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岛市政府出台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影响教育教学的中小学生,可以进行适度惩戒。这引发了大家的激烈讨论,人们各执一词。我认为惩戒学生无可厚非,但要掌握一定尺度。 什么是惩戒? “惩戒”一词可拆分为“惩罚”和“告诫”。惩戒的目的,一来对犯错者的行为进行纠正,使其付出代价;二来对犯错者本人及旁人进行有力告诫,防止下一例的出现。 自“国家”这一概念出现起,便伴随着法律,监狱等管理措施的形成。无法律不成方圆。惩戒是维护内部安定的有力武器。同样地,在学校,在课堂上,教师拥有的惩戒权,正是规范课堂秩序的有力武器。 为什么要惩戒?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里也要有法度,也需要有惩戒加以辅助。荀子说:人性本恶。因此,这个世界需要法规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处于年少懵懂的年龄,心智尚未成熟,行为习惯正处于培养的阶段。老师的惩戒权可以直接地有效地告诉学生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不正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吗? 往小里说,对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老师给予适度的惩戒,可以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的推进。往大里说,适度的严厉会使教师的威信度更强,更利于今后的班级建设。 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环境的形成,一定伴随着惩戒制度的'落实。因为有规矩,有法度,才能成方圆。遥想当年的秦帝国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法度严密,赏罚分明。当然,这一系列的刑法制度,离不开李斯的发明。 该如何惩戒? 当今社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潮的传入,人权的呼声愈来愈高。在教育界,舆论宣扬更多的是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使得很多教师迫于舆论压力不敢对学生进行惩戒。其实,惩戒制度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惩戒。 首先,惩戒应注意内容。不能过度体罚,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但又不能太轻,那样就达不到惩戒的效果。我认为,像罚跑圈、罚抄写课文等,就比较合适。 其次,惩戒应注意方式。惩戒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促进教学高效完成。我觉得,循循善诱,事后谈心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最后,惩戒应形成完善的体系。各项惩戒制度,应该有明文规定,而不应该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和好恶随意进行惩戒。只有依法惩戒,才能让班级内部遵规守规蔚然成风。 总之,惩戒在中小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具体方式,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惩戒的尺度和力度,更要认真思考,仔细拿捏。只有这样,才能使惩戒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教育惩戒分析论文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及作用
1. 教育惩戒的内涵。
教育惩戒是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但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以激发其悔改上进之意,从而达到矫正错误的目的。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对学生身体上给予感到很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违法失德的侵权行为,是封建野蛮专制的产物,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师德规范严格禁止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2.教育惩戒的作用。
教育惩戒具有教育警示作用,惩戒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事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纪意识,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机制和学生的是非观念;惩戒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有效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弘扬正气。惩戒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具备了应有的羞耻感、荣誉感;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果学生早期经历过错后受到惩戒的体验,必然会增强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同时对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师运用教育惩戒方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1.教育惩戒的合理性
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有两种德育形式影响人的社会化。一种是正强化,表扬和奖励;一种是负强化,批评和惩戒。体罚、变相体罚同人性的解放及教育本质背离,所以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明令禁止体罚学生,但对教育惩戒也都作出了明文规定并予以了保留。现代教育的规模化、制度化及其活动,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然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在接受外在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过程中也无法全然排除外来的强制性影响,在其走向自律之前,他律往往是必经途径之一。教育惩戒正是教师以社会代言人身份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引导和矫正的权利,为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化也符合教育活动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对违规者予以必要惩罚与处分,既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又需要纪律、制度的严格约束,使其由自然人逐渐发展为社会人,这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脆弱、不负责的教育。所以,夸美纽斯指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有需要的时候就应该责备、惩罚或斥责”。
2.运用教育惩戒方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和人格尊严,关爱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成长,提倡赏识和鼓励教育,张扬学生的个性等等。但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占多数,许多学生对人不关爱,对己不约束,对物不珍惜,对事不尽责,单纯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只讲自由,不要法规纪律,蔑视传统做人品质的培养。当学生有了问题,有了错误,如果一味的“宽容”、“等待”和“迁就”,就会让学生习惯了世界为他让路,习惯了“接受型”的生活方式。这种对学生的违纪现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做法,其实是一种不道德的教育渎职行为。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3.教育法律法规赋予了教师惩戒权
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不等于禁止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惩戒权的肯定。所以,从法律角度看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合规范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不断发生,以促进其合乎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是一种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相对强制性权力。
三、教师使用教育惩戒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惩戒须合法且要有教育性
依法执教是教师的首要师德修养,学校和教师在制定和执行校纪、校规的时候,要以法律为依据,把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由于学生年幼、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低等原因,他们有时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处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如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胰岛素发明者麦克劳德在上小学时,一心想看狗内脏的模样,有一天他将校长的爱犬抓住宰杀了观察,校长知道后十分气愤。但校长在搞清原因后,罚他画一副人体骨骼和血液循环图,如果做的好免除其他纪律处分,结果校长和老师对麦克劳德画的人体骨骼和血液循环图很满意,现在这两副图保存在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这种赏识性的教育惩戒经典案例值得我们每一为教师深思和借鉴。教育惩戒其目的不在于“惩”,而在于“戒”,“惩”只是“戒”的手段,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弥补过失,防患于未然。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学生的做法,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为“惩”而“罚”,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能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对抗、逃学、轻生或犯罪等不良后果。
2.教育惩戒须适“度”,讲究公正、合情、合理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对教育惩戒权行使中缺乏“度”的控制,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在学校,学生总是处于弱势地位,极易受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对待。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时慎防受感情因素的影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以致惩戒失去公正性;或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依据自己以前对学生的印象加以判断,致使惩戒不合情理。在教育惩戒学生时,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分析学生违规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违规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状态、家庭状况及具体的违规情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对同一性质的违规行为施以同样的惩处,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避免自己在盛怒或情绪冲动时使用惩戒,从而保证违规学生受到的惩戒公正、合情、合理。
最近,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惩戒权成了热议话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片面强调赏识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屡屡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学生家长无理取闹,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让步。很多教师感到非常无助,甚至“谈管色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撑了腰、壮了胆,使大家扬眉吐气。 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普遍有些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不过个人认为,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惩戒权,并不是什么尚方宝剑,也不是灵丹妙药,教师即使有了教育惩戒权,也不能任性地使用。细则看上去条款很具体,其实操作起来这个度特别难把握。作为一线的教师,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一旦与家长发生摩擦,吃亏的总是教师。作为教师一定不要因为国家出台了政策就贸然实施,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惩戒权,教师如何去用好是个难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因为惩戒失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惩戒权就可以让学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使用,而不是任性而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首先教育是出自于“爱”的, 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再者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学生着急老师不急,等情绪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另外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还是用平常心来看待教育惩戒权,尽可能不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该拿他怎么办? 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思考,教育是否有惩戒权?惩戒的范围有多大?谁来给惩戒作裁判?一系列问号摆在了面前。健康的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偏失具有完善的预警和惩戒机制,因为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失误,教育环境对学生失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标准的判断与取舍,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但是批评和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因此,惩罚教育自身的原则和作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和不足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在教育中,赏识教育有它独到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
教育是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希望你会喜欢!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4、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5、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6、教师的素质研究
7、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8、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9、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10、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11、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2、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13、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14、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5、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6、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7、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18、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19、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20、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21、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1、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2、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3、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6、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7、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8、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10、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11、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12、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13、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14、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15、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16、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7、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8、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9、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20、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2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22、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羽毛球教学的方法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1、智能教育物理平台中基于前向推理的解题子系统的研究
52、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53、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
54、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55、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56、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57、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58、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
59、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60、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办学规制问题研究
61、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62、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分析
63、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6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65、美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路径研究
6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点发展案例研究
6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求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68、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9、中芬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70、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71、湖北省黄梅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72、聋哑学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73、盘锦市农村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74、后现代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75、延边州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76、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77、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8、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
79、黑龙江省教育考试机构发展改革研究
80、武威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81、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研究
8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教育信念研究
83、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84、基于政策视角的广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8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制度研究
86、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87、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
88、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89、解构基础教育的性别迷思
90、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91、中国和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9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9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研究
94、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评述及启示
95、教育转移支付对义务教育供给及均等化影响的研究
96、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阶段酸和碱教学研究
97、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
98、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99、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
100、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
10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0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103、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
104、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105、教育不公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106、无锡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07、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同城待遇研究
109、洛克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10、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111、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
112、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11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预警模型构建研究
114、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研究
115、基于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研究
116、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117、基于教育技术学语境的先秦儒道技术思想价值阐释
118、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119、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12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需关系研究
121、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研究
12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
123、日本对非洲数学和科学教育援助研究
12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5、S教育培训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26、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
127、基于学校教育视角的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128、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129、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130、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教育研究
131、消费文化语境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13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
13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计算机焦虑的状况研究
134、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惩戒问题研究
135、社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136、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137、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研究
138、同侪互助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的案例研究
139、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资源设计与开发
140、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41、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142、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建筑更新改造的设计研究
143、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144、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14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146、基于罗尔斯正义思想的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47、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148、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
149、新疆沿边经济带教育、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50、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151、沈阳市民办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152、大连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案例研究
153、话语视角下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
154、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155、精神分析思潮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156、论教师的教育习惯及其更新
157、国家教育考试舞弊防治及其改进研究
158、外来务工者子女自信心的问题及教育策略
159、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160、夏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1、中美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16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63、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
164、中韩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165、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166、我国农村离异家庭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167、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68、经验道德认识论及其道德教育启示
169、学校礼仪教育的失落及其可能出路
《预防校园欺凌,从我做起!》
《浅议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
摘要: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惩罚,能让幼儿形成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意识。本文认为,适时、适度、与环境相宜的批评和处罚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创造教育契机,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从而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批评与惩罚;适时;适度;适宜
幼儿的是非正误认知及其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导向和激励。然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出现责任心不强、不能接受批评,甚至有些幼儿在听到批评后,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如何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批评和惩罚,成为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批评和惩罚教育的适宜性界定
(一)批评和惩罚。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和错误;对缺点和错识提出意见。所谓惩罚,就是处罚;〔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人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如此诠释过惩罚:“孩子,我打你,是让你认识到你必须为错误付出代价。”〔2〕当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我是坚决反对用武力来征服来惩罚幼儿。
(二)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内涵
1.批评惩罚和表扬鼓励并重互为调节。立足于深层次的爱,从事实出发,是非分明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惩罚,使二者互为调节,互促互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2.批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异。幼儿有近似的共性特点,也有和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运用批评和惩罚是既要注意某些共性特点,也不可忽视个性特点,因人因事不同,就应进行不同的批评和惩罚,在运用时,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批评和惩罚要选择相宜的环境。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有意识地启发,使教育者的批评惩罚隐含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时运用批评和惩罚,创造教育时机
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批评惩罚,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同样要抓住时机,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时机把握得准是批评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善于发现和选择时机。对于平时就多动调皮的幼儿,就要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先扬后抑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样幼儿就会欣然接受。
(二)善于创造教育契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某些发展水平较快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在提供成功体验的同时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惩罚,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适度运用批评和惩罚,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凡事有个度”。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度”的意识。有些家长和老师,幼儿表现不好就给予“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与惩罚。这样的批评和惩罚就适得其反了。因此,我们应该强化批评和惩罚这个“度”的意识。
(一)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批评和惩罚,也是善意的,对幼儿言过其实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幼儿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形成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二)批评和惩罚,应恰到好处。批评与惩罚的频度太低,或程度太轻,或许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饱含爱的批评和惩罚。批评的语言要富于亲切感,具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惩罚绝不是体罚,应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为目的。
四、批评和惩罚应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在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候,要强调方法在具体情况中要力求做到用之有方,行之有效,以最终达到增强幼儿自信心为目的。
(一)批评惩罚时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批评惩罚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健康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在批评惩罚过程中对幼儿自尊心的保护,那么,幼儿失去自尊心后,他就会变得不知羞耻,这对其是有害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行为。针对幼儿所犯的错误行为,家长应正面指出。
2.批评惩罚幼儿时要注意场合。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在没有第三者的场时进行。
3.要就事论事批评幼儿。批评幼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
4.批评和惩罚幼儿时,成人应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
(二)帮助幼儿理解批评与惩罚。我国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1.让幼儿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笼统模糊。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避免破坏性的批评,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责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对幼儿进行责罚时,必须教给幼儿做事的正确方法。最好是给幼儿做些暗示,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作出判断。
聪明的老师会避免破坏性的批评并善于聪明的惩罚,因此我们在惩罚中一定要讲求艺术,注意及时性,强度适当,最好奖惩并用及指出避免惩罚的途径。
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家园联系等渠道,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使家园教育共同配合,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
[2] 毕淑敏.幼儿,我为什么打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浅议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
摘要: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惩罚,能让幼儿形成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意识。本文认为,适时、适度、与环境相宜的批评和处罚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创造教育契机,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从而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批评与惩罚;适时;适度;适宜
幼儿的是非正误认知及其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导向和激励。然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出现责任心不强、不能接受批评,甚至有些幼儿在听到批评后,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如何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批评和惩罚,成为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批评和惩罚教育的适宜性界定
(一)批评和惩罚。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和错误;对缺点和错识提出意见。所谓惩罚,就是处罚;〔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人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如此诠释过惩罚:“孩子,我打你,是让你认识到你必须为错误付出代价。”〔2〕当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我是坚决反对用武力来征服来惩罚幼儿。
(二)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内涵
1.批评惩罚和表扬鼓励并重互为调节。立足于深层次的爱,从事实出发,是非分明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惩罚,使二者互为调节,互促互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2.批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异。幼儿有近似的共性特点,也有和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运用批评和惩罚是既要注意某些共性特点,也不可忽视个性特点,因人因事不同,就应进行不同的批评和惩罚,在运用时,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批评和惩罚要选择相宜的环境。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有意识地启发,使教育者的批评惩罚隐含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时运用批评和惩罚,创造教育时机
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批评惩罚,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同样要抓住时机,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时机把握得准是批评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善于发现和选择时机。对于平时就多动调皮的幼儿,就要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先扬后抑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样幼儿就会欣然接受。
(二)善于创造教育契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某些发展水平较快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在提供成功体验的同时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惩罚,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适度运用批评和惩罚,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凡事有个度”。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度”的意识。有些家长和老师,幼儿表现不好就给予“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与惩罚。这样的批评和惩罚就适得其反了。因此,我们应该强化批评和惩罚这个“度”的意识。
(一)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批评和惩罚,也是善意的,对幼儿言过其实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幼儿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形成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二)批评和惩罚,应恰到好处。批评与惩罚的频度太低,或程度太轻,或许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饱含爱的批评和惩罚。批评的语言要富于亲切感,具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惩罚绝不是体罚,应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为目的。
四、批评和惩罚应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在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候,要强调方法在具体情况中要力求做到用之有方,行之有效,以最终达到增强幼儿自信心为目的。
(一)批评惩罚时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批评惩罚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健康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在批评惩罚过程中对幼儿自尊心的保护,那么,幼儿失去自尊心后,他就会变得不知羞耻,这对其是有害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行为。针对幼儿所犯的错误行为,家长应正面指出。
2.批评惩罚幼儿时要注意场合。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在没有第三者的场时进行。
3.要就事论事批评幼儿。批评幼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
4.批评和惩罚幼儿时,成人应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
(二)帮助幼儿理解批评与惩罚。我国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1.让幼儿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笼统模糊。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避免破坏性的批评,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责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对幼儿进行责罚时,必须教给幼儿做事的正确方法。最好是给幼儿做些暗示,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作出判断。
聪明的老师会避免破坏性的批评并善于聪明的惩罚,因此我们在惩罚中一定要讲求艺术,注意及时性,强度适当,最好奖惩并用及指出避免惩罚的途径。
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家园联系等渠道,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使家园教育共同配合,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
[2] 毕淑敏.幼儿,我为什么打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说,采取教育惩罚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小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不过,教育惩罚是需要适度把控的,如果教育惩罚过度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文章中,笔者将以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根本,深入分析对教育惩罚进行优化的相关有利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始终都被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不过最近几年,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教育惩罚开始逐渐成为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其消极影响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所以,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育惩罚手段,让该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真正意义。
1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惩罚很难顺利进行:目前在小学教育中,有许多教师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不良行为,那么运用教育惩罚手段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因害怕对教育惩罚的力度掌控不好在实施期间具有很大顾虑。与此同时,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权利,从而使得教师改变了以往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他们更多的会认为这种惩罚是具有批判性的,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对其进行惩罚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生和家长都会通过有效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使得教育惩罚开始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敏感词语,同时也导致学校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不能合理维护教师的权益,从而使得该教育手段很难在小学教育中顺利实施,久而久之,教师开始回避这一敏感问题,不断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存在过错,教师也不敢对其进行批评,并予以纠正。
1.2惩罚行为存在偏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所使用的方式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不敢惩罚学生。因教育惩罚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点,许多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会存在一些顾虑,导致在实际教学期间不敢运用这种方式。教育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发挥出教育惩罚的真正作用,则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教育效果带来影响。第二,教师进行过度惩罚。过度惩罚主要是指教师在惩罚期间没有掌控好力度,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1.3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技巧性很强,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在使用教育惩罚手段时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选择惩罚方式时十分单一,和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从而使得惩罚行为极为不公正,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教育惩罚的优化策略
2.1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对实行有效的教育惩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合理的惩罚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能惩罚过度,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惩罚方法。在具体实践期间,教师在惩罚中也要把情感作为基础,融入到学生心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聆听学生的心声。一般情况下,使用情感教育会比严肃的惩罚手段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2)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目的:惩罚是没有办法才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此惩罚一定要有教育性。教育惩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惩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除此之外,教师在惩罚时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所选择的惩罚方式必须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教师要意识到惩罚并不是给学生带来痛苦,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惩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学秩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要公平对待,尽可能的发挥出惩罚所蕴含的教育功能,这不仅是为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不做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目前在我国教育惩罚事例中,仍然有许多教师违背了惩罚的教育原则,他们惩罚学生大多是为了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进行惩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给予原谅,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犯错时教师的惩罚力度就会加大,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惩罚的真正目的,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出发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如果教师不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发展。
(3)运用合适的惩罚技巧: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惩罚技巧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有一些学生并不是故意犯错,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的机会那么就会避免因不合理的惩罚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可让学生自行选择惩罚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并尊重教师。学生在违反学校规定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其惩罚,否则事后再惩罚就很难达到教育惩罚应有的效果,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也留不下深刻的教育印象。
2.2学校方面:学校要想在小学教育中对教育惩罚行为进行有效优化,就要做好下面三方面内容:第一,在小学校园内制定合理的校纪和校规,让教师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止出现不合理或者惩罚过度的教育现象发生。第二,在对学校规定的执行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尊重性原则。第三,要定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不断为教师灌输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育惩罚方式应用到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惩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惩罚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巧玲.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小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惩罚[J].基础教育,2013,01.
[2]方益权,易招娣.论我国教师个体惩戒权法律制度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1,11.
[3]蒋湘祁,冯海平,易敏.惩罚的有效性与学生“态度改变”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
1. 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诗句 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诗句 1. 有关惩罚的诗句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之网。 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 这两句大意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然它的网眼稀疏,但任何罪恶它都一点不会漏失。~意谓天道公平,任何犯罪作恶,都要受到天的惩罚;现多写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用以形容作恶多端的坏人,不管他多么奸诈和狡猾,显赫和不可一世,到头来都难逃人民的法网和正义的惩罚。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惩罚名言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1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 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傲慢者的狂言妄语会招惹严重的惩罚。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 关于惩罚的名言英国作家 瓦谢尔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 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 托·霍布斯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美国法学家,律师 英格索尔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 法国小说家 朱尔·勒纳尔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惩罚名言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宽恕,对于一个自知犯错的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惩罚。 武侠小说家 古龙 《游侠录》对于丑女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她是坏人,你要惩罚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围城》如果无序是你必须遵守的法则,你就会因谋求秩序而受到惩罚。 法国诗人 瓦雷里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 关于惩罚的名言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我宁可坚持正确的东西而得不到丝毫谢忱,也不愿意不受惩罚地去犯任何错误。 古罗马作家 大加图我这个不孝之子,背弃父母,不尽天职,老天就这么快惩罚我了,真是天公地道英国作家 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躯体是对灵魂的折磨;它是地狱,是命运,是负担,是粗壮的锁链,也是难忍的惩罚。帕拉达斯心里仍然保持犯罪的意识,但兑掉了惩罚的暗暗得意,不管多么微弱,总是十分甜蜜的。 惩罚名言法国小说家、戏剧家 杜伽尔如果一个人受到侮辱损害而又没有力量对罪人直接施行惩罚,这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 毛姆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坏的职工队伍。 史蒂格虚荣是母亲,做作是女儿;虚荣是罪恶,做作是惩罚。前者可谓自爱之根,后者可谓自爱之果。 英国政治家 哈利法克斯疼痛并不是惩罚,活着也不是奖赏。同理,死亡也不是失败。 这都是人生的必然,你只有安然接受,寻找出暗淡中的色彩,并长久地保持美丽的荧光。 关于惩罚的名言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人生三件事:学会关门、学会计算、学会放弃。学说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学会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学会三不要: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海派清口创始人 周立波 《壹周立波秀》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专家、民众都在呼吁讲真话,并坦承讲真话的不易,这就很耐人寻味。真话的反面,不仅有假话,还有大量的空话、套话与为自己利益脱口而出的奉承话。 大家之所以不说真话,是怕有人不爱听,对自己不利,归根结底,是“利”字在作怪。曾经以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会改变一切,可突然发现,在现实的压力下,现在的弟弟妹妹也能很自然地使用这套话语。 一想也没办法,爷爷爸爸都这样,你能指望孩子们脱胎换骨吗?毕竟还要相信遗传。而实际上,并不是大家不知道真话是什么,可长此以往,常识也就在人群中退避三舍了。 记得到《新闻1+1》之后,有人采访我:“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不是要特有思想?”我乐了,“思想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就像真理一样简单,并没有多到满地都是的地步,好的思想也如此,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缺了这三样,你毫无价值;而这三样,我想都与常识有关。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努力地去发明常识,而是捍卫常识。”1+1=2,这多简单。 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都不要说。 2. 有关教育的诗句大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流.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3. 关于教育的古诗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4. 关于“教育”的诗句有哪些 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释义: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释义:所谓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释义:选择别人的优点来学习 发现别人的缺点对照自己来改正发现别人的缺点对照自己。 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释义: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释义: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7.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释义: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生的秉性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 。 8. 爱之必以其道。——《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释义: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9.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思辨录辑要》 释义: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10.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古文观止》 释义:受宠的孩子没有不骄横的,骄横的孩子没有不失败的。 5. 为什么要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光明日报消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近年有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儿挫折都不能受,这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如今,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多,陈舒认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谈及权力,笔者不禁忆起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本来是学校和教师天经地义的教育权力,却需要文件来落实,教师一片无奈地哀叹。数年已过,教师教育孩子的权力再被提及,说明师生关系之尴尬依然未解。 现在,中小学教师以体罚为主要内容的惩戒权早已被取消、禁止,“戒尺在手,学生俯首”已成往事,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教学中的教导需要教育的秩序与教师的权威。没有惩戒,秩序和权威必然渐被消解。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并不等于权力相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与惩戒也并非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放眼世界,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国家不在少数,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它们的教育很是欣赏。可是,欣赏其现状,却摒弃其保障,岂非悖论? 近年来,“爱的教育”之热潮席卷教育界,赏识教育成为主流。这固然与媒体导向有关,其根源却在“中国式家庭”。孩子是“掌中宝”“小皇帝”,“2+4”模式的家长呵护,在家锦衣玉食、温言软语相伴。孩子一言不合,即成学校里的“熊孩子”“小霸王”。赏识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家长主张学生权利的利剑,老师不敢管、不能管,职业领域渐渐缩成了“授业”这一角天空。 教育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只能算是授业解惑,是排在教孩子为人处世的“传道”之后的。赏识也得有是非标准,人本更指尊重人格。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不相悖,奖惩分明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雕琢的过程虽苦,成器之后却是熠熠生辉。北宋丞相丁谓衣锦还乡时特地看望授业先生,称“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梗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 当然,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师需要时刻警醒、更加理性,慎用惩戒权。 教学行为的效果需要师生共同作用,“教不严”固然可能因为“师之惰”,但如果变成“教得严,师之错”,那也不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听之任之,老师于心不忍;管之束之,家长于心不安。从何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社会、教师、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上须作出新的探索。 6. 应该如何看待教师惩戒权 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而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明事理。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师就是这个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惩戒教育中,学生才能辨是非、知对错、懂权责。 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仅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有“惩戒教育”。如果说赏识是阳光,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可以自信而快乐的成长,那么惩戒就是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练,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7. 形容教育的诗句 无题 丝尽春犹在 烛化意更稠 板上种桃李 硕果满神州 无题 风雨润桃李 黑白画春秋 谁知鬓上雪 日月渐入无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 2. 老师匡焕学 德高鸿儒博学, 望重英雄豪杰。 天时地利人和, 用笔如魔, 令人拍案叫绝。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4.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5. 管仲图 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汇集四方英雄, 师出有名, 天下任我纵横。 6.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 流觞与红叶,诗酒不胜杯。 更种花。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8. 有关教育的古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3、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 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浅议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
摘要: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惩罚,能让幼儿形成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意识。本文认为,适时、适度、与环境相宜的批评和处罚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创造教育契机,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从而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批评与惩罚;适时;适度;适宜
幼儿的是非正误认知及其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导向和激励。然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出现责任心不强、不能接受批评,甚至有些幼儿在听到批评后,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如何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批评和惩罚,成为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批评和惩罚教育的适宜性界定
(一)批评和惩罚。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和错误;对缺点和错识提出意见。所谓惩罚,就是处罚;〔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人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如此诠释过惩罚:“孩子,我打你,是让你认识到你必须为错误付出代价。”〔2〕当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我是坚决反对用武力来征服来惩罚幼儿。
(二)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内涵
1.批评惩罚和表扬鼓励并重互为调节。立足于深层次的爱,从事实出发,是非分明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惩罚,使二者互为调节,互促互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2.批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异。幼儿有近似的共性特点,也有和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运用批评和惩罚是既要注意某些共性特点,也不可忽视个性特点,因人因事不同,就应进行不同的批评和惩罚,在运用时,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批评和惩罚要选择相宜的环境。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有意识地启发,使教育者的批评惩罚隐含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时运用批评和惩罚,创造教育时机
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批评惩罚,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同样要抓住时机,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时机把握得准是批评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善于发现和选择时机。对于平时就多动调皮的幼儿,就要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先扬后抑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样幼儿就会欣然接受。
(二)善于创造教育契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某些发展水平较快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在提供成功体验的同时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惩罚,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适度运用批评和惩罚,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凡事有个度”。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度”的意识。有些家长和老师,幼儿表现不好就给予“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与惩罚。这样的批评和惩罚就适得其反了。因此,我们应该强化批评和惩罚这个“度”的意识。
(一)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批评和惩罚,也是善意的,对幼儿言过其实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幼儿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形成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二)批评和惩罚,应恰到好处。批评与惩罚的频度太低,或程度太轻,或许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饱含爱的批评和惩罚。批评的语言要富于亲切感,具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惩罚绝不是体罚,应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为目的。
四、批评和惩罚应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在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候,要强调方法在具体情况中要力求做到用之有方,行之有效,以最终达到增强幼儿自信心为目的。
(一)批评惩罚时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批评惩罚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健康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在批评惩罚过程中对幼儿自尊心的保护,那么,幼儿失去自尊心后,他就会变得不知羞耻,这对其是有害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行为。针对幼儿所犯的错误行为,家长应正面指出。
2.批评惩罚幼儿时要注意场合。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在没有第三者的场时进行。
3.要就事论事批评幼儿。批评幼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
4.批评和惩罚幼儿时,成人应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
(二)帮助幼儿理解批评与惩罚。我国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1.让幼儿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笼统模糊。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避免破坏性的批评,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责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对幼儿进行责罚时,必须教给幼儿做事的正确方法。最好是给幼儿做些暗示,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作出判断。
聪明的老师会避免破坏性的批评并善于聪明的惩罚,因此我们在惩罚中一定要讲求艺术,注意及时性,强度适当,最好奖惩并用及指出避免惩罚的途径。
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家园联系等渠道,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使家园教育共同配合,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
[2] 毕淑敏.幼儿,我为什么打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试析行使教师惩戒权的基本原则
论文摘要: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必须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即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惩戒的价值和局限性,教师惩戒应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当果断而明确地行使惩戒权,并在惩戒的过程中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论文关键词:教师惩戒;原则;自我教育;宽容 教师惩戒权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权利。随着教师在法律上被赋予了惩戒学生违规行为的权利,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便从“教师敢不敢惩戒学生”转变为了“教师会不会惩戒学生”,即当教师拥有了惩戒的权利之后,他们是否能够恰当地运用这项权利,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明确和遵循行使教师惩戒权的基本原则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整体而言,行使教师惩戒权必须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惩戒的价值和局限性 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惩戒措施的使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它的使用应该远远多于奖励,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道德领域,惩戒应当优先于奖励而存在。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都应该遵从最基本的社会规范,而这种遵守并不会受到表扬或是奖励;我们所关注的重心,是那些未能遵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成员,我们通过舆论或是其他措施对其进行惩罚。在学校教育中,遵守学校各项规范的学生也不应该受到表扬,否则他们所形成的是对表扬的依赖而不是对规范的尊重,在没有表扬刺激的情况下会出现不遵守规范的情况;但违反学校规范的学生则必须受到惩罚,否则规范的权威性便会受到削弱。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惩戒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总是能够产生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并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指出,惩罚越频繁,越强硬,自我教育的成分就越少。当儿童经受了与惩罚相伴随的震撼之后,为人的本性所注定的自我教育的内在力量就会在心里衰减。“惩罚,特别是其正当性大可怀疑的惩罚,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粗野、凶狠、残暴。一个在儿童时代遭受过惩罚的人,少年时代就不会害怕什么儿童收容所、法庭、劳教所。” 在教师行使惩戒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指导者而非控制者。惩戒的最佳效果应该是使学生学会如何把已经造成的损失和过错做最好的处理或弥补。比如,如果学生把水弄洒了,这时最好的处理不是把他的名字记到黑板上,而是由他把地板清理干净。如果两个学生正在打架,最好的处理办法也不是把他们送到校长室去训话,而是让他们彼此冷静下来,待怒气消除之后再写一份报告,说说有没有比打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罗杰斯和弗雷伯格所言,在学校受教育本是令人高兴的事,但自从老师让犯错的学生放学后单独留下来,待在学校就变成了惩罚,这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才是合理的结果。 二、教师惩戒应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师惩戒学生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惩戒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内在认识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即追求能够使自己得到满足的事物而逃避令自己不快的事物。当学生意识到某些行为会导致教师的惩戒的时候,出于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会努力逃避惩戒,即避免做那些可能招致惩罚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从内心中认可了相应的规范。正如洛克所言,“他现在只是爱好更大的肤体的快乐,惧怕更大的肤体的痛苦而已。用这种动机去管束和指导儿童的动作和行为,结果是什么呢?”洛克认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因自己做了错事而感到羞愧,而不是让他惧怕痛苦。洛克将这种靠惩罚来维持秩序的做法称为奴隶式的管教,他指出,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只能是奴隶式的脾气,就是在有教鞭威胁着的时候,儿童会表现出屈服、顺从的姿态,而一旦没有教鞭的威胁、没有人看见、知道自己不会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就会放任自己内在的倾向,从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因而,教师的惩戒必须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即在惩戒的同时让他们认识自己错误的根源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并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规则。“这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有运筹帷幄的感觉。当学生参与决策时,他们会更加愿意遵循这些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式也有助于改进学习和对学校的态度。当他们发现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也会对个人有益时,他们就会事先倾向于朝着使班级变得更好的方向努力。”让学生参与规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违规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地接受惩罚、实现自我教育。 当然,教师惩戒应该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努力让学生更多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把一切都交给学生去决定、让学生承担起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责任,这样很有可能使学生畏缩,最终重新回到教师的庇护之下,给人一种“学生远远无法实现自主”的印象;事实上,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生活中逐渐累积、发展的过程。自律应该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若用一节大课来讲授自律根本起不到作用。培养自律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其中一部分,由外部纪律转向内部的自我约束,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自由来培养自律,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新的尝试难免有风险。因而,教师应该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尝试给学生一点自由,然后再根据学生和自己的适应情况,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学生能够承受的自由逐步交给学生。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说,采取教育惩罚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小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不过,教育惩罚是需要适度把控的,如果教育惩罚过度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文章中,笔者将以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根本,深入分析对教育惩罚进行优化的相关有利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始终都被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不过最近几年,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教育惩罚开始逐渐成为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其消极影响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所以,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育惩罚手段,让该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真正意义。
1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惩罚很难顺利进行:目前在小学教育中,有许多教师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不良行为,那么运用教育惩罚手段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因害怕对教育惩罚的力度掌控不好在实施期间具有很大顾虑。与此同时,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权利,从而使得教师改变了以往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他们更多的会认为这种惩罚是具有批判性的,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对其进行惩罚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生和家长都会通过有效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使得教育惩罚开始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敏感词语,同时也导致学校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不能合理维护教师的权益,从而使得该教育手段很难在小学教育中顺利实施,久而久之,教师开始回避这一敏感问题,不断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存在过错,教师也不敢对其进行批评,并予以纠正。
1.2惩罚行为存在偏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所使用的方式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不敢惩罚学生。因教育惩罚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点,许多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会存在一些顾虑,导致在实际教学期间不敢运用这种方式。教育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发挥出教育惩罚的真正作用,则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教育效果带来影响。第二,教师进行过度惩罚。过度惩罚主要是指教师在惩罚期间没有掌控好力度,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1.3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技巧性很强,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在使用教育惩罚手段时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选择惩罚方式时十分单一,和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从而使得惩罚行为极为不公正,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教育惩罚的优化策略
2.1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对实行有效的教育惩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合理的惩罚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能惩罚过度,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惩罚方法。在具体实践期间,教师在惩罚中也要把情感作为基础,融入到学生心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聆听学生的心声。一般情况下,使用情感教育会比严肃的惩罚手段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2)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目的:惩罚是没有办法才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此惩罚一定要有教育性。教育惩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惩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除此之外,教师在惩罚时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所选择的惩罚方式必须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教师要意识到惩罚并不是给学生带来痛苦,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惩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学秩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要公平对待,尽可能的发挥出惩罚所蕴含的教育功能,这不仅是为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不做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目前在我国教育惩罚事例中,仍然有许多教师违背了惩罚的教育原则,他们惩罚学生大多是为了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进行惩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给予原谅,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犯错时教师的惩罚力度就会加大,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惩罚的真正目的,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出发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如果教师不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发展。
(3)运用合适的惩罚技巧: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惩罚技巧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有一些学生并不是故意犯错,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的机会那么就会避免因不合理的惩罚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可让学生自行选择惩罚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并尊重教师。学生在违反学校规定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其惩罚,否则事后再惩罚就很难达到教育惩罚应有的效果,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也留不下深刻的教育印象。
2.2学校方面:学校要想在小学教育中对教育惩罚行为进行有效优化,就要做好下面三方面内容:第一,在小学校园内制定合理的校纪和校规,让教师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止出现不合理或者惩罚过度的教育现象发生。第二,在对学校规定的执行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尊重性原则。第三,要定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不断为教师灌输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育惩罚方式应用到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惩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惩罚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巧玲.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小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惩罚[J].基础教育,2013,01.
[2]方益权,易招娣.论我国教师个体惩戒权法律制度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1,11.
[3]蒋湘祁,冯海平,易敏.惩罚的有效性与学生“态度改变”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