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阐发研究做比较的论文例子

阐发研究做比较的论文例子

发布时间:

阐发研究做比较的论文例子

[名人名言]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巴尔扎克)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用患难来促成的。 (大仲马)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赫胥黎)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才创造天才。(罗曼•罗兰)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赶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警句解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语出《孟子•告子》。意为: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委托给某个人,一定要先让他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挫折,来增长他的见识和能力,只有这样,他最后才能够成功。[事实论据] 逆境出成果。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分析一些人的创作情况时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自律 [名人名言] 乳名是父母给的,坏名是自己造成的。(格言)若把金钱当作崇拜物,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侠名)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 (谚语)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法•狄德罗)为享有自由,必须限制自由。(E•伯克)[事实论据] (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2)“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清朝官员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干青菜”。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幅:“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亳馈送。”爱 国 [名人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脱离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巴金)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苏步青)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列宁)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的情感。(霍姆林斯基)[警句解读]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语出东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意为:常想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在国家危难之际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饱含爱国之情的话语己成为众多爱国者的座右铭。[事实论据] 鲁迅三易其志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鲁迅为了祖国三易其志。他先学采矿,希望实业报国,后改学医,欲救治民众于疾苦;面对一些中国人精神麻木,他又弃医从之,欲唤醒沉睡的国人。同时以笔作枪,捍卫正义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居里夫人命名钋 玛丽•居里是法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生于波兰华沙,后因求学留居法国。虽然身在他乡,但是她心系祖国。1898年7月,她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追求 [名人名言]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王若飞)我常常重复这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莱辛)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爱因斯坦)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警句解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出战国时代著名诗人屈原的《离骚》。意为:为求真理不管道路多漫长,我将要上天下地去探索,不怕任何阻挡。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语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为:想要穷尽那千里以外的自然风光,就需要再把一层楼台登上。[事实论据] 左宗棠抬棺出征 1876年,65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誓与故人决一死战,一举收复天山南北,粉碎了英、俄侵略新疆的阴谋。他的居室有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地,心怀天下,读破万卷书,神交古人。”表现了将军的忘我追求。孙冶方不改追求 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文革期间遭受39次批斗,入狱7年,仍不改追求,至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他撰写《社会主义经济论》,已写好的文章常常不翼而飞,前后共写了85遍,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钦佩。尊师 [名人名言] 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邓小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教师本人应该是有救养的。(马卡连柯)[警句解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语出《荀子•欠略》。意为:一个国家将要兴盛,必定会尊重老师,敬重师傅。一个国家将要衰败,必定会轻贱老师,薄待师傅。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语出《礼记•学记》。意为:求学之道,以尊师为最难。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老百姓才懂得重视学习。 ’疾学在于尊师。语出《吕氏春秋•劝学》。意为:要很快学得知识,首先在于尊敬老师。I事实论据] 程门立雪 宋代著名学者杨时,四十岁时拜程颐为师。一个下雪的中午,杨时和他的同学在读书时产生了疑问,便去请教程颐。当时,程颐正在午睡,他们便站在门口,静等老师醒来;待程颐醒后发现他们时,他们站的地方已在雪地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日本人尊师 日本人有尊师的传统,他们普遍认为教师是在为社会作自我牺牲;因此,当公共车辆上出现穿有“教师服”的乘客时,无论这个人年龄大小,其他乘客都会主动让座。这让教师们都有一种光荣感。宽 容 [名人名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警句解读] 宽则得众。语出〈论语•阳货〉。意为: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语出〈荀子•非相〉。意为: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事实论据] 吕端大度 宋朝宰相吕端,一生宽厚多恕,别人冒犯了他,他从不介意.别人误会了他,或为了排挤他,到皇帝那里告他的状,他也不多加辩解,只是说:“吾直道而言,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李斯特的学生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谎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收,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辛斯特要她把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合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告诉剧场经理,晚会再增加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合 作[名言警句] , 1.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寓言》)3.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谚语)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5.人心齐,泰山移。(谚语)6.一只山羊被狼吃掉,十只山羊把狼吓跑。(谚语)7.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谚语)8.众志成城。(《史记》)[寓言故事]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龙虾,一只天鹅,一条梭鱼共同拉着一辆车,它们拉的很卖力,但龙虾使劲往土里爬,天鹅拼命往天上飞,梭鱼使尽全力往水里游,结果车子一步也走不动。足见虽然努力了,但没有合作,于也枉然。[神话传说] 一天,上帝带一个传教士来到地狱,这儿的人围着一个盛满粥的大锅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长的勺子,谁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挨饿。上帝和传教士又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手里也拿着一把长柄勺子,看上去他们很快乐,上帝见传教士对此迷惑不解,便解释说:“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生活实例] 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万多个零部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公司,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中国也为其提供飞机的平衡尾翼。惜时 [名人名言]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但丁)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海伦•凯勒)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他们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高尔基)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的永远静止不动。(席勒)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警句解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语出《乐府诗集•长歌行》,意为年少时不抓紧时间,有所作为,年老时就只能徒自伤悲了。明日复明日,明日十可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语出明代文嘉的《明日歌》,劝诫人们要珍惜今天,不能总指望明天,那样会万事成空的,只会留下无穷的悔恨。[事实论据] 鲁迅先生是十分珍惜时间的,他“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从而一生著作颇丰,成为一代文坛巨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他曾给自己拟订出一张工作时间表,把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读读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门外语的单词,就是这样掌握的。自豪 [名言警句] 1.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2.往理性的方向走,往心爱与同情的方向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往健康愉乐的方向走。——徐志摩3.年轻的朋友,让青春发出光和热吧,为人民发光发热的青春才是美丽的。——秦牧4.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雨果5.要有生活的愿望和对本身力量的自信,那么整个一生将会是一座最美好的时钟。 ——高尔基[事实论据] 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飞行后,我国将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多人同时上天飞行的梦想。同时,我国航天计划“嫦蛾工程”正在顺利进行,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的足迹将留在月球上:2.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体坛明星站在世界大赛领奖台上的时候,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当一名中国人的自豪。3.2004年2月25日,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时间,北京成为国际注目的焦点,人们纷纷称赞中国扮演了调解国际纠纷的关键角色。思考

在一篇论文的“结果”部分常常需要进行“比较”,而“在同类事物中”(like with like)作比较尤为重要。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作者来说,最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忽视了这一简单规则,导致读者往往很难搞清到底是什么跟什么在作比较。在最好的情况下,作者语言生硬,但至少能说明比较对象;而在最差的情况下,作者所阐述的内容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举例来说,“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是不对的,应改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在进行比较时,另一常见错误是在使用关系词语(如higher、greater、more)时未提及参照对象。如,“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并未说明这些“levels”是高于何物;因此,我们必须加上“than从句”,如“than control mice”。读者有时当然会想当然地假定是与对照组在做比较,但在某些情况下读者有可能得出其他推论,因此,要做到准确地撰写科研论文,一定要消除所有“假定”。由于结果的比较对于结果的解读乃至其意义的判定来说至关重要,作者一定要准确地告知读者确切的比较对象。最后,“between”一词用于两个事物的比较,“among”则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的比较。•“The levels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than in control subjects” (“than从句”提供了“higher”一词的参照组) •“The levels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in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subjects” (在第一个例子中,患者组和对照组均位于比较词的同侧,即,它们均在“higher”之后被提及;而在这个例子中,患者组和对照组出现在比较词的异侧,因此,需要在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时加上“than thos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 (这是两组之间的比较,故用“betwee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among AD patients, PD patients and controls”(这里比较的对象超过了3组患者,故用“among”;请注意这里“differences”采用了复数形式,因为当3组或3组以上进行比较时,差异的类型可能不只一种)

OK 我给你搞定~!!!!!!!!

宽容是一束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误解的冰融化,宽容,是一个美丽的灯塔在夜晚,的流浪导航??港湾;宽容,一缕清风,然后每一个现在在地球上,错误的的人哪顿是一个清醒的... 宽恕的老人,不但表现为一个开阔的视野,也表现出明智的。宽容,人恒爱,人恒敬之。为什么不呢? MYCAREER,Yisuoyanyu任平生。踏过枯萎的玉兰凝析住宿“尊严”的芳香,即使在冬天,雪吴纵容,也留下了一个思想开明的,宽容,保持高尚的品格! 更糟糕“一般的额头上骑,宰相肚里能平底船”保守,所以谁犯了错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反思的勇气和自信,意味着纵容小老百姓觉得他们肮脏的狗,惭愧。 也许是一个免费的微笑,一个心脏和灵魂,一双善解人意的眼睛,足以让迷失的羊找到方向,以获得真,善,美。因此,宽容已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的桥梁,债券的相互了解! 是的,人是不会犯错吗?即使你犯了一个错误,也没有比较寒冷,肮脏的东西,加入落井下石,毕竟,“过去,可以改变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他人的宽容,同时也原谅自己,升华自己的个性,古率先走出“负荆请罪”林兄弟的妻子,“春天千层雪,微笑可以融化的盟友和敌人的”天鹅之歌,因为宽容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个晶莹剔透的高贵。 />这是真实的,看看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宽容这一关。宽容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法宝。宽容,社会的和平,更多的笑,的更多的一个和谐稳定的画面,幸福只要大家都知道。矛盾存在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而是一个“一步落后”可以打开他们的刀剑变成了犁耙。“所以,人们的生活将是更好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的! 心胸开阔,心怀坦荡的人,尊重人的喜爱;心胸狭窄,每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生活并没有向他们道歉,有些过于晦涩,而不是去打仗,忍一时风平浪静,它既不是无害的,还可以减少相互间的不满!宽恕的心看别人的诽谤谣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舒适,自然的原??! 宽容,个性的闪亮点。备受推崇的风格,“高山仰止,景行行为”的态度。如弹簧一般滋润你的心,黎明为您提供的旭日,如画笔为您描绘生命华章...... 宽容 - 生命桥! 脚跟粉碎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这就是宽容。 自古以来,一直是狭隘的小老百姓,它已被灰头土脸。 庞涓是狭隘的,他不希望孙膑是比他更好的应用毒手,最后兵败被杀,周瑜窄,他拒绝诸葛亮比他更好的在每一个可能的的情节,最后由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皇后国际象棋,别人吃一匹马,她杀死对方,辱骂的人死亡...这种情况是由于在狭窄的心,告别了狭隘的心,包容宽容的态度,赢得他人的信任,成就。 有一次,楚庄王邀请部长SIP,嫔妃助兴,风把蜡烛吹灭,将军喝醉酒失态拉一妾的裙子,而是一个广阔的楚庄王心原谅他,巧妙地围攻。将军们的感谢接下来的战斗中奋勇杀敌。这是宽容的价值 刘锈击败王郎,攻入邯郸,发现了大量不雅的前政府官员文件讨好王朗的,辱骂性的,甚至策划暗杀刘岫文件。全部烧毁,刘秀,没有观众,但罗宾逊气馁,他说:“如果跟踪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宽恕他们,你可以成为你的敌人,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刘秀宽容,使他最终成帝业,统一的国家。 古代到现在,而不是一个狭隘可以完成伟大的事情。宽容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守则。 林肯的声誉,宽容的政治对手,引起会员的不满。他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朋友,是不是消灭他们的敌人吗?”这是宽容的最好诠释。 如果天空不宽容不能忍受的时刻闪电风暴肆虐,来自其庞大的美,如果不能忍受的惊涛骇浪?一点猖獗,怎么能深刻海不宽容美,如果森林不宽容,那一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能忍受,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的不容忍无法容忍的星座裂变时刻的营业额,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不能忍受各种各样的人的那一刻浪费,其延续美...宽容的成就。 在泰山以高没有任何犹豫杯土壤,河流和小溪流,只能成为大。是宽容创建。 告别狭窄的心,才可以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领域。 所以我们告别了狭隘的心,包容一切的宽容的心,要学会做,为了保持人以上紫罗兰的香味。 宽容别人是对他人的理解,让我们慷慨的概念的人们感到宽慰。宽容自己是一个豁达\冷静和理性,宽容放纵自己是不是 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点宽容就少一些心灵隔膜的一种宽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友爱。 我觉得宽容是接受别人的心,了解其他人的做事方式,要尊重其他人的处事原则。为了实现宽容是不那么简单,但我们还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开始从原始边缘的点点滴滴,你的耐受性越来越近了,积累,最后你会达到你的目标 - 性。 公差是一个了不起的宽容博大的胸怀对人对事的包容性和接受;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精神的成熟,丰富的心; 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光,至高的祝福,其他人欣慰的是,自己的治疗。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通过社会生活的占有率冷静,自信和超然。 “开幕会笑,笑古笑今,一切都笑,大腹便便的天量容地,在什么是最不会被容忍!”这是怎样的轴承心灵!宽容的价值不仅在于,类似的身份,但也因为异质性方面。 - 这也是风度的标志。三界公差可以钓鱼的比喻:最初级的水平水族馆赏鱼,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和活动;温和的境界池鱼,由于降落在李,物尽其用的水和肥料的潜水,鱼水活动,利用对方的最高境界的姜嘿盛鱼,一千万元级的任何自我生成的,甚至更好,他担任自己的旅游咨询,这也意味着广泛而丰富的海洋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的心思,有多少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能够如何的职业生涯。 公差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所以上帝把所有人都公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闪发光的,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是其缺点。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已知的,一些不知名的。这是人们,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此巨大的差异的人群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我们能够生存下去,因为存在的耐受性。 家庭,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的长处和弱点都暴露在别人面前,也多了解对方。如果相互包容,它会引起纠纷。每个人都有这个“用”这个“”字“宽容”,家庭不幸福,我们可以说,没有宽容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每天去学校,班集体,可以说是第二故乡。这个家庭的成员更多的不同。也许只是一所学校,学生只是看对方的外观是帅还是丑。那些看起来好学生自然很受欢迎,但人们需要相互了解彼此的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一个真正的认识:有些学生很热情,有些学生学习优秀,有些学生能唱,但也看到自己的缺点,一些学生已经变得更加自私,有些学生很娇气。但是,我们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仍然是一个集体,因为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自己真正的好朋友,因为它可能有相同的爱好,这是可以谈的。不必掩饰自己的缺点,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 进步,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必须使其暴露。不宽容,他人乘机抓住你的缺点狠狠地“踢”,没有人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有没有人类的进步。 公差连接到连接到整个世界的每个人都像一个桥梁。如果没有宽容,世界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宽容,让世界。 审查“因为宽容,让世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写周围的东西明智的形式。由人的优点,缺点,人共存,共存触发完整的文章。 “宽容”这个话题,容易引起某种情感,某种想法,所以大多数人写的宽容将开始从周围的事物书面自私,写包容性的,写悔恨写彻悟...而作者是大处着眼,创新,写人写家庭的写作世界,宽容的意义概括澄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角度,家庭,班级,朋友,分层推出,已经支离破碎的材料组织有条不紊。 作者写是最容易做的小,但清楚地反映了现代人,作者的个人感受,几欲中,但也使读者产生共鸣的耐受性意义。 思想神话。高大的夸父的肩膀部落的希望赶上太阳夸父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但他没赶上。如果我们不给他一个宽容的,他是一个英雄吗?为了构成主体的文章,讲一个故事,在一个有序的方式。最终,故事的主题扩展为主题的耐受性 - 这不仅是一个宽容的传说,澄清的英雄完整性可能会说:“每个人都会赶上我心中的太阳,渔获的人,我们给他胜利的欢呼声:对于无法收回,我们给他宽容的掌声,他们也可能是一个英雄。“俪文”夸父“宽容 - 耀华中学完成的“夸父追日”的续集昱长的,很久以前,一个古老的部落。有个年轻人叫夸父是非常,非常高。 有一天,他是部落的希望赶上太阳。 夸父追逐,追逐着,用尽全身力气,他也希望赶上太阳。 渴了,喝了水的河流,继续前进。然而,不幸的是,真的很可惜,夸父没有追上太阳,和他太累了,他倒下了,变成了一个桃子果园,在追着太阳解渴后。人类挑战自然极限的动作的失败。 部落也很伤心,大家都觉得夸父追赶太阳。一些塞族人说:“夸父是个英雄,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赶上太阳,我们应该立碑,他告诉他的故事给后代听。”一些塞族人说:“夸父并没有赶上太阳啊他最后的失败,我们不应该立碑的失败者”。 所以,收集整个家族的族长,讨论这个问题。夸父英雄夸父,真的没有成功,讨论的僵局。周围安静的,我们等待着最终决定权的族长。 一个孩子的声音,但打破这种沉默,他的第一个“哇”的大哭起来,然后哭着说:“我,我感觉好极了夸父的叔叔,他的太阳赶到山的那一边去了所有的部落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这种方式。元老叹了口气,他知道,宽容失败的英雄。所以这个孩子包容的观点来看,有一座山叫夸父流传千年的传说。所以,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沧桑传到我们的耳朵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一直想背后的故事“夸父追日”加上一句:“每个人都会太阳在我的脑海里赶上,赶上的人,我们会给他胜利的欢呼声;追不到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宽容的掌声,他们也可能是一个英雄。 “审查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件事情:想法和格式。提交宽容,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是错误的理解。但是,笔者提出导致我们的成功价值取向,和传说,例如,描述了显着的英雄:追赶太阳在心中,永不放弃。不仅是主题的升华,并给出了一个敲响了警钟。 BR />第三人称叙述的格式,与实际情况,简短的段落,自然和简单的叙述。高端并行短语结,让人们感意犹未尽。 思维三 />的日落,苏格拉底,身着白色长袍的余辉中,安然模具闪光的思想已经出现在这样一个世界缺乏发展无法容忍异端,意识形态方面的弱点。一个悲剧的开始,使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议论??。心灵的震撼。苏格拉底是人的不容忍走向生命的尽头,但这个想法?相互依存,苏格拉底正是他的生命捍卫的思想。不容忍现象背后的人类的本性 - 自私,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牺牲别人的生命重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受害者,教皇决定选择的逮捕伽利略在这种方式中,一些正确的理论时,他被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但事实终究会是异端邪说的时候,往往在未来时间的检验。将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人们扼杀了人的肉体,但不能停止思想的传播,它平反,但重要的是,内省和反思,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容忍“异端邪说”的耀华中学刘可清在古希腊的雅典市,是一家从事了前所未有的试验俪文 。罪犯是苏格拉底的异端,收费自力更生教派的教义。大陪审团成员的两个瓦罐,把蚕豆,白色代表健康,黑色代表死亡最后,黑色的瓦罐蚕豆的更多,因此,苏格拉底,身着白色长袍的,在夕阳洒到法院,静静地喝了一碗毒芹汁,没有留下任何空间的异端世界。死,以为不朽的历史已经证明,苏格拉底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无济于事。大多数雅典人不容忍的眼睛盯着他,对他和他的想法把他治死。虽然不能扼杀认为不宽容,但在最后的生活的思想家和覆盖着一层黑色的,更多的发展的人。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新事物的过程,而大量的新事物和旧事物的矛盾。当旧的东西还是很强大的,新的事迹殴打收费的“异端邪说”。应当指出,然而,异端邪说的时候,未来的往往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为什么人们无法容忍异端只是因为异端不符合现有的思维逻辑我恐怕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私和自满。我想举一个例子:伽利略宗教的宗教裁判所审判,是因为一本书叫“两个世界的对话。当教皇是他的朋友,也是很科学的头脑,但遇到的基础上,科学与宗教的碰撞时,作为教皇毫不犹豫地下令逮捕的伽利略。这是自私的说,它导致了不宽容,教皇的订单状态扼杀异端邪说。苏格拉底正是自满,因为人都没有想到的变化已经执行。 僧伽罗人毕,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但三篇论文被退回,理由是他太超前的东西。 21岁的决斗中丧生,从未被确认为是异端邪说,还活着,迈耶,第一节约能源,因为他们不被理解和疯狂的亚洲鲍耶,写的著作“非欧几里德几何,他的数学家父亲的强烈反对这种“奇怪”的理论,终于离家出走了,已经消失了.... 太多的不宽容所造成的悲剧,让人扼腕叹息。今天,我们已经肯定了如此多的异端邪说,它的平反。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 伽利略被迫认罪,喃喃地说:“地球仍然在转动啊”这是真理的“异端”,不容忍的伤害,发出哀鸣。 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应该记住的是,伏尔泰的一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权利,表达他们的意见,他们的生活。” 评论文字是思想的表达,后面的话是畅快淋漓的深入的思考,思考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思想的进步。不容忍的后果不仅是几个捍卫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克服的人性的自私和保守。之后当我们宽宽的异端邪说,将有丰富的思想和社会进步。 本文的美德,他广博的知识,从历史的角度阐明的公差,这个想法?一个彻底的,令人信服的深刻理解冷静的思考。 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但拓宽思想的宽容,社会宽容。很多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笔者的角度来看,展示的丰富积累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内涵。 当英雄捍卫真理的时候清洗离我们而去,谁可以保证历史不会重演,只有以史为鉴,以转发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宽容“异端邪说”。结束告诫后人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本小说的想法。例如,“宽容”其实,这个话题可以写在一个各种文化,体育,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编写。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指挥官和老厨师。在一场惨烈的战争,剧情设计的命运推到了沙漠。冲突是为难老人的指挥官,拖动,想死,死在沙漠中的指挥官。指挥官表现出耐心,自我责备和宽容。结果是最终宽容的心的中老年人,走出沙漠的指挥官。通过一个故事,只有宽容别人以宽容的其他人才“的主题。俪文公差耀华中学潘家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几乎所有的阵亡士兵在敌人的剑。两个状态的穷人命运推到了一起:一个年轻的指挥官的老厨师。接见了他们在跑,两个人不约而同选择了相同的路径 - 沙漠以外的追兵在沙漠的边缘,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出来活着出去。“请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经验教会了我如何辨别方向的沙漠,我会是有用的。“乞讨老人的路。的指挥官下了马麻木,他相信他有没有生存的资格,他看着老人灰色的双鬓,我的心感到震惊:数十万鲜活的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由于我的无能, ,我有责任保护这最后一个士兵,他帮助老人在马到处是金色的沙丘,在这茫茫人海中,很难辨别方向?沙,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跟我来。”老人说大胆指挥官与他的背部。烤灼热的阳光,沙滩,如燃烧煤,喉咙几乎要抽烟,他们有没有水,没有吃的,老人说:“杀马”年轻人怔了怔,唉,为了生活。他取下了他的腰??间佩剑... 现在,马未请你回我去年轻男子犹豫了一下,心想,你的手和脚,为什么要人背着走,这要求实在是有点太多。但一直以来,他是在深深的自责中,老人到在沙漠中逃脱,但也因为他的无能。他此刻唯一的信念就是让老人来住,以弥补他们的罪,他们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留下了一堆深,纵横交错的足迹在沙漠中。一天,两天......十天。似乎无边的沙漠,到处都是燃烧的碎石满眼的曲线。在这一天,年轻的骆驼是一个勤快,夜间,他成为了最周到的的仆人。然而,老人的要求越来越多,更过分的,他会每天吃的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每天定量的马血喝了好几口。年轻的男人从不抱怨,他只能希望的沙漠活着的老人了。他们越来越虚弱,直到有一天,老人快死了。“你去离开我。”老头气愤地说,“我不能,或做你去逃避它。“不,我没有原始的勇气还活着,我不会得到别人的宽恕。”一丝的笑容在脸上的老人通过“,要说实话,这些天来,你不觉得刁难,我把你拖到我真的没想到,你的心可以根据这些非包容性的平等对待。“ ”我要你活,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年轻的男子恨恨地说。老人瞬间摆脱身体的布,“拿去吧,有水和吃的,以及一个指南针,向东步行一天,你可以走出沙漠,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太长......”老人闭上了眼睛。 “你醒了,我不会离开你,我要带你出来。老人勉强睁开了眼睛:”哦,你真的认为这是在沙漠所以散漫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去,走三天可以出去,我就带你走了一圈。,我看着我的两个儿子死在敌人的剑,涨红的血在我面前的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我想你死了,死在那浩瀚的沙漠中消费的,但你的心融化了我的心,去恨,我一直宽容征服。老人只的人才能够原谅别人对他人的宽容。 “永远闭上你的眼睛。震惊地笔直站立的指挥官似乎已经经历了一场战争,一场战斗生活,他的父亲宽容。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征服人体,只为了赢得人心的爱和宽容。评论这是一个含义非常深刻的故事,细腻的叙述说明,如果我们要进入那可怕的沙漠,也进入了博爱宽容。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给故事黑暗浪漫主义的氛围。在冷清的生活和死亡的故事,要突出主题的耐受性测试的意志在沙漠深刻别具特色。岁的士兵站在马前将军,谁也不会知道他心中的目的 - 他的不容忍,这显然是屈辱后,教官照顾他,等待着他的宽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老人的死,几乎弥留之际,终于官员的宽容感动他的门的耐受性。魅力这是本文的人在一个美丽的语言,但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启迪。

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论文

《文学散步》------------简 介------------ 《文学散步》简介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力作《文学散步》是一本享誉多年的文学入门经典读物,至今仍风行海外,倍受学界推崇。作者本人学贯中西,治学既重考据又不拘于专门,因此能够通观全体,深入浅出。该书一反传统文学理论套路,角度、观点别开生面,新鲜创见随处可见,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直叩文学本质,曾在台湾引发学界大讨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一枝独秀。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称:作者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龚鹏程先生的这本书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从读者关心又有兴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该书的理论阐述系统不但简明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对一般读者来说这”很够用”,也很容易进入状态。作者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基础问题。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乳交融的化用,对文学的种种问题做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 本书完全颠覆当前文学理论套路,痛诟坊间各种文学论调,是享誉多年并至今风行海外的文学入门经典,于2006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很快取得各地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应,第一刷10000册很快就售罄。此书最初是在1985年由台湾汉光文化公司出版,由于与同类书相比,《文学散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出版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争论颇多,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颠覆;这本书是否可以取代坊间的其他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于大学教育的适用性问题;这本书在思路上的开放和严谨之间的取舍得失问题。 作为龚先生早年少作,《文学散步》体现出作者灵动跳脱的思维和恣肆横溢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发前人未发之言。他认为文学知识系统的呈现必须贴近文学生活,应当重在讨论“文学内在知识规律以及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永远争吵不休、而又在学界反复运转的“假问题”。比如,他质疑说“作品是否存在?”“散文能被视为一种文学类型吗?”“文学应该讲形式吗?”该书所论及的基本命题有文学的欣赏、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谈论领域很集中,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新鲜创见颇多,因此不免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时时冲突;而少年常出“妄言”,写到与前辈存有冲突之处,就总有些辛辣犀利的文字。此书一出,冲撞了不少前辈时贤,引来骂声一片,尤其牵扯到所谓“学养”同“文气”的轻重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快感。喧嚷过后,此书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教材改进甲等奖,并被一些学校采为课本,可算是终于得到了承认。 在《文学散步》出版之后这十多年间,龚先生此书的价值逐渐被很多学者挖掘出来。比如台湾学者林湘华评论说:“像康德在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转向一样, 询问形而上学知识成立之可能, 龚先生也意在透过文学知识基础的询问, 建构文学研究的基本认知。而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学科‘严密学’的理想。”应该说,龚先生这种理论的自觉意识在以前的文学理论著作里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版”在大陆的引进,引起了很多大陆学者王一川、张颐武、黎湘萍及朱青生、刘苏里等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倾力推荐,温教授说:“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文学散步》使龚先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话题,或可称作鬼才,或可称作另类。不管怎么说,20年来,《文学散步》一直是同类著作所不可取代的一枝独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先生说:“面对‘龚鹏程现象’,我们大陆学者应该有一种紧迫感。文化意义上的中心与边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建‘中原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如今大陆读者可一睹此书风采,孰非幸事?------------龚鹏程的研究路数------------ “所有知识化的工作,都是我个人生命的体验,在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之间刻苦建立的。所有方法意识,也都是从凿山采铜的经验里,摸索获得的。……我用我法,而我法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变化而出,似洋似古,乃又不洋不古”——龚鹏程《四十自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只想写成较平浅的东西,未运用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达到目标。而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运用了一些文学语言,以呼唤读者的注意。这当然不是正规的做法。但我以为,这本书或许对一般流行的意见或套语,有澄清的作用,也可能是对文学概论这一门学科做尝试性的革命。我希望提出与现在一般的文学概论在性质、目的及写作方法上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其他各门学问进步的方法,通过方法及问题的反省,而造成该学科的大地震、大突破,往前推进。我这本书,只是小地震,所以称为‘散步’。这样的‘散步’,也显示了一个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在很少外力支援下辛苦的思索历程。现在把此历程呈现出来,虽不见得有什么大风景,然或许也有一些小花小草、小的好意见,足供大家参考。”——龚鹏程《文学散步·后记》------------文学知识的性质------------ 《文学散步》选摘: 1.文学知识的性质 一个人可能很有学问,但并不能掩盖他不懂文学。我曾见过一位声韵学名家,用研究《广韵》的方式去研读东坡诗,先正襟危坐,以毛笔圈点苏诗及注本,然后归纳整理其用韵,分题分韵,用毛笔抄缮一遍,日日讽诵。所以,他认为自己对苏诗极熟,偶尔诗兴大发,又自诩做诗甚有苏味。但一位长辈却问我说:“天下什么事不好做,他为什么偏要去做诗呢?”如果一个人,真是天生的“钝根”,那我们无话可说;然而,大多的情形却来自不了解文学知识的性质,误以为拥有了其他的知识,也就当然能够了解文学,忽略了要跨越异质的知识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他们必须确实地知道,艺术上的意义与真理并不来自命题或推论,也不来自事实或经验,而只在于我们心中唤起的某种“生命的价值”。所谓文学的知识,就是为了成就这种艺术表现的意义或价值而建构的。因此,在文学的知识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作者的人品如何、属于何派何党、是否反映社会、是否指控现实、是否为真人实事……而是作品文字、意象、观点、人物、气氛、风格等问题。以诗来说,一位合格的读者自应熟谙各种“诗法”,明白各种风格类型,了解各种诗歌作品、诗史的知识,才不至于把“寒灯思旧事”的寒灯当做主语,而还要洋洋得意,自诩新解。 近代许多所谓的文学批评,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实在是欠缺文学细胞的僵尸,在非文学知识的大量填塞与凌迟、奸污之下,似乎它想保持人的身份和价值都很困难,更别提什么凌波仙子的绰约风貌了。故而,所谓充实知识,第一要务就是沉潜到文学里,汲取文学的知识,并借此体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生命的价值。我知道这是个艰巨的工作,但不能不以此来劝勉行步在文学道路上的旅人。 2.意义的主观面与客观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对于意义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作者。作者在创作时,必有一定的意图想要藉着作品传达给读者,但读者通过作品去掌握、去认识到的意义,往往与作者赋予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例如,台湾有首《补破网》的歌谣,原先只是作者抒发失恋情怀的哀叹,后来却被视为替渔民仗义执言的呼声。温庭筠的《菩萨蛮·懒起画蛾眉》被张惠言解释为“感士不遇”。晏殊、欧阳修的词,被王国维解释成人生三境界。这些解释,就连解释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文学作品之能解者,尚且如此,那些原本不可能给予确定的解释,也不需要给予确定之解说的,更是“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周济语)。何者方为作者之意,的确也难说得很。 假若文学欣赏,是以追探并吻合作者的初衷为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活动就只好说是一种猜谜。而且,千百年来,无数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结果,又大部分是已确定没猜中或不知道猜中了没有。这岂不令人沮丧吗? 3.文学有什么用 曾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对曰:“亲爱的夫人,在这一点上,夫人所见与野兽略同。”——每逢有人向我问道:“文学有什么用?”我总会想起这则人与野兽的故事。 一个人,在欣赏时装少女之余,也还知道别有此实用嗜好之外的崇高美术;在教书混饭吃之外,也知道另有学问;在应付实用之外,也还知道有个真理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或嗜好,不能与价值混为一谈,岂非甚为明显吗?何以面对文学,便忽然昏聩了起来?不是像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奇人志》(Les Crotesques)里所说的商人财主,每看见孩子们写诗,立刻罹患恶疾,怒冲脑顶,神经发生变态;就是像古罗马教宗德尔图良(Tertullian)那样,主张若要大道光明、实现极乐世界,非铲除文学不可。 至于那一般文学家们,面临这恶劣的环境,又往往显得跼蹐不安,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情愫,先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以免旁人鄙夷时少了心理准备。偶尔有一两个替文学辩护的,又嗫嚅口吃,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些文学有益世道人心、能做宣传武器之类的话。他们愈是这么说,愈是让人相信文学果然是没什么用的了。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世人问错了问题。好比铁槌原是用来敲东西的,现在拿来炒菜,当然炒不好。而世人居然还要指着铁槌痛骂:“要你有什么用?”而一帮为铁槌打抱不平的先生们,竟还要替铁槌辩护说,铁槌确实是可以炒菜的。这,这岂不是甚为滑稽吗? 何况,文学也非铁槌所能比拟。文学根本是不能放入“有什么用”这样的考虑中的。 4.哲学在文学之中 自早期王国维把我国元剧《窦娥冤》、《赵氏孤儿》当做足以媲美西方的伟大悲剧之后,许多学者即套用“悲剧”一词来诠释中国文学。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生观照底下,悲剧是无所存身的。中国人根本缺乏对死之憧憬,中国文学亦罕有人性幽暗底层原始罪欲的刻画。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说得好:“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来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痛苦与个人主义的悲剧明显属于西方所有,这种观念和所暗示的人生观,是受希腊影响的。” 5.文学与科学 文学果真需要科学来撑腰吗?一位尊贵美丽的女孩,站在天光下,风姿绰约,就是她存在最好的证明。强拉一位毛发森然的彪形大汉来,说她必须具有彪形大汉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人若非愚蠢,定是癫痫。至于问那文学的创造者(作家)是否疯狂或行为不检,也像讨论宙斯是否犯过强奸罪一样,与其作品无甚关联。 …… 可是,没有认知意义就是无意义吗?《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初读它时,未必能了解或理会历史事实,即使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贾府,我们读来还是要痛哭叹息的,还是有真实的意义感觉的。所以,才有人会因读《西厢记》而悟道。这个真实的意义感受,就是科学知识里所不讲的人生具体的真实。 从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觑破了这层奥秘,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具哲学性,因为诗所处理的不是已经发生的实际事件,而是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人生。认知的历史对象永远是个别的、外延的,文学则揭示普遍而具体的事物(类似黑格尔所说的具体通性〔concrete universal〕)。文学家若抛弃了原有的职事,而竟去追求外延的、历史的、认知意义的事件,就会像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那样,硬把红楼故事镶进曹雪芹的生平里,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学世界塑造成一册按事编列的账簿。戕害文学生命,莫此为甚了。------------欣赏的困难------------

【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各民族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世界性文学。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民族文化 交融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特定历史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各民族的文化也随着贸易往来、战争、迁徙而相互渗透、融合、影响。但是,这种渗透、融合以及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初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缓慢的。一个民族吸取外民族的文化也是感性的,不自觉的。自从1816年法国在大学课堂开设比较文学教程后,人类才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将本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学与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比较出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品,从而辩证地快捷地吸取前人创造的文化精髓。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机器大生产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文明与落后的差距越来越大,各民族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于是,吸取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和外民族的精品文化,使本民族强盛、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当务之急,创造世界性文学将纳入议事日程。为此,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比较的比较文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在各国大学开设和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有利于我们对外民族文化去伪存真,他为我用,创造世界性文学。一个民族的文学总离不开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地域环境。文学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各民族文学都有相对稳定的阵地,起初接受外来文化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这是因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支配着自己。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争鸣,汉魏六朝时的佛教,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而蒙古族统治时的元朝,满州族统治时的清朝,中原人虽然成了他们的“俘虏”,但他们却成了中原文化的俘虏(汉化)。“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州旧制”(《清世祖实录》卷八四),体现了中国文化非同寻常的坚韧性,向心力,化合力。正因为这一特点,才使国人盲目地处在“举世皆浊,惟我独尊”的自我陶醉之中,使得一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已经走过了辉煌时期,走进了死胡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艰难期,渐进期,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了紧闭的国门时,有识之士认为应向西方人学习现代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尽管这种出发点是报仇雪恨的“制夷”,在某些国人看来过于委屈,但这却是思想意识的一次解放,它至少让国人睁眼看世界,看到了因自身落后惨败的甲午中日海战,泱泱大国输在历来向自己学习的弹丸小国手下,使国人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有先进的技术是不足以拯救国家的,要富国强兵还必须从制度上变革。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国人再次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上变革。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反省的过程中,鲁迅挖掘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国民的劣根性;柏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酱缸文化”,它很容易让人变成“酱缸蛆”。二十世纪上半叶翻译文学的兴盛,正是国人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力的例证。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文学,除了少量的苏联文学翻译外,又迈入了闭关自守的误区,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大解放,翻译界才又活跃起来。

从二十世纪初到世纪末,不管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广大读者以及国民的思想意识无不受西方文化强劲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无一不在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借狂人之口发泄内心的激愤;郭沫若的《女神》形式上受美国自由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在思想上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泛神论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影响。王蒙五十年代曾说:“我们这一代是吸苏联文学的奶长大的。”就王蒙等人当时的创作来说无不在模仿苏联文学,而王蒙新时期的创作《春之声》、《蝴蝶》等一系列作品受到西方意识流作家作品的影响,这些关系与其说是中国作家在跟进摹仿外国作家的创作方法,不如说外国作家作品为中国作家提供了观察审视社会现实人生的新视角,他们不但为国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启迪了国人的思想。不过,作家也好,读者也罢,他们生存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壤,在吸取外来文化精髓时不可能完全西化,因为还有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他们。他们从中西文化交融中吸取有价值的.养料。

比较文学正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对各民族文化进行客观的比较,让作家继承借鉴有价值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让读者去伪存真,吮吸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各民族在共同吸取前人文化的过程中对生存、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会逐渐趋于一致,时间一长,作家自然会创作出人类共同关注关心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的大同时代也就不远了。

其次,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当今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格局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民间往来、商品贸易、政治外交日趋频繁,互助互利的合作得到不断加强。但是,团结与合作的前提是了解,由于民族、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的差异,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质,要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互相了解对方的特质,进而理解包容他们的这种特质,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互相间的隔阂,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日本大和民族,他们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但是,我们在不忘耻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看到大和民族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一步一步跃入世界强国之林。因此,我们不要停留在痛恨仇视的民族感情上,应找准契机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文学上,日本平安和江户时期曾大量吸取中国的古典文化,但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已走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面。日本江户时期的文学――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俳句,与中国的唐诗宋词在创作上的音韵格律意境有惊人的相似。

再次,开展比较文学,可以为文学研究开辟新道路,有利于其他学科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深入。这里比较文学已超过了这门课程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研究更为深入、成就更为显著。以前,我国是文学与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历时性的单线条的承袭与发展关系之中,极少把它放在世界文学及理论的大背景下考察,忽略了各国文学及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使我国的文学研究难以取得新的成果。我们的文学批评多是感性的直观的,缺乏西方文学批评的逻辑性、思辨性和理论深度。在这方面晚清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国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大胆运用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研究宋元杂剧时自觉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学术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剧史》。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更不能只是纵向研究,而应将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孤立的研究,使研究更为深入、客观。

文学是一个年轻的、跨国度、跨学的边缘学科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各种文化都有科,是一个与不同语性的学科。有者亲缘关系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比较文学的研究是在跨越语言、文化、学科的基础上,对不同民族、田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关系进行综合性考察。研究的领域包括:中外文学关系中外文化关系、中西文论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基础理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不仅要尊重彼此间不不同的文化差异,迅速接受并传递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构建东西文化及 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平台,以达到互证、互补的交流目的,而且要在传递、感知、交流、接受的基础上,颜源不断地派生出新的学科,充实新人文主义的芳苑。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首先从世界文学领城开始与国际接轨,并迅速渗透到文学、文艺学各个学科。197年6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被列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之中。1998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比较文学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比较文学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2.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早期的主流模式。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联系,用充分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相互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2)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提出来的跨学科研究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方法。平行研究即是对那那些没有事实联系上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3)阐发研究。中国专对文学闸发研究是将外族的文艺批评与本土的传统文艺批评结合起来,对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流派进行评说、阐释、鉴赏,在相互参照和阐发之中,考察各自的民族和文化特质以及所具有的共同规律。(4)比较诗学研究。比较停学中的"诗学”是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指的是不同民族比来间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之间的比较研究,如中西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论等。(5)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研究,又称“交义学科研究”,是从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类整合人手,探讨跨学科领城与文学的关系。“跨学科”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例如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与哲学、宗教、 历史、心理学、语言学、思想史、社会学、人类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包括文学与数理统计、电脑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包括文学与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影视等。

其实是比较文学的,那肯定就得有两种文学观点进行比较了

比较文学论文的例子

【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各民族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世界性文学。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民族文化 交融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特定历史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各民族的文化也随着贸易往来、战争、迁徙而相互渗透、融合、影响。但是,这种渗透、融合以及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初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缓慢的。一个民族吸取外民族的文化也是感性的,不自觉的。自从1816年法国在大学课堂开设比较文学教程后,人类才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将本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学与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比较出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品,从而辩证地快捷地吸取前人创造的文化精髓。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机器大生产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文明与落后的差距越来越大,各民族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于是,吸取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和外民族的精品文化,使本民族强盛、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当务之急,创造世界性文学将纳入议事日程。为此,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比较的比较文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在各国大学开设和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有利于我们对外民族文化去伪存真,他为我用,创造世界性文学。一个民族的文学总离不开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地域环境。文学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各民族文学都有相对稳定的阵地,起初接受外来文化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这是因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支配着自己。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争鸣,汉魏六朝时的佛教,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而蒙古族统治时的元朝,满州族统治时的清朝,中原人虽然成了他们的“俘虏”,但他们却成了中原文化的俘虏(汉化)。“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州旧制”(《清世祖实录》卷八四),体现了中国文化非同寻常的坚韧性,向心力,化合力。正因为这一特点,才使国人盲目地处在“举世皆浊,惟我独尊”的自我陶醉之中,使得一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已经走过了辉煌时期,走进了死胡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艰难期,渐进期,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了紧闭的国门时,有识之士认为应向西方人学习现代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尽管这种出发点是报仇雪恨的“制夷”,在某些国人看来过于委屈,但这却是思想意识的一次解放,它至少让国人睁眼看世界,看到了因自身落后惨败的甲午中日海战,泱泱大国输在历来向自己学习的弹丸小国手下,使国人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有先进的技术是不足以拯救国家的,要富国强兵还必须从制度上变革。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国人再次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上变革。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反省的过程中,鲁迅挖掘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国民的劣根性;柏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酱缸文化”,它很容易让人变成“酱缸蛆”。二十世纪上半叶翻译文学的兴盛,正是国人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力的例证。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文学,除了少量的苏联文学翻译外,又迈入了闭关自守的误区,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大解放,翻译界才又活跃起来。

从二十世纪初到世纪末,不管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广大读者以及国民的思想意识无不受西方文化强劲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无一不在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借狂人之口发泄内心的激愤;郭沫若的《女神》形式上受美国自由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在思想上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泛神论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影响。王蒙五十年代曾说:“我们这一代是吸苏联文学的奶长大的。”就王蒙等人当时的创作来说无不在模仿苏联文学,而王蒙新时期的创作《春之声》、《蝴蝶》等一系列作品受到西方意识流作家作品的影响,这些关系与其说是中国作家在跟进摹仿外国作家的创作方法,不如说外国作家作品为中国作家提供了观察审视社会现实人生的新视角,他们不但为国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启迪了国人的思想。不过,作家也好,读者也罢,他们生存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壤,在吸取外来文化精髓时不可能完全西化,因为还有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他们。他们从中西文化交融中吸取有价值的.养料。

比较文学正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对各民族文化进行客观的比较,让作家继承借鉴有价值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让读者去伪存真,吮吸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各民族在共同吸取前人文化的过程中对生存、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会逐渐趋于一致,时间一长,作家自然会创作出人类共同关注关心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的大同时代也就不远了。

其次,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当今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格局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民间往来、商品贸易、政治外交日趋频繁,互助互利的合作得到不断加强。但是,团结与合作的前提是了解,由于民族、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的差异,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质,要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互相了解对方的特质,进而理解包容他们的这种特质,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互相间的隔阂,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日本大和民族,他们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但是,我们在不忘耻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看到大和民族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一步一步跃入世界强国之林。因此,我们不要停留在痛恨仇视的民族感情上,应找准契机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文学上,日本平安和江户时期曾大量吸取中国的古典文化,但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已走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面。日本江户时期的文学――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俳句,与中国的唐诗宋词在创作上的音韵格律意境有惊人的相似。

再次,开展比较文学,可以为文学研究开辟新道路,有利于其他学科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深入。这里比较文学已超过了这门课程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研究更为深入、成就更为显著。以前,我国是文学与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历时性的单线条的承袭与发展关系之中,极少把它放在世界文学及理论的大背景下考察,忽略了各国文学及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使我国的文学研究难以取得新的成果。我们的文学批评多是感性的直观的,缺乏西方文学批评的逻辑性、思辨性和理论深度。在这方面晚清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国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大胆运用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研究宋元杂剧时自觉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学术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剧史》。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更不能只是纵向研究,而应将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孤立的研究,使研究更为深入、客观。

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物件是文学文字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国比较文学的转向分析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在它的成长之路上经历了全面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关注比较文学自身文学性问题,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实践探索历程。但回归并不是一种倒退,反而体现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良好趋势。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诸多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外开放;文学性;回归东方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之跨界色彩鲜明,包容范围之深之广有目共睹。在其开放性和国际性不断滋养下的民族交流之树日益繁茂,但学科发展中也存在着学科边界日益泛化,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思维固化以及因缺乏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立足点而成为西方理论阐释的注脚等问题,这使得比较文学经历了一次深刻而严重的危机。对此,比较文学走向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首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提出了中国学者应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的命题。叶舒宪也在其论文《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中谈及“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因而呈现出一种‘自西向东’方向性的改变,‘东方转向’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具有其双重颠覆性,它既颠覆著西方沙文主义的知识现状,又质疑其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和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的探寻热潮,以及对其文化价值的重估”[1]。由此可见,针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现状,学界基本上采取从东方文化与文学自身内部寻求未来发展的途径,这种“向内转”的趋势已然成为一种潮流,逆向与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等潮流沟通交流,双向疏通比较文学国际性之河。本文旨在归纳梳理转向时期的重要文献,勾画出一条近些年来比较文学转向路线。

中国比较文学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此时探讨重点还集中在学科建设是否具有合理性、学科的本体论究竟为何、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等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上。同时,一些民族主义者丢掷“不忘国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尖锐命题来挑战比较文学界因年幼而暂时的无所适从。中国学派所应对的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纳法国影响研究学派和美国平行研究学派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同时,自创阐发法研究,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文学,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国际化程序。正如曹顺庆所展望的那样:“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上,他国化也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当前,如果要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对软实力的两翼———‘拿来’和‘送去’的他国化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探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规律,分析既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资源基础,又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规律。”[2]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学者的确具备开放性的眼光,在研究过程之中立足比较文学这一根本特性,可以说没有开放性,比较文学自身难以为继,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动力之源。有三位学界权威无疑促进了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对外开放性。一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带头人乐黛云先生,她提出在当前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更加关注“新的人文精神”,即以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思想为基,大力促进世界异质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共生。二是王宁教授,他在《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中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的当下,人文学者应当充分顺承这一浪潮,推动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向国际化。三是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孟昭毅教授,他在论文中谈及从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想来分析,人们企图以强调不同族群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来改变民族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连线,又以消解民族性的反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得异常强大。因此,新的族群离散与族群融合也形成了一种冲击民族的力量[3]。

他认为,一个民族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应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情结以及审美准则。而文化全球化恰恰在极力冲刷这一切,它让人们通过各种交流媒介了解他者文化,效仿他者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但是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强者的偏好以及审美准则往往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文化弱者的头脑,因而造成其学术心态的失衡,在一味学习中忘记了自己研究的立足点。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正是它敲响了比较文学开放性的警钟,学界应该反思对外开放“度”的问题,以及自身研究“质”的问题。在文化交流的程序之中,在强势的“他者”眼中,中国比较文学为欧洲中心主义所轻视,所扭曲,安门立户的阐发法不过被其当做一种注脚而非一门学派来对待。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程序中,应正视其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阐发法既然过度依赖于对文学文字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论分析,因此很容易成为西方先进理论的注脚,同时也局限了学界研究方法的创新。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当从关注自身的“文学性”转向关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特性,即文化转向。叶舒宪认为,由于比较文学具有跨语言、跨学科的重要特性,所以它能较早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形形 *** 的理论资讯,领先于一般的学科研究,较早地把握学科探索变异的节奏与趋势[4]。刘贵珍在评论王宁新著《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时介绍了王宁本人对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之间关系的看法。王宁认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并非单纯是对抗性的关系,其间也能达成通力合作。他们认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不是对立性的,而能构成一种张力,互相推动双方的发展。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关注“文学性”,关注“经典”的做法有失恰当。因为当某些作品一旦被认为是“经典”,其中的某些杰出表达就具有了“文学性”。

而这种认定不过是特定审美情趣在读者的脑海中固化,它的背后竖立著某种具有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之墙。人们呼吁“回归文学性”,“回归文学性经典”,他们实际上是希望能退回到这面墙体之后保护自己。但是文化研究则恰恰相反,它恰恰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试图从整体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其形成过程。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必然是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而不是一个文学人的眼光看待此问题。二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泛化问题值得关注,并且有待改善。比较文学在其文化转向阶段虽然日胜一日,但渐渐脱离开了它的文学本质,从而使比较文学学科模糊泛化,边界不明。比较文学虽然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但又不是无所不包,否则就不能作为一个正统学科来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孟昭毅教授在极为认真地反思比较文学本体论意义之后,提出比较文学学者应当关注对文学文字的细读。他认为,比较文学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无论它包含的范围有多广,文字研究还是其最终的根基。离开文学的特性来谈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当代学界去反思。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也关涉到这一问题,如王志耕提出:“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其实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具有明显差别。

文化研究的物件是文化系统中文化诸要素与艺术文字的隶属关系,比较文学则是文化系统中艺术文字的并置结构关系;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基于此,比较文学应当放弃跨科际研究的属性,通过退守的形式维护其学科的完整性。”[5]这篇文章更为系统地分析了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在物件、范围、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文学应当更加关注对文学要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如此的倡导自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退守”是否就真正把握了比较文学的脉搏?无论是走出去也好,退回来也罢,比较文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它发展变化的轨迹,学界需要认真体会它的“度”到底在哪里。因为比较文学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它还像个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自身的特征并未充分表现出来。

至于退守到何种程度,学界见仁见智。但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回归后的“文学性”有了某种升级的意味,它不仅涵盖历史与传统,而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富有人文关怀。不仅注重文字中呈现的“个体”的生存境遇,更加关注其“人类学”走向。叶舒宪在《“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中表示,原来人们关注“文学性是什么?”,现在则思考“族群的种类与各自的文学性”,还有“到底哪一种文学性具有普适性?欧洲中心主义标榜的文学标准是否能一直延续下去?”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欧洲中心论已经阻碍了比较文学健康平衡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内部的多样性构成,理所当然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为中国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成为国外研究者转换新视角的巨大宝库。

于连的《对比较的重新思考》中谈及不应将“远东”视为一种欧洲理性的神话式反面,要研究这样的反面还要关注自身内部。这与叶舒宪提到的比较文学研究东方转向不谋而合。可见比较文学的转向趋势已经为中外学者所觉察。其实,当人们去关注比较文学“文学性”这一要素时,自然而然的会界定出“文学性”的范围。它的根基是文字,但是不止文字研究那样简单。它研究文学内部要素的问题,也关注文学研究的安身立命,发展趋势,独立地位等重大课题。简单讲就是比较文学是研究自身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而关注“文学性”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东方转向的问题”。叶舒宪认为,西方世界虽然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走上了繁荣之路,但是工业革命的成功却扭曲、异化了现代西方人的灵魂,很多人都经历了重大的精神危机,但是他们却不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治疗,因此,东方文化便成为他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解毒剂。20世纪西方哲学也同样在质疑自身传统的形而上学观。他们主张承继并发扬舒本华、尼采的悲剧意识,进而探寻东方智慧的神秘乐园,在伊甸之中寻找精神慰藉,开掘苦难之源。

这可以看做是比较文学实现其“东方转向”的外在条件。此外,叶舒宪在《再论20世纪西方思想“东方转向”》中,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方面论证了东方转向与中国密不可分。上述几种思潮已为中国学者广泛借鉴并加以运用,几乎研究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文人学者,抑或诗人理论家,都要从这几种思潮择取一二加以分析,成为注脚解读的典型现象。但是这些典型的西方思想在经历了历史的冲蚀之后,也开始转向东方,关注东方,因为东方的特质是如此的明显,蔓延范围是如此的深广,存在数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可能因为距离的遥远而被永远忽视。比较文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全面学习西方、对外开放———回归文学性———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历程,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形式上的倒退,反而体现出它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这条回辙型的流动轨迹,体现出中国比较学界在学科体系中,在如此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它仿佛一条长河一样沟通南北,跨越东西,将比较文学流动成一种国际性的学科。在交流之中不断重视自身的特性,不断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学者能够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探索钻研,共同促进比较文学之大兴盛、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宪.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2]曹顺庆.“他国化”: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J].当代文坛,2014***1***.

[3]孟昭毅.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2***4***.

[4]叶舒宪.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J].新东方,1995***2***.

[5]王志耕.比较文学:在退守中得到生机[J].中国比较文学,2006***1***.

范文二: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构建思路

[摘要]自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开设以来,由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自身及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立足于教学物件的实际特点,以蒙古文学为基点,不断增强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比较研究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营造开放的课堂,是今后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

从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施蛰存教授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开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开始复兴。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进而设立了比较文学系。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10年将比较文学作为专业选修课***24学时***,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并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40学时***。从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看,以往比较文学课程都是在中文系或外语系开设,其物件大都是汉族学生。比较文学能够走进少数民族学生课堂,让少数民族同学了解比较文学,进而培养文学比较意识方面奠定了初步基础。这对于比较文学的全面发展和演进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事情。比较文学教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在蒙汉双语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有些问题是全国所有开设比较文学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有些则是蒙汉双语专业所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丞须教育工作者反省并着力解决。

一、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比较文学教学一直是众学科教学的难点之一,从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及实践效果来看,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觉得“有点难”、“没什么兴趣”,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蒙古族学生来讲,这样的情况更为普遍而深刻。从学理层面讲,比较文学属于新兴学科又是“舶来品”,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比较文学始于欧洲,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滥觞。在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产生之初,研究的是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美国学派作为法国学派的对立面,将没有“事实联络”和“相互影响”的文学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引入比较文学领域,从而大大发展并更新了比较文学的观念,开拓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比较文学努力克服“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虚心地向先行者学习。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摸索著适合自己的比较文学道路,从而努力构建“中国学派”。然而无论是从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还是从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讲,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欧洲的、西方的。所以作为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物———比较文学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及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都需要一个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或许更加漫长,更为艰辛。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来讲,比较文学的跨界性、开放性和巨集观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这一门课程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比较文学的研究物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1]14。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可以着力从某一角度,即从某一种或两种跨界角度去研究文学关系。

对于本科生来讲,在有限的课时中,要求他们全面了解比较文学的跨界性特点,无论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还是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很难达成;比较文学研究比以往的文学研究更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广泛的内容。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看,比较文学教学难度要更高一筹。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牧区。他们一直接受母语教学,来到大学之后则改为汉语授课。蒙古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并且所学内容大致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相同,加之比较文学课程本身所存在的难度。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另外从课程设定上来讲,许多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大都安排了公共必修课,而专业必修课则一般都安排在三四年级。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对各门课程内容都有所涵盖,因此常常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学习阶段。这样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着手考研、实习和找工作的阶段,好多学生已经无暇顾及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较少,可借鉴的案例不多;适合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编写出版。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即充实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新的观点。因此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结合被施教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特殊性,可以大胆地构拟出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设想。任何理念最终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有了科学合理的理念,更应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彰显民族文学特色,营造开放课堂。唯有如此,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才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基于蒙汉双语学生实际特点,建立民族特色比较文学教学模式。“跨民族比较的根本意义在于跨文化”[1]12,“民族”才是文化的表现,不论是文化还是文学,各民族之间的差别才是极其鲜明的。因此“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应该顺理成章地划入比较文学的范围之内”[1]12。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蒙古族学生责无旁贷。因此,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蒙古族比较文学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虽说汉语水平及汉文学素养不及中文系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即蒙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这是比较文学教学的有利先天条件。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思考蒙古文学、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学好民族文学的同时,努力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储备,为比较文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首先要基于学生特点,善于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蒙、汉文学方面的优势。在巨集观上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概念,掌握比较文学基本常识的同时,还让学生以蒙古族文学为中心,比较蒙古族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蒙古族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在学生原有的蒙古族文化和文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通过将蒙古族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知识经验,从而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开放课堂。比较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比较文学教学,对授课教师来讲,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同时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搭建课程教学网路辅导站或微信教学群,有效利用该平台,上传为课堂改革教学制作的特色电子教案、微课视讯及习题、讨论题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经常性学习创造便利条件。理论联络实际,多以实际案例代替理论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将有限的课时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学生勾勒出该课程总体脉络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将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讲解同具体典范的案例相结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继而营造开放课堂。如,讲到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时,我们可以以学生熟知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和哈斯宝作为例子,谈他们对汉文化的吸收、借鉴以及创作情况。其重点在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依据现有的知识储备,来印证作家是如何对汉文学、汉文化吸收借鉴的。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会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进一步强化所学内容。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点拨和提醒,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点,有效控制课堂节奏,进而营造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初步的比较文学意识。布置小论文或提炼小提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以一篇小论文或提纲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总结提交。这将是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准备作业,学生可以主动查询资料,进一步充实知识体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激发学术研究兴趣。例如,可以选取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探讨的切入点。如,《狼图腾》电影的热映,再次引起了各界对“狼是否是蒙古民族图腾”的话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话题,设定与比较文学相关的问题,如《狼图腾》文学作品与同名电影之间的联络与区别,以及其他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各民族图腾的特点及图腾之间的联络与区别。最后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将所讨论话题进行总结提交。这样教师以实际生动的话题引入教学讨论中,再结合教材上的经典案例进行补充讲解。结合教学经验,组织编写蒙古比较文学教材。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蒙汉双语专业虽已开设比较文学必修课,甚至一些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也已设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授予点,但至今还没有《蒙古比较文学》一类的教材出版。纵观国内比较文学教材,其主体内容庞杂,抽象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案例分析相对较少,学生极难消化和吸收。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针对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编写的,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理解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与内蒙古地区讲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的蒙汉双语专业或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线骨干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一本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促进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势在必行。总之,在民族院校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多样性的同时,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营造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蒙古文学为基点,在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比较研究蒙古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比较文学在民族地区高校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比较文学是文学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在写作比较文学论文时,一个好的选题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大家文学修养素质、以及投稿时期刊杂志编辑的选择,毕竟题目作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比较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 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研究生比较好发的学报

审稿快好发的大学学报是黑河学院学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学报,这些都是比较好发的,审核也比较快,3天左右都可以出结果。

大学学报的作用

培育高校科研精神。

现在学报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外审制度,都是匿名审稿,只有一些文章质量高,有应用价值的稿件才能得到录用,水平低、内容空洞和关系稿将被排除在外,这就可以督促科研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认真撰写科研论文,从而培育了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论文在发表前,要经过编辑工作,在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和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在编辑的精心指导下,认真修改文章,这样作者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不仅锻炼了作者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的科研素质。

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报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教师在科研方面获得的新发现,新认识,就有必要发表来和其他同仁交流自己的成果,学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论坛,不同学科通过在学报这个论坛进行学术探讨,有利于一些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形成。

学报可以为这些新兴学科设置专栏,优先发表其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促进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

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现在由于扩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因此招聘了很多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教课之余也要从事一些科研活动,但是他们刚开始从事科研,经验不足,因此写的论文稍有些欠缺,因而学报尤其是本校的学报是他们投稿的首要选择。

只要文章有创新点,学报编辑便不厌其烦地帮助作者反复修改,这样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增加了他们继续搞科研的自信心,《复旦大学学报》就确立了不靠名人带刊物,要用刊物育新人的办刊思想,从而造就了很多名家。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很多,具体说明如下: 《西昌学院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报。

1、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15年,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同时以大学校名和“学报”冠名的期刊,是以客观的学术语言记录清华大学发展的编年史。

作为名副其实的“老字号”期刊,众多学术权威的力作与莘莘学子的处女作在其上交相辉映,使之成为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科学精神的见证。

2、北京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依托北大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把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意识和办刊的精品意识结合起来。

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立于1955年。该杂志是一份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均有发表。它主要发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实验技术、文献综述等。农业、园艺、植物保护、畜牧业、兽医学、林业、土壤化学、食品科学、农业工程和生物技术等。审稿1-3个月。

大学学报的级别划分:

大学学报的级别归属问题,跟一般的期刊一样,普通的省级国家级和核心级别这样,大部分的普通学报基本都属于省级,但是认可度高于省级。也有本地区的类别归属,这个要以本地区和单位的分类为主。

由于学报的特殊性,他的级别划分可能不是那么的严格,有的地方对于普通学报的认可度高于一般的国家级期刊。如果学报被纳入核心的话,那么就是核心学报级别。不同的核心大概有:科技核心级学报,北大核心级学报,南大核心级学报等等。

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比较研究论文

因为中子是质子组成的

质子的质量是×10^-27千克,中子的质量为×10^-27千克,C-12的质量为千克,它的1/12的质量为:千克。所以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0^-27千克)/(千克)=,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0^-27千克)/(千克)=,所以二者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

中子(n)和质子(p)同为原子核的两个组成粒子(统称为核子),分别由不同的三个夸克构成。其区别是,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在原子核内,通过β衰变(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轨道电子俘获),质子和中子可互相转换:p-->n+β++ν(中微子);n-->p+β-+ν¯(反中微子)。

中子由一个带2/3e正电荷的上夸克和两个带1/3e负电荷的下夸克组成,两种夸克的电荷相互抵消,所以中子不显电性。自由中子的质量为×1024g,是电子质量的倍。 中子和质子的尺寸相仿,均在×10-15米数量级。自由中子是不稳定的,可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为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半衰期为(±)分。中子自旋为1/2,中子的磁矩为单位核磁子。标准模型预言中子具有微小、非零的电偶极矩。

质子是氢原子核。由两个带2/3e正电荷的上夸克和一个带1/3e负电荷的下夸克组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约×10–24g,约为电子质量的倍。质子自旋为1/2,磁矩为 单位核磁子。质子半衰期最短为1035年。迄今为止,质子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不衰变的粒子。但也有理论认为质子可能衰变,只不过其寿命非常长。

这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好像地球围绕着太阳一样,目前能计算出中子质子质量,但是相关技术还在研究当中

质子和中子都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质量和电荷:

  • 索引序列
  • 阐发研究做比较的论文例子
  • 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的例子
  • 研究生比较好发的学报
  • 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比较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