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在印度教中被视为古老的语言,在那里被印度教天神用作交流和对话的手段,然后被印度雅利安人使用。梵文也广泛用于耆那教、佛教和锡克教。术语“梵语”源自前缀“Sam”的连接,意思是“samyak”,表示“完全”,“krit”表示“完成”。因此,该名称表示在交流、阅读、听力以及使用词汇来超越和表达情感方面完美或完全完成。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词汇量很大,今天仍然广泛用于阅读圣经和赞美诗。 梵文的起源和纯度 梵语被称为 Deva-Vani('Deva' Gods - 'Vani' 语言),因为人们认为它是由梵天创造的,梵天将它传给了居住在天界的仙人(圣人),然后他们传达了对他们在地球上传播的地球门徒也是如此。以书面形式语言的起源追溯到当前2千纪钻机吠陀,神圣赞美诗的 *** ,假定正在持续了几个世纪通过在Guru-口头传统和语言知识的保存后已被写入弟子关系。这个版本(吠陀时期,公元前 1500 年至 500 年)梵文的纯洁性无疑反映在对自然力量的完美描述的华丽中。钻机吠陀。 吠陀梵语 梵文就其文学关联而言,分为吠陀和古典两个不同时期。吠陀梵语存在于吠陀经 中,尤其是梨俱吠陀、往世书和奥义书,其中使用了最原始的语言形式。所述的组合物,吠陀可追溯到公元前 1000 至 500 年,直到梵文具有通过口头交流持续使用的蓬勃传统。这种早期梵文的词汇、音韵、语法和句法都很丰富,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纯洁的状态。它由52个字母、16个元音和36个辅音组成。这 52 个字母从未被调整或更改过,并且被认为从一开始就保持不变,因此使其成为最完美的构词和发音语言。“掌握这门语言几乎是一生的劳动;它的文学似乎无穷无尽”WC泰勒 梵语一直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和锡克教的传统交流方式。梵文文学享有被用于古代诗歌、戏剧和科学以及宗教和哲学文本的特权。语言被认为是通过观察人嘴中产生的声音的自然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将声音视为语言形成的重要元素。这就是梵文拥有丰富的诗歌及其表达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通过对人耳具有舒缓作用的完美声音带出最佳意义。吠陀梵语还包含在任何其他语言中都找不到的抽象名词和哲学术语。辅音和元音足够灵活,可以组合在一起表达细微的想法。在所有, 古典梵语 - AshtadhYayi 古典梵文起源于吠陀时期末期,当时奥义书是最后被写成的神圣文本,之后帕尼尼的后裔、语法和语言研究者帕尼尼引入了该语言的精炼版本。帕尼尼的时间线被认为是在公元前 4 世纪左右,当时他介绍了他的作品“Ashtadhyayi”,这意味着八章,形成了唯一可用的梵文语法基础和分析文本。它被认为是今天梵文语法和词汇的唯一来源,因为以前存在的一切都没有被记录下来,除非它们在帕尼尼的Ashtadhyayi 中被提及。 该Ashtadhyayi包含在简洁未稀释3959分系统化的规则,充满精彩的分析,解释,语言和文字形成的优惠用法。该语言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它有 250 多个词来描述降雨、67 个词来描述水、65 个词来描述地球等。与当前的现代语言相比,这证明了梵语的宽宏大量。然而,印度教的亚种姓可能在方言、种族、信仰和等级上有所不同,梵文被认为并被接受为唯一的神圣语言,它产生了所有人唯一可用的神圣文献,即使印度拥有 5000 种口语的存储库。帕尼尼负责语言的标准化,直到今天仍然以多种形式使用。梵语作为口语很少见,在印度的一些地区使用,有些人甚至声称它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但在其宪法中自豪地提到它是印度的 14 种原始语言之一。它主要以 bhajans、shlokas、stotras 和 kirtanas 的形式在卡纳提克音乐中使用,所有这些都表示对诸神的各种赞美诗,以及敬拜上帝的歌曲和咒语。 对其他语言的影响 梵语对其他印度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目前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地语,以及卡纳达语和马拉雅拉姆语等印度-雅利安语。它以梵文佛经及其翻译和传播的影响,影响了汉藏语言。泰卢固语作为一种语言被认为是高度词汇梵语,从中借用了许多词。它作为中国影响了汉语从梵文中挑选了多个但具体的词。此外,泰国和斯里兰卡受梵文影响很大,有许多发音相似的词。爪哇语是另一种受梵文影响的语言,还有印度尼西亚的现代语言和马来西亚的马来语传统语言。例如,菲律宾受到梵文的影响较小,但比西班牙文的影响要小。最重要的是,英语,当前的现代国际语言也受到梵文的影响,并从古代语言中汲取了许多借词(例如,'primitive'来自' prachin ',意思是历史,'ambrosia'来自' amaruta ',意思是食物。众神,来自' akramana'的'攻击'意思是采取积极的行动,“ patha ”来自“ patha ”,意思是道路或方式,“man”来自“ manu ”,意思是男性,“nirvana”来自“ nirvan ”,意思是神圣的解放或超越,“门”来自“dwar”的意思连接两个空间的门口,“蛇”来自“ sarpa ”,意思是蛇等),因为两者都被认为是印欧语言。 梵文有着悠久而神圣的历史,通常可以追溯到诸神和他们的崇拜。作为众神的口语开始,它已经落入地球并被稀释了它的纯度,因为它的可变解释,精确的语法和使用的复杂性已经被少数人接受并被许多人避免,因为它在浩瀚和理解中所向披靡. 尽管词汇量大,语法和散文丰富,但今天的许多古代经典和文本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因为没有比梵文更能提供对过去如此奢华的文学理解的了,因为它是完美人类表达的工具。备受推崇的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威廉库克泰勒承认:“掌握这门语言几乎是一生的劳动;它的文学似乎无穷无尽”。
佛教引入后,必然要求佛经的翻译,对音韵学起到很大的影响,如“四声三问”说的提出,及永明体诗歌格律都收佛经、梵语翻译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转折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受其影响
解读梵文的语言特征
导语: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解读梵文的语言特征,欢迎参考!
梵语在历史上使用过一些不同的字母。目前在印度流行的是天城体(Devan╣garī)字母。
梵语元音分简单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辅音分喉音、腭音、顶音、齿音、唇音、半元音、咝音和气音等。
名词有性(阳性、阴性、中性)、数(单数、双数、复数)、格(体格、业格、具格、为格、从格、属格、依格、呼格)的变化。
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中间、被动;语气分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过去时的虚拟语气);语尾分原始和派生两种。
动词
梵文的动词有两种语态:为他(parasmaipada,parasmai = para“对面的、别的”的与格,pada=“句”)和为己(ātmanepada,ātmane = ātman“自己”的与格)。另外还有被动态,是由为己态加-ya-后缀构成的。
有三种时态,现在时、不定时、完成时,现在时有直陈式、命令式和祈愿式三种语式,吠陀经梵文中还有虚拟式,但在后期的文献中已被淘汰。
未来时是从动词词根的第二等加-sya或iṣya构成的,变位跟第一类动词的现在时一样。
现在时
动词可以根据现在时态变位分成十大类别。
梵语文献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可以称为人类共有的瑰宝。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包括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图1)和《罗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记。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著作。用典型的古典梵语(也就是狭义的梵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响深远。许多著名的作家,如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檀丁、波那、苏般度、薄婆菩提等等,在印度文学史上,灿如列星。佛教大乘的经典大部分也是用梵语写成的'。有几部原始佛教的经典,原来用俗语写成,后来逐渐梵语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
欧美的梵语研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梵语文学作品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梵语,从此开始。一方面产生了19世纪最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德国学者称之为比较文学史的学科。由后者又衍变出现在几乎风靡世界的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的梵语研究 中国有1000多年的翻译佛经的历史,对梵语的语言特点当然非常注意,但是系统的研究却非常缺乏。既没有翻译梵语语法,也没有写出梵语语法。唐代出现了一批有关梵语的书籍,比如智广撰《悉昙字记》,义净撰《梵语千字文》(图2),全真集《唐梵文字》(图3),礼言集《梵语杂名》,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集《唐梵两语双对集》等等。这些书的撰写目的是为了翻译佛经。但是这些书中有的只研究字母,有的则是模仿中国流行的《千字文》一类的书籍,只列举梵汉两语的单词,而根本不讲语法。义净在《梵语千字文》的序言中说:"并是当途要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但是,这是难以做到的。其后还有一些书,如《翻梵语》、《翻译名义集》等,也只是单词对译一类的书。从《高僧传》中可以看出,唐代一些佛教寺庙教授梵语,至于用什么课本,怎样教,我们都不清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一些僧传和其他书籍中间或有一些论述梵语语法的记载,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但所记几乎只限于名词变化。
梵文采用词式分写,词间空格;而藏文则采用音节分写,音节间加点号,没有采用词式分写。如果说苗文越南文受汉文影响,所以采用音节分写;但是藏文没受过汉文影响,只受过梵文影响。藏文却偏偏不采用梵文现成的词式分写,而自创音节分写。
在西方艺术史上,如果说,十五十六世纪是意大利艺术史上的黄金季,十七世纪是荷兰艺术史上的黄金季,十八世纪是英国艺术史上的黄金季,那么十九世纪,绝对是法国艺术史上的黄金季,是法国艺术史上最重要辉煌最璀璨的一章。
十九世纪的法国,是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中心,巴黎是西方乃至世界的绘画之都。西方绘画史上从来没有像这一时期那样,云集了那么多的画技精湛的绘画大师,产生了那么多的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而最具突破性最具划时代开创意义的就是印象主义油画的产生。
十九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技术革命大潮中,照像技术产生了。这时,一直主导西方绘画发展的古典主义写实油画已经走过巅峰,而照像技术的应用又使一向以还原客观物象本貌有着照像功能的古典主义写实油画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而这时印象主义油画的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无疑给当时的西方绘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梵高、高更、塞尚等为代表的法国印象派,对油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了自油画诞生以后几百年来古典主义写实油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油画从创作技法到创作形式到表现手法表现风格等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时代。
二,突破了古典主义油画在造型具象上十分注重“写实”的传统,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自然状态下光影色彩变化成为印象主义油画侧重表现的内容,这是油画艺术史上一次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重大突破和变革。
三,突出强调了写生的重要性,将户外写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写生纳入绘画理论体系,列入美术教学基础课程。
四,顺应了社会时代发展潮流。在社会时代发生巨变的背景下,改变和丰富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更有利于适应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成为二十世纪以后现代油画的启蒙和前奏。
建议你读欧文斯通的《热爱生活》,这是最好的传记。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1873年,梵高在伦敦其伯父经营的画廊中工作,并热烈追求房东的女儿。后来,因为失恋,梵高尝透了爱情的苦楚,他辞去画廊的工作,一心投身传道,以安抚人类痛苦的心灵。1876年,梵高在学校任义务教师,帮助低下层的小孩学习。1878年,梵高到比利时Borinage矿区任传道员的工作。就在这年冬天, 矿洞发生坍塌的悲剧,伤亡惨重,上帝的神迹并没有出现,令梵高对宗教开始失望。1879年,教会撤除了梵高的职务。被撤职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矿区,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 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 (注:红葡萄园),得到一则画评。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疗养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 梵高不描绘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画中的主题和目的。而这个世界给他的感觉太过强烈,他只得消失。 凡高和《向日葵》作者:郑鑫尧的博客 转贴自:雅昌艺术网 点击数:3561 文章录入:建彬 在世界绘画作品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中,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占有四幅:《加歇医生》、《没胡子的自画像》、《鸢尾花》和《向日葵》,数量位居第一。尽管四件作品中《向日葵》卖价最低,仅4000万美元,但《向日葵》是最先创造印象派油画拍卖世界纪录的作品,凡高因此画而享盛名。 《向日葵》确立凡高在世界画坛的地位 这幅《向日葵》油画高99厘米,宽76厘米,作于1888--1889年间,是凡高以向日葵为题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中,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着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呈血红色的茎被剪断,如同凡高的生命被切断,明亮的黄色和阴暗的浅蓝色形成对比,似乎是一种非现实的美。画面左上角用“跳动”的红点涂过。这“跳动”的色点融汇在笔触的浅蓝色中,这一片小小的火焰,意味着画家的生命之火。评论界认为,就是这一幅《向日葵》确定了凡高在世界画坛上的地位。 这幅《向日葵》原为英国著名私人收藏家、采矿工程师出身的矿业家贝蒂爵士和夫人伊迪丝所有,他们是一九三四年在巴黎买进这幅画的,无人知道当时他们付了多少钱。此画后由其遗嘱执行人交给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佳士得拍卖行印象派 部朗德尔在拍卖会前曾向客户介绍说:“在现代艺术中没有比《向日葵》更富有魅力的了,这幅画是最令人难忘的,世界各地都把它制在海报、圣诞卡和日历等各种东西上。这幅画完全可期待打破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佳士得拍卖行隆重推出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巨作《向日葵》,拍卖这幅作品前后用了4分半钟。“起拍价500万英镑。”拍卖师高声宣布。价格很快上升到1000万英镑,这正是拍卖行对这幅画事先估计的成交价。买主一个个退出竞价,竞争渐渐集中到两位通过电话报价的经纪人身上,两位不露身份的顾客在热线电话中竟相不让。闪光灯、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经纪人。价格仍在上升:2000万英镑,2100万英镑……“2250万英镑,最后一次报价,还有加价的吗,”拍卖师手举樱桃木小槌。“成交!”《向日葵》最后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英国当局为平息民愤留住此画,曾援引超过 13400美元的艺术品必须取得出口许可和英国公民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法令,等待愿出同样售价的英国买主出现。结果没有人舍得出那么多的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幅《向日葵》在精心护卫下运往日本。 从拍卖开始到将《向日葵》自伦敦运往东京,安田公司大肆渲染,广而告之,吸引了亿万人关注的目光。如今这幅画被放置在安田公司营业大厅中央,成为一件绝妙的广告品,无声地显示着安田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安田公司一时名声大振,保险生意接踵而至。同时,仅参观名画的门票收入千一年就达数千万日元。《向日葵》的拍卖,也使凡高的名声一跃而起,在世界画坛独领风骚。 日本泡沫经济催化世界艺术市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繁荣,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许多有钱的企业和大富翁都把目光瞄准高价位的西方艺术品,作为收藏和投资。1987年3月,安田公司耗资58亿日元成功购得《向日葵》,日本政府不满安田公司的过分渲染,大藏省指责他们损害了日本国的形象。可指责归指责,并没有阻止日本商人的抢购风:1988年,日本零售业巨头三越百货公司以亿日元购得毕加索的名作《杂技演员与年轻丑角》;西武百货公司以13亿日元购得莫奈的名作《睡莲》;1989年11月,日本奥特波利斯公司以75亿日元(约1570万美元)拍得毕加索的佳作《皮耶瑞特的婚礼》;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分别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购得凡高的名画《加歇医生》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金融大亨高桥治宪购买德国现代艺术大师基弗的11幅作品花了逾千万美元,地产大亨鹤卷购买塞尚的《水中倒影》也花了500多万美元。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购世界名画就花了33亿美元。 日本富商不仅抢购名画,而且在拍卖行业中投下了巨资。据资料显示,日本东京的爱知公司在1991年已控制了英国著名的佳士得拍卖公司的股份,是佳士得的五大股东之一。根据日本海关统计资料,1987年1月至8月日本从海外购入87万多幅画,总金额734亿日元。其中从欧美购入的名画有12000多幅,约685亿日元,平均每幅画价约538万日元。这些名画有毕加索、凡高、雷诺阿、塞尚以及莫纳等著名画家的作品。截止到1989年11月,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所卖出世界名画中,美国人只购买了其中25%,欧洲购买了其中,而日本人的购买量达,成了拍卖行最大的买主。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开始显露颓势,出现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破产倒闭或周转不灵的富商巨贾们纷纷抛售手中的世界名画。高桥治宪购买的基弗的11幅作品运抵东京仓库不久,因公司相继倒闭,这11幅作品未及拆封便又被卖出,斋藤的《加歇医生的肖像》与《红磨坊街的舞会》最终以7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卖出。经济学界认为,日本企业当年疯狂投资的那部分钱是交了“广告费”,日本公司的投资行为亦被作为MBA课堂的“经典案例”。 《向日葵》:凡高一生追逐的太阳 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牧师。他很早就表现出一种只会在心中苦恼、不愿与外界交往的性格,由于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他被人指责为生性孤僻。他年轻时在一家美术商行工作,23岁时他决定当一名传教士。直到26岁时,他才认识到绘画是他真正喜爱的职业,初始临摹米勒作品。在安特卫普,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绘,掌握了用色技巧;到巴黎后遇见了高更,绘画技巧更加娴熟。1888年2月,他移居法国南部的城镇阿尔。 在阿尔,凡高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寻找一个吸引他的地方开始画画。傍晚,他带着完成的油画回家。他把自己变成了一部绘画机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90幅作品,几乎是他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乡野的果园鲜花盛开,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着向日葵、桃花、梅花、杏花。他只是不停地画,画得好与不好无所谓,他陶醉于色彩之中。 凡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和到阿尔追求阳光,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向日葵》有着单纯的色面和明确的造型,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它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这些花在画面上有一种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富有生命力。他画看到的东西,画他的感受,他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大自然,利用他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他极其强烈的思想感情。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因为在他的眼里,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也是他苦难生活的缩影。夏天里,凡高表现出一种异常旺盛的创作欲望。凡高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 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浓的委罗奈斯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让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基本上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顶着烈日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来描绘向日葵。一位英国评论家说:“凡高用全部 精 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亲爱哒~记得问问题要资源后留下您的邮箱号看到你的邮箱号,我会给您发过去的O(∩_∩)O~ 来自糕调的爱因为您解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古文观止》 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 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 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 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 《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 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 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其实他的《中古文学史论》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与现代文学专业不直接相关,其方法直承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经典之作,现在还出了一个简编本。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述几则书目都是陈平原老师开列的。 一个总括的现代文学史,以下是各类别的文学史,如小说史、诗歌史、批评史,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 研究著作: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政治色彩、僵化偏颇,但我认为这种开山之作还是应该看一看。 会很有意思,很多与我们接收的主流文学史判然相悖的论述与视角,我当时还小,读完以后感觉像看了秘籍乱练功的小孩,两道内力在体内打架。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史书写方式与视角,而且钱老师的浩然之气充溢了全书。 《心灵的探寻》是鲁迅研究的经典,看一看这种注重细读、从文本出发的研究方法,会让我们在这个理论沉滓泛起的时代沉静下来。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这是导师当年的博士论文,也是领我进门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治学眼界与态度迄今仍令我辈后生小子惊叹。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经典的“三人谈”肯定是要了解一下的。 李欧梵:《上海摩登》 都市研究是现在的热门,《上海摩登》有滥觞之功,且李欧梵在史料上的扎实和谨严也值得我们学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个人很喜欢王德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视角,其瑰丽的书写风格也令人迷恋。 私下里认为讨论张派传人的《落地的麦子不死》,也是一个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这本书是我个人的爱好,是陈王二师主办的一个北京学会议的论文集,汇聚了海内外汉学界的优秀学者。 北京学这个议题本身也很有趣味。 可一看。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也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 一定要读一读。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也是一本在我领我进门的学术著作。 戴老师对于现代文学几位女作家犀利精辟的评析迄今仍富有启发性。 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的同学应该看看。 金介甫:《沈从文传》 最精彩的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其学术价值早已超越单纯传记,而是一本深厚扎实的学术论著。 尤其是史料功夫,令人惊叹,注释值得注意。 此外就是,《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都要翻一翻。 作品:鲁迅《呐喊》、《彷徨》、《野草》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选》废名《桥》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巴金《家》茅盾《子夜》曹禺《北京人》老舍《骆驼祥子》蓝棣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派诗选》何其芳《画梦录》艾青《艾青诗选》萧红《呼兰河传》冯至《山水》、《伍子胥》穆旦《穆旦诗全编》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钱钟书《围城》张爱玲《传奇》、《流言》周作人、冰心、丰子恺、梁遇春、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参考书目:洪子诚:《问题与方法》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戴锦华:《隐形书写》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美国语言学基本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力在于对于美洲印第安语的实地调查。 在田野调查过程发展出来了一整套的调查规则和程序,代表语言学家由Boas和Sapir等。 美国结构语言学这门课所讲述的对象是Chomsky生成学派兴起之前美国的语言学状况。 主要的讲授内容是Hockett所著的《现代语言学教程》一书的部分章节,Hockett是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集大成者。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实验语音学 (phoics)这门课是实验语音学的入门基础课。 实验语音学主张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取得比较可信的数据资料,对语言进行研究。 实验语音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数学、电子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都有合作。 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语音学的各个分支,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语音学知识和方法。 这门课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包括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语音的声学分析、语音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和程序、语音的合成和识别基本知识等。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的韵书和韵图以及反切和现代普通话语音的相互转换方法。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鉴于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此书还是应该细读,最好是结合韵书、韵图一起读,有助于理解韵书韵图的格局和相关概念)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上)汉语史(上)主要学习汉语语音史,此课程通过分期(时间)分区(地点)介绍各点语音的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笔者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主要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汉语语音史发展的框架,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学习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和眼界,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好好去体会;二是重要的语音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但同时要注意三个部分的相互影响。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上述两本是通史,也是基本教材,虽然都是王力先生所著,但是内容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研究框架上,二书可相互参照阅读。 想要对框架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参看何九盈《音韵丛稿》。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下)汉语史(下)主要探讨各个时期重要的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将相关联的语法现象(包括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某些语法现象。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切韵》导读 《切韵》导读主要是学习研究《切韵》这一韵书。 《切韵》是汉语音韵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韵书之一,搞好《切韵》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古语音和进行上古、近代语音的研究。 该课程主要介绍《切韵》的发展源流、校对以及《切韵》音系的研究。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现代汉语此课程是现代汉语的入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有最基本的认识。 (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不建议看很多参考书,能细读一两本经典之作,打好基础最为重要。 最好能一边读一边思考,结合具体的例子,便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该课程主要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原著,以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另外,这门课还会介绍有关古代诗词格律、古汉语语法、古文标注和翻译、古书版本校勘的基本知识,是古代汉语的基础课。 因此,学生上这门课时应多读古代原著,最好是先秦的典籍。 阅读时应该仔细推敲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的含义,多进行古文的点断以及将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以提高自己的古文语感和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使用增订过的最新版本)汉语和汉语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这门课主要在汉语语法方面进行相关深入学习,通过介绍一些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汉语语法的能力。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主要学习内容有:方言的基本概念,国际音标,汉语七大方言的重要特征和形成历史,方言同汉语普通话、《切韵》音之间对应规律的描写和考察方法,是汉语方言学的入门课程。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 全面论述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年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 现代汉语比较方言字汇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年出版。 1980年起由王福堂主持进行修订,1989年出第二版。 《汉语方言词汇》 现代汉语比较方言词汇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出版。 1982年起由王福堂主持进行修订,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 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主要执笔人员是丁声树和李荣。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修订本)。 这是第一部汉语方言学通论性专著。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主要介绍语言理论的基本知识,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参考书目: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主要分语音、语法两个部分介绍语言研究的一些理论、思路和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语言能力。 参考书目: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实用的工具书:《辞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论语》导读教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参考书: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孟子导读》教材: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参考书: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中文工具书教材: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教材:无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有插图本)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教材:无参考书: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字学: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参考书: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教材: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训诂学教材:无参考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教材: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参考书: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教材: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参考书: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教材: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教材:无参考书: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文献学史:教材: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你好,我是北大中文系的,如果你是跨专业考中文的研究生,建议你把中文系基本的阅读书目都读一下。我把我们系的书目给你贴一下吧。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斯 .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文学类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民间文学概论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全系必修:《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文献专业必修:文字学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音韵学 教材: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 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训诂学 教材: 无 参考书: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 《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目录学 教材: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版本学 教材: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参考书: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 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校勘学 教材: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 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日本中国学 教材:无 参考书: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 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东洋学の系谱》文献学史 教材: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 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希望能帮到你~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有: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斯 .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你好 我也是这种情况 等待给你的答案哦 我也想了解一下呢
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 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五大流派。 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资产阶级革命有关。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他们需要艺术成为宣传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古典形式,体现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选取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题材,人物充满着为自由和共和而战的英雄气概;画风古朴、庄严、典雅,注重素描,强调线条的清晰和准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该流派的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法国画家大卫《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式》,安格尔《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人民极大的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浪漫主义绘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 米勒出身于农民,擅长用农民的眼睛看这个农民的世界,他的艺术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60年代农村的面貌。他既歌颂农民的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他们的保守、虔诚、逆来顺受的弱点。代表作品《播种者》和《拾穗者》都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列宾是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列宾曾去伏尔加河写生,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
这世界的Sunflower——梵高的梦摘要: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的生活,如梦如幻,在世间轻轻地挥毫,为这世界留下一片刺眼的明黄!关键词: 生平 艺术 价值一、 他的一生像向日葵一般——明亮得悲哀(一)梵高与梵高家族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也叫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 ) 梵高的祖母叫伊丽莎白(Elisabeth Huberta Vrijdag 1790-1875)来自一个瑞士家庭。他们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就死了,剩下了5个女儿和6个儿子。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两年后他与梵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907)结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订第一部荷兰宪法。他的几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文森特•梵•高叔叔。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当梵高降生后,他被取了那个死去的兄长的名字:Vincent willem。 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个月后,提奥也追随他的兄长去了…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凡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因为梵高的几个叔叔伯伯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二)梵高与梵高人生 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话)。所以,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 想建立“画家之家”。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时常, 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 “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 《夜间咖啡馆 -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7月27日下午,梵高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黎明,凡高在提奥身边死去。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但请记住他的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凡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在世时的穷困潦倒,离世后的辉煌腾达,他的一生像向日葵一般,明亮而悲哀!二、 他的艺术像刺目的阳光——炽热却温暖(一) 梵高的作品意味深长1 朴实的画这里展示的是梵高最早的油画。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凡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2 意向的华丽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夜间露天咖啡馆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鸢尾花《鸢尾花》,画面上的花依稀是模样怪异状,但细细品味中,鼻间处飘过那浓烈的气味,淡淡地、阵阵地、传说中的“味”,好似刻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继而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不语的期盼和那蓝紫色的浅浅的回忆。也极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飞扬与燃烧在火红的岁月,尽管也要殆尽。但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你注视瞬间的鲜活中像火山样喷薄。是炫耀与欢乐,是宣泄与任性,那样的记忆,那样的刻骨铭心。也许人们在历史的回放片段中,在生物进化链上,似乎早已遗忘了过去那寂寞的衣角、阴郁的阁楼、深邃的世界。而只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孤独与死亡。只凭这一纸画作的定格,抛弃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与愧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向日葵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二) 他创造了艺术 也成为了艺术梵高作品的价格是随着他名气的增大而上涨的,这些价格只能说明梵高是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并不能代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本身,那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十一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高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留下了多幅最为著名的画作,其中包括他于1889年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画下的《星夜》、1890年所作的《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及《麦田上的乌鸦》。研究人员称,在所有这些画作中,都能找到湍流经典数学模型的影子。 好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一直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湍流现象,然而这个被视为比量子力学还要深奥的难题,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解决。如今的现代湍流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基础,还是前苏联科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柯尔莫哥洛夫经过多番钻研,最终得出一个描述流体间任意两点间速率差的数学公式。这种关联如今被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能够用绘画作品如此精确地还原漩涡现象的画家,全世界似乎也只有梵高一个!梵高,在他生活的哪个时代,他的作品很难被人们所接受。但他的画,却对后来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的、不可质疑的影响。后人以梵高的真实生活为模板,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关于梵高的经典,涤荡后人的心灵! 1 渴望生活——梵高传简介:1956年,好莱坞拍摄了这部根据小说《渴望生活》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影星 柯克•道格拉斯饰演梵高。 评价:梵高的一生无法拍出一部令人微笑的电影,尽管名画"向日葵"中"不可复制的灿烂之黄色"给予后人无与伦比的激情和炫耀,柯克•道格拉斯以对画家崇高的尊敬,塑造了这位"上帝的弃民"的绝望一生--其悲烈,正如那幅"向日葵"永不枯败的灿烂。 2 中文片名:梦英文片名:Dreams 简介:《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导演的八个梦组成。影片中的第5个梦是关于梵高的。黑泽明梦到梵高是有道理的。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梵高。他的画保持了梵高式的浓烈画风。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黑泽明的忠实支持者,为他寻找资金。这就不奇怪本片的制片是斯皮尔伯格,而梵高的饰演者竟然是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3中文片名:文森特和提奥英文片名:Vincent&Theo 剧情简介:本片主要记叙了1890年,梵高在巴黎近郊的奥维尔度过的最后十天的生活4 编辑本段一首写给梵高的歌Don Mclean(唐.马克林)是一位美国出生的游吟歌手。1971年,Don Mclean在阅读了一本关于梵高生平的书之后,写下了这首歌的歌词。第二年,这首歌在英国排行榜登上第一名,美国榜单第12名。 这首歌亦是和梵高的作品之一《星夜》有相关性,正如歌曲开头的第一句歌词一样,starry,starry night,让人联想图画中的场景。三 他的梦被这世界铭记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大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阳光直射,不但照亮了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他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上百次地描述太阳带给他的激动与灵感。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他说“铭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铭黄加白。天空的其它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铭黄的混合色。它们黄极了!”这黄色立刻改变了梵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 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之极。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幻想着他们共同和永远地使用这间画室,并把这间画室留给后代,留给将来的“继承者们”。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他真的租了一间房子,买了几件家具,还用他心中的黄色将房子的外墙漆了一遍。此外又画了一组十几幅《向日葵》挂在墙上,欢迎他所期待的朋友的到来。这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这种“大地的太阳”,正是他一种含着象征意味的自己。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弟弟也随他而去了。 一片浓绿的长春藤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把他俩的坟墓严严实实遮盖着。岁月已久,两块墓碑全都苔痕斑驳。惟一不同的是梵高的碑前总会有一束麦子,或几朵鲜黄的向日葵。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献上去的。但没有人会捧来艳丽而名贵的花朵。梵高的敬仰者们都知道他生命的特殊而非凡的含义。他生命的本质及其色彩。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 “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项殊荣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 当他在世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群体,并多次参与他们的画家交流聚会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他们的个人性格特点又有某些不同。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亲爱哒~记得问问题要资源后留下您的邮箱号看到你的邮箱号,我会给您发过去的O(∩_∩)O~ 来自糕调的爱因为您解答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2. 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
3. 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
4. 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 广告语言艺术
6. 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7.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8. 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9. 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10. 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11. 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12.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
13.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14. 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15. 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16. 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1.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2. 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 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4. 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5. 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6. 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7. "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8. 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9. 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10. 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11. 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12. 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
13. 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14. 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15. 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
16. 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17. 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18. 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19. 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20. 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21. 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22. 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23. 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的区别在于格式不同。
英语论文就是要有一个特别鲜明的观点,然后也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之后也要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论证,和中国的论文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需要经历的步骤也是完全一样的。
英语论文比较严谨,格式跟中文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文体有些变化,要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大部分只有英语专业的人才会写英语论文,所以别人没有这个困扰。需要英语和汉语结合,要注意英文书写技巧的把握,同时要注意语法的结合,还要注意论文的整体结构,还有每个英文字母的书写,英语论文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多。
论文介绍: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