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京剧论文的题目

京剧论文的题目

发布时间:

京剧论文的题目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拟达到的目的: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吉他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被认为是吉他艺术的最高形式。古典吉他细腻而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能诠释自如。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的吉他演奏家都为古典吉他改编过中国民族音乐,其中不少作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国内外,不仅为古典吉他的曲目风格拓宽了方向,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顺应这种形式,需要总结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将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为古典吉他曲和创作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吉他曲提供参考。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1、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态。

2、中国民族音乐的种类和特点。

(二)古典吉他的特点。

1、古典吉他的音色,和声等特点。

2、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特点。

3、古典吉他不同民族曲目风格的列举。

(三)分析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

1、列举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乐曲。

2、分别对乐曲改编前后的各种特点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剖析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可行性和特点。

3、依据分析探讨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规律。

拟达到的目的:通过总结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将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为古典吉他曲和创作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吉他曲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古典吉他曲目风格的发展,并通过古典吉他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下载曲目和曲谱。

2、总结归纳与同学交流,并视奏相关曲目。

3、由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并与同学讨论。

步骤:

1、收集与题目相关资料。

2、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进行论文写作的展开。

3、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研究工作进展计划:

20xx年3月收集论文资料,开始写初稿。

20xx年4月-5月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20xx年5月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20xx年6月完成论文《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的撰写。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一、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涵盖了以下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

1.拟选题目。

拟选题目,即作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拟选题目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是选定专业中的某一领域作为研究范围,而拟选题目需要对研究范围加以限定,明确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拟选题目是在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研究方向,如果在此基础上拟定论文题目的话,就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小学三年级为例”.该论文题目与研究方向相比,加入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小学三年级为例”两个限定词之后,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通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在题目中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在论文题目的选择上,“一个好的选题必须遵循两大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何谓专业标准?

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1]彭玉生提出了“好问题”的四个评判标准:“具体、集中、原创、意义。”[2]

2.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陈述的核心是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出于何种考虑选择此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研究意义可以理解为研究目的,需要说明:通过研究回答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方法展开研究,其研究对音乐实践或音乐理论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是从两个不同层面对论文选题展开陈述,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实际陈述中要求做到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语言表述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切忌语言表达的空洞、抽象。如某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位论文论题“浅析京剧类节目在央视春晚的生存现状”的选题依据陈述如下,较好地达到了上述要求。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京剧艺术号称“唐三千宋八百”.从1983年央视春节晚会首次举办以来,央视春晚逐渐发展成向全世界展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窗口。京剧在首届春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京剧在春晚节目中呈现出:时间与比例减少,剧目选择范围狭窄,演唱演员与演出方式的固定性、程式性体现不完善等发展趋向,体现了京剧在央视春晚的地位不容乐观。梅葆玖先生认为振兴京剧应在细节和实处着手。他说:“我不反对歌舞类节目多一些,以迎合80后、90后的观众。但在民族的大节日、大晚会上,就应该给国家最传统、最正规的节目一个展示的机会,哪怕在黄金时段唱10分钟也好啊”.

3.选题的研究现状。

选题的研究现状是对本论题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总结、综述,即文献综述。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找出与本论题密切关联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如论文、期刊文章、专著等进行总结、评述,其目的是让研究者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和明确本论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找出已有研究成果对当下研究的启迪和指导。

由此看来,文献综述是确保论题具有可行性和实际研究意义的前提,是论文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

要做好文献综述,不仅需要注意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更要把握其中的“综”与“述”的关系。

文献综述中的常见问题是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的记录,缺乏对资料的判断、筛选和大胆评论。需要明确的是:“综”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层次的归纳整理,“述”是对归纳整理的文献进行大胆、深入的评述。“综”是“述”的前提,“述”是在“综”基础上的提升。“述”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忌无话找话,流于形式。

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在继承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述研究者计划从哪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如何展开研究,具体步骤是什么。

当研究者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把握,并通过文献综述明确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那么,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将在论题的逻辑推理过程中清晰、具体的展现出来。

从形式上来说,开题报告中拟研究的内容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化,而论文提纲是研究内容最为直观的陈述方式。“撰写提纲是作者思路定型的过程,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是作者思路外部形态的一种体现。”[3]89通常情况下,论文提纲包含:标题与副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材料。提纲的常见形式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在开题报告的“拟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建议以详细提纲的形式进行陈述。内容详实的论文提纲有助于研究者明确思路、贯通文脉;有助于开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全面了解研究者的思路,并提出合理建议。

5.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是衡量一篇论文学术含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看,创新性的音乐论文应该是在所研究的课题范围内对某些旧观念的否定,并提出新的见解,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进展,并能把一些分散的材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用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加以论证而得出新的结论。”[3]35简单说来,创新点的陈述突出的是与前人的研究相比,研究者用什么方法,从什么切入点,或使用什么论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相对于硕士或博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对创新性的要求较低。特别是结论的创新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较难,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论据等某一个方面的创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可以实现的。

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与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者在明确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对论题的认识和把握,找到个人思路中的重点、难点,并进行详细的陈述。

6.研究进程安排。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位论文,研究进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时间上明确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促进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有足够的投入,以确保学位论文顺利完成。

7.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衡量一个论题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考查论题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的重要依据。没有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不全的开题报告犹如无源之水,既无法对论题的可行性做出推理分析,也无法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动对论题的研究。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呈现应特别注意各个学校对其格式、形式的具体要求。

二、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清楚了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之后,还需要明确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开题报告中的七项主要内容中,除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以外,其他五项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

拟选题目,也就是论题,处于内在逻辑关系的中心,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是研究者对论题的典型性、特殊性及研究目的的把握,选题的研究现状是研究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评述,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研究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是深入研究的具体呈现。在选题的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思路的对比中,才能突显和说明研究者的创新。反之,研究者只有在全面搜集资料和掌握、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研究内容中的重难点。

对开题报告各项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在开题报告的写作中建立逻辑思维,用整体的观念对待开题报告。

以上是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积累,对音乐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一点思考。当然,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建立对开题报告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的正确认识之外,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学生的写与教师的改中,伴随着整个学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展开不断修改、完善,真正实现开题报告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陈明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李虻,姚兰。音乐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不好写的。。。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儿童钢琴教学启蒙与辅导》 《浅谈音乐类高考升学好乐理的重要性》 《浅谈钢琴伴奏对钢琴演奏的益处》 《论钢琴演奏中放松问题》 《浅谈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哼鸣联系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 《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歌唱中的呼吸》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他》 《欧洲声乐艺术的发

关于京剧的论文题目

不好意思,你没留下邮箱,我直接发上来了。作为与希腊悲(喜)剧、印度之梵剧并列的中国戏曲,被世界公认为三大古老戏剧形态文化之一,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虽较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晚出,但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都早已在戏剧文化的流变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唯只中国戏曲却与时俱进,呈现出勃勃生机。究其原因,当与戏曲特殊的表现形态——戏曲的写意性有着根本的关系。戏曲的写意性集中体现为重神轻形,就是说戏曲的表达方式上十分重视情感真实的传达而对客观存在的生活原形(外形)则予忽略不计。自然,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与西方艺术在总体上的写实性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反差毫无疑问是中、西艺术产生的人文背景不同之使然。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文化,便构成了那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即决定或影响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态。换句话谈,中国戏曲艺术写意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相关联,也就是说,是民族审美哲学、思想的结果。那么,我们民族审美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与我国古代关于对“形”与“神”的认识所形成的思辨形神观有关系,其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就曾说“重道轻器”。道是指思想、观念形态的东西,器则指的是外在的物,如同《周易》上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稍后的庄子更明确提出:“形残而神全”,强调“神”的重要。“神”也就逐渐指从远古来的神秘的东西,而逐渐引伸为表达人的主观意志的“意”。庄子在其著作《秋水篇》,关于“意”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意”由此演化开去,被推崇到十分重要位置,有所谓“得意忘象”(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忘形”,三国时荀或据此更提出“象外之意”,晚唐时司空图又提出“象外之象,味外之首”,发展到近代,提出“不似之似”、“离形得似”。明代大戏剧汤显祖更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极力反对“步趋形似”。近代的齐白石也就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此,无不都在强调意的重要,形的次要。这种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哲学思想,就是在儒家和佛家也能共通,儒家重义轻利、佛家重精神轻物质,所以在儒释道三家合一中,重神轻形也自然融合一。因此,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观,也便一以贯之到中国各门类艺术始终。自不待言,重神轻形的形神观也直接左右和影响着中国戏曲艺术,并孕育出写意性戏剧形态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作为以视听感受的戏曲艺术,主要是以“形”示人,那么,在重神轻形支配下,其写意性的表现形态又是怎样在戏曲中得以贯彻落实呢?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由着若干代戏曲伶人的创造实践,对“形”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在形“意”为中轴的情况下,对“形”采取了大胆而合理的抽象或半抽象处理,产生出更具视觉冲击的“形”以期达到最佳状态的“立象以尽意”效果。归纳起来,其写意性戏剧形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主要是将外化的“形”,以抽象或半抽象进行造象,使新造的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夸张变形的写意,大致有以下四种,即变形、略形、忘形、幻形。变形,即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如男角戴的髯口(胡须),不仅依人的想象有黑、灰、白、红等色彩的胡须,其形状且长而多。双更根据角色行为不同还分有三绺、互绺、一字、四喜等各种形状的胡须,更有某类丑角戴的“吊搭”,胡须是吊在下巴上的,这些长、大、多、奇并且有色彩的各类胡须,完全是人为夸张变形出来的,在生活原型中几乎没有,然而观众非但不予反感,还欣然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咱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是符合情理的,就是说只是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没太离谱,同时,髯口在仍挂在咀上,倘若挂在后脑勺上就有悖情理了。略形,就是略去“形”的某些部分,保留某些部分的写意处理,如有鞭无马,有桨无船。在观众眼里却对这种写意处理忽略不计,仍写有马有船。川剧《秋江》中艄公仅凭一桨舞蹈仿佛舟行碧波荡漾中,京剧《悦来店》十三妹的骑马出场,仅凭马鞭挥动,同样也似骑马疾行。忘形(也作离形),即全部舍去现实中的“形”,而以新的“形”代之的写意处理,这种“忘形”是以剧中人物情感为依托,精心设计、提炼出新的形象以烘托人物,如京剧《李慧娘》,则是以一个现实中完全没有的美丽的复仇女鬼出现的,十分感人,而这个女鬼形象是以离开真实的李慧娘幻化而来。这样的写意处理,恰较好地达到了“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所谓幻形,乃指现实中纯然没有的极尽夸张抽象出来的形象,如《花田错》中刘玉燕与书生卞现偶然相遇,四目刹那间的偷视到愣视的特殊时刻,丫鬟春兰特以“挑视线”(即从刘、卞二人眼中仿佛抽出了眼线样)的写意性表演,不但取得类似影视中特写镜头的强化效果,更将三人的内心独白明白晓畅揭示出来,观众无不感到畅快、快意。二是时空上的写意性。这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处理上的随意性和空间处理上的假定性。众所周知,作为舞台戏曲的表演最大的限制就是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一是不能超长演出,超长会使观众产生疲劳,而更重要的是戏剧情节的时间跨度的长短处理,若按真实的时间表现,则会让许多无关宏长的历时情节挤占有效而特殊的历时情节,作为叙事性的戏剧则会浪费时间作平庸的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戏曲在时间的处理上,采取了随意性的写意处理,让有限的时间达到无限的运用,如《武家坡》、《坐宫》中薛平贵、杨延辉离别18年的历程均用说唱交待清楚。又如演员在台上虚作打盹的片刻经抬头、操眼、伸腰表示天已大亮,甚或以鼓点示意天交三更或五鼓等,《伍子胥过韶关》,剧中伍子胥因愁不能过关,表演时即由原先的黑须发突变成白须发,即表明了一昼夜的时间跨度,也强化了伍的焦虑心境,在空间上的假定性写意处理,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除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别无一山一水的环境陈设,但梁祝二人仅通过在台上圆场的行动和说唱台词的交待,观众感到的是他二人依依不舍,相送了十八里,且这十八里路程中,真仿佛有山有水,有树有桥。《武家坡》王宝钏仅在台上躬身、伸腰举动即表现出了破窑的内外环境,《春草闯堂》四轿夫抬春草进京一场,轿夫完全以舞蹈表现出了上坡、下坎、涉水、过桥等不同环境,又如《徐策跑城》、《追韩信》等都是通过剧中人徐策提袍来回在舞台上的跑,肖何策马拼命地在台上“追”,仿佛就跑了追了若干地方,这些景随人转、景随情生的假定性写意处理,竟使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变成了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三是表演上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戏曲中人物系由社会生活中人物进行归类提炼而来,带有较强的规定性,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生指青年男子,旦指女性,净为有特殊性格和品性的男子,末为壮年类男子,丑一般代表善良、幽默、滑稽及奸刁小人等。在各类行为中双分为许多专行,不同专行分别有不同程式化的表演,这些表演集中表现为假定性的写意表演,如武将的“起霸”中整冠、束带、捋袖,表临陈前的整装厮杀。旦角的“整鬓”表女性恪守妇德的严装理容。还有些特殊性的写意表演,如“倒僵尸“,表示忧愤气绝。《上天台》中刘秀因酒醉错杀忠臣姚期及28功臣,悔恨交加,气绝休克,就以“倒僵尸”进行特技表演,川剧《白蛇传》“断桥”一折,小青见到许仙,怒不可遏,即以“变脸”(以几种着色的脸相出现)示意。除此还有许多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表演,如“圆场”“过场”表行动和时空转换“推磨”,表二人偶遇的交错审视(如(《乌龙院》宋江与阎惜姣的“推磨”表演)、“三笑”表特别的畅快,“甩发”表易性忧愤交加,频繁的“小翻”“翻出场”、“倒扎虎”表战场打斗激烈等,这些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表演,使戏曲表演写意性达到最大化。四是舞台美术上象征性的写意。戏曲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有化妆、道具、服饰及舞台背景等,戏曲舞台美术的各个方面的设计与装置,也不是以写实为表现的,相反,它是以象征性为手段体现出写意性。如在人物造型设计的化妆上,虽人物有角色行为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性中的写意性却是以象征手法表现的,比如“脸谱和着装,以色彩的不同代表着善恶智勇贵贱等社会中人。”脸谱中,黑表刚毅,红表仁厚,白表奸诈,金表神仙,如包公、关羽、赵高及诸神仙等。在服饰上,皇帝贵为天子,则黄袍加身,五公卿相则衣金腰紫、蟒袍玉带以象征高贵富有,平民百姓多为青、兰、黑色,以象征其平凡、贫贱、低下。在道具上,如各类刀枪剑戟,都不完全生活化,而以装饰性的造型而象征之,另如火旗、水旗、令旗、车旗、云片等分别象征火、水、传令、车胄、云朵等传统戏曲的舞台不设置布景,主要以大、二、三幕的间隔以表示时空转换,或以蝴蝶幕象征公堂、绣房、殿堂等,在底幕处,多以麒麟、凤凰进行华美装饰,以象征吉祥福寿。这种象征性的写意处理,使观众仅凭直觉就能知道人物身份和戏剧敷衍的情节及其它气氛等。五是戏曲的简性的写意处理。中国戏曲夫论是剧情铺陈、人物及道具设置都作到十分简略,即所谓以少胜多、以一写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等,戏剧最大的弊端即以笨重复杂著称,而中国戏曲却以其简略性的写意处理则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剧情铺陈上,京剧《群英会》表现的是历史上曹操、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若大的时间、空间,若干人物竟相交织出没,但《群英会》略去了许多情节和人事,仅只用诸葛亮“一股风”、庞统“一条计”、周喻“一把火”就将赤壁之战敷演完毕,双如黄梅戏《夫妻观灯》出场只夫妻二人,但通过他二人在台上的唱、念、做,让观众感到的却是人山人海的观灯场面,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经挪移设置或表升堂、或表设宴、更还表山、表城等,不一而足,极其方便灵活又用途广泛。这种约简的写意处理,尤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一样,仅一“雪”字让人感到“白茫茫的一片”,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戏曲的写意性还包括“意识流”的写意处理及诗化语言的写意处理,几乎涉及到戏曲的各个方面,十分丰富,也正是因为这一古代写意性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戏曲始终,才使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形态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长盛不衰。

给你个提纲:《论京剧之美》1、京剧人物扮相美:生旦净丑,各是各的美,特别是花脸的脸谱,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又有装饰性;2、京剧的服装美:蟒靠官衣褶子盔头等,各是各的美,特别是武生的翎子,既是盔头的一部分,也是表演的道具,各种技巧耍起来能细腻地反应人物的内心活动。3、京剧的唱腔美:西皮二黄南梆子高拨子等,还有各种昆曲牌子,各尽其妙,最喜欢武生、武丑们在牌子中走身段,一切动作都贴合锣鼓点儿。

平面设计是多学科的产物,不能用一个脸谱来说明什么!

不好写的。。。

以京剧为话题的论文题目

梅派经典唱段梅派音宽清亮圆润甜脆 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武戏较多,比如《杨家将》,铿锵有力。唱腔特点:要求演员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由于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故其唱功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从而高音宽圆,低音坚实。 程派主要以青衣为主,也就是小姐,温文尔雅唱腔特点:结合倒仓后嗓音变化,出现了脑后音和诡音的特殊情况设计的。故在唱、念上形成收放吞吐、强弱高低的鲜明对比。《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 剧情:杨贵妃在百花亭摆宴等候唐明皇,唐明皇却忽然驾转西宫。贵妃失宠,独饮遣愁。 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此剧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红灯记讲述的是“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奇特革命家庭与日寇顽强斗争,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我学的是花旦,李玉和的唱段我也不懂。只知道李玉和唱:“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铁梅我可以说说,李奶奶、铁梅的爸爸李玉和铁梅其实并不是一家人,是孤苦的劳动人民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家庭,李奶奶的唱段里已经说了。李玉和是在铁路上工作的,最后用红色新信号灯给红军指明了道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这些表叔都是地下工作者,革命者自成一家,但地下工作者往往都不用真实姓名,所以铁梅说:“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家住安源(杜鹃山)杨春霞的经典唱段最早把《杜鹃山》搬上京剧舞台的是宁夏京剧团。[反二黄慢板] 家住安源萍水头, 三代挖煤做马牛。 汗水流尽难糊口, 地狱里度岁月不识冬夏与春秋。 [原板] 闹罢工我父兄怒斥工头英勇搏斗, 壮志未酬遭枪杀血溅荒丘。 那贼矿主心比炭黑又下毒手, 一把火烧死了我亲娘弟妹, 一家数口尸骨难收。 [二黄摇板] 秋收暴动风雷骤, 明灯照亮,明灯照亮我心头。 [原板] 才懂得翻身必须枪在手, 参军、入党,要为那天下的穷人争自由。 [流水] 工友和农友, 一条革命路上走, 不灭豺狼誓不休, 不灭豺狼誓不休!故事描写的是雷刚占据杜鹃山与敌作战,屡屡失败,共产党派三十岁的杜鹃山农民自卫军党代表柯湘与之合作。她战胜了叛徒温其久的挑拨离间,让雷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大量吸收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期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关于京剧论文题目

平面设计是多学科的产物,不能用一个脸谱来说明什么!

不好写的。。。

未来的京剧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不好意思,你没留下邮箱,我直接发上来了。作为与希腊悲(喜)剧、印度之梵剧并列的中国戏曲,被世界公认为三大古老戏剧形态文化之一,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虽较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晚出,但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都早已在戏剧文化的流变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唯只中国戏曲却与时俱进,呈现出勃勃生机。究其原因,当与戏曲特殊的表现形态——戏曲的写意性有着根本的关系。戏曲的写意性集中体现为重神轻形,就是说戏曲的表达方式上十分重视情感真实的传达而对客观存在的生活原形(外形)则予忽略不计。自然,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与西方艺术在总体上的写实性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反差毫无疑问是中、西艺术产生的人文背景不同之使然。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文化,便构成了那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即决定或影响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态。换句话谈,中国戏曲艺术写意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相关联,也就是说,是民族审美哲学、思想的结果。那么,我们民族审美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与我国古代关于对“形”与“神”的认识所形成的思辨形神观有关系,其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就曾说“重道轻器”。道是指思想、观念形态的东西,器则指的是外在的物,如同《周易》上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稍后的庄子更明确提出:“形残而神全”,强调“神”的重要。“神”也就逐渐指从远古来的神秘的东西,而逐渐引伸为表达人的主观意志的“意”。庄子在其著作《秋水篇》,关于“意”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意”由此演化开去,被推崇到十分重要位置,有所谓“得意忘象”(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忘形”,三国时荀或据此更提出“象外之意”,晚唐时司空图又提出“象外之象,味外之首”,发展到近代,提出“不似之似”、“离形得似”。明代大戏剧汤显祖更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极力反对“步趋形似”。近代的齐白石也就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此,无不都在强调意的重要,形的次要。这种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哲学思想,就是在儒家和佛家也能共通,儒家重义轻利、佛家重精神轻物质,所以在儒释道三家合一中,重神轻形也自然融合一。因此,强调“意”的重要的重神轻形观,也便一以贯之到中国各门类艺术始终。自不待言,重神轻形的形神观也直接左右和影响着中国戏曲艺术,并孕育出写意性戏剧形态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作为以视听感受的戏曲艺术,主要是以“形”示人,那么,在重神轻形支配下,其写意性的表现形态又是怎样在戏曲中得以贯彻落实呢?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由着若干代戏曲伶人的创造实践,对“形”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在形“意”为中轴的情况下,对“形”采取了大胆而合理的抽象或半抽象处理,产生出更具视觉冲击的“形”以期达到最佳状态的“立象以尽意”效果。归纳起来,其写意性戏剧形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主要是将外化的“形”,以抽象或半抽象进行造象,使新造的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夸张变形的写意,大致有以下四种,即变形、略形、忘形、幻形。变形,即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如男角戴的髯口(胡须),不仅依人的想象有黑、灰、白、红等色彩的胡须,其形状且长而多。双更根据角色行为不同还分有三绺、互绺、一字、四喜等各种形状的胡须,更有某类丑角戴的“吊搭”,胡须是吊在下巴上的,这些长、大、多、奇并且有色彩的各类胡须,完全是人为夸张变形出来的,在生活原型中几乎没有,然而观众非但不予反感,还欣然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咱夸张变形的写意处理,是符合情理的,就是说只是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没太离谱,同时,髯口在仍挂在咀上,倘若挂在后脑勺上就有悖情理了。略形,就是略去“形”的某些部分,保留某些部分的写意处理,如有鞭无马,有桨无船。在观众眼里却对这种写意处理忽略不计,仍写有马有船。川剧《秋江》中艄公仅凭一桨舞蹈仿佛舟行碧波荡漾中,京剧《悦来店》十三妹的骑马出场,仅凭马鞭挥动,同样也似骑马疾行。忘形(也作离形),即全部舍去现实中的“形”,而以新的“形”代之的写意处理,这种“忘形”是以剧中人物情感为依托,精心设计、提炼出新的形象以烘托人物,如京剧《李慧娘》,则是以一个现实中完全没有的美丽的复仇女鬼出现的,十分感人,而这个女鬼形象是以离开真实的李慧娘幻化而来。这样的写意处理,恰较好地达到了“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所谓幻形,乃指现实中纯然没有的极尽夸张抽象出来的形象,如《花田错》中刘玉燕与书生卞现偶然相遇,四目刹那间的偷视到愣视的特殊时刻,丫鬟春兰特以“挑视线”(即从刘、卞二人眼中仿佛抽出了眼线样)的写意性表演,不但取得类似影视中特写镜头的强化效果,更将三人的内心独白明白晓畅揭示出来,观众无不感到畅快、快意。二是时空上的写意性。这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处理上的随意性和空间处理上的假定性。众所周知,作为舞台戏曲的表演最大的限制就是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一是不能超长演出,超长会使观众产生疲劳,而更重要的是戏剧情节的时间跨度的长短处理,若按真实的时间表现,则会让许多无关宏长的历时情节挤占有效而特殊的历时情节,作为叙事性的戏剧则会浪费时间作平庸的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戏曲在时间的处理上,采取了随意性的写意处理,让有限的时间达到无限的运用,如《武家坡》、《坐宫》中薛平贵、杨延辉离别18年的历程均用说唱交待清楚。又如演员在台上虚作打盹的片刻经抬头、操眼、伸腰表示天已大亮,甚或以鼓点示意天交三更或五鼓等,《伍子胥过韶关》,剧中伍子胥因愁不能过关,表演时即由原先的黑须发突变成白须发,即表明了一昼夜的时间跨度,也强化了伍的焦虑心境,在空间上的假定性写意处理,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除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别无一山一水的环境陈设,但梁祝二人仅通过在台上圆场的行动和说唱台词的交待,观众感到的是他二人依依不舍,相送了十八里,且这十八里路程中,真仿佛有山有水,有树有桥。《武家坡》王宝钏仅在台上躬身、伸腰举动即表现出了破窑的内外环境,《春草闯堂》四轿夫抬春草进京一场,轿夫完全以舞蹈表现出了上坡、下坎、涉水、过桥等不同环境,又如《徐策跑城》、《追韩信》等都是通过剧中人徐策提袍来回在舞台上的跑,肖何策马拼命地在台上“追”,仿佛就跑了追了若干地方,这些景随人转、景随情生的假定性写意处理,竟使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变成了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三是表演上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戏曲中人物系由社会生活中人物进行归类提炼而来,带有较强的规定性,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生指青年男子,旦指女性,净为有特殊性格和品性的男子,末为壮年类男子,丑一般代表善良、幽默、滑稽及奸刁小人等。在各类行为中双分为许多专行,不同专行分别有不同程式化的表演,这些表演集中表现为假定性的写意表演,如武将的“起霸”中整冠、束带、捋袖,表临陈前的整装厮杀。旦角的“整鬓”表女性恪守妇德的严装理容。还有些特殊性的写意表演,如“倒僵尸“,表示忧愤气绝。《上天台》中刘秀因酒醉错杀忠臣姚期及28功臣,悔恨交加,气绝休克,就以“倒僵尸”进行特技表演,川剧《白蛇传》“断桥”一折,小青见到许仙,怒不可遏,即以“变脸”(以几种着色的脸相出现)示意。除此还有许多程式化的虚拟性写意表演,如“圆场”“过场”表行动和时空转换“推磨”,表二人偶遇的交错审视(如(《乌龙院》宋江与阎惜姣的“推磨”表演)、“三笑”表特别的畅快,“甩发”表易性忧愤交加,频繁的“小翻”“翻出场”、“倒扎虎”表战场打斗激烈等,这些角色化、程式化的虚拟性表演,使戏曲表演写意性达到最大化。四是舞台美术上象征性的写意。戏曲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有化妆、道具、服饰及舞台背景等,戏曲舞台美术的各个方面的设计与装置,也不是以写实为表现的,相反,它是以象征性为手段体现出写意性。如在人物造型设计的化妆上,虽人物有角色行为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性中的写意性却是以象征手法表现的,比如“脸谱和着装,以色彩的不同代表着善恶智勇贵贱等社会中人。”脸谱中,黑表刚毅,红表仁厚,白表奸诈,金表神仙,如包公、关羽、赵高及诸神仙等。在服饰上,皇帝贵为天子,则黄袍加身,五公卿相则衣金腰紫、蟒袍玉带以象征高贵富有,平民百姓多为青、兰、黑色,以象征其平凡、贫贱、低下。在道具上,如各类刀枪剑戟,都不完全生活化,而以装饰性的造型而象征之,另如火旗、水旗、令旗、车旗、云片等分别象征火、水、传令、车胄、云朵等传统戏曲的舞台不设置布景,主要以大、二、三幕的间隔以表示时空转换,或以蝴蝶幕象征公堂、绣房、殿堂等,在底幕处,多以麒麟、凤凰进行华美装饰,以象征吉祥福寿。这种象征性的写意处理,使观众仅凭直觉就能知道人物身份和戏剧敷衍的情节及其它气氛等。五是戏曲的简性的写意处理。中国戏曲夫论是剧情铺陈、人物及道具设置都作到十分简略,即所谓以少胜多、以一写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等,戏剧最大的弊端即以笨重复杂著称,而中国戏曲却以其简略性的写意处理则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剧情铺陈上,京剧《群英会》表现的是历史上曹操、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若大的时间、空间,若干人物竟相交织出没,但《群英会》略去了许多情节和人事,仅只用诸葛亮“一股风”、庞统“一条计”、周喻“一把火”就将赤壁之战敷演完毕,双如黄梅戏《夫妻观灯》出场只夫妻二人,但通过他二人在台上的唱、念、做,让观众感到的却是人山人海的观灯场面,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经挪移设置或表升堂、或表设宴、更还表山、表城等,不一而足,极其方便灵活又用途广泛。这种约简的写意处理,尤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一样,仅一“雪”字让人感到“白茫茫的一片”,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戏曲的写意性还包括“意识流”的写意处理及诗化语言的写意处理,几乎涉及到戏曲的各个方面,十分丰富,也正是因为这一古代写意性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戏曲始终,才使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形态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长盛不衰。

有关京剧的论文开题报告

原因如下:1、兴趣爱好:研究戏曲可能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对戏曲文化和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来深入了解和研究戏曲。2、专业背景:选择戏曲作为毕业设计的研究对象,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与戏曲相关,例如文学、艺术、传媒等专业。3、社会需求: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戏曲作为毕业设计的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对于社会需求的关注和贡献。

西安外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二级学院:xxx学院专业班级:英本xx学生姓名:xxx学 号:0701010100xx选题题目: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Culture中日茶文化之对比研究1、选题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选题目的及意义: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近几年,由于国际及国内的各种原因,各个国家的文化纠纷事件层出不穷,甚至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包括战争。本文收集了多方面的资料,旨在通过研究茶,来让读者清醒理性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让他们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文化。从而形成和谐、理解、宽容的国际环境。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同时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国和日本茶的起源,发展,及各饮茶细节等着手,分析了中日茶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提出中国和日本对茶的发展、对其内涵的丰富、以及茶的传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内外研究现状: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国内外已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对茶的形成以及发展做了很具体的调查研究,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在此以后,茶便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运而生。在国外,日本继承了中国茶的优良传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茶道。在欧美等国家大学里,关于茶文化的研究也屡见不鲜。2、选题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英文提纲:ⅠⅡⅣ Conclusion3、工作进度安排(1) 本学期第十四周:开始撰写论文。(2) 下学期第五周:进行中期检查。(完成任务50%以上)。(2011年3月29日至4月4日)(3) 下学期第七周星期一:学生向导师交论文一稿。(4月12日)(4) 下学期第七周星期五:导师向学生反馈修改后的一稿。(4月16日)(5) 下学期第八周星期一: 学生向导师递交论文二稿。(4月19日)(6) 下学期第八周星期五:导师向学生反馈修改后的二稿(终稿)及给出论文评语。(4月23日)(7) 下学期第九周星期一至星期二: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及成绩评定。(2011年4月26日—27日)4、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200 年 月 日5、二级学院意见院长签名:(学院公章)200 年 月 日注:此开题报告二级学院存档,备查。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拟达到的目的: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吉他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被认为是吉他艺术的最高形式。古典吉他细腻而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能诠释自如。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的吉他演奏家都为古典吉他改编过中国民族音乐,其中不少作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国内外,不仅为古典吉他的曲目风格拓宽了方向,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顺应这种形式,需要总结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将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为古典吉他曲和创作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吉他曲提供参考。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1、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态。

2、中国民族音乐的种类和特点。

(二)古典吉他的特点。

1、古典吉他的音色,和声等特点。

2、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特点。

3、古典吉他不同民族曲目风格的列举。

(三)分析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

1、列举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乐曲。

2、分别对乐曲改编前后的各种特点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剖析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可行性和特点。

3、依据分析探讨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规律。

拟达到的目的:通过总结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将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为古典吉他曲和创作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吉他曲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古典吉他曲目风格的发展,并通过古典吉他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下载曲目和曲谱。

2、总结归纳与同学交流,并视奏相关曲目。

3、由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并与同学讨论。

步骤:

1、收集与题目相关资料。

2、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进行论文写作的展开。

3、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研究工作进展计划:

20xx年3月收集论文资料,开始写初稿。

20xx年4月-5月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20xx年5月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20xx年6月完成论文《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的撰写。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一、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涵盖了以下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

1.拟选题目。

拟选题目,即作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拟选题目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是选定专业中的某一领域作为研究范围,而拟选题目需要对研究范围加以限定,明确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拟选题目是在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研究方向,如果在此基础上拟定论文题目的话,就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小学三年级为例”.该论文题目与研究方向相比,加入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小学三年级为例”两个限定词之后,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通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在题目中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在论文题目的选择上,“一个好的选题必须遵循两大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何谓专业标准?

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1]彭玉生提出了“好问题”的四个评判标准:“具体、集中、原创、意义。”[2]

2.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陈述的核心是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出于何种考虑选择此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研究意义可以理解为研究目的,需要说明:通过研究回答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方法展开研究,其研究对音乐实践或音乐理论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是从两个不同层面对论文选题展开陈述,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实际陈述中要求做到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语言表述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切忌语言表达的空洞、抽象。如某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位论文论题“浅析京剧类节目在央视春晚的生存现状”的选题依据陈述如下,较好地达到了上述要求。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京剧艺术号称“唐三千宋八百”.从1983年央视春节晚会首次举办以来,央视春晚逐渐发展成向全世界展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窗口。京剧在首届春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京剧在春晚节目中呈现出:时间与比例减少,剧目选择范围狭窄,演唱演员与演出方式的固定性、程式性体现不完善等发展趋向,体现了京剧在央视春晚的地位不容乐观。梅葆玖先生认为振兴京剧应在细节和实处着手。他说:“我不反对歌舞类节目多一些,以迎合80后、90后的观众。但在民族的大节日、大晚会上,就应该给国家最传统、最正规的节目一个展示的机会,哪怕在黄金时段唱10分钟也好啊”.

3.选题的研究现状。

选题的研究现状是对本论题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总结、综述,即文献综述。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找出与本论题密切关联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如论文、期刊文章、专著等进行总结、评述,其目的是让研究者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和明确本论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找出已有研究成果对当下研究的启迪和指导。

由此看来,文献综述是确保论题具有可行性和实际研究意义的前提,是论文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

要做好文献综述,不仅需要注意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更要把握其中的“综”与“述”的关系。

文献综述中的常见问题是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的记录,缺乏对资料的判断、筛选和大胆评论。需要明确的是:“综”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层次的归纳整理,“述”是对归纳整理的文献进行大胆、深入的评述。“综”是“述”的前提,“述”是在“综”基础上的提升。“述”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忌无话找话,流于形式。

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在继承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述研究者计划从哪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如何展开研究,具体步骤是什么。

当研究者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把握,并通过文献综述明确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那么,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将在论题的逻辑推理过程中清晰、具体的展现出来。

从形式上来说,开题报告中拟研究的内容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化,而论文提纲是研究内容最为直观的陈述方式。“撰写提纲是作者思路定型的过程,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是作者思路外部形态的一种体现。”[3]89通常情况下,论文提纲包含:标题与副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材料。提纲的常见形式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在开题报告的“拟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建议以详细提纲的形式进行陈述。内容详实的论文提纲有助于研究者明确思路、贯通文脉;有助于开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全面了解研究者的思路,并提出合理建议。

5.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是衡量一篇论文学术含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看,创新性的音乐论文应该是在所研究的课题范围内对某些旧观念的否定,并提出新的见解,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进展,并能把一些分散的材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用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加以论证而得出新的结论。”[3]35简单说来,创新点的陈述突出的是与前人的研究相比,研究者用什么方法,从什么切入点,或使用什么论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相对于硕士或博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对创新性的要求较低。特别是结论的创新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较难,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论据等某一个方面的创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可以实现的。

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与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者在明确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对论题的认识和把握,找到个人思路中的重点、难点,并进行详细的陈述。

6.研究进程安排。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位论文,研究进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时间上明确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促进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有足够的投入,以确保学位论文顺利完成。

7.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衡量一个论题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考查论题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的重要依据。没有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不全的开题报告犹如无源之水,既无法对论题的可行性做出推理分析,也无法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动对论题的研究。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呈现应特别注意各个学校对其格式、形式的具体要求。

二、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清楚了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之后,还需要明确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开题报告中的七项主要内容中,除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以外,其他五项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

拟选题目,也就是论题,处于内在逻辑关系的中心,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是研究者对论题的典型性、特殊性及研究目的的把握,选题的研究现状是研究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评述,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研究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是深入研究的具体呈现。在选题的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思路的对比中,才能突显和说明研究者的创新。反之,研究者只有在全面搜集资料和掌握、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研究内容中的重难点。

对开题报告各项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在开题报告的写作中建立逻辑思维,用整体的观念对待开题报告。

以上是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积累,对音乐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一点思考。当然,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建立对开题报告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的正确认识之外,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学生的写与教师的改中,伴随着整个学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展开不断修改、完善,真正实现开题报告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陈明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李虻,姚兰。音乐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索引序列
  • 京剧论文的题目
  • 关于京剧的论文题目
  • 以京剧为话题的论文题目
  • 关于京剧论文题目
  • 有关京剧的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