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西南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重庆市语种:中文;开本:大6开ISSN:1000-5471CN:50-1045/N邮发代号:78-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7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045/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0-5471。主要刊登数学 、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电化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运动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CSCD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重庆市一级期刊。收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有:美国《化学文摘》、《数学评论》,英国《动物学记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对于世情,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机。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小隐隐居于山林河泊之中,大隐隐隐居于热闹的地方。隐初在我,不在于物。只要内心真诚、纯净,那污秽的俗事又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呢?在纷繁的琐事面前,污秽的俗事面前无法保持湛然不动的内心,或者手足无措、无力应付,或者心烦或者怒,或者担心自己无法长久坚持操守,只好跑到山林里躲起来,忘记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一种懦夫的行为。无责任心、无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山林忘却世事,真正有能力的人、有责任心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时时不忘尽自己的所能去救更多的人,兼济天下。持竿垂钓的庄子,欣欣然曰知鱼之乐,楚国聘其为大夫,傲曰宁肯作曳尾于泥中的龟,不肯作受人祭祀的龟骨,然其穷困不得不向监河侯借粮时又哪有曳尾之龟的神采可言呢,并说自己如同车辙中的鲫鱼,只要一瓢水,就能活命,这近同哀求又有什么尊贵可言呢?至于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境界就更低了,在其作品中念念不忘透露山中生活的坚辛,若真能超脱又何来辛苦一说?史书中《陶渊明传》说“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不堪吏职,说明他对正常的行政事务感到厌烦,缺乏为民服务的热忱,既无办事能力又缺乏职业道德。“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束带见之,也就是把职业装穿戴整齐见长官,在工作中穿上职业装,这在现在也是任何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准则,穿戴整齐也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然而陶渊明却辞职不干了,这种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又有什么可赞赏的呢~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思想性格和诗歌审美追求,时人多有论述。但庄子对他的影响,时人涉及很少。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儒学的地位受到很大动摇,魏晋玄学宗奉老庄,时代精神所至,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受庄子影响是很自然的。 陶渊明曾在《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中说:“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此闻。”《饮酒》其三也云:“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此闻。”不少研究者把陶集中的“道”解释为“孔子之道”,有的把它称为“做人的道理”,有的研究者认为陶渊明追求的是真正的儒家精神,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的境界称之为“道”。笔者觉得这种解释不贴合原意。因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有一个与“道”关系密切、内涵接近的概念,那就是“真”或“真意”,“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不难看出,这个“道”,明显是与追名逐利相背驰而与庄子提倡的顺应自然相联系的。自然而然地生存,不受人世功名利禄的束缚,这“真意”就是道,也就是诗人寻觅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陶渊明曾感慨:“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俱负素志。”[4]“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5]陶渊明常常在诗文中表现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难觅知音的惆怅,他在《拟古九首》其八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苦觅知音的心路历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不难看出,陶渊明心灵世界的高远,也可知诗人穿越久远广阔的历史时空与庄周的默契。 陶渊明受庄子思想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境界。可以从以下考查。 一 浓重的生命意识 儒家传统精神把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过对生的追求。儒家的著作中,对死的恐惧感很少。它总是倡导人们追求功业,追求道德的完善,对死后的凄凉既少体悟,更少文字的表述。他们蔑视死亡的恐惧,“朝闻道,夕死可矣”[6]。“对死亡的恐惧是从古至今人们心中潜在的悲剧意识,毫无疑问,人最恐惧的是时间、空间,它的永恒、无限,仿佛架在人类头上的警钟,时时提醒人们,在茫茫宇宙中,个体生命是多么渺小和短暂。”[7]与儒家回避死亡不同,庄子对生与死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对生命的短暂表现出深切的悲剧意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生,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8]庄子深切地体悟到人生的短暂,人必将泯灭,这是无法超越的。因此,庄子表现出一种理性觉醒的深切的悲哀。庄子在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慨叹中包蕴着对悲哀的超越。他提出“以死生为一条”[9],“死生存亡之一体”[10]。这是庄子超脱死亡之限的大彻大悟。陶渊明对死亡则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感伤和形象的描绘,《拟古九首》其四: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作者: 悟虚子 2006-4-12 12:43 回复此发言 --------------------------------------------------------------------------------2 庄子思想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在空间境界的变化中看到时间的无情与冷酷,感受到人生死后的凄凉,功名富贵一切都随死亡而烟消云散。“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11]“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12]“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13]宇宙的自然法则是有生必有死,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14]虽然如此,陶渊明仍是感慨,“万化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15]老年人回忆青春,青春已经变形,人们想挽留岁月,岁月已经沉入海中。陶渊明对光阴飞逝,人生短暂是如此敏感,“求我盛年欢,一毫不复意。去去转欲远,此生岂再值?”[16]“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17]缘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陶渊明鄙视身后虚名,追求在有限的人生中自由适意的生活。 二 安时处顺,逍遥自适的人生态度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束缚之中。对于人的一生,兴衰荣辱,完全是在某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他称之为“命”。既然人的一切是由命运所定,那么一个人就应该顺应时势。“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18]“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19]因此,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对人生的苦难,对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限制人的事实接受了,容忍了,同时也超越着悲哀。他倡导的理想人格恬淡无欲,“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20]任其自适,摆脱荣辱祸福的束缚。“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21]在庄子看来,只有除去心中的嗜欲,才有宁静的心境,一个人如果“心若死灰”,必能与世无争,享受快乐的人生。庄子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22]人的欲望本质上是自我对其自身以外存在的一种要求,是自我与外界分离对立的反映。在庄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能体悟到并能够形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分离对立也就不再存在。“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23]陶渊明深受庄子这种人生境界的影响。 当然,陶渊明不象庄子那样,注重的只是精神世界的逍遥游,他的人生态度有更多的现实色彩。《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萃时物,北林荣且丰。 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窳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诗人一开始就用《庄子·列御寇》中“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表明任凭时光流逝而不拘泥悲哀的态度。接下去写时光飞逝,一年刚开始没有多久很快就过去一半,随夏而来,风物也随夏而去。人与物同理,有生必有死。在贫困的生活中等待寿命的自然终了,为何不高兴呢?表现了诗人安贫乐贱的淡泊之志。时运变化有时顺有时险,只要顺心适志,并不在于高下贵贱。对眼前事物有高妙的认识,也不必去修炼。所谓彻悟之人,并非佛寺道观中人也。 作者: 悟虚子 2006-4-12 12:43 回复此发言 --------------------------------------------------------------------------------3 庄子思想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也曾闪现过长生不死的美好渴望,“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24]但这种向往只是转瞬即逝的流光。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的确确难以超越有限的时空。东晋世风沦丧,“惜生”之风盛行,对生死特别关注。陶渊明指出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神释》中,非常旷达地认识到,功名利禄皆身外物,三皇之类的大圣人也不复存在,贤者和愚人都没有再生的命运,“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顺应大化、宠辱不惊、胜败不馁的气度,是何等的洒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5]“天运苟如此。”[26]“聊且凭化迁。”[27]凡此种种,皆是诗人顺应自然的自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8]在陶渊明看来,人的寿夭、穷通、荣辱、贵贱等都是自然运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象寒暑代谢,四季转换。“达人解其会。”[29]因此,通达之士不应随外物悲喜。他要把人生的苦酒淡化为一杯清水。他深悟自然的化迁之理,不断平息内心的冲突,终于使心境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世俗的价值判断不同,陶渊明接受了庄子思想中反异化的人道主义的精华。在陶渊明的心目中,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比起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实在算不了什么。他感情世界的每一次对功名业绩和感官享受的超越,都意味着精神上的更进一步的回归自然。陶渊明能对人生的穷通变化持一种通达态度,他能自我化解人生的种种烦恼、失望、苦闷,把它当作人生的一段风景。 三 安宁恬静、任真自适的心态 庄子倡导的理想人格有安宁恬静的心境,有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神与形。二者中神是本,形是末,“神全”,是保护生命的根本不受侵害,“纯素之道,唯神是守”[30]。如何使神全不亏呢,庄子指出的修养方式是“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31]。“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32]。理想的人格应该是超越人世俗情萦绕,超越功利目的的束缚。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不论“神人”,还是“圣人”,“真人”,都明确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33]“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物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34]明显表现出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对世俗道德的否定。 陶渊明对庄子倡导的理想人格的这种心境非常神往,加之性格所至,形成了具有自我独特色彩的恬淡无欲、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35]“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36]“养真衡茅下。”[37]诗人赞美田园淳朴自然的生活,“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38]《庄子·天地》华封人对尧说,“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可以看出,中年的陶渊明心中已萦绕着庄子的这种人生理想。陶渊明不但自身向往,而且在青年和中年时代所称道的人物,皆具有此等胸怀。他的外祖父孟嘉,“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39]渊明自言:“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40]“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41]由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庄子思想的指引,陶渊明终于由时仕时归、心怀两端而彻底地归入田园。 陶渊明的归田,打开了一个超越具体人生的境外之趣。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具体、可感,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庄子以其广博的知识,独特的浪漫风格,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等是非,齐物我,一死生,以超尘绝俗的眼光审视人世,使人获得完全的解脱。人不是至上的,他受到具体生存时空和生存环境的制约。但人的思想是至上的。庄子那种虚无飘缈的精神世界的逍遥游,属于幻想中的彼岸世界。陶渊明将庄子的幻想境界,融化创造为一种生活模式。庄子的自由境界,不再是不可企及的,陶渊明使它人间化了。在他看来,他的归隐田园并不是人生的不幸,而是终于挣脱了枷锁,终于勘破迷团,走向新的自由理想境界。他抛弃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利禄,超越田园生活的劳役之苦,艺术地观赏大自然,从中领略生命之外的意义。他发现自然美,认识自然美,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他久受扭曲的灵魂终于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得到复苏。他读书、作诗、弹琴、饮酒、劳作,一切都超越了具体的功利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不受拘牵,向往自由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伸张。宋人陈师道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42]《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篇,展现了一个与黑暗官场截然不同的新境界。诗人归隐田园,就象笼中鸟返回大自然,池中鱼回到水潭。诗人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整个身心融化于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之中。这就是庄子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43]。诗人“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44]。普通的田园景物,已经融入了诗人“真淳”、“自然”的人生理想,《饮酒》: 作者: 悟虚子 2006-4-12 12:43 回复此发言 --------------------------------------------------------------------------------4 庄子思想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要回归的“自然”,就是庄子所谓不染人世纤尘的本体状态,即陶渊明所谓“真意”,所谓真淳的自然,宇宙本体自然变化、不受拘牵的状态。“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45]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物,已经染上了诗人自我的人生理想,它们都按自己的规律自然地运动。正如《归去来兮辞》所描绘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种自然真淳的境界,正是庄子所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46]田园的本体状态,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宇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物象。这是田园诗独特的境界,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47]“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48]诗人顷刻之间遍游宇宙,其乐融融,“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9]正所谓“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50] 四 从远古寻求精神家园 庄子是够浪漫的,知识是够广博的,然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条件下思考。庄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道德沦丧、世道纷乱的现实,但他不是从现实和未来,而是从远古中寻求自己的理想社会。因此,他的药方是很可笑的,虚无的。庄子把理想的世界描述为“至德之世”,“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猿氏、赫胥氏、尊卢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51]“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君子小人哉!”[52]“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不传。”[53]“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54]对理想的社会,庄子还有另一种称谓,名之曰“建德之国”,“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55]尽管庄子描绘得不同,但各篇中的理想社会都有其共同的特征。这个社会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然地运转,人的行为完全出自人的本性,真率而少伪饰,和睦相处,心地淳朴,时代久远,生活原始。 陶渊明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图景,明显与庄子一脉相承。陶渊明也是极为向往远古时代自然淳朴的生活,“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56]他推崇荷?丈人、长沮、桀溺“耦耕自欣,人鸟不骇,杂兽斯群”[57]。明显地看出推崇蒙昧远古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受庄子思想的启迪,又出于心灵的渴求,《桃花源记并诗》中创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恬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个桃花源,明显与庄子有渊源关系,有相同的本质特征。在社会性质上是没有阶级的社会;在政治上无君权,没有法律、道德规范的束缚;在经济上没有剥削压迫;在思想形态上,没有智慧的较量;在生产方式上人人劳动,共同享受;生活纯真自然;精神状态古朴淳厚;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和谐等等。然而,陶渊明毕竟是东晋的陶渊明,他摆脱了庄子理想社会的如下特征:第一,物质生活的过分原始化,庄子的“至德之世”,显然是人类社会早期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以氏族为中心的群居生活。第二,所处时代的过分古远。陶渊明虽然也仰慕伏羲、神农的时代,但他的桃花源中的人,毕竟还是避秦时乱的人。庄子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只是精神世界的一份安慰剂,是远离现实的。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深刻地反映了二位大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的鄙弃,表现了积极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他们各自的智慧和文学才华。
前者真正淡泊名利。无为清净。后者假惺惺淡泊名利。其实韬光养晦。后者无法与前者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2年,198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85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主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是ISSN 1000-2529 CN 43-1165/C。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胡美灵,男,湖南桑植人。1993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中南林业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篇。
不是的,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2.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主管主办: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快捷分类:社会教育综合 社会科学II
出版发行:福建 季刊 A4
期刊刊号:1004-468X, 35-1322/C
创刊时间:1983 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都属于一般性的学术期刊
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主编10余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一)音韵、方言学类研究著作1《杜甫古诗韵读》(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2月)。2《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4年10月)。3《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4月)。4《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语文出版社2002年)。5《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6《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7《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8《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9《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二) 其他语言学著作10《中学古汉语修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11《古汉语翻译述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尔雅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3《尔雅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三)古代文化及古代文学著作14《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启明书局1989年6月)。15《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导师出版社1992年6月)。16《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17《中国文学史述要》(香港导师出版社1996年7月)。18《孟子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9《孟子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语言研究和应用》(第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十三经漫谈》(第二主编,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3.《汉语言文字学论丛》(主编,《古汉语研究》1998年)。4.《艺文述林·语言卷》(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5.《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主编,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6.《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主编,海天出版社1999年2月)。7.《编辑与语言》(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5万字)。8.《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9.《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10.《十三经开讲》(第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1.《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学研究》(第一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 《诗经》行露 新台 的语言结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81年第2期2 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3 白居易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5 评袁梅《诗经译注》中之“叶音”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6 杜甫古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 合叙释例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8年第5期8 代称格例释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9 文言层递辞格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9年第4期10 合叙浅谈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修辞学习1989年第5期11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12 韩愈古诗用韵考-兼与白居易古诗用韵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13 颜师古《汉书注》反切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14 清代吴人南曲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古音阴入对转疏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16 《类篇》中的同字重韵初探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17 漳州方言同音字汇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方言1993年第3期18 试论上古音歌部的辅音韵尾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19 《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3年第一期20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21 《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 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23 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24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25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26 《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决》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 《切韵》系韵书韵目分类检字法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组编的《现代汉语研究专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8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29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会议述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社科界1996年第4期30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1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2 福建方言研究概况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7年第4期33 《广韵》声母系统与漳州方言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七秩华诞纪念论文集《语苑撷英》,1998年1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34 福建语言文字研究概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35 明末上海凇江韵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6 《泉州方言文化》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林华东著《泉州方言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大学出版社出版37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五次国际学崐术研讨会论文集》3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39 《汉语语法学论稿》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刘永耕《汉语语法学论稿》,巴蜀书社1999年4月版40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41 闽南方言“la-mi式”和“ma-sa式” 秘密语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1999年第5期42 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总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出版43 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11-1544 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08-1545 《闽腔快字》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2046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47 中国语言学:回顾与展望——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048 《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8月49 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期刊】方言 2001-02-2550 方言与文化的立体观照──序林华东的《泉州方言文化》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2851 《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52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3 闽南漳州方言的la-mi式和ma-sa式音秘密语研究——与福州廋语、嘴前话和切脚词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4 台湾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55 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8-3056 福建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57 清代漳州韵书方言本字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7-285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5-2459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8-2460 闽人迁徙入台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1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2-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邮编: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1-3063 《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专家评审意见》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书刊】张民权著《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64 移民与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书刊】《福建移民史》下编第三章“移民与方言”,方志出版社2005年1月版65 闽人南迁与闽方言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2866《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2-1567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P107-118,2007年12月68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2869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二)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1570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1571 .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4期72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语言学》2008年创刊号73 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7-2874 一部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读林华东新著《泉州方言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2575 《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8-03-1576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四)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2-1577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1578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方言 2009-05-2479 《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陈伟达;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09-05-0180 明闽北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性质及其声韵调配合表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2881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二)——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1582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一)——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583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9-12-1584 十九世纪末福建兼漳泉二腔韵书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台湾核心THCI期刊《政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9年12月刊85 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2月版86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第6期2010年6月刊87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语文 2010-09-1088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的源与流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2889 2004—2008年中国音韵学研究情况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590 《林海权<古汉语研究论集>》序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语文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91 20世纪初叶粤东澄海方言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汉语的历史探讨》“杨耐思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92 二十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11年第1期93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去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3期94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入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 福建论坛2011年第11期95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96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平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方言2011年第4期9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阳声韵的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9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一)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99 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00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论坛2012年第11期101《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第二作者102 明本“出推阔乃后述古”字母与清本“肥赔簸犁楼驴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3 明本“交合克百化果直”字母与清本“劳罗栗粒花布勒”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4 明本“备结射舌有条嘹”字母与清本“梨篱阅彪表聊”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5 明本“声音坦横班先”字母与清本“坪林蓝蓝铃连”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6 明本“穿本风通顺朗唱”字母与清本“挛论阑黄笼龙郎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十五音”的历史层次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3年第一期108 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福建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比较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13年第2期10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二)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109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110 英国传教士戴尔( Dyer)《福建漳州方言词汇》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111 明清以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平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漳州方言文献音系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3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声韵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CSSCI(2012-2013)收录期刊目录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0-5463]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 - 第86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 第104位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Environmental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Life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00-5455]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 - 第75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 - 第8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4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5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Museums & Heritage Organizations高校综合性学报: 高校综合性学报
不属于吧!增刊在评职称的时候是不能用的!如帮到你,望采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文后参考文献与注释体例说明 为在编辑规范等方面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以达到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目的,本刊拟2007年第1期开始,执行2005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现在原来执行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CAJ-CD B/T 1-1998)的基础上,对文后参考文献及脚注的有关注意事项说明如下:一、 参考文献的版本第1版不必注明,其他版本须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序数用缩写形式或其他标示表示。古籍的版本可注明“写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版本项目著于文献类型标志之后,用“.”号与其它项目隔开。)示例一:3版(不用“第三版”标示);示例二:修订版;示例三:5th ed.(不用“Fifth edition”标示) 。有些称作“版”的内容,不是指版本,而是属于副题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当按照其他题名信息的方式著录。二、 参考文献出版年度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并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用冒号将出版年与文献页码隔开,有其他纪年形式时,将原有纪年形式置于“()”内。示例一:1961(昭和三十六年);示例二:1705(康熙四十四年)。出版年无法确定时,可依次选用版本年、印刷年、估计的出版年。估计的出版年需置于方括号内。示例一:c1998(说明:版本年前加小写字母“c”);示例二:1995印刷;示例三:[1936]。三、 参考文献的责任者外国著者不用注明其所属国籍四、参考文献的卷次等其他题名信息卷次属于其他题名信息,可根据外部特征的提示情况决定取舍,包括副题名,说明文字,多卷书的分卷书名、卷次、册次等。示例一:地壳运动假说: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示例二:世界出版业:美国卷;示例三:ECL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示例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示例五:中国科:D辑 地球科学。五、 析出文献从专著或文集中析出有独立著者、独立篇名的文献,先列出析出文献的著者与篇名,然后注明文献类型标示,接着用“//”表示析出文献与源文献的关系。示例:林穗芳.美国出版业概况[M]//陆本瑞.世界出版概观.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1-23.(文献类型标志以被析出文献类型为准,如[M].或者[C],不再用[A].等。期刊文献,应当在刊名之后注明其年份、卷、期、部分号、页码。示例一:张传喜.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知识的积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10(2):89-90. 在无卷次项目时,期号与年份之间无逗号。示例二:2000(1):23-26.六、 参考文献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参考文献表采取顺序编码制,各篇文献要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参考文献的页码一般置于参考文献表中,如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则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文献的序号,并在序号的右上标“[ ]”外注明引文页码,但首次引用的引文页码仍置于参考文献表内,不放在正文内标注。) 示例:主编靠编辑思想,指挥全局已是编辑界的共识[1],然而对编辑思想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个构架……参与讨论。由于“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2],所以,“编辑思想”的内涵就是编辑实践反映在编辑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 ……《中国青年》杂志创办人追求的高格调----理性的成熟与热点的凝聚[3],表明其读者群的文化品位与高层次……“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2]354。 ……参考文献:[1]张忠智.科技书刊的总编(主编)的角度要求[C]//中国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会学术委员会,1997:33-3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94. [3]刘彻东.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J].中国出版,1998(5):36-39. ……七、 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电文文献(包括专著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按下列格式著录: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略(注:由于示例中会出现网址,但百度不允许在词条内容中出现网址,因此此处之示例无法列出。欲查阅该示例,敬请访问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网站。本编辑已在参考资料中将该网站列出。)八、 转引文献为了更好保护著作权和严格执行学术规范,本刊将转引文献作脚注处理,不列入参考文献表中。九、 脚注本刊实行“参考文献”与“注释”分开排版,“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每页地脚,每页的注释以①②③……的序号单独排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字体格式要求是这样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应依次包含标题、作者姓名、作家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正文、参考文献,并将标题、作者姓名、作家单位、摘要和关键词翻译成英语。若是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文章开头就附有作者介绍。论文题目标题要简明正确,要概括文章要点。中文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符,必要时可以添加副标题。作者签名作者姓名部门在论文标题下,通讯作者可以在文章主页脚下显示。论文签名的数量和顺序由作者根据贡献的大小自行决定,要求没有知识产权纠纷,所有签名者均批准签名。作者单位在作者姓名后面的另一行显示作者单位的姓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若签名的作者不是同一单位,则序列号位于作者姓名的右上角.添加,并相应地显示每个序列号的全名、城市和邮政编码。摘要论文摘要必须能客观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并具有独立性和自我呼喊。中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必须用第三人称概括和润饰文本的观点,避免用“本文件”、“本论”、“作者指出”等词语表达,也不需要评价或补充文本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