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选题还不容易 [1] 施乐群. 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2] 曾传兴. 四种写实话语[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3] 刘芳.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4] 沈阳. 中国观念摄影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5] 尹骅. 关于马奈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参考这几篇文章,很简单
1\原始彩陶识真 王健华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距今六七千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就生活繁衍在黄河流域这片广袤的原野上。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母系氏族社会最灿烂的原始物质文化之一。它是1921年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据碳14的测定,仰韶文化的彩陶距今8000年到5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陕西、青海等地,细分又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秦王寨等若干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半坡彩陶的造型有钵、盆、壶、罐等,纹饰有丰富的几何纹和动物纹。从1955到1957年,半坡遗址一共出土7件类似的人面鱼纹盆,对盆内人面图案的寓意,有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原始巫师在乞求渔猎丰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某个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虽无法断定哪一种说法更贴近事实,但这无疑是当时人们原始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彩陶盆上除了夸张的人面纹以外就是鲜活的鱼和用于织网的鱼梭。这些图形揭示了人与鱼的关系,它以早期绘画的形式告诉我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黄河岸边的先民已经能够依靠渔猎生存,并且会使用简练抽象的线条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 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我国原始时期的艺术珍品,现代人对彩陶艺术内涵丰厚的纯朴抽象之美有了初步认识以后,也开始收藏彩陶,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仿品。尤其有动物或人面图案的器物被作为仿品的首仿,此外还有不少绘植物、花卉、水纹、圈点纹的。一般说来,目前流通市场上所见到的比较完整的人面鱼纹盆全是假的,摊贩的彩陶是真真假假掺和在一起出售的。彩陶的鉴定有相当的难度,没有多年的经验和积累不行。这种积累包括看真和看假,光看真的,不深入市场看假的,也不行,鉴定本身就是对比。目前交易市场上彩陶虽然比比皆是,但是真东西的比例越来越小,即使有也并不漂亮,大多彩绘剥落,器身修补。假货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的新烧,二是粘补过的老胎后加彩绘。多数情况下,凡是泥色鲜亮,黑彩厚而漆黑,画法精致光滑完美者,多值得怀疑,因为五六千年是十分漫长的,泥土、空气中酸碱物质和微生物的侵袭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痕迹,这些痕迹与人工的作旧是不一样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年陈列有重要遗址出土的彩陶器,是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器。收藏彩陶丰富的还有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北京有一家私人专题收藏的古陶瓷文明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陈列的彩陶都是很好的正面教材。必须把真的彩陶完全掌握好,有了“感觉”以后,再到市场上“捡漏儿”,不然捡来的很可能不是“漏儿”,而是一堆现代垃圾。 彩陶的鉴定实际上已经没有秘诀,现代信息社会一切都是公开的,专业工作者的所有的经验都通过文章、媒体广泛传播,作假的人钻研的劲头要比业余爱好者强几倍,甚至比专家还要“专家”,没有什么人能阻止仿品的流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沿着黄河中上游地区仰韶文化彩陶的发源地一路考察下去,浏览所有收藏单位的出土物,数万件早期艺术真品过眼后,还有什么秘决需要去请教别人吗? 舞蹈纹饰陶盆 新石器时期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年到4000年,是中国地区仰韶文化的地方分支。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及青海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及宁夏南部,分布范围广。花纹瑰丽富于动感变化是马家窑彩陶主要装饰特征。胎泥为橙红色,以粗线条的黑彩绘出弧形的长短几何状线条,多见水波纹、旋涡纹、圈点纹,也有鸟纹、蛙纹、鱼纹、蝌蚪纹等,最著名的一件作品是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人物舞蹈纹彩陶盆,此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早描绘舞蹈图的古代陶器。盆大口微敛,卷唇翻沿,下腹微收,小平底。深红色陶胎,以黑彩于口沿画弧线圈足纹,内壁绘3组舞蹈人纹,每组5人,手拉手跳集体跨步舞,舞姿优美,场面热烈。 舞蹈纹彩陶盆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上说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近些年来出现不少仿品,器物大小和纹饰都十分相似。彩陶的销售与仿制多年以来自成体系,有来自甘肃、青海等地的商贩长驻北京负责联系客户,有专门负责挖盗、负责仿制以及长途贩运的。彩陶长期以来真假掺半,鱼目混珠,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由于彩陶的发展持续了几千年,分布的地区遍及北方数省,广袤的中原大地有数不清的原始部落遗存,出土物相当多。除了木头和树叶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容器可以使用的年代,水需要贮藏,食物需要盛装,全部依赖于陶质容器,数量极多是十分正常的。连绵不断的挖掘至今没有穷尽,与瓷器相比,真的彩陶在民间流通市场上还是可以见到的,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少。10年前,在民间的交易市场上马家窑彩陶罐比比皆是,而现在大多是很一般的东西,精美的器物明显地少了,绝大多数是新烧。一件仿品,与原物大小一致,是完全照实物制作的,没有见过国家博物馆实物的人很容易上当。仔细观察会发现:首先在造型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真品饱满丰硕,由口至底的外弧线自然顺畅,仿品的腹部线条很拙笨,其次是陶泥的颜色,真品陶泥细腻红中泛黄,表面打磨得十分光亮。仿品陶泥颜色发暗,呈黄褐色,泥质粗,泥料中有尚未溶解的杂质,胎土有浅黑色的斑点。马家窑彩陶的粘土淘洗得相当细腻,属黄河地区的沉积土,由于水的自然冲刷,泥质十分匀细,很适于制陶。现代仿品由于使用一般黏土,土质粗糙,器表胎泥发涩,不滑爽,不光亮,器壁也厚而沉重,器表不见真品那种经过反复地打磨形成的一层薄薄的亮面。所画的舞蹈纹样与真品对比,真品飞扬灵动的笔触是原始先民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没有一丝的做作;仿品虽然技艺不差,但终究是临摹,图案有重描断笔的现象,且分量较重。 资料来源: 2\ 一、艺术起源与文化生态 《易传》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认为是一个宏观生态命题。是对存在世界消长、生灭运动的综判定。 大千世界中,无论是众生界、普法界、虚空界,都充满着无形迹的气化、有形体的生灭,呈现出形形式式的生发态、消长态、健行态、变衍态、泯灭态。我们认为,这一切,皆可统称之为生态。上穷碧落下黄泉,日月星辰、山海江湖、走兽飞禽、花草树木、人生社会、文化艺术,无一不是生态的过程与形式。它给予人们无限的思辨之空间、幻想之领域、议论之天地。 “文化生态学”之成为今天的新学科,便是这样一个生气勃勃的复杂的认识世界的产物。其包含之广浩,揽古而度今,起自生物适存、进而至一切物质运动、直至成为讨论人类一切精神思辨状态的学说。 我们的“六法生态法”便是探索“六法”在中国绘画(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范畴系列的长河中的各时间空间段的状态,探索其所以像一颗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表现出无比强大的、充满活力的生机的状态之本源、过程及其规律。 中国绘画产生“六法”学说,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在中国艺术范畴发展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特重视觉思悟。视觉形象,不仅在文化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哲理思辨和表达方面也都十分显突。所谓“重视”一词,其本源也便是推重、注重这视觉的思辨之义。 所以,画史所谓“图载”,即图所表达的涵义,实与外民族不同。古人认为图载之作用,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古代之卦象也系之于“图理”,此为世界上任何民族之哲学独特。文字符号,古称“图识”,即用图形赋义,象形地表达思维,这也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之独一无二。绘画古称为“图形”或“图像”,要求由“意象”而达“意境”,用之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乃至畅神乐道,并认为发之于天然,非由述作,或谓本天地圣人之意,穷玄妙于意表,合神变之天机,实在不是现在一些肤浅机械的艺术理论之艺术功能观所能够参透的万象森罗的境界。 在魏晋,谢赫等理论家站在民族审美的历史高度,站在民族绘画艺术发展史的高度,综绘画即图载之各种实践经验,禀艺术发展之由其外部规律认识逐渐转向内部规律认识的历史转折的大趋向,发审美范畴的丰富,扬哲学思辨的清微,乘文学思想的活跃,兼收并蓄、精思殚虑,演绘画内部客观规律,之此“六法”,评品图画,为理法之科律,不仅表现了民族艺术认识的深邃与不同凡响,而且更可以讨论发微的是一个文化生态产生的巨大历史意义和未来性、世界性价值。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六朝以前审美范畴的生机和六朝各种艺术氛围中的绘画艺术的生态,而且,这一生命体直至唐宋元明清,代有所叙,朝有所述,阐发弘扬,甚而虽“谬释曲解”,而更显千姿百态,形成与六朝“六法”之原生态有密切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带着畸形变态的而又美丽的散枝蔓叶。更重要的是“六法”的生命力,表现了对未来绘画的奇异的制控作用。因此,它所表现的世情的演化,时序的生机,显示了我们民族审美认识的高度的成熟和恢宏。直到一千年后的今天来研究,还是感到其泱泱生机,起而洋洋扑面,继而直透肺腑,终而令人如入化境。它丝毫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活力;相反,却正乘着时代的火箭,启动着青春,驶向未来。 一部“六法”的生态史,实在既是一部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又是中国画乃至人类艺术的未来学透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六法”的生态是中国绘画形象系列与范畴系列发展的共生态与栖生点,且无时无刻不折射着人类艺术与文化精神的灼灼辉光。 理法与画本体,事实上应该是同步运动,因此,“六法”的萌生态,应当前伸至很远很远。即“六法”之根,应当认为是十分深远地扎向远古的绘画实践。而此而论,“六法”的研究,当始自史前艺术的析出,甚而至于从更早的生态现象着手,追本溯源,即从艺术的起源及人类发生学中寻求最早的因子。而又必须明了我们民族的宇宙本根论,方可较全面地进行把握和讨论。 “六法”的第一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即“气韵”之“气”,原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本根的一个最基础的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明而发展成为完整的“元气”本体论,可以说,元气论是中国哲学对宇宙万物数千年思辨的卓绝成就,它体现了中国哲学思辨对于客体的深邃的把握能力,其内涵几乎囊括了现代科学中关于粒子、力;声、光、电、磁;波、扬、以太;生命运动等等在内在一切要素(参见程宜山《中国古代哲学元气学说》)。故庄子云:“通天下一气耳。”道家学说的“道”也便是建立在这个“天下一气”基础上的哲学的最高范畴。儒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与道家之道互根互补,互损互增,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气”便是我国哲学关于存在和运动的全部物质的有形和无形的、恒定的消长的规律性的通概念。元气分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象征周天万物,是我国古典哲学演衍元气的逻辑形式,不仅为儒道所共认,且诸子百家多从儒道所根植的元气论中不同程度地吸取营养,滋生本体。中国绘画包含了儒道两家的哲学社会学基础,所以,元气论的“气”被谢赫所取以立法是十分自然的结果,同时也反证了谢赫总结艺术规律时的思想高度与把握力的精确程度。 明代王廷相在《慎言》中说:“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气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气返而游散,归乎太虚之体也。是故气有聚降,无灭息。”吕坤在在《呻吟语》中亦阐述得十分清楚:气在天地的周散性混沌——开辟——混沌的过程中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乾坤是毁底,故开辟后必有混沌;所以主宰乾坤是不毁度,故混沌还成开辟。主宰者何?元气是已。元气亘古万亿岁终不磨灭,是形化、气化之祖。”这一源于先秦两汉的古老的中国哲学命题竟与现代西方天文学关于宇宙起源的最新最高成果的“大爆炸”理论完全吻合。元气,实在是构成一切、主宰一切的基础,也是弥漫在宇宙虚空之中、充实于实在形体之内的连续无穷而使宇宙万物成为互相感应、互相联系之整体的广恒无形的特殊机质。元气生生不息,宇宙健运不绝。 其实,何止于天文学的宇宙起源论?一切科学理论,如生物学的生命起源学说和社会学的文化与艺术的起源学说,无一不可以用元气理论进行解释。 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交泰、阴阳XX而生万物,万物之灵为人。就是说,万物都是天的创造。《易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绕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至哉神元,万物资始,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这里,乾元,即天之气,是万物资始的根据;坤元,即地之气,是万物之生的依托。古人认为:云行雨施、闪电雷鸣等自然现象都是天地交泰的行为运动。天地交泰后,天上洒下了种子,地上长出万物。坤厚载万物,故《易》以坤为阴性,人类以大地象征“母亲”。那么,天上的万物种子是什么?这一点,迄今为止的自然科学尚无法论证。但正如大量的曾被人们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古代结论已一一为科学原理所证实的那样,我们决不可在未得到科学论证之前就轻易地否定它,而应当认真地研究它。 七十年代,天上曾有陨冰分点落在无锡境内,轰然巨响,闻所未闻。上海某生化研安所追踪到无锡,取走了当地人保存的陨冰,经化验,发现了许多稀有元素,其中有标志着最低生命状态的核苷酸。该气及时作了报导。由此,我们认为,关于生命的起源,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假说:宇宙的虚空中弥着“气”,气聚气散,自由结合,产生了无机质和有机生命物质。它们经由陨冰或云行雨施这样的道路隆临到地面。由于地球环境上演衍了它们进化的全程。由于生命种子本来的差异,加上地球表面环境的差异(即气聚的形质差异),加上这种形质所禀受的天地之气的差异,繁衍出了形形式式、千差万别的生命体。其中,最佳的生命种子在最佳的地表环境中便进化为人。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维和我国科研机构所报导的天体核苷酸的资料出发,我们有理由怀疑:进化论,即“生命树”理论这样一种单一起源的纵向进化的理论是否靠得住,我们认为,地球生物的进化应当是多元的和横向的。即便所有的核苷酸都是同甘共苦时以同一形质降落到地面,也可能因地球表面各地区的时空条件之差异而产生出全部歧义与矛盾来,何况谁也没有任何论据可以证明天体生命种子是没有特异性质而是同时以同一形质飘落大地的呢? 因而,人与动物的差异完全有可能存在于原质之中,或者固定在最早的外因差异所构成的生化过程中。而从无生物到有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最后从猿到人,这样的单线纵向发展的假说显然是外相形的推理。人猿本非一物。天地XX而生万物,万物之灵为人,人由人的生命种子在地球提供的最佳条件中进化而成,矛盾的同一性和特异性贯穿于进化过程的开头与结尾。不同的生命形体必有不同的原质差异,这是中国古典辨证法为我们提示的卓越认识。 这一特殊的生命起源程式不得不促使我们对聚讼纷纷的艺术起源认作新的思考。 在扬州市博物馆,陈列着一条古代独木舟,形如蛟龙,色如古瓦,发人无穷遐想。 中国文字中的“想”字,造得很有认识意义。段注《说文》:“想,觊思也。从心,相声。”《注》:“觊思者,觊望之思也。”又,《说文》云:“相,省视也。从目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注》:“省视,谓察视也。”“《易》说从目木之意也,目所视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观者莫如木也。”可见,“想”,包含了主体思维的“心”;包含着主体的受纳器“目”;更有哲学意义地将五行之一的“木”作为触发思想的象征性客体。“木”之于“想”,并非偶然。它正记录了远古时代森林之木在民族认识上的作用与地位。 如上述独木舟之原材料的大森林,在远古时代的江南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必铺天盖地,赫赫苍苍。天然的瓜果供人们采集,天然的种籽启发人们种植。天地的交互作用:阳光、雨露、风霜、雷电,作为强烈的因素,参与了人类的生存奋斗,给人带来阻力、动力、灾变与喜庆。譬如森林的燃烧,或因阳光与水交互而自燃,或因阴阳冲撞的雷电袭击而天燃。“木生火”这一观念正反映远古自然的本貌。作为人类文明之源的火,一旦在远古的森林冲天燃烧,其情景将是如何呢?无疑,将是人兽呼号奔逃,死的死,伤的伤,草木化为灰烬,泥土烧成原始的陶质。 可以想见,动物烧死后的香味是如何开发了人的嗅觉与味觉,从而产生了烹饪;同伴被烧死的惨状是如何使人恐吓惧与悲怆;旁观者和得利者又半如何观欣甚或手舞足蹈;第二年,灰烬上的新生植物更加郁郁葱葱,又如何启发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好奇生产了幻想神话,产生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善思者产生了思维与哲学,产生了天地、水火、阴阳、五行……。第一只陶器很可能就是大火烧毁了树桩,使树桩周围的泥土变成了陶质,我们常见的原始三足陶器很可能就是人们对这种天燃原始的模仿与再造(如图)。中国绘画树料中的墨,为黑与土的合成。烧焦的木在远古的人们看来无非是黑土,烧黑的土也无非是墨。碳素黑色与土的混合,很可能就是墨的原始。无怪乎,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真知灼见”,真知乃是大火燃烧甚至自己被烧伤以后的痛苦而且强烈的记忆所构成的认识。一切文化与艺术都是这土生土长、金劈火断的自然产物。客观辨证法在于尊重这天道的行与气化,而主观辨证法则在感悟与创造的领域中达到了神化非凡。气聚气散是宇宙万物的生灭形式,也是宇宙万物的生态形式。“六法”以气居首,首先植根于最远古的自然生态以及东方民族对这种生态自然的非凡的感悟与辨证把握。 以上从中国哲学元气论出发所建立的宇宙起源论、生物起源和人类起源论、文化起源和艺术起源论,是中国绘画及其“六法”所赖以产生的自然生态以及由这种自然生态所形成的东方思维方式的最远古而深邃的渊源。其认识方法又可以而且必须用作武器,以进一步剖析中国绘画及其“六法”本体的生态环境,并进而进入本体自身生态的研究。 地球表面一方面有着高山、平原、江河、湖海等自身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环境差异,另一方面,因受太阳日照量的多少形成为热带、温带、寒带三大不同的气候带,综观人类艺术史的大流派,与三大气候水文区密切相关。 热带非洲接受日照量最大,这里的生物接受着阳光的直线投射,进行着迅速的反馈,植物叶大荫浓,蛇兽出没无常,生命高速代谢,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以采集与捕食为主的黑色民族,他们的性格也近于太阳的热烈,文化特征充满激适存性,即兴式地直线表达,质朴、热烈、夸张、稍纵即逝,传递感情采取最强烈的形式进行直感述释。历来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事实上将此类文化置于被遗忘的角落。而这类文化最具有人类文化的原型特征,对于研究古文化最有借鉴作用。同时,由于其即兴性的特色,具有无陈规所拘限的开拓性。近现代始受到文化研究者、尤其是人类学家的重视。但至今尚未被列入人类文化大流派的比较行列,这是很遗憾的。我们称这类文化为“黑色文化”。 黑色文化,生态聚而随散,无体无系,但很多天朴的即兴绝非其他民族所可复现。其浓厚的生机、炽烈的情感、奇特的构思、绝妙的想象,付诸他们的舞蹈、音乐、雕刻、脸谱、纹身图案,充满强烈的艺术刺激性。这些特点,完全根植于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人类特征的固定质性。其即兴性、非传承性,当然也包含着重复、自发、单调等原始艺术所不可避免的弱点。 以欧洲为主体的寒带地区,禀受着与热带非洲截然相反的天地之气,日照量之小,冰封雪盖,狂风呼号,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具有极高的适存智慧的白色人种,他们的性格与冰雪一样坚定执着,生命的代谢比较缓慢,文化的传承性很强,文明程度较高。加之他们的文化群落最早发达于爱琴海沿岸,形成了有别于大陆民族的海洋民族,我们称这一文化体系为“白色文化”。梁启超曾指出:“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怀土之故,而种种系累生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地理与文明之关系》)。尤其是中欧、北欧一带,很早就有了发达的渔猎、航海、商业文化,并最早地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文化分科精密,系列性强,富于思辨性、分析性、逻辑性、科学性,与这一文化体系有着同一性的艺术,也同样具有着科学的学科系列,例如基于几何学的绘画透视、基于解剖学的人体绘画与雕刻,基于光学的油画色彩学、声学性的音乐等等皆然。 温带,在寒、热两带之间,以亚洲为主,以中国文化代表。这里日照量适中,一年四季,温凉相侪、风雨调顺,河道东西横贯于一个气候带中,居民肤色也在黑白之间,以黄肤黑发为特征,其思维方式亦位于即兴与思辨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灵性体悟性的“辨证形象思维”(参见我们合作的《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即比黑色文化富于思辨性,比白色文化富于形象感悟性,我们京不妨称之为“黄色文化”。对这一文化特征的研究,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近百年来,成果累累,有的失之偏颇;有的泥于表象;也有不少真知灼见。最近出版的《中国古文化的奥秘》(冯天瑜、周积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一书,总结了近百年的成果,提出了一些中肯的看法,可供参供。例如,书中对中国文化特征作了这样的描述: 总之,在一个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上繁衍起来,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本手段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便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土壤。正是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养育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如勤谨质朴、热爱和平、自足自得、崇尚中庸、习惯稳定、尊重传统等等,而以这种社会心理为中介,铸成了富于中国风格的社会意识形态,如天人相与,王民相维,上下相依的世界观、政治观、伦理观三者合一的思想体系,在政治、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 因此,我们也可以称黄色文化为中庸文化。它既不偏于热带黑色文化的即性感悟,又不偏于寒带白色文化的纯理性逻辑思辨,此之谓中;又因其积淀深厚可谓之庸。 西方十九世纪末叶产生的文化地理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民族文化的三大因素,其中尤其强调种族因素。实际上,种族因素也完全取决于由日照量等条件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要追溯到文化的真正本源,则必须追索到禀受天地之气、日月之精及与此同生同成的自然生态的同根互依性。 无疑,在自然生态的形成中,太阳起了极重大的作用。从一定范围内看,太阳像万物的中心,运化出无穷新鲜,凝集了无尽奇瑰;伏蛰因其生动,沉潜因其亢扬,万物因其转运,风雨因其瞑明,星月因其生辉,潮汐因其涨落,山崩海倾,一切无穷无极,毕同毕异,无不为其光明罗网,微者见其玄奥,宏者澈其浩茫。文化之化育,不过是这万象森罗的大千世界之中的一种生态现象,岂能出其机杼?是故中国哲学才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之命题。 因而可以说,由太阳所创造的黑色文化、白色文化、黄色文化(中庸文化)三大体系和流派,基本上可以概定人类文化的主体结构之全貌。文化生态的研究首先必须抓住这一基本点,然后方可进入各派各类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即特殊生态的探索。而这些各自的特殊生态又常常与自然环境的大生态互为表里,互生互根。譬如,印度文化曾因雅利安人入侵而被摧毁;埃及文化曾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罗马文化曾因日耳曼帝国南侵而中绝;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于中世纪曾因基督教盛行而惨遭厄运,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苏醒,不久又被现代工业的冲击而产生各种异变。这些急剧变更的文化生态现象无疑与这里自然生态所造就的刚强、进取、奋争性格的文化主体的人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与此相反,中国文化相对呈现一种正常生态。中国虽然也有过东西交流、少数民族入主,直至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总的来说,仍是稳定发展,始终未出现如西方和印度那样的文化断层,也未有西方与印度那样跳跃式的剧变。这一特色,无疑也与自给自足的中国生态环境以及由这种环境所滋生的中庸性文化主体的中华民族素质有着内在的关联。也正是从这一角度看,李泽厚用“积淀”说来概定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特色,是十分形象、准确而简要的。也正因为此,西方文化则显得常变突新,富于破坏性和开拓性,中国文化则显得雍容、浑阔,表现出自守与融受的庄严气度。 当然,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比之于印度和西方,我们的文化显示出直线型的稳定正常生态,而在我们自身的文化生态圈内进行自我反思时,也会看到其如古柏扭转般的九曲回环。以树木打个比方,西方文化的大树经过无数次雷劈火烧,伤疤累累,但每次负伤之后,伤疤的周围便暴发蓬勃的新枝,其势汹汹,仿佛要把所遭受的损失补回来。而中国文化的参天大树未遭受过毁灭性的灾难,稳健成长,表面上看来未有过剧变,而内部的新陈代谢却一刻也未停止过。其高大丰茂,显示出外民族难以企及的健壮丰采;其老态龙钟,也显示出外民族难以想象的莫大容量。同时,由于自身的新陈代谢的不平衡,使其如古柏一般的扭转之势呈现出平衡中的不平衡,常形中有畸形,常态中有变态,因而显出意中之意外的奇异风采。 中国绘画“六法”为一生态界,包孕着魏晋以前全部艺术史的经验,可以说是万年之流程,百代之积智,与六朝文论同为时代艺术精神之总结。正因为如此,才有其广远的生态时空。在中国这个学术空气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它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营养,同时也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伸展余地。可以说,从“六法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第2题:谢赫"六法论"中"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参考文献:
在美术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毕业 论文的选题是否恰当,对于撰写一篇起点高、质量好的美术毕业论文而言尤其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谈中 国画 的气韵生动 2.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3.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4. 浅谈中国古代 人物画 ——敦煌壁画“飞天” 5.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6.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7. 浅谈中国人物画 8. 浅谈对 山水画 的认识 9.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10.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11. 浅谈色彩写生 12.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13.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14.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15. 浅淡“书画同源” 16.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17. 头像 素描 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18.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19.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20. 中国画贵在创作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2.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3. 线描艺术的魅力 4.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5. 浅论山水画写石 方法 6.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7.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8. 论白描仕女画 9.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10.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11.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12. 论白描 13.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14. 浅谈__对米勒的影响 15.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16.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17.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18.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19.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20. 谈临摹 21.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22. 油画之我见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猜你喜欢: 1.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 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4. 艺术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5.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6. 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学术论文等文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大全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论美术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类
2、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类
3、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关键
4、 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
5、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6、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7、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8、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
9、 《……》教学案例的启示
10、 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11、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2、 试论美育的经济功能
13、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14、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15、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16、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17、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
18、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
19、 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20、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1.中国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类
2.中国现代花鸟画或山水画、人物画艺术类
3.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比较或花鸟、人物
4.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创新与继承或山水、花鸟
5.论唐代中国画的变革类
6.对南齐“谢赫六法”的新释
7.中国人文画论 8.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
9.诗境与画境
10.中国画论新鲜
11.中国画的欣赏美学
12.中国画的意境美类
13.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融通类
14.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研究类
15.论中国画的寒荒境界类
16.论中国画的线类
17.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类
18.中国画的空白艺术类
19.中国画色彩问题研究类
20.中国画的提款与题跋类
1. 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2.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3. 艺术设计的科学性——材料、技术与功能之关系
4. 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
5. 浅论设计中的功能和审美取向
6. 色彩设计与广告宣传效果融合
7. 艺术特性在广告中的把握
8. 造型设计与空间的利用
9.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0. 浅析家居装饰中的表现艺术
11. 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
12.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
13. 办公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探讨
14.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5. 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
16. 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17. 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
18. 设计风格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
29. 中华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20. 浅析品牌包装设计
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优秀的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欢迎大家阅读!
1.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2.“入”与“出”收获“形”与“象”--滋芜中国画艺术语言初探
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4.潍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都的内在气质
5.略论任伯年在近现代中国画演进中的作用
6.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7.中国画的“缺笔”现象
8.中国哲学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之探讨
9.中国画意象色彩浅窥
10.浅谈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11.中国画与水彩画技法的互补教学法探析
12.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13.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14.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
15.以色彩关系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美
16.中国画的特殊面目和精神
17.论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与地方文化、画派建设的共进
18.浅谈传统中国画与陶瓷装饰“国画”技法的渗透
19.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思维形态
21.写意中国画鉴赏与评价分析
22.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23.中国画中的线描艺术
24.探究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影响
25.戏曲题材中国画人物造型“写意性”研究
26.对中国画技法的研究
27.中国画创作要素浅谈
28.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29.浅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30.从写意雕塑看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31.中国画笔墨形态研究
32.中国画论中的角色替换
33.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34.浅谈书法练习对学好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35.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对留青竹刻的影响
36.篆刻与中国画关系的当代思辨与启示
37.浅谈中国画学习感受之创作
38.中国画“墨戏”论的文化心理学诠释
39.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40.中国画中的气韵美与女装设计
41.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思路分析
42.中国画蕴涵的易道精神
43.论创作意识统筹下的大学中国画专业课程群科学化建构
44.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45.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46.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研究
47.浅谈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位置
48.浅谈当代中国画设色的特点
49.民国时期中国画与西画的博弈
50.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51.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52.中国画线条艺术之美
53.中西融合--徐悲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54.动漫艺术设计中中国画语言的作用分析
55.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56.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延展与创新
57.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民俗寓意
58.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5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
60.浅析诗画融合下中国画意象化的空间表现
61.分析传统以及现代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方式
6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色彩分析
63.浅谈粉彩雪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64.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65.中国画写意梅花创作初探
66.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67.中国画的写意性
68.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
69.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70.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71.浅议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
72.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73.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借鉴
74.探析艺术市场化对中国画自律性的影响
75.浅谈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76.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77.中国画的笔法与运笔技巧
78.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浅析中国画构图
79.基于都市风下的中国画图式研究
80.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81.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
82.论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
83.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84.中国画立意浅论
85.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86.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问题的再思考
87.传统民间青花山水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88.景德镇现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
89.浅析陶瓷界画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90.当代视觉体验与艺术形式的发展
91.基于中国书画特征颜色的专用色标设计与制作
92.论金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装饰艺术及其艺术特征
93.浅析中国传统色彩
94.国画“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95.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艺术的发展
96.“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叙事空间塑造的特点
97.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借用
98.浅绛彩瓷的绘制技法革新
99.多元文化背景下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研究
100.中国传统壁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
101.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
102.试论中国高校现代油画教学的多样化
103.浅论传统书法并非抽象艺术
104.五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105.简析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106.浅析石涛山水写生观与印象派风景写生观
107.中国画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论中国画“改良之争”
108.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109.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延展
110.如何把握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关系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蒙克:《圣母》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杜尚:《干燥的便盆》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国式的场景》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齐白石作品收藏与鉴赏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假如让您只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笔者想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齐白石。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像是一架天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得让我再看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由于有好的书法根底,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美术学毕业论文选题还不容易 [1] 施乐群. 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2] 曾传兴. 四种写实话语[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3] 刘芳.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4] 沈阳. 中国观念摄影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5] 尹骅. 关于马奈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参考这几篇文章,很简单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提供一些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2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3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4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 5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 6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原理 7浅析品牌包装设计 8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9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 10.现代标志设计与原始符号情结 11.造型设计与空间的利用12.浅谈住宅发展的趋向13.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14.现代与传统的对话15.浅析家居装饰中的表现艺术16.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17.艺术格调住宅18.国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19.办公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探讨20.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21.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22.色彩设计与广告宣传效果融合23.艺术特性在广告中的把握24.情感设计广告创意中的再创意25.设计风格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26.现代消费心理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作用27.中华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28.浅议中国品牌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29.室内设计新趋势30.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画名。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曹不兴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他能在长五十尺的绢上画一像,须臾即成,而头身四肢比例都没有差错。虽然他的作品无存,但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窥见他的才能。曹不兴画的佛像,根据中亚(萨玛堪)僧人康僧会传入的为稿本。他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而引起孙权误为真蝇,用手去弹,于是传为美谈。而曹不兴更以画龙出名,唐代还保存着他画龙的真迹。但曹不兴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佛教的画像。曹不兴在过去被认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画家。卫协、张墨在当时有“画圣”之称。卫协的声誉尤高,为顾恺之和其他南朝画家及评论家一再赞扬。谢赫甚至认为卫协有划时代的意义,“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唐代已经很罕见。就记载中的作品题目可见,大多数是历史故事画和若干佛教画。这一时期留下的善画者的名字,还有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史道硕、王廙、谢赫等。他们作品的题材,一部分明显地是因袭汉代美术的,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图、金谷园图、三都赋图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的题材。但也有一部分是名士像和神仙像,这反映了当时道教思想的流行。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