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

发布时间:

考古学报

1.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2.《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1 相对较高2 西北大学考古学报是一本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要求作者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创新性,经过严格的审稿和筛选,录用文章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录用难度较大。3 但是,如果作者能够深入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并且文笔流畅、条理清晰,那么就有机会被录用到西北大学考古学报中,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此文肯定了西方对的气候思想,否定了西方错误的气候思想,一分为二,不论权威与否,尊重正确的权威知识,反对错误的权威知识,中国的气候思想也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引述历史资料,逐步的剖析,古为中用,打破了洋权威,是很不错的唯物文章,值得学习。

古地理学报

P5 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供你参考)另外核心期刊的发表周期相对来讲会较长,也不容易发。希望你有心理准备。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地理学报 2.31矿床地质 2.09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地质学报 1.783石油学报 1.701中国沙漠 1.691岩石学报 1.561地球物理学报 1.56地理研究 1.48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地球学报 1.374中国科学D 1.354第四纪研究 1.323岩矿测试 1.319地质力学学报 1.30地理科学 1.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干旱区地理 1.239石油实验地质 1.18自然资源学报 1.165煤炭学报 1.119古地理学报 1.086沉积学报 1.077天然气工业 1.006

Q1区在SCI收录的全球20种石油工程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列Q1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

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主办: 内蒙古民族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1-0185CN: 15-1220/N邮发代号: 16-12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曾用刊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与《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合并 创刊时间:1979

截至2013年9月,学校有本科专业65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7个,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博士点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8个。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博士点(1个):蒙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蒙药学(生药)、蒙医学、蒙西医结合临床(附属医院)、蒙西医结合临床(第二临床医学院)自治区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史、理论物理、民族医学(蒙医学)、中药学(蒙药学)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民族学、中国史、作物学、草学、临床医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蒙药学、蒙西医结合医学、化学、兽医学截至2013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1723人(少数民族教师占),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95人(博士16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教师中,有来自国内138所其他高校和国外10所高校的教师546人,已占教师总数的。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6个,自治区劳动模范和自治区优秀教师3人,自治区高校名师2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和高等学校“1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以上人员1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世界史教学团队自治区教学团队(6个):世界史教学团队、现代蒙古语教学团队、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无机化学教学团队、蒙古文学教学团队、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截至2013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精品课程33门,自治区品牌专业1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1个):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化学、药物制剂、农学自治区精品课程(33门):世界近代史、蒙医方剂学、家畜病理学、现代蒙古语、量子力学、数据结构、政治经济学、药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病理学、植物生理学、蒙医理论基础、蒙医内科学、蒙药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教育学、土壤肥科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数学分析、生物化学、中国古代文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世界现代史、蒙药化学、草坪学、数据库系统概论、蒙医温病学、蒙医传统疗术学、生理学、蒙古族现当代文学自治区品牌专业(17个)序号专业名称负责人所在学院类别(本科/高职高专)评审时间1历史学姚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本科2005年2蒙医学巴根那蒙医药学院本科3化学刘宗瑞化学化工学院本科2006年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王顶柱蒙古学学院本科5农学杨恒山农学院本科2007年6汉语言文学李明军文学院本科2008年7物理学赵翠兰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本科8动物医学高原动物科技学院本科9生物技术张昕源生命科学学院本科10草业科学张永亮农学院本科2009年11药物制剂奥·乌力吉蒙医药学院本科12英语张巨外国语学院本科13护理学赵宏林护理学院高职高专2010年14农业资源与环境范富农学院本科2011年15数学与应用数学韩海山数学学院本科2011年16汉语言文学(蒙授)王顶柱蒙古学学院本科2012年17材料化学段莉梅化学化工学院本科2012年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序号示范中心名称负责人所在学院审批时间1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赵玉英化学化工学院2006年2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布日额生命科学学院2007年3蒙医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王秀兰蒙医药学院2007年4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杨恒山农学院2008年5动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王思珍动物科技学院2009年截至2013年9月,内蒙古民族大学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厅局级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研究中心(基地)6个,校级研究所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蒙医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高校毒物与动物疾病监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厅局级重点实验室:内蒙古高校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研究中心(基地):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训基地、内蒙古高校蓖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高校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4项,2011年8项,2012年达到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8项,2011年11项,2012年21项;科研经费总量2010年2000万元,2011年4000万元,2012年达到6000万元。2013年科研经费到账6600万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全国民族院校连续三年排名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连续三年位列自治区高校前三名。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蒙药专项1项,自治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学校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人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自治区社科政府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学校教师发表论文235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9篇,EI检索论文26篇,出版著作44部。获批结题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年度课题名称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带电粒子与表面/界面电子气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李春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多孔导电陶瓷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作为H2O2基燃料电池阴极研究孙丽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负载型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段莉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蓖麻矮秆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陈永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b蛋白稳定表达细胞株的建立及其作为离子通道蛋白的研究马德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sip及pgk基因B细胞表位蛋白的免疫特性研究布日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基于蒙古族家系的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吴柒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蒙药复方三子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对减毒增效影响的研究包玉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第五届图论组合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吉日木图图书馆截至2013年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有藏书1394570册(包括各资料室图书149570册),其中,蒙文图书10万册,中文古籍1000余种,蒙、藏文古籍600余种,中文期刊1400余种,外文期刊(英语、日语、俄语)近30种,蒙文期刊40余种;图书馆有各类数据库及数据资源10余种,电子图书2万册,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术期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78年创刊,1987年公开发行,季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创刊,1987年公开发行,双月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1988年创刊,1991年公开发行,半年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创刊,1988年公开发行,双月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1989年创刊,1999年公开发行,半年刊。《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创刊,汉文,大16开,月刊。

1.《<尸语故事>研究概况》,《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日本《比较民俗学会报》1993年9月号译成日文转载,译者:西胁隆夫。2.《英雄史诗与古代蒙古人的语言崇拜》(蒙古文),《蒙古语文》1993年第6期。3.《蒙藏<尸语故事>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4.《英雄史诗与蒙古人的烟文化》(蒙古文),《蒙古语文》1994年第4期。5.《<尸语故事>:东亚民间故事的一大原型》,《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6.《流传于蒙古族的目连救母故事》,《民族艺术》1996年第3期。7.《论蒙古族的独眼巨人故事》,《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8.《试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9.《蒙古族民间咒语研究》(与满都呼合著),《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10.《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11.《蒙古萨满神话简论》,《东方研究》1999年论文集,蓝天出版社1999年。12.《蒙古族潜水神话研究》,《民族艺术》2000年第2期。13.《蒙古文绘图本〈目连救母经〉研究》,《东方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14.《马头琴的传说与象征》,《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37-854页。15.《蒙古族识宝传说研究》,《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16.《论葛隆道尔吉的〈保留妇人穿戴的古老习俗及禁止破俗行为〉》(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钟敬文先生与〈歌谣周刊〉》,《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18.《钟敬文先生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19.《本子故事的史诗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42-156页。20.《蒙古民间目连嘛呢颂研究》,《东方研究》2001年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337-356页。21.《蒙古诗歌〈我的祖国〉旧译文评价及重译》,《东方文学研究通讯》总第3期。22.《评<格萨尔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格萨尔学集成》第五卷收入,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23.《1995—1996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与乌日古木勒合著),《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 , 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第599-603页。24.《蒙古文学研究的新发展》,《蒙古语言文学》1996年第1期。

内蒙古煤炭学报

中国煤炭工业、中国煤炭医学杂志、煤炭技术、煤矿安全、山西煤炭期刊等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第六版)TD82 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1煤炭学报5煤炭工程9煤矿机械2煤炭科学技术6煤矿开采10工矿自动化3煤矿安全7煤炭技术4煤田地质与勘探8中国煤炭若需要完整目录给个邮箱传给你,楼上不知哪个版本,out了

摘要通过对煤相参数和煤中自生矿物(特别是煤中自生黄铁矿和黏土矿物)的分析,提出了VC/PD参数以反映煤形成时介质的酸碱度。从剖面和平面上对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煤相的演化和活性组分的分布进行了探讨,对煤中硫的分布及其与煤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煤中自生黏土矿物的产状与其所反映的水介质条件也进行了阐述。

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

乌达矿区位于内蒙古西部,该矿区9煤层和10煤层的活性组分含量较高且分布稳定,Ro,ran=~,是很好的炼焦用煤(肥煤和焦煤),但煤中硫的含量很高,甚至洗精煤中硫含量达到以上,严重影响了煤的销售及经济效益。煤中硫的含量及其赋存特征与其聚煤环境有密切关系,研究煤聚积时的沉积环境,不仅能查明煤中硫的赋存规律,而且能为降低及脱除煤中的硫提供理论依据。

一、VC/PD参数的提出

Teichmüller(1989)认为,煤相是指煤的原始成因类型,它取决于泥炭形成的环境,即古泥炭沼泽类型[1]。一般认为,它是由煤的显微组分、显微煤岩类型、结构构造特征、煤中的矿物及某些独立于煤级的化学性质(如煤中硫的含量等)所反映出来的古泥炭类型、成煤植物组合面貌和泥炭堆积环境方面的综合特征。

1.煤相参数

煤岩工作者在工作实践经验中定义了一系列成因参数,在反映煤及煤相的成因方面显示了比较好的效果。表1列出了常用的煤相参数、公式及所代表的环境意义。但这些成因参数在反映煤形成环境时,没有考虑煤中自生矿物在反映煤层成因等方面的情况和介质条件的酸碱度问题,有一定局限性。煤中矿物特别是煤中的自生矿物能很好地反映煤聚积时的沉积环境,pH值也是反映古环境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因此,在讨论煤相参数时,有必要把煤中的自生矿物考虑在内,同时也要考虑pH值的变化。

2.反应介质酸碱度的标志

煤中的自生矿物主要有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等。乌达矿区煤中的自生矿物主要有黏土矿物和黄铁矿。通常认为,自生黏土矿物是由注入泥炭沼泽的水流中携带的硅铝胶体,在沼泽酸性介质条件下凝聚而成(煤层中一些高岭石夹矸大多认为是由降落的火山灰演变而成),它对环境的改变相当敏感,随着成煤环境的变化其含量和赋存特点也改变。在乌达矿区,煤中黏土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其K,Fe和Mg的含量不高,均小于,为酸性介质条件下自生的高岭石。

表 1 煤相参数及其所代表的环境意义

注:SF为半丝质体;F为丝质体;Alg为藻类体;Sp为孢子体;ID为惰屑体;Ma为粗粒体;Mi为微粒体;T为结构镜质体;C1为均质镜质体;C2为基质镜质体;VD为镜屑体;V为镜质组;I为惰质组;IR为植物组织降解指数;W/D为潮湿度指数。落的火山灰演变而成),它对环境的改变相当敏感,随着成煤环境的变化其含量和赋存特点也改变。在乌达矿区,煤中黏土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其K,Fe和Mg的含量不高,均小于,为酸性介质条件下自生的高岭石。

Casagrande等(1977)通过淡水泥炭和咸水泥炭的对比,研究了煤中硫的成因,指出咸水泥炭更趋向于富含硫,黄铁矿的生成过程是H2S—S—FeS—FeS2。泥炭中的FeS2只能通过细菌的活动而形成,因为根据反应动力学,对于硫酸盐由纯化学的还原作用转变成非硫化物来说,能量是不足的。许多细菌是在中性至弱碱性中繁殖最快,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就越少。因此黄铁矿在咸水泥炭中很丰富,大量的硫酸盐是由海水提供的。Casagrande的结论是“沉积环境条件,特别是pH值,看来对黄铁矿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富钙煤中黄铁矿的含量高,证实了这一结论。Neuzil和Supardi(1993)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穹丘状泥炭的无机地球化学及其煤中矿物质起源时,亦证实了煤中硫及其黄铁矿与介质pH值的关系,pH值与煤中硫的含量呈正相关。综上考虑,煤中黄铁矿的含量可以作为反映环境介质酸碱度的一个指标,高的黄铁矿含量反映了泥炭的碱性条件。

高的镜质组含量常常指示了一种酸性环境[5](Cecil et )。Nowak(1996)在研究波兰下西里西亚煤田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6]。Cohen和Spackman(1977)通过对佛罗里达州东南部微咸水-咸水泥炭与淡水泥炭的比较,发现细胞和细胞碎片在咸水泥炭中比淡水泥炭中少见,黄铁矿在咸水和微咸水中达到了最高值,这些观测结果与受海水影响煤的典型特征是一致的,这种煤的特点是植物遗体受到广泛的原始分解作用,并且硫含量高。这说明在弱碱性的泥炭沼泽中细菌活动强烈,从而植物的结构保存得不好。乌达矿区9煤层和10煤层结构镜质体含量较少,自生黄铁矿含量较高,这与泥炭沼泽的碱性条件不无关系。

参数的提出

据乌达矿区的实际情况,提出VC/PD参数以反映古泥炭沼泽的酸碱度,其公式为:(自生高岭石+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自生黄铁矿+碎屑惰性体)。其中,自生高岭石反映了一种酸性介质条件,不包括由火山灰降落演化而形成的高岭石夹矸。在酸性介质条件下细菌活动受到抑制,结构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保存较好,而基质镜质体也可能是碱性条件下细菌的强烈活动所致,因此分子为自生高岭石、结构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之和,代表酸性条件。在有利于黄铁矿形成的碱性条件下,结构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含量较少,碎屑惰性体可能是细菌分解所致(但也不排除机械和氧化崩解所致),所以分母为自生黄铁矿和碎屑惰性体之和,代表一种碱性条件。因此,此公式既把反映煤形成环境的自生矿物考虑在内,而且又反映了煤形成时介质的酸碱度。

二、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的煤相分析

用凝胶化指数(GI)和植物组织保存指数(TPI)的关系可以反映泥炭沼泽的沉积环境[6,7](Diessel,1983,1986;Nowak,1996)。笔者据乌达矿区9煤层和10煤层显微组分的特点,把GI和TPI参数稍作修改,即

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

镜屑体在乌达矿区9煤层和10煤层中有一定的含量,因此它出现在TPI的分母上;其中丝质体和半丝质体大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膨化,甚至演变为粗粒体,9煤层和10煤层是在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上形成的煤层,表明在潮汐流带来的氧在氧化以前,粗粒体已经历较强的凝胶化作用,但终归是一种惰质组分,所以粗粒体同时出现在GI的分子和分母中。图1是乌达矿区9煤层和10煤层依此计算出的GI和TPI关系。可以看出,煤层形成的总体演化趋势是一致的(图中粗实线方向),即TPI增加和GI减小的趋势,经历了由低位泥炭沼泽到潮湿森林沼泽,最后演化为潮湿—干燥森林沼泽。这说明9煤层和10煤层形成时的宏观地质背景即聚煤环境是相同的,反映在活性组分[8](活性组分=镜质组+壳质组+半镜质组×1/3)含量在平面的分布上是相似的(图2)。这与彭苏萍研究乌达矿区的沉积环境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认为乌达矿区9煤层和10煤层都是在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9](彭苏萍,1995)。细实线为9煤层和10煤层的GI和TPI实际演化方向,结合它们在剖面上的变化(图3),可以看出煤层垂向层序的重复和再现,反映了泥炭沼泽演化过程中泥炭堆积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图3中显示出VC/PD参数、有机硫和黄铁矿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反映了介质条件酸碱度的变化与煤中硫形成的关系。在9煤层和10煤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铁矿化菌藻类[10],进一步证实了菌藻类等低等生物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活性铁离子与有机质相比,对还原硫有更大的竞争能力,当存在活性铁离子的情况下,硫离子会优先与其结合成硫化物,只有在铁离子受限时,多余的H2S才结合成有机硫。基质镜质体中有机硫含量在剖面上由高变低再变高。在泥炭发育初期,酸性的介质条件限制了铁离子和H2S的结合,从而可能形成了较高的有机硫含量。9煤层和10煤层是在海侵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泥炭发育的后期,海水的影响使碱性条件促使铁离子和H2S反应形成高的黄铁矿含量,多余的H2S进入有机质形成有机硫,从而形成高的有机硫含量。

图 1 GI 和 TPI 关系

图 2 煤层活性组分等值线

煤( 分) 层中大量的黏土矿物通常被当作成煤泥炭沼泽中水流比较活动的证据,笔者认为不仅应根据煤( 分) 层中黏土矿物的含量,而且要根据煤( 分) 层中黏土矿物的产状和赋存特点来推断水流活动的强弱。在研究区,黏土矿物在煤层中的状态多样: ①条带状: 表现在显微结构构造上多是条带状结构-平行状构造,显微组分结构保存较好,镜屑体、惰屑体和壳屑体以及粗粒体含量较少,反映了一种弱的流水条件或静水条件。这种产状的黏土矿物常和微粒体共生。②透镜状、团块状及充填于煤中有机显微组分胞腔的黏土矿物: 表现在显微结构构造上,斑块状结构-斑块状平行构造及条带状结构-平行状( 亚平行状) 构造发育,基质镜质体含量较高,粗粒体也常见,充填于胞腔的黏土矿物常和微粒体共生。反映了一种弱的流水介质条件。有时是平行状构造和板块状构造交替出现。③细分散状: 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出碎粒状结构-碎粒状构造和复合结构-交织构造的结构构造,惰屑体、镜屑体含量较高,各种组分分散杂乱,氧化丝质体含量较高,并可见清晰的氧化裂纹,反映了一种水流较强的介质条件。二是各种碎屑体含量甚少,黏土矿物虽然呈细分散状,但各种组分排列为平行状结构-平行状构造,这可能反映了一种静水条件。

图 3 煤层 TPI,GI,VC/PD,有机硫及黄铁矿在剖面上的变化

三、结语

煤相参数在反映煤层成因等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VC /PD 参数的提出,既考虑了煤中自生矿物对煤相参数的影响,又考虑了古聚煤环境介质的酸碱度。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每一个煤相参数在具体的煤盆地分析时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和改进。同时在使用煤相参数和进行煤相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观察煤显微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在剖面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而且应结合宏观的地质背景加以考虑,从三维空间研究其演化过程。

本文承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张鹏飞教授、彭苏萍教授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 考 文 献

[1] Teichmüller M. The genesis of coal from viewpoint of coal pet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89,12:1 ~ 87

[2] Kalkreutz W,Leckie D A. Sedimentaological and petr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taceous strandplain coals: model of coal accumulation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Western Interior Seaw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89,12:381 ~ 424

[3] Harvey R D,Dillon J W. Maceral distributions in Illinois coals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85,5: 141 ~ 165

[4] Diessel C F K. An appraisal of coal facies based on maceral characteristics. Australian Coal Geology,1982,4: 474 ~ 483

[5] Cecil C B,Randal AH,Stanton R W,et al. Ageochemical model for origin of low-ash and low-sulfur coal. In: Geolog- ical Society of America,Cincinnatti,Field Trip. 1981 ( 4) : 175 ~ 177

[6] Nowak J. Petrological coal seam accumulation model for the Zacler Formation of the Lower Silesian coal basin,South- western Poland. From Gayer R,Harris I ( eds) . Coalbed methane and coal geology,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 tion.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1996 ( 109) : 261 ~ 286

[7] Diessel C F K.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al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Proceedings 20th Symposium, Depositional Geology,University of Newcastle,NSW. 1986. 19 ~ 22

[8] 周师庸 . 应用煤岩学 .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300 ~ 305

[9] 彭苏萍,张建华 . 乌达矿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对开采条件的影响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 1996. 52 ~ 78

[10] 代世峰 . 乌达矿区煤中硫的赋存规律及其可选性研究: [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1997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peat swamp in Wuda coalfield

Dai Shifeng Ren Deyi Tang Yuegang Hou Huimin Mao Heling

( Beijing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oal parameters and authigenic mineral in coal ( es- pecially the authigenic pyrite and authigenic kaolinite in coal) ,the VC / PD parameter is put for- w ard to reflect the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medium w hen the coal w as accumulating. The coal facies evolution of main coa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are discussed. The distri- bution of sulfur in co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sulfur and coal facies are analyzed. At last,the occurrence model of clay minerals in coal and its reflectance of medium condition of w ater are also expounded.

Keywords: coal facies,VC /PD parameter,pyrite,clay,acidity and alkalinity

( 本文由代世峰、任德贻、唐跃刚、侯慧敏、毛鹤龄合著,原载《煤炭学报》,1998 年第 23卷第 1 期)

中州煤炭,煤炭经济研究,陕西煤炭,内蒙古煤炭经济,能源与节能。都是普刊,需要可以进我空间有咨询方式

古脊椎动物学报

您好,请问您是想知道古脊椎动物学报,一年有4期,每一期分别是几月送到手?

海洋,浩瀚深邃,悠远神秘。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海洋世界的 探索 。

无垠的蔚蓝色深处,隐藏着无数谜团,这其中,“海怪”的传说一直吸引着人们。

2亿多年前,我国西南地区曾是各种“海怪”的家园,那里曾生活着地球上第一批海生爬行动物。经过千万年日月轮回,地质变化,“海怪”们的遗骸被封存于莽莽群山之间,形成化石。

如今重见天日的化石中,“海怪”庞大身躯,支离破碎,几乎与岩石融为一体……

有这样一群人,先于科研人员接触化石,用一双巧手,日复一日,精细修理,将远古生物从岩石中“解救”出来,还原它们的身体结构……为一个个惊世的科研发现打下基础。

丁今朝(左一)

丁今朝,便是其中之一。修理“海怪”的化石,是这位中科院古脊椎所化石修理师主攻的领域。二十余年光阴,很多经他修理的化石成为经典杰作,闻名于学界。在他看来,用双手“对话”远古生物,让埋藏于坚硬岩石中的“海怪”们重现天日,一生只做这一件事,足矣。

“摸骨”入门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畔,一座小院里,几间厂房坐落其间。这里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工作站,里面收藏着大大小小各种门类的化石标本。

戴上口罩、打开显微镜、拿起雕刻笔,笔尖飞速转动,发出“滋滋”声……在一间修复室内,聚光灯下,丁今朝定气凝神,熟练地操作着。操作台上,一块深灰色的石灰岩里,与岩石颜色相近的骨骼显露出来。

“所谓‘修理’,就是将生物化石从其围岩中充分暴露出来的过程。”丁今朝的手停留在化石上,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对话,他轻轻拂去打磨掉的岩石碎末,认真地说道,“合格的化石修理,是一项犹如显微外科手术般精细的工作。”手中的气动雕刻笔,相当于“手术刀”,通过调节风量的大小,将包裹在化石外面的围岩打掉。由于岩石坚硬、化石和围岩反差很小,石灰岩中脊椎动物化石修理是世界古生物学界公认的技术性难题。丁今朝却能用普通的工具,完成精准度要求极高的“手术”。

“拿到一件化石,首先要了解它的产地、地层,大概属于什么类别,了解这些之后,才能清楚把握这个化石的准确信息。”丁今朝说,摸清化石中生物的身体结构,是修理工作的第一步,一定不能忽视,“整体的框架心里有数了,修理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正式修理时,从生物骨骼裸露出来的地方入手,如果整体都被岩石包裹,就从腿部或骨骼比较突出的地方开始,一点点延伸下来。

“这么多骨头,怎么知道哪儿是哪儿?”

丁今朝笑着捧起一块即将完工的海生动物化石,细细解释道:“现在这块化石清晰地呈现出头骨、脊椎及肢骨等,几乎都是完整的,可是我们刚拿到它的时候,这些细节都是看不见的,只能在外表的岩石上大致看出骨骼的突起,我们就根据这些突起的部位,判断生物具体的身体结构。”他进一步解释,例如一条单独的较长的“突起”,一般来说不是脖子就是尾巴,“对生物结构更了解一些的话,就会知道,脖子肯定要粗壮一些,尾巴要扁、细一些……”

说起化石修理技术,原本腼腆含蓄的丁今朝好像变了个人,总有讲不完的话,眼睛里闪着光。其实,初次接触化石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丁今朝在西藏札达盆地进行野外考察

1997年冬,刚刚高中毕业的丁今朝离开四川老家,来到北京,经熟人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跟着师傅王海军学习装架、标本复原、模型制作。“当时对这份工作根本没有概念,人家只是说要能坐得住、有耐心,我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就来了。”丁今朝回忆道。

化石修理,第一步先从“认骨头”开始。

刚到古脊椎所的几个月里,师傅每天都会拿来各种各样的化石骨骼,让丁今朝用手去触摸、感受。这些骨头来自生物身体的不同部位,最开始,师傅给他的骨头比较完整,还相对好认,等他慢慢熟悉了生物的结构,师傅就会时不时出点儿难题,给他一些更残破的骨头,让他分清每段骨头都来自什么部位……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触摸,手中的感觉化作记忆,深深烙印脑海中。“到最后,随便拿起任意一段残缺的骨头,就要立马反应出这段骨头是哪一位置的,整块骨头大概有多长。”丁今朝说,“摸骨”累积的经验,被他一直沿用在每一次实际操作中,只要看到某种生物结构中的某一段骨头,就能“脑补”出这段骨头长什么样,甚至生物的整个身子长什么样、大概多长,“如此,生物结构的概念就清晰了。甚至对之后的化石修理和野外采集都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认骨头”,丁今朝还要学恐龙骨架的复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恐龙化石很难保存完整,大多数恐龙的骨头需要化石修理人员进行补配,再组装成一件完整的骨架。“那些缺失的骨头,都需要我们自己补。”丁今朝进一步解释,“师傅会指导我们,要根据生物结构左右对称的原则,将保存下来的一侧翻模后等比例复制,补配出缺失的一侧。”

此后的三年间,丁今朝不断在实践中磨炼着自己的技术。他曾先后参与国内多家博物馆等馆藏机构恐龙化石的修复、装架及模型制作;其间还为古脊椎所内多个课题组修复大量恐龙化石,其中最著名者如热河生物群中的意外北票龙、辽西鹦鹉嘴龙等。

解救“海怪”

在丁今朝的办公室里、标本库房周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保存状态的化石。这些,都是他最珍爱的宝贝。

自2000年起,丁今朝加入贵州课题组,主要从事云南、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修理。“运用专业修理工具,把埋藏于坚硬石灰岩中的两亿多年前的‘海怪’们‘解救’出来,让它们重现天日。”这是丁今朝最热爱的事情。近二十年来,他先后修理出东方恐头龙、萨斯特鱼龙、混形黔鳄、李氏云贵龙、半甲齿龟、奇异滤齿龙等闻名于学界的珍贵标本,发表于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成为了学术经典。而在众多标本中,半甲齿龟的修理过程留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半甲齿龟

2007年5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淳交给丁今朝一件据称是“楯齿龙”的标本。“这件标本长约50厘米,当时几乎完全被包裹在围岩中,仅能观察到它若隐若现的大致轮廓。”依据经验,丁今朝看得出这标本的甲壳不是楯齿龙类常见的圆形结构,而且不甚规则,甲壳两边像有张开的对称的骨板。

“当时我推测,如果真是楯齿龙,这至少也是一个未知的新属种!”职业本能让丁今朝感到既紧张又兴奋。

出于对标本的珍视,手下的活儿自然就更加精细。丁今朝借助体式显微镜观察并用气动雕刻笔修理,把笔尖震动调到最小频率,“这样一点一点雕磨,确保不在标本上留下一丝磨损的印痕。”丁今朝回忆起当时修复的细节,由于标本表面凹凸不平,为了保险起见,他从化石埋藏较浅、容易暴露的地方入手。标本左前肢骨成了最先开始“动刀”的地方。

半甲齿龟

随着修理的慢慢推进,丁今朝发现这只生物的指骨关节和钩状“爪尖”与以前修过的几种楯齿龙相差甚远。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他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课题组研究员李淳。

当李淳见到这件标本时,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虎口来回划拉几下,好像在回忆什么,突然声音颤抖地说:“可能……应该是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半甲齿龟复原图

虽然不是研究人员,但凭多年修理过各类标本的经验,丁今朝也立刻认识到,正如李淳所言,这件来自贵州关岭的化石,无疑是当时已知的时代最早、最原始的龟类。李淳告诉丁今朝,他从小学起就饲养过不少于10种现生龟类,在与这些爬行动物面对面接触与交流中,对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甚至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以至于见到眼前的化石标本的那一刻,甚至都有“通感”。“原来他每次为大头平胸龟换水时,龟奋力挣扎,前爪在他虎口边缘划过的情形,让他难以忘记。”回忆当初,丁今朝的心中仍保有一丝激动,“标本上那个黑色钩状指节,与平胸龟的前爪末端指骨的形态何其相似!”

经过几个月漫长而紧张的修理,化石的其余部分陆续呈现:甲壳部分光滑而平坦,头骨只有成人拇指大小,并且上下颌有细如针尖的牙齿。研究人员初步鉴定后,确信这是一件史前的龟类化石,并且是腹面保存。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半甲齿龟。

追求极致

随后,又有两件同类标本陆续交给丁今朝修理。

“其中一件是被化石爱好者们认为保存不好的古怪楯齿龙,其实也是腹面保存的半甲齿龟化石。因为进行过人为的修理和打磨,腹面的结构有所破坏。”丁今朝说,为了便于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了解背部的形态结构特征,课题组决定对标本进行“三维立体式”修理,即去除所有围岩,只留下骨骼化石。

“这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挑战。”丁今朝说,海相灰岩十分坚硬,且化石与围岩的质地和颜色十分接近,所以灰岩化石标本难以修理已是业内共识,这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术团队研究工作的制约性因素之一。这类化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压力,以致骨骼几乎被压成扁平。若想进行立体修理,难度可想而知。

丁今朝在云南丽江为边屯博物馆淳信龙化石进行修理和保护。

为求保险,丁今朝先将标本进行清理和加固,用湿棉纸将化石和围岩覆盖,使之与石膏底托隔离,再翻过来在显微镜下进行“外科手术”般精细的修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龟甲表面的雕饰、骨片间的接缝、细小的血管和神经孔……这些化石的细部结构最终一一显露出来。“也得益于这样的修理,标本背部的结构一览无余。”可见当时龟类背部的甲壳才刚刚开始出现,而且背甲的雏形与肋骨和脊椎的特化有显著的关联。这为龟甲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另一件送来的标本是野外踏勘时老乡从山上拣回的“破鱼头”,丁今朝解释说,其实这就是半甲齿龟的几块零散的腹甲甲片和头后骨骼。而这件标本最终确定了半甲齿龟具体的产地和层位,同时还补充了前两件标本没有保存的一些特征。

此后,丁今朝一次次与远古生物“对话”,凭着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修复出多件学界著名的经典标本,标本所用于的科研论文发表于我国的《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古脊椎动物学报》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以及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众多重要学术期刊,涉及论文近30篇。

经历多年的沉淀,丁今朝为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中心带领出一个7人的优秀化石修理团队。2007年至今,他组织修理团队为浙江自然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绍兴 科技 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河南地质博物馆和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单位的馆藏标本进行修理和保护。团队修理的化石数量显著增加,古脊椎所借此可以对多家单位的藏品进行研究,同时也帮助各地博物馆获得了高质量的化石标本。

丁今朝正在对标本进行修理和加固处理

丁今朝还专门攻克石灰岩中脊椎动物化石修理的难题,逐渐摸索出一套针对不同岩性的、行之有效的修理方法。在工作之余,他将自己的化石修理经验和野外化石保护技术撰写成文,并陆续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2007年,他曾参与起草由 科技 部主持的《国家自然 科技 资源平台资源分类与编码——脊椎动物化石室内修理与保存技术规程》;2013年,参与起草由原国土资源部主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技术要求——古脊椎动物化石采集技术规程》;近几年,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被中科院古脊椎所聘为化石修理高级实验师……

“高质量的化石修理正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每一件经自己双手修理的化石标本,丁今朝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深度参与每一次科研项目,每一件珍贵的化石标本,都让他深刻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在与研究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对科学的严谨和认真,无形中也影响了丁今朝的职业态度,让他将精益求精、力争一流作为一生的职业追求。

参与半甲齿龟研究的加拿大国家自然博物馆博士吴肖春曾说,“没有精细的修理,再好的标本也无法做出响亮的文章!”在丁今朝看来,这也许就是对化石修理人员最好的褒奖和鼓励。

距今亿年亚洲最古老剑龙被发现

距今亿年亚洲最古老剑龙被发现,此次发现的元始巴山龙化石材料来自于云阳恐龙动物群已发掘形成的沙溪庙组下段原址化石墙,距今亿年亚洲最古老剑龙被发现。

记者7日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一种新属新种恐龙——元始巴山龙化石在重庆云阳被发现。相关研究表明,它是目前亚洲最古老的剑龙,为剑龙中国起源说增加新证据。

“研究表明,它生活在距今亿年前,是世界4种最古老的剑龙之一。”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代辉说,此前亚洲最古老的剑龙来自四川自贡,是太白华阳龙。经测算,元始巴山龙比其早了1000万年。

命名方面,其属名“巴山”代表重庆,种名“元始”表明其代表了剑龙最基干或最原始的类群。

元始巴山龙化石来自云阳恐龙动物群已发掘形成的沙溪庙组下段原址化石墙,主要包括肩胛骨、乌喙骨、背椎、尾椎、股骨、胫骨、腓骨、蹠骨、剑板、尾刺等部位。

“我们通过技术还原,认为其身长约米,属于鸟臀类中的剑龙类。”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研究人员李宁介绍,研究人员在发现元始巴山龙化石后,将其每块骨骼与世界上所有的剑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态特征与其它剑龙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将其定为新属种。

剑龙因被民众熟知,被称为恐龙里的“明星”。剑龙化石最先于1874年在英国被发现,此后,越来越多的剑龙化石被发现,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葡萄牙、南非、阿根廷、中国等国。

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持下,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代辉、研究人员李宁,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Susannah C. R. Maidment,重庆市地质调查院研究馆员魏光飚,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光照等专家、学者共同对元始巴山龙完成了研究,论文《中国重庆中侏罗下沙溪庙组新剑龙》已在美国知名SCI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

“古生物研究可帮助人类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构建地球生命演化史。”上述专家表示,元始巴山龙的发现,无论从剑龙属种数量,还是古老程度,均为剑龙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新证据。

近日

记者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

重庆恐龙化石又有新发现

此次发现的新属新种恐龙——

元始巴山龙为亚洲最古老的剑龙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剑龙之一

世界著名的剑龙专家Susannah表示

元始巴山龙的发现

为剑龙起源于中国增加新证据

此次发现的元始巴山龙化石材料来自于云阳恐龙动物群已发掘形成的沙溪庙组下段原址化石墙,包括肩胛骨、乌喙骨、背椎、尾椎、股骨、胫骨、腓骨、蹠骨、剑板、尾刺等部位的骨骼化石。

保存于化石墙上的“元始巴山龙”标本。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此次发现的元始巴山龙肩胛骨比常见剑龙更凸出

“新发现的新属新种恐龙,属名‘巴山’代表重庆,种名‘元始’表明这一新命名的剑龙代表了剑龙最基干或最原始的类群。”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代辉说。

剑龙作为一种被大众所熟知的恐龙,外形特征独特,头相对较小,四足行走,前肢短于后肢,从前颈部到尾巴沿背脊有两列直立的骨板,呈对称或交错排列,并在尾末端有2-4对大的骨刺作为武器。

元始巴山龙的背椎及尾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而元始巴山龙的形态特征与其它剑龙有着明显的差异,其肩胛骨的肩峰突较小、骨干细,背椎副突非常发育,前部尾椎的横突不存在背突,后部尾椎狭长。“这些特征与早期的有甲类(剑龙的祖先)以及其它早期的剑龙(如华阳龙)相似,表明了元始巴山龙属于早期的剑龙类群。”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研究人员李宁说。

元始巴山龙的肩胛骨、乌喙骨、剑板及尾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云阳恐龙动物群首次发现剑龙类恐龙

代辉介绍,全世界目前发现最早的剑龙化石均来自中侏罗世,包括4种:摩洛哥的Adratiklit boulahfa、阿根廷的Isaberrysaura mollensis、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太白华阳龙以及本次报道的元始巴山龙。

元始巴山龙复原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按照地层测年结果表明,元始巴山龙生活于亿年前,时代早于太白华阳龙,与Adratiklit boulahfa时代相当,使得元始巴山龙成为亚洲最古老的剑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剑龙之一。

“中国剑龙属种类型丰富,约占全世界的40%。”代辉说,元始巴山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剑龙类型,而且使得在全球4种最古老的剑龙中,中国独占一半。因此,无论从剑龙属种数量,还是古老程度,元始巴山龙的发现均为剑龙起源于中国提供新证据。

此外,元始巴山龙的发现也为云阳恐龙动物群增加了新的恐龙类群,也是该动物群的第四个新属种恐龙。代辉表示:“这也为进一步挖掘云阳恐龙化石的科学内涵,提升新恐龙动物群的学术地位及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在恐龙世界里,剑龙是一种奇特的恐龙。它从前颈部到尾巴沿背脊有两列直立的骨板,并以尾末端2~4对大的骨刺作为武器,其头部只有西瓜那么大,再加上爱吃素,成为了大众熟知的明星恐龙。

恐龙化石是人们了解亿万年前恐龙如何生活、灭绝的重要密码。然而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剑龙化石并不多,且大部分的骨架完整度较差,因此剑龙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早期进化仍待进一步研究。

近日,一篇关于剑龙起源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科研人员在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发现了亚洲最古老的剑龙化石,并将这种剑龙命名为元始巴山龙。该研究为剑龙起源于亚洲增加了新证据,也解开了关于剑龙的许多谜团。

云阳沙溪庙组首个新属新种恐龙

2015年1月的一天,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老君村村民在地里发现一块大石头很像骨头,便立刻上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很快组织专家前去调查,并认定这是恐龙化石。

专家组围绕这块骨头在周围进行了调查,并发现这里有巨大的恐龙化石资源,埋藏着丰富的秘密。

更不可思议的是,通过化石资源调查工作,科研人员发现横跨4个乡镇、在走向上长公里范围均有恐龙化石出露,含17个化石层。

2019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认为,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具有分布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种类丰富等特点,为一个世界级的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地,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为探秘这些宝贵的化石资源,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根据出露地层划分,我们这次研究的剑龙化石出自沙溪庙组下段地层,是沙溪庙组的第一个新属新种恐龙,也是在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命名的第四个新属种恐龙。”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研究人员李宁告诉《中国科学报》。

恐龙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两大类,其中蜥臀类分为兽脚类与蜥脚类;鸟臀类又可分为剑龙类、鸟脚类、甲龙类、角龙类及肿头龙类。本次命名的元始巴山龙就属于鸟臀类中的剑龙类。

取名的灵感源于李商隐的一句诗——“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代表的是重庆,‘元始’意指这一新命名的剑龙代表了剑龙最基干或最原始的类群。”李宁说。

剑龙中国起源说有了重要证据

在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地球上出现了世界性的海侵,浅海侵入到许多大陆的腹地,这种海侵的结果造成了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地层的匮乏。这一时期,世界上发现的恐龙化石非常有限,相关恐龙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1874年,剑龙化石最先发现于英国。此后,越来越多的剑龙化石在全球除大洋洲及南极洲外的各个大洲被发现。全世界的恐龙学者都在探寻剑龙到底何时出现在地球上,关于其真正的起源,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

“此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剑龙化石位于非洲摩洛哥,于是有学者认为剑龙起源于非洲。但我国四川自贡的太白华阳龙也是非常原始的`剑龙种类,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剑龙起源于中国。”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代辉告诉《中国科学报》。

骨骼形态学是研究恐龙化石及许多脊椎动物化石最基础和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此次发现的元始巴山龙的化石材料包括肩胛骨、乌喙骨、背椎、尾椎、股骨、胫骨、腓骨、蹠骨、剑板、尾刺等部位的骨骼化石。

李宁介绍,从形态特征来看,元始巴山龙与其他剑龙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形态特征与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剑龙的祖先)以及其他早期的剑龙(如太白华阳龙)相似,可见元始巴山龙属于早期的剑龙类群。

地层测年结果表明,元始巴山龙生活于亿年前,时代早于太白华阳龙,与摩洛哥发现的最古老剑龙化石的时代相当,且材料更为丰富与完整。因此,元始巴山龙是亚洲最古老的剑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剑龙之一。

全世界认可的剑龙属种共有17个,中国约占40%,剑龙属种类型非常丰富。元始巴山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剑龙类型,而且使中国在全球4种最古老的剑龙中独占半壁江山。

“因此,无论是剑龙属种数量,还是古老程度,元始巴山龙的发现均为剑龙起源于亚洲提供了新证据,也提升了重庆剑龙类群在全球的地位。”李宁表示。

这项研究也得到了世界著名剑龙研究专家的认可。“元始巴山龙的发现,增加了剑龙起源于中侏罗世早期(甚至早侏罗世)的证据。同时,元始巴山龙也是已知的时代最早的鸟臀类恐龙之一。”论文作者之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Susannah Maidment博士说。

探索化石集聚的原因

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是重庆市分布最密集的恐龙化石“宝库”,这里的恐龙化石类别十分丰富。为什么云阳这个地区的恐龙化石如此之多?

“研究发现,云阳的恐龙化石有很多地层,也就是说,恐龙并非某一时期在这里存在,而是一直在这里生活了千百万年。这说明在约亿年到亿年前,云阳这个地方的古环境、植被和水源都非常适合恐龙生存。”代辉解释道。

“根据我们的研究,云阳化石一区存在泥火山,曾发生过灾害事件。高温泥浆与有毒气体同时喷出,导致恐龙集群死亡,所以这里才会有大量的恐龙化石埋藏堆积。”代辉说。

恐龙化石研究工程量巨大,相对比较枯燥,而且耗时长,但在代辉看来,这项工作十分有意义。“化石就是一面‘魔法镜’,它们会带我们‘穿越’到恐龙所在的时代,帮助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面貌和生存的环境。而更多化石的发现,只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这让我们干劲十足。”

古生物研究可帮助人类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构建地球生命演化史。“我们可以从古生物研究探索中认知自然的边界,从而更好地了解赖以生存的地球,创造人类生命更美好的明天。”李宁说。

  • 索引序列
  • 考古学报
  • 古地理学报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
  • 内蒙古煤炭学报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