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猫》的由来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永远的《回忆》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全文共5007字)
猫眼中的世界与人生 ——歌剧《猫》赏析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的时间也不长。简单的说,它是一门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大众表演艺术。音乐剧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等的特征。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音乐剧《猫》,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自从它首次来中国上演以后,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刮起一阵音乐剧的旋风,观众无不被它那奇特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有幸在大学美育这门课中观看了《猫》,观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演员精彩的演出把观众带入了奇妙的杰里科猫族的世界,当然,此剧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 一、音乐剧《猫》的地位 《猫》是劳埃德·韦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在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该剧于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演,2002年5月11日落幕,前后历时21年。1983年,《猫》荣获最佳音乐剧奖等七项托尼奖。 《猫》不仅是一部充满动感魅力和时代气息的音乐剧,同时,它也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就像有人所说,这是一部“从猫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乐剧。 二、音乐剧《猫》剧情介绍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摇滚猫"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了《回忆》以后,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 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 “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三、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四、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五、舞台美术 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也是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六、剧情总结 魅力猫载着大家的祝福登上了九重天,获得了新生。这部音乐剧欣赏完了,《猫》的世界就是浓缩了人类社会。《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
安德鲁-韦伯生平简史 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院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就读期间曾与词作者蒂姆-莱斯合写了《我们的样子》。喜欢辛德米斯(Hindemi th)、里格弟(Ligeti)与潘德雷基enderecki)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1967年他与莱斯合写《约瑟夫和神奇彩衣》,1968年在伦敦的学校上演,后又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并在1972年的全国性电视节目播出。 70年代早期,韦伯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德萨纵队》谱曲 不久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写的《耶稣基督巨星》,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七项托尼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 1974年创作了《吉维斯》,合作者阿兰-艾克布恩代替了莱斯。 又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作创作《艾微塔》,1981年《艾微塔》在百老汇上演。 之后韦伯改编《猫》并创作第二部音乐剧《歌与舞》(1982)其中"脸色别那么难看"在星期天告诉我"成为大获全胜的代表作。 至此韦伯成为唯一一位有三部作品同时在伦敦西区及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作曲家。 1983年他制作了喜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 1984年与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创作《星光快车》。 随后在伦敦皇家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 与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劳伦茨-哈特(Lorenz Hart)合作《足尖上》,并成为该剧院的所有者。 1992年创作《日落大道》,1993年7月12日在伦敦上演。 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 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 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简介 《猫》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其剧作者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是世界音乐剧史上一个极其罕见的天才,权威的《戏剧周刊》将韦伯列为“对美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中的第一位,英国王室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对英国戏剧和世界音乐剧的杰出贡献。正是他那闪耀着天才光芒的创造才使20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剧舞台因为《约瑟夫与神奇五彩衣》、《艾维塔》、《歌与舞》、《猫》、《星光快车》、《歌剧院的幽灵》、《日落大道》变得五彩斑斓令人神往,正是由于他的天才创造,才给我们留下了《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回忆》、《在星期天告诉我》、《夜曲》、《爱能改变一切》等一系列美妙无比的音乐剧歌曲。 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 《猫》剧从1981年5月11日在位于伦敦的新伦敦剧院(《猫》仍在此上演,并已成为英国戏剧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首演以来,全世界已有6500万人观看过《猫》。《猫》在百老汇的首演是在1982年10月7日,它是百老汇历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1994年9月28日,《猫》达到了里程碑式的第5000场百老汇演出。《猫》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并且已经成为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1993年11月,《猫》成为新加坡和东南亚上演的第一部重要的西方音乐剧,到1995年9月,《猫》在全世界的总收入已超过20亿美元。 特殊的视觉效果 《猫》剧的成功有许多原因,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音乐和.艾略特的诗吸引了观众。除此之外,《猫》的特殊的视觉效果也大大吸引了观众。剧中总共有2000到2500个道具,在任何一个座位上,观众都能以自己的角度看到剧中垃圾处理场上1500个超大型的牙膏筒、碎碟子、碎卡通和其他各种垃圾。剧中使用了100多种道具,超过30多个假发由牦牛的毛做成,只有“格里泽贝拉”的假发使用人的头发做的。剧中还有使用了250多套服装。 《猫》赢得了一切,留下永久的《回忆》 《猫》在伦敦、在百老汇、在全世界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猫》赢得了一切。它于1983年获得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音乐剧奖。这部古怪超凡脱俗的音乐剧为韦伯赢得世界性声誉,尤其是那首所谓“11点钟的歌”、由“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老猫唱出的“回忆”,该曲以忧伤的情调和动人心弦的旋律,表现了思归的格里泽贝拉回忆它离开杰里科猫族外出闯荡,经历了各种艰难遭遇和人 《剧情简介 》 本片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时值1882年,在歌剧院的地窖深处,传说住著一名相貌丑陋、戴著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杰瑞德巴特勒 饰)。他动辄以鬼魅之姿制造各种纷乱,赶走他讨厌的歌手,甚至还干涉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和剧码安排。 在无意间,魅影发现小牌女歌手克莉丝汀(艾美萝森 饰)拥有不凡的天赋美声,让他倾慕不已。激赏之余,魅影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调教成首席女高音。然而,最初发自於精神层面的音乐之爱,却逐渐转化成为强烈的占有欲。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实际行动,把所有妨碍克莉丝汀歌唱事业的人一一除掉。 后来,戏院的投资人劳尔(派屈克威尔森 饰)认出克莉丝汀是他的儿时玩伴,两人坠入爱河。魅影发现后,自觉遭到背叛,怒而砍断舞台大吊灯的铁鍊,让整座华丽的水晶灯砰然粉碎在观众席上。随著魅影的破坏愈来愈血腥疯狂,克莉丝汀对他的感情也逐渐从迷恋转为恐惧、害怕和怜悯。 半年后,劳尔跟克莉丝汀秘密订婚,魅影突然现身於歌剧院的化装舞会,强迫歌剧院演出他亲手谱作的歌剧《唐璜》,并指名由克莉丝汀担任女主角。心烦意乱的克莉丝汀,半夜奔至父亲坟前哭诉,劳尔则誓言要和魅影周旋到底。 在《唐璜》首演当日,歌剧院四周布满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杀死男主角,亲身改扮上场,与克莉丝汀演对手戏。在戏演到最高潮时,克莉丝汀当众扯下他的面具,魅影羞愧心碎之际,动手将克莉丝汀掳至他的地下密室。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影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克莉丝汀答应求婚。 为了保护爱人劳尔,克莉丝汀毅然倾身,狠狠吻著魅影那张彷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 《演员卡司》 杰瑞德巴特勒(饰 魅影) 巴特勒出生於苏格兰格拉斯哥,从小就喜欢演戏,十二岁就登上家乡著名的国王剧院表演,也从此立志当演员。他曾在苏格兰少年剧院上课,然而学校辅导人员却劝退他不要演戏。因此杰瑞德巴特勒搬到伦敦追求儿时梦想前,曾经念过七年的法学院。 巴特勒在伦敦咖啡厅见到英国著名演员兼导演史提夫贝考夫(Steve Berkoff),恳求对方给自己一次机会,结果就争取到在【科利奥兰纳】(Coriolanus)饰演一角。一九九六年,没有经纪人的巴特勒还通过试镜,主演舞台剧【猜火车】的主角。 他的银幕处女作是著名的【布朗夫人】,与茱蒂丹奇主演;这部讲述看管马匹的仆役约翰布朗与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在九八年入围奥斯卡。同年他饰演【樱桃园】电影版的主角,随后巴特勒就转往喜剧发展,在英国第四台视演爆笑摇滚巨星。 巴特勒在一九九九年又与瑞秋怀兹主演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Suddenly Last Summer】。他接演的角色变化多端,在电台扮演酗酒花花公子之后,又与安蒂麦道威尔、艾卓安布洛迪主演【危机密布】,饰演战地摄影记者。 二○○○年对杰瑞德巴特勒相当重要,他首先在【神鬼大反扑】中主演现代版的德古拉男爵,随后又主演【神鬼传奇】制作团队推出的迷你电视电影【匈奴王阿提拉】。他在二○○一年荣获苏格兰电影精神奖。 他最近的作品包括与安吉莉娜裘莉主演的【古墓奇兵:风起云涌】,并与保罗沃克主演【时间线】。随后将演出真人真事改编电影【The Game of Their Lives】,饰演一九五○年率领美国足球队在世界杯打败英国队的队长。 艾美萝森(饰 克莉丝汀) 艾美萝森七岁就加入林肯音乐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儿童合唱团,接受音乐与演戏训练。接下来五年,萝森与世界知名歌手如男高音多明哥等人,合作演出廿部歌剧,并以五种语言演出。她在大都会歌剧院每周演出数出戏码,包括【波希米亚人】、【杜兰朵公主】、【丑角】、【韩赛与葛莉特】等。萝森在一九九七年於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白辽士的【浮士德的天谴】。 艾美萝森在十一岁有了电视处女作,她加入历史悠久的肥皂剧【As the World Turns】(梅格莱恩也曾经是班底),此后客串演出【法网游龙】、【律师本色】。 因为在大都会歌剧院学习以各种语言表演,因此她在电视电影【奥黛莉赫本传】中饰演年轻的赫本,并获得各界好评。 二○○○年一月,萝森13岁时,在电影处女作【Songcatcher】饰演阿帕拉契孤儿eladis Slocumb,该片参加日舞影展竞赛片,赢得杰出表演评审团特别奖。萝森的歌喉,以及在片中演唱苏格兰爱尔兰民谣风音乐是电影的一大重点,她的演技也为她夺得新人表演奖项目中的独立精神奖。乡村歌后桃莉巴顿看过电影未上映版本后,有感而发写下母女合唱的曲子「When Love is New」, 并和萝森合唱,收录在电影原声带中。 美国「综艺」杂志在二○○○年,封艾美萝森是「十位最有潜力新人」之一。她最近的作品包括【明天过后】、【神秘河流】。纽约时报周刊认为她的演技「令人瞠目结舌」,还评为二○○三年「最脱颖而的演技」,也是「今秋(甚至许久之后)不可错过的六名演员」之一。 萝森在1986年出生於纽约,96年之前就读於史宾斯学校(Spence School),随后开始在家自修。除了延请家教,她还选修史丹佛大学提供的天才青年教育课程(EPGY)、西北大学演艺发展中心(CTD)的课程,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中。 派屈克威尔森(饰演 劳尔夏尼) 派屈克威尔森是近年最炙手可热的演员之一,因为他在HBO自制电影【美国天使】的演出入围金球奖。这部金球奖最佳迷你影集是众星群集,主演者还有艾尔帕西诺、梅莉史翠普等。威尔森随后与丹尼斯奎德、比利鲍柏索顿主演【围城十三天:阿拉莫战役】。 威尔森因为主演百老汇歌舞剧【奥克拉荷马】连续两年入围东尼奖,先前他主演的【脱线舞男】音乐剧也入围东尼奖最佳男主角奖等。 纽约观众注意到威尔森,是因为他在外百老汇主演的【灯红酒绿】,该剧为他赢得剧评联盟奖,并入围剧评人奖。他也因为随后主演的【美妙的节奏】再夺剧评联盟奖。 威尔森出生於维吉尼亚,却在佛州长大,母亲是歌手、声乐老师、父亲是电视主播。他也演唱、谱写歌曲。 米兰达李察森(饰 葛瑞小姐) 李察森在【与陌生人共舞】中的精湛演技震撼人心,她在片中饰演英国最后绞死的女人。之后的作品更证明她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纽约影评人协会认为她在【乱世浮生】、【情迷四月天】、【烈火情人】表现杰出,封其为最佳女配角。她也因为【情迷四月天】荣获金球奖,【烈火情人】入围金像奖。她在一九九五年以【诗人和他的情人】中艾略特夫人的角色,再度入围金像奖。 她近年的其他作品包括【时时刻刻】、大卫柯能堡执导的【童魇Spider、【断头谷】、【堕落天使】、动画电影【落跑鸡】等。先前作品包括【来自天上的声音】、劳勃阿特曼的【堪萨斯情仇】、以及史帝芬史匹柏的【太阳帝国】。 米兰达李察森也有许多电视作品,包括入围金球奖的HBO自制电影【Fatherland】。她在布里斯托老维克剧校接受专业训练,也在许多舞台剧中担纲演出。 蜜妮卓芙(饰 卡洛塔) 蜜妮卓芙因为与克里斯欧唐诺主演的【缘来就是你】而大放光芒,随后又在【心灵捕手】中饰演麦特戴蒙的女友,也因此入围奥斯卡与电影演员公会奖。一九九八年三月,卓芙荣获ShoWest奖的明日之星女演员奖。 蜜妮卓芙挑选角色相当多元化,作品包括007系列电影的【黄金眼】、帮助大卫杜契夫走出丧妻伤痛的【我心谁属】、黑色喜剧【另类杀手】、改编自王尔德剧本的【情人搭错线】、为迪士尼卡通【泰山】中的女主角配音、以及主演独立制片电影【狂宴】等。 她的其他作品包括【强盗美眉】、【真爱开玩笑】、【麻辣公主】、【豪情四兄弟】。 这位英国演员也是歌手兼作曲者,今年九月出版第一张唱片。 《电影配乐》 安德鲁洛伊韦伯及其配乐夥伴因为【歌剧魅影】席卷各大奖项。舒马克表示,【歌剧魅影】中的好歌不断,旋律优雅动人,而查尔斯哈特的歌词也非常迷人。 「这些音乐令人为之动容,非常有震撼力,」杰瑞德巴特勒补充。「我已经听了很多遍,没有一次不感动。」 然而这些歌曲的难度也非常高,「醒好我有大都会剧团的训练底子,」艾美萝森说。「否则我绝对唱不来。」 因为资金雄厚,洛伊韦伯有机会制作管弦乐版本的配乐,也可以另写新歌,另谱新曲。这对韦伯也不是陌生领域,因为他在早期也曾担任电影配乐。 洛伊韦伯找来老搭档奈杰莱特与音乐总监赛门李,前者已经与洛伊韦伯合作十五年以上,【玛丹娜之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就是出自两人之手。莱特也说,「我们都期待【歌剧魅影】电影版多年,这是我们大展身手机会!」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人选,赛门李在电影开拍前七个月就加入工作行列,训练所有主要演员,确保他们的表现可以符合洛伊韦伯的高标准。赛门李认为自己是每个演员发挥最大唱功的重要推手,尤其是魅影,他说,「杰瑞德没有受过音乐剧的训练,但是曾在乐团演出。他就证明了我们去年的工作成绩,我很骄傲他进步良多。」 【歌剧魅影】的配乐多是二十八人的管弦乐团,然而有时为了描述更戏剧化的情节,洛伊韦伯坚持找交响乐团演奏。 为了不负原版音乐剧的盛名,电影版的配乐是由洛伊韦伯看过乔舒马克第一次剪接的影片之后,再与配乐团对评估是否该重新演奏、重新录制音乐,甚至重谱配乐。洛伊韦伯位多数配乐重新编曲,再加上十五分钟的新曲描述魅影的童年、克莉丝汀作马车去父亲坟前,以及劳尔重返公墓。「当我看到劳尔到墓园那段情节,」洛伊韦伯回忆道,「我马上就认为这段需要重新谱曲,因为这段呼应劳尔在电影一开始叙述的往事。」
1《猫》 它应是属于歌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 M 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猫》的地位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3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剧中一曲《回忆》(Memory),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2003年音乐剧《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那么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二、音乐剧《猫》剧情介绍(戏剧元素)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Old Deuteronomy老杜特洛内米-----领袖猫 "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Victoria维克多利亚---纯白猫 纯白猫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其它猫儿的阻止。 Rum tum tugger若腾塔格-----"摇滚猫" "摇滚猫"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 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了《回忆》以后,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 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 “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音乐论文题目韦伯
对社会现实的不公,从而愤慨的心情。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美好的结果,坚信.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猫》的由来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永远的《回忆》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全文共5007字)
我为你选择的是 “浪漫派”音乐鉴赏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霍夫曼将莫札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例如对于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的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洛伦佐·达·彭特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英雄交响曲,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年间期盼自由的所有激进文化人士。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以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使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让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后来的钢琴音乐和弦乐四重奏,都证明了音乐世界里还有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可以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乐家也是文人,他鼓励应该以音乐“有系统的”述说一个故事,许多大众开始对此产生兴趣,虽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费利克斯·孟德尔颂)的批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发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都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个人独特的技术层面。这样的科技不但扩展了钢琴的长度,也引入了更多音乐的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类型,例如站立的歌剧序幕演唱、钢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协奏曲,都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中心。在歌剧上,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成为一篇根基于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惊悚与紧凑剧情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法国的埃克托·白辽士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现出了丰富的音色和音质。身为后来被嘲笑为“未来音乐家”(依据华格纳自己的说法)的激进份子,李斯特和华格纳作品中都带有对于自由、灵性、魅力、以及近乎标新立异的个人特质的浪漫崇拜。从1815年至1848年的这段期间被视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这段期间完成他们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萧邦(1849年去世)。白辽士与华格纳则在这时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年轻的李斯特和费利克斯·孟德尔颂也在这时崭露头角。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萧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华格纳也暂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亚获得赞助人为止,而白辽士仍在坚持以激进的音乐路线对抗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风格。音乐里的浪漫主义思想至此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其首要的影响阶段,而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浪漫音乐时期了。
韦伯的汉学研究论文
为什么说马克斯·韦伯是现代思想的开篇?很简单,因为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韦伯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自传》其中会给予我们答案。 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个大学里的老学究,没想到的是他非常关注社会现实。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韦伯写信给德军的实际指挥官鲁登道夫,要求他向协约国献上自己的头颅,挽回德国的荣誉。鲁登道夫当然不会就这样自杀了,但他同意和韦伯见面。结果两个人唇枪舌剑,辩论了好几个小时。我很难想象,世界上有哪个学者能和一个将军展开这样的辩论。 不仅如此,韦伯还在报刊上经常发表政论文章,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身从军,他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又加入德国的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加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战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韦伯不是一个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学究,而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的学者。他是一百年前德国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这就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一个特点。 韦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政治、哲学、历史甚至还有音乐,他还专门写过一本叫《音乐社会学》的书。这位20世纪初的德国人甚至还写过一本《儒教与道教》,专门来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因其涉猎广泛,被公认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二个特点。 然而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学术生涯却颇为短暂。韦伯25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30岁就成为正教授,令同辈学人望尘莫及。四年之后,韦伯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离开了大学,有几年的时间完全停止了学术工作,病情缓和后才恢复学术研究。 又过了十六年,到1918年,也就是一战结束的那一年,才正式重返大学。可是回到大学才过了两年,韦伯就染上了当时肆虐欧洲的西班牙流感。1920年的6月,刚满56岁的韦伯英年早逝。在56岁的生命中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让人惊叹,也令人敬畏。韦伯的墓志铭:“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尘世的一切莫不如此”。这句话用在韦伯身上再恰当不过。 那么韦伯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发现,为什么我们会说他是现代思想成年的标志呢? 成年人的两个标志:第一是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第二是反思自己,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正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两项任务,看清现代,反思现代,让现代社会迈入了“不惑”之年。看清现代,就是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在韦伯之前,西方的现代化已经高速发展了两百多年,但对于现代化的理解还停留在片面和表面的层次。直到韦伯以理性化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才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 反思现代,就是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这些缺陷不是现代化曾经战胜过的那些问题,比如愚昧无知等等;我们现在说的缺陷,是根植于现代化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失,反而会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学术界将这类问题叫做“现代性问题”。韦伯对现代性的正反两面,第一次做出了最全面、最清晰的分析。从此以后,西方思想家只要讨论现代性问题,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无法绕开这座里程碑。 韦伯到底洞见了现代社会的什么奥秘?其实并不复杂,简单说三个字:“理性化”。这三个字,就是现代性问题的关键。启蒙运动之后,在理性和科学的帮助下,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在古代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贫困艰难。甚至王公贵族也未必过得很好。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时候只有32岁,后世学者根据记载,推断他是死于感染导致的持续高烧和衰竭。设想当时如果有抗生素,又会怎么样呢?还有十三世纪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他的王后一生中生育了16个孩子,前15个孩子中的男孩全部在十岁之前夭折了,直到第16个孩子才顺利长大成人,王位的继承才有了着落。你看,无论是皇帝还是国王,在疾病面前都毫无办法。到了启蒙时代之后,短短两三百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一个简单的数据:人类的平均寿命,两百年前还只有25岁,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了72岁。 这么巨大的成就是怎么获得的呢?韦伯发现,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这些大事件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动力,就是“理性主义”。 当时人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过去的不幸都是由于蒙昧和无知造成的,如果用理性清除掉蒙昧和无知,我们就会走向真理,越来越幸福。然而,也恰恰是马克斯·韦伯,这位深刻理解科学理性力量的思想家,却站出来告诫人们,有些问题,甚至是极为重要的问题,科学无能为力。1917年的11月7日,一个冬日的夜晚,在慕尼黑的一间艺术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场演讲。大厅里挤满了年轻的学生,还有许多著名学者。韦伯在台上演讲,题目叫“以学术为志业”。 身在台下,我们满以为,韦伯会告诉大家科学有多么伟大的意义,值得青年人去献身。然而,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认为科学是通向幸福之路,这是“天真的乐观主义”,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科学根本无法回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意义”这类问题。韦伯举了一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位病人生命垂危,只要送到医院,我们就能用医学技术维持他的生命。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不要去抢救这位病人呢? 如果病人只能维持生命,但根本无法好转,又会耗费大量的金钱,拖垮他的家庭,你认为应当做何选择?如果病人自己希望,不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抢救,你认为要怎么选择呢?如果你知道病人在这种状况中非常的痛苦,你又要怎么选择呢?医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即使他有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最高超的技术,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韦伯认为,这是生命意义的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边界。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也许可以给出最优的“方案”,但永远无法教给我们一个最优的“选择”。 韦伯用数百万字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和理性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怎样的“运行方案”。但同时,他又向我们指明,这些方案、以及方案背后的理性主义,不仅很难带我们走向真理和意义,还可能会让我们离意义越来越遥远,甚至还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麻烦。这些方案是怎样的,这些麻烦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韦伯的第一个重要命题:世界的祛魅。 而这个命题也将是我明天文章的标题。
出版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等。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男,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双慧眼,这样就可以识人辨物,看透人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真假难辨,心隔肚皮。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呢?有一句话说得好,想要看清一个人,不是看他的顺境,而是看他的逆境。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生也有顺境和逆境。有的人从小顺风顺水惯了,逆境一来立刻就趴下了;而有的人则能凭借优秀的品质,在逆境中乘风破浪,最后绝处逢生。所以,逆境中,才能真正看清楚一个人。如何真正看清一个人01在逆境中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在顺风的时候,即使能力不足,但由于身边的朋友很多,所以很多问题都无法显现出来。一旦到了逆境中,身边的朋友无几,手中的资源也有限,才会真正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被困难打倒,从此一蹶不振。有真本事的人,则会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真正实力,最终化险为夷,东山再起。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了美国汽车行业的一个传奇。02在逆境中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格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好:顺境看素质,逆境看品格。一个人在条件优越的时候,就算品行再好,也最多只能说明他的素质不错。要想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格,需要看他在逆境中的表现。有些人在富有时可能表现得很好,但是在突然失去一切之后,就会开始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而有的人则能不管生活贫贵与否,都能始终如一的关爱和照顾身边的人。也只有这样始终如一的人,才真正值得深交。03在逆境中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真心黄渤曾说过:当你成功了,身边就都是好人,都对你客客气气。虽然这句话很直白,但是反应的问题的确很深刻:当你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来祝贺你;但是当你在底层挣扎的时候,身边的人大都对你冷漠以待。巴尔扎克说: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认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有的人在你飞黄腾达的时候,会整天围在你身边,让你觉得他就是你的挚友;可是等你稍微不如以前,他就立刻会弃你而去。如果在逆境中,有个人依旧对你不离不弃,那么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04在逆境中一个人才能真正读懂人生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会经历逆境的磨难,只是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如果一个人少年就很得志,在没有经历过逆境就飞的很高,那结果,一定是摔得很惨。所以有时候觉得,大器晚成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似乎才是正确合理的顺序。逆境之于我们,即是苦难,也是财富。正因为有了逆境的考验,我们对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韦伯的主要著作什么?马克斯·韦伯,经济学家,出生于德国图林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其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政治论文集》(1921)《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经济与社会》(1922)《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代犹太教》《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科学论文集》《一般经济史》《国家社会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政治论文集》、《政治论文集》、《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等。
宗教社会学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宗教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开始突显而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政治社会学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在这篇论文里韦伯主张,政治应该被视为是任何会影响到控制暴力的权力分配的活动。政治也因此是纯粹来自于权力。
越剧音乐研究论文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介绍版本:俞丽拿/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李坚 指挥/时长:25’4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小提琴协奏曲 它把民间传奇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7个主要情节。〈引子〉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声声(0’45) 和弦乐的演奏,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一、“草桥结拜” (1’12)自1’12秒起小提琴奏出优扬、柔情的音乐,(1’53)随着大提琴声的息息相通,(2’38)发展为大、小提琴的一段协奏,好似兄弟情投意合,(3’08)弦乐的齐奏将此情深意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3’59)音乐还续上了一段柔和而又令人陶醉的乐章。 与其是从“草桥结拜”的故事情节中去理解音乐,还不如从爱情主题来理解为好。独奏小提琴那纯朴而又含蓄的爱情主题,确实使人如醉如痴。二、“同窗三载” (4’51)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分别讲述了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和如胶似漆的友情。三、“长亭惜别” (7’33)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乐句,很有情感,令人缠绵悱徊。四、“逼嫁” (10’18)不安的音乐带出铜管乐器那凶暴的主题,显示以祝员外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威逼。 (11’21) 小提琴以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揭示出祝英台的痛苦心情。 强烈的切分和弦构成的反抗音调,与凶暴的主题交替出现,(12’20)导致英台抗婚的乐曲高潮,隆隆的鼓点以示汹涌澎湃的心潮和愤怒的对抗以结束此乐章。五、“楼台会” (14’07)小提琴与大提琴那对话般的乐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楼台相会时的互诉衷情,难依难舍、委婉动情。六、“投坟” (16’32)急转直下的音乐,从戏曲借鉴来的散板和快板乐章,是英台在山伯坟前向苍天的控诉。 在一片寂静中,(19’33)唯有一个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绝句,(19’46)凄惨和悲壮的钹和锣声令人心碎……。(20’09)随之是管弦齐鸣,讴歌英台反封建精神。七、“化蝶” (20’18)晶莹的竖琴、(20’38)清脆的长笛,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21’25)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音乐展现了人们对梁、祝两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现在已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陈钢说:尽管迄今为止已有无数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俞丽拿。《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院首演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就是俞丽拿,其时年方十八,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的演奏特点是身心极为投入,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颇具现场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带和CD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张。第二位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早在1979年,西崎崇子就灌录了第一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为了让海外听众更好地理解《梁祝》,西崎崇子将《梁祝》改名为《蝴蝶情侣》。西崎崇子采用的是国际化的小提琴演奏语言,音色优美,力度好。她迄今灌录发行的唱片、音带和CD有六个版本,将近1000万张。第三位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吕思清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悟性,加之他的演奏技巧一流,具有时代感,他对《梁祝》的演绎别具一格,颇受新一代的青年观众欢迎.
戏曲声腔和声乐艺术之融合探讨论文
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之间会相互融合、相互吸引,恰如其分的融合会不断的成就彼此。因此很多艺术家都会去学习相关的姊妹艺术,从中获取精华为自身的艺术之路增砖添瓦。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早年就学习过昆曲,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做了13年的花鼓戏演员,歌唱家吕薇曾经是越剧团演员。而声乐作为具有成熟发声体系的歌唱艺术,也逐渐被戏曲演员所喜爱。演员们借鉴西洋的发声方法为传统唱腔所用,从中吸取其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推动戏曲的进步与发展。戏曲艺术和声乐艺术看似一中一外毫不相干,但是他们的艺术形式和学习方式却是极其相似的。戏曲声乐理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中国戏曲声乐研究的奠基人卢文勤先生,曾经著有《京剧声乐研究》、《戏曲声乐教学谈》等著作,为我辈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作为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单位,我们也设立了戏曲声乐这门课程。我有幸在这个领域接触到不同的戏曲剧种、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唱腔,深感传统艺术之博大精深。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声乐老师们不断的学习戏曲唱段,边工作边学习,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既不能全盘西化更不能固步自封、保守排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学习的最佳方案。在前辈的指引下我们在戏曲声乐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将声乐艺术与戏曲唱腔相融合。教学中我们在保留戏曲唱腔韵味的前提下,让学生懂得科学发声原理、了解自身发声器官的整体构造,在戏曲唱腔中融入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戏曲声乐在戏曲唱腔教学中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
(一)用科学发声法发扬戏曲唱腔授课的优势
1.科学的喊嗓戏曲演员的练声传统上我们称为“喊嗓”,它对于戏曲唱腔的演唱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演唱者在正式演出之前,用喊嗓的方式把演唱状态调整到最佳,为正式的演唱打好基础。戏曲声乐课中也会用“喊嗓”的方式让学员找到“头声”。但是这一过程必须是在“科学”的状态下进行,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起到“开声”的作用还会使喉部肌肉过度紧张。例如,青衣中螺旋上升的“yi”音。这个音的练习必须要在身体上下通畅的状态下发出,它会让学员瞬间找到头声与小腹之间的微妙联系———也就是声乐发声理论中常说的“通道”。在“通道”畅通的基础上我们去演唱各种作品都会得心应手。2.利用科学发声理论“口传心授”“口传心授”是戏曲授课的特点,也是表演类艺术授课的共同特点。唱腔表演艺术,是视觉与听觉同时传递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传授者与被传授者必须是心灵相通的,学习者会模仿老师的表情、呼吸、演唱旋律等等。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演唱的“科学”性也会被学生自然的学习过去。因此教师的示范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如果由于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技术等原因使学习进入了误区,教师就必须用科学的发声理论去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实践证明理论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用戏曲声乐理论弥补戏曲唱腔授课的不足
戏曲声乐理论,是前辈们在教学中以戏曲发声为基础,借鉴西洋和民族声乐的发声理论总结出来的。它将声乐艺术的演唱理论与经验融入到戏曲唱腔艺术中,既保证了发声的“科学”性又保证了戏曲唱腔的“传承”性,是现代戏曲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1.理论研究是技能学习的基础。任何一门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都是以理论依据为基础的,它是与实践相对应的,它是某一领域的知识框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戏曲声乐艺术的研究与学习也不例外。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技能学习,会使人通透、明了、如沐春风,即使遇到学习的瓶颈,由于有正确的理论依据作指导,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学生上课前告诉我:“老师,我昨天唱的太多了,今天嗓子不太舒服。”但实际上,经过观察及练声阶段的反复推敲与试探性演唱,我发现该生的声带没有病态,只是由于前日演唱的方法不是很科学,导致轻微急性咽炎发作罢了,情况并不严重,完全可以胜任一般的演唱任务。因此,我以戏曲声乐理论为依据,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对该生进行了唱腔指导,一个唱段结束后学生感觉喉部清爽了,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挤”“卡”的现象没有了,调门也上去了,他本人觉得好神奇!因此说,正确的理论依据永远都是实践学习的“引路人”。2.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技能。理论知识掌握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在唱腔的学习中懂得科学的发声原理,可以直接有效的提高演唱能力。长期解决不了的戏曲唱腔问题,通常在掌握了正确的发声理论之后就会迎刃而解,加之课后学生的勤奋、巩固,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有个老旦学生演唱《遇皇后》唱段。演唱的过程中每到小字二组的e音时就“破音”,演唱者自身是苦恼不堪。经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她是遇到了声乐理论中常说的“换声点”的问题。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利用声乐艺术教学中的练声曲进行“上行”发声训练,同时用形象化的语言消除了学生演唱时的紧张感,瞬间解决了问题。不但破音的问题得以解决,在练声的时候我还发现她高音可以到小字二组的'a、降b甚至更高,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科学的发声方法总会带来立竿见影、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唱到以前达不到的音高时,往往十分吃惊。这说明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发声理论、演唱方法得当,对提高歌者的自信心和唱腔技能都十分有利。
二、戏曲声乐利用声乐艺术和戏曲声腔的共性使之相互融合
之所以我们可以将声乐艺术和戏曲唱腔艺术两种发声体系合二为一的来研究,主要是因为二者在理论和实际的演唱中有着极为相似的共同点。
(一)统一的演唱通道
无论哪种演唱形式,演唱通道都必须是通畅的、放松的、自然的。声乐艺术和戏曲艺术虽然在演唱风格、韵味、咬字上有差别,但是在演唱通道通畅性上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1.都要求保持打开状态,胸腹式联合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已经被证实是最佳的歌唱呼吸法,要求演唱者鼻腔、胸腔、腹腔同时打开并保持,同时放松喉头解放声带及周边肌肉的负担,达到歌唱的理想状态。2.都要求音色的统一声音统一是评判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无论男声女声、真声假声、美声民族、京剧吕剧等任何剧种,如非特殊需要,通常情况下同一部作品的演唱声音都会被要求“统一”。所谓声音统一,就是歌唱者的声线在整部作品中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保持同一种音色。
(二)灵活运用气息
声乐艺术和戏曲唱腔的气息运用方面是完全一样的。声乐演唱有抒情的、戏剧的,戏曲演唱有慢板、导板等,在气息的运用上都是力求灵活、不僵持、小腹能够揉起来,使声音呈抛物线状传递出去。
(三)真挚情感的输出
用真挚的情感去演绎作品是演唱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声乐和戏曲艺术的情感表达都必须是真情实意的,掺不得任何做作的成分。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对于作品的情感诠释都是用现实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动情的去演绎作品,提升作品的理解高度。综上所述,在戏曲和声乐的综合教学中相通的理念很多。戏曲声乐艺术的传道者恰恰利用这些相通的原理,融合了声乐艺术和戏曲唱腔艺术双方的教学特点使二者相互融合、互为相长。戏曲声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引导学生,在加深歌唱的通道理念、保持音色统一、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演唱情感,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用心去演唱,唱出自身的音色、唱出自身的特点、唱出艺术,把戏曲艺术继续继承发扬下去。
三、戏曲声乐利用声乐艺术的练声方法提升戏曲唱腔的技巧
(一)用半音阶式的练声方法拓展戏曲唱腔的音域
声乐艺术中半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和戏曲的“喊嗓”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练声是声乐演员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通常用“Aaeyiaowu”等元音进行半音阶式的上行和下行的训练,在练声中逐渐统一音色,解决歌唱中的问题。喊嗓是戏曲演员的练声方法,通过喊嗓锻炼发声部位,通常用“yi、a、wu”等元音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进行,进而过渡到最佳的演唱状态。二者的训练方式不同,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声乐演员一般都会用钢琴协助练声,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演唱的音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有效的拓展音域。但是戏曲演员喊嗓时不是每次都有条件用京胡去吊嗓的,学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凭感觉用很少的几个调门在喊。所以戏曲声乐课的老师们通常利用钢琴的固定音高,借鉴声乐艺术半音阶式的练声方法来帮助戏曲演员“喊嗓”,调门按照半音阶的规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进行。这样的练习对于拓展戏曲演员的音域、统一音色都十分奏效。
(二)用“跳音”训练头腔共鸣
声乐艺术发声练习中的“跳音”练习,有利于头腔共鸣的训练。把这个练习用于戏曲唱腔教学中同样有效。跳音也称顿音是将气息探至丹田,而后通过小腹、后背等肌肉短暂的支撑力迸发出来的音。这个训练多用于气息浅、头声共鸣不足的学员,这种短暂的支撑力,可以使学员瞬间体会到“丹田发力”和“声音的反作用力”。在戏曲声乐的教学中这种发声练习是常用的练习之一。
(三)朗读和念白直接的联系
声乐作品的歌词大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或一个小小的故事。戏曲唱腔作品通常叙事性很强。朗读是歌唱演员的基本功之一,想要唱好作品首先要“读”好作品,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作品、演绎作品。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唱念做打”中“念”排行第二,俗话说“千斤话白四两唱”可见念白的重要性也非同一般。朗读和念白的练习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诵读时必须保持“打开”状态,气沉丹田,用腰腹之力将声音通过头腔反射出来,送至远方。当学生的念白声音过紧,可以先通过朗读放松喉头,找到歌唱的打开状态后顺势调整发声位置进入到念白状态中。正确念白之后的演唱声音会更加顺畅、饱满。反之,如果学生朗诵的爆发力不够集中,也可以用念白的方式来调整诵读的状态,达到集中声音的目的。结语戏曲声乐课中我们还有很多训练戏曲唱腔的办法和手段,在引导戏曲学生时,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原理又不能失去戏曲的韵味;既要让学生学会放松还得让学生学会相对紧张;既要让学生学会打开还要让学生学会不露声色的打开。掌握戏曲声乐理论不但对戏曲唱腔课有指导意义,对声乐课的学习也有提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任何一种歌唱艺术都它的特点,在演唱时我们都要遵循它的演唱特点和规律。戏曲声乐将科学的发声理论作用于戏曲唱腔艺术中,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的促进戏曲唱腔的进步与发展。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越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剧种,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代潮流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越剧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实现繁荣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其传统文化基质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独特审美价值。无论是文化基质,亦或是审美价值,都为越剧发展明确了方面,并在越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研究越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很有必要。
一、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内涵
(一)基质与文化基质。
基质,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根基与本质,即影响着事物产生与发展,并在事物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引、主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也决定该事物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发展前景的根源性、本质性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基质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与以上阐述相关。所谓文化基质,就是非遗传因素、非生物基因,指后天习得的,通过主动或非主动的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或链路,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等。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
从基质和文化基质来看,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就是越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更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越剧发展需要继承,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的基因,是本质性、根源性的文化元素。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以这种特质为基准,为实现多方的发展尝试,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而传统文化基质便是这一特质。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审美价值
(一)越剧的文化创造审美价值。
所谓文化创造,即越剧发展在传统文化基质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基于越剧本身发展需求,广泛而深刻地汲取、借鉴现代戏曲文化精髓,不断迎合新一轮的文化浪潮,实现传统文化基质与现代流行浪潮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产生迎合大众越剧观赏审美趣味,推动越剧健康发展的新的文化,这就是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文化创作价值。越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它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旋律质朴优美,曲调婉转动人,清新淡雅中略带乡土气味,令人百听不厌,白看不烦。
(二)越剧的社交审美价值。
越剧发源于中国的浙江嵊州,因此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绍兴、嵊州一带男女老少皆能哼唱越剧,并以此为乐这一问题。很显然,在越剧起源与发展的地区,越剧俨然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民间,人们也习惯于组织各式各样的越剧演出活动与演唱比赛,以此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中,有一类审美价值叫社交价值,为群众广泛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越剧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当然,随着越剧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越剧在发展中外关系、巩固中外情谊、实现中外文化艺术的结合上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越剧的娱乐审美价值。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类型,历史和文化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独有的灵气与艺术魅力,这都使得越剧成为备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态。从越剧产生、发展到繁荣壮大,其娱乐审美价值一直伴随其中。越剧不仅能给人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更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达到为群众舒缓压力,愉悦群众身心的目的。中国传统越剧中的《梁祝》、《牡丹亭》、《狸猫换太子》等一大批优秀的越剧剧目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寄托,是当时人们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越剧《牡丹亭》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艺术性的舞台设计等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同时也促使人们自身修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越剧自二十世纪被搬上历史舞台后,先后经历了小歌班、男子越剧、女子越剧等多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其传统文化基质为根本,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在这种发展态势的推动下,越剧这一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越剧的过去是璀璨辉煌的,但其未来是否光明灿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越剧艺术家以及研究者对其传统文化基质和其审美价值的科学把握。毋庸置疑,针对传统文化,越剧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实现现代越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音乐剧问卷研究论文
此篇论文就是从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三大方面的角度,详细的向您介绍英文流行歌曲各阶段的发展演变。 英文流行音乐的风格及流派 一、 爵士乐 爵士乐的起源 爵士乐的演变: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硬博普→自由爵士→摇滚爵士→拉丁爵士和波萨诺瓦→融合爵士→酸爵士 二、美国乡村音乐 早期乡村音乐 西部摇摆→蓝草音乐→纳什维尔之声——50年代乡村音乐→乡村音乐的叛逆时代——60年代乡村音乐 三、摇滚乐 摇滚乐产生的背景 摇滚乐的来源 摇滚乐的发展 英文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关键词:英文流行音乐发展史 西方流行歌曲简史 关于我们的调查 关于这次研究课题,我们采用的是上网搜索(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法) 。 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调查表,一些流行音乐歌曲的音频等。 关于调查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校高中生,因此我们只能说明此次调查仅仅代表他们的立场,与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无关。我们仅仅是拿他们的数据进行阐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觉得很多高中生对于英文流行曲并不是相当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对英文流行歌曲及其类型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下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136人参与的英语歌曲占你所听音乐的多少?这道题中约有75%的同学认为英语歌曲占他们所听音乐的一两成,并且大部分同学39人(129人参与英语歌曲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这道题),占认为英语歌曲对学习没有帮助,但有同学认为对英语口语有帮助。对于获取英文歌曲的途径,有(有165人参与)的同学是根据排行榜或者是媒体推荐的。 英文流行音乐的风格及流派的发展 英文流行音乐,亦称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英文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英文流行歌曲的风格尤其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流行音乐的历史上来说,并结合我们的数据:在 你知道英文流行歌曲的几种风格或流派?这道题中,选摇滚的有46人,选爵士的有32人,选乡村 的有18人,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这三方面上 研究体会 为了探究英文流行歌曲各阶段的发展演变,使更多和我们一样的高中生在欣赏英文歌曲的同时能对英文流行歌曲发展做一定的了解。我们的小组每个成员为了这次研究都没有说过“放弃”二字。 即使我们在最茫然的时候,也就是在借助网络搜索功能查阅到相当多的资料(大部分资料都是模棱两可或者擦不着边地说出英文流行歌曲是由蓝调演变而来的),我们都懵了,众说风云的说法左右着我们。特别是在看了百度“知道”一栏之后,更加使我们纳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组员分工合作,认真分析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时间编排,最后我们得到了较少人提出的“同步发展”一词。其实,英文流行歌曲在同一时期是存在很多风格的,它们并不是按某种风格在发中,而是多样性地进行。在资料中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一些背景,这是我们研究的最大收获之一。 分工合作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使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次研究的诸多收获,我们要感谢学校,感谢指导老师,感谢接受调查的同学,谢谢给我们这次机会,我们坚信在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做得更好!
1《猫》 它应是属于歌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 M 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猫》的地位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3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剧中一曲《回忆》(Memory),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2003年音乐剧《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那么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二、音乐剧《猫》剧情介绍(戏剧元素)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Old Deuteronomy老杜特洛内米-----领袖猫 "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Victoria维克多利亚---纯白猫 纯白猫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其它猫儿的阻止。 Rum tum tugger若腾塔格-----"摇滚猫" "摇滚猫"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 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了《回忆》以后,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 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 “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四、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体现了白猫纯洁的心灵。 介绍保姆猫:褓姆猫是猫中的保姆,她一般白天显得很懒散,整天睡,但一到晚上,她便非常繁忙,因为她要训练老鼠织毛衣,还要为蟑螂失业的问题而担忧,这不她带着她的一支蟑螂童子军来了…… 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杰利克舞会,场面宏大、激情澎湃,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个性,怪不得母猫们对他如此迷恋。 五、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与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并被前后录制了600余次,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据说,直到首演的日期都已经很接近的时候,导演诺恩仍对剧里的歌曲不满意。他觉得整部音乐剧的高潮部份不够强烈, 努恩对韦伯说:我们在剧中需要的是你的情感大宣泄。韦伯告诉导演诺恩,不要抱太大的希望。那一晚韦伯回家之后,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写出了一个曲子。第二天早上,韦伯在排练室的钢琴上给诺恩弹奏了他那晚的创作。拿恩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我请你们记住现在的日子和时间。因为你们现在听到的,就是下一个能称为传奇的乐曲。” 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魅力猫来到场上,猫儿们都避开她,月光下,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 回忆(1)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魅力猫第一次唱出回忆的时候,歌声表达的是他什么样的心情?(有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 领袖猫同情地向她伸出手,但她没有看见,暗然地离开了。 领袖猫告诉猫儿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杰里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 回忆(2)同样的旋律此时演唱者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对比两次“回忆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由其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 (歌曲:《Memory 回忆》) 回忆(3)猫儿们的宽容与同情,唤起了她对生活的信心,魅力猫鼓起勇气再次唱起了《回忆》向大家伸出了渴望之手。 她悲哀的回忆着过去,祈求亲人们的原凉和理解,同时盼望能够获得新的生活; If yo u touch me,you wi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这一段是全剧的高潮,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六、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猫,下面再出示一组图片,你会给这些猫取什么名字呢? 舞台效果,在前面的舞蹈和音乐片断中已经感觉到了舞台效果在剧情的表达及人物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通往九重天〉这一段,舞台效果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纯洁的白猫维多利亚首先对魅力猫表示同情,杰里可猫们终于原谅了她,接纳她回到族中。领袖猫选择魅力猫是今年获得重生的猫,猫儿们欢送她登上了通往九重天之路! 。 七、剧情总结 魅力猫载着大家的祝福登上了九重天,获得了新生。这部音乐剧欣赏完了,《猫》的世界就是浓缩了人类社会。那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呢?送魅力猫升天,领袖猫最后一个动作是怎样的,包含了什么含义?——爱与宽容的博大胸怀。最后一个运作是舞蹈主题动作与戏剧的完美结合。《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 八、总结音乐剧概念、特征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 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舞蹈通常不是那么壁垒分明,而是相辅相承,最多是各部分强调的和程度不同而已,在绝大多数音乐剧中,歌唱舞蹈与对白是交替使用。 在当今的舞台艺术中,恐怕很少有哪种戏剧形式可以像音乐剧这样具有勃勃生机。 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与歌剧、舞剧比起来,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 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这大概就是音乐剧能在众多舞台艺术中异军突起,广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音乐剧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去年的七艺节上,取材于嘉善田歌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以后我们有机会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础。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学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学研究论文篇1 浅析类型化音乐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 源自美国的类型化音乐广播在塑造频率的整体形象、规定主持人的解说篇幅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在这种新节目形态下,频率的整体风格被记住,而主持人的个性在凸显频率风格中被越来越淡化。听众对广播的感觉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的、稳定的,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 以鞍山音乐广播为例,强调类型化特点,重点放在音乐本身的欣赏上。各节目虽然标称为“音乐晨风”、“音乐飞扬”、“音乐阳光”、“音乐漫步”等名字,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了节奏和韵味不同的歌曲作为区分。频道的宣传广告是:“爱音乐,爱生活”,就是让音乐与听众随时相伴。类型化音乐电台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精练,节目更规范,整体性特点显得与众不同。它以其音质清晰、轻松时尚、浪漫亲和、青春动感的节目风格,音乐资源丰富迅捷、内容及形式善变的节目特点,独具特色的节目优化组合,将精练的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那么,作为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呢? 一、让音乐来唱主角,压缩主持人空间 音乐是最古老的语言,用它可以进行无国界的情感交流。音乐本身比主持人的话语来得更有意思。那么主持人要做的是在保持频率整体风格的前提下,融入个人主持风格,做好曲目间的自然过渡,简短精彩的歌曲点评。为了确保专业化频率的整体风格,考虑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听众不喜欢听主持人太多说话,主持人的语言每小时限定在3分钟内。鞍山音乐广播的收听人群为15~45岁年龄段、喜好音乐、文化素养较高的听众。其中都市人群为主要收听群,所以节目的设置也与都市人的生活结合紧密,遵循人们的生活、心情等规律,歌曲的选择充分配合听众的收听环境,它依靠节奏的变化,就像朋友陪在身边,来完成收听,最终把整体频率风格表现出来。 二、主持人必须加强时间观念 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用精练的语言,巧妙地串接起歌曲之间的联系是每位主持人首先要明确的。为达到音乐与话语的平衡,类型化音乐广播对二者比例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鞍山音乐广播对每一个小时的节目内容作了精准而细致的定位与安排,规定主持人在每小时的节目中“开口”6次,而每一次的“开口”时间限定在30秒,只能在上一首歌曲的尾奏和下一首歌曲的前奏之间,并严格要求主持人的语言不允许和歌手的声音混播。类型化广播的串词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流行、最贴近的内容和听众分享,时间短了,但主持人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这就要求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更高,概括能力更强,语言表达更准确,对歌曲的悟性更深。如此一来,受众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整欣赏歌曲,而不会受到主持人过多的语言干扰,从而保证了频率在全天“音乐不间断”的顺畅播出中确立自身独特的风格,并有效地树立起自己的频率品牌。 三、主持人说话要有对象感,重视陪伴性 要了解是哪些人在收听类型化音乐广播,他们的年纪有多大,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特质,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对我们的广播节目有怎样的想法,等等。仍以“鞍山音乐广播”为例:音乐播出思路是“经典+流行”,以中文为主,以欧西作为点缀。主持人随时把握这一音乐思路,及时调整自己每一次主持“开口”的内容。广播是一个“不具独占性”的媒体。也因为这个媒介特色,所以无论在国内外,移动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和汽车增长量都呈正比关系,树立“伴随性”理念,在保证让受众能完整欣赏歌曲的前提下,绝不能自以为是,喧宾夺主,而应在语言内容上以音乐话题为主,适当加入天气、交通或娱乐方面的服务信息,不仅让听者惬意地欣赏歌曲,还能获知一些有用的生活信息。主持人语言状态的亲切感来自于主持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零距离”和听众对主持人的熟悉程度。所以,主持类型化的音乐节目,无论是在内容、语气还是情感上都要有分寸的拿捏。一个小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话,但却涉及到人生观念、人生态度、家庭、感情各个方面,想做到“说的比唱的好”很不容易,想让大家通过自己的表达有所收获,更是需要下功夫的。 四、主持人要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 很多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内容贴近性强,更主要的是主持人个性独特。类型化音乐广播的节目内容一般由系统挑选,然后有专门的音乐总监确定,主持人没有选歌的权力,且节目中开口时间被固定,对于类型化主持人来说,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很容易。都是主持音乐节目,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来,而听众就独独喜欢你的主持,就觉得那首歌曲由你串联后味道就不一样,这就是主持个性的体现,是类型化主持人必须努力的方向。此外,户外活动是主持人个性集中展示的另一平台。以常州音乐台为例:他们成立自己的乐队;表演音乐剧和话剧;对主持人进行拉丁舞、流行唱法、乐器等方面的培训。这些活动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找准了受众的兴趣点之后,依靠团队整体合作,其结果不是“火”某一个人,而是“火”了一个团队,“激活”了整个频率。二是巧妙地隐藏了主持人生活或工作的常态,主持人无需本色面对听众,需要突出的是扮演的角色,附加了人物故事和全新概念的出场,无疑是对广播主持人的职业神秘感的有效保护。在追寻与众不同中展示广播的优雅与生动,在主持人个性培育中制造清新与欢畅,才是声色俱佳的新时代广播应有的格调。 类型化音乐广播听众忠诚的是频率,而不是频率中的某个栏目。一个频率节目的内容和风格高度统一,能让喜欢这一频率的听众随时听到自己想听的节目,主持人与节目融为一体,突出频率类型化特色,就能解决节目的指向性收听和持续收听的问题,这也是类型化广播追求的最高目标。 音乐学研究论文篇2 浅析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音乐 我国作曲界诞生了一批新生力量,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以各大音乐院校的在校生为主,这一点从2007年上海“圣卡罗杯”钢琴创作比赛可以看出。比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年轻人获奖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创意和锐气。其中有一首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获得了优秀奖,作者张弦当时年仅17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该作品创新的爵士风格令在座的老一代作曲家们耳目一新,作者的灵感源自我国的民歌《茉莉花》和欧美爵士乐。 这首作品有一种鲜明浓郁的爵士乐风格,在中国现当代的钢琴作品中是十分新鲜的,让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爵士乐是美国的古典音乐,它代表了美国音乐文化的灵魂和美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是民族大融合通过乐队组合形式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① 全曲篇幅不长,一共123个小节,在结构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为柔版(Adagio),第二和第四部分为快板(Allegro),清晰规整、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1―25小节),作者在这个柔板标上了四分音符等于70的速度,尤其在开始的四个小节,4/4+4/5+4/6 的不规则节拍以很慢的速度演奏,同时配合自由的同音轮指和长音的延长标记,情绪上缓慢摇摆,不仅突出了爵士乐的即兴性质,而且具有类似于中国作品引子部分的散板气质。第五小节的旋律声部直接就亮出了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动机“mi-sol-la-dol-la-sol”,显示了该作品的主题核心材料和音乐内容,接下去的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旋律声部分别重复了三次上行小三度的mi-sol,而爵士乐常用的切分和附点节奏也贯穿在织体部分,整首音乐听起来绵延摇摆,形成了一种自由随性的即兴风格,同时还能隐约“嗅到茉莉花的芬芳”。 第二部分(26―74小节),这是个快板部分,和前一部分的音乐截然不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整的节奏律动,气氛热烈活泼,表现了舞蹈性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发展态势,从音乐材料的变化、演奏力度的逐步加强和节奏的逐渐分裂细碎,听起来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并且形成了作品的第一次高潮。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左手部分,这是由几种固定的低音律动组成的,也正是爵士钢琴演奏的特点之一,即布鲁斯音乐风格中的“布吉――伍吉”奏法。作品从26小节至39小节都采用了八分附点和均等十六分节奏交替的写作手法,并且音高保持不变,重点烘托了右手的旋律乐句。40小节至49小节的低音则以均等的八分节奏为主,右手配以弱起的重音,节奏变得急迫起来。之后的几个小节则左右手节奏同步,用了ff的力度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自59小节开始,不规则节拍出现,并且以八分单位拍为主,几乎是一小节一变,间隔由三个八度四分音符重音支撑起低音的骨架,走向了结束。 第三部分(75―87小节)乐曲回到了Adagio,情绪变得柔和,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响起,并且变得清晰,从第7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完整的第一句,但作者笔锋一转,紧接着在第82小节写出了bE,转换到了爵士乐的色彩,巧妙动听,没有和声停留的紧密衔接就过渡到了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88―123小节)同样是一个快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88-93小节,94-99小节,101-112小节以及余下的11个小节。该段是作品的重点部分,爵士钢琴的风格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好像一段热情奔放的舞蹈。左手的低音部分出现了很多连续的八度大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大跨度低音”,从而突出右手的旋律。自第113小节开始,和第61、68小节一样的左手八度四分音符的强奏,再次把热烈的气氛拉得宽广,之后的两个手八度上行和交替快速下行似华彩的滑音,使音乐走向完满的和声终止。 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构思,还是从音乐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说,《含苞茉莉》无疑都是十分成功和出彩的,可弹性与可听性兼备,虽然创作手法还稍显稚嫩,但是对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来说,年轻一代作者的锐气势不可挡,有想法、有新意,而这种蓬勃的朝气应该也是组委会把出版的获奖作品集命名为《含苞茉莉》的用意所在。 注释: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 2. 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3.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5.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6. 音乐学论文范文
lz华工的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