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的德育论文
现代德育内容并不是单方面道德层面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承受力等。一起来看看初中经典的德育论文吧!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初中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而初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关注不够,德育的痕迹过深,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太浓。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前言:
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和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在以非道德的方式实施着道德教育。原本应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导致初中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1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困惑和冲突:
我们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世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其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人日益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成人中出现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又影响到相对封闭的校园,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初中学生发现了成年人的言行不一致,发现了书本上写的跟人们做的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家长和教师。这种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的发现,使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使初中生在信仰上产生了困惑与冲突,因此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逐渐变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1。2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性更加突出:
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心理问题增加。近年对中学生心理测试发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1%。初中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高中学生,初中为16。2%,高中为14%。对城市和农村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城市为17。5%,农村为14。9%。少年学生生理上的早熟已是普遍现象。除去物质上的外部刺激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影视、各类大量描写“性知识”的书刊、互联网中种种色情信息,都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学生不仅对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还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怀疑,过早地思考着生命的根本问题。但这样沉重的哲学命题,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何等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学生自杀、出走的报道多见于媒体。
2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2。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新体系: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过程又有创新。当前的初中德育,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打破僵局,重新构建多层次、多序列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的多层次,就是在同一目标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不同年段班级、不同年龄学生高低不同的德育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年龄实际的标准。德育目标的多序列,就是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不同的要求,顺次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初中阶段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系列要求,认识到单一德育目标体系在现实情景之下的不适,而对已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以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中学德育目标的层次序列可以根据年级分别列出“理想信念方面”、“道德品质方面”、“作风素质方面”等。突出学校德育的两大特点,即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更强调实践体验,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学习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层次清晰,具体明确,认知和实践相统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2让德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和源泉。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有远离生活的倾向,“口头德育”、“说教德育”丧失了德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把学生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所以,我们要构建起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德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3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各校都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德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抓,政教(德育)主任、班主任、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试行副班主任制度,增加德育队伍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巡回报告等活动,树立师德新形象。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德育数教师的身教最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提供了德育信息,所以教师的身正垂范是提高初中生德育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
2。4下功夫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有专人化时间去做这项工作,明确责任、目标和方法。我们提倡初中生实施德育导师制度,让最需要教育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位自己最信得过的老师在思想上得到帮助,行为上得到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艺术、科技、制作等兴趣活动,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消耗在这个年龄必须消耗的能量,实现各自的表现欲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自卑心理,然后引导他们逐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问题学生”的转化虽然很难,但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个意识,明确教育转化责任,舍得化时间精力,运用“问题学生”帮教转化规律,像抓学校的升学率那样抓“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可能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楚营颖。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72)。
[2]余清训。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各大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探索》
摘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关系极为重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强暴,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德育工作在育人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好的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贡献会伴随学生的终身。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德育论文 范文 ,仅供参考。
做个“六家”型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班级工作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带领者。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班主任工作:多、杂、繁、重,要想做好,那非得有一定的 方法 与技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下面我就我的所做、所见、所闻,发表一下我的认识。 第一、班主任得是个释家
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这首先得充满对学生的爱,就像释家一样普渡众生,博爱仁德。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真心地听从你的教导。班主任的爱既有像伙伴般的友爱,又有慈母般的仁爱,更有严父般的关爱。不要吝啬你的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终有回报,每逢节日,看着案前来自全国各地的 贺卡 ,我深深沉浸在幸福的喜悦,浓烈地感受到来自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敬爱。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疼爱,你才会平静地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不会认为他(学生)给你找麻烦;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关爱,才不会认为班主任工作繁杂苦累,反而觉得有意思、有意义;只因拥有对学生的那份真执的爱,你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的今天负责,为学生的今后谋造未来。 第二、班主任得是个法家
一个班级没有良好的卫生环境,没有优良的秩序,在一个脏、乱、差的氛围中,还谈什么学习,讲什么育人。一个良好的班级 文化 的确立,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制度、严格的执行力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不立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班主任还得是个法家。现举一例说明:在新生入学报名的第一天,当我看到有的学生从后门或者没有敲门走进教室来到我面前报名时,我都坚定地对他说:“请你出去,重新再进来一次”。在家长和同学的诧异中,我又会和蔼地对他说: “同学,欢迎你来到初一(10)班,但请你从前门进入教室”。于是,从后门进的同学纷纷退了出去,郑重地从前门轻轻地敲门三下,请示老师,得到准许后才进入教室。后来听家长说,就是开学的第一件事,让我们觉得你挺严格的,连门都不能走错。交给你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放心了。在开学后不久,我随之与学生共同讨论建立了一套班级中有关学习、卫生等多方面的纪律制度及规范,并由学生自主进行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这一切的可能都与我开学精心地给他们上的那一课有关吧。同时,在平时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也多时向学生阐明:老师对事不对人,我处理你只对你所犯的错误作出处理,并不是针对你个人。处理只意味着对过去的终结,并不是对今后下了定论,处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让你明白你为什么错,是为了让我今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后还得你自己努力。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问题处理的坚决,又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处理问题的良苦用心。
第三、班主任得是个儒家
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存在的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不妨学学儒家的中庸之道,执法应严,处理应宽,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妨变通执行,达到既使其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举一例说明:有一年,我班有个学生头脑比较聪明,但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与 其它 同学不合群,而且行为习惯比较差,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经常迟到早退,虽多次教导效果不大,也难以走进其心灵,为此,我一直苦于无良策应对。后来渐渐地他的迟到次数累记达到学校公开通报批评的处罚,为此,我找他谈话,告诉他我要将他的有关情况向学校汇报,并告知他将受到的处罚。他当时,对我说,“我有这么多次了吗?我记得还差2次呀”我一听知道其中有戏,我就将学生每日的情况记载表逐个与他一起统计,面对结果,他先是哑言,然后嘴里小声叽咕:“通报就通报,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时我知道他被触动了,我就趁热打铁,对其讲述其中的利害,以及对今后的影响。他听着听着对我说,老师你能再给我一个机会吗?我保证以后改。这时,我对他讲,我一个人做不了主,我必须征得同学们的同意。随后,我在班级中事先做了一些工作,请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然后,让他在班级中公开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要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在同学们渐渐举起手臂中,他流泪了。后来他告诉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他后悔平时和同学们没有很好相处。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我向同学宣布给他留班察看一个月,保留对他的问题上报进行处理的权利。同时要求他在这一个月中不仅不能再犯同类的错误,而且得有重大立功表现。至于什么是重大立功表现,得由大家评判。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他不仅没有犯迟到等同类的错误,而且为了有重大的立功表现,更多的关心集体,抢着帮别人值日,主动帮别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竟渐渐赢得同学的喜爱,他自己也体会到与人和睦相处的快乐。后来,他在 日记 中诚挚地提及那次处罚,他说那次处罚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处罚,让他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与人相处。他现在深深地体会当时我对他的良苦用心。
第四、班主任得是个道家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在我们处理班级工作中,也应做做道家,无为而治。又例如早恋问题,是困扰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头痛的问题。对此问题,谁都不想绕过去,可就是苦于无良策,不知如何更好地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我遇到我所教的学生有早恋的倾向,都是耐心和他(或她)私下谈心,都是说些青苹果不能早摘呀,现在你们思想上还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现在你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现在因早恋而影响学习是影响你今后的一辈子等等的说教,在说教的同时,我都觉得自己累而无助,感到空洞无力。后来我看到一些先进教师的做法给我启发很大,对这类问题我们应先疏,而不是发生后的堵、补。于是我就做了这样的一个尝试,开了一个有关早恋 教育 的主题班会:首先是 音乐欣赏 ,欣赏三首歌: “我一见你就笑,你那翩翩风采太美妙。跟你在一起,永远没烦恼。究竟为了什么,我一见你就笑。因为我已爱上了你呀,出乎你的预料。”(——《我一见你就笑》);“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我想要告诉你,那不是一般的情和意,那是我内心衷曲。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从没有再提起,这秘密写在我心里,永远变成回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匆匆地与你相遇,对你有无限依恋,那正是我的秘密。”(——《小秘密》);“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我的心中早已有了她,噢,她比你先到。她,温柔又可爱;她,美丽又大方。直到有一天,心中有个他,你会了解我的感觉。爱要真诚,不能分享。噢,对你说声抱歉。”(——《迟到》)。我就对学生们说:第一首歌中的小姑娘天真烂漫,固然可爱,但心地单纯、毫无设防,爱得清纯,但也爱得幼稚。只重外表,贸然露爱,不宜效法。第二首歌中的主人公,有着成熟理智的爱,值得学习。爱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轻易流露的,因为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我们、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投入的事。该克制的时候懂得克制,这才是强者。第三首歌中的主人公的爱情观值得大力提倡,当同学们到了真正可以拥有爱情、组建家庭的时候,应该像第三首歌中的主人公一样,乱花不能迷人眼,坚守爱情的专一,并提高其纯度。这样的班会课,这样的爱情观教育,我发现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入耳动心,心服口服。而且那届所代的班级中学生早恋的现象竟出奇的少,男女同学也能兄弟姐妹情相处,感情融洽。
第五、班主任得是个墨家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摆在每个教者面前切切实实的课题。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能不能教?创新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创新能力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样的环境就必须得由班主任去创设。我说班主任得个墨家,并不是说要学墨子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而是要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 传说 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学墨子那种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能力,多开创性开展工作,让学生多思,多动手,亲身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班级事务中逐步培养创新的能力及意识。同时,身教大于言教,班主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也是最好教育和培养。
第六、班主任得是个杂家
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的事务,而且还要协调好各课的学习。现在的新课改、新教材,使得学生要同时学习语、数、英、生、政、史、地七门文化课及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劳技、研究学习共13门功课,如何协调、合理地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否真正地提高,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的关键。要想做好协调工作,那就得要求班主任有着多方面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点言过其实,不过至少知道上述各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合理的安排,协调的调度。这就要班主任就要像杂家一样,博采众家之长,多同课任老师交流,学习其他学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巧。
总之,有着释家博爱众生的胸怀,法家铁面无私地执行,儒家中庸温和地变通,道家无为而治、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手段,墨家创造、求新的意识,杂家博学多识的能力,应用手中十八般武艺,定能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环境。
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心得
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今天我想说的是:孩子们需要班主任老师爱的目光。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爱生如子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通过和学生接触,我充分认识到了“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谈到班主任的工作,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这则寓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北风”,“南风”无异于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我们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呢?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诱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有爱,并不等于一味的迁就和放纵他们。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爱。
三、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
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2、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培养自育能力。
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轮流,经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的那天。值日生要负责当天的学习清洁、纪律、收发作业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别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值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
3、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为了规范中学生行为,我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主要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在宿舍也要主动扫地和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 规章制度 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记得我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班里学生的"傲"气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 辩论 ,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中学 教育 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它要求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学教师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 范文 一:中学教育中德育的重建
一、德育重建将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重建德育也同样会受这三方面的牵制,只有做到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学校环境因素对德育重建的影响
首先,应试教育引发的重智轻德观念不利于德育重建。其次,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不高不利于学校德育重建。再次,缺少可行的学校德育评估方案也是一个不利于德育重建的重要因素。好多时候,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嘴上、纸上,没有渗透到工作中来,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环节,可有可无。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重生育,轻教育,最能形象地阐释目前的 家庭教育 的现状.现在家长每天只顾赚钱,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做到了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数, 对子 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满足,逐渐让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责任感,更不要说孝道了。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舞台.社会现象形形色色为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为人们太善于自保、太注重明哲保身,显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的无能为力。另外电视媒体以及娱乐传播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很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学校德育重建的 措施
针对影响德育重建的诸多因素,重建学校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经常性的进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使德育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增添新颖生动的德育素材。
(三)搞好校园 文化 建设,使德育环境规范化
良好的环境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学校要注重德育的硬件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很好地体现德育内容。
(四)注重养成教育,增强磨难教育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品德,增添磨难教育的内容,以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
(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观的思想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有限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不再流于形式,使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六)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与家庭沟通,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德育教育更有成效。
(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整顿文化娱乐市场
各方齐发力,还给孩子们一方净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只有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全民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做到德育的重建,才能真正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
一、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营养的作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个体,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再次体现在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上,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和坚韧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无论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来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都难以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淡化。家长、社会在观念上的滞后反映了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 兴趣 爱好 、创造意识,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要突破教育机制体制的局限,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一)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观念仍然停滞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扫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对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二)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初,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要放眼世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 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敢于超越,具备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了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该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报考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近2000所海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实行全部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升了学校品位,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 渠道 ,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样化发展。
(四)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很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学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建设中。目前学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社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更为活跃。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育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学生,并吸纳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学校在社团的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担任活动的各种角色和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多种商务谈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 创新思维 和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关注点,并根据关注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而且更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的矫正。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情境设置式、案例讨论式、问题提问式等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学教育正在逐渐向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更强的方向转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在细节中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兴趣等要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好基础。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培养优秀生群体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刘宏菲 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突出道德教育,强调文明修身,重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大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力度,在全校学生中树立名校意识,下大气力培养优秀生群体。培养优秀生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优化育人环境。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青少年在自己的活动中能动地接受外界社会的各种影响,通过自身内部知、情、意、行的矛盾运动逐步地形成发展起来。因此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学校德育环境除硬件建设外,更主要的是软件建设。软件建设主要包括校风、班风、领导作风、人际关系、教师的模范作用等等。这些无形的德育环境是教育人、培养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时时刻刻发挥着引导人、充实人、熏陶人、影响人的重要教育作用,能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一、培养优秀生群体首先要培养优良的班风 一个优秀的集体本身就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一种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重视班集体建设,培养良好班风,能使养成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抓好班风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优良班风要持之以恒 优良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而且不会一帆风顺。这是因为好风气不但要有思想基础,还要有群众基础。个别人和几个人的好作风还不是班风。班主任在培养优良班风过程中要克服干扰,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2、培养优良班风要重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班委会、团支部是班集体的核心,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班干部开展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的德育状况,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重视对小干部的培养和工作的指导,使班干部能够在班上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培养优良班风要营造健康的班级舆论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健康的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保证集体的发展方向;它能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它能扶持班上的好风气、好精神蒸蒸目上,发扬光大,把班上的坏现象和不良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 4、培养优良班风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的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把德育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向这些方面转变。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黏合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教育的愿望。班级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班主任要善于“借东风”,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尽可能在校级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和各种荣誉。班级获得的荣誉多了,反过来必然会促进班级意识和班级凝聚力的增强。二、培养优秀生群体应运用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把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思想、好品德,这种方法更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还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论述榜样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务必接受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训,无论每日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最大的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伙伴,是他看护人的行动的榜样。”对于榜样的作用,乌申斯基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教育的力量只能来自人的个性和活性源泉,只有个性起了作用,才能培养人的个性。”1、榜样示范具有表率作用 运用榜样示范,对先进是一种挑战,可以激发他们找出不足,再创佳绩;对后进是一种触动,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激发他们摆脱困境和落后;对一般的同学则是一面旗帜,使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激起大家比学赶帮超的热情。2、榜样示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让学生接受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示范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空洞的、抽象的说教效果好。3、榜样是活的教科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榜样示范能增强教育的可信度,使教育入耳入脑。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典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榜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成才 仰慕先进,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榜样的先进思想往往能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5、榜样有矫正作用 它可以促使受教育者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综上所述,班主任要及时表扬、赞美同学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及时挖掘他们成长中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班级各方面的标兵,在班内营造一个力争上游的氛围,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不断超越自我,塑造良好的自我。三、培养优秀生群体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要求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参考消息上曾登载过一篇台湾《金鸿快乐网》上的文章,题目是“情商更重要”。文章说: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你是否具备成功者所特有的心理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曾追踪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之后,发现这1500人中,有的成为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流落街头。对这两类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那些成就巨大的人大都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在面对困境时通常能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有些智力平常,但也有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的人,也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心理学家在调查分析后指出,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左右,而其性格、情绪、意志、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则要占到80%左右。这个例子说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融为一体,用敏锐目光观察他们的言行,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民主认同,才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洞悉他们的心理变化。 2、正面引导灌输知识学校要通过初一思想政治课、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或心理辅导,讲述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和经验,并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和技巧。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情操,克服不良的心理。4、强化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广泛的兴趣爱好、一定的特长、良好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素质等。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我们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主动出击争取家长密切配合 学生的许多不良心理状态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可能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和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总之,中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水平。我们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宽松的学校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四、培养优秀生群体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德、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这离不开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影响,心灵的共振。而在这些交流、影响、共振的过程中,品德只能用品德来培养,人格只能用人格来塑造。这种要求决定了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任何教学机器无法代替的,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品质和能力,必须重视文化底蕴和语言修养的不断提升。 优秀教师的超人之处在于他能运用教育的艺术发现、挖掘、启动后进生的潜力,使教师的期望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得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良好素质做保证。在转变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去看待学生,以高尚的思想和师德去影响学生,而且要以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去征服学生。这一切构成了特殊的教育人格魅力。 培养优秀生群体单靠一两位优秀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一个优秀教师群体,因此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一桶水”变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进而变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鲜活水”,最终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五、培养优秀生群体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任何教育最终效益的取得和发展,是多种教育途径综合效应的结果。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的有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责任最重的两位雕塑家,而学校则又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差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素质十分重要。我们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只有整体优化育人环境,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培养出优秀生群体,才能真正打造出十三中的名校品牌。
中学 教育 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它要求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学教师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 范文 一:中学教育中德育的重建
一、德育重建将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重建德育也同样会受这三方面的牵制,只有做到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学校环境因素对德育重建的影响
首先,应试教育引发的重智轻德观念不利于德育重建。其次,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不高不利于学校德育重建。再次,缺少可行的学校德育评估方案也是一个不利于德育重建的重要因素。好多时候,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嘴上、纸上,没有渗透到工作中来,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环节,可有可无。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重生育,轻教育,最能形象地阐释目前的 家庭教育 的现状.现在家长每天只顾赚钱,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做到了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数, 对子 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满足,逐渐让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责任感,更不要说孝道了。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舞台.社会现象形形色色为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为人们太善于自保、太注重明哲保身,显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的无能为力。另外电视媒体以及娱乐传播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很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学校德育重建的 措施
针对影响德育重建的诸多因素,重建学校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经常性的进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使德育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增添新颖生动的德育素材。
(三)搞好校园 文化 建设,使德育环境规范化
良好的环境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学校要注重德育的硬件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很好地体现德育内容。
(四)注重养成教育,增强磨难教育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品德,增添磨难教育的内容,以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
(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观的思想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有限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不再流于形式,使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六)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与家庭沟通,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德育教育更有成效。
(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整顿文化娱乐市场
各方齐发力,还给孩子们一方净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只有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全民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做到德育的重建,才能真正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
一、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营养的作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个体,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再次体现在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上,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和坚韧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无论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来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都难以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淡化。家长、社会在观念上的滞后反映了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 兴趣 爱好 、创造意识,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要突破教育机制体制的局限,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一)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观念仍然停滞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扫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对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二)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初,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要放眼世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 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敢于超越,具备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了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该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报考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近2000所海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实行全部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升了学校品位,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 渠道 ,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样化发展。
(四)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很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学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建设中。目前学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社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更为活跃。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育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学生,并吸纳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学校在社团的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担任活动的各种角色和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多种商务谈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 创新思维 和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关注点,并根据关注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而且更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的矫正。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情境设置式、案例讨论式、问题提问式等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学教育正在逐渐向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更强的方向转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在细节中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兴趣等要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好基础。
培养优秀生群体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刘宏菲 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突出道德教育,强调文明修身,重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大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力度,在全校学生中树立名校意识,下大气力培养优秀生群体。培养优秀生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优化育人环境。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青少年在自己的活动中能动地接受外界社会的各种影响,通过自身内部知、情、意、行的矛盾运动逐步地形成发展起来。因此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学校德育环境除硬件建设外,更主要的是软件建设。软件建设主要包括校风、班风、领导作风、人际关系、教师的模范作用等等。这些无形的德育环境是教育人、培养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时时刻刻发挥着引导人、充实人、熏陶人、影响人的重要教育作用,能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一、培养优秀生群体首先要培养优良的班风 一个优秀的集体本身就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一种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重视班集体建设,培养良好班风,能使养成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抓好班风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优良班风要持之以恒 优良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而且不会一帆风顺。这是因为好风气不但要有思想基础,还要有群众基础。个别人和几个人的好作风还不是班风。班主任在培养优良班风过程中要克服干扰,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2、培养优良班风要重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班委会、团支部是班集体的核心,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班干部开展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的德育状况,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重视对小干部的培养和工作的指导,使班干部能够在班上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培养优良班风要营造健康的班级舆论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健康的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保证集体的发展方向;它能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它能扶持班上的好风气、好精神蒸蒸目上,发扬光大,把班上的坏现象和不良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 4、培养优良班风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的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把德育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向这些方面转变。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黏合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教育的愿望。班级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班主任要善于“借东风”,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尽可能在校级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和各种荣誉。班级获得的荣誉多了,反过来必然会促进班级意识和班级凝聚力的增强。二、培养优秀生群体应运用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把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思想、好品德,这种方法更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还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论述榜样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务必接受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训,无论每日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最大的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伙伴,是他看护人的行动的榜样。”对于榜样的作用,乌申斯基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教育的力量只能来自人的个性和活性源泉,只有个性起了作用,才能培养人的个性。”1、榜样示范具有表率作用 运用榜样示范,对先进是一种挑战,可以激发他们找出不足,再创佳绩;对后进是一种触动,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激发他们摆脱困境和落后;对一般的同学则是一面旗帜,使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激起大家比学赶帮超的热情。2、榜样示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让学生接受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示范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空洞的、抽象的说教效果好。3、榜样是活的教科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榜样示范能增强教育的可信度,使教育入耳入脑。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典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榜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成才 仰慕先进,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榜样的先进思想往往能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5、榜样有矫正作用 它可以促使受教育者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综上所述,班主任要及时表扬、赞美同学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及时挖掘他们成长中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班级各方面的标兵,在班内营造一个力争上游的氛围,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不断超越自我,塑造良好的自我。三、培养优秀生群体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要求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参考消息上曾登载过一篇台湾《金鸿快乐网》上的文章,题目是“情商更重要”。文章说: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你是否具备成功者所特有的心理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曾追踪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之后,发现这1500人中,有的成为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流落街头。对这两类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那些成就巨大的人大都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在面对困境时通常能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有些智力平常,但也有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的人,也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心理学家在调查分析后指出,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左右,而其性格、情绪、意志、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则要占到80%左右。这个例子说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融为一体,用敏锐目光观察他们的言行,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民主认同,才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洞悉他们的心理变化。 2、正面引导灌输知识学校要通过初一思想政治课、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或心理辅导,讲述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和经验,并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和技巧。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情操,克服不良的心理。4、强化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广泛的兴趣爱好、一定的特长、良好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素质等。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我们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主动出击争取家长密切配合 学生的许多不良心理状态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可能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和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总之,中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水平。我们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宽松的学校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四、培养优秀生群体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德、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这离不开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影响,心灵的共振。而在这些交流、影响、共振的过程中,品德只能用品德来培养,人格只能用人格来塑造。这种要求决定了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任何教学机器无法代替的,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品质和能力,必须重视文化底蕴和语言修养的不断提升。 优秀教师的超人之处在于他能运用教育的艺术发现、挖掘、启动后进生的潜力,使教师的期望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得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良好素质做保证。在转变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去看待学生,以高尚的思想和师德去影响学生,而且要以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去征服学生。这一切构成了特殊的教育人格魅力。 培养优秀生群体单靠一两位优秀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一个优秀教师群体,因此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一桶水”变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进而变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鲜活水”,最终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五、培养优秀生群体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任何教育最终效益的取得和发展,是多种教育途径综合效应的结果。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的有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责任最重的两位雕塑家,而学校则又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差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素质十分重要。我们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只有整体优化育人环境,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培养出优秀生群体,才能真正打造出十三中的名校品牌。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各大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探索》
摘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关系极为重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强暴,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学生的德育 教育 问题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学校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历史重任。“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德育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接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 作文 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 名言 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 军训 、 社会实践 、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 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 方法 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 文献:
[1]汤云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7(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中学 教育 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它要求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学教师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 范文 一:中学教育中德育的重建
一、德育重建将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重建德育也同样会受这三方面的牵制,只有做到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学校环境因素对德育重建的影响
首先,应试教育引发的重智轻德观念不利于德育重建。其次,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不高不利于学校德育重建。再次,缺少可行的学校德育评估方案也是一个不利于德育重建的重要因素。好多时候,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嘴上、纸上,没有渗透到工作中来,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环节,可有可无。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重生育,轻教育,最能形象地阐释目前的 家庭教育 的现状.现在家长每天只顾赚钱,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做到了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数, 对子 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满足,逐渐让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责任感,更不要说孝道了。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舞台.社会现象形形色色为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为人们太善于自保、太注重明哲保身,显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的无能为力。另外电视媒体以及娱乐传播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很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学校德育重建的 措施
针对影响德育重建的诸多因素,重建学校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经常性的进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使德育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增添新颖生动的德育素材。
(三)搞好校园 文化 建设,使德育环境规范化
良好的环境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学校要注重德育的硬件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很好地体现德育内容。
(四)注重养成教育,增强磨难教育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品德,增添磨难教育的内容,以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
(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观的思想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有限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不再流于形式,使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六)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与家庭沟通,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德育教育更有成效。
(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整顿文化娱乐市场
各方齐发力,还给孩子们一方净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只有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全民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做到德育的重建,才能真正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
一、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营养的作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个体,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再次体现在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上,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和坚韧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无论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来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都难以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淡化。家长、社会在观念上的滞后反映了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 兴趣 爱好 、创造意识,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要突破教育机制体制的局限,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一)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观念仍然停滞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扫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对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二)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初,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要放眼世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 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敢于超越,具备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了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该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报考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近2000所海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实行全部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升了学校品位,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 渠道 ,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样化发展。
(四)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很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学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建设中。目前学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社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更为活跃。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育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学生,并吸纳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学校在社团的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担任活动的各种角色和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多种商务谈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 创新思维 和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关注点,并根据关注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而且更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的矫正。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情境设置式、案例讨论式、问题提问式等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学教育正在逐渐向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更强的方向转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在细节中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兴趣等要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