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

1.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出口 2. 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 3. 我国外贸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战略思考 4. 贸易大国形象与非贸易强国之实质 --------浅析中国外贸的发展现状 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之异同 6. 论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7. 浅谈行业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对策 8. 论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9. 个性化需求与定制市场需求 10. 企业目标市场选择问题探讨 11. 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2. 营销队伍的建设现状与对策 13. 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分析 14.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15. 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和建议 16.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7. 论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18. 人民币汇率保持持续稳定的必要性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缺陷及改革方向 2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21. 论述我国当前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22. 论述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经济影响 23. 中国储备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压力 24. 对外开放度的计量与模型构造 25. 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研究 26. 建设中国跨国公司相关问题研究 27. 中外(美、日本、欧盟)贸易争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式探讨 28. 中国对外反倾销机制的完善 29. 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30. 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探讨 31. 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开放型服务业的发展 32. 内外贸一体化研究 33. 循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34. 长三角地区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35.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 36. 有关反倾销及其他贸易壁垒的问题 37. 涉及国际贸易纠纷的问题 38. 人民币汇率问题 39.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 40. 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41.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42.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 43. 金融开放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经验分析 44. 美元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45. 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和我国企业的对策 46.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战略及其影响和启示 47. 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48. SA8000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中国对策思考 49.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问题跟踪研究 50. 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 51. 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52.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 53. 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问题研究 54. 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问题研究 55. 规范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56. 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58. 外商在江苏投资“研发中心”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59.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 60.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及对中国的政策含义研究 61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62本土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经营 63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 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对策 广东企业反倾销对策研究 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广东省零售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发展战略 广东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广东省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手机企业出口策略研究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广东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惠州港功能定位研究 惠州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惠州市电子行业发展的瓶颈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惠州市区域外向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惠州数码产业的集群化研究 绿色壁垒对广东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对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的产品出口研究 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以及对策 粤港物流竞争与合作问题研究 中国与东南亚农产品贸易前景分析 中泰柑橘产业比较研究 珠三角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企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建议你去论坛网好了,很多免费的!

100分?开什么玩笑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定义:跨国公司为适应东道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以及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1、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2、融入当地民族文化。跨国公司为实现经营全球化,势必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3、适应企业市场环境的需要。跨国公司进入别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自己的东道国不一样,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4、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跨国公司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从而实现了与东道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及研究论文

个人愚见,要想实现跨国公司本土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员工本土化:组织之本在于人,首先解决的是人员本土化,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无论是成本还是效果都不会很理想的。作业方式本土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当人员本土化后,作业方式可能需要紧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来成熟的作业方式适当调整,给员工一个适应过程。管理模式本土化:同理,管理模式本土化涉及的东西太多,在本土管理中可能需要加入一些“中国管理特色”。运营模式部分本土化、市场定位本土化:这两个也是需要注意的。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转)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①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 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 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据化。在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凡要做某事,就要做得非常严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项目的说明用文件清楚地描述下来,凡事讲凭据,依靠文件和数据,这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每年都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参加出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中方员工很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②管理着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塔科贝尔的全球百胜餐饮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苏敬轼先生,在给中国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加速管理人才的本土化进程, 在未来的五年内致力于在中国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入本公司…”③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都遵循的指导原则中有一条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原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是员工本土化。员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一种跨国环境中培养本地员工,使他们拥有某一职位的能力和知识,并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等职位具有相同竞争力。公司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公司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者,这是最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的。毋庸置疑, 许许多多在华的著名公司, 在致力于使用中国的当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为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要实现管理本土化,需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敢于让他们去开发、制造和推销产品。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通过培训大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努力造就符合本公司要求的高级职员,造就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先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选派优秀员工到美国本部去参加长期或短期培训。外企的培训政策对中国职员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让人们看到,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无疑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给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对外企的培训赞不绝口,都希望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外资企业在培训上不惜重金。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的中国培训计划部,仅在1996年就投入9亿美元的培训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培训的投入,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反馈。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目标是要达到全球经营利润最大化,而它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优于其他人事策略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增强子公司所在国的信任感。如果大量的所在国人员进入跨国公司的当地子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他们一般会带着本民族的感情,必将使跨国公司执行任何损害所在国利益的行为受到遏制。同时,跨国公司摈弃民族偏见的做法, 也将会取信于所在国政府和人民。公司经营的高度透明化,也将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化形象。第二、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损失。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有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失败的比例为25%-40%。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能降低经营成本,使跨国公司明显获利。在通常情况下,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的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 这些外派人员还要享受高额的津贴和补贴、母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往返差旅费用等。直接聘用子公司所在国人员,一方面免除了上述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国低工资的优点,以远远低于母国公司工资标准却明显高于所在国水准的工资,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再者,由于采用人才本土化战略,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阂,增强了公司与所在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母国人员进入异国工作,由于文化差异、家属不适应等而造成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有时会造成管理人员在所在国履行管理职责半途而废;母国管理人员也经常会遇到跨国提升的机会,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人员的稳定。在东道国当地招聘当地管理人员则会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人才当地化战略对跨国公司来说, 带来的利益显然不止以上诸点。 但是人才本土化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是利弊互见,长短并存的。从理论上来说,在跨国公司的人事战略中,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它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国籍,而只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更符合日益发展起来的全球战略需要。但在实践上,由于许多子公司的所在国要求雇用当地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并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要求,这样就使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带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要使管理人员国际化,跨国企业必须在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分散招聘人员,必须对雇员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培训,并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不同国家间作调动,这样就可能使实行这一战略的费用较高。二是这种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各地区经理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它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高素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经营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雇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这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内的流动,必将带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与一般工人在报酬上的差距很大。中方人员的部门经理工资达到工人工资四至七倍相当普遍。有些合资企业中方代表的工资是相似国有企业厂长工资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这些跨国企业还对高职人员实行住房优惠。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报酬政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和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被跨国公司优先录用,并给相同职级的国有企业干部带来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中方高级雇员甚至完全站到了外商利益的一边,乃至纵容外商损害国家利益,甚至为外商牟取暴利出谋划策④。注释:1 全球化趋势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人才市场报》。1998年3月9日2 人才管理本土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8期3 中国MBA大有可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2期4 关于外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的若干情况。《当代思潮》1998年2月29日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跨国界”,最基本的国际商务活动是跨国界的经济交易活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国际商务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商务论文题目(一) 1.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3.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公司为例 4.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分析 5.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6.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公司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策略研究 8. 中美(日/欧)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9.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某一行业或内蒙古为例) 10.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FDI项目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以××项目(或企业)为例 14. 迪斯尼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及启示 15.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与对策——以××企业为例 16. 海尔在欧洲的营销策略研究 17. 从星巴克的营销模式看外资餐饮服务业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18.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策略研究 19.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人才本土化策略与启示 20.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际商务论文题目(二) 1、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 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3、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 4、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6、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7、 纺织服装技术贸易壁垒及应对研究 8、 反倾销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对策 9、 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10、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 11、 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12、 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3、 中小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 14、 我国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 15、 进口汽车价格下降及国产汽车的应对措施 16、 论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7、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18、 ××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9、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0、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国际商务论文题目(三) 1. 我区乳品企业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 2. 跨国公司对呼和浩特快餐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 我区稀土出口竞争策略研究 4. 我国大豆行业受国际环境影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环境的影响分析 6. 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8.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以海尔为例) 9.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10. 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我国商业银行国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 中国企业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 我国面临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14.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研究 15. XXX企业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研究 16.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17. 蒙牛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研究 18. 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对策及成就--以肯德基为例 19. 中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研究 20.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21.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 22.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1. 2017年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3. 关于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4.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5.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

一、企业文化与本土化理论概述第一,企业文化理论。纵观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文化人类学角度的企业文化、管理学角度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文化等三类,从本文研究的“在跨国公司中如何推进企业文化的本土化”主题而言,企业文化可以归纳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而融入到企业管理经营过程当中的并被企业全体员工所接受的共同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上的准则等。(剩余3646字)阅读整篇文章本期内容介绍关于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研究论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跨国界”,最基本的国际商务活动是跨国界的经济交易活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国际商务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商务论文题目(一) 1.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3.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公司为例 4.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分析 5.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6.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公司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策略研究 8. 中美(日/欧)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9.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某一行业或内蒙古为例) 10.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FDI项目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以××项目(或企业)为例 14. 迪斯尼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及启示 15.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与对策——以××企业为例 16. 海尔在欧洲的营销策略研究 17. 从星巴克的营销模式看外资餐饮服务业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18.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策略研究 19.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人才本土化策略与启示 20.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际商务论文题目(二) 1、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 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3、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 4、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6、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7、 纺织服装技术贸易壁垒及应对研究 8、 反倾销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对策 9、 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10、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 11、 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12、 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3、 中小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 14、 我国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 15、 进口汽车价格下降及国产汽车的应对措施 16、 论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7、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18、 ××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9、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0、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国际商务论文题目(三) 1. 我区乳品企业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 2. 跨国公司对呼和浩特快餐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 我区稀土出口竞争策略研究 4. 我国大豆行业受国际环境影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环境的影响分析 6. 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8.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以海尔为例) 9.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10. 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我国商业银行国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 中国企业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 我国面临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14.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研究 15. XXX企业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研究 16.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17. 蒙牛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研究 18. 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对策及成就--以肯德基为例 19. 中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研究 20.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21.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 22.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1. 2017年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3. 关于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4.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5.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转)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①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 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 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据化。在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凡要做某事,就要做得非常严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项目的说明用文件清楚地描述下来,凡事讲凭据,依靠文件和数据,这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每年都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参加出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中方员工很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②管理着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塔科贝尔的全球百胜餐饮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苏敬轼先生,在给中国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加速管理人才的本土化进程, 在未来的五年内致力于在中国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入本公司…”③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都遵循的指导原则中有一条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原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是员工本土化。员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一种跨国环境中培养本地员工,使他们拥有某一职位的能力和知识,并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等职位具有相同竞争力。公司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公司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者,这是最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的。毋庸置疑, 许许多多在华的著名公司, 在致力于使用中国的当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为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要实现管理本土化,需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敢于让他们去开发、制造和推销产品。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通过培训大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努力造就符合本公司要求的高级职员,造就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先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选派优秀员工到美国本部去参加长期或短期培训。外企的培训政策对中国职员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让人们看到,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无疑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给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对外企的培训赞不绝口,都希望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外资企业在培训上不惜重金。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的中国培训计划部,仅在1996年就投入9亿美元的培训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培训的投入,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反馈。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目标是要达到全球经营利润最大化,而它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优于其他人事策略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增强子公司所在国的信任感。如果大量的所在国人员进入跨国公司的当地子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他们一般会带着本民族的感情,必将使跨国公司执行任何损害所在国利益的行为受到遏制。同时,跨国公司摈弃民族偏见的做法, 也将会取信于所在国政府和人民。公司经营的高度透明化,也将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化形象。第二、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损失。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有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失败的比例为25%-40%。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能降低经营成本,使跨国公司明显获利。在通常情况下,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的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 这些外派人员还要享受高额的津贴和补贴、母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往返差旅费用等。直接聘用子公司所在国人员,一方面免除了上述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国低工资的优点,以远远低于母国公司工资标准却明显高于所在国水准的工资,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再者,由于采用人才本土化战略,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阂,增强了公司与所在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母国人员进入异国工作,由于文化差异、家属不适应等而造成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有时会造成管理人员在所在国履行管理职责半途而废;母国管理人员也经常会遇到跨国提升的机会,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人员的稳定。在东道国当地招聘当地管理人员则会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人才当地化战略对跨国公司来说, 带来的利益显然不止以上诸点。 但是人才本土化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是利弊互见,长短并存的。从理论上来说,在跨国公司的人事战略中,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它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国籍,而只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更符合日益发展起来的全球战略需要。但在实践上,由于许多子公司的所在国要求雇用当地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并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要求,这样就使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带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要使管理人员国际化,跨国企业必须在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分散招聘人员,必须对雇员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培训,并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不同国家间作调动,这样就可能使实行这一战略的费用较高。二是这种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各地区经理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它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高素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经营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雇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这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内的流动,必将带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与一般工人在报酬上的差距很大。中方人员的部门经理工资达到工人工资四至七倍相当普遍。有些合资企业中方代表的工资是相似国有企业厂长工资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这些跨国企业还对高职人员实行住房优惠。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报酬政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和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被跨国公司优先录用,并给相同职级的国有企业干部带来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中方高级雇员甚至完全站到了外商利益的一边,乃至纵容外商损害国家利益,甚至为外商牟取暴利出谋划策④。注释:1 全球化趋势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人才市场报》。1998年3月9日2 人才管理本土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8期3 中国MBA大有可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2期4 关于外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的若干情况。《当代思潮》1998年2月29日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思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生的贸易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本土化就是跨国公司为适应东道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以及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易于树立在东道国良好的品牌形象、消除当地消费者对外来产品的抵触心里、与当地社会文化更好的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是一个生存技巧和高超的经营策略,同时,也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等。

公司本土化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1] 陈林. 解读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J]. 当代经济 , 2006,(09) [2] 李源. 可口可乐:“与民共享”[J]. 中国新时代 , 2005,(02) [3] 涂蕾. 可口可乐:割不断的奥运情结[J]. 中外企业家 , 2004,(06) [4] 叶丽雅. 可口可乐“下乡”[J]. IT经理世界 , 2004,(10) [5] 王莉. 可口可乐驰名全球[J]. 食品与生活 , 1999,(03) [6] 苏希亚. 可口可乐传奇[J]. 中国新时代 , 2002,(07) [7] 风雷. 244亿美元大揭秘——可口可乐发迹史[J]. 经营管理者 , 1995,(01) [8] 争霸——可口可乐全球扩张的真实历程[J]. 电子商务 , 2005,(03) [9] 晓张. 低糖健怡可口可乐颇受青睐[J]. 食品与生活 , 1998,(05) [10] 王旭. 可口可乐:借力运动,打造第一品牌[J]. 中国新时代 , 2004,(03) 1 解读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当代经济 2006/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可口可乐本土化广告策略探索 市场观察 2002/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可口可乐本土化广告策略探索(下) 市场观察 2002/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可口可乐公司在亚洲以本土化开拓市场 中外食品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打“本土化”牌的可口可乐 网际商务 2001/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可口可乐演绎本土化生存 科技智囊 2001/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特色 企业研究 2000/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从可口可乐的经营看什么是本土化 中国培训 2000/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建议你去论坛网好了,很多免费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跨国公司表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发展的新特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合作关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纷纷组织跨国联盟。应该说,跨国联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各国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表现。从实际操作上看,跨国联盟主要有三类:一是合并式联盟,主要指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预期和公司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合作与联盟的经营行为方式。合并分为完全合并联盟和部分合并联盟两种,完全合并联盟指合并后的原企业各自失去法律上的独立性,组成更大规模的新企业,即以新的企业标志、新的策略目标进行经营;部分合并联盟指双方原来的生产线、商标保持不变,合并后双方互有依托,以节省成本,巩固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二是互补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将各自优势方面联合起来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与联盟伙伴密切配合,共同以最佳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项目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附加值及高科技领域发展而采取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合作的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1.战略联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2.跨国联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3.由产品联盟发展成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联盟产品联盟主要是围绕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战略联盟,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减少产品竞争对手的威胁。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竞争节奏的加快,企业的竞争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更多地表现为以技术开发和研究共享的知识型战略联盟。知识型联盟加强了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能各自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盟网络,是传统国际生产所不具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提高跨国公司市场支配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4.由敌对战略联盟向友好合作战略联盟转变敌对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经营能力、经营资源不均衡的企业之间,它们在利益关系上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这种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大多数是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为了努力保持在技术开发、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市场份额争夺上的垄断优势,跨国战略联盟开始注重双方合作关系的对等性,出现了强强联合和友好合作的特点,友好合作联盟成为战略联盟策略的主要形式。5.战略联盟由简单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简单粗放型的战略联盟主要指跨国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和扩展企业生产价值链而行的联盟,这种联盟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扩张阶段。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简单粗放型的战略联盟已经不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把生产链上自己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自己的联盟企业,于是就产生了以完善跨国公司生产链,提高各生产环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集约型战略联盟,在这种联盟下,跨国公司按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自己非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则外包给联盟企业,通过联盟内在某些业务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去经营自己的非核心部分,最终形成联盟企业之间“共赢”的局面。二、跨国公司跨国兼并发展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分担创新成本,获取技术资产的所有权,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和取得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跨国兼并浪潮,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其主要特点如下:1.跨国兼并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兼并(包括跨国兼并和国内兼并)发展十分迅速,在1980年到1999年之间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全球兼并总金额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 上升到1999年的8%。全球兼并中跨国兼并增长尤为引人注目。1990年跨国兼并总金额为1506亿美元,到了1997年全球跨国兼并总额便达到3048亿美元,1998年比上年增长 %,全球跨国兼并的规模达到5316亿美元;1999年比上年增长 %,达到7201亿美元,约有6000多宗跨国兼并交易,占全球兼并的比重约30%,约1/6的兼并是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的兼并。 表:1990-1999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项目 金额 (亿美元) 年 增 长 率 (%) - 1999 跨国兼并 1506 7201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table .大型跨国兼并日益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快,对全球技术领先者(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通过与其他跨国公司合并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对收购者来说,跨国兼并可以带来两个明显的基本优势:一是可以提高在新市场建立支配地位的速度;二是获取资产所有权及其运用的协同效应,因此兼并的规模越来越大。兼并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兼并称为大型跨国兼并(Mega Cross-border M&A)。1995年大型跨国兼并为31件,1996年上升到45件,1997年达58件,而1998年就上升为89件,且1998年大型跨国兼并总金额占1998年跨国兼并总金额的3/5,大型跨国兼并主要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在1998年的89件大型跨国兼并案中英国和美国就占了63件,而1999年大型跨国兼并上升到109件。3.跨国兼并中出售方分布不平衡在跨国兼并的出售国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1990年发达国家出售价值为1,342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1999年增长到6,446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其中出售价值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且每年的出售价值逐渐上升,从1990年54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30亿美元,1999年美国出售价值的28%是外国收购的,而1997年这一比例仅为7%,收购美国资产已经成为外国企业进入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其次是欧盟(主要是英国、瑞典、德国和荷兰),从1990年的621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445亿美元,增长十分迅速。日本在1990年到1998年跨国兼并中的出售价值几乎没有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进入日本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的出售价值大大增加,由1998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5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的出售价值虽然从1990年的16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634亿美元,其比重却由1990年下降到8%,特别是1998年后出售价值大幅度下降,从1998年的807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634亿美元。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出售价值最大的国家,在世界出售价值行列中处第15位,1998年出售价值达250亿美元。尽管巴西的出售价值增长较快,但整个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出售价值中的比重却是下降的,从1997年的下降到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私有化进程的放慢。中东欧在跨国兼并的价值出售中增长十分迅速,从1990年的41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103亿美元,增长了。4.跨国兼并中的收购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跨国兼并收购中发达国家同样占主导地位,其收购价值从1990年1,43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6,773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5%左右。欧盟是跨国兼并中主要的收购地区,其收购金额从1990年的865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4,977所美元,增长了。其中英国增长最快,1998年英国取代美国自1990年以来占居收购方第一的位置,而且英国的收购主要是针对美国,1998年在英国和美国的17起大型跨国兼并中,有12起是英国公司针对美国公司进行的收购。总的看来,欧洲大陆的兼并在全球跨国兼并中的份额和比重还是相对稳定的。其次是美国,从1990年到1997年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收购国,但在1998年世界第一的位置被英国取代,兼并金额由1998年1,374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124亿美元。而日本在海外投资中倾向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从1990年14亿美元下降到1998年的13亿美元,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略有增加,1999年增加到98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价值出售中也增长很快,从1990年的7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412亿美元,增加了,其中拉美增长最快由1990年16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249亿美元,增长了,其次是亚洲,从1990年54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159亿美元,增长了,但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88年收购比上一年下降了153亿美元,下降。中东欧在跨国兼并中的收购价值也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6亿美元,增长了15倍。表1990-1999跨国兼并:出售与收购的地区分布表 (单位:10亿美元)地区/国别 出 售 收 购 1999 发达国家 其中: 欧盟 美国 日本 发展中国家 其中: 非洲 - - 拉美与加勒比 欧洲 - - - - - - - - - 亚洲 太平洋 - - - - - - - 中东欧a - 世界b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table . a : 包括前南斯拉夫国家;b : 包括不能按地区统计的数据。5.跨国兼并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兼并浪潮几乎席卷了所有行业,包括正在失去比较优势或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足的传统工业(如汽车、能源、钢铁、食品饮料、烟草等)、研究费用较高、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医药、生物化学、电信、计算机等)和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服务)。在传统工业部门,兼并方式主要以水平兼并为主。1998年跨国兼并金额最高的是石油工业部门,占整个跨国兼并的14%;其次是汽车行业,跨国兼并的金额也十分巨大,如1998年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以410亿美元收购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1999年法国的雷诺公司收购日本尼桑公司37%的股权;第三是矿产开掘和提炼业,涉及铜矿、铅矿、锌矿、镍矿和煤矿,1998年其跨国兼并金额达120亿美元,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重点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兼并方式主要以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为主,而且大都是“友好兼并”。跨国兼并主要集中在银行和电信部门,因为这些部门放松了管制并开始了自由化和私有化的进程;其次是生物化学和医学行业,主要目的是降低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和规避市场风险;最后是科技日益变化更新的软件和数据处理行业,最为典型的是微软公司,1999年它开始运用跨国兼并和合作战略分别投资3亿美元和5亿美元收购英国的NTL公司和爱尔兰的联合欧洲电信公司,因为该行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是依靠研究开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6.跨国兼并的垄断性加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跨国兼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国际市场,争夺行业领导地位和获取新技术,因此,跨国兼并从以往的数量兼并过渡到质量兼并,如1996年美国的诺华公司兼并后的资产高达940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生命科学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其总裁沃塞拉说,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不断的革新技术和翻新知识,兼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两公司的科研力量,获取行业的新技术,同时,要取得行业的垄断地位和占领世界市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可见其兼并的垄断意图十分明显。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聚集化,即倾向于将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相关的其它企业聚集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在国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科研创新能力,海外分支机构的地理区位聚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地理区位聚集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地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跨国公司聚集的地区分布来看,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区位聚集的特点。目前全球排名前30位的东道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95%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90%;排名前30位的国际直接投资母国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总量和存量的99%以上,而且这些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主要聚集在少数工业化国家。按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来看,全球最大的100家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90%都聚集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看,跨国公司总部在母国地理区聚集也非常突出。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的1/3)的总部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等),而且这些跨国公司总部都是聚集在这些国家内部的某几个数地区。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法国的11家跨国公司中有10家跨国公司的总部位于巴黎,英国的7家跨国公司中有6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伦敦,日本的18家跨国公司中有5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东京;奥地利有1617家跨国公司,45%的跨国公司总部都位于维也纳;在瑞典,2/3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都云集在斯德哥尔摩,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涨。总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接近政治、经济、管理和金融中心,人均收入较高,能够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频繁,科研院所云集,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目标来看,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在地理区位选择上也有聚集趋同的特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纽约、德克萨斯、伊利诺斯和新泽西等五个州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州,仅这五个州就占美国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日本东京周围云集了在日本投资的海外企业总数的4/5,占日本吸引海外投资企业销售总额的90%;在奥地利,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企业都云集在维也纳,它们占全国吸引外国投资企业资本总量的57%和海外投资企业就业总量的51%。这种地理区位的聚集化在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也有相同的趋势。在中国,外资存量主要集中在沿海的12个省市,广东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外商投资企业聚集化程度最高的是巴西,其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云集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2.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大型跨国公司将管理职能按地区分开建立海外地区总部,它承担重要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并在特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地理位置来保持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沟通,适时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进行互动交流。目前跨国公司在地区总部的设置上呈现出很强的地理区位聚集化趋势。在美洲,以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为例,1999年日本跨国公司在美洲的海外分支机构总共有5035家(见表2),其中承担地区总部及管理功能的公司有1083家,但仅在美国的地区总部就有897家,占地区总部总数的,其次是墨西哥(57家)、巴西(53家)和加拿大(39家),其它国家共有地区总部37家,也仅分布在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在亚洲,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也十分明显。成功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是中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200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共有855家,其中美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就有212家,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127家,英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81家,中国大陆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69家。1996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2000年,世界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共设立了200家地区总部,仅在2000年就有20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如3M、ABB、BMW、Caltex、Compaq、GM、IBM、Motorola、Nokia、Hilton、Matsushita、Philips、UPS、Johnson Controls等著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战略对东道国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使东道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管理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并在国际投资社会中取得了良好国家形象。(2)跨国公司R&D中心的区位聚集。(3)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区位聚集。(4)四、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路径选择的特点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不断追求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扩张,但更关注全球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中提高全球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就是经营本土化。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路径主要有三种方式(见表1):即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水平联系。后向联系指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即跨国公司处在生产链条的后端,处于生产的高级阶段,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向联系指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出售商品和劳务(即跨国公司处在生产链条的前端,处于生产的低级阶段,多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水平联系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相同或相似企业互动竞争所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效应。除了这三种方式以外,本土化还可以通过非产权方式进行,如技术培训、R&D(研究与发展)合作等方式。表: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路径选择路 径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路径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与非商业性组织之间的联系路径 后向联系(获取当地资源) 前向联系(利用当地分销渠道) 水平联系(与当地企业生产合作) 纯市场交易 市场购买 市场销售 短期关联 一次交易或通过中介购买(通过合同) 一次交易或通过中介购买(通过合同) 长期关联 ①通过长期合同安排购买加工投入品;②最终或中间产品的分包生产合同 ①与当地分销商或最终消费者建立长期合同关系;②当地企业向海外分支机构外包生产 与竞争的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生产 ①与当地大学和研究中心等组织进行合同式R&D;②通过高校对企业进行培训;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 产权关联 ①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供应关系 ①与当地分销商或最终消费者建立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分销关系 ①建立水平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生产相同产品与服务的新的分支机构 与公共或私有R&D机构建立研究发展中心、培训中心或大学 溢出效应 ①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如加工、生产设计、成熟或默许技术的溢出);②由受培训的人力资源移动所导致的溢出;③企业剥离所导致的溢出;④竞争效应 由于在国际生产体系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归纳起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后联效应方式进行本土化经营表现出以下特点:1.在东道国寻求新的供应商2.向东道国企业转让技术3.向东道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4.与东道国企业信息共享5.向东道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五、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1.区位的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与生产性直接投资不同,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的跨国科研投资更多的考虑东道国的科研条件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销售前景,因为巨额的研发投资只有在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上才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因此,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区位总是选择在经济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开发的投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目前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成为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首选地区。 2.研发注重追求产业与知识的聚集效应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不仅要注重研究与发展的商业化,更要注重研究与发展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多选择在有雄厚经济实力、人才集中、信息密集、有完善的科研基础服务设施、著名大学集中、相关产业高度密集的地区,主要目的是追求产业聚集经济效应,从而分享知识技术的外溢性,保持创新能力的更新,降低研究开发的前期成本,保持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居全球领先地位。 3.发达国家相互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从目前来看,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科研投资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领域,而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科研设施精良、科技人才荟萃,所以美、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在高新领域内相互交叉投资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8年,在美国的外国跨国公司拥有的715家研发机构中,仅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以及韩国等七个国家的365家母公司即在美国拥有700家,占全部外国在美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数的98%。 4.不同行业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不同 目前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制药、汽车制造、化工、航空航天等技术难度较大、研制周期长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例如,1995年德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科研经费支出中,有将近4亿马克的资金投入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占企业国外科研投资的约95%;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的科研项目则大多集中在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生物工程、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机具等领域;另据日本科技厅的统计,1994年日本科研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药、电气机械、化学及精密仪器等行业;此外,机电、信息技术、通信领域成为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重点领域。 5.吸引东道国技术人才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科研开发的重要工作 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科研开发中,往往大量招聘东道国高素质的技术工作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胶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跨国公司海外科研部门中本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德国跨国公司为例,1982年德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制造业研究开发部门中,国外就业占其全部就业的人数的年这一比例就增加到。六、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营销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全球营销观念成为时尚2.品牌营销成为跨国公司营销的重点3.网络营销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和渠道4.客户关系管理成为跨国营销需求管理的重要内容5.供应链管理成为跨国营销供给管理的重要方面6.共生营销成为跨国营销的新形式7.营销本土化成为国跨国营销的主流七、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战略发展的新变化1.从地区经营战略到全面推行全球经营战略2.跨国公司所有权形式趋向多样化,非股权参与成为重要的经营战略3.组织管理由垂直型向扁平型方向发展 4.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八、国际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新特点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协调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协调表现出以下特点:1.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中占主导地位2.国际投资的协调逐步趋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仅供参考

100分?开什么玩笑

跨国公司本土化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包含哪些内容呢?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所造就的,我们要重视国际贸易。下面是我分享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选题不当是导致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论文选题对论文学术水平、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是基于经济学理论、方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惯例、国际金融理论等专业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领域的相关问题。多年来.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在选题上存在以下问题。

1、选题过大

通常学生选择较为宏观的题目,导致题目过大,难以做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地分析和论述。例如:“人民汇率升值对纺织品出的影响”。在论文中,学生仅仅是泛泛地分析民币升值所产生的影响.通常这些影响对其他行业及产品的出口也同样适用。没有达到针对性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与对其他行业和产品的影响有哪些不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2、选题以热点新闻事件为主.缺少专业知识的应用研究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真题真做所占比重较低,大多数学生的选题没有进行文献综述,许多学生选择热点问题、新闻事件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如:某一收购并购案、某企业品牌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等选题,学生在写作时大都从网上下载新闻报道。编凑出一篇论文.没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原因,阐述个人观点。

3、选题雷同现象严重

每年毕业论文选题雷同现象严重,一个班的学生同一题目在不同的.指导教师下,出现同一个选题多个学生选择,其中大多数题目是老生常谈,缺乏新异 例如: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服装贸易发展特征等。这与指导教师是否有在研项目密切相关,部分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能够让学生真题真做,使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学术价值.也可以避免选题雷同现象的发生。

注:论文初稿完成,最好提前进行论文查重修改,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学校论文查重检测修改时间不够,导致不能顺利通过检测,无法进行答辩的困境了。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2. 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 欧盟的环境贸易政策及其启示

4. 论非关税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

5. 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

6. 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

7. 避免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策略

8. 调整我国出口补贴政策应对反补贴摩擦

9.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

10. 中国家具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1.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

12. 绿色壁垒对我国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

13. 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和生产的影响

14. 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15. 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

16. 美国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

17. 绿色壁垒与我国茶叶贸易

18. 国如何运用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19. 我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分析及对策

20.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21. 当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22.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与我国对策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定义:跨国公司为适应东道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以及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1、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2、融入当地民族文化。跨国公司为实现经营全球化,势必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3、适应企业市场环境的需要。跨国公司进入别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自己的东道国不一样,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4、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跨国公司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从而实现了与东道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本土化这一概念也广泛的用于不同的行业。本土化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它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实施本土化的原因 1、许多经营领域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需要一个当地化的战略。如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内容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各个国家都要采用本土的文字。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曾沿用在美国成功的经验,在日本推销制作糕点的原料,结果损失数百万美元。原因是当时日本家庭与美国家庭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没有烤箱。这家公司的失败明显就是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 2、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往往把是否在中国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作为判断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经营本土化,在中国投资项目,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形象。例如芬兰诺基亚大举雇用中国员工,在中国本土投资项目,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其在移动通讯行业中知名度极高,现在,一提起手机,人们就会想到“诺基亚”这个牌子。 3、中国民族文化。跨国公司为实现经营全球化,势必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实行经营本土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差异,避免激烈的文化冲突,实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促进管理变革的实施。 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经营本土化,能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减少总成本,提高总效益,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4、适应企业市场环境的需要。很明显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自己的东道国肯定不一样,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 综观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最成功的要算本土化战略,包括关系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市场本土化、人员本土化以及研究本土化。本土化的效益 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源。关系本土化保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例如,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实现整车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生产,就充分地与中国政府合作,大打“政府牌”,实施关系本地化的策略,把“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00%的中国车,此番用意深得中国政府赞赏和民众信任。目前跨国公司关系本土化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与高层政府公关、支持中国教育事业、支持中国体育事业、支持中国西部建设、热心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等策略。 产品本土化战略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包括确立在中国市场得以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奠定低成本扩张的基础;建立在中国的最佳合作伙伴和供应链,使之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诺基亚(中国)公司通过对本地合资或合作厂商的培养,使得大部分配套元件能在国内采购。由于在中国本土的生产成本和元件价格很低,诺基亚借此不仅赢得了中国本土市场,同时也为自己在世界其它市场获取了很高的利润回报。

一,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安营扎寨承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趋势,跨国公司继续看好中国入世以后的前景,看重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在中国的巨大经济利益,加快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80年代外商开始在华投资设厂,而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搬迁到中国,推进生产本土化.如日用消费品领域的可口可乐公司,耐用消费品领域的韩国三星,美国的戴尔,摩托罗拉,德国的伊来克斯等纷纷针对中国市场建立生产基地,利用中国廉价的合格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贴近销售市场,能够扩大销售市场,降低营销成本,提高利润率.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大众,美国的通用等著名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合资设厂,其国产化率逐步提高,而且越来越注重设计符合中国居民需要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较高利润.截止2002年底,在来华投资的近400家跨国公司中,已设立218家投资性公司和近300家研发中心,并推进技术研发本土化.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通用汽车,通用电器,宝洁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大多分布在中国的中心城市,人才密集区,分布在电子信息,通信,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和汽车,化工等市场规模大,附加值高的制造业领域,研发中心从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型的,专有技术的研发,开始向全球制造体系的研发转变,跨国公司投资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随着在中国投资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在中国投资的整体协调和在未来市场的战略投资,并把其作为经营战略地区化,全球化的控制协调机构——地区总部纷纷转移到中国.一大批跨国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实行营销本土化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率的途径,不仅在营销战略上实行本土化,利用中国当地的营销网络资源,营销渠道,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和居民口味的广告策略,品牌形象,而且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沃尔玛,家乐福,IBM,东芝,索尼等众多著名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准备在华设立采购中心,使其整体营销活动与中国经济的契合度提高.中国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的科技人员,劳工成本又低,跨国公司在推进研发本土化过程中,吸引中国当地技术人才加盟研发机构,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由于本国的管理者熟悉当地习俗,文化及语言,了解本国国情,便于与员工和政府部门沟通,使用当地管理人才,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中国劳工成本低廉,使用本地管理人才,可以直接降低管理成本.跨国公司在推进研发和管理本土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推行研发和管理等人才资源本土化,中国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高校毕业生,海外归国人员,企业管理人才加入跨国公司的研发队伍,管理队伍.跨国公司正在把生产制造,研发,营销,管理与人才的本土化整合起来,以实现全面的中国本土化.二,双刃剑——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影响吸收跨国公司投资必须与发展中国经济联系起来,跨国公司投资应该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服务.中国经济在利用外资等因素的拉动下,保持了24年的强劲增长,彻底改变了短缺的市场结构后,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如果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则能够有效分享开放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利益.中国入世后跨国公司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到底会对实现这一目标产生何种影响 1,形成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率先建立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确立了全球技术领先地位,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20世纪中叶,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引进技术,模仿创新,着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把精益生产和降低成本结合起来,确立了在世界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与美国一起成为又一世界制造中心.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都具备共同的条件:技术革命或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大量自主知识产权;丰富廉价的合格劳动力资源;庞大的资本积累能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竞争优势的反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可以发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离不开一定的制度条件:开放的体制,有效的竞争制度和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适宜技术创新,优秀劳动力的养成和资本的积累.在开放的体制下,生产,贸易,金融的国际化,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有效竞争的制度下,有适宜技术创新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而竭力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形成竞争优势,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提高技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劳动力;在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会寻求一切办法冲破生产,投资,贸易的国家和民族界限,使生产变为世界性的,并且提高投资欲望,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和整合资源,不断扩大资本积累.2,跨国公司本土化对形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双重影响跨国公司为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会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开放经济体制的建设;跨国公司把生产和营销总部转移到中国,增加对服务业的投资,加剧了中国市场竞争,有利于打破垄断,形成竞争制度,同时政府又必须防止跨国公司的垄断,维护竞争秩序;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的要求,中国需要提供适宜投资的市场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增进政府效率,加快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开放促改革,有利于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在开放促进改革,以及跨国公司扩大投资推动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过程中,人们的风险预期上升,储蓄率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使中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扩大,弥补了中国的资本缺口,跨国公司产品大量替代进口,节约了中国的外汇资源,也促使中资企业提高资本积累能力,形成规模经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特别是研发和管理的本土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盟,而他们的高报酬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个人只有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技能,才能获得这样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个人教育投资的增加,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合格的劳动力支撑经济规模的扩张.跨国公司投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或多或少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在生产本土化过程中,跨国公司与中资企业之间产生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加入跨国公司的前项,后项产业链条,通过信息交流,中资企业可以学习到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状况,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研发本土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为中国提供直接的学习机会;在人才本土化过程中,中国的技术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被吸收到跨国公司,参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和管理,并通过跨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包括在国内的培训和在海外的培训),使跨国公司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其设立的外资企业内部扩散,并通过人才的流动向企业外部扩散;在营销本土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开发中国市场,中资企业参与到跨国公司的经营链条中,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外溢,可以提升中资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水平.当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不能估计过高.由于中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较低,制约着其加入跨国公司产业链,营销链,从而制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现代高新技术开发越来越依赖团队的整体合作和联合攻关,零星的跨国公司的人才流出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会大打折扣.同时,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跨国公司以强大的财力,健全的分配制度,先进的管理方式,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着高收入,发展成才和施展抱负的机会,吸引着中资企业和研发人才,大学毕业生和海外学成归国人员,中资企业和研发机构人才大量流失,职工素质下降,对中国的技术研发制度产生冲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受到制约,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客观上存在着"技术内敛"效应.不仅如此,跨国公司为防止技术外溢,形成强大的竞争对手,也会采取内部化的策略,如跨国公司在中国高新技术领域主要以独资的方式投资,很少设立合资企业.跨国公司还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控制技术外溢.总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是一把"双刃剑",绝非只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也会对中国的技术开发产生冲击.

  • 索引序列
  •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
  •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及研究论文
  •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研究论文
  • 公司本土化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跨国公司本土化论文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