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论文
[摘要] 新常态下我国钢铁行业处于产能过剩、亏损严重等艰难的发展现状,尤其在东北老工业区,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模式依然比较传统与陈旧,通过成本管理对企业正确决策及实现降本增效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以某国有大型企业钢铁集团旗下的A特殊钢厂为例,剖析了原有成本核算与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并讨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必要性以及实施建议,以期有助于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和理念在钢铁行业的推广,帮助钢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关键词] 新常态;成本核算;A特钢厂
1研究背景
自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跌破8%以来,我国历时3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钢铁产业作为比较传统的制造行业,其产能过剩问题尤为显著。据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重点钢企合计亏损531.32亿元,中国作为“全球第一钢铁大国”,钢铁年产量实现34年来的首次下降。2016年是钢铁去产能“共识年”,虽然根据前三个季度的结果,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已经完成目标任务量的77%,但是中国钢铁协会仍然呼吁,钢铁企业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践行“去产能、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和增效益”的方针不改变。在整体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如何降本增效,取得价格优势以在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是每一个钢铁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整体来说,我国东北老工业区钢铁企业的生产组织较粗放,对消费个性重视不够,因而成本的核算方法过于简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仍然是目前钢铁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更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传统的成本核算与分配方法以及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钢铁企业对降本增效的强烈需求。寻求一种更为准确和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确的成本核算信息,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和更加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进而能够满足企业对降本增效的需求。
2A特钢厂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A特殊钢厂是隶属于东北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钢生产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石油、化工、机械、军工等行业,是一汽、瓦轴、北京天海等知名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2.1成本核算与管理现状
从成本项目来看,A特钢厂主要以车间为单位制作和提交成本报表,主要车间报表有炼钢车间报表、铸钢车间报表、锻造车间报表、轧钢产线报表。每个车间的成本项目繁杂且各不相同,如:炼钢车间成本项目包括原料(铁水、废钢、合金料)、辅料、备件、能源、冲减项(除尘灰)、工资及制造费用。在成本费用归集及分配方面,特钢厂生产所需的各项原材料、辅料、能源等均采用计划成本法,通过ERP系统由公司相关部门抛送;冶炼系统除合金料外,其他各项成本费用均按照产量平均分配(合金料成本分配:按照各钢种每种合金的添加量进行分配)。轧材系统所需的原料成本,即电炉钢坯成本,由当期发生的成本与库存原料成本加权平均取得;轧材系统其他的成本费用分配:以各钢种在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轧制时间进行分配。成本分析方面,实行周成本分析制度,以财务科提供的各工序成本指标数据为基础,具体分为四个部分:产量分析,定额分析,价格分析,费用分析。
2.2成本核算问题分析
2.2.1成本核算方式与分配标准不准确虽然特钢厂已经引进了ERP管理系统,但由于生产车间内部缺少二级子系统,厂内成本从数据收集汇总到计算分摊,基本上都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完成,成本核算数据的明细度与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基本生产车间不同生产线耗费资源分配混乱,不能精确核算出各类钢种和每个钢种之下的钢号所分担的生产车间发生的生产成本。虽然特钢厂已对辅助生产成本设置了二级明细科目,分别用以归集分配各种间接成本,但是对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是按照产量或时间一次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然而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不同钢号的产品除了在合金的使用上不同之外,每种产品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在每个环节消耗的间接成本比例也不尽相同。随着企业成本结构发生的变化,辅料和燃料动力等间接成本的比例不断上升,这种单一的静态标准己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2.2.2成本控制对象单一由于钢铁企业的行业特点与内部机构的设置要求,A特钢厂成本控制的考核对象主要是以车间为单位,并没有深入到整个产品生产的每个作业过程中。特钢厂产品的复杂性导致了单一的成本控制对象不能达到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产品复杂性的差异是指产品在工艺上和含零部件的数量方面的差异。产品复杂性差异存在于多产品的企业中,其种类越多的企业,该差异可能表现得越明显。由于钢铁生产工艺的复杂性,每个生产车间里都划分为很多不同的作业和作业中心,每个作业的成本动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仅仅从车间角度去控制成本,找不到成本产生的真正动因,意味着找不到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就达不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2.3成本分析与生产工艺脱节原有的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产量、定额、价格与费用分析,这些分析都集中注重企业内部产量、耗用量及原材料价格等方面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但是忽视了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的改进等几个方面的成本分析,没有将成本核算与分析全面地融合于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并不能从生产整体的角度出发找出降低成本形成的动因和途径。同时,由于缺少对生产作业的分析,不能准确揭示产品的增值过程,也就较难区分哪些作业能够为企业带来增值。随着能源价格的逐年上涨,成本控制力度不够以及潜在的非增值作业和非增值成本使得最终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等,在这些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使得产品价格不断被压低,利润空间大大缩减。
3将作业成本法引入钢铁企业的意义、阻碍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成本核算与分配方法严重扭曲了各种产品之间成本,单一的以车间为单位的成本控制对象与成本关注点也已经不能满足特钢厂的成本管理需求和整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以进行动态反映,借以更好地发挥在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针对特殊钢铁企业产品种类多工艺流程复杂的情况,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更为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信息的基础,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和产能投入到效率最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然而在我国钢铁行业中推广作业成本法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主要阻碍就是管理思想和观念意识落后,其次是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系统复杂,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高,最后它对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既精通作业成本核算又对钢铁尤其是复杂的特殊钢的生产工艺流程非常熟悉的综合型人才。针对以上困难,特殊钢铁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从机关到车间的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关心成本的氛围,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良好的环境,管理层要起到带头作用,形成至上而下的全面贯彻。此外,企业应注重设计并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帮助企业从这些复杂工作中解脱出来,便于作业成本信息的归集和计算,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最后,要大力培训现有会计人员的作业成本知识,提高其业务技能水平,使其深入了解钢铁行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为成功推广作业成本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春艳.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25):30-31.
[2]宁亚平.作业成本法适用条件调查研究[J].财政研究,2012(3):79-80.
[3]屈航.浅谈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应用[J].财会通讯,2010(20):52-53.
[4]师巧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0(17):32-35.
[5]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3-6.
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控制工作的好坏。面对近年来略显低迷的市场环境,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节约成本以提高企业利润成为企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中小型加工企业在成本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成本会计意识落后、基础工作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等,进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产品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盈利多少。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控制工作的好坏。面对近年来略显低迷的市场环境,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节约成本以提高企业利润成为企业目前的首要任务。加强成本核算,离不开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不仅能提供产品、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成本信息,而且能为管理者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信息。目前,资产规模不大,管理人员较少,财务管理水平低的中小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例,分析目前中小型加工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造措施。
1 我国中小型加工企业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意识相对落后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者把工作重心放在打开销售渠道,拓展业务范围上,不重视成本会计,不理解成本信息,没有认识到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无法将成本信息有效地应用于管理决策中,因而成本会计的作用无法在这些企业里体现出来。还有一些经营管理者思想滞后,仍停留在表面的成本控制上,如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或者粗放型加工低质量低价格的产品,不着眼于更长远的规划,也没有意识到成本会计这一重要环节,造成成本管理控制意识不足。此外,成本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也影响企业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第一手真实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地传递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影响他们对企业真实的产品成本的掌握,无法帮助他们为企业做出最佳决策,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形成及其续持续发展。
成本核算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
尽管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意识到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会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等控制工作,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等,但在生产环节中能做到严格控制成本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对直接材料的控制问题,以徐州地区一个铝制品加工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要根据客户需求加工铝制品,属于委托加工订单式生产,即根据客户的订单按批组织生产。企业规定从接到订单开始,企业成本会计部门就要依据以往的数据资料制定好此批订单产品所需原材料的定额成本。而在实际生产中却出现许多问题。第一,由于铝制品加工厂生产所需的铝板、铝材规格繁多,如厚度、长短不一,致使生产部门在用料时,存在以厚代薄,以长截短等现象发生,从而造成板材不能合理利用,增加企业材料损耗的现象。第二,由于车间工人操作不熟练,或技术人员没有指导工人合理利用板材等原因,都造成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第三,由于一些管理工作者(如车间用料)怕麻烦或增加工作量,不及时出入库,造成各批次材料混用乱用等问题。第四,由于直接人工的核算大多是按生产工时分配的,车间管理人员不重视,认为统计工时是监控车间人员的工作时间,且和自身没有关系,费时费力,不愿配合成本会计提供相应的信息,导致直接人工核算不准确。第五,制造费用存在问题。例如,电费和折旧费等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车间和统计人力的限制,存在数据不准的情况。
成本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代成本会计管理体系包含众多方面,不但要对成本进行预算分析,还要对成本进行核算与评估,每一部分都对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成本会计所需的原始凭证较多,涉及面广,对电算化利用程度不高,仍依靠手工进行核算与管理,费时费力。这种传统的人工分析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成本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及时性,无法对经营决策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获取的成本数据与现场经营活动不匹配。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无法有效整合企业中分散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价值。不健全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使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无法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加大了成本管理控制的`难度。
2 加强我国中小型加工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的措施
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首先,成本会计人员要主动向经营管理者宣传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比如成本会计工作可以反映和监督各项消耗定额及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从而做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同时,利用成本核算资料开展对比分析,还可以查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绩和缺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促使企业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产品成本的核算,还可以反映和监督产品占用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为加强产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提供资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成本管理,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下大气力加强成本会计核算基础工作,重视对成本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成本会计的业务处理能力,学习先进的成本会计理论,加强实践,从而使我国中小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日臻完善。
加强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从成本管理的要求看,为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尤其重要。第一,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包括做好产品各项定额成本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算、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做好各项成本业务发生的原始记录工作,还应做到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第二,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一切按规章制度执行,对一些有可能出现变动的材料成本,要及时更改登记,使数据真实准确。第三,企业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按内控制度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第四,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修订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的可行性。比如,先根据历史数据制定一套定额核算制度,然后核算各车间、各批次产品定额成本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考评,如果定额与实际相差过大,就要及时调整定额。
建立健全成本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应提高电算化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水平,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强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紧密合作,使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顺畅,充分发挥成本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加大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建立健全成本会计管理体系,系统控制企业整体成本。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体系应包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内容,形成全方位的生产成本控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有控制体系。通过完善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意识,科学合理地规划企业的生产成本,确保成本会计的全面性及有效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且形式复杂,关系到整个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所以,企业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对成本核算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管理体系或操作方法上的不足,导致企业的成本核算脱离实际。本文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对策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生产安排的理论依据,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通过客观、精确的企业成本核算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消耗,从而在市场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这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构成阻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只有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并按照正确的方法予以实施,企业才能节约成本,获得发展的动力。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将使企业在生产当中获得更多的有利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对企业安排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企业当中还是有很多管理者和员工对成本核算的意义缺乏清晰的认识,总认为企业成本核算应该属于财务的管辖范围,与其他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是不相关的。的确,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部门要划清界限、分清职责,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事实上,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每一个部门都息息相关,各部门对自身的生产实际更为了解,因而在成本核算当中也能够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管理者对成本核算的意义缺乏重视,对执行成本核算任务的工作人员也缺乏相应的指导,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没有凸现出来,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成本核算与市场实际情况不符。
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必须首先在市场当中选购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原材料。原材料的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产生浮动,即便是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时间进行选购,其价格也会相差很多。所以,为有效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原材料的选购时,必须本着降低成本的原则,合理选购生产所需的种类和数量。在计算企业生产成本的时候,由于市场变化因素的干扰,成本核算常常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成本核算的依据或调查范围较小。此外,现今的工业企业成本已不仅仅是局限于材料的生产成本,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相关投入。因为人力资源同样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当中,企业往往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内容,成本核算结构相对单一,与市场大环境不符,不利于人才结构的培养和完善。
(三)成本核算方法相对滞后。
很多企业都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对于生产品种较为单一,生产数量庞大的企业来说,分步法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是市场需求在不断发展和改变,企业要想生存也必须随之进行改变。目前,企业的生产模式已由之前的企业自主决策转变为由市场需求主导。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变化,企业不再生产大量的品种单一的产品,代之以多品种、小规模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更符合市场需求,且更容易应市场需求随时进行调整。但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核算方法仍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由于生产品种的增加,以及人力资源和生产工艺的大量投入,使得分步法在成本计算当中变得更为复杂,甚至出现工艺的复杂程度与工作人员实际投入的成本不匹配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科学性。
(四)成本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要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首先设置科学合理的成本分配标准,并且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企业的自身特点设置科学的成本分配标准。在成本分配时仅仅以工人工资为主要分配依据,很多生产当中的其他成本费用却没有被考虑到。事实上,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应当秉持同一套生产成本分配标准,这样会导致企业出现成本支出与生产效益不相符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工业企业当中的主要生产岗位和其他配合生产的部门承担着相同的成本费用,具体体现出来就是员工的绩效考核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给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二、有效解决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对策。
工业企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但是成本核算当中出现的问题不仅给核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带来了障碍,同时也给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来了负面影响。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才能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强化成本核算意识。
要强化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意识,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改变错误的成本核算观念,以企业整体为核算基础,着眼全局,推进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进程。同时,工业企业还应当加强成本核算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及时纠正员工对于成本核算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的.成本核算观念,将成本核算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岗位上。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建立以企业整体发展为基础的成本核算目标。同时,工业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对成本核算的目标设定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还可以对成本费用的分配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与调整。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从原材料的购置到使用、报废,全程建立完善的资料备案,严格控制成本资产在企业当中的流动情况。
(二)合理调整成本核算范围和内容。
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企业的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团队,同时,其运转也离不开市场研发人员。这些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同样会消耗企业的成本费用,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这部分资金也应当包含在内。这部分费用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但这些研发都是必不可少的,未来会对企业产品的更新,以及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改变,现有企业已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当中。产品的生产品种及数量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主。而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也越来越快,要想在市场中保持绝对竞争力,就必须首先控制生产成本。无形的成本同样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这部分费用也是构成企业成本核算的要素。许多企业就是缺乏在这方面的资本投入,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逐渐衰败,最终完全失去竞争力。所以,产品研发资金一定要纳入到企业成本核算资金当中。此外,工业企业还要加强对于生产成本的控制核算,在成本核算当中要注意市场环境,随时调整核算标准,客观调配原材料的投入费用,为企业降低成本开支。
(三)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也逐渐随之进行了调整。企业不再生产数量庞大、品种单一的产品,产品的种类开始趋于多样化,因此,因产品种类的不同,其成本投入也就彼此相异。在对企业绩效成本核算时,受到这类问题的影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就会失去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大,研发资金也相应增加,企业更注重产品的性能和市场需求,因此,产品更具有多样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在进成本核算时,应当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甚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设置符合企业需求的成本核算体系,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科学、更符合生产实际。
(四)选择合理的成本费用分配标准。
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分配时,应当将一些相对隐性的成本同样包含进去,这样的成本核算才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首先,除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之外,针对企业进行高新产品研发的工作人员也应当享受同等的成本费用分配标准。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更新换代,这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同样属于工业企业的成本投入范围,因此,成本核算应当基于此进行适当调整。只有将企业的无形投入纳入到成本费用分配体系当中,企业对于产品的成本估算才更科学,对产品的市场定价才更符合实际。此外,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承担相应的环保职责,因环保而投入的相关设备及处理资金,也是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部分,应当统一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当中,给企业未来的环保化发展提供了警示和借鉴。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结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多样性,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也不再完全适用。针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使企业的工作人员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划定合理的成本核算范围,使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更加完善,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樊明,浅谈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5
[2]田大琼。探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2011
[3]张钰成,探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纵览。20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审计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会计审计方面的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会计审计方面的论文范文篇1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 措施 和 方法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是企业内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而施工企业的项目又是施工企业的根本,对施工企业项目的审计是做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本文针对施工项目目前管理的现状、施工项目内部审计的措施和方法作粗略探讨,以强化施工企业的审计效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及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项目 内部审计 措施 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审计质量又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声誉,也会影响审计部门的权威和形象,影响到审计部门能否健康发展和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提高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认知度,加强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成为当前施工企业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大内审宣传力度 提高全员内审认识 (一)当前施工企业项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 不少企业领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及企业本身升级的需要。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 企业管理 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特别是有一些领导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其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认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可有可无的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上述认识足以说明了施工企业的项目对内部审计缺少足够的认识,使得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很难独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 (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对于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更不应局限于事后的审计,而更应该关注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防范与控制作用,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 二是微观审计与宏观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项目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 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 规章制度 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二、工程收入确认的审计 根据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项目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实际工作中通常项目根据责任预算编制情况确认工程总收入、总成本。财务按照工程进度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一)主要问题 1.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往往与业主批复的验工计价金额有较大差距。如根据项目的不同意图,有的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可能会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等目的而少计收入,待工程决算以后再冲回或再计收入,人为操纵损益。 2.业主迟迟不作工程决算审计。如为了拖欠工程款,有些业主几年甚至十年不作工程决算审计,还有些建设单位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于“在建工程”账户长期挂账,这都给施工企业准确确认收入带来不确定因素。 3.重复确认收入。如当总公司下设多个分公司时,有时几个分公司共同承建一个工程项目,各个分公司会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情况。 (二)审计方法 为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应凭借专业 经验 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有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1.可以通过检查项目累计结转收入和累计结转成本是否基本配比,来发现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尚未完工的项目或虽已完工但尚未决算的项目,相应调整收入。但是难以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所确定的工程完工程度是否可靠。 2.可以获取以往年度(可取前两年或三年)已竣工决算的工程收入确认的有关资料,将会计账面确认的收入与按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收入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收入确认的误差率,作为对资产负债表日收入确认的参考。 3.在审计中,可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繁简程度、施工项目情况以及所编制工程预决算的质量水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如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与个别审核法等。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注意查明有无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情况,及其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应收工程款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三、工程成本的审计 (一)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主要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施工费、临时建筑设施费和其他直接费用等。审计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建造合同的甲、乙双方不能及时对账,极易漏记甲方供料成本。 2.企业日常核算管理制度松懈,材料出库、入库的内部控制较薄弱,外购材料不通过出入库手续,直接运抵建筑工地,易导致材料管理和核算出现漏洞。采购数量上不能完全按照定额采购,施工现场经常是按实际需要采购,造成竣工后核算施工图材料用量与实际消耗数量不符,为日后的外审埋下隐患;工人工资结算单不正规,结算依据不足,存在用假工资表套取费用的情况,人工成本核算不准确。 3.有的企业将金额较大的临时建筑设施费一次计入成本费用,水电费用结转依据不足,导致成本费用不实。 4.有的工程项目成本结转的多,收入结转的少,账面反映为亏损,这可能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问题。 5.增加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偷逃税款。 6.利用发放奖金、补贴等名义,处理违规支出。 7.对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利用各种形式与供货方相互勾结,侵吞企业财产物资。 (二)审计方法 1.对跨年度工程项目应按年累计分成本项目进行结转,以明确每一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成本是否配比,据以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成本核算异常的工程项目,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2.材料费用方面,应主要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备;有无少进多出或挪作他用等现象;有无材料消耗异常的项目,并查明原因;期末材料的盘点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利用开具的虚假发票处理其他费用,人为加大工程成本的情况。 3.人工费用方面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检查年度工资有无异常变动,并查明原因,抽查应付工资计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比如:工资核算是否以签名的工资结算单为依据,与相应完成的实物工程量用工是否匹配,以免随意开单;抽查工资结算凭证用以确定工资、奖金、津贴的计算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照规定代扣款项等。另外,为查明施工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队是否串通舞弊,除通过分析性复核以检查工资有无异常变动外,还应当与预决算的工程量加以对比,或通过实地考察、查询施工 日记 等方法,核对应付工资账户贷方发生额累计数与有关成本费用账户,以发现有无直接计入成本费用的工资。 4.应检查费用的计量是否合规。如临时建筑设施费应按照建造合同施工期分期摊销,预计水电费用时应该有甲乙双方认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 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财务预算的审计、施工过程经济投入的审计,也有合同管理的审计和项目结算的审计。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面临的风险也在进一步加大,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风险强化,特别是完善对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效能。施工企业应重视对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审计的真正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师专业必备[Z].中国审计出版社,1992(4). [2]檀鹤铨等.新编铁路审计指南[Z].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2). [3]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J].大连: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9(6). [4]李世钰,曹锡锐,__远.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讲解[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5]周丽琼.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10):77-80. 会计审计方面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摘要: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措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推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1.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相对较晚,一些重大的审计 报告 、审计成果没有公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简单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没有认识到审计的目的、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职能,所以至今仍有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有部分企业把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了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兼职内部审计工作,导致不能合理、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准确。 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并报告工作的,即使有些职能部门是由企业某位副职分管,那也是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实质上是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在目前还没有哪个法律和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的某个机构可以不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更没有规定企业内部横向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报告工作的情况,况且按照《 公司法 》的规定,企业财务负责人要由董事会任免,而没有规定内审人员具有这种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意志体现,特别是那些实行垂直集权管理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活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主要负责人监督主要负责人的单方面活动,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3.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审计观念落后也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对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方面涉及较少。内部审计的目标停留在查错补漏上,没有转变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效率上来,以事后监督为主,末将事前是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相结合,没有认识到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最终是帮助企业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全面服务。 4.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关键是保证其独立性,通过审计工作的实施,对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采取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其他部门平行的管理模式,由企业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直接分管,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人事、经济等各项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同时也降低了审计的职能,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也失去了其权威性、有效性。 5.内部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实现网络化,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手段落后,涉及计算机程序、网络信息审计的很少,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起不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服务作用。 6.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少有的企业购并、分设、企业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为服务企业经济发展和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审人员必然要参与到企业这些行为中去。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计算机的运用等,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构成参差不齐,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贫乏,专业构成主要是审计或会计专业,而来自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或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缺少。另外,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难与被审计单位协调沟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成效。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1.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针对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在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双重负责,并通过内部审计章程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责权限、业务报告程序进行规定。 2.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再仅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强调了增值审计,突出了介入风险管理和广泛的内部控制,同时还要做好管理咨询等增值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全面分析审计需求,明确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制订合理的转型规划和方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增值服务中的作用。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审计模式,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人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断。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 3.推行计算机审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成效 近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和实施,审计信息化进程也逐步加快,计算机审计成为主流。利用计算机审计比手工更迅速、更有效地审阅、核对、分析、比较企业的各种信息,可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对企业资金及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有利于评估企业风险及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 4.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 严格的处理、处罚是一种有效的 教育 和强化管理的手段,有利于遏制违规乱纪,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约束管钱、管物人员的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因此,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5.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1)打破以往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积极吸收具有工程、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法律等非会计专业背景的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力。 (2)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国家相关专业的考试,比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的为社会、企业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审计月刊.. [2]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中国审计..
财务会计账务审核研究论文
一、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做*账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对于企业的某些管理者以及会计工作者来说,一旦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就很容易出现做*账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做*账是一种违法乱纪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完善的表现,所以,做*账的情况时有发生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降低的体现。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在教授会计工作者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其次,做*账对于一个公司以及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知道做*账肯定会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同时还会导致公司的账面出现亏损,对于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威胁。如果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用不了太久公司就无法再继续运营下去,最终会导致破产。
(二)漏帐
漏帐是一个大企业特别容易发生的财务账务问题。主要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扩大规模,那么原有的工作体制以及工作人员就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一情况。财务账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是最为复杂的。繁多的账务信息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出现漏帐的情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这也会给财务审核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漏帐一般情况是指在财务审核过程中未能把公司的全部财务账务纳入到审核范围内,导致公司的财务账务信息不完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旦出现漏帐的情况,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反应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这样就使得公司的决策者不能根据公司的财务情况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漏帐的出现还会使得公司的部分资金流失,因为漏审核的财务信息是不会纳入到公司的整体财务信息中,这部分资金就不能被公司的管理者发现,那么这部分资金就流失了。
(三)改帐
改帐其实是做*账的一个常用手段,这就是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体现。公司的发展依赖财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一旦财务人员出现素质偏低的情况会给公司的日常经营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改帐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公司运营状况不好,为了隐瞒这一情况公司的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更改来虚假的体现公司的良好运营状况;第二,公司的管理者或者财务人员从公司的财务中谋取私利而做出的行为。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都是对公司不负责任的,这对于公司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没好处的。改帐对于财务账务的审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对财务会计工作能力的考验。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出现问题,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使得做出改帐这一行为的工作人员失去在这一行业继续工作下去的机会。
(四)错账
我们都知道人的工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具备非常完备的业务能力。所以,在公司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业务能力有限的工作人员担任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会出现做错账的情况。某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招聘一些没有工作经验或者业务能力不强的会计人员来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这是对公司发展不负责任的体现。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转带来难以弥补的危害。尤其是错账,这对于决策者对于公司的正常评估以及公司的财务审核工作都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二、财务审核工作的优化方法
财务审核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时代,原来的财务审核方式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为财务审核工作带来了福音,会计工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解决财务审核现状问题的很好的办法。
(一)将计算机加入到财务审核工作中
在财务管理这一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改帐漏帐这一问题。但是,计算机工作会出现凭证不完整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在公司的运营中出现各种情况,所以,会计人员做好手工记录与整理还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机器是死的,一旦机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资料流失的情况,这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所以人工和计算机结合才是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最好的方式。
(二)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
社会需要完整的制度做保障,一个公司、企业也需要完整的制度来维持日常的运营和发展。财务审核工作是一个公司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针对公司的财务管理来说,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但是,在制定财务制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到公司的现实运营状况。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公司的正常经营才是一个完整的财务制度。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快速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影响到很多工作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现阶段公司的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也时刻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很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不能满足会计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且会计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让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做好财务审核工作,更好的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做好定期培训工作。在提高业务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还能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现阶段很多从业人员都欠缺的,但是他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人的行为的集合,所以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其次,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外在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很快的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外在形象。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人才的同时不能只顾这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精神文明修养。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从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都是公司财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导致的一些状况的出现。只有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五)做好账务记录
账务记录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做到有根可依,有据可查才是账务审核的目的。有些会计人员做事比较拖拉,今日事不能今日毕,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长此以往就会变得非常麻烦。所以,做好账务记录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还能简化财务审核工作。及时做好财务账务记录可以保证财务的准确性,为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三、结语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审核工作的需要,在现阶段必须优化财务审核工作方法。做*账、漏帐、错账、改帐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只有做好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公司财务制度的管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解决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出现的问题。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财务预算的理论概述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财务目标控制方法,同时,还是进行财务控制时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企业要驾驭市场,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必须通过灵活、快捷、准确的财务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而财务预算的提出,无疑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 1、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是由企业的高层以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经营决策和经营的目标规划财务数据以及责任约束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模型和公式,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围绕着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的预算。 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经济活动是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且建立在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进而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各项资金的取得和投入、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财务活动制定的计划,是一种确保企业理财目标实现的有效管理机制。一个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各种财务活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2、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正如上所说,财务预算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全面的组织、计划和协调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尤其是近期的金融危机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理而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与每一个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1)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支付风险,而财务预算一般在编制时,都会充分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未来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编制准确而合理的预算计划来安排好资金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充分规避未来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 (2)财务预算是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可以实现的良好保障。 一个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出来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预期性管理理念。因此财务预算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企业战略的具体化。没有企业战略作为基础编制出的财务预算,只能称之为企业的短期行为,并不能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财务预算亦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桥梁。 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以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为前提的,所以一份准确的财务预算可以将市场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求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达到可以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3、企业财务预算的内容 (1)日常经营活动的预算。 主要指对企业集团及其经营性的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经行全面的预算,包括经营活动的预算、投资活动的预算和筹资活动预算。具体而言,在经营活动预算中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预算、主营业务成本预算、应收、应付账款预算和期间费用的预算等;投资预算主要是指对企业及其经营性子公司的投资活动编制预算,包括投资的收益预算、投资的成本预算和风险的预算等,具体又可以分为投资短期预算和长期投资预算,对内投资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筹资活动预算主要是是指在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的预算。 (2)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也就是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为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期末余额和企业预算期的经营利润和费用编制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数为基点,在充分考虑损益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的相关数据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的影响后,采用会计核算中常用到的平衡法加以增减后计算求得,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也是类似的,两者在编制时,无论是在编制内容,还是数据应用上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3)现金流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是通过以上编制的两种预算内容,大体估计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及筹资等日常活动的资金结构、流向及规模等,进而分别就各项活动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的净流量做出详细的预算,为企业实现下一步的各项经营目标提供资金上的充分保证。一般而言,在一个企业的整个财务预算中,应该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中心,因为现金流是最能充分体现企业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数据指标,是企业可以持续、健康经营的保证,同时现金流也是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最大资本。 二、目前国内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步为众多企业所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是为了预算而预算 许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财务预算到底应该如何去运作、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现阶段,有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在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能得到有关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十分严格的,和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而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不应该只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企业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步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我们应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企业是不是制定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而是在于财务预算管理在该企业中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和落实。 2、企业普遍没有一个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 在许多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部分企业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兼任,而部分企业甚至由计划部门来担当这个职责。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组织上的保障,导致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企业内部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和仲裁。另外,没有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也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许多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财务预算这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变得有名无实,也使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严格规范,从而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运行,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很多企业不注重预算的实际效用 现在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譬如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这些不良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各种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等。 4、许多企业认为财务预算管理纯属财务行为 财务预算是在财务部门制定的年度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得来的,这使得很多人认为预算仅仅是一种财务行为,所以应该由企业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制定和控制。而事实上,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计划性逐步在加强,全面的财务预算早已发展成为集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投资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仅仅是为各部门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分析。因此,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由公司高层进行组织和指挥,而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具体部门才是财务预算的执行主体。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视为是财务部门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 三、关于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1、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预算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所以其目标应该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企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所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必须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预算的重点,也决定着预算目标应当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首先根据本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长短期目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2、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预算可以得到准确执行的条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参与预算制定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和依据。在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首先根据财政部为企业制定的《指导意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业务流程、预算指标等;然后,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控、评价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使整个财务预算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保证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 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化各种财务预算的科目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但不同程度的基础管理工作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十分迥异的。企业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一般是各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而每一项业务预算要求各种业务的开展必须规范,业务流程也必须科学。因此,企业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从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当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和项目,进一步明晰各种人员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可以采取
建筑企业财务成本控制问题研究论文
1.在目前建筑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对建筑行业财务成本的控制没有良好意识
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建筑企业来说,财务成本控制都处于初级阶段,所存在的意识不高,且大多数处于表面化;无论是企业内的各个部门还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对财务成本控制都没有良好的意识,使财务成本控制工作完成得很困难。对财务成本控制方面的相关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使工作人员没有高度重视财务成本控制。比如:某个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建筑出一个结实、稳定的建筑,忽略其材料成本的运用,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生产,会使材料在造价方面面临巨额资金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施工人员为了能够尽快地完成整个工程,盲目地去购买机械和设备,也会使建筑的成本逐渐升高,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对建筑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来说具有负面作用。
在建筑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方面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来维持
如今建筑企业的相关制度和文化的建设对于运营管理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良好的制度和认真的实践是保障企业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虽然大多数建筑企业进行建筑时除财务成本控制方面都能够加以注意,但由于在财务成本控制方面没有一个合理的、完整的制度来制约,同样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财务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缺乏科学性。虽拥有财务成本控制的观念,但缺乏财务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就像是无实践的任务,只是空谈。另外,建筑企业没有从制度的角度来对建筑材料的成本进行制约,使整个企业的对建筑成本的控制不够完美,最终使企业无法实现经济最大化的目标。
在建筑行业中,对财务成本控制方法运用的不够合理
目前,仍然有很多的建筑企业在财务成本控制方面使用传统管理方式,但传统的财务成本管理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经济分析和技术分析都在实际的施工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很多建筑企业在进行财务成本控制工作时忽略了组织计划,特别是没有将技术经济评估融入到整个建筑中,使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无法运用技术来对财务进行控制,导致整个建筑企业无法通过财务成本控制来提高整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经济地位。
在建筑施工时,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预测方法
对于目前的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来说,虽然施工人员能够在工作时努力工作,但对财务成本控制方面没有良好的意识,对企业的发展不具备促进作用。虽然建筑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地位,并且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力;但是,在思想方面,仍然表现的过于传统。因为建筑行业在目前市场中存在的利润很高,所以,在财务成本控制方面就会相对忽略,员工只是为了快速完成工程,并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建筑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财务成本控制的信息不准确,财务部门和计划部门的想法不能达成一致
首先,由于财务部门没有明确建筑的预算成本,只对实际的成本支出有所了解;而计划部门对工程的成本支出没有明确了解,只了解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因此,两个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无法达到协调一致,故无法良好控制财务成本。
对财务成本控制的主体意识不够
现今,建筑企业高层习惯于把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给财务成本管理的部门,在他们看来,财务管理的工作就应该由财务管理部门来完成,但是,真正的财务管理应该是由施工组织人员完成的,而不应该只是财务部门。施工企业对财务成本控制认识不足,使得成本的控制不够良好。
企业的领导对财务成本控制工作没有高度的重视
对于对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不重视的高层领导来说,其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处于传统模式,在他们看来,只有能够从对手手里得到金钱利益就可以了,因此,对于建筑的成本控制意识不足;所以,在投标的过程中,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中标,不会考虑其后果,且只有很少的人来决定最后的投标价格,而对报价的制度并没有明确的制度。
3.在建筑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方面遇到问题时所运用的解决对策
将建筑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加以刷新
在实际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要想通过运用控制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认识,在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将财务成本控制纳入到组织管理的层面上,并通过一些技术的手段来完善财务成本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财务成本控制对企业今后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对建筑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巩固
由于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的控制受到企业自身的影响,使财务成本的控制在实际工作时无法摆脱各种风险,比如:合同风险、投保风险等,它们是建筑企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风险。因此,需要较强的建筑企业中的各部门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经济安全意识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使其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将要出现的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措施。
提高建筑企业中财务控制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建筑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财务成本控制才能使得企业更快更稳定发展的意识。因此,要求企业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班来增强财务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在提高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职业观念的同时,有效的控制财务成本控制中弄虚作假情况的出现。此外,建筑企业也要加大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让每一个施工人员脑海中都能呈现规范的法律知识。在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方面要着重于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要求财务成本控制人员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定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所面临的众多的财务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这些不但影响到整个企业今后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同时还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状况,导致企业不健康发展。因此,在建筑企业中,对财务成本控制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障企业能够稳定发展的主要命脉之一。要想企业能够稳定的发展,必须保障优化财务成本控制为核心工作,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成本控制工作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状态下更好、更稳定地发展,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企业的经营目标及财务预算论文
企业在每年的经营活动中,都会围绕既有的战略规划,制定下一年度的经营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经营目标,就必须对下一年度的市场环境、经营情况有个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协调各项经营活动,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编制有关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要素的预算方案,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下达执行,并且在执行中及时发现和修正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作,确保目标顺利完成。
而在这整个决策执行的过程中,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的编制可以很好的起到预测、计划、协调、执行、监控和评价等重要作用。
财务预算的编制决定了整个预算是否正确,能否有力执行,能否及时反映执行情况的关键。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确定财务预算的目标。财务预算
应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企业经营目标一般有利润目标以及相关的一些分解目标,如:销售收入目标、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等。对相关的经营目标及财务预算指标,要进行综合分析及平衡,在确保主要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兼顾其他经营、财务指标,即不能主次颠倒、因小失大,也不能以偏概全、畸形发展。
2、收集相关信息。在编制财务预算
以前,必须充分收集企业外部及内部的相关信息,掌握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情况,掌握企业内部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确保预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在分析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尽可能发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切实的了解,那么我们编制的收入预算就会脱离实际,影响财务预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对企业内部的实际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使财务预算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中仍会大大折扣,执行不力,达不到财务预算的预期效果。
3、制定财务
预算的操作流程。在具体编制财务预算前,必须针对财务预算管理制定一个具体的编制、审核、下达、执行、分析的操作流程,理顺预算目标、预算标准及具体预算项目的先后编制顺序和时间节点,明确职能部门对应各个预算项目的职能职责,同时尽可能的完善修订现有的企业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使整个财务预算的每个环节做到环环紧扣、相互关联、相互监督,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体系,确保财务预算编制有序,执行有力,反馈及时。
4、汇总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预算。
各职能部门编制的预算标准和业务预算,如燃气销售及采购预算、新增用户预算、管网更新预算、表具更新预算、科研费用预算、工资薪酬预算等成本费用预算,这些都是编制财务预算的依据。对这些预算进行整理、审核、汇总,最终形成财务预算的`初稿,并可以针对各假设前提制定出不同的预算方案供决策层参考。
财务预算最终经企业管理决策层和董事会的审定批准后正式下达,企业的经营活动便以这个财务预算为准绳进行开展。
而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是否按着期初制定的目标和财务预算在进行,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经营环境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是否需要调整年初的财务预算,这些就需要通过财务分析来揭示。财务分析的编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l、确定财务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分析的主体。财务分析的主体不同,那么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我们所站的角度也就不同。财务分析的主体主要有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通常的财务预算主体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比较关心的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否达到了年初的预期,利润完成情况,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是否正常:而有上级母公司或隶属于集团旗下的企业,还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投资会否发生损失,投资回报水平如何,以及同一集团下各关联企业间的利润、税收如何进行合理的平衡等问题。确定了财务分析的主体,才能有针对性的收集汇总各项财务数据,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完成完整、有用的财务分析。
2、确定财务分析的目标。一般财务分析的目标主要有:(1)评价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2)披露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3)预测后期发展的趋势。财务分析可以是针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目标,也可以是包含所有内容的综合财务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务数据和报表,没有一个具体的分析目标,盲目对各种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没有针对,不做关联,就如同大海捞针,费时费力,即不能发现问题,也无法保证财务分析的时效性。所以财务分析的目标确定了,才能确定财务分析需要哪些更为具体、更为详尽的数据指标,哪些数据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重点披露。
3、进一步收集、核实相关信息。财务分析如果仅仅从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上进行,那就是表面肤浅的分析,往往会停留在对数量、金额的分析,而缺少对本质的分析,难以深入问题的根本。其实财务数据只是对企业各类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从数据报表中发现问题、找到线索,但最终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取得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同时,年初制定财务预算时,收集的各类信息也可能在一段经营期间后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核实,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尤其重要,我们的分析往往重视对内部活动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政策、经济等环境的分析。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市场状况发生改变,或是国家修订了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那么我们年初的预算就可能要做相应的调整,而对这些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计算可以使企业及时制定相应的调整规划,适应新的形势。
4、对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引申到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只能停留在对具体时间内,具体事件的评价分析。我们还应该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企业当前的管理水平、制度章程、操作流程等更深层的方面,对企业进行一番检查和完善。往往一项费用的过度节省或延期发生,这看似不大的问题,可能牵引出企业制度不严密,职能不明确,流程不合理等各种各方面的问题。对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使得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监控本期经营活动的作用上,还能对完善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长远的促进作用。
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是规范和监控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财务预算是财务分析的标准和准绳,企业经营活动有没有按着管理者预期的方向进行经营成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都是通过和财务预算的比对分析来衡量的;而财务分析是财务预算是否起到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和考证。两者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互相联系、互相呼应,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为了使财务预算能够得到有力的执行,而财务分析又能够及时有效的对企业经营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进而督促每位员工、每个部门做好自己的职责,顺利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预算管理制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
1、严密的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的各项指标对应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否按着预算的规划进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而每个职能部门如何分工、协调及配合,每项工作如何按照合理高效的程序开展进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到合理、有序、高效、可控,就必须有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来界定规范,包括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的规定以及相适应的财务、资金、资产、物资等管理制度。
2、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的编制,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采集、比对、统计和比较。财务预算要做到事前事中的控制,财务分析要及时快速的揭露问题,都需要一个高效的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有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帮助,我们可以把有限的人力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深入的分析工作中去,投入到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中去。
3、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企业的经营运转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勤力工作,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积极的肯定和奖励,可以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力,使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落到实处,得到有力的执行,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财务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财务分析,最终以预算考核为最后一道环节,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使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有机的结合到了一个整合的系统中。
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的编制看似是项具体明确的财务工作,但真正要做好做到实处,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不论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怎样进行和发展,都必须以保障企业发展、规范企业经营为目标。
如何从企业存货管理中挖掘效益[摘要]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司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存货管理方面论述了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存货管理的最终目标,并阐述了如何加强存货管理,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泉。[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一、存贷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的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的50%,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占35%。而物流成本又占产品全部成本的3O%——85%;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乏一整套有关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也不能很好执行。(二)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起不到监督作用,账实严重不符;有的企业对新税制下存货的核算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购进环节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自身税负。(三)产品滞销,效益低下:产品滞销是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通病。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三)存货的规划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四)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王黎浅析企业存货管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月第二期[2]冯丽梅王秀凤李威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途径冶金财会2005年第一期
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 企业管理 层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会计核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举措对于企业收入的核算、票务的管理、现金流、利润核算等关乎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和变化.总体层面来说,企业要根据税改制度的现状来进行经济管理的完善,积极的适应新的制度变化,加强新税改对于涉税人员的知识培训,提升涉税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自身的素养,加强基本的税收工作管理;具体层面来说,对于会计核算项目要及时的调整,税务筹划要提前做好,使企业充分感受这次税改带来的效益.本文针对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下,此税改对于企业核算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影响从中探索企业核算良好发展的 措施 对策.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会计核算;影响;探讨
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我国国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形成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税收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企业要根据税改制度的现状来进行经济管理的完善,积极的适应新的制度变化,加强新税改对于涉税人员的知识培训,提升涉税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自身的素养,加强基本的税收工作管理;具体层面来说,对于会计核算项目要及时的调整,税务筹划要提前做好,使企业充分感受这次税改带来的效益[1].
1营改增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发展现状
营改增的制度不完善
由于营改增的制度的改革,许多方面的发展并未做到十分的完善,这就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具体的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具体划分,如何将营业税转化为增值税都是需要规范的制度进行良好的制约.但是目前的营改增的会计审核制度依旧不是十分的完善,对于各方面的界定较为模糊,这就要求具体的涉税人员在进行会计审核的时候,一定加强税务审查,核对好税务的 收据 ,将税务工作严格规范的完成.
企业的不重视
由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相关制度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许多的企业也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在实际的跨级审核中不会按照规范制度去进行,许多偷税漏税的现象时有的发生.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制度的过程之中,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现实企业会计核算依法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现阶段各项法律规章将企业作为发展营改增的实验构成主体,而这确定核算主体的过程之中,营改增的制度往往会与现有的法律法规发生一定的冲突,从而造成企业会计审核缺乏法律依据,缺少必要的执行与监管能力,某些会计从业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利用营改增制度中的漏洞,珠宝私囊,以公肥私.
2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变化对比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前,价税合计数为总体的成本,这是应该把真正的成本和进项税额从总计价税中分离出来;在实现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需要根据具体的进项税和销项税发票进行进项税和销项税的抵消,开具发票的能力是其抵扣税额的主要依据.
建筑材料费用.一方面产生影响的是钢筋、水泥和木材费用的影响,增值税17%的适用于钢筋和水泥,此成本如果不含有税就会减少;增值税率为13%的适用于木材,此成本如果不含有税就会减少.其次是影响建筑地材费用,如果按照3%的税率扣建筑地材的税款,的成本将会减少.最后是影响混凝土费用,抵扣6%的混凝土增值税,将会有的成本减少.
机械费.机械费用是指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和部分机械的租赁费用,其中有75%左右的费用都是机械设备的租赁费用,在实现了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提高了17%左右的机械租赁费用增值税税率.
人工费.在总的工程造价中,人工费用属于中医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针对于不同的人工费用征收现象有着不同的税务规定,在表现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劳务公司代由公司将部分的工程承包出去,根据合同规定的纯劳务分包的费用收取3%的费用,这个税用属于建筑业的营业税,开发票时,开取建筑业的发票;另一方面,采用直接服务的原则,为对方提供直接的劳务服务,按照合同中的规定,缴纳5%的费用,这个是属于服务于的营业税,开具服务业的发票.
营改增对企业收入核算的影响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改革之前,企业要核算全部的工程造价进行营业税的缴纳,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由于新规定中,增值税是属于外税的,那就应该根据不含有增值税的工程造价进行税费的缴纳费用.具体的分离公式为:不含税价格=含税价格(/+增指税税率);不含税价格比含税价格下降百分比=(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含税价格*100%={1-1(/1+增值税税率)}*100%.与此同时,由于预留的税率窗口为11%,由此可得:不含税收入=含税收入/.
营改增对票务管理的影响
在实现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规定之后,由于企业所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会涉及到抵扣购买方的税额,因此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进一步加强对于专用发票的管理,防治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从而因此的不必要的犯罪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对于企业各个环节所用到的专业发票,要严格的审核和检查,确保在开具发票时各种章具的真实性,避免不必要的风险的发生.
营改增对于现金流和利润核算的影响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前,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收入和成本的减少比例和营业税税金减少程度.在此关系中,现金流和企业整体税两者的增减程度是呈负相关的,即现金流增加,企业整体税负就会减少;现金流减少,企业整体税负就会增加.现金流在企业征收营业税的时候,受到企业税金预缴制上午影响较大,对于企业税金预缴制来说,是指先进行现金的预缴,进而进行施工,等竣工后在对相关的款项进行清算,使之收支的平衡.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企业通常以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税款的收缴,这样就会导致,应缴的税额就会远远低于企业纳税的税额,由此对于规避现金流的冲击有很好的避免作用,保证企业从中获取最根本的利益.
营改增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增值税税负.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各种纳税人的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针对目前的纳税现状,主要分为两方面的纳税人,即一般的纳税人和小规模的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的纳税人在纳率上相比,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率相对较低,这样对于小规模的纳税人来说是十分的不公平的,最终可能会导致小规模的纳税人在会计核算和经营项目管理中失去相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
流转税.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前,应该缴纳的营业税税金将会直接计入损益类科目下的营业税金以及附加中,这是企业在进行最后的会计核算的时候,就会直接将营业税金从收入中提出,方便了记账的流程;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营业税变为了增值税,直接将税额划分为外税之中,此时要将增值税计入要缴纳的增值税的科目之中,这样将远远缩小了企业利润的扩大空间.
所得税.利润的变化情况会直接影响所得税的变化,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企业的所得税与利润之间呈正比,企业所得税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利润的减少而减少[2].
3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措施
在我国完善税率制度之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样的改革委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契机,然而也受到了税率制度的改革冲击,如何在这场税改之中临危不惧,脱颖而出,成为各个企业关注的焦点,接下来就针对“营改增”的情况,在总体层面和具体层面两个方面进行措施的探讨.
总体层面
在之前的营业税的时期,企业缴纳的营业税是隶属于内价税,与营业额呈正比例关系,营业税的多少直接与营业额挂钩,没有进行抵扣的情况,而且涉税的相关职责有企业的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营业税的税值不仅仅是收到了营业额的影响,而且还与企业取得的具有法律效益的进项税抵扣凭证的金额有关,涉税的相关责任此时也是由财务部门、营销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极大地将责任风险缩小.
加强涉税人员的培训.要加强涉税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增加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涉税的风险从原来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变为由财务部门和营销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在这种情况背景下,十分有利于企业部门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涉税人员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才能更好的面对营改增制度对于企业的冲击力.
加强涉税工作的力度.对于各种涉税的各类基础工作,要加强重视,保证好其完成度.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相关的涉税基本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基本工作的好坏不仅仅是影响到涉及增值税额的金额大小问题,更影响到企业的法律保障度和税务风险.所以相关企业要加强会计的核算,加强各种增值发票的开取效益和保管的力度,落实好每个抵扣管理的环节认证.
具体层面
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财务的扶持资金被纳入营业外科目.根据我国的相关税法规定,在国家的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部门对于企业颁发通过国家审核的项目专项财政性奖金,允许其作为不征税的收入,在最终计算应该缴纳的所得税时将此部分从中扣除.但是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部门对于企业颁发通过国家审核的项目非专项财政性奖金应视为税收的收入部分,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财务的扶持资金被纳入营业外科目,应该具体根据国家颁发的专项奖金和非专项奖金进行具体的区别对待,区别划分之后,再考虑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
在会计核算时设置营增改抵消的销项税额专栏.只要在此提供按照营业税中增值税的向有关规定就可以从销售额中扣除需要支付给非试点的纳税人的价款应税服务的部分,所以需要在会计核算时设置营增改抵消的销项税额专栏.
完善相关的措施、制度.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此项改革对于企业的核算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企业的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政府在面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时候,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规范税务制度,积极地进行各个地区的税务工作检查.同时,企业也要配合好政府的工作,对于财务核算积极的上交资料,报给审核机关进行审核[3].
4结语
总之,企业在应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制度改革时,一定要表现积极地态度,积极的响应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要求,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加强对于增值税务的策划手段,加强对于税务的管理工作,加强税务工作人员的培训,综合提高涉税部门和人员的总体素质水平.
作者:王强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文轩.营改增十点钟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解疑[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2〕张云,匡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江西三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3〕王桂英.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风,2012(23).
摘要:就目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要做到发挥出会计核算工作的职能,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与解决。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
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概念
会计核算(financialaccounting)是指采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企业的会计人员统一的、系统地记录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以及预算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所产生的结果,作为会计报表,并以此作为事后核算的依据,来考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亏损情况,为企业的决策以及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料参考。会计核算主要有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为了有足够的能力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考验,企业需要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不断的成为企业在 财务管理 中的重要对象。比起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就需要注重会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的现代化、规范化的建设。因为规范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现出了企业对于会计管理的全面性与系统化,能够较好的涉及到核算工作的各个方面,更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在会计工作中的情况,从而可以发现问题,降低企业风险,加强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规范,导致没有真正把会计核算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会计核算工作效果不显著,并且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容易给企业带来更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重点讨论了我国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会计核算执行的缺陷
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不规范之一体现在制度方面,内部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失控,造成大量的企业资金损失和浪费。首先企业没有制定出较好的规范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没有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相关企业制度。会计核算工作缺少规范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会计部门的职权模糊不明确,部门间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混乱,无法充分发挥出会计专业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仍然采用会计人员固定岗位、固定职能的工作制度,例如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不符合相关的会计管理要求,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导致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再有就会计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性不高,部门之间缺乏交流。
2.监督职能的弱化
缺少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没有设立相关的专门监督部门。所以容易导致企业的领导在管理会计人员时没有做好应有的管理反而还妨碍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因为缺少监督机制的制约也容易导致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例如,管理者越权行事,挪用企业资金,为了保密而私底下贿赂工作人员,制作假账,使得会计账面的失真,反映不出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会计工作中的计量验收、成本核算、财务审查等都缺少有效的监督。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核算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对企业带来的作用,影响企业在经济活动上的决策。即使企业存在内部监督部门,但是工作重点只集中在事后监督,监督上的延后性,使得会计核算的监督没有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最后是企业缺少经济责任追究制度,粗放式的会计核算。导致了企业内部会计科目的不规范,相关税务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散漫,因为企业认为不存在内部建账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增值税发票方面的建账。
3.企业领导认识不够
企业领导可能对会计管理意识不高,把会计核算工作简单的看做是算账和记账的任务。不能够促进会计核算工作与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在对于会计人员的聘用方面,没有采用具有专业 会计知识 的人员,或者利用职权之便,给关系好的人员安排会计工作,导致了会计人员安排上的随意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低质量和低效率。还有存在某些规模小的企业,资金不足,所以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较低的现象,甚至没有要求持相应的会计资格证上岗。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人员财务意识低下,专业知识不够高,会计管理能力和处理风险上的能力过低,只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程序,致使了企业管理手段落后, 方法 陈旧,观念保守,与现代会计核算观念差距大,工作不规范,在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中不规范,例如会计报表格式不规范,导致核算工作难度加大。因为会计人员对于相关会计制度规定的不了解,所以在账目的核算以及审批手续不符合要求。即使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的员工,也会缺乏创新意识,危机感差,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
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
1.建设规范的、现代化的企业核算工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超前性也日益增强。企业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核算科学手段,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机会。有机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目前我国企业主要采用董事会管理制度,所以企业的董事会可以直接委任一名总会计师,主要负责会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好的确保会计资料和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并且企业董事会应该放权给总会计师,根据会计工作上的需要,成立会计核算的部门,每一个部门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人,下设具体的、负责不同工作部分的会计,例如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收入支出会计等等。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2.转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重要性,会计核算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情况、经营行为的成果、缴税情况等。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会计法律制度规定,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督促会计部门加强 规章制度 和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使之成为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部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进行会计监督,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同时,实时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舞弊行为的存在,内部监督工作应该渗透到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及时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评价,反馈给上级部门,对于存在不规范的工作应该给予公开批评,根据情节的严重性,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力,提高会计人员你的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当务之急就是规范企业在招聘员工方面,从源头上确保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因为会计核算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关系,所以企业应该投出必要的资金,替企业招纳具有高专业素养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人员的“再 教育 ”,加强培养员工在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知识的方面,并且能够与会计专业知识灵活的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需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在办公非自动化条件下,想要运行现代化管理会遇到到更多的困难,无法实现现代化管理控制。所以企业临到要具有现代管理观念,为会计部门更新、配置必须的设备,目的是要使得计算机技术能够运用与会计核算工作去,及时更新财务软件,为会计审核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保障。同时也要注重会计人员能够较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会计核算的工作,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经费来进行员工计算机方面的培训。
四、 总结
会计核算工作体现了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情况,始终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会计最基本的工作,充分体现出了会计核算的反映职能,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上的规范性。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在会计核算工作上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
作者:姚奕擘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赵云.探讨如何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江苏商论,2011(,15):196.
[2]王庆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国外资月刊,2012(,7):114.
[3]张英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3(,15):40,42.
关于会计核算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2016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2. 有关于会计论文范文
3.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核算
4. 有关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会计学本科论文范文
6. 关于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财务分析毕业论文3000字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财务分析毕业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财务分析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作用越来越大。但当前高校财务分析还较薄弱,存在着分析不全面、混淆会计报表分析和财务分析概念、分析方法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指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完善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从而提高高校财务分析水平,提高财务分析信息质量,提高为信息使用者服务能力。
关键词: 高校;财务分析;措施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对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高。财务分析是对普通财务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是在财务报表所揭示信息基础上,生成更多的财务信息,从而产生质量更高的深层次的财务信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提高财务服务质量,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有用的财务信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满足国家对高校宏观调控的需要,为满足高校自身发展、多渠道筹资的需要,高校财务必须从核算型向分析型发展。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还处于较弱状态,存在着分析不全面、重“事后”不重“事前”和“事中”、重“量”不重“质”等现象;混淆会计报表分析和财务分析概念,分析方法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指标体系不完善等。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笔者认为,高校财务工作在充分理解高校财务分析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合理地将客观会计数据和相关的信息转换为决策支持信息,从而提高高校财务分析水平,提高财务分析信息质量,提高为信息使用者服务能力。
一、充分理解高校财务分析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常将财务分析理解为会计报表分析,完全混淆了会计报表分析与财务分析的概念。要充分理解高校财务分析的内涵和外延,首先应必须弄清会计报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联和区别。
会计报表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相关的重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单位一定时期的财务情况及其绩效做出判断、评价。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指标比较固定,会计报表分析是一种事后、定期分析。财务分析是通过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和说明,并结合其他的非财务信息,对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揭示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变动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从而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和全面的信息。其分析方法和指标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它既可进行事后分析也可进行事前和事中分析,可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它的分析依据不仅有会计数据还有大量的非会计信息资料,它将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融入其中,又将分析的范围扩大,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其更有用的财务信息。
在了解会计报表分析和财务分析的区别和联系后,就可知:高校财务分析的内涵是高校财务人员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学校发展计划、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研究,对财务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其外延就是为学校管理层了解和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了解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预测未来,为学校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为财政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学校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做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为学校投资人、债权人等了解学校财务现况、未来发展前景提供依据。
二、建立完整的分析指标体系
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者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内部用户主要是高校自身的管理层,外部用户主要是投资人、债权人、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等。高校财务分析的内容相应地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必要时设置专题分析内容。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就应因主体不同而不同并且有较大的灵活性,既要满足内部分析的需要,又要满足外部分析的需要。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内容的量化,是直接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窗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一)预算执行情况
主要包括实际收入、支出与预算的差异,收入、支出预算完成率。将这些指标与招生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等非财务计划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找出问题,查明原因,采取有利措施,及时改进。
(二)资金筹集状况
高校的运行和发展必需资金作为保障,学校筹资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高校的资金来源已形成多渠道模型,为了反映高校财务综合实力及财务规模,就需分析包括高校自有资金比率、财政拨款比率、引资比率等等各渠道资金占总资金的比率。
(三)学校财务状况
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通过收入与支出比、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比、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平均事业支出、教职工人均事业支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分析,将学校经济实力、财经运行情况、财务风险情况以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结合相关资料全面反映学校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潜力和经济前景。
(四)资产使用情况
通过资产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学校的资产利用情况和构成是否合理,为提高资产利用率提供参考,使资源配置更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各类资产比重、设备利用率、投资收益率、平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等。
(五)学校发展情况
学校的发展情况主要是比较近几年来各项增长速度来进行分析,主要有各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平均事业支出增长率、学生增长率等指标。通过这些发展趋势指标的分析,预测发展前景,为投资人、债权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可比性、实用性、公开性、保密性原则。财务人员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结合学校的学生比率、师生比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等进行综合、客观的分析,为各方面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分析资料。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是个研究过程,分析得越具体、越深入,则质量越高,越能对使用者有益。在分析过程中要根据分析目标要求,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财务分析中常运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各有所长,财务人员在分析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动态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专题分析法等,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克服分析中出现的片面性,将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从而抓住重点,以便做出有效决策。
四、及时准确地进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改善学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提供决策依据。过时的信息对使用者来说只是事后诸葛亮的作用,失误已成事实,浪费无法弥补,财务人员要抓住时机进行事后分析、事中分析、事前分析,及时准确地提出财务分析结果,以使预测更为准确、计划更为科学、偏差得以及时纠正。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是财务分析及时性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财务信息存入计算机,同时努力开发财务分析软件,将财务分析系统与日常的财务处理系统通过一定的接口联系起来。通过计算机自动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计算、分类、分析,随时自动生成分析数据,随时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提高财务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高校财务分析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和扩展各方面知识,全面熟悉高校财务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时时了解各方面信息,努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克服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分析质量尽责。
参考文献:
[1]金中泉.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2]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1).
[3]丘雄江.浅谈高校财务分析[J].财会研究,2006,(7).
摘要: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是永恒的主题,而作为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及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文章主要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的异同点,并提出实现二者融合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均在进行动态变化,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具体而言,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的基本概念存在差异。财务会计需要向企业定期提供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资料报告,而资料报告的对象除了与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外,还包括与企业日常经营有直接利益相关的其它企业团体及个人,因此要求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凭证必须实现格式、登记报表、会计规范及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且信息载体必须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为参考依据,为其财务管理提供宏观、系统、全面的会计数据。相对财务会计的整体性而言,管理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局部性的特点,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需要管理会计提供财务信息,因此其报表格式、报告模式及模版没有统一规定,对报告时间也无限制,其只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即可。
其次,二者的服务对象各有侧重。由上述分析可知,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整体资金,密切追踪企业资金的运作及结果,数据整理要求细化、严格、规范,才能将企业的资金运作状况全面、真实的反映出来。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其更多的侧重于企业管理而非财务管理。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终的职能都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财务信息数据,但是二者的职能存在显著差异。财务会计的服务范围包括企业相关的数据报表及与企业有经济关联的其它资金数据,资金状况需要通过记账、算账的方式进行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服务于企业内部,通过分析问题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与控制。二者的服务对象、管理职能存在差异。
再次,二者的功能时间性存在差异。企业日常管理中,财务会计报表包括月报、季度报表、年终报表等等,不同的报表贯穿整个财务管理年度,时间上有严格要求,其主要目的是将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动态、完整的体现出来,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再根据财务会计报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资金运作情况等进行分析与总结。而管理会计对报表时间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且对历史数据信息的分析也涉及较少,其主要以财务会计总结为基础,对企业财务信息做深入加工与剖析,最终形成报告文件,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指导。由此可见,管理会计除了要总结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外,还要对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因此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二者的核算信息、核算对象均为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二者具有一致的信息来源。其次,二者的工作目标均是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二者均需保证经营管理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此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也有交互性。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费用、收入、成本、利润等等经济活动相关的各项指标,而管理会计主要对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进行加工、分析,推算出企业的发展动向及各事项的最终结果,由此可见,二者的核算内容是相互影响的。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优势
首先,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保证其它业务正常运转的基础措施,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要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有助于拓展企业其它业务,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其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可提高资金的应用效益。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全面、精确的财务信息数据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发展做出准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可大大减少企业的资金浪费,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企业经营管理中各项资源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后,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其最终的管理目标都是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会计信息,二者的融合可以大大减少经营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策略
(一)完善财务管理中的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决策过程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及权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不断增强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使得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具备财务会计的管理知识,还了解管理会计的一般工作要求,以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度。其次,要改进工作方法,财务会计要向管理会计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形成一套完善的融合体系。企业的财务会计要将单一的计量模式基础转换成多元化的计量,以实现企业现金流现值、现净值、现市价等计量模式的配合。
(二)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阶段
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管理目标、核算对象是一致的,二者的核算内容具有交互性,因此可以从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实现二者的融合,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事前预测。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运用到的基础信息主要是通过会计凭证反映出来,因此可以将会计凭证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主要媒介。现有的企业会计凭证主要以货币为单位,仅有借、贷方记录,无法满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需求,因此要对会计凭证的记录形式进行改革。比如增加统计信息代码,以原有财务会计科目为基础,可避免重复筛选。此外还可以增设备用信息栏,主要用于记录非货币信息,完善会计信息,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
其次,事中决策。由于财务会计的报表时间、信息载体均体系现规范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可以说财务会计的分类账、总账、会计报表等均是模型运算的结果。而管理会计则需要对财务会计循环中的原始信息进行分析、挑选,产生相应的报告。因此可以将二者所用的原始信息源进行合并,统一确定基础数据,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更有效的实现二者的融合。
最后,事后分析。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会计可在事前预测、事中决策阶段进行融合、统一,但二者并非机械的加在一起,还需要合理的事后分析完成二者真正的整合。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其工作内容均不再局限于记录当前、预测发展,还要加强事后分析的力度,将会计各个时期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营业利润的增长或下降,并总结原因,分析优势。虽然二者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目的仍然是以企业管理为侧重点,可谓是殊途同归。
(三)构建组织责任中心
以责任中心为基础提高会计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企业要对财务责任中心进行重新定位,促进组织结权的融合化。传统会计管理系统中,历史数据的来源、绩效考核的依据等问题均会对企业的会计管理产生一定影响,而建立财务计责任中心其实质上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桥梁,财务会计信息可以通过责任中心的处理转换为管理会计信息,有效解决了传统会计管理系统中的一系列问题。财务责任中心包括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等,每个环节均涉及到会计系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企业ERP系统的后台设置,财务会计信息通过ERP的处理分解成管理会计信息。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将二者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宝宏,王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与协调同步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09):162-163.
[2]刘洪,刘佳新.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必经之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现代商业,2013(36):255-256.
这个,我研究下,再告诉你,我能帮你搞定
1、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及研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探讨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5、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6、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7、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8、加速财务管理国际化,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9、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10、我国能源资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评估
11、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1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13、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1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15、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
16、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研究
17、浅谈会计职业道德
18、浅谈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
19、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1、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
22、谈财务管理课程中引入ERP沙盘模拟的教学环节
2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管理会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4、实践教学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25、管理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26、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XXX为例
27、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互结合的对策
28、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实施与建议探析
30、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31、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探究
32、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
33、小议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
34、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对事业单位的影响分析
35、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36、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
37、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
38、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研究
39、浅探权责发生制运用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必要性
40、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措施的研究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基本结构如下:
1、标题:
文章的大纲。每一种文章的标题、风格都是多样的,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始终体现作者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与整体或不同侧面。毕业论文的题目一般分为一般题目、副标题、副标题。
2、目录:
一般来说,论文篇幅较长,带有副标题。论文的题名设置,由于其内容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也较大且较为复杂,所以通常设置目录。
3、内容提要:
全文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作者用极其经济的笔墨,勾勒出全文的整体面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本文的研究成果,简要描述了全文的框架。
4、关键词:
那些表明文献主要主题内容但不规范的词语。它是从一篇论文中选择的一个词或术语,用于文档索引,用来表示全文的主要信息项。一篇论文可以选择3 ~ 8个单词作为关键词。
5、正文:
通过实际调查获得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例证或现象
提出的事实根据应当客观真实,必要时应当注明来源。以前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在理论分析中,应该清楚地把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作品,都应注明出处。
本人的分析,讨论和结论。使事实、前人的成果与本人的分析和讨论有机结合,注意逻辑关系。
6、结论:
结论应是本文的最终结论和总结性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该是整篇文章的结尾,是整篇文章的目的,而不是局部问题或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对文章每一段摘要的简单重复。
结论可以采用“结论”等词,要求精练,准确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观点及其意义和作用,也可以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准确、完整、清晰、简洁。
7、致谢:
感谢声明可以放在正文的最后,表达对以下方面的感谢:国家科学基金、科研奖学基金、合同单位、企业、组织或个人的资助和支持;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并提供便利的组织或者个人。
服装厂的存货管理论文篇二 浅析企业的存货管理 摘要:本文在论述企业存货核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某建材企业存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不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销售市场存在潜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最后,针对该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存货核算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材企业存货;管理;对策 目前,有许多企业的存货管理存在存货管理制度不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货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存货在第三方物流管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的效率及盈利能力,长远观之,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存货是反映一个企业是否可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存货策略已成为所有企业应该关注的重要焦点。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属于流动资产范畴。存货的流动性弱,种类杂,数量多,收发频繁,存货的存在势必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因此对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建材企业存货种类如下。1.商品,如用于销售的瓷砖、洁具、卫浴(包括座便器、淋浴房、浴缸、浴室柜、花洒、龙头、蹲便器、镜子等)、橱柜;2.半成品,如瓷砖半成品、柜、浴缸(裙边)、淋浴房、淋浴屏风(以上产品出现半成品的情况是由于顾客购买产品后,安装测量师傅到顾客家测量墙边距时,发生所测尺寸不等于所购产品原尺寸的情况,而顾客又不急于收货,公司会推荐顾客定制原产品成理想尺寸,这时就会产生半成品);3.材料,包括周转材料(促销活动赠送所需的浴巾礼盒、毛巾礼盒、陶瓷器皿等)、修理用备件(座便器内部角阀、软管等零件,淋浴房附带的石基、柜腿等),包装材料、低值易耗品(送货师傅用的手套、轮胎、雨衣等,施工用的玻璃胶、自攻钉、充电钻头等,销售门店用的香花香蜡、装饰物品、产品图册,开单用的大订单、调拨单,记账用凭证纸、打印机墨、封皮等)。 二、存货管理的内容 存货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存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核算和管理操作中存在制度及人员舞弊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会对公司的信誉及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存货管理就是要对企业存货的流动、循环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而存货核算是企业财务部门对存货价值流动的管理与核算。存货核算与存货管理一般都是结合使用,充分地体现了企业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为存货的管理与核算提供全面而完整的信息。两者存在数据存储量大、变化频繁,核算内容广泛、方法复杂,与其他子系统有较多的数据传递,管理要求高等特点。根据管理的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仓库、财务等)在其权限范围内通过一定手段获取存货管理信息,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块自动从存货档案文件、结存文件、出/入库文件等文件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生成并输出各种账簿、明细账和管理分析表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领用或发出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存货核算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而该建材公司就是以加权平均法为主要存货核算方法,以先进先出法为辅助核算方法,用于核算低值易耗品等耗材。 三、建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 公司内部没有制定关于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使制定了也因为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使之不能有效地运行。这样不仅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企业采购计划是存货采购环节中的最薄环节,该公司亦存在此类问题,申购环节上不根据实际的需要去申报采购计划,而是到快没有库存时才会采购,而采购回的货物数量或多或少没有定论,完全凭感觉办事,进而忽略了存货的成本价和对企业的资金占用,未采用存货限额责任管理,有时存货量少,造成订单送货延迟积压,往往会引起顾客的不满,导致企业信用率下滑;有时存货量多,无人需要,导致存货堆积,严重质押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从这个角度上讲,存货也是公司的一项“负债”,公司应尽可能地以较低的存货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二)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公司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公司的库存不能随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公司供、产、销各部门间往往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从而导致要么公司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市场需求使之失去市场机会,要么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其储存成本。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也使得公司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其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 (三)销售市场存在潜在风险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企业销售市场规模扩大受到阻碍。近年来,我国的生产性价格指数(PPI)居高不下,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公司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存货的安全库存量并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避免物价变动产生的风险,但又导致企业存货不合理。过多或过少的存货使得企业销售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变得不确定,无法做出良好精确的企业市场规划。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也会增加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公司常因销售预测不准,造成已经被淘汰的产品及相关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零部件等大量积压,导致企业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影响企业销售业绩。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该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便设有该机构,其职能也相对弱化,不能正确评价企业财务信息和管理部门的绩效,导致各级部门无惧于钻内部控制的漏洞。该公司也存在此类的问题,虽然设有较严格的内部控制,有相应的库存盘点制度,但岗位分工不够明确,注重采购换机额,而忽视了报废环节的控制,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费,如瓷砖的内部控制,入库盘点时只注重箱数,而忽视了瓷砖本身的完整性,有时就会造成包装与实物不符,数量短缺或其他质量问题,无法做到正常计算。 三、公司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制订科学的采购管理计划 针对采购存货数量不规律的问题,应当在采购前制订明确的采购计划,由单位内部首先根据生产经营所需,结合预算提出物资需求申请,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审定后,由生产部门进行实地审核,之后根据平衡库存后编制公司采购计划,经财务部门审核后报给领导审定。在采购时,公司可通过招投标、询比价等方式确定选择供应商和价格,做到货比三家,比质比价择优而用。采购后,采购物品抵达仓库,由仓库管理者对货物进行检验清点并办理入库手续,编制盘点清查表,由保管、采购人员签字并登记入库明细,避免重复、杂乱,从而有效地防范存货采购环节的财务风险。 (二)组织活动,增进彼此的沟通 对于企业内部人员,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员工集体参加户外活动,如春游、野外求生等,让员工彼此之间增加互动,了解彼此,增加和谐度、默契度,为员工间顺利配合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潜在升值空间。对于企业的客户而言,销售人员友好热情的态度可以增加顾客购买商品的欲望,看似给客户很大优惠实则亦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折扣金额,也会使消费者乐于接受。当然,优良的售后服务态度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服务态度愈好,在消费者中的口碑越好,潜在消费者就越多,从而有效增加企业获利效益。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时、可靠,保证管理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发出、保管、核算、销售等环节的存货实物流转程序和记录程序进行测试,建立健全生产领料制度,明确材料用途是很有必要的。在存货记账时,应重视对有异常现象的账户、成本核算账户及相关原始凭证的审核。对于价值较高的存货账户、数量单价变动幅度大的存货账户、长期账实不符的存货账户、积压损毁报废的存货账户、单位价值变动大的成本核算账户、核算方法有重大变化的成本核算账户、有重大会计调整事项的存货账户、成本核算账户以及所依据的原始凭证等,审计人员应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加强对存货的监盘和抽盘,应将以前年度存在账实不符的存货、价值高且数量变动大的存货、长期未用的存货、调账频繁的存货列为监盘抽盘的重点。 四、结语 该建材公司是一家发展中的建材企业,要想控制好企业存货管理,必须建立严格的外购存货采购制度,降低采购成本,严把进货关;健全库存出入库手续,制定有效可行的库存盘点制度;努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使成本核算真实、准确、完整;加强监督机制,堵住各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漏洞;严格安排岗位责任制,制定与工作业绩相关的奖惩制度。掌握人心,才能取得企业与人才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掌握好企业存货的核算与管理是企业走向稳健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存货核算及管理是企业管理绩效优良的特质之一,是企业实现经营的目标。为保证存货对于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企业管理当局应当对货物的订购、储存等做有计划的安排与管理,避免存货管理不当使得企业蒙受无谓的损失。为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推动企业存货结构优化、提高存货的投资效率,需要设计实用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促进企业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斯雯.企业存货核算与库存管理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 [2]王黎.浅析企业存货管理[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3]王平.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价值工程,2012(13). [4]孙一平.企业存货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2). [5]崔凤彩.基于经济挖掘效益挖掘视角的企业存货管理论析[J].中国商贸,2011(08). [6]崔凤彩.基于经济挖掘效益挖掘视角的企业存货管理论析[J].中国商贸,2011(08). [7]刘广磊.加强企业存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J].现代企业文化,2008(33). [8]黄秋.浅析企业资金及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08(21). [9]赵春霞.企业零库存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08(08).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看了“服装厂的存货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存货管理论文 2. 存货管理论文 3. 存货管理论文赏析 4. 浅谈存货管理相关论文 5. 大润发存货管理论文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存货管理是当前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的内容,库存会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并且贯穿着整个生产的流程,具有占用资金大的特点,而且品种繁多,特别是业务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针对存货的管理至关重要。提高库存的工作效率,强化库存的管理,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实践中企业管理过程库存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积极探索库存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制定出合理化的库存管理战略,强化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地位,提高市场竞争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库存管理
一、加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流动资产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期间存货会占据较高的比重,因存货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从长远的经济利益来看,存货如果管理不当将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将会因此受到影响。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持续经营的水平,关键还在于内部的存货管理,存货占据企业的关键性位置,合理的规划好企业的存货,才能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防止可能出现的存货问题。现阶段,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内部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较为落后,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存货的最大价值将会难以实现,所以企业更应该密切的关注于此问题的研究。
当前,存货管理问题是中小企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存货管理能够实现管理的目标。流动资产是否安全和完整,是财务管理的关键,还是企业财务收支保证的关键。针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可以确保企业实现内部自我的调整,存货管理部门彼此间形成制约和监督,对现实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中,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小企业具有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无法衡量的价值,但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上仍然会暴露出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其中存货管理的意识淡薄,只有更好的完善存货管理,才能降低存货管理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库存积压现象较为明显,存储量设置较为不合理。很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往往都是被库存所占用,很多中小企业的仓储管理较差,导致存货积压严重,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企业流动资金额度逐年呈上升的趋势,这样会大量的占用资金,阻碍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周转,尤其是存货储备资金占用的明显,占流动资金总额的比重较大,资金管理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有时会出现资金周转的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中小企业存货资金的管理占用资产总额的40%左右,虽然各个行业的标准不一致,但是其所占的比重来看,仍然是属于较高的比重,其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企业还是疏于对其的管理,导致流动资金管理出现问题,不严加的管理将会导致资金周转的速度逐渐成下降的趋势,长期来看影响是巨大的,达到一定的影响后将会严重阻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库存管理人员岗位职权划分不清,内部控制制度职能落实不到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目标,但是盲目的追求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弊端,例如内控管理上制度设置不合理,部门的人事管理较为落后,一个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加上很多岗位在设置岗位时就没有明确岗位的职责,往往没有特别专注于库存的管理,对最初存货的购买等如果稍加注意,就会避免可能存在的存货滞留,有时很多工作人员忽视对存货的保管,在相关数据的记录上缺乏认真的态度,记录数据往往是应付差事,结果就是丧失了大量的库存浪费。
3.第三方物流没有真正的应用,合理优化内部和外部物流资源是关键。传统上只是简单的对内部物流进行管理,长期形成一定的惯性,因此,整合物流资源上却忽视了对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仍然坚持原有的内部自营物流为主,长期还会忽视很多内部资源的浪费,特别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纵观存货管理的全过程,从采购、入库、领用、出库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积极有效的整合,真正的整合好内部资源,才能真正的利用好物流资源。对外物流管理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用率较低,往往观念上较为传统,没有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由于内部物流的长期使用,导致成本较高,虽然好似节省了一定的外部费用,但是根本上还是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了部分的成本费用,影响到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存货内部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弊端。传统物流没有将供应链很好地管理和整合,给企业的竞争策略带来阻碍。传统观念上只是简单的分散物流管理,缺乏供应链的整合认识,忽视整合带来的价值。对建立全面的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认识不足,片面的认为只是成本运输管理,以及仅仅是采购成本的管理模式,忽视机会成本的损失。很多部门忽视对物流管理,特别是对其的成本管理,物流管理的各个部门间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只是进行相互的'推诿、相互扯皮,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强化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仓储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企业长远的发展,这样特殊岗位的培训工作,是企业进行仓储管理的关键,尤其是选好优秀的仓储管理人员是库存管理的关键。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置重重关卡,加强对专业用具的管理,强化考核力度,通过绩效考核加强对专业用具的管理,良好的培训学习管理,会调动工作的热情,加强岗位的归属感,使之通过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快速的增加工作经验,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员担任重要的岗位,例如实行周期性的岗位轮换,定期进行盘点库存的工作,加强对财务核算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业务水平。
2.仓储管理上选定适合的存储结构,例如在订货管理上选择合适的订购方式,明确合理的方式方法后,在确定最佳的库存存储量。还可以采用经济批量法进行合理的计算,计算出最佳的采购数,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采购基数,以此确保量的提高,才能真正的保证内部存储环境。良好的库存管理能够降低成本,及时订购相关数量的库存产品,防止不必要的产品积压是关键,目的就是改变原有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降低总成本的目标。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年发展,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经济制度越发完善,监管部门权责更加分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对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存货的管理一方面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防止存货的不足;另一方面加速存货参与周转,缩短存货周转时间,从而避免占用过多的资金。
目前,由于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所以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停留在单打独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存货的限额和数量控制,从而造成存货积压,导致公司现金流出现断裂,产品生产不畅、资金积压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普遍机构设置不完整,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批准采购与验收材料的权限经常由仓库主管一人所拥有,同时该部门负责对所采购的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保管,这就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容易使内部人员,特别是仓库主管利用存货获取个人利益,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模式不合理
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偏重与内部物流系统的利用,而忽视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一般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都包括计划、采购、储存、领用、出库等过程,这便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显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物流管理资源。而且,在存货管理中,它注重了存货的收、发、存的管理和实物保全,但对存货的价值管理不够重视。在管理手段上,中小企业更多注重运用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却没有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来优化存货管理。
(三)存货计量的方法不恰当
中小企业在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上不够合理,不仅在材料的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方面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且对发出的存货,采用了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小企业的存货计价存在随意性的特点,一方面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产生影响,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无法真正了解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总额及构成情况;另一方面影响损益表的真实性,使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实现的利润与发生的亏损情况,无法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再一方面就是影响各项比率指标的分析,从而使会计资料的使用者造成错误的分析与决策。
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的一些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存货的购进计价方法、发出方法、盘存方法,并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应设置明确的请购、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对于人员较少的小单位来说,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对于交叉的这些岗位,管理当局更应该关注职员的尽责情况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存货管理是由管理人员执行的,所以要加强存货管理必须从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入手。
(二)制定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存货采购流程
首先,是为了保证企业不间断的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应有一定的存储量;其次,为了满足产品销售批量化、经常化的需要,更应该有足够的半成品、产成品存储量;再次,为了保证企业均衡生产并降低生产成本,应有一定的存储量;最后,为了避免或减少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意外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应有一定的存储量。因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对存货科学的采购和控制库存量的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三)改善企业存货存储过程缺陷
入库过程是材料物资经验收合格后入库并录入入库单的过程;出库过程是物资需求部门按照原需求计划提出领料申请,经物资部门审核批准后发料并录入出库单的过程。对出入库工作的管理,关键问题是监督机制的建立。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每月对所有入库单、出库单进行核查,并形成财务凭证,实现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的结合,至此完成物资在库存过程的管理。
(四)加强企业存货核算管理
存货核算管理系统是企业通过应用物资管理系统实现效益目标。对存货进行管理与核算,就是要通过对各项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及时准确地将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各成本对象和成本项目上,并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存货的耗用状况,实现物资在价值形态上的管理,动态地反映存货资金的增减变动,提供存货资金周转和占用情况的分析,为实现最佳储备提供依据。在管理上,企业应特别建立应用机制,定期对企业存货成本构成情况、存货资金占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情况进行控制与监督,同时,在特定条件下,不定期地对物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项的或全面的控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吉文丽。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和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5)
[2]王利敏。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斯雯。企业存货核算与库存管理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
摘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存货管理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头等要务。文章从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对策
存货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企业供需平衡的根本保障,没有存货,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行,然而,他也是企业的“坟墓”,一旦管理不善,存货造成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以及由产品技术更新过快造成的存货淘汰,就会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存货资金沉淀过多,增加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和存货风险成本,可能把企业拖入深渊,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存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重视存货管理,改善存货管理,对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果有重要的影响。
一、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准备出售的产成品、仍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生产所要耗用的原材料和物料等。企业存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能调节生产负荷、提高企业服务水平、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等,过量存货或存货不足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过量存货会增加存货保管费用、占用过多资金,导致资金周转不灵、降低了材料或产品的质量、存货不足时则会影响企业服务质量或是造成企业停工待料等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加强存货管理是维持企业生产和销售均衡的需要,充足的存货一方面可以节约采购费用,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生产正常进行,实际上即使市场供应充足的时候,存货也会出现问题,如供应距离、运输过程出现的种种故障等,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存货来维持生产或销售的均衡需要;其次,加强存货管理是考虑采购成本的需要,批量采购相对于零星采购能节约更多的采购费用,但过多的存货也会占用较多的资金,增加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因此企业应通过加强存货管理在二者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第一,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不够,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大多会受到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制约,对存货管理重视程度不高,仅是停留在保证正常生产和销售的这一层面上,对企业的销售数据和存货历史数据分析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存货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中。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欠缺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或是即使有相关制度也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存货管理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验收人和采购人往往为同一人,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徇私舞弊的风险,且企业对于单价小、规格多的存货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管理办法,不利于企业做到全方面的控制。
第二,存货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的管理还处于初级模式,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多采用手工操作或计算机管理并行的方式来管理存货,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企业存货核算不准确,账实不符,无法对存货进行及时监控,偷盗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虽然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健全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但这样的系统稳定性、准确性较差,除记载存货的收、发、存的数量外,其他方面数据很不健全,与供应商也不能联网,存货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常会误导企业采购行为,存货实物管理混乱、存货信息不准,造成存货脱销或积压,无法实现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缺乏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是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把存货管理的重点放在原材料采购和成品的销售上,过于忽视存货成本和存货资金占用情况,缺乏科学的采购计划和销售预测,仅凭感觉进行采购,不能按物资实际需求量提出采购申请,无法对存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控制,没有形成采购存货的限额责任管理,容易导致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等不合理状况,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科学的采购计划,中小企业采购中常出现频繁采购现象,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第四,存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突出。一是中小企业在职能分工上不尽合理,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人材料采购、验收和产品销售等可能均由同一人来完成,容易出现质次价高、缺斤短两、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二是中小企业人员监管制度不规范,例如一些中小企业仅凭采购人员提供的发票入账、报销,容易滋生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相勾结的行为;三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均缺乏内部审计机构,或是相关职能被弱化了,企业既无规范的存货管理规则,也没有相应的存货盘点制度,忽视对存货的仓储、保管、领用、报废等方面的控制。
三、加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 完善企业存货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存货采购控制,。由采购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审批后再进行采购,加强与供应商的谈判力度,确保采购合同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验收方面,相关部门应就运单、发票、合同进行严格验收,建立保管责任制,保证存货安全,在资金支付结算上财会部门应就合同、验收单、入库单、付款通知等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再付款。其次,完善领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出库制度,做到只要存货发出,就要严格填制存货出库凭证,建立存货定期盘点清查制度,严格按照存货盘点单要求记录当前存货情况,确保账实相符。再次,完善销售管理制度,规范销售发出存货提取程序,要求见单发货,并要求财务人员通过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加强存货管理。
第二,加强存货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存货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处理信息及时化通道,便于相关人员可以实时、动态了解存货信息,以实现企业存货资金的有效管理,保持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例如,中小企业可以使用ERP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将企业物资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通过ERP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存货信息资源在各部门或是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共享,有利于企业对资金、货物、人员和信息的全方位监控,有效阻止企业各部门各自为政、信息阻塞、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完善采购计划。一是规范采购行为,对采购货物的品质、价格、数量等进行动态监控,增加采购透明度,要求做到“货比三家”,选择信誉好、价格低、质量优的供货企业;二是运用科学方法计算存货成本,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作为存货计价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工作繁琐且工作量大,需要有专人负责,随着电算化系统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建议使用个别计价法进行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确定的存货成本最为准确;三是提高采购计划人员综合素质,采购计划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
第四,采用科学的存货管理模式,控制最佳库存量。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包括:ABC分类法,依据存货成本价值和用量大小、重要程度对存货进行管理;定量订货模型,指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最佳库存数量(订货点)时便按规定数量进行订货补充;定期订货模型则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间隔期间进行订货补充库存,每次订货数量不同,其需要连续盘点库存以便达到订货点就发出订单。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来实现最佳库存量,供应链库存管理是将传统供应模式产生订单进行补货改变成以实际或预测的消费需求进行补货,是在企业与供应商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双方成本最优原则,由供应商管理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的策略,控制最佳库存量,其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与供应商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进行JIT操作。
第五,加强存货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建立与供应、销售方的信息共享机制,严格采购和销售制度,有效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存货业务岗位责任制,要求相容职能相分离,如存货请购与审批、采购的验收与付款等,确保各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和监督;三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规范存货管理的授权审批方式、程序和权限,严禁未经授权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四是完善存货业务流程控制,包括存货的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处置等环节的工作控制,确保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企业存货管理的全方位严格执行,并进行合理的奖惩。
总之,一直以来存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重视存货管理,改善存货管理,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果,保障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培行.探析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9).
2.王娟.也谈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策略问题[J].经济师,2012(6).
3.徐文静.浅析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J].企业导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