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发布时间:

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文作者:未知 时间:2007-11-23 22:19: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Ads by Google 学习语言,来EF英孚教育立即登陆注册英孚免费试听课程 北京奥运会指定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 跟老外说英语,只需45天不用看书,不用背单词 45天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劳力士官方网站进入劳力士名表廊 观赏奢华腕表系列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有可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第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全面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生厌,使课堂沉寂。中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上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制定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语文教学目标决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局,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先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依照大纲要求,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如《谈骨气》板书设计: ①在黑板中上方写“谈骨气”(标题) ②在标题下竖行写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 ③在论点左侧成曲尺形写出孟子的三句话。 ④在论点右侧成曲尺形写出论证部分的三个事例。 ⑤最后用线连成一个有骨气的顶天立地的人形。 (三)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相对而言的。如一个单元可视为一册书的部分,相对单元中的每篇课文而言,又可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其中的每篇课文又成为单元的部分。我们在讲授一篇篇课文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清这篇课文在整个知识序列中的位置,明白这篇课文在能力培养和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只有立足于整体去处理部分,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不同的特色,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2.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 所谓密就是细腻、稠密,疏就是粗略、稀疏,语文教学中疏与密的关系即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如果篇篇课文都一个腔调、一个模式讲下去,一味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个轻重疏密,久了,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疏密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下面一一阐述。 (一)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二)创造艺术 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和发展,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幽默艺术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如有位教师教《守财奴》,讲到葛朗台在临终前仍坐在密室前守着财宝这一情节时,便用“葛朗台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幽默语言引起同学们一阵大笑,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了葛朗台的鲜明性格。 (四)语言艺术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三,要富有美感,语文教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 2.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指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以上谈了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几个因素,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端正教学思想却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走出应试误区论文天下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伟大时代在召唤顺应它的宏大的事业——掌握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美国,1991年提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教育策略”,日本,1989年“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的报告书中,就提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新国民”的观点;……关注未来世纪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那么,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作为普通教育基础的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怎样呢? 一、中学语文教育现状检讨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以废科举兴学校为起点,作为“新式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白话”替代“文言”。新中国建国以后,迭经变革,历经旷日持久的论争。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过去,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社会各方面对语文教育的总体评价依然是: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也突出地反映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素质等诸多问题。 略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一统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统编教材,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不相适应。 2.应试教育的模式,决定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设计的。 3.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玄虚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文讲文,主观随意性依然存在。 4.语文学习严重脱离学生生活,教材的训练设计繁琐、重复,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这种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压抑了师生创造才能的发挥,给予学生的空间太小,学生难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不能为培养人才高瞻远瞩,加强科研,创造性地教书育人。其次,妨碍了学生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在教学上对学生要求一律,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满足不了,基础差的学生接受不了。第三,削弱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很多学生不懂得怎样做人,不懂得怎样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及其素质,持非议颇多,甚至一些研究生毕业后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其实际语文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都是十分严峻的事实。 二、以超前意识为主导的中学语文教育 台湾师范大学陈伯璋教授曾就“二十一世纪的新国民”的塑造,提出了前瞻性、人文性、生活化、统整化、弹性化、国际化等六大“基本理念”。与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相谋合。他指出,前瞻性是以“未来化”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应以其未来生活所需为重点,不能“以过去的教材,教导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生活”;人文性则指学校教育宜充满人性化的措施,系“以学校来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化则强调课程内容宜多与生活相结合,避免背诵之学,提供各种生活的体验和刺激,增进学习者适应生活环境的知能与正确态度;统整性则提出课程内容的互补和关联,不是零碎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注意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配合;弹性化则指课程实施上因地、因时制宜,并充分照顾到个别差异的事实,同时乡土教材的补充及课本中单元弹性的选择都应考虑落实;国际化则指在未来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态度的培育,是责无旁贷的工作。 这六大基本理念恰恰是开给中学语文教育不良现状的一剂药方。 从教育的本质上看,教育应该是“为明日而学习”,即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去了解明日到底是怎样一个新的世界?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应该具有怎样的一个内涵及特性?这是我们应该及早准备,未雨绸缪的。目前,国家教委所推行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的课程改革,就是为此作准备的。 我以为,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正式课程,也不能定必修课为一尊,它同样应在“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大目标下,设计多样的自选科目,从而形成同学生多样的能力、出路相对应的语文课程。正在北京十一学校实行的“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学有特长、个性优良”实验,其综合活动课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未来人才语文能力的样板。 我们不必拘泥于一个学生的语文能打多少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凭借怎样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和生存,这是语文活动课所能够解决好的问题。 作为正式学科课程补充的语文活动课程,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学生主体性,无论课程内容、进程如何,都要求学生自己组织,也就是说,不再是“教师摆弄学生”;二是综合性,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是横跨甚至超越现有课程教材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和观念、行为、思维、感情的综合发展;三是过程性,强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体验、亲历的一切。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第二起跑线”,其他诸如竞赛、演讲、辩论、报告会、诗朗诵、社团活动、课本剧等,都是有益的、成功的尝试。 这是目前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所要探讨的当务之急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鲁迅先生提出的“天才的培育在于深厚的泥土”的观点,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讲的就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直接的认识和经验,离不开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舍此,便无出路。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潜在课程 上海(语文学习)的封面有一句警策人心的口号:“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换句话讲,就是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我们什么时候离得开生活呢?因此,把中学语文教育理解为狭义的正式课堂教学,或者再辅之以语文活动课,也还不能包含它的全部,语文教育还有一种隐形的潜在课程存在。 首先,中文自身就是一种课程。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先生最近写道:“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长保中文的灵活与清纯。”诗一样的语言,说明了中文对中国人的重要。而一旦把中文置于招牌、广告、影视之中,这一门课程就更加博大了。我们已有不少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文章,兹不赘述。 这里讲的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 1.校园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潜在课程存在于学校的建筑、学校的教室、学校的设备以及空间安排之中,具体来说,学校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一草,每间教室的布置,对学生都会产生态度、行为、知识、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个教学设施简陋、设备匮乏、教学建筑千疮百孔,资料信息陈旧短缺的学校很难抓好学校文化建设,也难以培养层次高、水平高的跨世纪创造型人才。 2.教师文化熏陶 学校文化的优劣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的素质好坏、品味高低,依赖于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群体的整体文化功能发挥的程度。中学语文教育要特别造就一批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并通过他们自己独具魅力的教育教学风格,熏陶感染学生。一方面造就人才,另一方面使自身成为“文化名人”、“名牌教师”。 3.社会人际交往 在一个和谐、宽松、互助互让、互敬互爱的环境里,人们的工作热情,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力都会空前地爆发出来,这里面有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果协调得好,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文化传统影响 文化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浓重的教育氛围。在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是学校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它们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同学交往中的相互影响,逐步渗透在学生的心目中,并根植下来。即使日后学生离开校园,这一切也将指导他们的一言一行。比如说,校旗、校歌、校服、校徽、校训、校园等等,哪一样不长久地陪伴着学生?即令多少年后,他们也将记忆犹新。 潜在课程存在于任何时空,只要你常去想它,就越能发现到它,学习经验就越能成长。在教育的历程中,不要误以为在教室课堂上的教学才是全部,要认识到,教育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新浪博客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王素静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意见

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法

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

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

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读-找-想-改-读”法。

(四)对比法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要采用类化的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对采用的学法进行比较筛选,精选出最恰当、有效的学法。

(五)迁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学法去学习新的内容,根据内容变更创新学法。如古诗及现代诗歌均可采用迁移法学习。

(六)模仿法

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低年段朗读让学生模仿范读、录音及应用文的仿写等。

(七)渗透法

将方法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实践掌握方法。

(八)尝试法

学生在尝试自学中,教师适当点拨,在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新的学法。

(九)还原法

对于可正反操作的双向性内容,可采用还原法。如扩句缩句、陈述反问互改等,通过双向训练,可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结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设计学法指导的步骤过程

(一)示范展示环节

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授课起始,教师不便向学生直接讲授或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若直接讲授,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套搬,根本谈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动应用。因此,在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示范演示,使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感受学法,领悟学法,让学生积累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过程步骤明晰,层次脉路清楚,方法鲜明形象,易于把握操作,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二)反思归纳环节

通过第一环节的感受了解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环节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与复习,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示范演示过程中领悟和发现学法,将学习过程中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法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与脑海中扎根,从而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实践运用环节

第一环节的感受领悟和第二环节的总结归纳,已为后期的尝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领悟和归纳学法只能是学法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进入第三环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将领悟总结的学法大胆运用于尝试练习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自学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并不断熟练应用学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巩固并逐步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检查巩固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之后,学法是否真正被内化或掌握,还不能定论。此时,教师必须采用得力措施和恰当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法自学运用的效果,掌握并了解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检查巩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自学运用效果的检查,能及时肯定学生在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不断激励学生运用学法的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总之,学法指导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把握教材中不同内容和文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法指导的程序步骤,合理选用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和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作者:薛万文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勤锋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会令学生心生羡慕,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运用华美的词句、灵活的方法感动学生的内心,把学生引入到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学之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听到这些,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

二、以赏识表扬,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任何人所付出的劳动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孩子表现得将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极小的亮点都要给予肯定,给于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信。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正是对赏识作用的肯定。虽然赏识没有付出物质的代价,但是它发挥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通常会伸出大拇指,或说一声“你真棒!”一句亲切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将会在学生心里形成美好的记忆,这个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大量实践证明,好学生的确是夸出来的。

三、以最佳的情绪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以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站在教室里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而且不但要微笑,还要笑得灿烂,发自内心的笑,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为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师生交心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即使他的心地再善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沟通的。其实有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经常板着面孔去授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望而生畏,这样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不敢回答问题,生怕答错了受到教师的责备。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教学效果是非常低下的,即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也是被强制灌输进去的。学生整天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厌烦这位教师。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情绪至关重要,教师激情的笑容是师生沟通心灵的纽带,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树立美好形象的法宝。

四、以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而且贪玩,对游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新课标也一直强调: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创设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用再用说教去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亲身体验,从而寓教于乐,实现了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若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五、结语

总之,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安心、舒心地学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热心、学得开心。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红杏出墙,彰显出青春活力。

作者:左世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洪水口小学

一、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一)用动态的演示,帮助学生正确识字书写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多媒体技术可将一个个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形象化,提高识字的效果。在识字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形近字,让部分学生分辨不清。而多媒体的使用却能让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例:在区分“青、清、蜻”时,我投影显示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旁边写着:草地青又青。这时飞来一只蜻蜓,旁边写着:蜻蜓飞呀飞。虫字旁用红色,并闪烁。蜻蜓飞到小河边,旁边写着:河水清又清。同样显示闪烁的三点水。生动有趣的画面,琅琅上口的儿歌,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而突出汉字部件及其部位,则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这种动态的演示,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轻松地突破了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而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可以把比较抽象的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范写时,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控制“描红”的速度,对于难写的笔画可以重复显现或者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让学生看了动画,加深留在记忆里的印象。(二) 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低年级教学以字词教学为重难点,而对于词语的理解更是一个难点。在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和需要积累运用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出示实物、做个动作等等,可根据词语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但最重要的是要把词放在语言环境之中来学习。有些词语比较容易理解,而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苏霍姆林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导地位的特点,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文字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更快的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从而有效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三)用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运用动画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从而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博客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降低教学的抽象性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3结语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语文即思想,语文即生活,语文伴随着人的一生,学好语文,终身受益。然而,要想学好语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行的。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学习语文的习惯须要慢慢地养成。一,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记笔记,都要养成把汉字写得规范、整洁、优美的好习惯引言6-7 一、 教学环境研究的发展简要概述及教学环境的解读7-10 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类及构成要素10-14 (一 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环境11-13 (二) 中学语课堂教学物理环境13-14 三、 中学语文课堂教环境教育价值分析14-18 (一) 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与情绪15-16 (二)语文课堂教学环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与行为16-17 (三) 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与效率17-18 四、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心理学依据18-21 (一) 中学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心理依据18-20 (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物理环境优化的心理学依据20-2五、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原则21-25 1 、 教育性原则21-22 2 、 人性化原则22 3 、 合理性原则22-23 4 、 自然性原23 5 、 效益性原23-24 6 、 整协性原则24 7 、 情感性原则24-25 六、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25-39 1 、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因素,为师生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和谐环境26-36 (1) 、 营造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27-30 (2) 、 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环境因素的调和来优化教学氛围30-36 2 、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物理因素,为师生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物质条件6-39 结束语39-41 注释41 参考文献41-44 中文摘要44-51 1华英;;《俄汉词典》汉译辨正[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2晁继;;语文规范标准与规范型字词典的编写[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3李国;;规范型语文辞书的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4李钢;论语文词典的专科词条及其释义[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5黄颖;;培养英语的初步交际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6王杰;李名方;;关于得体修辞学的通信[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7曹擢;;序[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8彦玲;;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语文兴趣[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9军琦;;生活之树常青 语文不会苍白——感悟教育的一点尝试[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10沁怡;;台湾地区职校学生自我概念之因素结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降低教学的抽象性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 索引序列
  • 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博客
  • 语文教学论文新浪博客
  •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博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