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舞蹈现代舞毕业论文一稿

舞蹈现代舞毕业论文一稿

发布时间:

舞蹈现代舞毕业论文一稿

这个简单。需要的私聊也可以

(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形象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三从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更向我们详尽说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达到鼎盛终渐衰落。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1.《踏歌》的舞蹈形态《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2.《踏歌》的历史文化精神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有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这里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以弧线构球体"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叫"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软松驰,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事实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在规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对美的修养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3.《踏歌》的意象体会《踏歌》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尤其是汉末,魏晋时代,中原大地成了群雄逐鹿的战场,各国彼此互相砍杀急夺,轮替着粉墨登场,统治者内部彼此猜忌,互相残杀,墙宇倾毁,荆棘成林,现实生活中既充满苦难和危险,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知识分子为避祸,寄身远离,崇尚玄谈,信仰宗教,纷纷乱乱的时代无规矩定则,是中华盛衰强弱之大界。乱,使人生观念改变,生的艰难,死得突兀,生的自在,死得壮阔?纵使留得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故而人们传真于情,倍珍于生,无所谓桎梏而尽情咏歌为生。时代的艺术和人生更为相似,它身上容纳了越多的经历,它也就具有了越多的容量。于是出现了多姿多彩,令人叫绝,发于内心,直指人生真谛的魏晋艺术。《踏歌》历经这个时代,至盛唐达到极至。中国历史集荣辱贵贱于一身,造就了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彻悟。而今的社会同样处于转折期,人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在变革,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 。《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资,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这欢歌,溶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纯净,洒满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欢愉畅然妩媚俏丽,娇羞无邪,情窦初开,心扉悄启,尽情尽兴,如醉如痴,乐而忘返,从舞姿造型上,她们舞姿古朴别致,韵律独具,袖子运用有别常规,似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二)《踏歌》---窗边的月亮《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三)论舞蹈——《踏歌》《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

毕业论文?800字?什么论文800字啊?中学毕业啊?我想你要的应该没人能给你。求谁不如求自己。

关于你的要求,我这里正好有一部作品,你可以借鉴下,觉得可以就给分吧。

现代舞舞蹈论文题目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改变与发展 4 - 舞蹈院校硬件评估与舞蹈教学软件上的实际差距 (深谈评估模式与无法改变的文凭教育之舞蹈教改)5 - 残酷的艺术 舞蹈训练伤残实录 (现阶段我国舞蹈从业者的淘汰率)毕业论文吗 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现象啊 有时候自己写地还不如学文科的帮忙杜撰的 哈哈 希望你能早日通过

舞蹈论文选题选择:

下面提供一些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11、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2、游旅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表演项目的开发与体验;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4、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形体舞蹈教学;

15、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16、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17、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18、浅谈理工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现状及发展对策;

19、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

20、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21、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2、中国舞蹈考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3、论本土舞蹈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24、浅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5、回族舞蹈动态如何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2. 舞蹈编导如何力求新颖独特3. 舞蹈表演及舞蹈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4. 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5. 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6. 由舞蹈"游龙吟"引发的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7. 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8. 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至今的回顾与思索9. 中国汉唐古典舞身体语言及创作方法研究10. 中国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研究11.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分析12. 重庆市群众舞蹈的应用与普及研究13. 重庆铜梁龙舞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现代舞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音乐论文-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学生姓名: 系 别:音 乐 系专 业:音 乐 学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姿态与美的音乐艺术相结合,给人带来了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舞蹈从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创者思维方式的拓展,舞蹈艺术走向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舞蹈剧目打破了这种传统,出现了在作品中无音乐,无伴奏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对音乐与舞蹈的剥离?是“大音希声”的回归?“大音希声”能否与舞蹈更完美的结合呢?.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大音希声”赋予了舞蹈以另外的一种美学内涵还是如许多评论家认为的“仅仅是一种虚华、另类”,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舞蹈与“大音希声” 〈一〉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1、配合并帮助舞蹈表达情绪,展现舞蹈内在气质. 2、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3、帮助舞蹈和舞剧表现剧情. 〈二〉“大音希声”在舞蹈中的美学内涵. 第二、“大音希声”对舞蹈表现的作用. 1、“大音希声”为舞蹈创造出新的意境美. 2、“大音希声”为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大音希声”使作品更具灵性. 4、“大音希声”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5、“大音希声”让舞蹈艺术更加人性化. 〈三〉“大音希声”在舞蹈作品中适可而止.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第一、研究步骤 1、依据论文参考题目查阅资料. 2、根据对收集到的资料阅读构思论文提纲写出开题报告. 3、根据选文的论文题目继续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4、进行论文攫写. 5、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润色修改整理. 6、准备毕业答辩. 第二、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及前人写的相关资料. 2、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及文献. 第三、进度安排: 1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 选题,写开题报告; 3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 修改论文阶段; 6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2] 《舞蹈训练与编创》王海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中国音乐美学史》 蔡仲德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4] 《音乐家、艺术家、美术家论音乐与其他艺术之比较》潘必新、李起敏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5] 《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汪加千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 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7] 《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安东· 埃伦茨维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 《希声·无形·意境·气韵》李起敏 音乐学文集 199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就是说,你要把你要些的写的这个题目的出发角度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写的这个题目,你要论证的点是什么,会从哪些角度来论证。这东西麻烦死了,不过这个东西写出来了,你要写的论文的东西,你心里也大概知道了。不知道的地方去网上找找吧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现代舞蹈论文文献

谈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创新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谈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创新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民族舞蹈是舞蹈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项基础课,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对民族舞蹈的教学,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形体舞态的教学指导上,还需要深层次挖掘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真正让舞蹈教育回归本真,优化学生的文化以及艺术体验。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代的民族舞蹈教学必须打破局限,加大创新力度,引入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将文化教育和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民族舞蹈进行传承与发扬,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上获得更加优秀的表现,彰显舞蹈作品的灵魂与内在精神。

【关键词】 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创新;

民族舞蹈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舞蹈艺术,涉及到传统舞、现代土风舞等多个不同的舞蹈类别。它将富有生活气息以及本土文化特色的肢体动作语言进行艺术化加工与呈现,能够彰显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也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体系,同时也给当前的舞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满足新时期舞蹈艺术发展以及舞蹈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增进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用教学创新推动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和持续性进步。

一、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文化艺术体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需要走上一条创新之路。相应的,通过教育途径进行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必须把教学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找到教学改革创新的正确道路。为确保民族舞蹈教学创新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课程教学落后的局面。在开设民族舞蹈课程的过程中,不再只是将关注点放在舞蹈技巧教学和形体塑造上,还要重视学生的内在与主观情感,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创新的有效性。

二是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力度。民族舞蹈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载体,让学生学习民族舞蹈,就不能够忽视民族文化的融入与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意识,并把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的不同环节,辅助学生理解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以及文化内涵,培养高素质的舞蹈艺术人才。

三是坚定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决心。当前的民族舞蹈教学往往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把握教学的深层目的,再加上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学校的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缺少决心,重量不重质。所以,创新民族舞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坚定决心和信心,掌握民族舞蹈艺术特色,科学定制课程内容,保证创新成果。

四是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民族舞蹈教学既是对舞蹈艺术的传承,又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者,必须充分发挥个人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摆脱过去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之下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展现出更好的艺术表现力。

二、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创新的有效方法

(一)大力创新民族舞蹈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动力源泉和教学根本,教材的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水平。所以,对新时代的民族舞蹈教学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把教材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加大教材的创新改革力度。教材是权威机构精挑细选、同时又在教育实践当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产物,所以在教学当中备受重视。不过如今的民族舞蹈教学并没有系统性的教材,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不注意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内容的更新,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巧不能与时俱进。基于当前民族舞蹈教材建设当中存在的不足,教师需要结合地域情况,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联系民族舞蹈的发展动态,选择相应的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合理改进,给当前的实际课程教学提供便利。考虑到民族舞蹈种类众多,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的选择和优化当中,教师需要做好分类,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吸收和总结。比如,藏族舞蹈的教学要关注扶胯等经典体态内容,维吾尔族舞蹈要特别重视支字步等内容。针对各民族的舞蹈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教材,并与日常练习相配套,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更加严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二)改革民族舞蹈教学模式

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任重道远,要真正完成这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保证教育改革创新的整体质量,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助力,必须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一个重要思路,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确保改革效果。民族舞蹈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同时也有很多抽象性理论以及难度较高的技术技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不再只用单一的示范教学方法,而是引入其他的先进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表现平台,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有更加精彩的发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用生动直观的方式把民族舞蹈对应的抽象民族文化及其发展概况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高难度教学技巧的展示,通过视频资料演示出具体的表演细节,弥补教师单一示范的不足。例如在教授蒙古族的民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之前查找与该舞蹈有关的教学资料,然后结合图片与视频等素材,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以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基础动作与特殊动作,结合动作说明蒙古舞发展历程,并通过蒙古族服装、蒙古包等环境要素的介绍,让学生多角度了解蒙古族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支持下,顺利掌握民族舞蹈的理论以及实践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鉴赏教学,比如给学生播放经典的《红绸舞》《花鼓舞》《采茶舞》《绸舞》等作品,让学生在鉴赏学习当中提高审美水平。

(三)有效渗透民族舞蹈文化

民族舞蹈是历史文化沉淀、凝结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人口变迁,也历经了不同时代、不同信仰的变化,所以其中包含的民族历史与风俗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有着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民族舞蹈作品的表现方法,把各种理论和技术技巧结合起来,就不能够忽视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之下,深入理解舞蹈作品背后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内涵,顺利把握舞蹈的艺术风格,给学生的舞蹈艺术学习增添更多的美感和文化价值。对此,教师在创新民族舞蹈教学时,要把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文化知识的补充以及研究,让学生把舞蹈动作和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在傣族舞蹈当中,大象舞和孔雀舞是非常重要的类别,而这两种舞蹈的产生和本地环境以及文化密切相关。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幸福吉祥的象征,大象是五谷丰登的象征,人们通过编创孔雀舞以及大象舞,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样的舞蹈形式也是本地独特文化的发展成果。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先为学生补充这些文化知识,最后让学生欣赏代表性的舞蹈,比如杨丽萍的《雀之灵》等,为课程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当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有关的'文化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总结,思考舞蹈作品是如何融入以及表现文化的,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舞蹈实践以及舞蹈创作当中,有意识地把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改变学生过去单一化学习的不良方式。

(四)变革民族舞蹈考核策略

素质教育强调在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环节不能够单纯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每个人在考试当中的表现也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学生因为其他因素影响而没有展现出自己原本的水平,那么这样的评价结果就有失客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只因为一次考核就确定学生的能力和层次显得非常草率,也无法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把创新点放在考核模式上,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客观归纳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各样的测验与考核,到了期末阶段,则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在各个考点的表现。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临阵磨枪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关注日常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考核标准的设置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技术技巧的掌握,也要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促使学生调整学习思路。比如在《高原红》的藏族舞蹈考核当中,教师可以把关注点放在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知识、舞蹈表现力以及文化理解力,让学生在舞蹈演绎当中融入情感。

三、结语

舞蹈是艺术之母,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承的有效载体,民族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持续融合变革的过程,也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新时代的民族舞蹈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创新改革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和表现民族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给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动力。舞蹈教师需要将创新思想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社会对舞蹈艺术人才的要求,以便为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事业提供更多的人才。

四、参考文献

[1]林燕妮.简析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8,(17):61.

[2]秦滨.关于大学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思考-以“民族舞蹈”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192+196.

[3]赖程程.新时期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评《民族舞蹈教育读本》[J].高教探索,2019,(08):129.

[4]王琳霭.浅析海南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对保护黎、苗民族舞蹈的问题及对策[J].艺术评鉴,2019,(08):138-139.

摘要: 舞蹈赏析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内容,在舞蹈中,通过鉴赏与表现舞蹈的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充分体验舞蹈的美感和蕴涵表达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舞蹈创作手法,并可以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汲取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本文就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关系的解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舞蹈;赏析;创作;关系;解析

从史前的艺术功用来看,舞蹈(伴随着喊叫)承担着符号学家所说的两种符号——理智符号与情感符号的全部任务——舞蹈在人之初的各种生活中,行使着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的种种功能,以求与自然界沟通,与神灵沟通,与他人沟通。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他在自然界发现的意义,表现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表现他作为一个“人”,对自然界的超越,并通过表现与沟通达到自我展示,或者获取某种物质与精神的利益;苏联美学家给舞蹈定义是:“舞蹈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解释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艺术形象是由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的有节奏的和有组织的变换构成。”现代舞之母――邓肯认为:“反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

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人体的动态美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极大限度的展示其艺术的魅力,使人们在视觉体验与心灵体验上受到感染和启迪。舞蹈赏析是以舞蹈者表演的作品为主要欣赏对象,鉴赏者通过欣赏作品中所展示的人体动态美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内容,在舞蹈中,通过鉴赏与表现舞蹈的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充分体验舞蹈的美感和蕴涵表达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它可以提高欣赏者的舞蹈审美能力,并通过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舞蹈创作手法,并可以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汲取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

一、舞蹈赏析的意义

舞蹈是_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蹈赏析也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感受过程,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对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体会其中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它的美的形态、韵律和表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提高认识并受到教育,并且促进创作的一系列过程。它是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主观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从而完成的对舞蹈的审美过程。赏析者要跟随着作者主题、舞蹈手段、舞蹈形象来体会他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在舞蹈欣赏的过程当中,想象力的作用很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欢欣。舞蹈欣赏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还会反作用于鉴赏者。通过观赏与体会之间的往复关系,体现出舞蹈欣赏的意义。

二、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作为舞蹈的创作者不仅要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舞蹈感悟,还要有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总结得出舞蹈的艺术的内涵意义与精神表现,并可以总结借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优点与表现方式。把其所看到的、想到的综合吸收,发展成为自身创作的基础内质与利用素材。对于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的关系现总结有如下几点:

1.激发舞蹈创作的灵感与促进创作动机的找寻

(1)主观的搜索与寻找

所谓主观的搜索就是在舞蹈赏析的过程中主动的从所看的舞蹈中抓取好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经过思考与总结,酝酿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主观的寻找创作的主题与思路,从所欣赏到的范围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与灵感,并结合自身的创作来寻求创作的主题方向与表达内容。

(2)无意的灵感触发与动机闪现

无意的灵感触发与动机闪现是指在随意的状态下,通过所欣赏到的作品触发到自己的创作的心理意愿,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表现手法,发展到一种主观的创作意愿。它是一种在欣赏过程中的偶得现象,是创作者的自身修为与艺术内质存在与欣赏过程中的闪光所触动而产生的灵感火花,的一种下意识的.创作动机的闪现。

2.舞蹈赏析促进积累可供创作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日常积累才得以丰富的,只有拥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发展变化。

另外,通过鉴赏吸取舞蹈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通过对欣赏舞蹈素材典型化的表现,创造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3.舞蹈赏析为舞蹈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

“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舞蹈赏析过程通过对作品各方面的欣赏与感受,如音乐、构图、画面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动作、意境等的感受与欣赏体会,可以充公发挥自己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有益于创作营养的吸收与利用。舞蹈赏析为舞蹈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发挥基础。

4.吸取艺术精华,促进创作突破

一切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舞蹈也是一样。舞蹈的创作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同时又能回到具体的一种艺术现象;闻一多认为,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实质、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舞蹈使观众通过舞蹈的形象获得更清晰地理解。所以,创作者对欣赏到的各种形式内容的舞蹈都要掌握吸收,来丰富充实创作,从中吸取营养,结合自身对艺术美感的理解,创作出优美的舞蹈。在吸取艺术精华的同时要敢于尝试突破并发展,创作新的艺术内容与表达元素。舞蹈的本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具体内容,都必须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相适应,必须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活色彩。即在舞蹈创作中要多方面吸取艺术精华,促进创作发展。

5.舞蹈创作反作用于舞蹈赏析

舞蹈赏析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体现出舞蹈赏析的意义。舞蹈赏析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活动,是舞蹈艺术与欣赏、舞蹈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桥梁,同是也是舞蹈作品表现并突出其艺术价值的依托方式。一个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是经得起观赏者欣赏与评叛的,因为好的舞蹈只有通过赏析得到大众的认可与称赞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才可以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才会更好的促进舞蹈创作。

科学、积极的进行舞蹈赏析对舞蹈创作有着推进与升华的作用,它不仅有利开舞蹈创作者创作思想的更新发展,也促进了舞蹈创作与表演者素质的提高。通过赏析理解与创作实践,可以深入完全的感受舞蹈的气韵与美感,在舞蹈赏析与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反复提炼、领悟、探究并升华舞蹈的表现技法,为舞蹈创作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培养艺术构思与表现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精品赏析)第六卷,上海音乐出版,2006年12月.

2.剥、庆龙,高等舞蹈教育中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关系初探,华章,2010年01期.

3.雪天,心天,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

4.杨明,关于舞蹈创作的探索,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

舞蹈毕业论文中国舞

论文提纲怎么写呢漫漫的学术之路上最后的门槛就是毕业论文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我们阶段性学术生涯的总结也是一场精力与耐力的考验,但是在编辑书写论文的时候大家难免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例如论文提要怎么写呢?论文提要 首先要明白提要的概念:论问提要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和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论问提要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 以利索引和查找;论问提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论问提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接着要了解论文提要的基本要求:论问提要这部分的结构是由研究背景,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论三部分组成的,本科论文大概需要300字硕士论文大概需要600字。内容包括背景基础上具体研究的步骤、内容,特别是要把重点研究的内容表达清楚,实验部分和结论部分需介绍通过论文撰写的研究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相关的意义。整体的结构需要严谨、表达保证简明、语义逻辑确切,论问提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且慎用长句,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初次撰写论文的时候都容易犯逻辑错误,简单地说就是上下文的逻辑不一致,结论与论据的相关性不足,许多时候论文提要也暴露出了这一点,这个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论问提要的重要性,例如盲审的时候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具体文章,一般都是看提纲和提要所以论文提要写好就非常重要了,以上就是关于“论文提要怎么写”的具体内容。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改变与发展 4 - 舞蹈院校硬件评估与舞蹈教学软件上的实际差距 (深谈评估模式与无法改变的文凭教育之舞蹈教改)5 - 残酷的艺术 舞蹈训练伤残实录 (现阶段我国舞蹈从业者的淘汰率)毕业论文吗 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现象啊 有时候自己写地还不如学文科的帮忙杜撰的 哈哈 希望你能早日通过

舞蹈论文选题选择:

下面提供一些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11、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2、游旅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表演项目的开发与体验;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4、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形体舞蹈教学;

15、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16、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17、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18、浅谈理工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现状及发展对策;

19、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

20、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21、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2、中国舞蹈考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3、论本土舞蹈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24、浅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5、回族舞蹈动态如何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形象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三从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更向我们详尽说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达到鼎盛终渐衰落。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1.《踏歌》的舞蹈形态《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2.《踏歌》的历史文化精神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有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这里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以弧线构球体"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叫"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软松驰,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事实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在规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对美的修养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3.《踏歌》的意象体会《踏歌》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尤其是汉末,魏晋时代,中原大地成了群雄逐鹿的战场,各国彼此互相砍杀急夺,轮替着粉墨登场,统治者内部彼此猜忌,互相残杀,墙宇倾毁,荆棘成林,现实生活中既充满苦难和危险,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知识分子为避祸,寄身远离,崇尚玄谈,信仰宗教,纷纷乱乱的时代无规矩定则,是中华盛衰强弱之大界。乱,使人生观念改变,生的艰难,死得突兀,生的自在,死得壮阔?纵使留得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故而人们传真于情,倍珍于生,无所谓桎梏而尽情咏歌为生。时代的艺术和人生更为相似,它身上容纳了越多的经历,它也就具有了越多的容量。于是出现了多姿多彩,令人叫绝,发于内心,直指人生真谛的魏晋艺术。《踏歌》历经这个时代,至盛唐达到极至。中国历史集荣辱贵贱于一身,造就了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彻悟。而今的社会同样处于转折期,人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在变革,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 。《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资,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这欢歌,溶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纯净,洒满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欢愉畅然妩媚俏丽,娇羞无邪,情窦初开,心扉悄启,尽情尽兴,如醉如痴,乐而忘返,从舞姿造型上,她们舞姿古朴别致,韵律独具,袖子运用有别常规,似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二)《踏歌》---窗边的月亮《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三)论舞蹈——《踏歌》《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

  • 索引序列
  • 舞蹈现代舞毕业论文一稿
  • 现代舞舞蹈论文题目
  • 现代舞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 现代舞蹈论文文献
  • 舞蹈毕业论文中国舞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