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生态文明建设》那本书上有答案,借鉴下就可以啦!!!我就是这样做的。。。
首先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不利于植物生长,而且多山地在高原上,但是位于南方气候属于亚热带也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气候多样,植物多样性也多,雨季降水丰沛,日照充足。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比上年提高℃。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 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 积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作为我国最早建成的森林城市之一,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中,贵阳应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在生态文明城市中,林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贵阳周边的森林是物种储积区,发展林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产业,应该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充分挖掘潜力。林业生物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绿色能源,重复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生态文明城市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贵阳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林地,可以大力培育能源链和原料链,大力开发林业生物型能源,这对于改善能源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主要任务。贵阳处于喀斯特地质结构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石漠化趋势比较明显,发展林业,培育森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沙以及对地表的侵蚀,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治理石漠化的一个关键措施。同时,加强城市森林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使贵阳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可以为贵阳打造良好品牌作出更大贡献。林业是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主要阵地,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要求。发展森林文化对于发展贵阳的生态文化,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整个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提高资源效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今年,一曲“爽爽的贵阳”唱响了贵阳的大街小巷,唱到了每一位游客和贵阳市民的心上。贵阳地处北纬26度,属人类居住的最佳纬度范围。这里夏季平均气温在24摄氏度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78%左右,不湿不燥,气候凉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43天。2007年,贵阳又喜获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然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贵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优势。坐拥青山绿水的贵阳面对这样的课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贵阳该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个有关保护与发展的老话题,成为贵阳近10年来重新考量的新命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贵阳市就确立了“环境立市”的目标;2000年,贵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2005年,贵阳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原则、五年奋斗目标和指标体系,并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做出了部署。从确立“环境立市”、发展循环经济,再到战略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一条依托生态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路在贵阳正逐渐清晰起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大力实施“畅通工程”,环城高速公路、北京西路、花溪二道、贵(阳)金(阳)线建设全面展开,在2009年前把一环路建成无信号灯控制的城市快速通道。二环路、油小线等建设也已紧锣密鼓地开始实施。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功用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确保红枫湖、百花湖在2012年达到三类水质,阿哈水库达到二类水质。2010年基本完成南明河全流域综合整治,2012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此外,还将大力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和以治理“五脏五乱”为重点的整脏治乱工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文化特色,培育贵阳精神。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发挥其提升素质、凝聚人心、引导风气的重要作用。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彰显城市个性。通过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居有所安”行动计划,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把旅游、文化业发展成重要支柱产业,实现现代物流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业和会展业,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现代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等正有条不紊加快进行。今年1月,贵阳市委公开发布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内容涉及9个方面、138项主要任务,每一项任务都责任到人和具体落实部门,并注明了完成时限。分解表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贵阳市民的广泛关注,“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崭新的科学理念,如此系统、迅速地演化为符合贵阳实际、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138项具体任务,值得为之赞叹!”一位网友评价说。2月底,正值贵阳抗凝冻灾害、开展灾后重建最为繁忙的时期,然而,为期3天的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依然如期举行,7位国内著名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前来授课。3月20日,贵阳市四套班子领导便齐聚北京,与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与领导纷纷把脉献计,从各个视角对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目前,一套包含有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环境质量、政府责任等内容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已在贵阳全面实施,贯穿生态文明理念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也在有序进行中。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规划,未来5年,贵阳市向着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稳定在95%左右;文化特色逐步彰现;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民生显著改善;政府进一步廉洁高效的总体目标坚实迈进。
贵州省本身就是旅游大身,因地理环境决定了贵州以山、水、石、林为主线的旅游环境,而红军长征更是为贵州旅游增添了不少旅游圣地。古镇、红色旅游、自然融洞、瀑布景观、民族文化等组成了贵州旅游的特色,贵州旅游发展这个做论文题目,这个课题就太广了,建议会贵州的某一个旅游点上去以小见大吧,多在网上查查资料!
题目:关于旅游生态化的探讨内容:1.简述传统旅游的方式、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 2.引出现代社会环境的现状; 3.详细阐述生态旅游; 4.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对比,包括方式、成本、环境因素、知识拓展等; 5.总结。备注:建议搜集好资料,整理数据,论文会更有依据。
在线的,帮助
首先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不利于植物生长,而且多山地在高原上,但是位于南方气候属于亚热带也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气候多样,植物多样性也多,雨季降水丰沛,日照充足。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绿色家园演讲稿。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龋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旅游学术论文篇一 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 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术论文篇二 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作者简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华容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亚 5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 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 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 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 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 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 教育的 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看了“旅游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 2. 旅游管理学术论文 3. 黄金周旅游学术论文 4.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会展旅游学术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旅游学术论文篇一 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 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术论文篇二 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作者简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华容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亚 5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 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 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 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 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 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 教育的 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看了“旅游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 2. 旅游管理学术论文 3. 黄金周旅游学术论文 4.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会展旅游学术论文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黄山作为主题,详细的描述自己看到的美景进行描述和感叹,最后进行总结。正文:
国庆前夕,爸爸妈妈决定带着我去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我非常兴奋,因为曾听人说过,黄山有四绝:奇松,云海,怪石,冬雪,每一绝都美不胜收。
坐在旅游车上,一路前行,我的心却早已飞到黄山了。车子行驶了五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如诗如画的黄山脚下。
我们先来到了“棠越牌坊群”,这里有七座牌坊,雄伟壮观,是全国罕见的牌坊最多的地方。这七座牌坊都是当年皇上特批为鲍氏家族而建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我们就被导游叫醒,要坐索道上山。如果说赶着去乘索道的人络绎不绝,那么等索道的人真可谓人山人海了。等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才如愿坐在索道车厢中。低头向下看,一千多米高的悬崖深涧,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但头一次乘坐索道的新奇很快压倒了害怕。
下了索道我们就直奔光明顶,光明顶海拔1860米,地势平坦,是赏云海的最佳地方。天还麻麻亮,山里非常冷,虽然穿着几件厚衣服,但还是被冻得手脚僵硬,有些人甚至长吁短叹:“我们花钱买罪受啊!”但登上光明顶,每个人都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
放眼望去,巍峨峻拔的山重重叠叠,山下全是悬崖峭壁,浓雾弥漫在四周,雄伟的高山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这雾好像山爷爷呼出的热气,又犹如仙女的白衣裙,缠绵悠长,柔软滑爽。俯视山下,奶白色浓浓的云海,一眼望不到边。
黄山上的石更是千奇百怪,座座石山,没有人工打磨,却胜似人工打磨,它们的造型,鬼斧神工,壮丽雄伟,有的像调皮捣蛋的猴子,有的似婀娜多姿的美女,有的如历尽沧桑的老人……
黄山的松称四绝之首,探海松,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等姿态各异,但最著名的还是迎客松。迎客松位于玉屏峰左侧,倚青狮石破石而长,树高10米,胸径米,树的年龄已有一千年了。
瞧,它一则树枝伸出,好像在欢迎远来的客人,又好像在为人们指路,它的顽强不屈,生生不息,在石山中茁壮成长,它经过多少磨练,无人知晓,但我们知道它是坚强的代表!
黄山之旅让我享受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但更让我赞叹的是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和伟大!
见过的最好的旅游网站 直客交易交友社区 旅游爱好者旅行前必去的站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草,还真有人回答啊,早知道我也百度了
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年暑假我们一家决定自驾去黄山游玩。黄山素有“中国第一山”的美誉,我们语文课上也学过关于黄山的课文,现在马上就可以看到黄山真面目了,一路上我心里激动不已。亲爱的读者,我为您准备了一些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 范文 ,请笑纳!
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范文1
走进安徽的黄山,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奇”。
山是奇的。黄山的最高峰——“天都峰”,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要想爬到山顶,必须用双手牢牢抓住铁链,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爬。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峰峦起伏,绵亘蜿蜒。什么“光明顶”,什么“莲花峰”,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姿态万千的美:有的像犀牛,有的像功夫熊猫,还有的像绽放的莲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种美,是一种……
石是奇的。站在“光明顶”上,向远处眺望。只见一块像猴子一样的石头,蹲坐在凸起的石头上,对着弥漫着云雾的万丈深渊沉思良久,仿佛在思念它的伙伴,这就是著名的“猴子观海”。把目光投向天都峰的顶端,一只公鸡正在“喔喔”地打鸣,随着一缕金光,那块石头已经闪闪发光,也正是因为这样,便有了“金鸡叫天都”的由来。大自然这个 雕刻 家,用它的精湛细致的工笔,雕刻出“仙人指路”、“龟兔赛跑”、“飞来石”这些美妙的杰作。
松是奇的。上了山顶,站在高处眺望,山崖间、山腰上、山脚下,随处可见松的踪影。更绝的是,它们是破岩而生,苍翠挺拔。那一棵棵松树,有的从石头缝中伸出嫩枝,有的从峭壁的缝隙中探出脑袋,还有的根须紧紧抓住岩层,毫无依托地破石而出。黄山最著名的松树,还是要数“迎客松”了:它弓着腰,像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张开手臂,像是要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伸出手,像是邀你共同玩耍。一阵风拂过,针叶之间“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你鼓掌。“凤凰松”,展翅欲飞;“麒麟松”,玉麒腾跃;“连理松”,缠绵亲昵。
云是奇的。黄山的云,是轻盈的美,是梦幻的美。那缥缈的云有时织起一条白色的围巾,环在山的颈子上,有时悄悄地曳过你的眼前,有时穿梭在树梢,笼罩着山姑娘的脸庞。站在高处看,像波涛滚滚的大海,一座座山峰的山尖,像大海里的小岛,让人仿佛置于仙境一般,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云,不仅飘飘悠悠,而且变幻莫测。过了一会儿,先是来了一只大狗,后面跟着几只“汪汪”叫的小狗。紧接着,大狗变成羚羊,慢条斯理地吃着草。随着云雾的扩张,羚羊变成骏马,那马儿仿佛在草原上撒蹄飞奔,卷起重重的泥土。忽然,骏马成了一条巨龙,在山顶上空盘旋。
黄山的奇,如同一幅美丽的 山水画 ,让人身临其境,给人以诗意般的感觉。真可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啊!
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范文2
人们都说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在学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我就更加向往了,所以这个长假,我们一家人决定去黄山风景区游玩。
一路上,我按捺不住好奇和兴奋的心情,不停地问东问西,只盼能早点到达目的地。
到了黄山市已经是中午了,爸爸说下午上山肯定来不及了,于是决定先去黄山旁边的宏村玩儿。我一听就急了,我可是冲着黄山来的啊!不过大人们说宏村的风景也很优美,有好多有徽派特色的古建筑(什么叫徽派啊?我好想知道),而且第二天去爬山玩的时间也可以长一点儿,我就只好在心里说:“黄山,我明天再来看你吧!”
(一)游宏村
坐了一个小时的车,又走了半个小时的路,我们终于到了宏村。一走进景区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大的人工湖(后来看了介绍知道它叫南湖)。湖边都是上百年的老树,一条石堤把湖分成了两半,在石堤的中间还有一座小小的拱桥,拱桥倒映在水中,远远看着像是天上的月亮浮在湖面上。
景区的人真多啊,大家只好排着队,小心翼翼地沿着石堤穿过南湖,走进宏村又窄又深的小巷。小巷两侧的房子都是白白的墙、黑黑的瓦,屋子两边都是高出房顶的墙,墙两头是挑出的飞檐,上面都雕着精美的图案,妈妈说这就是徽派建筑里有名的“马头墙”,不光美观,还起到防火的作用呢;更有趣的是,宏村路边的垃圾桶也都是马头墙的造型。再往里面走,又看到一片半月形的湖面,听旁边的导游说,这就是宏村的月沼了。月沼周围一圈都是像刚才看到的那种徽派建筑,倒映在水中,就像水墨画一样!
在宏村玩儿了一个下午,我不光看了风景,长了知识,还在景区的印章店里刻了我的第一枚印章,好开心啊!
(二)登黄山
今天终于要去登黄山啦!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奇松怪石,我就激动不已。
可一到山脚下,我就傻眼了:售票处人山人海,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买好票,又排了三个小时的队(站得腿都发抖了),我们终于坐上了玉屏索道。从缆车里向外望去,脚下是深深的沟谷,身边是雄奇的山峰,虽然惊险,但秀美的风景让我忘记了害怕,只觉得一双眼睛真不够用,排队的辛苦也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走一路找奇松怪石。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黄山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是那么奇特,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瞧!那不就是著名的“迎客松”了吗?远远望去,它就像一位彬彬有礼的礼仪小姐,正伸出手臂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呢!
再往前走,“仙桃石”、“老僧采药”、“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童子拜观音”……各种奇石惟妙惟肖、美不胜收。除了书上写到的那些奇石,我自己也发现了一块在天都峰上的怪石,我给它取名叫“天鹅石”。看!它昂着脖子,拍打着双翅,仿佛在向身边的“金鸡”炫耀自己美丽的身姿呢!
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范文3
我从小就喜欢观看有关描写中外名山及秀丽风光的电视片,每当我从电视中看到黄山以它的雄伟壮丽而驰名中外时,我曾多少次梦想着去那里游玩。非常幸运,今年暑假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就在上个月中旬,我居然真的和叔叔婶婶他们一起去游览了黄山。
我们是先到了距离黄山最近的一处宾馆下榻的,第二天一早,匆匆吃过早点,我们便登车去了黄山。车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的心却早已经飞抵黄山。一到黄山,车刚刚停稳,我就迫不及待地跳下车,放眼四望。
站在山脚下,环顾四周,目不暇接。黄山的美丽景色太多了,我真不知道看什么好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飞流直泻的瀑布,远远望去,它像一条银色的绸带,从山崖上流下来,气势雄伟,的确像诗中描写的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泻下来,水打在石头上,溅起了银白色的水花,顿时烟雾弥漫,水随着山势欢快地流着,“哗哗,哗哗哗……”唱着动听的歌。看着美丽的景色,我再也忍不住了,跑到瀑布下面的潭边,蹲在那里观看。啊,那水可真清啊,水底的沙石清澈可见。叔叔看我陶醉的样子,便说:“好玩的地方还多着呢,我们去别的地方看看吧!”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里。
叔叔拉着我开始爬山了。我爬过大兴安岭连绵起伏的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像黄山这样陡峭的山!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直插云霄。黄山可真奇啊,有的像仙人的背篓,有的像猴子观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黄山可真险啊,“天都峰”的山峰几乎全是直上直下的,必须拉着铁索才能爬上去。其中最险的就是“鲫鱼背”,这是两个山峰上架起的天梯,两面悬空。
当我和叔叔吃力地爬上这座山峰时,低头往下一望,吓得我大叫一声。叔叔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没关系,不用怕,有叔叔当你的保镖呢。”于是我才鼓起勇气,站在窄狭的“鲫鱼峰”上面。
我从有关书籍上了解到,黄山有名的山峰有72座,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和光明顶最为雄伟壮丽。莲花峰海拔1864米,是黄山的最高峰。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四绝”,更是叫游人赞叹不绝。“黄山自古云戏海”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当风起云涌时,群山在波澜起伏的云海中忽隐忽现,雄伟神奇,变幻莫测。
这次我有幸来到黄山,真正领略了黄山美丽的风光,实在令我终生难忘。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没有看到黄山的“四绝”。我想将来有时间的话我一定还要重游黄山的。
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范文4
黄山风景区它无景不奇,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著称,徐霞客称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暑假的一天,我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旅游。
我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候了。车开动了,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秀丽,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去区--黄山。
观看美景,我发现黄山的松树与其他山的松树是不同的。苍劲的树干,翠绿的松针,十分壮观。最有名的还要算玉屏峰边的“迎客松”了,伞状的树冠,每个小枝上都有许多松针,频频地伸向游客,随风轻摆,把人们的目光紧紧吸引,也让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起这松的美。(好!)
黄山的石更是怪石磷峋、鬼斧神工,光滑而有陡峭的山壁显得格外的雄伟、壮丽,人们还帮这些怪石取了名字呢!看,那边山头的螯鱼驮金龟,再看那边,是龟蛇二将守云谷;左边的蛇高抬着头,好象在仰望天空,右边的龟趴在那儿,好像在晒太阳,呵,尾部还有一个蛋呢!再往前走,山石之中,一块手机石耸立在那儿,呵,这么大一个手机,信号肯定是满格,打到月球上都没问题。绕过这个山头,我们来到了“飞来石”的脚下。听导游讲,这块“飞来石”就是拍《红楼梦》的那块石头,摸了它就能消病除灾,幸福长久。听了导游的讲解,我迫不及待地绕着块灵石摸了摸。
我们的兴致正浓,导游已经催我们下山了,我依依不舍的(地)离开了黄山,真有一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觉。(引用诗句结尾,很好!)
评:写景,能够有合理的想象,巧用了拟人、联想,非常好!奇松、怪石,条理清晰!
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范文5
明代著名旅游学家,地理学家学家徐霞客曾两游黄山,并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千古名句。这个暑假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这个让人无限向往的地方——黄山。
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黄山。一进黄山景区大门,我们就看到一个大牌楼,两个金色的大字“黄山”分外醒目。进了大门,汽车便沿着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行驶。盘山公路弯度大、坡度陡,不宽的道路刚刚能容两车相交。经过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云谷寺索道站。我们刚刚开始排队,天空就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人们纷纷撑起雨伞,瞬间,在云谷寺站前的广场上,就出现了一朵朵色彩缤纷的伞花。在经过一个小时的排队后,我们终于坐上了缆车。雨依然在下,随着海拔不断地升高,窗外的雾也越来越浓,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隐约中可以看见山的轮廓和树的影子。突然,我看到一座陡峭的山崖上有一颗奇怪的松树,这棵松树只有一边有枝丫,另一边却光秃秃的。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可能是人工砍掉的。我想,为什么要爬上这陡峭的山崖砍枝丫呢?真是奇怪。这时身边的导游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山松,向着阳光生长,只有一边有枝丫,这也是黄山松的特征。
下了缆车,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真正的登山之行。跟随导游,我们经过了许多著名的黄山景点,观音峰、仙人晒靴、猴子望海,这期间雨一直在下,雾也始终没有散去,一些景观只能在导游的描述中望“雾”兴叹了。走了一段路后,我们来到了景点“梦笔生花”,此时前方的浓雾也恰好撕开了一道裂缝,透过那道“裂缝”看去,“梦笔生花”是一根下粗上尖的石柱,石柱顶端有一棵遒劲有力的小黄山松,很是传神。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浓雾复又将“梦笔生花”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周围传来了人们的叹息声,我想,能目睹“梦笔生花”的真面目也是很幸运了。在前往光明顶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可以眺望黄山镇山之石——飞来石的观石亭,但因雾太大,我们没能看到飞来石的真面目。经过五公里的跋涉,我们来到了光明顶,在光明顶稍作休整后,我们便开始向迎客松挺进。一路上,我们穿越鳌鱼洞,登上百步云梯,经过两小时的行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迎客松脚下。迎客松身姿挺拔,枝叶茂盛,一簇簇伸展开去的枝丫,就像黄山伸展的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
这次黄山之行让我领略了黄山风光的奇特,但由于天公不作美,许多秀美的景色无缘亲见,这些许遗憾也将是我再游黄山的动力。黄山,等着我,我会再来看你的!
黄山的旅游心得感悟范文相关 文章 :
★ 游黄山心得感想范文5篇
★ 黄山旅游心得感悟5篇700字
★ 游黄山心得体会5篇范文
★ 游黄山心得感悟范文
★ 游黄山的心得感想范文
★ 游黄山心得总结5篇范文
★ 游黄山心得体会范文
★ 黄山旅游心得高中范文700字
★ 黄山旅游心得感想1000字
★ 游黄山的心得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