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摘要: 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在当今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发生,归根到底是 教育 问题。如今的高校也有教育学专业了,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朋友们也在为 毕业 论文而烦恼。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学理论论文题目
1、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发挥电教优势,优化 作文 教学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 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 说明文 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 网络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 财务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 企业管理 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 发散思维 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
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 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之一,有着本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本科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听评课的能力的 方法
听评课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必备职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教师听评课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其听评课的能力,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听评课中很多教师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存在着随意及局限性,这样就导致教师听评课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对听评课的这种态度不仅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反而会让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通过听课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随时的听课。教师有时在自己的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讲课的问题,但是,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却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借鉴别的老师在课堂上一些成功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听课的氛围比较轻松,讲课教师也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这样的课进行评课时,讲课者和评课者能够轻松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
二、通过 反思 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不能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诊断。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反复观看,以便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诊断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等,然后让所有的听课教师也参与研讨,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本身的听评课的能力。
三、多种备课形式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在备课环节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先确定上课的类型和内容,然后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在集体备课中提出的建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将集体备课中相同的部分展现出来,差异的部分做为闪光点也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充分表现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其他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听讲课教师运用的 教学方法 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评课时采用先让讲课教师自评,然后是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在评课时注重对集体备课中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表现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听课的过程一方面是找出讲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部分是自己找教学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不足也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通过听课不但能够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提升其评课的能力。
四、资源间的共享
为了提高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优秀的示范课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快捷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充分发挥自己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并且要借助各个学校比较好的教学网站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案例的作用,及时的学习沟通,以便快速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多参加网络教研,通过观看网站上优秀的教学案例,并对观看的教学案例写出自己对此的体会,对优秀的教学示范进行吸纳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地区范围内或者是各个学校之间展开有关教育教学的比赛,或者是展开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等,通过这些形式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或者是听示范课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听评课能力。通过在网络上进行教研,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等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更快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听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平时听课的形式、反思的形式、集体备课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方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在参与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在上课之前也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地方进行借鉴,并将优秀的案例积累成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料。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 管理创新是教育管理对社会、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一种回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文章 针对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侵权问题,分析了侵权现象的类型,以及造成这种侵权现象的成因,并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小学生维权意识、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侵权;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 文化 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权利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对小学生群体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小学生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时有发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综述
小学生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外,还享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法》中有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现实却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自愿关系,与其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不对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这些现象总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实中侵犯学生健康权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体罚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不时会听到 相关报道 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情节严重的,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教师严重侵犯了学生最基本的人身权。而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缺乏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由于害怕,他们有时候会选择沉默,不跟家长说,直到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受伤才知道事情真相。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教学成绩,经常会擅自给学生增加自习时间,还本着自愿的原则,这种行为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效率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长远考虑,并不真正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却存在侵犯学生隐私权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不会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甚至他们都不知道教师的一些做法是在侵犯自己的隐私权。比如,老师会让小学生养成写 日记 的习惯,会让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写一篇日记,这个做法是好的,但是如果教师定期让学生把日记交上来检查,这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虽然国家已经有明确规定,禁止公开学生的个人成绩,但是大部分学校为了刺激学生竞争以及学校之间各项评比,公开了学生成绩。考试成绩属于自己的隐私,学校在没有经过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公布出去就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3.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学生去学校就是去接受教育的,任何人不能阻止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是明确写进《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上学迟到或者不好好听课等理由把学生赶出教室,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怕影响班级整体荣誉而让其转学,这种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4.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中国人向来把尊严看得很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尊严。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却常有侮辱、伤害孩子情感的行为,这比暴力行为更不容易被发现,但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些教师由于“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乱的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谩骂,比如他们会当着全班的面骂学生“笨蛋”“傻”等恶劣的言语,从而使被骂学生在同学的嘲笑下产生负面的情绪,还有的教师会用下课不准休息惩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伤害是极其隐秘的。长期在这种谩骂、侮辱的学习气氛中,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扭曲,后果非常严重。
二、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缘由。
1.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我国的学生从小是在尊师重道的教育环境下长大,老师说的话就要服从,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能顶撞老师,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他们不像是朋友,更像一种上下级关系。学生自身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状态,特别是小学生更是把老师的话当做“真理”,即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也会默不作声,更别说投诉或者寻求法律保护了。
2.部分教师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教师的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提升,特别是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素质不高,有部分老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只知道出成绩,不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些教师“倚老卖老”,凭借自己几十年的教育 经验 ,对学生要求过分严格,自身的法律意识又相当淡薄,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3.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两方面 基本素养 的缺乏,使学生在交往时容易产生不能有效保护自己、不能尊重他人权利的现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他们一般都是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别说法律意识。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权利屡次被侵犯而没有采取 措施 时,其被侵犯的概率就会增加,特别是小学生。
4.法律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法》,但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权益保障等重大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维护权利的法律保护方面被忽略。
三、对策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而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为重大,务需切实履行教育与管理之职责。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素质较低,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情况,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教学的错误观点,加强教队伍建设。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进行排查,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其次,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学法知法的培训,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职责和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从而自觉地按照法律规范进行自己的教学计划,改变过去错误的 教学 方法 ,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2.提高孩子维权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应该定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维权意识的培养,告知学生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典型事件的处理解决方法,和学生成为朋友,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做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只有学生的维权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遏制侵权现象的发生。
3.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的素质和法律意识对一个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这就需要管理者推出正确合理的管理路线,尊重学生的权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组织一些法律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的法制教学章程。从现有的保护未成年合法权利的相关法律看出,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还是不够完善。为了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法律,我们要加大这些法律的教育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学生知法、懂法。
4.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老师现在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分数上面,教学方面只抓成绩,忽视了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学校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变“主观”为“客观”,克服管理的主观盲目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变“决策者”为“规划者”,教学计划的实施不能一味独裁,而是应该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规划,并形成统一的目标,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平则.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实现与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柳倩华.从中小学教师侵权行为谈如何加强教育法治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2,(24).
[3]余晖,胡爱萍.中小学侵权行为的类型与防范对策[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3).
[4]张冀曼,李欢.中小学教师侵权现象探析[J].中国教师,2007,(S2).
[5]马金富,任玉霞.浅谈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3).
摘要: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及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包括学生学习生活、 社会实践 等领域,相关能力的提升,都是教育管理工作致力实现的目标。基于此提出了我们必须采取创新型思路与措施来提升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而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氛围中实现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创新。
关键词:特殊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1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是新时期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特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交叉碰撞,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了多年以后开始逐渐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人才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日益激烈起来,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努力创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特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高校解决自身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特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时候是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来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的,其真正的民主性特征不够高。因此,为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高校必须尽快实现自身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当征求被管理者的建议,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才真正有利于满足高校自我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弊端解决的实际需要。
是特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的需要。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影响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方冲击和压力,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做到与时俱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要求。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主权、自主权,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 儿童 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总之,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影响着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作者:阎洪涛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子奇.甘肃本科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5—26.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 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教育学毕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做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探讨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再对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进行合理的衔接,实现两者的整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形成具备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安排并不具备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对全局的把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界定。在高等教育当中,要想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基本运营职责的重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在学科建设的定义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二,要想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不仅需要进行经验积累,还需要高校增加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三,学科建设在提升学生学业与教师学术水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承担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责任。其四,学科建设工作还影响着学科的长远发展,影响着社会人才的输送质量。2。学科建设有效性的判别。在学科建设有效性的判别上,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规定,其标准如下:
(1)要能够准确判别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且要能够对学科建设内容进行精确的提炼。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本校学科目前的基本走向,从而确立未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2)高校的师资力量必须要有所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当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则,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3)要建立学科发展的平台,在学科建设投资的分配中,在学科平台建设上的投入应当占据较大比例,同时,在建设软件设备与硬件设备时,要注重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有效的学科建设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专业人才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一,促进高校人才迅速适应当今社会。目前,高校都会致力于汲取社会上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社会较为前沿的技术知识,然后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完成之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为目前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有效的学科建设工作就可以保障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正常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专科培养系统,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培养系统,无论是哪一种系统,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进行建立的,因此,确保学科建设体系的有效性对于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保障高校学科理论发展的前瞻性,还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在体现人才价值的同时,也达到了更好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其二,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培养的人才当中,是储备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确定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工作都与学科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学科建设不仅仅要建设基础课程、实验基地、实训基地,还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进行综合性理论建设,例如教师的学术能力。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仅要让教师进行正常的学术科研研究,还要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虽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过来说,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对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衡量,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其一,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对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衡量。学科建设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但是在自身能力的体现上,一般会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以自身的师资队伍为基础,提高科学研究力度,第二阶段是通过科学研究力度的增加,抢占较为前沿的研究地位,第三阶段是学科知识较为领先的前提下,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课堂的教育资源,在传达给学生先进学科理念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科之中。因此,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也是学科建设的最终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着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其二,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出发,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且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利于人才吸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高校发展的桥梁,也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不仅仅是人才对于高校的选择,在优秀人才的吸纳上,各大高校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对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必须要致力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三、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
1、学科结构。在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中,高校的学科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因素。高校的学科具有特殊的含义,承担着大学的职能,将知识分类作为基本依据,将富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当成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层次性。高校学科门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每科门类之下,又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依次排列,总体来说,高校中的学科结构属于多层次梳状结构。其二,变动性。高校的学科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高校学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三,多元性。高校学科结构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如果是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学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就可以分为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从重点的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学科、重点学科等。2、学科文化。高校学科文化主要是体现的方面有几类,即在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高校独有的学科语言、学科思维方式等等。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科文化是营造精神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科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备教化培育和增加高校凝聚力的能力,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科文化的形成,高校必须要确保学科的布局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文化。形成学科文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跨学科的研究,而且在学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提升学科基地建设水平,同时,要营造出一较为轻松、较为和谐的学术氛围。3、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外界因素,会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其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提,高等教育的物质条件来源是社会经济,而社会经济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要求。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成为了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高校学科方向的定位,也决定着师资力量的汇集以及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等等。
四、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1、改变学科建设传统思维。高校之所以被称之为高校,是因为具有高校的特点,高等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是因为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因此,进行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要综合考虑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人们的学科建设思维都较为单一和狭隘,认为应该是从学科再到高校,从学科建设的本身来进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这就使得学科建设被深深的弱化,并且很难将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学科建设的传统思维,立足于大学之源,重新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审视,并且进行反思,转变从学科到高校的传统思维,变传统思维为从高校到学科,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将培养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要积极发现学科科研活动中的教育因子,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科建设可以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上,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体系。高等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教育活动,涉及领域十分宽广。高等教育不仅要综合哲学学科、社会学学科、心理学学科等多种学科,通过这些学科的融合,构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体系,还要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必须要做到两者兼顾,在构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同时,不可使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丧失。在建立方法上,要以多个学科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进行学术问题的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来揭示高等教育的运动规律,整理和概括所有的学科门类,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建立起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很难独立进行,因此,必须要以高等教育研究体系作为基础,在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作用下,有效开展学科建设,同时还要确保高等教育的独立性。高等教育研究体系属于学科建设的外在条件,独立性属于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两者皆不可缺少。3、注重特色学科建设。特色学科的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习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更加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高校如果想要占据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建造成一流的大学,必须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地方特色,并且确定出适应学校的学科特色,高校应当将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为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实现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自己。例如长三角的苏州大学,就和苏州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相互融合,并且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动力,进行特色学科的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为苏州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比较典型的就是苏州的轨道交通学院。4、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共同体当中,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参与、有效沟通,这样能够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统一,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但是在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及时调整高校的学科结构,在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本校的学科结构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提升高校的学科层次。同时,还需要调整学科的整体布局,尽量做到所有学科的协调统一发展。最后,还要注重学科群的建立,强调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同时,也要注重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积极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能够让师生之间加强探索热情和兴趣,促进知识创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成果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还是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学科建设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也体现着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虽然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要能够从根本上加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国瑜.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62-65.
[2]方泽强.走出一条独特、有卓越影响力的学科建设道路-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思想述评[J].山东高等教育,2015,(8):87-96.
[3]朱丽,袁荣鑫.浅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54-55.
[4]孟琦.基于重点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7):61-63.
[5]倪建伟.基于区域发展的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5-19.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课题名称:故事教学法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一、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l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它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方面资料表明,当今各国科技新成就中,生物科学技术占有绝对优势。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就提出:“生物工程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物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前沿”。因此,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生物人才,就必须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2]。然而,由于初中生物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学生不能给予生物课足够重视,学生趋于中考的压力,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故事教学法”就是众多方法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初中学生尚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所以适当的把故事引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际意义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效能。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有针对性的穿插一些生物故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要具有以下四点重要作用:第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第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第一、导入新课;第二、理解知识;第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对故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故事化教学[3];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1];故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4,5,6,7];在故事教学中如何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及语言能力[8,9];故事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0,11] ;语文教学中故事法的研究[12,13];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14];将故事运用到生物教学中[15,16,17,18]。关于故事教学法,虽然很多生物教师都在使用,但是很少有教师单独去研究故事教学法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鉴于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特立此题。 三、研究思路、方法、基本路线 1、 思路 研究故事教学法的来源、含义、理论依据、应用原则及对教师的要求。探讨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2、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探讨故事教学法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 基本路线 (1)故事教学法简介; (2)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3)故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5)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6)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故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7)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故事教学法的局限及建议。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1、工作步骤 20xx年09月01日——20xx年11月20日收集资料 20xx年11月27日——20xx年12月20日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02月15日——20xx年2月30日 进行故事教学法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0xx年03月01日——20xx年04月01日撰写论文 2、论文写作计划: 20xx年03月01日——20xx年03月05日分析资料 20xx年03月06日——20xx年03月10日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03月11日——20xx年03月20日完成论文初稿 20xx年03月21日——20xx年03月26日完成论文二稿 20xx年03月27日——20xx年04月15日完成并提交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永会.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J].教育评论,2003(3). [2] 李银乐.摸清生物教育现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关于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教育,1999(Z5).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4]喻劲梅.“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8(1). [5]周燕华.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文化,2008(12). [6]温月梅.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2009(4). [7]崔永芹,孙慧敏.英语单词的故事教学法[J].科技信息,2007(10). [8]曾长英.在故事教学中如何发挥幼儿的创造性[J].教育导刊,2002(7). [9]张美灵.故事教学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J].教育导刊,2002(8). [10]周信容.以故事为载体展开化学教学法[J].教师论坛,2002(10). [11]卢厚文.化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学,2008(2). [12]柏静.高中语文教学中“故事法”教学研究.消费导刊,2008(5). [13]舒何亚.中专语文故事化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2). [14]张慧.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新课程,2008(11). [15]班小燕.创设生物教学中的故事情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8). [16]张素芬.利用故事,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0). [17]马亚芬.谈故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9(1). [18]夏帮青.用故事导学,促思维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2006(8).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 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在当今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发生,归根到底是 教育 问题。如今的高校也有教育学专业了,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朋友们也在为 毕业 论文而烦恼。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学理论论文题目
1、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发挥电教优势,优化 作文 教学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 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 说明文 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 网络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 财务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 企业管理 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 发散思维 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
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教育学毕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做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探讨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再对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进行合理的衔接,实现两者的整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形成具备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安排并不具备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对全局的把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界定。在高等教育当中,要想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基本运营职责的重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在学科建设的定义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二,要想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不仅需要进行经验积累,还需要高校增加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三,学科建设在提升学生学业与教师学术水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承担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责任。其四,学科建设工作还影响着学科的长远发展,影响着社会人才的输送质量。2。学科建设有效性的判别。在学科建设有效性的判别上,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规定,其标准如下:
(1)要能够准确判别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且要能够对学科建设内容进行精确的提炼。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本校学科目前的基本走向,从而确立未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2)高校的师资力量必须要有所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当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则,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3)要建立学科发展的平台,在学科建设投资的分配中,在学科平台建设上的投入应当占据较大比例,同时,在建设软件设备与硬件设备时,要注重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有效的学科建设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专业人才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一,促进高校人才迅速适应当今社会。目前,高校都会致力于汲取社会上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社会较为前沿的技术知识,然后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完成之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为目前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有效的学科建设工作就可以保障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正常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专科培养系统,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培养系统,无论是哪一种系统,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进行建立的,因此,确保学科建设体系的有效性对于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保障高校学科理论发展的前瞻性,还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在体现人才价值的同时,也达到了更好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其二,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培养的人才当中,是储备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确定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工作都与学科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学科建设不仅仅要建设基础课程、实验基地、实训基地,还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进行综合性理论建设,例如教师的学术能力。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仅要让教师进行正常的学术科研研究,还要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虽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过来说,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对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衡量,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其一,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对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衡量。学科建设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但是在自身能力的体现上,一般会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以自身的师资队伍为基础,提高科学研究力度,第二阶段是通过科学研究力度的增加,抢占较为前沿的研究地位,第三阶段是学科知识较为领先的前提下,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课堂的教育资源,在传达给学生先进学科理念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科之中。因此,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也是学科建设的最终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着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其二,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出发,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且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利于人才吸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高校发展的桥梁,也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不仅仅是人才对于高校的选择,在优秀人才的吸纳上,各大高校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对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必须要致力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三、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
1、学科结构。在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中,高校的学科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因素。高校的学科具有特殊的含义,承担着大学的职能,将知识分类作为基本依据,将富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当成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层次性。高校学科门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每科门类之下,又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依次排列,总体来说,高校中的学科结构属于多层次梳状结构。其二,变动性。高校的学科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高校学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三,多元性。高校学科结构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如果是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学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就可以分为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从重点的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学科、重点学科等。2、学科文化。高校学科文化主要是体现的方面有几类,即在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高校独有的学科语言、学科思维方式等等。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科文化是营造精神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科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备教化培育和增加高校凝聚力的能力,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科文化的形成,高校必须要确保学科的布局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文化。形成学科文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跨学科的研究,而且在学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提升学科基地建设水平,同时,要营造出一较为轻松、较为和谐的学术氛围。3、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外界因素,会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其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提,高等教育的物质条件来源是社会经济,而社会经济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要求。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成为了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高校学科方向的定位,也决定着师资力量的汇集以及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等等。
四、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1、改变学科建设传统思维。高校之所以被称之为高校,是因为具有高校的特点,高等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是因为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因此,进行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要综合考虑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人们的学科建设思维都较为单一和狭隘,认为应该是从学科再到高校,从学科建设的本身来进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这就使得学科建设被深深的弱化,并且很难将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学科建设的传统思维,立足于大学之源,重新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审视,并且进行反思,转变从学科到高校的传统思维,变传统思维为从高校到学科,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将培养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要积极发现学科科研活动中的教育因子,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科建设可以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上,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体系。高等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教育活动,涉及领域十分宽广。高等教育不仅要综合哲学学科、社会学学科、心理学学科等多种学科,通过这些学科的融合,构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体系,还要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必须要做到两者兼顾,在构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同时,不可使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丧失。在建立方法上,要以多个学科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进行学术问题的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来揭示高等教育的运动规律,整理和概括所有的学科门类,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建立起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很难独立进行,因此,必须要以高等教育研究体系作为基础,在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作用下,有效开展学科建设,同时还要确保高等教育的独立性。高等教育研究体系属于学科建设的外在条件,独立性属于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两者皆不可缺少。3、注重特色学科建设。特色学科的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习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更加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高校如果想要占据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建造成一流的大学,必须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地方特色,并且确定出适应学校的学科特色,高校应当将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为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实现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自己。例如长三角的苏州大学,就和苏州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相互融合,并且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动力,进行特色学科的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为苏州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比较典型的就是苏州的轨道交通学院。4、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共同体当中,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参与、有效沟通,这样能够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统一,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但是在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及时调整高校的学科结构,在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本校的学科结构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提升高校的学科层次。同时,还需要调整学科的整体布局,尽量做到所有学科的协调统一发展。最后,还要注重学科群的建立,强调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同时,也要注重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积极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能够让师生之间加强探索热情和兴趣,促进知识创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成果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还是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学科建设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也体现着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虽然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要能够从根本上加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国瑜.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62-65.
[2]方泽强.走出一条独特、有卓越影响力的学科建设道路-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思想述评[J].山东高等教育,2015,(8):87-96.
[3]朱丽,袁荣鑫.浅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54-55.
[4]孟琦.基于重点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7):61-63.
[5]倪建伟.基于区域发展的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5-19.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如下:
摘要: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并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真正实现课程双向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思考
如今,幼儿师范专业即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许多技工院校的特色专业。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中,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应用型必修课程。
由于当前技校生的特殊学情,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新问题、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实用的美术技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学生今后进入幼儿园任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定位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
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
同时其能力要求为能观察分析幼儿生长、发育情况,独立完成幼儿园保育工作,掌握幼儿心理特征,研究制订幼儿园班级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并组织实施。
能组织完成学龄前儿童体、音、美、舞等艺术活动,能进行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计和玩具、教具设计与制作,具有与家长沟通和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
因此,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目标也必须与总目标相契合,即通过教学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美术的特点、审美价值及评价标准,帮助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形式指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使幼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并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技工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幼师人才,但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就美术教学来说,笔者就发现不少技工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力量不足。
许多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理工科,相应的师资也主要以理工专业为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美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上当前技工院校的待遇偏低。
许多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技工院校任教,这也造成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正在许多技工院校出现。其次,技校生的学情不容乐观。
要学好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这门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但近年来随着高中的不断扩招,技校生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特别是美术、音乐的基础素养,学生更是缺乏。
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越来越困难,从而慢慢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最后,教学设施建设不足,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要求,学校必须有美术教室。
教室中要配置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画架、素描模型以及各类雕塑用具等,这些对于许多技工院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开设班级较少的学校。
更是觉得将大量资金投入美术教室建设是“得不偿失”,这样就迫使教师在缺乏必备的教学设施的课堂进行授课,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三、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的实践
幼儿美术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是孩子们成长的记录。幼儿教师如何解读儿童画中蕴含的情感。
如何欣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又如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儿童观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引领幼儿步入艺术的殿堂?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美术专业教师认真探索。为此,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具有专门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教师。
其中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培训,并对学前教育实践有一定了解。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可从别的院校引入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应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有一定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其次,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要关注课程改革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网站,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全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系统的课程教学是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的着力点与出发点,也是使美术教学贴近幼儿教师岗位实际的必然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探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对保障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500字以上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初探》
摘 要:目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着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不当,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幼儿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独立思想能力较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所以,良好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变的规范。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方法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影响孩子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阶段孩子没有自控的能力,所以只有靠教师来引导、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所以幼儿学前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三年制幼儿园教育是我国现行学制的起点,属学校教育系统,虽有别于正规的学业教育,但同样是正规教育范畴,对3~6岁幼儿施行科学保教,绝不仅仅是幼儿家庭的责任,也是现代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生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国家应从民族和未来的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二、从主观的幼儿本身为出发点进行探讨
1.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心理与成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清楚的知道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抽象性很差、模仿能力较强、行为随意性较强几个方面。针对孩子在心理上诸多的特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回答孩子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耐心而细致,随时关注孩子的理解程度。幼儿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不要让孩子在大人口中学会一些不良的脏话、口头禅等。因此,加强对幼儿教育时的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非常容易模仿别人,好的不好的、善的与恶的孩子都会模仿,那么要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现代的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长辈们都会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就造成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关注其他人的感受,且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但是,这时候的幼儿身心发展都还处于可塑阶段,如果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还是够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当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的时候,教师会对其灌正确的行为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还是需要与家长相互配合,要不然一切努力都将会徒劳无功。幼儿园应该对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幼儿。还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便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学校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与不同,同时也可以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家庭也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良好的审美观能够帮助一个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其对接触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1)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们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课程与活动,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其展现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不仅仅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音乐对于孩子的艺术审美观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孩子在唱歌与跳舞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对美好的事物更多的接触和体验。
(2)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能够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丽的存在。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游戏当中,真正的做到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只有好的游戏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为了使孩子的情感培养更加浓厚,让幼儿们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美,以此来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三、从客观的生活环境进行探讨
1.大力开展“三化”教育工作
“三化”教育是指建立教育工作的民主化、环境化和个性化。
(1)民主化教育。对于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而言,进行民主化教育主要是给幼儿更多自由发言的机会,制定一些规定并且试图能够与孩子们商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幼儿自觉遵守规定,而且要能够使幼儿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于表现较好的幼儿奖励,激励更多的幼儿。
(2)环境化教育。幼儿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主要有教室、卧室、图书室和洗手间等,学校可在教室中制作一个文化墙,将优秀的孩子的照片贴在上面;在卧室中画一些能够有助于好好休息的图画与宣传语;在图书室中张贴一些认真看书的画面与标语;在洗手间中粘贴一些节约用水以及常洗手的标语,通过这些实质性的熏陶,让孩子对此产生一定的反应。
(3)个性化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幼儿年龄较小,其理解能力也很有限。将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的展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对于个性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个性化教育时,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帮助帮孩子们制定符合他们的计划,并且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来采取不同的方案。
2.幼儿学前教育注重本土化
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本土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本土化的加强。幼教界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以教育实验为主导,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与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中国幼儿学前教育的体系,然后才能进一步促进了幼教界的本土化的发展。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他经过了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以及自主发展性学习三个阶段。需要引入国外成功教育理念,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不断调整,最后发展成完全适应我国的学前教育。
四、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本文对学前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更大意义上是为了能够说明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出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锻炼,所以做好幼儿学前教育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500字以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