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专家、学者深人到农户、田头、场棚,为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投人,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人,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人直接补贴制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持按中央“下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目前江宁区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区人口总量的42%,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个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农民收人的增加。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把握好江宁撤县设区的机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人,拓宽增收空间。解决土地使用权的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切块置换、股田制等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享有国民待遇,取缔一些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如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就医、子女人学、户籍门槛过高等障碍。
聚焦农村金融村金融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该问题的梳理是十分有意义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积累的金融总量相比于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性和功能性缺失。下面本文将回溯性地考察上述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农村金融中介的变迁 从组织形式的规范性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正规、非正规两种金融中介。现有资料显示,农村的金融中介形式要比城市丰富得多,这里只做简单介绍。 1.正规金融中介形式的变迁及其特征 我国正规农村金融中介以农村信用社为标志。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根据当时“两放、三统、一包”的财经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变为集体金融中介,实质上成为其的一部分,管理集体储蓄。后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的逐步专业化,农信社转为农行的基层组织。直到1994年以前,农行是农村的唯一正规金融中介,一方面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一方面吸纳农业储蓄为城市国有部门的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1994年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专门经营从农行剥离出来的政策性金融业务。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钩”,恢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合作金融中介性质,而农业银行则收缩农村业务向城市进一步纵深。 上述农村金融中介形式的变迁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正规金融中介具有强外生性。农信社、农行和农发行的设立、合并、拆分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政府行为,更非农村经济主体——农户的自主性行为;二、正规金融中介的经营效率——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并未随组织形式变迁而发生质的提高。笔者(2004)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转轨以来,除了金融中介行政化扩张的数目与农业绩效高度相关外,金融中介自身经营水平、人员素质以及市场化水平等效率因素与农业绩效基本不相关。 2.非正规金融中介的形成与发展 非正规金融中介又称为民间金融中介。活跃在农村生活中的非正规金融中介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合会。合会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仍活跃在农户的生产生活里。合会按各地习俗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标会、拔会、轮会等,各会都有自己一套运行规则,同时又有合会的一般原则。合会作为金融中介,主要是融通资金,建立一种借贷联系。 钱庄。钱庄始于明清,起初经营货币汇兑业务,逐步开展起存贷业务。目前,钱庄小范围地存在于闽浙一带,又称为“钱背”、“钱中”。由于国家法规明令禁止私人公开挂牌经营金融业务,钱庄由“地上”转为“地下”,其活动能力似乎丝毫未受影响,倒是当地的税收减少了一大块。郭斌等(2003)一项研究表明,浙江温州地区的地下钱庄为当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钱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模较小,由于信用问题引发金融纠纷,甚至暴力冲突等。 农业合作基金会(简称农金会) 。农金会始建于1984年,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成员遵从自愿互利、有偿使用原则,主要从事集体资金管理和融通活动,通过调节资金余缺,支持本地农户及乡镇企业发展生产。农金会强调互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故不办理存贷款业务,会员筹资多用于短期、小额的农业生产活动性周转。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比之正规金融中介,非正规金融中介似乎更贴近农户的生产生活,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那么,为什么非规范性、半公开性的民间金融中介如此生机盎然,而置正规金融中介于在农村难以施展的尴尬境地呢?似乎答案除了与前文已经提到外生性正规金融中介的自身问题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农户的金融需求,下文将给予详细的阐述。 农村的金融需求考察 本文认为,农村的金融需求,是以我国农村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其基本特征:农户及其行为,是经济单元与社会单元的统一以及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户有了劳动自主权和收益权,农户从事的产业逐渐多元化和非农化,收入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户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经济活动的决策者,成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力量。 1.农户的经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的同时,农户经济特征也区域化地分为三类: 第一类农户是基本融入到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农户,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无论以粮食生产还是以其它农产品生产为主,都以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为目的(孔祥智,1999),因此,农户除了务农,还从事着加工、销售等下游产业。他们的主体要素是资金,除了运用自家的劳动力以外,还常常从外地雇佣人手帮农、帮工。 第二类农户指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农户,大体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他们的主体要素是劳动力和少量资金,他们在做经济决策时,通常要考虑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两个因素:劳动力较多而资金较少的农户可能倾向于选择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外出打工;反之,资金充裕而劳动力较少的农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资金密集型的农或非农产业(黄宗智,2000)。 第三类农户即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户,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并且以贫困地区农户为代表,其经济行为特征侧重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农户收入主要是实物收入,现金收入很少(彭川西,2001)。他们的储蓄能力很低,而外部注入资金又很少,无法新增农用生产资料或改进投入品质量,农业生产一般维持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 2.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 上述农户经济特征基本勾勒出了他们金融需求的特征。农户金融需求分为:融出资金需求与融入资金需求。前者比较简单,主要是储蓄;后者相对就复杂一些,尽管是借款,但却表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 (1)从借款额度看,普遍比较小,但借款额度总体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借款额度小,是由我国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决定的 ,中西部地区农户借款额度大多在几百、几千元左右,东部地区农户借款则可达万元以上。 (2)从借款来源看,农户价款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较低,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根据央行的一个研究课题(温铁军,2000)显示,农户从民间金融中介处借贷比重约70%;正规金融中介贷款比重约25%左右。在正规金融中介中,农村信用社所占比重较大,但仍然不到农户借款总额的20%。 (3)从借款用途看,主要分为生活性贷款、生产性贷款和非正常贷款。在大多数地区,农户生活性贷款超过了生产性贷款。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生活性借款需求呈递减趋势,生产性借款需求呈增长态势。这样的趋势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基本吻合。 (4)从借款方式看,农户希望采用较少或无抵押贷款方式。农户收入水平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除住房(而且很多农户住房是祖辈留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能抵押、变卖,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外,农户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很有限。这样农户就很难从一般商业化组织贷到款,往往会从当地合作性民间金融机构那里,凭人脉关系贷款。 (5)从借款程序看,农户希望办理贷款时手续简便、灵活。由于认识和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农户往往难以应付复杂的贷款手续,加之,农户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烦琐的手续经常会贻误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广东茂名支行抽样调查中发现,约有87%的农户不愿到正规金融中介组织贷款,是因为手续烦琐、耗时太多(刘为霖等,2001)。除此以外,农户借款还要考虑交通便利性等一些实际因素。 显然,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各种交易活动越活跃,金融需求也就越旺盛、越复杂,当外生性金融中介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时,活跃的交易环境会内生出替代的安排。因此,农村经济活动越活跃的地方,正规金融中介之外的民间组织就越多、越发达。 通过上述农户金融需求特征的描述,我们就能清楚,农户的一般融资次序是:内部融资、熟人借贷,自发性融资合作组织(比如:合会,农金会)、民间私人金融中介(钱庄,典当)、正规金融中介(农信社,农发行,商业银行)。 农村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 上述分析表明,构建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中介,首先应考虑农户的金融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农村金融资源,更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为此,我们应尽快建立以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中介体系。 1.合作性金融中介 第一,鼓励引导如合会这样的金融中介公开化、规范化。这类组织规模不宜过大,以便于管理,加强联系,充分发扬互助合作传统。第二,突出农金会的民办性。恢复农民对农金会的自治性,让农民成为真正的负责人和受益人。鼓励农金会资金分流管理,一部分资金发挥互助作用,为成员提供优惠贷款,加强成员向心力;一部分资金发挥商业性作用,成立专门的投资性机构,以盈利为目标,增加成员福利。至于像钱庄这样的非正规金融中介,经过金融监管部门核查,可效仿台州商业银行,转变成名符其实的私人银行,纳入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中。 2.政策性金融中介 政策性金融的唯一承担组织是国家农发行,这一点在转轨过程中必须明确。这意味着农发行提供的金融支持是完全意义的公共产品,是对农户的脱贫支持,而不是致富支持。这种支持直接面对农村及农户,提供基建资金,平抑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降低农民系统性风险。政策性金融的任务在西部广大农村比较艰巨,甚至要在西部农村金融问题上起主导作用。 3.商业性金融中介 当一些农村地区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被现代集约化农业经济替代,产业结构高度化产生大量金融剩余后,商业性金融中介会自然而然地进驻或自发形成。就目前状况看,东南部农业经济发达省份有条件发展商业性金融中介,一方面原有的农信社通过股份制和商业化完成自身改造;另一方面逐步放开对设立私人商业银行的限制,尽快形成农村商业金融中介竞争的局面,提高农村金融剩余的使用效率。 综合来看,农户可以通过合作性金融支持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享受简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加强相互间联系,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努力脱贫维持简单再生产,减轻各种系统、非系统风险造成的损失负担,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甚至进行非农再投资,拓宽创收渠道。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农民收人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谈一点浅见。守冷彭影咖葬熊坤蜂如美彝国粼我国农村农民纯收人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人差距扩大到,接近1949年的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1.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人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一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97年降到叼毛,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人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2.市场因素。加入硒斤f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人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3.自身因素。江宁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人的增加。一是农民素质较低。目前江宁区现有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大中专生占,高中生占,初中以下占,由子文化素质低,导致综合素质上不去,接受新事物慢,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差,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弱。就业门路窄、致富机会少,造成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民收人的增加。二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匾乏。目前江宁区人均拥有耕地亩,林地亩,水田亩。撤县设区后,东山镇将纳人南京市主城区,大面积的开放开发、人口不断增加、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定局,而原先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资源下降和农业生产规模上升的矛盾日趋激烈,这都将给农民增收带来阻力。鑫濒i羹蜘囊摹蒸鑫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增加农民收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人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新对策、新措施。L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服务、科技意识。具体应做到提高三种意识:一是提高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防范化解风险、支农和自身发展的共赢是个现实的课题,需要各有关方面认真地研究。 二、新农村建设给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化解带来的挑战 (一)支农优惠政策可能增加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制度性的或其他的变化,而引发的私人部门改变行为,或者有意去冒更大的风险以谋取厚利;或者虽无意冒险但却疏于防范,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为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国家将陆续出台许多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措施可能使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压力减少,疏于风险防范化解。同时,一些支农信贷政策可能成为某些农村信用社冒险放贷的借口。 (二)农村巨大资金需求可能诱发过度信贷风险。金融机构所具有过度信贷的内在冲动,是造成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或内在不稳定的核心原因。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度信贷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而农村信用社目前和将来一定时期内仍是支农信贷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目前是我国金融机构中的弱势群体,自身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农村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的诱导和有关部门不当引导、干预下,农村信用社可能放松贷款条件,满负荷或超负荷扩张信贷规模。 (三)多因素积聚加剧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除上述过度信贷因素外,还存在以下三个因素造成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上升:1、分流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这些新成立的机构和组织将直接分流农村信用社资金。2、农民边际长期储蓄倾向降低。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健全,农民养老、看病和供子女上学等大项支出中由公共支出承担的部分逐渐增加,农民边际长期储蓄倾向减弱。3、农村信用社资金变动季节性特征减弱。以前农民年度性收入和支出主要围绕种植业变动,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减和贷款收放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使农民收入和支出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种植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比重下降。农村信用社资金变动季节性特征减弱,资金头寸匡算和调配比以前复杂。 三、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的对策 (一)以外部治理促进内部治理完善。 农村信用社完整的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有助于促进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完善。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探索,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了股东大会-理事会-主任-监事会的内部治理框架。相对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发育不全。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日益增多,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为培育农村信用社的外部治理结构提供了契机。建议:1、吸收农村信用社存款人和贷款客户等利益相关者进入信用社的“三会”,遏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2、开拓农村信用社的“经理人”市场。信用社高管人员面向社会选拔,培育竞争性经理人市场,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3、加大市场退出监管的力度。对于存在严重清偿性风险的农村信用社及时进行接管、重组、关闭或解散,严厉追究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的惩戒作用。 (二)以支农合力化解过度信贷压力。1、围绕增强支农功能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步伐。农业银行要按产权股份化方向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对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要按功能扩大化方向进行改革,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邮政储蓄机构要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进行改革,开展抵、质押贷款业务,建立完善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有网点的,也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农村。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尽快改变目前主要靠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2、统筹规划,合理调配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分工,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应坚定立足于“小额、短期、低风险”。大额、长期资金需求由财政性资金或政策性银行提供。3、明文规范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运用,防止内部人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名滥贷寻租。 (三)以增量激活存量。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资产质量不高,资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农村信用社可用支农资金余地较小。同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借款人已经占农户的一定比例,如果按照现行的贷款管理办法,这些借款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不到新的信贷支持。因此,以新增贷款增量激活不良贷款存量是实现支农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理想渠道。思路有二:一是保全旧贷增加新贷。允许农村信用社在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房地产权做抵押等方式把以前不良贷款中的信用贷款变成抵、质押贷款的前提下,增加对原借款人的贷款。二是还二贷一。不良贷款借款人如在信用社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内归还一定金额的贷款,即使借款人在信用社贷款仍有余额,信用社可按照还二贷一的原则增加新贷款。上述两种方式并没有增加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四)以系统性风险防范遏制单体风险蔓延。1、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筑农村信用社安全放火墙,增强公众信心。2、建立金融机构伙伴风险的缓冲机制。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金融机构城乡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阻滞城乡金融机构伙伴风险的传播有利于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安全稳健运行。思路之一如:其他金融机构从农村信用社划入大额款项,划入方金融机构应提前一定时间预约通知信用社。3、拓宽农村信用社的筹资渠道。畅通农村信用社从银行同业资金市场筹资渠道,拓宽信用社应急筹资渠道;允许农村信用社采取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长期资金,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4、在确保不会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前提下适时引爆已经出现清偿性危机的单体信用社风险,缓释风险能量,防止风险集中爆发。
这个问题我帮你Q 294070933
根据你资料 看你的邮箱地质 我已经发过去了相关资料 请查收
让我来帮你吧a。
仅供参考: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摘要】p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多个领域,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的观念、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来源”,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现代物流在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还没与形成。本文通过对中国物流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快发展的若干建议。【关键词】物流业 现状分析 建议1一、物流研究与管理的起源与现实意义1、物流,在英文中对应的是“logistics”,愿意是“后勤”。是“二战”时军队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词。目前,物流早已不单纯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是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厂商愿意承担必须的资源,那么几乎任何水平的物流成效都是能够达到的,在如今的经营环境中,限制性因素是经济而非技术。可见,一项重要的管理挑战源自于这样的事实,即物流成本与增加的物流表现之间有非比例的关系。一个为了24小时交付货物而保持高额存货以履行其可得性义务(可得性指拥有存货,能始终如一得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存货可得性越高,存货投资越大)的厂商与承担较少的义务厂商相比,也许要承担加倍的物流成本。同一厂商如果按100%的一致性承诺24小时服务,可能会因试图提供顾客也许并不需要的服务而白白浪费利润。因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自己的能力与关键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相匹配的艺术,既能通过降低总成本得到看不见到收入,也不因承诺过度而失去现实的利润。2、为什么要研究物流?(1)物流管理本身成本很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物流成本平均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2%。罗伯特?德拉尼(Robert Delaney)对物流成本进行跟踪研究达20多年,他估计物流供应链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或者1126亿美元。对企业而言,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从4%到超过30%不等。无论我们怎样估计物流成本,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物流成本都是很高的,仅仅次于所销售产品的成本(采购成本)。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就可以增加价值,并将受益传递给客户和企业的股东。(2)物流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随着企业更多的全球视角来看待经营,世界各国产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都极大的依赖于物流管理水平和成本。此时,由于物流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大,物流在企业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增加利润,想从国外购进生产中的原材料,或者在国外设厂生产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可以降低,但由于运输和库存成本增加,物流成本会上升。原材料、劳动力和一般管理费用下降与物流成本和关税成本上升相抵,结果可能是导致利润增加。外包也可以增加价值,但需要对供应渠道中物流成本和产品流动的时间进行更好的管理。(3)物流显著增加客户价值。如果产品或服务不能在客户所希望消费的时间、地点提供给客户,它就不存在价值。当企业花一定的费用将产品运到客户处,或者保持一定时期的库存时,对客户而言,就产生了以前不存在的价值。这一过程与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降低产品价格一样可以创造价值。通常,企业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四种价值,它们是:①形态,②时间,③空间,④占有。物流创造其中的两种价值。形态价值是通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即原材料生产加工成制成品创造出来的。物流控制产品中的时间和空间价值,主要通过运输、信息流动和库存实现。一般认为,占有价值是营销、技术和财务部门创造的,他们帮助客户通过广告(信息)、技术支持、销售条件(定价和信贷可得性)等手段获得产品。二、物流相关理论述评物流相关理论比较多,主要有商物分离(商物分流)论、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学说、第三利润来源学说、效益背反说、后勤学说、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成本中心学说等。1、商物分离论商物分离理论是物流科学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模和渠道独立运动。社会进步是流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之后,并没有结束分化及分工的深入和继续。现代化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向一切经济领域延伸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通过程中上述两种不同形式出现了更明显的分离,从不同形式逐渐变成了两个有一定独立运动能力的不同运动过程,这就是 所称的“商物分离”。2、黑大陆和冰山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暗大陆”,德鲁克泛指大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大陆”说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黑大陆”说对20世纪中经济学界存在的愚昧的一种反对和批判,指出在当时资本注意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没有止境;“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成熟。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使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西泽修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大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不是清楚的,在黑大陆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未开发的领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3、第三利润源说“第三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看,人类历史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来源。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这两个利润源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第三利润源注重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的劳动者,第三利润来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全面性。4、效益背反说和物流的整体观念“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也很普通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着的,但在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5、后勤学说在经济界使用后勤(logistics)一词,是在二战以后的事情。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用logistics一词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70年代后勤一词引进日本,日本同样翻译成“物流”,但是却按照新的解释来解释,也即赋予了物流一些新的定义。后勤学若干的简述如下: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主要有原材料产地、制造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后勤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14个方面:客户服务、订单处理、配送联络、存货控制、需求预测、交通和运输、仓储和储存、工厂和仓库布局选地、物料采购、备件和维修服务保障、工业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处理等。5、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的含义是从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这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例如消夜和库存观,供应链上的各环节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观念,各功能之间存在天生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由于现代管理和现代技术可以提供总体的信息使各个环节共享,因而可大大扩展视野,使之能够从总体上管理整个链条而不是如同过去那样只是管理各环节之间的接口,或只是管理其中一部分链接。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物流和企业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6、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和战略说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的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生产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搞合理化、现代化,也不是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说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描述。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它认为,物流活动的作用,并不在于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因而,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是强调其服务保障的功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利润中心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 源”。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三、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着重探讨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因为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而美国是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所以作者认为美国的物流的发展阶段及其背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后分析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对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文中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见解。参考文献:[1](美)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王晓东、胡瑞娟.现代物流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3]郝渊晓.现代物流技术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戴定一.贺登才.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42-47.[5]张沈生.物流管理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J].工业技术经济.2002,(4) :33-34.[6]孙克任.资本市场-中国物流发展的助推器[J].工业技术经济.2002,(5):28-29.[7]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5):82-83.[8]刘华.促进我国物流发展的对策[J].中国物资流通.2002,(1):18-20.[9]张皓.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几点思考[J].中国物资流通.2002,(21):8-10.[10]靳伟.政府、行业团体在物流发展中的角色[J].中国物资流通.2002,(24):39-40.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00字篇2 浅谈影响生态农业推广的因素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更好推广生态农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河南焦作市的一个村庄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生态农业基建支出和人力资本是影响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建议 一、引言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 经验 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就指出,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观点来指导农业的研究与实践。1981年,马世骏先生在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建设原理。1982年,叶谦吉教授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一文,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 我国的农业具有发展分散,农业结构单一,粗放式经营的特点,这就要求按照生态农业的理念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建设高产、优质、低耗、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 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 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很多问题,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陈学军(2010)在对“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的讨论中得出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创新金融产品;建立补偿风险机制以及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资金;张燕(2011)在“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中得出要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制度的研究提出了:加快管理制度,科技创新及推广制度,法律制度等的建设;王坚(2007)在中国产业化研究中提出建设农业生态基地;积极推广农产品认证制度;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等;王利群(2011)通过规范分析得出要对农民进行学历教育,专业技能,网络信息化, 政策法规 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区域化研究领域,有刘亚菲(2006)对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模式的分析,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和 措施 ;王金爽等对盘锦市的生态农业发展综述。 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分析过于笼统,大部分在于理论叙述,很少有数据分析和计量;2、研究缺乏持续性,导致很多对策没有时效性,依旧是几大方向;3、生态农业有很强的区域性,目前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大多还在全国层面,对区域的研究也不太深入,没有可实施性。 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选择河南焦作市山阳区百间房乡上马村这一区域进行调查,把影响该区域生态农业推广的因素量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给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主要是模型的建立,包括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初始模型假定,模型检验,模型修正和模型分析;第二部分给出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入。 二、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选定及数据说明 本文所选的1990—2006年数据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河南统计年鉴2008》,以及实际搜集到的资料统计、计算、分析而得。现对相关变量给予说明。 1、生态农业实际产值Yi 已知该地区第i年农业产值占河南农业产值的比重Wi1,调查到的该地区农业中相应年份农、林、牧、渔等生态农业比重Wi2,河南农业产值ni,以1990年的农村消费物价指数为100,算得各年相应的消费物价指数ci,由以下公式算得第i年的生态农业实际产值Yi Yi = niWi1Wi2/ci(i = 1990,1991...2006) 2、生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X1i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即政府财政直接用于发展农业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是发展农业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该地区的X1i由下列方式给出: X1i = XWi3Wi4/ci 其中X是河南投到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的序列,Wi3是投到该地区的比重,Wi4是投到生态农业的比重,ci同上。 3、人力资本水平2i 由于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不易获得性,我们以比例的形式给出。首先使用教育年限法,以该地区历年从事农业人员数和其受教育状况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根据该地区人口资料有关受教育的分类,将教育层次分级,以各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权数基值并作适当调整得存量H: H1 = ∑HEimi H2 = ∑HAimi 其中,HEi为第i学历层次的从事生态农业的人数,HAi为第i层从事农业人员总数,mi为第i学历水平的受教育年限,将文盲半文盲m1定为年,小学m2为6年,初中m3为9年,高中m4为12年,大学及以上m5为16年 , X2i = H1/H2。 4、生态农业科技投入X3i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是指用于农业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的支出。同样的,X3是投入河南省的科技资金序列,Wi5是投入到该地区的科技资金比重,Wi6是生态农业所占比重,X3i=X3Wi5Wi6/c 5、生态农业环境投入X4i 环境投入是指用来进行环境改善,环境保护,抵制自然灾害等支出,这些数据由调查直接可得,平减过消费指数即得。 6、其他生态农业支出X5i 其他生态农业支出包括除以上其他以外的所有用于跟生态农业有关的支出,主要包括对生态产出的检测标准的完善投入,产出和市场的对接服务支出,以及相应的政府管理体系的投入。此项主要用剩余法算得,同时随物价做相应调整。 (二)初始模型假定 Y = C0 + C1X1 + C2X2 + C3X3 + C4X4 + C5X5 + e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初始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图: 该模型R2=,2=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明显显著,但 X1、X3的系数为负,与预期相反,且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三)模型检验: 算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下列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四)模型修正 1、现采用以下 方法 进行模型优化,筛选最佳模型(表中列出了所有回归模型,其中一元回归模型只取了Y关于X2的模型,括号内为t值): 根据以下标准: I 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不能为负 II 所有解释变量全部显著 III 可决系数要高,此模型中要大于 筛选得模型2,3,7,9符合。 2、对2,3,7,9模进行自相关性检验(DW检验) DW3= < DL= DW9= < DL 以上两个模型明显存在正相关,排除。 剩下的2,7模型的自相关性均无法判断,DW介于DU和DL之间。 3、对2,7进行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结果如下: 模型2 R2 = ,P = 模型7 R2 = ,P = 可以看出两个模型均不存在异方差,但考虑到P值越小越好,综合分析,认为模型2更优。 4、最优模型 Y = + + t值 () () R2 = ,2 = 5、模型分析: 模拟程度分析:由模拟结果可知,最终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满意,拟合度较高,说明最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经济意义分析: 从预测结果看,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生态农业产值增加单位,人力资本水平每增加1,产值增加,显然,基建和人力资本对产值有重要的影响。 三、引申 从统计数据的过程来看,现在还很少有具体的关于生态农业直接的数据,这也增加了数据获得的困难,好在该调查地区较小,人口相对较少,作者对此地区又非常熟悉,所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从Y值来看,生态农业产值逐年增加,比率不断上升,说明生态农业正逐步推广,但从相对值上看,生态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地区的模拟回归方程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还不够,规模不够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足,所占比率不高,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还有待进一步体现。同时,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学习渠道和培训机会的稀缺更使得推广难上加难。 虽然模型方程中未体现其他三种因素,但并不代表其次要性。从以下图示可看出 生态科技投入正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只是该地区每年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但可喜的是,每年的增长率正不断上升,可预见以后的10到20年定能成为主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由于生态农业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在此地区是根本因素的,不一定是其他地区的根本因素。而且按照目前的情况,以上两点是关键,但随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其他因素就很可能成为关键,所以更需要那些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的人能够实证分析,给予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希望激发更多对生态农业的量化研究,创新出更优的计量模型。 在生态农业的推广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的融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从主体上看政府作为基本建设支出的主体,加大农民真正所需的基本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一系列的监督机制,确保资本的有效率,但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是有限的,所要投入的领域又是相对无限的。我们不能依靠政府来解决所有的事;所以可以借助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让企业进入生态农业领域,这就需要政策上的倾斜,真正形成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生态产品的监测标准,定期通过媒体发布检测排名;另一方面作为生态农业的主体农民,可以通过生态农业贷款优惠以及自有资金的 保险 制度来扩大融资渠道;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融资的法律法规,减少融资漏洞。 对于农村的人力资本问题,一方面可以对农民再教育,但很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农村情况,识字率,时间精力以及兴趣,都导致农民进行传统学习的机会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创新农民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但培训方式还有待斟酌。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和笔者的生活经历,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农村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增加农村现存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发展,为农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可以通过大学教育的侧重,用巧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齐英.安阳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生态农业,2004 [2]王利群.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构建新农村人才支撑[J].农业与科技, [3]陈学军,周华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广西教育, [4]张燕.对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农业经济, [5]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制度路径[J].晋阳学刊, [6]王坚,陈润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城乡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7]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 [8]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 [9]徐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0]刘亚菲.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 [11]王金爽,杨玉明,赵丽丽.盘锦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 [12]唐芳.河南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年第2期猜你喜欢: 1.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2. 农业技术推广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3.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研究论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毕业论文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机理分析论文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与工业、企业标准化原理一致,是这些原理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有竞争,没有产品标准则难以衡量质量的高低,农业标准化实施后,也会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强化规模效应。因而,提高国家农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本文重点介绍了标准化农业经济效应评价范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后又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引言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体制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结构等正在不断提高。目前影响农业向前发展的不仅是资源约束,还增加了市场需求等因素,为了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需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标准化水平及农业标准化的建设。目前国际产品进出口标准不断提高,为了扩展国际市场及不断提高的国际化标准水平,需尽快提高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标准化进程。
一、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范围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有:1)由整个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农业标准化功能。2)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技术等效果。3)直接受益人员为农业、农村、农名,但纵观全局,受益的是全社会人员。
标准化评价指标常分为三类,即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指标。1)经济效益指标,这指标用来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果时,指标有农产品质量的增高而引起的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单位耕地劳动力数量及节约的成本额度等。这些指标通过未采用农业标准化时的经济效益与采用农业标准化后的经济效益计算得出。2)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常用劳动力供养的人数、劳动者素质提高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等能够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社会效果的指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一般使用植物光能利用率、农药利用率或化肥投入量等指标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生态效果。
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方法及内容类似科技进步的提高对经济影响的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主要有标准化程度的'评价,即特定环境下标准的适合程度评价及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科技成分;农业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即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程度等。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并非像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一样可以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农业标准只有在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标准无疑为经济效益的增加。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可以从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市场竞争力、经济增长等外,社会效应评价还可以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就业量及未就业量、社会总体进步、科技水平提高及等方面评价。比如农业科技水平标准对农业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及影响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是否能够促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改善就业率,或改善生态环境等效应。
二、衡量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包含的产业范围很多,标准化内容广泛,大量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很难达成,评价准确率也很难保证。
首先,为农业标准化影响的综合经济效应。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是各项农业技术标准综合实施和影响的结果。各项技术标准也许相互促进,也许相互抑制,即可能综合实施后引起的经济效应的总体提高优于单个技术标准实施引起的经济效益的简单加总,使得综合影响效果低于单项标准影响效果。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时候,必须知道评价对象是综合技术标准实施带来的总体经济效应还是单项技术标准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其次,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具有不稳定性。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故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常表现出不稳定性。没有绝对的效果良好的实施方案,因为最优的方案只能在一定环境下得出,换个环境或者环境发生变化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能很好的评价经济效应。
另外,农业标准经济效应具有连续性。选择和培育新品种时,选择当前作物中特性最好、最优良、技术标准或者质量标准达标的品种作为候选新品种。只有当有其他品种的质量指标如产量、抗虫病性、抗旱性、抗寒性等特性超过目前的候选新品种才能通过审批成为新品种,继而淘汰旧品种。因此,候选新品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新品种的质量要求,其他指标如有机肥、土壤改良等都有技术持续效应。同时,作用时期也需明确。
最后,标准化经济效应较多。按技术标准的特性,可以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通过贯彻生产标准间接产生经济效应而不直接产生经济效应。按其范围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标准,即区域、企业和国家各级别的农业标准。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时,要准确界定评价标准化效应的类型。
三、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对于对农业投入品需求大的农户来说,一方面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投入品市场价格应该有相应的降低,使得农户获取农资的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有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标准,方便农户对农资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可以节约农户搜寻农资产品的成本,使得农户购买农资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质量得到保证。因此,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有效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户、企业之间市场信息透明性。企业从农户手中购买农产品后,按照市场需要层次,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后,以最低质量标准和其他等级标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销售到终端市场。因此,由于以技术标准为载体,连结企业、消费者、农户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避免了市场信息不透明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是一种外生的贸易限制措施,出口国常因进口国制定或修改新的标准而遭遇出口受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出口国的农产品达到目标市场新技术标准的要求, 进口国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将大大提高, 产品将很容易进入目标市场。这充分说明了技术标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进口国或发达国家制定新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从长期和短期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不同的经济效应
规范投入品,避免投入品过度滥用,使得生产成本得以控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规范化生产,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证市场中流通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四、总结
农业标准化原理表明了农业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重点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内容及方法。农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技术进步,因此,本文衡量了农业技术进步方法来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经济效应,最后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立足之本,其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能称为一个农业强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我国在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与之相差较远,加之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够集中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业经济造成制约。由此可知,大力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刻不容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
1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农业经济,不仅在保证社会安定的基础上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在实现社会公平效益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就以农业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一旦农业经济落后势必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另外,我国农业人口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结果可知,我国农业人口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农业劳动力市场十分广阔。鉴于此,可知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中央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并在十八大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且结合我国现阶段处于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以农业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和模式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是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状态,一些较发达地区已初步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然而完善的农业经济需要与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制度尚存缺陷,有待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业人口比例依然较大,其社保制度相对以前来说大为改善,但依然不够健全,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养老有形无实,这使农业劳动力无法安心于农业生产,一部分年轻劳动力放弃农业而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由于我国今年来比较重视工业化生产,使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精力分配较少,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程度相对与工业来说较为缓慢。农业经济结构在比较单一,网络化也较差,使农产品的市场扩展受到阻碍。较为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质量低、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等问题,农田灌溉水质较低,电力较低等问题都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另外信息化覆盖面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模式的生产经营是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慢的直接因素。由于区域性所形成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充分说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区别,在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一些落后地区则依然受到传统自然经济影响而进步缓慢。其次,国家对现代化农业的导向性不够,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与制度,但在实际实施中并未像计划一般顺利。加之一些农村党组织相对不够健全完善,整体观念和综合素质较低,使村级建设发展较慢,进而影响惠农政策等的执行,致使农业经济发展受阻。
3我国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建立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是时代的要求,只有着力将我国农业经济打造为具有市场化、科学化、商品化以及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特点才能高效快速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其均有适应自我国情与发展状况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可知,只有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是发展之道,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
我国未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农业经济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土地资源广泛开发,二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土地与环境资源保护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多品种农业经济作物来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目标。并通过以农业经济为核心来开发周边产品,如农业观光旅游、农作物文化节等项目,以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充分开发利用,进而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农业经济转向新阶段的标志。
多元化立体化农业经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
所谓立体化农业经济,就是将生产空间划分出空间层次结构,分别在广泛性、深度和高度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展相应的农业经济项目,以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这种多元化的立体农业经济模式相较于传统平面型农业有效降低了生产投资成本并成功使各层次间的多种农产品供需形成良性内部循环,并且一些项目搭配还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中的价值。
我国未来发展将趋向于科学化集约型的农业经济
集约型农业经济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来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型农业经济大致分为劳动集约、技术集约和资金集约三大类,结合我国国情来看,多以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资金集约则依然还在进行试点实验中。劳动集约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为社会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技术集约则有效提升了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劳动技术集约化,生产意识生态化,生产设备的科技化以及农产品的市场化。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已走在高效高产的道路上,全面实现科学化集约型农业经济势在必行。
4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只有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世界地位大幅提升。以下针对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措施,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就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基本情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来对农业加以改造、对新型农作物加以研发来提升现代农业体系、用现代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来管理引领农业经济发展,加大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的水利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此提升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需要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来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步伐,进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化力量不仅能充分发挥扩大农业市场、发挥市场经济优势,更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深化。农业产出率和利用率的不断提高能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关键因素。科技兴农战略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能进一步创新农业体系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变革。鉴于此,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速度以保证农业技术的研究创新能使科技发展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还应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交流与推广活动,将新技术新观念渗透到一些落后地区中去,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基础与前提,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通过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和有效统筹,配以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为未来成熟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能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并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并配以立体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先进观念,将推动我国尽快迈向成熟的现代化农业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唐勇.浅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J].农业经济,2012-04-15.
[2]关明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02-15.
[3]许卫星.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4-12-05.
1.关于毕业论文选题
例如,有些选题涉及到泛北部湾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问题,有些题目涉及四川地震抗震救灾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总的说来,论文的选题深度和广度都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更易掌握,达到选题目的和要求。
2.关于毕业论文结构及论证方面
这次毕业论文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总体来说是基本合理、层次分明、内在逻辑性的,符合论文的基本要求。但仍有一些毕业论文从结构上看有点像教科书,不能看出它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3.学位论文的格式方面
如许多同学在批注中没有标注止页码,在期刊文献引用时,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起止页码的标注要求在教务处的规定中十分明确;还有,在注释中使用标点符号时,也有些混乱,如逗号、分号、顿号等不按要求使用;另外对电子文献的注释也存在不规范之处。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指导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集成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是教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能够独立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然而,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论文抄袭和写作问题趋于严重,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本科生毕业论文粗制滥造且拼凑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态度问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写作巾免不了大量的“借鉴”与“引用”东拼西凑导致论文支离破碎,其忽略了毕业论文目的是对本科学习知识的总结与运用,是对自己对自己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表达。其次,选题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仅仅凭兴趣进行选题,对题目的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同时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力薄弱,结果常常到论文写作的中期才发现很难进行下去,只能草草了事涂于应付。还有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为了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再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对待毕业论文心态浮躁。毕业生通过与学长前辈们交流发现即便毕业论文草草了事,最终也还是可以顺利通过,如此“经验之谈”口耳相传,如此一来,轻视本科毕业论文的态度便年复一年地延续下来。最后,高校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扩招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同时导致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很多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都成问题,遑论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写作。因而,毕业论文中出现措辞不当、结构不严谨、逻辑关系混乱以及时态和语态误用等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指导老师的因素。首先,部分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贵任心不高缺乏敬业精神。高校的教师普遍都承担着很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们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很难投入大量精力,一些指导老师学术水平与指导经验不足,把注意力集中在论文的格式上面,从而导致很多毕业论文格式越来越规范,然而学术内容越来越匮乏。更有的则是导师故意放纵,不严格要求,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了解,直接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与能力,也影响了论文质量水平。其次,与欧美大学严格把控毕业论文质量不同,中国大学基本还是严进宽出模式,完成毕业论文更如同是一个“过关式”的行为,很多指导老师也深知学生现实压力之大,也不会在论文通过与否上为难学生,因此学生们通常不会把毕业论文写作看成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此外,有些导师甚至让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一个题目给多届学生做,导致毕业论文选题与当前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最后,指导老师对学生写论文进展情况不能实时了解,有些指导教师甚至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中未与学生见面沟通过,只是与学生只是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联系,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这些情况都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校的管理因素。高校针对毕业论文制定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对毕业论文的整个流程的管理流于形式。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具体流程没有明确的量化的考核标准,一切都全凭指导老师的自身学术道德来衡量把握。从而使得一些学术道德意识不高的教师,对指导毕业论文这个教学任务过于宽松,听由学生学术造假、拼凑成风,完全靠感觉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与教师缺乏明确的、细化的奖惩规定,以及学术诚信的缺失,对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能深究,促使了学术氛围的不良风气,从而导致了毕业论文水平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其他的因素。首先,毕业论文时间与找工作以及考研有冲突。通常我国高校普遍把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下学期进行,学生在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里,完成选题、查找资料、完成初稿后在反复修改定稿和准备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可谓是非常紧迫。加之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就业形式严峻,社会与高校都把就业看成最重要的事,从而忽略形成了毕业论文涂于形式的尴尬局面。其次,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和参加单位面试,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一些同学要复习考研和准备研究生复试,还有一些人被签约用人单位要求上岗实习等等,这些客观原因减轻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投入力度,导致学生无睱顾及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
二、改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学生方面。首先,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学生应当重视毕业论文,静下心来,摆脱浮躁心态,投入时间与精力,利用大学所学认真的完成自己毕业论文。其次,明确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毕业论文是本科学习的最后的知识检验,是对学生是否扎实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一次总测试。它旨在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理清思路,避免选题过大。选题过大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术往往为了追赶热点话题,导致题目雷同,对选题缺乏一个正确的切入点,这会导致论述时候无法深入,泛泛而谈,没有价值,不容易将问题深入的研究清楚。学生应当思路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从研究方法的模式入手,注重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侧重点,做到轻重得当结构合理,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第四,查找搜集资料,确保论点论据充分合理。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业的精华与延伸,因此要提前搜集毕业论文相关素材和资料,多阅读参考文献以及相关书籍,做好阅读笔记,做好平时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这样自己的自己的论文才会论据充分,论证清晰。同时,明确的论点是论文的精髓,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就是指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所有论据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来的,都是围绕表达中心思想而进行的。因此,从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到选题与资料收集,到论文组织、写作和修改,一直到最后定稿,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历程。学生应当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恪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作假,树立良好的学术诚信品德。
(二)指导老师方面。首先,加强指导教师业务素质。指导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指导老师应当在自己的专业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拥有丰富的学术写作经验,熟悉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指导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所肩负的贵任,从而保证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注重引导学生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加以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指导老师应当加强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指导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指导教师要高度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不能放松论文要求,以人为本耐心指导。这也是指导教师为人师表,展现高尚的道德修养的过程。
三、学校管理方面
(一)完善考评机制,实行有效全程监管。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符合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论文考评的体系,对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首先,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学校教务部门负贵毕业论文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学校资源配置,评价毕业论文工作。其次,各个专业在系主任的组织指导下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遴选、学术道德教育、课题审定与选题、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教学、中期检查、组织答辩、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进行跟踪落实与反馈。最后,教务部门根据各系的反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情况与指导老师的指导评审情况进行有效的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下一轮工作的参考,完善论文写作管理制度。
(二)引进论文管理系统与查重系统。引进论文管理系统,对学生的选题,开题,任务书,中期报告,初稿到最后定稿实时监控。实践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起到同时督促学生与老师的作用。此外,查重系统对学生论文抄袭拼凑,学术不端行为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诚信品德,从而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开展毕业论文优秀成果交流。组织完成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座谈,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如何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如何将所学理论落实到毕业论文写作研究中等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的心得,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四)调整毕业论文开始时间。由于高校普遍将毕业论文开始时间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与找工作与研究生复试有一定的时间冲突。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这一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将传统的最后一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段前移到大三下学期。使得学生可以紧密结合开设的专业课学习,把握专业课的重点内容,有充裕的时间更好地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四、结束语
结合导致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下降是多元复杂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定一个或两个管理规范和过夜。因此,如何提高想象力差的管理,结合多种因素,系统的把握,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和指导,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写作任务,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酒店业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服务行业,它拥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目标人群,客户的消费过程就是酒店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对于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使得酒店的各个部门团结一致,而且还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客户对酒店的信任感,使其产生归属感,进而为酒店赢得更高的美誉度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价值
客人选择酒店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一个舒适的环境,收获一份温馨美好的体验。在酒店中,许多岗位都与客户息息相关,每个服务细节都会影响客户对酒店的印象。当客人离开酒店之后,这些体验和记忆往往会影响客户是否再度选择该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找出一定的目标客户,然后根据客户的不同价值需求和个人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进而实现对客户的差别化管理。在为客户带来满意的同时,也达到了留住客户、吸引更多客户的目的。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对于酒店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酒店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研究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一项在某省开展的专门针对四星级以上酒店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问卷调查中,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同收了280份,问卷的同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有265份,有效率为调查内容不仅包括酒店员工的年龄、性别、工作部门、工作时间以及酒店职务级别、学历等基本资料,还包括员工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酒店的建议等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调查意义,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酒店服务理念方面在接受抽样调查的员工中,其中大部分员工认为,在酒店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和服务,这也是影响客户的重要因素。而且他们认为,客户选择酒店的主要原因也是这两方面其中还有20%的员工表示,不会主动向客户推荐酒店的其他服务由此可以看出,酒店员工的服务理念还停留的产品导向上,没有看到顾客导向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员工向客户推荐酒店的相关服务,不仅可以增加酒店的收益,还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给顾客带来更多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因此,酒店应该加强对员工服务理念的重视,强调员工的服务主动性和促销意识
2.客户信息档案管理方面。在接受调研的酒店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但是仅有75%的酒店设有客户信息存档系统,有25%的员工认为酒店的客户档案管理还不够完善这些状况都说明了酒店的信息档案管理系统还不完善,这不仅会造成员工操作困难,还会给酒店的系统化管理带来一定的障碍,更不用说为客户提供给个性化服务。因此,酒店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对各个部门要求做好客户信息的归档工作,记录客户的需求以及对酒店的满意足,对于客户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进而达到不断完善酒店客户管理的目的
3.员工服务意识方面。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有65%的员工认为客户关系管理能够给酒店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还有35%的员工没有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这些员工往往没有争取把握客户的个人需求,在提供服务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有的员工还受到传统服务观念、酒店制度的管理,认为对客户的服务还是按照客户购买服务、伟后服务等流程进行,给客户提供统一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员工工作灵活性和积极性,有时候还会造成员工的不良情绪,进行影响工作质量对此,酒店不仅要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还要改革自身的管理制度,意识到客户关系对酒店发展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着手,最终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的改革策略
1.转变酒店经营管理理念对于酒店来说,要想更好地赢得客户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首先要转变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合理规划客户的管理目标。均衡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让全体员工树立起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顾客导向这一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其次,针对目前国内许多酒店预设订处系统还不完善的状况,接受预定的主要任务也是由销售部来完成,因此要完善核心客户实现预定的模式,依靠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不断完善酒店的网站信息,将酒店的特色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还可以开展客户体验活动,进行一系列的体验评价,坚持文化致胜的信念,满足顾客的需求,进而形成具有特色的酒店文化和服务文化。最后,确立“大服务观”的企业文化把服务的概念加以扩展,而不只是个别岗位个别员工独自提供职责范围内的有限服务。在整个酒店都形成“用心服务”的氛围,上级要为下级服务、前台要为后台服务、上工序要为下工序服务,所有的人员都要有用这种服务意识来要求自己,最终实现全员为顾客提供高价值的服务只有所有人为一线服务于客人的员工做好服务,让一线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得到优待、照顾和关怀,与他们协同一起形成合力,刁一能为客人提供更多无限精彩的服务这就需要所有人员改变传统的观念,把员工真真正正放在企业最重要的位置
2.完善客户信息录入系统。在处理客户关系管理上,还应该合理考虑核心客户的信息录入途径,设立相应的专职机构,使得客户的信息更加的集中化、一体化。首先,酒店的各个部门都要设定专门用于记录客户信息的手册,不论是手工的,还是电脑的,都可以用于专门人员的记录其次,对于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酒店里面都应该统一的归档处理,不同部门之间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对于一个酒店来说,其管理应该是系统的,科学化的,对于客人来说也应该是完整的,不同部门对于客人的信息都了解之后,可以更好地为客人服务比如有的客人喜爱看书,可针对此方面,帮助其订阅相关的书籍:有的客人喜欢舒缓的音乐,可在房间里多放置些轻柔的音乐磁片等,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房间的氛围,还能给客人带来更多的温暖以及归属感,体会到酒店的人性化服务
3.选择优质目标客户群体结合自身的客源定位,通过搜寻区域内有潜力、有影响的高价值客户信息,饭店将营销力量重点锁定在期望客户,通过广告宣传、人员推销、电话行销、发送邮件、客户推荐以及公共关系营销等方式与目标客户建立联系,争取交易行为的产生可通过网站、博客、微博、短信、邮件、广告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最新产品、服务信息、营销活动,增加顾客的参与互动还可与第三方合作,借助互联网,实现企业对企业的商务活动,便于客户信息直接导入到数据库中:可开展评价促销活动,做好活动内容及客人反馈记录
4.提高酒店员工整体素质在整个酒店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于酒店的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加强对员工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视,有助于改善酒店的客户关系管理。酒店关系管理不仅要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要加强自身员工的各方面素质,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造成了顾此失彼。这就要求酒店的人力资源在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时,不仅要重视员工的工作能力,还要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在对酒店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培养员工的人性化服务理念,鼓励员工与客户多沟通和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广泛推广微笑化服务,使客人在入住之后,对酒店的各方面服务都能有很高的评价,进而形成口口相传的效果,使得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四、结语
酒店客户关系在酒店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酒店客户关系现状的分析,从转变酒店经营管理理念、完善客户信息录入系统、提高酒店员工整体素质这几个方面,对酒店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酒店客户关系的不断完善,使得酒店行业呈现良性循环的趋势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保证实现客户的价值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同时还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技术和商务策略。
二、我国酒店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客户关系管理就是CRM系统和技术的应用。由于很多著名的酒店集团都是较为成功地运用了CRM系统和技术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所以当我国酒店开始导入客户关系管理这一管理理念的时候,就出现了过分注重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倾向。高星级、实力雄厚的大酒店主要依靠高科技打造自己的CRM系统,从系统自动生成的经营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客源结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销售费用分析、客户及销售人员业绩分析等各种功能一应俱全,企图为酒店进行市场定位、制定销售预算及营销策略、掌控核心客户并进行内部管理、为客人提供温馨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人回头率,拓展酒店客源和出租率等诸多方面提供有利的依据。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多酒店的客户关系管理还是处于技术层面的模仿、复制阶段,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客户关系管理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主要表现在:我国酒店的营销瓶颈始终难以得到突破,未能真正地将客户信息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经营当中,个性化、定制式服务始终只是一个目标和口号,酒店的软环境质量始终没有得到质的提升等。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我国酒店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一个只重客户关系管理硬件、忽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严重误区当中,导致我国酒店业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2.客户关系管理是专家和管理者的事情。酒店所提供的主要是具有生产、销售和消费同步性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的特点以及酒店服务质量特殊的构成内容使其质量内涵与其他企业有着极大的差异。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诸如销售力量自动化(SalesForceAutomatiOn,SFA)、营销自动化模块、呼叫中心(callcenter)、客户快速响应等概念却让很多酒店产生一种错觉,即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专业人士和管理者才能实施的管理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只要高层管理人员达成共识,然后委托专业的酒店CRM系统提供商,为酒店设计和配置成套的CRM系统,再分配一些专业人士专门负责相关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即可。所以,这些酒店往往都只是引进了CRM系统的软件和技术,而最重要的“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核心理念却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目当中。这就导致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一方面,酒店员工由于无法识别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忽视了很多看起来不重要的顾客信息,或者即使掌握了有重要价值的客户信息也未做出快速的响应。另一方面,零散的信息使管理人员无法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各部门难以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由于缺乏信息系统的支持,酒店也难以规范地长期地跟踪和关怀客户,也就无法为客户提供真正个性化、细致化的服务。
3.客户关系管理是高星级酒店的事情。目前,国际、国内都主要是一些实力较雄厚、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酒店集团舍得投入巨资进行CRM系统的建设和引进,如洲际酒店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东方酒店、上海锦江国际集团等。应当承认,这些酒店凭借其财力和规模上的优势在进行高质量的CRM系统的建设方面的确拥有了较大的主动性。所以,国内低星级、中小型酒店不敢轻易尝试客户关系管理,只因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规模和实力支撑这个貌似庞大的管理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小型酒店认为自己客源层次较低、市场份额较少,不可能也不必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这种只重星级不重品牌,只重硬件不重软件的错误思想,使得低星级、中小型不断地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
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新解构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接触管理”(contactmanagement),即专门搜集整理客户与企业相互关联的所有信息,借以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营销效益。到90年代中期,“接触管理”逐渐演变为包括呼叫中心(callcenter)和数据分析在内的“客户服务”(CUStomerservice)。经过近20多年的不断发展,客户关系管理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它既是一种市场导向的企业营销理念,同时也是面向顾客优化市场、服务、销售业务流程,增强企业部门之间集成协同能力,加快顾客服务的响应速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可以说,客户关系管理本质上就包括了企业管理理念、战略和策略等丰富的层次和内容,而决不仅仅是局限于信息技术和系统软件的应用层面的一种“电子商务”。
2.客户关系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过程。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这个动态过程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管理理念,即“以客户为中心”,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中心,凭借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工具,所以用“一个中心,一个方法,一个工具”来高度概括客户关系管理。企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不断地搜集全面的、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客户关系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客户关系管理的成败不是管理者或专家能决定的,因为它是一个需要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持续不断地共同努力和协同作战的过程。在与客户进行接触、联系、搜集客户信息、运用整理、分析、处理过的信息去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整个动态过程中,没有哪一个环节可以缺少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之间的协同、集成和配合的。如果没有全体员工在每一个工作环节身体力行地实践“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理念,那么,再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决策、再高效的CRM系统和技术、再专业精深的专家,也不可能把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变成现实,因为缺乏基本的执行力。一个缺乏执行力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一个空中楼阁,愿景美好,却徒有其表。
四、对于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再认识
1.酒店“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核心。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观念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最典型体现之一,它将客户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它的应用必然会触发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以及管理思想的变革和更新,其影响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是十分深远的。
酒店业是当今这个体验经济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体验经济企业之一,客人在酒店所感受到的体验是酒店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商品,而这种体验是酒店的物质产品、服务、软硬件环境的综合体。同时,酒店又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的传统代表之一,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人的参与和作用下产生的,可以说,人是决定酒店一切战略管理和战术实施的关键。酒店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必须也只有依靠酒店的全体员工在点滴中身体力行才能真正实现的,而绝不仅仅是CRM软件、技术或系统的应用,更何况,这些高科技最终也必须通过酒店员工来进行操作。因此,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对酒店员工思想的改造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没有“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仅有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无源之水,空有表象,没有内容。以在业界享有盛誉的泰国东方酒店为例,该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向来以细致入微著称,甚至可以在客人离店两年之后,在其生日之时寄出贺卡和热情洋溢的信件,使客人感动得立誓以后到泰国就一定要住东方酒店,还要说服所有朋友入住东方酒店。由此可见其客户关系管理的成熟程度。但是,东方酒店客户管理成功的真正秘诀不是CRM系统有多特别,而是以人为本的细节化服务。全体东方酒店员工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是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满足客户的每一个细致心理和实际需求,每一个员工都在从未间断的服务过程之中不遗余力,精益求精,才能最终造就东方酒店强大的竞争优势。
2.酒店企业文化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保证。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酒店精神、经营哲学等,是一种渗透在酒店一切经营活动之中的东西,是酒店的灵魂所在。它对内能形成酒店内部的凝聚力,对外则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酒店的客户关系管理要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利用自身企业文化的微妙性和吸引力来影响、感召和管理全体员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酒店所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多层面的,而其中对客户关系管理影响最大的是“如何对待员工”和“如何对待客户”两方面。
人力资源是酒店各种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酒店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根本源泉。酒店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就体现在酒店如何对待员工。服务利润链理论认为,工作人员满意度有助于留住工作人员,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提供良好服务的愿望,而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换言之,员工满意度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客户。酒店企业文化向员工传达出酒店对他们的高度重视和信任,倾听、接纳并实施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给予员工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以创造员工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成就感,使员工做事时有责任感、选择感、能力感和进步感。这样员工才会愿意在各种管理控制系统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善待酒店的每一位客户。而员工对客户的重视和信任换来的是客户对酒店的满意和忠诚。这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客人感受到的是酒店服务和品质,享受的是酒店的文化。一个充满了“以人为本”的酒店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创造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如里兹·卡尔顿酒店就把他们的员工视为“为女士和绅士服务的女士和绅士”。这种文化使员工充满自信和效率,使他们拥有足以快速解决客人的问题的权力,其中包括给每位员工2000美元的授权。这是因为酒店相信他们的企业文化所挑选和培养的每位员工都有服务的天赋和热情,只要充分信任他们用自己的想法为客人服务,他们是会竭尽全力去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而决不会滥用权力的。
3.酒店对客户关系的知识管理是关键。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重点是“客户关系”。酒店不断地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有关客户的一切有效信息,目的无非就是获取客户、开发客户和保持客户。这不是酒店某个部门、某个时期的工作任务,而是整个酒店持续的、动态的、交互的、协同的系统工程。客户数据库里的一切信息包括顾客的基本资料、联络途径、过往的消费记录、每次入住离店的日期时间、酒店名称、房间类型、订房渠道、特别服务、个人喜好和取消预订的记录、投诉和处理记录、累积消费积分、奖励记录、忠诚度评估等,都必须要在酒店内部形成高效、畅通和封闭的知识管理环路。因为,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信息就是原材料,只有被酒店进行整理、组织、分析并在酒店内部形成高度共享,然后转化为每一位酒店员工的客户知识,才能被员工加以利用,并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需要的服务。从这个层面上说,酒店的知识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酒店的客户信息分散在前台、餐饮、客房、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没有以“企业知识”的形式在酒店信息平台上进行共享,员工也无法通过对客户的深入了解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人性化的服务,也就不可能给客户带来超乎想象的惊喜和满意。
酒店对客户关系的知识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和开发。包括加强特殊技能的培训,将所有员工都作为专职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开发方面不惜投入资金和时间,有规律地进行再培训,各种岗位的交叉培训和轮岗,不断更新的培训计划和内容,不断地灌输酒店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2)建立酒店内部共享的“知识平台”。酒店可以通过内部网络建造一个虚拟化的知识平台,不仅可以收集、交流、创造和共享知识,而且可以在工作流的环境中进行各部门、高效率、协同化的合作。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库鼓励每位员工将自己搜集、整理、结构化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最大程度地贡献出来,构建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在整个酒店范围内合理地统筹客户关系的所有信息。(3)给员工以授权。授权(Enpowerment)是酒店客户关系的知识管理能否最终具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员工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执行力度和效度。首先,授权能让员工对客户的需求特别是个性化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极大地提高了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其次,授权能够使员工进行高效、及时的服务补救(servicerec。very),这点对于酒店客户关系管理也尤为重要,因为换一个客户比留住一个客户要多花5—10倍的钱。再次,授权能让员工对自己和所做的工作有满足感和信任感,当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驾轻就熟”的掌控感的时候,就会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尽最大可能去提高工作质量,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1. 预先考虑顾客需求 所谓众口难调,虽然顾客的需求是各种各样,但作为顾客都有一个共同的购物心理,只要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预先考虑顾客需要什么。比如,顾客在烫发后,我们还可以问顾客是不是需要做一个营养炬油。 为顾客服务不仅要为顾客解决问题,而且还要给顾客快乐的心情,带给顾客美妙的感觉。 2.质量的好坏由顾客说了算 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追求品质。品质最简单最精确的定义是:让顾客感到满意。店铺之间可以比服务、比价格,但是唯一无法替代的是技术和产品的品质。品质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只有具备严禁的品质观念,才能拥有一流的品质。 世界上任何一种高品质的产品都是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而这个改进过程一定少不了顾客的参与。只有做到产品质量的好坏由顾客说了算,才能真正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及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正如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先生所言:“顾客才是真正的老板。” 3.尽可能的为顾客提供方便 现在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时间很宝贵。因此,我们在为顾客服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如何节省顾客的时间,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所以,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以顾客的观点来看待商品的陈列、商品采购、商品种类、各项服务等,才会让顾客感到方便满意。 事实上,许多人在服务时,并不了解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不了解顾客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服务,所以结果往往不是很好。就如一对夫妻相处时,妻子需要的是丈夫的关心、呵护、疼爱有加,但丈夫并不理解而只给她买钻戒和鲜花,实际上不管买多少礼物给她,都替代不了心灵的关怀。 4.顾客的期望和需求 额外的服务; 解决顾客所遇到的问题; 带给顾客一些好处和利益。 5.满足顾客的尊容感和自我价值感 要赢得顾客满意,不仅是被动式的解决顾客的问题,更要对顾客需要、期望和态度有充分的了解,把对顾客的关怀纳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主动性,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真正满足顾客的尊容感和自我价值感,不只要让顾客满意,还要让顾客超乎预期的满意。
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抱怨!激情澎湃(感染力)!热情服务!(让顾客感觉到不买就对不起你的服务)!
首先如何提高酒店顾客满意度??1:酒店的宗旨是:“宾至如归” 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对待顾客就象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让顾客感觉来到酒店就象回到家里一样,对他们的服务,始终保持着‘热情,微笑’的态度,,“顾客就是上帝”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要绝对服从,,但是违法的事除外。2:加强培训,不断组织员工参加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加强管理,发现员工违反规定,服务不到位的,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加强激励,对服务质量优秀的员工,给与必要的奖励,提拔职务。3:严禁拉帮接派,严禁有同乡在同一个部门,要以部门领导为核心,同心协力完成任务。酒店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一个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并增加酒店的销售额就成为诸多酒店经营者考虑的首要问题,业绩不佳的企业尤为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够保持并增加酒店的销售额呢?显然仅仅依靠可口的菜肴,良好的就餐环境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根据国外酒店的成功经验,正确把握客户消费心理,重视培养客户忠诚度并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才是增加酒店销售额的关键。许多国际知名酒店早已将视角焦点落在了客户关系管理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目标是通过提供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以使这些客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选择在同一家酒店进行消费,最终为酒店带来利润增长。这一策略的执行涉及到关系型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使用以及经营运作上的卓越表现。下面将就酒店比较关心的几点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一,创建单一的客户观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的典型,每天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发现并留住具有消费能力的回头客,就能为酒店创造稳定收入。这种行业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在酒店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有别于其他行业,对顾客服务的关注比起市场营销更为重要。卓越的客户服务联系建立在对客户认知的基础上。作为酒店一线员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供的资料,可以让客户有被重视的感觉。作为酒店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对顾客的认知,可以使管理者对酒店经营方针做出更好的决策。国际知名的希尔顿酒店具有丰富的定制顾客体验,通过建立顾客档案,记录顾客的偏好,使得饭店能够为顾客提供量身制作的服务。例如,考虑一个总是预订拥有双人床的无烟房间的顾客。这些信息会被存储在顾客记录里,当该顾客下次预订房间时,不管他身处何处,即使他不提出相关要求,他也能得到他想要的房间。用希尔顿的话说,只要每年有十分之一的老顾客光顾,饭店就会永远客满。为了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库,酒店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必要的投资。目的是要从不同的信息渠道中搜集客户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综合,并存储起来留作以后分析之用。其中部分的数据来源可以来自中央预订系统和酒店信息管理系统,但更多的要依靠酒店员工关注顾客的需求而获得。客户数据库里面的资料包括顾客的基本资料、联络途径、过往的消费记录、每次入住离店的日期时间、酒店名称、房间类型、订房渠道、特别服务、个人喜好和取消预订的记录、投诉和处理记录、累积消费积分、奖励记录、忠诚度评估等等。第二,多层次的客户智能分析许多人都知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却又可能忽视了即使有米,也未必人人都能煮出好吃的饭。客户关系管理也是如此,酒店在收集顾客的消费习惯时,不能只限于简单的资料堆积,而忽视了对已有的顾客信息进行细分及客户生命周期管理。酒店需要关注客户,但同时更要清楚地知道,各个客户的价值贡献率是不一样的,根据对客户特征、购买行为和价值取向实现对客户的分层管理,就是要分离出那些对于酒店具有高价值贡献率的客户,使酒店能集中精力于大客户和有潜力的客户,提高客户价值贡献率和公司收益,为酒店增加潜在的机会。根据“精细营销”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已有的客户资源,制定相应措施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存储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这要遵循帕列托80/20规律,把精力放在对酒店贡献最大的20%的客户上。根据客户在酒店的消费金额用“客户金字塔”法来分类,将客户群分为VIP客户、主要客户、普通客户与小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充分考虑到了酒店营销的需求及特点,为酒店销售人员,特别是酒店营销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经营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客源结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销售费用分析、客户及销售人员业绩分析等各种数据,为管理者进行市场定位、制定销售预算及营销策略、掌控核心客户并进行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第三,建立一对一的营销与服务酒店业是与“情感”有密切联系的行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更加深远。被誉为“美国酒店大王”的斯坦特就说过“酒店业就是凭借酒店来出售服务的行业”,这是颇有见地的见解。优质服务是酒店生存的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有力竞争武器。通俗地说,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让企业知道目标顾客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然后针对顾客差异制定出和顾客需求相一致的营销与服务计划。客人感到自己不再是千人一面的无名氏,而是有价值的顾客。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带来了消费额和消费次数的增长,酒店是最终最大的得益者。在通过上述的客户智能分析方法掌握了客户层级的分布之后,酒店营销部门就可认真规划,根据客户不同的价值制定相应的关怀和优惠措施,一方面可留住有价值的老客户,同时也可以提高这些客户对酒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