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期刊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处理中的深入应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控制手段也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会计研究期刊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两者属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及管理领域,因而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固定资产;财务会计;会计处理
在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上,会计制度与税法基本无异,区别仅仅在于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差异,如会计制度与增值税法中对于固定资产内涵的规定不同。而会计制度与税法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其具有各自不同的最终目的以及遵守原则,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其会计处理的不同。鉴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对会计制度与税法对固定资产财务会计处理上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地了解及掌握,现进行如下分析。
一、会计处理差异原因分析
1.重视实质的会计制度及税法的法定性
随着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其中一项新的会计核算总则为实质重于形式,此项规则表明当交易的实质与法律形式之间存在差别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质情况进行核算与反映,而不是依靠法律形式。但是在税法中,对于此类状况的会计核算则遵循的是法定性原则,因此在企业纳税额与利润总额的核算中,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会计处理存在差异。如,在企业会计处理中,除了在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外,对于各项计提减值资产不能再进行税前扣除处理,但是在对待处理的财产损失进行处理时,必须在经过企业的申报以及税务机关批准后才能将其作为税前列支。我国会计工作人员在对两者之间差异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是会计制度与税收分离的方式,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当遇到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则存在差异的情况时,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主要以会计制度作为参考,在纳税处理时再根据税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2.谨慎性的会计制度及税法据实扣除
企业会计人员在对不确定因素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谨慎性,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要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损失,也就是说既不能不高估资产收益,也不能过于低估负债或费用情况。会计处理中的谨慎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当会计人员对各种不属于资产所作的计提减值准备,并且按照会计制度中计提的资产来对准备金进行控制,从而便会减少企业收益,但是若按照谨慎性原则所提取的减值准备金,在税法制度中不得再进行税前扣除处理。主要原因在于税法中所遵循的原则是据实扣除,简单地说就是所产生任何损失与费用只能是真实发生的,若对于损失与费用在无法确认的情况进行申报扣除则可能被认为是偷税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在会计处理中所进行的各种计提减值准备,主要是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定,由于此判断不属于真实发生的事件因而在税法中不得扣除。
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简单的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主要指的是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期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的规定中可知,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根据自身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与性质及生产经营特点,自主地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但在税法中,除了国务院财政及税务主管部门的其他规定外,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的最低年限进行了如下规定:其中对于房屋等建筑物而言,计提最低年限为20年;电子设备折旧计提最低年限为3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等生产设备而言计提最低年限为10年,而除飞机、火车、轮船外的运输工具计提最低年限为4年;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家具、工具等,计提最低年限为5年。这些规定则表明会计制度与税法对于折旧计提年限不同。除此之外,我国行业财务制度为了能够对利润进行调整,会限制企业利用折旧年限的长短,且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强制性对折旧年限进行统一规范。从而便导致企业在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确定时不得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与客观需求作出利于企业的会计处理。近年来,企业为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改变人类生态环境以及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大部分企业加快对相关设备的更新速度,尤其是淘汰落后过时设备速度加快,因而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远远提前于行业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以此来激活企业的主动性与责任心,使其尽快地摆脱行业对于折旧年限的限制。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会计处理中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与发展条件,同时在环境、技术以及地域的条件下,对企业折旧年限进行公平公正的制定,旨在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成本及折旧。
三、确定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
对净残值进行预计主要指的是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主要指的是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与基础值费用后的金额、预计净残值占固定资产原值之间的比例。该企业的实际残值率在1-2%之间,远远低于预计残值率。同时对于不同固定资产的类别其残值率之间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例如电子设备与电缆。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对于环境要求的增加,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设备进行处理时会显著地增大其处置成本。其中低于带放射源的设备在会计处理上可能出现绝对值成负数。因此,企业在固定资产残值进行处理时应该根据实际处置不同类别进行会计估计,在处置的过程中即便同类别的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就需要谨慎地把握资产所占比例、收入差别以及影响程度。除此之外,当固定资产全寿命使用周期结束时,应该根据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公式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使得在会计处理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进行调节,使会计处理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我国税收法规与国际化接轨,也能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对财务会计处理的进一步完善能够有利于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础,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最终真正地做到内外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17):32-33.
摘要:随着近年来财政预算体系改革、零余额账户的推出、银行账户的清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强制结算等制度的实行,一个单位同时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凸显两种会计制度双轨制的矛盾与冲突。笔者试着从两种制度双轨并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基本建设;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
历年来,事业单位建设项目核算通常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各单位均单独设置基本建设财务账套,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2014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本建设项目纳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但依然保留基本建设账套的独立核算,以双轨制维持现有的两种会计制度的模式。随着近年来财政预算体系改革、零余额账户的推出、银行账户的清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强制结算等制度的实行,一个单位同时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且日益凸显两种会计制度双轨制的矛盾与冲突。
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双轨制下的问题
(一)关于银行账户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下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单位指定的银行开设的单一零余额账户中,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基建项目必须要与单位大帐套合并使用,进行统一的收入与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一般建设资金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账核算,按规定程序批准使用。国库零余额额度下达后根据项目进行分解,归集到各自项目的预算额度中,按规定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与单位财务账分开独立核算。由于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账套没有独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基本户的银行账户也因根据规定进行银行账户被清理销户。单位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来源于事业单位自筹,但是,基本建设账套的银行基本户已经不存在,其自筹资金只在单位大账套进行会计科目的形式核算,资金并没有真正拨付,但是在基建账中,这部分资金又作为事业单位的自筹拨款计入资金来源中,导致一定程度的“账账不符”。此外,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实行后,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用公务卡结算的费用结算,需要单位大账户进行挂账、还款冲销的结算,同时,也须在基本建设账套同步反映,造成财务工作的重复劳动。
(二)关于会计核算
基本建设账套与所财务账套各自独立,在基本建设账套内根据实际承担的建设项目分别单独核算,按规定将决算情况合并纳入单位账簿和相关财务报表。基本建设设置独立账套,会计核算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均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并根据项目特点及财务管理要求,自定义部分末级明细科目细化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基本建设账套核算的同时,需将财务事项在单位的大账套里同步反映。事实上,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账套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会计等式核算的会计内容与行政事业单位账套内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科目并不匹配,需要手工调整合并后才能填报。另外,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经常有自筹资金,其资金的核算一般通过“结转自筹基建”这一科目进行列支,然后再转入基建账,但是这样的核算方法势必造成资金的重复性列支,具体的会计操作中,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也经常会使财务人员产生困惑,容易导致账务混淆。
(三)关于会计报表
由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与企业、事业单位不同,会计报表的格式也不一样,《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报表有: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表、基建借款情况表、投资包干情况表。2014年起,财政部将基本建设会计报表调整为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保留了资金平衡表,另外设置了投资项目表、资产基本情况表、项目统计分析表。单位编制财务决算报表时,也必须将基本建设账套合并纳入一并反映。由于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的对应性不够强,即便合并账也会给会计报表的填报造成很大困惑,无法真正将基建项目的会计信息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实时反映,不利于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分析。
(四)关于财务内控
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单位的主要经济行为和关键岗位人员,确保项目执行和管理行为在良性轨道上良好的运行。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规则》(2016年财政部第81号令)及单位内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各单位基本都实行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资金支付严格按照合同制、监理制管理,单位内部严格实行逐级审核审批制度。由于基本建设账套与单位本级财务账套的相对分离,其财务内控相应实施不同的内控制度和规程。这种情况下,单位的内控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目标不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关键控制点的具体目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财务决策等环节。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内控的设计,在层次上一样涵盖单位领导班子、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甚至单位全体职工。在流程上应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而选准关键控制点是规范内控制度的核心,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有效避免内控真空。
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的必要性
(一)取消基本建设独立账套,合并至单位法人账套
目前,基建会计核算采用独立账套核算,会计科目也是单独设计,会计恒等式为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区别,对会计人员工作“兼容性”有更高要求。新修订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要求基建并账,避免基建账“游离大账”。但频繁的并账工作,造成了重复的工作,多次并账也容易造成核算上的差错。此外,根据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支付额度统一按项目预算下达,但按照现行银行账户管理要求,涉及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其自筹资金是在单位基本结算账户,无法拨付转到基本建设银行账户(原基建银行账户已撤销),容易造成项目资金管理与财务核算交叉混淆,不易统一管理。因此,建议撤销基建项目独立账套核算制度,统一合并至单位账套内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既满足了基建项目独立核算的要求,又实现了法人账套对单位财务收支和预决算执行情况的整体反映,还减少了合并基建账带来的财务重复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
(二)对相关会计报表进行优化合并
目前,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年末需要填报与基本建设项目相关的报表为《部门决算表》、《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两套报表相互交叉,数据重复统计部分较多,差异在于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由以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决算报表》修订调整而来,总共4张表,分别为资金平衡表(01表)、投资项目表(02表)、资产基本情况表(03表)、项目统计分析表(04表),其中资金平衡表与以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决算报表口径一致,但投资项目表与资产基本情况表为近年来调整报表统计口径后新增填报的。笔者认为,该套报表与《部门决算表》统计内容基本重叠,尤其投资项目表,将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所财务账形成的固定资产混在一起,无实质意义。另外,资产基本情况表与部门决算的资产情况表统计内容基本一致,但统计口径不同,只需细化部门决算的资产情况表即可。因此,建议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合并到部门决算表中,并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除资产情况表外的单表各自单独反映。
主要参考文献
[1]《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1号令,
[2]《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部,
[3]做好建设单位基建财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李国荣、陈加丽、曹国强,中国农业会计,.
总账会计工作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尚不健全,现代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又比较高,这就存在着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因而在总账会计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总账会计工作问题研究论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对总账会计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解决方案。首先,本文对总账会计在会计中的岗位职责进行了介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总账会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对总账会计工作中需要调整的地方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于总账会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总账会计 问题 解决方案
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总账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以保证企业内部的资金与财务安全,促进他们有效地、长期的、完善的发展。总账会计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主管,掌握了一个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和投资计划,因此总账会计工作需要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才能完成。但现实情况中,总账会计工作会出现许多问题治愈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如何找出总账会计工作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现代企业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
一、总账会计在会计中的岗位职责
企业中的总账会计的作用突出,地位重要。总账会计是一个企业财务的重要核心与灵魂,其岗位职责十分清晰明确。
总账会计涉及的工作领域范围比较广。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具体事项内容。
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比如说单据审核,编制记账凭证。其次是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包括核算日常会计的经济业务,核算员工应收款项账务处理及欠款清收,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核算等等内容。再次是对企业的会计的工作做出总结与反思,主要是对于日常会计的具体工作进行核算后,指出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财务工作在正常的范围内,符合企业的政策要求,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和运营安全。
二、总账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尚不健全,现代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又比较高,这就存在着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因而在总账会计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主要问题如下:
(一)总账会计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基本已经全面实现计算机化。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对于现代企业的总账会计来说,不仅仅需要具备对于会计知识的系统掌握,也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在高度发展的科技社会,总账会计也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许多总账会计对于岗位职责认知的不够,对于企业、会计行业的新政策、新知识、新方法掌握和学习的不够,对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工作的方法不熟练,缺乏更新知识系统的能力,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于总账会计工作的需求。
(二)总账会计的'监管不到位
总账会计对于日常会计的会计核算等日常业务具有监管的义务。但是会有部分总账会计由于自己知识系统不够全面,难以进行很好地监管,不具备监管的能力。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的领导思想素质较差,渎职,通过总账会计开出一些假的单据,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多报去一些费用,中饱私囊,搞,这些虚假的财务信息就会导致总账会计的监管不力的结果。
(三)总账工作模式陈旧
很多企业和单位目前的总账工作仍然停留在使用计算机前的模式中。这些陈旧的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新会计制度。举个例子来说,旧的总账工作中,很多业务的基础是双线核算,主要是指,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是以一种并联的关系而存在,需要按照原始凭证来进行平行的登记,做好分别核算的工作,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是两个互不干扰、互相平行的的系统,这是一种人工的核算方式。新的会计制度施行后,基本已经开始实行电算化的方式,人工核算由于其较高的出错率早已经被淘汰,而很多小的企业既然采用人工核算的方式,这种业务的规定与现实的工作需要很不匹配,这就会造成总账会计工作的业务处理方式混乱。
(四)总账会计的效率低下
由于总账会计的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很多总账会计人员经常废寝忘食,熬夜加班,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总账会计人员工作消极,效率低下。
三、总账会计工作调整的解决方案
(一)提高总账人员的职业素养
财务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需要选拔一些业务素质较高的总账人员,总账人员既需要高度负责、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也需要知识面广、业务熟练、专业扎实的工作底子,并且具有高度远瞻、冷静分析的思想头脑。同时,要鼓励自己的总账会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贮备结构,学习一些与工作相关、密切相连的财经制度、国际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满足企业生产运行与财务工作的需要。
(二)加大监察力度
作为企业,企业应该加大对于总账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思想素质的监督力度,及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思想交流,同时加强对于总账人员的监管。作为总账人员来说,也必须加大对于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仔细审核每一项支出、每一项收入、每一张单据,避免出现虚假的财务信息,杜绝谋私、发布虚假信息等现象,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避免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现象的发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健全总账会计的激励制度
要确保总账会计提高责任意识,树立职业操守,企业内部必须要有一套奖罚分明的激励措施。首先要明确责任制。总账会计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企业根据总账会计的年度责任目标、责任内容完成的实际效果与成绩进行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再次,企业要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按照考核的等次给予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充分调动总账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阜宁恒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总账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财经界(学术版).2012(03)
[2]朱晨.略论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J].中国外资.2011(06)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对外销售货物、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而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性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营业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大力开展促销活动,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和市场份额,导致应收账款数量增加。 于是,如何管好、用好和盘活应收账款,以加强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应收账款的成因 1、商业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出于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企业除利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售后服务、广告等手段外,赊销作为扩大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被企业所采用,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 2、销售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存在差距。企业发出商品后,向购货单位开出销售发票,并在当期确认了销售收入,货款却往往没有同步收回,导致物流与资金流脱节。这种商品销售和收到货款时间的不一致性,这就产生了应收账款。这主要是因为货款结算需要占用时间的缘故。通常,结算手段越落后,结算所需的时间越长。同时,购销单位之间距离远近、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及内部结算单据传递的及时性等都有可能产生应收账款。 3、应收账款内部管理不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意识,如没有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而违约或因质量异议未能及时处理,导致对方拒付货款;因客户恶意欺诈或销售人员携款潜逃,导致款项无法收回。企业信用管理不力,盲目地对信用不好的企业赊销,加上追讨欠款工作不力,导致货款难以收回等原因形成应收账款。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效益下降。通常情况下,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往往意味着纳税义务的产生,企业可能会被迫用流动资金垫缴当期税款。如果企业出现账面利润,那么年度实现的利润要还向投资者分红,企业可能要垫付股东分红款,导致企业资金流出增加。这样,一方面应收账款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要垫付税款和分红款,加重了企业资金调度的压力。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导致财务费用增加,融资风险加大,加重企业负担。同时,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必将付出相应的代价,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等,都将导致企业效益下降。 2、降低企业信用,影响企业形象。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过大,占用大量资金,如果到期不能收回,导致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将使企业丧失信用,进而失去金融机构的支持。企业因此无法从供应商得到折扣,从而增加交易成本。同时,企业保持过高的应收账款余额极易产生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另外,应收账款长期占用过多资金还会影响企业形象。 3、虚增经营成果,增加经营风险。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应当在销售发生当期确认收入,但企业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现金流量也能如期流入。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形成与企业赊销政策密切相关,其规模往往与销售收入正相关,即销售收入增长将引起应收账款规模的增长。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导致应收账款规模迅速扩大,一旦货款不能回笼,企业将陷入“账面利润多多,账户资金空空”的虚假繁荣的窘境,企业会计利润将大打折扣。如果控制不力,企业的利润将被大量的呆账和死账消耗殆尽。这样,尽管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要按应收账款余额的~定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但是一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将给企业造成实际上的损失。因此,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过多,虚增销售收入,夸大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4、延长企业营业周期,延缓资金周转速度。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等于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之和。如果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将导致应收账款长期占用大量资金,引起企业流动资金沉淀,现金短缺,影响资金循环,延长营业周期,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 企业产生应收账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其管理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就其本质而言,应收账款可以看作是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企业必须根据“没有现金流量的利润不是利润”的原则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始终把资金回笼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对应收账款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加速应收账款回笼,减少坏账,确保企业经营利润的最终实现。 (一)事前控制 1、客户信用管理。 (1)建立客户档案,开展信用评价。企业应当深入细致地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经营规模、信誉等资料,建立客户档案,为信用评价提供相对完整和科学的依据。企业应根据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和连续性等标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客户信用评定。根据客户信用评定结果,选择优质的客户开展销售业务,建立健全营销网络。 (2)制定信用额度,控制应收账款规模。企业应根据客户近期的销售计划完成情况和货款支付情况,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即企业对某一客户愿意承担最大赊销限额,并确定赊销金额的大小和期限的长短。财务部门及时办理货款结算、记账及对账等手续,如实反映客户的信用额度使用情况,防止出现差错。同时,企业应建立信用额度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管理和控制信用额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赊销规模。 (3)建立健全赊销审批制度。企业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必须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起用并录入客户档案。在销售过程中,销售部门应严格据此限额控制交易量,不得突破,避免销售人员凭主观判断,盲目决策给企业带来损失。若客户信用额度发生变动,还必须办理报批和备案手续。同时,企业对信用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分析,确保信用限额制定的安全。胜和合理性。 2、完善销售业务内部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位。应收账款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的规定,建立岗位责任制,健全销售预算、发货、仓库管理、奖惩及清欠等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企业销售业务的合同洽谈、配货及发货、开票、出门及收款等业务应当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完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以便各部门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稽核,避免出现舞弊行为。销售部门主要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执行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催收货款等工作;财会部门主要负责销售款项结算记录、对账和督促管理货款回收;发货部门主要负责审核销售发货单据、办理配货及发货等工作;清欠办公室应及时召开清欠会议督促销售部门的清欠工作,负责应收账款的法律诉讼及追讨,制定清欠及考核制度。以上各岗位应恪尽职守,认真负责,责任到人,奖惩合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缩短应收账款的收账周期,减少呆账。 3、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防范财务风险。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坏账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等事项。企业可以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该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4、开展赊销业务培训。通过对销售人员进行赊销业务培训,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分析应收账款的成因、对策及责任,介绍收款的方式和技能,以及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的方法,增强销售人员的防范意识。 (二)事中控制 1、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企业销售业务实行合同管理制度,授权有关人同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对于金额重大的销售合同应当通过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审核把关。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签订销售合同。企业应认真开展合同评审工作,对客户提出的标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认真审查,并决定是否接受订单。一旦接受,企业要按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与交货,确保全面履行合同。销售合同一经签订,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变更双方应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补充合同或新合同,以维护购销双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销售业务处理过程的管理。对收款、开具提货单、发货、结算等环节的管理,是应收账款控制的关键所在。 (1)收款。客户送交的货款,财务部门应及时开具收据,并进行账务处理。对于收到的汇票、支票等及时办理收账手续;对于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及时办理查询,确保真实有效。 (2)开具提货单。对照合同根据客户要求开具提货单,并送交客户签收。 (3)发货。运输部门根据提货单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规格、型号、数量正确无误。 (4)结算。发货后,根据提货单等及时向客户开具发票,办理货款结算。 3、选择先进的结算方式。企业应尽可能选择对自身有利的结算方式,加速资金回笼,减少资金在途时间。企业可在合同中约定购买方必须带款提货,否则不发货,确保货款及时回笼。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网上银行、实时汇兑等先进的结算手段,加速资金回笼。 (三)事后控制 1、实行销售业务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销售业务专项审计,检查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防范因管理不善而出现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经营风险。 2、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应收账款催收制度。财务部门应当开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工作,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分析,企业可以确定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的长短和款项所占比例,以及有多少欠款会因拖欠时间太长而可能成为坏账。据此,企业区别账龄长短,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催讨方式(如书信联系、电话联系、上门催讨和诉诸法律手段等方式)催讨货款,以设法收回欠款。 3、实行货款回笼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是无效的考核”。企业应当按“谁销售,谁收款”原则将货款回笼分解到每个销售人员身上,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每月,根据货款回笼计划完成情况对销售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在奖金中兑现。对于因人为原因造成款项无法收回的,追究销售人员的责任,并责令其赔偿,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4、实行定期对账制度,确保债权金额正确有效。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通过函证等方式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账面余额,避免发生差错,并保存好有关材料,确保债权法定追索权的延续。由于应收账款收回的法定期限是逾期2年内,过了有效期企业就丧失追回欠款的权力,企业必须力争在有效期内收回款项或取得延长有效期的相关证明,如对账单、付款计划等。 5、定期召开应收账款专题会议,对货款回笼和信用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应收账款能否及时足额收回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营业绩。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关注应收账款是否及时收回,定期组织人员召开应收账款专题会议,对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应收账款形成原因,评价其合理性和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落实专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总之,企业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同时,企业应始终坚持把货款回笼放在首位,实行应收账款的全过程控制,加大收款力度,加速货款回笼,确保实现的收入及时足额流人企业,从而规避经营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核算方法分析摘要:应收账款业务一般涉及资产计量与损益确认两个方面,确认计量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同时又与资金回笼、社会诚信等密切相关,因此,结合经济转型期的特点,重新审视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规范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应收账款核算0引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结合买方市场为主的经济环境,企业为将其生产的产品尽快销售出去,不可避免地采取降低信用标准和条件的手段以进行促销。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三角债”“、多角债”现象以及差强人意的社会诚信,又使企业面对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收回困难而陷入“两难”境地,同时,信息使用者又因其缺乏现金作支撑的经营成果失望至极,进而动摇了对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信心。为确保资产的变现,避免高估资产与利润,现行会计制度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规范,减值准备也可以作为管理当局操作利润的工具。究其原因,除信息提供者本身的原因外,也有制度规范上含混不清的地方。本文仅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了探讨。1企业坏账的核算坏帐准备核算方法的比较所谓坏账是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因坏账发生的损失叫坏账损失。对坏账损失如何核算、是将其确认在发生坏账期,还是在应收账款产生的当期就予以估计确认,就形成了直接转销法与备抵法两种方法。现行制度统一规定采用备抵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便于信息的相互可比。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应收账款一般包括提取坏账准备、发生坏账、确认坏账又收回、补提或冲销坏账准备等内容。除销售百分比法外,其余三种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一般与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分别相当于按总额、类别、个别计提。从计提的坏账准备与依从的应收款项的紧密程度来看,除个别确认法外,其余方法下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均不能对号入座。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规定所适用的方法现行会计制度提供了确认坏账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几种情况。但确认坏账与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在任何一种方法下都会有的判断行为,后者则是计提坏账准备全额多少的问题,也只有在个别认定法下才有实际意义。制度如此规定要么将二者混淆,要么则是对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必须采用个别认定法的暗示。转让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问题无论是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债务重组,制度中均提出要将其账面价值予以结转。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是其余额与“坏账准备”余额之差额。由于“坏账准备”余额在不同的计提方法下其含义有别、并非均与应收账款对号入座,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是否必须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如果必须结转,当然按照溯源原则不是不可以,但明显有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不需结转,则制度中规定的疏忽实不为宜。关于秘密准备的计提及转销不按制度规定的范围或标准计提的坏账准备称为秘密准备。企业之所以计提秘密准备,是因为通过计提并在以后期转销可以打破会计期间假设,从而调节各期利润。问题是,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只有天知道何为正确。国家不可能犯以前一刀切的错误,会计服务公司在计提比例上难道比企业更心中有数吗?说到底,计提比例应是某一区域中的间距值,决非某一绝对值,制度中规定的比例从何谈起?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计提离谱,就会认为计提秘密准备,也无非是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如果不能发现则可能作为正确信息对外披露。2企业应收账款的融资现行会计制度,对应收账款的资金融通,从出售、质押借款和贴现三个方面予以介绍,且将出售与融资平行界定,致使许多概念晦涩难懂,会计规定前后矛盾。出售的概念是否恰当表面上看,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所有权和销售类似,但会计上《收入》准则中并没有包括应收账款的出售。一般而言,出售需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计算损益,而这些在应收账款结转中并不具备,甚至算不上视同销售。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本身就属于货币性资金。与其他资产交易时往往作为计量尺度予以计量,因此称其出售进而确认损益有失公允。改为转让更恰当一些。因为称其为转让才与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更加协调。出售与融资是平行还是包容应收账款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转出,其目的无非是取得资金以加速资金的周转。从取得资金的目的来看,出售(假设其成立)则是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罢了。二者并非平行的关系而是包容与被包容关系贴现的内涵会计上的贴现,以前仅指未到期的商业汇票通过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现行制度将其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应收账款的贴现。根据贴现后贴现银行是否具有追索权,贴现分为带追索权贴现与不带追索权贴现两种。很显然,贴现也是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带追索权贴现和不带追索权贴现实质和应收账款的转让并无二致。重构应收账款融资的概念体系通过应收账款的转移、质押以取得资金行为均为融资。融资包括转让和质押。转让又分为实质转让(风险与报酬转移)与形式转让(风险与报酬没有转移)。会计核算上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权转让的核算,另一类是非所有权转让的核算,前者包括实质转让和不带追索权的贴现,后者包括非实质转让、质押借款以及带追索权的贴现。实质转让是确认损益还是作为理财费用按现行制度规定,实质转让要确认损益作为营业外损益,笔者不敢苟同。应收账款的原创,必然是作为营业收入以货币性资金方式予以计量,现因应收账款的收回减少,只能作为原先确认的营业收入的抵减,不能作为营业外支出,否则明显有违配比性原则。从应收账款融通资金的角度出发,其实质无非是一种理财活动。作为理财费用似乎更合理。类似地,企业现金折扣下,会计制度规定按总额法核算,因购货单位折扣期付款而少收的现金作为财务费用确认,与实质转让并无不同。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其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当前,企业存在应收账款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差、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失,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亏。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等有关措施与规定,能够从制度层面上、责任层面上起到强化管理的作用。与此相配套的会计核算,尤其是会计确认与计量也必须予以规范。笔者认为,深入剖析应收款项的坏账核算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列报资产变现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相应准则的衔接,如债务重组;应收款项转让融资的核算界于保理理念,不仅有利于规范现行财务制度概念混杂,包容关系不够清晰的体系性障碍,而且可以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企业融资、扩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降低坏账风险、营造社会诚信。参考文献:[1]李健.计提坏账准备各种方法之比较[J].上海会计,2002(6).[2]赵俊玲.论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和方法[J].财政与金融,2001(12).[3]陈华.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新探———双重因素分析法[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3).[4].李义民,路晓卉.关于应收账款核算之考量[J]企业会计,2008(3).57
浅议应收账款核算及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对应收账款含义、成因的分析,阐述了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探讨了应收账款在核算与管理方面的深化策略,以期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应收账款;核算;管理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一些企业加大了赊销力度以减少存货同时吸引客户扩大销量,但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大幅度上升,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更为严峻。将企业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合理控制应收账款,做好核算与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应收账款核算与管理方面的深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应收账款含义与成因分析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销售商品等经营活动而应向另一方所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数据必须准确、真实地加以记录,并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准确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情况。这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及时分析应收账款增、减变动的原因,对账龄构成进行科学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好对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意义重大。在当前,企业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多通过赊销的方式来吸引客户源,并与客户约定一定期限的回款期,从而导致应收账款项目的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客户在约定时限内会履行付款协议,企业及时收回款项。但若在客户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款、货款收回后被挪用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按期收回,从而造成资金被占用,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二、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企业清收成本的增加。诸如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坏账准备等费用的增加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造成企业盈利水平受损;二是造成企业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影响资产流动性。应收账款数据能够直接反应企业销售资金的回笼情况。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越有利。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长期居高不下,则意味着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长、周转率低,影响资产流动性并降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对企业正常资金循环非常不利。
三、应收账款核算与管理的深化策略分析
(一)应收账款核算的深化策略
第一,需要细化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遵循新会计准则要求,仅针对企业坏账准备计提范围进行了简单的扩容,但并未确定所有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规定,故而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结合企业工作需求,进一步细化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进而判断相应的应收账款是否需要进行计提坏账准备。企业除了在产品销售活动中无法回收的应收账款款项需要纳入计提坏账准备范围中外,应收票据则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案:一是对已到期的应收票据,可先转入应收账款项目中,以便后期对其进行坏账计提准备;二是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则不做计提坏账准备的处理。但对特殊情况下的预付款项而言,如当卖方出现无法发货等原因导致预付款项“打水漂”时,可将其转入坏账计提准备当中。第二,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审核。审核的重点有两个部分,一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内部审计,能否定期对应收账款试算表和主要的明细分类账相互核对,能否对应收账款的结构和账龄进行分析,企业规定的工作程序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二是企业在相关销售业务发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业务是否及时填制了应收账款的凭证,并是否及时登记了应收账款的明细分类账,是否有明确的账款结算方式以及收回期限等等。除此以外,还需要明确销售业务所产生的退回、折让、折扣等是否已经经过了有关领导的批示,退回业务是否有仓库部门所签证的退货验收单等等。
(二)应收账款管理的`深化策略
第一,需要健全有关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企业需要从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入手,基于对风险进行防控的目标,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切实规范企业销售行为。以业务部门为应收账款项目的清收责任人,以财务部门为应收账款的管理人,避免业务人员为片面追求销售任务而不顾后果进行赊销,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还需要完善有关应收账款清收的考核与奖惩制度,调动清收责任人清收应收账款的积极性,必要时可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清收小组,以高效完成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降低应收账款管理难度。
第二,准确核定客户信用等级,明确差异化授信额度。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对用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构建信息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收款方式。针对核定可以赊销的客户,需要通过明确授信额度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企业条件允许时可设置客户管理部门(或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调查),以明确客户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增客户信用等级的审批与监督,加强对源头的控制。
第三,构建催款记录并及时确认,以确保企业权益。在形成应收账款后,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清收计划以及催收记录,将应收账款的主要信息、预计的收回时间、催收方式、催收情况等项目登记在录。同时,企业需要至少每半年与客户核对欠款金额,客户检查无误并通过签字盖章的纸质应收账款签认单需要核对后保留,以维护企业对欠款进行追索的权利。
第四,形成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为防止销售人员在业务活动中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或业务提成而出现盲销、强销,可构建严格的资金回笼考评制度,与销售人员的收入挂钩,要求销售人员必须对每项销售业务自合同签订至资金回收的全过程负责。
第五,加强债权的核对工作。对各项应收款项,每年均应同客户核对,取得有效的债权签证,以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准确,同时如对方企业出现经营不善,难以还款等情况,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提供相应的证据,从而切实维护单位的利益。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做好应收账款的核算管理对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盘活企业资金的流动有积极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以科学化的应收账款核算管理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娣,陈俊杰。浅谈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J]。商业会计,2015,(6):107—108。
[2]孙喜梅,余博,韩彪等。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应收账款融资决策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31(6):654—660。
[3]童映磊。简析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和管理———以美的电器公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9):86—87。
[4]刘叶。浅析“管理提升”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J]。价值工程,2012,31(16):110—111。
我现在刚到一家印刷公司做会计,不知道印刷业的会计处理怎样,更重要的是成本核算问题,因为所需的原料品种规格很多,产品是根据客户需要的要求订做的样板,而且产品太小,太多,不知道成本该按照那种方法核算,我是想根据仓库提供的每个月的进出材料到月末时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生产成本就是平时购进的材料和车间员工工资和发生的费用核算,这样做可以吗,还有没有更为科学简便的核算方法,请高手指教,谢谢!如果说对已销商品的产品成本没办法计算,我觉得到月末的时候一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但是因为材料品种太多,比如就光纸张规格都很多种,还有其他原料,汇总成本也是很烦琐复杂的,有没有更好的核算方法呢,生产成本的结转没什么问题就直接归集料工费就可以了,然后生产成本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应该就是库存了,不过根据仓库人员那边说每个月的原料库存不是很多,本来想生产成本全额转到主营业务成本里的,但好象不是很合理,按后面的处理的话就要方便多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我可以搞定.
传说中的大学毕业论文吗?直接拿师哥师姐的答案抄咯
传说中的大学毕业论文吗?直接拿师哥师姐的答案抄咯,自己不学,没办法。
对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要分为两种情况:
1、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已经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研发费用要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立一个明细科目-研发费用,在研发费用明细科目下在设置领用材料、研发人员工资、电费、折旧费、差旅费、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等等。
扩展资料
在开发阶段,可以将有关研发费用支出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包括: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发费用
会计相关论文题目
会计论文是指讨论或研究会计问题的文章。会计沦文主要是表述会计科研成果、研究会计现象、探讨会计发展规律、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记录和总结。以下是我整理的会计相关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
2、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3、若干会计惯例的国际比较
4、中外会计模式比较研究
5、国际会计协调问题研究
6、国际财务报告披露的相关问题
7、中外财务报告披露的比较研究
8、国际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9、社会责任披露研究
10、国际转让价格相关问题研究
11、国际税收筹划研究
12、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研究
1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14、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研究
15、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16、国际会计教育研究
17、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
18、各国税制比较研究
19、国际双重课税的避免研究
20、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研究
21、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22、浅议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3、浅谈会计国际化
24、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25、澳大利亚会计国际化进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26、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7、我国会计国际协调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8、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路径研究
29、中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研究-基于会计信息可比性视角
30、从新会计准则的应用看中国会计国际化
31、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对我国的启示
32、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问题思考
33、国际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34、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
35、会计准则国际等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37、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形式协调和实质协调研究
38、品牌国际化--中国建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9、浅谈人民币的升值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
40、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下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思考
41、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
42、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目标差异分析
4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号准则公开征求修订意见
44、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收入确认新进展
45、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环境研究
46、对国际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47、浅谈国际会计协调对于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48、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循程序有效性检验--基于联合趋同概念框架的考察
49、新时期下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
50、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变革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51、加盟非“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价的影响
52、金融资产减值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与实施
53、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综述
54、浅析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启示
55、浅谈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力分析
56、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走向分析及其启示
57、《国际会计准则》英文术语解析
58、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
59、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60、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61、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
62、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及差异
63、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64、试论其他综合收益概念及列报
65、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66、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优先出版
67、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关于所得税问题的差异分析
68、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途径浅析
69、试论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70、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针对评估中的问题向公众征求意见
摘要:企业研究费用的会计核算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的质量。企业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会计核算沿袭传统模式,使用研发费用的数据来反映企业价值时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巨大的研发费用也成为部分企业操纵利润的重要方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正确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研发费用;公司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如何才能在市场中获得生存机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对于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及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一、公司研发费用核算及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一)资本化及费用化界定合理的界定研发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关联企业研发费用的归属,同时,直接影响企业的年度经营业绩,避免企业人为的操纵利润。如果将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计人企业的当期损益,大量的研发支出没有形成资产却抵减公司的当期利润,研制结束形成无形资产后取得收入无相应的成本费用进行匹配,不能公允的反映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使公司资产的价值没有体现,企业管理层可能会为了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而大幅削减研究开发费用,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损害股东权益。
47. 股份支付相关会计问题研究48. 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收入的确认与计量4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探析50.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会计问题研究51. 全面收益理论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启示52.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问题的对策分析53. 《总会计师条例》修订问题研究54. 论传统会计假设的缺陷及其改进55. 企业清算会计问题探讨56.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探讨57. 企业并购中会计问题探讨58. 论会计透明度59.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60.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61.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行为探讨62. 论会计和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63. 浅析上市公司的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64.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系统研究65. 实施《企业财务通则》若干问题思考66.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67. 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及防范68. 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及账务处理69. 三税转型与企业税收筹划对策研究70. 会计造假行为的法律治理与制度规范71. 关于商誉会计问题的探讨72. 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73. 简评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74. 被投资企业盈亏对投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75. 论传统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创新76.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法律规制77. 企业财务总监的独立性浅析78. 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核算与披露79. 企业 IT部门的成本管理80. 应诉反倾销产品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81. 视频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会计新领域82. 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成本费用管理问题的探讨83. 软件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84. 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85. 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研究86. 试论企业价值链会计管理87.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系统研究88. 价值链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89. 资金筹集成本控制研究90. 产品设计成本控制研究91.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方法探讨92. 产品生产成本控制探讨93. 期间费用的预算控制94. 销售及售后服务成本控制探讨95. 质量成本控制的新思考96. 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97.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启示98. 战略成本管理探讨99.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100. 作业成本管理与控制101. 价值工程的应用研究102. 环境成本控制探析103. 我国管理会计执业资格问题研究104. 管理会计国际惯例研究105. 全面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研究106. 适时生产系统对现代会计的影响107. 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研究108. 平衡记分卡应用问题研究109.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110. 财务主管委派制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11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112. 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113.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研究114. 民营企业家族制的财务管理问题探讨115.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分析116.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117.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118.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119. CFO 在公司治理与管理中的作用120. 论企业财务控制121. 论企业投资风险122. 企业投资战略研究123. 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124.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关系研究125. 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126. 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127.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128. EVA 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比较129. 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130.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131. 可转换债券融资相关问题研究132.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研究133.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绩效实证研究134. 组织创新与企业盈利模式研究135.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控制136. 创业投资的风险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137. 激励补偿机制与企业业绩评价
网络财务的现状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