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地名文化论文

地名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

地名文化论文

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泉州市 面积11244平方千米,丰泽区 面积 132平方千米,鲤城区 面积52平方千米,洛江区 面积 382平方千米,泉港区 面积 326平方千米,石狮市 面积 189平方千米,晋江市 面积 721平方千米,南安市 面积2035平方千米,惠安县 面积 762平方千米,安溪县 面积2983平方千米,永春县面积1452平方千米,德化县面积2210平方千米,金门县(待统一) 黄山归来不看山,泉州归来不看闽!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入夜时分,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厦门话的变调和轻声(加工整理)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2,2厦门话的文白异读(加工整理)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3,2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 (第二作者,与潘茂鼎等合作) 中国语文 1963,2长汀话两音节三音节的连读变调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 1965,2对同音代替压缩汉字的意见 光明日报 1977,12,2谈谈中小学语文课的语言训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78年第3期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第一作者,与梁玉璋、陈天泉合作) 中国语文 1979,2地名词的特点和规范 中国语文 1980,3福州话声母类化音变的再探讨(主要作者) 中国语文 1981,3闽台地名纵横谈 地名知识 1982,4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的调查 文字改革 1982,2论汉语方言词汇差异 语文研究 1982,2宁德碗窑闽南话二百年间的变化(第一作者,与陈章太、游文良合作) 中国语文 1982,5论闽方言的一致性(第一作者,与陈章太合作) 中国语言学报(创刊号) 1983,4闽西北方言来母字读S-的研究 中国语文 1983,4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 民族语文 1984,1自闽方言证四等韵无-i-说 音韵学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84,3关于多音字精简问题 文字改革 1984,2《八音定诀》的初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84,4地名中的古音 语文研究 1985年第一期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的分析 语言研究 1985,2澳腰莆田方言岛记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5,2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主要作者,与陈章太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二期)1985,10地名的分类 地名知识 1985,3闽南方言的“有”和“无” 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 1986年第二期略论语言人类学的一些课题 人类学研究(试刊号,厦门大学) 1986,2在方言复杂地区加速推广普通话 语文建设 1986,6地名中的同形异名和同名异形 地名知识 1986年第8期地名的语词特征 《地名学论稿》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11海南岛的迈话(主要作者,与黄谷甘合作) 中国语文 1987,4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 语言研究 1988,1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8,2论普通话的普及和规范 语文建设 1988,2“赣方言”,“汉语方言词典”,“《闽音研究》”三篇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3闽方言和普通话语法的主要差异 《语海新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9论地名的符号特征 地名知识 1989,1闽南方言的“相”和“厮” 方言 1989,4闽台地名通名考 《地名学研究文集》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声调对声母的影响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1建瓯话的声调 中国语文 1990,2“操”的读音谈到语音的避讳 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0,3推广普通话与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 1990,7通名丛议 地名知识 1990,2地名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在华东地区地名工作研讨会上发言 《地名知识》1991年第2期闽方言的韵书 地方文献史料研究丛刊(2)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991,3两种少见的声调演变模式 语文研究 1992,2福建方言的文化类型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2,2语言的社会类型学研究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1992,3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2,5闽粤方言的“阳入对转”派生词(与张双庆合作)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2,5福建境内的两种双方言现象(第一作者,与万波合作)《汉语双方言》 汉学出版社 1992,8沙县志?方言志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4关于各类地名图书的分工和协调 《地名图录典志编纂论文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1992,11口语和口语的训练 语言文字应用 1993,1客家方言本字考 《客家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2闽台方言与闽台文化 《同源同根,源远流长》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3,10南安县志?方言志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10跳出汉字的魔方——40年汉语方言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语文研究40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10晋江市志?方言志 上海三联书店 1994,3方言区语文课的普通话口语训练 《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8浦城县志?方言志 中华书局 1994,9建阳县志?方言志 群众出版社 1994,9武夷山市志?方言志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9从客家方言的比较看客家的历史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1994潮州方言语音的演变(与李竹青合作)《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9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暨南学报 1994,4《漳州方言研研究》序 纵横出版社(香港) 1994,10闽南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 语文研究 1995,2山登绝顶我为峰——《语坛争鸣录》序 1995,5提倡方言地区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 关系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1995,9从词汇看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关系 《第一届台湾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文鹤出版公司(台北) 1995,4客赣方言的入声韵和入声调(主要作者,与张双庆合作),一种改良的调类的标调法 (两篇)《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5论闽方言的文白异读 《第三届闽方言国际会论文集》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5《普通话基本功训练教程》序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 ,9《南雄珠玑方言志》序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5,10姑嫂塔与回头山——地名的文化蕴涵漫议 语丛(澳门) 28 1995,12评《台语与国语字音对应规律的研究》 《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 第一期(香港)1996,1说“八” 中国语文 1996,3泉州方言的体 《动词的体》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96,4言传与意会 《语言与传意》 海峰出版社(香港) 1996,6永存的怀念和鞭策 《曾世英纪念论文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7闽粤琼闽语词汇比较研究(第一作者) 《第四届国际闽语研讨会论文集》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8《海南村话》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11在新的适应中改善—97后香港语文生活展望《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 1996,12语文教学与方言调查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12论音义相生 暨南学报 1997,3略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学术研究 1997,9月号广州话常用词里的几种字音变读《第五届国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大出版社前言,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 (两篇) 《动词谓语句》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0《华夷通语》研究 方言 1998,2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嘉应大学学报 1998,2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 语文建设 1998,5《福州方言俗语歌谣》序 《福州方言俗语歌谣》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3闽西客家方音的异同 《客家方言研究》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8琉球方言中的闽方言借词 ——中琉文化交流的见证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为语文规范化奋斗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语文建设。推广普通话。语文教学——在香港语文学会的演讲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语音演变规律和语音教学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口语教学三题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论汉语方音异读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1期前言,闽南方言的代词 (两篇) 《代词》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3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 暨南学报 1999,6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第一作者,与辛世彪合作) 中国语文 1999,3香港沙头角新村的福佬话记略(第一作者,与张双庆合作)〈第五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4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 语言研究 1999,1论汉语方音的区域特征 中国语言学报 总第9期 (1999,7)《梅州市梅县区方言语法论稿》 序 语文研究 1999,1《闽南方言与古语同源词典》序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4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 《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华文教学出版社 1999,12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生活及其历史背景 〈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南洋客家人的语言和文化 (同上,2000,1)印尼苏门达腊北部客家话记略 (同上,2000,1)浅谈教师语言的再教育 (与关湘合作) 《教师在职进修与终身教育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月福州话声母类化的制约条件 厦门大学学报 2000第1期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语文研究 2000年2—3(连载)谈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兼评《汉语方言大词典》 辞书研究 2000,4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 《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乐昌土话研究》序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9我与汉语方言 中国文学报(日本京都大学) 2000。

泉州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同时,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文博工作也就尤其重要。 多年来,泉州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指导,落实文物保护“四有五纳入”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受到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国家、省、市财政投入资金,海外三胞积极捐资,灵山圣墓、天后宫、洛阳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襄祠、府文庙、威远楼等省级以上文物全部得到维修,其周边环境也普遍得到整治。文物发掘和考古不断有重大突破,如宋代古船的出土、明代锡兰王子在泉后裔世氏的发现等等,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极大丰富了泉州文化的内涵。同时,文物保护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结合,使文物的开发利用得到发挥。 泉州的博物馆主要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佛教博物馆、泉州南戏博物馆、泉州南少林博物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始创于1959年,是中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反映了12至14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显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泉州市进行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991年2月15日,新的海交馆在东湖之畔落成。新馆主体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的船,象征海外交通这一历史主题。展馆陈列着泉州出土的各种海交文物,并配以大量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尤以数百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最为珍贵,也是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这些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作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个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交融的真实历史情况。

杭州地名文化研究论文

2006年学术活动3月17日,赴太原,在山西大学作报告:《宋朝——华夏文化的颠峰》。5月,被杭州南宋史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兼学术委员。7月25日至30日,应邀参加十卷本《太原通史》初稿评审会,并全面负责对各代初稿评审。10月7日至9日,应邀出席长安论坛会。2007年学术活动3月16日至17日,赴北京,参加纪念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兴政要研究》。11月8月21日至23日,筹备、策划并主持在神木县召开全国首届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主题报告:杨家将疑难问题考辨。并作学术总结。11月17日,应陕西省图书馆邀请,作学术报告:“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11月25日,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请作学术报告:“宋代——华夏民族文化之顶峰”。2008年的学术活动3月,神木县出版《杨家将文化研究》(季刊),被聘为顾问。10月19日至10月23日,赴杭州,参加国际南宋史讨论会,作主题报告:“南宋是中兴还是卖国——南宋史新解”。10月26日至10月30日,赴北京,参加国际范仲淹讨论会,作主题报告:“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研究”。11月30日,参加西北大学纪念何炳棣学术会。12月27日至12月29日,参加广东增城崔与之讨论会,作主题报告:“崔与之生平诗文丛考”。12月31日,应邀在广州暨南大学作学术报告:“范仲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研究”。2009年学术活动4月15日至20日,赴杭州,参加海峡两岸宋学与宋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两个同财共居大家族的演变历程——宋代司马光家族与姚氏家族研究》。4月21日上午,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作报告:“杨家将研究”。4月21日下午,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作报告:“论考证。”7月13日至15日,赴洛阳,参加富弼学术讨论会,介绍论文《富弼〈三朝政要〉研究》。9月17日,赴临汾,在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期春秋读书会作报告:“论研究历史的基本功。”9月18日,在文理学院讲演:“宋代考试和官员任用制度”。2010年学术活动3月26日,赴杭州,参加国际中国科举史学术讨论会,作主题报告:“北宋榜眼考论”。选举新一届研究会理事会,被聘为顾问。9月25日至26日,赴太原,参加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纪念山西省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方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9月27日,在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院演讲:“宋代文化研究。”9月28日,在山西大学历史学院讲学:“治史方法略谈。”9月29日,在山西大学经济学院讲学:“四把钥匙与问题史学。”11月28日至30日,参加杭州举办的国际范仲淹研究会,提交论文《范仲淹、范纯仁诗文辑考》接受《时代人物》记者采访,谈“赵氏孤儿”。12月7日,在碑林博物馆作报告:“略论宋代长安历史文化”。2011年学术活动5月19日至21日,参加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揭幕典礼,并为新成立的宋研究中心揭牌。接受杭师大校长发的聘书,特聘为杭师大钱塘学者、讲座教授、国学院特聘研究员。5月28日,参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谭其骧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作主题报告:“吴越古地名探秘——从谭其骧先生的讲演说起”。8月12日至15日,参加延安举办的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研讨会,作主题报告:“刘敞〈杨无敌庙〉诗考释”。8月24日,给上海师大举办的全国宋史博士研究生班作专题报告:“宋史史料研究经验谈。”9月7日至11日,应山西省岚县政府之邀,赴岚县考察秀容古城,接受中央电视台拍专访片。9月23日至25日,参加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科举研究会,介绍论文:《宋人登科年代考》9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作报告:“谈治学的心得”。10月15日,赴山西汾阳市,参加宋代名将狄青讨论会,作重点发言。10月21日至25日,杭州南宋史会,提交《四库全书辑本辨伪——以李正民《大隠集》为例》11月6日,在陕西师大作《治学方法经验谈》的报告。11月25日至27日,赴广州,参加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岭南宋史会,作主题发言:“祖宗之法是实施庆历新政的武器——富弼《三朝政要》研究。”2012年学术活动6月,续聘为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10月20日至23日,参加浙江温州市乐清纪念王十朋九百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文体研究中心主办),作主题报告:《王十朋著作研究》,并接受温州、乐清电视台在王十朋故里的现场采访。11月17至18日,赴太原,参加山西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举办的“晋学内涵与学科构建研讨会”,作主题发言。11月23日至25日,赴四川成都,参加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杨业是党项人还是汉人?》。12月8日至9日,赴香港,参加岭南宋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作主题报告:《周世宗皇子失踪之谜——赵匡胤政治权谋揭秘》。12月10至11日,赴广州,参加纪念陈乐素诞生110年学术讨论会,作主题报告:《论四库全书本的缺陷》。12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并为范仲淹研究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范仲淹书伯夷颂与宋人题跋研究》。2013年学术活动3月19日,应邀赴香港理工大学讲演:“吕洞宾怎样从人到神仙”。3月20日,在香港孔子学院讲演:“考据是治学的基本功”。3月21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讲演:“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4月13日至15日,出席浙江大学、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第三届海峡两岸“宋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主题报告:“新出土的宋代古文字墓志研究——贾公直妻蔡氏墓志铭考”,并作大会学术总结。4月16日,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讲演:“积贫积弱?——宋代历史地位再考察”。4月18日,上海师大古籍所讲演:“考据是治学的基本功”(以宋代文献为中心)。

有文化的道路的名字有文化的道路名字,道路要怎么起名字呢,怎样起名才能显得有文化?显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这条道路所在街道的特色,怎样起一个有文化的道路名字呢?下面来看本文告诉你怎么给道路起名有文化的道路的名字道路命名要有文化内涵给人起名向来不是马虎事,给路起名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路名一定,就会和城市的历史与人文相渐交织。路名的好赖与否其实也彰显着城市主人的文化修养。我对哈密的路名早有腹诽,总以为除了中山路还有点历史味道、阿牙路还留着点乡土气息、广东路能显示援疆价值外,其它的大都乏善可陈,更别提那并不环城的环城路、一二三四五六的新民路、随口一叫的新建路、与安全不搭界的安全路、互相打架的迎宾路等,凡此缺失不一而足。可怜所受的教化居然没能帮我们取几个朗朗上口、能说可道的路名来。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文化积淀,二是率性而为。在中国的大小城市千城一面的时候,似乎只有路名多少还能保留一点地域特色了。如果我们实在无法阻挡城市以同样的面孔扩张,那是不是可以在起名儿的时候多费点心,让路名这张小小的城市名片能拥有别样的色彩?比如说吧,那个环城路东西段是不是叫回王府路或回王宫路更有哈密味道?往小了说,路名是城市形象的`一个方面;往大了说,路名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为政者应当广纳民智而不是闭门起名,或者就算闭门起名儿是不是也能文化先行?比如传统文化的仁爱路、信义路、忠孝路、崇文路;比如西域文化的高昌路、龟兹路、疏勒路、楼兰路;比如历史人物的班超路、左公(宗棠)路、林公(则徐)路、岳公路;或者组团式命名,如长安路、长春路、长治路、长宁路,最不济也可以拿内地的城市来命名,也可显示华夏一家。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就会产生感情,就像家一样,可苦恼的是对于这个家的成长和发展你却说不上话。一直担心新生的道路会继续被随意地冠名,还好,农十三师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将大营房区域的路名改成了红色路名,如延安路、井冈山路、瑞金路等,虽说也是闭门改名,并没有征求百姓意见,可这么改至少和农十三师自身的红色渊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样的路名自然就有了那么点红色的意韵和历史的深度,这算是重视和体现城市文化的明智之举吧。本人当然不是什么文化人,对文化也一知半解,更不能说照上面说的起个名儿才算是有文化,只是一点粗鄙的陋见,还是好歹给咱哈密的道路起个好名儿吧。有文化的道路的名字27月23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民政局了解到,本着“尊重历史、照顾习俗、含义健康、内涵丰富、一路一名、南北为路、东西为街、好找好记”的原则,该局拟对赛罕区内25条道路的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经过实地调研,反复研讨,聘请专家论证,初步确定了这25条道路的新地名。为了做到集思广益、择优而从,该局现通过本报将拟命名更名的道路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时间为7月23日~8月15日。(7月24日《北方新报》)呼和浩特市25条道路命名面向群众征求意见,笔者认为,此举值得称赞。在确定路名过程中,倾听民意不仅可以发挥公众的积极性,更可以挖掘城市特色和传承城市文化,道路命名应有城市文脉传承底蕴。城市路名是一种标记符号,反映出人们感知、认同、希冀的感情。有人说,如果把一座城市的历史比作鸿篇巨制,那么城市的街巷路名便是最好的章回佳题。的确,路名是城市空间的无声向导,也是反映城市风貌、展现其文脉传承的窗口。有许多城市的路名特色鲜明,如长沙的芙蓉巷、荷花池,杭州的孩儿巷、清河坊,不仅意蕴、内涵深远,而且听上去古意氤氲、百转千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地方新建了很多道路、街巷,有的城市曾创下一年新出现500多个新路名、地名的纪录,导致不少道路的命名都很俗套、雷同,不能反映城市文化底蕴。甚至有一些地方将道路命名权进行拍卖,最后道路被冠以企业名称,使得城市特色随之流失,城市文化根须因此被割断,陷入千城一面的境地,让人唏嘘。笔者呼吁,城市新建道路、街巷命名可以借鉴呼和浩特市的做法,广泛征求意见,让道路命名彰显更多城市文化底蕴。有文化的道路的名字3本报讯洛阳市区77条新道路要命名了。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获悉,自2013年至今,洛阳市新建或延伸道路共有77条,这些道路经过专家论证,已制订初步命名方案。即日起至本月31日,面向市民公开征求意见。新路名叫啥?请您提提意见。77条路|全部来自城市区此次新命名的77条道路,是从2013年起洛阳市新建或延伸的道路,其中涧西区13条、西工区16条、老城区2条、_河区1条、洛龙区28条、高新区10条、吉利区7条。记者在初步命名方案中看到,名单中大部分是新建道路的初步命名,包括西起衡山路、东至华山路的节约路,北起道南路68号院、南至道南路的锦远巷,北起滨河南路、南至开元大道的李贺街,东起天津路、西至青滇南路的木棉路。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延伸路,如自安康路向西延伸至宜阳界的滨河北路等。这些路名,有的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命名,如丽景巷、渠北路;有的是沿用当地居民习惯用名,如三家巷、大理巷;有的是以历史名人的名讳命名,如子美街、左思街;还有的是以乔木名称命名,如紫檀路、木棉路。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关汶江说,初步命名方案已由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市公安局户政大队、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等专家进行论证,待根据广大市民意见修改后,最后上报市政府研究通过。对于这些路名,市民若有相关意见或建议,可拨打电话63937134,或发邮件至,也可到市凯旋东路40号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反映。给道路起名|有文化有意境还得有文化味儿从1982年至今,洛阳市先后对1400余条道路、21个水系、457个新建建筑物和居民区进行命名。那么,洛阳市的道路究竟是如何命名的?对此,关汶江表示,洛阳市在制订城市区道路命名方案时,会针对各城市区的不同组团,制订层次化、序列化、组团化的道路命名方案,不仅体现出洛阳的地域特色,更注重洛阳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据介绍,洛阳市城市区道路共分为四个组团进行命名:第一组团为洛龙区,以突出历史文化、历史人物为主线命名,如厚载门街;第二组团为西工区、老城区和_河区,以突出洛阳古街文化为主线,兼顾邙山区域的花卉名称命名,如国花路;第三组团为涧西区和高新区,以突出城市名称、乔木名称为主线命名;第四组团为伊滨区,以突出消失的村庄名称为主线,兼顾伊滨区域历史文化底蕴命名,如诸葛大街。其中,路宽50米以上的主干道称为“大道”,如龙门大道、牡丹大道、王城大道等,突出洛阳特色,实现宣传洛阳的效果。此外,在洛河以南区域,东西走向的道路以“路”作通名,如政和路、太康路、关林路等;南北走向的道路以“街”作通名,如通济街、长兴街、永泰街等,以增强地名的指向性。法律依据: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指山、河、湖、滩等名称;(二)行政区划名称,指旗县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名称;(三)居民地名称,指街、路、巷、建筑物、居民住宅区(门、楼、户)、行政村、自然村名称;(四)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指桥梁、隧道、水库和各类台、站、港、场及名胜古迹、游览地等名称。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各旗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辖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发展改革、民族事务、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第五条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本市地名专项规划,经市规划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各旗县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根据市地名专项规划编制本地区的地名专项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六条地名管理坚持尊重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相对稳定,对历史悠久、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予以保护。第七条市和旗县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名档案管理,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第二章地名的命名与更名第八条地名命名与更名应当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一)符合地名专项规划要求,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经济特征;(二)符合被命名实体的性质、功能、形态、规模和环境等实际情况,含义健康、简明、确切;(三)地名命名不得实行有偿冠名;(四)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不得单独使用专名或者通名;(五)地名用字应当准确、规范、简明易懂,一般不得使用阿拉伯数字、字母和标点符号;(六)一地有蒙古语和汉语两个地名的,以蒙古语地名作为标准地名;(七)街、路、巷通名的使用规范:道路红线为24米以上,东西走向为街(大街),南北走向为路(大道)。道路红线为24米以下为巷。乡(镇)的街、路、巷的命名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八)符合本条例规定的街、路、巷,一般不予更名。第九条地名命名与更名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一)行政区划名称按照国家关于行政区划管理和审批权限办理。街道办事处名称,由所属辖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村、社区名称,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所在地旗县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山、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涉及邻市边界和国家另有规定的,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三)道路、桥梁、广场、公园、隧道等公共设施名称,由主管单位或投资建设单位申请,市区范围内的,经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旗县范围内的,由旗县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车站、机场等名称,由各专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征得所在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审批,报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五)住宅区、建筑物和申请门牌编码,由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立项前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命名,市区范围内的,由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旗县范围内的,由旗县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申报地名命名应当提交申请书,并说明命名的理由。申请住宅区、建筑物命名的,同时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第十条新建住宅区、建筑物的门牌、楼牌、户牌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排:(一)门牌号码,东西走向的以东端为起点编排,南北走向的以北端为起点编排,其他走向偏东的以东端为起点,偏北的以北端为起点编排;西与北侧为单号,东与南侧为双号;(二)楼牌号码,按自东向西或者自北向南的顺序编排。建筑物、住宅楼的单元门号按自东向西或者自北向南的顺序编排。户排号按楼层从下到上编排,同楼层从左到右编排。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古地名文化与城乡文明的关系内涵。2、研究意义,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文有关地名文化的研究综述怎知道更多办

地名文化景观研究的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究论文

1概况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东偏北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网络和地理条件,处于人流散集的边缘地带。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东棚板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西至北兴街、右司官口,东至内环路,面积。双龙巷保护区内的四合院住宅对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段现存张坊故居、陈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还有白衣阁、观音寺等宗教建筑群,是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段。

2在景观改造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如何挖掘双龙巷的传统价值,保持老街的历史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

双龙巷是开封古城内传统风貌留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历史上开封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繁华尽显之地。如何在设计上融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并且有机结合到当代,使历史的延续和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如何在业态比较丰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

双龙巷街区定位是集旅游、商业、酒店、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为契合这些业态和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双龙巷原有的生活气息,让当地居民依旧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

3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探讨

确立鲜明的“龙”“、宋”主题

双龙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双龙巷的景观也以这两兄弟开启大宋为主题。尝试讲述从宋太祖开国到定国、治国的历史,到后来大宋辉煌的历史成就。景观建设强调双龙街关于“龙”、“宋”的元素,展现千年大宋的伟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艺术等方面。

还原街巷空间肌理

延续历史街巷,恢复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创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融入历史肌理。双龙巷主巷全长520m左右,这个长度是比较适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游客驻足休憩,同时,依托这5个节点,向外延展,串联起周边巷道。

景观设计手法

双龙巷总体色调为青灰色,充分利用开封当地材料,街道铺装采用有历史感的条石和青砖为主。为烘托出双龙巷老街的气氛,铺装形式建议以采用大条石铺装为主,有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排水设施也都可以设置在条石下面,不会破坏街面的整体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场景可加入小青砖,采用多变铺装组合方式丰富平面效果。在关键节点适当点缀具有一定意义的地雕。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特色传统元素更是举不胜举,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这些带着浓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这些元素,采用仿古、做旧及情景再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双龙巷所承载的开封历史文脉。

种植设计

为保留双龙巷的老味道,确定现状树在满足市政管线建设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对于现状树普遍缺少养护和修剪的情况,都应加以修剪整枝;更换树形不好的'现状树。双龙巷的街巷相对比较狭窄,缺乏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为了尽量增加场地的绿量,必须采用规格相对较大的新栽树,大树的分支点也应超过3m,以免对沿街的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可移动式树箱,在增加绿化的同时又有灵活多变好组合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亦可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

4结语

通过研究与探析开封双龙巷景观改造设计思路,更加明确在历史文化古街区景观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构成条件,分析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的功能,协调好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统一和互补,协调好景观设施和传统老街生活气息的和谐关系。

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评析与开发建议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一、蜀文化及蜀文化旅游资源的涵义“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二、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②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③“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④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⑤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⑥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⑦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⑧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三、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①设立以展示蜀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标志形象。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作为标志的形象很多,但确立为旅游标志的形象应该具有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并能彰显文化。几年前,与三星堆考古齐名的金沙遗址震惊中国考古界,其间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更是让人兴奋不已,叹为观止。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为十二个火焰组成的圆环,内有镂空的四个“三组鸟”。“太阳神鸟”的形象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作为古蜀人崇拜太阳神的象征,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不仅是古蜀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激情洋溢,轻盈飞扬,极富美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它已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成都1060万人民的荣耀,同时,太阳神鸟作为古蜀文明的表现,具有作为成都旅游的标志物形象的特点和优势,能较好的突出成都的特色。②整合蜀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文化——商品——品牌——名牌”的轨迹发展,即通过“利用蜀文化优势——创造特色旅游商品——树立旅游品牌——打造精品名牌”来发展旅游市场。以蜀文化为主线,尽快整合现有蜀文化旅游产品,将分散的景点按一定的主题串连起来,根据其分布状况,推出几条精品线路:第一,古蜀文明遗址游:a.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水井街酒坊遗址。(成都市区内小环形旅游圈);b.新都区水观音——郫县杜宇的杜鹃城——温江区柏灌墓、鱼凫墓——双流县瞿上王城。(成都大环形旅游圈)第二,陵寝文化游:望帝丛帝陵——后蜀和陵——前蜀永陵——武侯祠——明蜀僖王陵。第三,诗歌文化游: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纪念园林——郫县扬雄庐墓园。第四,蜀禅文化游:宝光寺——昭觉寺——文殊院——大慈寺——石经寺。第五,道教文化游: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纯阳观。第六,古镇文化游: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西来古镇。第七,民俗文化游:文殊坊——宽窄巷子——民俗公园。第八,美食文化游:成都名小吃——成都茶馆——川菜——火锅。③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成都拥有像川剧、皮影戏、四川木偶戏、杨琴、金钱板、清音、花鼓、车灯等大量民间文艺资源,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对成都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成都还有大量的民间制作工艺,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如:成都的蜀锦绚丽多彩,美如云霞,是我国织棉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与云锦、宋锦并誉为中国三大名锦。蜀绣更是驰名世界,它与苏绣、湘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此外,漆器久负盛名,金银丝织品、瓷胎竹编闻名遐迩。成都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制作工艺,因此,探讨如何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把民间艺术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进一步保护民族工艺和民间艺术,提高民间工艺品制作水平,尤其是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竹丝画、树皮画等工艺。其次,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旅游商品生产。此外,还可建立成都蜀文化工艺美术展览馆,一方面,为国内外旅游者充分展示成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欣赏、购买的场所。④举办形式多样、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节庆活动既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活动,更是旅游娱乐的重要形式。节庆己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品牌。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享受,各种节庆活动己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应举办极具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以独特的形象吸引区域内外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节庆活动也为蜀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都江堰的“放水节”就是一个以水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都江堰千年水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另外,蜀文化精品展、武侯三国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古蜀和三国文化的厚重;草堂人日吟诗会、“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等活动则体现了唐代诗歌文化的典雅,反映了四川成都的民俗文化特色。蜀文化中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更多、更具吸引力和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如:以“永陵”为载体,依托王建墓24乐伎石刻,复原制作其乐器,创作一台“蜀国弦”或“蜀宫伎乐”,作为永陵博物馆的经常演奏曲目可以恢弘“古代东方世界的音乐之都”的特色;以“金沙”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可以展示古蜀文明,成都已推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金沙》音乐剧和极具特色的《梦回金沙》的4D电影。并于2009年春节开始打造首届金沙太阳节,推广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

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优秀论文

摘要 :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进行了解析,园林景观设计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要体现地域特色,因此在设计中要融入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素材,并进一步继承发展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在表现地域文化时要遵循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地域文化的解析包括文化元素解析、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历史场景解析。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影响,并随着它们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固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园林和工程的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的地形、植被、建筑等进行计划性、人为的改造。使城市景观设计趋于合理,园林景观能保护生态环境,有观赏价值,又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有紧密的联系,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园林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园林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才能使其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地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1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1.1园林景观设计创作的来源是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包括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这二者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独具特色的素材,地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其呈现地域特色。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对地域文化进行筛选和挖掘,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现象,使园林景观呈现地域文化的魅力,独树一帜。

1.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

好的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应该结合现代文明挖掘吸收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使园林景观极富张力,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历史韵味。游客在观赏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独特的地域文化,又能体会到当地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智慧、文化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

2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自身地域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时要突出地域文化,使其变得灵动、绚丽。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地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不利于先人精神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把传统地域文化融合到现代的园林景观中,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传承和发展。也能使园林景观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创新感,丰富了其内涵,提高了其艺术价值,因此园林设计体现地域文化既是建设特色城市的要求,也是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必然选择。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原则

3.1独特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就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这样才能丰富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其营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氛围。

3.2整体性原则

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环境有密切联系,地域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融入当地环境中,呈现协调性、一致性。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体现地域文化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且要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园林设计要从全局出发,要合理规划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注重对当地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使历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4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

4.1文化元素解析

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具有自身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使其呈现独特性。但地域文化元素种类形式丰富,不能毫无选择的堆砌在一个园林景观上。而是要认真挑选、规划,使其与园林景观充分结合,相得益彰,既能呈现传统地域文化,又能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地域文化元素整体或一部分直接设计在园林景观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椰树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海南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浓厚的南国风情。眉山是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故里,这里的园林景观处处都有苏轼的'诗词,体现了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

4.2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

除了把地域文化因素直接设计到园林景观中,也可以把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抽象、简单化的加工,在园林景观中只保留其抽象轮廓、视觉形体等。这种园林景观设计使其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特色。如秦皇岛奥体公园中的海鸥雕塑,并没有详细刻画海鸥,只是用抽象的手法、流畅的线条勾画了海鸥的大致形体。流畅的线条、简单的造型、展开的翅膀在展现海鸥这一秦皇岛海滨城市特有的事物之外,雕塑本身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手法既使雕塑发挥了标识秦皇岛海滨城市的作用,又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4.3历史场景解析

当地的历史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也应该融入历史元素、历史场景。历史元素包括地域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场景,园林景观通过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观赏者者联想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在感悟历史的同时,也会体会到园林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浓厚的地域特色。如黑龙江的尚志公园、王府井大街的雕塑等,都是在景观的地面、墙上、木桩等地方展现历史场景。这些历史场景的融入设计,使园林景观具有特殊性,甚至成为获得当地人历史文化认同,吸引游客的点睛之笔。

5结束语

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解析,既能增强园林景观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使其具有独特性,从整体上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促进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直接保留完整、典型、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建筑。也可以抽取典型元素符号,用现代手法把它们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使园林景观既有观赏价值、艺术特色,又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翟梁,梁春飞.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江西建材,2016(10):213-217.

[2]王博.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农技服务,2016(05):246.

[3]周晓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吉林农业.2015(02):107.

[4]杭慧.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7):316.

作者:吴富荣 单位:厦门贝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美国地名与文化毕业论文

可以尝试一下,1《欧美沟通非语言文化的异同》2《美国的同性恋文化》3《美国的橄榄球文化》4《铁汉精神与海明威以及美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5《从<第一滴血>到<星球大战>看美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

1.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2.论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3.论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运作 4.论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王广振).

英语 文化 论文的题目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即 毕业 论文写作第一步,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 文章 写作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议论文 语篇衔接词 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 3. 圆满的精神之旅——重新解读李尔王的一生 4. 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 5.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6.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自然主义特色 7.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8. 隐喻在 商务英语 中的应用及翻译 9. 惠普公司和联想公司 企业文化 对比研究 10. 网络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词汇构成特征 11.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主义 1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13.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谚的翻译 14. 以黑人女性主义解析《日常用品》 15. 言语行为理论在公示语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二) 1. 探究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2.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隐喻的理解 3. 浅析汤姆·索亚性格特征 4.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5. 浅析商品 说明书 的翻译 6.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美文化的嫁接 7. 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幽默翻译 8. 冰山下的真相——运用冰山原则分析海明威的《五万大洋》 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谈判策略的选择 10. 美国 广告 语中的文化价值观探析 11. 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2. 简述现代英语流行语 13. 从《毕业生》看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 14.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策略 15. 浅析论英国工会在战后英国政治重建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16. 新闻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三) 1.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语音及拼写之差异 2. 英汉词汇中色彩词的语义 3. 来源于地名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映射 4. 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及方式 5. 汉英文字发音特点对比 6. 关联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 7. 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 8. 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 9. 中美 家庭 教育 的差异 10. 中美版权侵权行为结构的差异 11.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 12. 谈中美两国地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几点差异 13. 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14. 中美刑法因果关系的差异 15.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 1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5.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6. 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美国的文化是独特的因为它是培育、形成与发展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典型的(特性)美国。主要的因素使这个新国家,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是困难的环境中,种族多样性(多民族)和多元宗教,这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在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仍然是影响美国文化1。粗糙EnvironmentThe早期移民英国的清教徒定居在美国的东北部。那里的环境很恶劣,但他们认为穷人土地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所以他们选择了沿海岸的地方。从1607年到1892年,边疆是进一步向西推进。美国边境由相对不稳定的地区的美国,通常发现在这个国家的西部。寻找一个土地的拓荒者的丰富的资源和土地的承诺、机会和自由。实际上他们寻找更好的生活。因此个人主义,自力更生,机会平等或许是最密切相关的值与边疆遗产(遗产)的美国2。民族DiversityThe美国人口包含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民族来自许多种族,民族,宗教。人们称美国为“熔炉”和占主导地位的人是英国人。美国是由黄蜂+毫米,白色,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加上中产阶级和男性。在历史上,人们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冲到美国三次。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美国的,后来在不同的文化中被混合在一起。因此,独特的美国文化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价值观3。复数religionThe美国基本信仰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个人实践自己的宗教中心的宗教在美国的经历。各种各样的种族背景产生了宗教多元主义;几乎所有的宗教的世界现在在美国练习。基督教(基督教)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美国和新教(新教)是支配(主导)。任何个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向上帝直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共享相同的想法。根据新教,许多新的和不同的解释形成产生不同的宗教派别。教会是独立的和美国的宗教不再是宗教seculars。许可证制度实践的宗教和政治权力是单独的形式的宗教。所以有更多的宗教在美国比在其他国家4。当前影响: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持续影响的三个元素在当前美国社会。美国家庭通常是父母和他们的未婚子女。中年和老年人通常不生活在他们结婚了孩子。很多美国人住在移动房屋的房屋在建造与车轮。他们可以移动。这个人在美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渴望开始新的生活在一个新地方。相当多的人改变住宅(住所)每年。美国人平均一生中移动十四次。勇气去尝试新事物一直是美国人的特点。美国民主意味着多数规则,但这也意味着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有一定的自由,美国承诺将其所有公民和少数群体的成员不能否认这些权利投票的多数。美国人也喜欢参与许多挑战活动和运动来显示他们的冒险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受到美国历史上的传统。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培养、形成与发展的主要三个因素,粗糙的环境、种族多样性和多元宗教和仍然是影响和由他们决定现在

关于地名文化研究的论文

给你一篇范文,自己参照着写。临海市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濒临东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古为章安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自唐以后,历代均为台州府治。古城墙、古街区、古庙宇、古塔群,古风蔚然。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深远,文脉犹存。临海古迹,首推两座古城,一是临海古城,一是桃渚抗倭城。临海古城墙始建于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山水城相依相绕,雄伟壮观,人称"江南长城"。古城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巾山塔影,东湖毓秀,唐代古刹,明清街衢,无不令人神往。另一座古城桃渚抗倭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戚继光曾在此屡败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东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桃渚千峰竞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里,已由国家地矿部列入“浙东雁荡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将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临海文教,始于汉晋,兴于唐,而盛于宋明,源远流长。自唐以降,临海即为台州文化中心,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年文脉,至今犹存。屈晃、谢灵运、顾况、骆宾王、郑虔、朱熹、尤袤、王士性,都为一代文宗。唐郑虔为广文馆博士,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有骆临海之称,他的诗集称为《骆临海集》。朱熹在临海办学讲学,在东湖小瀛洲建上蔡书院,并手书书院匾额。明代杰出地理学家王士性,著述颇丰,在人文地理方面成就高于徐霞客。史载,仅宋一代临海中进士者二百十七人,在全国各县中居第五。台州学院位于临海市,是台州唯一的本科院校,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大学办学基本格局。学校办学基础扎实,成果显著,以2005届毕业的01历史本科班为例,学士学位授予率达百分之百。临海三百里奇山秀水,风景绝佳。宋代文天祥过临海,赋诗赞曰:"海上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清代冯赓雪赞之为"风景直冠东南"。武坑峰林、石柱桃江、龙湾海滨、牛头山湖、珊瑚岩奇观、永安溪漂流,以及浙东南第一高峰的括苍山,主客之景皆佳,四时之赏不绝,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临海盛产柑橘、茶叶,柑橘历史悠久,主要品种为无核橘,产量居全国首位;“临海蟠毫”为全国名茶之一。真丝绸衣、漆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闻名全国。临海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濒临东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盛产柑橘、茶叶,柑橘历史悠久,主要品种为无核橘,产量居全国首位﹔“临海蟠毫”为全国名茶之一。真丝绸衣、漆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闻名全国。境内风光秀丽,主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东湖、中山、古城桃渚等。桃渚千峰竞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里,已由国家地矿部列入“浙东雁荡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将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2006年9月,临海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的考证,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 2 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一、汉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二)、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三)、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代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成为最大的行政域。宋代又改“道”为“路”。古中国由于朝代更迭,地名经常改动,故而同一个行政区域往往有好几个名称,给后,带来了不少麻烦。“省”的行政区划始建于清朝,中华民沿用之。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调整变革,定为:省、自治区、特区、自治州、市、县、区、街道、镇、利。

1,巩义地名的由来: 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取巩县的“巩”字与孝义的“义”字,改名为巩义市。 巩义市是县级市,体现在行政级别上是,行政级别分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县级市是介与县处级与厅局级之间的一个行政单位,再具体地说就是巩义市市长正常上调,只能是副厅局级。 孝义不是现在的孝义街道办,而是原来的孝义镇,是巩县县城所在地。 2,巩县地名的由来: ——看视频回答问题:“巩”字的由来;巩县的由来: ——看视频:东周故城: 在我国古代,洛河西岸的邙山是很有名气的。 《竹书纪年》这样写道:“帝喾高辛,在洛西邙山。” 夏时称为为“夏伯国”,商为“阙巩国”,周为“巩伯国”…… 风雨磨蚀,沧桑巨变,这些远古遗迹或掩埋于地下,或烟灭于岁月的风尘之中,时至今日已无处可寻。 而建于战国时期的东周国都遗址,历经二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今天还能寻觅到她的一些踪迹。 出字幕:东周故城 主持人现场口播: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巩义行》。 我现在是在洛河西岸的邙山头上,这里是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在我身后大约三公里处就是巩义市市区,而我脚下这块土地却是巩义市最早的都城—东周故城。 东周故城背依邙山,面向洛水。东有洛水环绕,南有黑石雄关,西北邙山为凭,地势十分险要。遗址由西向东渐次倾斜,直逼洛水西岸。由于岁月的变迁,以及历史上洛河的改道,东周故城的东城墙早已冲毁,而建在山顶上的西城墙现在还存有大约一公里,城的南部和北部紧邻沟壑,整个城廓呈正方形。 采访:退休教师 康靖 东周这个建城的历史,现在来计算是在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他的幼子班,来巩县建立东周王城。东周故址,东周故城,是个很长的城池。 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东周武公被秦所灭,秦才在这里设置了巩县。这就是说:东周故城遗址,是最早的巩县城。 主持人口播: 作为东周故城,它的宫建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街道布局又是什么样子?《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周赦王时筑巩城,围五里二十步,高八尺。"描述简单到只知其轮廓。 采访退休教师康靖: 据史料记载:这个城池有七里四十八丈,西至邙山,东到洛河滩,根据现在这个估计,巩县城的东关在(现在)大堤的东边。过去洛河不是现在这种走势,她是从黑石关沿着东边的山岭,紧逼着孝义这个沟到白河,顺着流到石灰务。1366年,当时发大水,又遇到地震,几十里的大堤从黑石关决口,河水顺着黑石关到康店、焦湾,一直到现在的庄头,转回东边又流回旧道。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昔日东周故城的模样,只能从不断发现的周、汉时期的陶片,小规模的竖穴土坑墓和一些豆、鼎、鬲、壶的殉葬品,证明着这里人类生活的久远。 在东周故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块儿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的台地,上面建有一座“巩王阁”,因其通身红色,当地群众也叫它“红阁”。“红阁”建于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红阁基座高1米,面阔、进深都是米,通高10多米,共分三层。在红阁南侧第一层正中间,镶嵌一方石刻,楷书“东周巩王阁原委”,记述了东周城的沿革等内容。 到了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地方官兵在东周故城的西城基上再砌寨墙,城墙10到15米高,2米多厚,现在还剩400多米长,同时还辟了城门,在寨门的上方镶有一长方形石碑,上书“东周故址”。 清朝著名诗人陆昕看过东周故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来又买野村寥,不见东周气象豪。 一片河声趋洛芮,四围山色压成皋。 严陵滩急星辰动,杜子祠荒草木高。 独有平津桥畔柳,年年春水击渔刀。 主持人现场口播: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东周故城早已湮没。邙山无言,洛水东流,只有这千年不变的山川地貌留给人们无限遐思。 ——提问学生: ——答案: 商朝时叫阙巩国,都城在斟寻(芝田镇稍柴村一带),周朝时叫巩伯国,都城在古东周(康店)。 公元118年,周朝灭亡,秦统一,设置郡县,改巩伯国为巩县,县城(康店)。 3、孝义地名的由来: ——处理家庭关系的三个原则: 严慈;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抚养孩子 孝:孩子对父母的爱,服从父母的意志,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作为学生最大的孝,就是长大成人成材,长大是年龄上,成人是成为社会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人。 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诚信,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兑现不了,主动及时说明原因。 ——孝义地名的由来:原先叫枣园,自从田家三兄弟与紫荆树的故事后,皇帝封此地为孝义保,沿用至今。 ——看视频回答问题:田家三兄弟的孝与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看视频:孝义与紫荆树的故事: 今天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统称孝义。中国民间著名的 “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汉朝以前,这里原名叫枣园。东汉章帝年间,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汉。田家有三个孩子,分别取名田真、田广、田庆,因为兄弟和睦,同心协力创业,所以家境十分兴旺。 田老汉的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荆树,每年春夏交替,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叶,开得十分鲜亮,倒映在清澈的洛河上,像一片五彩云霞,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有一天,田老汉病了,他自知生命将尽,就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说:“人生在世,要以勤俭为本,孝义为师。我走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三人一心,黄土成金,这就是兴家之道。” 谁知田老汉刚死不久,三个媳妇就闹起了家务纷争,并且越闹越厉害。兄弟三个没有办法,只好商量着分家。庄园、田产、牲口、农具一打三分,好不容易分停当了,最后一看,庭院中间这棵高大的紫荆树还没有分,三个媳妇互不相让,吵到半夜,最后决定将树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天明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当一家人拿着工具来伐树的时候,仰头一看,惊呆了!只见一夜间满树的红花败了,绿叶枯了,紫荆树死了! 一棵红花绿叶的大树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说:“这棵紫荆树是咱田家兴旺发达的象征,树兴旺,家兴旺,老父亲临终,再三嘱咐咱们要和睦相处,振兴家业, 老人尸骨未寒, 咱们就闹起了分家,这棵树是替咱们羞死的!”说罢就号啕大哭起来。老二老三也哭起来,媳妇们再也不敢说二话,跟着哭了起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三个媳妇发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后谁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轰!” 语音一落,只见满树的红花重新绽放,紫荆树真的又活了! 从此,田氏三兄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重振家业,并为乡里乡亲办了许多善事、好事儿。人们为了纪念田氏三兄弟的孝行义举,就把枣园改称为“孝义”。 紫荆树死而复活,田家从闹分家到重振家业,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间最朴素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提倡的是“孝悌”和“仁义”,而“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恰好形象地演绎了“孝”和“义”的重要,因此,古代多种典籍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进而把“三荆同株”、“田真哭活紫荆树”作为形容“兄弟情深”和“兄恭弟让”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章帝年间,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汉章帝在洛阳听到这个故事后,大加宣扬,并亲赐“孝义”之名。 巩义市政协委员田文年: 孝义这个名字来源于东汉年间,大概是东汉九年。当时家里庭前有棵紫荆树,兄弟三个真、庆、广,对老人比较孝。正好汉章帝坐位期间,由于皇帝的几个兄弟不太吻合,也在争权夺位。所以当咱们这里三田的事发生以后,皇帝为了教育弟兄们性义、行道、和睦,处理国家大事,就以田家三人哭活紫荆树为典范,在满朝推广。从这由来,汉章帝把原来的枣园封为“孝义”。 以后,这个故事经过加工,以文字、戏曲、雕塑、绘画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三田的故事也随之载入地方志史册。 其中,孝义出土的重刻三田碑刻,记载了明朝邑侯朱胜题写的八句诗: 紫荆一株,别籍三涂;夜谗议砍,晓辄憔枯。 因感更合,其花再苏;孔怀之道,人当是图。 孝义,也因三田的故事而闻名。隋唐时,孝义称为“孝义驿”,梁时称为“孝义宫”,清代随着人口增多称为“孝义镇”。 退休干部范崇宪 古代,围绕孝义村周围行政机构的新置,都始终保持着孝义的名字。在隋朝叫孝义驿,是官方管理的军事和交通要道;明朝叫孝义保;清朝叫孝义镇。孝义的名字始终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孝义有着很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家庭道德走向社会美德,核心就是团结和谐。 解放前孝义的西寨门上还有“三田故里”的匾额,解放后,在孝南、孝北先后出土和发现了三田墓遗址、玲珑八角井遗址、三田遗址、三田遗风等碑刻。 今天的孝义,仍有田姓人家居住,在孝南、孝北的许多地方,仍有三田故里的匾额和壁画,尊老爱幼、兄恭弟让等已深深扎根孝义人民心中,三株同荆的故事还在世世代代传唱。麻烦采纳,谢谢!

泉州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同时,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文博工作也就尤其重要。 多年来,泉州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指导,落实文物保护“四有五纳入”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受到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国家、省、市财政投入资金,海外三胞积极捐资,灵山圣墓、天后宫、洛阳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襄祠、府文庙、威远楼等省级以上文物全部得到维修,其周边环境也普遍得到整治。文物发掘和考古不断有重大突破,如宋代古船的出土、明代锡兰王子在泉后裔世氏的发现等等,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极大丰富了泉州文化的内涵。同时,文物保护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结合,使文物的开发利用得到发挥。 泉州的博物馆主要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佛教博物馆、泉州南戏博物馆、泉州南少林博物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始创于1959年,是中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反映了12至14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显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泉州市进行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991年2月15日,新的海交馆在东湖之畔落成。新馆主体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的船,象征海外交通这一历史主题。展馆陈列着泉州出土的各种海交文物,并配以大量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尤以数百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最为珍贵,也是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这些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作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个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交融的真实历史情况。

  • 索引序列
  • 地名文化论文
  • 杭州地名文化研究论文
  • 地名文化景观研究的论文
  • 美国地名与文化毕业论文
  • 关于地名文化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