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幼儿园心理论文

幼儿园心理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心理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试图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夏小刚.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学报,2010(2).70-7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幼儿园心理论文格式

心理学标论文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扩展资料:

论文写作技巧: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论文撰稿者在进行选择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忌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论文标题)重师毕业论文理科版样式(小2号黑体)摘 要:“摘要:”二字请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部分请用5号宋体。从第二行开始文字不缩进。正文部分,请用小4号宋体排版,另外,你还是不确定的话可以参考(心理学进展)里面的论文,看下别人的排版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格式,供大家参考: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着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PART1:题目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对于题目的要求是:

限20字以内。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尽量不用“研究”二字。

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题目可以分为:

变量式:由研究的主要变量组成

如:输出方式和输出时间对数字广度的影响

主题式:表达研究的主题,其变量往往不容易通过标题表达出来。

如:7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

结论陈述式:直接表达研究的结论

如:汉语多义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PART2:摘要

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不要把结果与结论混为一谈)。中文摘要限200字以内。尽可能不用“本研究”、“我们”等第一人称。英文摘要需详细,1页4段,约500个单词,使用过去式。

摘要的目的是概括内容,需要语言凝练且概括全面,注意事项有:

写完文章最后再写摘要 ;摘要有用,能提供实质性信息 ;拒绝低幼,排除本领域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谦虚低调,避免自夸或自我评论 ;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一般不用数学公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略缩语、略称、代号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PART3:引言

前言,主要来介绍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和假设等。

引言部分的写作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证明研究的价值:我的研究很强

2、具体说明:介绍它有多强

3、引起读者兴趣:让大家感兴趣它有多强

PART4:讨论

讨论主要用于解释研究结果 、回答研究假设 、提出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是所有论文写作中最见研究功底的部分之一,不但需要有大量的文献阅读基础和本领域相关知识,还需要自己独立的分析与思考。

可分为:

1.重新陈述结果。

2.对结果进行解释,将结果与先前研究进行比较,跟研究假设进行呼应。

3.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如何。

4.对结果进行综合和推论,建立或验证理论,指出研究结果有何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

5.研究存在的局限和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扩展资料

论文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4)、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5)、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6)、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7)、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8)、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幼儿园心理学论文范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幼儿园心理学论文300字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幼儿园体育心理论文范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篇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因此,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

本学期我们小班组在教育活动中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当成首要任务。经过大家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习惯,身体保健及锻炼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进了不少,现将本学期的健康教育工作作如下总结:

身体发展方面:孩子们能协调地进行模仿操,协调地进行走、跑、钻,爬的动作也较上学期有了进步。孩子们对大型玩具的兴趣更加浓厚,并能协调地在大型玩具上进行活动,个别幼儿还克服了胆小,体验到了大玩的乐趣。本学期,我们以“阳光运动会”为载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班幼儿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地练习和比赛。运动会紧张而愉快,幼儿们通过运动会锻炼了身体,发展了动作,培养了竞争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活、卫生习惯方面: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实践,绝大多数孩子学会了自己穿脱鞋子、穿脱简单的衣物。大小便在身的情况较上学期有了明显的减少。午睡时分,孩子们能较安静、及时入睡。另外,孩子们基本能学会自己独立地用餐,努力做到不挑食、不浪费,但部分幼儿进餐时会把米粒撒在桌面和地面,需要继续引导与提醒。

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幼儿经过老师的提醒与引导,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不能将异物塞进鼻子、耳朵,不把脏东西放入口腔;不随便关门,不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口袋中;知道走路要轻轻地、慢慢地走;知道正确的搬椅子的方法等等。本学期我们小班生成了《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安排孩子们学习相关安全逃生知识,观看相关录像,组织全园幼儿进行火灾安全疏散演活动,请来了消防局的指战员为孩子们现场表演消防车灭火过程,了解了消防车的装备等等,生动形象地消防知识和消防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强了幼儿的消防意识,提高了幼儿的消防自救能力。但小班孩子的安全意识不是很牢固,具有反复的特性,因此还需老师进行不断的提醒与加强。

心理健康方面:孩子们的焦虑情绪有了明显的改进,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孩子们开始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以及快乐,交流的机会也日渐增多,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每个孩子身上有了一定的体现。他们愿意上幼儿园,并能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体验着幼儿园生活的乐趣。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要把握时机”。为使幼儿能够具备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社会能力让我们一起来作出不懈的努力,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

【篇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孩子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在园领导的带领下,我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做个简要小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

1、认识到位:园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园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孩子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范园长亲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书记和教导主任直接负责全园的健康教育,各年级组的班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3、幼儿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园所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幼儿园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先后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任我园的心理教育顾问;多次请老教师进园进行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和心理教育工作辅导,促使全体教师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还安排了全体教师收听、收看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所王文娟老师的报告《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丁容老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等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利用家长学校,做到家园同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

孩子进行心理测试后,我们将家长请到幼儿园,请有关经验多的教师向家长进行情况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分析优势和不足,并和心理老师交换意见,共同制定帮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质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现象》、发放《家教指南》等,教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孩子的心理,通过讲座还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为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带领教师多学、多听专家的心理教育报告、书籍,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心理论文
  • 幼儿园心理论文格式
  • 幼儿园心理学论文范文
  • 幼儿园心理学论文300字
  • 幼儿园体育心理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