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出版社《世界生态学》这本杂志是一本关注生态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了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生态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包含并不仅限于以下领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海洋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水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及生态学其他学科。
1、本刊性质:《生态学杂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新成果、新信息等。2、刊登内容:《生态学杂志》刊登有关生态系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尤其鼓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生态学、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微生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3、文章篇幅:研究报告以4个版面为宜(约8000字),综合评述以5个版面为宜(约10000字),研究简报以3个版面为宜(约6000字)。《生态学杂志》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投稿,英文稿件必须是国际合作研究创新论文。4、题目和作者题目:必须言简意赅,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中英文题目应一致。作者应有汉语拼音,多位作者(一般不超过8名)注明通讯联系人。所有单位要有准确中英文、城市和邮政编码。5、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须说明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着重于创新与发现,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7个。6、中图分类号和基金项目:文章需注明“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放在关键词下。正文首页左下脚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及其编号。7、正文格式与要求:引言要明确提出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以及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应提供名称、数量和制备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引用文献,如方法有改进则须说明,如果作者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结果与分析提出观察和实验证据,力求简明扼要;讨论提出实验结果所论证的原理、相互关系;阐明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是否一致,有无创新,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列出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文献,一般在20~50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包括硕博论文、报纸、网址等)以及“私人通讯”不得引用,但可在文中以脚注形式表示。引用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生态学杂志》采用“著者-年代制”,中文文献在前(按拼音顺序排列),英文文献在后(按字母顺序排序)。具体格式如下:[中文期刊]:张斌,张桃林.1997.低丘红壤区农林间作系统的水分生态特征及生产力.生态学杂志,16(4):1–5.[英文期刊]:MarkowTA,RaphaelB,DobberfuhlD,–84.[中文专著]:戈峰.2002.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30–56.[英文专著]:–72.[中文论文集]: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等.1992.林带阻力与透风系数的试验研究//朱廷曜.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物理特征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23–129.[英文论文集]:GoldmanJC,–274.[电子文献]:姓名.发布日期.主题名.(网上发布日期)[作者引用日期].来源.例:萧钰.2001.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W].(2001-12-19)[2002-04-15].http:∥ .com/、文献引用:格式独立作者的文献,如:(戈峰,2002)、(Vitousek,2004);两个作者的文献,如:(张斌和张桃林,1997)、(Goldman&Glibert,1983);多个作者的文献,如:(朱廷曜等,1996)、(Markowetal.,1999)。文献如在文中叙述中引用,两个作者的文献引用格式为:张斌和张桃林(1997)……;或Goldman和Glibert(1983)……。10、作者简介需要在文末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发表论文篇数。E-mail及、电话。11、图表要求图题、表题要有中、英文。要求论文附图宽度(包括纵坐标上名称、单位)双栏为70~80mm,通栏≤150mm,图中字体一律用小5号宋体;高度尺寸可适当改变。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表中数据实测为零,写“0”;未测则写“-”;其它均如实注明;主线(函数线)粗,辅线(坐标线)为主线的一半。12、计量单位: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ol·L-1、Pa、J、s、min、h、d、mol、UV、m、m2、L、kg等。13、投稿方式为“期刊稿件处理系统”。14、收费和稿件处理:稿件不论录用与否,均需在稿件状态为“待交审理费”时邮寄论文审理费,(中文稿件100元;英文稿件150元,通过邮局邮寄)。稿件录用后需交纳版面费,版面费可邮寄或通过银行汇(开户行: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工商银行大南分理处,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用途一栏请注明《生态学杂志》版面费、作者姓名和稿件编号,收到后即寄回收据以供报销。杂志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告知作者稿件编号,作者可根据用户名和密码上网查看稿件审理情况,投稿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审理结果。稿件接受录用后,6~8月内刊出,并赠送样刊。15、作者来稿发表后,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编辑版权属《生态学杂志》所有。此杂志有权将其编辑的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正式出版的光盘版收录。来稿请勿一稿两投。稿件若不采用,将通知作者。
是CSSCI核心!!!!生态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5-2016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1.注意时间,不要耽误里递交材料的时间。一般学术期刊从投稿到出刊再到邮递杂志到手,之间需要1-2个月的时间。杂志一般为定期出刊,但不定期截稿,部分投稿较多的杂志,截稿会比出刊时间提前2-4个月。2.鉴别杂志,非法的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无效。正规期刊当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系统里可以查询到,凡查询不到的,均为非法期刊。作者选择杂志的时候,应当先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询后再决定,以防发表论文到非法期刊上而使论文发表无效。3.控制字符数(计空格),杂志都有版面字符要求。第一次发表论文的作者,常不了解杂志的版面要求而使文章没有通过或多花很多冤枉钱。一般杂志一个版面字符数在2200-2800字符间,如果作者文章字符太多很容易遇到高昂的版面费。比如某杂志一个版面要求2500字符,而作者文章3000字符,多了500字符,但版面费用却要多加了一倍,需要付或2个版面的费用,实在有点冤。而又有作者把文章写成10000多字或,不足2000字,这样的文章都不符合发表要求,常会被杂志社审核不通过。所以,发表论文,投稿前了解杂志的字符数要求是必要的。4.论文写作应规范。论文要有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没有可无)等。论文内容要有论点,一些解题类,课堂备案类的文章是最不容易通过审核的。尤其文章含有过多专业公式或符号的,杂志往往考虑排版的问题而给予否定。5.注明联系方式,让编辑能随时与你沟通。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需要说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这涉及到了杂志邮递,文章沟通等问题。这类联系方式内容是不会被刊登出来的,但必须要添加,一般都添加在文章的最后。
一、版权协议一周
在提交作品之后,期刊编辑部将发送email通知已签署版权协议的作者,投稿状态可能会改为"FormsAwaitingCompletion"或"SubmissionsWaitingforAuthor'sApproval",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期刊而改变。一旦完成,状态就会返回 到“SubmittedtoEditorialOffice”或者“SubmissionsBeingProcessed”。
二、审阅格式一周
在一星期内,技术编辑将检查论文的格式,如有错误,再打回修改。
三、切合主题一周
经过技术性编辑之后,学术编辑大概先看看,如果文章不符合期刊主题,或文章实在太烂,会直接拒绝,但拒稿信的措辞一般都很婉转,就像“不要紧,只是我们不怎么合适”,“你是个好人,一定能找到其他人。”
四、同行评审没有具体时间
短短的几天,漫长的一年,一切都是可能的。假如编者认为还可以的话,他会挑选几个该领域的同侪(也许你在投稿资料中没有或没有,通常是匿名评审,你不会知道审稿人是谁),发他们来审稿。评审结束后,评审人员将对评审结果提出评论。
五、sci论文修改和拒绝大约三个月
在接受了多位评论家的意见之后,编辑们会综合考虑,决定这篇文章是否被直接采纳,或者对其进行修改或拒绝。当deadline需要修改时,给通讯作者的email中会有60天的修改时间,如果不需要重做大量实验的话。
稿件的长短,期刊的差别,审稿人的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审稿的时间,一般来说三个月能出来算比较快的了,正常在六个月左右,当然也有比较慢的需要六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发表sci论文是需要耐心的。
先就是注意是在哪里进行发表,也就是说是发表什么领域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从事的工作或者说从事的是哪个方面来进行选择,然后就是需要确定需要发表到什么级别的上,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等等,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可以向我了解多点。
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过口头报告,
或者以摘要或会议板报形式报道过的研究结果,
但不包括以会议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公开发表过的全文
直接网站上投的,每次外审基本都会邮件通知
2007年是我国软科学事业发展20周年。20年前,人们对这个舶来的概念还很陌生,而今,软科学已和科学技术一样,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非凡的影响,“只生一个好”的提出,“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三峡工程的上马等等,均为“软科学”支撑的经典案例。充满希望的2007年正向我们走来,辞旧迎新之际,本报特奉献一组软科学发展20周年纪实报道,以期广大读者更加了解软科学,运用软科学,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1986年8月。一份几经斟酌的讲话稿,送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案头。小平同志看完后,未改一字便提笔批示:“很好,全文发表!”与此同时,陈云同志也批阅了这份讲话稿:“这个讲话,解决了我们党多少年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986年7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上述讲话。讲话的主题非常鲜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至此,“软科学”就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软科学”研究在全中国落地、生根……舶来的概念,“软科学”应运而生新中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软科学事业开始起步,并缓慢发展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首先提出并发展了技术经济学,另外,运筹学和系统科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研究机构院所,培养了一大批软科学研究人才。这期间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我国早期最成功的软科学研究案例之一。追溯“软科学”一词的由来,有业内权威曾专门进行了考证。 “软科学”的涵义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国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了“软科学讨论会”。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软科学”的这个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第6号报告中,给出了软科学的定义。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将正在实践中的软科学研究与此联系起来,考虑到要给我国的这个新兴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命名。时任原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局长的张登义回忆,“科学学”、“政策科学”、“决策科学”、“战略科学”等,都曾作为参考方案进行广泛的探讨。但是,这些名称都难以准确概括和描述这一学科的特点。最后,中国借鉴了日本学术界的提法,将之命名为“软科学”。其实,我国“软科学”的实质内容与西方传统的“软科学”范畴是相通的。如果追溯西方文献,早在1914年的一次讲座上,英国学者罗素创造性地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系统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两大类。学者研究认为,西方“软科学”概念从其本身在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检验性方面的程度来理解。而中国“软科学”概念更侧重于从决策宗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3年为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8号《中国软科学》所写的前言中说,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在国内外简称“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认为,软科学是社会、经济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宏观层次的管理科学以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决策科学。就中国软科学的内涵和实质,学术界已有广泛的共识。成思危概括软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等包含人为事物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为了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在中国软科学名称确立的过程中,学术界始终强调的一点是,“软科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时代的选择,“软科学”呼之即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7月首届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是我国软科学事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壮大阶段。“这次座谈会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张登义这样描述,软科学界也这样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启动,树立了富有新意的“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地位。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与此同时,党和国家正在酝酿科技、教育、经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入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当时中央领导集体亟须思考和给出答案的问题。伴随改革开放等各项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人们在各类发展与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决策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仅凭个别领导人或领导班子的意志已经难以进行正确决策。人们开始探索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帮助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78年以后,很多科学家和领导同志都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增强对研究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和呼声,为中国软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张登义回忆,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筹备过程中,时任原国家科委司长的邓楠请示万里,敬请他出席并作重要讲话。那段时间,中央核心领导层正在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问题。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等从“科学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角度向万里汇报,引起了万里同志的高度关注。万里同志的讲话引起会议内外热烈和强烈的反应,一致要求全文公开发表。万里同志非常慎重,把讲话稿送呈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审阅,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万里同志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华社在对外发的通稿中,主题也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副题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宏观决策的本领”。历史的必然,开启勃兴的阀门20年前的那次座谈会,开启了软科学勃兴的动力阀门。从此,中国软科学名正言顺地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张登义等学者认为,有四类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者,他们手中握紧一柄由科学和民主浇灌而成的宝剑,在软科学的支撑下,披荆斩棘阔步前行;长期以来在政府各部门从事调研的秘书班子,其工作内容成了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他们也积极地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一直以来从事软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其工作性质明确以后,软科学成果倍出;还有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庞大队伍,成为软科学兴起的最直接受益者。座谈会的成功举行,引起全社会对“软科学”的浓厚兴趣。软科学事业蒸蒸日上。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管理”奖项被“软科学”奖项替换,一系列重大软科学成果获得奖励。“若干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中国人口控制”等课题研究影响深远,成为软科学历史中的经典。1988年,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全国软科学研究的路径做了正确指导,也为现代化建设进行论证、规划和管理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还设有“地方网”、“部门网”,成为从事软科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为实现其宗旨自愿联合起来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全国软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众多重大决策研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科教兴国”被确立为重大国策,“技术创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等,软科学工作者功不可没。20年来,软科学的蓬勃发展,是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绝对分不开的。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不断阐述和强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从制度建设到机制建设,从程序建设到机构建设,软科学研究范畴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历史跨入了新世纪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强调,我们党要实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所有这些,无疑为软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时代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要求。人们不会忘记,20年来软科学与中国发展的休戚与共、命脉相关。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那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学科面纱对于科研课题来说,技术的攻关、最后的成果是最引人关注的,但执行之前的方案制定阶段往往被忽视。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项目?可行性如何?经济社会效益如何?如何对类似的技术方案进行筛选,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这些都是软科学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所谓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科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软科学组织处处长赵刚说,“软科学的突出特点,一是软科学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二是它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1986年7月,原国家科委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软科学研究被提到了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和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和要求。这些重要决策奠定了软科学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近2000家,研究人员近4万人,每年开展软科学研究项目1万多项。我国软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重大决策问题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证,取得了重大效益,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对工程建设而言,软科学研究投入少,作用和效益显著,被钱学森誉为“一本万利的大事”。
我们与上百家杂志合作,我可以帮你发
即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所创办,每年摘录世界工程技术期刊约3000种,还有会议文献、图书、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 EI和SCI(科学引文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并为世界三大著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其主要收录内容分为两种: 会议论文集和期刊 EI会议 :也叫作EI(CA),CA是指Conference Article。EI会议的上下跨度比较大,有含金量很高的文章,也有一些水分较重的文章。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EI就是指EI会议。 EI源刊 :也就是EI期刊,也叫作EI(JA),JA是指Journal Article。相比EI会议,EI源刊的刊物含金量整体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因此在发表难度上, EI源刊>EI会议 。当然,也有一些顶级的会议,发表难度不亚于EI源刊和SCI。 另外,EI收录的也基本是理工科,其中收录的国内刊物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国内基本都属于一级刊物,含金量和认可度都比较高。 EI会议:录用- 开会 -出刊-检索 EI源刊:录用-出刊-检索 PS:EI会议中开会这一步,作者是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的,并不会影响论文的出版和检索。不过会议上大佬云集,多看看神仙打架学习学习,也并没有坏处~ EI会议:审稿周期在 1周-1个月 不等。一般来说EI会议的代理价格都是 几千 块钱。 EI源刊:审稿周期 3-7个月 不等,甚至更久。EI源刊的代理价格通常为 2-3万 左右。 虽然比起EI源刊和SCI,EI会议好像一下子就变得普通了起来,但对于一些本科生或者在校硕士之类的科研小白,想要获得学校加分或是让自己的简历更加好看,EI会议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ei会议截止投稿后还在审稿是因为审稿周期在一个月左右,即便ei会议截止,但还是会继续审稿。EI期刊也分为国际刊物和国内刊物,审稿周期都是比较长的,而且多是双盲审制度,审稿周期在1个月左右,EI期刊的投稿周期一般在2-6个月,出刊后1-2个月可以在上面检索到文章。对论文内容审核是比较严格的,要判断论文内容适合符合刊物要求,以及论文的质量,语言都要进行把关,EI期刊多是要求的英文写作,作者要提前准备英文论文,以利于更快的审稿。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期刊升区了不能重新开检索证明科研学者要发表EI级别的论文,而单位不仅要求论文见刊, 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检索证明,在此建议作者尽早的去开检索证明,论文被EI数据库收录后,检索证明早开比晚开要好一些,提前拿到证明避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变化。EI收录了许多工程技术类期刊,这些期刊目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自己发表的期刊被EI数据库剔除,就难以再去开具检索证明了。EI检索证明是文章被EI数据库收录的凭证, 一般具有查新资质的学校图书馆可以开具,作者还是要提前去做准备的。EI一般发表周期1-2个月,见刊后会立即送交数据库收录, 一般收录周期3-6个月, 最快的可能1-2个月完成收录。EI收录的文章是评价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校、科研单位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从事工程领域的学者更加青睐于EI工程索引,作者无论是发表EI期刊论文,还是会议论文都要早做准备,会议的水平,期刊级别高低直接关系论文发表是否有价值,对个人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更多关于EI的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关注我,让你的学术研究不走弯路
国内: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物多样性国际:非常多啦,综合性的nature,science有大量的生态学方面的文章。影响因子前五(2010)的是但是第三个属review性质,第五个属分子生态学,所以应该还可以再加几个,如EcologicalMONOGRAPH,GLOBALCHANGEBIOL,JECOL,ECOLOGY
1、本刊性质:《生态学杂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新成果、新信息等。2、刊登内容:《生态学杂志》刊登有关生态系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尤其鼓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生态学、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微生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3、文章篇幅:研究报告以4个版面为宜(约8000字),综合评述以5个版面为宜(约10000字),研究简报以3个版面为宜(约6000字)。《生态学杂志》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投稿,英文稿件必须是国际合作研究创新论文。4、题目和作者题目:必须言简意赅,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中英文题目应一致。作者应有汉语拼音,多位作者(一般不超过8名)注明通讯联系人。所有单位要有准确中英文、城市和邮政编码。5、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须说明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着重于创新与发现,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7个。6、中图分类号和基金项目:文章需注明“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放在关键词下。正文首页左下脚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及其编号。7、正文格式与要求:引言要明确提出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以及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应提供名称、数量和制备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引用文献,如方法有改进则须说明,如果作者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结果与分析提出观察和实验证据,力求简明扼要;讨论提出实验结果所论证的原理、相互关系;阐明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是否一致,有无创新,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列出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文献,一般在20~50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包括硕博论文、报纸、网址等)以及“私人通讯”不得引用,但可在文中以脚注形式表示。引用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生态学杂志》采用“著者-年代制”,中文文献在前(按拼音顺序排列),英文文献在后(按字母顺序排序)。具体格式如下:[中文期刊]:张斌,张桃林.1997.低丘红壤区农林间作系统的水分生态特征及生产力.生态学杂志,16(4):1–5.[英文期刊]:MarkowTA,RaphaelB,DobberfuhlD,–84.[中文专著]:戈峰.2002.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30–56.[英文专著]:–72.[中文论文集]: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等.1992.林带阻力与透风系数的试验研究//朱廷曜.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物理特征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23–129.[英文论文集]:GoldmanJC,–274.[电子文献]:姓名.发布日期.主题名.(网上发布日期)[作者引用日期].来源.例:萧钰.2001.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W].(2001-12-19)[2002-04-15].http:∥ .com/、文献引用:格式独立作者的文献,如:(戈峰,2002)、(Vitousek,2004);两个作者的文献,如:(张斌和张桃林,1997)、(Goldman&Glibert,1983);多个作者的文献,如:(朱廷曜等,1996)、(Markowetal.,1999)。文献如在文中叙述中引用,两个作者的文献引用格式为:张斌和张桃林(1997)……;或Goldman和Glibert(1983)……。10、作者简介需要在文末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发表论文篇数。E-mail及、电话。11、图表要求图题、表题要有中、英文。要求论文附图宽度(包括纵坐标上名称、单位)双栏为70~80mm,通栏≤150mm,图中字体一律用小5号宋体;高度尺寸可适当改变。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表中数据实测为零,写“0”;未测则写“-”;其它均如实注明;主线(函数线)粗,辅线(坐标线)为主线的一半。12、计量单位: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ol·L-1、Pa、J、s、min、h、d、mol、UV、m、m2、L、kg等。13、投稿方式为“期刊稿件处理系统”。14、收费和稿件处理:稿件不论录用与否,均需在稿件状态为“待交审理费”时邮寄论文审理费,(中文稿件100元;英文稿件150元,通过邮局邮寄)。稿件录用后需交纳版面费,版面费可邮寄或通过银行汇(开户行: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工商银行大南分理处,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用途一栏请注明《生态学杂志》版面费、作者姓名和稿件编号,收到后即寄回收据以供报销。杂志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告知作者稿件编号,作者可根据用户名和密码上网查看稿件审理情况,投稿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审理结果。稿件接受录用后,6~8月内刊出,并赠送样刊。15、作者来稿发表后,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编辑版权属《生态学杂志》所有。此杂志有权将其编辑的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正式出版的光盘版收录。来稿请勿一稿两投。稿件若不采用,将通知作者。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1.关键词规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论文正文要点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一定要是sci吗??我只知道有本OA中文期刊~世界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