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知网的互联网资源数据库以及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都会收录各大书籍资料,若学生抄袭了书籍中的相关内容,知网查重系统就会将论文内容和数据库收录的书籍内容进行比对,并按照连续出现13个字符类似就会判为重复的标准计算抄袭部分的重复率,如果论文中多处存在重复部分,就会致使论文重复率上升很多。
数据库里对比有重复部分就说明查得到,可以先去学客行论文重查里看看。
跟系统的数据库有关,你可以试试paperfree免费论文查重,首次免费查,好搜paperfree,第一条就是官网。
中国知网检测系统检测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联合比对库;互联网资源;英文数据库(涵盖期刊、博硕、会议的英文数据以及德国Springer、英国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等);港澳台学术文献库;优先出版文献库;互联网文档资源;图书资源;个人比对库;大学生论文库;图书资源库。
知网除了能检测繁体字论文,还可以检测英文论文,检测之后还有详细的全文对照报告和全文标明引文报告。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支持中文、英文、繁体、小语种论文的检测,小语种通常指日语、德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等。
万方暂未明确说明是否支持繁体检测。
从以上可以看出,是否支持繁体论文检测,主要看查重系统。
别全抄喔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知识问题|蓝海策略的论文 发问者: 阿杜 ( 初学者 5 级)发问时间: 2006-04-28 14:52:30解决时间: 2006-05-13 14:54:04解答赠点: 5 ( 共有 0 人赞助 )回答: 2 评论: 0 意见: 0[ 检举 ]网友正面评价93%共有 45 人评价我是经济系的学生现在要写一篇有关蓝海策略的论文请问要从哪一方面切入会比较好写内容会较丰富?谢谢!最佳解答网友票选 回答者: 库洛.里德 ( 初学者 2 级 )回答时间: 2006-04-29 14:31:50[ 检举 ]前言:「蓝海策略」是在於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它不是在面对竞争,而是超越竞争,打破价值与成本抵换的观念,创造与掌握新的需求,同时整个公司的活动,则配合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并透过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的差异化,亦即创造最大的消费者剩馀,进而产生比较大的生产者剩馀。 最近国内商业界最流行的管理思潮是「蓝海策略」,此蓝色非关政治版图上的蓝绿,而是相对於流血杀价竞争的红海策略,强调企业应走出创新的广阔蓝色海洋。连总统府的会客室,也一改过去的红地毯,而改装成象徵「蓝海策略」的蓝地毯。对於一个四面环海的海洋国家台湾而言,「蓝海策略」更具特殊意义,标帜出台湾的企业家与领导人,应该体认海洋的浩瀚及其神秘的力量,拟定并执行自己的蓝海策略。蓝海策略强调价值重塑和创新「蓝海策略」是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波士顿顾问集团韩德森策略与国际管理讲座教授金伟灿(W CHAN KIM)与欧洲商业管理学院策略与管理教授莫伯尼(MAUBORGNE)提出的管理理论。金伟灿曾获得艾德瑞吉.海恩斯奖,并担任跨国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或顾问,发表大量的专业论文;莫伯尼也是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研究学者,目前的研究领域著重在知识经济的策略、创新和财富创造。欧洲商业管理学院是欧洲排名第一的MBA学院,两位学者研究百年来一百五十个企业策略个案後发现,割喉式的竞争只会造成一片血海,大多数的企业是在红海里廝杀,一再的降低生产成本,犹如当前的国际化竞争。然而,真正获利的企业,其实是彻底甩开对手,自辟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蓝色海洋」。其著作「蓝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E)」一出,即洛阳纸贵。「蓝海策略」强调的是价值的重塑和创新,而不是偏执於技术创新或是突破性科技发展。两位学者认为,能够超越竞争的蓝海企业,不是去挖掘自己的顾客需要什麼,而是研究非顾客的需求。沈沦红海的企业是打价格战,只能靠大量生产、降低售价来获取利润。「蓝海策略」获得各地热烈回响,全球出售二十五种语言版权,并成为南韩总统及各大企业集团必读书籍。国内由天下文化出版後,上市六周,印行突破五万册,显见「蓝海策略」已被管理界奉为圭臬。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台湾过去的代工产业,就是典型的红海策略,是在现有的市场空间竞争,目的在打败竞争者,针对现有需求,采取价值与成本的抵换;也就是说,成本削减,利润越高。因此,个别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差异化或低成本的选择。台湾代工产业,即是惯用此一竞争策略,一直在压缩成本,冲高生产量,以量取胜。但是,这种作法有其极限,以IT产业为例,过去还有「保五」、「保六」的利润,但是,在现在「微利时代」,利润只剩2%、3%了,因此,「保二」、「保三」就变成企业艰钜的目标。「蓝海策略」则是在於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它不是在面对竞争,而是超越竞争,打破价值与成本抵换的观念,创造与掌握新的需求,整个公司的活动,配合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透过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的差异化,亦即创造最大的消费者剩馀,同时产生比较大的生产者剩馀。大陆是台商最佳蓝海竞技场简单的说,「蓝海策略」是抛弃流血竞争的「红海策略」,而追求还没有开发的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在全球化的今日,面对大陆经济的崛起,「蓝海策略」给台湾企业什麼启示呢?以台商灵活的经营手法、熟练的技术与市场能力,以及同文同种的优势,大陆应是台商最佳的蓝海竞技场,台商善用「蓝海策略」,极可能创造出一片广大的天空,顶新集团与中华汽车,都是已经成功的范例。但是,手捧圣经并不等於成功的保证书,「蓝海策略」毕竟是背离主流的作法,执行起来充满挑战,从理论到实务,也得停看听,否则,把理论当万灵丹,往往赔了夫人又折兵。以今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奖的「赛局理论」为例,强烈拥戴「赛局理论」的灿坤集团董事长吴灿坤,反被理论误了事业,认为在大陆的市场可以透过「互补取代竞争」的竞合关系,改变产业赛局,把饼做大。但大陆通路业者与供应商的关系和台湾不同,供应端无法取得低价产品,通路服务业观念又不够成熟,消费者习於讨价还价,各门市间缺乏调节与管理,又因成长过快而对门市人员的训练不足,诸多原因让吴灿坤的赛局理论变成零和游戏,最终将大陆灿坤的3C资产,转让给大陆永乐生活家电。执行蓝海策略的四障碍执行「蓝海策略」,经理人要面对四障碍:一是积习难改,红海或许无法将公司导向至能够持续获利的未来,可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为什麼要改变现状?二是资源的限制,一般人会认为,策略变动越大,越需动用更多资源来执行;三是欠缺动机,经理人如何激励人员迅速、坚定的执行策略、突破现状?四是政治角力,任何策略的推行,在组织内都会牵涉到权力的运作,只要有谁想强出头,马上会被打压。面对这些障碍,著作提出「引爆点领导」的观念。引爆点领导源自於流行病学,其立论是只要组织里持有某信念的成员数达到某个临界点,所累积的能量便会引爆,推动某个构想,迅速从根本改变组织。作者强调的是,引爆点领导人不会只顾著争取更多的资源,而是致力於加强现有资源的价值,从冷点释出资源,并发挥更大的效用。不管如何,以创新为中心的「蓝海策略」,教经营者另辟蹊径,让事业经营不再是你输我赢的竞争,这个策略给企业界的启发,在於使企业或组织产生一股新力量,变成「价值创新」的具体行动,驶向蓝海,而这其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即发现机会,展开充满冒险、挑战,以及丰收的行程,千山独行、商机独创,而利益则是经营者与消费者共享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这篇论文的命题不算太难,思路就是1.台湾是一个出海口,中国从内陆大国走像海洋大国的门户。2台湾是围堵中国的第一到防线,牵一点而动全局。 3台湾是围棋里面的一口气,这口气打开了,无论是文打开还是武打开,其利弊,得失,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影响。4台湾若顺利统一,多年在美军指导下的思路是否能比我军借鉴,无论是情报 资源 人才 规则,对我军未来的影响。5当台湾顺利统一后,我军下一步将如何,重点将放在何处如何规划。例如,台湾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维护我们的海权,岛屿等。6当台湾顺利统一后,亚太格局会发生如何变化,我军应如何应付。 这6点随便1点都需要 200~500字 足够满足1500字了。
?1、学位论文题目不同:台湾硕士论文题目受“文质彰明”的影响,追求学术性,有时过于理论化,而大陆的题目往往紧贴实际,灵活多变,重视实用性。2、论文内容不同:台湾的硕士论文注重理论分析,实验方法和实证研究,强调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而大陆的硕士论文则突出实践型研究,深入探索实施可行性,比较仿真分析,实证调查等。3、论文精神不同:台湾对论文要求精确、严谨,追求客观性,强调文献综述;而大陆论文更侧重原创性,突出实践性,重点关注研
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是一个论文检测自主检测识别的系统检测精准度挺高 在跟知网相比较的话在检测中比知网检测的还要严格的你可以用用,是支持各种小语种
台湾的硕博士论文,可以查询台湾硕博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是免费的,当然一定得用繁体字。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数据库里对比有重复部分就说明查得到,可以先去学客行论文重查里看看。
每个学校不同的。还是不是抱侥幸心理
数据库里对比有重复部分就说明查得到,可以先去学客行论文重查里看看。
是的 可能部分查不到论文检测 系统介绍 论文查重 修改秘籍百度夕月论文检测 或者点我名称 进空间 看文章 有介绍
一般情况下抄纸质书籍的都查不出来
建议您经常收看央视四套每晚八点半的海峡两岸节目, 日积月累自然会熟悉台海政治、经济以及相关交流与贸易往来。 至于书籍,可大致翻阅中正台制。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
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
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 *** 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 *** 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 *** 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国 *** 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台湾岛内“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 *** 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 *** 当局的“ *** 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 *** 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些长,但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望楼主采纳,谢谢。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与历史 一、地理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 *** 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公里)、高屏溪(公里)、淡水河(公里)、大甲溪(公里)、曾文溪(公里)、马溪(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l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汁,截止2002年8月。
台湾省人口为2240万多人,加上金门、马祖人口、总数约为2248万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l万多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约2%,约43万人。
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 *** ”,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二、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
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所知道的是从三国时代东吴孙权都有在台湾设了行政部门。
一直有夷洲,琉球等叫法。但据称最早是秦始皇时代甚至更早。
现在分开了是因为国共内战,共将国打到台湾去了,因为历史各种原因,一直没能 *** ,完成统一。 2.台湾的经济能力在上世纪蒋经国时代得到很大的起色,并跻身亚洲四小龙。
那个时代大陆这边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等改革开放醒悟过来,已经差台湾太远了,但是现在的追赶速度也是惊人,毕竟人多力量大。
大陆整体经济实力不如台湾,但是,北上广深等很多城市和台湾的台北,高雄等大城市比起来还是不逊色的。 3.台湾的传说日月潭应该算个吧。
还有妈祖等。 4.台湾自古和大陆的习俗,传统是完全一样的,如文字,春节等。
但是经历了外敌入侵,特别是日本的长期侵占,台湾的根基文化有了改变,形成了多元化,如很多人喜欢穿木屐。很多东西的叫法和日本的叫法很相似。
但台湾的主流习俗文化还是中国的文化。毕竟是中国人。
5.历史名人有明时郑成功,清时郑克爽,施琅和刘铭传等。
台湾历史的真相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
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
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
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
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
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
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
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今天要交了同学。你23号才发帖,我在教室讲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