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北宋目录学研究论文

北宋目录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北宋目录学研究论文

1、《宋代官府的回易》,《中国史研究》1981年4期,万字。2、《揽纳试探》,《文史》第13辑,,中华书局,万字。3、《宋代的官营便钱》,《中国社会经济史》1982年1期,万字。4、《税钞、粮食钞和盐钞》,《文史》第15辑,,中华书局,万字。5、《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北京史苑》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万字。6、《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万字。7、《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万字。8、《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万字。9、《宋代的关子》,《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万字。10、《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文史》第27辑,中华书局,万字。11、《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2期,万字。12、《北宋两税税钱的折科》,《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2期,万字。13、《<宋史>标点本举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万字。14、《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万字。15、《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学术月刊》1989年6期,万字。16、《南宋江北铁钱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89年2期,万字。17、《叶适管理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9年4期,1万字。18、《宋朝礼与佛教》,《学术月刊》1990年5期,万字。19、《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辑中华书局,4万字。20、《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万字。21、《宋朝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万字。22、《宋代僧道官制度考》,《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万字。23、《宋朝文官俸禄与差谴》,《中日宋史研究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万字。24、《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3期,万字。25、《宋朝礼与道教》,《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1万字。26、《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万字。27、《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万字。28、《宋代的功德寺浅论》,《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1万字。29、《宋代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1992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万字。30、《南宋对会子的两次大规模称提》,《中国钱币》1993年1期,1万字。31、《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万字。32、《儒家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第4期,万字。33、《湖北会子和关外银会子》,《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万字。34、《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万字,与罗炳良同志合写。35、《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安徽钱币》1996年第2期,万字。36、《宋神宗时期铸行铜钱析论》,《北京金融》1996年第8期,万字。37、《宋金绍兴和议前南宋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岳飞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万字。38、《读<通考钱币考>》,《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版,1万字。39、《陕西铸钱监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1万字。40、《关于宋代纸币管理与形制的几个问题》,《北京钱币十年》,北京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万字。41、《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万字。42、《〈大冶赋〉注释商榷》,《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万字。43、《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万字。44、《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万字。45、《南宋楮币诗十首释读》,《炎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000年9月,万字。46、《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10月出版。47、《宋史人名补校》,《文献》2000年第4期(另分部分于《文史》作补白)。48、《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49、《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2年5月版,万字。50、《读〈唐宋金银之研究谣代金银之用途〉札记》,《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版,万字。51、《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 6期,1万字。52、《宋代对铸钱业影响最大的几个铜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1万字。53、《宋代女性享受奉禄考》,《文史》总64辑,2003年第3辑,1万字。54、《南宋都城的花卉基地——马塍》,(韩)《宋辽金元史研究会第8辑别册》2003年12月。55、《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转载。56、《宋代头子、宣头考略》,《文献》2004年第1期。57、《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58、《南宋晚期物价考论》,《文史》2004年第一辑《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4期转载。59、《宋粮料院考》,《文史》2005年第一辑,2万字。60、《宋王朝与物价管理》,载《政府与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约17万字,与王茂华合作。61、《墨与宋代社会生活》,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约万字,与胡玉合作。62、《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载《文献》2005年第4期,约万字,《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6年第1期转载。63、《宋朝卖官鬻爵考》,载《文史》2006年第4辑,约2、4万字。64、《宋太宗与佛教》,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约1、2万字,与彭琦合作。65、《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收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约1、2万字,与郭兰合作。66、《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史泠歌合作。67、《宋代僧人受戒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68、《宋代的象棋》,《寻根》2007年第6期,与籍勇合作。69、《“八贤王”本事》,《国学》2007年第9期,与马元元合作。70、《北宋的年号寺观》,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马元元合作。71、《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与王德领合作。72、《宋代保州宗室》,收入王少堂等主编《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出版。73、《北宋中期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与郑丽萍合作。74、《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75、《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马元元合作。76、《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国学》2009年第3期。77、《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简评<南宋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学(前言和经部)思维导图 不确定uncertain制作目录学·前言 一. 什么叫目录?(目录的含义) (一)目录(现代含义):书开头列出的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 (二) 目录(传统含义):指书名、篇章名和其内容提要。 1.目: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2.录: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二.讲哪种目录学?(目录学的含义) (一)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目录学” 1. 图书馆 学系讲授的“目录学”。将如何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的学问。 2.我国 目录学史 的“目录学”。从最早的刘歆的《七略》讲起,把历朝公私书目的编制及其优缺点等详详细细地写出来。 3.讲古人的著作(通称为古籍或古书)流传至今有多少明目品种,也就是如上所说把古籍的“目”告诉大家。同时,还告诉大家这些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当时写了想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还要把此书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有“目”还得有“录”。这种“目录学”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学问。 三.这种目录学的作用?(目录学的作用)   科研和实践需要古代文史者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对古代的、已成历史陈迹的你就无法参加,也无法找那时的当事人做调查研究,那就只好利用或借重古人留下的以古籍为主体的种种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整理,达到弄清楚古代文史的目的。这就是探讨古代文史者的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很明显,这种科研或实践的首要之点就在于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一. 哪些算是古籍? (一)古籍的 含义: 专指我国古代的用文字书写的,且要编成卷册,供人阅读、查看以及作其他用途的书。 (二) 古籍产生的上限和下限。 1. 上限:“书”的正式出现在春秋时候。 2. 下限:大体可划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1912年以后问世的以传统形式撰集且和以前古籍性质相近的,也可划归古籍领域。给古籍作校勘、注释、辑佚等整理的,仍不失其为古籍。 二. 怎样给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三. 怎样给古籍作介绍 “目录学”不仅要讲古籍的“目”,还要介绍古籍的内容,即给古籍作“录”,具体点就是讲此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写了想起什么作用,今天应如何加以利用。 目录学·经部 一.怎样讲经部 (一)传统的四部法:按易、书、诗、礼等来分经部的经学书的。缺点在于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经学趋向,势必在“易”类讲完经学趋向之后,在“书”类还要按照经学趋向再讲一遍“书”类,故而出现大量重复劳动。 (二)讲经部的办法:先讲经学的产生,再按其发展演变划分几个阶段,在讲了该阶段的经学趋向后再讲各经经注和有关著作。小学类则仍四部分类之旧放在经部最后来讲。 二.主要参考书。 吕诚之(思勉)的《经子解题》、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皮锡瑞《经学历史》。 一.儒家和经的起源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 1.西周和春秋是封建领主制社会,战国是封建地主制社会。底层人从农奴变成需要交税的人,自由了一点。社会进步,思想意识领域也产生变化。(为什么由封建领主制社会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社会就进步了?作者这一点没有详细点明。) (二)儒家的产生:把知识从领主制时的惯于装神弄鬼的“祝史”们手中解放出来,于是出现了“有教无类”、广收弟子以传播学识的孔子,产生了“儒家”学派。 (三)经的起源: 1.人们在春秋的时候将孔子的教材认为是“书”,到了战国,儒家后学们才称之为“经”。 2.“经”的本义,只是指文笔简练的东西。儒家、道家、墨家都有经。 3.儒家学说自西汉起被定为官学,进而儒家的“经”随之神秘起来,成为一切人生道德、统治法则的源泉。 二.孔子和六经 (一)大概到战国以至西汉初年,才流行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 (二)《庄子》、《史记》中对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不可信,较可信的为论语。 (三)所以现在只能说:孔子是用原有的《诗》《书》作为教材来教弟子,原有的礼和乐也用来教学,但乐只有乐谱,礼也只是节目单之类,不能说就是后来相传的《仪礼》,这些在后面还要谈到。至于《易》和《春秋》,是孔门后学认作儒学经典的,和孔子本人不能说有什么关系。 至于《易》,有一条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三.传和记 (一)传的含义:解释经的,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大体产生较早,已久著于竹帛。 (二)说的含义:解释经的,大体产生较晚,还由口耳相传以后才著于竹帛的叫做“说”。 (三)记的含义:“记”本来是指史籍,指典礼的记述,是“经”以外的古书。在汉代,人们也把它作为古书的通称。 (四)特别之处: 1.因为“传”是随着“经”流传的,所以在汉代往往把某个“经”的“传”也叫成这个“经”。 2.有些儒家的书,因为不被认为是孔子用来教学的“经”,如《论语》《孝经》,汉人也称之为“传”。 四.诗 (一)《诗》中的诗如何编成的? 1.统治者撰写的在宗庙里演奏的诗+社会上流行之后被统治者采集的诗(宴会赋诗中的诗)。 2.这些诗不可能是农奴创作的,而是由统治者以及其下层人士撰写的。 (二)《诗》编定的时间? 1.很可能在孔子以前已经编定。《史记》中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的话靠不住。 (三)风雅颂的含义? 1.同顾颉刚认为和乐器与音调之不同有关。 2.《毛诗序》中的解释是汉儒后起之说而非《风》《雅》《颂》的本义。 五.书 (一)《今文尚书》 1.相传是西汉文帝时秦博土伏生献上的。 2.共二十八篇。 (1)“虞书”:《尧典》(包括今本《舜典》在内,但无《舜典》篇首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今本《益稷》在内);“夏书”:《禹贡》《甘誓》; (2)“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3)“周书”:《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今本《康王之诰》)《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1. 史料价值:同顾颉刚。 第一组(十三篇):《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一组,在思想上、文字上,都可信为真。 第二组(十二篇):《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无逸》《君奭》《立政》《顾命》。这一组,有的是文体平顺、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观念很重,不似那时的思想。这或者是后世的伪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记,或者是真古文经过翻译,均说不定,不过决不是东周间的作品。 第三组(三篇):《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那时拟《书》的很多,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 (二)今本《尚书》=《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和宋蔡沈《书集传》所用的《尚书》。 1.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也作梅颐)献上的,附有孔安国注,即所谓孔安国传的本子。 2.共五十八篇。比起《今文尚书》增加了二十五篇。 3.增加的二十五篇和孔安国传都是伪造的。《伪古文尚书》《伪孔传》。 (三)《今文尚书》第一手史料,有用,《伪古文尚书》绝对不能用,不过注解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附逸周书 (一)也叫《周书》,原有七十篇,佚失十篇。 (二)并非孔子删《书》之余。 (三)多有用资料,要善于择取。 七.仪礼 (一)《周礼》(古文)>《礼记》(今文)>《仪礼》(今文) (二)西汉时《五经》中的《礼》指的是高堂生所传的《仪礼》。 (三)共十七篇,戴德、戴圣、刘向《别录》的编次都不一样,今本从《别录》,但戴德的实较合理。 (四)应是战国时人整理出来的礼的节目单。 (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民俗有用。 八.礼记 (一)《礼记》是把若干有关礼的“传”和“记”汇集成书,所以书名也只叫《礼记》。 (二)两个传本: 1.《大戴礼记》:八十五篇 2.《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是马融、卢植核定的(童书业)。此本通行。《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 (三)《礼记》读起来比称为“经”的《仪礼》更有意义,所以后来就升格为“经”,而且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今天用来了解先秦的社会习俗也极有用处。 九.附大戴礼记 (一)共八十五篇,传世有四十篇,即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篇和第四十六至第八十一篇。 (二)《大戴礼记》中关于“曾子”的作品当是《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的残余。 (三)《五帝德》,是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蓝本。 十.周礼 (一)记述官制的书,共有六篇六大系统,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缺失,是用《考工记》补的。在每个系统下面分设若干官员,并分别记述他们的职责。 (二)编制时间的不同观点: 1. 古文家:西周初年周公编制的 2. 王莽和刘歆伪造的,钱穆否定。 3. 钱穆、郭沫若:战国时候的作品 (一)为什么战国时代会产生具有全国规模的著作?如《周礼》、《禹贡》、《山海经》。 我认为这是由于到战国时人们已普遍产生统一中国的要求,于是为统后作各种安排的著作就应运而生。《周礼》是讲统一后的官职,《禹贡》是讲统一后的疆界物产,就连《山海经》也是讲统一后的祭祀安排。 十一. 附乐 (一)虽然战国末年如《庄子·天运》有所谓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说,其实并无什么《乐经》。 (二)《乐记》二十三篇可能是讲乐的理论,和保存在《礼记》中的《乐记》是一回事。 (三)《诗经》时提到过的《雅琴赵氏》《雅琴师氏》《雅琴龙氏》,则应是乐谱。 十二.易 (一)殷周的迷信活动具有不同方法 1.殷商:用龟卜,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烧灼了来预测吉凶。 2.周:周人则用筮占,用一种蓍草来预测吉凶。 (二)《易传》,合称为“十翼” (三)四圣之《易》是假的。 据顾颉刚师《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收入《古史辨》第三册)考证,“《易经》(即卦爻辞)的著作时代在西周”,“《易传》的著作时代至早不得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 (四)参考书:《占卜的源流》容肇祖 十三.春秋经 (一)孔子和《春秋经》无关。 (二)《春秋经》是由《鲁春秋》删削修订成书的,但作此工作的不是孔子,大概还是出之战国时孔门后学之手吧。 (三)参考书: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十四.左传 (二)《左传》(古文)>《公羊传》(今文)>《谷梁传》(今文) 十五.公羊传 (一)《公羊传》就是给《春秋经》作政治理论解说的传。其中引用了许多先师的解说。 (二)问题:为什么称《公羊传》呢?如果最后由这位姓公羊的学者论定,怎么能自称“子公羊子”呢?这个疑问至今还无从解答。 (三)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好资料。如果研究春秋史,可以补充《左传》的地方很少。 十六.谷梁传 (一)价值最少。 (二)顾颉刚、钱玄同:可能是“公羊”之音幻化出来的。 十七.论语 (一)何晏作《集解》,被《十三经注疏》采。 1.钱玄同:最初是曾子门人弟子所述孔子之言行。 2.康有为:“曾子垂教于鲁,其传当以鲁为宗。” 3.崔述:《论语馀说》及近人的考证,《论语》二十篇中前十篇比较可靠,记孔子的话都称“子曰”,后十篇则多称“孔子曰”,可靠程度就差些。 4.传统:孔子弟子所作。 十八.孝经 (一)创作时间: 1.黄永年:是儒家《六经》之类的说法流行后撰写的(黄永年) 2.吕诚之:根据《吕氏春秋》曾引用此书,认为它还是古籍。 3.有的学者则认为它作于西汉时。 十九.尔雅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解《尔雅》时指出:“今此书训诂,几全同《毛传》,释乐同《周官·大司乐》,九州异《禹贡》而同《周官》则古学既出后之物。” 二十.孟子 (一)共七篇 (二)北宋时期上升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其收进《四书》。 (三)要弄懂中国的传统思想,《孟子》一书不可不读。 本篇内容是《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前言和目录·经部的第一节概说和第二节 经的起源和内容性质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经部的第三节经今古文学、第四节义疏之学、第五节宋元经学、第六节清人经学和第六节小学。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宋代诗词研究论文目录

宋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读《宋词》 思念疯长的杨柳岸边,暮色蔼蔼的烟波中,晓风残月浅斟的醉意里,柳永乘一叶扁舟自烟水迷离中驶来,浅诉着万种风情。执手相凝的泪眼,满心渴望的相逢,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传颂千古的爱情盟誓。 盛满苦楚的黄滕酒,泪眼浸湿的鲛绡,一阕《钗头凤》暴露了全部的心思。“瞒、瞒、瞒”,却再也瞒不住,泪眼涟涟的眸子,错综交织的心绪,早已化作沈园墙上的墨迹,凝固成永远抹不去的印痕。 听那龙吟般的剑鸣声,不能横戈跃马,只能深夜里醉意中挑灯看剑。任那剑气再利,亦无法疆场饮血,可怜一位原拥万军的将军,只能鬓如白霜之际在梦里“沙场点秋兵”。 那欲乘风归去的明月间,纵是琼楼玉宇灿然,怎比得上月下跳舞,清影随人的人间生活,只是舞动长袖的潇洒比不过被离愁别绪束缚的落寞。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缓缓合上书卷,脑海依然被宋词里的风景充满。这自词人们指尖流出的光影流往了天幕,化作了烁烁的星,不知疲倦地照耀着大地万载千年。 ——山东省沾化县二中 于佳婧 小编点评1:四段文字串联四段经典,最后点睛,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强。 小编点评2:品味唐诗宋词,探寻作者内心,可以陶冶情操啊! 累死人了!不过很高兴帮助了你!我是“儿文”粉丝!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诗这种空前绝后的景象呢?首先,是唐代以诗取士的政策。唐承隋制,实行的是科举制。这为人才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其中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官僚,即使官位再高,如不中进士,终身为憾。而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为了能中进士,举子们无不在诗歌上狠下功夫。这样,就势必在客观上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与提高。由于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诗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皇帝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皇帝们的鼓励带动下,全社会各阶层都参与了诗歌创作,形成了谈诗、写诗的广泛风气,这也造成了庞大的诗人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以能诗为荣,以不能诗为耻。以至出现了妓女以能背诵诗来提高身价的现象。种种重视诗歌创作的现象,应该说都是与以诗取士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其次,诗歌发展到了唐代,也到了应该开花结果的时期了。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成长过程,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验,诗人们对诗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魏晋以来,随着诗歌的反复繁荣,在理论上对声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各种诗歌艺术经验。特别是南朝“永明体”的出现,为诗歌走向格律化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正是由于唐代诗人们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诗歌遗产,加以创造,终于酿成了诗歌的空前繁荣。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唐人,终于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他们的世界也更为精彩。再次,我们也应看到唐代强盛的国力对诗歌繁荣的作用。唐代的国力之盛,当时世界无出其右。这不仅为唐人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初盛唐时期的那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豪迈之作,正是人们对国家和个人自信心的反映。唐诗的那种旷古少有的豪情逸兴也是强盛国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能重复唐代,当然就不可能再现唐诗那样的辉煌。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审视唐诗的发展时,总不忘对唐诗的发展进行分期,所以就有了三唐、四唐之类的说法。自从明人提出了四唐说之后,人们普遍承认了这种说法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四唐说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确实勾勒了唐诗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这是唐代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盛唐诗人将初唐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改革成果合二为一,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于是诗歌创作大放异彩,涌现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他们不论是写作田园山水,还是描写边塞生活,抑或是表现社会人生,无不穷形尽相,极尽能事,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以不同的声音合唱出令后世神往的“盛唐之容”—— 一种富有理想、昂扬向上、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范。这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由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个历史的伟大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期,这也是唐诗精彩纷呈的时期。“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而衰,国力衰微了,但诗歌并没有衰落。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色,与盛唐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唐诗歌的成就甚至要超过盛唐。这一时期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派别林立,诗人的个人风格极为突出。从开始时的“大历十才子”,到后来的韩孟诗派,无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晚唐,即唐文宗至唐亡,这是唐诗的夕阳期。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正是这一时期诗歌的写照。这个时期没有了理想,只有悲哀,感伤与华艳,构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特色。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也只是天鹅的绝唱。

你可以参考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对你来说,它应该是有价值的。

研究北宋社会的论文

1,我眼中的宋朝 摘 要 宋朝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尴尬的时代,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它有着强大的军队,优良的装备,杰出的将领,但是却很少打胜仗;在这个时代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有着比较开明廉洁的政治。然而,直到忽必烈破宋都临安,宋朝亡国,总打败仗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虽然有比较开明廉洁的政治,却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关键词 宋朝;军事;积弱;经济文化;繁荣。 前 言如果我可以穿越,我想我最有可能会选择宋朝,也许你会奇怪:“宋朝!为什么会是宋朝?那是一个总打败仗,软弱无能的朝代。”不错,与汉唐雄风相比,宋朝确实显得太过柔弱无力,连皇帝都被人给掳走了,可以说在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是最贫最弱的一个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但是强大不代表幸福,在我看来,宋朝是封建社会中幸福感最强的一个朝代。一、“崖山之后无中国”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所以在军事上一直呈现的是积弱状态。公元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临安,宋朝亡国。但是宋室和广大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文天祥在陆地组织军民反抗元军侵犯,陆秀夫等人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组成行朝。公元1279年,宋军和元军在崖山爆发决战,宋军大败,宋末帝和爱国军民纷纷投海自尽,宋朝彻底灭亡。有人认为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二、“夜市”与“交子”在中国历史上,实施禁夜令最坚决的莫过于唐朝,取消禁夜令最彻底的莫过于宋朝。在唐朝首都长安,每晚“执金吾”以鼓声周知百姓,便代表“禁夜”即将开始;次日晨,钟楼响钟,代表禁夜结束。只有正月十五及前后一天除外,试想,一年中只有3天不“禁夜”,其余362天的夜间,民众不得在所居住的坊里以外从事任何活动,在我们现代人的看来,这简直就是被囚禁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和杭州,则是真正的不夜之城,政府对集市贸易的控制也完全地开放了,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开店经商。由于坊市合一,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人来客往,买卖兴旺。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彩都丽,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衢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荣发达景象。两相比较,宋朝经济之繁荣,物资之丰富,商业之发达,远超唐朝。禁夜和不禁夜带来了天壤之别——后者可说是开启了全日制的中国。一个实施禁夜令的朝代,就等于给精神带上了枷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宋朝对商人很宽松。在汉朝的时候,商人要穿特别颜色的衣服,不能坐有盖子的马车;到了唐朝,《唐律》仍然规定“工商杂类不预士伍”“禁工商不得乘马”,而且商品交易只准在政府规定的“官市”中进行;到了宋朝,这些规定都不见了,商人子弟可以考科举当官,文人们都不太在意自己的商人家庭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也为了人们携带货币的方便,在北宋四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要比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纸币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也可以看得出宋朝的繁华。三、文人的天堂生活在宋朝的人也许会和我们一样感慨:“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宋朝可以说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了,上至皇帝,下至贫民,对读书人都很尊重,皇帝一般不会杀大臣,看着讨厌就流放,说不定那一天想起你来再把你召回来,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无疑是有了一块免死金牌。文人和文人之间的争斗,大多也只是限于口头上,王安石搞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在大殿上跟他吵。之后司马光被贬到洛阳,埋头编《资治通鉴》,编累了,就写一封公开信骂骂王安石。王安石看到了,也写公开信回骂。四、文化娱乐 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宋朝的诗歌水平虽然不如唐之盛,但是恐怕也后无来者了,而宋词的辉煌却是空前绝后的,出现了大批的词作家,文学家,书画家,真可谓是群星闪耀,例如辛弃的《青玉案》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年来疾脍炙人口,再看词中所写,如果不是文化习俗已经深入人心,谁能使成千上万的人投入灯的海洋!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物质条件和聚居格局,也就不可能有这么热闹的灯节;从体育上说,那也是很强,从《水浒传》中可以看出,“足球”在宋朝非常流行,并且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五、飞速发展的科技 中国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是在宋朝发明的,分别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另外瓷器、纺织业、数学、天文学、冶炼和造船技术,以及火兵器的运用等许多技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六、总结程颐说: “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无内乱”;二是“四圣百年”——开国之后的4位皇帝都比较开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兵不血刃,没有惊扰民间;四是“百年未尝诛杀大臣”——100多年里没有诛杀过一位大臣;五是“至诚以待夷狄”——对周边蛮族采取怀柔政策。不得不说,宋朝时一个特别的时代,它没有汉朝的内乱;比唐朝更加繁华舒适;跟明清比,更开放平和;总之,在宋朝可以生活的非常从容安适,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不是更加重要吗?2我眼中的大宋王朝历史中,经过时代变迁,世事沧桑,渐渐由分裂至统一,统一至分裂,这就是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意。从公元前的夏,商,周朝至繁华一世的唐,宋,元朝,经历过风风雨雨,才能明白人生之悟。而宋朝,就是历史中的一个岔路口,从它开始,历史在这儿直线向下。宋朝又分为北宋与南宋,建立起宋朝的是赵匡胤,这位三十三岁就当上皇帝的男人确实有勇有谋,但是我并不是十分喜爱他,从“杯酒释兵权”这件事中,我看到了一代帝王的猜忌心,因为他的猜忌心,使历代宋朝的君王都不会相信别人,从而在军事方面,连连败退。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我看透了他的势利,是的,就是因为刚登基的柴宗训只不过八岁,所以赵匡胤才敢反叛。但是,我又看到了他的明智,他非常清楚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国家利益,他自立为王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百姓。但他太善良,善良到过于仁慈,他所在的时期,幸福而又不幸。 讲到赵匡胤,不得不提起他的左臂右膀,赵普。后世说起赵普,首先想到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赵普只看过半部论语,就帮助赵匡胤统一南方。 自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皇帝不是懦弱的。赵光义的继位,是有违“嫡长子继承位”的,同时,还有着“金匮之谜”,关于他有没有弑兄,历史上的争议是很大的,而我认为,他是有弑兄的,按宫廷礼仪,赵光义不可在宫中过夜,宫女太监不应离开皇帝,还有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不免让人怀疑。 赵光义在前前后后几百年的宋朝中,已经算是有野心的了,尽管他并没有攻下北方,但也是收复了些许失地。北宋的宋徽宗,就我个人而言赵佶我是很欣赏的一位。虽然从历史上的政治成就来讲是一塌糊涂,但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地位,后人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他还独创了一种字体——瘦金体。 瘦金体瘦硬却不失丰润,挺劲犀利,秀丽飘逸,独步天下。被誉为“瘦硬通神,有如切玉”。另外,他在楷书,草书上也算是大宗师的水平,而他的绘画之作,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有传世之作。拥有艺术天赋是他的幸福,可用艺术家的浪漫去治理国家时,是大宋王朝和他个人的不幸,也是百姓的不幸。其实当时章惇说的:“端王轻佻,不适合为君主!”赵佶的确把这“轻佻”二字演绎得明明白白。后期,赵佶专注于找奇石,找异兽,找美女,书写画画,更如秦始皇一般,迷上了道教,仙俗两不误,又命人修建阳华宫,供他玩乐。而与此同时,中国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而赵佶时期的大臣们,蔡京,童贯不必说,李邦彦也不必说,那时的大臣们,都是能投赵佶所好,陪他玩耍之人。而李邦彦更被人称为“浪子宰相”。 这些人陪艺术家赵佶游玩有余,帮皇帝徽宗治国无方。 这就是宋徽宗赵佶最大的轻佻,人事上的腐败,任用干部上的腐败才是最大的腐败!北方女真人的迅速崛起,史称金国,俘虏了辽国皇帝,而这时赵佶才感到不妙,以“烧香”之名逃跑,把这烂摊子,丢给他儿子赵桓。赵桓本也想跑,被众人一劝,决定坚守京城,但是,赵桓最后却以宣和结束战争。公元1127年,金兵占领了京城,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祸”。而在“靖康之祸”议和中,完颜宗狮子大开口,提出“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以亲王,宰相做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在现在人看来,这些条件可以说是比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还为苛刻屈辱,可是赵桓竟然答应了!走在黄尘飞扬的古道上,或许谁都没有想过,北宋,实亡于宣和。历史不会停下脚步,北宋结束,南宋开始。结局并不仅仅是结局,有时往前一步,结局,也意味着开始。南宋,又是一番景象。在南宋中,出现了许多神勇的武将,我想岳飞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 岳飞不仅是勇夫,还很有计谋,他的名句“阵而后站,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被后世奉为兵家名句。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在南宋实为一支强劲的队伍,在收复许多地区后,常提出北伐的意见,赵构却总不同意,认为必输无疑,打了许多胜仗后,赵构却担心其岳飞功高震主。 绍兴十一年,史上最大冤案正在酝酿,就因说他在官拜节度使时,说本朝只有他和宋太祖在三十岁当上这职位,被指明有野心,又有几条莫须有的证据,于当年腊月年关,被斩首示众。过了几十年,金人还说,如果岳飞不死,或许,金国早就灭了。“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就是指岳飞的部队。 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以及对那个时代的失望。赵昺,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宋幼帝,宋末帝或宋广王。公元1279年,首都被蒙古统领成吉思汗攻下,和大臣一起投江,殉国,时年十一。从北宋的贪污,懦弱,听信谗言,到南宋的胆怯,无能,盲目,谁有错?只不过奸臣的利益熏心,皇帝的单方面思考,从赵匡胤的统一兵权,到最后年仅十一岁却殉国的小皇帝,谁对谁错?历史没有正确答案,它就像一个迷宫,越走进去或许你会发现,你绕的越深,已沉陷其中。 结局早已注定,当道只是寻常。

众的生活水平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直接反映。现有的反映宋代民众生活水平的论著多是写意式的,而且多是用阶级对立的方式进行阐述的;其把地主(传统观念下的剥削者)等同于统治者,把农民(传统观念下的小农即被剥削者)等同于被统治者;而且固有的逻辑是统治者高高在上,生活纸醉金迷、奢侈无度,被统治者特别是下层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介于奢侈层和裹腹层之间的那最大多数人的群体却很少有人问津;而且这样的极端分层根本看不出历朝历代的比较特点。不管是先秦还是秦以后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永远就是这样相似的极端模式,而且隐含着一种抑富扬贫的思想,似乎富裕都是靠剥夺取得的,而贫穷却都是被剥夺而招致;对人自身的才智优劣却不闻不问。其实对贫富而言,其制约因素都应包含社会制度和人自身才智因素两方面,只是不同制度每个人的致富的机会不同而已。尽管如此,人的致富机会和才智还是成正比的。只不过越是不合理的社会,这种比例系数越小罢了。鉴于此,笔者想通过考察宋代各时期的物价、官俸、军饷、劳务报酬以及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当时的生活。所谓的“生动”是指:通过笔者的研究成果能让读者对宋代的生活水平同现代相较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比如说宋代某一阶段的一贯钱在现代人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概念?某个阶段所谓的富是个怎样的现代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血肉丰满的社会生活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写作思路:可以从宋朝的历史名人进行阐述,比如欧阳修在滁州建亭台赏花月,饮清酒成文章,与百姓游玩同乐,贬职之愁苦寄情于山水。欧阳文忠清新靓丽的文风,将宋人的恬淡雅致推向了高潮。

正文:

历史是有趣、精彩的,今天终于将一本青少年版的历史书看完。对于历史上的各大朝代,我喜欢的不是汉武,也不是盛唐,而是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朝,虽然它命运多舛、外患不断,也改变不了我对宋朝的喜爱。

如果可以穿越,我会选择宋朝,我一定会和精忠报国的岳飞驰骋沙场,我会和杨家将一起除害立功。战场上,沙尘四起,只见风沙中一阵马蹄声,武将岳飞头戴官帽,手拉马的缰绳,见到敌人眉头一皱,怒发冲冠,扬鞭撤马,奔腾而去,他的背影散发出英姿飒爽、英勇无敌的风度。

杨家将正手拿弯弓齐射箭,只听嗖嗖嗖的箭声,目标砰然倒地。将士们个个英勇十足,一股英雄豪杰的风范。

今天是八月十五,只见苏轼一袭青衣站在小溪边,轻轻摇着羽扇,拿着酒杯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只见苏轼仰天长笑,山似乎抖了三抖,地似乎震了三震,天空中玉佩似的明月悬挂在天空中,偶尔有几朵云飘过;辛弃疾闲庭信步,走到小溪边,发现一户人家,心中顿时燃起一丛幸福的烈火,不禁吟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陶醉在这优美而又富有含义的诗句中。

宋朝虽有文臣武将,但奸臣和小人真是数不胜数,那潘仁美在皇帝面前说道:“皇上,这杨家将的权力太大了,还是收了他的兵权吧,否则…”,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说着杨家将的坏话,终于,昏君宋太宗禁不住谗言,下令没收杨家将兵权。

后来潘仁美又多次将杨家将置于死地,就这样,英勇肖战的杨家将全部惨死在潘仁美的手中。看到这儿,我不禁内心悲愤,也有疑问:为什么官员们不能好好相处,一同处理国家大事呢,权力大就有就那么好吗?我不禁为杨家将感到痛心!

宋朝不但是文人的天堂,还是改变世界朝代,古代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是在宋朝发明的,分别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另外瓷器、天文学、冶炼,以及造船等许多技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

宋人的雅致,是从骨子里透出的清水芙蓉般的恬静,它来自于生活的变迁。当文章大家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宋人身上的安然便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滁州建亭台赏花月,饮清酒成文章,与百姓游玩同乐,贬职之愁苦寄情于山水。欧阳文忠清新靓丽的文风,将宋人的恬淡雅致推向了高潮。

宋人的气度,是从暴风雨中获得的尊严,它源自于生活的蜕变。一场重大的波折,会使一个人更加坚韧。“乌台诗案”过后,苏轼来到黄州。在刚到这里时,他的内心波动未平,认为自己踽踽独行,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失意之句。而两年后,我们看到了他凤凰般的涅槃。当他迎着风雨,高声宣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人内心的升华,足以战胜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宋人的复杂,是从抗金无门闲居山野中感慨的无奈。他曾经披挂上阵,以一敌百,壮岁旌旗拥万夫。中年只好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辛弃疾,一个只能在醉里看剑、在梦里回营的将士。当他投宿在路畔陌生人家,度过彻夜无眠的一晚时,回忆的水闸缓缓打开,他看看镜中自己花白的头发,摇头道:“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他老了,但他从不服老,他的心还是属于战场。

曾经的满庭繁华都已灰飞烟灭,而宋人的感慨却如同沙滩上的贝壳,依旧不变往昔的风采。我们因为热爱文字,所以品读宋词;因为品读宋词,所以追寻宋人;因为追寻宋人,所以喜欢倾听他们关于生命的言语。

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还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0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宋朝社会发展高度如何?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这是两个关乎正确认识宋朝历史、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关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首先,来看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n况及其高度。宋朝在疆域、国力、开放性等方面是比不上汉、唐的。但是,宋朝社会在唐朝社会的基础上有明显发展,处于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而且从总体而言,其发展程度高于唐朝。概而言之:社会生产方面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有提高,小麦、棉花的种植面普遍推广,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大多比唐代进步。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坊制0的突破,集镇兴起,城市发展,产生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0(比欧洲第一张纸币早六百多年)。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比唐代有明显发展。科学技术方面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天文钟和世界著名的石刻天文图、地理图。数学家贾宪的/增乘开方法0、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整数论中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欧洲同类算法分别早八百年和五百年。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5洗冤录6。针炙有了很大发展。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6所收药物比5唐本草6新增四百七十六种。建筑学、地学等也都达到新的水平。精神文化方面 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0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制度文化方面 /以唐为鉴0,较唐完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官员的铨选、管理和监察制度,防止武将、文臣、后妃、外戚、宗室、宦官擅权专政和在政治上对儒士较为宽舒等。可以看出,在汉、唐的基础上,宋朝社会无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是空前的、跻于当时世界前茅的。可以说,宋朝社会发展的高度总体上超过了唐朝社会。邓广铭先生曾指出:/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0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0其次,再看宋朝的社会变革。通观历史,宋朝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社会各方面多有变化。比如:经济方面 均田制彻底瓦解,租佃制普遍发展。租庸调制度废除,继/两税法0发展而完善为/二税0。一些城镇的功能由军事要邑发展为工商业城邑。由于商品经济的相对发展,宋朝时期出现了纸币/交子0,又有/会子0、/关子0等,对后世的币制影响很大。一些方面或地区已具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方面 统治基础由士族地主为主变化为以大官僚、大地主为主。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因租佃制的发展而相对松弛。政治制度方面 由皇帝、士族地主政治体制,变化为皇帝、官僚、地主政治体制。宰相事权的分化和削弱。由府兵制变化为募兵制。地方行政区划沿唐/道0而设/路0,并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羁縻政策有所发展。农民起义方面 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0主张;南宋初年的钟相、杨幺起义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0要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思想文化方面 古文运动的完成,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宋词的兴起,方志学的形成,金石学的兴起,话本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等等,都是封建社会中划时代的变革和转折。

北宋寒食诗的研究论文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寓意着尊重敬重长辈、缅怀祖先的节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这首诗的背景就是在寒食节期间。寒食节与白居易的诗意联系在一起,意在表达人们对亲友故去的怀念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生短暂的观念,寓意着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珍惜时间,感恩所拥有的美好。中心思想是表达出对逝去的时光和亲人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时间和人际关系,抓住当下,更好地生活。诗中所描述的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匆匆的深刻理解。而在节日里,人们则会以吃冷食、踏青赏花等方式缅怀先人、感恩祖先。寒食节不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一种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敬意的文化方式。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负有盛名的一代文豪、艺林泰斗星。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而且是一位冠盖千载的书法艺术大师。著名的《黄州寒食帖》即是苏书艺术中的灿灿精品。n,m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z#x(aV 苏轼一生极崇书法艺术,他“幼儿好书,老而不倦。”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其若书与画。”苏轼的书法作品主要有: 《黄州寒食帖》、《祭黄几道文》、《丰乐亭记》,《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宸奎间碑》、《念妇娇.赤壁怀古帖》,《前赤壁赋帖》、《醉翁亭记 碑》、《罗池庙碑》,《杜甫桤木诗卷帖》等等。《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眨谪黄州时作的,时年四十八岁。!DZMy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l$,c> 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劫苏轼。于是,兴起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由此,苏轼被贬为黄州田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6/b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HfP3 寒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允许冷食,故名寒食。这种风俗传说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是力纪念战国时介子推而设。vRH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M 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欲说难辩,欲罢不忍.满腹雄才大略顷刻付之流水,朝夕幻想的治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瞬间成为泡影。沉重的政治打击几欲使他一蹶不拒,他时而精神颓丧,情绪低落,闭门谢客,饮酒浇愁;又时而逃避现实,归诚佛僧,复梦复醒。苏轼不仅精神骤然衰萎,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生活极为困苦。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学识渊深的名流才子竞为世难容到如此田地,怎能不令苏拭悲从中来,遣之毫端呢?《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两首五言古许。读之,苏轼那孤独惨淡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境详如彩绘:“d5h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pL 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R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u/>/j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2zHuw]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aY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eEX#6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uxt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6'bP/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rNThf$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0z-#;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q9m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k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85Hro>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x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Mi|-j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QJ= ©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hm_+#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 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于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祈念一切烦恼忧伤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烟云。他既用释道相通的教义试图自我解脱,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对当时朝廷的腐败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答案补充 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

导语: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比端午节早200年左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寒食节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缘起:寒食文化发轫于介休吗?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晋文公求之不出,无奈之中三面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赵衰、狐偃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终于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介子推被焚的那天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的记载可见于《后汉书·周举传》、魏武帝(曹操)《明罚令》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中。更早一些的记载则见于两千多年前经学家桓谭的《新论》,该书中讲太原郡风俗,不仅提到了“隆冬不火食五日”,还提到这是“为介之推,故也”。

如今清明节俗中的扫墓、插柳、踏青、含泪祭奠亲人等等都源于古代寒食节日活动的内容。寒食节是古代专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节日内容开始只是要求大家禁火吃冷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被确定在寒冷的冬季,禁火冷食时间又相当长(有“一月寒食”及“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等记载),结果出现了“老弱不堪”(《魏武帝禁火令》语)、“残损民命”(《后汉书·周举传》语)的严重后果。为革除此俗,官府在这一时期曾实行过多次禁断措施。为适应生存,寒食节在南北朝时期逐渐避开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固定在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这个时间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曰:“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

寒食节尽管选择了在清明节令期间,但直到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无论从内容上或是时间上都有着明显的划界与区别。这一划界与区别主要表现在寒食节要禁火,清明节则要改火;寒食节为冷灶熄烟,清明节这天则重燃新火。这一现象,古代文人和诗人多有表叙。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关注着一年一度的清明改火,曾写出:“一别都门三改火”,“三见清明改新火”及“且将新火试新茶”,“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贵从活火发新泉”等大量诗句。对于两个节日中的冷与热食品,诗人们则是这样描述的:南宋诗人陈允平《应天长》词曰:“又见杏浆饧饧粥,家家禁烟食”;韩淲《谒金门》词句曰:“榆火新烟还熟食”。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把清明后改为热食写作熟食。其《熟食曰示宗文宗武》诗中曰:“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我国古代先民还利用清明寒食之间的改火创造出许多奇特的名堂,如为了满足朝贵们用清明新火煮新泉新茶的风俗,民间也产生出许多奇特产品。明代的《五色线》记载:龙安(今四川)有“骑火茶”之说,该茶的奇特处就在于“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茶”。这种茶最贵的记载,《北京岁华记》中讲,清明日“新茶从马上至。至日宫价五十金,外价二三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

寒食节得益于演变到冬至后的一百五日期间,加之得益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生存环境的改善,寒食节很快成为唐代最大的民俗节日之一。寒食节日中活动内容很快又增添了斗鸡、插柳、扫墓、踏青、秋千、馈宴、赐火、品新茶、饮酴醵酒、镂鸡子、蹴球等诸多内容。其中扫墓(又曰展墓、拜扫)到唐代中期已成为皇家认可的礼节,唐明皇开元敕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经过皇家认可,寒食节扫墓当时已成为全国上下普遍看重的'礼节。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在广西柳州不能回山西老家扫墓,写信给丈人许孟容说:“近世礼重拜扫,每逢寒食,看着田野士女遍满,皂隶乞丐皆上父母丘坟,劳作病死在田间的野鬼都能享受子孙祭养。可我四年过寒食不能回乡展孝,每到此刻只有北向长号,以首顿地……”唐代对朝官有关寒食拜扫“假内往来,不限日数”及“以申情礼”的敕令很多。五代时期的几任帝王则更是每逢寒食,亲自出祭烧纸钱,名曰“破散”。唐明宗次妃王淑妃直至自己临刑,口中还念念不忘让留下幼子李从益,好让其每年寒食节提一盆麦饭洒在明宗坟前。

由于寒食节日中的活动内容增多,唐代寒食节假日也由两日增加为四日,大历年间又增加为五日。唐德宗贞元四年的寒食节帝王与近臣在麟德殿举办内鞠会,寒食节的五天假用完,击鞠活动还没有赛完,唐德宗临时赐百官假一日。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节,唐德宗干脆诏令全国:寒食节连通清明节,宜照准春节元日一样,前后各再休假三日。

按《宋史·职官志》,宋代寒食节假日亦规定为七日。因为七天假日中要过寒食与清明两个节,久而久之,从北宋开始,一些人已对寒食与清明区别与划界不那么较真了。比如经历了千余年、称谓了千余年的寒食节禁火,介休绵山这个时期的回銮寺碑文中刻写成了“每节清明,大地禁火”;经历称谓了数百年的寒食扫墓俗,南宋时的《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写成了“清明日”官员士庶出郊朝陵或省坟。这种张冠李戴现象反过来也有之:如牡丹花中有一名品叫“满园春”,开花时间因在清明节令期间,而宋代人又给取名为“一百五千叶”、“寒食牡丹”、“火前花”等。但总体来讲,寒食俗称谓在被清明节逐渐融合和替代已成为事实。了解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以下几件事例也不难看出:寒食节在唐代有皇家祭拜祖陵的习俗,之后历代皇家袭而行之。五代时期,几朝皇帝的这种“破散”活动文献中皆用“寒食祭拜”。辽代帝王致奠也用“寒食”。元、明、清时期基本上都使用了“每岁清明”;再看一看诗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题目的表述。唐诗人白居易诗作《何处难忘酒》,诗中难忘酒时刻为“寒食月明前”。明代诗人周宪王也仿照白居易诗韵和作《何处难忘酒》,可诗中把难忘酒时刻变为“清明却已过”;唐诗人张籍《北邙行》诗作中有“寒食家家送纸钱”句,明代诗人张楷也照此韵作《北邙行》诗,然对韵句却成了“愁杀清明二三月”。

再如秋千戏为古代寒食节较为普及的女子游乐项目,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是“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宋代为“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文彦博向朝廷献成都所织锦缎也是为了“宫中寒食所需”。然而到了明代,《酌中志略》中则变为“清明则秋千节也”,明诗人朱日藩诗句说的也是“水国人家种杨柳,清明士女竞秋千。”

元代以后,寒食节主要的节日内容即禁烟冷食开始逐渐淡化。寒食称谓也渐渐被清明所替代。然而,清明俗节的活动内容源于寒食节的事实并没有被人们淡忘,直至清代,一些诗人每到寒食节照例要吟诗抒怀(如康熙帝《过固关》作);寒食节扫墓的活动依然写入了帝王的重要敕令(如《清通礼·乾隆敕》等);一些明清时期撰修的地方志书(如西安、重庆、杭州及安徽等地区的府志中)记载当地清明节俗的活动时,无不说明这是“存寒食禁烟之意”;一些民俗专著甚至直言不讳告诉人们:“清明即寒食”(满族民俗家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语)。

时至今日,寒食节俗已基本上被国人遗忘,而清明节俗则依然为国人寻根祭祖,追魂思亲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俗虽然不是当年寒食节的标志节俗,但追根溯源毕竟是起自寒食,源自寒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习俗-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寒食诗词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简析]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北宋民间风水研究论文

我的回答比较多,你可以选择一下,不是全部都要啊![编辑本段]【简介】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一般称为风水术,也叫地相、堪舆之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术数。风水乃五术的一门,其基本构成源自《易经》,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其中“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中国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2005年,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成立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建<2005>77号.)徐韶杉研究员任秘书长,于2005年在南京举办中国第一个官方风水培训班。2008年8月5日,安徽呈坎村经黄山市政府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风水申遗的村落。 [编辑本段]【风水道具】 罗盘 风水师认为罗盘是理气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山水画 风水师认为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方向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而尤其是卧房内不要摆放“万马奔腾”、“猛虎下山”的画作,否则容易破坏夫妻和谐。 风水剑 风水剑 风水师认为风水剑种类繁多,七星剑、桃花剑,或者其他材质做成的剑,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克制屋外的尖角、电线杆的煞气,以及避官司口舌。须注意风水剑并不需要开锋,甚至可说,不宜开锋,因为开了锋的剑锐利,容易伤人,钝剑不伤人,却仍然可以驱除阴灵。 八卦镜 八卦镜 风水师认为镜子的化煞功能实属一等一,走在大街小巷中,很容易可以发现悬挂在屋檐墙壁上的八卦镜。悬挂八卦镜有三点要留意:1、中午12点整悬挂;2、开光;3、反射出去的方向不可射到别人房屋,不可将自己居家的煞转向别人居家。 风水缸 风水鱼 风水师认为养一盆风水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改运方法。但是因为简单,反而让人以为养了鱼就有效。实际上养鱼的注意事项相当多,包括要招财的话必须放在明财位,也就是家中大门的斜对角;鱼只要照顾好,不要动不动就生病、死亡。 神佛图画 风水师认为民众会将神佛的图画表框回家供奉、祭拜,却不知须经过法师开光、请神佛附身在此图画上才行。因为据说不好的秽气,邪魔妖道及有可能附身神佛的形体上,破坏点香祭拜之人的运气。 盆栽植物 风水师认为扭转乾坤、带来好运的盆栽植物不少,金钱竹、马拉巴栗、兰花等等都是大家爱用的前几名。 当这些象征吉祥的盆栽植物花谢了、叶枯了,一定要马上更换一盆,才能继续聚气。 风铃 风水师认为风铃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加上造型可爱,吸引许多人喜爱。风水上风铃是制煞的工具,尤其适合挂在大门入口处。但是绝对不要挂在小孩子的书房或主卧室,因为风铃的声音听久了会让人心浮气躁。 祥狮瑞兽 祥狮瑞兽 风水师认为包括狮子、鹿、马、龙、麒麟、咬钱蟾蜍、貅等都是改风水时会列入考量的祥狮瑞兽。狮子、麒麟、咬钱蟾蜍的头须朝向门口,表示将各方财气、福禄吸引进来。但鹿、马的奔走方向及头部须朝向屋内,代表吉神入宅。 [编辑本段]【风水元素】 风:空气流动的现象。 水:水流。 气:地气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些子之气。 另外还有龙、砂、穴、水、坐向等等重要内容。 [编辑本段]【风水流派】 历史上,划分风水流派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将风水流派分成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类,这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实际上,无论是哪个流派,只要不是人的伪风水术,都坚持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是风水之用的基本原则。 风水流派的划分实际上是理气方法的差异所形成的。 在理气的方法上,大致可分成两个大的流派,下统诸多分支。 直接采用八卦卦理理气的流派是卦理派。包括八宅派、玄空飞星派(内有六个大的派系,统百多个小的派别)、奇门风水、河洛风水、大三元易理派、金锁玉关等。 采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原理理气的流派是五行派。包括赣南杨公风水术、新三合派、命理风水、正五行风水术等。 中国风水学目前已经发展为多流派的风水学,每一派的风水学都有不同的理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一)峦头派: (1) 形势派(2)形象派 (3)形法派 (二 理气派: (1)八宅派 (2)命理派 (3)三合派 (4)翻卦派 (5)飞星派 (6)五行派 (7)玄空大卦派 (8)八卦派 (9)九星飞泊派 (10)奇门派 (11)阳宅三要派 (12)廿四山头派 (13)星宿派 (14)金锁玉关派 一、形势派的原理 一提起形势派,人们就会想到以形势论吉凶的风水祖师管辂和郭璞。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向来论古凶。形势派虽然分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个小门派,但实际上这三个小门派是互相关联的,幷没有完全分离。 1、峦头派。峦头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势,自然地理的峦头包括龙、砂、山。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砂,是指穴场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围之内的山丘;山,是指穴场外远处的山峰。 2、形象派。形象实际上是风水中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把山的形势生动地看做某一种动物或其它物体。例如某个山的形状象一只狮子。有关形象的名称很多,如美女照镜、七星伴月等不胜枚举。 3、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化派的基础上展开的峦头中的一些法则,主要是论述形象与穴场配合的法则。例如有一条道路与穴场对冲,在形法派中称为“一箭穿心“。 总之看形象的,离不开山体(峦头):看山体的,也脱离不了形象和形法。在中国很多山势高崇的地方,由于其山势影响大,很多风水师都重视山势形象与峦头。 二、理气派又称屋宅派或三元理气派。由于理气派将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象、神煞、纳音、奇门、六壬等几乎所有五术的理论观点都纳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风水学说。正因为理气派过于繁杂,才分出许多小的门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习风水学的人要特别注意选择,否则不但学不到东西,还可能做出凶祸的风水来。 下面笔者对部份门派的理论作一些介绍,这不但有助于初学者选择,同时对已经学习风水的人也会有所帮助。 1、八宅派。八宅派综合起来只有两点:一是将坐山配游星论吉凶。所谓游星就是:伏位、天医、生气、延年四吉星和五鬼、绝命、祸害、六煞四凶星。以此八星根据住宅的八卦山起伏位,分别将此游星配在先天八卦方位,配吉则吉,配凶则凶。二是根据住宅八卦坐山,分为东四宅与西四宅,然后与人命结合,即东四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而论吉凶。一般来说,八宅派计算命卦都是以年支为准。换句话说,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如果性别相同他们的命卦都是相同的,对他们的风水布局也是相同的。那一年之中出生有几百万人,按照八宅派风水观点来论,他们都在一个共同点上。因此,八宅派的风水理论过于简单粗略。特别是东西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的观点更是粗陋不堪,难以准确。希望学习风水的读者千万不要照搬不误。但以游星论吉凶,在放门路或在室内布局与玄空飞星配合起来可有参考价值。具体用法笔者在后面再做论述。 2、命理派。以宅主命局中的五行喜忌配合廿四山方位的五行及玄空飞星进行风水布局,配合装饰颜色等,对各类阳宅的室内装璜以及风水调整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三合派与二十四山头派。以山水为主,将廿四山与坐宅配山论生克关系,所谓坐宅山,实际上是指坐宅在罗盘上的五行与宅外山峰或各个建筑物之间构成的五行生克关系。配水则以十二长生位来论吉凶。十二长生就是命理学中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一般都以向上配水和水的来去论吉凶,主要是用于阴宅。但在三合派中向上配水与十二长生存在阴阳混杂之象,运用起来往往会有偏差。所以笔者提醒学风水的易友,以十二长生论水的来去之吉凶,不可全用,一定要分辨阴阳,配尽阴尽阳为善。 4、翻卦派。以八卦翻出九星卦为主,然后再配合山水以论吉凶。翻卦派有几种翻法,如辅星翻卦,又名黄石公翻卦法,它是根据纳甲起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来推断吉凶。 5、玄空飞星派。是将山向配合元运挨排山向,元盘九星,从而看水山配合室内布局论旺衰吉凶。所谓玄空九星指的是:一白在坎为贪狼,二黑在坤为巨门,三碧在震为禄存,四绿在巽为文曲,五黄中央为廉贞,六白在干为武曲,七赤在兑为破军,八白在艮为左辅,九紫在离为右弼。玄空学的实质就是注重元运的旺与衰,以及1-9九个数字的生克制化与命局中喜忌配合、只要读者能把握住这一点,就算是玄空学已入门,一般来说就可以为人调整室内风水。但要把握玄空学的真髓,当然还要深入学习。 6、星宿派。星宿派指的是二十八宿,如亢金龙、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等,分别代表五行属性。根据坐向论生克,主要是用来徇二十四峦头的理气吉凶。 理气派中的奇门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以及金锁玉观派和紫微大数派等,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绍。 有关风水派别,严格地说起来就是形势派和理气派。它们的理论也是彼此渗透、互相融通的,这正是万法归宗之意。所以,学习风水学要对两派的精华兼收幷蓄。既要精通理气派,也要吸收形势派的精髓。但由于风水学门派繁多,有用和无用驳杂其中,学习者一定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要走入风水学的误区。 对风水流派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将各个风水流派的理论和操作技巧兼施并用。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风水领域需要正本清源,不应该将古代的风水谜团继续留给后人! [编辑本段]【风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 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 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秦朝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西汉 相地术更是盛行。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 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隋朝 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隋朝宰相杨恭仁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来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赏。可见当时还是盛行风水的。 唐朝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 五代十国 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后周时风水术被加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难辨。 宋代 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至政权衰败。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明朝 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清代 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400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国师府的任务是: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科学做他们的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 从民国到现在 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上世纪,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的,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风水大师沈竹礽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解放后,风水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死而不僵。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现在,一大批“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发展”,用现代科学为封建迷信张目,将其解释为“环境科学”,实在是舍本逐末。 [编辑本段]【家居风水】

论文多少字的。

风水故事四:宋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宋陵分布在浙江绍兴和河南巩义两地,位于河南巩义的陵区是北宋“八陵”以及为数众多的皇后陵、皇亲贵戚及勋臣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陵区是南宋六位皇帝及数位皇后的墓,称为“南宋六陵”。 北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梁,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北有黄河,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曾作了这样的描述: 七(八)陵皆在嵩山之北,洛水之南,虽有岗阜不甚高,互为形势。自永安县西坡上观(永)安、(永)昌、(永)熙三陵在平川,柏林如织,万安山来朝,遥揖嵩少,三陵柏林相接近,地平如掌,计百十三顷,方十二里。 上述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三陵风水好,但是永定陵即宋真宗赵恒的陵墓风水却不佳,关于北宋亡国的原因,有一说法认为是由于宋真宗的陵墓风水不好造成。据宋代何选《春渚纪闻》记载,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县西北)白云山人徐仁旺曾经上表奏告,与宰相丁晋公(丁谓)商议迁永定陵(即宋真宗的陵墓)一事。干兴元年(公元1022年),负责山陵(山陵旧指帝王的坟墓)一事的丁晋公不听风水师徐仁旺之言,他固执地将真宗的陵墓确定在牛头山后之地。徐仁旺主张用牛头山前面的土地,而丁晋公坚持要用牛头山后面的土地,不准更换。 徐仁旺曾要求将自己软禁在大理寺(大理寺为司法之所,大理寺卿为正三品官),等三年后可以验证谁对谁非,但仍不能改变丁晋公错误做法。徐仁旺当时曾上表陈述“山后”之害:“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年内;丁风直射,祸当丁末年终,莫不州州火起,郡郡盗兴。”后来不出所料,金军攻破都城开封果然是在丙午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丁未年(即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及宋钦宗皆被金兵俘虏,北宋灭亡。由于战乱,诸郡内大火不绝,约有一半的国土变成了强盗横行的地区,史料上记载:丁末年则“诸郡焚如之祸,相仍不绝,幅员之内半为盗区。”徐仁旺的预言果然应验。 风水故事五:七鹤金脸盆的故事 在林园,有一个廖姓的贫穷人家,抱着发财的心理去求林半仙寻块地。 林半仙观其型相,可说并非善良之辈,然又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便答应他了。 他们二人从清水岩后山的东北向北方寻去,只见山势明朗,小琉球峙立海上。 来到一地..林半仙忽然开口说:“这里真是块好地,必然可以大富大贵!” 姓廖的一听,很满意的说:“只要能富就好了!” 林半仙说:“大富大贵是必定的,此叫‘金脸盆’,将来可以富贵满天下!” 姓廖的高兴极了。立刻拉着林半仙要回去动手迁葬祖坟,林半仙说:“且慢!这块非常之地,对你固然很有利,但此地葬后必然伤师,你用了这块地,我的双眼必变瞎,后半生就无法过活了,只要你有诚心奉养我半生,我是可以替你按着脉迁葬的。” “那当然罗!要是真的能富贵发财,我必然会报答你,奉养你终身,决不敢忘恩负义!”姓廖的赶忙回答。 林半仙说道:“也好!我就答应你,假若你将来违背了诺言,那可不能怪我!”姓廖的满口承允了。 果然,姓廖的祖坟迁葬不久,林半仙的双眼也渐渐瞎了。 而姓廖的却突然发达了起来,他们对林半仙的感激不在话下。 可是俗语说:“事久见人心。”姓廖的觉得每天像奉养老子一样,有些不耐烦,尤其林半仙嗜吃乳羊肉,常常必须杀一只乳羊孝敬他,损失不赀,供奉便一天一天怠慢了。 一天晚上,林半仙刚吃过晚饭,正用牙签剔着牙缝里的羊肉渣,下女送上茶来,林半仙满脸满足的向下女说:“今天的乳羊真嫩真香,好吃极了!” 下女忍不着的噗吱笑了出来! 下女道:“羊是刚从羊肚里生出来的,当然很嫩。” 林半仙道:“怪不得这么香嫩,不过太可怜了!” 下女听了格格大笑,说:“这有什么可怜的,又不是人把它杀死的。” 林半仙一听觉得有蹊跷,便问:“怎么不是杀的?” 下女回答:“是生下来跌落粪坑死的,原本是要拿去丢掉,后来想一想还是拿来给你吃。” 林半仙问:“这是谁的主意?” “是主人的意思!”下女天真的回答。 林半仙心里知道是姓廖的欺他看不见,而且厌烦侍奉他了,很是恼怒,但他并不动声色。 次晨便对姓廖的说:“令祖先的风水已经起了变化,最好能挖起来,再选择一个良辰吉日重新安葬,这样你的家运才能继续发展。” 姓廖的大惊,带领林半仙来到‘金脸盆’,林半仙叫他把耳朵贴近墓碑... “你有听到作响的声音吗?”林半仙问道。 姓廖的惊讶的问:“听到了!但不知什么原因,正要问个明白。” 林半仙说:“那是脉移动的象征,要赶紧重新改造,否则龙脉要走掉了!” “那怎么办好?”姓廖的慌了! 林半仙说:“不要紧!我去把龙锁住就行了!” 姓廖的不疑有他,便依照林半仙的指示,择日破土预备改造。 当日中午,林半仙带着法器,随同来到了地,将木剑往地一插,然后动土挖掘。 当墓桌撬开之后,桌下有一盆水,此盆水乃林半仙造葬时预留的破解法。 林半仙急忙掬起盆中之水洗眼,瞎眼顿时复明。 姓廖的不知内有蹊跷,还直问要如何处理? 林半仙指平他把瓮金盖打开,将要打开之时,突然传出白鹤戏水的声音,开盖后,忽然... 看见七只白鹤从瓮中飞天而去,廖家的人惊讶之余,力捕其中一只,在惊慌之中急忙把盖重新盖上,却折断了一只脚。 在旁围观的人,见林半仙如此神妙手法,都赞叹不已,只有姓廖的看出情形不对,慌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林半仙说:“很糟!因为我眼睛看不见,所以不幸把龙脉破坏了,也因为你本性太坏,忘恩负义的结果,这是没办法的事。” 林半仙在人群嘈杂之中,赶快钻入林中脱逃了。 姓廖的家人追赶不及,赶紧把土重新盖上,重新造好墓碑,也随时要找林半仙算帐。 过了几十年,廖家出了一位进士,因为他天生跛了一脚,大家便叫他‘跛脚进士’,并盛传他就是那只断了一只脚的白鹤转世。 金脸盆为凤山十三名胜之一。 ‘金脸盆’坐北向南,其来龙为七星转折而下,其墓埕四周自然形成隆起之土丘,中微凹,成脸盆状,内明堂藏风聚气,罗城紧密,其案为小琉球岛。 以前整个林园仅有‘金脸盆’的墓碑是青岛石,在二十多年前墓坟被盗后又重新整修,由墓碑上可看出内葬三人。 风水故事六:民间风水龙脉的故事 对唐朝人来说,那时注定是多事之秋:安史之乱还没平定,回鹘又杀出来个骨力裴罗,先平西域,再破突厥,然后独霸草原和大漠,虎视眈眈瞧着中原这块肥肉。彼时唐肃宗在位,光收拾烂摊子就够手忙脚乱了,根本无力应付来自边疆的威胁,嘬了几天牙花子,决定把闺女送出去给骨力裴罗做老婆。这也符合汉唐两代的一般规律:男人不行就换女人,打不过人家就和亲,通过做老丈人或者大舅哥的方式换和平。 把闺女送出去之前,唐肃宗派了一批人到回鹘出差,实际上是做考察,摸摸骨力裴罗的底细。考察团里有位奇人,一路上东张西望,见个小山包就爬上去,用土圭测日影,用罗盘定方向,还在纸上画些莫名其妙的符号。领队的表扬他.说军事勘测很重要。那人说得了吧,什么军事勘测,我在找龙脉呢。原来他是位风水先生. 该风水先生回到长安,向唐肃宗汇报说,经过他精心勘测,终于发现了龙脉所在,就在大漠之南,一座名叫福山的小山丘,只要毁了这坐小山丘,回鹘的王气就散了,骨力裴罗就完了。唐肃宗大喜,吩咐送亲的人一定要找到福山,把它搬回来。后来送亲队伍果然找到了福山,用火烧,用醋灌,把它分解成一块块,装车运了回来。后来骨力裴罗果然死了,回鹘走向低潮,边疆威胁解除了。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属实,都可以写进风水书里.作为一个案例来讲。因为它能证明风水很神,很有用,很有历史渊源。 还有两个案例,跟唐肃宗挖人龙脉这个非常相似。11世纪后期,辽国皇帝担心女真人威胁国家安全,让风水先生去女真部落找龙脉,找到一座小山,火烧醋灌,挖了回来,堆在北京西安门内大街,现在叫免儿山。13世纪初期,金国皇帝担心蒙古人威胁国家安全,让风水先生去蒙古大漠找龙脉,也找到一座小山,火烧醋灌,挖了回来,堆在北京景山公园,现在叫万岁山。可惜都不大灵:辽国皇帝挖了女真人的龙脉,女真人还是灭了大辽;金国皇帝挖了蒙古人的龙脉,蒙古人还是灭了大金。把这两件事写进书里,证明的就不是风水学很神,很有用,而是很烂,很碍事。但痴迷风水的朋友会说:他们挖龙脉没挖对嘛,当时要是派我去,肯定能找到真正的龙脉,所以不能说明风水学不管用,只能说明他们学艺不精。 此类挖龙脉之故事,在黄梅四祖也上演过一次,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已无可考,传说:黄梅四祖寺来龙山一直在生长,如果长到太白湖黄梅就要出天子。恰好皇帝在金銮殿上头晕目眩,命钦天监观天象,钦天监观天象之后, 报告 说:湖北境内有一块宝地,成形后将要出天子,故陛下上殿头晕。至于准确位置,确实无法看清,于是皇帝派人在湖北到处寻找,当找到黄梅四祖寺附近时,发现此地确实有帝王之气,于是飞报朝庭,迅急派兵前来挖断山脉,此山就是现在龙腰山,经过堪测后,一致决定挖断龙腰山来破坏黄梅出帝王的风水。当兵卒白天挖断龙腰山的时候,晚上挖断处又自动合拢,如此往复多次,神鬼也累了,于是就在高空叫道“你白天有千人挖,我晚上有万人填,只怕桐桩钉四沿”,于是军士头目,就砍来桐梓树削成桩,在挖的时候,于边沿钉上桐梓树桩,晚上神鬼见了树桩不敢近前,就这样将龙腰山挖断了,破坏了黄梅出天子的风水,直至今日,挖断处仍然存在,当地人一直流传着这个故事。 看了民间传说风水故事还看: 1. 经典民间传说故事 2. 民间故事精选大全 3. 民间传说故事 4. 中国民间故事精品 5.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我的天,想什么呢居然来百度知道求论文?就算有人写了怕不是也100%查重。

  • 索引序列
  • 北宋目录学研究论文
  • 宋代诗词研究论文目录
  • 研究北宋社会的论文
  • 北宋寒食诗的研究论文
  • 北宋民间风水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