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论教师作为研究者论文

论教师作为研究者论文

发布时间:

论教师作为研究者论文

关于教师的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或在出乎意料和未可预知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即时调整、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更优化的教学行为谋求更优化的教学效果,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这种修正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它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教学行为,即时修正

教学实践的常规之外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教学情境是预设的,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规定的课程去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的对象是学生群体,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要遇到出乎意料的事件,还要通过不间断地感知、分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表情等课堂反馈信息来判断当前教学行为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迅速思考并即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思考活动可能发生在突发事件之前、之间或之后。事件发生之前教师所进行的思考活动,体现的是教师思维的预测性品质;之中发生的思考活动,体现的是教师的实践智慧;之后的思考活动,可称之为“教学的反思”,体现的是教师思维的批判性。本文所探讨的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当下学生的反应,或在出乎意料和未可预知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即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不研究事件发生之前的预知和事后进行的反思。

一、对教师即时修正能力的理解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教学行为本身作为思考对象,在对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基础上,即时调整、修正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这是教师提高自我省察水平,优化行为体系,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致使教师必须即时修正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设计上存在缺欠、教学环节把握失当等;也可能是学生个人或集体的主客观原因,如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认知错误、心理迷茫、故意给老师出难题等;更多情况是突发性的或未可预知的情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如雷电、身体的突然不适等。上述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运行轨迹偏离预设的教学方案,教师就必须做出恰当且及时的反应,调整和修正教学行为。因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修正,应该是即时的,也是经常性的、必然性的。它是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只有身临其境,直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正确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和情境因素,才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谋求教学实践与情境的动态平衡。

主导、指导教师即时修正课堂教学行为的,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由公共理论、原理提供的,而是基于教学实践情境对原来理论、原理的重新解读,是个体对教学实践过程的认识、省察和对实践结果的反思、批判中形成的隐性知识。例如,当一位数学教师听着一个孩子的问题时,他发觉自己思维混乱,同时有了点直觉的理解,却又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这一问题“在书本中”无法找到,如果他想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采用一种即兴的办法,在情境中发现并检验自己的设计策略。

“实践性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和简约性,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既不同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属性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知识,也不同于某种技艺,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学、不可复制的知识,因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行为表现及实践结果都是不同的。不过,实践性知识最终要通过某种知识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可以抓住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指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一特定行为的一切可能性逐一列举出来,并进行适宜的选择,从而引导教师通过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省察、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修正与优化,例如,运用微格教学提供教学情境进行“片断化”行为训练,就是很有效的手段。

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修正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三个阶段。起点是自我实践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其中间环节是自我实践中自我省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其终结是个体实践中的自我更新,其表征是教师对自己行为方式的修正与优化。如此循环往复,伴随老师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其结果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二、即时修正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反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而产生困惑,通过把困惑作为问题来研究,进而产生相应的对策,据此不断调整、修正、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助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这符合当下“课堂研究”理论与实践视阈下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是实践视角下的课堂研究。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预先设计教学方案,还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更新自我,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具体化。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就是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职业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对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与矫正。

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本身就是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过程。教师主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整体把握自身的思维和行为,以更优化的行为催生更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即时修正,能够强化教师的职业角色认知。一般认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点是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从上述能力的关系上看,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核心环节。教师要通过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就要不间断地、自觉地对自身教学行为、教学理念进行积极主动的省察、反馈、评价、控制、调节与修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行为与效果的更优化。为此,教师要具备下列角色特征:

1、学习者。教师要学习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等,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2、省察者。教师要善于对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经历和内心体验、对课堂任何突发事件的处理,予以解释、分析和研究,并使之成为一种工作、生活方式。

3、协作者。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协作者、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是课程教学计划的积极实施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专家、学者之间进行沟通,成为平等合作者和交流者。

4、研究者。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本身就是自我行为研究。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科研活动使教师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使自身的人性更加完善,教学活动更富于个性化。

三、即时修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社会生活及科学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加之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一些传统的教学形式正在弱化并走向消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传承,是教师群体共同的紧迫任务。传承人类祖先探索“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积淀的教学艺术瑰宝,创新具有时代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本路径就是广泛地学习,学习教育领域内先贤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其他领域内的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因而,要大胆地学习、消化、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教学艺术,这样一来,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失败的风险就会降低,教师专业化程度就会迅速提高,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即时修正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就更自信了。学习积淀之外,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学校要积极营造一个创新型、学习型的教师工作环境。外部环境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能力发展的平台,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但这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私事,它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和引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构建一种重学习、重交流、重反思的校园文化氛围。

2、教师要学会省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志。教师要善于省察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教学方法特征、教学技巧水平以及个人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摸索并形成与自己人格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体系,最终浓缩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相长。

3、教师要善于在教研活动中实现协同发展。不同的教育理念、思维特点、工作经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决定了教师群体教学风格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正是开展教研活动、协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宝贵资源。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共同探讨教学实际问题,互相提供参照物,从而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相观而善”,扬长补短,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心态。教师必须打破自我封闭,要以平等、开放、积极、坦诚的心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才可能使集体教研活动富有成效,使教师群体在建设性的发展共同体中共同成长。

4、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对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修正今后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更要注意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经验积累,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由于职业倦怠等原因,更容易导致教师凭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化行为模式,将富于创新挑战的教学行为禁锢于思维定式之中,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就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批判意识、修正与优化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引导教师对教学过程具有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各种机会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反对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反问、追问来激发反思意识,创新教学理念,修正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瑶,王艳玲,李玲.教学反思途径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M].郝彩虹,张玉荣,雷月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王鉴,宋生涛.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3(11).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6]朱晓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行动研究者论文、需要我 来搞定的

新课改理念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的教育理论论文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管理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引路人,给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机会,为引导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线索,让学生愉快自然地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由他律变自律,使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并制定奖励措施,组织课堂学习,讨论,做好学生记录。

2、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进行探究性教学,打破‘教师中心论’,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提出问题,做好汇报和总结,针对数学教学,我们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引导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3、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不应守着‘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变为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一轮课改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堂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研究工作将使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断得到加深,并且使课程的核心渐渐呈现在教师的视野中。

5、由原来的执行教学者变为课堂教学的决策者。

从课改要求看,课堂教学将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学生。以前也是。

但我们采用的一样讲、一样教、一样管理、一样要求、一样评价方式、一样态度,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增加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因人而移,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我们要用爱去教他,用心来引导他、理解他,学会宽容、学会分享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适时对他们以鼓励,因为鼓励就是动力。

二、数学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先要了解删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分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转变自己的角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1、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把握教育界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勇于参与诸如微格教学、学案导学研究等适合教师操作的教学研究。

2、坚持自我学习与进修。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参加集体学习、听课、评课,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活动,以促进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4、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优化课堂。

角色性质

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或者说,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

研究生写论文导师作为第几作者

第一作者只能是1人,即其一。

1、第一作者应是导师或者学生,每个学校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有的学校也可能不作要求。

2、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发表的论文,前2篇一定是导师为第一作者。为了对论文负责,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导师要为通讯作者。这些并不是硬性规定的,各校具体操作可能会不同的。

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当然,应当清晰与通讯作者、第二、三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署名权的问题。

扩展资料: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2、贡献作者:

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

3、署名权利: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硕士生发表论文,原则上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这个规定引起了研究生的不满和投诉,实际上涉及到科研工作中的道德和体制问题,需要仔细辨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不可以同为第一作者

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只有一个,就是发表论文时,写在最前面的那个作者,后面依次是第二作者,第三作者。

当浏览期刊杂志的时候,当评职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希望成为第一作者。因为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当然,应当清晰与通讯作者、第二、三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署名权的问题。

扩展资料: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

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您是否属于直投。如果是直投的话,是不用把导师挂在第一作者的。当然如果您的学校不是很好的话,挂导师的一作可以增加论文通过审核的概率。如果您不属于直投的话。那么硕研一般是需要导师挂一作的,而博研则不需要的如果您有其他相关的问题,欢迎与我进行交流。

真实写作人是第一作者.你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你要考虑这样你还能不能毕业.

为什么赞成教师成为研究者论文

师之传道授业解惑者

所有教师必须要在保证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从事科研工作,这就是教师即研究者。1、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2、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由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

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位置上的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本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知识经济社会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

2、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所决定

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

3、由教师群体的本质所决定

教师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群,教师都有教育研究的理想倾向。 给教师营造一个学习、研究的学校文化氛围,让教师进入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熏陶过程。

对教师来说,在这种状态中,要逐步学会以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状态。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离不开研究儿童,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是没有实效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虚构的成长。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研究儿童。尤其是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换言之,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看懂”儿童,找到有效支持儿童发展的策略。一、研究儿童应该指向儿童的发展需要有些教师研究儿童通常指向儿童“现在”的兴趣、需要,而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的今天与昨天相比,发展在哪里?儿童未来有何发展需要?只有清楚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什么,教师的指导才是有依据、有实效的,才不至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的纷争中。才不至于盲目跟风。在一次研究儿童的现场,一名“执着”拼图的幼儿引发了大家讨论。有的教师认为,这名幼儿做事投入、积极、坚持,教师应支持这种行为,不应干扰、打断幼儿。而有的教师认为,拼了这么久都没拼成功,是否意味着幼儿的拼图思维和技巧需要改进、优化,说不定幼儿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帮助。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这名幼儿的发展需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对这名幼儿而言,是支持其继续、专注地拼(但或许仍然不成功)有价值,还是帮助其改进拼图的思维和技巧更有价值?对一个坚持了很久、思维受阻的幼儿来说。也许“改进”更有价值;对一个不太专注于活动的幼儿来说,专注本身已经很有价值了。事实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让教师两难的情境是常见的。一方面,儿童长期发展的全面性与儿童某一时刻发展的局部性并不平衡。从长远看,儿童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但在某一具体时刻,儿童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各个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如,相比之下,有的儿童更需要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有的儿童更需要发展身体运动能力,同一活动对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价值。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得立足于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二、如何做儿童研究者(一)有研究精神我们曾经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如何研究儿童,比如。直接研究儿童,从学科入手研究儿童,从家长人手研究儿童;通过谈话研究儿童,通过活动研究儿童。通过作品分析研究儿童等。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具体的研究疗法并不一定要统一,因为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大家要形成共识:幼儿园教师应该拥有研究儿童的精神。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精神首先表现在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儿童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掌握了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难以真正地研究儿童。研究精神还表现在发现问题之后,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有证据的答案。比如,我园一位年轻教师发现,一直以来幼儿能否复述故事是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常采用的一个评价指标。但能够复述故事的幼儿,并不一定理解故事;而不能复述故事的幼儿,也未必就不理解故事。“复述一理解”问题困扰着该教师。后来,该教师发现能否复述故事和是否理解故事是幼儿学习故事的两个维度,她自己的困惑源于一直从一个维度来理解幼儿的故事学习。如果从两个维度来理解,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最终该教师绘制了一张“故事学习中的儿童”图(图1),能够清楚地看到四类儿童的发展状况:有的儿童不能复述也没有理解故事(A),有的儿童能复述故事却没有理解故事(B),有的儿童不能复述却理解了故事(C),有的儿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故事(D)。随后,这位年轻教师发现图例虽然很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却只涉及四类比较“极端”的儿童,更多的儿童处于中间状态,那么,如何去解读A、B、C、D之外的儿童呢?此外,故事学习(教学)中的评价指标也并非仅有“复述”和“理解”,比如,儿童在故事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是否能够“表现”(表演)作品等,是否可能有一个三维的“故事学习中的儿童”的示意图呢?于是,该教师准备继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我们看来,这位年轻教师是有研究精神的,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探寻问题的答案。虽然儿童学习故事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也习惯了用能否复述来评价儿童的故事学习,尽管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不能单凭这一点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水平,但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研究精神不在于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多少,不在于研究话题的新旧,不在于最终结果有多大的轰动效应,而在于教师在研究儿童过程中是否有探索、寻找问题答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二)有儿童视角有儿童视角,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每一项工作(不管是不是直接指向儿童的T作),都应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来想一想、试一试,并充分保障儿童的权益。不管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儿童权利公约》里所指出的一样,儿童也是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幼儿园教师应该拥有儿童视角,不仅仅是因为儿童需要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利。儿童视角要求幼儿园教师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考虑到儿童的声音、儿童的立场。比如,在规划活动区角时,有儿童视角的教师会去倾听儿童的声音,甚至让儿童设计,或者在规划前注意观察儿童兴趣、需要。根据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规划。活动区的数量、内容、形式都尽量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需要,对儿童是适宜的。而没有儿童视角的教师。则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等来规划、设计。(三)能“看懂”儿童对于如何“看懂”儿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是我园的一些探索。有研究者(Shulman,1986)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在认真地学习了这个理论,并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误区之后,我们发现这三者相交的部分就是研究儿童发展需要、“看懂”儿童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单纯地增加某一方面的知识(如“关于儿童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看懂”儿童,而应该是增加三者的交集部分(图2)。比如,对于研究儿童的坚持性这一问题,不仅要观察、了解儿童关于坚持性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坚持性不够的表现、原因等内容(即“关于儿童的知识”),还应同时结合不同的学科、领域,如身体运动中的坚持、美术活动中的坚持,以及身体运动、美术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幼儿发展过程与坚持的关系等(即“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还应考虑到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儿童的坚持性,什么样的方法会破坏儿童的坚持性(即“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当然,在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儿童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同伴关系,甚至儿童未来将入什么样的小学、会与持什么理念的小学教师接触等。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论文题目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数学 教育 领域的一个 热点 问题。我精心推荐的一些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1、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浅谈信息学奥赛辅导策略 3、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4、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5、算法与程序设计 教学 方法 探讨 6、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困难的讨论 8、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9、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10、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11、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12、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1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14、算法与程序设计之我见 15、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6、高中新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究 17、如何在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1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19、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点评 20、让LOGO语言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21、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22、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新探 23、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24、以情促兴 以兴促行 以行促果——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学 25、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运,有效实施任务教学 26、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学习模式Big6的应用 27、“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8、异构校园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 29、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30、初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1、优化导入技巧 让课堂“活”起来 32、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点尝试 3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34、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35、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做博客 36、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37、充分发挥课件室职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38、简约而不简单 39、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初探 40、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 41、《基于BLOG环境下的教师成长之路》 4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43、如何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5、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初探 46、让多媒体走进 作文 课堂 47、试论运用信息技术与改善学习方式 48、培养学习举趣,提高信息素养 49、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0、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思考 51、小议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52、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53、自主与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54、谈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55、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价值的点滴思考 56、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57、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58、优化教学,体验成功 59、浅谈CAI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0、多媒体与数学整合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项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二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综合化问题,因而密切知识同生活 经验 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势在必行。四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势在必行 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鲜明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理论性过强会导致学生听不懂。新入学的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多,要把书本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且他们能接受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新颖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明白课本的观点、原理、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本学科内容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折射出它的魅力,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时,我首先在网上找了一个“范跑跑”的事例,并把它通过多媒体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范跑跑”违背了道德,但法律却拿他没办法,从而使学生能从心里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比起教师的生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 反思 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走进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找到一些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人身伤亡的图片和视频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守规则的惨痛代价,又能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做到遵守社会规则,既淡化难点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听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再讲一些国家的 政策法规 时,单纯靠教师讲枯燥乏味,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集,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让学生来举例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现阶段孩子对法律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寻找违法犯罪的事例和处罚,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的现象。同时教师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为课堂提供最新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具体表现 (一)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他们接受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首先自己弄懂,然后再教懂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学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从网络中获得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上课环节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以前所施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爱听。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就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这个从网络中就可以获得。国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远程教育有很多适合我们课文内容的课件,用课件上课的成绩是显著的,效果很好。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畅游,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例如法律部分,可以给学生播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和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醒自己别犯相同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记忆深刻,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网址,让他们自己学习一些 法律知识 ,以后走向社会不至于是个法盲。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 四、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效率才是最高的。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枯燥乏味的,也会使课堂变得很紧张。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也是最重要的话题,我在宽松的环境中讲这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我用PowerPoint的编辑功能,将学生已经找到的信息列出来,并允许学生随时修改,补充,使学生能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人得出结论了,就不需要重复劳动了,觉得这个结论不完整的,可以补充,觉得结论表述不准确的,可以修改措词等等,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整个班级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同学都会获得成就感,并且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成果的建设中来。接着由学生浏览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由于采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浏览了课件中的所有链结。 网络技术 的发展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图片,甚至活动的影视资料,互联网使学生可以查找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将自身和经验和学习的内容互相印证,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自身的提高。最后是对学生进行导行和延伸。我在课件中创立了一个留言板,让大家在查找了大量网络信息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后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收获等写下来并提交到留言板,与大家共享。当时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了“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即组织教学、教师引入、学生浏览、网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小结这样的模式。较好的体现当时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学生既可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可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益。在课后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印象深刻,并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 学习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上网找资料的同时就是在搜集、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去异求同,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时代呼唤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的丰富性、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多媒体高速传输的便捷性和多媒体人机的交互性等优势,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欧阳超2002年08月第1版 2.《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刘天才2006年1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教学论》邬家炜2008年01月第1版看了"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2017年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2. 2017小学教育技术论文题目 3.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 4. 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 5. 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分析 技术论文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研究生发表论文导师为通讯作者

日前被同学问及什么是通讯作者。仅仅知悉跟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做科研论文署名有关,没能很好的回答。今日特查询了一番。虽仍为一头雾水,但还是有所收获。观点1第一作者当然不用多说了;而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以前国内一般注重排名,老板要排在第2,现在有变化了,所谓和国际接轨哦,投国外杂志时老板可放在最后,并注名是通讯作者。当然有些老板还是看中排名的,最好要和他商量一下。观点2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我不赞成一味地模仿国外杂志,加不加通讯作者应根据需要而定。观点3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也改革了,很是看重通讯作者的,如果是自己很有分量的文章不要随便将别人作为通讯作者(当然这个别人是指老板,主任,领导etc). 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有这样贪得无厌的老板,研究室的一切文章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的都要算作他的通讯作者,实际上他连***都不懂。观点4通讯作者是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所以,老板一般不会将通讯作者让给手下的人。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一些反映老板重要观点的文章,老板也不会放过既是第一又是通讯作者。有些杂志甚至声明只有体力上的贡献不可以作文章的作者,但可以致谢。通讯作者即文章最重要的作者,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1、通讯作者(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等同为第一作者。2、一篇论文只统计一次。如该论文由我校多人合著,则只能以第一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统计一次,并在填报《科研成果汇总表》和网络申报时由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给其余参与者核定工作量津贴比例。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工作量必须大于50%,所有本校完成人的工作量总和为100%。校外作者和研究生不给科研工作量,不用填写。第二完成人不能分配工作量。3、"其他参与者名称及工作量"若未填写则默认为第一完成人(通讯作者)100%占有该论文科研工作量。

不一定。主要看指导老师在论文中的贡献。如果导师在论文指导中有一定贡献,可以署名导师,如果导师贡献不大,可以在论文第一页下方对导师致谢。如:本文承蒙xxx导师指导,谨此致谢,即可。

SCI论文作者的排名,理应按照实际贡献大小排序。

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撰写人应该是学生,所以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最终学生会是第一作者,老师为通讯作者,这应该是惯例,但是也不排除像第一个新闻里的那样,导师非要署名第一作者。

因为学生做老师的课题,论文的思路很多是老师提出的,实验经费和条件是老师提供的,而且最终定稿过程中,老师也是负责改写的,尤其是结果讨论和结论等文章的精华部分,或者细节上的查漏补缺,都包含老师的心血。

而且,对于科研而言,思想,思路和讨论等在文章的贡献中更重要。所以,导师做通讯作者一般是情理之中的,这个一般没有争议。建议新人们,主动将导师署名为通讯作者,一般导师是不会过于为难的。

会。导师的论文也会查重,所以大家不必慌张,这主要还是看个人平时的努力和学习状况。有些学校对毕业生论文的查重率比较严格,相当于百分之十,甚至上百万字都只能给一两次检测机会。而且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用知网系统进行定稿查重的。因此同学们写好了论文提纲之后,就可以直接提交论文去检测自己的论文啦!好多论文查重系统检测是不对外开放的,建议同学们可以去papersee平台进行查重哦,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papersee提供论文查重论文修改论文写作论文发表一站式服务! 知识经济下的新经济会计理论探究-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毕业论文检测一站式平台 知网查重系统是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查重软件,但是其依然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在中国知网上对文献数据库文章进行标注,所以很多同学对于知网查重系统仍然茫然。那么如何通过市场上的手段进行知网查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使用高性价比的中国知网查重首先,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国知网检测,例如北京大学等,尽量选择在官方网站上面的知网查重入口,比如学术不端网或者是某宝搜索知网等。然而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知网查重的名额里选择知网更便宜些。知网检测系统是根据《中国学术文献引文库》和《学位论文引用彤参考文摘》编制的,它收录了往届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及与之前发布论文中大量相似的文献资料,从总体上杜绝了剽窃抄袭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这样,知网检测出来一片的红色文本复制部分(下图为已删除部分文档导致),但是由于知网检测只对最近刚完成的一篇论文做删除处理。另外一篇论文中有参考文献,原封不动的照搬他人论著和其它成果,并且没有注明出处的话,这种情况就属于剽窃。这种类型的论文适用于专业期刊杂志,论文集。2、论述题材不清晰有些论文的确切题材,存在着明显的雷同之处。此外,为了防止雷同的论点和用词造句上的混乱,要确认前人的研究是否具有突破性。因此,必须要确保自己的论文是基于自身水平的写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论文查重引用复制比论文会跟上届的学生查重吗1.论题的内容应该与研究目标相一致。2.论点应该正确、鲜明、集中和深刻。3.论据充分可靠、准确,典型新颖,有说服力。4.论证逻辑严密,强调推理过程无懈可击;论述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表达规范性。为了满足不同学校对毕业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特殊要求,建议我们在写作时,应当从各方面考虑最佳组合形式。在写作时,应将所选材料提炼出来,并做好统一整理的工作。文章完成后,需进行查重检测,如发现论文有剽窃抄袭现象,将按照第二条执行。。导师的论文也会查重,所以大家不必慌张,这主要还是看个人平时的努力和学习状况。有些学校对毕业生论文的查重率比较严格,相当于百分之十,甚至上百万字都只能给一两次检测机会。而且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用知网系统进行定稿查重的。因此同学们写好了论文提纲之后,就可以直接提交论文去检测自己的论文啦!好多论文查重系统检测是不对外开放的,建议同学们可以去papersee平台进行查重哦,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papersee提供论文查重论文修改论文写作论文发表一站式服务! 知识经济下的新经济会计理论探究-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毕业论文检测一站式平台 知网查重系统是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查重软件,但是其依然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在中国知网上对文献数据库文章进行标注,所以很多同学对于知网查重系统仍然茫然。那么如何通过市场上的手段进行知网查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使用高性价比的中国知网查重首先,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国知网检测,例如北京大学等,尽量选择在官方网站上面的知网查重入口,比如学术不端网或者是某宝搜索知网等。然而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知网查重的名额里选择知网更便宜些。知网检测系统是根据《中国学术文献引文库》和《学位论文引用彤参考文摘》编制的,它收录了往届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及与之前发布论文中大量相似的文献资料,从总体上杜绝了剽窃抄袭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这样,知网检测出来一片的红色文本复制部分(下图为已删除部分文档导致),但是由于知网检测只对最近刚完成的一篇论文做删除处理。另外一篇论文中有参考文献,原封不动的照搬他人论著和其它成果,并且没有注明出处的话,这种情况就属于剽窃。这种类型的论文适用于专业期刊杂志,论文集。2、论述题材不清晰有些论文的确切题材,存在着明显的雷同之处。此外,为了防止雷同的论点和用词造句上的混乱,要确认前人的研究是否具有突破性。因此,必须要确保自己的论文是基于自身水平的写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论题的内容应该与研究目标相一致。2.论点应该正确、鲜明、集中和深刻。3.论据充分可靠、准确,典型新颖,有说服力。4.论证逻辑严密,强调推理过程无懈可击;论述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表达规范性。为了满足不同学校对毕业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特殊要求,建议我们在写作时,应当从各方面考虑最佳组合形式。在写作时,应将所选材料提炼出来,并做好统一整理的工作。文章完成后,需进行查重检测,如发现论文有剽窃抄袭现象,将按照第二条执行。

  • 索引序列
  • 论教师作为研究者论文
  • 研究生写论文导师作为第几作者
  • 为什么赞成教师成为研究者论文
  •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论文题目
  • 研究生发表论文导师为通讯作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