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合肥晚报总编辑

合肥晚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合肥晚报总编辑

安徽日报,安徽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52年6月1日。是安徽省内发行数量最大的综合性对开日报,主办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安徽商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综合类都市早报,是安徽省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都市早报,主办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新安晚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省级晚报,是安徽省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影响力最广的报纸,是安徽都市报第一品牌,国内刊号:CN34-0024。

江淮晨报,1999年1月1日创刊,是安徽省第一份彩版发行的都市早报,主管单位: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志在打造安徽最具价值的政经主流大报。

合肥日报,创刊于2009年11月8日,是中国省会城市中最年轻的日报,也是新的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国内刊号:CN34-0048。

合肥晚报,合肥晚报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创办于1957年4月1日,始终坚持党报的性质,充分发挥晚报的特色,以“宣传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真实反映生活,传播知识信息,面向千家万户”为合肥晚报编辑方针。

肯定不会低的哦

专本硕博,二四六八,单位是千,经验再加,奖金另算祝愿你能工作顺利!

政界郑锐: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联合大学第一任董事长卞国福:合肥师范学校1955级普师专业,原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省总工会主席、文化厅厅长李培垣:合肥师范学校1955级普师专业,原合肥市政协主席杜昌寿:合肥教育学院1985级中文专业,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刚:合肥师范学校1979级中文专业,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昭平:合肥师范学校1972级中文专业,中共合肥市政协副主席林存安:合肥师范学校,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思松:合肥教育学院,中共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健:合肥联合大学1981级环境监测专业,中共池州市委副书记学界蔡敬民:合肥联合大学1984届应用微生物专业,合肥学院党委书记丁明:合肥联合大学1985届环境监测专业,合肥学院副校长曾杰:合肥联合大学1986届工民建专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基建处主管朱启贵:合肥联合大学1984届应用统计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宜清:合肥联大2001届计算机信息与工程系应用电子专业,英国利物浦大学数学系讲师郑大明:合肥教育学院82级历史教育专业,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企业界吴刚:合肥联合大学1994届旅游系,巨人集团总裁林钢:合肥联合大学1986届应用微生物专业,合肥东方英才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合肥师范学校1987届体育专业,安徽“玖玖隆”餐饮管理集团董事长孙辉:合肥联合大学信息工程系1988届科技情报工程专业,金鹃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立:合肥联合大学1984届应用统计专业,新兴证券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品勇:合肥联合大学1989届基建财务会计专业,新鸿意(合肥)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红阳:合肥联合大学1986届中文系文秘专业,深圳醉翁亭饮食文化公司总经理甄奎:合肥师范学校1984届,合肥晚报社副总编辑高永:合肥联合大学2001届中文、旅游系旅游经济专业,安徽迎驾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汪炳所:合肥联合大学1990届应用化学专业,安徽生力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诚惠(韩国籍):合肥联合大学1996级中旅系中文培训班,合肥韩大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韩商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其他耿小强:合肥联合大学经济系1988届工业财会专业,安徽电视台金牌导演吴婷,合肥学院外语系2002级英语本科专业,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主持人

合肥日报副总编辑

中国日报合肥记者站地址是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濉溪路99号省民政厅16楼1604室。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揭牌成立。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

还是作者水平有限,编辑也没有认真审核就给发出来。

最大的问题是这一句—“江西是共同致富的绊脚石”,去掉这句话的定语,核心意思就是“江西是绊脚石”。

其实合肥人都觉得对合肥日报的眼界还是三观不认同,如果防疫不好就直接说防疫的问题,指出存在什么,江西小伙伴的怒气也可以理解,并表示支持讨公道!而且很多江西小伙伴拎的清,只针对合肥日报,而不会攻击合肥人,再次感谢。

微博博主“琪官”扒出来,如这个作者“老查的辕门外”可能性是合肥晚报的查立华,我百度搜了下“合肥晚报查立华”是安庆太湖人,但不管是哪里人都做的不对,审稿也不好。如果一个安庆作者代表了合肥,你对合肥的名誉有影响。

不仅要向江西道歉,也要向合肥道歉。当然作为合肥人一定觉得合肥日报审核各方面也是不可推脱。

攻击合肥的安徽人不少,其实合肥很多媒体也有安徽其他地方人在做,好坏参次不齐,某些安徽人眼红合肥发展快了一些,各种捧杀抹黑合肥博流量,打个比方就是原本全村穷,你一个小康家家都看你不顺眼。某些安徽黑子挑拨离间和粉丝各种反串黑合肥。

总结如下:

还有推波助澜落井下石,满口合肥吸血合肥人不好,把合肥日报的错都推到合肥人身上。其实合肥的省会首位度在国内这是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安徽也不是什么富裕的大省。

天天全省之力挂嘴边,结果一个个还跑去江浙沪当劳动力给人家纳税,自己家不富裕或者是出了什么问题全是合肥的错,连这种时候都落井下石,不应该去声讨作者和合肥日报吗?

1938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欧远方同志早在学生时代就满怀爱国热情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至1941年任五河县、灵璧县抗日工作队队员,中共睢灵萧宿县委秘书;1941年1月至1945年11月任中共邳睢铜灵地委机关报《团结报》主编、中共淮北三地委宣传科科长,积极参加我党领导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欧远方同志积极投入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建设。1945年11月至1948年5月任华中七地委机关报《拂晓报》副社长、社长,率领报社战友在洪泽湖地区参加了艰难险恶的对敌斗争。1948年5月至1952年任《江淮日报》、《皖北日报》副社长;1952年至1954年8月任《安徽日报》副总编辑;1954年9调至1956年9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并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讲师;1956年9月至1961年2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日报》总编辑、省委副秘书长,其间参与创办《虚与实》杂志并任负责人;1961年2月至1962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1962年7月起,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迫害,下放全椒县,1969年11月至1971年11月任全椒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2年7月至1975年12月任安徽省“五·七”干校党委书记、校长;1975年12月至1976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6月至1981年4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3年4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1983年5月至1986年4月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1985年4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4月1日5时4分在合肥逝世,享年80岁

金华晚报总编辑

你好,你可以直接前往浙江省金华市双龙南街276号,金华晚报编辑部,直接进行订阅。

档案姓名:迟志强性别:男 生日:10月16日体重:75公斤身高:176 cm国籍:中国籍贯:山东 龙口出生地:黑龙江 哈尔滨职业:国家一级演员 [编辑本段]近况近年来,作为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和改革开放30年及建国60周年风雨人物,迟志强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数十家媒体专访。7月,迟志强参加了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春来了,我知道》的拍摄;目前,迟志强个人传记以及自传体电视剧剧本创作工作已基本完成;倍受观众期待的,以影视歌巨星迟志强先生曲折的人生经历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将于2010年春节过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吉林电视集团组织力量开始投拍。10月28日,通过电话联线,联系到日前在杭州休整的迟志强先生。 据迟志强先生透露:这部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由吉林著名的畜牧业老总桑巨平先生投资,主要以迟志强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为主要故事情节,真实反映迟志强先生,从82年的影视明星到87年的歌星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星路历程,以及所涉及的个人情感纠葛等,其中的酸甜苦辣尽情展现。此部电视连续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杜元古、麻阳阳执笔,影视歌巨星迟志强将出演剧中的主人公。目前,迟志强先生已欣然接受航天歌舞团的邀请,继续他的全国演唱之旅 [编辑本段]电影作品1973年《艳阳天》 饰邮递员1974年《创业》饰技术员小魏1976年《锁龙湖》饰农村青年万人喜 1977年《暗礁》中饰侦察员陈敏 1977年《希望》饰工人石玉门1979年《济南战役》饰解放军战士小窦1979年《小字辈》饰中扮演售票员小黄1980年《最后八个人》饰东北抗联战士吴老疙瘩1981年《顾此失彼》饰商业局干部郭云鹏1981年《潜影》饰公安人员罗捷1982年《赤橙黄绿青蓝紫》饰厂长儿子祝小康 1982年《彩桥》饰干部温可诚 1983年《夕照街》饰待业青年石头1983年《月到中秋》饰复员军人凌强1983年《金不换》饰主要角色1987年《天鼓》饰申先锋1991年《紫痕》饰少爷1991年《大围捕》中饰保卫处副处长1993年《谋刺关东王》饰男主角之一1994年《金客商客镖客》饰大少门老板1994年《四大天王》饰四天王刘青云1995年《风流女杰》饰主要角色2009年《春来了我知道》饰吴老板 [编辑本段]电视作品1980年 《响铃公主》饰刘刚1987年 《二等巡官与马车夫》饰二等巡官1990年 《长夜春晓》1996年 《谁不爱家》饰男主角1997年 《一代豪儿》饰男主角之一1999年 《第二次初恋》饰徐华生;2002年 《人蛇》饰主要角色2003年 《鲁班大师》饰皇帝2004年 《尊严》饰邱岩2005年 《驼铃》2005年 《都市外乡人》饰下岗工人2005年 《种啥得啥》友情客串 [编辑本段]配音作品1975年 为朝鲜经典影片《三妯娌》配音1979年 为南斯拉夫影片《南方铁路之战》配音1981年 为日本影片《人证》恭平配音 [编辑本段]音乐专辑1987年长影厂出版了以迟志强的人生经历为内容,迟志强参与创作并录制了磁带《悔恨的泪》; 1988年北京艺术出版社 出版了以迟志强的人生经历为内容,迟志强参与创作并录制了磁带《拥抱明天》。 [编辑本段]获奖经历1979年 荣获文化部青年演员创作奖(《小字辈》),受到邓妈妈、王震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 主演的电视剧《响铃公主》荣获第一届电视剧飞天奖1987年、1988年 以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的歌曲创歌坛之最。1987年《悔恨的泪》盒带大陆1000万张;1988年《拥抱明天》盒带再破600万销量。 [编辑本段]电视专访2004年12月 江苏电视台《欢乐伊甸园》2005年3月 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迟志强(上、下)》2006年3月 湖北卫视《往事》2006年11月 天津卫视《男人世界》2008年2月 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2008年4月 上海东方卫视《非常记忆》 2008年4月 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2008年9月 光线传媒《电影往事》2008年12月 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2009年7月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2005年、2006年,迟志强三次参加中央台《流金岁月》栏目的录制,与影片《赤橙黄绿青蓝紫》、《夕照街》、《小字辈》当年的主创人员共同讲述难忘的电影人生... [编辑本段]报刊杂志书籍专访1983年5月 《大众电影》封面2004年6月 《家庭》2006年7月 《新周刊》2006年8月 《金陵晚报》2007年1月 《洛阳晚报》 2007年3月 《石狮日报》 2008年2月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及专访 2008年3月 《南京周末》2008年4月 《新京报》2008年5月 《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 《检察日报》、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栏目 2008年5月 《法律与生活》杂志2008年5月 《中华儿女�6�1青联刊》2008年7月 《齐鲁晚报》 2008年7月 《生活日报》2008年11月《北京青年周刊》 2008年11月《黑龙江生活报》2008年12月《海峡都市报社》2009年1月 《成都商报》2009年1月 《金华晚报》2009年1月 《共和国记忆60年》2009年5月 《南鄂晚报》2009年6月 《南方人物周刊》周年特刊封面2009年8月 《湖北日报·前卫》杂志 [编辑本段]励志之语1. 面对磨难,要主宰自己!主宰自己,将永远是强者!2.人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 3. 面对现实!珍惜每一分钟,路,就在自己脚下! 4. 人的适应能力是最强的!最豪华的我适应了,最恶劣的我也能适应!5. 任何人,在不同的环境都要有尊严!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6. 正是亲人、朋友和万千影迷的鼓励和帮助,让我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7. 但是我有精神支柱:我又回来了,我还是厂里的人。为了这一丁点的希望,我也会奔着这个希望走! 8. 一个人一生当中,路很长又很短暂,尽量少有困难,少有挫折,让大家很好的生活,享受自己的每一分钟。 9.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和地位比你高的人,还是地位比你低的人,或是曾经受过你恩惠的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他。10. 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目前所拥有的美好生活。11. 有人遇到挫折,妻子抛弃,朋友不理,同事冷落,可现在却有那么多朋友关怀我,相信我,鼓励我,我得到了忠诚的友谊。12. 重新获得失去的一些,这个动力让我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我在心里暗暗说:迟志强,如果有一天,我能再去拍戏,我一定好好珍惜。13. 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比较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有磨难,就想起自己那个时候多需要帮助啊!我的变化就是:我要成为别人的精神支柱14. 特殊经历,让我付出的努力比常人多10倍、20倍,但这段经历也让他变得坚强了许多,一个遭遇过挫折的人,一旦爬起来,总想做得更好,以让人瞧得起。15. 朋友是一张没有标价的支票,在人最困难的时候,最艰难的时候,朋友来到咱们身边,那是咱们的精神支柱!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不要轻易的让朋友离咱们远去!16 .我又重新获得了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在摄影机面前,我的成长、我艺术上的天赋,在这一刻更加真实。人的成熟就在于曾经的经历。我把我的人生的体会都倾注在表演中了!17. 生活就是这样,总会有磨难,碰到磨难,不要放弃,让时间去医治你的创伤。每个人要有责任,对子女,对家庭。激情没有了,咱们把它变成亲情,骨肉之情。18. 我许诺剧组也好、歌舞团的也好、社会各大企业也好,许诺的时间,我一定按照这个时间去给人家一个保证,这样可能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人家都会给你信任!如果你失去一次信任,别人下次再做些事情考虑到你的时候,那他总是会不太踏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要奉献真诚,守信用,那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19. 作为演员,不分地方大小,因为每个地方都有民族文化。现在强调文化建设要从基层开始,演员要下乡到一线演出,把观众需要的奉献出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就是我们演员最开心和快乐的事。20.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我的事业与好朋友的关心、支持是密不可分的。21. 什么事情就去真真诚诚的,一是一,二是二,有困难,有挫折都是暂时的,有辉煌咱们去好好享受。 22. 80年代正好是我事业、生活、个人道路发生剧变的一个时代。我最辉煌的时候是80年代,最艰苦、最磨难、最坎坷的时候也在80年代。失去的东西我又重新获得也是在80年代,重新获得政治生命、艺术生命,乃至我个人喜欢的电影、电视表演艺术等等都是在80年代。这是一种幸运还是我的悲哀?我说不清。 国家在经历着改革开放。而我个人,也经历着国家和个人的互相作用。我有得有失,有幸运有磨难。 24. 迟志强对新华网乌鲁木齐记者说: 新疆是一个令他无限向往的地方,这次新疆行对他来说是第一次,也是收获颇丰的一次。雄伟的天山、苍莽的戈壁、荒凉的沙漠,蓄积深厚的历史底蕴、悲凉雄壮的人文背景,充满西域情调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无不都给他带来了鲜活的艺术灵感和创作灵感。 每到一处,新疆歌迷、影迷对他的热情程度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是天山深处的一个小县城,在12日的演出中甚至出现了演出票一票难求的场面。 25. 迟志强对前去采访的华商报记者说: 他对陕西有着深厚的感情,前两晚的演出更是让他感受到了分外的温暖。平安夜当晚的演出中,当他跳下舞台走到观众中间时,歌迷们狂热地拥抱他、安慰他、鼓励他,他装在口袋里的一摞签名照被一抢而光,还有人不惜花上百元买来好几束花献给他。他真的没有想到现场气氛会那样热烈,他感到欣慰和满足。 26. 2006年8月,迟志强对前来采访的《金陵晚报》记者说:我刚从新疆演出回来,我在那边演出,大家跟着我一起唱。其实这些年我在各地的演出都特别受欢迎,我很感动。 27.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默默地支持我! 28. 迟志强评价他的妻子,“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少不了一个优秀的女人,虽然我很不成功,但她很优秀。” 29. 演戏,这是我一辈子最愿意干的事情,我这次回家乡,就是想告诉我的老乡们,我迟志强摔倒过,但我挺过来了,我会用自己的歌声告诉大家我现在挺好。30. 迟志强在演唱会上对现场的观众说:亲爱的朋友!不管咱们将来的道路多么漫长,面前充满多么大的艰难,主宰自己,将永远是强者!望咱们每一个朋友都能够像水手一样,勇敢的去面对将来要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1. 我知道实际上大家关注迟志强,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在经历了那一切之后现在是什么样的。也希望我能够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再有所建树,我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只要是有机会。因为在经历过那些之后,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迟志强,祖籍山东,1958年10月出生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儿时的迟志强勤奋好学,很早便显露出表演方面的天赋。在哈尔滨铁路学校读书的迟志强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和学校的文艺骨干。

1993年10月1日创刊,原名《婺州生活报》。1994年9月1日,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更名为《金华晚报》。由金华日报社统一自发。现为周七刊,周出144版。《金华晚报》4开24版(周一16版,有时28版),目前于10月10日改版。期发数12万份,覆盖包括义乌、永康、东阳、兰溪、磐安、浦江等县(市)的整个浙中地区,其中金华市区6万份,义乌3万份。《金华晚报》以贴近性定位,走市民化的路子,深入城市居民,切入主流人群,报道今日新闻,纵览天下大事,服务居民生活。是一份新鲜好看、实用、有品味的城市主流报。

跳江女子在江里一沉一浮的,救人男子在江里托了她一段时间后,喊了一声“谁来帮忙一下?”可能是体力不支,接着他继续托住女子在原地不动了。这时候,边上有个上身穿皮休闲服的男子把外套、鞋子脱掉,下水游过去帮忙。接着,有辆摩托艇开过来救人。当摩托艇快开到女子身旁时,看见穿红色毛线衣的男子已经沉下去了。

新民晚报总编辑

1932年,冯英子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1938年,冯英子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1945年,他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新中华日报》总经理,苏州《大江日报》社长。1949年任香港《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53年,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1960年调任《新民晚报》编委,1981年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大地文化社社长,《当代中国上海卷》副主编。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老报人,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冯英子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在10多家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总编、社长等职,1987年,冯英子被评为第一批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5日,冯英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图①:六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图②:李四光、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为《十万个为什么》撰写的原稿。 制图:蔡华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科普读物,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1960年,我有幸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之一,从此与《十万个为什么》结下不解之缘,参与从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写作。回顾《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于当今出版科普读物也有些许有益启示。《十万个为什么》的诞生《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创始者,当数资深出版家、当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即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国忠。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查阅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发现数量很多,但都是几万字的小薄本。他和编辑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爱问“为什么”。于是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大型问答式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动员编辑们献策,在一块黑板上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设想。不知道是谁,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得到一致赞同。《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在1929年出版的一本书,很受欢迎。1934年,这本书在上海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以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王汶、郑缤、余诗琴的中译本均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书名。伊林在这本书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炉子再到衣柜,边旅行边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诸如“面包里面的小窟窿是哪儿来的?”“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层厚的衬衫暖和?”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1954年6月1日《人民日报》上曾用16个字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了20余个“为什么”,只有5万多字。王国忠决定打造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组成丛书。最初的计划是出版5册,即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编辑们深入到中小学,从孩子们那里征集3000多个为什么,使《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来自生活,贴近小读者。编辑部最初约请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写了一年,可是书稿枯燥无味,像教科书。编辑们调整组稿思路,改为约请一批科学小品作家写稿,把一个个“为什么”写成一篇篇文笔生动的科学小品。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是逐册推出的。最早出版的是第一分册,即物理分册,在1961年4月出版。第五分册,即生理卫生分册,在1961年10月出版。物理分册第一次印刷仅为5000册。那时,少年儿童读物起印数通常是2万册或者更多。物理分册“试水”成功后,化学分册在1961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增至3万册。《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没有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只在新华社1961年5月21日关于“六一”新书的电讯中,有这么一段:“《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儿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奥秘。”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的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路过书店,从众多的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肯定。1961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并写了一段编者按加以推荐,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第四、第五分册,使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五册出齐之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在1961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并加编者按加以推荐。从1961年11月起《北京日报》《大公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安徽日报》《广西日报》等都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遍地开花。196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栋榕森”是出版家陈原的笔名。文中评论该书:“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196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一是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报道《〈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同时刊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册封面;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时起,便依靠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魅力,被广大读者认可。不间断的修订再版之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8个分册,总共收入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总发行量达到580万册,奠定了图书的品牌基础。《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科学小品文风,充实内容,按照学科门类分册出版,使《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系统化。第二版分为14册,总共收入2003个“为什么”,作者队伍比第一版扩大一倍。第二版的另一重大改进,是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傅鹰、钱崇澍、苏步青等,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顾问、审稿人。第二版的内容比第一版本更加丰富、系统、准确,是一个较完善的版本。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1990年初,少年儿童出版社着手推出新的“续编本”,即已经出版的14分册不动,增加新的分册。“续编本”总共10个分册,如此一来,《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增加到24分册。采取这样“续编”的方式,好处在于保持了原版本的完整性,而“续编本”则全部是新增的“为什么”。第四版发行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持续到1999年,将近20年,所以第四版发行量很大,印数达3000万册。在出齐《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之后,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筹备出版第五版。因为在1999年出版,第五版通常被人们称为“新世纪版”,有几大特色:一是紧凑、简练,从第四版的24分册,缩减为12分册;二是与时俱进,除保留原版中的基础科学知识部分,刷新了2/3的篇幅,涉及50余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总计300余万字;三是强调科学家的作用,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这部书的编委会,众多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四是首次设立索引资料分册,读者依照关键词,可从资料分册查到相关内容在书中的具体位置。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启动第六版编辑工作。第六版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作者以科学家为主。第六版有115位院士参与前期策划,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位作者(大都是科学工作者)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写作。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亮相上海书展:全书600万字,收入4500个问题,80%的“为什么”更新,7000余幅彩色图片。第六版共18册,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卷、专题卷、热点卷。第六版提供了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展现全球科技和文明新成果,聚焦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发现。《十万个为什么》凝结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代编辑的心血,汇聚着上千位科学家和科普作者的精心创作,承载着数以万计读者的多年呵护。更重要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展之路,也是新中国出版史的缩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再版,内容吐故纳新,使这套丛书成为常青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万个为什么》还会出第七版、第八版,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科学启蒙读物。(作者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之一,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编辑:思羽

正厅级。新民晚报的总编辑属于正厅级,一般的高校校长的级别是一样的,级别是比较高的

厦门晚报总编辑

编委一般指的是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它是一个技术性的职位,在报社中负责新闻报道的编排、审核和编辑工作,是报社新闻编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编委的级别和报社的规模有关,一般情况下,编委属于中层管理职位。

方池雄在积极务实做好商业领域各项事业的基础上,始终秉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业与传播比翼双飞”的从商宗旨,接受《厦门晚报》、《海峡导报》、《东南快报》、《泉州晚报》、《开放潮》、《福建税务报》、《南方日报》、《中国税务报》、《中国商报》、《闽商》、《销售与管理》、《人民文摘》、《中国经营报》等数十家媒体采访,以其丰富的经商实战经验为基础不断提出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被中国媒体誉为“实战派‘闽商’专家”。2003年4月,方池雄先生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在接受《福建税务报》的采访时对中国家族制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深刻的基本观点——《家族制要得,家族管理要不得》 ,得到了福建籍民营企业家的广泛赞同。2004年5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联合举办“第一届世界闽商大会”。方池雄接受《东南快报》专访——《“第四元素”提升闽商品格》 ,首次对闽商的特质尤其是海洋文化气质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概括,引起与会闽籍商人及学界的广泛共鸣,堪称“闽商精神”的首倡者。2004年10月,方池雄先生接受《厦门晚报》独家专访《“厦门模式”崛起中国东南》 ,以一个经商实践深耕于闽南文化土壤的区域经济专家的宏观视野提出厦门“海洋型城市”、“厦漳泉联盟”等设想,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仍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为市民所津津乐道。2005年1月,方池雄先生接受《海峡导报》独家专访《“海西人”历史精髓》 ,对福建籍企业家(包括台湾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精髓进行了深入地阐述。随后,方池雄先生在《开放潮》、《中国税务报》、《中国商报》、《中国经营报》、《销售与管理》、《闽商》等媒体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以采访或撰文的形式(如《“福州跳高”催生“闽东北经济圈”》 、《IRM的“福建演义”——访实战派管理专家方池雄先生》 、《厦门民企傍上跨国大腕还缺什么?》 、《小投入大产出》 、《中国顶级CEO的四个共同挑战》 、《中国企业风雨二十年》 、《中国企业20年节奏的胜利》 、《平衡计分卡之路——专访方池雄先生》 、《“泉州模式”,你能走多远?》 等)不断提出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被中国媒体及商界誉为“实战派‘闽商’专家”。2010年5月,“第三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方池雄再次接受《东南快报》专访——《闽商铸就中国海洋商业文明》 、《闽商勇于创新打破封闭》 ,再次系统对闽商的发展动态和思路进行阐述。2013年6月,“第四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方池雄接受《厦门晚报》专访——《方池雄:问道“闽商精神”》 ,首次对外披露人生经历与经商生涯。2013年9月,“第十七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在厦门隆重举行。方池雄接受《福建税务报》(现《海峡财经导报》)专访——《方池雄:践行“闽商精神”的脚步》 ,在《方池雄:问道“闽商精神”》 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人生经历与经商生涯。

34年前我们调查了五通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07月28日13:34 海峡网-厦门晚报寻找日寇侵略厦门死难者编前:本报开展日本侵华期间厦门死难者调查的消息见报后,许多调查者纷纷来稿,讲述他们在过去调查中所了解的日寇的兽行,龚洁先生此文是其中之一。我们欢迎大家继续提供包括调查经历在内的线索。1971年6月,市革委会宣传组一行14人,在五通社调查日寇杀人的经过,记录如下:1938年5月10日,日寇海军山冈、志贺、福岛三支部队,分乘13艘舰艇,在飞机掩护下,在五通社登陆。日寇见人就杀,见房就烧,1000多人的五通社就被杀死116人,烧毁房屋100多座,几百间。其中,东宅70多人中被杀死24人、伤10人;凤头100人中被杀死19人,泥金被杀死40多人。东宅21座房屋被烧毁9座,凤头被烧42座,耕牛、粮食、鸡鸭、地瓜干、芋头等无所不抢!东宅林乌目一家6口,3个儿子、女儿和他5口人被杀死,乌目妻子被砍伤头部,未死。林水浸一家3口全被鬼子杀死。坂美石练子一家3人4命(媳妇怀孕)被活活烧死。泥金孙美仔祖孙三代全被杀死,林马达下海抓鱼被鬼子发现,被枪把打死。最惨绝人寰的是把孩子从母亲的怀里夺走,用刺刀捅进孩子的肚子,扛在肩上作乐后,把孩子扔进水塘,再把母亲砍死。5月12日一天就残杀40多人。张金钗老母亲把一家8人藏在家里。鬼子砸门未开,就浇汽油烧房子,张金钗老母亲冲出去就被鬼子砍倒。怀孕的黄招治背着刚满2岁的女儿往外跑,鬼子用刺刀刺死了招治,背上的女儿吓得大哭,鬼子一脚踢去,当场踢死了她。张金钗老母亲惊醒,挣扎着站起来,对着鬼子怒骂“夭寿兵”,鬼子朝她连开两枪。8个人中6人被杀害,2人受伤!黄水龙的叔叔牵着牛上山锄花生,被鬼子发现,水龙的叔叔准备与鬼子拼死,鬼子立即开枪把他打死!每年这个悲惨的日子,五通社都要祭祀被日寇杀害的村民,称之为“日本祭”,五通人民永远记住这血仇深似海的日子。龚洁(厦门晚报)向那不屈的身影致敬他们名字不被人知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60年前,狼烟四起,国破家亡一场全民纾难的抗战全线铺开他们纵横八闽大地用简陋的武器把敌人赶出烧焦的家园用无数的血肉、精魂铸就一座抗战的丰碑历史,永远不能遗忘他们福建中国八年抗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的策划从一幅《八闽抗战地图》起步探访昔日战场的浓烈硝烟聆听亲历老兵的血色追忆揭示国难当头的民族精神一路追寻八闽救国魂剥开层层历史战雾还原那场决定民族命运转折的抗争给你最贴近最真实的八闽英豪在有风有云的日子更怀念那些不屈的身影1938年5月10日,五通村,日军在这里把厦门撕开一个血口,标志着日军开始全面入侵福建,福建抗战就此全面展开。时至今日,当年日军的登陆点,只留下4株郁郁葱葱的榕树;当年的万人坑,只留下一片平静的海滩……我们从五通村洪文深老人的童谣里,从厦大博士生导师孔永松的分析中,从抗日义士江发土的断语中,探寻三天保卫战的惨烈,七年沦陷期的坚持。铁血厦门目击排长死了,老婆捡起机关枪“滚滚滚,大家起来拍(打)日本!阿兄做先锋,小弟做后盾,拍甲(打得)日本鬼仔变做番薯粉。”五通村,位于厦门岛东北部,隔海和同安、金门相望,由泥金、凤头、浦口等自然村组成。5月18日下午,年近九旬的洪文深老人,用闽南话给我们唱着儿时的童谣,“67年前,日本鬼仔就是从这里打进厦门的,仗打得太激烈了,海水都被染红了”。67年前,洪文深只有10多岁。1938年5月9日晚,出海的大人回来说,又在海上看到几艘抛锚的日本大军舰。谁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自打金门沦陷,日军的军舰就经常出没五通海域,侦察机也频频光顾村子上空。5月10日凌晨3时许,一片漆黑,一片寂静,突然传来猛烈的炮声,接着是“日本鬼仔打进来了”的惊呼声,还有密集的枪声……房屋燃起大火,大人拖起孩子就往外面冲……大批日军乘着汽艇上岸,驻扎凤头的是国民党七十五师的一个排,只有几十人,守在岸边拼命反击,“100多个日本兵刚冲上岸,一下子就被打死好几个”。最终敌众我寡,这个排全部战死,“排长大喊着,举起机关枪朝着日本兵扫射,被打死了。他老婆冲了过来,拾起机关枪接着扫射,也被打死了……”日军的飞机开始低空攻击,看到人就疯狂扫射,路边的沟渠里都是血水。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是凤头村的祭日,家家户户都要摆出水果香烛,祭奠1938年5月10日遇难的族人,“那天家毁了,人死了,后人要永远记得这种痛”。铁血厦门探访扒开沙子,底下就是万人坑五通是厦门沦陷期间遭受蹂躏最惨重的地方之一,偏僻的凤头沙滩留下了“万人坑”。表面看起来,凤头沙滩再平常不过。五通村民周天福说,这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埋人的坑,前几年还能找到人骨,走在上面会突然陷进坑里。海滩边有座小庙,附近村民把捡到的骨头都搁置在里面。每逢清明、冬至,都会来这里烧些纸钱,祭慰亡魂。庙的旁边立着一块石碑:“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厦门沦陷时期,侵厦日军为巩固血腥统治,秘密或公开将我人民群众、抗日志士以及盟国人士数百人屠杀于五通海滩,至今白骨累累……”一次捡螃蟹时,洪文深曾目睹日军在凤头沙滩的暴行:日本兵运来一卡车的人,在海滩上挖出一个大坑,让卡车上的人在坑边一字排开,然后举起军刀,一个一个砍头,推进坑里,如果碰上小孩就直接扔进坑里,海滩上一片惨叫声……农历八月廿一,是附近泥金村的祭日。1942年的这一天,厦门的抗日志士在中山公园,向伪厦门特别市政府成立3周年纪念会的主席台投掷手榴弹。日军怀疑是泥金村的人干的,一下子抓走30多个村民,在那年农历八月廿一,把其中16个村民杀害了,就埋在凤头沙滩的“万人坑”里。“只要把沙稍稍挖开,就能看见几具白骨,骨头上都带着伤痕,不少头骨还保持着张嘴呼叫的模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孔永松,曾在1969年参与“万人坑”的挖掘。铁血厦门•大事记18万人剩万5月10日凌晨3时在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日军海军陆战队约700余人,从泥金、五通一带强行登陆。守军四四六团二营当即迎战,营副和第五连连长阵亡,阵地被突破。随后,四四五团三营奋起抗敌,将登陆之敌一部包围于江头一带。午后,日军组织力量不断向守军发起攻击,四四五团三营伤亡过半,被迫撤到云顶山、金鸡岩一带。5月11日日军一部突入市区,守军退路被截,大部重返前线死战,一部进入市区。义勇壮丁、保安队与敌展开巷战。5月12日日军后续部队1500多人相继登陆、占领全市。当晚厦门守军撤往大陆。5月13日厦门全岛陷落。在厦门保卫战三天中,守军打死、打伤日军500人左右,而守军四四五团1500人中,阵亡800余人,三营副营长和四个连长全部阵亡,全营仅生存6人。厦门保安队、各炮台守军全部殉难,民众在战火中死伤多达三四千人。厦门原有约18万人口,战争中大量市民逃难,至沦陷时已骤降到万人。

  • 索引序列
  • 合肥晚报总编辑
  • 合肥日报副总编辑
  • 金华晚报总编辑
  • 新民晚报总编辑
  • 厦门晚报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