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婴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陈丽莎,幼儿教育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谈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试图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夏小刚.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学报,2010(2).70-7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谈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提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 :在室内游戏时,欣欣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成成用积木搭了一座小桥,欣欣过来一把将桥推倒,成成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 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得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试图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夏小刚.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学报,2010(2).70-7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提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 :在室内游戏时,欣欣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成成用积木搭了一座小桥,欣欣过来一把将桥推倒,成成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 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得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谈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试图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夏小刚.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学报,2010(2).70-7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谈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 索引序列
  • 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 婴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毕业论文
  •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