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研究野兽派马蒂斯论文

研究野兽派马蒂斯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野兽派马蒂斯论文

“野兽派”一词顾名思议,热烈奔放,洒脱不羁,自由自在,带有原始的野性和自然的色彩。野兽派的画作充满了这些特征。

说来野兽派的创始人享利·马蒂斯的绘画人生还颇有戏剧性。马蒂斯出生于法国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殷实。父亲常年忙于生意,马蒂斯受母亲的影响较大。从小到大,马蒂斯一直像更多的人一样受着传统的正规教育。中学毕业马蒂斯考入巴黎一所高等院校学习法律,毕业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书记员,生活一帆风顺,波澜不惊。

本来马蒂斯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名律师、大律师,但21岁这一年他生了一场病住进医院。母亲怕马蒂斯寂寞就找来几本画册给马蒂斯看。不想这一小小插曲竟从此改变了马蒂斯的一生,成就了一名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和“野兽派”画派的创始人。

在绘画界,马蒂斯算是出道较晚的。但他本有对绘画的热爱,悟性又极好,关健是十分的勤奋、刻苦、努力。他先后师从布格罗、莫罗等绘画大家,领悟绘画真谛,加以勤学苦练,经过十年磨励,31岁的马蒂斯已经成为一名相当成熟老道在巴黎画坛颇有名气的画家了。

马蒂斯的绘画色彩明艳,线条洗练简洁,常常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形态,而且画面凹凸感强,造型新巧,热烈,奔放,无拘无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在马蒂斯以前的画家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当时引起很多人的追捧。也有很多跟马蒂斯画风相近的画家经常聚集在一起,品评探讨。在一次聚会中,一位画家提出“野兽派”这个起名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从此野兽派作为一个画派很快传开,野曾派创作风格从巴黎到法国再到欧洲,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编辑本段简介马蒂斯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阑尾炎而住进医院,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奥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可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使他能够用简捷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里马蒂斯率领野兽派——走上声名大噪之途,在那次沙龙中他展出了“开着的窗户” 和一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题为“戴帽子的妇人”。“开着的窗户”也许是第一个主题达到充分发展的例子,马蒂斯的余生,一直偏爱着这种主题。它只不过是墙面的一小部分,窗户占了一大片地方。窗扉对着外部世界大大敞开——阳台上摆着花盆,还长着藤蔓,然后就是大海、天空和船只。这里的内墙和窗扉,是由一条条宽宽的竖条构成,用了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和橙色;户外世界,则是一片鲜艳的小笔触构成的装饰华丽的图案。笔触从绿色的小点,扩展到笔触更宽一点的淡红色、白色,还有海和天空的蓝色。由于“戴帽子的妇人”在形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舍弃,所以比“开着的窗户”引起了更强烈的轰动。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朱红色的笔触,把轮廓勾勒出来的。马蒂斯是一个善于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点的人,他研究东方地毯和北非景色的配色法,发展成一种对现代设计有巨大影响的风格。“餐桌”是他1908年的画作之一,从这幅作品我们能够看见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变为装饰性的图案。糊墙纸的设计花样和摆着食物的台布纹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这幅画的主要主题。连人物和穿过窗户看到的风景也变成这个图案的一部分。那位妇女和树木的轮廓大为简化、甚至歪曲其形状去配合糊墙纸的花朵,也显得完全协调一致。在这幅鲜艳色彩和简单轮廓的画中,我们还能够看出儿童画的某些装饰性效果。编辑本段生平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1879年 10岁 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887年 18岁 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1889年 19岁 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1890年 21岁 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1891年 22岁 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1892年 23岁 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1896 年27岁 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1898年 29岁 初露头角的马蒂渐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1899年 30岁 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1896-1904年 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903年 34岁 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1905年 36岁 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1903-1906年 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1906年之后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 45岁 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闲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1920年之后 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1930年之后 他的艺术达到高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1941年 72岁 马蒂斯患了肠道疾病,经历了两次痛苦的手术,从此病魔就再没离开过他。身体的虚弱使他再也不能站在画布前作画,于是他又开始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剪纸。为了剪出色彩鲜丽的作品,他亲自动手,染出自己需要的彩纸,靠在床上不停地剪。这位老人仿佛在以孩子的娱乐消磨最后的时光。虽然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他的创造力却从来没有停息过。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在长期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他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画家,出生在法国北部皮卡第地区勒卡托一个药商兼粮商家庭。1882-1887年间学习法律,后来放弃了法律界的工作,转而学习绘画,在朱利安学院预科班就学于威廉-阿道夫•布格罗门下,1892年考入美术学院,在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莫罗对绘画色彩的主观性论述,给马蒂斯很大的影响。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离开美术学院后,受西尼亚克新印象主义的点彩画法影响,作《豪华、宁静、欢乐》(1904),该画取材于波德莱尔的诗篇《西苔岛之游》:“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此画表现出作为色彩画家的马蒂斯那巨大的构思能力。粉红色、黄色和兰色的色点的组合,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情调。这幅画使他赢得了许多青年画家的崇敬。最初,马蒂斯本人对《豪华、宁静、欢乐》一画中线与色的关系处理不满意,而高更的作品提示他采取一种装饰风格,用弯弯曲曲的阿拉伯式线条所分隔的平面色彩区域的组合,来解决线条与色彩的冲突。这一成果在他于1905年后完成的‖生活的欢乐‖中体现得更明显。一群东方闺秀式的女子在景色迷人的海边尽情享受着生命的欢乐。远景有一群女子围成圈跳舞,而近景裸女的静止姿态与之形成对比。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表现人间天堂或黄金时代的概念,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马蒂斯画中一圈舞蹈者可以在卡拉奇的《黄金时代的爱》(1589-1595)以及安格尔《黄金时代》(1862)等作品中见到。尽管马蒂斯总是以西方古老的主题为素材,但他的灵感却来源于东方艺术。这幅画的巨幅尺寸和大胆的色彩,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西尼亚克在展出前见到这幅画,写信给他一个画友说:“马蒂斯的探索我至今是喜欢的,但现在他对我来说已经堕落了。在两米半的画布上,他用像大拇指般粗的线条勾勒出一些奇怪的人物,然后在整个画面上覆盖以平涂的、相当确定的色彩。这是一种纯色——看上去真令人恶心。”岂知马蒂斯的这一作品被现代艺术史证明是20世纪先于毕加索《阿维尼翁少女》的第一幅力作。它体现了野兽主义的美学观念,那就是大胆的色彩、简炼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1905年秋季沙龙上,马蒂斯展出的作品除这幅画外,还有两件:《开着的窗户》和《戴帽的妇人》。热情洋溢的强烈色彩似乎已经挣脱冷酷的外形的束缚 ,比高更、莫罗和贝尔纳更加前进了一步。1908年,马蒂斯发表了他的《画家札记》,生动地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像在新印象派那里)。我没有先入之见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他毕生的作品,包括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无不贯彻了这种精神。例如《红色的调和,食桌上》、《弹吉他的少女》等。1927年,马蒂斯获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奖金,赴美国旅行,并创作了著名壁画《舞蹈》。晚年因风湿病不能执笔,便以彩纸剪贴作装饰性画面,别具特色。为了研究人体,马蒂斯借助于雕刻。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以粘土来塑造人物,有助于他更好地将坚实的形体压缩在二维的平面上,从而取得整体效应。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构成,为使我的感觉条理化,发现适合于我的风格。当我在雕塑中发现它时,它在绘画上便帮助了我。”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是《奴隶》。这个“奴隶”的姿态令人想起罗丹的《行走的人》。这里似乎给人一种预兆,马蒂斯的雕塑正在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着。马蒂斯对雕塑艺术所贯注的极大热情,如同他在绘画中使用着饱满、单纯的色彩一样,他希图做到体量和形态“本能地向我涌来”。1907年所作的《斜倚着的裸体I》,是将他同时所作的油画《兰色的人体》“翻译”为雕塑。后来的《装饰人物》(1908)、《蛇形人》(1909)、《胸前的十字架》(1910)都反映了他在雕塑语言上的探索,对现代雕塑影响极大。野兽主义作为一场有声势的现代主义思潮,到1908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但对于马蒂斯来说,野兽主义并不意味着他风格的形成,而只是一个开端。勃拉克后来成为立体派大师,鲁奥被德国表现主义者邀请参加他们的画展,他成为现代艺术中少有的伟大宗教画家。而野兽主义中大多数画家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则变得平庸而默默无闻了。他们在野兽主义时期爆发出的创造力的闪光在逐渐熄灭。在野兽主义之后,马蒂斯继续他的探索。直至1920年之前,他采用各种自由的手法创造一种新的绘画空间,而且还经历了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著名的《红色中的和谐》(1911)与他早年的印象主义作品《餐桌》相比,似乎又一次显示了马蒂斯的绘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他抛弃了传统的透视,用色彩关系以及蔓藤花纹的暗示来建立新的空间幻觉,创造了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神秘奇特的新境界。1907-1910年间,马蒂斯继续在他偏爱的人间天堂、黄金时代之类的享乐主义主题中探索线条、色彩与空间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绘于1909年的《舞蹈》,这个题材曾在《生活的欢乐》一画的远景中出现过。马蒂斯于1910-1913年间访问了西班牙和摩洛哥,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为丰富多采的风景画,表现出对阳光和异国风情的热爱。他的立体主义探索,就开始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有《德希姆的静物的变体画》(1915-1917)、《摩洛哥人》(1916)等。马蒂斯的立体主义绘画从未出现支离破碎的物像。他通过这些作品训练自己如何将物体几何化、简化,如何避免过分装饰化。《钢琴课》(1916-1917)是他最具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蒂斯画了大量人物画。这些绘画要么有强烈的造型感,要么以线条表现为主,十分优美动人,表现了马蒂斯艺术的洗炼与纯粹。晚年,马蒂斯通过彩色剪纸来试验色彩关系。他为书籍作插图,或进行室内装饰,运用这一独特形式,取得了优美的装饰效果。马蒂斯晚年的艺术是极其简练的,带有平面装饰性的艺术,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超越令人乏味的、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马蒂斯在晚年仍和在野兽派时代一样激进。1941年以来疾病的考验加诸战争本身,都提高了其领悟能力。40年代后期他画过一系列充满了光和色彩的室内景物。1950年,他画中的色块已开始具独立趣味。这一时期,马蒂斯日益虚弱,开始采用色彩剪贴,这种技法成为其暮年的主要创作手段--纸片根据其要求先涂好色,然后剪下来,用以拼组画面。这种要求极度单纯的方法,磨练了马蒂斯的装饰才能(见作品《爬行》)。其在晚年作品中所取得的活泼的色彩效果,对那些年轻艺术家则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品: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观念: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画面简洁、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艺术形象。

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一: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一开始的时候是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二:马蒂斯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但“野兽派”时期只不过是马蒂斯艺术生涯中的一个短暂时期,马蒂斯的独特风格则主要是他在“野兽派”时期之后渐渐形成的。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三: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像一种抚慰,像一种稳定剂,或者像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

野兽派的由来研究论文

野兽派是20世纪初产生在法国的一个美术流派,又称野兽主义。1905年,在巴黎的多丹画廊展出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品,其中雕刻家马尔克的一件小雕像引起艺术批评家路易斯,伏塞勒的惊呼:“野兽中的多纳太罗!”这就是野兽派名称的由来。从此一些艺术家以此为口号进行新的艺术探索。

野兽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当也合适的名称。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 野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

野兽派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批评家L.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至于为什么会出现野兽派,我想这只是历史发生的一个必然。毕竟艺术是灵活的,派类也只会越来越多。它的出现是艺术发展一定阶段产生的分支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1905年一群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年轻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野兽派。

译林杂志斯蒂芬金

杰西和丈夫去偏僻的度假屋度假。丈夫要玩捆绑性游戏,把杰西脱光用手铐铐在了床头,正要进入正戏时,杰西因为厌倦了这种性游戏,抗拒中意外踢死了丈夫。自己也因为被铐住了无法脱身。(到这里你应该都看过了~)在那么偏僻的地方,求救无门,甚至眼巴巴看着狗啃咬丈夫的尸体。(这给杰西刺激很大,促使她挣脱了一只手~)后来因为流浪汉在夜幕中进入房间(流浪汉大概是想来捡便宜,但杰西坚信她看见的是死神),大受刺激的杰西使尽一切办法,最终摆脱了手铐,逃离了度假屋。

杰罗德游戏这一次,她闭着眼睛在暗中想象的不是她的身体,而是整个房间。当然,她仍然处于房间中央。天哪,是的——杰西·梅赫特·伯林格姆,年龄不过四十,身高五点七英尺,体重一百二十五磅,风韵犹存。灰色的眼睛,棕红色的头发(大约五年前,头发已开始渐渐转灰,她用一种有光泽的染发剂染了头发。她确信杰罗德蒙在鼓里)。杰西·梅赫特·伯林格姆,莫名其妙地将自己陷入了这种困境。杰西·梅赫特·伯林格姆,现在可能成了杰罗德的寡妇,仍然无儿无女,被两副警察手铐缚在了这该死的床上,她头脑中主管想象的神经与上述内容连结了起来。她闭目凝思,额头显出皱纹。 一共有四只手铐。每一副由六英寸的带橡胶套的钢链连接,每一只上都有M-17的字样——她推测那是序号——刻在锁板上。她记得,游戏伊始时杰罗德曾告诉她,每一只手铐都有一个带凹口的伸缩臂,这就使手铐可以调节。也可以将手铐收紧,直至囚犯的双手挤在一起,手腕对手腕,疼痛难忍。但是杰罗德给了她手铐最大活动范围。 到底为什么不这样呢?她此刻想道。毕竟,那只是场游戏而已……对吗,杰罗德?然而,现在她想起了以前不明白的问题。她又诧异起来,对杰罗德而言,这是否一直真的只是场游戏。 女人是什么? 某个别的声音——一个不明飞行物的声音——在她内心深处的暗井中柔声低语。因其阴道而成的生命维持系统。 走开。杰西想到。走开,别掺和。 但是,不明飞行物的声音拒绝服从命令。 为什么女人有嘴、有阴道呢?它反而又发问了。这样她就能同时小解、呻吟。小妇人,还有其他问题吗? 没有了。考虑到这答案使人困窘的超现实性,她没有别的问题了。她的手在铐里转动着。她手腕上不多的皮肉在钢铐上拉扯着,使得她皱眉蹙眼。但是疼痛不算厉害,她足以自如地转动手腕。杰罗德也可能相信,也可能不相信,女人的惟一目的就是因其阴道作为生命维持系统。但是他没有将手铐锁得使她感到疼。当然,甚至在今天以前她就本应回避这件事。大约如此,她告诉自己,对这个问题,她内心没有哪个声音卑鄙到和她争辩的地步。可是,手铐仍然太紧,手脱不出来。 是这样的吗? 杰西试探地扯了一下。随着她的手往下抽。手铐就往上移,然后,钢手铐便紧紧地楔入骨头和软骨的接合处,在那儿,手腕和手组成了复杂牢固的联盟。 她更加用力地拉扯。现在疼痛得更厉害了。她突然记起来,那一次爸爸关那辆旧乡绅旅行车司机一侧的车门,他不知道梅迪没有从自己坐的一侧下车,而是改变方向滑到他那一侧下,结果门压了她的左手。她叫得多惨啊!某块骨头给压坏了——杰西记不得那骨头的名称。但是,她确实记得梅迪自豪地炫耀她的石膏,说“我还拉断了我的后部韧带”。这句话让杰西和威尔感到好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后部是屁股的科学用语。他们都笑了,与其说出于轻蔑,倒不如说是由于惊奇。但是梅迪还是脸阴沉得像雷雨将至的天空,暴怒地跑去告诉妈妈。 后部韧带,她想。尽管疼痛在加剧,她还是有意增大了压力。 后部韧带和挽尺骨或是别的什么,那无关紧要,要是你能从这手铐中滑脱出来,我想你最好这么做,宝贝儿。让某个医生以后再费心修复那弄碎的东西吧。 她慢慢地、持续不断地增添着压力,希望手铐能下滑脱落。要是它们能移动一点点——四分之一英寸也许就成,半英寸几乎肯定能行了——她就能越过骨头最突出的部位,她就可以处理比较好对付的肌肉组织了。或者说她希望如此。当然,还有大拇指处的骨头,但她可以到时候再操心了。 她更使劲地往下拉,疼痛与用力使得她龇牙咧嘴,现在她前臂的肌肉突出,形成了浅浅的白色弧线。她的眉毛、面颊甚至鼻子下面人中的小小四沟都开始渗出汗珠。她伸出舌头舔去人中上的汗,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动作。 疼得很厉害,但是疼并非是使她停下的原因。原因很简单,意识到她用的力已达到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可是并没有让手铐比原先多移动一点。她只想将手挤拉出来的简单希望闪现了一下,然后便熄灭了。 你确信你尽可能用力拉了吗?或者也许你只是有点自我欺,因为手拉得太疼了? “不,”她说,她仍然没睁眼,“我尽可能用力拉了,真的。” 然而,那另一个声音仍在那儿,与其说是听到的,倒不如说是模糊感觉到的——有点像是连环漫画册中的问号。 她手腕的肉里有着白色的深沟——在大拇指垫的下面,穿过手背,越过下面纤细的蓝色血管——手铐就在那里咬住了。尽管她举起了双手,直到能抓住床头的横档,以此摆脱手铐的压力,她的手腕还是继续在抽痛。“哎唷,天哪!”她的声音发颤,这不是恰恰卡住了大头吗? 她没有尽力拉吗?没有真的用力吗?没关系。她想。她抬头看着反射在左天花板上的微光。 没关系,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是我能更用力地拉,那么车门压住梅迪左腕发生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我身上:骨头将折断,后部韧带会如橡胶带一样折断,挠尺骨上不知叫什么的部位就要像射击陈列馆里的泥鸽子一样突然破裂。惟一有所改变的便是,我不是躺在这里双手被捆,口渴难忍,另外还加上一双破碎的手腕。它们也会肿起来的。我是这样想的!杰罗德还没有机会开始干就死了,可他同样彻底毁了我。 好吧,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没有。伯林格姆太太以无精打采的语调说。这种语调属于那种濒临彻底崩溃的妇人。 杰西等待着,看看是否有别的声音——露丝的声音——会提供一条意见。但没有。就她所知,露丝正漂浮在办公室的凉爽水面上和别的潜鸟们在一起呢。无论如何,露丝的退出使杰西只好自我照料了。 那么,好吧,照料自己。她想。既然你已确定,蜕出手铐是不可能的,你打算对它们做些什么呢?你能做什么呢? 一副手铐有两只——那个年轻的声音,那个她尚未想到名字的声音,犹犹豫豫地说起话了。你已经试过要从铐住手的那一只手铐中滑脱,那行不通——可是,另一只怎么样呢?那个约住床柱的那一只?你可想到过它们? 杰西将后脑勺压着枕头,弓起脖子,这样就能看到床板和床柱了。她几乎没注意到她在倒看着这些东西。床有某种花哨的名称——也许叫宫廷弄臣吧,或者御内女总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越来越难以记清这种事情了。她不知道人们将这种情况称为明白事理还是老之将至。无论如何,她发现她现在身处其中的这张床用来做爱还行,但让他俩在这张床上惬意地拥券共眠却有点太小了。 对她和杰罗德来说,这并不是个缺憾。因为近五年来,无论在这里,还是在波特兰,他们都分室就寝。这是她的决定,不是他的。她厌倦了他的呼噜声,他的打鼾毛病逐年加重。偶尔他们有客人在这儿过夜时,她和杰罗德便睡在一起——很不舒服地睡在一个屋里。否则他们只有在做爱时才共享这张床。他的打鼾并非她搬出去的真正原因,这样说最策略。真正的原因是嗅觉问题。杰西先是渐渐不喜欢,继而是嫌恶她丈夫盗汗的气味。即便他上床前冲了澡,到了凌晨两点,那种苏格兰威士忌的酸味便开始从他的毛孔里散发开来。 直至今年以前,他们一直处在这种模式中,越来越敷衍了事地做爱,随之而来的是昏昏欲睡(实际上这成了整个房事中她最喜欢的部分),事毕他起身淋浴然后便离开她。然而,三月里事情有了些变化。围巾和手铐——尤其是后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耗尽了杰罗德的精力,而那种古老乏味的传教士式的性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常常倒在她身边,和她肩并肩地沉沉入睡。她也不在乎了。这种事大多数发生在午后,事后杰罗德身上发出的是清淡的汗味,而不是淡威士忌酒掺水的酸气味了。他打的呼噜也不厉害了。 可是所有那些场合——所有那些使用围巾或手铐的场合——都是在波特兰的屋子里。她想,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七月的大部分日子以及八月的一些时光。可是当我们做爱的那些场合——没有很多次,却有一些次数——那都是古老乏味的罐装土豆块、土豆泥方式:人猿泰山在上位,简在下面。直到令天我们从未在这里做过这个游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明白。 也许是那些窗子的缘故,它们太高了,挂上窗帘显得形状古怪。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用反射玻璃替换掉那白玻璃,尽管杰罗德仍在谈论要那样做,直到……嗯…… 直到今天。伯林格姆太太结束了这句话。杰西感激她的灵活应变。 而且你说对了——也许就是那些窗子。至少很大程度上是如此。他不会喜欢弗雷德·拉格兰或者杰米·布鲁克开车过来,一时冲动之下问他是否愿意打一场九个洞的高尔夫球,结果看到他正在粗鲁地对待伯林格姆夫人,夫人正巧被一副克雷格手铐缚在了床柱上。这类事的闲话也许会传开的。弗雷德和杰米两个人是不错的,我想—— 要是问我的话,那是一对令人恶心的家伙。露丝生气地插嘴。 可他们只是常人啊。像那样的故事太精彩了,无法不谈论,而且还有别的事,杰西…… 杰西没让她说完。这可不是她想听到的、用伯林格姆太太那悦耳却拘谨苍白的声音说出来的想法。 杰罗德从不要她到这里来做这个游戏,有可能是因为他担心某种荒唐的隐患会突然冒出头来,什么隐患呢?嗯,她想,我们这么说吧,杰罗德身上有那么一部分思维真的相信,女人只是其阴道而成为生命维持系统……另一部分,由于缺少一个较清楚的术语,我可以将之称为“杰罗德的善良天性”,知道这一卢、,这一部分会一直担心事情失去控制,毕竟,难道这不就是发生了的事吗? 这种想法难以争辩了。如果这种情况不符合失去控制这一定义的话,杰西不知道什么是符合的了。 有一会儿,她感到悲切,她得抑制一种欲望,不去回头看杰罗德躺着的地方。她不知道自己对已故丈夫是否感到伤心,但是,她的确知道,即便感到伤心,现在也不是时候。然而,回忆和她共处许多年时间的人的一些好处真不错。记起他有时做爱后在她身边熟睡的样子就很好。她那时不喜欢围巾,渐渐也憎恶起手铐。但是她喜欢看着他迷迷糊糊睡去,喜欢看着他粉红色大脸膛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此刻他又睡在了她的身边……是不是? 这个想法甚至使她大腿上部的肌肉感到发冷,渐渐变窄的一片阳光就照在那儿。她驱开这个想法——或者至少试图驱开,回过头来研究床头。 床柱紧挨床边,使她能伸着胳膊却不是那样难受,特别是由于手铐链为她提供了六英寸左右的自由活动范围。在两根床柱之间有四块平行的档板。这些也是红木的,雕刻着简单却悦目的波纹。杰罗德曾提议将他们姓名的首位字母刻在中间板上,他说他认识格伦市塔什莫那儿的一个人,他会乐意开车过来做这件事但是她对他的这想法浇了冷水。在她看来,这似乎既惹人注目,又异常孩子气,就像少年情人们在自修室书桌上雕刻心形图案一样。 床架安放在床头板上方,架子的高度足以保证他们猛然坐起时不会撞到头。架上放着杰罗德的那杯水,还有夏天留下来的一些平装书。在她的这一侧,散放着一些化妆品,也是夏天留下来的。她想,现在它们已经风干了。也真丢人——这一点点乡村清晨玫瑰红化妆品,比任何东西都能有效地使一个被手铐缚住的妇人振作起来。所有的妇女杂志都如是说。 杰西慢慢地举起双手,以很小的角度伸出手臂,这样她的拳头就不会碰着架子的底边。她仰着头,想看看手铐链尽头是怎么回事。另外两只手铐固定在第二和第三根横档板之间的床柱上。她举起捏成拳头的双手,看上去就像个妇人在推举看不见的杠铃。手铐沿着床柱往上滑去,到达上一块横档板下部,要是她能拉脱那块档板,以及它上面的那一块,她就能轻而易举将手铐从床柱的尽头滑脱下来。瞧,就这样! 也许太好了,不会是真的,亲爱的——太容易了,不会是真的——但是你倒不妨尝试一下。无论如何,这是个消磨时间的办法。 她用手攥住那块刻有波纹的横板,眼下,这块板阻挡了夹在床柱上的手铐的上行运动。她深深吸了口气,屏住呼吸,拽了起来。但使劲一拉便足以告诉她那条路行不通。这就好比试图从混凝土墙里拉出铸在其中的钢筋。她连一毫米的松动都感觉不到。 这讨厌鬼即便拽上十年也休想摇动它,更不用说把它拉下床柱了。她想着,将手放回床上方以前手铐支撑着的松弛位置。她发出了绝望的轻呼。在她听来,那就像是口渴的乌鸦的叫声。 “我打算做什么呢?”她问天花板上的微光。她终于绝望、恐怖地放声哭了起来。“我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那只狗又开始吠叫,仿佛作答。这一次它离得那样近,吓得她尖叫起来。事实上,听起来它就在东窗外面,在车道里。

“钓鱼文”这个词经常在军版,历史版出现,这类文章就是故意说一些奇异的、似是而非的、误导性的观点和言论,引起大家注意、让大家来批评反驳。钓鱼文的诀窍:1、既要让鱼在粗读的时候有相信的冲动,又必须要留出鱼的智商一定最终能够发觉的破绽。2、钓鱼文中的破绽越多越好,破绽的级别越低越好,但又不能让人在第一眼就发现。3、钓鱼文的反差要大。以国 军战史为例,钓鱼文所描述的事件,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越糗越好,而钓鱼文中的描述越光辉越好。4、有必要留下一些纯恶搞的破绽,比如著名科幻电影中的主角名字和桥段,这种无论如何辩驳都无法改变的破绽是最后的底线,防止被历史学家们写到书中。5、破绽应当分级别分层次,防止部分思维奇怪的鱼将其中某些他识别出来的破绽剔除之后作为正史到处转贴。第一章钓鱼的定义与历史源流钓鱼,是一种互联网上的交锋手段。所谓的钓鱼,是用一篇杜撰的文章或图片(即钓鱼文),在互联网上发布,使目标群体产生先是相信、继而发现自己错信了杜撰文章的过程。钓鱼行为来源于网络上真相党、精英的猖獗,为用最为有力的手段对精英真相党进行讥讽,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发明家开始尝试杜撰一些具有讽刺性的文章,对精英真相党进行调戏。在老舰船论坛时代(1998~2005),已有部分网友用反讽的手段,对真相党进行调戏。在水木社区bbs(newsmth),自2007年起,有一些标题党和hyt 人士的一些调侃之文,竟然起到了钓鱼的效果,可谓是史前时代的钓鱼萌芽。如某淫荡标题党人士在newsmth 贴出了美军外表残破F/A-18的照片,但将标题改为《体制问题酿恶果,某国先进战机锈积斑斑》,结果意外地调到了一条鱼,该版宠被连续嘲讽两天仍坚持认为图中的飞机是歼-10 。史学家称,淫荡标题党同学仅仅是往水里丢了一截绳子,就有鱼来咬。2009年的金卢布事件(又称穆好古事件、C Cup 事件)是钓鱼产业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钓鱼从自发转为自觉,从单独行动转为集团行动,从无组织无纪律转为有组织有纪律。金卢布事件,开始于sbanzu论坛穆好古同学在sbanzu网友的协助下制作的一张假收据,该收据使用毛体字库,伪造了一张荒谬的3亿5千万金卢布的收条。该收据制作完成后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但逐渐有人将其转贴到精英真相党的论坛上。由于该收据所标志的内容极其符合精英真相党的胃口,因此尽管在制作时留下了诸多明显的破绽,仍有大批精英,甚至包括某C Cup 美女硕士,该美女将此图作为历史资料写入论文中,被院长发现,并因此丢掉了学籍。(据传在发现后,美女对穆好古先是愤恨,但后竟然转为爱意缠绵,但此说法过于离奇,不足为证,各位五毛不要将脱光的希望寄托在钓鱼之上)。第二章钓鱼的实用价值钓鱼本质上是一种欺战术,有人说是一种“善意的欺”,有人说是一种道德低下的表现。但实际上,钓鱼究竟是善是恶,并不影响我们讨论它的实用价值。要衡量钓鱼的实用价值,我们首先要从“鱼”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作为一条民主的鱼,精英的鱼,把持着宇宙真相的鱼,在发现自己被钓了之后,在情绪上通常会有如下表现:羞,愤,恼,气。下面就仔细分析被钓的鱼的几种情绪。羞:即鱼们为自己竟然没有发现钓鱼文中的诸多故意破产而羞愧。如果一条鱼被钓后,情绪上是羞占了主导,那么这条鱼此后会更以认真的态度去读历史,有可能(并不一定)会回到正确的历史观上面。愤和恼:鱼们对五毛们的愤和恼古已有之,也不缺现在多出来的这一点点。气:鱼在被钓之后,又看见这篇文被贴在了自己活动的论坛上,而且还继续有自己的同类鱼在上钩。此时,这条被钓过的,现在有多读了点资料的鱼该会如何做呢?一定会很生气。这条鱼是替同类们指出这是钓鱼问并揭示若干其中的破绽呢?还是恨同类们如此不长进呢?总结:鱼被钓过,对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在重打击之下,鱼可能会转向,也有可能不再做鱼,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继续愤和恼。总之,钓鱼有可能挽救一条鱼,即使有一部分鱼在被钓过之后继续坚持它的洄游路线,也不会将情况变得更坏,咱们下次继续去钓他就是了。第三章钓鱼文的制作现在回到钓鱼的定义上来。所谓钓鱼,必须要让鱼有先是相信、继而发现上当的过程。如果鱼看到此文后相信,此后也一直相信,那么钓鱼就失败了。钓鱼的目的,就是让鱼在信-发现上当的过程中,其人生观和历史观受到最大程度的打击,以期改变鱼脑子中的一些东西。至于钓鱼文若干年后竟然被当作正史的事情,那么就是更大的失败,想一想都会觉得很杯具。因此,钓鱼文的制作应当有以下几个原则:1、既要让鱼在粗读的时候有相信的冲动,又必须要留出鱼的智商一定最终能够发觉的破绽;2、钓鱼文中的破绽越多越好,破绽的级别越低越好,但又不能让人在第一眼就发现;3、钓鱼文的反差要大。以国军战史为例,钓鱼文所描述的事件,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越糗越好,而钓鱼文中的描述越光辉越好;4、有必要留下一些纯恶搞的破绽,比如著名科幻电影中的主角名字和桥段,这种无论如何辩驳都无法改变的破绽是最后的底线,防止被历史学家们写到书中;5、破绽应当分级别分层次,防止部分思维奇怪的鱼将其中某些他识别出来的破绽剔除之后作为正史到处转贴。第四章钓鱼注意事项1、钓鱼文的制作过程必须留下确凿证据,比如挑选一个可靠的万年不倒的但又较为冷门的论坛,sc这种天天大姨妈的论坛,其实并不利于保存证据。2、穆好古同学的钓鱼文虽然留下了创作过程,但是它的主贴编辑过,这是一个漏洞,其实后续的修改应该作为跟贴贴在最后,修改主贴有可能留下隐患。3、钓鱼文发去鱼塘之后,如该鱼塘的鱼群智商实在偏低,有必要注册个马甲去替他们善意地指出一下。但是指出的时间不宜太早,应当在它们热烈的讨论刚开始冷却的时候捅。第五章防钓鱼有人钓鱼,也就会有鱼钓人。大家已经知道,被钓的经历会使人生观历史观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我们必须防钓鱼。提醒垂钓者以及垂钓者的朋友们,尤其是新人,其实老人也应该注意,看文章的时候要回想资料,没有接触过资料的就现查,经过比对之后才摄入你所看到的信息。另一次传播比较广的钓鱼文《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大意为:从2010年9月初开始,网络上的一则与高铁有关的文章开始被热传,帖子的大概意思为,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张拾迈教授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中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他认为在中国的地质条件下,高铁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将连锁导致严重的“斯蒂芬金效应”,从而引起群发性的地质灾害。他在临终前强烈建议,如果一定要建高铁,希望高铁建设至少保证使用有砟道床。整篇文章完全胡诌八扯,目的就是恶搞黄万里,追求的就是无厘头的非逻辑,还掺上一串串的冷笑话。但是作者估计没有想到,从总体上来看,人民是没有啥科学素养的,这种满篇“夏尔谢夫”“斯蒂芬金”仿佛很专业的文章,很容易就一传十十传百,喷得满网络都是。2010年9月,mitbbs上原作者发表帖子,大致内容如下:1、 张拾迈这个名字是恶搞黄万里,十迈,低速的意思。2、“夏尔谢夫力”是恶搞MITBBS上的xiaxie,“斯蒂芬金效应”是恶搞MITBBS上的stephenking,这两个人是MITBBS上的著名坑王。【记一次玩大了的钓鱼】一切都是从MITBBS开始的……有这么一天,MITBBS上一个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家伙(因为已经惹起法律问题了,为了帮助当事人逃脱法律制裁,就不说是谁了)写了一篇钓鱼文,这就是《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以下是原作者的自首书,我把他的ID打上马赛克吧……发信人: D*****r (哔————), 信区: D*****r标 题: 我是《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的作者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8 13:51:46 2010, 美东)请帮我转military版,谢谢!在文中我用彩蛋向本站的2个id致敬了,“夏”尔“谢”夫力是指虾蟹,斯蒂芬金效应是指StephenKing。正是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挖坑不倦的精神鼓励了我的创作。我想让他们知道2011年动车事故后,媒体一片对高铁讨伐之声,这篇钓鱼文竟被不少媒体引用,作为攻击高铁的“弹药”不得不感叹如今很多记者素质之低下。2011年7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高铁“自主创新”之谜 半生不熟的列控系统》援引“张拾迈”的言论,遭到众多网友围观。当日第一财经日报微博上进行道歉,内容如下“【致歉声明】本报今日刊登的题为《高铁“自主创新”之谜》的报道中,所引用的张拾迈教授的观点,经网友提醒和核实,系网络杜撰。特此澄清,并向读者和网友致歉。《第一财经日报》编辑部”。但是此事造成的严重影响大大降低了该报纸的信誉。新浪网等众多网站也引用这篇文章。

如果是要写侦探小说的话,不得不去参考这篇文章: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范达因推理小说是一种智性游戏,但更像一种竞赛,作者必须公平地和读者玩这场比赛,他必须在使用策略和诡计的同时,维持一定程度的诚实,决不能过分到像玩桥牌时作弊一样。他必须以智取胜,透过精巧又不失诚实的设计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写推理小说有着极其明确的守则存在,虽然是不成文的规定,但约束力十足,每一个受人尊敬或懂得自重的小说作者,都得服膺这些守则。再次,特别列出这些理应之为“戒律”的条文,其中,一部分根据所有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所遵守的原则,另一部分则来自所有诚实作家内心的信念,两部分熔铸而成:一.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待清楚。二.除凶手对侦探所玩弄的必要的犯罪技巧之外,不该刻意欺或以不正当的诡计愚弄读者。三.不可在故事中添加爱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绪干扰纯粹理性的推理。我们要将凶手送上正义的法庭,而不是将一对苦恋的情侣送上婚姻的圣坛。四.侦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如此等于拿一分钱铜板,说它是五元金币一样,这是不实的陈述。五.控告凶手,必须通过逻辑推理,不可假借意外、巧合或没有合理动机的嫌疑犯自白。以后者的方式破案,无疑是故意驱使读者到一个不可能找到答案之处搜寻,等读者失败回来之后,才告诉他们答案从头到尾在你口袋中。这样的作者,不会比一个笑匠好到哪儿去。六.推理小说必须有侦探,侦探不侦查案情就不能称之为侦探。侦探的任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再根据这些线索找出那个故事一开始时就犯下恶行的人。如果侦探不能由线索的分析推演出最终的结论,那就如同偷看算术书后才解答的小学生一样,不算真正解决了迷题。七.推理中通常会出现尸体,尸体所暴露的疑点愈多愈妙。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为一桩如此平凡的犯罪写上三百页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读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必须获得回馈。美国人本质上比较富于人性,因此,一桩凶狠的谋杀安会激起他们的报复之念和恐惧心理,他们希望杀人者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当一个“恶毒”的谋杀案发生时,再温厚的读者都会怀抱满腔正义热忱地来追捕凶手。八.破案只能通过合乎自然的方法。就推理小说而言,魔术、求神问卜、读心术、降灵符咒或水晶球等等一概列为禁忌。一个根据理性创作的推理故事,读者才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斗智,但若和神异的世界竞争,甚至跻身四次元的形而上世界缉凶,读者等于在起点就注定输了。九.侦探只能有一名,也就是说,负责真正推理缉凶的主角,就像希腊战争剧中的解围之神deus ex machi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为解决一个迷题而搬来三四个侦探,指挥分散阅读的乐趣,打扰逻辑推理的脉络,更会不当地剥夺读者和侦探公平斗智的权益。侦探人数超过一名,读者会弄不清楚谁才是他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像让一个读者单挑一支接力赛跑队伍一样。十.凶手必须是小说中多少有点分量的角色才行。也就是说,凶手必须是读者有兴趣,而且多少有所了解的人物。如果小说进行到最后一章,才将罪名加在一个陌生人,或者一个无足重轻的角色身上,那等于是作者自认无能,不配和读者斗智。十一.那些作仆人的,比方说管家、脚夫、侍者、管理员、厨师等等,不可被选为凶手。因为这样的凶手太明显了,太容易被找出来,这样的处理实在无法令人满意,读者也会觉得浪费时间。凶手必须是值得花时间花心力去找的人——通常是最不被怀疑的那个。要是凶手真是某个卑微的奴仆,那作家实在没必要把这种故事写成书,让世人铭记于心。十二.就算是连续杀人命案,凶手也只能有一名。当然,凶手可以有共犯或同谋,但务必只让一人挑起全部的罪行责任,读者的所有怒火必须集中于单一的反派角色身上。十三.推理小说中,最好不要有秘密组织、帮会或黑手党之类的犯罪集团,否则作者等于在写冒险小说或间谍小说。一件完美而悬疑的谋杀案,若被这样一大批人马搅和的话,那可就无可挽回地完蛋大吉了。当然,推理小说中的凶手仍应该有他正当的逃命机会,但如果让整个庞大的秘密组织为他撑腰(如无所不有的藏匿地点或大批人马的保护),那显然又太过头了。相信一个有自尊心的一流凶手,在与侦探的对决时,不会让自己披上一身无法穿透的盔甲才上场。十四.杀人手法和破案手法必须合理且科学。也就是说,推理小说不允许采用伪科学、纯幻想或投机的机关装置。举例来说,谋杀案的死者被才发现的新元素如超镭所杀,这就是不合理的;或者,用极其罕见,甚至是作者凭空想象的毒药害死,这也不行。一个推理小说作家必须限制自己在毒药方面的想象力,所用的毒药不得逾越寻常药典的范畴。如果作者天马行空于想象世界,漫无禁忌地翱翔于不存在的时空,那就逸出推理小说的界限了。十五.迷题真相必须明晰有条理,可让有锐利洞察之眼的读者看穿,我的意思是,在案情大白之后,读者若重读一遍小说,会清楚地发现,破案的关键始终摆在他眼前,所有的线索也无一不指向同一名凶手。如果他跟侦探一样聪明的话,不必等到最后一章就可以自己破案。当然了,这样的读者的确是存在的。我对于推理小说所持的基本理论是:要读者无法自己发现答案是不可能的。可以预期的是,一定有某部分的读者和作者一样机灵。若是作者有足够的运动精神,将犯罪的计划和线索都在书中诚实地描述出来的话,这些敏感的读者就可以和书中的侦探一样,经由分析、推理和消除法将嫌疑犯指认出来,而这正是这场游戏的趣味所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不屑看通俗文学的读者,对于看推理小说不会感到脸红。十六.过长的叙述性文字,微妙的人物分析,过渡的气氛营造或是在一些旁枝末节上玩弄文字,都不应该出现在推理小说里。这些在犯罪的记录和推理的过程中完全不重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陈述问题,并经由分析将问题做出圆满的推论。而这类文字只会阻碍情节的发展,并将不相干的事情加进主题里。当然,必要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可以使小说更加逼真。当作者将故事描写得非常引人入胜时,可使读者的情绪完全投入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上,就这一点而言,作者已经将纯文学的技巧和犯罪事件所需要具备的真实性相容,并发挥到同等的境界了。写推理小说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读者看它并不是为了华丽的词藻和风格,也不是为了绚丽的叙述和情绪的投射,而是为了刺激脑力所做的心智活动——就像是他们去参加球赛或玩拼字游戏一样。若在一个棒球比赛中,在换场时间对球员讲述球场的自然景色是如何的美丽,这怎么能激励球员们想要赢球的决心呢?若在猜字游戏的词汇里掺杂着语言学的学术论文中所要使用的晦涩字眼,这样只会使猜谜者在玩游戏的时候变得焦躁不安。十七.不可让职业性罪犯负担推理小说中的犯罪责任。至于那些闯空门的小偷恶棍所做的坏事则是警察的责任,不是作家和杰出的业余侦探的事,这类犯法的事属于刑事组的例行工作。真正吸引人的犯罪,应该是出自教堂中的某个受人尊敬的大人物,或是以慈善闻名的老太太之手才是。十八.在推理小说里,犯罪事件到最后决不能变成意外或以自杀收场,这种虎头蛇尾的结局,等于是对读者开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玩笑。要是有人买了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全是人而要求退钱的话,任何公正的法院都会站在他这边,而将这位欺忠实读者的作家予以严惩。十九.推理小说里的犯罪动机都是个人的。至于国际阴谋和战略的政治游戏属于另外一种小说,举例来说,像是特务组织之类的故事。谋杀的情节,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平易近人,才可以反映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他们压抑已久的欲望和情绪有所宣泄。二十.以下列出几项常用的方法(顺便也把我这些规定凑个整数),这些方法都已经被用烂了。一个懂得自重的推理小说家通常都不会再次使用,因为所有的推理小说迷对于这几种方式都再熟悉不过了。谁要是用了它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愚昧和缺乏创意。1)把案发现场所留下的烟头,和嫌疑犯所抽的香烟品牌做比较,借此找到凶手。2)假装受害者的鬼混显灵,吓得凶手自己招认。3)伪造指纹。4)用假人来制造不在场证明。5)因为狗不吠,表示闯入者是熟人。6)一个无辜的人被认定为凶手,结果发现他是凶手的孪生兄弟(或姐妹),或是长相酷似的亲戚。7)用针筒注射或在饮料里放入迷药。8)警察破门进入一间上锁的房间之后,谋杀才真正开始。9)用相关字来测试是否有罪。10) 使用密码或秘语,最后被侦探识破。我认为好的侦探小说:欧美方面的经典著作很多,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比如比较老得像《月亮宝石》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谋杀案》等这些小说因为时代与现今相差甚远,所以偏重于侦探对于现场的勘测技巧以及基本推理.艾勒里奎恩的几个悲剧(《Y之悲剧》),范戴恩的《金丝雀杀人命案》《主教谋杀案》《格林家命案》等等…… 所写的是侦探菲洛·范斯约翰迪克逊卡尔的《三口棺材》(密室杀人案件的经典)就像范戴恩说的,侦探小说必须存在杀人案件,所以这几本小说都是杀人案件中的经典之作.卡斯特勒鲁的《黄色房间的秘密》和《黑衣女子的香气》这两部作品拥有太过浓厚的感情色彩,所以推理方面有些欠佳.当然近期比较出名的就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属于宗教悬疑类,还有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建议绫辻行人的《十角馆杀人预告》中出现的欧美小说家都比较有名,或者在《黑暗馆不死传说》后面也有一些介绍)我比较喜欢日本的,变格派作品是以描写杀人犯变态心理为主,本格派是以推理手法为主。当然后者比较受欢迎。江户川乱步的《女妖》《黄金假面人》《来自地狱的滑稽大师》,他笔下的侦探是明智小五郎;横沟正史的《狱门岛》《本阵杀人事件》《恶魔吹著笛子来》《八墓村》之类的, 他的侦探是金田一耕助;日本的作品有些像日本的动画,对于侦探偶像派的刻画比较夸张.不过想对符合东方人的口味.赤川次郎的系列比较多,其他的松本清张,西村京太郎的列车系列,高木彬光 ,内田康夫的《死亡绿皮书》、《海市蜃楼》如果你喜欢动漫类的推理小说可以看天树征丸的小说。还有最近流行的是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十角馆杀人预告》和《钟表馆幽灵》等等都相当不错。时特别经典的本格杀人作品.

马斯洛理论研究的论文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亚伯拉罕.H.马斯洛()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求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用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 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许多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到更大的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 * 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25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36或以上)更强烈。 * 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 事实表明,个人和组织中的事件能够而且确实能改变需求。组织中的习惯做法会强烈地影响许多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并给予满足。例如,根据过去胜任工作而给予的晋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尊重需求。而且,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全需求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下面是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研究发现的概括: * 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 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能发挥激励作用。 * 除了自我实现,其它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这时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重要性就下降了。 * 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信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我们生命的快乐之源,更是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同学认为撒谎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可以为我们获得诱人利益,满足我们的各种欲望,甚至能躲避大人的质问和打骂,所以,尽管他们知道撒谎是不良的行为,却“义无反顾”地去一次次撒谎,一次次尽情地享受那所谓的“快乐”。但是,短暂的快乐之后又会意味着什么呢?那将意味着痛苦和不安。因为我就亲身体味到了这一点。有一天,我在学校的小摊前发现心仪已久的零食,经不住诱惑,便编了一个要买文具盒的谎言,向奶奶索要了10元钱。一开始当我偿着我的“胜利”果实时,心里还有点儿暗自窃喜。但随之而来的日子里,自责、愧疚、惶恐不安的心情一直缠绕着我,有好几次,我真想将真相说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学术期刊《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5个层次的本能,满足了一个层次必然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的本能,这只能说是人性的需求本能,并不能代表人性所有的本能,人性的本能是代表人类与生俱来所具备的一切本能,包括本能需求,包括对危险的反应、以及类似事件的条件反射、包括对某些恶劣事物的厌恶、包括对美食、美色的喜爱,这些都是人类的本能 。 应该说人性的本能包括需求、厌恶、喜爱、愤怒、恐惧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马斯洛理论只表述了六欲,但未提及七情,七情也是人类本能的范畴。

(1)生存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 饥、渴、衣、住、性 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抵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野马青年投稿

多了去了,头条号,大鱼号,百家号,都可以,只要文章质量好,受粉丝欢迎,很快就会有收益。

嗯。。。。。

有哪位指导跳绳。

据学术堂分享只要掌握了以下五个技巧,再也不用担心被退稿了一、选题要慎重学术期刊的选题决定了一段时间内刊物发稿的方向和思路。研究者应密切关注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具体途径包括:第一,许多学术期刊会公布年度重度选题;第二,许多知名网站、学者、研究团队会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密切关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情况;第四,积极参加领域内的学术会议。二、论述要严谨选题确定下来后,作者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论述一定要严谨。论述严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结构合乎要求,论证合乎逻辑。必须按照论文的写作要求去写,要有引言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注意做到开门见山、起笔切题、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能铺垫太远。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2)注意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论文要求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论述,应做到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尽量避免口语化。仔细推敲自己的论文,多读多改多挑错,直至写出满意的文章。三、格式要规范论文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格式的规范性同样不能忽视。一定要按照规范去写论文,使其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作者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了解所投期刊对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目前各个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大体相同,但在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标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2)注意所投期刊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一般期刊要求在5000字左右。字数太少论述不清楚,字数太多期刊篇幅有限,难以刊用。四、选刊要准确投向何种刊物,是作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都有一定的定位。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详细了解备选刊物的发文主题。建议进入CNKI把备选刊物过去一年的发文目录找出来,根据目录归类了解刊物发文的主题,对比投稿文章是否与刊物以往发文主题相符合。(2)根据论文水平的高低决定是投向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作者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核心期刊,哪些不是核心期刊。不要盲目相信某些期刊在封面标注的“中文核心期刊”字样。最好的办法是查询最新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3)当作者选定投稿期刊后,投稿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期刊的《投稿须知》或《征稿启示》,了解期刊的主要栏目以及各个栏目对稿件的详细要求,阅读期刊已刊登的文章,了解期刊对格式的要求。五、沟通要及时当确定了投稿期刊后,一般应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快速投递出去。在发送电子邮件时,要注意以下五点:(1)切忌一稿两投。一稿两投是指同一篇稿件投到某一期刊的同时又投到另外一个期刊的行为。一稿两投是一种故意的不良行为。有的作者为了提高论文刊发率,在向期刊社发送论文邮件时,采用了群发的形式,在发送地址上同时抄送了多家期刊社邮箱。很多期刊社的编辑对这样的邮件十分反感,往往直接就把邮件删除了。(2)在电子邮件发件人一项中应标明作者真实姓名。因为杂志社或编辑部每天要接收大量的论文投稿,如果作者在“发件人”一栏中用笔名、网名、英文名或汉语拼音名等,会给编辑查找作者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可能因此错失了发稿良机;(3)在“主题”一栏中要用汉字标明“论文投稿”,以免编辑把投稿错当垃圾邮件删除;(4)论文应作为附件发送。由于邮箱容量有限,论文一般应作为附件发送。在邮件正文中要写明自己的投稿意向、联系方式,最好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用语要谦逊、态度要诚恳,联系方式要准确,论文概要写清重点、要点即可,切忌文字过多,切忌只发论文附件,不写正文,或者正文语气过于生硬,咄咄逼人;(5)论文投出后作者要经常关注自己的邮箱,查看是否有编辑部的回复。一般编辑部规定3个月没有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投稿。因此作者在3个月内可再发邮件询问情况,必要时可打电话直接与编辑部沟通。作者特别要注意与编辑部沟通的态度与技巧,不要因为一次投稿失利,就灰心丧气或对编辑部工作人员产生怨恨情绪,言语不恭,要用谦逊的品格、儒雅的风度给编辑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再次投稿积累人气。六、以平常心对待退稿退稿是正常的,投稿不可能百发百中,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相反,要冷静查找原因。如果退稿信说该文“不适宜本刊选用范围”,则应考虑改投他刊;如果因论文过长或需修改而退稿,则可以根据编辑部的意见将论文压缩和修改;改好后,可继续向这个期刊投稿,也可以改投其他期刊。

  • 索引序列
  • 研究野兽派马蒂斯论文
  • 野兽派的由来研究论文
  • 译林杂志斯蒂芬金
  • 马斯洛理论研究的论文
  • 野马青年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