这不是件小事,而是个错误,特别是发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校要培养学生爱护仪器,杜绝任何操作中的失误,否则就不能保证野外观测的质量。现在实验室里发生了这种事,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呢?接着,傅承义又作了自我检查,说自己对实验室工作抓得不严,没有像过去在清华大学工作时那样认真对待实验。最后傅承义表示,希望大家都以此为鉴,上下一心搞好教学工作,不再犯类似错误。傅承义处理这件事,实际上是对教研室全体人员的一次极其生动而又非常深刻的思想教育。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的3年(1953—1956)时间里,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每个人都深受其益。傅承义常告诫年轻的同事们,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学家,既要有理论修养,又要能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上去把握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而在实践中则必须学会根据地质条件去部署工作,正确地进行观测,并对所得资料作出符合客观地质情况的解释,等等。这些方法的传授同知识的传授一样给人以教益。然而比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傅承义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学术作风和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使大家懂得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品质,这使得年轻的教师们在前进道路上少走了弯路。此后,傅承义教授于1956—1961年间在北京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64—1966年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分别主持领导这些教研室的工作,并担任第1任教研室主任。197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崇和爱戴。傅承义在地球物理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30余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傅承义在为发展中国地球物理教育事业的同时,潜心学习,使自己的学识水平处于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沿。1956年,傅承义回国后的部分论著《地震面波的能量束》、《关于瑞雷波方程的无关根》、《平行介质中的弹性波之传播》、《地下薄地层自由振动》、《折射探矿法的研究》和《地表层的本质对于地震勘测的几种影响》等6篇文章,以“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同年,傅承义参加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工作,是第33项任务“中国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防御研究”的两执笔人之一。傅承义率先提出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长远规划,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径及实施方法。这项工作领先其他先进国家约5—10年时间。为了开展核爆炸地震侦察研究,并藉此全面提高地震学发展水平。1961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由傅承义担任室主任。该室在核爆炸地震观测和地震侦察工作中,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地震学与测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1年,傅承义提出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傅承义创建震源物理研究室,并领导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从此,中国的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上升到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傅承义发表专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把20世纪地球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板块大地构造假说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傅承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著述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编著了《地球十讲》、《地球物理学基础》;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并亲自撰写其中的部分条目。傅承义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7年,傅承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傅承义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室主任、所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傅承义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物探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固体地球物理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月逝世于北京。
[1] 王华军. 阻尼系数对瞬变电磁观测信号的影响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2): 428 ~ 434.[2] 徐世浙,王华军,余海龙等.普光气田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地球物理学报,2009,52(9):2357~2363.[3] 王华军.时间域瞬变电磁法全区视电阻率的平移算法.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936~1942.[4] 张莹雪、王华军.指数函数 的快速计算方法, 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2):38~41.[5] 王华军、梁庆九,瞬变电磁采集、解释软件系统研制,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5,2(6):425-430.[6] 王华军、三角网自动连接的聚焦算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199-202.[7] 王华军、正余弦变换的数值滤波算法,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1(4) :229-335.[8] 王华军、罗延钟,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维有限单元算法,地球物理学报,2003,46(6):855-862. (SCI收录)[9] 昌彦君、王华军、罗延钟,EH-4系统观测资料的非远区场校正研究,吉林大学学报,2002,22(2):177-180.[10] 王华军、梁庆九,中心回线瞬变电磁野外数据采集、处理解释软件系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1] 王华军、罗延钟、陈玉坤、陈达,河北某大型铅锌矿电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物探与化探,2001,25(2):144-151.[12] 王华军、昌彦君、罗延钟,自动造区的“导弹”算法,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0,21(4):57-60.[13] 孟永良、王华军,时间域电磁场的二维有限单元算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ISBN 7-5625-1570-0/),P365,2000.[14] 陶加祥、戴光明、王华军等,圆柱体点源场有限单元模拟,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 22(1):26-29.[15] 王华军、罗延钟,常规直流电法二维人机联作反演软件系统Windows版的设计与实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22(4):356-360.[16] 王华军、孟永良、罗延钟,电阻率法和激电法微机软件系统,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7,19(3). 279-282.[17] 王华军,TurboC中绝对读/写函数(absread()/abswrite())揭秘,微型机与应用,1997, 16(7):19-19.[18] 王华军、罗延钟,一种简单方便的防拷贝程序设计方法——识别计算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7,19(2), 148-152.[19] 王华军译, 刘菘校,声波和电磁波成像确定目标体位置的最大似然估计法/Schat.,A, 物探化探译丛,1996(增刊). 84-90.
《地球物理学报》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被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重点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本刊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科技)等。
《地球物理学报》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被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重点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本刊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科技)等。
通过初审发表前交。。地球物理学报版面费通过初审发表前交。
张玉君
(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下述与油气田异常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快速提取高频弱磁异常,估算高频磁异常源的埋深,放射性异常性质的归一化处理,典型异常剖面的分析,以及油气远景评价,提出了4个有希望含油气的异常。经验证,这4个异常中有3个见到油气显示,其中1个为工业气流。
关键词:油气田,烟囱效应,图像处理,航放Th归一化处理,油气远景评价。
一、前言
近10年,非地震物探方法寻找油气田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8],原因之一是地震勘探生产费用日益昂贵;另一方面,近10年航磁、航放测量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航空光泵磁力仪的灵敏度从1nT提高到~,大体积方柱形NaI(Tl)晶体和数字电路被引入航空放射性测量仪,不仅使其灵敏度提高了10多倍,而且使强度测量被4道(K、Th、U及总道)或多道(256或512道)能谱测量所取代。这一切促使物探工作者在油气勘查中更加注意应用具有大面积低消耗特性的航空物探技术。
柴达木中部地区的高灵敏度航磁、航空伽马能谱测量飞行线距1km,飞行高度约90m;安装在双水獭型飞机上的航放、航磁综合站包括GAD-6型4道能谱仪、MAP-4型质子旋进磁力仪、磁带收录机及多普勒雷达、航空摄影两种导航定位设备。能谱仪使用了3箱NaI(T1)晶体,总体积为48L,磁力仪的灵敏度为。
放射性伽马测量普查油气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实践表明,在油气田上方有偏低的放射性异常,并在油气构造边缘存在比本低高的异常峰值。1979年美国Donovan .等人在Cement油田发现了高频磁异常[13],10多年来人们公认了这种与油气田相关的高频磁异常[9]的存在。尽管对产生这些异常的机制存在不少争议,但最被接受的假说是烟囱效应,通常认为几乎所有的储油构造都从深部排出水份,烟囱效应将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有机衍生物通过喷溢、溶液散逸、气体扩散等三种渗漏作用带到地表;地层中的液体和气体在从油、气层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后成作用形成磁铁矿并沉淀放射性元素,从而形成可被航测发现的航磁航放异常,并作为判断地下赋存有碳氢化合物的标志。
提出用图像处理技术来研究这一问题,基于两点考虑:航空物探的大面积宏观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可以快速获得直观结果;图像系统具备既适合位场数据(航磁)又适合统计学性质数据(航放)的处理功能。本文所做基础图像网度为×。除航磁、航放外还利用了陆地卫星影像 MSS(7、5、4波段)数据。
二、异常特征研究
1.高频弱磁异常的快速提取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测区内已有多处井下油气显示,测区内人烟罕见,人文干扰较少,为研究油气田后成磁铁矿引起的高频弱磁异常特征的理想试验场地。
测区磁场动态范围为0~533 nT,在0~127 nT的低端仅有12个像素,占全图面的5/100000,并集中在东北部的局部负异常内,故采取限幅拉伸的方法: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式中 z(x,y)为磁场异常,单位nT,l(x,y)为图像灰度级或称灰阶。
每一灰阶代表 nT,可见经限幅拉伸处理,使磁原始图像保留了更多的弱异常信息,再按(2)式[10]制作立体阴影图(彩版附图9(A))。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式中 θ为光源方位角;φ为光源高度角;λ为磁面法线矢量与光源矢量的夹角。
测区磁场彩色立体阴影图显示出沿着从西北角到东南角对角线两侧成群地存在着高频弱磁异常,其宽度为1~2km,幅度为2~15 nT,在黑白图像上有3~20灰阶的变化。
文献[2]认为,钻井套管和井盖可能引起幅度为2~5 nT的异常,但其波长更短(<300m),也就是说在×网度的图像上,套管和井盖所引起的异常仅表现为孤立点。为了突出有用弱磁异常,用图1中的模板通过褶积功能制作了水平二次导数图像,通过邻域滤波消除孤立异常点。
彩版附图9(B)为航磁二次导数、经归一化处理U及油气异常分布叠加图像。青色点群为航磁水平二次导数异常;红色为经归一化处理 U;绿色和蓝色椭圆为已知异常位置;红色椭圆为新发现的有希望异常。10个已知油气显示全部都具有高频弱磁异常,这有力地表明这种仅用数分钟即可完成的磁场二次水平导数图对于提取与油气田有关的高频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图1求导褶积模板
2.高频弱磁异常的磁源埋深
对磁场(经镜像对称扩边)进行快速富氏变换,然后对变换结果计算功率谱,从功率谱图像上取径向剖面值,最后做径向功率谱图(图2),为了做图方便直接用图像上的点数作为横坐标。
该谱图表明全图由低频功率谱Pl和高频功率谱Ph组成,低频部分在该区主要由前泥盆系变质岩的磁性引起,高频部分主要由浅部后成作用局部矿化引起,用参数法求磁源埋深[14]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取对数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图2径向功率谱
如果用半对数坐标成图,式(4)为线性方程,-2H与-2h分别为低频段(1~8点)与高频段(12~50点)的直线斜率,lna与lnb分别为二直线的截距,△r为径向频率间隔。
r=2π/(点数×点距)(5)
本测区点数为512,点距为 m,∆r=×10-6m,用最小二乘法求得二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分别为
a=, b=,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式中S被导入是因为图像处理所显示的对数功率谱值仅有相对意义,S的单位为m,其值可通过某已知异常源埋深求得。已知低频磁异常系由埋深为-5000至-15000m的前泥盆系变质岩引起,则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将H代入,S为~。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即高频弱磁源埋深在~1km之间。
3.航放图像对油气藏的反映
航放三元素合成图像[11-12]示于彩版附图9(C),叠加于其上的还有航磁二次水平导数异常。红为K,其含量变化为0~;绿为Th,其含量变化为—39×10-6;蓝为U,其含量变化为0~×10-6,彩版附图9(D)的上图为其色标;黄色点群为航磁水平二次导数异常。航放图像较之航磁水平二次导数对于油气显示的相关性要复杂得多,虽然并非所有已知油气显示都有清楚的航放异常,但还是有一些含油气构造反映较清楚,如彩版附图9(C)上的5号异常为已知鸭湖含油气穹隆。在双元素图像(彩版附图10(A),彩版附图9(D)的下图为其色标)上鸭湖构造也十分明显;在该图上部为R—Th,G—K,B—K合成图像,箭头所指为已知东台吉乃尔含油气构造;下部为R—Th,G—U,B—U合成图像,箭头所指为已知涩北1、2号含油气构造,它们都表现为周边高中间低的放射性异常。
如何增强或突出航放数据中与油气有关的信息,关键在于减少或压制岩性影响,为此,我们采用了主分量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称之为KL变换)和Th归一化处理[15]。
彩版附图10(B)为航放三元素主分量分析(即KL变换)图像,彩版附图9(D)的上色标亦为其图例;图中a、b、c分别为第1、第2、第3主分量,以KL(1)、KL(2)、KL(3)表示,d为其合成图像。各主分量的组成为:
张玉君地质勘查新方法研究论文集
式中,Xk、XTh、X。分别代表某像素K、Th、U之含量值。
在第1主分量ξ1中以K为主,减少了Th的作用;由于在大部分沙岩、砾岩中K和Th有正相关性,故经此处理的KL(1)大大压制了岩性的影响,突出了K与Th不相关的地质过程的反映,如钾盐的沉积及烟囱效应等。
ξ2综合了K、Th、U的变化,反映全区地质环境,对研究油气局部异常作用不明显。
ξ3中以U为主,又减弱了Th和K的作用,大大压制了岩性影响,对研究油气局部异常很重要。
为减少岩性影响,根据文献[15],在整理地面或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时,常常除以Th含量值,称之为Th归一化处理。在做这种处理时,认为Th能较多地代表砂砾沉积物中岩性的变化,K、U与Th在这些沉积物中有一定正相关关系,除以Th值便减少了或压制了岩性的影响。我们的改进在于在归一化处理之前,先做相关分析,求出相关系数,再按相关系数做Th归一化处理。彩版附图10(C)即为K和U经归一化处理前后的对比图像,左边为原始图像,彩版附图9(D)的上图为其色标;右边为归一化处理结果。
表1为已知及新发现异常统计表,共8项特征:K原始图像、K经KL变换、K经Th归一化处理、U原始图像、U经KL变换、U经Th归一化处理、U晕圈及MSS(7、5、4波段)图像上的晕圈反映。已知10处油气显示中有8个(占80%)有明显或较明显的航放异常;其典型特征是:在Th归一化图上中心部位K低、U低和U高值的外围晕圈。
Th归一化处理的作用对下述含油气构造的异常十分明显:使V1、V2、V5的K高变为K低,使V1、V5的U高显著降低。故Th归一化处理对于统一异常性质有明显效果。
4.典型异常的剖面图像
以鸭湖(V2)和红三旱四号(V1)做为典型的已知异常进行剖面研究。
鸭湖异常有以下典型特征(彩版附图10(D)):
(1)U在归一化处理前后(彩版附图10(D)右图中之蓝色曲线)异常中心部位都是低值;
(2)K在异常中心部位原为高值,经归一化处理后也获低值(彩版附图10(D)右图中之红色曲线);
(3)在异常周围U有明显的高峰和晕圈现象;
(4)有明显的高频弱磁异常,且中心处更强(彩版附图10(D)右图中之绿色曲线)。
表1已知及新发现异常统计表
红三旱四号的异常特征为:
(1)U在归一化处理前异常中心部位为强高值,经归一化处理后显著降低;
(2)K在归一化处理前为高值,经归一化处理后为低值;
(3)经归一化处理后在异常周围U有明显的高峰,反映出晕圈现象;
图3红三旱四号地面能谱测量剖面
(4)也有明显的高频弱磁异常。
综合典型异常分析,与油气藏有关的航磁航放异常识别标志为:航磁局部高频弱变化;Th归一化处理后局部低钾、低铀(也有达不到低值);以及铀在异常周边的高值晕圈现象。
我们对红三旱四号异常进行了地面检查,用4道能谱仪进行了剖面测量,总长10km,点距100~200m。所获剖面(图3)与空中测量结果一致,在异常中心部位为K高、U高和Th高,从中心向两侧先降低后又升高。
三、对含油气远景评价的讨论
本测区内已知含油气构造或点共10处,如表1所列:红三旱四号(V1,气),鸭湖(V2,气),马新高点(V4,油),东台吉乃尔(V5,见工业油气流),南陵丘(V6,油气),驼峰山(V7,油气),涩北1号(V8,油气),涩北2号(V9,油气),涩聂北(V12,气),涩聂东(V3,气)。这10个已知油气显示无一例外都有明显的航磁水平二次导数异常。前8个有明显或较明显的航放异常显示,表现为在经Th归一化处理的K元素图像和U元素图像上为中心部位的低值及U的周边升高的晕圈现象。后两个已知区航放异常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已知油气显示点处于钾盐类沉积丰富地段,钾引起的放射性变化强于与碳氢化合物有关的弱放射性异常,后者未能明显表现出来。故本测区已知油气显示构造或点与航磁水平二次导数异常的吻合率为100%,与航放K、U异常的吻合率为80%。
李芦玲等李芦玲等.柴达木盆地中部地区航空磁测详查结果报告.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1985。曾用传统的方法对本测区含油气远景进行了评价,圈出8个最有希望的含油气区,图像处理也完全证实了这一评价。经图像处理,我们认为还应补充提出以下4个有希望的含油气异常区:
(1)依克雅乌汝背斜构造(V3),位于鸭湖含油气背斜构造东30km,台吉乃尔含油气背斜北15km。其航磁航放、卫片异常均很典型,且与鸭湖异常极为相似,异常特征依据充分,可做为新发现的最有希望的含油气异常点。
(2)南陵丘西异常(V10),位于南陵丘已知含油气构造西约5km。有局部高频低幅磁异常、低钾、低铀及较明显可辨之周边闭合的高值U晕圈。可做为新发现有希望的含油气异常。
(3)洪上异常(V11),位于台吉乃尔洪积扇上部。除有局部高频弱磁异常外,有低U及隐约可见的周边U高值晕圈,可做为新发现较有希望的含油气异常。
(4)南八仙异常(V14),位于仙西南高点北缘。有局部高频弱磁、低钾和低铀异常。也可做为新发现之较有希望的含油气异常。
如前所述彩版附图9(B)上展示了l0处已知(蓝、绿、黄色椭圆)和4处新发现油气异常(红色椭圆)。并与归一化处理后之U(红)以及航磁水平二次导数异常(青点)叠加在一起。
上述远景评价于1990年完成,根据能源部1991年在柴达木中部地区进行的勘探成果,对比如下,上述4个含油气远景区中的3个见到了油气显示:即依克雅乌汝背斜构造(V3)于“伊中1”井见油气显示,洪上异常于“台中1”井见工业气流,南八仙异常于“仙3”井见油气显示。
本工作所预测的4个含油气远景区中有3个见到了油气显示,说明航磁、航放等综合参数通过图像处理所做油气田异常特征的研究是有效的。常规方法没有发现的异常,却由本方法预测,并已得到验证,说明该方法的价值。
参加野外验证的还有水恩海、史殿林、郭毅,屏幕图像均由杨星虹拍摄,能源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遥感地质所叶和飞给予了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Wold,R..郭武林整理.利用航磁和放射性测量直接寻找油气藏.地质科技动态,1984,(24):21~24.
[2]管志宁.利用航磁探测与化学剩磁有关的油气矿床.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5,(7):18~23.
[3]王家林,万明浩,金国英.磁测找油的进一步试验及有关问题的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5,(20):397~404.
[4]郭玉琨编译.苏联地球物理直接找油方法概况.石油物探译丛,1985,(1):90~95.
[5]王秀文摘译.石油和天然气放射勘探的新远景.地质科技动态,1984,(18):17~20.
[6]赵改善编译.直接勘探油气田的放射性方法.石油物探译丛,1987,(6):95~104.
[7]李淑仪.核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和地热勘探中的应用.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6,(4):22~27.
[8]王锡田编.油气勘查中用遥感方法检测烃类微渗漏.地质科技动态,1987,(11):13~16
[9]蔡振京.高精度大比例尺(1∶50000)航空物探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1989(13):401~410.
[10]Teskey,D.,Broome,J..Computer programs for production of shaded relief and stereo shaded relief —1 B,375—389,1984
[11]Zhang of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airborne radiometric of the Second Symposium on Exploration Geophysics,Xian,China,525—526,1986
[12]Zhang image processing of airborne radiometric and magnetic data from central chaidam Overview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in China,517—535,1989
[13]Donovan,, , Roberts, detection of diagenetic magnetite over oil of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Petroleum Geologists,63,245—248,1979
[14]Donovan,, ., Cunningham, surface magnetic indications of buried detection and separation of spurious signals, IGARSS' 87 Remote Sensing: understanding the earth as a system,219—232,1987
[15]Alton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il Reporter'March,173,1982.
A STUDY OF AERO-MAGNETIC AND ANOMALIES IN SOME OIL-GAS FIELDS BY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Zhang Yu jun
(Center of Aero-Geophysics and Remote Sensing, 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work re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tudy of the following problemsby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he quick extraction of weak magnetic anomalies with high frequency, the evaluation of depth for highfrequence magnetic anomalies,the normalization of radiometric anomalies,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anomalous profile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erspective anomalies to find oil and new perspective anomalies for oil gas were study had been finished at the beginning of with the results of exploration in 1991, we have been encouraged by the fact that not only on 3 out of the 4 anomalieas the oil and gas werefound, but also on one of them the gas was found.
Key words Oil-gas filed,The chimney effect,Image processing, The second holizontal gradient of magneticfield, The power spectrum, The Th normalization for aeroradiometrics, The perspective evaluation for oil-gas.
原载《地球物理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