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晕……同学啊!咱们是一个班的吧,哈哈哈
育种是指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育种技术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又可以分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与动物育种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DNA标记辅助技术等。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和DNA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共同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内容。加上胚胎工程育种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则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技术框架。按照常规的动物育种方法要改良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其生长速度,产奶量,产毛量,产蛋量,饲料利用率及产品质量等,往往要经过多代的选择和选配杂交,才能得到高产的纯种家畜或品种。目前大多数生产上所用的家畜都是用这种选择和选配相结合的传统动物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一是所需时间长,二是一旦品种育成,就不易引入其他的新的遗传性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育种发展。无论是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都在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水产动物育种和畜牧动物育种都加大了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我国水产动物养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2003 年1-9月份海水养殖产量达万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动物只是进行单一的野生品种的养殖,很多养殖品种一直处于野生状态。长期近亲繁育、累代养殖,导致了近交衰退,种质逐年下降,表现为生长缓慢、经济性状下降、抗逆性降低等等。再加上病害的发生、养殖海区环境恶化等因素,致使近些年几种重要的养殖水产动物均发生了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较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成为实现水产养殖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法(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水生生物与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一特定目的基因导入水生生物体内,其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发生相应改变的水生生物。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动物得益于1982年美国学者Palmiter得“超级小鼠”的培育成功。自此以后,转基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1985年我国学者朱作言将人的生长技术基因导入给予体内,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鱼。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克服生物种间杂交不育以及远缘杂交困难等问题,显示出极大优势。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技术在水产上的应用日益多元化、完善化。设计的对象包括各种海、淡水经济鱼类,海洋贝类等。转入的目的基因有生长激素基因、抗冻基因、抗病基因等。整合率也提高20%以上,部分品种高达50%。转基因鱼具有诸多生物性状优势。据此,有关学者预言,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二)性别控制在养殖动物中,由于性别不同而表现出生产速度不同是比较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养殖则往往希望养殖生长较快的性别占优势种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中国对虾在体长10厘米以后,雌虾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牙鲆在二龄鱼以后,雌鱼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而在某些鱼类则是雄性个体生产快于雌性,如罗非鱼。因此,才用生物学技术或其它相关技术手段,能达到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研究已经开展多年,该技术在品种的改良和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杂种优势的利用实践表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是杂种基因型的杂合性,而要增加杂交种基因型的杂合性,杂交亲本之间就要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具有周期长、投资大、费时费力等缺点,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已成为有效的育种工具。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将是水产养殖育种的必然趋势。(四)细胞工程染色体操作三倍体应用染色体技术培育三倍体,以获得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是生物领域广泛尝试的一项工作。由于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如果鱼类能获得三倍体的话,则可把营养物质用于生长上,能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可分为天然雌核发育和人工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对当前鱼类育种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建立纯系、稳定杂种优势及提高选择效率。 细胞核质杂交(核移植) 技术细胞核移植是应用显微操作,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内的方法。将一种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动物卵细胞,由此发育成的杂种称核质杂种。获得的核质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细胞融合技术鱼类细胞融合技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2 个或多个紧连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鱼类育种方式,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融合在一起。鱼类细胞融合法在遗传育种、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日益成为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中的热点。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大致相同的,但因为水产动物的特殊性,与畜牧动物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水产动物的生长环境特殊,水产动物育种是难度较大的动物,难度高是因为生活在水体内,研究人员不易观察,不易区分,这也是水产生物的育种技术不像其它农业生物有那样多的育种技术方法的原因.就我国而言,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群体选育出的品种(草鱼/鲢鱼/鳙鱼等)和杂交培育的品种;难度大的第二个原因是水产生物多数在出生时个体很小,无法进行物理标记,这样使家系选育在我国水产生物中应用较少选择育种时水产动物的标记难度要高于畜牧动物,水产动物的个体大小。一般水产动物的个体小于畜牧动物,繁殖时间也要短于畜牧动物,所以水产动物提取某一个优良品质要比畜牧动物所需时间少,水产动物的地域性。水产动物的地域性要强于畜牧动物,所以育种时水产动物的基因交流比畜牧动物困难但水产动物与畜牧动物的育种技术还是大致相同的,都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开发出更多的优良品质,减少育种时间,降低育种成本,获得更好的品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给分
鱼类育种方法有很多种,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分子辅助育种等。1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是鱼类育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手段。根据目标性状的不同,又分为隐性基因选择育种和显性基因选择育种。在隐性基因选择育种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为蛋种金鱼;而通过显性基因选择育种生产出五花金鱼。.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彼此交配,使其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再经过选育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是观赏鱼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杂交育种并不产生新基因,而是将现有生物资源的基因和性状进行重新组合,将分散于不同群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建立符合人们意愿的基因型和表型。目前,观赏鱼育种中杂交技术运用得比较成熟的有金鱼、孔雀鱼、德国锦鲤(日本锦鲤与散鳞镜鲤杂交)、血鹦鹉等.包括自交、品系间杂交、种间杂交、属间杂交、复合杂交等3多倍体育种就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加拿大的全雌三倍体虹鳟已投入商品化生产4单倍体育种是采用各种途径产生单倍体以迅速获得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单倍体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孤雄生殖、孤雌生殖、雌核发育以及雄核发育。最著名的是异育银鲫的发育5核移植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克隆”,它是应用显微技术,将一个细胞的核移入另一个细胞中去,从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精细技术。我国的核移植技术在鱼类方面已经成熟,如1963年童第周等人首次实现中华鲭皱和金鱼之间的核移植.6基因转移即转基因,是基因工程的一部分,它是借助于基因工程技术将确定的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体的染色体中。
异:前者对象是水产动物,后者对象是畜牧动物。同:两者都是强调育种,且两个专业就业都很困难。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著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tylsixteqq88768820022011-9-23 22:16:33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著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纲目科属种:纲:硬骨鱼刚和软骨鱼纲软骨鱼纲:数量极少,有鳐、鲨、鲟鱼等(骨头有点像我们吃的猪脆骨)硬骨鱼纲:常见有鲤形目(鲤鱼)、鲈形目(鲈鱼、罗非鱼)、鲇形目(黑斑原鮡、鲶鱼)等鲤形目和鲈形目最好的区别在于背鳍,鲤形目一个,鲈形目两个。下面还有科属种,非常复杂,有兴趣就自己研究一下
还有嚒??!我也需要啊~ 可以发多一份给我嚒? 谢谢你们啦~~
鱼类的研究领域:1.鱼用疫苗研究和检验鱼常用于鱼病及鱼用疫苗的研究。目前,已注册的鱼用疫苗有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2.生物发育学研究鱼类动物胚胎发育上的机制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许多重要的调控蛋白的表达机制类似于哺乳动物。体型小、生长快、繁殖力强的鱼类备受青睐,斑马鱼、青_常用于发育学研究。斑马鱼3个月达到性成熟,条件合适隔几日就可产卵一次,胚胎体外发育,而且胚胎在体外1d的发育程度就相当于人类胚胎3个月的发育水平。胚体透明,可观察像原肠期的细胞运动、脑区形成和心跳等胚胎发育事件;结合嵌合克隆和颜料示踪等分析法,可跟踪细胞的发育命运,进行细胞的谱系分析,应用于组织器官的起源研究。孔雀鱼胚体透明且发育速度快,其胚胎由于具备便于观察的特性,广泛用于脊椎动物造血系统的发生、血细胞生成及血循环系统分化时序、调控因子等研究。在对体外培养的鱼胚进行观察时,显示胚心管搏动和血管网中出现红色血流的时间要明显滞后于在胚鱼下腹部出现红色细胞团即脾的时间。证实了孔雀鱼胚胎心血管在发育中,脾和头肾的出现要早于心血管,而且它们有独立的造血功能。3.免疫学研究鱼类是开始出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其免疫是比较原始的。用鱼类进行免疫学研究,比较容易阐明某些免疫机制。研究免疫学的鱼类常有鳟鱼、鲑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草鱼等。
中国知网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海洋生物的药用”,搜索一下就有了 1. 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 徐旭,于冰,汤立达 文献来自: 天津药学 2004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人们对海洋生物多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本文就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综述如下。1 免疫调节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海藻多糖、海带多糖、珠蚌多糖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或免疫增强作用。海带 ... 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1 薛静波,刘希英,张鸿芬.海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的新进展 王琪琳,王海仁 文献来自: 生物学通报 2002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较重要的药用资源 ,同时经过化学修饰 (如硫酸化、乙酰化 ) ,将开发出更多的高效低毒的新型多糖药物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的新进展@王琪琳$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 文献来自: 世界科学技术 2001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为海洋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产业化铺平道路。综上所述,开展以药用海洋生物为切入点的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既是我国在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突破口,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海洋生物肽类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名优海洋生物的药用 刘学谦 文献来自: 家庭医学 2001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其鱼鳍加名优海洋生物的药用@刘学谦!研究员<正> 茫茫海洋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名优海洋水产生物,男女老少皆宜,容易消化吸收,有效的增进人体健康。现将几种名优海洋水产生物的药用分述如?...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 秦思昌 文献来自: 解放军健康 2005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发掘和利用海洋生物防治疾病是造福人类的伟业。下面介绍一些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海藻类海洋中生长着1万多种海藻,海藻中含有藻胶、氨基酸、维生素、甘露醇、无机盐等重要的医药成分?... 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秦思昌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略述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 王琪琳 文献来自: 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2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 具有整肠和解毒作用 人们通过对多种乳酸菌细胞壁中多糖组分抗溃疡作用的研究表明,它们能诱导胃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合成水平 ... 略述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王琪琳$聊城大学生物系!山东 聊城 252059海洋生物;;多糖;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药用前途 林文翰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年 CAJ下载 借鉴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从 药用海洋生物中筛选克隆得到活性物质的相关功能基因并阐明药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运用基因工程技 术对认为确切有效地药用基因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克服传统生化提取方法的产品产量小、纯 ... 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药用前途@林文翰$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甘露醇的药用研究进展 詹天荣,宋金明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药物 2003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药用;;生物活性甘露醇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既可用作原料药配制甘露醇注射液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司玫,展翔天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药物 2003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海洋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具有极大的药用潜力,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药物前景广阔。现简述2 1世纪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1] 翁心华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马程琳,邹记兴 文献来自: 海洋湖沼通报 2003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此外许多海洋生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及工业价值。因此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 ,?...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王斌 ,1996 )。中国海域辽阔 ,海岸线漫长 ,其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清潮 ,1996 )。1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1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搜海洋生物 的学术趋势 翻译 海洋生物的药用
1. 作物遗传育种取得显著成就新品种的产量不断提高,品质显著改善。育成的一批优质稻米、优质面包、面条小麦、高油大豆、“双低”高油油菜和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品质标准达到国标一级或部颁优质一级标准。(2)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在杂种优势利用、诱导有利基因变异的细胞工程技术、转移有益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目标性状高效选择技术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一批育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提出了茎蘖、粒间和根系顶端优势为中心的超高产水稻生理模式和“后期功能型”超级稻新概念;攻克了大豆雄性不育性的保持和大豆田间的昆虫传粉问题,初步实现“三系”配套;人工杂交棉花制种技术、核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取得进展;建立了“纯合两用系、临时安全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油菜授粉控制系统。培育出的二系超级杂交水稻、杂交大豆、杂交抗虫棉和“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居国际领先水平。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定位与紧密标记控制抗水稻白叶枯病、抗稻飞虱、抗褐飞虱、耐贮藏、低垩白率基因,抗小麦白粉病、淀粉品质、抗穗发芽基因,抗大豆包囊线虫基因,抗玉米矮花叶病、丝黑穗病、锈病基因,油菜种皮色素合成基因;建立了滚动回交与标记相结合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分子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育种技术: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及花粉管通道法初步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在无选择标记、选择标记基因删除和目标基因产物定性降解、植物组织特异性优势表达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高植酸酶玉米、抗虫玉米、抗病虫水稻、抗除草剂水稻、抗黄枯萎病棉花、抗旱耐盐小麦、抗蚜虫小麦等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培育出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8个,同时创制出一批具有特殊性状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等转基因新品系。2.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和显著应用效果(1)作物高产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创建了稻麦作物的“叶龄模式”和高产高效群体质量调控理论、质量指标及其技术体系,有效地指导了稻麦作物栽培与调控;基于作物产量构成、光合性能和源库关系研究,创建了作物产量形成“三合结构”理论模式和定量方程,提出了作物结构性挖潜、功能性挖潜和同步挖潜的高产途径,在指导作物可持续高产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创新了稻、麦、玉米的高产核心技术30余项,集成创建了适于三大平原的三大作物高产、超高产组合技术模式40余套,培创出一批可持续高产、超高产典型和示范样板,并大面积推广。(2)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步提高技术创新:在作物高产优质同步提高的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小麦品质生理和优势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小麦优质高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水稻、棉花、油菜和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也取得了显著成效。(3)作物精准、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作物精准、简化、高效栽培一直是我国作物栽培的主要热点,在“水稻精准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规程”、“小麦、玉米一体化节肥、省肥、简化、高产四统一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移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领域取得新成就,获得了显著的节能、省工、高产、高效效果。(4)生态安全环境友好作物栽培技术与理论创新:维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环境友好生产成为作物生产的新课题,“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原理与技术”研究成果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农药用量60%以上;此外,明确了裸露农田、弃耕沙质农田和退化草原是沙尘的重要尘源,提出了农田保护性耕作和退化草地治理是防止土壤沙化、风蚀和沙尘的技术途径,分别建立了东北春玉米区,华北平原小麦、夏玉米两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保护性耕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增产效果。(5)作物栽培信息化和数字化农作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在作物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构建了一批服务于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立了主要作物生产信息化平台及服务体系,创新集成了数字化农作技术,正向作物栽培技术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三、国内本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我国作物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相比,作物科学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1.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的丧失严重,拥有自主产权的分子标记少、新基因发掘和利用进展慢,作物育种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跟踪性研究多、原始创新少,缺乏关键性的创新与突破。2.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的实用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缺乏规模化基因发掘与克隆的技术平台和规模化高效安全的遗传转化体系,拥有自主产权的基因和实用分子标记少、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的实用化程度低。3.突破性重大品种缺乏。我国育成的作物新品种数量不少,但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广适应综合性状的突破性重大品种缺乏,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缺乏国际竞争力。4.种子产业化水平低。我国遗传育种体系和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种子生产规模小,种子生产质量保障条件不足。 1.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体系薄弱。作物栽培学科体系不完善,还存在理论与技术不配套,与相关学科相比科学性和先进性还有差距。2.关键栽培技术创新不足。目前我国栽培技术是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集成组装,缺乏关键原始创新和现代高新技术在作物生产技术上的创造性应用,技术更新换代不明显,作物生产信息化和数字农作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3.多目标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没有根本解决。超高产突破、优质高产同步、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和农产品污染控制等技术难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中低产区的抗逆、更加高产高效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4.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我国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体系和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技术推广体系十分薄弱,生产者技术水平与劳动素质亟待提高。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技术作物育种学实验农业概论农业系统工程学农学庄稼医生技术手册植物育种原理与方法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及应用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油菜品质改良和分析方法油菜生态和遗传育种研究芸薹属植物的生物工程2004年加拿大油菜研究情况简介21世纪初湖南油菜生产发展趋势2BF-6型稻茬田油菜免耕联合播种机的研究681A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农艺性状的影响ACC合成酶基因技术在培育延熟保鲜果品上的应用ASK1 physically interacts with COI1 and is required for male fertility in ArabidopsisBiodiesel prod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Breeding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Bt transgenic insect-resistant Brassica napus linesBt杀虫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油菜中的动态表达与其抗虫性研究Bt毒蛋白基因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Bt毒蛋白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获得转基因植株Bt毒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Cytogenetic studies on rapeseed. The analysis of salient feature on the chromosomal morphology of mitotic prophase in rapeseedEffects of lipoxygenase null genes of soybean in controlling beany-flavor of soymilk and soyflourInheritance and mapping of a restorer gene for the rapeseed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 681ARAPD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ofRAPD技术及其在油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Sensitivity of Maize Seed Germ 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to Water Environment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 CHA and its hybrid of winter rapeseed (B. napus) in ChinaStudies of Graft Transfer of Endogenous Gibber ilic AcidsStudies on cytology of visible chromosome formation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e during cell cycle in rapeseedTA-29基因与转基因油菜杂交系TE缓冲液对RAPD带型的影响The effect of ZMA on inducing male sterility on spring canolaWeb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60Co电离辐射对油菜影响的研究“单低 双低油菜系列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单低 双低油菜系列标准”的制定及评价“单低 双低油菜系列标准”的推广与实施情况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物质代谢研究不同播期对不同基因型油菜产量特性的影响不同播种期油菜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不同施氮水平和氮素来源烟叶碳氮比及其与碳氮代谢的关系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采后病害的影响不同植物激素对油菜角果生长和结实的影响不同氮量和氮源的烟叶高级脂肪酸含量及其与香吃味的关系 世界油菜生产的发展和我国长江流域油菜带的开发两系亚种间与品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比较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遗传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配合力研究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中国芸芥形态特征特性及类型研究中国芸芥栽培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中国芸芥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分析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研究进展优质油菜新品种湘农油571的选育传播科技信息荟萃学术新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碳氮及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概况作物源─库关系研究的现状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技术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概述俄罗斯油菜育种俄罗斯的油菜育种光叶杂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的研究光周期对水稻源库关系的影响关于植物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标记的可靠性问题关于油菜化学杀雄杂种的几点说明内源赤霉素与油菜不同种性品种花芽分化的关系的研究农业大学与职业中学联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探讨农业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式教学基地建设的探讨农学专业“六边”实习的教学改革探索农学专业《农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农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系统构建农学专业改革的探讨几种分析方法对杂种棉后代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几种化学药物对油菜杀雄效果的研究几种酶活性与油菜油分和蛋白质及产量的关系加拿大卡诺拉的生产和销售加拿大油菜品种的演变及现状匈牙利捷克波兰高等教育考察的启示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ⅡKMS-1对甘蓝型油菜育性的影响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十字花科芸薹属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的利用研究单双低油菜研究进展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湘杂油6号的选育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3号选育及品种特性研究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5号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5号的选育双低油菜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双低油菜湘油11号高产长势长相及栽培技术的探讨双低油菜湘油15Bnapus对菌核病抗性的研究双低油菜湘油15号对菌核病抗性研究简报双低油菜湘油15号种植密度的调查国外关于Sinapis arvensis L.的一些研究基于Web的油菜生产专家系统施肥知识表示基于Web的油菜生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理科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实现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技术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与油菜育种基因枪法向甘蓝型油菜转移反义FAD2基因的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抗虫油菜中的遗传行为外源基因直接转移技术之评价大学理科教材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与豆制品产生豆腥味关系的研究进展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的缺失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的缺失对种子劣变的影响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基因控制豆腥味效果的研究大豆种子脂肪氧合酶缺失体类型的加工特性研究大豆脂肪氧化酶生理作用研究进展威优207水稻种子对汞铜锌胁迫的耐抗性研究子房注射法与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蓝型油菜的比较研究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影响油菜收获指数的几个生理因子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优质油菜抓住机遇,发展优质油菜抗除草剂油菜研究及其进展拟南芥ASK1与COI1形成蛋白复合体并调控雄性不育改变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发展油菜生产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分子鉴定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Sinapis arvensis L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新疆野生油菜细胞遗传学研究----Ⅱ.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mtDNA分新疆野生油菜细胞遗传学研究施氮对油菜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施钾对油菜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无菌苗法在鉴定油菜菌核病抗耐性上的应用杂交油菜制种行比的研究杂交油菜湘杂油1号的高产分析根癌农杆菌介导TA29-Barnase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的研究植物RAPD标记的可靠性研究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突变体的RAPD鉴定分析植物基因工程与油菜品种改育植物基因工程的新方向——叶绿体基因工程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植物淀粉合成的调控酶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探讨水稻幼穗分化期间减源对源库关系的影响油菜Brassica napus L收获指数的变异油菜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油菜、玉米、晚稻三熟制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油菜不同发育时期喷施杀雄剂1号的杀雄效果和对花药细胞形态的影响油菜不同品种逆境下结实性的研究油菜与芸芥属间杂种离体子房和胚培养研究油菜中内源赤霉素嫁接转移研究油菜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Ⅲ[1].油菜茎杆栽培平菇试验油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多媒体专家系统油菜光温生态特性的研究和应用油菜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及抗菌核病性状的QTL定位油菜化学杀雄杂种湘杂油1号湘油11号×466选育报告油菜化学杀雄药物,机理和杂种研究油菜单倍体植株叶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油菜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油菜和芸芥杂交时花粉与柱头识别反应的研究油菜品种与菌核菌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油菜品质育种的研究:Ⅱ.双低油菜湘油11号的选育油菜品质育种的研究:Ⅳ[1]. 甘蓝型油菜种子中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对菌核病抗耐病性鉴定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油菜对霜霉病抗性鉴定及遗传研究摘要油菜小孢子培养和双单倍体育种研究Ⅰ供体植株和小孢子密度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油菜小孢子培养和双单倍体育种研究Ⅱ影响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胚产量的因素油菜库器官分化发育期剪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油菜收获指数对经济产量的贡献油菜收获指数的研究摘要油菜无菌苗培养前的种子消毒技术油菜栽培密度与几种酶活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油菜栽培管理多媒体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油菜湘杂油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油菜生产专家系统知识库构建油菜生产情况与科研进展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Ⅲ[1].油菜油菜生态特性研究油菜生物量与氮素吸收量及生理效率的动态变化油菜的小孢子培养和双单倍体育种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和杂种优势育种油菜的转基因育种油菜种子内生菌的检测及杀菌消毒处理方法油菜种子特异表达napin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油菜种子生产体系和方法的研究:I[1].双低油菜原原种不同隔离方法的比较油菜种子生产体系和方法的研究:Ⅱ双低油菜原原种种子来源对原种生长[1]油菜育种与生物技术油菜脂肪酸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油菜自交不亲和性杂种优势利用的遗传基础探讨油菜花期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油菜花药离体培养研究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油菜角果内的淀粉酶活性与有关同化物转运的调控油菜转基因的遗传研究油菜转基因育种研究油菜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油菜远缘杂交的遗传育种研究Ⅵ芥菜型油菜几个基因的染色体组定位研究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方法油菜迟播初步研究摘要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油菜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油菜雄性不育性的研究:I[1].甘蓝型油菜波里马(Polima)细胞油菜雄性不育系与十字花科蔬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油菜高效转化系统的研究油菜高油酸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湖南发展油菜生产的措施湘农油571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播种期关系的模拟分析湘南地区油菜播种期研究湘南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特点和适宜品种的研究湘南地区油菜适宜播种期的研究湘油13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分析湘西地区油菜播种期研究烟叶自然陈化过程中高级脂肪酸及有关生化特性动态变化的研究烟叶香气前体物在成熟和调制过程中的变化烟草腺毛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遗传现代生物技术与大麦遗传育种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的特性研究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甘蓝型油菜pep基因片段的克隆和种子特异性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摘要甘蓝型油菜与芸芥属间杂种F-1的获得及鉴定甘蓝型油菜品系一些酶的活性与抗菌核病的关系甘蓝型油菜显性无蜡粉基因的染色体组定位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及通径分析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81A选育研究生物柴油开发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发展策略科技与教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稻田三熟制油菜简化栽培技术研究I 不同播种量对稻板茬撒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稻田三熟制油菜简化栽培技术研究Ⅱ 稻板田撒播油菜的播期品种播种量和播种方式稻白叶枯病菌对水稻悬浮细胞H2O2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篦齿眼子菜沼生水马齿对汞的耐受性与浓缩性研究精密排种器的特征造型及其装配关联设计红光和蓝光对烟叶生长碳氮代谢和品质的影响红麻分子标记的应用研究进展美国油菜生产情况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感光性初步研究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二代分离观察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RAPD分析芸芥Eruca sativa Mill与芸薹属Brassica L3个油用种的远芸芥Eruca sativa Mill对菌核病的抗性研究芸芥抗菌核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芸薹属作物的遗传转化芸薹属植物抗菌核病的研究进展菜籽蛋白对超滤膜污染机理及在线反冲工艺研究谈谈植被保护与植物栽培谷粒饱对油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油菜花粉对蜜蜂生存的影响转基因抗虫油菜中Bt杀虫蛋白基因稳定遗传和高效表达及抗虫性研究转基因抗虫油菜品系选育和性状研究转基因抗虫油菜对菜青虫抗性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油菜的ELISA分析转基因抗虫油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研究及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转基因油菜应用研究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15A生化特性研究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15A结实性的研究辽西半干旱区农田水肥耦合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过氧化氢水杨酸与植物抗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适应现代农业需要 培养高素质植物生产类人才野芥Sinapis arvensis L在中国的发现及意义高光谱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综述)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本科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杀雄剂1号”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湘农油2号”油菜的选育冬油菜稻板田免耕移栽的研究印度油菜的育成品种介绍春大豆花芽分化的初步研究油菜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的影响油菜主要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油菜产品的加工利用油菜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Ⅰ油菜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Ⅱ油菜化学杀雄药物、机理和杂种研究油菜品质育种的研究Ⅰ油菜品质育种的研究Ⅱ油菜增产的几个问题油菜杂种在生长性状上的优势表现油菜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行为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Ⅰ.甘蓝型油菜()光温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Ⅱ.不同类型甘蓝型油菜( L.)异地异季种植的生态特性研究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Ⅲ.油菜()低温敏感期的研究油菜的几个生理障碍及对策油菜的营养特性和施肥技术油菜种子生产体系和方法的研究油菜花芽分化的研究湖南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特点和适宜品种的研究湘油11号高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甘蓝型油菜()的不同杂种组合的优势比较甘蓝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优势比较甘蓝型油菜产量形成的初步分析甘蓝性油菜雄性不育系“湘矮A”及其杂种的初步观察甘蓝型油菜单双低品系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积极行动起来 为我省农业发展做出新贡献论油菜“冬发”
植物育种就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变异和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良种是指在适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上是通过两个密切相关的途径来实现的:1. 改良植物的遗传特性,选育符合农业技术进步要求、有更强适应性的新品种——育种学2. 改进栽培技术和改善栽培条件,充分发挥品种遗传潜力——栽培学第一节 植物的进化与遗传改良进化过程是指自然界现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用于栽培的形形色色的品种类型都是从比较原始植物演变而来的,而且又都处于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达尔文主义者认为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作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人工进化是指现在栽培的园艺植物和其他的农作物都是由最初的野生类型,通过人工驯化、培育和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隔离的种群;突变和由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基本原料;选择的基础在于差别繁殖,造成中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隔离促进了新类型的形成。进化的基本要素是突变、基因重组、隔离和选择。遗传改良是指作物品种改良。第二节 品种的概念和作物良种的作用品种(cultivar, 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品种不是一个植物学分类单位。作物品种的特性:1. 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状。品系是指个别性状与原品种不同,而其他形状基本与原品种相同的群体。2. 一致性是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除可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征一致。品种内个体间在株型、生长习性、物候期和产品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应是相对整齐一致的。可预见的变异是指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特征或特性有一定的变异,如株高和生育期等。3. 稳定性是指该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特征或特性保持相对不变。4. 地区性是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5. 时间性是指该品种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符合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良种的作用: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 改进产品品质3.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4. 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省保护地生产时的能耗5. 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6. 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机械化的发展,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第三节 植物育种与植物育种学 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栽培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植物育种的历史:
植物育种就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变异和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良种是指在适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上是通过两个密切相关的途径来实现的:1. 改良植物的遗传特性,选育符合农业技术进步要求、有更强适应性的新品种——育种学2. 改进栽培技术和改善栽培条件,充分发挥品种遗传潜力——栽培学第一节 植物的进化与遗传改良进化过程是指自然界现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用于栽培的形形色色的品种类型都是从比较原始植物演变而来的,而且又都处于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达尔文主义者认为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作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人工进化是指现在栽培的园艺植物和其他的农作物都是由最初的野生类型,通过人工驯化、培育和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隔离的种群;突变和由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基本原料;选择的基础在于差别繁殖,造成中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隔离促进了新类型的形成。进化的基本要素是突变、基因重组、隔离和选择。遗传改良是指作物品种改良。第二节 品种的概念和作物良种的作用品种(cultivar, 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品种不是一个植物学分类单位。作物品种的特性:1. 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状。品系是指个别性状与原品种不同,而其他形状基本与原品种相同的群体。2. 一致性是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除可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征一致。品种内个体间在株型、生长习性、物候期和产品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应是相对整齐一致的。可预见的变异是指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特征或特性有一定的变异,如株高和生育期等。3. 稳定性是指该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特征或特性保持相对不变。4. 地区性是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5. 时间性是指该品种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符合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良种的作用: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 改进产品品质3.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4. 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省保护地生产时的能耗5. 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6. 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机械化的发展,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第三节 植物育种与植物育种学 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栽培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植物育种的历史:
主题可有花卉语 宠物花卉花卉育种 球根花卉花卉鱼鸟 观果花卉观叶花卉 庭院花卉花卉之乡 花卉种业旱生花卉 花卉现蕾花卉蔬菜 花卉企业花卉品种 水生花卉夏眠花卉 小花卉纹题名可有(摘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花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趋势育种目标更加紧密结合生产与科技的发展及市场竞争的需要育种目标总的趋势;培育“髙产\优质、,高效”的品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国都十 分重视园艺植物的品质育种,注重产品的外观、整齐性、货架寿命等商品性状、,提髙鲜食及 加工品质,改善营养保健价值和消除有害成分。,由于农药用量不断增加,不仅增加生产成 本,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同时农药残留也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培育抗病虫品种乃至兼 抗、多抗品种也成为当务之急。在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有些专家 预言,将来多数植物将需要在目前认为不适合的区域种植。有些园艺植物需要种植到废弃的 工地和矿物、废物垃圾场地,因此,提高园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也会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不仅要考虑产量、品质的构成性状,而且要考虑它们的生理基础,因 此提高品种的光合效率及光合产物的利用率以及理想株型的育种等也引起了育种界的重视。 另外,还有选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节省劳动力的品种,针对产品不同用途和加工方式. 分别选育专用及兼用品种等。 、1重视种质资源的搜集、评价和开发利用育种界逐渐认识到种质资源是育种事业成就大小的关键彳而且随着园艺生产的规模化, 种质资源多样性疋在不断减少,各国和许多育种者都非常重视种质资源调查、搜集工作,许 多国家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种质资源库。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 1 善、规范化的资源工作 体系,如美国农业部、日本农林水产省都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各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搜 集、保存、评价工作,以及建立管理资料档案、种子种苗检疫、繁殖、分发、交换等制度, 使种质资源工作和育种工作密切联系,及时满足育种的需要。3^重视育种应用基础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要提髙育种效率,必须加强和育种关系密切的应用基础学科的研究,只有育种者对他所 从事育种的植物,特别是对目标性状的遗传、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了 解,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采取切合实际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主要 园艺植物有关产量、品质、抗病性、株型、雄性不育等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研究方面的进展, 对提高育种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多学科协作和鼓励企业投资育种对于解决复杂的育种任务,从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杂种后代的鉴定、选择,品系、 品种的比较鉴定等以育种工作为中心,根据需要组织育种、遗传、生理、生化、椬保、土 肥、栽培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参加,统一分工、协同攻关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正受到 比较普遍的重视。园艺植物育种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但对发展现代化农业举足 轻重,并且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事业。许多国家不仅明确规定对品种选育等工作拨专款予以 推动和扶持,而且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育种。育种途径及育种方法、手段的更新对新的育种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如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辅助育种等 都在积极探索。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改进鉴定手段,提高育种效率。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 大批量的小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地定性和定量鉴定,对含量极少的成分进行微量和超微量的分 析;对植物的组织、细胞结构的解剖学性状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等 标记有用性状;利用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分析处理大跫数据资料等,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髙育种 的效率和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