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柴油机电控技术 摘要:介绍了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控制原理和应用特点及高压共轨技术的 工作原理、研究方向、应用前景。 关键词:柴油机,电子控制,高压共轨技术 1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 以来,英国卢卡斯公司、德国博世公司、奔驰汽车公司、美国通 用的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康明斯公司、卡特彼勒公司、日本五十 铃汽车公司及小松制作所等都竞相开发新产品并投放市场,以满 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 由于柴油机具备高扭矩、高寿命、低油耗、低排放等特 点,柴油机成为解决汽车及工程机械能源问题最现实和最可靠的手段。因此柴油机的使用 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对柴油机的动力性能、经 济性能、控制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靠 传统的机械控制喷油系统已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也难以实现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射正时完全按最佳工况运转的要求。近 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成本、体积等各方面都能满足柴油机进 行电子控制的要求,并且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很容易实现。 实际上,柴油机排气中CO和HC比汽油机少得多,NOX排放量与汽油机相近,只是排气微 粒较多,这与柴油机燃烧机理有关。柴油机是一种非均质燃烧, 可燃混合气形成时间很短,而且可燃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交错 在一起。通过分析柴油机喷油规律得到:喷入燃料的雾化质量、 汽缸内气体的流动以及燃烧室形状等均直接影响燃烧过程的进展 以及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提高喷油压力和柴油雾化效果、使用预 喷射、分段喷射等可以有效的改善排放。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新技术应用,柴油机的现状已与以往大不 相同。现代先进的柴油机一般采用电控喷射、高压共轨、涡轮增压中冷等技术,在重量、噪音、烟 度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了汽油机的水平。随着国际上日 益严格的排放控制标准 (如欧洲Ⅳ、Ⅴ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都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的技术。现在,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应用率已达到60%以上。 何谓电喷柴油机 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及排放的柴油机即为电喷柴油机。 电喷柴油喷射系统由传感器、ECU(计算机)和执行机构三部分 组成。其任务是对喷油系统进行电子控制,实现对喷油量以 及喷油定时随运行工况的实时控制。采用转速、油门踏板位 置、喷油时刻、进气温度、进气压力、燃油温度、冷却水温度等 传感器,将实时检测的参数同时输入计算机(ECU),与已储存 的设定参数值或参数图谱(MAP图)进行比较,经过处理计算按 照最佳值或计算后的目标值把指令送到执行器。执行器根据 ECU指令控制喷油量(供油齿条位置或电磁阀关闭持续时间)和 喷油正时(正时控制阀开闭或电磁阀关闭始点),同时对废气再 循环阀、预热塞等执行机构进行控制,使柴油机运行状态达 到最佳。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的喷射压力 为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柴油喷射压力从10MPa提高到200MPa。如此高的喷射压力可明显改善柴油和空气的混合质量,缩短着火延迟期,使燃烧更 迅速、更彻底,并且控制燃烧温度,从而降低废气排放。 独立的喷射压力控制 传统柴油机的供油系统的喷射压力与柴油机的转速负荷有 关。这种特性对于低转速、部分负荷条件下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 不利。若供油系统具有不依赖转速和负荷的喷射压力控制能力, 就可选择最合适的喷射压力使喷射持续期、着火延迟期最佳,使 柴油 机在各种工况下的废气排放最低而经济性最优。 改善柴油机燃油经济性 用户对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非常关注。高喷射压力、独立的 喷射压力控制、小喷孔、高平均喷油压力等措施都能降低燃油消 耗率,从而提高了柴油机的燃油使用经济性。 独立的燃油喷射正时控制 喷射正时直接影响到柴油机活塞上止点前喷入汽缸的油量, 决定着汽缸的峰值爆发压力和最高温度。高的汽缸压力和温度可 以改善燃油使用经济性,但导致NOX增加。而不依赖于转速和负 荷的喷射正时控制能力,是在燃油消耗率和排放之间实现最佳平 衡的关键措施。 可变的预喷射控制能力 预喷射可以降低颗粒排放,又不增加NOX排放,还可改善柴 油机冷启动性能、降低冷态工况下白烟的排放,降低噪声,改 善低速扭矩。但是预喷射量、预喷射与主喷射之间的时间间隔 在不同工况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具有可变的预喷射控制能力对柴油机的性能和排放十分有利。 最小油量的控制能力 供油系统具有高喷射压力的能力与柴油机怠速所需要的 小油量控制能力发生矛盾。当供油系统具有预喷射能力后将 会使控制小油量的能力进一步降低。由于工程机械用柴油机 的工况很复杂,怠速工况经常出现,而电喷柴油机容易实现最 小油量控制。 快速断油能力 喷射结束时必须快速断油,如果不能快速断油,在低压力 下喷射的柴油就会因燃烧不充分而冒黑烟,增加HC排放。电 喷柴油机喷油器上采用的高速电磁开关阀很容易实现快速断 油。 降低驱动扭矩冲击载荷 燃油喷射系统在很高的压力下工作,既增加了驱动系统 所需要的平均扭矩,也加大了冲击载荷。燃油喷射系统对驱 动系统平稳加载和卸载的能力,是一种衡量喷射系统的标准。 而电喷柴油机技术中的高压共轨技术则大大降低了驱动扭矩 冲击载荷。 2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目的及优点 目的 优化动力性、改善燃油使用经济性、控制排放,使柴油机从 怠速至额定转速范围内均能获得最佳工作状况,防止可能发生的 危险运行状况,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 优点 具有多功能的自动调节性能 工程机械用柴油机的运转工况是多变的,而且对油耗、排放 和可靠性等要求较高。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柴油机的调节系统正 好可以实现多功能的自动调节,从而保证柴油机动力性、燃料使 用经济性、可靠性和操作方便性等性能充分发挥。 减轻质量、缩小尺寸、提高柴油机的紧凑性 对于现代高速柴油机而言,由于驱动喷油泵的扭矩较大,要 设计一个紧凑和可靠的供油提前自动调节器很复杂,而且在柴油 机总体布置上也比较困难。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解决供油提前角自 动调节问题,不仅可以容易地解决上述难题,而且提高了柴油机 的紧凑性。 部件安装连接方便,提高了维修性 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相关部件尺寸减小(特别是燃油供给系 统),安装部位免受空间位置的约束,连接简便,有利于柴油机 日常维护及修理。 扩展了故障诊断、联络等功能 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方便地与微型计算机相连,很容易实 现柴油机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功能,柴油机运行及检测数据的存 储与传递等问题也迎刃而解,便于科学管理和使用。 使柴油机的动力输出和负荷得到更精确的匹配 随着工程机械制造技术高速发展,为了提高自行式工程机械 的作业效能,采用了电喷柴油机,电控自动变速器等自动控制装置,使自行式工程机械在作业 时,能随着负荷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动力传 递,柴油机的动力输出和负荷得到更精确的匹配,充分发挥工程 机械作业效能。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3 柴油机电控技术的特点 柴油机电控技术与汽油机电控技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整个系 统都是由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三部分组成。在电控喷射方 面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主要差别是,汽油机的电控喷射系统只是 控制空燃比(汽油与空气的比例),柴油机的电控喷射系统则 是通过控制喷油时间来调节输出油量的大小,且柴油机喷油控制 是由发动机的转速和加速踏板位置(油门、供油拉杆位置)来决定 的。柴油机电控技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柴油喷射电控执行 器复杂,二是柴油电控喷射系统的多样化。 柴油机是一种热效率比较高的动力机械 柴油机燃油喷射具有高压、高频、脉动等特点。其喷射压力 高达200MPa,为汽油机喷射压力的百倍以上。对燃油高压喷射系 统实施喷油量的电子控制,困难大得多。而且柴油喷射对喷射正 时的精度要求很高,相对于柴油机活塞上止点的角度位置远比汽 油机要求准确,这就导致了柴油喷射的电控执行器要复杂得多。 由于柴油机的喷射系统形式多样 传统的柴油机具有直列泵、分配泵、泵喷油器、单缸泵等结构完全不同的系统。实施电控技 术的执行机构比较复杂,形成了柴油喷射系统的多样化;同时柴 油机需要对油量、定时、喷油压力等多参数进行综合控制,其软 件的难度也大于汽油机。 4 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分类 最先出现的是电控喷油泵技术,而后又发展了电控泵喷嘴技 术和高压共轨喷射技术,后两种技术是现在最主要的柴油机电控 喷射技术。其中,电控泵喷嘴技术的喷油压力非常高,可以达到 200MPa,并且泵和喷嘴装在一起,所以只需要很短的高压油引 导部分,泵喷嘴系统也可以实现很小的预喷量,其喷油特性是三 角形的,并采用了分段式预喷射,这是很符合柴油机的要求 (大众公司的TDI发动机就是使用这种技术)。但电控泵喷嘴技 术的喷油压力受柴油机转速影响,使用蓄压系统的高压共轨技 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的喷油压力低于泵喷嘴系统,能达到 160MPa。有些公司看中了它对任意缸数的发动机喷油压力调节 很宽泛的特点,逐步扩大其使用范围(最早使用高压共轨的轿车 是阿尔法罗密欧156和奔驰C级别车)。 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也称位置控制系统,它用 电子伺服机构代替机械调速器控制供油滑套位置以实现供油 量的调整。其特点是保留了传统的喷油泵——高压油管—— 喷油器系统,只是对齿条或滑套的运动位置由原来的机械调速器控制改为计算机控制。这类技术已发展到了可以同时控制定时和预喷射的TICS系统。 第二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也称时间控制系统,其特点 是供油仍维持传统的脉动式柱塞泵油方式,如博世公司的电控泵 喷嘴系统,但供油量和喷油定时的调节则由电脑控制的强力快速响应电磁阀的开闭时刻所 决定。一般情况下,电磁阀关闭时,执行喷油,电磁阀打开时,喷 油结束;喷油始点取决于电磁阀关闭时刻,喷油量则取决于电磁阀关闭时间的长短。时间控制系 统的控制自由度更大。 第三代也称为直接数控系统,它完全脱开了传统的油泵 分缸燃油供应方式,通过共轨和喷油压力/时间的综合控制, 实现各种复杂的供油回路和特性。 因柴油机的喷射系统形式多样。国外柴油机的电控系统也型 式多样,有直列泵和分配泵的可变预行程TICS系统,有基于时间 控制的泵喷嘴系统,有蓄压共轨系统和高压共轨系统等。各种技 术方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但高压共轨系统是总的发展方向。 5 高压共轨电控喷射系统 共轨(Common-rail)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原理 在汽车柴油机中,高速运转使柴油喷射过程的时间只有 千分之几秒。实验证明,在喷射过程中高压油管各处的压力是随时间和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由于柴油的可压缩性和高压油 管中柴油的压力波动,使实际的喷油状态与喷油泵所规定的 柱塞供油规律有较大的差异。油管内的压力波动有时还会在 主喷射之后使高压油管内的压力再次上升,达到令喷油器的 针阀开启的压力,将已经关闭的针阀又重新打开,产生二次 喷油现象。由于二次喷油不可能完全燃烧,于是增加了烟度和碳 氢化合物(HC)的排放量,油耗增加。此外,每次喷射循环后高压 油管内的残余压力都会发生变化,随之引起不稳定的喷射,尤 其在低转速区域容易产生上述现象,严重时不仅喷油不均匀,而 且会发生间歇性不喷射现象。为了解决柴油机这个燃油压力变化 的缺陷,现代柴油机采用了一种称为“共轨”的技术。 共轨技术是指由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ECU组成的闭环 系统中,将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 方式,由高压油泵把高压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通过对公共供 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使高压油管压力大小与发动机的转 速无关,可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 因此也就减少了传统柴油机的缺陷。ECU控制喷油器的喷油量, 喷油量大小取决于共轨管(公共供油管)压力和电磁阀开启时间 的长短。 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通过共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恒定 的高压燃油分送到每个喷油器,并借助于集成在每个喷油器上的 高速电磁开关阀的开启与闭合,定时定量地控制喷油器喷射至柴油机燃烧室的油量,从而保证柴 油机达到最佳的燃烧比和良好的雾化,以及最佳的着火时间、足 够的着火能量和最少的污染排放。 其主要由电控单元、高压油泵、共轨管、电控喷油器以及各 种传感器等组成。低压燃油泵将燃油输入高压油泵,高压油泵将 燃油加压送入高压共油轨,高压共油轨中的压力由电控单元根据 共油轨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共油轨压力以及需要进行调节,高压共 油轨内的燃油经过高压油管,根据柴油机的运行状态,由电控单 元从预设的MAP图中确定合适的喷油定时、喷油持续期由电液 控制的电子喷油器将燃油喷入汽缸(见图4)。 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特点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集计算 机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检测技术以及先进的喷油器结构于一身。 它不仅能达到较高的喷射压力、实现喷射压力和喷油量的控制, 而且还能实现预喷射和分段喷射,从而优化喷油特性、减低柴 油机噪声和大大减少废气有害成分的排放量。其特点为: (1)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装置及配有高速电磁开关阀,使得 喷油过程的控制十分方便,并且可控参数多,利于柴油机燃烧过 程的全程优化。 (2)采用共轨方式供油,喷油系统压力波动小,各喷油器间相 互影响小,喷射压力控制精度较高,喷油量控制较准确。 (3)高速电磁开关阀频率高,控制灵活,使得喷油系统的喷射压力可调范围大,并且能方便地 实现预喷射等功能,为优化柴油机喷油规律、改善其性能和降低 废气排放提供了有效手段。 (4)系统结构移植方便,适应范围广,尤其是与目前的小型、 中型及重型柴油机均能很好匹配,因而市场前景广阔。 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发展前景 高压共轨系统被认为是20世纪内燃机技术的3大突破之一。目前,有待研究的有: (1)高压共轨系统的恒高压密封问题。 (2)高压共轨系统中共轨压力的微小波动所造成的喷油量 不均匀问题。 (3)高压共轨系统三维控制数据的优化问题。 (4)微结构、高频响应电磁开关阀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 题。 综上所述,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有助于减少柴油机的有 害尾气排放量,并具有降低噪声、降低燃油耗、提高动力输出 等方面的综合性能。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地 球环境保护,加速促进柴油机工业、汽车工业,特别是工程机械 相关工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明.《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蒋向佩.《汽车柴油机构造与使用》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朱仙鼎.《特种发动机》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校机电系机械专业的一篇论文: 【论文摘要】 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横梁运动形式已知有三种,即升降翻转运动,升降平移运动,直接升降运动。三种运动都是由曲柄滑块机构实现的。由于在前两种运动中横梁必须通过一拐点,因而其滑块变异为导轮,而直接升降运动,既可使用滑块,也可使用导轮。曲柄由减速机经减速齿轮获得转。曲柄的固定支点为机架,运动支点与主连杆下端活销连接,主连杆上端与横梁端轴活销连接。曲柄转动时,经由主连杆推动横梁端轴沿既定的轨迹运动。三种运动形式中,前两种运动的轨迹基本相同,但辅助运动不同,而第三种只是前两种运动的一部分。由此,在硫化机开模到终点时,横梁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因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硫化机。 一、升降翻转型运动 据文献介绍,升降翻转运动形式分为: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单槽杠杆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其中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是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单槽杠杆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在大规格B型定型硫化机如1900B,2160B等机型上曾经使用过,但已逐渐被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取代。而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在国内的定型硫化机上尚未见使用。本文介绍的升降翻转型运动就是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型运动。梁端轴外的主导轮和副连杆上的副导轮,直接讨论横梁端轴的运动。 横梁的运动轨道由一竖直开式主导槽和与其相接且夹角小于90°的开式导轨组成。为保持横梁运动的平稳性并实现横梁的自转,还有一个与开式主导槽平行的闭式副导槽。开模时,横梁端轴在开式主导槽中上升,与横梁固定连接的副连杆 下 端中心轴在闭式副导槽中同步上升,此时横梁做平动。当横梁端轴离开竖直开式主导槽进入开式导轨后,横梁端轴的运动轨迹便不再与闭式副导槽平行。此时,在主连杆和副连杆的共同作用下,横梁端轴在开式主导轨上边移动边自转。在横梁运动极限位置,主连杆两活销中心连线与曲柄支点中心连线重合。实际运动中,一般不会到达极限位置。 Φ=α+β 其中α为副连杆与横梁竖直中心线间的夹角 β=arcSin 上式中,h,l是由横梁本身结构决定的,它们也决定了α的值。由此式可知,横梁的翻转角度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在其结构确定之后,与硫化机的开模长度有关。开模到极限时,其翻转角度达到最大值。 直到二十世纪末,几乎所有的B型定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翻转运动。这是由B型硫化机的特点和它的适用范围决定的。首先,B型中心机构在装胎和卸胎时,胶囊都是完全拉直的,这使得上环升得很高。其次,早期使用的硫化机的抓胎爪都是长式的,而且当时的轮胎主要是斜交胎,其生胎高度也较大。为了将生胎顺利地装入下模,中心机构上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使用升降翻转的运动形式,在完全开模的状态下,中心机构上方是完全敞开的,使装胎,卸胎操作十分方便。再次,我们知道,轮胎硫化后,与硫化模型间的粘着力是很大的。其值不仅与轮胎和模型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而且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单位面积的粘着力也随着增大。这就使得大型轮胎如载重轮胎,工程轮胎等的粘着力非常之大,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脱模的难度,甚至将轮胎拉伤。为了减小粘着力,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往模型上喷洒隔离剂(硅油与水的混合液)。而要进行这种操作,只有在上模翻转一定的角度之后才便于进行。 一般地说,规格在1525以上的定型硫化机应该有自动喷洒隔离剂装置。国外企业对此比较重视,国内企业似乎不太在意。 几乎所有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调模机构都使用螺纹副结构。在保持良好润滑的条件下,这种结构调整方便、可靠,承载能力也较大。但螺纹副较其它配合的间隙偏大。尤其是调模机构受硫化室高温的影响,其螺纹副的间隙较常温下使用的又偏大。硫化机开模合模时,螺蚊副由竖直状态转入接近水平状态或反过来由近水平状态转入垂直状态时,其间隙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硫化机不断地开模、合模,这种间隙分布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很显然,它不但影响运动的平穩性,也损害了螺纹副的配合精度,进而影响上下模间,上模和中心机构间的同轴度。在使用活络模时,横梁翻转后,活络模操纵缸的活塞杆压向一侧。活塞杆与活络模的上胎侧模连接,又会影响模型的精度和寿命,还会影响活塞杆与缸的配合,甚至引起缸的泄漏。 二、升降平移型运动 采用升降平移运动形式时,横梁端轴的运动轨迹与采用升降翻转运动形式基本相同。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副导槽是一个中心线与横梁端轴中心运动轨迹完全相同的封闭式导槽。因而在横梁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其端轴中心轨迹与副连杆轴中心的轨迹完全相同。横梁保持平动。图2为其机构运动简图。 不考虑装胎机构固定在横梁前面的结构,与升降翻转型运动一样,完全开模时,中心机构上方也是完全敞开的。由于横梁没有翻转,调模机构的螺纹副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与升降翻转型运动相比,它不但提高了运动的平稳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开合模的重复精度,更容易保证上下模型及其与中心机构间的同轴度,也改善了模型尤其是活络模型及其操纵缸的使用条件。 到二十世纪末,如同所有的机械传动式B型定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翻转运动一样,B型以外的所有机型,如A型、AB型、C型等,则全都采用升降平移运动。这是因为A型、AB型、C型等机型一般都只用于硫化中小型轮胎,通常不需要喷洒隔离剂。尤其对于硫化中小型子午线轮胎,使用升降平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轮胎的硫化质量。 根据前面的论述,大型B型硫化机由于需要喷洒隔离剂而采用升降翻转运动是合理的。而所有的B型硫化机包括硫化小胎的1030B型硫化机也使用升降翻转运动则有些让人费解。能让人接受的解释只能是为了設备的标准化、系列化,便于管理。 三、直接升降型运动 直接升降型运动实际上只是升降翻转和升降平移运动的一部分。它借鉴液压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方式,横梁只在中心机构的正上方升降。很显然,直接升降型运动较前两种运动形式更简捷,也更容易实现。同时由于横梁只在一个方向做上下运动,其运动精度也得以大大提高。 在升降翻转和升降平移运动中,曲柄绕固定支点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整个传动装置做正反转运动。而直接升降型运动,曲柄旋转一周,横梁便完成一个升降周期,传动装置无须反转。 采用直接升降型运动,横梁的最大升降高度等于两倍的曲柄长度。由于设备体度的限制,曲柄不可能做的很长,因而开模的高度就非常有限。它不适用于B型硫化机,只能用于A型、AB型、C型等硫化机中硫化乘用子午胎、轿车子午胎。 直接升降的运动形式,使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精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在液压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还不普及的条件下,它可以部分地代替液压硫化机用以硫化高等级小型子午胎。 综上所述,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三种运动形式的应用应该这样划分:硫化大型轮胎的B型硫化机(一般为1525B以上规格),使用升降翻转运动;一般的B型硫化机,使用升降平移运动;B型以外的其它类型硫化机,尤其是用于硫化子午线轮胎的,优先采用直接升降运动,不能使用的,用升降平移运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轮胎硫化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如果能取消往上模喷洒隔离剂的工序,则可以予言,升降翻转运动将从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中消失。那时,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将只有升降平移和直接升降两种运动形式。所有的B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平移运动,其它类型的硫化机则两种运动形式兼而用之。若是这样,则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精度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机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机械专业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机械专业学术论文篇一 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工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是密不可分的,机械设计其实为机械制造提供了理论,是机械制造的前提。机械制造在设计好的机械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实践与制造。但是无论在哪一个方面,技术是关键,特别是机械设计中要体现和应用的技术。 [关键词]机械制造 机械设计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91-01 一、 机械设计的基本认识 机械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走进生产活动中,给生产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机械设计人员根据原来的机械原理,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并且是通过简单的设计构图和静态的计算分析得到方案数据的,这样一来,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可能缺乏准确性,可能对机械制造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对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讲,采用增强安全性的机械设计方法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机械设计工作带来了科技化的成果,大大克服了之前传统方式设计的弊端。在产品开发周期、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设计所需要的数据更加精确,设计水平大大提高,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机械设计的成果更加显著。 我国机械设计的特点 应用广泛性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是越来越重要,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任何机械制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设计与技术的结合更给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创新性强 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过程中,任何技术与设备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造。机械设计方面,所谓创新是指在原有的优秀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发展动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通过更多的知识来填补现有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创新和发展,致力于将机械设计方案做的更好,为机械制造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提高机械化水平。 针对性市场广泛 在当今社会,任何产业的发展大多都离不开机械的辅助,机械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广泛带动了针对性市场的广泛性。机械产品可能涉及到餐饮行业、零部件加工行业等方面。而现今的机械设计也出现在各行各业,机械设计针对的市场对象广泛,满足了当今市场竞争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现如今也在逐渐走向高端,结合以往经验总结可以发现,机械设计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有三大类的方向可循:第一方向就是机械制造的管理,即健全规范的计算机管理制度,所以我国机械制造业要注重设计方向,更应该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的计算机管理;在近年来的设计技术发展站过程中,会发现机械制造的设计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要求越来越要求智能化的实现,如相关的设计软件以及虚拟的设计技术的出现,这些虚拟软件将机械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其实验结果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方式显示,比如计算机软件的荧屏显示,数据报告等;接下来,机械制造的工艺越来越成熟,逐渐向精细加工高精密加工等技术方向发展,机械设计技术更加贴近细节。 二、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对机械设计方案的分析 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是设计中的关键,绝对影响着机械设计成品的实际效果与水平。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许多细小的问题需要耐心发现并解决。尤其要注意的是,理论和实际实践是否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能够实施等问题。机械设计所设计的方案应该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够满足机器自身的基本性能和功能要求,二还要考虑工作者是否能够有效操作,工作人员是否能够掌握机器、是否熟悉操作流程等问题。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的主要设计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分析 在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过程中,主要设计是占到重要地位的。在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阶段,首先要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核查,并且要细心认真对设计图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等方式实现数据的汇总。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要对总图与部分图进行精心的对比分析,保证总图与部分图的统一。其次,要严格审核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的每个部分环节,保证设计质量,避免制造中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对每个环节进行重新校对。 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智能化 现代机械产品的机械设计发展方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发展方向更加多样化,这样给机械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增加了难度。因为机械设计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而机械设计在如今的高科技化趋势中抓住了机遇,为新技术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且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的科技形势中,智能化逐渐成为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化的产品增强了产品的性能、产品精美的结构等相关功能,并且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系统化 系统化也是现代机械产品发展方向之一,现代化的机械产品设计越来越注重系统化,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化实现各个部分的优化,将各个部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实现设计产品的整体效能的提高。 模块化 除了智能化与系统化的倾向之外,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要求也体现出倾向于模块化的特征。相比较而言,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敏捷,在完成机械性能与功能的结合方面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整体优势,能够最佳的完成机械设计方案的要求。 未来机械设计设想 机械设计人员设计理念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机械设计的要求也在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也要更加为人们的生产着想,本着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细节”的理念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因此,要求机械产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特别重视机械产品设计的性能、质量等问题,为产品质量做好保障。 机械设计的市场 现代机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要占有优势,设计技术机械产品的设计就要将生产的最终目的视为各类市场。在当今的市场竞争趋势中,设计人员要积极开发和创新设计理论,运用创新精神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出机械产品的新技术与新功能,从而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实现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更占优势。针对各类市场进行多样的设计,占领市场才能有利润和发展前景。通过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让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趋势。 与时代相关 现代机械产品也要和时代要求相结合。比如,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等新式健康理念等。近年来,绿色环保不断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题,环保意识更是深入人心。如今生活中,处处可见低碳生活的影子,绿色产品也不断进入市场,并且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机械设计也能结合低碳消耗、绿色生产等进行设计,更好实现其理念价值。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设计的特点以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部分见解,为机械设计提供更多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宝香.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04-12. [2] 王晓晨.浅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11. 机械专业学术论文篇二 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 摘要:现代设计的特点是面向市场和用户的设计,现代设计不仅要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更应体现人性化和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同时,我国近年来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传统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由于技术、管理、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的因素,我国的制造业正承受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本文就此阐述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 关键词: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 技术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机械设计方法已经有了实质性改变,科技新成果,不断丰富着机械设计的思想、理论以及方法,不断促进了机械设计发展和变革。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断地完善机械设计与加强机械制造技术,是保证我国机械制走向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条件。 1. 当前机械制造业设计的方法及内容 当前机械制造业设计方法是在对过去传统的机械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手段实施的相应机械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内容。 数字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核心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机械设计进行之前久能够围绕整个设计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建模工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并对产品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过程模拟,给实际机械设计提供最佳的参考素材。在设计当中,还能够综合运用大量的数字化的设计技术及方法,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数字管理手段对全部设计的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资源配置最优化、设计效率最大化。 并行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最大趋势 依托计算机支持,机械制造设计团队能够实现更多信息的共享,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阻隔障碍。不同地区的机械设计工作者能够在同一平台下实现协同设计工作。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赢得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实现各种优势的互助互补,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而过去传统的机械设计往往是单方面串行的设计,每项产品均需要实施分步骤设计,在一个设计步骤完成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步骤的设计,设计资源利用度不高。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各个设计环节也缺少必要的沟通手段,无法对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正,使机械设计的开发周期变得更长,并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随着当前机械大型化、综合化的发展,各种机械的构造及功能都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机械设计开发初期确立的思路对于后期影响较大,由于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前期的设计思路一旦出现纰漏,那么将很难进行及时的修正。 智能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迫切要求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机械自动化设计进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相应的机械设计工作,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的体系。 2.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包括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它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严重缺乏自主研发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明显滞后。虽然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相对的劣势。同时,我国械制造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就目前实际情况总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3. 机械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 智能化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系统化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既具有独立性又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4. 机械制造中先进技术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形状和结构的优化,对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控加工技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适用于精度高,零件形状复杂的单件和中小批量生产的高效、柔性的自动化加工技术。目前,数控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已从航空航天普及到汽车、机床等制造业及其他中小批量生产的机械制造行业中。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计算机、材料科学、激光和自动控制系统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综合应用当今先进的加工技术,使机械加工精度已经提高到了μm的亚纳米级,并向纳米级发展。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前沿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精密加工技术在尖端产品和现代武器制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超高速切削、磨削技术 超高速加工技术是指采用超硬刀具和磨具,利用能可靠实现高速运动的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制造设备,以提高切削速度来达到提高材料去除率、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的先进加工技术。具有切削力小、热变形小、加工精度高和降低加工成本等优越性。 新一代制造装备技术 少无夹具制造技术 在常规制造系统中,产品生产所需大量夹具不仅耗费大量资金,更严重的是延长了产品的准备时间,形成制造过程中的“瓶颈”,这是造成柔性差、响应速度慢、生产成本高、企业竞争能力弱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少无夹具制造技术所具有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多个单位均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虚拟轴机床 新型并联构型制造装备虚拟轴机床实质上是机器人与机床的混合物,其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数控机床,具有模块化程度高,结构简单,速度、动态响应快,造价低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的机床设备一些无法避免的固有缺陷。 微细制造与纳米技术 随着人们对许多工业产品的功能集成化和外观小型化的需求,使零部件的尺寸日趋微小化。这些需求导致了自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微细加工和纳米制造技术,他们促使了微型机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微机电系统(MEMS)。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对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进行完善,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 [2]陈静,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3]杨元红.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看了"机械专业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术论文 2. 机电类学术论文格式范文 3. 机电传动控制学术论文 4. 机电学术论文 5. 有关电大机械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机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机械专业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机械专业学术论文篇一 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工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是密不可分的,机械设计其实为机械制造提供了理论,是机械制造的前提。机械制造在设计好的机械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实践与制造。但是无论在哪一个方面,技术是关键,特别是机械设计中要体现和应用的技术。 [关键词]机械制造 机械设计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91-01 一、 机械设计的基本认识 机械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走进生产活动中,给生产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机械设计人员根据原来的机械原理,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并且是通过简单的设计构图和静态的计算分析得到方案数据的,这样一来,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可能缺乏准确性,可能对机械制造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对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讲,采用增强安全性的机械设计方法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机械设计工作带来了科技化的成果,大大克服了之前传统方式设计的弊端。在产品开发周期、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设计所需要的数据更加精确,设计水平大大提高,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机械设计的成果更加显著。 我国机械设计的特点 应用广泛性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是越来越重要,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任何机械制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设计与技术的结合更给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创新性强 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过程中,任何技术与设备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造。机械设计方面,所谓创新是指在原有的优秀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发展动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通过更多的知识来填补现有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创新和发展,致力于将机械设计方案做的更好,为机械制造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提高机械化水平。 针对性市场广泛 在当今社会,任何产业的发展大多都离不开机械的辅助,机械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广泛带动了针对性市场的广泛性。机械产品可能涉及到餐饮行业、零部件加工行业等方面。而现今的机械设计也出现在各行各业,机械设计针对的市场对象广泛,满足了当今市场竞争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现如今也在逐渐走向高端,结合以往经验总结可以发现,机械设计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有三大类的方向可循:第一方向就是机械制造的管理,即健全规范的计算机管理制度,所以我国机械制造业要注重设计方向,更应该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的计算机管理;在近年来的设计技术发展站过程中,会发现机械制造的设计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要求越来越要求智能化的实现,如相关的设计软件以及虚拟的设计技术的出现,这些虚拟软件将机械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其实验结果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方式显示,比如计算机软件的荧屏显示,数据报告等;接下来,机械制造的工艺越来越成熟,逐渐向精细加工高精密加工等技术方向发展,机械设计技术更加贴近细节。 二、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对机械设计方案的分析 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是设计中的关键,绝对影响着机械设计成品的实际效果与水平。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许多细小的问题需要耐心发现并解决。尤其要注意的是,理论和实际实践是否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能够实施等问题。机械设计所设计的方案应该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够满足机器自身的基本性能和功能要求,二还要考虑工作者是否能够有效操作,工作人员是否能够掌握机器、是否熟悉操作流程等问题。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的主要设计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分析 在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过程中,主要设计是占到重要地位的。在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阶段,首先要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核查,并且要细心认真对设计图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等方式实现数据的汇总。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要对总图与部分图进行精心的对比分析,保证总图与部分图的统一。其次,要严格审核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的每个部分环节,保证设计质量,避免制造中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对每个环节进行重新校对。 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智能化 现代机械产品的机械设计发展方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发展方向更加多样化,这样给机械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增加了难度。因为机械设计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而机械设计在如今的高科技化趋势中抓住了机遇,为新技术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且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的科技形势中,智能化逐渐成为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化的产品增强了产品的性能、产品精美的结构等相关功能,并且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系统化 系统化也是现代机械产品发展方向之一,现代化的机械产品设计越来越注重系统化,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化实现各个部分的优化,将各个部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实现设计产品的整体效能的提高。 模块化 除了智能化与系统化的倾向之外,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要求也体现出倾向于模块化的特征。相比较而言,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敏捷,在完成机械性能与功能的结合方面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整体优势,能够最佳的完成机械设计方案的要求。 未来机械设计设想 机械设计人员设计理念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机械设计的要求也在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也要更加为人们的生产着想,本着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细节”的理念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因此,要求机械产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特别重视机械产品设计的性能、质量等问题,为产品质量做好保障。 机械设计的市场 现代机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要占有优势,设计技术机械产品的设计就要将生产的最终目的视为各类市场。在当今的市场竞争趋势中,设计人员要积极开发和创新设计理论,运用创新精神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出机械产品的新技术与新功能,从而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实现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更占优势。针对各类市场进行多样的设计,占领市场才能有利润和发展前景。通过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让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趋势。 与时代相关 现代机械产品也要和时代要求相结合。比如,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等新式健康理念等。近年来,绿色环保不断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题,环保意识更是深入人心。如今生活中,处处可见低碳生活的影子,绿色产品也不断进入市场,并且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机械设计也能结合低碳消耗、绿色生产等进行设计,更好实现其理念价值。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设计的特点以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部分见解,为机械设计提供更多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宝香.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04-12. [2] 王晓晨.浅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11. 机械专业学术论文篇二 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 摘要:现代设计的特点是面向市场和用户的设计,现代设计不仅要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更应体现人性化和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同时,我国近年来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传统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由于技术、管理、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的因素,我国的制造业正承受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本文就此阐述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 关键词: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 技术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机械设计方法已经有了实质性改变,科技新成果,不断丰富着机械设计的思想、理论以及方法,不断促进了机械设计发展和变革。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断地完善机械设计与加强机械制造技术,是保证我国机械制走向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条件。 1. 当前机械制造业设计的方法及内容 当前机械制造业设计方法是在对过去传统的机械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手段实施的相应机械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内容。 数字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核心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机械设计进行之前久能够围绕整个设计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建模工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并对产品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过程模拟,给实际机械设计提供最佳的参考素材。在设计当中,还能够综合运用大量的数字化的设计技术及方法,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数字管理手段对全部设计的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资源配置最优化、设计效率最大化。 并行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最大趋势 依托计算机支持,机械制造设计团队能够实现更多信息的共享,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阻隔障碍。不同地区的机械设计工作者能够在同一平台下实现协同设计工作。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赢得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实现各种优势的互助互补,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而过去传统的机械设计往往是单方面串行的设计,每项产品均需要实施分步骤设计,在一个设计步骤完成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步骤的设计,设计资源利用度不高。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各个设计环节也缺少必要的沟通手段,无法对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正,使机械设计的开发周期变得更长,并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随着当前机械大型化、综合化的发展,各种机械的构造及功能都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机械设计开发初期确立的思路对于后期影响较大,由于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前期的设计思路一旦出现纰漏,那么将很难进行及时的修正。 智能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迫切要求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机械自动化设计进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相应的机械设计工作,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的体系。 2.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包括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它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严重缺乏自主研发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明显滞后。虽然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相对的劣势。同时,我国械制造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就目前实际情况总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3. 机械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 智能化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系统化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既具有独立性又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4. 机械制造中先进技术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形状和结构的优化,对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控加工技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适用于精度高,零件形状复杂的单件和中小批量生产的高效、柔性的自动化加工技术。目前,数控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已从航空航天普及到汽车、机床等制造业及其他中小批量生产的机械制造行业中。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计算机、材料科学、激光和自动控制系统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综合应用当今先进的加工技术,使机械加工精度已经提高到了μm的亚纳米级,并向纳米级发展。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前沿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精密加工技术在尖端产品和现代武器制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超高速切削、磨削技术 超高速加工技术是指采用超硬刀具和磨具,利用能可靠实现高速运动的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制造设备,以提高切削速度来达到提高材料去除率、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的先进加工技术。具有切削力小、热变形小、加工精度高和降低加工成本等优越性。 新一代制造装备技术 少无夹具制造技术 在常规制造系统中,产品生产所需大量夹具不仅耗费大量资金,更严重的是延长了产品的准备时间,形成制造过程中的“瓶颈”,这是造成柔性差、响应速度慢、生产成本高、企业竞争能力弱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少无夹具制造技术所具有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多个单位均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虚拟轴机床 新型并联构型制造装备虚拟轴机床实质上是机器人与机床的混合物,其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数控机床,具有模块化程度高,结构简单,速度、动态响应快,造价低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的机床设备一些无法避免的固有缺陷。 微细制造与纳米技术 随着人们对许多工业产品的功能集成化和外观小型化的需求,使零部件的尺寸日趋微小化。这些需求导致了自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微细加工和纳米制造技术,他们促使了微型机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微机电系统(MEMS)。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对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进行完善,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 [2]陈静,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3]杨元红.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看了"机械专业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术论文 2. 机电类学术论文格式范文 3. 机电传动控制学术论文 4. 机电学术论文 5. 有关电大机械毕业论文范文
两个版本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 论文集光盘封面2008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上,与会的60多位学者领了一袋会议资料。其中有一张光盘,里面收录了49篇会议论文。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的英文论文,排在30号,第一作者是属于“211工程”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另一作者为周校长的博士生谢鸣。按照学界惯例,大会很早就面向同行征文,3月至8月接受投稿。30号论文,是在8月提交的,很快被接收,收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赶在会前出版的光盘版会议论文集里。至此,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以会议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从2008年8月投稿,到12月结集,抄来的论文轻而易举瞒过了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组委会。 2009年8月,初步调查系其所带博士所为,这位博士辩称“未正式出版不算抄袭”。2009年11月,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抄袭”事件有了调查结果:校方认定周祖德“抄袭”事实不成立,此事系博士生谢鸣私自将其名字加上,在此之前周祖德完全不知情。 1)数字制造的概念与科学问题2)基于现场总线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研究专业3)一种基于IFGT的运动人体交互跟踪 1)“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组合技术与装备”以及“华中I型数控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MBK8240曲轴连杆颈磨床”、“XAL自动主轴颈磨床”“薄型叠材快速成型技术与系统”等五项分别获国家教委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柔性制造环境下基于质量控制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数控多坐标联动激光划线切割机”等4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NC程序检验仿真”、等三项分别获湖北省三等奖和国家教委三等奖;5)“机械制造系统监控与故障诊断基础理论与系统”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从事微型计算机控制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现代制造技术以及现代制造系统的可靠性与诊断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数字制造领域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数字制造》杂志,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后有20多项科研教学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其中,有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或参编的学术著作或教材有:《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现代制造系统的监控与故障诊断》、《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机电传动控制》、《自动化技术》、《机械加工系统自动化》、《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等。其中《机电传动控制》教材先后获华中理工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机械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项目有4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00余篇(SCI收录9篇,EI收录39篇,ISTP收录6篇)。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家计委产学研项目及省、部级等多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培养毕业和正在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近百名。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我校机电系机械专业的一篇论文: 【论文摘要】 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横梁运动形式已知有三种,即升降翻转运动,升降平移运动,直接升降运动。三种运动都是由曲柄滑块机构实现的。由于在前两种运动中横梁必须通过一拐点,因而其滑块变异为导轮,而直接升降运动,既可使用滑块,也可使用导轮。曲柄由减速机经减速齿轮获得转。曲柄的固定支点为机架,运动支点与主连杆下端活销连接,主连杆上端与横梁端轴活销连接。曲柄转动时,经由主连杆推动横梁端轴沿既定的轨迹运动。三种运动形式中,前两种运动的轨迹基本相同,但辅助运动不同,而第三种只是前两种运动的一部分。由此,在硫化机开模到终点时,横梁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因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硫化机。 一、升降翻转型运动 据文献介绍,升降翻转运动形式分为: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单槽杠杆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其中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是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单槽杠杆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在大规格B型定型硫化机如1900B,2160B等机型上曾经使用过,但已逐渐被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取代。而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运动在国内的定型硫化机上尚未见使用。本文介绍的升降翻转型运动就是直接导向的升降翻转型运动。梁端轴外的主导轮和副连杆上的副导轮,直接讨论横梁端轴的运动。 横梁的运动轨道由一竖直开式主导槽和与其相接且夹角小于90°的开式导轨组成。为保持横梁运动的平稳性并实现横梁的自转,还有一个与开式主导槽平行的闭式副导槽。开模时,横梁端轴在开式主导槽中上升,与横梁固定连接的副连杆 下 端中心轴在闭式副导槽中同步上升,此时横梁做平动。当横梁端轴离开竖直开式主导槽进入开式导轨后,横梁端轴的运动轨迹便不再与闭式副导槽平行。此时,在主连杆和副连杆的共同作用下,横梁端轴在开式主导轨上边移动边自转。在横梁运动极限位置,主连杆两活销中心连线与曲柄支点中心连线重合。实际运动中,一般不会到达极限位置。 Φ=α+β 其中α为副连杆与横梁竖直中心线间的夹角 β=arcSin 上式中,h,l是由横梁本身结构决定的,它们也决定了α的值。由此式可知,横梁的翻转角度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在其结构确定之后,与硫化机的开模长度有关。开模到极限时,其翻转角度达到最大值。 直到二十世纪末,几乎所有的B型定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翻转运动。这是由B型硫化机的特点和它的适用范围决定的。首先,B型中心机构在装胎和卸胎时,胶囊都是完全拉直的,这使得上环升得很高。其次,早期使用的硫化机的抓胎爪都是长式的,而且当时的轮胎主要是斜交胎,其生胎高度也较大。为了将生胎顺利地装入下模,中心机构上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使用升降翻转的运动形式,在完全开模的状态下,中心机构上方是完全敞开的,使装胎,卸胎操作十分方便。再次,我们知道,轮胎硫化后,与硫化模型间的粘着力是很大的。其值不仅与轮胎和模型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而且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单位面积的粘着力也随着增大。这就使得大型轮胎如载重轮胎,工程轮胎等的粘着力非常之大,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脱模的难度,甚至将轮胎拉伤。为了减小粘着力,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往模型上喷洒隔离剂(硅油与水的混合液)。而要进行这种操作,只有在上模翻转一定的角度之后才便于进行。 一般地说,规格在1525以上的定型硫化机应该有自动喷洒隔离剂装置。国外企业对此比较重视,国内企业似乎不太在意。 几乎所有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调模机构都使用螺纹副结构。在保持良好润滑的条件下,这种结构调整方便、可靠,承载能力也较大。但螺纹副较其它配合的间隙偏大。尤其是调模机构受硫化室高温的影响,其螺纹副的间隙较常温下使用的又偏大。硫化机开模合模时,螺蚊副由竖直状态转入接近水平状态或反过来由近水平状态转入垂直状态时,其间隙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硫化机不断地开模、合模,这种间隙分布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很显然,它不但影响运动的平穩性,也损害了螺纹副的配合精度,进而影响上下模间,上模和中心机构间的同轴度。在使用活络模时,横梁翻转后,活络模操纵缸的活塞杆压向一侧。活塞杆与活络模的上胎侧模连接,又会影响模型的精度和寿命,还会影响活塞杆与缸的配合,甚至引起缸的泄漏。 二、升降平移型运动 采用升降平移运动形式时,横梁端轴的运动轨迹与采用升降翻转运动形式基本相同。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副导槽是一个中心线与横梁端轴中心运动轨迹完全相同的封闭式导槽。因而在横梁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其端轴中心轨迹与副连杆轴中心的轨迹完全相同。横梁保持平动。图2为其机构运动简图。 不考虑装胎机构固定在横梁前面的结构,与升降翻转型运动一样,完全开模时,中心机构上方也是完全敞开的。由于横梁没有翻转,调模机构的螺纹副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与升降翻转型运动相比,它不但提高了运动的平稳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开合模的重复精度,更容易保证上下模型及其与中心机构间的同轴度,也改善了模型尤其是活络模型及其操纵缸的使用条件。 到二十世纪末,如同所有的机械传动式B型定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翻转运动一样,B型以外的所有机型,如A型、AB型、C型等,则全都采用升降平移运动。这是因为A型、AB型、C型等机型一般都只用于硫化中小型轮胎,通常不需要喷洒隔离剂。尤其对于硫化中小型子午线轮胎,使用升降平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轮胎的硫化质量。 根据前面的论述,大型B型硫化机由于需要喷洒隔离剂而采用升降翻转运动是合理的。而所有的B型硫化机包括硫化小胎的1030B型硫化机也使用升降翻转运动则有些让人费解。能让人接受的解释只能是为了設备的标准化、系列化,便于管理。 三、直接升降型运动 直接升降型运动实际上只是升降翻转和升降平移运动的一部分。它借鉴液压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方式,横梁只在中心机构的正上方升降。很显然,直接升降型运动较前两种运动形式更简捷,也更容易实现。同时由于横梁只在一个方向做上下运动,其运动精度也得以大大提高。 在升降翻转和升降平移运动中,曲柄绕固定支点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整个传动装置做正反转运动。而直接升降型运动,曲柄旋转一周,横梁便完成一个升降周期,传动装置无须反转。 采用直接升降型运动,横梁的最大升降高度等于两倍的曲柄长度。由于设备体度的限制,曲柄不可能做的很长,因而开模的高度就非常有限。它不适用于B型硫化机,只能用于A型、AB型、C型等硫化机中硫化乘用子午胎、轿车子午胎。 直接升降的运动形式,使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精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在液压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还不普及的条件下,它可以部分地代替液压硫化机用以硫化高等级小型子午胎。 综上所述,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三种运动形式的应用应该这样划分:硫化大型轮胎的B型硫化机(一般为1525B以上规格),使用升降翻转运动;一般的B型硫化机,使用升降平移运动;B型以外的其它类型硫化机,尤其是用于硫化子午线轮胎的,优先采用直接升降运动,不能使用的,用升降平移运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轮胎硫化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如果能取消往上模喷洒隔离剂的工序,则可以予言,升降翻转运动将从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中消失。那时,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将只有升降平移和直接升降两种运动形式。所有的B型硫化机都使用升降平移运动,其它类型的硫化机则两种运动形式兼而用之。若是这样,则机械传动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的运动精度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