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国外研究进展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国外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国外研究进展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内容提要: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让学生会学是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同样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记笔记及时复习反复练习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归纳指导法对比指导法解答说理法启迪思维法讨论活动法 0关键词: 学法 英语 高中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的重要性。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努力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许多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有现有的知识,而应该是不断创新的知识。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目标。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已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当前全国上下均在努力探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更体现了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学法指导则显得更为重要。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好英语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授、指导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应当成为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从心理上来说有朦胧的成人感,他们有独立与创造的愿望,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日趋上升。但在外语学习方面,虽然有了三年初中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与基础语法,但由于缺乏外语的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跟在老师后面跑,外语学习的广阔天地还未真正对他们展开,他们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此较简单的重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已必不可少。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制定计划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2.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3.专心上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4.勤记笔记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6�1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应扼要记些笔记,做些索引、摘录等,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大有好处。5.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6.反复练习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法,二是指导即教法。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归纳指导法高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认识形成系统化成为可能。因此使用归纳法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情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如: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例如,在学过去分词作状语时,教师可让学生接触这些句子:Seen from the hill, the town looks and bred in the city, he found it inconvenient to live in the another chance, I will do it Watson and I will spend the night locked in your lady returned home, followed by Mr. Holmes and Dr. bitten by a dog, you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 When asked to make a speech, he said he would be glad to do room, although supposed to be kept locked, was often left open.然后让学生总结句中过去分词的用法,通过归纳,学生会总结出:句中过去分词均作状语,并且可作时间状语,原因状语,条件状语,方式状语,伴随状语或用在连词后。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过去分词的用法要好得多。 答案补充 (2)对比指导法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对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语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弄清它们的区别,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以学 "a great deal of"的用法为例:教师可叫学生比较"lots of", "a lot of", "plenty of", "a large quantity of", "a large number of" 和"a large amount of"的用法,让学生比较下列句子:①We have still plenty of eggs have still plenty of water left.②The rich lady has large quantities of have large quantities of rain this summer.③She has spent a great deal of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on her clothes. 答案补充 ④A large number of settlers from France reached Canada in 1534.⑤There's lots of rain here in noon lots of students go to the reading-room to read.通过比较这些句子,学生会明白 “lots of”,“ a lot of”,“plenty of” 和 “ a large quantity of" 可以用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 “a great deal of ”和 “a large amount of ” 只可用在不可数名词前, “a large number of ”只可用在可数名词前。(3)解答说理法提出一种语言现象,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这种现象,寻求正确答案,并找出选相应答案的理由,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 答案补充 三.学法指导的效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一段时间后,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前不重视记笔记的同学开始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认真记好笔记,这些同学说:记好笔记真有用,复习起来不在是那么盲目了,因为,重点、难点都已记录下来,不会再不知道复习什么,从哪儿开始复习或复习不全面了;同学们在课前自学时,在预习单词和课文的同时,能自己找课文的重点句子,难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这样一来使课堂教学重点更加明确,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学们在课后复习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许多学生能做到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许多同学能主动运用归纳法,对比法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关知识的总结以及相似又有不同的知识点的比较,使学习更加有效。有位同学说: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知道怎么去学,学起来也更有目标更轻松了。有些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学习方法对头了,学习成绩进步也快了。同学们对交际训练也更加重视 ,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017

导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英语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下面是我分享的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陈燕兰.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及探索[J].时代教育,2015,(24):214,228.

[2]曾卫民.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校园英语,2012,(5):71-72.

[3]江菲菲.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初探[J].读与写(下旬),2012,09(4):98-99.

[4]雷佼.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丁敏.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和探索[J].才智,2013,(22):108-108.

[6]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368-369.

[7]裴娅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2,(18):11-12.

[8]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9]潘志强.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10]宋菲,段文敬.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

[11]石志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导学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4,15(1):59.

[12]陈儒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建议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4,26(17):169.

[13]谭莉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才智,2014,8(21):192.

[14]张晓娟.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

[15]吕晓宏.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6]王冬冬.高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中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17]刘天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

[1]张秋英.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3,4.

[2]杨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7.

[3]周华梅.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4]王红英.浅谈初中英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0,6.

[5]刘亚珍.初中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11-112.

[6]王传奎.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8):59.

[7]王新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10):63~66.

[8]李浩然.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堂优秀的英语课[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11):20~24.

[9]王华珍.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预习障碍及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10]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11]刘阳.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2]刘程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14.

[13]杨德林.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89-90.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5]游毓平.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口语课上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16]贾景全.论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英语高效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7):56~58.

[17]周彦波.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5,(24):190-190.

[18]宋斌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9]孙琼.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0]陈黎明.从合作学习理论出发探索高职大学英语口语特大班额的教学新路径[J].海外英语.2016(12)

[21]阳兰梅.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03)

高中英语的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高中英语的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合作意识与沟通意识,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英语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计划与实施下,教学成果也取得的质的飞跃。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这在英语教学成效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教学改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最为关心的课题。顺应全国课改的潮流,我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表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学习方法,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风格。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探索的模式,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提倡并实施的。这种方法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合作意识与沟通意识,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此趋势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在各个学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计划与实施下,英语教学成果也取得的质的飞跃。

二、当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不牢固

现今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按常理讲,到高中应该已经对英语非常熟悉,然而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不牢固。首先,从大环境上讲,现在部分小学和初中对待英语不够重视,因此在对学生的英语教学浮于表面。其次,从学生方面,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存在抵触心理,仅仅是单纯的背诵单词和短语,在语言运用方面不够重视。

2.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许多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对于那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很难提高其成绩与实际运用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学习上表现不够积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思考与自我探索,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被动的接受知识也逐渐磨损了学生的积极性,丧失了实际运用能力,渐渐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合作学习的目的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用严谨的态度去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因材施教。当学生不愿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得找到一些方法去激励学生学习。然而,学生并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的身上。因此,寻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就成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各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他们通过自己交流,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正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内容相符合,不仅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合作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门外语,熟练掌握及运用英语是不易的,其中包括大量的词汇,枯燥的语法。鉴于此,我国决定推行新课程改革,决心改变学习英语困难的这一现状。我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达成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分组化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这在英语教学成效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提高学习成绩只是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合作探索精神。

四、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1.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随着合作学习被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已经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也在各大地区广泛地推行起来。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切实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例子不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地区对于小组学习的策略流于形式化,大大缩减了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导致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浮于表面,无法学到合作学习的内涵。(2)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存有误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放手”,寄希望于学生通过自我讨论之后,就能完全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没有去关注学生状况,最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价,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办法通过自我讨论与沟通做到真正地理解知识,变相地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3)学生方面首先,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新的教育模式存在的质疑,认为学校拿自己当实验品,在浪费时间,存在抵触心理,因此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其次,部分学生参与情况不好,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不能够发挥友爱精神,不愿将自己学会的知识与组内成员分享。基础差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过度依赖基础好的同学,怕自己说错会被他人笑话。再次,部分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不端正,会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2.对合作学习提出的建议

在学校的角度,要加大对于合作学习的管理力度,实质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使合作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合作学习的好处,并通过日常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先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随时的引导,当学生合作的参与者,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点评,。在合作学习初期,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堂上的监管,关注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指引,让学生尽快习惯并喜欢上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合作方式,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实际效果。

五、结论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我国目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总结与改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其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宋冬雪.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04)

[2]刘丹枫.试探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1,(19).

[3]王淑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09):11-13.

[5]高艳.合作学习的分类、研究与课堂应用初探[J].教育评论,2001,(02):25.

国外摩擦学研究进展论文

2011年(部分):T. Ding, . Chen , X. Wang, . Zhu,. Zhang, . Zhou .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pure carbon strip slidingagainst copper contact wire under AC passage at high speeds [J].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44 (2011) 437–. Ding, . Chen, J. Bu, . Zhang .Effect oftemperature and arc discharge on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urs of carbonstrip/copper contact wire in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s [J]. Wear 271 (2011)1629– Xiu-zhou , ZHU Min-hao , MO Ji-liang ,CHEN Guang-xiong , JIN Xue-song , ZHOU Zhong-rong. Tribologicaland electric-arc behaviors of carbon/copper pair during sliding frictionprocess with electric current applied [J].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1(2011)292-299.卢瑜挺,陈光雄,杨红娟,章赛丹. 滑板倾斜对碳滑板/纯铜接触线高速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1,36(12):19-22.王鑫,陈光雄,杨红娟,卢瑜挺.电弧能量对碳滑板/铜接触线高速滑动摩擦磨损性能影响[J]. 润滑与密封,2011,36(06):44-46.丁涛,王鑫,陈光雄,杨红娟,朱旻昊. 不同刚度下受流质量与摩擦磨损性能关系研究[J]. 机械工程材料,2011,35(01):年:G. X. Chen, Z. R. Zhou, H. Ouyang, X. S. Jin, M. H. Zhu and Q. Y. Liu A finite element study on rail corrugation based on saturated creep force-induced self-excited vibration of a wheelset-rail syste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329(2010) 4643–4655 (SCI), , H. , Z. R. Zhou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mplex eigenvalues prediction results of brake squeal obtained by two in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pproaches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0,23(3)383-390 (SCI)丁涛,王鑫,陈光雄,张卫华,周文祥 120~170km/h条件下滑板/接触线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16):36~40 (EI)丁涛,陈光雄,朱旻昊 法向载荷对不锈钢/浸金属碳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 2010, 46(16):36~40(核心期刊)丁涛,王鑫,陈光雄,朱旻昊 有无电流下温度对碳/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中国机械工程 2010,21(7):843-846 (核心期刊)Tao Ding, Guangxiong Chen, Minhao Zhu, Weihua Zhang Effect of arc discharge on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stainless steel/copper-impregnated metalized carbon couple under electric curren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50-151:1364-1368 (EI)卜俊,丁涛,陈光雄温度对受电弓滑板材料磨损的影响 润滑与密封, 2010,5:22~26(核心期刊)2009年:Wei Zhang, Xinbiao Xiao, Guangxiong Chen1, Xuesong Jin, Jianying Fang. An Analysis of Subway Pass-by Noise including Source Separation Based on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CM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October 21-23, 2009, Beijing, P. R. China.陈光雄, 戴焕云, 曾京, 周仲荣. 双侧踏面制动尖叫噪声和颤振的有限元分析. 工程力学, 2009, 26(4):234-239.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踏面制动尖叫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3):204-207.丁涛,何宏高,陈光雄,朱旻昊. 弹性条件下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9):558-602.丁涛,何宏高,陈光雄,朱旻昊. 载流摩擦磨损中不同放电现象的机理研究. 中国铁道科学,2009,30(5),83-87.丁涛,卜俊,陈光雄,朱旻昊. 纯碳、浸金属碳与接触线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对比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9,34(9),16-年:林修洲, 朱旻昊, 陈光雄, 周仲荣. 载流摩擦过程中摩擦因素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23): 2786-2789.(EI)陈光雄, 刘启跃, 金学松, 周仲荣. 时滞摩擦尖叫噪声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振动与冲击,2009, 27(4): 58-62.李海丽,陈光雄,周仲荣. 微晶玻璃/H300铸铁、45 钢低速摩擦学性能试验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8,33(2):26-30.李灵敏,贾步超,陈光雄. 接触网系统受流质量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8,33(3):32-35.贾步超,丁涛,陈光雄. 两种气体环境中的不锈钢/浸金属碳带电摩擦磨损的试验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8,33(6):35-37.董霖, 陈光雄, 朱旻昊,周仲荣. 支撑刚度对载流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18(14):7-年:林修洲, 朱旻昊, 陈光雄, 张卫华, 周仲荣. 高速电气化铁路弓/网系统的摩擦磨损研究进展.润滑与密封, 2007, 32(2): 180-183 (核心期刊)陈光雄,周仲荣. 摩擦噪声有限元预测. 机械工程学报,2007,46(3):164-168.文武,陈光雄,戴焕云,曾京. 铁路车辆盘形制动尖叫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中国铁道科学, 2007, 25(8):89-92文武,陈光雄,戴焕云,曾京,约束对盘形制动摩擦噪声影响的有限元研究,润滑与密封,2007(2):54-58李丰学,陈光雄,朱旻昊,两种受电靴材料与不锈钢带电接触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润滑与密封,2007(2):13-162006年:林修洲, 朱旻昊, 陈光雄, 张卫华, 周仲荣. 高速电气化铁路弓/网系统的摩擦磨损研究进展.润滑与密封, 2007, 32(2): 180-183 (核心期刊)陈光雄,周仲荣. 摩擦噪声有限元预测. 机械工程学报,2007,46(3):164-168.文武,陈光雄,戴焕云,曾京. 铁路车辆盘形制动尖叫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中国铁道科学, 2007, 25(8):89-92文武,陈光雄,戴焕云,曾京,约束对盘形制动摩擦噪声影响的有限元研究,润滑与密封,2007(2):54-58李丰学,陈光雄,朱旻昊,两种受电靴材料与不锈钢带电接触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润滑与密封,2007(2):13-16任平弟, 王勇, 张鹏, 朱旻昊, 陈光雄, 周仲荣. 水膜及油水混合膜对GCr15钢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润滑与密封, 2006, 175(3): 4-6 (EI)陈光雄,周仲荣. 摩擦振动的时频特性. 机械工程学报,2006,42(2):1-5.梁爽,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制动颤振的试验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6(10):12-15.梁爽,陈光雄,戴焕云,曾京. 纤维增强合成闸片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 摩擦学学报,2006(6):590-594.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摩擦噪声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6(9): 8-10.梁爽,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四种车辆制动闸瓦材料摩擦特性试验研究.润滑与密封,2006(9): 62-642005年:林修洲, 朱旻昊, 陈光雄, 张卫华, 周仲荣. 高速电气化铁路弓/网系统的摩擦磨损研究进展.润滑与密封, 2007, 32(2): 180-183 (核心期刊)陈光雄,周仲荣. 摩擦噪声有限元预测. 机械工程学报,2007,46(3):164-168.文武,陈光雄,戴焕云,曾京. 铁路车辆盘形制动尖叫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中国铁道科学, 2007, 25(8):89-92文武,陈光雄,戴焕云,曾京,约束对盘形制动摩擦噪声影响的有限元研究,润滑与密封,2007(2):54-58李丰学,陈光雄,朱旻昊,两种受电靴材料与不锈钢带电接触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润滑与密封,2007(2):13-16任平弟, 王勇, 张鹏, 朱旻昊, 陈光雄, 周仲荣. 水膜及油水混合膜对GCr15钢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润滑与密封, 2006, 175(3): 4-6 (EI)陈光雄,周仲荣. 摩擦振动的时频特性. 机械工程学报,2006,42(2):1-5.梁爽,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制动颤振的试验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6(10):12-15.梁爽,陈光雄,戴焕云,曾京. 纤维增强合成闸片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 摩擦学学报,2006(6):590-594.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摩擦噪声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 润滑与密封,2006(9): 8-10.梁爽,陈光雄,戴焕云,曾京,周仲荣. 四种车辆制动闸瓦材料摩擦特性试验研究.润滑与密封,2006(9): 62-64Chen Guangxiong, Zhou Zhongrong.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initiation process of friction-induced vibration under reciprocating sliding conditions. Wear 259 (2005) 277–281. (EI,SCI收录)郑华,陈光雄,周仲荣. 在往复滑动条件下摩擦噪声发生时磨痕形貌的观察. 润滑与密封. 2005, (2): , X. S. Jin, Z. R. Zhou. An investigation of friction characteristic of steels under rolling-sliding condition, Wear, 259(2005),439–444 (SCI、EI收录期刊)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和Biomaterials Science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集中在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氧水钙钛矿纳米晶体的纳米药物载体。他们发现,这种载体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并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在Bio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骨修复。他们发现,这种材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骨的再生和修复。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并将其用于制造高效的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到氢气,具有高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值。与传统的氢气传感器相比,这种传感器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稳定性。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高效的氢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氢气检测、水处理、化学反应等领域。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中,这种传感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汪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望为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人类对摩擦现象早有认识,并能用来为自己服务,如史前人类已知钻木取火。《诗经·邶风·泉水》已有“载脂载舝,还车言迈”的诗句,表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较普遍地应用动物脂肪来润滑车轴。应用矿物油作润滑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书中提到酒泉延寿和高奴有石油,并且用于“膏车及水碓甚佳”。但长久以来摩擦学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开始把摩擦学引入理论研究的途径。1785年,法国C.库仑继前人的研究,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提出摩擦理论。后来又有人提出分子吸引理论和静电力学理论。1935年,英国的.鲍登等人开始用材料粘着概念研究干摩擦。1950年,鲍登提出了粘着理论。关于润滑的研究,英国的O·雷诺于1886年继前人观察到的流体动压现象,总结出流体动压润滑理论。20世纪50年代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之后,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理论有所突破。对磨损的研究开展较晚,50年代提出粘着理论后,60年代在相继研制出各种表面分析仪器的基础上,磨损研究才得以迅速开展。至此综合研究摩擦、润滑和磨损相互关系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并逐渐形成摩擦学这一新的发展中的学科。然而发展成为Tribology还是1966年的事。中译Tribology为“摩擦学”,在1980年冬才被正式确定。美国接受以Tribology代替Lubrication的地位,始于1984年。

中国数学教育史研究进展论文

数学史选讲的新课标要求: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为此,结合新课程内容,我简要总结了中国数学史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时期:中国数学的萌芽(远古~春秋)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在逐步摸索中,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周髀算经》是周代传下来有关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就有中国最早的勾股定理。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中的墨家的思想《墨经》中的几何学与逻辑、无限分割思想,体现出理性思维。孔子修改过的古典书籍之一《周易》中含有组合学知识,坐标系思想,二进制思想,还出现了八卦,这神奇的八卦至今在中国和外国仍然是人们努力研究和对象,它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低估和作用。 第二时期: 中国古代数学框架的形成(战国~秦汉) 到了战国时期,在算术、几何,甚至在现代应用数学的领域,都开始了耕耘播种。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确立,乘法中诀已经在《管子》、《荀子》、《周逸书》等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 秦汉时期在算术方面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中诀。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具备了。 《九章算术》集先秦到西汉数学知识之大成,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内容、形式、风格和思想方法的特点。全书有90余条抽象性算法、公使,246道例题及其解法,基本上采用算法统率应用题的形式,包括丰富的算术、代数和几何。从体系方面,归纳的,开放的,以计算为中心的算法体系,体现实用性,如“出南北门求邑方”。 第三时期:数学理论的奠基(魏晋~唐初) 在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正规化和数学人才辈出,为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赵爽,三国时代吴国人,全面注《周髀算经》,其中的“勾股圆方图注”是对勾股定理的最早证明。 刘徽,三国时代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为《九章算术》做注,《九章算术注》集中了秦汉以来的创造发明,把中国古代数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奠定了中国数学教育体系的坚实的基础.其中主要成果:(1)求得圆周率为157/50,(2)出入相补法,棋验法,齐同原理等;(3)数学概念的严格定义.例如幂,率,方程,正负数等;(4)割圆术,反映了数学的极限思想.(5)“重差”之法.他认为数学方法起源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统一,这正反映了中国古算的特色——几何与算术、代数的统一.他认为数学方法起源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统一,这正反映了中国古算的特色——几何与算术、代数的统一.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他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中国从隋建立起数学专科教育,开设算学馆.学习内容主要是算经十数;学制七年;三位一体(读书,考试,做官)的体制;学生来源整个大众,任何人可以报。 第四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宋元时期) 数学内容在宋元达到高峰:数学教育家出现,专门研究数学教育制度。在日趋完善的数学教育制度下,涌现出了一代名垂青史的数学泰斗,如宋元五大数学家是:贾宪、秦九韶、杨辉、李冶、朱世杰。 贾宪,北宋数学家。他继承了《九章算术》以来的诸多方法,扬弃了他们的不足,在算法机械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构造贾宪三角的“增乘方求廉法”,把中国古代数学的程序化思想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秦九韶,南宋著名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有:1、一般高次方程的解法;2、建立一般线性方程组严整规范的算法;3、一次同余式组完整解法程序的建立;4、三斜求积公式(等价于海伦公式)。 杨辉,南宋末年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教学过程中,他搜集、阅读了大量数学著作,先后完成数学著作15种21卷。为普及日常所用的数学知识,他专门写了《日用算法》一书,书中的题目全部取自社会生活,多为简单的商业问题,也有土地丈量、建筑和手工业问题。他还为初学者制定了《习算纲目》,主要数学教育思想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强调精讲多练,举一反三;充分利用直观材料,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循循善诱,指导学生学法。他的现金的教育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后世也有深刻的影响。 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和朱世杰私人传授数学的教育实践。李冶以《益古演段》教材,从最简单的方程,不等式,算术一直到四元术;朱世杰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传世。 第五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衰落(明初~清中1840年) 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部族的统治压抑民智,如同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思想领域实行强控制,不光政治文化的书籍要禁,就连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技术也不放过。《几何原本》、《天工开物》大批明代的科技成果或毁或弃,只要和官方的程朱理学不统一的,都要禁止。满清统治不支持西方传教士向中国的学者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不鼓励中国学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国策,也没有形成社会风气。中国数学日渐衰落。 第六时期:中西数学的合流(清中~清末1911年) 自明末西方数学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以来,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与西方数学合流,这300多年间中国数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数学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以三角学、天元术和垛积术为纲具体研究数学研究内容的西化过程,中国数学家对西方数学的“拒斥”与“吸纳”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改变。中国数学家在幂级数、尖锥术等方面已独立地得到了一些微积分成果,在不定分析和组合分析方面也获得了出色的成绩。然而,即使是这样,在世界的同行们之中,我国也仍然没达到领先的地位。 第七时期:现代数学的奠基与发展(公元1911年~公元1976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数学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派出大批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组织学术团体,有了专门的期刊,中国从此进入了现代数学研究阶段。从1847年,形成了一个出国留学的高潮。这样一批海外学子归来之后,在科研、教育、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了新转变。其中在数学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有:苏步青、陈建功、陈省身、周炜良、许宝、华罗庚、林家翘等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虽然正处于资金匮乏、百废待兴的困境,然而政府却对科学事业给予了极大关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2年7月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接着,中国数学会及其创办的学报恢复并增创了其他数学专刊,一些科学家的专著也竞相出版,这一切都为数学研究铺平了道路。正当数学家们奋起直追,力图恢复中国数学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时,一场无情的风暴席卷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社会失控,人心混乱,科学衰落,在数学的园地里除了陈景润、华罗庚、张广厚等几个数学家挣扎着开了几朵花,几乎是满目凋零,一片空白。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和坚韧不拔的耐力。浩劫以后,随着郭沫若先生那篇文采横溢的《科学的春天》的发表,数学园地里又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1977年,在北京制订了新的数学发展规划,恢复数学学会工作,复刊、创刊学术杂志,加强数学教育,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列举如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其中主要的工作有: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贾宪(生卒年代不详)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公元1819年英国人霍纳(william george horner)才得出同样的方法。贾宪还列出了二项式定理系数表,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巴斯加三角”。(《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已佚)公元1088—1095年间,北宋沈括从“酒家积罂”数与“层坛”体积等生产实践问题提出了“隙积术”,开始对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进行研究,并创立了正确的求和公式。沈括还提出“会圆术”,得出了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第一个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他还运用运筹思想分析和研究了后勤供粮与运兵进退的关系等问题。公元1247年,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推广了增乘开方法,叙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他列举了二十多个来自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欧洲到十六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scipio del ferro)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秦九韶还系统地研究了一次同余式理论。公元1248年,李冶(李治,公元1192一1279年)著的《测圆海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这在数学史上是一项杰出的成果。在《测圆海镜?序》中,李冶批判了轻视科学实践,以数学为“九九贱技”、“玩物丧志”等谬论。公元1261年,南宋杨辉(生卒年代不详)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公元1274年他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还叙述了“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公元1280年,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差的内插公式。郭守敬还运用几何方法求出相当于现在球面三角的两个公式。公元1303年,元代朱世杰(生卒年代不详)著《四元玉鉴》,他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欧洲到公元1775年法国人别朱(etienne bezout)才提出同样的解法。朱世杰还对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次差的内插公式,欧洲到公元1670年英国人格里高利(james gregory)和公元1676一1678年间牛顿(issac newton)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公元十四世纪我国人民已使用珠算盘。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珠算盘是世界上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

浅谈中国古代数学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的祖先有很多优秀的,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同时也留给了世界,四大发明,影响着整个世界,改变了整个世界。另外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数学,中国古人对数学的研究以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在中国明代中叶以前我国的数学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我们的骄傲,我国古代的许多数学家曾经写下了不少著名的数学著作。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古算书而得以流传下来。这些中国古代数学名著是了解古代数学成就的丰富宝库。比如,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它们都是公元纪元前后的作品,到现在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能够使两千年前的数学书籍流传到现在,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最早由于没有印刷术的出现,我们的古人都是用手抄写的方式,把这些数学知识传给下一代的,古代的数学家给已有的算数作出自己的注解,同时提出自己的心得 观点和看法。 大家最熟悉的数学著作就是《九章算术》了,《九章算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还远及国外。在欧洲中世纪,《九章算术》中的某些算法,例如分数和比例,就有可能先传入印度再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再如“盈不足” (也可以算是一种一次内插法),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的数学著作中,就被称作“中国算法”。现在,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九章算术》已经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然而,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这本著作的具体作者是谁,只知道西汉早期的著名数学家张苍(前201—前152)、耿寿昌等人都曾经对它进行过增订删补。《汉书?艺文志》中没有《九章算术》的书名,但是有许商、杜忠二人所著的《算术》,因此有人推断其中或者也含有许、杜二人的工作。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古墓出土《算数书》书简,67 推算成书当比《九章算术》早一个半世纪以上,内容和《九章算术》极相类似,有些算题和《九章算术》算题文句也基本相同,可见两书有某些继承关系。可以说《九章算术》是在长时期里经过多次修改逐渐形成的,虽然其中的某些算法可能早在西汉之前就已经有了。正如书名所反映的,全书共分九章,一共搜集了二百四十六个数学问题,连同每个问题的解法,分为九大类,每类算是一章。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然而,《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没有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推导和证明。直到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给《九章算术》作注,才大大弥补了这个缺陷。刘徽可是咱们山东邹平人哟,刘徽定义了若干数学概念,全面论证了《九章算术》的公式解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命题,他在数学理论方面成绩斐然。《海岛算经》,就是刘徽所著,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利用标杆进行两次、三次、最复杂的是四次测量来解决各种测量数学的问题。这些测量数学,正是中国古代非常先进的地图学的数学基础。此外,刘徽对《九章算术》所作的注释工作也是很有名的。一般地说,可以把这些注释看成是《九章算术》中若干算法的数学证明。刘徽注中的“割圆术”开创了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方面的重要方法,他还首次把极限概念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中国古代数学,经过从汉到唐一千多年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更加完备的体系。在这基础上,到了宋元时期(公元十世纪到十四世纪)又有了新的发展。宋元数学,从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数学著作出现之多和取得成就之高来看,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特别是公元十三世纪下半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秦九韶(1202—1261)、李冶(1192—1279)、杨辉、朱世杰四位著名的数学家。所谓宋元算书就指的是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这四大家的数学著作,包括: 秦九韶著的《数书九章》(公元1247年); 李冶的《测圆海镜》(公元1248年)和《益古演段》(公元1259年); 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公元1261年)、《日用算法》(公元1262年)、《杨辉算法》(公元1274—1275年); 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公元1299年)和《四元玉鉴》(公元1303年)。另外,大家都知道《算经十书》,它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数学著作,它们曾经是隋唐时候国子监算学科(国家所设学校的数学科)的教科书。十部算书的名字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 这十部算书,以《周髀算经》为最早,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据考证,它成书的年代当不晚于西汉后期(公元前一世纪)。《周髀算经》不仅是数学著作,更确切地说,它是讲述当时的一派天文学学说——“盖天说”的天文著作。就其中的数学内容来说,书中记载了用勾股定理来进行的天文计算,还有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当然不能说这两项算法都是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们所掌握,它仅仅说明在现在已经知道的资料中,《周髀算经》是比较早的记载。另外,还有就是在出现计算器前,我们使用的算盘,对,就是珠算。说道珠算,我们还有必要提一下筹算。筹算在我国古代用了大约两千年,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至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室外拿着一大把算筹进行计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的面积越大,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外,当计算速度加快的时候,很容易由于算筹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筹算需要改革,这是势在必行的。这个改革从中唐以后的商业实用算术开始,经宋元出现大量的计算歌诀,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应用,历时七百多年。《新唐书》和《宋史•艺文志》记载了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著作。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民间数学十分轻视,以致这些著作的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从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筹算的改革是从筹算的简化开始而不是从工具改革开始的,这个改革最后导致珠算的出现。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这是十分清楚的。筹算数字中,上面一根筹当五,下面一根筹当一,珠算盘中的上一珠也是当五,下一珠也是当一;由于筹算在乘、除法中出现某位数字等于十或多于十的情形(例如26532÷8,第一步就是“八二下加四”,就变成),所以珠算盘采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们可以证明,从杨辉、朱世杰开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贾亨止起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现今通用的珠算歌诀,是为筹算而设的。 杨辉的《乘除通变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公元1299年)已经有相当完备的歌诀,但是杨辉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说:“下算不出‘横’‘直’”,其中“横”“直”显然是指算筹的纵横排列,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提到“知算纵横数目真”,也是这个意思。《丁巨算法》(公元1355年)、何平子的《详明算法》(公元1373年)、贾亨的《算法全能》(约公元1373年)也有相当完备的归除歌诀,但是都没有提到珠算,而《详明算法》还有许多筹算算草。歌诀出现后,筹算原来存在的缺点就更突出了,歌诀的快捷和摆弄算筹的迟缓存在矛盾。为了得心应手,劳动人民便创造出更加先进的计算工具——珠算盘。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珠算盘的是明初的《对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珠算盘的规格:“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开的不是木制的横梁,而是一条线。比较详细地说明珠算用法的现存著作有徐心鲁的《盘珠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_迁的《数学通轨》(公元1578年)、朱载堉(1536—1611)的《算学新说》(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传最广。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叶和元末的文学、戏剧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刘因在他的《静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关于算盘的五言绝诗;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把婢仆贬作算盘珠,要拨才动;《元曲选》“庞居上误放来生债”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等等。文学、戏剧中用算盘珠作比喻,说明珠算盘已经比较流行,也说明它是比较时新的东西。因此可以认为,珠算出现在元代中叶,元末明初已经普遍应用了。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珠算出现在汉代,他们的根据是汉徐岳著、北周甄蛮注的《数术记遗》已经明确提到珠算。我国数学家、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1974)曾经考证过,《数术记遗》是甄鸾依托伪造而自己注释的书。在北周时,乘、除运算都在上、中、下三层进行,又没有简化乘、除法的歌诀,因此甄鸾注释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盘,和后来出现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还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的计算技术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中国算盘的基础上,改成梁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盘有次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不仅在数学领域对世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把算盘这种便于计算的工具推向了世界。希望我们现在的一代还可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在世界的数学之林再次贡献自己的知识,力量,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中国。

宋元数学总结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列举如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甚至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其中主要的工作有:(1)高次方程数值解法;(2)天元术与四元术,即高次方程的立法与解法,是中国数学史上首次引入符号,并用符号运算来解决建立高次方程的问题;(3)大衍求一术,即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现在称为中国剩余定理;(4)招差术和垛积术,即高次内插法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另外,其它成就包括勾股形解法新的发展、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研究、纵横图(幻方)的研究、小数(十进分数)具体的应用、珠算的出现等等。这一时期民间数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以及中国和伊斯兰国家之间的数学知识的交流也得到了发展。百度文库里有的下载,建议多找几种版本,拼拼凑凑,一篇论文再加点润色,可以很棒的。

高中英语教材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使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教材 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通过评析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并根据“关于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时反映出的几个主要问题,给使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中学都使用了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编制的英语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富有时代感、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实验性载体,是对以往教材的突破和创新。但它不可能满足各种具体的教学需要,所以教师应把它看作教学中可选择的素材,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取舍,使之更适用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对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评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该教材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每个Module中包括3个Unit,每个Unit中包含Warming-up,4个Lesson,Communication work shop,Culture corner,Bulletin board,Unit diary,在每个lesson中又通过Language focus和 Skill focus具体到Grammar,Vocabulary,Listening,Reading。另外在Communication work shop中开展Guided speaking & Writing practice。在3个Unit之后还安排有Project,Literature spot,Language power。 (二)与旧教材相比,该教材的优点 1.学习内容中突出语言技能。从整体的结构看,该教材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作为学习的内容,听说读写活动都能够兼顾,并且补充了文化知识和课后的活动设计,比起过去主要是以单词+课文+语法+练习为基本结构的教材有很大的进步。 2.渗透进了学习策略的学习。该教材在听说读写活动之前,都会简要地介绍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将要使用到的学习策略,如Reading Strategies:Paragraphs and headings,Identifying accurate information;Listening Strategies: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Identifying styles。 3.选取的主题丰富、体裁多样。该教材的8个模块共包含了24个主题:Lifestyles,Heroes,Celebrations,Cyberspace,Rhythm,Design,The Sea,Adventure,Wheels,Money,The Media,Culture Shock,People,Careers,Learning,Stories,Laughter,Beauty,Com-munication,New Frontier,Human Biolog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flict,Society。选取的素材大多反映英语语言国家和我国的当代生活,内容鲜活、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语言材料的体裁也非常丰富,不再都是Articles,还有Dialogues,Monologues,Interviews,Concert reviews,Short stories,News reports,Letters,Advertisements,Web pages等。 4.文化知识成为学习内容。该教材在每个单元的Culture corner中补充的英 语文 化背景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对每个主题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区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Bulletin board安排有课后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边学边用,自我发挥的空间。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淮南二中、三中、四中、五中这四所高级中学里使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 (二)问卷的形式和内容该调查问卷采用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文字回答题,共18题。这些问题主要调查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教材进行改造、教材在使用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师对改进教材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首先,81%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多,课堂上完成不了。第二,55%的教师认为该教材中设计的听说活动难以开展。58%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听说活动时采用的方式是:时间来得及就开展活动,来不及就自己做示范。第三,4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词汇太偏,使用频率不高。第四,65%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语法项目的安排打乱了语法本身的体系。同时,调查也反映了该教材相较于以往教材具有一定的优势。7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教材选取的语言材料和话题感兴趣。68%的教师认为教材选取的课文有时代感,题材多样。78%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补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学知识很典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三、关于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需要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区分为精读和泛读 教材的量大能给教师们提供较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不必把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用上课的时间来处理。问卷调查结果反映,77%的教师仅对有些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过调整,只有19%的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很多教师抱怨教材内容太多、课堂上完成不了,却仍按部就班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表达规范、结构严谨,并且包含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的课文应作为精读材料,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词汇和语法;围绕单元主题安排的扩展性文章应作为泛读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掌握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的速度。泛读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进行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二)针对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有梯度地开展听说活动 该教材的一些听说活动的`难度的确超出学生现有的接受水平。如:听力材料语速快、生词多;说的话题过于生僻。教师就应对这些活动加以改造。可以在听的活动前做好听的策略指导;如果由于听力材料本身的难度使得听的活动难以开展,就应舍弃,代之以其他合适的材料让学生练习,而不能机械地让学生反复听不能理解的听力材料。在说的活动中,话题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时,可以先设置一些子话题,让学生找到说的素材,再逐步引向最终讨论的话题。 (三)有区别地教授词汇 《英语课程标准》把掌握词汇的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看,不可能在听说读写中完全掌握所有词汇。该教材语言材料信息量大,涉及的词汇量也大,但一个单元中出现的词汇在其它单元里再次出现的频率却不高。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中都使用到的单词只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词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在说和写的活动中多使用教材里的基本词汇,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而在读和听的活动中应让学生多接触新词,扩大词汇量。 (四)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活动中的语法现象是教授语法的前提 该教材以不同的主题作为组织教材的线索,一个语法项目可能分解在几个主题中呈现,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中同时出现几个语法项目。语法呈现不够系统,让很多使用过旧教材的教师感到不适应。不少教师在学生接触到语言材料中的语法现象之前,就一次性地把一个语法规则讲透彻,把相关语法点尽可能地罗列其中。而学生学习语法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归纳的过程,把一个语法项目一次完整地教给学生并不能帮助他们快速地掌握,也不能有效地防止他们犯语法错误。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语言活动中的语法现象,只有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才是有效的。 结语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绝不能机械地“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领会编者在教材中所表达的英语课程理念和思路,更要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成为教材和具体教学情境的‘协调者’,对教材进行调整,个性化地去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变为适应每个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蔷.Michael High English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9-13.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精讲、多练、细查、常补”的教学程序包含了师生的共同活动,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一方面要看到教与学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相互制约,教学相长,教好是学好的前提,学好是教好的标志,教和学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教和学又有区别,只能相互影响不能互相代替。在实施程序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而辩证地发挥这一作用。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中学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开始从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外语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造成两极分化,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乃至最后放弃。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灵活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强。众所周知,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经过漫长的实践获得的,外语也不例外,它往往需经过反复的循环和大量的实践才能习得。中国学生学外语不具备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通过多次强化和反馈来获得并巩固知识,加之外语的遗忘率很高,若不及时复习,学生就有掉队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加以巩固和补充,以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每位教师应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策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和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摸索到了一些既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又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新策略——“精讲、多练、细查、常补”教学程序。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教学,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精讲

讲,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生百思不解之时,在疑难问题的关键之处,教师应给予“少、精、活、透”的讲解。教师要注重讲的艺术,如有声有色的语音语调、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取得较好的听课效果。讲课是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

(一)讲解法

将单词、词组、句型同课文融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单词中学语音,在课文中理解句子。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采取设疑与答疑的方法:教师边讲边问,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已懂的知识可不讲、少讲,学生未知的知识要重点讲,讲明讲透。对课文的词组、句型、语言点要作扼要的重点讲解。

(二)设疑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设疑。疑要设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设在学生不易理解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上,然后以课文情节发展为主线,围绕疑问作重点讲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答疑、辩论、练习、启发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三)答疑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后,教师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难点,教师根据他们的难点启发式地进行少而精的讲解与归纳。经过学生的思考提出的难点,有时就是教师要讲的重点,这样老师在讲难点时,他们就感到如饥似渴,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通过讲解法、设疑法、答疑法,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越学越会学,越学进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准、透、活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

二、多练

练,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巩固知识、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外语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学生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层次化。练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性;同时还要注重外语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练密度、宽度和深度。所谓密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效果,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所谓宽度,就是学生练的面要大,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要“动起来”,每节课学生的活动面一般要在80%以上。所谓深度,是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彻可接受性与高难度相结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使学生在运用英语中获得兴趣,提高能力。上课时学生积极“动”,老师善于“诱”,“诱”、“动”配合,就会形成教学高潮。

练是多层面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力训练

“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得懂才能学得会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教材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很好材料。要使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有趣,教师每堂课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课堂设计,教学要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训练听力不是仅仅靠开设语音课或补充听力材料来进行我们也可从教材中发掘材料。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词组或短语来解释新词或新词组与短语,用学过的句型来套用新出现的句型并加以引申、归纳。这样,学生既训练了听力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可较好地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口头训练

“说”是在听的基础上把所学得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用英语来讲,而且用英语来想。为了说清楚,学生必须把所要说的内容在脑海里经过一番整理。因此,这是一个有难度的综合练习。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语言环境设计形象、生动、活泼,适合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们可以采用值日生报告、学生问答、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做游戏、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连贯表达的很好训练,这项能力一开始对有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老师可以采用问话方式,提示并鼓励他们说下去,逐渐过渡到不加提示独立复述的程度。如果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能长期坚持听说训练,就会使学生越说越流畅、越读越准确,大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学生接触的文章越多,语言点重现率越高,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就越牢。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做到快速浏览、整体把握、重点精读、理解分析、猜测词义教师应结合所学课文,补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周可以采取限时阅读、难易结合、长短结合的方法,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笔头训练

写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写,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程度。大量的练习,是通过写来完成的。对于练习,提倡少而精,不提倡多而杂的“题海战术”,笔头训练题目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多变性。同时,可采取听写、默写、缩写、写日记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练的目的。英文的写作是英语课教学的难点,必须是细水长流、积土成山。每节课,适当做些听写等笔头练习,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每周布置一、两篇小作文,常练多写,迈小步、不停步,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训练,最终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练是英语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练为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细查

查,就是对所讲的知识验收,是教育对象接受力的反馈。在整个教学完成后,教师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比如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和提高,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一步要查得细而实,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作业、单元过关、阶段测试、个别谈话来检查,也可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听写等查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更正、及时辅导。

四、常补

补是程序教学法中落实教学效果的最后阶段,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缺漏之处给予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有效措施,常查常补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补有多种形式,课上补和课后补、集中补和单个补、口头补和书面补。对于后进生,可列出常错题,限时当面做,及时面批、讲透;对于优等生为了使他们吃得饱,教师可以编一些灵活性、综合性强的试题,以弥补能力的不足。可以把作业、考试、练习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的错句编成“学生错句集”发给学生改错。口头练习出差错,如回答问题、值日报告等,可当面给予纠正和补充。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查漏补缺要尽量做到堂堂清、段段明、时时补。

“精讲、多练、细查、常补”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采用所有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将其中几种重新组合,如可用讲、练结合形式,练、查结合形式,查、补结合形式,也可以采用讲、练、查、补同时综合进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是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中有补、补中有练,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陈仕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3):7-8.

[3]葛文山,朱俊爽.英语听力理解及其策略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5-28.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写作技能目标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结束时学生须“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该目标要求学生从简单的语言输出上升到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笔者以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材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做缩写、仿写、改写、续写以及写评论、读后感等练习。这些练习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的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刘道义先生在给教师学员作SEFC辅导讲座时,也强调了以教材为中心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种以课本为蓝本的写作教学模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缩写——用缩影的形式把握课文

缩写是在保留原文体裁、题材、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的前提下概括原文内容、压缩篇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简明、语言简练、中心突出的短文。缩写时一定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原文,有关主题的主干切不可任意删减,也不可随便摘取其中部分要点了事。如下面一篇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的缩写:

Long long ago Milu deer was a usual animal in China. Some of them had been sent to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England. In China, people killed them, and milu deer disappeared during the Ming, Qing periods. They were kept in the great park. The number of them increased very fast.

这篇缩写看上去很“精炼”,但作者忽视了短文的题目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这个中心和重点,它丢掉了Milu deer回归中国;中国为了拯救曾经在中国非常普通后来又消失了的Milu deer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在中国的几个Milu deer中心,Milu deer受到了很好的研究和保护,它们的数量才不断增加这些事实。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缩写方法:

1.对于叙事记人的文章,宜以情节或人物性格为主线,通过列出重要情节或性格特点概述全文。例如,The Rescue (SEFC 1A Unit 4)一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几分钟内的突发事件,我们可用表示时间脉络的副词,如First,Next,Then,Finally来概述全文。

First, Flora saw Jeff running and waving his arms. She turned around and saw a wall of water advancing toward her quickly. Next, the water swept Jeff and Flora down and they are struggling for their lives. Then they tried to get to the house and climbed the stairs to be safe from water. Finally, part of the house fell down but they were safe next to the chimney.

2.对于科普短文、说明文或说理文章,通过列出段落主题句(topic sentence)可迅速捕捉文章的主要论点,规划文章的框架结构。如The Properties of Water (SEFC 2B Unit 13)一文, 每段的主题句归纳如下:

: general idea

: chemical structure of water (two hydrogen atoms and one oxygen atom)

: salinity of water (about )

: density of water (1000kg/m3)

: heat capacity of water (relatively high)

: ocean motion

: significance of water to nature

在此基础上,只要恰当地运用一些关联词,添加一些支撑句即可写出一篇很好的课文概要。

缩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炼语言的能力,它是改写、续写的基础,是仿写的前提。

二、仿写——用类似的情境模拟课文

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说过,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还要多模仿。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要求学生模仿什么呢?

1.仿写课文思路

仿写最重要的是模仿思路。比如,记叙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以使事件或故事发生、发展的脉络清楚;描写文要有合理的逻辑顺序,其展开的.顺序要符合认识规律,反映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说明文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只有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仿写课文结构

高中英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等,在仿写时,要注意学习其结构特点。如记叙文,多采用三段式的谋篇布局形式,并采用顺叙的方法。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第三段叙述事件的结果。议论文也多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列出正方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观点。也可采用四段式: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列出正方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观点,第四段展示作者自己的观点。了解了这些文体结构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结构紧凑的文章来。

3.仿写课文句式

课文中常出现许多习惯表达方式和一些特殊句式,还有一些适合某些特定情景、场合的常用句子,教师要向学生多强调、示范。特别是一些常用于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要让学生多练习,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杨利娴 2003)

例如,在New Zealand (SEFC 1B Unit 18)课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素材的,让学生掌握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对气候、环境、资源、历史以及人口、风俗习惯的描写,使学生学会对有关国家、城市、旅游景点的写作方法。然后以Taiwan Island, China, Our City等为题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总之,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文体都可用来指导学生仿写,但“写作任务、话题、语言结构、文体等要求应与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生活体验和语言能力相适应”(《课标》)。

三、改写——用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

改写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策略,《课标》也要求能根据课文改编短剧或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改写是在保持原文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语言、结构等方面。尤其是,对短文与对话相互改写时要注意语言、时态、时间表达等方面的改变。

例如,在学习了The Necklace (SEFC 1B Unit 15)一文后,要求学生从剧中不同人物的角度,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将这出小短剧改写为一篇叙述文体的短文。

又如,可让学生将At the Tailor’s shop (SEFC 2A Unit 10)一文改写成短剧。当然,还可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称角度去改写。如: 1. Tell the story to your partner in the past tense. Start like this: A man went into a tailor’s shop to buy a suit. All the money he had in his pocket was a million-pound note...

2. Rewrite the story At the Tailor’s Shop, as told by Tod, the shop assistant. Start like this: One Monday morning I was working in the shop as usual...

教材中可改写的地方很多,或整体或局部,这些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细心挖掘。通过对课文的改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续写——用创造的想象引申课文

《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续写就是用创造性的思维丰富课文,即对课文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给原本没有结局的故事加上一个合理的,或出乎意料的结局。如The Necklace(SEFC 1B Unit 15)一文,当Mathilde得知为之辛劳十年的项链竟是假的,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要求学生续写短剧。同学们想象的结局不一而足,很有创意,如:

1. She killed herself.

2. She bought a glass necklace and changed it for her real diamond necklace.

3. She divorced her husband and married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4. She began to make a living by making false necklaces and cheating others of a lot of money.

5. She got a lot of money from her kind friend and lived a happy life.

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同学们续写出了不少精彩的片断。

当然,还可从其他角度引导学生续写本剧,如:Choose one situation to re-write a scene the other way round.

Mathilde had not borrowed the necklace from Jeanne, ...

Mathilde had not lost her necklace at the ball, ...

Jeanne had told Mathilde that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

Mathilde had just agreed to wear a flower at the ball, ...

Mathilde’s husband had been wealthy, ...

续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

五、评写——用理性的思维演绎课文

评写是就所学课文或阅读材料进行评述。通过分析原文中的内容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论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着眼于一点;可以是赞同原文的观点,也可以提出异议。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话题,可让学生就这些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学习了Animal Experiments (SEFC 1B Unit 16)之后,让学生以Should animal testing be OK? 为题作文,有学生写道:I think animal testing is a good idea and it is OK. So scientists should continue testing on animals which are not rare animals. It can help human beings to fight against diseases. 在学习了Great Women (SEFC 1B Unit 17)这一单元后,让学生以My View on Women为题作文。同学们各抒己见,写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来。

此外,对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让学生写读后感或人物形象分析等。例如,在读了A Christmas Carol (SEFC 3 Unit 7)之后,一个学生写道:I think it is a really moving story. I learnt that happiness and friendship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 in the world. I will be a kind and warm-hearted man.

又如,在读了A Tale of Two Cities (SEFC 3 Unit 7)之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Which of the characters do you like most? Why?

S1. In my opinion, Sydney Carton is the real hero of the story. His love for Lucie knows no bounds. What he did for Lucie was unforgettable, tearful and bittersweet. For love, he sacrificed everything, even life! This makes him one of the strongest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especially because his act is so unselfish.

S2. Who I like most in the story is Dr. Manette. He is honest and kind but suffers the persecution actually. When Charles was put into prison, he visited Charles but became mad again after returning. The prison was the nightmare for him, but for his daughter, he suffered from it again.

在读了The Merchant of Venice(SEFC 2B Unit 19)之后,要求学生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许多学生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如:Shylock is cruel, greedy, selfish, cold-blooded, but he suffers the loss of his daughter, his property, and, very importantly for him, his religion. So, we should have mercy on him.

评写这种“一半依材,一半发挥”的半自由习作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评写既承接了短文的缩写、仿写和改写阶段,又为后期写作阶段打下了基础。

总之,围绕教材进行的写作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好路子。英语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学生认真完成,就一定会有所收益。处处留心皆学问,而我们同样可以说: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处处留意皆素材。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的意义

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种语言靠它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有意义的语篇。词汇的重要性正如Wilkins(1972)指出的那样:“ Without grammer ,many things can’t be conveyed . But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尤其是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与以前的人教版相比最大的的变化就是词汇量的大大增加,每个单元需要识记生词的数量平均都在200个左右,甚至有的单词只有在大学一二年级才出现的,也出现在了高中课本上这无疑增加了词汇学习的难度。同时词汇学习对多数学生,尤其是对我们农村高中生

来说是一个难点,一个拦路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英语成绩的提高。许多学生都为记单词而苦恼:要么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是记得快忘得快。

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分化往往也是从词汇而且部分学生因词汇量的增加而产生厌学英语的情绪。在批改作业(特别是书面表达)时,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单词拼写错误较多。当问到学生为什么英语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生词太多,读不懂,不会写。

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教师解决学生词汇学习难的问题。我将和我的组员们一起研究高中词汇的教学。希望我们英语教学有帮助.

那么英语老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激发学生记单词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并运用所学的单词呢?

下面我将我们前段的初步研究作以下汇报:

一、 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和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教材词汇量大,是通往英语自由王国 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更是高考取得高分的法宝.

众所周知,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了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大量的语言输入本身就是第二外语习得的重要条件之一。”英语的词汇量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每天都有很多词汇扩充进去。新课标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高考中,如果想脱颖而出,具丰富的词汇量必定占有极大的优势。

二 目前学生在记单词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

单词记不住,背了就忘,主要是平时接触英语少,一词多义不了解,读音不准,有的学生还是死记单词,还是机械式的记忆。平时背的英语作文,也是刚背过就忘,而且不会把背过的句子灵活运用。此外,对一些基本的构词法不太熟悉和重视。即时背过了部分单词,由于阅读量太少,按《英语课程标准》,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除教材应达到36万以上,,大部分学生远远没达到这个标准,所以不能彻底掌握词汇。

教师存在的问题:

认为学生只有记住课文中出现的所有单词才能达到教材的要求,未能对单词进行分层教学。认为学生能力有限,不敢放手让学生记忆单词。或者把词汇记忆完全停留在学生的自发学习的阶段,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缺乏对学生词汇学习和记忆方法和策略的指导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初步做一些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 游戏教学法

把游戏引入英语课堂,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词汇教学游戏能有效防止学生疲劳或产生厌烦心理,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其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领会和掌握词汇。词汇教学游戏必须具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征。从活动的形式看,词汇教学游戏涉及听、说、读、写。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设计各种游戏。如猜谜游戏、将相关的词配对、给名词配上适当的形容词、单词竞赛、填词游戏等,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积极参与。

2.联想教学法

联想能帮助人们记忆,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把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联想可以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先从单词的语音、词形联想,继而来呢想到词与词之间的结构搭配,最后过渡到语义联想、文化联想等。

相关联想:学习taste这个词,便联想起其它与感官有关的系动词look(看起来)。Smell(闻起来),feel(摸起来)等。学习词组a quantity of 就会联想起许多意思相同或详尽的词组。如 plenty of , a supply of , a lot of ,a great deal of 等词组,同时海联想到这些词的相似的用法。

对比联想:例如:open-close ,pass-fail ,present-

alrsent等。在某些固定成语或谚语中,反义词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now and then ; More haste, less speed; long lament.

形象联想:这种记忆方法的核心是通过联想将一些本身相互无内在联系的单词和头脑里另外一些鲜明、生动、奇特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3.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1)实物法。实物是最直观的教具之一,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像dessert, gift, photograph等很多单词可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单词与实物的直观联系,使教学真实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图示法。在讲授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名词时,如果能够借助图片,简笔画教学,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小火。

4.语境教学法

大多数英语单词不仅只有一个意思,一词同义、多义甚至反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的意义总是和其他的词相结合而存在,没有语境就很难确定他的指称。学习词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语言表达中,在英语教学中营造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使用所学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有效学习词汇的目的 。

5.文化联想教学法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语言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文化语境对词语的含义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基础教育阶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的讲授是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词汇教学中不再仅仅留在词汇的音、形、义的层面上,而应该注重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做到音形义和文化内涵四者相结合。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一定要根据所教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没把英语教学法的一些相关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充实理论。以便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今后研究的方向:

今后我们会就教师怎样分层教授词汇以及学生怎样记忆词汇进行深入探讨。

争取在词汇教学中能有重大突破。

国外歌剧论文研究进展

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摘要】 莫扎特是十八世纪欧洲古典音乐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三十六首艺术类的歌曲,并在其音乐中融和了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和浪漫主义情结。赋予了音乐更多超凡脱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首个开创德奥歌曲创作的作曲家。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的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莫扎特音乐中“声”和“情”的融合。

【关键词】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声”与“情”;融合

莫扎特的作品在众多的音乐大家中并不算多,但是这些作品的风格多种多样,旋律普遍比较优美,且具有严谨的结构,其中很多经典歌曲在艺术歌曲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简单质朴的音乐语汇,创作手法十分的细腻。在音乐中实现了对感情的融合。摸扎特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中利用音符和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音乐的不同情感,下面笔者就不同音乐风格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温和的情感情感和意大利音乐艺术的融合

在莫扎特《亲切的平静》中主要通过意大利文写成具有可可风格的精致、典雅的特征,歌词只有四句,内容主要主要表达了对人内心的和平和爱的赞美。在作品中莫扎特将其进行多次反复,其中的情感十分真挚,使人充分感受到和谐之美,同时具有均衡的美感。借助小广板的速度,整部作品的旋律十分流畅、优美,情感十分真挚,给人一种对和谐、光明和美好生活印象。这首歌由于自身古典和气派和优雅从容的风格,经常被女性歌者所喜爱,在音乐会上经常会选择这首曲子。

二、音乐中的咏叹

在摸扎特的《见异思迁的鸟》和《我走进树林》,是其在22岁时为当时的歌唱家奥古斯塔创作创作的,此时他正在Manheim逗留,以上两首音乐均有着当时十分流行的巴黎咏叹调风味。前者主要是通谱歌,歌曲中的旋律和织体比较简单,像宣述调,钢琴在伴奏中大量运用倚音,音乐风格十分活泼优雅。后面一首《我走进树林》中充满了戏剧性,音乐的节奏变化十分快,这个歌曲在莫扎特的创作中特别像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咏叹调。

最需要提的是莫扎特的《当露易泽焚烧她的负心情人的情书时》,虽然有着很长的歌名,但它在莫扎特所创作的歌曲中是特别的。该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于维也纳创作的,整部曲子是在短短的二十个小结中完成的,其中充分展示了戏剧性和悲剧气氛,乐曲讲述的是一位露易泽的女孩烧毁了她不忠的爱人寄来所有信件的故事。歌声中宣泄女孩内心的痛苦,有时也会有优美的咏叹。在钢琴的伴奏中感情表达十分丰富,音乐形式变化多种多样,感情强而有力,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伏。在激荡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逐渐化为灰烬的信件和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首曲子展示了莫扎特的抒情和戏剧才华,作曲家本身不幸人生好像就浓缩在了着短短的一首歌曲中一样。

三、音乐中的诗情画意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诗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很多音乐学者都认为这首歌在德国的歌曲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歌中钢琴伴奏是音乐史上,首次脱离了歌唱的旋律,保持了独立性角色,似乎是作家在缓缓的叙述着心声。这首曲子主要来自《爱尔文和艾尔米蕾》诗篇,其中主要利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作者所向往的谦仰和纯真的爱情。莫扎特在创作中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分节歌处理方式,而是逐段写成了一首含蓄并优雅的通谱歌,在描述中蕴含着深情,描述了对紫罗兰的美好向往,并哀叹其不幸的遭遇。整部音乐像是在哭泣一般,形象逼真,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四、天真的童趣和音乐

1791年莫扎特在即将辞世前创作了三首充满童趣、天真优美的儿歌《初春》、《渴望春天》和《游戏》,有的人猜测这是莫扎特专门为自己的孩子所作的。歌曲中都使用了分节歌形式,结构简短,旋律和节奏很质朴,但是音乐的语言听起来十分美好生动、优美,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明快欢乐的歌曲,令人难以想象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贫病交加、生活悲惨的处境。他特曾经说过:即便是我的舌头已经品尝到了死亡的味道,但是我仍旧会保持着乐观的创作心态。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的三篇创作中为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纯净、光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五、音乐中的风趣幽默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还利用音乐表达了风趣幽默的情感,例如《警告》和《老妇人》。这些不仅是为男低音写的交响乐伴奏,同时也是未完成的喜剧歌剧的插曲。其中将糖果比作少女,警告天下的父亲要像珍藏糖果一样将自己的女儿保护起来。音乐内容显示十分幽默。映射了当时社会风尚的败坏,在音型中具有鲜明的的民间特色,朴实自然,平易流畅,显示了莫扎特风趣幽默的一面。在《老妇人》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妇人对年轻人进行了品评,在表情一栏中莫扎特特别标注了要“带有一定的鼻音”,这对歌者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凸显了作家细致的观察力和对人物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在声乐旋律中使用了一字一音和局部的颤音,形象的的模仿了老妇人说话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六、小结

本文在结合莫扎特具体作品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音乐中的利用的音来表现的情,两者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达到了良好的音乐效果,创造了莫扎特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玮涵.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及声乐语言探微——以作品《亲切的平静》为例[J].金田,2014,04期(04).

[2]张天慧,李巧伟.莫扎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人间,2015,(13):100-100.

[3]李翔.莫扎特歌剧、艺术作品用于声乐教学之探究——以《鞭打我吧》《阿里路亚》为例[J].大家,2011,(02):7-9.

拓展: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着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 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

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

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

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

在指触上要以non 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 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 -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

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

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

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

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恩格尔曾写过“哲学和美学文献中的莫扎特”,里面大量列举了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怎样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说:“两百年过去了,作为欧洲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扎特音乐不仅活着,而且还成为欧洲时代最强音之一。

谁能想象要是没有了莫扎特音乐,欧洲精神会成什么样子呢?世界难免会觉得单调和寂寞。”正如德国作家司汤达所说:“被莫扎特音乐迷住的人,将无法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满足。”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都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充满了生命力。如果说贝多芬是通过音乐表现其复杂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艺术的话,那么莫扎特则是音乐通过了莫扎特表现其美是艺术的艺术。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拓展:声乐艺术演唱风格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世界各族人民经过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洗礼,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文明艺术创造的结晶。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跨越性的贡献。

一、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概述

声乐艺术,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练习方法,获得美妙的声音运用技巧,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歌声来表达音乐艺术作品中传递的思想感情。演唱风格描述的是音乐作品体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从音乐创作的视角来看,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关于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分类,社会上比较普遍的分法是: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特征

(一)通俗唱法的特征

通俗唱法是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声乐的流派、艺术发展状态,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它简洁易懂、方便学习、便于表演的娱乐方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它的传播速度快、演奏氛围轻松和谐、演奏方式广泛以及较为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等特点,使得它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青睐者。

(二)美声唱法的特征

美声唱法即美妙地歌唱。在一个多世纪前,这种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演唱风格传入中国。它旋律优美、音色嘹亮、发音自如,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步伐。

(三)民族唱法的特征

民族唱法由我国民歌发展而来,是一种极具民族烙印和群众基础的中国传统演唱形式。它是中国人民在大自然中辛勤劳作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它广阔、雄壮、细腻、深邃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精、气、神。

三、对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思考

(一)对待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态度

对于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测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与否。造诣高深的通俗作品,在唱法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们能准确地借用歌曲抒发心中的情感,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扬弃的精神去看待这三种演唱风格,撷取其的精华,丢弃其糟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声乐艺术不会仅仅囿于一种演唱风格,创作者们将会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才华,让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更加具有艺术的高度。只有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加入新鲜的演唱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空灵、多元化的声乐艺术。

(三)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声乐艺术演唱风格展现出新的趋势

由于时代的发展,区域间、民族间文化艺术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多,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音符的音乐大同思想,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思维和眼界将得到极大的开阔,声乐艺术将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朝气。如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声乐艺术并不能拘泥于唱法,甚至可以忽略唱法,只要是科学地、自然地、优美地、舒畅地表达真实情感,都极有可能成为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新趋势。

(四)跨界演唱风格独具魅力

跨界演唱风格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将上述三种演唱风格以及原生态演唱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风格并不是为了演唱方法而存在,而是强调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市场的发展空间,值得读者深究。

四、总结

总之,任何一种声乐作品、演唱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怀着包容、尊重、敬仰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主动担当起传承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拓展:声乐艺术的美学构建

一、声乐的审美概述

(一)旋律美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对歌曲创作而言,也毫不例外。作为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综合形式,音乐是其语言体系建构的核心。声乐美的魅力,主要取决于曲作的旋律美。曲调的整体构成,又包括旋律、节奏及和声等。其中,旋律音调是基础,声乐的普及与推广也主要依靠旋律音调的琅琅上口和情感风格的易感明快。音调美首先应该与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或情绪特征相适应,或是热情欢快,或是庄严雄伟,或是哀婉伤感,或是悲痛欲绝等等,都要在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情感的基调这一总的趋势。

(二)歌曲的分类。

歌曲有多种形式,从旋律、和声及节奏在歌曲创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一角度也可尝试对歌曲进行划分。譬如传统歌曲旋律特别强调“人声性”,其情感内涵是建立在古典之雅致基础上的;多声部作品就特别讲究和声的编织与协调,具有“原生性”和“学院性”倾向;至于节奏,在非洲等原生住民的音乐中或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声乐演唱的音质美,是声腔美的造型基础。

音质本身既是声音质感的外在标准,也是歌唱发声效果的显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与方法基础上的。而对技术与方法的欣赏,也是声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高音崇拜,在歌剧上曾经一度泛滥就是很好的注脚。现在的流行音乐的包装或明星效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歌手独特的声腔基础之上的。这类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四)声乐声腔的字音美,字音美也是声腔美的重要构成。就中国声乐艺术而言,依字行腔的声音造型方法,就包含了全部字音美的方法与技术总和。即使是西方声乐艺术,对字音美的追求也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去努力的。以尼科莱盖达为例,“盖达不仅曲目广泛,他的发音准确也是非常引人注目总的说来,优美的嗓音、清晰的发音、无可挑剔的技巧是盖达的特点。”清晰的吐字构成了歌唱家们完美声线的基础,譬如吉利、斯基帕、比约林等盖达崇拜的歌唱家都显示了这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字音美是“字正腔圆”整体艺术效果的基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语气、语势,往往也构成歌唱家润腔的依据。

二、多元化的歌唱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后续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要想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演唱理念作为前提。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和习惯。演唱者一方面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丰富的实践达到这个标准和习惯;另一方面则要认识到这个习惯和标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每位演唱者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尝试和探索,也只有大胆的创新,才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反之,如果仅是一味的模仿,即便是模仿得再像,也会始终处于别人的阴影之下,没有个人风格,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演唱技术方面,之前的众多演唱者都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了有机融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演唱者则完全可以进行更多唱法的融合,只要是科学的、优秀的,就都可以为我所用。只有树立起一种开放的、探索的演唱观,才能为走出单一化误区、形成多元化演唱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表明构成美的因素的具体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我们认为声乐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蕴涵在歌唱之中,“声乐性”的多寡强弱是其标尺,声与情是其核心;另一方面是由声乐的客观因素体现的,词与曲的格调韵味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国内音乐剧市场目前比较多的是版权剧和引进剧和中文版。这些剧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一些泛滥。但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些剧目可以磨练制作团队的能力和锻炼演员的水平。同时国内音乐剧观众也因此更加了解当下音乐剧的水平,知道我们中国的音乐剧演出是可以被做好的。下一个阶段是要孵化原创剧目。新冠疫情阻断了这几年引进剧在中国的发展,很多海外优秀剧目原班人马无法进入中国巡演。在缺少这些剧目的情况下,国内音乐剧市场需要更多的原创剧来fullfill这些空白。同时疫情期间很多剧院关闭,剧目被迫取消或延期,这也为原创音乐剧的孵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制作团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和打磨剧本,剧目的质量将得到提升。类似于韩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路程,他们也是制作版权剧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开始孵化原创剧。相信中国音乐剧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有大量优秀原创剧目的诞生,我们可以一起期待一下。

本年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传统意义上“四大件”学科分支中相对较弱的“配器”与“复调”,强势超越“和声”乃至“曲式”。这既与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中“配器”与“复调”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的逐年加大有关,也与近年来相关学科的学术研讨会的直接推动有关,更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各分支的交融,特别是与作曲实践的更加贴近有关。有关配器的研究,本年度成果最丰。中外现代作曲家的经典管弦乐作品,成为各位学者的热衷对象与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选题。于京君的《配器新说》(责任编辑:王璐),对西方管弦乐队当代配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了概览式的归纳,在理论上加以浓缩、提升、总结、归类并分别命名,梳理出一套可以普遍运用的新型配器原则和方法。论文提出了三个新概念并分别予以命名,认为它们显示了当代配器思路与技法的主要走向:(1)为配器服务的新型的乐器分类法:突破传统的乐器分类框架,将乐器以其发音方式分为延音类乐器和非延音类乐器;(2)新型的配器原则与技法:以原型素材为音源的延音功放配器法——主要由非延音类乐器提供音源,由延音类乐器对其进行延音或功放;(3)配器与作曲关系的新概念:配器自由度及其划定标准。论文还强调:配器法不应该只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编配技法,它应该是一种发展乐思、创新作品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郭鸣的博士学位论文《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选择当今仍活跃于国际乐坛的美国作曲家约翰•科瑞里亚诺的6部乐队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文化背景、美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形成,以及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作曲技法为视角,发掘其管弦乐配器法的“继承”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写法的“透视”与“分析”,对科氏在6部乐队作品中的音色、织体及具体的配器手段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研究。论文主体部分由导论、正文及结论组成。在导论中,首先对论文选题的缘起及论题的意义做了简要的论述,并对美国当代音乐中“回归”现象做了概括性的梳理,同时对6部乐队作品做了概况的介绍。正文由五个章节组成,前三个章节主要是对6部乐队作品的横向音高结构与织体、纵向和声结构以及复调结构与织体等诸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进而还对各种技法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对比做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归结出这些技法导致的织体的形成、音色的处理等直接影响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各种因由。第四、五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乐队的编制、乐队的摆放位置及多维声向的形成与意义做出详细的论述。随后又在微观上对管弦乐配器中特殊演奏法的运用,不同音区的运用与处理,以及纵向多声部结构中的配器特征等方面也做了较为详实的分析与论述。竹岗的长篇论文《潘德列斯基早期管弦乐创作的颠峰之作——<第一交响乐>之管弦乐法分析》(《乐府新声》2008年第4期、2009年第1、2期连载,责任编辑:王进),包括“克里斯多夫·潘德列斯基和他的音乐创作”、“乐队编制——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传统乐队音色的充分挖掘”以及“配器新观念及新演奏法和记谱法”等四章。论文认为:《第一交响乐》是潘德列斯基整个以前作曲实践的“鸟瞰”,同时也是他管弦乐队的全部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潘德列斯基对传统乐队的音色挖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他对弦乐音色的发掘是“革命性”的。尤其是他对乐器的“极限高音”和“极限低音”、弦乐的拨奏加滑音奏法、以及密集微分音块的使用开发,堪称经典,增加了乐队的有效使用音域。潘德列斯基对管弦乐织体的运用表现出了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对织体的使用和处理上,潘德列斯基最喜欢使用的手段就是“扇形对称结构织体”或“斜形结构织体”,以及“同一个片段之内的各个声部不同节奏的组合(或扩大、收缩组合)并循环”。在潘德列斯基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各种微分音,以及由此构成的“音块”、“潘式音墙”。在《第一交响乐》中,微分音技术不但体现在弦乐器上,同时也扩展到了木管组和铜管组。微分音技术本身,与前述的弦乐“拨奏加滑音”技巧、织体的扇型结构等技术相结合,其所产生的由“密集音块”和“音高连续体”构成的“音墙式”音响效果是极具创新意识和震撼力的,是一种崭新的音响效果和技术手段。由于新技术手段会产生新的音响效果,现有的旧的乐谱记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技术手段的要求了,因此,如何为这些新技术手段做比较恰当、适用的记录,就成了作曲家要面临的新问题了。潘德列斯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非节拍性的“半偶然”的时间记谱法,以及“有音才有谱、无音只有空白”的“黑白”记录方式,并发明和沿用了很多新的演奏法和标记。这些新的演奏法和标记,以及记谱法有些已经成为当代公认的记谱标准,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胡磊的《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责任编辑:刘永平),以勋伯格按照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Op.31)为研究对象,通过音高分析与配器分析,认为:在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中,体现的十二音序列音乐配器基木原则不仅使十二音体系所强调的“音高平等”甚至是“音色平等”得以很好的体现,并且,也赋予了作品音色多样化的乐队音乐特点,但是,十二音规则上一些局限性的原则对乐队效果、配器手法上产生的束缚力使勋伯格在《乐队变奏曲》之后,再没有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术来创作真正意义上的乐队作品。另外,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由始至终体现的“音色平等”观念不仅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音高平等”观念相一致,同时也是平等原则的进一步升华,并且对二战后期兴起的“整体序列主义”起到了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作曲家、管弦乐法专家杨立青教授成为本年度的热门研究对象。龚华华的《积墨·破墨·泼墨——杨立青<荒漠暮色>中的几种管弦乐配器技法》,借用中国画中的三种常用技法“积墨”、“破墨”、“泼墨”,来阐释杨立青1998年完成的管弦乐《荒漠暮色》中的几种管弦乐配器技法。积墨与破墨是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主体声部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叠加,而泼墨则是指用多个乐器声部共同构成一个类似于“带状”的加厚式织体形态。李洋的《从杨立青<引子、吟腔与快板>看管弦乐队与二胡音色的溶合技术及其结构力功能》,通过对管弦乐队各乐器相对于二胡音色溶合性的分析与量化,借助统计学方法,以可视性图表为材料,探讨了分析对象各乐器组、整个管弦乐队相对于二胡音色的溶合性变化过程,以一种新视角观察管弦乐队乐器与民族乐器之间的音色溶合技术。徐越湘的《浅谈杨立青关于20世纪作曲技法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传统作曲手法的六要索入手,对杨立青的《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论文集《乐思·乐风》、译著《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等篇章中的核心技术予以剖析,力图总结出他在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中所作的探索。姜盛林的《色彩的“五行” 逻辑的“五行”——谈陈其钢管弦乐组曲<五行>的音色布局与结构关系》,认为其分析对象的每个段落虽然短小,但构思新颖、奇特,语言精练、细腻,段落内部及段落之间的结构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在配器方而,这部作品的音色布局与调配以及音响的对比控制非常完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现代配器教科书”。有关复调的研究本年度成果丰富,特别是出现了对于国内学界而言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意味的选题与成果。姚亚平的著作《复调的产生》(责任编辑:金原),主体包括“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附加’与复调的产生”、“欧洲文化精神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影响” 以及“权力的话语:欧洲早期复调语言机制的文化意蕴”等四章,从“音乐之外”的文化角度切入,抽象、智性地讨论了“复调的产生”这个令人关注的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著的第四章通过“引言:‘权力’、‘话语’、‘只是’”、“横向维度分析”、“纵向维度分析”三节,讨论了“作为权力的话语的西方早期复调的构成:1.两个要素;2.两个要素地位的不平等;3.在历史进程中,不平等地位的逆转。刘永平长期致力于的现代复调研究与教学。他的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论十二音对位》认为:十二音对位是基于十二音技术的对位法,是多种音列形式同时作线性陈述而构成的非调性复调织体;十二音列及其变体形式、音程顺序以及陈述方式,是十二音对位中音高组织、声部对比、织体构成的主要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音列形式结合的对位类型及其和声处理原则,进而探讨了十二音对位与十二音技术相关联的独特复调思维与技法。2. 孙晓晔的《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对谢德林由25首体裁各异的复调前奏曲《复调手册》进行了深入仔细的分析,将作曲家运用次数最多、使用手法最独特的几种对位技法进行了归纳,并试图通过分析此作品能够对现代复调音乐的创作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外,徐昌俊、左延芳的《里盖蒂<永恒之光>中的微复调技法》也值得关注。叶思敏的《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中的拼贴复调技法》(责任编辑:刘永平),包括“拼贴复调的基本乐思构成”、“拼贴复调的旋律写作”、“拼贴复调的调性语言”、“拼贴复调的和声手法”、“拼贴复调中的节拍手法”、“拼贴复调织体”等部分,结合作曲家的美学观念,逐一研究了作品中运用拼贴技术所涉及到的种种写作手法,提出了斯氏以复调思维作为诱导的拼贴技法的运用,为复调的现代发展开拓了广阔思路的论述。龚晓婷的《陈怡四部混合室内乐的复调技法研究》(责任编辑:刘莎),以陈怡近年创作的为胡琴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重奏《胡琴组曲》(1997),为小提琴、琵琶、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宁》(2001),为长笛、黑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而作的五重奏《春夜喜雨》(2004)以及为长笛、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静夜思》(2004)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作品中所贯穿的线性思维及丰富的复调技法。论文认为,它们不仅表现为多变的结构形态,还以融合进作曲家个性化语言的形式充分表露出她独特的审美意识。吴磊、唐荣的《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复调技法研究》,通过较为仔细分析,认为这部作品“将连续演奏的四个部分或乐章整合到一个乐章之中,同时,四个部分分别被理论家冠以四个标题:‘寻觅、毁灭、挽歌、抗争’,在整体结构上由于音色的布局及其织体结构与运动使其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最重要一点,复调技法在该作品中的运用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作曲家有效地将各种复调技法作为乐思表达的载体,体现出“织体主题化”的结构功能;另一方而,作曲家对新型复调技法汲取的同时,追求对乐队整体音响、音色及新型织体的尝试。有关中国作曲家音乐创作以及复调技法的研究,还有徐玺宝《谭小麟<小提琴及中提琴二重奏>的创作特征》等。相对于常年,本年度有关曲式或音乐分析或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上乘,特别是一批博士论文的出版,提升了该分支方向的总体学术水准,并呈现出聚焦本土专业音乐创作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显著特点。觉嘎的《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责任编辑:迟凤芝、王赛),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专著。该著从西藏传统音乐的文化源流开始,探讨了社会生活与西藏传统音乐的关系;从西藏传统音乐的类别属性入手,探讨了文化交流对西藏传统音乐的影响;论文还着重探讨了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特征:个性与共性,变异与发展。这是一篇严谨、深入、厚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杨和平的博士论文《谭盾歌剧研究》(责任编辑:陈欣),以谭盾歌剧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剧本、音乐材料、结构与结构力、戏剧思维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涉及谭盾自1989年以来创作的《九歌》、《马可·波罗》、《牡丹亭》、《茶》、《秦始皇》等五部歌剧。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了上述五部歌剧的剧本,从人物、情节、戏剧以及剧本特征等方面来展开。第二章探讨了谭盾歌剧中的材料设计,内容分为六节,对主题、音型化材料、吟诵材料、拼贴与仿作材料、打击乐等进行了分别研究。第三章分析了谭盾歌剧音乐的组织及相应的技术手法,包括材料布局、即兴与机遇对位、织体设计、空间设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对五部歌剧的整体结构及分场结构进行了阐释。第五章对谭盾歌剧的戏剧思维进行了研究,内容分三节,第一节探讨了谭盾歌剧中巫傩/戏曲色彩的成因。第二节探讨了谭盾歌剧中器乐的戏剧作用,并进而探讨了谭盾的“整体声音观念”,器乐在谭盾歌剧中具有与声乐并驾齐驱的地位。第三节探讨了文化配器与复风格的内容,除《九歌》外,其余四部歌剧均通过“文化配器”的手法来组织音乐材料、设计音乐结构,从而让作品具有“复风格”的特征。郭新的《采用中国民间曲调的结构原则——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二》(责任编辑:高拂晓),也是作者博士论文《中国音乐语言用西方乐器习惯用法诠释——论陈怡创作西方器乐曲时中西方观念和技术的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章节。论文着重分析讨论了陈怡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的两部作品《烁》和《钢琴协奏曲》,认为:此时陈怡的创作注意力,开始从注重音高结构方面,逐渐转到了整体与局部的曲式结构中。她在作品中系统性地运用节奏组合和结构比例原则,而且对音响的调配和织体在曲式结构中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陈怡在对中国民间乐曲结构原则的深入研究后,力图将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思维与西方无调性音高结构原则相结合,并积极探索使西方乐器按中国民间器乐合奏方式演奏的具体手法。刘涓涓的《这是一个诱人沉醉的黄昏——析罗忠镕艺术歌曲<黄昏>》,以背景性研究、关联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总结了罗忠镕艺术歌曲《黄昏》的创作特点:即借用同名现代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意识和象征意义表达个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理解,创作思想上流露出人本主义特征;人声旋律处理为宣叙调以表现歌词的意识流风格;钢琴声部的写作体现出多种技术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论文还注意到罗忠镕一向把他的艺术歌曲写作当作整体创作的技术实验田,《黄昏》又是这些歌曲中技术化特征最突出的一首。娄文利的《单声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郭文景歌剧<夜宴>音响结构技术特点》认为:单声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逻辑,是《夜宴》所有音响技术的核心理念所在。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就织体形态来说,单声织体、装饰性支声织体和主调型织体均体现出突出线性逻辑的特点;时值控制系统中不规则变换节拍、避免重音周期性起伏、符合人物形象的节拍设计、板式或速度对位等手段,也与作曲家追求线性逻辑的单声思维相辅相成;在多声技法方面,注重色彩性、音响性的和声意识代替了功能性和声手段,其作用在于调节单声线条的粗细轻重,而复调多表现为在特定戏剧情节中特定主题间的对置,意在凸显各主题暗示或隐喻的戏剧功能。李吉提的《秦文琛<幽歌Ⅱ号>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通过分析认为,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草原文化和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对作曲家的影响,以及该作与作曲家后来音乐创作的关系。论文还从作品的内容与宏观结构、作曲家笔下的乌日图道与原生态乌日图道的结构比较及其与现代技术的关系,揭示了音乐结构的张力、内聚力、平衡力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胡静波的《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音乐创作上的研究》,作为作者“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之一,包括“《太阳雪》与《解放》在创作上的异同”、“《太阳雪》的内容布局”、“《太阳雪》音乐的结构形式”以及“《太阳雪》音乐的写作内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周倩的《多元语境中的作曲新路朱世瑞<草-词的微变奏>之创作思维与技法》,从隐形主题与微变奏、音高形态与节奏模式、复语言和复文化与创作思维的创新等方面对《草-词的微变奏》的创作特征进行了研究。房晓敏的《五行作曲法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应用》摘记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五行作曲法与民族管弦乐创作相结合的心得体会,以二胡协奏曲《幻想曲》、民族管弦乐曲《山寺》、梆笛与二胡双协奏曲《客风》、民族管弦乐曲《火之舞》4首风格各异的民族管弦乐代表作来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思路。桑桐的《勃拉姆斯两首歌曲的分析》,从歌词内容简介、歌曲的结构形式、艺术手法分析三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分析,从中了解勃拉姆斯歌曲中的艺术表现技巧、音乐形象创造与和声处理手法等方面的特色。钱仁平的《一个被误会了的回旋奏鸣曲式乐章——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新析兼评相关陈说》,从“疑问:贝多芬不会写出如此比例失调的回旋曲式吧?”切入,讨论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解析:原来是一首被误会了的典范回旋奏鸣曲式”,并加以“引申:是魏纳·莱奥误会了贝多芬还是我们误会了魏纳·莱奥?”,说明了徳系与前苏联系曲式思维的不同,并由此引发对我国曲式学教学体系现状的思考。郑中的《梅西安的对称排列置换作曲技法》认为:梅西安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独有的地位。不可逆行节奏、对称排列置换、色彩和弦、有限移位调式等创新技法,是形成他独特音乐风格的直接手段。符方泽的《马勒交响曲中的“递延”现象研究——以马勒“器乐三部曲”为例》,借用“递延”这一概念,以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马勒的器乐三部曲为主要对象进行了专门性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中,围绕递延这个主要观点,分四个部分对马勒交响曲在调性、主题及音乐意象等方面的相关性、传递性和统一性特点及其表现方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以较新的观念阐释马勒交响曲特有的形式风格,一方面能为马勒交响曲的形式特点及相关方面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另一方面,也为观察和总结音乐作品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而多元的关联及统一建立了新的视点。安宁的《布里顿的两部歌剧研究》选取被认为是英国自17世纪普塞尔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布里顿全部歌剧作品中最富特色的《彼得·格莱姆斯》与《命终威尼斯》为研究对象,从体裁形式、题材内容、音乐风格及具体技术手法和美学追求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并对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性取向”问题进行解读,以音乐本体分析与文本意义阐释的双重视角进行审视,进而探究造成这些变化与发展的原因。在布里顿宏富的音乐创作中,歌剧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他全部作品的重心所系。因此,对于歌剧创作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布里顿音乐创作思想、技法乃至风格流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宋莉莉《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观念与创作的研究》主体由引言、四个章节、结语和附录几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述及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对斯克里亚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及个人创作生活进行了考察。第二章对斯克里亚宾音乐观念内涵进行了宏观分析。第三章对斯克里亚宾音乐创作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其音阶观念的扩大、主音观念的固守、调式调性观念的扩展、主题和和声观念的变化、不协和和弦观念的演变、节奏节拍观念的变化等方面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主要述及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全文以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作品和其他音乐家对他的评说、回忆录、笔记、书信等史实资料为依据,以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分析、作品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其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独特的艺术思维。赵晓生的《音乐活性构造(一)》认为:音乐活性构造的核心点在于,由音乐的构造寓于过程之中。过程即结构,过程即构造。过程的状态即结构形态,过程的特征即结构范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依据音乐的时间性(历时性)与空间性(共时性)特征,将音乐在其运动状态、时间过程与音响体现、空间组合中所呈现的组织构造范式,进行节奏(时值模型)、过程(结构范式)、音高(音集运动)、音响(和音色调)、组织(活性基因)五个相对独立范畴的分析研究,以有机的、整体的、合一的、活性的视角,从根本上把握音乐时间性与空间性二位一体的活性运动的组织构造核心奥秘。有关音乐分析方法论的研究,主要有王中余的《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实质、应用与效能》,首先对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实质与分析应用问题进行教程式释介,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的分析效能。事实上,集合复合型理论是音级集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无调性音乐作品深层结构进行揭示的有效手段。值得关注还有[德]克列门斯著、钱泥译《音乐分析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为学习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并用大量作业鼓励学习者用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作各种分析判断的尝试。《音乐分析法》可说是第一本实用音乐分析“工作手册”,是专业师生和自学者理想的教材。本年度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当属贾达群的《结构诗学》(责任编辑:王赛)。我们赞同高为杰教授在该著《序II》中的评价:“《结构诗学》中的许多构想很有见地,富有原创性新意。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结构对位’理论的提法。过去虽已有诸如‘混合曲式’、‘复合曲式’以及‘边缘曲式’等等提法,但我以为‘结构对位’的理论更能抓住音乐结构思维的本质。”本年度有关和声方面的研究,几乎是历年来最少的。倒是两本译著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影响。冶鸿德的《亨策“移动和弦”的结构与功能》(责任编辑:高拂晓)认为:在亨策的和声体系中,三音固定的移动和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及在作品中广泛系统的应用,使它具有了传统和声体系中某种功能意义。移动和弦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根植传统、锐意创新的创作观念。移动和弦是亨策音乐创作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一个缩影。刘文平的《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责任编辑:吴晓丹)认为:勋伯格的全音阶创作,完全与他的理论相适应,系统地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音阶发展演化的全过程。对于勋伯格本人的创作来说,全音阶的运用主要是在调性扩张的过程中通过拓宽和弦构成的调式基础丰富和声材料,促成调性解体的重要手法之一。由于全音阶中各音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缺少倾向性的特点,在局部可以形成无调性的段落或片断,因此,勋伯格一方面充分发挥全音和弦的结构特色,选择特点突出的增三和弦以及五、六音和弦的结构形式,结合旋律中的全音阶片断集中使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结构的和弦在表现上的局限性,做到与各种三度结构、四度结构和弦等其它和弦材料融合,真正起到了丰富旋律与和声解放不协和音,最终促成调性解体的作用。

  • 索引序列
  •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国外研究进展
  • 国外摩擦学研究进展论文
  • 中国数学教育史研究进展论文
  • 高中英语教材研究论文
  • 国外歌剧论文研究进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