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探讨了一些具体做法。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学生的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和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力,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知识一种被动接受,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定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屋而寡闻”。新的课堂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信任不够 ,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讲得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看懂、看透教材,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的内容,在新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教会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能力。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提取有效信息不准,以致失分过多。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由

小学 教育 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的基础,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小学教育论文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文题目的选择,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一)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 文化 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 儿童 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二) 1.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3.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4. 当前 家庭教育 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6.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7.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8.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9.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10.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毕业 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11.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12.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13.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14.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15.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1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17.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18.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19.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20.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3.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24.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25.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26. 中 国画 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27.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8.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29.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三) 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8. 二十一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9.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10.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12.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13.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14.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15.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16.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7.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18.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19.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20.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21.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2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2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2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题目 3.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4. 有关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课堂提问方法研究性提问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论文

小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尚未发展完全,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的提醒或是合理的课堂设置来帮助学生,在关键知识点的学习上集中注意力。英语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既陌生又新鲜,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此刻的新鲜感,尽早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课堂提问正是一个加强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从提问中增强学习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总结相关问题设计的策略,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还是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师生沟通,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方法。但要达到一切有效作用的前提就是,将课堂提问设计得科学合理。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的课堂反映以及目前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穿插在学习任务之中。所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前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或是在任务进行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或是在临近课堂结束时,达到为学生整理思路总结知识的作用。这样才能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师构建更为高效的小学英语学习课堂。

一、提问中突出重难点,加强学生思考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还没能培养出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将重难点首先进行理解与领悟,才能让接下来的学习进行得更加顺利。学生首先解决了重难点这块“大石”,学习压力也就相对减轻,才能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毕竟,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若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抓住有效的知识点,小学生无法自己整理课堂知识,树立学习内容,从而也无法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任何真正实在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How many?”时,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知道many后面接的是可数名词,并且是名词的复数形式。因而,教师可以本书很多个同类型句子,让学生观察句子中名词,然后提问学生这些名词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接着启发学生一步步发现名词的复数形式,加深对句型的印象。接着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游戏与放松,学生便会明白教师的突出讲解,是为了证明这是本课中的重难点内容。

二、结合故事与情境,做好知识的衔接

教师的提问可以建立在故事或者情境之上,使教师的提问不那么突兀,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提问。小学生有时对于教师的故事陈述与情境建立无法集中精神地听完,适当地提问也是对学生注意力的拉回。并且提问也能够作为知识点串联的工具,让学生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朝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可以说,是情境的创设让问题的提出变得更加自然,也是问题的提出让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自然。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Welcome back to school”时,教师可以建立情境:过完了寒假,大家又回到学校进行学习,这个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值得兴奋的是,这是一位外国同学。那么大家面对这位外国同学有什么问题想问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要问一问这位新同学是来自哪个国家的孩子,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入要学习的新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教师可以点同学进行回答,有些预习了课文的同学甚至可以直接用英语回答出来。如果要讲到下一个内容:询问家庭成员的句型,教师则可以重新提起新同学,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等等。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尊重学生的答案

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具创造力与自我意识的阶段,以往的学生大多数受到了传统教学的影响,抑制了自己的个性与创新,也埋没了自己的潜能。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是希望学生的个性不遭到破坏,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一个问题不一定非得要一个正确答案,要让学生尽早地意识到,只要是言之成理,自己的想法可以表达,可以被认可,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例如,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别人向你问好说“How are you?”时,除了“I’m fine. Thank you.”以外,你还能回答一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新的问候语,综合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会说“I’m ok.”,“I’m good.”,或者是回答自己的近况等等。这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想到什么都可以表达,也加强了学生对于问候对话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对此印象深刻,明白很多问题不只一个标准答案,学习起来自然更加灵活。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了辅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与学生的实际反应,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课堂提问这个环节变得更加灵活,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立足于实践,打造更为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师需顺应当下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能在小学阶段从英语学习中收获知识与快乐,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尽早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尽早地意识到学以致用的含义,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感,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有效助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学术论文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要数课堂提问了。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提高分析质疑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

下面我就从三方面入手,探讨自己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的些许看法和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数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并不受其数量的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侧重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技巧,不必考虑提问是否达到45人次还是80人次这样的量,更不能为了凑数而“明知故问”。如果阅读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又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课文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以腾出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阅读后的言语交流活动打好基础。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数量的课堂交流,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当,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筋回答不了,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间在内部凉席上要互相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浅显,答案多是能够直接回答的,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师生交流时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多是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

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技巧再进一步谈谈:

1、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度,忌过浅过深

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可以将答案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收之甚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过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不了,那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2、提问应注意内在联系,宜层层推进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入简,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提问应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再主动思考了。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提问应注意恰当评价,宜是非分明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确,什么地方答得不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含糊不清的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应足够重视,评价环节疏忽不得。

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而且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出正确的评价。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更要做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

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

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论文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与教育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目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多样,频率增多,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社会因素。最后,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能力的发展,而且影响其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较为关注,而对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调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本课题组对某高校38次授课活动(共涉及2473人)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1)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其中,上课说话问题最为突出,逃课行为位居第二位,看课外书居于第三位,以后依次是睡觉、玩弄手机、听MP3、迟到、早退及吃零食。具体见下表:

(2)从课程性质来看,选修课的课堂问题行为最为严重,逃课率达到了26%,来上课的同学中约74%的人没有认真听课;其次是公共基础课,上课说话占总人数的33%,约70%的人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最后是专业课,课堂问题行为比率也近50%。

(3)从专业来看,文科专业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比理科高2%。文科最主要的问题是上课说话,约为总人数的23%,而理科则主要是逃课问题,占总人数的19%。

(4)从年级来看,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与年级成反比。大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最多,几乎有90%的学生在忙与课堂无关的的事情;大三学生的问题行为位居第二,上课的学生有70%的人没认真听课;大二学生的问题行为率占总人数的68%;大一学生的问题行为率为60%。

2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课堂问题行为竟如此之猖獗,让研究人员有些始料不及,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原因如下。

大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力。历经十年寒窗苦,终于考上了大学的莘莘学子,没有了升学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看管,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他们上课时得过且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自我约束能力弱。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专业或所上的课程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从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3)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中学不一样。中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使学生获得知识,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大学里有些学习内容,如有些社会学科的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去掌握的。平时不听课,考试前突击一下,照样可以过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文科课堂的问题行为比理科课堂的多,公共课比专业课多的原因之一。

学校因素

(1)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首先,有些大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讲课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其次,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自始至终都采取“满堂灌策略”。这种方式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课堂失去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2)课堂教学管理不严。大学课堂的管理较为宽松,主要是任课教师或教务处偶尔抽查点名,对逃课超过1/3的学生会取消期末考试或评奖资格,而对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却少有管理、制约的办法。

家庭、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有欠妥当。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这些家中的“宝贝”娇惯溺爱、纵容放任,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学生的自我中心、甚至玩世不恭的行为模式,他们不会对上课认真,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违反课堂纪律。

(2)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同学离开课堂,为考研、考证或为就业奔走。其次,较高的学费使得部分学生在校外做兼职,逃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认为当今的大学生有太多的缺点,这使得大学生越来越背离自身的价值感。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断下降,课堂的问题行为之风也就愈演愈烈了。

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问题行为就越少”。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师德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重要之举。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寻求最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变革课堂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当前的课堂管理模式或通过教师的权威实施课堂控制,或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不加干预。现实证明,这两种课堂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甚至会让事情更糟。唯有民主型的管理模式才会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堂管理的形势提醒教师:只是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师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管理理论,在管理上为学生确立未来的方向,“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在过程上注重激励和鼓舞,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

联合家庭、社会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重大,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外,还应热心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涉世之初的自立自强的教育。社会也应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品质养成的教育中来,不能只是消极地对大学生进行打压和批评。因此,在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9-31.

[2]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教书育人,2005(10):51.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之防患于未然论文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则或教学要求,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及他人学习的行为,例如:吃零食、睡觉、交头接耳等。

二、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原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找和学习经验,归类分析,把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学生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产生者,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产生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等内向性行为。

2.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疾病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患有“多动症”、“自闭症”、“抽搐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也很难参与正常课堂的学习活动。

3.性别差异也是产生问题行为。在小学阶段,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4.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自暴自弃。产生这种情况也有教师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大参与者,课堂里学生发生的问题行为,有些原因可能跟老师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取向和课堂吸引力不足等等原因,皆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无兴趣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纯粹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不堪其重,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2.课堂教学失误与管理失范行为失范也易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的情绪失控与情绪不一,把其他与课堂无关的情绪带进课堂,把学生当“出气筒”,造成师生对立,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问题行为因之出现。

4.对学生偏爱或偏恶,教师的这种人为偏爱和偏恶常常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多都是课堂外因素的延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持续存在或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

1.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构和近期的家庭活动都可能影响学生性格、情绪和课堂表现。

2.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例如:人数过多,老师无暇顾及,也会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3.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知识与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渠道,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到暴力、庸俗、色情等反面的内容,模仿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与行为,也会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得体现出来。

三、未雨绸缪,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老师不能完全杜绝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防止未得到关注的问题行为引发范围更广、程度更大的问题行为,也可减少课堂行为的产生频率。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尚晚,也劳民伤财。防范于未然,及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才是课堂长期高效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未雨绸缪,在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处理问题行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要把分数归结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不把成绩的好差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要给任何一个学生下定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逐渐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

2.做好充足课堂教学准备,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规划,应提前预设课堂上可能产生问题,减少课堂上的失控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间不同的差异适时、适量的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心不在焉、发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由学生直接产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根源上遏制问题行为的产生。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提供可学习的榜样,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有序、装饰简洁、冷色调为最佳,最好能定期调换座位,防止某几个学生成为关注不到的“死角”,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内心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受挫折水平,从而减少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研究论文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学这个的好整撒一要技巧二要简单易懂就可以了啊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一要技巧 二要简单易懂就可以了啊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研究论文

课堂管理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课堂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预想,同一国家的不同性别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认知特点,这些不同就会在课堂管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本文针对韩国目前汉语教育的状况,在相关课堂理论研学的基础上,结合一年半的韩国女高教学经历,将男女生学习汉语表现进行对比,浅谈一下韩国女高中生的汉语课堂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韩国高中生;课堂管理;问题;对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管理相关理论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角度呈现多面化的特点,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各自对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韩国女子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以期对类似的教学情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韩国汉语学习的相关调查

(一)汉语教育在韩国高中的现状

韩国的高考中有第二外语的测试科目,学生高考报名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七科中选择一门。这七门语言除了汉语和日语以外,还有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可供学生选择。其中汉语和日语是学生选择最多的,原因可能与大部分的学校只开设了汉语和日语的课程有关。另外,孔子课堂在韩国的广泛开展,大多数高中学校都配有原语民教师,特别是韩国公立学校。韩国高中的类型有职业高中,一般高中和外国语高中三种类型,其中外国语高中的学生选择日语、法语和汉语的比较多,语言测试相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具有优势,所以不乏有些一般学校的同学在高考中选择冷门语种,如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以侥幸的心理降低竞争率。笔者作为原语民教师于2013年在韩国京畿道水原女子高中任教17个月,期间对周围地区的其他两所高中的本土汉语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对其学校的汉语教育做了一些了解。选取的这两所学校也都是性别单一化的学校,分别是裕信男子高中和昌现女子高中。笔者通过谈话总结出学生选择汉语作为学习课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的学生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对汉语及其文化感兴趣,想通过课上的学习进行了解;二是有的学生通过与上届的前辈询问了解进行的选择;三是汉语课上是外教老师进行教学,对其产生好奇;四是有在中国居住的经历,汉语水平较好,容易取得这一科目的高分;五是一般学校在众多语种中只开设了日语和汉语,学生选择了学习汉语。结合韩国的教育状况,对三所学校的教师走访和谈话进行了分析,汉语在一般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除了对汉语和汉语外教感兴趣,或者学习汉语目的性较强的同学以外,很难调动其他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

(二)男女生汉语学习的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性格上,女生较男生内敛一些;认知风格上,大部分女生属于场依存性,男生则是场独立型偏多;在学习上,大部分女生属于审慎型,男生更多的是属于冲动型;学习策略上,男生更喜欢演绎型,女生则喜欢归纳型。由于本论文研究的是高中生,这个时期的女生,自行其事的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但情绪往往不大稳定,容易焦虑和分心;男生则比较叛逆,往往在众多方面展现自己的兴趣,比如运动、电脑游戏等,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关于学汉语的动机,笔者采用访谈的方式,对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做了调查,其中女生愿意学习汉语的人多一点。大家都愿意参加汉语活动和了解中国文化,只是活动形式趋向不一样,男生更想了解中国的运动、兵法等方面,女生则愿意参加一些手工制作方面的,如做菜、编手链等。另外,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明星比较感兴趣。

二、课堂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课堂管理的范围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学生、环境和规则等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的管理,保证教学有序、顺利、高效地运行,实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及其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课堂管理的概念中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课堂管理的两个主要对象,一个是针对教师来说,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例如授课情绪的调节,授课内容与目标的设计,课堂规则的制定等,使课堂上的各要素相互协调发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一个是针对学生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并对问题行为给予合理的处理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课堂管理还包括两个对象的管理,一个是语言环境和物理环境的管理;一个是课堂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简单来说,课堂管理的范围从教师角度来说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从学生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积极行为引导和问题行为的处理;从客观因素来看包括环境的管理和规则管理。目前市面上关于如何对对外汉语课堂进行管理的教材中大概可以总结出四条课堂管理原则,分别是:建构性,综合性,国际性和创新性。所谓建构性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发展语言能力与综合能力。综合性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要综合考虑教师、学生、环境、规则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其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国际性原则指教师在对国际汉语课堂进行管理时,要站在“国际”的高度,在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管理学生、制订和实施规则时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情与文化。创新性原则指教师在课堂管理时要具有创新思维,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环境、实用的规则等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由于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课堂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学生母语国家的特点。在学习者母语国家管理背景的前提下,对课堂管理涉及的范围逐一设计,并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发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二)有关管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

在国外,课堂管理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国外研究人员不但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还总结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课堂管理理论及模式。90年代开始,我国才开始对课堂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普遍的研究都是以学生行为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学生问题行为,教师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随后,对外汉语界的这方面研究开始起步,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角度呈现多面化的特点,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各自的对这方面的研究。尹雪雪(2014)对目前有关对外汉语课堂管理的研究做了综述和分析,得出这些研究目前存在的四大特点:研究成果多面化,个案研究新颖化,问题行为重点和文化冲突主因。近些年案例分析法在研究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如朱勇老师专门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分析研究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其中有很多涉及到了课堂管理的真实案例。但目前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同时没有对研究对象或某一方面进行细化,基本上都是数据的量化研究。本文先从国别入手,再从学生性别缩小范围,选择了管理难度较大的零基础学习者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女高中生的汉语课堂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建议。

三、课堂管理出现的问题

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一批批年轻的对外汉语教师走出国门去进行汉语教学,由于不同国家、年龄、性别的差异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很多海外志愿者普遍反应“难的不是教学,难的是管理”。由于笔者在韩国女子高中工作,主要以高中女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经历对笔者课堂上出现过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行为

女生与男生相比,自行其事的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但情绪往往不大稳定,容易焦虑和分心,具体表现为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等等;高中生由于课业压力大,普遍睡眠不足,加之汉语选修课很多被安排在下午,一些学生选择在汉语课上睡觉,补作业或者做其他与汉语学习无关的事情;由于外教身份带来的神秘感渐渐退去,汉语学习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

(二)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当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韩语水平有限,需要先听明白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一步地说明和解释,出现依赖汉语水平好的同学的情况,惹来其他同学的嫉妒等不满情绪,开始抵触汉语。批评学生时容易忽略青春期女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甚至是引发更严重的教学后果。

(三)规则的制定考虑不全面

韩国的女生过分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上课期间出现涂口红、照镜子或者卷头发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女孩子更喜欢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聚堆聊天的情况,有时甚至扰乱课堂秩序;班级中的个别青春期少年可能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有时没有示意教师突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发问。

四、课堂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汉语课堂活动

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汉语教学尤为重要,孩子们都是在高中阶段带着兴趣刚刚接触汉语,既要考虑为接下来的汉语学习打基础施加一些压力,同时又不能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选择一学期安排四节文化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设置不同的主题,分别在不同的间隔时间实施。考虑到女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喜好特点,文化课多是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实践课,比如学做中国菜、编手链、试穿旗袍等。高三的孩子们马上迎接高考,汉语课上,我主要带领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和现状发展,希望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开启今后汉语学习的热情,高三学生课业紧张,所以每节课在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后会预留20分钟供大家学习其他科目。

(二)运用有趣的方法解决课堂问题,避免产生师生矛盾

针对聚集聊天的课堂现象,我会定期让学生在汉语课上调换座位,为了避免学生的反感,换座采取抽签等不固定的方式。例如,同学们轮流到讲台前抽取自己的顺序号码,然后老师在不知道同学们手上拿到的号码,在黑板前任意将号码排座,学生看到号码的位置,说出自己抽取的号码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避免了学生产生的反感,增加趣味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对汉语数字发音的运用能力。课堂规则的制定也要注重趣味性,比如惩罚措施以学生课堂即时实施为主,避免罚写或者严厉的斥责。例如对于迟到,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选择唱一首歌或者在前面读一篇汉语课文。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改良

学生的分心和教师授课的方式和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授课的方法我采取了韩国学生比较喜欢的任务型教学法,五六位同学坐在一起,回答问题都以小组形式计分,阐述观点也是采取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平时还会注意自己的情绪和体态语,以情感人,增加特殊语言的媒介。韩国学生比较希望多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教师不光在态度上做到公平对待,在某个教学细节也要体现,顾及全面。对于课上和汉语水平好的同学交流过多的情况,我采取了主动和其他同学课下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另外,课上尽量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减少对某些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协助的依赖。

作者:于丽丽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闻婷,常爱军,原绍峰.国际汉语课堂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尹雪雪.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课堂管理的研究探析[D].北京大学,2014.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教学单位,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一种教学与学习的双边活动。课堂管理应属于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严格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现状

(1)目标不明确,随心所欲。教师对于每一类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观随意、从学生的实际、太过复杂、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性、学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等方面,因此,使学生在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难以积极配合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2)实践少,课堂教学效率不高;(3)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呆板,枯燥乏味;(4)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在高职院校中,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薄弱环节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懒散心理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们都有一个松懈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就意味着不再需要像高中一样为了考试天天看书做练习。教育是面对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学习速度慢,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厌倦。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和创新设计问题或互动环节,学生仍然只是作为观众,不想被动的参与互动会话。传统的学生依赖于形成长期性的思维,并延伸到大高职院校的课堂,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伟大的空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等现象。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认识不足,主要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弱化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课堂上,一些老师打破一些与学生互动,教学是老师,听课是学生,学生的问题都没有详细回答,敷衍。有的教师缺乏管理意识,放任学生听课的状态,由于管理不善和对学生的无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

(四)缺乏对学生规范和科学的评价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条件或专业的约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重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秀、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的唯一标准,是出于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发展的评价标准,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的信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优缺点,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建议。

三、如何有效加强高职院校的管理

(一)建立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理念、教学与教育、专业、知识与行为、一个统一的观点。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基本技能。除了高水平的理论和专业的质量,教师应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必须明确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目前,高职教育中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标志,教师必须调节教学和编程。因此,教师必须有两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三)建立“目标”意识,探索教学经验

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课程设置模块。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目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现主分析的转变,以培养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必须适应专业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实践的需要。

(四)创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

自然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包括四个因素: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二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充分发挥;三是媒体对材料的不可忽视;四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不能错过。只有实现这四个要素的统一,才能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五)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和学校的培养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得到的反馈信息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管理的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高职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莹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蕾.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6.

[2]徐正国.中职课堂教学管理与有效教学[J].交通职业教育,2015,03.

[3]秦亮.职业院校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5,02.

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加强小学生教育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班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中实际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学习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行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当下,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教学问题的困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教学的质量,成为当下社会与教育部门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合作学习理论下的小学班级管理措施

实现课堂互动化

实现“课堂互动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互动化教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合作学习理论,对小学班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以小组的形式在班里内开展学习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讨论,构建班级管理负责人,通过分层讨论与探究,在学生的互动研究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兴趣。汕头市某小学在实行“课堂互动化”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早读时间,以学习委员作为岗位负责人,在班里中实行分组,针对昨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然后由班主任对探讨结果予以评价,并且对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模式有效完善了该校小学班级的管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优化学生成就动机

在小学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鼓励与赞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在针对当下小学教学质量进行改善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成就动机,成为教学优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越高,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针对这一问题,相应的在办理管理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以此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上海市某小学在优化学生成就动机的过程中利用“利益共同体”这一全新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了该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校以语文课程为重点改革对象,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每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作文竞赛一等奖、诗歌朗诵比赛获得优胜、期中考试成绩获得提高等。通过对每个小组予以学习动机的制定,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正确方向。

强化学习目标管理

在合作理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在班级内进行目标管理的强化,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互进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基于班级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强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小组制定相应的目标,以构建目标向导为主要研究方向,让学生在集体学习的大环境中有效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与班级的共同目标。淮安市某小学在强化学习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在校内发起了合作学习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组,再对每组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制定,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还相应的评选出了多位学习组长,让小组长对每组学生的问题研究质量进行正确评估,以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问题解决能力与目标管理能力,为该校今后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学习质量保障,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不会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普遍存在的“照本宣科”与“应试教育”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对我国当下的小学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发展阻碍,因此,在针对我国小学教学问题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是正确有效的问题解决手段。长沙市某小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该校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相应改善,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为主要改善目标,施行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全新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校通过将合作学习与自主管理有效结合,施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同时,该校在实际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制订符合个体学生的独立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各个阶段的综合学习。该校还开展了学生风采展示的专项活动,将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展示与发掘,通过将自主管理进行放大的方式,有效改善了以教师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该校教学在合作学习理念的引导下,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

2合作学习理论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在合作学习理论实际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上至关重要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实现了学生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鼓励,为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与自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在学生群体相互交流与督促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自觉的遵守办理管理制度,极大的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在合作学习理论实际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各自相应的学习任务,在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效帮助。同时,学生群体间进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中实际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抓好小学班级管理 做好班主任工作高玉仙;汪新坤;科学大众2007-06-20

2、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浅析陈婷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05

摘要:小学班级管理中,一味运用情绪进行管理,会使管理走向极端。因此,应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提倡“全员参与”的形式,保证班级宏观调控,形成一套自律管理模式。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情绪与理性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涉及的“理性”问题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涉及老师的“理性”

老师作为一类群体、一类职业,其“理性”因素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老师来说,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规范、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有“理性”,使各方面达到规范状态,不能超越老师应有底线。同时,老师应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与个人修养,使自身素质有一个更高水准。当小学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时,老师应运用“理性”管理,将各方面问题协调好,保证管理更有艺术和智慧。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涉及学生的“理性”

小学生正处于特殊阶段,受到年龄影响,这一阶段学生由许多特性。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学校他的角色是一名学生,因此学生不仅要有孩子的本性,还要有学生的样子,这是教育的要求。在学校,学生受到学校、老师的规范和约束,应保证行为的合理性、合规性,这就是学生的“理性”。若一味强调学生的个性,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那么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就会乱作一团。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的转换

小学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老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解决问题,做好“情绪”与“理性”的合理转换,是小学班级管理的基础。小学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既要充满爱心,又要严肃有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班级管理良性循环,才能使小学生得到培养。通过情绪化理性和理性化情绪指导,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得顺利。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情绪化的理性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理性”方面,若只严格执行规范、条例,缺少弹性空间,就会使学生的活动受到局限,这是管理中的弊病。要是老师一味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会把学生培养成没有主见、没有观点的“生物”,对小学班级管理来说是悲哀的。因此,小学班级管理中,要在理性基础上进行调试,形成一种情绪化理性管理。在理性管理的指导下,增加一些艺术性和智慧性,对学生进行授权,使学生得到尊重。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出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班级管理的作用。二是保证每位学生有事干。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义务。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丰富体验和感受。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理性化的情绪

小学班级管理中,一味运用情绪进行管理,会使管理走向极端。因此,应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提倡“全员参与”的形式,保证班级宏观调控,形成一套自律管理模式。老师单纯依靠情绪管理,会对学生造成极大危害,小学生自身具备的天性对教育来说是十分可贵的。所以,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应在保持一颗爱心的基础上,采取严格的方式方法,形成理性化情绪,对学生加以约束。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包含管理智慧。小学老师通过对小学生“情绪”与“理性”的把握,不仅增加管理中的艺术,而且提升管理中的温暖,使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管理”得以转换,以此实现教育本质。因此,使小学生学习、老师教育、班级管理到达应有境界。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朱蕾;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0

  • 索引序列
  •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 课堂提问方法研究性提问论文
  •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论文
  •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研究论文
  •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