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网络娱乐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关于网络娱乐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网络娱乐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文化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技术支持,并将互联网作为载体,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作为手段的活动成果。网络文化有着世界性特质,其作为有着互动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媒体性的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作用分析

1。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分析

网络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虚拟性特征。网络文化虚拟性是依托网络空间虚拟化而存在的,所以这一特征也是网络文化存在的逻辑起点。网络文化是虚拟文化业态,但并非现实文化的断裂,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的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融。其次就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自由性上,这就使得信息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还有就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征,主要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发送以及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的时候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的方式,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参与者有选择性地吸收信息并做出反馈,这样在信息发布的灵活性以及针对性方面就得到了增强。再者就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网络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和网络文化主体的多元性。

2。网络文化的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在各个方面,主要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作用对实际有着应用价值。网络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导向作用方面体现的较为显著。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中,网络文化同样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起到引导作用。

一是网络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它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是网络文化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影响并推动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作用以及供人娱乐和休闲的功能。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首先,其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当中,对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振兴以及自身的发展机遇都能有深切的感受。其次,有利于大学生成才观以及就业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多维度的人际交往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教育发展自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网络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消极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容易对当代的大学生价值取向造成扭曲,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会造成紊乱。这主要是因为多元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在评价的标准上也会有所不同,而当前的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处在紊乱状态,价值评价标准相对化,在评价上变得宽容。这些消极的影响要及时得到解决,才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的原因可分为几个重要层面。首先就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就是网络监控和防护技术的缺陷,网络的立法存在着困难;其次,网络道德规范缺乏,这样就使得网络的监管不到位。而从高校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较为狭窄;网络德育中教育者由于在网络思想教育中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就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在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层面也比较滞后,师资较为缺乏。最后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受信息崇拜以及自身成长的环境影响,道德认知与行为不一致。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的优化策略

1。加强网络文化的重构及净化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学习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要校正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措施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这样不仅能够强化网络信息服务,也能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要,从而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培育有着民族特色的原创的网络文化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力度。

2。建立新型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素质要能满足实际需求,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维护这一理论的责任感;要能够深入地了解网络的特征,对网络要能够熟练应用,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要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从而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要科学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勇于破旧立新和开拓进取。

3。网络文化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

由于网络中的信息比较杂乱,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观念以及社会热点等都相互影响。面对这一现状,网络的文化管理部门要趋利避害,进一步强化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从而提高网络引导水平。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网民的思政教育覆盖面及影响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引导,可通过公信力较强的论坛以及媒体来实现新闻的宣传权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让大学生网民在交互中传递主流价值观,并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

4。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

法律和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网络文化进行规范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条文的建设完善着手,加强网络立法,做到信息服务的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提高网络监控以及防护的技术水平,确保网络的安全,要保障学生免受非法以及不良网站或者是不健康内容的侵害。

5。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着手,使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要注重改革教育的方法,有组织、有方法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要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进行强化,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处在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阶段,正确地处理好网络文化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学校努力完成该做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而大学生自身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性学习也比较重要。所以只有从多个层面进行完善,综合考虑,才能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正确地树立。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网络文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它们文化扩张的领地。事实上,西方一些信息大国,尤其是美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进而控制着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性。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其欺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 其次,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 另外,一些青年人上网成瘾,也是网络文化带给校园最大的弊端之一。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当他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中,他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久而久之,导致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完美的人生,而更加消极失望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大众传播的娱乐化研究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关键词: 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 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的趋得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降低——传统的高利益相关性信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信息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制约。利益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目前的娱乐化已经蔓延到教育、新闻等各个方面,使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之下,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泛娱乐化的倾向也必然会导致大众传播麻醉作用的增强和社会精英阶层话语权的缺失。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泛娱乐化”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新闻与传播 】 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在娱乐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但陷入了经营的困境,而且陷入了理念和功能的困境。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的分析,系统论述了传统媒体在社会责任、功能、经济、内容、用户、人才等方面的艰难选择,并试图以全新的思路,为传统媒体指出一条纾危解困的变革之路。 [1]高菲、杨洁仪.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J].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传媒. 2021,(19):68-70 | 2 | 【 文学 】 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 ——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摘要: <正>尽管网络文学已然成为我们阅读和消费的日常,但大众对其的理解仍然相对模糊。广义上,它可以包括所有通过网络来传播的文学作品,与传统创作形式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狭义的"网络文学"则是指那些完全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创作、传播,从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充分反映出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当前,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其对大众阅读习惯、审美品位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对于网络文学这一集重要性、不确定性和巨大发展前景于一身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值得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面向未来。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这样一部视野宏阔的学术专著,是对当下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反思和探索。 [2]孙乔可.西安外国语大学[J].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 2021,(19):87 | 3 | 【教育学】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 摘要: 在狂欢特质鲜明的网络"泛娱乐化"浪潮裹挟下,不少青年大学生自缚于"被定制"的"娱乐茧房",追捧"万事皆可娱乐"的解构主义叙事,习惯以"视觉实证"代替理性思考。大学生的"泛娱乐化"倾向,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守课程底色还是迎合学生"娱求"、坚守学理性阐释还是增添解构性分析、坚守内容讲授还是强化"感官"刺激这三个方面产生了摇摆困顿。在新时代,消解网络"泛娱乐化"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影响,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打破网络"娱乐茧房",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获得感";以"共情式"话语表达超越"泛娱乐化"叙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引导式"内容讲授统合新媒体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3]张恂、吕立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思想教育研究. 2021,(08):95-99 | 4 | 【戏剧影视】 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 摘要: 娱乐休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在当代,娱乐的社会功能被空前放大了。在这样的语境中,陈思诚充分了解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在"唐探"系列等电影中,通过快感导向的叙事,杂糅式的、碎片化的符号等强化了其影片辨识度和市场认同。一言以蔽之,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极大地促进了陈思诚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在其监制的《误杀》及《我和我的家乡》中导演的《天上掉下个UFO》中,陈思诚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对泛娱乐化的反思。 [4]张玉龙.山西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J].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电影文学. 2021,(16):96-98 | 5 | 【哲学】 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 摘要: 泛娱乐化时代容易把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作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导向,导致审美的平庸化、崇高的消解、精神的懒惰和虚无主义,反而对"崇高"价值的追求缺乏动力。崇高价值观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它通常与真理、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乃至生命的形式,达成崇高价值的自我实现。面对泛娱乐化时代,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的崇高价值观的重大使命。 [5]吴井泉.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J].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广东社会科学. 2021,(02):61-66 | 6 | 【社会学】 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 摘要: 泛娱乐主义是在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它以超越娱乐底线的泛娱乐化倾向为主要形态,蕴含着将娱乐价值作为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的价值判断。当前,泛娱乐主义在演进过程中凸显出以网络空间为主要栖息地,以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为主力军,以恶搞式、调侃式、炒作式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为主要传播载体等特点。同时,在发展动向上日益呈现出话题指向严肃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形态大肆生成以及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等态势。对此,应从纠正泛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正确发挥网络媒介功能和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泛娱乐主义的超越。 [6]王娟、刘文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62-66 | 7 | 【文化】 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经历了结构变迁与功能转换。在集体化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被各种政治运动、政治学习和政治宣传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褪除了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仍然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始终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娱乐习惯。人们的娱乐习惯或隐或显地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透过对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的考察,也能从中反观和体认中国政治社会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娱乐习惯既是一定时期政治社会制度的隐喻又是其表征。 [7]吴理财、解胜利.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J].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9(06):31-44 | 8 | 【历史】 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 批判与纠治 摘要: 近年来,历史书写的"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集中表征为历史人物的"恶搞化""偶像化",历史史实的"三俗化""颠倒化"以及历史情节的"碎片化""失真化"。从生成语境来看,这与个体原子化的生存境遇、文化资本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当历史为娱乐所左右,历史就失去了应有的凝重和庄严,不仅抽空了历史的价值蕴含,窒碍了历史的共识凝聚,更助推了虚无主义的泛滥,造成种种精神乱象,直接威胁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从理论和现实维度着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纠治。 [8]孙洲.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批判与纠治,思想教育研究. 2020,(07):83-88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关于网络传播的议论文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我们中学生,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 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睐。} 但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的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这类鱼龙混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中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 但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确中学生的自制力和网络的吸引力,可以说两者根本是无法匹敌的。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中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这惊人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网络的吸引力,。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但偌是像现在这样,抑制了学生上网,不就好象将这婴儿杀死在摇篮里吗?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部分人受到不良影响,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意志。俗话说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们有不靠近这种沉溺人思想的网络传播的意志,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影响了。} 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如果用于聊天、游戏:弊大于利。}

在百度收一下,不是没事知道了

谈起网络,不少人都要开始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了。但说真的,网络对你而言真的是受益终生的精神食粮吗?

对某些人而言,当然是。他们从小学开始便接触了各种软件、网游、单机游戏,甚至在个位数的年纪已经冲上了排行榜,开始发家致富。

在学校不善言辞,胆小懦弱的他们,“回归”了网络的虚拟生活便开始解放“天性”。一张嘴开始口若悬河,一双手在键盘和鼠标前交换自如。谁能想象到在课堂上畏畏缩缩的他们还能有如此放肆自我的时刻呢?

网络改变了他们,改变了二十一世纪的一切。表面上网络方便,快捷了我们的生活,但在我看来,网络的弊端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地方。

网络使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也许要开始有疑问了,网络不是让人们更亲近吗?何来的距离呢?在交友软件越来越受欢迎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即使相距着大海洲际,一个电话也能解相思之愁。在遥远的古代,李白用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浪漫乡愁。

而现在,没有人再去空发思乡之愁,也没有人喜欢每天打电话互相寒暄,更多的人是低着头刷手机,忙着回微信中别人群发的信息。甚至逢年过节,一桌丰富的菜都无人问津,对面而坐的两人互发作节日快乐。

网络使人们与社会脱节。

网络刚刚兴起的那年,我八岁,第一次看到爸爸的HTC智能手机的时候,我异常兴奋。一块黑色的“砖头”竟然能玩俄罗斯方块!不仅如此,它还能看电视节目、查资料、购物、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可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在家宅了很长时间,没有出门购物,没有去图书馆看书,没有定时守在电视前看最爱的节目。这一切都被淘宝电子书,视频软件所替代,出门的时间越来越少,抱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

这一切都是网络造成的。

那难道网络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网络在提供一些方便的同时,也在挑战着人类的极限。网络越来越发达,世界越来越智能,这一切在几千年以前,怕是诸葛亮和吴用也算不到吧。

人类以不可名状的速度发展,未来会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网络会越来越完善,为人类造福!

重启了电脑,清空了人脑

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同样以五彩缤纷的诱惑,让人抵御不得。而我们青少年刚好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不小心,便会一入深渊而不能自拔。

虽然网络是把双刃剑,但是,我认为对于自觉性不高的人,还是少接触的好。

没有一件东西是完美的,网络亦是如此。不得不说,网络很方便,内容很丰富。但是,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往往弄巧成拙。现在的我们,没有很强的判断能力,也没有很高的自卫意识,往往走进网络,被里面杂乱的东西所迷惑。于是,好奇心涌上心头,东也瞧瞧,西也看看。一不留神,时间在敲击键盘间偷偷溜走。关闭了电脑,脑子一片空白,又看看现实堆积如山的作业,心生烦躁,变得焦躁不安。不仅如此,视力在下降,脑子混沌,皮肤变粗糙……此刻,神采奕奕的网络不仅侵害着你健康的身体,更是腐化着思想,摧残着心灵。

热爱网络聊天之人,现实生活中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少语。渐渐的,朋友疏远他,老师批评他,父母责备他,冷漠包围了他。而寒冷冰冻了心,变得麻木不仁。于是爱上暴力游戏,发泄其中。闭眼一想,网络中的“我”身缠万贯,原来现实生活中的“我”一无所有。网络拟化了人生,虚构了生活,空虚了心灵。人生自然是逐渐堕落。

事实说明了一切,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初三的小明,一次偶然的机遇走进了网吧,开始了游戏人生。虽然网络是虚构的,但投资的金钱却是不争的事实。满足虚荣心,炫耀自己。得到满足的他,变本加厉,游戏厅里更是没有一天“缺勤”只有晚饭间才离开一两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电脑面前守着。终于有一天,他“敬业”到连晚饭都忘记了,在游戏厅里待了两天两夜。最后,终于支撑不住,猝死在了游戏厅。他死后,母亲急得神志不清,一个幸福的家庭破碎了。

现实就是如此,所以,广大中学生应远离网络,在合适的年龄段做正确的事。为了朋友,为了家长,为了自己,请慎重对待网络,不要让网络埋葬一生!

现在的网络真发达,可以在上面购物,聊天、发邮件、听广播、看新闻......不过这么发达的网络也有利弊。如果你好好利用网络。那你会把他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反之,则会深受其害,甚至弄的家破人亡。

网络,存储东西,查资料,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现在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网络,如果我们不去接触网络,就会成为21世纪的文盲。不过网络上也有不好的东西,像那些不良网站·不良书籍等等,伤害年轻人幼小的心灵。就算是用来玩游戏,缓解压力也要有个度,有些游戏玩一玩就会上瘾,自己都控制不住,因此使好多孩子离家出走去网吧玩游戏,胆子大点的还偷家里的钱去买游戏里的装备。真搞不懂,拿着父母的辛苦钱逍遥,白白让网站赚钱。

互联网还是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人们可以随时与天涯海角的亲朋好友谈天说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人,把彼此的距离拉近。

曾几何时,我在看百度时,突然弹出一个小窗口,‘免费玩游戏,赢积分,积分兑换大礼包,名额有限。’我好奇的点了进去,一点,立刻黑屏了,我把电脑关机之后,重启后还是无法上网,我知道中毒不浅,真后悔自己的好奇心。从此,我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相信游戏免费玩的说法,这些神马都是浮云,时刻有陷阱,等你自己跳下去。

网络是一种工具,有益也有害。让我们得到快乐的同时,也对我们充满诱惑,过分沉迷于网络,影响身心健康;迷恋网络,就会成为它的奴隶。

网络有好处也有坏处,就看你用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伟大的21世纪,人们公认的蠢人有三种:吸烟者;不懂电脑者;不懂音乐者;看来,电脑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世界。而上网则是电脑的另一部分,它指的就是通过电脑网络与外界沟通。这种技术是先进的,也很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往往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上网也不例外。

好的,现在来说说本人的上网经历。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上网存在于迷雾的另一边,对于这种高科技,这种虚拟的世界,无所畏惧,也无所了解,通过网络游戏,就将互联网与自己紧密地连在一起。从而,开始迷恋于此,当然,在这种时候,父母会告诫你,不要再上网,以学习为重,或者,立刻给你讲几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你从此放弃。但是,就算是父母语重情长地教导你,那也是耳边风。因为迷恋足以让你迷失方向,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自己将要失去什么,只是沉迷在不真实的境界中。这是大多数青少年的表现,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性格内向。孤立。消极,他们的成绩会足见下降。把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网络里。这就是许多家长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原因。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是这种情况,专家发现:易出现上网成瘾的孩子主要缺少自制力。所以,对于自制力强的青少年,他们会很好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或与外界交流。从而不会让家长和老师担心。

下面,我们来谈谈互联网带给青少年的好处。上网,尽管是在一个不现实的空间,但是,它方便。轻快。灵活的特点,让我们增长了见识,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同样也可以享受各种娱乐方式。例如,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里进行学习,在这里你同样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得到最精要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在节日之际发一封E—mail给亲友,它能代表你最真诚的祝福。而这一过程仅仅是你轻轻的按下enter键;以及,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等等。网络正是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它是让人如此青睐。

不过,网络还是有弊端。最明显的是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中,荒废学业,浪费时间。一旦上瘾,后果不堪设想。更严重的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最后,遗恨终生。可以这样形容:学生们的自制力有限,网络的吸引力无限。

事物的正反两面正是这样,有利也有弊,主要是看你如何去运用,如何去把握。我们应好好认识这两方面,加以善用和改进,那才真的算得上是获益良多。

网络对于现在社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而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来自网络的危害也接踵而至,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主要危害之一。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凭空而起的,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不好的前提下的。就现在的90后00后而言,大多都是一群唯恐天下不乱,正义感爆棚的白痴。谣言就这样以一传百、以百传千,愈演愈烈。他们正在手机,电脑以及人群后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毫不负责的谴责着那些他们完全不了解真相的事情。

或许有些话被被人说出口是那样的轻易,可是对于当事人而言却是毫不负责任的伤害,那些恶狠狠的话语就像是掩藏在繁华城市的灯红酒绿中的那最现实、最黑暗的爪牙。

我们在看到这些因为网络暴力而起的一桩桩悲剧,心中既有怜悯,又有害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我们是否也会在某一天,被推到全世界的背叛面?有

的时候面对这些舆论的风向或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若是随波逐流,会被旁观者称为:“喷子”,若是逆风而行,你只会被人当做是:“喷子中一朵清新的白莲花”。呵呵,很可笑吧?记得我听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黑暗肮脏的地方,永远不是越来越差的环境,永远不是城市贫穷角落的沟槽,永远不是经久不用的房子的边角也永远不是,枝叶山顶上堆起的灰尘。最肮脏的……是人心。”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网络世界中都有可能扮演受害者或是加害者。

所以,为了不让这个世界再出悲剧,也为了我们自己良心能安,放下键盘,别人的事情少参与,事实上,只要我们不去参与,网络暴力什么的就根本就不存在的。

虽然难以置信,但的确就是这样,网络暴力的危害的大小,决定权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上。

当今世界,电脑已家电化,上网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它给人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网络就像一只巨型蜘蛛吐出的一张团团包住地球的“大网”,将每台电脑都连了起来。电脑上出现的文字、图像、声音能在短短的几秘内越过千山万水。比如在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写一封信递往悉尼,这封信沿这些“网”,仅6秒左右对方就能收到。人们还可以在电话里和亲朋好友对话,不仅能听清对方的声音,而且屏幕上还有他的形象,让人感觉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近在咫尺,网络似乎把庞大的地球缩小了,好像一个“地球村”。

网络的益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在网上读新网、听音乐、放电影;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商品;可以地电脑上上课、查阅资料……

网络丰富多彩,功能齐全,是人类的好帮手。但如果运用不当成绩非常好,长大了定老大学,反而会害了自己,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很容易受网络的不良内容的诱惑。安徽的王小强在班里成绩较好,我姑姑和他一村,常说他自从家装了电脑,上课他总开小差,总想着电脑上的游戏;他每天一回家,作业也不做打开电脑打网上游戏。一会儿是《赛车》,一会儿是《CS》,一会儿又是《画魂道》,《传奇》,打个没完没了,最后成绩成了下等。我正想到他家去看看他,请教,姑姑对我说:“不行了”,小强的成绩猛退,下等了!不有一些人迷上网络犯罪。南京一初三学生,迷上了网络游戏,他经常逃学进“网吧”。由于每一次都输钱几百余块。对一个初三学生来讲,如此巨大的债怎么还呢?他试看“劳本”但又输光,金钱债使他走向了犯罪之路……。

那么,怎样才算正确运用网络呢?首先,对游戏、聊天要适可而止。第二,如果网友在谈话中提到“见面”、“钱”的话题要三思而后行。北京一女孩子就因为轻易相信网友见面,被网友绑架。第三,不要给别人发送“电脑病毒”。

只有人人都做到这几点,网络文明才能真正“进万家”。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家家户户的条件也变好了。电子计算机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上网的人数则多之又多。

网络固然好,但网络也有弊。有很多网民沉醉于网络,这是不好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网络的利与弊。

现代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往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网上学习,可以使人们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网络——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仅可以促进我们日常学习的提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是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工具。的确,我班上的“小灵通”所知道的课外知识,有三分之二是从网上查找的。比如:什么“神六”的进一步详细资料,什么文言文,什么歇后语……凡是老师要求找的资料,他总是找得最多。他还经常说:“网络可帮了我大忙了呢!让我成了‘小灵通’。”

网络可以让人们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学习新的知识,得到课业辅导,进行交友聊天,与各地的朋友联络,获得各种信息。当然,网络和大千世界一样,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还有错误的言论,不准确知识,黄色信息和怀有不良动机的网民。

所以,在网上与他人交往时更应提高警惕,不能轻易相信他人。

自从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一些网民,就开始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每天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在网上流连忘返,结果浪费了许多时间,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比如,有许多中学生上网废寝忘食。举个大家不敢相信而又绝对真实的例子:有一名中学生,因沉迷于网吧,父母对他的管教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常眠于电脑前。成绩飞速下降,后来被学校开除了……

网络,对人们有利也有弊,有弊也有利。休闲时,可以玩玩游戏。

朋友!就让我们一起去用心中的呐喊去唤醒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各种网迷们,让他们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让我们大家一起利用有益的网络知识,为我们服务吧!

不知不觉,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民数量已达5。91亿,手机网民数量已达4。46亿。就在网络带来了巨大便利和信息传递方式的革命之时,为了自身利益在网络上散播谣言,恶意中伤的不正之风却越来越盛。人们不禁要问:网络的底线在哪里?不可否认,网络在给予社会娱乐的同时传递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却有许多人,利用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谣”言惑众,从中牟利。“网络巨谣”秦火火近日被捕,正是因为他在网络中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雷锋奢靡”“李宇春已死”等一个个劲爆谣言在他这个谣言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像一枚枚炸弹投入了网络世界中。他甚至叫嚣:“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网络的底线,不应如此。阮玲玉曾说:“人言可畏”。倘若她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不知会做何感想。谣言如一颗颗横飞的子弹,将网络世界变成了枪林弹雨的战场,就算你是无辜的路人甲,也可能受到谣言的中伤。点击为王,流量为王,这是一个浮躁的物质社会在网络世界中下的扭曲的蛋。只为搏得名声而在网络上狂刷点击的博主大V们,你们是不是守住了网络和道德的底线呢?没有底线的网络,只会是捕兽坑,是无底洞,是万丈悬崖,令所有人跌进无尽深渊。康德曾经说过:“自由的边界是他人自由的边界。”网络微博也应如此,网络上允许嘲讽,允许戏谑,允许插科打诨,允许无伤大雅的小粗俗,但不应允许恶意中伤,别有用心的妖言惑众。无论是坐拥网络影响力的博主大V,还是只参与讨论的普通民众,都应以不侵犯他人权利为底线,越过这个底线,得到的只能是人们的鄙视甚至法律的严惩。守住底线的网络,是人们生活的好帮手;失去底线的网络,是破坏幸福的洪水猛兽。谣言的确止于智者,做好一个对事实负责的网民,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请让网络清澈一些,让我们确实的看到网络的底线。

国外关于泛娱乐化的研究论文

占一点点边的

所谓泛文化现象,简言之,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 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造妓女小说的,说是挖掘“妓女文化”……再泛下去,就该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瘟疫文化、恐怖文化……于是乎,文化洋洋大观,却也蝇营狗苟。

关键词: 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 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的趋得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降低——传统的高利益相关性信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信息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制约。利益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目前的娱乐化已经蔓延到教育、新闻等各个方面,使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之下,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泛娱乐化的倾向也必然会导致大众传播麻醉作用的增强和社会精英阶层话语权的缺失。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泛娱乐化”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新闻与传播 】 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在娱乐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但陷入了经营的困境,而且陷入了理念和功能的困境。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的分析,系统论述了传统媒体在社会责任、功能、经济、内容、用户、人才等方面的艰难选择,并试图以全新的思路,为传统媒体指出一条纾危解困的变革之路。 [1]高菲、杨洁仪.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J].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传媒. 2021,(19):68-70 | 2 | 【 文学 】 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 ——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摘要: <正>尽管网络文学已然成为我们阅读和消费的日常,但大众对其的理解仍然相对模糊。广义上,它可以包括所有通过网络来传播的文学作品,与传统创作形式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狭义的"网络文学"则是指那些完全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创作、传播,从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充分反映出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当前,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其对大众阅读习惯、审美品位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对于网络文学这一集重要性、不确定性和巨大发展前景于一身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值得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面向未来。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这样一部视野宏阔的学术专著,是对当下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反思和探索。 [2]孙乔可.西安外国语大学[J].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 2021,(19):87 | 3 | 【教育学】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 摘要: 在狂欢特质鲜明的网络"泛娱乐化"浪潮裹挟下,不少青年大学生自缚于"被定制"的"娱乐茧房",追捧"万事皆可娱乐"的解构主义叙事,习惯以"视觉实证"代替理性思考。大学生的"泛娱乐化"倾向,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守课程底色还是迎合学生"娱求"、坚守学理性阐释还是增添解构性分析、坚守内容讲授还是强化"感官"刺激这三个方面产生了摇摆困顿。在新时代,消解网络"泛娱乐化"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影响,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打破网络"娱乐茧房",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获得感";以"共情式"话语表达超越"泛娱乐化"叙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引导式"内容讲授统合新媒体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3]张恂、吕立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思想教育研究. 2021,(08):95-99 | 4 | 【戏剧影视】 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 摘要: 娱乐休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在当代,娱乐的社会功能被空前放大了。在这样的语境中,陈思诚充分了解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在"唐探"系列等电影中,通过快感导向的叙事,杂糅式的、碎片化的符号等强化了其影片辨识度和市场认同。一言以蔽之,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极大地促进了陈思诚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在其监制的《误杀》及《我和我的家乡》中导演的《天上掉下个UFO》中,陈思诚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对泛娱乐化的反思。 [4]张玉龙.山西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J].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电影文学. 2021,(16):96-98 | 5 | 【哲学】 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 摘要: 泛娱乐化时代容易把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作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导向,导致审美的平庸化、崇高的消解、精神的懒惰和虚无主义,反而对"崇高"价值的追求缺乏动力。崇高价值观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它通常与真理、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乃至生命的形式,达成崇高价值的自我实现。面对泛娱乐化时代,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的崇高价值观的重大使命。 [5]吴井泉.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J].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广东社会科学. 2021,(02):61-66 | 6 | 【社会学】 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 摘要: 泛娱乐主义是在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它以超越娱乐底线的泛娱乐化倾向为主要形态,蕴含着将娱乐价值作为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的价值判断。当前,泛娱乐主义在演进过程中凸显出以网络空间为主要栖息地,以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为主力军,以恶搞式、调侃式、炒作式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为主要传播载体等特点。同时,在发展动向上日益呈现出话题指向严肃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形态大肆生成以及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等态势。对此,应从纠正泛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正确发挥网络媒介功能和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泛娱乐主义的超越。 [6]王娟、刘文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62-66 | 7 | 【文化】 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经历了结构变迁与功能转换。在集体化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被各种政治运动、政治学习和政治宣传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褪除了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仍然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始终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娱乐习惯。人们的娱乐习惯或隐或显地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透过对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的考察,也能从中反观和体认中国政治社会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娱乐习惯既是一定时期政治社会制度的隐喻又是其表征。 [7]吴理财、解胜利.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J].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9(06):31-44 | 8 | 【历史】 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 批判与纠治 摘要: 近年来,历史书写的"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集中表征为历史人物的"恶搞化""偶像化",历史史实的"三俗化""颠倒化"以及历史情节的"碎片化""失真化"。从生成语境来看,这与个体原子化的生存境遇、文化资本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当历史为娱乐所左右,历史就失去了应有的凝重和庄严,不仅抽空了历史的价值蕴含,窒碍了历史的共识凝聚,更助推了虚无主义的泛滥,造成种种精神乱象,直接威胁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从理论和现实维度着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纠治。 [8]孙洲.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批判与纠治,思想教育研究. 2020,(07):83-88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题目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交流,新闻事业对人类社会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目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2. 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

3. 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4. 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

5. 通讯的报道创新——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

6. 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

7. 《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

8. 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

9. 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

10. 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

11. 广告新媒介研究

12. 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

13. 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

14. 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

15. “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16. 《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

17. 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

18. “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

19.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 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1. 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

2. 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

3.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

4. 古代杂文的新闻性

5. 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

6. 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7. 穆青新闻主张研究

8. 穆青新闻实践

9. 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

10. 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

11.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12. 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

13. 探究现代政治广告

14. 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15. 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

16. 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

17. 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

18. 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

19. 真实的力量——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1. 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2. 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3. 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

4. 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

5. 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

6. 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

7. 解释性报道初深

8. 党报新闻标题研究

9. 晚报新闻标题研究

10. 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

11. 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

12. 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13. 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14. 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

15. 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16.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17. 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

18.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19. 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20. 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

21. 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

我知道怎么做,可以写,你了解吗

  • 索引序列
  • 关于网络娱乐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 大众传播的娱乐化研究论文题目
  • 关于网络传播的议论文
  • 国外关于泛娱乐化的研究论文
  •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