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 1. 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2.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3.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4.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5.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7.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8. 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9.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10.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11. 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12. 女性作家的共性 13.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 14. 《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 15. 《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 16. 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 17. 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 18. 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9. 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 1. 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2. 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3. 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4. 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 5. 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 6. 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 7.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8. 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9. 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 10.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 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 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 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 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 流派研究 18.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 19. 超现实主义 20. 魔幻现实主义 21. 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 22. 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 23. 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 24. 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2.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3. 英美文学方向论文 4.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并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Chatham),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Camden Town,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不过后来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成为一名报导国会辩论的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 记者生涯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创作生涯 之后狄更斯连续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包括了《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后,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国。虽然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狄更斯最终依然对那片新大陆感到失望。他在美国的见闻被收入进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部小说是他的圣诞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随后他又以自己的美国之行为背景,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间狄更斯游历了欧陆各国,在旅行期间继续进行写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传题材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的内容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狄更斯以后的小说显得更为尖锐并具批判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小杜丽》(Little Dorri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创办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收录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开始发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连载的形式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写作者,也是一位积极的表演者。他把公众朗读会(public readings)化作两小时独角戏剧表演,而“速书”(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则是他为此所作的准备记录:在原作上划框,择要而出,省去枝蔓,偶尔添点新笑话——对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记号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读 /演剧会始于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终了,十余年间行脚遍及大西洋两岸。“速书”是狄更斯为自己写的舞台说明(stage directions),为狄更斯研究和后来的衍生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参照。(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和《圣诞颂歌》被认为是狄更斯最优秀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带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被很多人视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丽》则以其尖酸刻薄的讽刺闻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对社会的看法与批判。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阶层与贫穷的猛烈抨击者。 狄更斯对戏剧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就可以看出来。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员,他多次出访别国进行演出活动。狄更斯的文笔浮华,如诗一般美丽,但时常又语带幽默地讽刺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过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都带有反犹情节。 人物形象与思想意义 有人把《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分为四大类: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梅尼特、查里斯、代尔那、露茜),自我牺牲的怪人(卡尔登、普洛斯),革命人民的代表(得伐石夫妇),贵族、资产阶级坏蛋(厄弗里蒙地侯爵、巴尔塞)。这四类分法,对人物的具体划分以及对各类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关系的分析,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把作品中某些人划分为“革命人民的代表”和“贵族、资产阶级坏蛋”,这是我们今天的阶级划线,他既不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也不符合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他笔下的坏蛋,并不因为是“贵族、资产阶级”才成为坏蛋。他作品中的“革命人民代表”也有各种类型,甚至得伐石和他的妻子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作者也并没有把他们同等对待。狄更斯评价社会、褒贬人物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凡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他就爱;凡是不符合的,他就憎。我们在对他的作品人物划分类别时,也不能忘记这个出发点。正是循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脉络,我们将《双城记》中的人物分为两类:贵族和贫民。每一类都有正面人物,也都有批判的反面人物。 (1)“鸡群中的凤凰”和“一副精致的假面具” 贵族中的理想人物是代尔那。代尔那在全书中始终是被作者用歌颂笔调来刻画的,他处于一个罪恶累累的家庭,但他出淤泥而不染,是鸡群中的凤凰。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面向叔父侯爵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他并不停留在言辞的谴责,而且有实际行动:主动放弃爵位、官衔、财产、隐名换姓,到英国当教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显然,在他的心目中,人的价值不是由权力、地位、金钱之类来解决的,更不能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尊严,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这无疑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五十五讲》认为:“作者主要从道德自我修养上美化代尔那。然而,连同代尔那‘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内,都是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的。无论作者怎样辩护,他对贵族阶级的抗争仍然是抽象的,内在的,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他除了对叔父大发牢骚外,就不曾向社会公开谴责贵族阶级迫害农民的罪行,据此而论,代尔那的形象是有消极作用的。”这个提法不妥。代尔那的抗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停留在言辞上,而是有行动。他放弃自己的特权,这还不够吗?100多年前的狄更斯敢于写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而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反而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应该看到,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代尔那这个封建营垒中的人物,一旦接受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便从贵族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叛逆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提出过这一点:“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那些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过程……就使得统治阶级中有一小部分人分化出去而归附革命的阶级,即归附于未来的主人翁阶级。”代尔那感受到人们对这个贵族家庭的不满,总有一天会完蛋,他不愿为这个家庭承担这个责任,他由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还不同于剥削阶级转到无产阶级。为什么不真实,不可信呢? 处于代尔那对立面的形象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这是作者予以揭露、讽刺、鞭笞的人物。作者通过外貌描写使我们见到了一副“精致的假面具”,他表面上道貌岸然,颇有贵族气派,实际上灵魂极其肮脏、凶残。像侯爵这样的贵族们,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过着极度奢侈、荒唐的生活。一位侯爵每天喝朱古力茶,非有四个壮士帮忙就不能下咽。他们生活腐化、治理国家无能,残害百姓却是无以复加。他们草菅人命、荼毒生灵、残忍凶暴、灭绝人性。我们知道,封建专制的统治是以否定人的价值为特征的,确如马克思所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精髓就是在于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价值。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狄更斯对厄弗里蒙地兄弟进行了最充分的揭露和最无情的批判。小说中揭露:为了霸占一个农妇,他们可以满不在乎地逼死、害死四条人命。他们“填写一张空白谕旨,就可以把任何人无限期地埋在监狱里”。侯爵的马车横冲直撞,压死穷人的小孩,他一面破口大骂人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一面从车里抛出一枚金币。“好像偶然打破一件平常东西,已经陪过了钱就够抵偿了似的。”然而,即便如此,这位侯爵大人还不称心,他还念念不忘目前失去的许多特权,念念不忘那碾死小孩连一个金币也不用赔的时代。他抱怨“法兰西现在越变越坏了。过去不远,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贱民曾经掌握过生死之权。就从这房间里,许多这样的狗被牵出去绞死;……我们已经失掉了许多特权;一种新哲学正在变为时髦;现在,要确保我们的地位或许(我不说势必)要引起真实的麻烦。一切都很坏,很坏!”他虽然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心中对贵族的特权郁积着强烈的仇恨,要确保贵族的地位甚至会引起“真实的麻烦”(指人民革命),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人民的压迫和勒索。这种执迷不悟、冥顽不化的态度,正是狄更斯要当时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引以为戒的。 代尔那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其用意何在呢?显然,作者是要树立两种不同的典型,展示两种相反的前景。他希望,贵族阶级的人物都像查尔斯、代尔那一样,反躬自省、仁慈善良,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将会缓和已经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一场浩劫;而不要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一样,滥用特权、暴虐无道、激化矛盾,导致人民革命的爆发。 (2)他“微笑着走向断头台”而她成了“坚决的复仇女神” 理想人物卡尔登,是狄更斯心目中的一个伟大的利他主义者,可敬的自我牺牲者。他有才华,有见识,思想敏锐,道德高尚,但却不为社会所赏识,只能屈身于庸俗的皇家律师史曲勒孚之下,充当其助手。生活使他变的懒散、冷漠、玩世不恭。他的性格被社会扭曲了,然而,他的心地依然充满了人道和善良。他深深爱上了露茜,愿为露茜牺牲自己的一切。露茜不爱他而爱代尔那,他痛苦但并不嫉妒。他向露茜表白:“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牺牲。”果然,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了露茜的幸福,顶替代尔那走上断头台,含着微笑,宁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作者认为此举乃是人道主义最美的篇章。遗憾的是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是最差的,特别是作者以卡尔登的死来作为对革命暴力的批判,暴露了他思想的严重局限。他把卡尔登视为“卓越的先知”,临终时发出了这样的预言:“我看见……由毁灭了的旧的压迫者而兴起的新的压迫者们都成排成对地被这报复器械(断头台)所毁灭,在这器械被废除不用之前。”狄更斯认为,无论是贵族的暴力还是革命的暴力,通通应予以废除;凡施暴力于别人者,都没有好下场。只有高踞于任何暴力之上的人道的化身卡尔登才是不朽的。 与卡尔登相对立的人物是得伐石太太,这是被作者当作批判的反面形象来刻画的。她本名狄尔斯,生于农民家庭,父亲、姐姐和哥哥都惨死在侯爵兄弟手中,只有她一人躲藏在外,幸免于难。她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的种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复仇女神”,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坚信理想必将实现。当她丈夫因准备革命的时间太长久而感到疲乏和灰心时,她精辟地指出:“复仇和报应必须有一个长时间;这是定规。但是……它时常在准备之中的。”当暗探来到酒馆时,她机智勇敢,应付自如。她编织毛线时,把贵族阶级处决革命者的暴行和名单织进去,革命时就成了起诉书。当革命爆发后,她手里握着斧头,腰间别着手枪,率领妇女冲锋陷阵,毫不含糊地砍下敌人的脑袋,真是一员勇猛的女将”。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家庭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她的描写、在革命爆发之前的那一部分,是真实可信的,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卓越智慧、才能和胆略。然而,当写到革命爆发后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出于对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反对,也就怀着厌恶的情绪对她的形象进行丑化、把“复仇女神”描绘成了“嗜血女魔”。作品写到,她不仅一心要置代尔那于死地,还要斩草除根,连代尔那的妻子、女儿一并消灭。她在大庭广众之中听完露茜的申诉后说:“我们晓得她的父亲和丈夫,被禁在牢狱中,这是很平常的……这一个人的妻子和小孩的母亲(露茜)的患难,现在在我们看来又值得什么呢?”甚至他丈夫得伐石劝她,她也丝毫不为所动。这本来是一个具有革命坚定性的妇女,但作者故意把她写过了头,要表明一种残酷的报复心理如何使她达到了丧失人性的地步。小说不止一次地把她写作一道暗影“可怕而且阴沉地投射在那母亲和小孩身上”。应该说,这道暗影首先是投射在作者的心上,同时也企图投射在读者的心上,激发起读者对她的反感和恐惧。 这一组贫民形象的对比,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他希望贫民们都像卡尔登一样宽宏大量、舍己救人,哪怕是贵族阶级的人;而不要象像得伐石太太那样残酷报复、毫不退让。作者承认,他是用卡尔登高贵的死来同得伐石卑鄙的死形成对比。狄更斯所爱憎的人物既有贵族又有贫民,似乎缺乏阶级观点。事实上狄更斯不是也不能用阶级观点来进行写作,而是用人道主义观点进行写作。狄更斯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想避免使用两个对立的名词——贵族与人民。我是一个相信两者都有一些优点和积极作用的人,决不愿剥夺任何一方任何一个正当的权利。”他又公开宣称,他的意图是“使正在相互虎视眈眈的双方接近起来,努力沟通两者之间的深渊”。他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美好的,然而,却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他笔下的正面人物苍白无力。 (3)闪光的理想人物——梅尼特 梅里特医生,就作品的情节结构来说,他是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主要人物,但并不是最能体现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那种“理想人物”。这个知识分子,年轻时正直,富于同情心,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这都是为作者所赞扬的优秀品格。他目睹侯爵兄弟残害狄更斯全家的罪行,不揭发就不能解除自己“良心上的负担”,终于因此身陷囹圄。他的行为,闪烁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光辉。严酷的铁窗岁月,增强了他对残暴的侯爵家的仇恨。他后来说:“我在狱中的时候,有时候我的报仇的欲望是无法抑制的。”作者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但对他的这种无法抑制的报仇欲望却持否定态度。出狱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心完全被对女儿的爱所占据,为了女儿,他甘冒一切风险,甘受任何苦难。在作者笔下,梅里特俨然成为人道主义的化身,而在我们看来,狭隘的爱已使他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为什么作者又给他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呢?他的变痴,是贵族阶级摧毁的结果;在女儿女婿爱的温暖中,他的智力得到了复活,但最后当他的女婿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后,他又成了一个浑噩的白痴。这悲惨的事实无异于告诉读者: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是毁灭人性的,革命的暴力手段同样也是毁灭人性的,只有一切阶级的人彼此相爱、和睦相处,才能使人性发射光芒。梅里特医生的女儿与侯爵的侄子相爱,建立起了幸福的生活,却因为医生对侯爵的一纸控诉书而破坏了。这个奇怪的事实无异于告诉读者:当两个阶级的人不念旧恶、和睦相处时,一切都会是美好的;而当他们硬要清除往日的冤仇时,美好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
st = saint St. Evremonde 是一个姓氏
可以从背景出发 也可以从里面的几个人物 如Carton,Pross等 表达出你所想表达的 如世界需要爱,和谐世界等等..
英国文学史纲
可以从背景出发 也可以从里面的几个人物 如Carton,Pross等 表达出你所想表达的 如世界需要爱,和谐世界等等..
In May 2016 weihai simulation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作文 在高考语文占分高达60,超过了整个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视,把握每一次写作文的机会。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2 高考满分作文 议论文 参考10篇,以供大家参考!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1
以笔绘脊梁
“心存良知璞玉,笔写道德 文章 ”,巴金老人以笔作刀,与内心的敌人战斗,与社会丑态作斗争,与人性阴暗博弈。他在几十年的人生中,以笔绘出中国脊梁,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魂的高度。
曾经的曾经,我亦不知脊梁为何许物。他们可以为了民族大义,几经奔走呼号,不惜在首阳采薇而亡,不惜投身汩罗江以唤醒楚国国君,不惜于重重兵力的秦殿上刺杀秦王。这是为何?后来,我读到了屈原自负香草美人的高洁,我读到了壮士对知遇之恩的感动。
是他们,用笔为目,绘出祖国万水千山和世间百态,用笔为耳,聆心鸟鸣风啸和人嘈车喧。他们不满足于此,用生命和时间为代价,以笔绘出中国的脊梁。
过去的过去,我为社会道德的滑坡而失望,我为人性贪婪的欲望而恐惧。但顾城用黑色的眼晴寻找光明,我感受到了朦胧的善意,老舍为罪行向小狍包弟忏悔,我感受到了真挚的 反思 ,鲁迅为广大人民发出声音,与社会阴暗面斗争,我感受到了伟岸的刚正。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愿我们以笔绘出新时代的中国脊梁。
列强入侵,各国肆虐,瓜分倾销,国将不国,但人们都投降了吗?鲁迅在狂人 日记 中以狂人之囗控诉社会,胡适以笔诛口,为新 文化 运动写下浓重一页,李大钊以红色革命为信仰,为中国带来了革命的新征程。
他们,用笔绘制中国脊梁,用笔诠释中国魂,用笔创造中国梦。无论古今,他们是中国英雄。
可曾听到国学的朗朗经声,这就是孔夫子在亘远的历史源头传来的教诲,读书,我们要思与学,不可偏废,复习时,我们要温故而知新。教书时,我们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对待朋友,礼轻情意重。对待远方客人,应乐善好客。对待国君,要做到忠义礼智信。对待兄弟,要友善谦让。对待父母,要孝顺友恭。
可曾看到徐悲鸿的骏马,一匹匹傲然纸上。他曾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诚然,人的傲气是无益于事的,但傲骨则是一种卑微。徐悲鸿以自己的傲骨,民族的傲骨绘出中国的脊梁。
这些都是中国的勇士和先哲们,他们也是中国脊梁的画师,也是中国魂的画师,也将成为中国梦的画师。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以梦为笔,绘出新时代中国梦的脊梁。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2
不甘沉默
人言:“沉默是金。”意为不常说话的人常常能取得成功,所以在一些人们的观念中沉默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沉稳内敛的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沉默似乎成为一些人逃避一些问题的惯用 方法 ,他们认为我不说我不问,事情就可以这样过去。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由黄渤主演的《 记忆大师 》中,那位犯罪的警官让我印象深刻,他因为小时候长期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而发生了心理扭曲,最终杀了人。有些网友将矛头指向凶手的父亲家暴致使孩子犯罪,而我认为那位母亲有更大的责任,面对伤害她选择沉默选择懦弱,最后不仅害了自己,还断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说,你所认为的沉默并不能为你解决什么,有些事情,我们不甘沉默。
一开始听见莫言的名字,不禁感到疑惑,一个作家为什么会取与自己职业完全相反的名字。莫言在斯坦福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提到过,成人社会,他在放牛时养成了爱说话,特别是爱说真话的毛病,给家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他的母亲曾痛苦的劝告他少说话,莫言当时被母亲感动的鼻酸眼热,所以在写作生涯开始时为自己取了“莫言”这个笔名,然而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少说,并且还经常在一些庄严的场合说出真话来。他还将真话写入文章,为此他得罪了不少文坛上的人和一些读者,但正如他在《生死疲劳》中所写的那样:“哪怕只有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家不甘沉默,承担起揭露社会黑暗的勇气,正如他所说,文学不是颂歌,他用他的悲悯情怀温暖着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觉得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形容崔永元再合适不过了。崔永元的话我们都是知道的,无论是娱乐圈的大明星还是社会上的小市民,都逃不过他的那张嘴,就连周立波的婚礼他都没放过。他曾在周立波的婚礼上这样调侃道;“我一点都不崇拜你,我其实最崇拜的是你的母亲,她是怎么样在没有警察的情况下,把你培养出来的。”随后他又转向周立波的妻子吴洁问道:”你知道应该用哪四个字来形容你吗?叫一时糊涂。”周立波听后脸就绿了,但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一个有思想又不甘沉默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3
正确认识自己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可以正确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由此可知,正确认识自我,是走好人生路的关键,对于自我的评价,因以自己为衡量标准,而不应以外物或他人评价为衡量自我的标准。
以物喜,可能会造成盲目自大,以物悲,可能会造成盲目自卑,对于认识自我,我们应以实际情况为衡量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方可走向远方。
纪伯伦曾讲了一个狐狸觅食的 故事 ,狐狸外出觅食,见日光下的影子可以反映自己的高度,很是欣喜。清晨和黄昏,日光下的影子很长很长,它以为自己很是强大,便开始得意洋洋,不免有些自高自大了起来。等到正午时刻,影子变得很小,很窄。他开始自怨自艾,一度怀疑自己的力量被人夺走了。这就漱哈镜的力量。如果我们不能以实际情况衡量自己,那么我们必将患得患失。
不以放大镜为据,自高自大。邹忌问身边的人自己和徐公比,谁更美?大家都说皱忌美。这时,邹忌应该飘飘然了吧?然而他却没有,他将自己和邹忌真实的相貌仔细比对,他恍然大悟,原来徐公比我美啊。这正是正确认识自我的事例,邹忌的正确认识自我,也为他顺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以显微镜为据,放大缺点。一位母亲有一个开伞店,另一个卖鞋。下雨天,鞋店的儿子生意不好。晴天,雨店的儿子生意不好。别人劝她反过来看,便会是另一番景象了。于是,她下雨天会为伞店的儿子开心,晴天会为鞋店的儿子开心。于是她开始正确认识自我,不再放大缺点,能够悦纳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了。
不管是放大镜,还是显微镜下的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现实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同样有很多,比如某些低分考生为抬高身价,大肆宣扬"能力比分数重要",过分鼓吹社会和人脉能力,而不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而另一部分人则十分悲观,认为别人都无法学会知识,自己也学不会便是理所当然的了。他们觉得自己很无能,不能承担起任何责任。对于上述两种人,"反躬自省"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数分自高自大,还是放大缺点,都不利于正确地认识自我。如果至高至大的人不"反躬自省",他可能会因为过高地估计自己而面临人生的滑铁卢。自卑过度的人如果不"反躬自省",可能会自怨自艾,虚度年华。
因此,让我们时常"反躬自省"吧!毕竟孔子每日还三省己身呢。
我们如果在人生中,不因放大镜而表失自知之明,不应过分放大错误而妄自菲薄。那么我们便可以谱写出人生的华美乐章。让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吧!这是我们人生中的必经之路!让我们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吧!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4
年轻的生命最美丽,青春期的我们为未来的生活构画出了蓝图,对未来人生充满了希冀。但是,缺少奋斗的青春如同纸上谈兵。青春需奋斗,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培植理想之花。请相信:奋斗的青春最精彩。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而奋斗就是你用坚实的肩膀担起重担时所留下的脚印,记下了你的付出。奋斗之路就是你通往成功之路。乔布斯的青春充满了坎坷,但他不退缩,呕心沥血的用心奋斗,他最终成功了,成功地建立了“苹果王国”。是奋斗不止的坚持与毅力助其直登理想的高峰。然而,现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空谈人生理想,有的想当空军,有的想当音乐家……可是他们面对成长路上的荆棘时,想到辛苦的工作历程时……他们望而却步了。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坚持奋斗的毅力。奋斗之于成功,二者相辅相成,成功的花少不了奋斗的土壤的培植,更少不了你为奋斗而付出的汗水的浇灌。
缺少奋斗的青春是遗憾的,亦是缺少滋味的。奋斗的青春最精彩,在于其丰富了你的人生历程,让你切身地感悟到成功的不易而倍感珍惜。 体操 王子李宁泪洒汉城,为青春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经历为他后来创立李宁远动用品公司提供了信心,虽然退役了,但执著奋斗的身影依旧在,为梦想而奋斗的信心更足。人生的另一追求之路又启程了。当孙杨为理想而奋斗时,风便有歌了,为青春而奋斗的执著助其摘夺奥运金牌。在坎坷的青春路上,是顽强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培育了我们坚忍不拔之志,以更大的信心与勇气直面人生。
青春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不懈的奋斗将助你圆了最初的梦想。年轻时的莫言经常吃了上顿就顾不上了下顿,生活的困苦没能磨灭其斗志,而是奋发向上,为青春时最初的梦想而艰苦奋斗。其奋斗史亦是其后小说创作的源泉,皇天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20__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青春是金,需要奋斗不止的毅力去磨炼。正是在数学难题上努力奋斗而钻研不止的刘路,获得了普遍的赞誉,他的成功亦彰显了奋斗的魅力。
苏子有云:“古今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人生路上不求惊天动地,但求无怨无悔,为理想而奋斗!为青春 梦想而执著追求。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5
生不必逢时余尝闻或叹其时运之不济,命途之多磨,捶胸怨道:"生不必逢时",然余又闻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豪迈言语,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也。生不必逢时也。若君以为,生于乱世则遭难于身,生于太平盛世则高枕无忧,则君将悔矣。有言道:"乱世出英雄,"造就英雄伟才之因非时非出身也,而因人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若有才,终将有用武之地,英雄不问出处,是英才是庸才,以其所成之就而论之。成大事者,看己之才德,非天时地利也。泱泱中华,百家争鸣,文化之灿烂非他国能及。汉赋之绮丽,唐诗之魁奇,宋词之精奇,明清小说之传奇,皆因各朝文化之异,各时有各时之精华所在。无论生于何时何地,凡有才能者皆将占有一席之地,何须叹生不逢时也,生活之趣,成功之道,非时能佐之。余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黄天不负有心人。
能发挥己之所长,做力所能及之事者,皆能觉生活之趣,以平凡而生不凡,终成大事。有 名言 如是:态度决定高度,人之心,定人之行,心,若惧尔生存之境,则使尔因惧避世;心,若能坚则无论尔于何时何地,亦不会轻言弃语,纵生不逢时,尔不自弃,自当有所作为。埋怨无用,哀泣无用,是不能就我我就时,方为真理。
有心,坚若如此,又有何惧之?姜太公苦等半载,白双鬓老去华颜,亦磨不去其雄心壮志,故其等来文王,最终成百家之宗师,皆因其心坚。太史公历宫刑之辱,亦不因时而弃,终留无韵之离骚之史记于世,其皆因表心坚胜于时势。集上文之所述,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纵时不就我亦应由我就时,以心坚而成大事,不甘认时任命,甘让己生碌碌无为,此乃弱者所为,余鄙之。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6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7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生错了年代,让自己的聪明才干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这一切除了机遇之外,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自己。努力就能够有生活,活在当下,何必感叹生不逢时呢。
我们在探讨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时候,总是会感叹自己要是能够生活在那个年代,或许也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居里夫人被尊称为是“镭的`母亲”,这位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尊敬的夫人,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奋斗才获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当时的科技并不发达,人们对于科学的探索才刚起步,很多人看不起科学家,如果居里夫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说不定能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比不在乎自己所生活的年代。
常言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古人就已经对生不逢时这种想法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生活在哪个年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罢了。在春秋五霸百家争鸣的时期,我们伟大的 教育 家和思想家孔子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官,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周游列国,在各国推行“仁爱”思想,这种思想最终也成为了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成为历代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儒林文化”也成为了我国 传统文化 思想之一,是世界了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家境衰败的没落贵族孔子并没有埋怨命运对他的不公,也未曾抱怨过生活让他遭遇的各种挫折,他的成就足以让历史记住他。如果我们生活在孔子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否像孔子那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
何必感叹生不逢时,我们生活的年代并不比别人差,生不逢时或许成为了我们努力的一种动力,让未来的我们觉得现在的我们生不必逢时。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8
往事不堪回首,旧梦已经成空,唉!挽不住那逝去的年华,带不回昔日的快乐。
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生活,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总以为快乐就是盯着手表细数时间的慢慢流过;总以为快乐就是和朋友们吵吵闹闹;总以为快乐就是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书;总以为快乐就是嘻嘻哈哈。可是,到头来不过是种孤独的惆怅罢了。
忽然打了个喷嚏,心里一阵寒风打来,隐隐作痛。看来是病了,而我知道一个人在生病时是最容易怀念那消逝的时光的,因为那时候的人比较脆弱。
熟悉的歌声又在耳边回荡,只是这个季节的风比起上个季节多了一份刺骨的痛,让人回想起自由离开后冰冷的疼痛。一年以前,是怎样的风景:我可以在风中旋转、雨中驰骋、云中嬉戏;我可以穿着漂亮的衬衫、休闲裤,留着长发,走向山林、走进小溪、走进大自然中,去拥抱、去亲吻每一片绿;我可以看自己钟爱的小说;我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文字;我可以做自己所喜爱的事。
可是,一年多,周围的一切似乎还是那样,只是不能再为所欲为;只是不能再出校门;只是不能再穿那奇装异服;只是不能再留着长发;只是不能再走进大自然中去拥抱、去亲吻每一片绿;只是不能再看钟爱的小说;只是不能再写喜欢的文字;只是不能再做喜欢的事了。
唉!人存于世,也许会受到周边环境和客观事物的牵绊,可是,只要你心里面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就是自己。
可对于我而言,周围的环境改变了,可是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却容不得自己随心所欲,而我亦无能为力的去改变他。
唉!欢乐的往事已不再可喜,衰伤的往事却仍然可悲。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9
14岁的高占喜,一个青海农家弟子,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还愿意回到农村吗?”七成的观众都预测,高占喜难以抵挡城市的_,不愿意回去。谜底却在提前揭晓了--当得知自己的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他立即要求赶回家乡。“为什么急着要走呢?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高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回村之后,占喜仍然5点半钟去上学,啃个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小麦挑水:仍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学习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我的麦子熟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两句朴素的语言就是高占喜抵挡城市的_的内因。我认为他始终未忘记自己担当家庭的责任,后面也表明他深刻明白改变命运最终要靠自己。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团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谈判期间,遇到令他感慨万千的一件事情,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龙永图出来之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见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去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在修抽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小孩觉得上厕所冲不出水来是很不负责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品质非常可贵。
在人生的漫长的征途上,当责任成为习惯,你就会尽力履行你自己的职责,从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肯定;当责任成为习惯,一个人更容易被人认可与接受,能从别人的赞赏中收获自尊和自信;当责任成为习惯,在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就能更多地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赏,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
责任好象暖暖的春风,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消息,使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生的船不可能没有责任的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高占喜和小男孩那样,负起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吧!
当责任成为习惯,我们的人生将会和刚升起的太阳一样美好!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10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是真真切切体会到杜牧那怀才不遇的感慨。
人们总是一味地高呼着:“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但这个时代的脚步的快伐是我们所能轻易触及,而又轻易去踏足的吗?我想“事与愿违”大概就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话”上的精辟遐思……
实现梦想的人并不是从未有过,我并不持有反对,但没有实现梦想的“先知者”又何尝不占多数?深受其害的后者,我也是一份子。
金钱、名望、地位,就是这个社会评价人层阶级的迂腐手段,同时它们也占据了梦想的先前条件。没有了金钱,就没有实现梦想的动力;没有名望,就失去实现梦想的推力;没有地位,就丢掉实现梦想的人力。三者就像是“天生三对”,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我想大家听了我一番说教也是切有体会,现在的中国确实已经渐渐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不久的将来必会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引领世界的潮流,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文明富裕。但,没有某样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国家的小社会也是,太多的社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梦想者、才华者前进的轨道。好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还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智慧者,真正所谓的先知者。
现今社会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地埋没了千里马潜在的才能,扼杀了社会的人才,就如高考的造假状元一样。如果金钱、名望、地位就能买到的物质层次,甚至是虚情假意的精神层次的东西,那这些东西对人们的存在价值、生存意义又有什么用?
我必须要强调声明,我并不是要批评什么,或者讽刺什么,我只是想用这些简陋平凡的词句,改变什么。想必也有什么人也受到了社会弊端的残害,而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我想告诉你,虽然现在你的梦想难以实现,但也不能怨恨什么,你必须要去改变,改变迂腐人们的思想,改变“它们”,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金钱什么的所买的到,名望、地位,不是我们所要生存重要的目标。
什么样的努力,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收益。社会需要公平,人人平等地竞争不要妄想着靠着所谓的人际关系或者金钱收买,获得比他人更多的利润。上天的神奇造化正是我们所感叹的,她总是巧妙地安排了每个人一生的机遇。从前有两个小生命在同一天降临在了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境遇,一个孩子从小享受着衣食无忧的快乐生活,一个孩子从小就扛起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两种不同生活的人,成就了不同未来的人。后者最终成为了一个公司的大老板,前者成为了这个公司的普通职员。
梦想,现实,差距实在是甚远……但曾经有人在QQ问问上问到:“如果梦想没有了现实的寄托,那会怎么样?”我是这样回答他的:“我有时也会突然失去梦想。那段日子却是感觉心里很空虚,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我想拥有一个梦想,就是我们人生的支柱与寄托,有了梦想,才有了灵魂。我们因有了梦想而去努力奋斗。梦想就是我们生存的目标。所以从小家长老师都要让我们树立个讲述个自己的梦想,就是要辅导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是啊,没了梦想,不就成了活死人?有了梦想,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苦,不会有那么多的累。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天地的造化,一定不会辜负梦想之人……
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不能,也要想着,哪怕努力还是无法成功,还需努力。总有一天,你会遇上欣赏你的“伯乐”,社会弊端也许也会不复存在。
我们要改变,就要从自己的思想开始改变,从上下一代的思想开始改变,从……改变。公平地竞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脚踏实地地努力。
这样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还会遥远吗?记得,我们还需努力,还需改变,还需“变革”……
2022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参考10篇相关文章:
★ 2022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参考十篇
★ 2022高考满分议论文优秀5篇
★ 2022年高考优秀作文范文素材10篇
★ 2022高考满分作文范文欣赏5篇
★ 2022学生高考满分作文
★ 2022年新高考满分作文参考范文800字
★ 2022年高考满分作文素材1000字参考
★ 2022高考优秀作文满分范文10篇
★ 2022高考满分作文参考范文5篇
★ 2022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精选10篇
很多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和当时中国文化的对比,从而引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者更直接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结合人文和社会环境,很容易就写出东西的,就其中的一点详细的分析就好,别全篇范围的进行铺盖,要突出重点,这样才容易成为优秀论文的,呵呵
In May 2016 weihai simulation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我也不知道 ,看看他的书再说
可以进行人物对比 查尔斯和卡尔登
狄更斯: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双城记:《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可参考文献双城记解读——乔治 纽林狄更斯三部小说《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双城记》:历史拐点处的记忆——再论狄更斯笔下的大革命描写查尔斯·狄更斯的革命观——解读《双城记》从《双城记》看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双城记》论文—解读狄更斯《双城记》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很多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和当时中国文化的对比,从而引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者更直接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结合人文和社会环境,很容易就写出东西的,就其中的一点详细的分析就好,别全篇范围的进行铺盖,要突出重点,这样才容易成为优秀论文的,呵呵
In May 2016 weihai simulation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并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Chatham),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Camden Town,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不过后来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成为一名报导国会辩论的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 记者生涯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创作生涯 之后狄更斯连续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包括了《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后,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国。虽然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狄更斯最终依然对那片新大陆感到失望。他在美国的见闻被收入进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部小说是他的圣诞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随后他又以自己的美国之行为背景,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间狄更斯游历了欧陆各国,在旅行期间继续进行写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传题材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的内容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狄更斯以后的小说显得更为尖锐并具批判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小杜丽》(Little Dorri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创办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收录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开始发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连载的形式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写作者,也是一位积极的表演者。他把公众朗读会(public readings)化作两小时独角戏剧表演,而“速书”(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则是他为此所作的准备记录:在原作上划框,择要而出,省去枝蔓,偶尔添点新笑话——对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记号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读 /演剧会始于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终了,十余年间行脚遍及大西洋两岸。“速书”是狄更斯为自己写的舞台说明(stage directions),为狄更斯研究和后来的衍生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参照。(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和《圣诞颂歌》被认为是狄更斯最优秀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带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被很多人视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丽》则以其尖酸刻薄的讽刺闻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对社会的看法与批判。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阶层与贫穷的猛烈抨击者。 狄更斯对戏剧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就可以看出来。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员,他多次出访别国进行演出活动。狄更斯的文笔浮华,如诗一般美丽,但时常又语带幽默地讽刺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过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都带有反犹情节。 人物形象与思想意义 有人把《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分为四大类: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梅尼特、查里斯、代尔那、露茜),自我牺牲的怪人(卡尔登、普洛斯),革命人民的代表(得伐石夫妇),贵族、资产阶级坏蛋(厄弗里蒙地侯爵、巴尔塞)。这四类分法,对人物的具体划分以及对各类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关系的分析,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把作品中某些人划分为“革命人民的代表”和“贵族、资产阶级坏蛋”,这是我们今天的阶级划线,他既不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也不符合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他笔下的坏蛋,并不因为是“贵族、资产阶级”才成为坏蛋。他作品中的“革命人民代表”也有各种类型,甚至得伐石和他的妻子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作者也并没有把他们同等对待。狄更斯评价社会、褒贬人物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凡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他就爱;凡是不符合的,他就憎。我们在对他的作品人物划分类别时,也不能忘记这个出发点。正是循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脉络,我们将《双城记》中的人物分为两类:贵族和贫民。每一类都有正面人物,也都有批判的反面人物。 (1)“鸡群中的凤凰”和“一副精致的假面具” 贵族中的理想人物是代尔那。代尔那在全书中始终是被作者用歌颂笔调来刻画的,他处于一个罪恶累累的家庭,但他出淤泥而不染,是鸡群中的凤凰。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面向叔父侯爵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他并不停留在言辞的谴责,而且有实际行动:主动放弃爵位、官衔、财产、隐名换姓,到英国当教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显然,在他的心目中,人的价值不是由权力、地位、金钱之类来解决的,更不能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尊严,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这无疑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五十五讲》认为:“作者主要从道德自我修养上美化代尔那。然而,连同代尔那‘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内,都是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的。无论作者怎样辩护,他对贵族阶级的抗争仍然是抽象的,内在的,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他除了对叔父大发牢骚外,就不曾向社会公开谴责贵族阶级迫害农民的罪行,据此而论,代尔那的形象是有消极作用的。”这个提法不妥。代尔那的抗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停留在言辞上,而是有行动。他放弃自己的特权,这还不够吗?100多年前的狄更斯敢于写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而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反而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应该看到,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代尔那这个封建营垒中的人物,一旦接受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便从贵族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叛逆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提出过这一点:“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那些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过程……就使得统治阶级中有一小部分人分化出去而归附革命的阶级,即归附于未来的主人翁阶级。”代尔那感受到人们对这个贵族家庭的不满,总有一天会完蛋,他不愿为这个家庭承担这个责任,他由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还不同于剥削阶级转到无产阶级。为什么不真实,不可信呢? 处于代尔那对立面的形象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这是作者予以揭露、讽刺、鞭笞的人物。作者通过外貌描写使我们见到了一副“精致的假面具”,他表面上道貌岸然,颇有贵族气派,实际上灵魂极其肮脏、凶残。像侯爵这样的贵族们,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过着极度奢侈、荒唐的生活。一位侯爵每天喝朱古力茶,非有四个壮士帮忙就不能下咽。他们生活腐化、治理国家无能,残害百姓却是无以复加。他们草菅人命、荼毒生灵、残忍凶暴、灭绝人性。我们知道,封建专制的统治是以否定人的价值为特征的,确如马克思所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精髓就是在于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价值。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狄更斯对厄弗里蒙地兄弟进行了最充分的揭露和最无情的批判。小说中揭露:为了霸占一个农妇,他们可以满不在乎地逼死、害死四条人命。他们“填写一张空白谕旨,就可以把任何人无限期地埋在监狱里”。侯爵的马车横冲直撞,压死穷人的小孩,他一面破口大骂人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一面从车里抛出一枚金币。“好像偶然打破一件平常东西,已经陪过了钱就够抵偿了似的。”然而,即便如此,这位侯爵大人还不称心,他还念念不忘目前失去的许多特权,念念不忘那碾死小孩连一个金币也不用赔的时代。他抱怨“法兰西现在越变越坏了。过去不远,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贱民曾经掌握过生死之权。就从这房间里,许多这样的狗被牵出去绞死;……我们已经失掉了许多特权;一种新哲学正在变为时髦;现在,要确保我们的地位或许(我不说势必)要引起真实的麻烦。一切都很坏,很坏!”他虽然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心中对贵族的特权郁积着强烈的仇恨,要确保贵族的地位甚至会引起“真实的麻烦”(指人民革命),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人民的压迫和勒索。这种执迷不悟、冥顽不化的态度,正是狄更斯要当时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引以为戒的。 代尔那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其用意何在呢?显然,作者是要树立两种不同的典型,展示两种相反的前景。他希望,贵族阶级的人物都像查尔斯、代尔那一样,反躬自省、仁慈善良,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将会缓和已经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一场浩劫;而不要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一样,滥用特权、暴虐无道、激化矛盾,导致人民革命的爆发。 (2)他“微笑着走向断头台”而她成了“坚决的复仇女神” 理想人物卡尔登,是狄更斯心目中的一个伟大的利他主义者,可敬的自我牺牲者。他有才华,有见识,思想敏锐,道德高尚,但却不为社会所赏识,只能屈身于庸俗的皇家律师史曲勒孚之下,充当其助手。生活使他变的懒散、冷漠、玩世不恭。他的性格被社会扭曲了,然而,他的心地依然充满了人道和善良。他深深爱上了露茜,愿为露茜牺牲自己的一切。露茜不爱他而爱代尔那,他痛苦但并不嫉妒。他向露茜表白:“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牺牲。”果然,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了露茜的幸福,顶替代尔那走上断头台,含着微笑,宁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作者认为此举乃是人道主义最美的篇章。遗憾的是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是最差的,特别是作者以卡尔登的死来作为对革命暴力的批判,暴露了他思想的严重局限。他把卡尔登视为“卓越的先知”,临终时发出了这样的预言:“我看见……由毁灭了的旧的压迫者而兴起的新的压迫者们都成排成对地被这报复器械(断头台)所毁灭,在这器械被废除不用之前。”狄更斯认为,无论是贵族的暴力还是革命的暴力,通通应予以废除;凡施暴力于别人者,都没有好下场。只有高踞于任何暴力之上的人道的化身卡尔登才是不朽的。 与卡尔登相对立的人物是得伐石太太,这是被作者当作批判的反面形象来刻画的。她本名狄尔斯,生于农民家庭,父亲、姐姐和哥哥都惨死在侯爵兄弟手中,只有她一人躲藏在外,幸免于难。她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的种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复仇女神”,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坚信理想必将实现。当她丈夫因准备革命的时间太长久而感到疲乏和灰心时,她精辟地指出:“复仇和报应必须有一个长时间;这是定规。但是……它时常在准备之中的。”当暗探来到酒馆时,她机智勇敢,应付自如。她编织毛线时,把贵族阶级处决革命者的暴行和名单织进去,革命时就成了起诉书。当革命爆发后,她手里握着斧头,腰间别着手枪,率领妇女冲锋陷阵,毫不含糊地砍下敌人的脑袋,真是一员勇猛的女将”。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家庭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她的描写、在革命爆发之前的那一部分,是真实可信的,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卓越智慧、才能和胆略。然而,当写到革命爆发后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出于对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反对,也就怀着厌恶的情绪对她的形象进行丑化、把“复仇女神”描绘成了“嗜血女魔”。作品写到,她不仅一心要置代尔那于死地,还要斩草除根,连代尔那的妻子、女儿一并消灭。她在大庭广众之中听完露茜的申诉后说:“我们晓得她的父亲和丈夫,被禁在牢狱中,这是很平常的……这一个人的妻子和小孩的母亲(露茜)的患难,现在在我们看来又值得什么呢?”甚至他丈夫得伐石劝她,她也丝毫不为所动。这本来是一个具有革命坚定性的妇女,但作者故意把她写过了头,要表明一种残酷的报复心理如何使她达到了丧失人性的地步。小说不止一次地把她写作一道暗影“可怕而且阴沉地投射在那母亲和小孩身上”。应该说,这道暗影首先是投射在作者的心上,同时也企图投射在读者的心上,激发起读者对她的反感和恐惧。 这一组贫民形象的对比,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他希望贫民们都像卡尔登一样宽宏大量、舍己救人,哪怕是贵族阶级的人;而不要象像得伐石太太那样残酷报复、毫不退让。作者承认,他是用卡尔登高贵的死来同得伐石卑鄙的死形成对比。狄更斯所爱憎的人物既有贵族又有贫民,似乎缺乏阶级观点。事实上狄更斯不是也不能用阶级观点来进行写作,而是用人道主义观点进行写作。狄更斯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想避免使用两个对立的名词——贵族与人民。我是一个相信两者都有一些优点和积极作用的人,决不愿剥夺任何一方任何一个正当的权利。”他又公开宣称,他的意图是“使正在相互虎视眈眈的双方接近起来,努力沟通两者之间的深渊”。他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美好的,然而,却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他笔下的正面人物苍白无力。 (3)闪光的理想人物——梅尼特 梅里特医生,就作品的情节结构来说,他是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主要人物,但并不是最能体现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那种“理想人物”。这个知识分子,年轻时正直,富于同情心,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这都是为作者所赞扬的优秀品格。他目睹侯爵兄弟残害狄更斯全家的罪行,不揭发就不能解除自己“良心上的负担”,终于因此身陷囹圄。他的行为,闪烁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光辉。严酷的铁窗岁月,增强了他对残暴的侯爵家的仇恨。他后来说:“我在狱中的时候,有时候我的报仇的欲望是无法抑制的。”作者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但对他的这种无法抑制的报仇欲望却持否定态度。出狱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心完全被对女儿的爱所占据,为了女儿,他甘冒一切风险,甘受任何苦难。在作者笔下,梅里特俨然成为人道主义的化身,而在我们看来,狭隘的爱已使他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为什么作者又给他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呢?他的变痴,是贵族阶级摧毁的结果;在女儿女婿爱的温暖中,他的智力得到了复活,但最后当他的女婿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后,他又成了一个浑噩的白痴。这悲惨的事实无异于告诉读者: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是毁灭人性的,革命的暴力手段同样也是毁灭人性的,只有一切阶级的人彼此相爱、和睦相处,才能使人性发射光芒。梅里特医生的女儿与侯爵的侄子相爱,建立起了幸福的生活,却因为医生对侯爵的一纸控诉书而破坏了。这个奇怪的事实无异于告诉读者:当两个阶级的人不念旧恶、和睦相处时,一切都会是美好的;而当他们硬要清除往日的冤仇时,美好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