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叶天士天冬、麦冬对药介绍
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天冬、麦冬二药均属于《中药学》补阴药的范畴,二者各有所长,临床多同用。叶天士于二冬对药应用频繁,经验独到,颇具特色。搜罗本草,阐述二冬对药特点;整理叶案,探究叶氏运用二冬对药经验。
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味甘、苦,性寒,归心、肺、肾三经,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补肾清肺的功效,用于肺燥咳嗽、顿咳黏痰、劳嗽虚喘、咽干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证。天冬为滋阴清热的代表药,《本草分经》谓其治“一切阴虚有火诸症”。天冬之用,含五行之理,蕴相生之意,《长沙药解》言“水生于金,金清则水生,欲生肾水,必清肺金,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天冬能补肺肾之阴,有金水相生之效;《药笼小品》载“(天冬)补水,与地黄皆为补北济南之品”,天冬能养肾阴清心热,有补北济南之能。天冬有补肾益髓强骨,祛风除湿通痹之功,故《神农本草经》谓之“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临床亦有将天冬用于风湿痹痛治疗者。《本草易读》载天冬能治“痰咳喘促之邪热,消渴嗌干之火热,肺痿肺痈之热毒,吐脓吐血之热郁”,强调其亦有消痰、解毒、排脓之功。至于天冬能否入心经,《本草经解》载天冬“得地寒凉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而山东中医药大学“九老”之周凤梧老在天冬、麦冬对比中提出“麦冬与人参、五味子同用,能入心生脉(生脉散),而天冬无此作用(不能入心)”,天冬具有清心之能,这固然能证明天冬入心经,但其本身具有滋养肾阴功效,能够补北济南,故难以明确其是否入心经,但针对于肾阴亏虚导致的心系疾病,天冬确有显著疗效。《中华药典》(2015版)载其用量6~12g。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门冬的块根,又名寸冬、野韭菜,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三经,具有养阴益胃、润肺清心、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肺燥咳嗽、虚劳咳嗽、干咳咯血、喉痹咽痛、心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等证。麦冬能滋养胃阴,故《本草分经》称其“胃经正药”,《神农本草经》载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麦冬主肺虚内伤,外感多不用,《药笼小品》载“若肺有外邪,则不可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认为麦冬长于利咽喉,阴虚肺燥咽喉不利,咽喉疼痛,经常使用麦冬。麦冬润而不腻,功善清补,且性主降,故有下痰饮,清痰热之能。陶弘景言“抽去心,不尔。令人烦”,提出麦冬去心而用,然后世少宗其法,观叶氏医案有去心用者,亦有不去心者。《中华药典》(2015版)载其用量6~12g。
天冬、麦冬性味相同,功效相似,然二者亦各有所长。《长沙药解》载“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天冬养肺阴、滋肾阴之力,胜于麦冬;《本草求真》言“麦冬专入心肺,有类天冬,然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是以书载能消痰止嗽”。天冬、麦冬所入脏腑虽同,然各有侧重,麦冬较天冬入心经,并有消痰饮之功效,治疗痰饮咳嗽。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强调麦冬微寒,滋阴润燥之力较天冬微差,然滋腻之性亦较小。
二冬配伍应用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二冬同用的方剂不胜枚举。如《医学心悟》治疗上消的二冬汤(天冬、麦冬、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惠直堂经验方》治疗肺消的二冬汤(麦冬、天冬、茯苓、车前子);《古今医彻》治肺火而喘之二冬汤(天冬、麦冬、款冬花、紫菀、桔梗、甘草、陈皮、川贝、百合、马兜铃、阿胶);《外科全生集》治口舌生疳,久患不愈之二冬散(天冬、麦冬、元参,制丸含化);《症因脉治》治燥热咳嗽之二母二冬汤(天冬、麦冬、知母、贝母);《证治汇补》治咳嗽属火盛水亏,痰涎腥秽,将成痈痿的加味二冬汤(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款冬、桔梗、贝母、紫菀、茯苓、甘草、沙参、瓜蒌霜);《校注妇人良方》治疗阴虚血少不寐的天王补心丹;《张氏医通》治疗肺胃燥热,痰涩咳嗽的二冬膏;《医方考》治疗阴虚气弱虚劳的人参固本丸等。(姚鹏宇)宇)
世针针灸交流中心,英文名:Exchange Center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缩写:ECAM。
2004年在北京成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是面向国内外开展中医针灸服务工作的非营利性 社会 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宗旨是致力于中医针灸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促进中医药团体、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信息交流、成果交流,推动中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汇聚中医针灸 社会 力量,建设中医针灸学术、人才、信息、产品服务交流平台,提高 社会 服务水平,为人类 健康 做出贡献
2019年3-4月世针针灸交流中心针灸推拿课程
学习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28号红莲大厦
电话:
食宿安排: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报到地点: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28号红莲大厦B座4层416。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潮流在全球范围的悄然兴起,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而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所起的作用倍受人们关注。
关键字: 医学免疫,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实验技术,中医药研究。
前言: 现代免疫理论在我国早有记载。早在公元342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预防狂犬病的免疫学方法和效果:“疗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公元998一1022年宋真宗时代,我国就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至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对人痘法有了重大改进,同时创造了人体连续传代的方法降低苗种的毒力,此法成为近代免疫学的先导,开了人工免疫方法的先河。我国人痘接种获得成功见于文字记载是公元1007年前后,比英国人琴纳试用牛痘苗预防天花要早700多年。中医学对变态反应的认识也是比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氏就曾提出孕妇应忌服鱼、虾、鸡和马肉,认为服用这些东西会引起皮肤溃疡。这对后世认识和预防变态反应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2000多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不仅是免疫学的“故乡”,也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从三方面谈起中医药与免疫学的关系与发展,一是中医理论;二中药方剂;三实验技术。
1.现代免疫与中医传统理论
中医理论的邪正学说、阴阳学说、脏象学说及养生理论都已证明和现代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抵御和清除各种有害物质的作用叫“正气”,免疫能力与正气的含义基本上是吻合的,而把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有害物质叫“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这正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免疫学提出的机体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正是中医邪正学说的`具体化。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御病原生物等“外邪”的功能,自稳功能和监视功能指机体清除“内邪”(如:损伤、衰老、死亡、突变细胞等自身抗原)的功能。
免疫系统不断维持自身平衡的过程也正等同于中医的正邪对抗和阴阳平衡,以此达到自身的稳定。中医药防病治病,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功能,从而达到机体的自身稳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免疫系统仅是人体内复杂系统中的一个,中医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也可能是通过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
经络实质也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通路,参与免疫调节网络的构成,针灸的有效作用与免疫调节同样密不可分
2.免疫学与中药,复方的相互关系
近些年来,研究和开发免疫调节药物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话题,临床使用的很多中药及方剂经实验研究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加之中药资源丰富,所以从中药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剂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免疫促进药:主要是益气、养血、温阳、益阳的药物及少数解毒和活血的药。 1.促进细胞免疫药物:如增加T细胞比值的药:党参,黄精,白术,香菇,鸡血藤,淫羊藿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药物:人参,桑寄生,白术,五味草,旱莲草,白芍,川芎,丹参,黄芪等。增强细胞吞噬功能的药:山药,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张西峰。 2.促进体液免疫的药物:如抑制补体含量减少的药:枳壳,陈皮,麻黄,丹皮等。促进抗体生成增加的药:菟丝子,黄芪,紫河车,云芝等。
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 1.清除抗原药:鱼腥草,蒲公英,银花,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红花,大蒜,郁金等 2.抑制抗体生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大枣,补骨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茵陈,秦艽,桂枝,泽泻,苍术等
.双向调节药:可使过低的既能状态提高,亢进的机体状态降低,使机体内环境稳定。常用药:人参,刺五加,黄芪,防风,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肉桂,熟地,赤芍,丹参,降香等
免疫调节药:作用于机体的调节系统,有利于体内健康方向发挥作用,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1.作用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该轴的药物:人参,党参,白术,五味子,紫河车,灵芝等抑制该轴的药:黄精,地黄,甘草等2.作用与环核苷酸的调节药:环核苷酸被认为是阴阳平衡的枢纽,正常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保持着一定的比值,补阳药可能升高此比值,滋阳药可能协调该比值,从而是免疫平衡得到调节,属于一种快速调节方式。常用药物:党参,猪芩,人参,甘草,茶碱,麻黄碱,土茯苓,龙葵,灯心草等。
中国古代传统经方与免疫关系紧密,二妙方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四妙方又表现出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等等。
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治疗世界疑难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等传染病。绝大多数中药和方剂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很小),还可克服西药(主要是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不但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还可拮抗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现代医学在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疾病中,常给机体输人细胞因子,这些外源性的免疫反应物质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不仅价格昂贵,且长期应用会降低机体的敏感性。而不少中药、方剂及针灸等可诱使机体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而以上机理的阐明都来自于现代医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医在处方时,很注意各味中药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但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清楚。而中医药免疫学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也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如:由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抗AIDS药物“克艾可”已用于临床。
3.免疫学实验技术与中医药研究
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到的免疫技术有许多,现试举比较常见的实验的应用。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此试验在中医药研究中可以定量的测定某蛋白质在某组织中的含量,了解中医药对体液免疫的影响。2免疫印迹法,中医药在自身免疫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组化技术,通过表面标志物的标记,对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做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4放射免疫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主要做微量物质的研究测定,等等。
加强中医药专业免疫学等实验能力的培养,掌握必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有利于培养既精通中医药,又熟悉常用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的贸易额不占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不太容易被某些国家所接受。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免疫学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药免疫等作用的研究,既重视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和动态辨证关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局部定位性和实证分析研究,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合理性和优势,又弥补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缺陷和不足,它是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等科学技术的巧妙结合点,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中医药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和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中医学有其合理性和优势,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缺乏实证分析研究,对机体微观局部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刻了解,是一种哲学观念。这种理论的滞后性和认识方法的欠缺,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贫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想充分发挥免疫学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特有作用,促进中医学新的振兴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倡中医专家和免疫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只有中医专家和免疫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新怀 席孝贤 孙理军 中医学整体观与中医药免疫学 (712083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胡研萍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
3.关洪全,韩晓伟,雷萍,侯殿东试 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免疫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措施中 医 药 导 报
4.郭 峰 浅谈开展中医药现代系统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陆平成 免疫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和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的面积仅次于水稻,在我国的南北方都有种植。种植也有冬、春小麦之分。那么冬小麦有哪些生长特性?不同的生长期又该如何施肥?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来说说冬小麦的特性及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
一、冬小麦的生长特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冬小麦种植为主,冬小麦的生长期比较长,华南地区大约为120天,而华北地区超过了260天。
小麦的一生可分为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和成熟7个生育期。
二、冬小麦各生长期的需肥特征
前面我们说了,小麦有7个生育期,而这7个生育期根据营养特性来说,大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小麦全生长期对氮磷钾的需求
冬小麦的生育期较长,需要的养分较多,所以对于冬小麦的施肥原则是既要满足其生长各阶段的养分需要,又要及时调控施肥量。
例如,在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时候,此时的调控是关键,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而磷、钾肥也就成了冬小麦的需要要素。如果氮肥施的太多,就会对产量带来负面影响。
在冬小麦生长的一生中,构成其干物质的主要元素90%以上是碳、氢、氧。这些营养元素是天然的,主要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另外有大约5%的元素,如氮、磷、钾三要素,还有少量的中微量元素等,这些种类繁多的养分,都需要土壤供给。
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就需要施肥。根据实验结果,每生产100㎏小麦籽粒,大约需要吸收氮素㎏;磷素1~千克;钾素㎏。其中氮和磷的营养主要集中在籽粒;钾则主要集中在茎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磷、钾养分在冬小麦的一生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在小麦的第二生长阶段提出增加磷、钾肥的施入的关键所在。这些数据也为冬小麦的施肥提供了依据。
以上就是对冬小麦的生长特性、各生育期的需肥特点及氮磷钾的需要量的回答,如果你在小麦种植中有任何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冬小麦的种植话题。
首先就是要选择种植在温室当中,温度一定要把握在25度左右,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距离,在前期种植的时候也可以选择铺地膜的方式,一定要及时通风,还有就是要及时浇水。
有12篇参考文献,分别是:1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现代小麦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守谦.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及品种[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Komariah,Hiroki U,Afandi.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mulch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pineapple(Ananas comosus) plantation under tropical monsoon climate[J].Gifu Prefecture Larnpung Univesity, Odjugo P A O. The effect of tillage systems and mulching on soil microclimate,growth and yield of yellow yam(Dioscorea cayenensis) in Midwestern Nigeria[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2008,(24): Mbah C 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n ultisol under plastic film and no-mulches and theireffect on the yield of maize[J].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2009,(05):25-30. 7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Li F M,Guo A H,Wer A.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J].Field Crops Research,1999,(1):(99) 温晓霞.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04): 施万喜,宋迁新,李加宽. 陇东旱塬区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7,(03): 徐兆飞. 山西小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Zaogo C G L,Wendt C W,Lascano RJ. Interactions of water,mulch and nitrogen on sorghum in Niger[J].Plant and Soil,1997,(01):119-126.
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育期较长,不同地区生长期差异较大。全世界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75%,分布广泛。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25%,多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一般来说,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参考文献: 苏州粮食局
麦冬,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种子球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药麦冬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的 论文 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麦冬质量评价方面的文献,本文分别对麦冬药材、主要有效成分(甾体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以及麦冬相关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分析,认为麦冬品种、有害物质残留及产地加工方法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而麦冬以及含麦冬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待改进,尤其是麦冬质量控制方法需建立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研究方法,为麦冬及其制剂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关键词: 麦冬;复方制剂;质量评价;甾体皂苷;多糖;高异黄酮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不仅要体现药材品种、化学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还要与中药的道地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内外因素与临床疗效相结合,以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上品,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其作为常用中药材,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但品种、重金属等问题会影响其市场销售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也会影响其临床药效,因此如何建立有效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中药质量控制值得重视。
《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2]中麦冬品种项下收载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以及含量测定(比色法)等,也有大量研究分别以麦冬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类等化合物为指标对麦冬进行质量评价,本文现对麦冬的质量评价研究做一全面综述。
1 麦冬药材研究
品种问题
麦冬在 1953~2010 年版药典均有收载,从2000 年版药典起,除了收载麦冬外,还收载了山麦冬,山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prolifera 或短 葶 山麦冬Liriope muscari (Decne.) Baily 的干燥块根,在被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 版之前,属于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但由于麦冬药材产量不足,山麦冬则成市场上麦冬商品的主流品种[3]。中医临床上很少将山麦冬作为处方用名,在中药材市场也不标示山麦冬的中药名称,我国药农历来认为山麦冬也是麦冬[4]。两者性味、归经相同[5],而市面售价有高有低,因此多见用山麦冬充麦冬使用。
麦冬与山麦冬药材可通过性状、显微特征等不同进行鉴别,也可采用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孙红祥等[6]对6 个不同产地麦冬和山麦冬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认为萧山产麦冬最佳, 其次为慈溪和绵阳, 泉州、南安和襄阳产的麦冬最差,即正品麦冬质量优于山麦冬, 正品麦冬中尤以萧山产者为最佳。
麦冬有害物质的残留
姚令文[7]对10 个不同批次的川麦冬、5 个不同批次的浙麦冬以及4 个不同批次的湖北麦冬进行了重金属考察,结果表明铅、砷、汞和铜等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药用植物及制剂出口行业标准》规定的含量,但川麦冬和浙麦冬各有两批药材的镉含量超过标准(Cd≤)。黄卫平等[8]采用GC 法检测浙麦冬药材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检出滴滴涕的含量远低于《药用植物及制剂出口行业标准》规定的总PPT≤μg/kg。由此可见,有机氯农
药的残留对麦冬质量影响不大,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需要得到重视。
据调查,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是经过硫熏的麦冬,其原因是由于麦冬的多糖和水分含量较高,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易生虫,硫薰后能延长贮藏时间。且作为商品药材,经硫熏过的麦冬色泽黄白或淡黄,较未熏硫麦冬的棕黄色容易让消费者接受。然而,麦冬的加工方法如硫薰等对麦冬药材品质有何不利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
2 麦冬质量评价研究
麦冬的主要成分包括甾体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见表1),除此之外,还含有谷甾醇、豆甾醇、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铜、锌等成分。
据文献报道,川麦冬主含麦冬皂苷D,并含少量麦冬皂苷B,而杭麦冬主含麦冬皂苷B,含少量或不含麦冬皂苷D;川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 的含量高于甲基麦冬黄烷酮B,而杭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 的含量则低于甲基麦冬黄烷酮B,而且杭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 和甲基麦冬黄烷酮B 的总量显著高于川麦冬[41]。林以宁等[42]分别建立了正丁醇和乙醚部位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川麦冬、杭麦冬的正丁醇HPLC-ELSD 的指纹图谱虽存在共有峰,但谱图整体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乙醚部位HPLC-UV 谱图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相似性。以上研究比较了麦冬药材的品质,对不同产地麦冬药材及麦冬不同化学部位进行了质量评价。
3 含麦冬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评价
2010 年版药典中收载的含麦冬的复方制剂有95 个,占总成方制剂数目(共1063 个)的。临床上,麦冬作为生脉饮、参麦注射液、玄麦甘桔颗粒等中药复方制剂的重要原料,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在中药复方制剂中,麦冬的质量评价常以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如润益口服液、妇科养荣丸,在2010 年版药典的成分制剂中也只收录了麦冬的TLC 鉴别,如生脉胶囊、玄麦甘桔颗粒,没有建立麦冬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见表3)。
虽然王勤等[43]采用HPLC 建立参麦注射液的指纹图谱,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但缺乏以麦冬有效成分或专属性成分为指标对中药复方制剂中的麦冬进行质量控制。
4 结语
麦冬品种问题、有害物质残留及产地加工方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山麦冬在中药材市场上从不标示山麦冬的中药名称、中医很少将山麦冬作为处方用名以及价格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山麦冬充麦冬使用,可通过性状、显微、薄层、指纹图谱等鉴别山麦冬和麦冬。2010 年版药典对麦冬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对于山麦冬的含量测定,其甾体皂苷的苷元包括鲁斯可皂苷元、薯 蓣 皂苷元和亚莫皂苷元(yamogenin)[50],也可以以鲁斯可皂苷元为对照品用比色法测定山麦冬总皂苷的含量。麦冬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及加工方法等对麦冬的质量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麦冬质量评价方法需体现中医药整体性的研究思路
麦冬的主要成分麦冬皂苷、多糖及高异黄酮类化合物等均有相关的质量评价研究,采用了HPLC-ELSD、HPLC-MS、NIR、毛细管电泳(CE)等现代分析方法,对麦冬药材质量进行评价。上述研究中,没有对影响麦冬品质的生态因子、遗传信息、生物效应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也没有将品质评价与临床疗效相结合,因此需要对麦冬药材的生长环境、遗传多样性等进行考察和分析,运用HPLC、1H-NMR 及NIR 等方法对麦冬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角度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其相关性[51],并对麦冬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进行含量测定,建立麦冬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以麦冬为君药或臣药的中药复方制剂需对麦冬的化学成分进行考察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麦冬总氨基酸/10g腹腔注射给于小鼠30分钟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动物数。结果麦冬总氨基酸有明显的协同中枢抑制药作用(P<),而麦冬总皂甙及总糖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作用无明显影响。15%麦冬须制剂10ml/kg灌胃能抑制注射松节油/kg的家兔的发热(P<),但发热后用药则无抑制作用。麦冬煎剂有镇静作用,亦能加强氯丙嗪的镇静作用,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能推迟回苏灵引起的抽搐,强直性惊厥及死亡发生的时间,但不能使动物免于死亡。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离体蜍蟾心脏心功能的影响:用八木-Hartung法离体蟾蜍心脏灌流证明;麦冬总皂甙I(粗提物)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最强,而总皂甙Ⅱ(较纯物)作用不及总皂甙Ⅰ,一般在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同时伴有心输出量的增加。大剂量的总皂甙Ⅰ、Ⅱ及总糖对心脏均产生抑制,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停傅。总皂甙Ⅰ、Ⅱ、总糖、总氨基酸对心率一般稍减慢或不变,均无明显影响。 .对离体豚鼠心脏心肌收缩振幅的影响:用Langendorff法豚鼠离体心脏灌流表明,麦冬总皂甙及总氨基酸小剂量均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冠脉流量增加,大剂量则抑制心肌,减少冠脉流量,但两者对心率无影响。 .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特性:麦冬总皂甙10mg/kg静脉注射可有效地预防或对抗由CHCL3-Adr,BaCl2,Aco所诱发的心律失常,并使结扎犬冠状动脉24h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由87±8降至57±7%。电生理实验表明麦冬总皂甙15mg/kg可明显降低兔单相动作电位的Vmax,缩短其APD10,APD50;麦冬总皂甙50μg/ml也可使豚鼠乳头状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的APA,Vmax明显降低,APD10,APD50明显缩短;同时ERP/APD显著增大。麦冬对氯化钡、乌头碱,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改善作用。用硫酸镁,麦冬20g稀释于5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治疗实验性狗心肌梗塞,用药6h,24h早搏出现次数与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麦冬合同小剂量硫酸镁对心梗后心律失常有一定预防作用。医学全在线 .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时环核苷酸代谢的影响:用新西兰兔麻醉后结扎冠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实验性心肌梗塞,经耳静脉注射麦冬注射液15ml(相当生药15g)。然后与对照组一起在术后即刻、术后15、30、60分钟,直接心脏穿刺采血,测定血浆cAMP和cGMP。结果术后15分钟,对照组cAMP、cGMP继续升高,麦冬组呈下降趋势(P<),术后30分钟麦冬组仍低于对照组(P<),术后60分钟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浆cAMP/cGMP比值变化:术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两组比值均下降;对照组在术后15、30分钟,继续下降分别为±;±;而麦冬组已接近术前水平,分别为±和±(P值均<),术后60分钟,麦冬组仍维持术前水平,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两组无显著差异。急性心肌梗塞后血浆cAMP、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能是一种应激反应,由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溶解,释放出cAMP和cGMP,使血浆中水平增高,反应心肌损伤的程度。由于心肌缺血时,cGMP增高较cAMP更明显,所以心梗后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麦冬可能使梗塞后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缺血缺氧的心肌细胞较快获得修复与保护,致使心肌cGMP和cAMP的释放减少,从而降低血浆中的含量,而使两者比值恢复平衡。 3.对动物免疫活性的影响:。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取18-20g,ICR小鼠30只,分别腹腔注射麦冬多糖、人参总皂甙(20mg/kg),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30分钟后置盛有钠石灰的密闭广口瓶中,记录小鼠死亡时间。结果麦冬多糖组的小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延长(P<)。 .对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取ICR小鼠分别腹腔注射麦冬多糖、人参总皂甙(剂量10mg/kg),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后放血处死动物,称体重及胸腺、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结果麦冬多糖可极显著增加小鼠的脾脏重量(P<),而对胸腺无明显影响。 .对小鼠碳粒廓清作用的影响:取ICR小鼠,分别腹腔注射麦冬多糖、人参总皂甙(10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尾静脉给于稀释3倍的中华碳素墨水/10g,分别计算廓清指数。结果麦冬多糖组可显著增强小鼠的碳粒廓清作用(P<=。 .对由环磷酰胺和60Cor照射引起的小鼠白细胞数下降的影响:麦冬多糖10mg/kg对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mg/ml)所致的白细胞下降有极显著的对抗作用(P<)。同样剂量的麦冬多糖连续腹腔注射8天,第8天给药后lh将小鼠放置在距照射源(60Cor)60cm处进行照射,总剂量/kg,照射后继续给药3天,照射后第7天,眼眶取血,计算白血球数。结果麦冬多糖可显著对抗由60Cor射线照射引起的白血球下降(P<=。 .麦冬多糖对小鼠血清中溶血素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家兔血红细胞具有凝集素样作用。 .麦冬水煎液腹腔注射小鼠,剂量相当生药/kg,能极显著增加小鼠脾脏重量;增强小鼠碳粒廓清作用;极显著对抗由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等作用。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用BALB/C幼鼠,配对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饲养1月后,每鼠注射绵羊细胞(SRBC)亿个(),注射后定期取血,测定抗体,计算HC50。结果表明用麦冬须有促进抗体生成和延缓抗体消退(P<)。用配对的两组BALB/C小鼠脾细胞悬液,2份加PHA60μg/ml,1份不加致裂原。培养72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后在闪烁仪上测定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结果表明,麦冬须根提取物有提高细胞免疫作用。 .对带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麦冬须水溶液对NIH纯系接种S180和EAC癌细胞的白细胞和T细胞均有明显的提高(P<或P<)。对T细胞亚群可使Tu%含量增高,Tr%含量下降,Tu/Tr值均比对照组高。 4.其它作用:小鼠在饲料中添加麦冬根须可降低体内羟脯氨酸。对雄性小鼠脑中单胺氧化酶(MAO-B)抑制率为。雄性小鼠肝中SOD活性提高。果蝇寿命试验还表明麦冬根须饲料有明显的延长果蝇寿命,提示有延缓衰老趋势。游泳试验表明麦冬所含皂甙、多糖、氨基酸等有明显抗疲劳作用。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
膳食小课堂——药知道
Hi~这里是膳食计开设的小课堂—— “药知道” ,膳食君将定期为大家介绍各种中药食材,让你了解中药的性格与脾气,赶快和膳食君一起成为中药小专家吧~
麦冬
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医学衷中参西录》
小试牛刀
01
麦冬的禁忌人群是?
A.失眠患者
C.湿气重者
B.肺炎患者
D.慢性咽炎患者
C.湿气重者
麦冬养阴润燥,长期食用可生痰生湿,湿气重者不宜。
02
麦冬和天门冬有什么异同?
两者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
不同在于:
天门冬苦寒之性较甚,补肺、胃之阴强于麦冬,对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还能入肾经以补肾阴、降肾火,可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症。
麦冬微苦寒,养胃阴与清胃热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小是其所长,还能入心经以补心阴、清心除烦、安神,可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
麦冬主要用来滋补肺阴,而天门冬用来滋补肾阴。
基础知识一览
别名
忍凌、不死草、麦门冬、阶前草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寒。
归肺,胃,心经。
适用人群
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肌、抗心律失常及镇静、抗菌等作用。临床上主要治疗失眠、肺炎、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等疾病。
功效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保护心肌细胞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主要含沿阶草苷、甾体皂苷、生物碱、谷甾醇、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改善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一定程度上达到“生脉”或“复脉”的效果。
镇静、催眠
麦冬有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作用,尤其对增进老年人 健康 具有多方面功效。
降低血糖
麦冬还有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处方中的常用品。
临床应用
1.麦冬+桑椹、生地
功效:养阴清肺、润肠通便,适用于口干喜饮、大便干结等症状。
2.麦冬+金银花、甘草、桔梗、乌梅、木蝴蝶、胖大海
功效:主治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干咳烦热、急慢性咽喉炎。
3.麦冬+党参、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适于气阴两虚之人,能有效缓解气短、心悸、口干等症状。
注意事项
1、麦冬不宜过量食用,过量则会导致脾胃虚寒、腹泻。
2、麦冬养阴润燥,长期食用可生痰生湿,湿气重者不宜。
3、有外感、痰饮者不宜。
食膳小妙方
麦冬烧豆腐
【材料】
麦冬20克,豆腐2块,料酒、盐、姜、葱、植物油适量。
【做法】
1.将麦冬用清水浸泡一夜,锤扁,去心,洗净;
2.豆腐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丁,姜切片,葱切段。
3.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下入植物油,烧至六成熟时,下入姜,葱爆香;
4.然后下入麦冬,料酒,豆腐,盐即成。
【功效】
滋阴清热,利尿,减肥,降压。
花旗参石斛麦冬茶
【材料】
花旗参(西洋参)、石斛、麦冬。
【做法】
1.将三种材料洗净(花旗参切片),放入电子煲或 养生 煲内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调小火煮6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2.煲好后的茶水可用器皿装好作茶水饮用或放入雪柜冷藏饮用。
【功效】
滋阴清热,润肺利咽。适用于急慢性咽炎,消渴等。
参麦猪肉汤
【材料】
西洋参20克、麦冬15克、猪腱200克、姜3片。
【做法】
材料洗净,加水2500毫升煲2小时。
【功效】
清补益气、润肺生津。适合气阴两虚之人食用。
麦冬,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种子球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药麦冬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的 论文 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麦冬质量评价方面的文献,本文分别对麦冬药材、主要有效成分(甾体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以及麦冬相关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分析,认为麦冬品种、有害物质残留及产地加工方法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而麦冬以及含麦冬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待改进,尤其是麦冬质量控制方法需建立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研究方法,为麦冬及其制剂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关键词: 麦冬;复方制剂;质量评价;甾体皂苷;多糖;高异黄酮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不仅要体现药材品种、化学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还要与中药的道地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内外因素与临床疗效相结合,以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上品,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其作为常用中药材,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但品种、重金属等问题会影响其市场销售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也会影响其临床药效,因此如何建立有效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中药质量控制值得重视。
《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2]中麦冬品种项下收载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以及含量测定(比色法)等,也有大量研究分别以麦冬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类等化合物为指标对麦冬进行质量评价,本文现对麦冬的质量评价研究做一全面综述。
1 麦冬药材研究
品种问题
麦冬在 1953~2010 年版药典均有收载,从2000 年版药典起,除了收载麦冬外,还收载了山麦冬,山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prolifera 或短 葶 山麦冬Liriope muscari (Decne.) Baily 的干燥块根,在被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 版之前,属于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但由于麦冬药材产量不足,山麦冬则成市场上麦冬商品的主流品种[3]。中医临床上很少将山麦冬作为处方用名,在中药材市场也不标示山麦冬的中药名称,我国药农历来认为山麦冬也是麦冬[4]。两者性味、归经相同[5],而市面售价有高有低,因此多见用山麦冬充麦冬使用。
麦冬与山麦冬药材可通过性状、显微特征等不同进行鉴别,也可采用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孙红祥等[6]对6 个不同产地麦冬和山麦冬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认为萧山产麦冬最佳, 其次为慈溪和绵阳, 泉州、南安和襄阳产的麦冬最差,即正品麦冬质量优于山麦冬, 正品麦冬中尤以萧山产者为最佳。
麦冬有害物质的残留
姚令文[7]对10 个不同批次的川麦冬、5 个不同批次的浙麦冬以及4 个不同批次的湖北麦冬进行了重金属考察,结果表明铅、砷、汞和铜等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药用植物及制剂出口行业标准》规定的含量,但川麦冬和浙麦冬各有两批药材的镉含量超过标准(Cd≤)。黄卫平等[8]采用GC 法检测浙麦冬药材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检出滴滴涕的含量远低于《药用植物及制剂出口行业标准》规定的总PPT≤μg/kg。由此可见,有机氯农
药的残留对麦冬质量影响不大,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需要得到重视。
据调查,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是经过硫熏的麦冬,其原因是由于麦冬的多糖和水分含量较高,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易生虫,硫薰后能延长贮藏时间。且作为商品药材,经硫熏过的麦冬色泽黄白或淡黄,较未熏硫麦冬的棕黄色容易让消费者接受。然而,麦冬的加工方法如硫薰等对麦冬药材品质有何不利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
2 麦冬质量评价研究
麦冬的主要成分包括甾体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见表1),除此之外,还含有谷甾醇、豆甾醇、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铜、锌等成分。
据文献报道,川麦冬主含麦冬皂苷D,并含少量麦冬皂苷B,而杭麦冬主含麦冬皂苷B,含少量或不含麦冬皂苷D;川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 的含量高于甲基麦冬黄烷酮B,而杭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 的含量则低于甲基麦冬黄烷酮B,而且杭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 和甲基麦冬黄烷酮B 的总量显著高于川麦冬[41]。林以宁等[42]分别建立了正丁醇和乙醚部位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川麦冬、杭麦冬的正丁醇HPLC-ELSD 的指纹图谱虽存在共有峰,但谱图整体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乙醚部位HPLC-UV 谱图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相似性。以上研究比较了麦冬药材的品质,对不同产地麦冬药材及麦冬不同化学部位进行了质量评价。
3 含麦冬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评价
2010 年版药典中收载的含麦冬的复方制剂有95 个,占总成方制剂数目(共1063 个)的。临床上,麦冬作为生脉饮、参麦注射液、玄麦甘桔颗粒等中药复方制剂的重要原料,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在中药复方制剂中,麦冬的质量评价常以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如润益口服液、妇科养荣丸,在2010 年版药典的成分制剂中也只收录了麦冬的TLC 鉴别,如生脉胶囊、玄麦甘桔颗粒,没有建立麦冬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见表3)。
虽然王勤等[43]采用HPLC 建立参麦注射液的指纹图谱,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但缺乏以麦冬有效成分或专属性成分为指标对中药复方制剂中的麦冬进行质量控制。
4 结语
麦冬品种问题、有害物质残留及产地加工方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山麦冬在中药材市场上从不标示山麦冬的中药名称、中医很少将山麦冬作为处方用名以及价格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山麦冬充麦冬使用,可通过性状、显微、薄层、指纹图谱等鉴别山麦冬和麦冬。2010 年版药典对麦冬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对于山麦冬的含量测定,其甾体皂苷的苷元包括鲁斯可皂苷元、薯 蓣 皂苷元和亚莫皂苷元(yamogenin)[50],也可以以鲁斯可皂苷元为对照品用比色法测定山麦冬总皂苷的含量。麦冬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及加工方法等对麦冬的质量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麦冬质量评价方法需体现中医药整体性的研究思路
麦冬的主要成分麦冬皂苷、多糖及高异黄酮类化合物等均有相关的质量评价研究,采用了HPLC-ELSD、HPLC-MS、NIR、毛细管电泳(CE)等现代分析方法,对麦冬药材质量进行评价。上述研究中,没有对影响麦冬品质的生态因子、遗传信息、生物效应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也没有将品质评价与临床疗效相结合,因此需要对麦冬药材的生长环境、遗传多样性等进行考察和分析,运用HPLC、1H-NMR 及NIR 等方法对麦冬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角度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其相关性[51],并对麦冬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进行含量测定,建立麦冬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以麦冬为君药或臣药的中药复方制剂需对麦冬的化学成分进行考察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其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一、 现代药理作用 1. 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 麦冬多糖可保护心肌,同时具有抑制心肌缺血造成的自由基生成增加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2. 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 麦冬能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可有效地防治血栓性疾病。 3. 免疫调节、抗衰老 麦冬水煎剂能增强机体总抗氧化能力,拮抗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伤,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 4. 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麦冬多糖对脑缺血损伤有抗缺氧保护作用。麦冬氨基酸以及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 5. 降血糖 麦冬水煎剂可通过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葡萄糖在肠道吸收,抑制体内糖原分解等实现降糖作用。 二、 应用 1. 舌干口渴、大便干结 麦冬味甘柔润,性偏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 2. 鼻燥咽干、咽痛干咳、咳血 麦冬不仅善于滋养胃阴,又善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声音嘶哑等。 3.心烦、失眠多梦、健忘 麦冬可归心经,还能养心阴,清心热,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仲等症。 4.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反复呼吸道感染、妊娠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肺脓肿属肺阴不足者,咽喉炎、慢性鼻炎、糖尿病属肺胃阴虚者均可应用。 三、注意事项 1. 麦冬煎汤内服用量6-15g;或入丸、散、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汤涂;或鲜品捣汁搽。 2. 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 3.不要和木耳、苦瓜一起服用,会减弱药效。 4.忌与鲤鱼、鲫鱼一起服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麦冬总氨基酸/10g腹腔注射给于小鼠30分钟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动物数。结果麦冬总氨基酸有明显的协同中枢抑制药作用(P<),而麦冬总皂甙及总糖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作用无明显影响。15%麦冬须制剂10ml/kg灌胃能抑制注射松节油/kg的家兔的发热(P<),但发热后用药则无抑制作用。麦冬煎剂有镇静作用,亦能加强氯丙嗪的镇静作用,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能推迟回苏灵引起的抽搐,强直性惊厥及死亡发生的时间,但不能使动物免于死亡。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离体蜍蟾心脏心功能的影响:用八木-Hartung法离体蟾蜍心脏灌流证明;麦冬总皂甙I(粗提物)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最强,而总皂甙Ⅱ(较纯物)作用不及总皂甙Ⅰ,一般在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同时伴有心输出量的增加。大剂量的总皂甙Ⅰ、Ⅱ及总糖对心脏均产生抑制,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停傅。总皂甙Ⅰ、Ⅱ、总糖、总氨基酸对心率一般稍减慢或不变,均无明显影响。 .对离体豚鼠心脏心肌收缩振幅的影响:用Langendorff法豚鼠离体心脏灌流表明,麦冬总皂甙及总氨基酸小剂量均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冠脉流量增加,大剂量则抑制心肌,减少冠脉流量,但两者对心率无影响。 .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特性:麦冬总皂甙10mg/kg静脉注射可有效地预防或对抗由CHCL3-Adr,BaCl2,Aco所诱发的心律失常,并使结扎犬冠状动脉24h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由87±8降至57±7%。电生理实验表明麦冬总皂甙15mg/kg可明显降低兔单相动作电位的Vmax,缩短其APD10,APD50;麦冬总皂甙50μg/ml也可使豚鼠乳头状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的APA,Vmax明显降低,APD10,APD50明显缩短;同时ERP/APD显著增大。麦冬对氯化钡、乌头碱,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改善作用。用硫酸镁,麦冬20g稀释于5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治疗实验性狗心肌梗塞,用药6h,24h早搏出现次数与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麦冬合同小剂量硫酸镁对心梗后心律失常有一定预防作用。医学全在线 .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时环核苷酸代谢的影响:用新西兰兔麻醉后结扎冠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实验性心肌梗塞,经耳静脉注射麦冬注射液15ml(相当生药15g)。然后与对照组一起在术后即刻、术后15、30、60分钟,直接心脏穿刺采血,测定血浆cAMP和cGMP。结果术后15分钟,对照组cAMP、cGMP继续升高,麦冬组呈下降趋势(P<),术后30分钟麦冬组仍低于对照组(P<),术后60分钟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浆cAMP/cGMP比值变化:术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两组比值均下降;对照组在术后15、30分钟,继续下降分别为±;±;而麦冬组已接近术前水平,分别为±和±(P值均<),术后60分钟,麦冬组仍维持术前水平,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两组无显著差异。急性心肌梗塞后血浆cAMP、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能是一种应激反应,由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溶解,释放出cAMP和cGMP,使血浆中水平增高,反应心肌损伤的程度。由于心肌缺血时,cGMP增高较cAMP更明显,所以心梗后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麦冬可能使梗塞后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缺血缺氧的心肌细胞较快获得修复与保护,致使心肌cGMP和cAMP的释放减少,从而降低血浆中的含量,而使两者比值恢复平衡。 3.对动物免疫活性的影响:。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取18-20g,ICR小鼠30只,分别腹腔注射麦冬多糖、人参总皂甙(20mg/kg),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30分钟后置盛有钠石灰的密闭广口瓶中,记录小鼠死亡时间。结果麦冬多糖组的小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延长(P<)。 .对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取ICR小鼠分别腹腔注射麦冬多糖、人参总皂甙(剂量10mg/kg),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后放血处死动物,称体重及胸腺、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结果麦冬多糖可极显著增加小鼠的脾脏重量(P<),而对胸腺无明显影响。 .对小鼠碳粒廓清作用的影响:取ICR小鼠,分别腹腔注射麦冬多糖、人参总皂甙(10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尾静脉给于稀释3倍的中华碳素墨水/10g,分别计算廓清指数。结果麦冬多糖组可显著增强小鼠的碳粒廓清作用(P<=。 .对由环磷酰胺和60Cor照射引起的小鼠白细胞数下降的影响:麦冬多糖10mg/kg对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mg/ml)所致的白细胞下降有极显著的对抗作用(P<)。同样剂量的麦冬多糖连续腹腔注射8天,第8天给药后lh将小鼠放置在距照射源(60Cor)60cm处进行照射,总剂量/kg,照射后继续给药3天,照射后第7天,眼眶取血,计算白血球数。结果麦冬多糖可显著对抗由60Cor射线照射引起的白血球下降(P<=。 .麦冬多糖对小鼠血清中溶血素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家兔血红细胞具有凝集素样作用。 .麦冬水煎液腹腔注射小鼠,剂量相当生药/kg,能极显著增加小鼠脾脏重量;增强小鼠碳粒廓清作用;极显著对抗由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等作用。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用BALB/C幼鼠,配对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饲养1月后,每鼠注射绵羊细胞(SRBC)亿个(),注射后定期取血,测定抗体,计算HC50。结果表明用麦冬须有促进抗体生成和延缓抗体消退(P<)。用配对的两组BALB/C小鼠脾细胞悬液,2份加PHA60μg/ml,1份不加致裂原。培养72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后在闪烁仪上测定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结果表明,麦冬须根提取物有提高细胞免疫作用。 .对带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麦冬须水溶液对NIH纯系接种S180和EAC癌细胞的白细胞和T细胞均有明显的提高(P<或P<)。对T细胞亚群可使Tu%含量增高,Tr%含量下降,Tu/Tr值均比对照组高。 4.其它作用:小鼠在饲料中添加麦冬根须可降低体内羟脯氨酸。对雄性小鼠脑中单胺氧化酶(MAO-B)抑制率为。雄性小鼠肝中SOD活性提高。果蝇寿命试验还表明麦冬根须饲料有明显的延长果蝇寿命,提示有延缓衰老趋势。游泳试验表明麦冬所含皂甙、多糖、氨基酸等有明显抗疲劳作用。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麦冬泡水喝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能和菊花,枸杞一起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