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北美干旱原因论文研究

北美干旱原因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北美干旱原因论文研究

就是因为天气太过于炎热了,而且还有全球变暖的原因,所以才会导致干旱。

高纬低温,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不适合人口大量生存。

北美洲(英语:North America),全称为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是世界经济第二发达的大洲。

其中美国经济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上有重要影响力。北美洲大部分面积属于发达国家,有着极高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

通用英语,其次是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印第安语等。

地理位置:

北美洲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是世界第三大洲。其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东北面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地理位置优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美洲

主要是因为今年降水量比较少,温度又比较高,所以导致了干旱,除此之外也是因为人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导致的。

以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相信地球的气候会发生改变,然而如今改变却又说是正常的,那我们地球到底有没有改变呢?其实可以明显地看到,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问题也就是世界性的问题,人类面临的高温,干旱等气候现象也是普遍的存在,根据《科学》杂志报告指出,北美部分地区目前正走向特大干旱,这可以说是一个坏消息。

为何说北美正走向特大干旱?

随着气候的改变,气候的危机可以说没有明显的改变,根据科学家警告称,实际上,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可能会遭遇“大干旱”。

并且这个是有依据的支撑,科学家们通过对本世纪初以来的降水分析,以及它们与过去1200年树木年轮记录的土壤水分水平的匹配情况,进行了未来的模型表明,西北美洲西南地区(SWNA)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干旱,比任何时段都要严重,所以雨将成为北美地区未来一个可能担心的问题。

并且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自从2000年以来,模拟的结论与实际的气候变化是相符合的,尽管2019年的降水量确实有所缓解,但大旱可能已经开始,所以这并不会改变整个干旱的模式。根据气候学家Park Williams表示,我们现在对当前的干旱和过去干旱的年轮记录有了足够的观察,可以说我们与史前最严重的干旱处于同一轨道上。

这真的没有办法缓解了吗?

当然要想缓解这种气候状态,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何发生或者变得这么严重,对于较早的干旱天气来说,基本上都是由于自然因素所影响的。而如今更多的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占比了一大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的温度也是持续的明显上升,并且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在2019年的时候,导致了全年的平均气温达到了有史以来第二高温时期。

所以说,人类是比自然的影响力还要强很多,而对于北美地区来说,当前的干旱正在影响更广泛的地区,并且影响范围更持久。而气温上升可能抵消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降水的自然变化,从而使干旱时间更长,更干燥,更广泛。这种转变的迹象无处不在,不仅在北美。也就是说气候是一个全球性的影响,除非人类有办法改变气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量,这样才有可能缓解一下气候的改变情况。

2020年的气候会是什么样?

对于地球来说,气候的严峻性可能是最为明显的,科学家也说得很明白了,当然这里虽然说是北美地区的干旱发展趋势,但是对于全球其他地区来说,也是同样如此,毕竟我们地球为一体,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是必然存在的。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的多地将可能出现异常高温,这也预示着水也将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说来说去气候改变都没有达到人类的理想要求。

并且在今年前三个月的时间,我们也并没有看到气温的下降,反而是升高了,地球越来越热了,所以地球气候怎么不会改变?很明显是越来越严重。

最后说明下。我国今年面临的气候问题可能也相对严峻,按照预测情况来看,今年面临的大洪水,区域性洪水,台风等问题都可能较强,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这些带来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杂志社

投稿流程:投稿至杂志社邮箱——等待审稿——出审稿结果——通过了——安排办款(文章质量极好的话,部分期刊不需要版面费)——安排发表——寄样刊。如果是通不过的话在出结果那一环节就GAME OVER了。。论文的话要看是哪一类了,如果是教育类可以投到《读写算》杂志社,邮箱:其他的投稿邮箱我不知道,可以上那个期刊的官网去查,一般都有的。论文的格式要求:标题,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正文,有些期刊还会要求有基金项目。字符在4000-8000左右就OK。希望对你有用。

科技核心:全名为“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又称科技核心或统计源核心。是在所有正规期刊中每2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科技核心,由科技部每2年公布一次。 中文核心:全名“中文生物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被该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均为CSCD核心期刊。 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你写的是哪方面的论文?如果是地理类可先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或“干旱区研究”,投稿方法可在期刊网页上自己下载。

中文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14年版(2015年发布)。

科技核心期刊:The key magazine of China technology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拓展资料

1.中文核心的档次更高一点.因为有的科技核心期刊并不是中文核心,而基本的中文核心一般都是科技核心。

2.气象学的中文核心只有11个,但地理学中的像《地球科学进展》《中国沙漠》《冰川冻土》 《干旱区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都是中文核心。这些相对气象学的中文核心要好发表一些,可以退而求其次。

3.综述类/进展类的文章在《大气科学学报》,《地球科学进展》,《气象》这几个文章相对好发表。

铜仁市干旱研究论文

地球的板块运动海洋的季风与洋流

中国气象灾害类别及基本特点(一)气象灾害的成因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地域辽阔,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东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而西北新疆等地则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在季风气候区的冬季,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而夏季该地区为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在这样的气象、环境背景下,我国的降水、温度及风、云等天气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多种尺度的波动性、突变性和异变性,从而形成或诱发许多灾害。在大陆气候区则全年气候干旱,冬夏温差强烈,也有严重的气候灾害。根据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来看,干旱主要是由于月、季和年降水量比常年明显偏少而形成的。这是一种时间尺度较长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而引起的。除此之外,大多数气象灾害是由中短期和短时天气过程的激烈变化或异常变化而引起的。例如,1975年8月4—8日,由于7503号台风的入侵,且在停滞少动等的特殊环境流场条件下,仅4—5天时间内河南中部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其中林庄6小时降水量达毫米,为世界之最,72小时降水量达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量。这一短期特大暴雨过程,致使河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灾难性洪涝灾害。1991年则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相伴的夏季风活动异常而导致江淮和太湖地区发生严重洪涝,而华南一带发生严重干旱。1991年由于副热带高压突然增强,夏季风迅速北进,5月下旬雨带移至江淮地区,使该区提前一个月进入“梅雨”期,直到7月中旬结束,梅雨期持续40多天。在此期间相继出现3次大范围的大—暴雨或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天气时段(即5月18—23日;6月2—19日及6月30日—7月2日),致使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大部地区出现700—1000毫米降水区。江淮大部地区比常年同期降水量偏多2倍。相反,华南地区的雨季不明显,而且受副热带高压控制,4—6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6成,有的地区偏少7—9成,造成严重旱灾。冷冻灾害主要是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使气温在1—2天内急剧下降8℃—10℃或以上,造成农作物的生理机能损伤或死亡,导致减产。这是短期天气突变而形成的灾害。冰雹、龙卷风等灾害则是风暴云引发的短时天气突变而形成的强烈局地性灾害,其持续时间只不过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在防御气象灾害中,天气预报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对台风、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天气预报给人们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但是,至今为止,天气预报还不能作到完全准确。这是由于气候灾害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常常是许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前气象科学还难以对这些因子的时空规律性,特别是它们的共同作用作出精确的估计。从总体来说,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因子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方面的因子。中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区。季风每年都有变化,是大气环流中变异最多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往往都同冬、夏季风的强度与进退的快慢有密切关系。两种季风或任一季风出现不同性质的异常现象,就是我国气象灾害产生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除此而外,大气的稳定度条件与空气水分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气象灾害以及其严重的程度。2.地形条件。中国的暴雨同地形关系十分密切。夏季风的迎风坡往往是暴雨集中的地带,而迎风坡的喇叭形山口,往往有利于气流辐合,常常会成为暴雨的中心。相反,在背风面则常常会成为少雨多旱的地区。山脉也能阻挡寒潮和冷空气活动,使山前山后降温程度不同。植被往往对减少灾害有重要作用。3.人为原因。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违犯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喜温作物过分地推向纬度较高的地区,过分地推广多熟制或未经试验地引种,都会引起气象灾害增多和加强。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全球增温,也会使气象灾害增多。城市化引起城市热岛,下垫面性质改变,也使气候发生变化,引起灾害增加。气象现象异常是自然现象,但气象灾害除自然界的影响外,主要是人类社会经济所遭受到的损失,因此就不完全是自然现象,而是自然、社会两方面的原因所产生的现象。另外,还有天文、海洋(如厄尼诺现象等)也是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但是对中国来说,往往通过使冬、夏季风发生异常而引发灾害。总之,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天气和气候条件的异常和剧烈变化,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等损失而形成的。就是说,形成气象灾害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气和气候条件的激烈变化,二是受灾体的承受能力。(二)气象灾害的危害气象灾害危害的面十分广泛,它不仅直接或间接破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输电线路和通讯等危害严重。此外,气象灾害除直接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外,还常常诱发洪水、海潮、泥石流、农林病虫害等灾害。所以气象灾害危害面最广。1.近四十多年来我国气象灾害的危害。根据1951—1990年干旱、洪涝、风雹和冷冻等四类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危害情况的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3464万多公顷,其中成灾(减产3成以上)面积近1456万公顷。从各类灾害造成的危害情况来看,干旱占62%,洪涝占24%,风雹占9%,冷冻占5%。据估计,平均每年减少粮食200多亿公斤,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人口为5000—10000人。近几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迅速增多。例如,1989年主要因上述四种灾害造成的全国经济损失为525亿元,1990年为600多亿元,1991年属重灾年,经济损失为1200多亿元,1994年属灾情较重年,其经济损失达到18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国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2.历史上气象灾害的危害。根据历史记载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间,我国曾发生较重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我国北方旱灾更为频繁,自16世纪以来的四百多年中,每百年发生大旱灾少的31次,多的达91次。严重的旱灾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1634—1643年(明崇祯七至十六年)的特大旱灾是历史上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实例。此次灾害中心地带是在陕、晋、豫三省,旱灾最重时发展到鲁、冀、内蒙、皖、苏、浙、湘、鄂、黔、甘等省区,几乎波及到大半个中国,而且主要是农业生产区。严重干旱造成黄河、沁水枯竭,洛水深不盈尺,川竭井枯,蝗蝻相继,瘟疫流行,村舍十室九空。像这样的灾例,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此外,关于严重的暴雨洪涝、冷冻及风雹灾害,在我国历史上都有许多记载。3.在全球范围内气象灾害的危害。根据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各主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表2—1),可以看出,表中1、4、5、7四种灾害均属气象灾害,累计造成的死亡人数达万人,占总数的%。另外,表中第三种,即洪水灾害主要是由大到暴雨等降水直接引起的,雪崩及潮灾中的风暴潮均受气象条件制约,属气象灾害的次生灾害。由此可见,气象灾害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且超过了其他自然灾害。(三)气象灾害的类别我国气候复杂,类型很多,至今还没有进行过严格的分类。但从其性质而言,则一般根据气象的异常主要要素分为冷热、干湿、大风、低能见度等各种灾害。例如,由气温的变化可以引起高温(热浪等)、冷害、冻害、积冰等灾害;由降水的变化可以引起旱、涝、雪、冰雹、冻雨等灾害。另外,根据天气系统的不同,人们常常把气象灾害分为台风、寒潮、龙卷风等各种灾害。由于不同天气系统可以引起多种气象要素的异常,因此,这两种分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台风主要引起大风与暴雨两种气象灾害;寒潮则会引起大风、降温、霜冻等多种灾害。此外,对于社会各行业来说,气象灾害又随行业性质而有所不同。以降水为例,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上也没有干旱。水利部门则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水文统计,只有降水后形成的径流与地下水才统计为“水资源”。如果径流不多,水库没有或很少蓄水,地下水没有得到补充,就算作干旱。其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所特别敏感的气象问题,而气象灾害则同这些气象问题有密切联系。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性气候灾害。目前国内外对气象灾害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因此,下面我们根据气象灾害的成因、性质、地理分布、受害对象等情况进行分类,如表2—2。二 气象灾害的基本特点(一)发生频次从表2—3中可以看出,近四十多年,我国5种主要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发生的地点、范围及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平均每年发生干旱灾害次,洪涝灾害次,热带气旋灾害次,冻害次,干热风害次。我国一年中发生上述5种灾害的总次数最多达36次(1971年)最少15次(1954年),平均每年发生次。表中还没有列入发生频次多、危害较重的风雹灾害。(二)危害范围广气象灾害危害范围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危害的对象广泛,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指发生的空间广,无论陆地、海洋以及高空都有气象灾害发生。热带风暴和台风、大风和浓雾等灾害,不仅影响轮船、渔船的正常航行和作业,而且造成船翻人亡等严重事故;飞机的起降和航行以及火箭、导弹等的发射均受地面和空中天气条件的制约,由于低空风切变(风向风速突变)和雷暴云等强烈扰动,常常引起空难事故。三是指一次气象灾害波及范围广。例如1959年夏秋期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流域的大部地区7—9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6成,其中湖北、河南、陕西中部和南部,湖南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8成,造成这一广大地区的严重干旱,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有的地区人、畜吃水困难。(三)地域性强地理地形及下垫面对天气、气候有着很大影响。我国自南向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原、高山及寒冷气候。全国有87%的面积处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由于各地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不同,地势悬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加上各地人口、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特点的不同,所以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例如干旱灾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是发生时间等特点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春旱为最多,但夏旱危害最重;西南和华南地区也常有春旱发生;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伏旱最为常见;冬旱,一般主要发生在华南南部和西南地区。发生在内蒙古和新疆等牧区的旱灾,称为黑灾。洪涝灾害,以东南沿海及江淮地区发生频次多。因东南沿海夏秋季热带气旋盛行,所以洪涝灾害多,且危害较重。我国西部洪涝灾害很少,而且是局部性灾害,危害较轻。霜冻和冻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晚霜冻危害也比较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冻害发生频次多,危害较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江南双季稻地区;东北地区常发生夏季低温灾害;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有时发生“八月寒”害,危害也较重。此外,严重风雹灾害多发生在平原、川谷地区,一般山区冰雹天气虽然频繁,但成灾率低,青藏高原冰雹天气为全国之冠,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冰雹日数达15—35天,但成灾率极少。(四)季节性明显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季节变化明显,各季盛行的灾害不同。冬季,我国在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寒潮和强冷空气盛行,气候干燥寒冷,气温变化激烈,因此冻害、霜冻、雪、冻雨、结冰等灾害主要发生在此季节。夏季,我国大陆受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同时又是农业生产季节,降水量增多,且变化大,多发生严重的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特别是热带气旋灾害频繁。春秋两季是冬夏季风交替之时,霜冻、低温冷害、春秋干旱、连阴雨等灾害最为常见。(五)持续时间长根据统计,一般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大旱,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连年发生。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在江汉、江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自春季到秋季,普遍少雨,形成了“春少雨、夏空梅、伏似火、秋如伏”的严重干旱,旱期持续7—10个月。根据1951—1990年的统计,黄、淮海地区发生秋夏连旱的有11年,夏秋连旱的达20年。此外,连阴雨灾害一般持续10天左右,有的长达20多天。1964年秋季湖北恩施10月11日—11月7日,出现了长达28天的连阴雨;同年10月下半月江淮流域各地出现15—18天的长连阴雨灾害。洪涝、冻害、雪灾、草原牧区的白灾等严重灾害,一般持续时间在5天到数月之久,甚至连年发生。(六)具有多种灾害的群发性气象灾害的群发性是指在短期内(影响我国的一次天气过程,一般为3—5天),一种或多种灾害,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相继发生。1983年4月25—30日的强寒潮天气过程,是近十多年来,气象灾害群发性的典型实例。在寒潮自北向南侵入时,全国大部地区出现了气旋、锋面等一系列短波天气扰动,各地相继发生了不同的气象灾害。从图2—1可以看出,华北平原、东北地区中部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继出现了大到暴雨;江西、浙江西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四川的涪陵、贵州的铜仁等地发生了风雹灾害,且灾情较重;25日午后至夜间,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山东等地同时发生了6个龙卷风,27日又发生3个龙卷风;在此期间,除两广地区外,各地及黄、渤海、东海和南海,都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黄河以北地区24小时降低了8℃—14℃,宁夏、陕西、山西及河北省的北部出现了霜冻灾害;渤海、黄海海面10—12级大风持续了5天,东海刮了4天;26—27日从新疆东部开始到河西走廊,发生了罕见的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沙尘暴(又称黑风)灾害,沙尘一直漂到渤海和黄海上空;28—30日内蒙古通辽、吉林省通榆、白城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嫩江一带风雪交加,气温急降,发生了严重的冻雨和暴风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经济损失很大。(七)气象灾害的连锁性事实表明,当某种气象条件或灾害发生后,常常引起其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这种不同灾害的连锁反应称为气象灾害的连锁性。气象条件与海洋、洪水、地质等灾害和农林生物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疾病流行等都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气象条件的变化(或灾害)对某些灾害来说,有的起着直接作用或触发作用,有的则是起着诱发作用。从图2—2中可以看出,台风侵入时主要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这两种灾害除了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外,暴雨洪涝常常引起江河泛滥,形成江河洪水灾害。与此同时,它常常激起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爆发。内涝渍水往往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展蔓延。在海洋上,由于台风中心气压低及周围的狂风作用等,常常形成巨浪和风暴潮灾。此外,有的地表土常因遭受大风的风蚀作用.此外,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一般随着季节更替而发病或病情加重等的常见病称为季节病。例如,春季常常发生中毒性肺炎、风湿热、猩红热、麻疹等;夏秋季常发中暑、乙型脑炎(有时也多见于春季)等;秋冬季节易发感冒、脑溢血、心肌梗塞、哮喘、气管炎及风湿病等。有人曾对广西南宁地区高血压脑出血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过分析统计,该地脑出血发病率在一年中有两个高峰期,一是8—10月,二是12月至次年1月。一般天气突变,气温骤降,气压突升,易引发脑出血病症。

1、点开自己的邮箱。2、在邮箱内找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投稿状态的邮件。3、点开邮件。就会看到邮件状态是“投稿”、“修改”和“结果”这三个状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

干旱地区农研究杂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是全面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介绍国外最新有关研究进展的学术期刊。以旱作农业为重点,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灌溉农业的发展,应用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并重是本刊的特色。

这个期刊算是 A类期刊吧。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4-2015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4年版

干旱农业研究编辑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创刊于1983年,是国内旱农领域最早的学术类专业杂志。现主管部门为教育部,主办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0天外审。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0天外审,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刊物。

  • 索引序列
  • 北美干旱原因论文研究
  • 干旱区研究杂志社
  • 铜仁市干旱研究论文
  • 干旱地区农研究杂志
  • 干旱农业研究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