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京剧的论文文献

关于京剧的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京剧的论文文献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8月8日在北京开幕,9万人在现场,中国地区11亿人,全球44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开幕式,本次奥运会传下了人类历史上节目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媒体纷纷对北京开幕式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称这是艺术之美的杰作,中华文化的缩影。 韩联社的报道说,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实现中国人百年梦想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神话成为现实,为全世界65亿人口完美呈现了“满汉全席”——单凭观赏就能饱尝艺术之美的杰作。报道说,鲜艳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唯美的影像,以及结合实物与特效的前卫的尝试,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这几千年的历史,正是靠人的手创造出来的。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开幕式场面“盛大壮观”。报道说,北京奥组委承诺一个盛大的开幕典礼,目前看起来已经实现。为本届奥运会,中国政府为兴建新体育设施和基础设备投入巨资。 日本共同社报道,这是亚洲时隔20年第三次举办夏季奥运会。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此次中国高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报道说,参加开幕式的各国首脑超过80名,为历年奥运会最多,其中包括了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盛大的文艺表演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画卷,尾声部分会升起巨大的“地球”,以此强调大会主旨。 法国国家电视台的评论员说,这个精彩绝伦的开幕式是中国人精心准备了超过三年时间的结果,这个“鸟巢”虽然是由外国人设计的,但开幕式演出百分之百是中国味的。他赞叹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除电视媒体,法国的《费加罗报》、《世界报》和《队报》等主流纸质媒体也迅速在其网站上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了报道。法新社评论说,北京奥运会揭开了序幕,开幕典礼十分壮观,烟花照亮了整个北京夜空。“从古老的朝代到现代大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 点燃后的主火炬塔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燃烧美国《世界日报》8月8日发表社论说,北京奥运会是让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有一集中体现的机遇,更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的无尽折磨和严峻考验之后,得以主盟人类软文明的盛会,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的再次崛起。以奥运会行销中国形象,这正是主办奥运会的辐射效应。 《柏林晨邮报》8日在头版刊出了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一张夜景照片,配合的文章用中德两种文字写道:“北京欢迎您”。《南德意志报》在当日的奥运专版报道了一系列德国名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德国体育用品商特里格马公司总裁格鲁佩说:“我认为今年的奥运会选在北京举行是件很棒的事,中国向融入一个全球化世界迈出了很大一步……我认为,今年的奥运会将使欧盟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加接近。”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全程直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现场评论员赞叹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卷。这是中国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该台新闻频道除了直播开幕式外,还与设在北京的演播室及前方记者连线,实时报道现场情况,并约请有关专家进行点评。 德国电视一台8日全程实况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电视一台在有关评论中说,这是一场“构思精巧、表演得完美无瑕、令人印象深刻”的奥运开幕式,滑过“鸟巢”中9万多名观众眼帘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绚烂多彩的图案、众多的象征意义和人们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北京奥组委努力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英国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独家广播公司,拥有本届奥运的电视、广播、在线、移动手机的英国转播权。广播公司所属的电视一台、高清晰频道、欧洲体育台都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了实况转播。(BBC)主持人休·爱德华兹在实况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评论说,开幕式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信。欧洲体育台主持人称,北京奥运会的规模超出任何想象,它简洁、超常、令人惊叹。 法国国营电视2台实况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电视台解说员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当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等场景出现时,解说员详细介绍了相关的历史。开幕式上展现古人阅读竹简场景时,解说员同步介绍了竹简的来历和功用,并称孔子的儒家学说和思想就是通过竹简流传下来的。 瑞典电视台8日全程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评论员称赞开幕式古香古色、气势宏大。此外,瑞典电视台同时在其网站上发表评论,认为开幕式从色彩、灯光、舞蹈到大型表演都体现了“和”的主题,尤其是大型集体表演更让人获得了非凡的视觉冲击。 西班牙国家电视台8日一早即开始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并全程转播开幕式实况。电视台主持人赞叹开幕式场面非常精彩,完美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的风采结合在一起,展示在全世界观众面前。 葡萄牙国家电视台二频道解说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转播节目中评价说,中国人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人向世界诉说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具有不同寻常的、丰富的想象力。 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解说员在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时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简直“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解说员还评论说,开幕式的电视播出效果无与伦比。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全程转播并给出积极评价,认为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了起来。 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在转播时评论说,开幕式上的表演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如京剧、提线木偶等节目,表演壮观而有气势,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主持人不时为精彩的表演发出由衷的赞叹。 新西兰电视一台向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岛国的电视观众实况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解说员说,“今天是中国人民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天”,开幕式相当成功、精彩。解说员还特意指出,当中国运动员入场时,中国代表团旗手、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和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这是非常感人的一幕”。 越南中央电视台8日晚间实况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员评论说,开幕式惊喜连着惊喜,“鸟巢”的舞台上充满了光与声的变幻,以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幕式演出中浓重的中国符号被越南解说员一一辨认出,解说员将孔子、四大发明、书法、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解说员还特别提到,由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共同演绎的本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打动人心,展示了和谐的精神。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8日晚实况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称“精心准备的开幕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巴基斯坦黎明新闻电视台特别邀请体育界人士现场解读开幕式盛典,并表示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好机会,开幕式非常有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乌拉圭蒙特卡洛电视台当地时间8日上午开始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实况转播。电视台记者马里奥·乌贝迪在从北京“鸟巢”发回的现场报道中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动人、气势恢弘,令人“难以置信”。开幕式表演中传递出和谐、祥和的气息,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科特迪瓦国家电视台8日全程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持人表示,举办奥运会是全体13亿中国人的梦想,这一梦想到今天终于实现,中国人为此而欢欣鼓舞。他祝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并希望所有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芬兰、韩国、捷克、阿尔巴尼亚、印度尼西亚、科威特、卡塔尔、印度、罗马尼亚、加拿大、柬埔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科特迪瓦等国的电视台也都实况转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近几年最有名的: 由戏曲理论家傅谨教授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涵盖了较为全面完整反映清代京剧孕育、生长、发展、繁荣相关的历史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京剧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梅派经典唱段梅派音宽清亮圆润甜脆 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武戏较多,比如《杨家将》,铿锵有力。唱腔特点:要求演员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由于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故其唱功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从而高音宽圆,低音坚实。 程派主要以青衣为主,也就是小姐,温文尔雅唱腔特点:结合倒仓后嗓音变化,出现了脑后音和诡音的特殊情况设计的。故在唱、念上形成收放吞吐、强弱高低的鲜明对比。《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 剧情:杨贵妃在百花亭摆宴等候唐明皇,唐明皇却忽然驾转西宫。贵妃失宠,独饮遣愁。 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此剧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红灯记讲述的是“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奇特革命家庭与日寇顽强斗争,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我学的是花旦,李玉和的唱段我也不懂。只知道李玉和唱:“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铁梅我可以说说,李奶奶、铁梅的爸爸李玉和铁梅其实并不是一家人,是孤苦的劳动人民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家庭,李奶奶的唱段里已经说了。李玉和是在铁路上工作的,最后用红色新信号灯给红军指明了道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这些表叔都是地下工作者,革命者自成一家,但地下工作者往往都不用真实姓名,所以铁梅说:“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家住安源(杜鹃山)杨春霞的经典唱段最早把《杜鹃山》搬上京剧舞台的是宁夏京剧团。[反二黄慢板] 家住安源萍水头, 三代挖煤做马牛。 汗水流尽难糊口, 地狱里度岁月不识冬夏与春秋。 [原板] 闹罢工我父兄怒斥工头英勇搏斗, 壮志未酬遭枪杀血溅荒丘。 那贼矿主心比炭黑又下毒手, 一把火烧死了我亲娘弟妹, 一家数口尸骨难收。 [二黄摇板] 秋收暴动风雷骤, 明灯照亮,明灯照亮我心头。 [原板] 才懂得翻身必须枪在手, 参军、入党,要为那天下的穷人争自由。 [流水] 工友和农友, 一条革命路上走, 不灭豺狼誓不休, 不灭豺狼誓不休!故事描写的是雷刚占据杜鹃山与敌作战,屡屡失败,共产党派三十岁的杜鹃山农民自卫军党代表柯湘与之合作。她战胜了叛徒温其久的挑拨离间,让雷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关于京剧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京剧包含的知识类目比较多,流派方面可以写《小生流派的传承》、《老生的流派与发展》;唱法方面可以写《京剧唱腔方法分析》、表演方面可以写《京剧程式表演的渊源》、行头方面可以写《京剧服装砌末考证》等

近几年最有名的: 由戏曲理论家傅谨教授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涵盖了较为全面完整反映清代京剧孕育、生长、发展、繁荣相关的历史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京剧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则京剧入中小学教材看似很平常的消息,没想到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抛开引入样板戏是否合适的争论不谈,对传统京剧艺术价值的看法,也在网民中形成了壁垒分明的阵营。当年徽班进京并扎根下来,既逢天时地利也仰人和。1790年,曾经在京城盛极一时的秦腔被清廷禁演巳五个年头了,“都中人士,喜听新声”。当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给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祝寿,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由高朗亭领班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入京时,历史给了京剧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京剧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独立孕育诞生的,而是从其它地方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各种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很快就在京城红极一时,继而成了风糜全国的剧种。众所周知,昆剧曾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堪称“国剧”的剧种,独领风骚几百年,其艺术价值之高早有定评,但继它之后而崛起的京剧的艺术水平却超过了它。京剧不但继承了昆剧的精华,也大大扩展了艺术表现力。昆剧那种“水磨腔”过于柔媚,其细腻婉转的特点对表达那种高亢激昂的内容有所局限。而京剧吸收了大量北方戏曲的因素,能把那种慷慨苍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京剧这种刚柔并济的特点使它能轻而易举地表现人类生活和情感的无限领域,在这个方面也超过了其它剧种。昆剧以曲笛托腔,既费力气,和腔又欠婉转。而京剧改用京胡托腔后,音调从容婉转表现力大增。有些人看不起京剧中大量的打击乐,视之为噪音。其实京剧中的打击乐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比如京剧有很多武戏的成份等),而且打击乐多并不能成为音乐落后的理由。且不论非洲鼓乐那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在西方现代音乐大师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梅西昂等手里,打击乐成了他们许多重要音乐作品的主角,而弦乐等则退及次要地位甚至不用。有些人认为京剧中唱腔和曲牌的程式化特点缺乏艺术价值,其实程式化并不妨碍表演中根据需要灵活处理,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乐剧就有很多所谓的“主导动机”(每个重要的人和事及物品就用一段固定的旋律短片来代表),而他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音乐往往就是由若干个“主导动机”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达到的。其实,欣赏京剧如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一样,在开始时也是不太习惯难以领悟的。但只要放下成见,多多聆听,它回馈给你的丰富的艺术享受是难以言传的。

关于京剧的论文题目

不好意思,你没留下邮箱,我直接发上来了。作为与希腊悲(喜)剧、印度之梵剧并列的中国戏曲,被世界公认为三大古老戏剧形态文化之一,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虽较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晚出,但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都早已在戏剧文化的流变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唯只中国戏曲却与时俱进,呈现出勃勃生机。究其原因,当与戏曲特殊的表现形态——戏曲的写意性有着根本的关系。戏曲的写意性集中体现为重神轻形,就是说戏曲的表达方式上十分重视情感真实的传达而对客观存在的生活原形(外形)则予忽略不计。自然,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与西方艺术在总体上的写实性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反差毫无疑问是中、西艺术产生的人文背景不同之使然。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文化,便构成了那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即决定或影响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态。换句话谈,中国戏曲艺术写意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相关联,也就是说,是民族审美哲学、思想的结果。那么,我们民族审美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与我国古代关于对“形”与“神”的认识所形成的思辨形神观有关系,其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就曾说“重道轻器”。道是指思想、观念形态的东西,器则指的是外在的物,如同《周易》上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稍后的庄子更明确提出:“形残而神全”,强调“神”的重要。“神”也就逐渐指从远古来的神秘的东西,而逐渐引伸为表达人的主观意志的“意”。庄子在其著作《秋水篇》,关于“意”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意”由此演化开去,被推崇到十分重要位置,有所谓“得意忘象”(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忘形”,三国时荀或据此更提出“象外之意”,晚唐时司空图又提出“象外之象,味外之首”,发展到近代,提出“不似之似”、“离形得似”。明代大戏剧汤显祖更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极力反对“步趋形似”。近代的齐白石也就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此,无不都在强调意的重要,形的次要。这种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哲学思想,就是在儒家和佛家也能共通,儒家重义轻利、佛家重精神轻物质,所以在儒释道三家合一中,重神轻形也自然融合一。因此,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观,也便一以贯之到中国各门类艺术始终。自不待言,重神轻形的形神观也直接左右和影响着中国戏曲艺术,并孕育出写意性戏剧形态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作为以视听感受的戏曲艺术,主要是以“形”示人,那么,在重神轻形支配下,其写意性的表现形态又是怎样在戏曲中得以贯彻落实呢?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由着若干代戏曲伶人的创造实践,对“形”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在形“意”为中轴的情况下,对“形”采取了大胆而合理的抽象或半抽象处理,产生出更具视觉冲击的“形”以期达到最佳状态的“立象以尽意”效果。归纳起来,其写意性戏剧形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主要是将外化的“形”,以抽象或半抽象进行造象,使新造的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夸张变形的写意,大致有以下四种,即变形、略形、忘形、幻形。变形,即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如男角戴的髯口(胡须),不仅依人的想象有黑、灰、白、红等色彩的胡须,其形状且长而多。双更根据角色行为不同还分有三绺、互绺、一字、四喜等各种形状的胡须,更有某类丑角戴的“吊搭”,胡须是吊在下巴上的,这些长、大、多、奇并且有色彩的各类胡须,完全是人为夸张变形出来的,在生活原型中几乎没有,然而观众非但不予反感,还欣然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咱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是符合情理的,就是说只是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没太离谱,同时,髯口在仍挂在咀上,倘若挂在后脑勺上就有悖情理了。略形,就是略去“形”的某些部分,保留某些部分的写意处理,如有鞭无马,有桨无船。在观众眼里却对这种写意处理忽略不计,仍写有马有船。川剧《秋江》中艄公仅凭一桨舞蹈仿佛舟行碧波荡漾中,京剧《悦来店》十三妹的骑马出场,仅凭马鞭挥动,同样也似骑马疾行。忘形(也作离形),即全部舍去现实中的“形”,而以新的“形”代之的写意处理,这种“忘形”是以剧中人物情感为依托,精心设计、提炼出新的形象以烘托人物,如京剧《李慧娘》,则是以一个现实中完全没有的美丽的复仇女鬼出现的,十分感人,而这个女鬼形象是以离开真实的李慧娘幻化而来。这样的写意处理,恰较好地达到了“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所谓幻形,乃指现实中纯然没有的极尽夸张抽象出来的形象,如《花田错》中刘玉燕与书生卞现偶然相遇,四目刹那间的偷视到愣视的特殊时刻,丫鬟春兰特以“挑视线”(即从刘、卞二人眼中仿佛抽出了眼线样)的写意性表演,不但取得类似影视中特写镜头的强化效果,更将三人的内心独白明白晓畅揭示出来,观众无不感到畅快、快意。二是时空上的写意性。这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处理上的随意性和空间处理上的假定性。众所周知,作为舞台戏曲的表演最大的限制就是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一是不能超长演出,超长会使观众产生疲劳,而更重要的是戏剧情节的时间跨度的长短处理,若按真实的时间表现,则会让许多无关宏长的历时情节挤占有效而特殊的历时情节,作为叙事性的戏剧则会浪费时间作平庸的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戏曲在时间的处理上,采取了随意性的写意处理,让有限的时间达到无限的运用,如《武家坡》、《坐宫》中薛平贵、杨延辉离别18年的历程均用说唱交待清楚。又如演员在台上虚作打盹的片刻经抬头、操眼、伸腰表示天已大亮,甚或以鼓点示意天交三更或五鼓等,《伍子胥过韶关》,剧中伍子胥因愁不能过关,表演时即由原先的黑须发突变成白须发,即表明了一昼夜的时间跨度,也强化了伍的焦虑心境,在空间上的假定性写意处理,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除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别无一山一水的环境陈设,但梁祝二人仅通过在台上圆场的行动和说唱台词的交待,观众感到的是他二人依依不舍,相送了十八里,且这十八里路程中,真仿佛有山有水,有树有桥。《武家坡》王宝钏仅在台上躬身、伸腰举动即表现出了破窑的内外环境,《春草闯堂》四轿夫抬春草进京一场,轿夫完全以舞蹈表现出了上坡、下坎、涉水、过桥等不同环境,又如《徐策跑城》、《追韩信》等都是通过剧中人徐策提袍来回在舞台上的跑,肖何策马拼命地在台上“追”,仿佛就跑了追了若干地方,这些景随人转、景随情生的假定性写意处理,竟使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变成了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三是表演上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戏曲中人物系由社会生活中人物进行归类提炼而来,带有较强的规定性,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生指青年男子,旦指女性,净为有特殊性格和品性的男子,末为壮年类男子,丑一般代表善良、幽默、滑稽及奸刁小人等。在各类行为中双分为许多专行,不同专行分别有不同程式化的表演,这些表演集中表现为假定性的写意表演,如武将的“起霸”中整冠、束带、捋袖,表临陈前的整装厮杀。旦角的“整鬓”表女性恪守妇德的严装理容。还有些特殊性的写意表演,如“倒僵尸“,表示忧愤气绝。《上天台》中刘秀因酒醉错杀忠臣姚期及28功臣,悔恨交加,气绝休克,就以“倒僵尸”进行特技表演,川剧《白蛇传》“断桥”一折,小青见到许仙,怒不可遏,即以“变脸”(以几种着色的脸相出现)示意。除此还有许多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表演,如“圆场”“过场”表行动和时空转换“推磨”,表二人偶遇的交错审视(如(《乌龙院》宋江与阎惜姣的“推磨”表演)、“三笑”表特别的畅快,“甩发”表易性忧愤交加,频繁的“小翻”“翻出场”、“倒扎虎”表战场打斗激烈等,这些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表演,使戏曲表演写意性达到最大化。四是舞台美术上象征性的写意。戏曲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有化妆、道具、服饰及舞台背景等,戏曲舞台美术的各个方面的设计与装置,也不是以写实为表现的,相反,它是以象征性为手段体现出写意性。如在人物造型设计的化妆上,虽人物有角色行为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性中的写意性却是以象征手法表现的,比如“脸谱和着装,以色彩的不同代表着善恶智勇贵贱等社会中人。”脸谱中,黑表刚毅,红表仁厚,白表奸诈,金表神仙,如包公、关羽、赵高及诸神仙等。在服饰上,皇帝贵为天子,则黄袍加身,五公卿相则衣金腰紫、蟒袍玉带以象征高贵富有,平民百姓多为青、兰、黑色,以象征其平凡、贫贱、低下。在道具上,如各类刀枪剑戟,都不完全生活化,而以装饰性的造型而象征之,另如火旗、水旗、令旗、车旗、云片等分别象征火、水、传令、车胄、云朵等传统戏曲的舞台不设置布景,主要以大、二、三幕的间隔以表示时空转换,或以蝴蝶幕象征公堂、绣房、殿堂等,在底幕处,多以麒麟、凤凰进行华美装饰,以象征吉祥福寿。这种象征性的写意处理,使观众仅凭直觉就能知道人物身份和戏剧敷衍的情节及其它气氛等。五是戏曲的简性的写意处理。中国戏曲夫论是剧情铺陈、人物及道具设置都作到十分简略,即所谓以少胜多、以一写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等,戏剧最大的弊端即以笨重复杂著称,而中国戏曲却以其简略性的写意处理则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剧情铺陈上,京剧《群英会》表现的是历史上曹操、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若大的时间、空间,若干人物竟相交织出没,但《群英会》略去了许多情节和人事,仅只用诸葛亮“一股风”、庞统“一条计”、周喻“一把火”就将赤壁之战敷演完毕,双如黄梅戏《夫妻观灯》出场只夫妻二人,但通过他二人在台上的唱、念、做,让观众感到的却是人山人海的观灯场面,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经挪移设置或表升堂、或表设宴、更还表山、表城等,不一而足,极其方便灵活又用途广泛。这种约简的写意处理,尤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一样,仅一“雪”字让人感到“白茫茫的一片”,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戏曲的写意性还包括“意识流”的写意处理及诗化语言的写意处理,几乎涉及到戏曲的各个方面,十分丰富,也正是因为这一古代写意性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戏曲始终,才使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形态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长盛不衰。

给你个提纲:《论京剧之美》1、京剧人物扮相美:生旦净丑,各是各的美,特别是花脸的脸谱,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又有装饰性;2、京剧的服装美:蟒靠官衣褶子盔头等,各是各的美,特别是武生的翎子,既是盔头的一部分,也是表演的道具,各种技巧耍起来能细腻地反应人物的内心活动。3、京剧的唱腔美:西皮二黄南梆子高拨子等,还有各种昆曲牌子,各尽其妙,最喜欢武生、武丑们在牌子中走身段,一切动作都贴合锣鼓点儿。

平面设计是多学科的产物,不能用一个脸谱来说明什么!

不好写的。。。

关于京剧的毕业论文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梅派经典唱段梅派音宽清亮圆润甜脆 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武戏较多,比如《杨家将》,铿锵有力。唱腔特点:要求演员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由于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故其唱功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从而高音宽圆,低音坚实。 程派主要以青衣为主,也就是小姐,温文尔雅唱腔特点:结合倒仓后嗓音变化,出现了脑后音和诡音的特殊情况设计的。故在唱、念上形成收放吞吐、强弱高低的鲜明对比。《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 剧情:杨贵妃在百花亭摆宴等候唐明皇,唐明皇却忽然驾转西宫。贵妃失宠,独饮遣愁。 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此剧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红灯记讲述的是“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奇特革命家庭与日寇顽强斗争,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我学的是花旦,李玉和的唱段我也不懂。只知道李玉和唱:“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铁梅我可以说说,李奶奶、铁梅的爸爸李玉和铁梅其实并不是一家人,是孤苦的劳动人民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家庭,李奶奶的唱段里已经说了。李玉和是在铁路上工作的,最后用红色新信号灯给红军指明了道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这些表叔都是地下工作者,革命者自成一家,但地下工作者往往都不用真实姓名,所以铁梅说:“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家住安源(杜鹃山)杨春霞的经典唱段最早把《杜鹃山》搬上京剧舞台的是宁夏京剧团。[反二黄慢板] 家住安源萍水头, 三代挖煤做马牛。 汗水流尽难糊口, 地狱里度岁月不识冬夏与春秋。 [原板] 闹罢工我父兄怒斥工头英勇搏斗, 壮志未酬遭枪杀血溅荒丘。 那贼矿主心比炭黑又下毒手, 一把火烧死了我亲娘弟妹, 一家数口尸骨难收。 [二黄摇板] 秋收暴动风雷骤, 明灯照亮,明灯照亮我心头。 [原板] 才懂得翻身必须枪在手, 参军、入党,要为那天下的穷人争自由。 [流水] 工友和农友, 一条革命路上走, 不灭豺狼誓不休, 不灭豺狼誓不休!故事描写的是雷刚占据杜鹃山与敌作战,屡屡失败,共产党派三十岁的杜鹃山农民自卫军党代表柯湘与之合作。她战胜了叛徒温其久的挑拨离间,让雷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关于京剧论文题目

平面设计是多学科的产物,不能用一个脸谱来说明什么!

不好写的。。。

未来的京剧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不好意思,你没留下邮箱,我直接发上来了。作为与希腊悲(喜)剧、印度之梵剧并列的中国戏曲,被世界公认为三大古老戏剧形态文化之一,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虽较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晚出,但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都早已在戏剧文化的流变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唯只中国戏曲却与时俱进,呈现出勃勃生机。究其原因,当与戏曲特殊的表现形态——戏曲的写意性有着根本的关系。戏曲的写意性集中体现为重神轻形,就是说戏曲的表达方式上十分重视情感真实的传达而对客观存在的生活原形(外形)则予忽略不计。自然,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与西方艺术在总体上的写实性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反差毫无疑问是中、西艺术产生的人文背景不同之使然。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文化,便构成了那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即决定或影响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态。换句话谈,中国戏曲艺术写意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相关联,也就是说,是民族审美哲学、思想的结果。那么,我们民族审美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与我国古代关于对“形”与“神”的认识所形成的思辨形神观有关系,其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就曾说“重道轻器”。道是指思想、观念形态的东西,器则指的是外在的物,如同《周易》上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稍后的庄子更明确提出:“形残而神全”,强调“神”的重要。“神”也就逐渐指从远古来的神秘的东西,而逐渐引伸为表达人的主观意志的“意”。庄子在其著作《秋水篇》,关于“意”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意”由此演化开去,被推崇到十分重要位置,有所谓“得意忘象”(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忘形”,三国时荀或据此更提出“象外之意”,晚唐时司空图又提出“象外之象,味外之首”,发展到近代,提出“不似之似”、“离形得似”。明代大戏剧汤显祖更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极力反对“步趋形似”。近代的齐白石也就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此,无不都在强调意的重要,形的次要。这种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哲学思想,就是在儒家和佛家也能共通,儒家重义轻利、佛家重精神轻物质,所以在儒释道三家合一中,重神轻形也自然融合一。因此,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观,也便一以贯之到中国各门类艺术始终。自不待言,重神轻形的形神观也直接左右和影响着中国戏曲艺术,并孕育出写意性戏剧形态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作为以视听感受的戏曲艺术,主要是以“形”示人,那么,在重神轻形支配下,其写意性的表现形态又是怎样在戏曲中得以贯彻落实呢?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由着若干代戏曲伶人的创造实践,对“形”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在形“意”为中轴的情况下,对“形”采取了大胆而合理的抽象或半抽象处理,产生出更具视觉冲击的“形”以期达到最佳状态的“立象以尽意”效果。归纳起来,其写意性戏剧形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主要是将外化的“形”,以抽象或半抽象进行造象,使新造的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夸张变形的写意,大致有以下四种,即变形、略形、忘形、幻形。变形,即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如男角戴的髯口(胡须),不仅依人的想象有黑、灰、白、红等色彩的胡须,其形状且长而多。双更根据角色行为不同还分有三绺、互绺、一字、四喜等各种形状的胡须,更有某类丑角戴的“吊搭”,胡须是吊在下巴上的,这些长、大、多、奇并且有色彩的各类胡须,完全是人为夸张变形出来的,在生活原型中几乎没有,然而观众非但不予反感,还欣然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咱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是符合情理的,就是说只是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没太离谱,同时,髯口在仍挂在咀上,倘若挂在后脑勺上就有悖情理了。略形,就是略去“形”的某些部分,保留某些部分的写意处理,如有鞭无马,有桨无船。在观众眼里却对这种写意处理忽略不计,仍写有马有船。川剧《秋江》中艄公仅凭一桨舞蹈仿佛舟行碧波荡漾中,京剧《悦来店》十三妹的骑马出场,仅凭马鞭挥动,同样也似骑马疾行。忘形(也作离形),即全部舍去现实中的“形”,而以新的“形”代之的写意处理,这种“忘形”是以剧中人物情感为依托,精心设计、提炼出新的形象以烘托人物,如京剧《李慧娘》,则是以一个现实中完全没有的美丽的复仇女鬼出现的,十分感人,而这个女鬼形象是以离开真实的李慧娘幻化而来。这样的写意处理,恰较好地达到了“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所谓幻形,乃指现实中纯然没有的极尽夸张抽象出来的形象,如《花田错》中刘玉燕与书生卞现偶然相遇,四目刹那间的偷视到愣视的特殊时刻,丫鬟春兰特以“挑视线”(即从刘、卞二人眼中仿佛抽出了眼线样)的写意性表演,不但取得类似影视中特写镜头的强化效果,更将三人的内心独白明白晓畅揭示出来,观众无不感到畅快、快意。二是时空上的写意性。这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处理上的随意性和空间处理上的假定性。众所周知,作为舞台戏曲的表演最大的限制就是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一是不能超长演出,超长会使观众产生疲劳,而更重要的是戏剧情节的时间跨度的长短处理,若按真实的时间表现,则会让许多无关宏长的历时情节挤占有效而特殊的历时情节,作为叙事性的戏剧则会浪费时间作平庸的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戏曲在时间的处理上,采取了随意性的写意处理,让有限的时间达到无限的运用,如《武家坡》、《坐宫》中薛平贵、杨延辉离别18年的历程均用说唱交待清楚。又如演员在台上虚作打盹的片刻经抬头、操眼、伸腰表示天已大亮,甚或以鼓点示意天交三更或五鼓等,《伍子胥过韶关》,剧中伍子胥因愁不能过关,表演时即由原先的黑须发突变成白须发,即表明了一昼夜的时间跨度,也强化了伍的焦虑心境,在空间上的假定性写意处理,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除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别无一山一水的环境陈设,但梁祝二人仅通过在台上圆场的行动和说唱台词的交待,观众感到的是他二人依依不舍,相送了十八里,且这十八里路程中,真仿佛有山有水,有树有桥。《武家坡》王宝钏仅在台上躬身、伸腰举动即表现出了破窑的内外环境,《春草闯堂》四轿夫抬春草进京一场,轿夫完全以舞蹈表现出了上坡、下坎、涉水、过桥等不同环境,又如《徐策跑城》、《追韩信》等都是通过剧中人徐策提袍来回在舞台上的跑,肖何策马拼命地在台上“追”,仿佛就跑了追了若干地方,这些景随人转、景随情生的假定性写意处理,竟使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变成了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三是表演上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戏曲中人物系由社会生活中人物进行归类提炼而来,带有较强的规定性,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生指青年男子,旦指女性,净为有特殊性格和品性的男子,末为壮年类男子,丑一般代表善良、幽默、滑稽及奸刁小人等。在各类行为中双分为许多专行,不同专行分别有不同程式化的表演,这些表演集中表现为假定性的写意表演,如武将的“起霸”中整冠、束带、捋袖,表临陈前的整装厮杀。旦角的“整鬓”表女性恪守妇德的严装理容。还有些特殊性的写意表演,如“倒僵尸“,表示忧愤气绝。《上天台》中刘秀因酒醉错杀忠臣姚期及28功臣,悔恨交加,气绝休克,就以“倒僵尸”进行特技表演,川剧《白蛇传》“断桥”一折,小青见到许仙,怒不可遏,即以“变脸”(以几种着色的脸相出现)示意。除此还有许多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表演,如“圆场”“过场”表行动和时空转换“推磨”,表二人偶遇的交错审视(如(《乌龙院》宋江与阎惜姣的“推磨”表演)、“三笑”表特别的畅快,“甩发”表易性忧愤交加,频繁的“小翻”“翻出场”、“倒扎虎”表战场打斗激烈等,这些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表演,使戏曲表演写意性达到最大化。四是舞台美术上象征性的写意。戏曲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有化妆、道具、服饰及舞台背景等,戏曲舞台美术的各个方面的设计与装置,也不是以写实为表现的,相反,它是以象征性为手段体现出写意性。如在人物造型设计的化妆上,虽人物有角色行为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性中的写意性却是以象征手法表现的,比如“脸谱和着装,以色彩的不同代表着善恶智勇贵贱等社会中人。”脸谱中,黑表刚毅,红表仁厚,白表奸诈,金表神仙,如包公、关羽、赵高及诸神仙等。在服饰上,皇帝贵为天子,则黄袍加身,五公卿相则衣金腰紫、蟒袍玉带以象征高贵富有,平民百姓多为青、兰、黑色,以象征其平凡、贫贱、低下。在道具上,如各类刀枪剑戟,都不完全生活化,而以装饰性的造型而象征之,另如火旗、水旗、令旗、车旗、云片等分别象征火、水、传令、车胄、云朵等传统戏曲的舞台不设置布景,主要以大、二、三幕的间隔以表示时空转换,或以蝴蝶幕象征公堂、绣房、殿堂等,在底幕处,多以麒麟、凤凰进行华美装饰,以象征吉祥福寿。这种象征性的写意处理,使观众仅凭直觉就能知道人物身份和戏剧敷衍的情节及其它气氛等。五是戏曲的简性的写意处理。中国戏曲夫论是剧情铺陈、人物及道具设置都作到十分简略,即所谓以少胜多、以一写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等,戏剧最大的弊端即以笨重复杂著称,而中国戏曲却以其简略性的写意处理则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剧情铺陈上,京剧《群英会》表现的是历史上曹操、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若大的时间、空间,若干人物竟相交织出没,但《群英会》略去了许多情节和人事,仅只用诸葛亮“一股风”、庞统“一条计”、周喻“一把火”就将赤壁之战敷演完毕,双如黄梅戏《夫妻观灯》出场只夫妻二人,但通过他二人在台上的唱、念、做,让观众感到的却是人山人海的观灯场面,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经挪移设置或表升堂、或表设宴、更还表山、表城等,不一而足,极其方便灵活又用途广泛。这种约简的写意处理,尤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一样,仅一“雪”字让人感到“白茫茫的一片”,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戏曲的写意性还包括“意识流”的写意处理及诗化语言的写意处理,几乎涉及到戏曲的各个方面,十分丰富,也正是因为这一古代写意性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戏曲始终,才使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形态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长盛不衰。

  • 索引序列
  • 关于京剧的论文文献
  • 关于京剧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 关于京剧的论文题目
  • 关于京剧的毕业论文
  • 关于京剧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