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矿物质论文文献

矿物质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矿物质论文文献

洗衣机是代替人工洗衣物的机器。 1776年在欧洲出现了最早的简易机械洗衣机。1874年美国人发明了一台木制的洗衣机,其外结构粗糙,使用也不方便。1911年,美国人费舍尔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其外形呈圆桶状,内装一部电动机和一根带刷子的主轴,刷子的转动和搅拌带动桶内的水和衣物旋转,并刷洗衣物,费舍尔发明的搅拌式洗衣机促进了洗衣机发展和实用性。此后,又出现了滚筒式洗衣机和喷流式洗衣机。 30年代,日本先后从美国引进了滚筒式洗衣机,从英国引进了喷流式洗衣机,并加以改进,试制出简便廉价的波轮式洗衣机。至今,波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仍是家用洗衣机的最常见形式。 1979年,以电脑(实际是微处理器)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在日本问世,开创了洗衣机发展史的新阶段。 洗衣机的保养润滑 为使洗衣机长期运转正常好用,必需按时认真进行正确的润滑维护保养,需要润滑的地方主要是轴承和齿轮,轴承需由注油孔注入抗磨性和抗氧化安定性好的L-TSA22号防锈抗氧化润滑油,一般2-3年加油一次,如用一般机械油则需每年加油一次。齿轮则应用粘附性好的2号极压锂基润滑脂,或油性好的,加质量分数为1%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或质量分数为3%的MoS2,L-CKC100号中等极压抗磨齿轮油进行润滑。甩干机的轴承和齿轮都应每年或半年加入抗氧化防锈抗磨性好的L-AN15和L-AN68号润滑油。用密封滚动轴承的,则应由轴承厂封入使用寿命在1000h以上的,聚脲基稠化精制石油润滑油,并加防锈抗氧化剂的2号润滑脂。 洗衣机里的化学 由于有了铁粉和磁粉为原料制成的特殊洗涤剂,被石油污染了的鸟将会很快重返天空飞翔。这种方法是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约翰·奥尔贝尔发明的。这一方法不采用表面活性物质,因为它的去污作用对羽毛不透水的油层会造成损害。这位科学家发现,石油对铁粉的亲和力大于对羽毛的亲和力,当铁粉与石油亲和后,加入磁粉微粒就能将铁枣石油的结合体吸走。这种磁性清洗法比传统的清洗要快得多,只要小心谨慎地擦上这种粉末,然后冲洗一下即可。 洗衣粉的去污功能来自一些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提高水的浸透能力,同时利用分子间存在电斥力的机理,清除污垢微粒。由于表面活性分子构成的形式,洗衣粉才能发挥其双重功能。表面活性分子的一端是亲脂疏体,即它一方面吸引污脂分子,同时又排斥水;而在另一端则只有亲水体,也就是能够吸引水分子。把洗衣粉倒入洗衣机后,表面活性分子的亲脂体部分就极力向任何没有充满水的平面黏附,也就是向正洗涤的物体表面(因体表面或布料表面)黏附。与此同时,亲水体部分就排斥油脂物质可减弱保持水分子相互结合的那种分子间的引力(就是水形成水珠的那些吸引力,这些力使水珠就像包在弹性薄膜里),而单个分子就得以渗透到需要清洗的物体表面和污垢微粒之间。因此可以说表面活性物质减小了水的表面张力。洗衣机的机械功能或手的揉搓可以导致被表面的活性分子包围的污垢微粒脱落,而污垢微粒是随着亲脂部分黏附在表面活性分子上的。这引起仍然悬浮在物体上面的污垢微粒能够在冲涮阶段被清除掉。 去污物质还可依据分子间的静电排斥机理细分。污垢是带有电荷的,正因如此,表面活性物质是根据电荷的不同来分类的,即阴离子的表面活性物质和阳离子的表面活性物质。阴离子的表面活性物质有负电荷,对清除固体污垢微粒有效(尘埃、油垢等)。比如肥皂就是一种典型的负电荷的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同造成硬性水质的离子(镁离子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解的污垢泡沫层。阳离子的表面活性物质有正电荷,可用作消毒杀菌剂。事实上,细菌是带有负电荷的微生物,也就是说在它们的表面有过剩的电子。还存在有“非离子”的表面活性物质,即没有电荷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质特硬时效力不很大,一般来讲,泡沫较少,为此它们用于清洗不需要多冲涮的物品。 大部分表面活性物质都是可被生物降解的,这就意味着污水中的细菌能够“撕碎”洗衣粉的分子,直至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为了改善表面活性物的去污效能获得更多的泡沫,在洗衣粉中加进NaPO3(偏磷化钠)便能瓦解污垢,并从中吸收金属离子(如钠),然后同金属离子从而形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另外,它们将带正电荷的钙离子镁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分子,从而避免沉淀成石灰质水垢,这种特硬水质的典型水垢既能损伤布料,又能损坏洗衣机! 现在洗衣粉所含的磷酸盐不能超过2%,因为它们对海藻和水生植物有施肥的作用。如果它们过于茂盛,就会使水中氧气减少,从而损害水中的生态平衡。在洗衣粉中还添加了一些能使衣物更富光泽的物质。这是利用了磷光现象:它们的分子吸收太阳光中看不见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蓝色光。这样“处理过”的光就能使白色的床单或衬衣呈现一种近似天蓝色的光彩。在经过深入实验和进行心理分析基础上发现的这种颜色,是引导消费者具有清洁与卫生感觉的最好色彩。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矿物质的毕业论文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越来越注重,对当中的营养要求也是越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营养与健康论文2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

于康教授说:“病从口入”,也就是说人在吃上不注意科学,吃错了会导致疾病。不管何时健康对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面对着社会上各种食物不断涌现而诱发的新疾病,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

关键词: 饮食 营养 健康

前言: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何吃出健康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宗大事。“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的最大本钱,这些无疑都牵动着我们的每根神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一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生活在快节奏社会里的我们。

1 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

人类每天饮食,位的是获得营养物质。那么,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地有哪些呢?

蛋白质

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化合物。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集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它是机体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成分。它大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蛋、奶、和某些植物种子。

碳水化合物

是机体功能的主要物质,提供人类生命正常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它主要来源于大米、小麦、玉米等等。其中水占机体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它主要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液体环境,溶解各种物质,保障各项机体代谢正常进行。缺少水分,人类无法生存。

脂类

是机体的主要储能物质,被称为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放出的能量约是糖类的两倍。同时,在人体内的脂肪具有减小机体内器官的摩擦作用,器官抗震作用。它的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脂和乳制品等等。

维生素

其种类繁多,主要是调节机体的生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有些是能从外界吸收,如维生素A;有些只能在体内合成,如维生素D。机体对其需求量很小,但是不能缺少。它的主要来源是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等等。

矿物质

其种类繁多,但是对机体很重要。它参与构成组织和调节酶活性因子,具有调节细胞代谢、激素分泌、酸碱平衡等作用。

2健康与营养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营养学家对营养所作的解释是: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和排泄物质的过程。人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营养学上称为“营养素”。营养素是健康之本,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3、如何饮食

3. 1 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 饮食的结构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

3. 2 定时喝水。

人体每天至少需要补充1800毫升的水,锻炼的话则需要量更大。建议每隔2到3小时喝一杯水,尤其早上起床第一杯水是最重要的。

3. 3 少吃多餐。

我们每顿饭只吃到5至7分饱,一天可进食4至5餐,这是最科学的餐饮 方法 。一日三餐的热能应当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三餐的间隔要合适,三餐饮食的量也要适当,同时还要讲究饮食卫生。三餐时间合适、比例适当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早饭要认真吃,晚饭不要吃过量,每餐间隔4~6个小时,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

3. 4 摄入足够的纤维素。

纤维素有促进脂肪燃烧的作用,每日如果摄取25克的纤维素更可以阻止90千卡的热量摄入。所以,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

3. 5 适量的摄入脂肪。

人体离开脂肪就无法吸收某些抗氧化剂。

3. 6 拒绝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远离诸如汽水、汉堡、油炸食品等,对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7 细嚼慢咽。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切勿匆忙进餐。吃一顿饭的时间最好在20分钟左右,这不仅有助于消化,也可避免吃得过多。

4实现营养均衡搭配

4. 1 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

主要做到杂粮与精粮的平衡;干、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总之,食物不要单一,一天内或一星期内达到平衡即可。我们不能不吃米,即不能不吃植物性食物。中华民族的祖先素有“世间万物米为珍”之语,可见我们的祖先从生活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须臾不可离的主食。

4. 2 要注意吃一些低脂肪、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素摄入的平衡。

菜肴的荤素搭配不能忽视。

4. 3 当然在我们进食时,也要注意有良好的就餐习惯,食宜暖,少吃凉的食物。

4. 4 膳食的冷热平衡饮食。

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

5平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5. 1 少饮酒或者不饮酒。

饮酒会对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有着严重的影响,会导致这些系统的功能退化,进而影响整体体质状况。

5. 2 睡眠充足。

充足的睡眠既可清除身体疲劳,每天要睡够7到8个小时,中午一定要午休。

5. 3 坚持锻炼。

进行运动锻炼,可增强免疫力,加强血液循环等作用。

5. 4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从饮食中获得营养物质的同时,饮食也是一门学问。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却忽略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所以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知道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做到合理饮食,科学的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营养饮食,均衡饮食。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而打下很好的身体基础。让我们以科学的营养为指导,做到均衡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精彩的人身,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做到了这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疾病也会相应地远离我们很多。这是我们目前的健康追求任务。

摘 要:

目的掌握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制定有效的促进营养健康对策,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800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不良饮食习惯和营养 健康知识 了解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营养良好者占53:88%,营养不良者占,营养过剩者占;偏食挑食者占,不吃早餐者占;对营养健康知识基本了解者占,部分了解者占,缺乏了解者占。结论近半数大学生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主要原因为大学生营养健康意识不强,生活中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预防。

关键字:

大学生;营养状况 三餐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群的膳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营养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经济尚未独立、学习负担又很重的群体,要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大,他们的膳食营养能否满足其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因此在大学期间的营养均衡对该人群的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年至2006年发表的大学生膳食调查的文献资料,膳食查方法主要是以24小时回顾法为主,其中包含了23所大学18 339名学生,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目前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

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比较,大学生膳食以粮谷类为主,蛋、肉、豆类比较丰富。但男生膳食中蔬菜、水果、鱼虾和乳类的摄入量偏少,女生膳食中蔬菜、鱼虾和乳类摄入量偏少。 大学生能量摄入能满足机体需要,能量来源中脂肪提供能量偏高,男生为,女生为。脂肪摄入过多会引发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应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从三餐的热能分配来看,大学生早餐能量偏低,与许多学生不吃早餐,早餐质量差有关,也与偏食挑食有关,而午餐、晚餐摄入量较高,与学生上课消耗能量大及晚自习有关。

大学生膳食中蛋白质摄入充裕,男生VB2、VC摄入不足,男女生Ca摄入量均较低,分别仅达推荐摄入量的和。该结果与我国居民膳食中最容易缺乏维生素VB2和钙相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男生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男女生奶类摄入量均很少。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就会造成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鱼类、奶类可以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而奶类含钙量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很好来源,摄入少就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维生素B2是人体细胞中促进氧化还原的主要物质之一,还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维持人的正常视觉功能。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眼力劳动,如果维生素B2缺乏,就会影响体内生物氧化,造成代谢障碍,出现视力低下、眼睑炎、结膜炎等一系列病症,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入含维生素B2丰富的食物,如乳制品、动物肝肾、鳝鱼、芹菜、紫菜、胡萝卜、菇类等,以提高体内维生素B2的含量。膳食中VC缺乏,就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罹患感冒等疾病。大学生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果VC缺乏,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进而导致感冒等疾病,影响学习。需要多补充含V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提高VC含量。大学生钙缺乏会导致骨密度降低,等到中老年以后就会导致人体骨质疏松症、骨折及其他多种病患。然而,在实际上我国居民的钙摄入量均低,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要饮食结构的国家,每人每日摄取的食物中,谷物占重要部分,谷物中含钙极其低微。近些年来,人们的食物构成有了较大改变,动物性食物占的比重明显增大,所食用的猪、牛、羊肉及蛋禽类等大大增加,但这些食物中钙含量亦很低。因此应多补充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

一天要吃三餐饭人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或是解馋,主要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实验证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顿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排空,就接着吃下顿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两餐的间隔以4~5 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5~6 小时基本上也合乎要求。一日三餐,要尽量做到定时定量,严禁暴饮暴食,以八分饱为佳。有人说:“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也有人说:“早餐是金,午餐是银,晚餐是铜”。

科学的早餐应该包含谷类、肉(蛋)类、奶类、蔬菜水果类,并经常变换搭配方式。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搭配,最有营养的早餐搭配应该是谷类、奶类、蛋类、水果类。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保证营养充足,谷类加奶类的搭配营养足够了。早餐有营养, 谷物不能少;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比例应为7:1。其实,日常早餐所食用的馒头、面包等都属于谷类食物,但它们都是加工过的精粮,营养价值不如未经加工的粗粮。要遏制“现代营养不良症”大肆流行的势头,还必须建立营养均衡理念,回归中国传统的饮食 文化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谷物为例,其实中国人对于它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千百年来就是我们中国人最主要的传统食物;陌生则是因为当高膳食纤维的谷物食品逐渐普及并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早餐食品时,它却离中国人的早餐越来越远。

午餐食物种类的选择,应该是品种越多越好,健康的午餐应以五谷为主,配合大量蔬菜、瓜类及水果,适量肉类、蛋类及鱼类食物,并减少油、盐及糖分,要讲究123的比例,即六分之一是肉或鱼或蛋类,六分之二是蔬菜,六分之三是饭或面或粉,要注意三低一高,即低油、低盐、低糖及高纤维。相反,午餐品种单一,特别是长期吃烤烧、油炸食品、快餐食品、膨化食品和各种零食及碳酸饮料,往往有害于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过多的摄入脂肪则容易导致肥胖,而形成身体累赘,影响智力发育,也为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有些学生吃饭狼吞虎咽,不但不能保证营养正常充分吸收,也容易损伤消化系统,可能增加胃肠疾病的发病率。午餐卫生条件不好,极易导致病菌的蔓延扩散而引发各种急、慢传染性疾病流行。

晚餐要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在晚餐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钙质,在新陈代谢进程中,有一部分钙被小肠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滤过肾小球进入泌尿道排出体外,人的排钙高峰常在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晚餐要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尤其应多摄入一些新鲜蔬菜,尽量减少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所以大多数家庭晚餐非常丰盛,这样对健康不利。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会变质,产生氨、吲哚、硫化氨等有毒物质,刺激肠壁诱发癌症。若脂肪吃得太多,可使血脂升高。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至4倍,而患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无异于火上浇油。

晚餐要少吃。与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一般要求晚餐所供给的热量以不超过全日膳食总热量的30%。晚餐经常摄入过多热量,可引起血胆固醇增高,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晚餐过饱,血液中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浓度就会增高,晚饭后人们的活动量往往较小,热量消耗少,上述物质便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变为脂肪,日久身体就会逐渐肥胖。晚餐后请勿再吃任何甜食,这是很容易伤肝的。 总而言之,饮食与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作为大学生,每种食物都有我们需要的不同营养素,我们需要全面的摄入。对于食品我们不仅仅是要口味好,更注重的是这些食品的营养。更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下一页更多精彩“营养与健康论文2000字”

油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铁元素。显著功效:抗高血压花菜中含有的维生素C是芹菜的15倍,西红柿的8倍,大白菜的4倍。显著功效:防癌抗癌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铁以及植物纤维素。显著功效:天然降压药萝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C和一种糖化酵素。显著功效:排气顺毒的良药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显著功效:保健“小人参”空心菜性微寒,味甘,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圣手卷心菜含有丰富的钙。主要功效:壮骨的蔬菜茼蒿含有较多胡萝卜素,可以养心安神,稳定情绪,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另外含有特殊香味,能消食开胃,促进食欲。主要功效:养心开胃生菜性干凉,味甘甜微苦,茎叶含有莴苣素,可镇痛止痛,清热提神。主要功效:清热提神西红柿含大量的维生素C和一定量的维生素A。主要功效:眼睛的保护神辣椒含有一种叫番辣椒素的物质,可降低胆固醇。主要功效:杀菌土豆中含有丰富的钾,在蛋白质价值和保健功能上比黄豆还高,含有人体所需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维生素C,钙,镁等,主要功效:地下“苹果”芦蒿对心脏病,动脉硬化,低钾症和缺钠,镁症等有显著的理疗功效。主要功效:“高档保健蔬菜”竹笋性寒,可清热解毒,含有高纤维素,脂肪和糖的含量很低。主要功效:“素菜第一品”莴笋含有丰富的烟酸,含钾量较高,还含有大量纤维素。主要功效:糖尿病的克星冬瓜不含脂肪,碳水化物含量少,热量低,含有丙醇二酸,可防止人发胖。主要功效:最佳减肥蔬菜南瓜能防止血管动脉硬化,具有防癌功效,还可调节糖代谢,增强肌体免疫力,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功效:最佳美容食品黄瓜很有非常娇嫩的纤维素。主要功效:厨房里的美容剂茄子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功能,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可增加胃肠蠕动。主要功效:保护血管和心脏莲藕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有收缩血管和止血的功效,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和食物纤维和铁元素。主要功效:干爽可口的瘦身蔬菜洋葱含有一种特殊物质-烯丙基二硫化物以及少量硫氨基酸,可降脂。洋葱还含激活纤溶蛋白的活性成分,具有舒张血管功能;具有杀菌功能,帮助防治流行感冒;含有微量元素硒以及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抗氧化;含抗衰老物质,可延缓衰老。主要功效:蔬菜皇后金针菜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具有清脑健脑,抗衰老功能。主要功效:上好的“健脑菜“苦瓜是去火圣品,主要功效:去火泄热豌豆含有大量粗纤维,丰富维生素A原,且是很好的护脑食物。主要功效:脑力劳动者的理想补品豇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丰富的维生素C,其含有的磷脂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参加糖代谢。主要功效“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蚕豆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磷脂,丙胺脂和酪氨酸,性味甘平,能益气健脾。主要功效:益气健脾的好食物红薯含有大量的钙和镁,含有独特的生物类黄酮成分和膳食纤维,主要功效:可以当作主食的蔬菜平菇中的蛋白多醣体对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主要功效:抗癌的良药金针菇含有丰富的锌元素,促进智力发育,健脑,称“益智菇”金针菇还是高钾低钠食品,含朴菇素与糖蛋白,膳食纤维主要功效:丰富的蛋白质库香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香菇中有嘌呤,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某些核酸物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胆固醇和高血压;香菇中的蘑菇核糖酸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消灭人体内的病毒;香菇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无机盐,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香菇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及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D及维生素A原,是美容养颜护发养发的好原料。主要功效:菌类中的“灵芝草”黑木耳具有排毒解毒,凝血止血的功效。黑木耳中富含铁元素,经常使用可防缺铁性贫血,并能养血驻颜;黑木耳中的维生素K能减少血液凝结成块,预防脑血栓;其内含有胶质,有清胃肠的作用;另外黑木耳对胆结石,肾结石等内源性异物有比较显著的化解作用,还可防癌抗癌。主要功效:营养丰富的“菌中之花”海带含有大量的碘,有降血脂,降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加快胆固醇的代谢和排出,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还有美容作用。主要功效:含碘之冠紫菜含较多甘露醇,具有利尿作用和消水肿的作用;富含硒元素,有利于预防大肠癌。主要功效:微量元素的宝库豆腐含有白酶抑制素,及春六磷酸酶,植物固醇,皂苷以及异黄酮,这些物质都是抗癌尖兵,所以豆腐有显著的预防癌症作用;豆腐中含特殊物质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主要功效:肌肤美白的好食物苹果中含有维生素C,可保护血管,预防心脏病。苹果中含铁丰富,有益补血;含有丰富的糖类,维生素,和影响记忆的元素锌。主要功效:记忆之果梨属寒性水果,味甘中稍带酸,能清内热,清除上火,具有清心润肺的作用;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均衡的电解质,发烧病人和脱水患者服用梨汁,可以快速平衡电解质。主要功效:天然矿泉水香蕉含有泛酸等成分,可以有效减轻心理压力,解除忧郁,令人快乐开心。香蕉中含有5-羟色胺,可以保护胃粘膜;富含维生素A,有效维护皮肤毛发;富含钾元素,有明显降血压的功效;富含膳食纤维,可预防便秘葡萄含有丰富的铁质,有补血作用;葡萄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丰富,可补充热量;葡萄中含的类黄酮可抵抗衰老;另外,葡萄中含有番茄红素,多吃可增加男性精子数量,对原因不明的不育症有较好的效果。主要功效:补血良果桃中含铁丰富,在水果中居首位,含果胶可预防便秘,含钠少,含钾多,多治疗肺病有非常好的效果。主要效果:天下第一果苦杏仁能止咳平喘,润肺通便可治疗肺病,咳嗽等疾病。而甜杏仁和干果杏仁偏于滋润,有一定的补肺作用。杏中含黄酮类物质较多,可预防心脏病。杏有很强的抗癌作用,因为它富有维生素B17,而维生素B17又是极有效的抗癌物质。杏中还富含维生素C和多酚类成分。主要功效:不含脂肪的低热量水果荔枝性温和甘酸,有补脑健身,开胃理气,益血生津,促进食欲等功效。主要功效:健美养颜西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肝脏;富含丰富的糖和盐,有助于利尿;有明显的解酒解毒作用。主要功效:消夏解渴草莓中有一种胺类物质,可预防白血病;含鞣酸,可防癌;含有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还含有较丰富的胡萝卜素。主要功效:果中皇后樱桃含铁特别高,位居各水果之首;富含果胶,可降低血糖;除含丰富的维生素,还含有花色素,花青素,红色素等多种生物素,有止痛消炎的效果。主要功效:含铁之冠猕猴桃含的粗纤维和膳食纤维是生食水果中最高的,对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均有防治效果;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和蛋白酶;其中的血清具有稳定情绪,镇静心情的作用。主要功效:维C之王山楂的含钙量食各种水果中最高的,不仅可以增强食欲,改善睡眠,保持骨和血中钙的稳定,还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山楂中含有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能加强和调节心率;山楂中含有不饱和酸,能起到软化血管,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的作用;山楂含有可溶性纤维,有利于保持餐后血糖的平衡。主要功效:含钙量高的长寿水果石榴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光谱抗菌作用;含有熊果酸,具有明显的收敛作用,能够涩肠止血;石榴汁是有效的抗氧化果汁,能抵抗心血管疾病;石榴汁的多酚含量比绿茶高的多,是抗衰老和防治癌症的上好水果。主要功效:九州奇果菠萝性味甘平,具有健胃消食,解热,利尿,解酒,消暑,降血压,抗癌,补脾止泻,清胃解渴等功效。主要功效:清香四溢的热带水果哈密瓜性质偏寒,有清凉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是夏季解暑除烦热的佳品;哈有疗饥,利便,益气,清肺热止咳的功效;食用哈密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功效:瓜中之王木瓜富含17种以上的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抗菌消炎,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消肿;所含的齐墩果成分,有护肝降酶,抗菌消炎,降低血脂等功效;独有的番木瓜碱具有抗肿瘤功效;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是苹果的48倍,具有平肝和胃,舒筋活络,抗衰养颜,增强体质的功效;所含的木瓜酶对乳腺发育很有助益,有催奶效果。主要功效:万寿瓜大枣中含有一种叫芦丁的物质,可以软化血管,防治高血压;含有的抗过敏物质-环磷酸腺苷,能阻止过敏症状的发生;富含维生素C,是柑橘的20倍,是苹果,犁的100倍左右,大枣中所含的维生素P,维生素E等也居百果之冠。主要功效:天然维生素丸柑橘所含营养成分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P为主,可有效预防高血压和防治脑溢血;纤维含量高,可润肠通便;鲜橘汁能够有效抑制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主要功效;高纤维含量的水果核桃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能防止胆结石的形成;核桃仁有顺气补血,止咳化痰,润肺补肾等功能;其中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有较高的保健作用;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对胚儿胚胎的脑发育非常有利。主要功效:营养丰富的益智果。 这样回答希望你能满意

巨野煤田煤质分析及科学利用评价摘要]从工业、元素、工艺性质方面,对巨野煤田煤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其煤质特点,进行科学论证,得出巨野煤田是优质动力用煤和炼焦用煤的结论,可以用来制备水煤浆,用于煤气化合成氨、合成甲醇及后续产品,用作焦化原料等。[关键词]煤质分析;煤质特点;科学利用;评价1巨野煤田煤质分析煤的工业分析工业分析是确定煤组成最基本的方法。在指标中,灰分可近似代表煤中的矿物质,挥发分和固定碳可近似代表煤中的有机质。衡量煤灰分性能指标主要有灰分含量、灰分组成、煤灰熔融性(DT、ST、HT和FT)。其中煤灰熔融性是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以煤灰软化的温度(即灰熔点ST)作为衡量煤灰熔融性的指标。龙固矿钻孔煤样工业分析结果(表1)变形温度(DT)为煤灰锥体尖端开始弯曲或变圆时的温度;软化温度(ST)为煤灰锥体弯曲至锥尖触及底板变成球形时的温度;半球温度(HT)为灰锥形变至近似半球形,即高约等于底长的一半时的温度;流动温度(FT)为煤灰锥体完全熔化展开成高度< mm薄层时的温度。彭庄矿钻孔煤样工业分析结果(表2)2煤质特点及科学利用评价巨野煤田煤质特点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巨野矿区煤质特征及菜加工利用途径评价》可以看出巨野煤田煤质有如下特点:①灰分含量低,属于中、低灰煤层。②挥发分含量高,各煤层原煤的挥发分含量在33%以上,且差异不大,均属于高挥发分煤种。③磷含量特低;硫分含量上低下高。④干燥基低位热值高。各层煤的都比较高,且随原煤灰分的降低而升高。⑤粘结指数、胶质层厚度和焦油产率均较高。⑥碳、氢含量较高。碳含量在~之间,氢含量在~之间,C/H比值<16。⑦灰熔点上高下低。成浆性实验评价2008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对巨野煤田龙固矿(1#)、赵楼矿(2#)和彭庄矿(3#)原煤进行成浆性实验及评价。成浆浓度实验成浆浓度是指剪切速率100 s-1,粘度为1 000 mPa·s,水煤浆能达到的浓度。采用双峰级配制浆,粗颗粒与细颗粒质量比为3∶7;选取腐殖酸盐作为添加剂,用量为煤粉质量的1%。制成一系列浓度的水煤浆,测量其流动性,观察水煤浆的表观粘度随成浆浓度上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表10所示。由表10看出,随着煤浆浓度增大,煤浆表观粘度也明显升高。本实验3种煤样成浆浓度分别为龙固矿66%(wt);赵楼矿67%(wt);彭庄矿68%(wt)。流变性实验水煤浆流变特性是指受外力作用发生流动与变形的特性。良好的流变性和流动性是气化水煤浆的重要指标之一。将实验用煤制成适宜浓度的水煤浆,然后用NXS-4 C型水煤浆粘度计测定其粘度。将水煤浆的表观粘度随剪切变化的规律绘制成曲线,观察水煤浆的流变特性,见表11。从表11可以看出,3种煤制成的水煤浆中,随着剪切速率增大,表观粘度都随之降低,均表现出一定的屈服假塑性。屈服假塑性有利于气化水煤浆的储存、泵送和雾化。实验结论煤粉粗粒度(40~200目)和细颗粒(<200目)质量比为3∶7,腐殖酸盐作为添加剂,添加量为煤粉质量的1%时,龙固矿煤浆浓度为66%(wt)、赵楼矿煤浆浓度为67%(wt)、彭庄矿煤浆浓度为68%(wt),满足加压气流床水煤浆气化技术对水煤浆浓度的要求。原料煤的应用适合于制备水煤浆水煤浆不但是煤替代重油的首选燃料,而且是加压气流床水煤浆气化制备合成气的重要原料。同时它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清洁工业燃料。实践上,华东理工大学“巨野煤田原煤成浆性实验评价报告”表明:巨野煤田各矿井原料煤均适合于制备高浓度稳定水煤浆。用于煤气化合成氨、合成甲醇及后续产品巨野煤田原煤属于高发热量的煤种(弹筒热平均值在28~31 MJ/kg之间),该煤有利于降低氧气和能量消耗,并能提高气化产率;因灰熔点较高(>1 300℃),有利于固态排渣。根据鞍钢和武钢分别使用双鸭山和平项山1/3焦煤作高炉喷吹的经验,巨野煤田的1/3焦煤与双鸭山和平顶山1/3焦煤一样成浆性较好,其1/3焦煤洗精煤可以制成水煤浆,作为德士古(Texaco)水煤浆气化炉高炉喷吹用原料。煤气化得到的合成气既可通过变换用于合成氨/尿素,又可经净化脱硫合成甲醇或二甲醚。以甲醇为基础可进一步合成其他约120余种化工产品。另外,还可利用甲醇制备醇醚燃料及合成液体烃燃料等。用作焦化原料焦化用于生产冶金焦、化工焦,其副产焦炉煤气可用于合成甲醇或合成氨,副产煤焦油进行分离和深加工后可得到一系列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由表12看出,巨野煤田大槽煤经过洗选以后,可以供将来的400万t/a焦化厂或者上海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生产I级焦炭时作配煤炼焦使用;灰分≤的8级精煤(2#),也可供华东地区的中小型焦化企业生产2级和3级冶金焦的配煤炼焦使用。此外,该煤也可以单独炼焦,但所生产焦炭的孔隙率偏高,最好进行配煤炼焦。远景目标———煤制油煤直接液化可得到汽油、煤油等多种产品。巨野煤田的大部分煤层均为富油煤,尤其是15煤层平均焦油产率>12%,属高油煤;根据元素分析计算的碳氢比各煤层均<16%;大部分煤层挥发分>35%的气煤和气肥煤通过洗选后的精煤挥发分>37%,而其灰分<10%。因此,巨野煤田的煤炭都是较好的液化用原料煤。煤间接液化可制取液体烃类。煤经气化后,合成气通过F-T合成,可以制取液体烃类,如汽油、柴油、石腊等化工产品及化工原料。3结语综上所述,巨野煤田第三煤层大槽煤属于低灰、低硫、低磷、结焦性好、挥发分高、发热量高的煤炭资源,其中的气煤、1/3焦煤、气肥煤、肥煤、天然焦等是国内紧缺的煤种,它们的洗精煤不仅可作为炼焦用煤、动力用煤,而且是制备水煤浆和高炉喷吹气化的重要原料。因此,菏泽大力发展煤气化合成氨和甲醇并拉长产业链搞深度加工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煤矿矿山地质毕业论文

浅议煤矿煤层的开采技术摘要:由于煤层的自然条件和采用的机械不同,完成回采工作各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并且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回采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关键词:开发技术 煤炭工艺 煤炭一、煤炭开采的主要形式(一)井下采煤井下采煤的顺序。对于倾角10°以上的煤层一般分水平开采,每一水平又分为若干采区,先在第一水平依次开采各采区煤层,采完后再转移至下一水平。开采近水平煤层时,先将煤层划分为几个盘区,立井于井田中心到达煤层后,先采靠近井筒的盘区,再采较远的盘区。如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煤层,先采第一水平最上面煤层,再自上而下采另外煤层,采完后向第二水平转移。按落煤技术方法,地下采煤有机械落煤、爆破落煤和水力落煤三种,前二者称为旱采,后者称为水采,我国水采矿井仅占。旱采包括壁式采煤法和柱式采煤法,以前者为主。壁式采煤法工作面长,一般100~200 m,可以容纳功率大,生产能力高的采煤机械,因而产量大,效率高。柱式采煤法工作面短,一般6~30 m,由于工作面短,顶板易维护,从而减少了支护费用,主要缺点是回采率低。(二)露天采煤移走煤层上覆的岩石及覆盖物,使煤敞露地表而进行开采称为露天开采,其中移去土岩的过程称为剥离,采出煤炭的过程称为采煤。露天采煤通常将井田划分为若干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在空间上形成阶梯状。其主要生产环节:首先用穿孔爆破并用机械将岩煤预先松动破碎,然后用采掘设备将岩煤由整体中采出,并装入运输设备,运往指定地点,将运输设备中的剥离物按程序排放于堆放场;将煤炭卸在洗煤厂或其他卸矿点。主要优缺点优点为生产空间不受限制,可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矿山规模大,劳动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另外,资源回采率可达90%以上,资源利用合理,而且劳动条件好,安全有保证,死亡率仅为地下采煤的1/30左右。主要缺点是占用土地多,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且生产过程需受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在资源方面,对煤赋存条件要求较严,只宜在埋藏浅,煤层厚度大的矿区采用。二、采煤方法与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我国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采煤方法和工艺的研究有很大空间,主要方向是改善作业 条件,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一)开采技术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 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 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 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二)解决难题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 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 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 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 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 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 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三)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 、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四)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综采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 强 支架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支架的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高产高效指标的差距。(五)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围岩”系统、采运设备进行监控。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 —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三、主要的开采技术(一)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二)“三下”采煤技术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下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念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炭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三)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实行全煤巷布置单一煤层开采,矸石基本不运出地面,生产系统要减化,同时实现中采与中掘同走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高产高效矿井,开拓部署与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减化巷道布置,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岩巷掘进率,多开煤巷,减少出矸率;研究矸石在井下直接处理、作为充填材料的技术,既是减少污染的一项有利措施,又减化了生产系统,有利于高产高效集中化开采,应加紧研究。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 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我国至今有23586个中小煤矿,其中3万吨以下占%,9万吨以上的只占%。2002年底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矿均产量1万余吨(受停产整顿影响,不能完全反映矿井生产能力现状),点多、面广、底子薄,从业人员素质低、资源勘探程度低、交通极不方便是我国中小煤矿的基本现状,市场需求量大、就业人员多,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我国中小煤矿存在的客观条件。近几年,国家关闭整顿小煤矿,其煤炭生产秩序有所改善,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中小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我们必须正视中小煤矿安全生产仍十分脆弱,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中小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家庭贫困、文化素质低的弱势群体,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上提高困难,自我规范能力不强,加上人员的流动性大等因素的影响,故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素质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任务。 2、 地质条件复杂,矿井规模小,装备条件差。中小煤矿所利用的资源大都是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储量小的块段,一般为边探边建,难以形成规模开采、实现正规生产,投入产出比例小,技术装备难以跟上,往往存在先天不足。 3、 矿井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技术管理工作几乎无人能做。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采矿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地方,日常的作业规程都少有人会编制,技术装备、安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都存在困难,其效能发挥大打折扣。 4、 管理体制不顺,职责权利不明确。现在煤炭管理部门职权越来越小,责任越来越大,机构被削弱,缺乏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5、地质条件复杂,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地质勘探程度低,相当部分资源是没勘探的,故中小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采掘工作面千变万化,突出情况时有发生。煤矿日常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工作量十分繁重,加上煤炭管理工作随机构改革而不断弱化,企业尚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故潜在的隐患十分严重。 6、 抗排风险能力差。中小煤矿规模小,底子薄,又没有规范的资金积累制度,抗排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如遇大的灾害就会出现矿毁人亡,老板逃跑,政府办丧的现象。 二、 新形势下大冶市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探索 1、 明确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强化煤矿安全管理。 为了防止机构改革以后煤炭行业管理工作被弱化,市政府即时出台了《大冶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行业管理的意见》,明确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制订加强煤矿长效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为煤炭管理部门正确履行职能,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2、 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特种作业人员须按规定培训,取得《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方可上岗外,所有井下作业人员都必须经不少于3天的培训,(如煤矿没有能力培训则由市煤炭部门派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培训),并经市煤炭管理部门严格考核。合格后发给《煤矿职工人井资格证》,凭证下井。 3、 配备技术矿长,加强技术管理。 各煤矿必须聘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技术负责人,规定具有煤炭院校采矿系列专业毕业文凭或在国有大矿担任生产、安全、技术等方面职务的中层以上负责人,经县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其《煤矿技术指导资格证》、凭证聘用。

矿床地质学报

地质类期刊排名介绍如下:

中国地质期刊排名

1. 岩石学报

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 现代地质

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

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

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

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

年度发表论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

《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这些都是地质类的核心期刊,看有你需要的吗。

矿物学相关文献论文

提要在两种相邻矿物边界上生长出第三种矿物的现象称为界生。界生现象在长白山区赤柏松镍矿田诸含镍基性辉长苏长岩岩体中广泛发育。通过研究,作者提出界生现象的多种成因观点,并在矿物学、矿物化学与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把界生现象区分为原生与次生两大类。研究不同成因的界生现象可提供大量地质成因信息,用于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

主题词界生界生矿物成因信息

1前言

远在1882年,斯塔乌夫(Щтауф)[1]就曾描述过界生现象,且称之为次变边结构。1916年,首先提出“界生矿物”(Synantectic minerals)这一术语[2],后来又提出了“界生建造”(Synantectic formation)[3]问题,均旨在阐明界生现象。时至今日,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与成因观点,先后对界生现象赋予了诸如:Coro-na texture[4],Reaction structure[5],shellstructureandkelyphiticstructure[6]以及Corrosion mantle[5,7],оболочка[7],Cyclopeanborder texture,Corona structure[2]……等结构、构造术语。

显然,界生现象如此繁多,而且名称涵义紊乱,一方面反映了界生现象成因复杂,另一方面也表明研究尚欠深入,它们所能提供的成因信息远未确论,因此,颇有结合实际深入研究、进一步厘定的必要。

2岩体地质

笔者所研究的岩体,位于中朝地台的胶辽台隆的铁岭靖宇隆起与太子河—浑江凹陷褶皱束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缘接触带隆起一侧。形成于元古代(1900~2200Ma),是一个岩浆多次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长4800m,宽40~140m,面积约,为一近南北走向的岩墙状岩体。

侵入岩相,按侵入顺序由早到晚为:变质辉长辉绿岩→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除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相间为“隐秘侵入接触”[8]关系外、余者之间均为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研究表明,在所有上述岩相中几乎都发育有界生现象,然而,它们在形态、分布、矿物成分与成因等方面却均有所差异。

3矿物界生现象

所见矿物界生现象、按矿物组合分为以下4个系列:

(1)Ol-Opx-Mp-Pl系列界生矿物组合

主要发育在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相中。其特点是在Ol与Pl之间,并围绕Ol发育。通常是以Ol为核心,外缘依次分别围绕着由Opx、Mp组成的两层层壳。

(2)Ol-Opx-Mp-Hb-Pl系列界生矿物组合

与上一系列的区别是Mp与Pl层壳之间又发育了一层角闪石(Hb)层壳。

以上二系列界生矿物(Opx、Mp与Hb)皆呈彼此近平行的纤维状集合体,大致垂直于核心橄榄石界面向外放射状生长,各层界生矿物之间均有一明显界面隔开。核心橄榄石被界生矿物熔蚀,外缘斜长石明显被界生矿物交代。

(3)Opx-Gr-Pl系列界生矿物组合

发育在变质辉长辉绿岩相中。界生矿物(Gr)生长在辉石与斜长石交界处,呈他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产出,明显交代斜长石与辉石。

(4)(Pyr+Py+Cp)-Phl-(Hb)-Pl系列界生矿物组合

该界生矿物组合的成因与金属硫化物矿浆的关系密切。不论在任何岩相中,只要有金属硫化物存在,其周边大都有金云母(时而有角闪石)交代晕圈发育。金云母围绕着同生珠滴状硫化物颗粒和后生矿浆贯入成因的硫化物集合体生长,并交代硫化物周围的辉石与斜长石。主要见于含矿岩相中。

除上述4种主要界生现象外,岩体中尚见有尖晶石-黑云母-透闪石系列与橄榄石-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系列的界生矿物组合,因二者位居次要,暂不详述。

4 界生矿物化学

为了深入研究上述界生现象的成因,笔者对界生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

Ol-Opx-Mp-Pl系列界生矿物化学特征

由X射线能谱分析获得的界生矿物化学成分列入表1。为清晰起见,以原子数绘制了系列的各单元矿物化学成分变异图(图1)。由图1可知,Ol→Opx,组分种类未变,只是TFe(全铁)与Mg降低、Si增加而已。显然,Opx的形成是Ol与残浆反应加入了SiO2的结果。

表 1 Ol-Opx-Mp- ( Hb) -Pl 系列界生矿物的化学成分

续表

Mp的形成,除了TFe与Mg继续减少外,Al与Ca剧增,特别是Ca增加到比Pl中的Ca还要多的程度,而Si较Opx中的Si减少。与Opx比较,Mp形成时岩浆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言蔽之,增加了钙契尔马克分子(CaAl2SiO6)。

图 1 Ol-Opx-MPl 系列界生矿物化学成分变异图

综上所述,Ol-Opx-Mp-Pl系列化学成分变化的总趋势(图1)是:①TFe与Mg以几乎相同的斜率从Ol向Pl逐渐降低;②Al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③Ca与Si的总趋势是渐增,但二者的具体变化关系恰相反;④Mp是此系列矿物化学成分的突变点,即Si,Al,Ca的变化转折点,这意味着其成因有与众不同的质的差别。

Ol-Opx-Mp-Hb-Pl系列界生矿物化学特征

该系列界生矿物的化学成分列入表1中。其化学成分变异图(图2)的特点是,当不考虑Hb时与图1基本相同(见图2虚线部分),特殊的是,由Mp到Hb,Mg保持稳定,TFe有所增加,Al剧增,Si与Ca下降;另外,由Hb到Pl,Ca、Mg与TFe降低,Si与Al为等幅度增加。由图2不难看出,Ol-Opx-Mp-Hb-Pl界生系列的常量化学成分在Mp与Hb处具有明显的突变特点,并非连续变化,表明它们有不同的形成条件与成因特征。

图 2 Ol-Opx-Mp-Hb-Pl 系列界生矿物化学成分变异图

4. 3 Opx-Gr-Pl 系列界生矿物化学特征

上已述及,此系列界生矿物发育在辉石与斜长石的交界处,往往使辉石变成次闪石集合体,使斜长石牌号降低。不同成分的辉石与斜长石之间形成的石榴子石成分也不一致,如: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① Di—透辉石; Qz—石英; Aug—普通辉石; Il—钛铁矿; Om—绿辉石; Ru—金红石; Rm—硫化物。下同。

由反应矿物 ( Gr) 与被反应矿物 ( Opx,Pl) 的化学成分 ( 表 2) 数据计算的端员组分百分含量如下:

斜长石:Or=,Ab=,An=;

石榴子石:Alm=,And=,Pyr=,Sp=;

斜方辉石:Wo=,Fs=,En=。

不难知晓,石榴子石晶胞参数偏大(a0=±)的原因,乃Pyr与Sp含量较多之故,因为石榴子石晶胞大小与阳离子半径有关。此外,等离子光谱分析表明,石榴子石晶体内集中了其寄主母岩(变质辉长辉绿岩)中15%以上的稀土元素。

表 2 Opx-Gr-Pl 系列界生矿物的化学成分

Rm-Phl-(Hb)-Pl系列界生矿物化学特征

如上所述,这一系列界生矿物发育在含矿岩相、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与细粒辉长苏长岩相中,它们是金属硫化物矿浆与其围岩相造岩矿物(Opx,Mp,Pl等)间交代反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鳞片状金云母集合体和纤维状次闪石集合体依次围绕硫化物金属矿物呈层壳状生长,明显交代其周围的原生造岩矿物。

笔者在同一个薄片中用电子探针分析了4个矿物(表3)。由表3得知,当Phl是由硫化物矿浆交代斜长石形成时,由斜长石带入了SiO2,Al2O3,CaO,Na2O,由硫化物矿浆带入了FeO,MnO,MgO,CaO,Na2O,K2O及NiO等组分。当Phl是由硫化物矿浆交代Mp形成时,则从Mp中带入了SiO2,MnO,CaO,Na2O,而从矿浆中带入了FeO,MgO,MnO,CaO,Na2O,K2O与NiO等。

表 3 Rm-Phl- ( Hb) -Pl 系列界生矿物的化学成分①

注: Cpx—单斜辉石; Pl—斜长石; Phl—黑云母; Rm—硫化物; ①因系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硫没有测出,故合计不足 100,但不影响本项研究。

5界生矿物成因浅析

诚然,矿物的界生现象屡见不鲜,但对其成因的研究与认识尚远非深入。作者仅就赤柏松一号含镍基性岩体中所见上述界生现象与特征,对其成因剖析如下。

据镜下观察到的界生现象特征,可以确认金属硫化物与斜长石或辉石之间的金云母界生现象属交代成因,即富含钾、镁和挥发分的Cu,Ni,Fe硫化物矿浆交代斜长石或辉石类矿物形成的,故堪称交代界生,所形成的构造可称为交代次变边构造,它具有接近矿体的找矿标志作用。

变贡辉长辉绿岩中的斜长石与辉石间的石榴子石界生现象,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于二固相矿物边界处形成的接触反应边,可称为“接触反应边构造”(Contactcoronastruc-ture)。研究表明,石榴子石的颜色、晶胞常数、成分、REE与同位素等均与岩体围岩(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中的石榴子石相一致,故可以认为是相同或相近组分的岩石中的同期变质作用产物,所以可作为岩体受变质时期与变质程度的标志。

除上述外,下面着重探讨一下常见的Ol-Opx-Mp-(Hb)-Pl系列界生现象。

镜下见到这一界生系列矿物之间存在着截然的界面,首先表明它们彼此间在晶体结构、生成条件及形成时间诸方面皆非一致;其次,化学分析、电子探针与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界生系列矿物之间的化学成分,除了Ol与Opx之间是以大致相似的幅度连续变化外,其余界生矿物间皆为突变;再次,据化学分析与探针分析数据,分别应用橄榄石地质温度计[9]、辉石地质温度计[10]与斜长石平衡结晶温度计算法[11],计算了界生系列中各矿物的生成温度:Ol—1412℃,Opx—1211—1291℃,Mp—752℃,Pl—1181℃。结合镜下观察不难得知,px是已结晶的Ol与富SiO2的残余岩浆反应形成的,即: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可以设想,若fS2高时,此时橄榄石中一定数量的镍()会同时析出并形成镍黄铁矿,故橄榄石的熔化有利于镍的再富集。

饶有兴趣的是,Mp的形成温度远远低于Ol,Opx与Pl。换言之,当Mp形成时,残余岩浆已不复存在了。不言而喻,单斜辉石是在斜方辉石与斜长石二固相矿物边界上,由后期变质作用形成的固体反应矿物。同理,角闪石则是单斜辉石与斜长石之间的接触反应矿物。所形成的层壳构造当称为“接触反应边构造”(Contact corona structure)。

表 4 界生现象成因分类及其构造名称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结构、构造则是矿物岩石形成条件的记录。岩石中的界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成因复杂、多种多样。深入研究矿物的界生现象,可以提供大量的地质成因信息。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上述界生现象成因分类及其构造名称(表4)。

本文只是对岩石中常见的界生现象略陈管见,试作论述,旨在与同行们共同切磋。然而,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一些问题和解释失之肤浅,诚望读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Левинсон—Лессинг,Ф. Ю,Струве Э А. Петр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Γосеолтехиздат,с146

[2] Заварипкий,А. . Н. Изверженные Γорные Породы,Изд АН СССР,1955,с69

[3] Niggli B P. Rocks and Mineral Deposit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San Francisco. 1954,257.

[4] 张树业 . 火成岩结构构造图册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51

[5] Щека. С. А. , Волынец. О. Н. Реакция Оливин + Анортит В Габброидных Включениях Вулкана Кихпиныч( камчатка) . Изд. Наука. Москва,1979

[6] Gardner P M, Robis B. The Olivine-Plagioclase Reaction: Geological Evidence from Seilanda PetrographicProvince. Contr. Mineral. Petrol. 1974,( 44) : 149

[7] Лодочиников. В. Н. Γлавнейшие Породооразуюшие Минералы. 4Е-Издание. ΓОСУ НТ Изд,с132

[8] 傅德彬 . 侵入体间的隐秘侵入接触及其研究方法 . 地质论评,1986

[9] 夏林圻 . 橄榄石地质温度计 .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矿所分刊,1981,3 ( 1)

[10] 武汉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 . 岩浆岩岩石学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80,287 ~ 292

[11] 王润民. 新疆哈密土墩—黄山一带铜镍硫化矿床成矿控制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矿物岩石,1987,7 ( 1) : 78 ~7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ynantectic Pheno-mena of Minerals in a Nickel-bearing BasicRock Body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bstract

Synantectic phenomenon refers to the growth of a new mineral along the boundary of twoneighboring minerals through their reaction.

Synantectic reaction is well developed in a Ni-bearing basic rock body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area.

The author holds synantectic minerals to be of multiple geneses. Based upon the study of min-eralogy,mineralogical chemistry and thermodynamics,he has classified the synantectic zone intotwo types—primary and secondary. The primary synantectic mineral was formed as a result of mag-matic reaction and is called corona structure whereas the secondary ones were formed through re-gional metamorphic process of thermal metamorphism,hydrothermal metasomatism and contamina-tion,respectively named contact corona texture,metasomatic kelyphitic structure and contamina-tion reaction rim texture.

The research of synantectic minerals will yield a lot of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genesisand metallogenesis.

Key words Synantectic; synantectic minerals; genesis information

提要本文从成因矿物学角度对所述岩体中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与斜长石的颜色、形态、晶胞参数、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及氧、硫、锶稳定同位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岩体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形成温度、压力,fo2,Eh、pH值等物理-化学条件与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同时,概括出岩体的成矿特点与找矿准则。关键词基性侵入体成因矿物学预测准则

1地质概况

所述岩体为阜平期侵入的橄榄苏长岩类复式杂岩体。产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围岩是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其Pb-Pb法等时线年龄为±百万年,岩体走向5°~10°,倾向与倾角于南、北两段不一,北段倾向南东东,倾角55°~86°;南段倾向北西西,倾角63°~85°。岩体北端翘起,以45°角向南东东侧伏。岩体长4800m,宽40~140m,面积约。由变质辉长辉绿岩、中色与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及辉长玢岩等侵入相构成。赋存有大型硫化铜镍矿床。矿体主要含在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侵入相中。岩体的铷锶法同位素年龄为~百万年,同世界上著名的萨得贝里、布什维尔德、贝辰加等含镍基性-超基性体一样,同属林波波(Limpopo)期热事件产物。

2成因矿物学研究

橄榄石

出现在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是岩体中结晶最早的造岩矿物。按Каневский的橄榄石化学分类(图1)[1]属于镁橄榄石与镁铁橄榄石亚种。

计算表明,含矿岩相中橄榄石Fo=70%~85%,非含矿岩相中者,Fo=61%~73%,故橄榄石的Fo可作为成矿预测的矿物学准则之一。这一结论与苏联柯拉半岛、阿拉列琴等一些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是一致的。

按夏林圻提出的公式[2]: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算得岩体中橄榄石的结晶温度为1412℃。

图 1 赤柏松矿田侵入岩体橄榄石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橄榄石成分(Fa)、温度(℃)与lgfo2的函数关系(Никольский,1977),把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3个结晶温度分别为1216,1227,1412℃,端元组分Fa分别为,,的橄榄石投图,得出其相应的fo2分别为10-,10-,10-×101325Pa。较辉石结晶时的氧逸度偏低(见下文),说明含矿岩相是在相对还原条件下形成的。这一结论与此岩相的Fs,αs较高一致。

斜长石

它是岩体各岩相中普遍存在的矿物。

颜色

在含矿岩相中斜长石呈浅灰—灰色,非含矿岩相中呈白色。镜下,前者为褐色,后者无色。化学分析揭示含矿岩相中斜长石含一定数量的FeO,MgO等。

晶胞参数

见表1。值得强调的是从中色到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斜长石晶胞参数有a,b,c,α变大,β与γ变小的趋势。此变化是由于Al进入晶格,有序形式AlSi3向Al2O3变化以及Na与Ca互相代替,引起了晶格轴角的畸变之故。诚然,Or的百分比对晶胞参数也有一定影响,但主要的是由化学成分及Si/Al有序状况决定的[3]。

化学成分

斜长石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式及端元组分分别列入表2,表3中。

表 1 不同侵入相中斜长石的晶胞参数

注: 1,2—辉长辉绿岩; 3,4—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 5,6—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 7—混熔岩; 8—细粒辉长苏长岩。

表 2,表 3 主要表明: ①斜长石的 An 偏低,其中含矿岩相中者较非含矿岩相的更偏低; ②含矿岩相中斜长石含 FeO,MgO 偏高。

表 2 不同侵入相中斜长石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式

注: 岩石名称同表 1,其中序号为 5,6,8 者系含矿岩相。

表 3 斜长石端元组分

2. 2. 4 微量元素

斜长石中微量元素及其含量列于表 4 中。由表 4 得知,随岩相生成由早到晚 ( 辉长辉绿岩→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混熔岩) ,B,V,Ag,Sr 递减,而Pb,Mn,Ni,Co 则递增。后者递增规律与岩浆演化到晚期铜镍富集成矿的规律是一致的。

表 4 不同侵入相中斜长石的微量元素含量

注: 用 ICP、AAS 等法分析,As,P,Sb,Hf,Ge,Pt,Au,Ta,U,Th,W,In,Bi,Ce,Li,La,Cd 均为零。

稀土元素

图2表明,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斜长石在REE分配模式、δEu与δCe异常等方面均相一致,说明它们的物质来源与成岩作用、REE分馏作用等是相同的。

氧同位素

各岩相中斜长石的δ18O含量变化在‰~‰之间,平均为‰。介于正常玄武岩的δ18O(‰~‰)之间[4],即接近于球粒陨石的δ18O值。故成岩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其原始熔浆属玄武岩浆体系。此外,随岩相生成由早到晚,其δ18O值具渐次增加趋势(图3),该规律与氧同位素(δ18O)在岩浆分异过程中逐渐增加的规律相一致。

图 2 赤柏松 1 号岩体斜长石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

图3不同侵入岩相斜长石中δ18O图

辉石

矿物化学

把用化学、探针等不同方法分析的辉石化学成分的计算结果展示在图4上。由图4得知:①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单斜辉石主要是透辉石与次透辉石,而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单斜辉石则主要是斜顽透辉石与普通辉石。②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辉石较中色中者富镁。③在同一岩相中存在两个系列的辉石,即含有CaSiO330%~40%的斜顽辉石-普通辉石系列的辉石与含有CaSiO340%~50%左右的普通辉石-次透辉石系列的辉石。二者在成分上具不连续性,各有不同的结晶温度。结合其他方面的研究得知它们分别是两次岩浆相混合的产物。④中色与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斜方辉石En值分别为65%~80%及55%~92%,且前者相对稳定,后者变化较大,这一差别也与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有关。

微量元素

由表5微量元素含量可知,同一岩相中斜方辉石内Cu,Ni含量比单斜辉石中高,不同岩相中偏基性者内辉石的Cu,Ni含量较偏酸性者高,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同一个基性岩体,Cu,Ni在较基性岩相中相对富集,早结晶的富铁镁的斜方辉石较晚结晶的单斜辉石相对富含铜镍。

图4不同侵入相中辉石类在CaSiO3-FeSiO3-MgSiO3系统中的分布图

表 5 不同侵入相中辉石类微量元素含量

穆斯堡尔效应

辉石的穆斯堡尔参数表明[5],只有CMP2-1a是由4个Fe2+双峰和一个Fe3+双峰组成,余者均系由两个Fe2+双峰与一个Fe3+双峰组成,它们的穆谱特征与斜方辉石类似。Q·S=~的内双峰是由M2晶位上的Fe2+贡献的,Q·S=~的外双峰是由M1晶位上的Fe2+贡献的。I·S=~的双峰是由M1和M2晶位上的Fe3+形成的。

此外,Fe2+M1/Fe2+M2比值在中色与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的辉石中分别为~与,这意味着在含矿的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辉石内有较多比例的Fe2+进入了M2晶位。

氧同位素

不同岩相中辉石的氧同位素(δ18O)均变化在‰~‰之间(表6),说明其来自地幔。

表 6 不同侵入相中辉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

氧逸度以文献[6]提供的方法,据fs与T(℃)测算的中色与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形成时fo2分别为10-~10-与10-~10-×101325Pa,表明岩浆演化到后期具氧逸度降低的趋势,因此,对增加硫容(Cs)、富集硫化物成矿有利。

3矿物的成因信息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不同岩相中斜长石的δ18O=‰~‰,斜长石与辉石中的87Sr/86Sr=~,矿石中δ34S=-‰~+‰,32S/34S=~,这些数据均证明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

岩体形成温度

前已述及,岩体中结晶最早的造岩矿物橄榄石是在1412℃左右结晶的;用辉石地质温度、压力计算得的不同岩相中27个辉石的结晶温度主要是在~℃之间,压力为×105~10×105kPa,用王润民[7]限定后的Kudo与Weill(1977)的实验方法计算的斜长石结晶温度为~℃,可见所述岩体的主要结晶温度区间是1412~1110℃之间。

岩体形成深度

根据岩体中有结晶温度<1000℃的辉石存在,结合岩石的共结结构推断岩石中必有形成温度<1000℃的斜长石存在。按Bowen与Yoler(1957)的斜长石相图,结晶温度在890~1110℃之间的斜长石其形成压力为5×105kPa,从而导出岩体的形成深度在14km左右。

成岩氧逸度

利用橄榄石,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与端元组分(Fa,Fs)测算的岩体形成时fo2介于10-~10-×101325Pa之间。

成岩的Eh-pH条件

铁的硫化物与氧化物生成顺序的交替(即磁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铁矿),表明成岩过程中Eh,pH值是交替变化的。由铁的氧化物与硫化物的Eh-pH图解[8]得知,各成岩阶段的pH=4~7,Eh=-~-,即岩体是在酸性介质、还原条件下形成的。

4成矿特点及找矿准则

(1)含矿岩相或多或少都含有斜长石,其明显特征之一首先是An偏低,与所在岩相的基性度不相协调;呈浅灰或灰色,镜下呈红褐色。再次,晶胞参数a,b,c与α相对偏大,β与γ角相对偏小。再次,是Cu,Ni,Co与δ18O在较晚形成的岩相中的斜长石内相对富集,其中δ18O变化在‰~‰之间,平均为‰。

(2)含矿性佳的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橄榄石fo偏高(~),属Каневский[1]的镁橄榄石变种。不含矿或仅具矿化的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橄榄石,除个别者外均属镁铁橄榄石,fo=~。

(3)含矿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单斜辉石主要是斜顽透辉石与普通辉石,以相对富镁为特征。不含矿或仅具矿化的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的单斜辉石则主要是透辉石与次透辉石,以相对富钙为特征。

(4)含矿岩相的斜方辉石中En=65%~80%,单斜辉石中W0=36%~44%,En≈50%,Fs<10%;斜方辉石含,单斜辉石含,橄榄石与斜长石含Ni分别为与。

(5)在同一含矿岩相中存在着两个成分系列拥有两种生成温度的单斜辉石,与两次岩浆混合有关,有利于成矿。

(6)含矿岩相内辉石中的Ni,Cu,Co含量比非含矿岩相中者高出一倍。同一含矿岩相中的斜方辉石内Ni,Cu,S含量比单斜辉石内的高1~3倍。

(7)含矿岩相单斜辉石中的Fe2+M1/Fe2+M2=,非含矿岩相中者Fe2+M1/Fe2+M2=,是前者的3倍。

参考文献

[1] Каневский. А. Я. Совеmская Геолощя,вып. 7,1982. стр. 82 ~ 90.

[2] 夏林圻 .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 1981,2 ( 1) : 73 ~ 81

[3] Smith,J. V. Feldspar minerals,1,Crystal structure and phsical properties,Springervarlag,New York,1974,80 ~ 88

[4] Faure,G.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John wiley and sons,1977: 286 ~ 289

[5] 傅德彬 . 地质实验室,1990,6 ( 2) : 118 ~ 124

[6] 周珣若 . 地质与勘探,1981,11: 38 ~ 46

[7] 王润民 . 矿物岩石,1987,1: 78 ~ 79

[8] 武汉地质学院 . 地球化学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73

Genesis-Mineralogical Study ofNi-Bearing Basic Intrusives in TheChibaisong Orefield

Abstract

Genesis-mineralogical study has shown that δ18O = 6. 1‰ ~ 7. 73‰ for plagioclase,87Sr/86Sr= 0. 70321 ~ 0. 70888 for plagioclase and pyroxene,and δ34S=-‰~+‰,32S/34S=22. 218‰ ~ 22. 236‰ for the ores.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rock-and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derived from the upper mantle. The crystallization sequece of major rock-forming minerals in therocks is OL→Py→Pl.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former was estimated at 1412℃ andthat of the latter at 1155. 81 ~ 1206. 26℃ . The pressure and depth of formation of the intrusivebodies were estimated at 1 ~ 5 kb and 3 ~ 14 km respectively,belonging to the moderately deepfacies intrusions. fo2=10-~10-. 1atm,pH = 4 ~ 7 and Eh = - 0. 1 ~ 0. 16 at which the intru-sive bodies were formed,indicate that they were formed from acidic mediums under reducing con-ditions. In the ore-bearing intrusive Fo = 77. 38% ~ 82. 90% for olivine,En = 65% ~ 86% for or-thopyroxenes with Ni accounting for 0. 124% ; Wo = 36% ~ 44% ,En = 50% ,and Fs = 10% forclinopyroxenes with Ni coming up to 0. 53% ; olivine and plagioclase contain as much as 0. 22%and 0. 06%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Ni,Cu and Co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ve are twotimes those in the barren intrusive,and the contents of Cu,Ni and S of the orthopyroxene in thesame ore-bearing petrographic facies are 2 ~ 4 times those of clinopyroxenes.

Key words basic intrusive; genetic mineralogy; predictive criteria

Miyashiro A(1973),周云生译.1979.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北京:地质出版社.

Passchier C W,Myers J S,Kroner A(1990),朱志澄,张家声,游振东译.1992.高级片麻岩区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Vernon R H(1976),游振东,王仁民等译,1988.变质反应与显微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Winkler H G F(1976),张旗,周云生译.1980.变质岩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毕先梅,莫宣学.2004.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11(1):287-293.

陈曼云,金巍,郑常青.2009.变质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鸣.2007.岫岩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科学通报,52(23):2777-2780.

陈鸣,肖万生,谢先德等.2009.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科学通报,54(22):3507-3511.

程裕淇,沈其韩,刘国惠,李泽九.1963.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董申保等.1986.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韩郁菁.1993,变质作用P-T-t轨迹.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简平,程裕淇,刘敦一.2001.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本依据.地学前缘,8(03):183-191.

梁祥济.2000.中国矽卡岩和矽卡岩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

刘守偈,李江海,Santosh .内蒙古土贵乌拉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及P-T指示.岩石学报,24(6):85-92.

刘援朝,倪志耀,蔡学林.2010.塔里木盆地北缘幔源岩石包体特征及岩石圈上地幔流变规律.矿物岩石,30(2):82-86.

路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钱祥麟,王仁民.1994.华北北部麻粒岩带地质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

桑隆康.1992.变质岩岩石学的定量分类与原岩恢复.矿物学岩石学论丛,(8):65-74.

桑隆康,游振东.1992.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鲁东金矿的关系.地球科学,17(5):521-529.

桑隆康,王人镜,张泽明等.2000.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地质学报,74(3):234-246.

索书田,毕先梅,赵文霞等.1998.右江盆地三叠纪岩层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意义.地质科学,33(4):395 405.

索书田,桑隆康,韩郁菁等.1993.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覃功炯,欧强,常旭.2001.国内外对天体撞击地球的撞击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地学前缘,8(2):345-352.

汤艳,桑隆康,刘嵘等.2007.矿物共生分析在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为例.现代地质,21(3):457-461.

王仁民,陈珍珍.1980.河南桐柏变质海相火山岩系的钠化和钙化及其在解决细碧岩与有关矿产成因问题上的意义.矿物学与岩石学论丛,(1):90-106.

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魏春景,周喜文.2008.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0(4):341-351.

吴元保,郑永飞.2004.锆石成因矿物学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科学通报,49(16):1589-1603.

徐树桐,刘贻灿,江来利等.1994.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等.2005.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中国地质,12(2):177-182.

燕守勋.2003.广西右江盆地利周河口剖面极低级变质带的伊利石结晶度与粘土矿物光谱标志对比研究.中国科学,33(5):459-468.

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2007.论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现代地质,21(2):195-202.

游振东.2007a.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高校地质学报,13(3):1-9.

游振东.2007b.超高压变质作用:地球科学的新热点.自然杂志,29(5):255-264.

游振东,刘嵘.2008.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14(1):22-36.

游振东,韩郁菁,杨巍然等.1988.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王方正.1991.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索书田等.1991.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陈能松,张泽明.1996.中国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岩石学证迹.地球学报,17(增刊):16-22.

游振东,钟增球,张泽明.1999.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地学前缘,6(4):237-245.

张立飞.2007.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地学前缘,14(1):33-42.

张立飞,王启明,任磊夫.1992.陕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泥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变质过程中的转化.中国科学(B辑),(7):759-767.

张泽明.1992.大别山榴辉岩带的岩石学研究.见:岩石学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7-205.

张泽明,沈昆,刘勇胜等.2007.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的成因与成矿作用.岩石学报,23(12):3095-3115.

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思等.1990.中国夕卡岩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

钟增球,郭宝罗.1991.构造岩与显微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周高志,,刘源骏等.1996.湖北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朱志澄.1999.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Best M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2nd Edition).Malden,USA:Blackwell Science Ltd.

Blatt H,Tracy R J,Owens B ,Petrology:Igneous,sedimentary,and metamorphic(3rd Edition).NewYork: and Company.

Brown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supercontinent Science Frontiers,14(1):1-15.

Carmichael D the mechanisms of prograde metamorphic reactions in quartz-bearing pelitic .,20:244-267.

Carswell D facies York:Blackie &Son Ltd.

Carter N L,Tsenn N properties of continental ,136:27-63.

Chen M,Xiao W,Xie and quartz characteristic of crystallization from shock-produced silica melt inthe Xiuyan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97(1-2):306-314.

Chopin -phengite:A widespread assemblage in high-grade pelitic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22:628-650.

Chopin and pure pyrope in high-grade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Alps:A first record and .,86:107-118.

Coleman R G,Lee D E,Beatty L B et and eclogites:their differences and Bull.,76:483-508.

Earth Impact Database,2010-7-://.

England P C,Richardson S influence of erosion upon the mineral facies of rocks from differentmetamorphic ,134:201-213.

England P C,Thompson A -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transferduring the evolution of regions of thickened continental of Petrology,25(4):894-928.

Ernst WG,Liou J 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geodynamics in collision type orogenic Publishi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74;216-229.

French B of catastrophe:A handbook of shock metamorphic effect in terrestrial meteorite impactstructures,10-07,.

Harker :Methuen .

Harley S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high-temperature crustal :Treloar P J & O'Brien P J(eds.),What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138,81-107.

Harley S origins of granulites:A metamorphic .,126:215-247.

Hirsch kinds of reactions,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_education/equilibria/.

Hokada thermometry in ultra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Evidence of crustalmetamorphism attaining~1100℃ in the Archaean Napier Complex,East Mineralogist,86:932-938.

Horsfield B,Rullketter ,catagenesis,and metagenesis of organic :Magoon L B,DowD G(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 Memoir,60:189-199.

Jiao S,Guo of the two-feldspar geothermometer to ultrahigh-temperature(UHT)rocks in theKhondalite belt,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Mineralogist,96:250-260.

Johannes the origin of layered :Atherton M P,Gribble C D(eds.),Magmatites,melting and Publishing Ltd.

Korprobst rocks and their geodynamic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eake B che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ortho-and para-.,5:238-254.

Maruyama S,Masago H,Katayama I et perspective on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search,18:106-137.

Maruyama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00(1):24-29.

Mason R,S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Mason of 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on).London:Uniwin Hyman ltd.

Mason :China University of Gosciences Press.

Massonne H J,Schreyer field of the high-pressure assemblage talc-phengite and two new .,1:391-410.

Matton G,J6brak M,Lee J K the Richat enigma:Doming and hydrothermal karstification abovean alkaline ,33(8):665-668.

Mehnert K and the origin of granitic :Elsevier.

Merriman R J,Frey o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in metapelitic :Frey M,RobinsonD(eds.),Low-grade :Blackwell Science,61-107.

Merriman R J,Peacor D low-grade metapelites:mineralogy,microtextures and measuring :Frey M,Robinson D(eds.),Low-grade :Blackwell Science,10-60.

Miyashiro :UCL Press.

Niggli ,Leipzig.

Press F,Siever (4th Edition).New York: and Company.

Pupin and granite .,73,207-220.

Raymond L :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York:WCBPublishers.

Raymond L :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n).New York:McGraw-Hill.

Reimold W U,Koeberl C,Gibson R L et mineral deposits in impact structures:A :Koeberl C,Henkel H(eds.),Impact York:Springer,479-552.

Sajeev K,Osanai finding of osumilite from Highland Complex,Sri Lanka:A case of melt restiteinteraction resulted isobaric cooling after UHT Hutton Symposium Abstracts,127.

Sang petrochemistry of the Lower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abieshan-Lianyungang area,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Magazine,55(379):263-276.

Sang assemblages and forming age of Dabie-Tongbai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8(2):106-113.

Santosh K,Li J crustal metamorphism during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assembly:Evidence from North China Research,10:256-266.

Schaltegger U,Fanning C M,Gunther D et ,anneal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zircon andpreservation of monazite in high-grade metamorphism:Conventional and in-situ U-Pb isotope,cathodoluminescenceand microchemical Petrol.,134,186-201.

Schreyer of continental crust to mantle depths:Petrological ,11(1):97-104.

Shaw D M,Kudo A test of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in the amphibolite Mag.,34:423-435.

Shaw D origin of Apsley gneiss Sci.,9:18-35.

Sibson R rocks and fault ,133:191-213.

Simonen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Svecofennidic Early Archean supracrustal rocks in South-western ,(160):64.

Sobolev N V,Shatsky V inclusions in garnets form metamorphic rocks:A new environment fordiamond ,343:742-746.

Spear F S,Cheney J petrogenetic grid for pelitic schists in the system SiO2-Al2O3-FeO-MgO-K2O-.,101:149-164.

Spear F S,Selverstone J,Hickmott -T paths form garnet zoning:A new technique for deciphering tectonicprocesses in crystalline ,12:87-90.

Spry :Pergamon Press.

Suo S T,Zhong Z Q,Zhou H W et evolution of the Dabie-Sulu UHP and HP metamorphic belts,east central China:structural record in UHP Geology Review,17(11):1207-1221.

Thompson A B,England P -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Ⅱ.Their inferenceand interpretati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Petrology,25(4):929-955.

Treloar P J,O'Brien R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

Turner F petrology(2nd Edi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Vielzeuf D,Holloway J determination of the fluid-absent melting relations in the for crustal .,98,257-276.

Walker K B,Joplin G A,Lovering J F et and metasomatism convergence of basic igneousrocks and lime magnesia sediments of the Precambrian of northwestern ,6:149-178.

Wang H,Rahn M,Tao X et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profile Zoige-Lushan,Northwest Sichuan, Geologica Sinica,82(4):917-926.

Wang F,Chen and thermodynamic metamorphism of the Western Hills,: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Wang X,Liu J G,Mao H -bearing eclogite from Dabie Mountains in central ,17:1085-1088.

Wei C J,Powell R,Clarke G phase equilibria for low- and medium-pressure metapelites in theKFMASH and KMnFMASH Geol.,22:495-508.

Williams H,Gilbert G M,Turner F (2nd Edition).W H Freeman & Company.

Yardley B W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York:Wiley.

Емельяненко ПФ,Яковлева Е Б.1985.Петрлогия магматических и 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их пород.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Коржинский Д С.1973.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аналцза петроге-незисов минерал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

Кориковский С П.1979.Фации метаморфизма метапелит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8-23.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и Бобров А В.2005.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ая петрология.Изд.МГУ,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206-227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86.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93.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267-319.

  • 索引序列
  • 矿物质论文文献
  • 矿物质的毕业论文
  • 煤矿矿山地质毕业论文
  • 矿床地质学报
  • 矿物学相关文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