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研究论文

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研究论文

人情社会成为了传统。“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这还用得着多说么?”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熟悉得到信任。这一点与现代社会有很大不同,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各人的底细,因此需要契约,合同。出现了法律,规章的约束。若是在乡土社会中如此,“这不是见外了嘛?” 联想到生活实际,家长为何要给教师送礼,送红包?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我给了好处给你,就代表我们熟悉了,熟悉之后,你自然会也相应地要对我好来维持这种联系,那你就会特别关注对我们家的孩子,我们家的孩子也因此更容易学的好些。人情社会嘛。

中国人情社会的形成,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礼记》成书秦汉之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古至今,人情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检验。好的因素也就是有积极意义方面的内容,被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所发展。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家长们一直希望我们具有的“懂事”,这里的”事“,也包含了很多人情世故的成分在里面。像我自己经常被父亲带着去参加他的朋友的各种聚会,席间的敬酒文化,小的时候很讨厌,因为每次去都要被强迫地向一群不认识的大人敬酒,不过后来去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也不是那么反感,反而我乐于去观察这大人的社交场的各色形态。要是谁发达了,肯定会收到全桌人的敬酒庆贺,而相反,要是谁家道中落,一般都是不会赴宴的,因为赴宴后一般就意味着过个几天必须要自己再摆宴邀请他们。倘若谁要是发达了,比如买了车,房,还掖着不说,连酒席也不去,那他很可能就会被孤立,过不下去了。自从我有意识地思考这种酒席文化后,发现中国的人情社会扎根至深。

中国人情社会的本质是人情味重,而不是契约社会,有没有“关系”直接关乎到饭碗的质量。一、中国人把人的关系分成三种:一种叫家人关系,这是最核心的一层。家人关系里对利益保护没有条件,而且不讲回报。家人关系不好的时候,当然会有愤怒和敌意,但更多的是忍耐,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第二层关系是熟人关系。比如同学、邻居、同事和同村乡亲等等。为了建立这种关系,甚至番薯藤嫁接稻秧草,牵来牵去,你与他,他与我,没有关系都能牵出关系。不是非亲即故,就是非朋即友,再就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熟人关系对人情的回报有一些期待,会通融但也有条件。第三层关系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少涉及的生人关系。谁也关不着谁,谁也欠不着谁,谁也帮不着谁,公事公办是生人关系的特点。生人之间往往不给任何照顾,只讲利害,对回报要求最高。人情关系是指前两种关系,这些关系构筑了一张庞大的、坚不可破的社会关系网,这是一张看似温情脉脉、实际上充满了冷漠与不信任的网。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张能令他人羡慕的关系网,每个人都在苦心、细心经营着自己的关系网,每个人都期望能从自己的关系网中获得利益,而关系网的最大本质,就在于相互利用、相互依靠。于是,人人都拼命拉关系、走后门。其恶果是形成了一个更加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二、中国人擅长于讲关系,中国人盛行关系风,原因在于:1、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我们传统的特点,是四世同堂,祖宗崇拜,家国一体,人与人之间靠血缘和泛血缘关系来维系,天下和国家都被看作一个大家庭。家人之间,讲讲亲情就好。亲情扩大到社会,就讲人情关系。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特别讲究人面、情面、场面。2、中国的体制还没有走向市场化。讲人情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我们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人们形成了‘有事找熟人’的观念。就拿看病来说吧,在西方一些国家,有更好的医院,有更好的医生,只要你肯花钱,你就可以到那里求医看病;如果你不想花很多钱,就到普通医院。而我们国家,医院基本都是公有的,看病、用药乃至挂号价格是统一的。在这种体制下,你想找好一点的医生看病,就必须找关系、托熟人。3、“人治社会”官本位、权本位的影响。少数人拥有社会政治、经济资源,而其他人很难与其平等竞争而拥有,使之产生少数特权阶级和特权经济。有了特权必然产生政治寻租和经济寻租,寻租是一种暗箱操作的违法行为,“讲关系”是寻租的媒介。有的人就是靠人情关系而获得了正常收入之外的灰色利益,也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规则和法律的起码尊重,关系和潜规则文化深入骨髓。4、人口多,资源贫乏。一样的东西谁都想要,量又不足,怎么办?谁的关系近就给谁。5、有关系真起作用。在一些法治社会的国家,有些事不能办找谁也没用;有些事能办不找人也能办,一切按规矩或者法规来。可在我们国家,有关系还真起作用。有些事不能办找找人就能办了,许多事有内部政策,售价有内部价格,不一样的人有不同待遇、有不同价格,长而久之,助长了人们重视人情关系。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讲感情,但不讲原则。亲朋好友,同学同乡,老的上下级,对方前来办事,合规矩的办,不合规矩的,也可能会办。而且,只有办不合规矩的事儿,彼此的交情才深,才够朋友。中国人讲究关系有一定好处。在圈子内的关系充满温情、有人情味,不像西方人那么多的死板机械和冷漠。但也有坏处,讲关系的可怕在于它已经占据了人的大脑,影响了人的思维和判断,让每一个中国人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想,我有什么关系可以在这件事情上用的,还要再拉哪些关系?而那些手上掌握着公权力的人,也习惯性的把许多明明是职责上应该做的事,就是故意的不做,等着人上来拉关系,收好处。在中国人越来越讲究人情关系的同时,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人情关系有点变味。表面上中国人讲究人情关系,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社会丧失最多的一种东西恰恰就是人情。人情也分两种,即生人之间与熟人之间。生人之间是社会环境,今天的人都对生人有戒心,唯恐上当,生活中也的确如此,稍有疏忽就会添一回小恶心多一个小挫折。生人之间,防人之心不可无,防范成了必修课。熟人之间多是情分,过去熟人之间帮忙是常事,没有人懂得去计报酬,尤其邻里,相互帮忙天经地义。可今天,什么都可以换算成钱,你靠人情关系求人帮忙,那不是白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64帮的,你要付出一定代价,否则没人真心帮你。久而久之,今天喊人帮忙就变得十分慎重,要盘算盘算,真要求人帮忙,要先“打点”,否则你就不好意思求人。熟人之间存在戒心,让礼尚往来换算成社会成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变得精明起来,以致下一代人以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状态,本质是导致人情越发淡漠。更为重要的是,求人成了常态,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变得不堪重负,变了味道,从而形成了若干潜规则,形成了权钱交易,形成了人身依附,形成了特权,形成了不公平。而编织关系网、疏通关系、维持关系、寻租、请客送礼耗费了单位、家庭及个人的诸多资源和精力。在这样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际关系维系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这种状况把人才的才华和注意力吸引到了关系学和钻营上,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创新能力。使得一些人尝试探求人生的每一款捷径,提高情商、揣摩人心、搭人脉、混圈子,精力四处分散,唯独没有留下时间自我丰盈。

中国社会人脉关系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人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大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高校1200 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简短的一句话,可以领悟到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成功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行业都充满了竞争,仅凭单一的个人,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所作为,似乎不怎么现实。但是,如果我们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朋友都向我们提供哪怕小小的帮助,积累起来,势必会为我们的成功推波助澜。所以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混人脉的社会,人脉好了,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人脉也就是人际关系)既然人际关系如此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期,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日常交往也不容忽视。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可以使我们得到他人的信任,达到广交朋友的目的,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增添色彩。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人际关系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与人交往以诚相待。真诚,能使我们获得别人的信任,只有对方信任你,才可能成为你的好朋友,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人交朋友。当然,真诚也不是一接触就能感觉出来的,要通过彼此之间的交谈,处理事情体现出来。所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避免夸夸其谈,把真诚寓于细节当中,让对方觉察到,这样,看到你的真诚,觉得你这人可靠,还愁成不了好朋友吗?2.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公众都说你是好人,其他人跟你交往起来,就毫无顾忌。因为他们会相信,一个能令公众认可得人,必定有自己的魄力所在,跟这样的人交往,势必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公众影响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当身边的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朋友需要时,两肋插刀。这样,就可以得到他们的认可。觉得你这个人可靠,他们会把你介绍给其他好友,这样的连锁反应会大大扩张你的人脉,收获着意外的惊喜。3对待朋友要宽容。一个小肚鸡肠得人永远的不到知己,他们那些酒肉朋友只是暂时性的,一旦得不到利益的维持,就会背道而驰。而真正的朋友,有利益可以共同分享,有苦难,也会共同承担。对待别人要宽容,不斤斤计较,当别人成功时不眼红,当别人失败时,不落井下石,当别人犯了错误时,要予以理解,并给予应有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阴暗的困扰。当别人无意冒犯时,不要太在意,时间久了,再好的朋友也会闹些小矛盾。这时候,我们不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这样只会使我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因尽可能忍耐,等一段时间过去,气消了,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主动找你道歉。这时候,你的忍耐就换回了宝贵的友谊,你们之间的友情,有在风雨与洗礼中迈进了一步。4.学会与 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能说是一个人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人们所说的好人,是指好的方面多余坏的方面那些人。如此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都存在值得我们学校的方面。因此,我们不能因看到某人某方面的不足而予以全盘否定,应看到他们的亮点,虚心向他们好的方面学习。这样,博采众长,必定使我们的道德素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5.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群忠实的听众,无论喜悦还是痛苦都可以与他们分享。与人交谈时要认真,不中途打断,说道觉得好的方面要表示认可,听到对方的苦衷时予以同情。学会倾听,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当然,一个人的观点是片面的,还有很多遗漏的方面,但我仍然相信,只要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必定会得到更多友谊,收获宽广的人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在我们学习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前,就必须也要对人际关系有一个很好地认识。我首先要说的就是人际需要,人际需要不单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相反的,人际需要分为交往需要和独处需要,同时交往和独处也需要平衡。人生活在这样的纷杂的社会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这种时候,当问题堆积的量超过了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我们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疾病。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沟通的重要性。第一,沟通可以获取必要信息,保证身心正常发展。第二,正确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人际关系,丰富思想感情。第三,沟通可以让我们可以充分认识自我,促进自我观念形成。 由此可见,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枢纽。如果说“沟通就是讲话” 不完全对。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是联系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比如,嘴巴口头语音、文字书面语言;表情动作身体语言;音乐图画艺术语言,都是沟通的方式。沟通的六个步骤:倾听,你的身体告诉对方:“我在听您说”;核对,“您的意见是……”句式核对你的理解;接纳,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头脑想;拒绝,是用坦诚加礼貌的语音说“不”;表达,是用准确具体的语言表达你内心的意思;体态语音是用身体语音比有声语音说得更有把握,传达你的真实意思。有效的沟通,既要着眼于发送者,又要着眼于接受者。对发送者来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沟通的目的、所使用符号的意义、传递路线及接受者可能作出的反应。对接受者来说,则必须学会如何听,不但能懂得信息的内容,而且能听出发送者在信息传递中同时表达出来的感情和情绪。人们常用孟子的那句话来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为贵”,讲究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而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通过学习了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之后,我对这方面也了解到了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在我们当今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可以说,人际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人际关系的成败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个社会群体中我们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沟通,而善于沟通的人他的生活圈子就会大一些,交到的朋友也就多一些,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融洽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在初中和高中我都有玩的很好的几个姐妹和哥们,我觉得这就是缘分吧,和他们相处就是很真诚很温馨的感觉,无论有什么开心的事或时烦恼的事都可以向他们倾诉,而他们则会在你失意的时候给你安慰和鼓励,在你成功的时候为你开心和祝福,这种友谊会让我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和所有人交往,要学会随机应变,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谐的相处。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在学校报社担任社长一职,刚开始接任的时候我也不是很会处理一些人际方面的事,但是和学姐她们多交流了几次,和社团成员们多相处了几次后,才发现只要你用心与他们沟通,大家真诚对待,尊重彼此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对中美疫情研究的论文

打好“疫情狙击战”在2019年末,网络上流行一句文案:把2019年的烦恼和不开心全部地弃,2020, 崭新的一年让我们赢来希望和快乐,然而并非如此,刚一进入2020年,我们国家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好。普罗米修其斯盗天大后给人间后,主神宙斯力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久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盆,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文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的关上3“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然而这次疫情最早追溯到一只蟎辐,据说是一个人吃了蝙蝠中枪然后传染给其他人并且非常迅速,刚开始就像加特林”一样向人们进行扫射,中枪的人极其多。后来疫情得到遏制后,它又像狙击手一样,时不时哪个人就会被击中。这次疫情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盒子打开了造成了一系列灾难,让人们整天只能呆在家不能出门就像团在竿笼里,极大的降低 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导致许多的人失业.国家的恩想尔系数也提高了。不过盆子里也隐藏3-林东西,那就是希望我们国家遭到这次疫情并没有退病而是迎难而上。更让我感到宇号的就是在一线前线的医疗工作人员,他们宣夜不停地研究可以抑致这次疫情的药物,D罩几天不摘不换,有的人员摘掉口罩脸上水肿水肿的,格外地令人感到辛酸,有的医疗人员也在这次狙击战中壮烈地牺节3,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好汉从不留名。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我们都知道去一线文复的医疗人员就是拿生命在赌搏,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人们的幸福,有多少他们的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肪着自己的儿女有安全的回来。最令我们自责地就是我们这些平月的人,无能为力有这个心没这个力,也有很多像我们一样平A的人向前代捐钱,捐食物,还有多种物贵,他们也是这场相击年的后勤人员,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矛南献.现在这次疫情一步步被国家的力量冒制住要想打好这次 狙击战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坚持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指挥和领导。我相信,维护中华人民的社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序。

外国人过于注重自由和平等,他们过分要求自由,国家要求个人权利。因此,当疫情来临时,他们觉得个人利益至上,而我们则要求集体利益。

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来看,在流行病中。中美两国在态度和措施上的不同,是由于中国以人命为重,蚌埠以个人利益为重,而美国只顾自己的利益。因此,中美两国由于态度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扩展资料: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努力是有效的、鼓舞人心的,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克利福德·瑞安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经验和措施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可以帮助其他国家避免绕道而行。

他说,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各岗位人员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动员和组织大家充分发挥集体行动的力量和合作精神,肩负起阻止疫情蔓延的共同责任,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斗争。”

谢谢邀请。我觉得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抗战”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我们来通过与美国对比一下,成功的原因并一目了然。一、中美对待人民的态度及付出的行动中国领导人与美国领导人对待疫情态度完全不一样。◎中国领导人发现疫情的严重性、人民生命受到威胁后,迅速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救死扶伤,减少伤亡,严防扩散。◎美国领导人发现疫情严重性后,忙于竞选,盲目乐观。认为是大号的流感。2.中美行动不一样。◎中国领导人深入疫情震中武汉,指导工作,督促工作。◎美国领导人忙于对外抖狠,对内争斗,与震中纽约州的州长相互斗互相掐,互相推卸责任。二、中美执行力对比1.中国迅速组织军队医务人员到第一线,随后各地对口支援到湖北各地第一线,总人数达42000人。2.美国没有调动一兵一卒到第一线。三、中美采取对抗疫情的方式对比1.人民以什么方式参与◎中国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美国忙于准备十万个装尸袋,两党还在争抢民众的支持率。州长按“居家令”要求市民呆在家中,总统要求市民行动起来,获得解放,上街抗争。四、中美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对比1.中国对待感染者,全过程免费。2.美国前期对待感染者核酸检测要收费一千多美元。总统推卸责任怪前任总统奥巴马留下的医疗系统脆弱。五、中美产业对比1.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门类齐全,加之中国表态对口罩生产企业的生产产品即口罩采取兜底政策。口罩生产量迅速增加。2.美国是金融大国,制造业门类不齐全,口罩及需要的呼吸机严重短缺。六、中美精神层面对比1.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充分表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听从安排,积极参与。2.美国讲所谓自由,民众喜欢游行抗义,就是要求别人去做,自己去监督,甚至当吃瓜的群众。总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通过从以上六方面的对比,就看出了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抗战”成功的原因。一家之言,如果有不妥之处,请赐教。

对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论文题目

[金融学]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的流动性加大,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停办多年,各地采取的措施和采用的办法又各不相同,农民们的保障问题亮起了红灯。特别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作为一个影响我国日后长治久安的问题变得特别的显眼。农民的保障问题是破解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金钥匙”,有了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广大农民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农民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经济水平。 农民是我国最大地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也是最大地保障对象群体。研究解决好农民地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地客观需要,也是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能否稳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而,在对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明确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设计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接触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农村17631字

我们学校社保专业的论文题目分类,参考一下: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浅析2、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3、关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考4、瑞典、智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及启示5、论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策略6、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问题的探讨7、美国401K计划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8、试论农民工养老保险社会环境与制度创新9、企业年金在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激励效用分析10、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改革探讨11、论我国交强险推出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建立12、保险公司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模式下的发展战略探析13、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14、农民工保险问题探索15、社会转型与家庭养老保险的定位1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运营的思考和展望17、浅析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改革方向18、社会保障基金入市风险管理19、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 现状分析及对策20、我国企业年金受托模式的创新——太平养老“2+2”启示21、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现象探讨22、企业年金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定位23、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和定位24、关于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地位及其发展的探讨25、论我国企业集合年金运营模式选择

与社会保证有关的题目很多关键是看你的字数要根据字数多少定题目Q我帮写

对社会动机的研究论文

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人获得成就的内在力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研究成就动机,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控制个体的成就动机,无论对组织的发展还是对员工个人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成就动机的内涵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H.A.Mury提出的,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二十种,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成就需要。他认为,成就需要是指“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继H.A.Mury后,R.Sears于1943年提出“成功与失败的需要”;F.H.Auporey提出“自我参与”的概念;Lewin于1944年进行了志向水平的固研究。1950~一1965年这一时期,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以D.C.McCMland为代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着重探讨社会文化对成就动机、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分析社会集体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与该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以J.W.Atkinson为代表进行的成就动机微观方面的研究,着重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发展及成就行为认知和归因等问题。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为成就动机概念的正式提出者。麦克里兰在其贼就动机》一书中写道:“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此后,其定义范畴又有了新的发展,如成就动机维概念,即成就动机被认为具有多成分的心理结构。因此,成就动机被定义为对优秀标准的竞争或者个体设定或实现个体目标的愿望。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做了进一步研究。王本法认为,所谓成就动机指的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困难的工作,在竞争的条件下获得良好成绩的那种动机。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包括三方面含义:个人追求进步以达成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个人在不顺利的情景中,克服困难、扫清障碍,努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陈伸庚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把自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努力之中,从而把活动推到最好标准的心理倾向。张兴贵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越他人的人格力量。成就动机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特质紧密相关。不同个体的成就动机有所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成就动机有着不同的界定, 但我们看出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逐步形成的,是促使人们追求成功与卓越的内部动力,它与竞争和努力提高效率有关,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二、成就动机理论1、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领导的调查小组通过大量的研究,创立了社会成就动机理论。社会成就动机理论是以温特伯特姆和马克斯•韦伯的研究为基础创立的。温特伯特姆的研究指出,母亲的独立性训练有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发展;马克斯•韦伯指出,新教改革促进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麦克里兰通过对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调查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于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在取得成就的社会,并不是由于人口增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或自然资源为特别有利的条件,而是由于成就动机较高的执行者的存在和一种在儿童训练中强调成就的社会倾向。”麦克里兰的研究方案启示人们,高成就动机是优秀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这一研究引起 『.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关注。2、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期望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稳定的倾向构成。当个体处于成就导向的环境中时,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Atkinson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Atkinson提出了冒险偏好模型,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回避两种倾向冲突的结果来解释个体的冒险行为。追求成功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业绩。相反,回避失败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为避免失败的结果,采取消极退缩的态度和行为。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认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动机理论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成就动机进行探讨,说明了人的成败对未来成就行为的重要影响。他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韦纳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认定存在四种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原因部位(: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三个维度加以区分。个体对成败的不同原因、不同维度的归因会对个体以后的态度、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使个体对未来的成就结果产生失败的预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这一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们仅凭意志力并不足以实施自己的行为,必须具备有效运用其力量的自我保证,自我效能感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息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等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知觉与人的实际能力并不完全符合。在动机作用的过程中,相对于能力而言,对自己能否胜任的知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5、洛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洛克提出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在成就动机的诸多归因中,能力是了解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能力的差异感觉和无差异感觉影响着个体对任务难度的选择。能力的差异感觉是指个体面对成就情景时,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有能力差异感觉的个体把追求高能力表现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完成任务只是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能力的无差异感是指个体面对成就情景时,把完成任务作为他们的目标,能力只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三、总结成就动机的研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其中,微观层次的研究以麦克里兰、阿特金森和韦纳的研究为代表,以个体为分析单位,探讨个体成就动机的本质、内涵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主要以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为代表,其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成就动机的特点、文化动因及其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有效激发、控制成就动机对个体、组织、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个体角度看,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个体激励自我、追求上进的动力,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社会角度看,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同时,成就动机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特质紧密相关。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侵犯行为 原因 预防侵犯 一、侵犯及侵犯行为的概述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于侵犯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也不相同: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笔者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2、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 即(1)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 (2)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3)遗传因素;(4)荷尔蒙因素。3、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 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 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修正, 现在的理论共识是: 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 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前提。4、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 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 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 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也就是说, 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5、认知情感互动理论认知情感互动理论是针对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其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6、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 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7、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 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 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 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8、侵犯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 美加两国的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侵犯研究典型地集中在个体行为上, 其中有些研究倾向于把侵犯视为稳定人格的必然结果, 这种理论观念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实践。不过多数心理学家, 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愿意从社会环境中寻找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 他们往往把侵犯看作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 而认为侵犯与个体自身的关系并不显著。以上两种侵犯研究视角很少关注侵犯对侵犯行为主体的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侵犯过程中的反应, 也就是说, 他们都没有把侵犯行为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侵犯行为研究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侵犯的互动过程, 并把这种互动过程视为侵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9、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泽勒曼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的时候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10、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柏科维兹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的侵犯性线索,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系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比如,弗兰克等人就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经常受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的多。实验研究也证明,穿黑色衣服的赛马选手也表现出更高的侵犯性。卡尔森对23项研究所做的分析发现,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11、去个体化行为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津巴度和费斯汀格等人提出来的。实际上早在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黎朋在研究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发现,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12、温度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近二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多。比如罗特姆的一项档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有关。在巴龙的研究也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考虑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使得这个结论受到卡尔斯密斯和安德森等人的批评,其中安德森用概率论对这一曲线加以修改,指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摄氏38到41度以内,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在超过这个温度之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产生的机会也较少。13、性别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有四个重要的发现: 首先,在各种人类文化中,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其次, 在有差别的社会化形成之前的生命早期,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再次, 侵犯的性别差异不但表现在人类身上, 在进化程度低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 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加具有侵犯性; 最后, 侵犯行为与性荷尔蒙相关, 也可以通过注射性荷尔蒙等物质来加以改变。14、饮酒与侵犯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比如布什曼和古斯塔法森就用实验研究也证明,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那么,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我们俗话说的“酒壮人胆”就是这个意思。而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霍尔和斯蒂勒等人称之为“去抑制”,强调这种抑制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三、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对于如何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综述各学者对现实社会中侵犯行为进行控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常言道“不平则鸣”,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2、惩罚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对儿童的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比如史特劳斯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一项研究中,史特劳斯等人发现,已婚而且曾看到过父母相互攻击的男性,有3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而从未见过父母有暴力行为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女性的比例也基本类似:(27%,9%)。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史特劳斯等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3、说服教育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说服教育是转变人的态度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说服教育防止侵犯行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服要及早进行。让儿童从小辨明是非,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2、说服时要提供受害人痛苦的线索。4、降低挫折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5、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我们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6、宣泄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就发现,当病人向自己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后来,其他的心理学家把这个原则用在处理侵犯行为方面,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侵犯行为,是因为他们遭受挫折的缘故。所以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7、控制暴力电视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是现代儿童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限制儿童看暴力节目,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榜样的机会。事实上,现代媒介的发展,使人民对传播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所以根本的方法是要提高儿童对暴力节目的正确认识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研究者发现,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认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是可能的。参考文献:朱启臻 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37页;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22-328页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中国心理学家网《人类的侵犯行为》

研究思路 1959-1990 年为第一阶段,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研究者以 Gardner、其学生及其加拿大同事为代表;1991-1999 年为第二阶段,研究主 要从情景认知视角出发,以教育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为代表;2000 年以来 为第三阶段,研究开始强调动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转向动机的过程研究, 研究者以D rnyei、Ushioda 和他们的欧洲同事为代表。在总结动机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借鉴Heckhausen 和Kuhl 的行为控制理论,D rnyei 和Ott 提出了动态的二语习得动机过程模式(D rnyei2005a,2005b)。该模式涉及 两个层面:动机实施顺序和动机影响。动机影响包括各种潜在的、为行为实施 过程提供动力的源泉和力量,它分布在动机实施的各个阶段。动机实施顺序 包括最初的愿望与要求、目标、计划意向、行为实施、目标实现和评价,具 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学习行为的激发阶段,包括目标设定、计划意向、 计划意向的启动三个环节。这一阶段的动机影响涉及语言方面的主观价值、 学习的快乐、工具性收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学校和家庭环境、自我调控 的程度、学习任务的迫切性、机会和选择、目标的协调性、实施任务的困难、 拒绝学习任务的代价等。(2)学习行为的实施阶段,包括任务的细化和实施、 持续的综合评估、行为调控三个方面,三者共同构成动态的任务处理系统。 这一阶段的动机影响涉及新奇、快乐、目标的重要性、处理问题的潜力、自 我和社会形象、努力和成功的一致性、自主性、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学习评 价、激励机制、课堂目标结构、小组活力、课堂氛围、学校氛围、任务冲突、 注意力分散、备用学习计划、成本效益、自我调控能力等。(3)学习行为的评 估和反思阶段,主要评价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反思该学习行为对未来学习 行为的启示。因此,这一阶段既是对最初计划意向的评价,也是新的学习阶 段的起点。动机过程模式对于整体理解动机具有指导意义,也兼顾了动机的 微观层面,但各种动机可能相互牵制,也可能受时间或者情景的影响,其实 际运行不一定呈直线发展(D rnyei2005a,2005b)。受到“社会学转向”的 影响,D rnyei 和Ushioda(2011)提出了学习动机三个相互关联、抽象的动 态框架:动机—认知—情感,进而提出了包含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动机集合的四 大要素,即兴趣、学习者信心十足准备接受任务的动机流程、任务处理过程 和未来学习指导。依据他们的解释,兴趣和动机流程实际上大致与学习行为 的激发阶段相对应,任务处理过程大致与学习行为的实施阶段相对应,而未 来学习指导大致与学习行为的评估和反思阶段相对应。他们从强调动机的过 程性转向强调动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但所提出的动机集合要素明显仍具有 过程性特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包括教学、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大致分 写作前准备、写作过程和写作评估几个阶段,而且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和情境 性特点(王崇义2004;颜静兰,倪薇2005)。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动机研究,D rnyei 和Ott的动机过程模式及D rnyei 对动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强 精品范文,精心整理 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 调都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性。本文主要参考动机过程模式,兼顾动机的社会 性和情境性特点,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调查方法,分析我校英语本科生毕业 论文写作前的兴趣、写作中的动机变化、写作后的评价和反思。 研究设计 兴趣是首要的动机,与自我效能、自我调控等因素关系密切(Hidi& Boscolo2007;D 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兴趣为中心,具体 探讨以下问题:学生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兴趣是否 有变化?若有变化,导致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论文完成之后评价如何,有何成 效?动机变量之间以及动机变量与结果评价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论文答辩结束 后,我校124 名2007 级英语专业学生书面匿名描述了论文写作经历,简述了 写作动机、过程和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具 体发展变化情况,之后又在学生离校前,通过QQ 聊天和发送Email 的形式征 集了56 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意见。在对124 名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类时,否定毕 业论文写作或者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要求的回答记作 1,认为毕业论文写 作带来知识和能力收获或者是有意义的回答记作 2。由于本文以兴趣为首要 研究动机,因此证书型动机被归入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意义一类。在分析56 学生的回答内容时,以兴趣和态度动机为中心设定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种变量。兴趣状况没有发生变化记作0,无兴趣或者有反向兴趣变化记作1, 有兴趣或者有正向兴趣变化记作 2;整体否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 1,整体肯定 毕业论文写作记作 2。同时,利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出影响论文写作的动机因 素,计算相应频次,然后用SPSS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和讨论 1.论文写作前后的动机对比根据 56 名学生反馈的信息,毕业论文写作前有 较大兴趣的学生共 29 名,没兴趣的共 27 名,有兴趣学生的比例略高于没兴 趣学生。写作过程中,有 14 名学生的兴趣没有发生改变,占 25.0%,其中 包括9 名开始就没兴趣的学生和 名开始就很有兴趣的学生;有22名学生受 到了明显负面动机影响,占39.3%;有20 名学生受到了明显正面动机影响, 占35.7%。写作过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学生受到了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 的决定性作用比较有限。仅有 名学生最初的写作兴趣消失;其余16 名学生 只是写作兴趣削弱,但对论文写作结果仍然持肯定态度。写作完成后,有18 名最初对毕业论文写作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改变了整体看法,这样在整体上对 毕业论文写作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增加到了41 名,占73.2%。具体结果见表1。 在毕业论文写作前,虽然有兴趣的学生比没兴趣的学生仅多 3.6%,不存在 分布差异(p=0.789>0.05),但 Mann-Whitney 检验显示两组的兴趣表现强 度之间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说明学生最初在整体上对毕 业论文写作没有兴趣的假设值得怀疑。在写作过程中,兴趣变化的分布不存 在显著性差异(p=0.395>0.05),但兴趣变化结果对写作评估具有决定性意 义。写作结束后,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多出46.4%,在最 精品范文,精心整理 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 初的基础上提升了21.4%;卡方检验显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0.05),学生的兴趣和肯定态度明显超过排斥态度,这说明毕业论文写作 在整体上对学生没有意义的假设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结果在考察 124 名学生 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判断时得到了进一步印证。124 名学生中,仅有10 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只不过是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没有实质性意义;其余114 名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和肯定,总体上认 为毕业论文写作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能力水平有着积极影响,具有重要意 义。卡方检验显示,两组数据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 虽然较多研究认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存在很多严重问题(如韦森 2009;罗明 江,柳辉2010;盛国强,周永模2011),但我们的两次调查结果均表明,大多 数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持积极态度,肯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2.论文写 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对学生写作前兴趣和写作后评价的 Spearman 相关性检 验显示,二者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意义(r=0.143,双侧p=0.294)。这说明 写作过程对56 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和兴趣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论文写作 过程在意义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论文写作过 程中都存在哪些动机因素?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兴趣和意义 建构?就毕业论文写作的个人看法而言,56 名学生通过 Email 反馈的文字内 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问题:(1)找到并理解所需资料或者获取有效信息,(2) 论文写作的计划,(3)对所选择论文话题的兴趣,(4)指导老师的责任感以及 对学生的评价,(5)毕业论文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关系,(6)学校或者院 系论文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7)找工作的情况,(8)各种考试,(9)同学和朋 友们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10)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11)顶岗实习,(12) 对英语写作的态度,(13)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分别简 13项变量: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 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顶岗实习、写作态度和课 程设置。从当前相关研究来看,这些变量具有较高的可信性。经对比,它们 与胡卫星、蔡金亭(2010)所探讨的影响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18 个可测项目的 语义之间有高度一致性。同时,变量的丰富性和情境性强于文莉、谢荷峰(2010) 所探讨的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依据 Ott的动机过程模式,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标和计划、写作态度等应该属于论文写作前动机因素,但因为它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持续发生作用,具 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所以在此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来讨论。研究 根据这13 项变量在学生反馈中被提到的频次,使用SPSS17.0 计算秩均值, 并对变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 Friedman检验,这 13 项变量在总体分 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对论文写作有不同影响。根据计算 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变量依次为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 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但 是,这些自我报告的变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们的实际影响,很可能只是反 精品范文,精心整理 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 映了相关变量在被调查对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倾向。总体而言,各 变量之间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Spearman 检验显示部分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 度的显著相关性,相互之间有交互影响。具体结果见表3。经Spearman 检验, 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资料信息与话题兴趣之间呈正相关(r=0.269), 指导老师和同学之间呈正相关(r=0.285),顶岗实习和找工作之间呈正相关 (r=0.328),网络资源和目标计划之间呈正相关(r=0.265)。这些相关数据 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资料的难度和丰富与话题兴趣之间相互促进,同指导老 师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间也相互促进,顶岗实习与找工作之间相互传递精神 压力,目标计划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之间相互促进。因此,切实解决本科毕 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找到难度合适的学术资源 或者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如何建 立和促进资源共享,如何疏导已经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学生的精神压力, 如何发展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制订计划,如何帮助学生获 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等,将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主决策能力,促进正面动 机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兴趣、写作投入程度和写作水平。 同样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上,话题兴趣与毕业要求、找工作两项变量之间 都呈负相关(r=-0.298,r=-0.326),毕业要求和目标计划之间也呈负相 关(r=-0.276)。这说明在毕业论文与学位证获得等工具性目标挂钩时,学 生对于论文话题的兴趣、提前计划的可能性和对于论文的期望值反而会降低, 而且找工作也会影响学生的论文期望值和写作兴趣,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管 理和教育机制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消极影响。在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上,找工 作与考试、网络资源之间呈正相关(r=0.868,r=0.377),这说明学生越是 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试,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赖获取便捷的网 络资源。毕业要求和资料信息之间呈负相关(r=-0.427),这说明越是强调 论文写作的工具性目标,学生就越是捡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 此,如何消除或者尽量减少毕业要求、找工作和考试所带来的负面动机效应, 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改革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水平的重要议 题。部分变量和56 名学生的最终评价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在0.05 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资料信息、话题兴趣呈一定正相关(r=0.291,r=0.283),说明资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学生对话题越有兴趣, 他们最终对毕业论文的反应可能越肯定。在同一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 评价分别与找工作、考试呈一定负相关(r=-0.284,r=-0.284),进一步 说明了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试,就越是否定和贬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 这与王崇义(2004)、文莉和谢荷峰(2010)等对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一致。 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与院校的论文管理呈中度负相关 (r=-0.411),说明院校的论文管理越不合理,学生越是反感和抵触毕业论 文写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资料信息和话题的正面动机效应,设法降低找 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的负面动机效应,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改革具有重大的 精品范文,精心整理 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 实践意义。 动机研究对论文指导和写作的启示 从上述动机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比较充分地 体现了D rnyei(2005b)讨论的系列动机,并体现了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 多数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前有期待、希望或者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的 动机变化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但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兴趣,且大多数学生 在写作结束后对论文写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其次,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 标和计划、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这些变量在学生心目中的议题关 键性超过找工作、考试、网络资源使用、顶岗实习等,并且多数因素都是外 在动机,符合归因理论的基本规律。这两点暗示了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 视和对其外部环境的变革需求。最后,虽然诸多动机变量之间有相互促进作 用,但也有部分变量之间呈负相关。毕业要求、找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等 外部因素扮演了典型的负面动机角色。从整体来看,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 作持肯定意见,但在实施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改革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写作前 的动机激发、写作中的正面动机保持和负面动机控制,建议具体从以下几个 方面着手:(1)论文写作中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不仅是学习的 重要动机变量,也是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对英语写作水平有着较大影响(D rnyei2005b:91-99;刘儒德2005;唐芳,徐锦芬2008)。《国家中长期人才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也对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出了要求。(2)在不违背《高 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关于论文写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照顾 学生兴趣和就业的多元化需求,探寻毕业论文写作与找工作、考试、顶岗实 习等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科研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学生外在动机的积极转化, 争取教和学的双边互赢(Hidi&Boscolo2007:13)。(3)帮助学生利用在线、离 线资源获取和理解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和文本处理能力,促进有意义的输 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生反映:“每次写好了,老师又说有问题 的时候,或者周围的人直接拿别人学校的论文来用的时候,我就特别不想自 己写,想抄现成的。”因此,还应考虑运用技术手段监督论文写作教学和指导 等环节,利用过程写作和技术手段防止、遏制学术欺行为,避免给学生整 体学习动机带来伤害。(4)灵活管理,提倡网络写作模式,开发写作资源和写 作平台,建设毕业论文写作社区,方便写作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实现写作全 程在线支持,避免“为了论文跑来跑去,觉得无论在身心还是在 MONEY 付出了很多”;陈洁(2010)、王雪梅(2011)、陈正伦等(2012)都提出了这方面的改革尝试。(5)提高指导教师素质,为学生论文写作提供可靠的帮助。有学 生反映:“从很多人包括有些老师那里都听说过:本科论文不过是抄,本科生 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所以也就没什么动力去写了。”也有学生抱怨:“交给 指导老师看后,答曰没有思想,是说明文!汗!只好修改再修改,完稿。写作 过程中还有不少坑爹的事。”因此,指导老师自身应提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 精品范文,精心整理 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 识,不应负面指导学生。(6)尽早介入,使论文写作融入课程设置。引导学生 早作打算,避免让学生“觉得这只是学校按照教育局或者啥走的一个过程而 已,形式化的东西本来就不招人喜欢。况且,我们从大一或者更早开始就没 有系统地学习过或者接触过怎样写论文,甚至从哪方面入手都不晓得。一到 大四,学校就喊你交论文!”(7)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调整毕业论文写作 要求,认清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之间的区别,在创新性、学术性、 规范性和语言文化能力等几个方面做出适合本科生实际情况的界定。对此, 有的学生的回答很具启发性:“虽然很不专业,甚至很肤浅,但是吾笔写吾心, 结果就另作他算吧。或许,以后通过更加专业、深入的学习,会创造出自己 喜欢、大家认可、更加深刻的作品。”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跨文化的多任 务情景,既涉及英语写作的真实语言文化环境,也涉及所在院校毕业论文的 写作环境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环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院校的课程 设置、论文管理机制和教师的指导机制需要适应这个跨文化的多任务情景, 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开发技术简化或自动化写作程序,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论 文写作动机,想方设法转化负面动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D rnyei(2005a,2005b)、D rnyei Ushioda(2011)的过程动机理论与动态动机理论兼顾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层面,共同指出了任务实施过程中动机的 过程和动态特征,比较符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的 理论指导意义。 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英语本科学生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大兴趣。 写作过程虽然变化多端,但论文写作的意义具有较强显著性,多数学生都有 较大收获,并对毕业论文写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正如一位学生所言,“实话 实说,我不是学习很出色的人,每次一听说要写论文我都觉得很痛苦,但是 到最后我还是发觉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学到了东西。”取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 作的观点缺乏严格论证,与本研究的结果不相吻合,也与相关的理论探讨(时 2010)相违背。但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写作动机普遍不够强烈,正面动机的保持也还存在很多变数,亟须创设更多真实 的论文写作情景和开发写作技术以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适应跨文化、多任 务的英语论文写作环境。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研究者们反复指出的 毕业论文写作的英语语言能力问题(如王崇义 2004;黄晓苑 2005)在本研究的 学生自我报告中并没有凸显出来,这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由于本研究的 对象为二本师范院校学生,他们体现了诸如顶岗实习等情境性动机,但没有 体现诸如出国等其他情境性动机,研究样本也不具有统计学的随机性和代表 性,需要更科学的方法、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 索引序列
  • 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研究论文
  • 中国社会人脉关系研究论文
  • 对中美疫情研究的论文
  • 对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论文题目
  • 对社会动机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