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相关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文献《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全诗共分七篇,约有24000多颂,主要描写英雄罗摩和他妻子悉多一生的故事,是一篇颂扬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这部古老的史诗是印度神话的宝库,是后世印度文艺作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罗摩衍那》是一部以梵文写就的伟大史诗,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被誉为印度国宝级文化遗产,是印度文化的源头,对整个东方文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罗摩衍那》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及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花费了较多笔墨。
开首是一篇类似楔子的东西,介绍成书经过和全书内容,接着讲该书的主要故事。十车王无子,请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大祭。天神全都来到祭场,他们商议请大神毗湿奴下凡剪除罗刹王罗波那。毗湿奴化身为四,降生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分别是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罗摩衍那》
航空航天的,是原创的
不是的。飞天投稿的文章不必须是首次投的,我们从飞天杂志官网可以看到是不需要首次投稿的,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自己找杂志社编辑,或者导师也可以帮忙。硕士发表论文丢失必须要经过导师批改同意的才发表,拿去看的时候顺便给老师看看你找的杂志编辑靠谱不靠谱,另外导师们发表论文都有一些编辑联系方式的,可以讨教一下。自己联系的编辑要注意,小心,我没有遇到过只是听说过,注意一点儿还是好的。还有就是杂志分校刊,省级,国家级等不同级别,根据自己的论文情况和学校要求情况选定每一篇论文要发表的期刊是有必要的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我这几年发论文的经验来说说。1、自己投太累,经常等个十天半个月的没有消息,然后就是不了了之,比较气人。2、找大型的机构代发,基本没问题,就是太贵了,价格一般是杂志社的3倍以上,我刚开始也找的这种,之后就放弃了,饭都快吃不起了。3、之后没办法,论文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就只能自己再找便宜又靠谱的,还了一些钱。最后总结了一下,一般可以找大学的老师或者杂志社内部的编辑,这两种都比较靠谱,我这两年和我学姐一直是在一个内11部05编79辑76那里发,他朋友圈这几年一直在更新各种期刊的信息,好像还能做专利和软著什么的,路子很广,职位好像也不低。总的来说在他那比走官方渠道要快不少,一般2-3天有回复,比中介机构便宜不少,和杂志社的价格比了一下可能就多了一杯奶茶钱,感觉很划算,你可以加他看看,就算不发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行情,毕竟如果做的不好这几年这个号早就被封了。
其实挺多的,
《飞天》是一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是征收文学评论类的稿子,投稿邮箱:feitianzzs@ 即可。
《诗刊》:上半月刊 。下半月刊 《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 出版总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民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散文百家》散文月刊主办:河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长城》综合双月刊主办:河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福建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fjwxxs@《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文学界》综合月刊主办:湖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飞天》综合半月刊主办:甘肃省文联投稿邮箱:ftwxx@《延河》综合月刊主办:陕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鸭绿江》综合月刊主办:辽宁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其实挺多的,
据学术堂了解,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发表足够的论文才能予以毕业,不同学校对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也不相同.硕士论文的话一般都要求3万字左右,具体也要看作者所在的专业了.那么硕士论文一般发表在哪里呢?硕士不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的时候发表论文都是非常有用的,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可以用来评奖学金,所以很多学生也会在核心期刊上投稿,这样在评奖学金的时候效果是很大的.下面给大家推荐的是一些文学类的优秀核心期刊以供参考.北大核心期刊推荐:《飞天》期刊周期:半月刊期刊级别:北大核心国内统一刊号:62-1012/I国际标准刊号:1002-803X主办单位:甘肃省文联主管单位:甘肃省文联《飞天》文学月刊以文学和文学评论为主,兼及文学学术论文刊载.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有众多的文学名家和新人在这里亮相,每年有大量作品被国内权威选刊选载.它集文学理论研究的权威性和文学创作工作的指导性于一体,以文学创作、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为主,兼备最新信息的一份重要文学理论学术刊物,是反映中国文学、文化发展走向和理论研究成果的一份重要参考期刊.优秀核心期刊推荐:《电影文学》期刊周期:半月刊期刊级别: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090/I国际标准刊号:ISSN0495-5692主办单位:长影集团主管单位:长影集团《电影文学》创刊于1958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旗下的刊物之一.创刊近50年来,依托长影的人才资源与品牌优势,发表了大量的影视文学剧本及影视学术作品,在全国广有影响.邮发代号:12-8.双核心期刊推荐:《南方文坛》期刊周期:双月期刊级别: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5-1049/I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7772主办单位:广西文联主管单位:广西文联《南方文坛》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期刊.1987年创刊时,16开64页双月刊,铅印.现为大16开96页,胶印.邮发代号:48-87.最初由广西文联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合办,两年后由广西文联单独主办.1996年底改版,并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2001年始由广西文联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办,历任主编有李超鸿、陈运祐、郑继馨、彭洋、张燕玲.现任社长蓝怀昌、肖启明,主编张燕玲(执行)、王建周,副主编张萍.
昆虫分两个纲无翅亚纲显然不会飞有翅亚纲:蜻蜓目,膜质翅蜚蠊目,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螳螂目,前翅革质,后翅膜质等翅目,翅膜质直翅目,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半翅目,前翅基部鞘质后部膜质,后翅膜质同翅目,翅革质或膜质虱目,食毛目,蚤目,无翅鞘翅目,前翅角质,后翅膜质脉翅目,两对膜质翅鳞翅目,两对膜质附鳞片翅双翅目,一对膜质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昆虫与飞行相关的结构主要集中于翅胸节:翅胸节上着生有一对或两对翅,在 背板的带动下上下扑动,同时其余的肌肉群控制翅绕扭转轴(从翅根部向翅尖方向辐 射的某条直线)扭转,从而产生足够的升力和推力。昆虫的翅是膜质的,管状的翅脉 较硬又有一定的弹性,起支撑和加固翅的作用。昆虫的运动感受器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控制飞行的速度和方向,以及飞行姿态,昆虫要通过改变翅的运动方式来实现 ,而某些昆虫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各部分的相对位置来控制飞行,例如,对于像蜻蜓 这类昆虫,由于其腹部较长,能够弯曲甚至卷曲,因此腹节对飞行的控制也其一定 的作用。 三. 早期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 早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高速摄像或高速摄影[4,5,6,7]。对吊飞昆虫(虫体被细 线系住或置于吊飞装置上)进行高速摄影(像),拍下昆虫拍翅的过程,然后进行 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对大量昆虫飞行的生物学观察表明:几种特定的翅的运动模 式可能有利于昆虫的飞行,但我们对其背后的力学机制了解的还很不充分。这几种 特定的翅的运动模式包括: A. 最简单的一类中,翅上下扑动,同时翅沿扭转轴扭转,使攻角迅速地改变,在翅 下拍至最低点时,翅快速地向外扭转(supinated),而在翅上抬至最高点时,翅快 速地向内扭转(pronated)。蜻蜓,黄蜂等昆虫都具有这类振翅模式。表面看来,这 种振翅模式是最简单的,但是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一过程中各个控制参数(如振翅频 率,振幅等等)的作用都不了解。 B. “拍靠和剥开”和“接近拍靠和顶分剥开”(clap and fling)都是使翅拍靠或部 分拍靠,然后从翅的前缘处开始迅速分离,从而在下拍的初期获得较大的升力。昆 虫学家已经证明脉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的昆虫均能够利用其中的一种。 这一类振翅模式是早期研究的重点,然而对于这种振翅模式背后的力学机制,人们 理解的还十分有限。 C. 这一类则利用了横向屈曲线(由翅前缘到后缘的膜质线),出现在下拍末期。随 翅翼的减速位于横向曲屈线外的翅尖部分内折。当下拍转为上抬时,翅急剧伸直, 外段急剧加速,从而获得较大的升力。不过,这一现象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可能由于没有应用前景,所以似乎处于空白状态。 此外,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还可以求得一系列有意义的飞行参数,如振翅频率,振幅 等。常用测振翅频率的方法通常依据以下原理:当高速摄影的频率与昆虫的振翅频 率相同时,所拍得的相片上翅的相位相同,看起来翅停滞不动,此时高速摄影的频 率近似等于昆虫振翅的频率,由此可以测得昆虫的振翅频率。昆虫生理学家在这一 方面完成了许多工作[8~13],取得了各种昆虫的飞行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统计 分析表明:这些参数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翅的面积正比于昆虫质量的2/3次方 ,而振翅频率正比于昆虫质量的-1/4方。尽管这些结果往往较为粗糙,但仍能证明 以下事实:虽然经过上千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由于环境的差异导致各种昆虫彼此 的形态,大小,习性均有较大的差异,然而由于受到“振翅飞行”这一条件的限制 ,各种昆虫的身体结构,翅的形态,翅的运动模式等飞行参数必须符合一定的力学 规律。因此,掌握昆虫振翅飞行的力学原理将有助于了解昆虫的进化历程。值得注 意的是,通过图象分析所得的数据往往带有较大的误差,只能作为进一步精确实验 的基础。 四. 翅的结构在飞行中作用[14] 昆虫的翅明显不同于鸟类的翅膀,鸟类的翅膀的骨架上着生有肌肉,可以控制翅的 各部分的相对运动,昆虫的翅是膜质的,没有肌肉着生,因此控制翅的运动只能靠 翅根部的肌肉和作用于翅面上的力实现。由于昆虫的翅不具备较好的流线型,昆虫 利用滑翔飞行的时间较短。昆虫为了浮于空中必须通过不断的振翅获得升力,然而 简单的上下扑动显然是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升力的,翅在扑动过程中必须扭转。昆虫 的翅很少是刚性的,往往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弹性,在振动过程中受力的作用将发生 变形,大体说来,由于空气作用于翅上的合力的作用点大致位于翅扭转轴之后,形 成对扭转轴的扭矩,而翅根部的肌肉张紧使翅内旋或外旋,因此昆虫在飞行中空气 作用于翅面上的力和翅根部肌肉的共同作用使翅呈螺旋状。不过,由于研究手段的 限制,目前我们对翅在飞行中的变形对昆虫获得升力,控制飞行是否起到不可忽视 的作用还不得而知,近几年的研究,不论试验还是计算都假定昆虫的翅是刚性,不 可变形的。 翅为了获得有效的升力,翅必须要有一定的刚度,纵向翅脉起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翅的微观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 纵脉与横脉围成的封闭方框中的膜实际上起了加固的作用,正如画框蒙上油画布可 以增大画框的刚性一样。此外,翅膜还形成了“伞状效应” :无支撑的后部在翅展 开后被撑开而变得结实,如同雨伞被撑开一样。人们还发现某些昆虫的翅上存在智 能微结构(the smart microair vehicles)。这些结构能够保证翅在飞行中变形为 适当的形状以获得更大的升力。例如在蜻蜓的翅上存在一个三角区,可以将作用于 翅尖附近的力通过“杠杆效应”作用于翅的后部,使翅的后部向下弯曲,整个翅的 剖面呈机翼状。 五. 研究现状 传统的空气动力学不能解释昆虫为什么能够通过扑翅获得足够的升力浮于空中:按 传统空气动力学计算出来的升力远小于昆虫的重力[15~18],因此产生了“大黄蜂飞 不起来”的谬论。随着非定常流理论的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非定常效应在昆虫的 飞行升力产生起重要作用。 为了解释昆虫振翅飞行的升力之谜,在仔细研究昆虫振翅飞行的生物学 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Clap-Fling机制[19]。所谓的Clap-Fling指的是:昆虫的一 对翅上抬至最高点,两翅面保持对应翅脉平行地和在一起(即Clap),然后从翅前 缘(the leading-eadge)绕翅后缘(the trailing-eadge)快速的剥开。当两翅面张 开到一定程度时,两翅面彻底分开,分别继续作平动。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上的考 虑,这种运动引起的流动被简化二维流动。右图是这种运动的示意图:开始阶段两 翅面靠在一起(),然后两翅面以某一角速度绕后缘匀速转动() ,翅间的张角增大,空气挤入两翅面所张开的区域中。当两翅面张开的角度增大到 一定值时(通常认为是π/3)两翅面脱离接触(),各自以常速度平动(fig. )。在二维无粘假设下从理论上采用复变函数的方法求得了此问题 的分析解[20]。然而由于在他的模型中没有考虑涡的分离,导致所求得的解关于π /2对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针对Lighthill的理论解所出现问题,和 提出了他们的二维无粘涡脱落模型(the seperation-vortex model) [21],所得到的理论解克服了前者的对称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实验方面, thy 和G..分别完成了相似的二维流动实验[22,23],其结果大致上验证 了理论上的解析解(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的流场)。 试验中观察到的新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 ①. 昆虫依靠clap-fling机制所能够获得的升力大小依赖于翅张开的角速度和角加 速度,但与初始时两翅面张开的角度α0大小无关。初始张角显著的影响翅从张开到 两翅面脱离接触所需要的时间,尤其是当α0≈0时,随着α0的减小,翅张开所需要 的时间显著增加。 ②. 在理论分析中,一般假定涡核是圆形,但是在试验中观察到翅尖附近的涡核呈 现明显的椭圆形,其长轴平行于翅弦方向。随着两翅面间夹角的增大,涡核半径增 大,即涡量发生扩散。 Ellington在1984年曾经初步讨论过clap-fling机制的三维效应,翅弹性的影响。直 至目前为止,关于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彻底,特别是需要将数值计算的方法引 入其中。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昆虫都可以利用这一机制,翅展较大的 昆虫有可能更多的利用其他的振翅模式。 利用流体实验技术人们首先观察了吊飞昆虫周围的流场,发现在昆虫翅下拍过程中 翅面上方将产生前缘涡(the leading-edge vortex)。由于涡位于翅上方将产生一 个低压区,因此有利于产生较大的升力。此时对于前缘涡的产生机理,以及其具体 的作用还不是十分了解。后来等人完成的实验显示出[24]:下拍过程 中实际上产生两个前缘涡(the leading-edge vortex)。在下拍的开始阶段由于翅 快速地绕扭转轴向内扭转(pronated),从而产生了第一个前缘涡,这种机制被成为 the rotational mechanism。这个涡当翅向内扭转结束后就脱落掉。在下拍的余下 阶段将产生第二个前缘涡,这个涡是由于翅以较大的攻角相对于空气运动而产生的 。因为下拍时间短,在发生失速以前这个前缘涡一直没有从翅上脱落,直到下拍结 束。因此这种机制被称为 the dynamic stall or the delayed stall[25]。由于无 法测量昆虫翅根部所受的力,对这两种机制产生的升力大小仍没有清楚的认识。 实验中采取活的昆虫作为实验对象使测量受到很大的限制[26,27,28],例如无法测 定翅根部的受力情况,翅的不同振动方式对升力产生的影响等等。人们开始制造微 型振翅机械来代替活的昆虫作为实验对象。这样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模拟空中 自由飞行的昆虫的振翅模式,从而克服测量吊飞昆虫中所无法避免的误差。 ckinson等人正是按照该思路完成实验的[29]。他们将由摄像取得的昆虫振翅运动的 图象转化为控制信号,驱动置于油缸内的模型翅的运动来模仿自由飞行的昆虫的翅 的运动,同时通过置于翅根部的力传感器测量翅上作用的升力和推力(是测量 的结果)。 由此他们发现仅仅由攻角产生的升力(the translational force)是不够的,而由 扭转机制(the rotational mechanism)将产生较大的升力,通常为体重的2~3倍( 这与“卡门涡街”较为相似)。较为意外的是他们发现在上下拍动交替的过程中, 有一个升力的峰值产生,他们解释为the wake capture,即上下扑动交替之前翅运动 产生的前缘涡脱落。因此现在可以确信对于像蜻蜓这类翅展较长的昆虫,dynamic stall (or delayed stall)机制产生的升力将起主要作用,而对于蜜蜂这类翅展 相对较短的昆虫 rotational mechanism 和 wake capture 机制将起主要作用。 在研究昆虫飞行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所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翅振动所引起的 非定常流场是二维效应为主还是以三维效果为主。表面上看,昆虫振翅过程中,翅 上不同部分由于距翅根部距离不同,翅的扭转,翅的变形等原因其速度各不相同, 所以三维效果应为主要的。在实验中也发现前缘涡沿翅纵轴在大约外四分之一处脱 落,汇入翼尖涡(the tip vortex)[30]。由于翼尖涡是典型的三维效果,因此部 分学者认为三维效果在升力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然而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既然飞 机的升力的产生可以用二维效应解释,昆虫的振翅飞行的升力的产生也应能够用二 维效应解释,而不需要三维效应来解释。近期通过利用涡流法模拟昆虫 的振翅飞行的二维流场发现:由二维效应产生的升力足够使昆虫浮于空中[31](fi 显示了计算的升力和阻力随时间周期变化)。关于昆虫振翅飞行的升力产生中 是二维效应还是三维效应为主,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关于昆虫是如何靠振翅获得升力这一问题尚未完全解释,所以关于昆虫飞行控 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结果表明:在一个振翅周期内翅上拍或下拍的末 期,翅绕扭转轴扭转的开始时间十分敏感的影响该翅上升力和推力的大小[27,31]。 这为解释昆虫是如何完成高度灵活机动的飞行动作提供了可能性,即昆虫通过调整 左右的振动模式(推迟或提前翅扭转在上拍或下拍开始的时间),使左右翅上产生 的推力和升力不对称,从而控制飞行的方向。昆虫是活的生物体,它的控制问题与 传统的控制问题有较大的差别,这是在研究昆虫的飞行控制问题中应该注意到的。 六. 结束语 尽管近几十年对昆虫振翅飞行原理的认识逐渐科学化和严密化,但我们的研究仍处 于初级阶段,一整套关于振翅飞行的理论有待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目前对 于昆虫飞行控制的了解更是十分缺乏。 现有的研究方法仍是以实验为主,即对悬吊飞行的昆虫或振翅飞行模型周围的流场 进行研究。这里面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问题:①吊飞昆虫的振翅模式与自由飞行的昆 虫的振翅模式是有较大差异的。昆虫在吊飞状态下翅尖相对于虫体的运动轨迹基本 上形成一个闭合的‘8’字形,而在自由飞行的状态下翅尖相对于虫体的轨迹是一个 扁平封闭轨迹(近似为椭圆)。这种差异将带来升力的差异,然而关于这一方面的 研究还很不充分。②振翅模型往往采用刚性平板的翅。昆虫的翅虽然有纵脉,横脉 及翅膜的加强作用,但它们仍能在振动过程中发生变形,翅的变形影响虫体周围的 流场,进而影响升力的产生,但这种影响的大小现在不得而知。以后应该采取具有 一定柔性的翅来进行实验,以确定翅的变形对虫体周围的流场和升力的影响。 实验所取得的感性认识和必要的数据是建立振翅飞行理论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然而 仅依赖于实验是不可能形成完善的认识。为了完善振翅飞行的原理还必须进行理论 分析和数值计算,然而这一方面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例如在处理数值模拟振翅飞 行的流场中,将遇到动边界问题。这一问题至今在计算流体中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 问题。因此数值模拟昆虫振翅飞行需要更好的算法,以保证可行性和计算精度[32]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本人提出近期和将来尚待解决的问题若干,以供参考。 1. 双对翅飞行机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对翅飞行的机理上,对两对翅飞行过 程中,前后翅产生的流场相互作用所了解的还是十分有限。以两对翅飞行的昆虫其 前后翅的关系随昆虫种类不同而不同:有的是后翅挂于前翅的后部,靠前翅的带动 而上下扑动;有的是两者相互独立,振动保持相同的频率和不同的相位。这类昆虫 其前翅的作用可能与以单翅飞行的昆虫的翅作用相同,但由于受到前翅产生的流场 的干扰,后翅在飞行中的作用显然不同于前翅[33,34]。 2. 翅上微观结构对翅变形的影响[35]。以前的研究多将翅看作一块刚性平板,然 而风洞实验证实弯曲的板比刚性平板所产生的升力大得多。虽然现在研究重点已经 转移到翅的微观结构对翅的变形的作用上来,但对于翅的变形与流场作用这一藕荷 问题基本未涉及。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小班6月份工作总结范文
小班6月份工作总结的进行有利于使教师们各方面引导幼儿的能力发展。小班6月份工作总结范文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六月即将过去。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对本月的工作做一个小结。
一、 教育教学工作本月的主题是《瓜果乐》我们带领幼儿走进瓜果的世界,我们和幼儿一起认识瓜果的种类、用途,观察瓜果的成长和生长环境,还要利用瓜果来创作游戏。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瓜果的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通过这个主题的教学也为幼儿留下了一些难忘的回忆。
本月我们举行了"家长开放日"请家长走进校园,观摩宝贝们上课,通过开展活动促进了家园的互动与合作,小朋友们在欢乐气氛中度过了只属于他们的快乐节日。
二 、卫生保健工作做好幼儿夏季的卫生保健工作。加强活动室、午睡室的卫生工作,注意防蚊、防蝇。提醒幼儿多喝开水、不做剧烈运动、天天洗澡保持身体干净,合理吃冷饮。同时,通过日常活动和健康活动两种途径让幼儿了解夏季里的一些自我防护知识。
继续做好手足口病的检查预防工作,对来园的每位幼儿进行细致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及时防止病毒的蔓延和扩散。做好午睡室的消毒通风工作,减少细菌的滋生,保证幼儿的出勤率。
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教育,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正确的穿脱衣裤、端正用餐坐姿,继续学习自己整理小床,以养成良好的午睡、用餐习惯。
三、家长工作继续通过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渠道,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通过家长园地让家长了解夏季幼儿防暑、护理幼儿的小知识。 同样,我们仍要感谢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积极配合主题及时收集各种活动材料,使我们的各项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
炎热的六月即将过去了,期待这七月的到来。
本月是孩子在园的最后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无比的开心,在这月了我们开展了精彩的一系列活动,点缀着绚丽的六月,也在装扮着小班生活最后一页的多彩记忆。
一、教学活动
六月是炎热的一月,我们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月里也进行了“热和冷”的主题活动。“热”是夏天给人的鲜明感受。中午饭后的时候,不用叫,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往树荫底下钻。大树周围成了他们热爱的活动场所。有了这样的直接体验,“什么东西最热”这一猜测便在幼儿的意识中出现。“热乎乎的东西”正是根据幼儿的直觉体验,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诱发幼儿猜测、探索、发现,使他们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现象。热和冷又是相对的。在炎热的夏季,幼儿也会象故事中的小熊那样,希望获得一份来自《南极的礼物》。但怎样才能让这份凉凉的礼物顺利到达呢?孩子们帮助小企鹅想出了好多的办法。啊,我嘴巴好干,好想马上喝一杯凉凉的水。但水实在是太烫了,谁来帮我想个办法让它赶快凉下来!“我来,我来。”“我有办法!”“我也有办法!”……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想出了一个个可行的办法。那我们来试试看吧!孩子们热烈地行动起来了。有的吹气,有的扇扇子,有的用两只杯子交替着倒水,有的放凉水里浸泡……时间到,我们来比一比吧。很是明显,放在凉水里浸泡的那杯水最凉!第三组孩子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凉快的办法到底有多少呢?空调、电扇、扇子、洗澡、吃冷饮……“老师,老师,冷饮不能多吃的,吃多了要肚子疼的。”一个稚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哦,对对对,吃多了还会感冒呢!”……
二、保育工作
六月是个卫生保育月,天气热,注意不要让孩子在太阳下活动太久。提醒孩子不要接触过热的东西,小心烫伤。培养孩子爱洗澡的好习惯,告诉孩子每天洗个澡,不会生痱子。提醒孩子吃冰淇淋要有节制,以免引起肠胃不适。饭前饭后小手一定要洗干净。洗晒幼儿的被褥.
三、安全工作
6月是安全教育巩固月,6月份对家长来说是最忙碌了,即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秧苗的季节,家长由于忙于农活,对孩子的照顾不全,特别安全教育也许忽视。我们老师警钟长鸣,教育幼儿在家里不在池塘和水沟边玩耍,以免发生意外。教育孩子在家里不玩火,不随意烧麦秸,以免引起火灾。在家里不随意碰电,以免触电。还进行了暑期的安全教育,教育幼儿在家要听家长的话,不做危险的事情。让孩子在家能过一个健康愉快的暑假。
快乐的六月之旅,依依不舍的别情,告别小班多姿多彩的一年,我们相信宝宝们升入中班将会更懂事,更快乐,更健康!
随着本学期两项重要工作的完成,六月也即将结束。六月初六一儿童节演出圆满结束,六月中旬,家长半日公开如期举行,并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本月已完全进入夏季,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好在园内同意在温度高的情况下允许班级打开空调,孩子们没有出现中暑等情况。空调带来了凉爽,同时也容易让孩子们感冒着凉。特别是中午睡觉的时候,孩子们贪凉,睡前不爱盖被子,等睡着之后容易吸凉。所以每天中午,我们三位老师都会轮流值班,巡视,帮孩子们盖好被子。园内规定一点半之前是生活老师的午休时间,我和杜老师看孩子,但是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一位老师就能完成巡视工作。所以从本月起,我和杜老师两个人进行了分工,下午上课的老师可以早点睡,不上课的老师完成巡视工作,与生活老师进行交接。实行了一个星期,感觉效果很好,下午上课精神真的比原来要好很多,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本月兴趣班的课程也接近尾声,六月三十号最后一节课,孩子们的画画水平提升不少,对画画的兴趣更加浓厚,这是让我感觉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前几天妮妮的妈妈突然问我,下个学期的画画是不是我教,她想给她女儿报名。妮妮平时很爱画画,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之前我跟她提过,她真的认真听进去了。下个学期的兴趣班报名情况应该比现在的情况会好很多。现在是六月末,就我六月工作作一下总结,以下为总结内容。
一、 常规方面
可能是因为即将放假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又大了一些,所以又调皮了一些。这个月的常规,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吵。孩子们安静的时间越来越短,一点点小的诱因,可能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气炎热,户外的时间短了,给他们跑动的时间太少了,太多的精力没有得到消耗,所以在其他的时间会表现得比较焦躁。所以需要给他们找一块地方,每天都能让他们放放风。所以我打算找杜老师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到了户外时间,就安排他们到阴凉的地方去玩一下。
二、 教学方面
本月围绕《虫儿飞飞》及《有趣的影子》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虫儿飞飞这个主题主要让孩子们认识益虫和害虫,并且知道我们人类要珍惜保护这些对我们有帮助的益虫,用正确的方式来消灭对我们带来害虫的害虫。通过这个主题让孩子们认识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虫儿,我也是有所收获,以前认为蜗牛和螳螂应该是害虫,学了这个主题才知道,原来我错了,它俩都是益虫。通过有趣的影子这个主题,孩子们知道了有光的地方就会产生影子,并且还可以和我们的影子进行游戏,还可以利用影子摆出不同的造型,非常的有趣。
三、 环创方面
六月的环创虫儿飞飞和有趣的影子已经完成。虫儿飞飞这个主题墙,我们把它作为操作区,基本上是把书本里面的操作,搬到了墙面,对孩子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方便复习。家长们每次经过的时候,有时间就会问孩子,这些虫子都是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贴个笑脸在下面,怎么玩儿。孩子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家长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益虫要给笑脸,害虫就给苦脸。孩子们的答案也让家长非常满意。有趣的影子,我们把它设计为一面背景墙,通过灯光的照射产生了有趣的影子,比较直观的让孩子们理解影子是如何出现的。并且把孩子们平时玩儿踩影子游戏的照片打印出来,做成相框,挂在墙面。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活跃的表现,也非常开心。
四、 保育方面
本月开会主要强调的就是中午午休的时候,老师们要严格按照园内规定进行值班巡视,给孩子们盖好被子,避免感冒着凉。我们三位老师也都按照要求执行,孩子们生病感冒的现象几乎没有。
五、安全方面
六月二十七号开会的时候,宁园长尤其强调了离园这段时间的安全问题,并且举了托二班与大班发生不愉快的这件事为例,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今后在离园时会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六月的工作总结。
应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敦煌舞手姿语言及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敦煌舞手姿语言及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标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断的被发现和创造。
关键词:
敦煌舞;文化;姿语言:形式美;
引言:
敦煌,如遗落在西部大漠中的一颗明珠,依揽着它弯弯的月牙泉,矗立在中国的西部,沙漠、莫高窟、壁画、戈壁,都在映射着它千年的文化沧桑。在莫高窟中,一幅幅走过了千年历史的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六臂观音”“金刚力士”等画像被刻画在了天花板以及每一处可见的墙壁上。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氧化和风吹,从最初的金色到现在泛着深深的砖红色,让它更加富有神圣感,因为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正是这莫高窟中的壁画,传承发展出当今一门醇厚多彩的舞蹈文化,那就是敦煌舞。敦煌舞在舞台表演中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和舞蹈语言在莫高窟壁画佛教文化的晕染之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性。在舞蹈中展现出的体态、手姿以及气息,是属于敦煌舞的语言,它带有自己的舞蹈风格和韵律呼吸,尤其是手姿的形式美,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古典舞蹈的文化语言。
一、敦煌舞手姿语言的丰富性
在敦煌舞的语言中,手姿能够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和表现,在手姿的展示下,可以发现其内蕴和外像所透露出来的佛教文化色彩。从延伸和发展来看,从最初的佛教文化和信仰祈求被一位法名乐僔的和尚开凿刻在了墙上,后经过十个朝代的民间艺人绘画,形成了一幅幅带有神灵气息的壁画。后在壁画的画像中,提炼出敦煌舞的体态和手姿,敦煌舞的体态是S型三道弯,是从壁画中提炼出来的舞姿体态特征,敦煌舞的手姿包含了“佛手”、“魔鬼持杖手”“菩萨手”“持花手”“伎乐手”等一系列不同人物形象所持有的手型,手姿受壁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佛手”、“菩萨手”一类的命名。在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些佛像的神态和体态,都是一种祥和、包容、大爱,也是其潜在的精神。敦煌舞的语言就是在壁画中被提炼和挖掘出来的,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表演,是将在画像中的人物形象再现到舞台中,在舞蹈剧目的文字介绍中,也常常会标写出自于哪一个石窟来自第几号的画像,这样更能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深入人物形象,审美性在表演中逐渐被认可和提高。
在敦煌舞手姿中的“佛手”,就是在这样的画像中被刻画出来的,手姿中“佛手”的塑造,是由拇指和中指相对捏,其他手指立起来,在两指相捏形成的手型轮廓来看。非常像凤眼,与壁画中相对应,在舞蹈手姿中,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蕴含了一定的佛教语言。在手姿语言的形式美的阐释中,在手姿不同的变化和演变中,可以看到自敦煌舞发展以来,从最初到至今呈现在世观中的原始生态的佛教文化形态。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敦煌壁画佛像的审美,对敦煌舞中手姿形成真实性、再现性,如“礼拜手”、“飞天手”,以及在壁画中佛像“飞天”、“菩萨伎乐”。在舞蹈创作中来讲,敦煌的手姿语言是在舞蹈表演中最大的表情符号,手姿的运用和表达,在一定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独立的美学价值,在形式美的外在来看,人物形象映射出的手姿,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动了舞蹈表演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如舞蹈《千手观音》,[1]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的人物形象取自于佛教文化中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人物形象,舞蹈动作多以手臂及手姿来表达内在的形式美,在舞蹈的队形上加以创作,犹如孔雀开屏一样,将手上的舞蹈文化展现的栩栩如生,在手姿的变化中,感受着“千手”带给观众的视觉上的冲击。由于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千手观音的形式美得以审美和敬畏。在敦煌舞的不同手姿语言中,还有一种是持有乐器,如“长绸舞”“反弹琵琶”“鼓与琵琶”等,手中持有“鼓”“琵琶”“长绸”等道具。这与舞蹈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当舞蹈人物形象手中持有道具时,舞蹈形式感在特定的塑造下会更加生动,依然在手姿语言的语境中再现出佛教文化的底蕴,它代表了祈福、信仰等内在的形式美以及唯美、古典的外在美。
二、敦煌舞审美视野下的手姿语言立于佛教文化中的人物塑造
敦煌舞的审美视野正是漫步在大漠敦煌的神秘里和内在气息中的大爱、包容及“飞天”的乐舞精神。支撑审美文化元素不可缺的部分正是“手姿”表达和展现的内蕴,在舞蹈《飞天伎乐》中,同样以手姿命名的是“飞天伎乐手”,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手姿上的舞蹈语言形象与“飞天”众多菩萨的画像相辅相成,是经过提炼和加以美化的手姿。从最初佛像化身中的合掌式礼拜手(双手合十),发展到多样化的手姿,在塑造人物形象与精神的进程中,手姿的语言是无声的但是有力的,如敦煌舞中的人物形象“金刚力士”,其舞蹈动作康健有力,质感奔放,手姿呈“魔鬼手”形态或以“拳”状展现,在手姿上体现的形态来看,这种有力和震慑,对人物形象产生了有效的塑造且具有一定审美性的推进。“金刚力士”取材于壁画的画像,也同时在佛教文化中的历史上做过详细的人物介绍:[2]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是一些手执金刚杵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法意则誓愿成为亲近佛陀、扞卫佛法的金刚力士。后世所传的金刚力士,就是秉承这位法意的誓愿而来世间的护法神。后来,他成为五百金刚的队长,被称“密迹金刚”或“夜叉王”,再后他又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被称为“哼哈二将”。
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由此可见,“金刚力士”在舞蹈的塑造过程中,佛教文化彩色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明朗立体,真实清晰。带有“魔鬼手”的手姿与金刚体态,更加提升了舞蹈人物的审美性,舞蹈中呈现的金刚力士手姿为五指张开的力量型,身为护法,在手掌上的力度能够彰显出人物的特定性和护法的震慑性。再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人物形象,在定义下为飞天或飞仙,也可以说是敦煌壁画中和敦煌舞中的专用名词代表。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由于飞天形象的多样性,人物的手姿可谓多样化,常见的“莲花手”、“佛手”、“鹿指”、“散花掌”以及手持琵琶、丝绸、萧笛等一系列语言手姿。在敦煌舞蹈作品创作中,敦煌舞手姿的使用性用来塑造人物时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刚才所提到的“金刚力士”和“飞天”,两者存在明显的手姿差异。在敦煌舞中还有莲花童子形象,莲花童子,也成为“持莲童子”,在佛经中记载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民间出现过一种儿童生活习俗,七夕节摘莲花扮成莲花童子样以来祈福。在舞蹈中多呈现的手姿为“兰花指”、“鹿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能够显现出童子的俏皮可爱,在区分度上也是非常清晰的。手姿在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中借鉴文化的滋养做出创作。敦煌舞中人物舞蹈形象的确立,在莫高窟中的壁画上几乎全部呈现,他们带着自己特定的舞蹈形象和动态手姿,从画中走出,形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上的人,也可以说是舞者。在舞台表演中的造型上看,手姿在定格中说着不一样的话,带着对人物不同的阐释,在音乐和服装背景的融合中,像带着一层历史的面纱,等人们去揭开,去观赏,去探索。
三、佛教文化与敦煌舞手姿语言的相融相合
敦煌舞带着自己特殊的文化符号,讲述着一带一路下沧海遗珠的故事,从壁画中走出来,在舞台中呈现时,常常使人感动流泪。由于在敦煌舞中承载了历史的信仰和精神,对人视觉冲击的力量是强烈的。佛教文化与敦煌舞手姿的.融合,正是基于在对莫高窟壁画的研究和描摹。敦煌舞手姿语言的表达与佛教手印的表达相通,在查阅敦煌舞手印的过程中,能够探究到两者相同的气息,那就是———精神文化。莫高窟壁画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舞蹈与文化相结合,将这样的历史语境通过身体的语言讲述出来。在舞台之上,敦煌舞与佛教文化的相融,促成了《千手观音》、《妙音反弹》、《步步生莲》等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作品中的包含的手姿语言,又是整个舞蹈的画龙点睛之笔。佛教手印在书中对手势的描绘与敦煌舞中手姿的刻画,意象中的交融,是在另一个方面通过一种身体的语言表达内蕴和外象。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触摸到文化之下的精神所在,我们站在了莫高窟壁画中,我们站在敦煌舞表演的舞台上,我们揭开了佛教文化晕染下敦煌舞神秘的面纱,最终,我们懂得了手姿语言讲述的话语和情感。敦煌舞与佛教文化的相融相合,仿佛是与莫高窟壁画跨时代的对话,手姿语言的延伸与传承,就是对话中积淀的元素符号,这样的元素符号能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情感认知。看到舞蹈中“礼拜手”或是“佛手”等不同的手姿表现时,已把象征性的外象内化了,形成了敦煌舞意蕴的传递。由此看来,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像一首意蕴深长的诗,又像一个历久弥新不灭的神话。
敦煌舞的语境色彩,承载了千年的历史,站在滚滚的年轮中,不停的传递与构建,在莫高窟的壁画中走出来。敦煌舞在佛教文化的晕染之下,一种相同的文化气息与内蕴,被人所捕捉和创作,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敦煌舞表演形式之下,手姿语言的元素支撑了其整体的精气神,正是这样迥殊的艺术元素,使得人物形象自然而立体,是结构的本身决定了要素的产生,也是佛教文化与敦煌舞的融合,促进了手姿语言的构成。我们站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回望历史,发掘与创造着不同的美,当我们再次站在沧海遗珠敦煌莫高窟壁画前,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熟悉的气息,我们应像历经千年一代代画匠一样,怀有尊崇之心,感受着大爱所带来的大美。
悬赏0分楼主你是急着交稿吧。悬赏0分 汗都出来了。
线描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壁画也继承了这种造型手法,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的编织纹、鸟兽纹、几何纹等,商周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夔龙凤纹等,再到西汉帛画上的线描,可以看出线条在其中的传承和发展。敦煌壁画就继承了线描的刻画方式,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几千年来绘画艺术有着构图上的装饰性,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早期的敦煌壁画,在人物布局形式结构上一脉相承地充分运用了对称、均衡、反复、重叠等手法,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整体中又有冲突,从中展示出了壁画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注重颜色,无论是彩陶上的墨与红的对比、漆画上的红与绿交辉,还是帛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显示出工笔重彩的特点。敦煌壁画中形象的色彩,主要按照“随类赋彩”的标准,并且赋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同时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色彩的统一。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与评论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同样体现出来,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题的内心活动,所以敦煌壁画的线描和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 由于敦煌壁画的创作历时较长,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造型风格特点。从初创时期到后来的元代,敦煌壁画经历了许多风格的变化和发展,其中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样貌比较丰富,具有代表性,下面便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分析这两个时代的风格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敦煌莫高窟艺术史上的早期阶段,出现了许多的风格面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最早是伴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东渐传播而开始的,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式微而结束,体现出了外来佛教艺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阶段,在表现技法上表现出了印度佛教美术与汉晋美术的相互叠加,同时也表现出了印汉两种文化的交融。我们看到在当时就已经很熟练运用的铁线描,平面装饰效果的壁画风格也在逐渐的成熟。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秀骨清像”人物的出现,人体修长,清朗飘逸,艺术刻画追求的是内在气质,反映了老庄玄学思想的南朝士大夫的审美追求。 至唐代,佛教的传入进入了全盛时期,在敦煌莫高窟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新的风貌。内容多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注重画面的远近透视关系,有了较真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表现技法上,唐代壁画人物造型均趋于写实,比例适度、匀称,神态庄严沉静,菩萨造型女性化并且丰腴健美,这也是佛教艺术民族化的体现。北朝、隋时期的壁画主要用铁线描,而唐代逐渐运用自由奔放的兰叶描。这种线的运用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了以虚实表现体积,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从前期的气势磅礴向后期的精细柔美转变。敦煌壁画艺术博大而精深,绚烂无比,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宗教意义,多学科的形象资料价值、认识价值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它成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的原因,被誉为“墙上博物馆”。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意境之美“是文艺创作理论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道的文艺理论,都谈到了意境。老子的自然之道,”以‘大音’、大象、说”,谈到最高的审美境界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谈到意境之美,“重意轻言、意有所随”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谈到意境之美,“重意轻言”、“意有所随”。强调“道法自然’’的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他对“道’’的阐释,即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大音希声”’的最初含义是对有声的“五音”,之否定,“五音”容易使人听不到最美的乐音,分辨不出最完善的乐音,所谓“五音令人聋”,这经过人为雕琢的“五音”会蒙蔽人们听到最完美的音乐,就如同聋了一般。最完善最完美的“道”之“大音”是无声的,需要借助我们自己内心的体验和领会才能把握、才能了解同时,“大音希声”又是以“道”的自然本色、不施任何人工雕琢的精神对完美至上音乐的一种追求与再定,是崇尚自然纯朴的表现。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具有阳刚之气,用“大象无形”米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油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定之形”。最完美、最全面的声音(艺术)是听不见的,因为它是乐音中至美的声音.是来自天籁的声音,美到和自然浑融—体.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却令人回昧无穷,它的妙处是意在言外。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所谓“大音希 芦不是“无声”,它给人以无声的感觉,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欣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昧、韵外之致、景之景的境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把它们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二、舞蹈《飞天》“大美无言”首先,舞蹈本身不借助其他任何道具,唯一的语言就是人本身的肢体,舞蹈是用身体来解读思想和情感的。白华先生曾经说过“借助道具越少的艺术,级别越高”。文学.需要借助文字才能传达思想和情感,才能表现文学艺术:音乐,需要借助各种乐器才能完成各种音乐,如二胡、扬琴、小提琴、钢琴等;美术,则需要借助画笔、画纸、画板、颜料等工具;建筑,更是需要借助水泥、钢筋、木材等道具:电影,也是需要借助胶片、摄影机、放映机等 种种这些都是需要借叻个或若干个道具才能实现的艺术门类,而舞蹈,一门肢体语言的艺术,需要借助的仅仅就是人体本身,不借助其他任何道具,人在,舞蹈就在.依靠的是舞者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仅用舞者自己的肢体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可以说是艺术级别最高的艺术门类,它展现的是作为人这个个体的人体美、肢体美和舞姿美。舞蹈本身就是没有只言片语的,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的.最完美的舞蹈与观众产生的共鸣,是表演者通过身体语汇,把思想和情感传达给欣赏者,欣赏者用自己的体会和领悟来把握舞蹈的内涵和意蕴,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层次、社会经验都不同,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会一样,所以受到作品冲击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舞蹈真正做到了想象空间的留自,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文艺理论来解读舞蹈的虽高境界,可以说是“大美无言”,最完美、最完整、最全面的艺术是听不见只言片语的。舞蹈之“大美无言”,因为它是美中之极致,美中之巅峰,美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的人工雕琢.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来说明.没有任何界限,不分国别、不分种族、不分远疏,它是人类之大美,集众美于大成,给所有的欣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同绘画中的留白,给予了观众非常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女子集体舞蹈《飞天》,正是有这种“大美无言”之境界,艳压群芳,惊艳了全中国数亿万观众,没有只言片语,没有多余的修饰,浑然天成,一幅人间仙境的画面,美不胜收。七位“仙女”在宇宙中、太空中自由的飘飞.似仙似神,那衣带的翻转、空中的轻灵,似乎把我们都带离了地球,带到了地球之外、宇宙之中,使我们似乎都感受到了失重的自由,体验到了那不受限制的凌空飘飞,观众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激动的和“仙女”们一起翩然起舞、云中翻飞,心跟着“仙女”飞向那宽广的无垠天地。“仙女”身着长长的裙裤,姿态安详,气韵悠长,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让我们联想到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敦煌壁画出现时正值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飞天》正是意欲表现如今盛世的中国.优美的舞步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悠悠神州的宽广情怀。“大美无言”,无言不是无声,更是有千言万语.包罗万象,有无限的遐想,正如舞蹈《飞天》,让我们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联想到月亮上嫦娥的飞天形象.更是联想到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飞向月球的“嫦娥一号”的功“飞天”。言外之境,是《飞天》的最高意境。《飞天》的美,悄无声息,却沁人心脾,有润物细无声之感,每一个凡人似乎都被“仙女”滋润着·每一个欣赏者都被这样的情境感动着。“飞天”-相传是怫教中“天龙八部’’里的两位天神,他们能歌善舞,美丽芬芳,双双翱翔在天国,待到这二位天神的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当中,则被绘成穿越在云彩之中-衣裙飘逸,彩带飞舞的姿态。因为有着如此轻盈美好的意象,将“飞天,,作为元素的舞蹈作品并不在少数,可是在直径不足四米的舞台之上展现凌空起舞的曼妙与畅达就不多见了。这次,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创作的舞蹈《飞天》恰是这样一个在有限中营造无穷的佳作,七名“仙女,,高挽着发髻.华贵的舞衣流动着鲜艳的色彩,悠远清壳的乐曲声中,她们柔和地呈现出各种婀娜的姿态,优雅得如同徐徐绽放的莲花。《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女演员们身材婀娜、舞姿曼妙已足够养眼,不仅头饰、服装是根据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而设计的,为了突出效果,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另外还使用了人体彩绘。从发式到彩绘,“飞天”的造型需要足足两小时才能完成。所有的衬托都是要根据它的舞蹈语汇米完成,从镜头的角度来考虑舞者身体的什么部位在画面中展示的比较多,帮助这些姑娘们演绎出行云流水、飘然若仙的“飞天”形象,从而达到轻盈、腾飞的效果。“飞天”失重、自由的美感,仅仅靠演员自身来控制、表现是很难实现的,地心引力无法使任何个重心自由倾倒,甚至失去重心,这也是自古以来人类向往自由、渴望飞翔的原由,人们总会有一个可以自身由翱翔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双像鸟儿一样的翅膀,可以在天地中自由的翱翔,不受任何的拘束,当人类发觉自己不可能抵抗地心引力,飞向蓝天的时慨人们就把这个美好的愿望放在了神仙的身上,认为神仙是与凡人不同的.他们可以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可以自由的来去飘飞,舞蹈《飞天》,既然是要表现七位“仙_女”的飘然“飞天”,无拘无束自由的腾空,就要赋予“仙女”与常人不一样的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_出“飞”这个宇、这个动作,才能真正的体现“仙女”的“仙”和“飞天”的“飞”。这时候就凸显了舞蹈编导_的非凡创意,借助道具,把舞者的右腿固定,所有舞姿只能用另一条腿和上身表演,用身体自由的倾倒去对抗地球引力,正是因为这样,演员才得以依靠固定物支撑_完成失重、翻转等动作,无拘无束的倾而不倒、自由飘飞,这样用倾斜的动势来代替腾空离地的真实,同样培观众强大的冲击和震撼,想象的空间这时候就帮助欣赏者去完成最后的“飞天”。这样倾斜的造型、舞姿、体态帮助舞者实现了敦煌壁画中“飞天”舞蹈的各种各样的高难度造型、舞姿.才能打造出敦煌壁画中仙女“飞天”的独特造型,舞者只是用舒展的双臂,柔软的腰睦和灵巧的左腿表达着飞翔,表达着人类向往已久的自由翱孙《飞天》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中国古典舞蹈的太美舞蹈艺术的太美。舞蹈古典韵昧十足,配合着舞台上盈取落的花瓣和台下喷涌而出的水花,幻化为千姿百的“飞天,,形象,与敦煌壁画中的造型如出一辙,一时间,时空交错,有限的舞台空间似乎变成了无限的宇宙空间,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仙女”凌空飞翔·美轮美奂,“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演员们轻盈的舞姿和精美绝伦的造型所渲染的非凡美感,令人过目难忘。我们看到《飞天》的舞美背景,是用一个超大的屏幕呈现出一幅星空美丽画面,不时的还有流星的划过,布置出了一个恬淡意境和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独特而新颖,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彰显出编导的个性和匠心独具。烟雾迷漫,裙裾飞扬-‘飞天》制造出如梦似幻的场景,用美妙的肢体语言为我们重现那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优美画卷,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华夏文明的精华。春晚舞蹈《飞天》,也是舞蹈与电视思维方式相融合的一个经典,它带来的效果正如《飞天》所呈现给我们的,七个舞者幻化为千姿百态的“飞天,,形象,衣袂飘飘,凌空飞翔,再加上舞台背景墙的LED大屏幕.舞台两边环绕的大柱子、头顶的悬粱上全部都是五光十色的电子画面,依然甚至更好的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美轮美奂.可以让舞蹈这样唯美的艺术真正地深人人心,拨动人们心底那根美丽的心弦,可以让舞蹈在电视化的过程中,舞台形象更加细腻丰满,主题更力口深入,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乐音中至美的声音,是天籁,美到和自然浑融一体,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却令人回味无穷,它的妙处是意在言外。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最完美、最全面的艺术若无声、若无形,意在言外。舞蹈,也许可以说是“大美无言”,在这种“太美”的面前,语言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语言无以替代这种身体的表现。《飞天》的自由飘逸,裙带的随风而扬,把观众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境界,欣赏着想象着自由飞翔,身体似乎也随着“仙女”腾空而起,尤其电视的特点赋予了舞蹈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画面随着音乐的起伏进行场面的调度,使得舞蹈在画面上主体分明.构图精巧。镜头与舞蹈的动作、舞蹈的节奏、舞蹈的构图紧密相扣。从电视上看舞蹈,镜头的景别选取是保证舞蹈完整性的重要所在,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的节奏和视觉效果,使用全景和景深镜头.镜头之间的转换在音乐的旋律和段落转换处.保证了舞蹈的连贯性.中近景强调舞蹈要强调的部分和突出演员的表演技巧-镜头从下向上仰拍舞者,使观众看到身体修长,位高于尘世的仙女.镜头从上向下俯拍舞者,借助灯光和逋具,使观众真的看到了在星空中起舞的仙子.尤其是舞台地面灯光制造出宇宙的白色.舞者固定着的转盘呈现出黑色.从上俯拍的效果,就如仙子们在宇宙中翩翩起舞.在月宫中摇曳身姿,美不胜收,借用电视手段和舞美灯光的衬托.舞蹈《飞天》真是给了我们所有观众一次惊艳的享受.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舞蹈意象,通过电视媒体平台传播给大众,精彩的造型.优美的舞姿,犹如敦煌壁画中飞天复活,犹如月宫中的嫦娥入世,无尽的遇想萦绕着所有人,观众跟随着舞者的舞姿上下飘摇,沉浸在一种唯美的意境中,美轮美奂,陶醉不已。典雅、优美、纯静的《飞天》,在舞台上再现了敦煌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那飘动如飞的绸带线条和变化多彩的舞台灯光.不仅塑造出了女神的纯洁、高雅和脱俗的形象而且又一次将种美的形象置于观众心中。意境就是“境生于象外”,是文艺作品不仅要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还应有“象外之意”、“弦外之音”。《飞天》中七位“仙女”,在舞台上或高或低、或动或静、或左或右,或联袂、或对望、或交绕,长长的袖绸忽如长虹,再若回云.变幻莫测,而且伴着舞美效果.看到流星划过,云雾升腾,霞光万丈,仅仅几个动作,已然勾起观众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翱翔在无边的天际。镜头传递给电视观众的则是巨大的视觉冲击。在《飞天》中,舞台中间又有一个圆形旋转小舞台,由于机位是俯拍,呈现给电视观众的是七位演员犹如月中的仙女,衣裙飘曳巾带飞舞,随彩云飘浮,如香花纷落。恐怕这一精美造型唯有电视观众可以欣赏得到。而且在这段唯美的舞蹈中,如行云流水搬的柔媚舞姿不时伴之以不同寻常的大角度倾倒动作,将这段追求极致飞翔之美的舞蹈一次次推向美的高潮。这部作品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和音乐熔为一炉,引人为画面的创作元素,并利用了电视的独特手段,营造了一个恬淡、雅致、高远的意境。把所有观众引入了无人的“仙境”,此时,无言的美,却又是那千言万语的美,它给人以无尽的感受。这至纯的乐音、至善的形象、至美的舞蹈.似平无法形容,又似乎包罗万象、囊括万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达到无人之境界,美乃心中之物,大美无言。三、结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之美,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老于所强调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说是这至美境界的高度概括。美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享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通过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舞蹈经过表演呈现为审美对象,美的形态是借助演员的肢体来展现的,舞蹈本身是没有只言片语的,欣赏者通过舞蹈演员身上的舞蹈.感受到的审美体验也是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形容的.所谓“大美无言”。舞蹈《飞天》就是这样的一部极佳的艺术作品.欣赏者感受到这至美的流动曲线.上天入地,随舞者飘飞,至美空灵的意境无法用语言表达+什么词都没有办法形容得了这样“大美”的体验,欣赏者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美的符号,在这样至美的意境中.语言似乎失去了它叙述的功能,一切无需用语言来表达。这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至美的舞姿,已经达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无言的感觉,就像那些翩若惊鸿的“飞天”身后澄澈而辽阔的背景,用惊艳成就了宁静无华,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