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摘 要: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从中可以体现出社会文明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不同地域社会风貌的展现,能够从中发现审美和哲学观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助于实现建筑艺术的美学化,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充分了解美学内涵。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络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络,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 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充套件,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络,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资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络[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永珍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 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资讯,2012,***25***:278.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01-103. 篇2 刍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 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 表演特性 综合性 写意性 程式性 虚拟性 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写意性 写意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歌舞来描绘故事情节。大到历史神话故事,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都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们苦练“唱”、“念”、“做”、“打”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戏曲演员必须将这“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几种,而是要样样精通。可见,一出戏曲从开幕到落幕,虽然短短的几小时,可是这些戏曲演员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演员们用玲珑妩媚的身段,华美绝伦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道白和犹如歌莺般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尽情表演,都只是为了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戏曲的写意性贯穿着戏曲始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舞台布置的写意。我们通常看到舞台上背景很简单,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戏曲演员却能赋予这简约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候一张桌椅可以幻化出身处书房、厅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环境。有时候桌椅却又不是桌椅,它变成了山,变成了石头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么,这都是考验演员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三、程式性 戏曲如果没有了规范,将是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我们把这种用来规范戏曲的制约称为“程式”。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当中人物的角色。我们俗知的“生旦净末丑”,正是对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划分。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发音浑厚,站如钟鼎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讲究端正刚直庄重肃穆,这都是有规范的。仅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种表演形式,就算是一声咳嗽也要将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现出来。在台上,这“生旦净末丑”各有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层面,从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条例的。虽然中国戏曲没有那样逼真的模仿实际,它的表演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不能随心所欲的乱来,而是要有一个度。戏曲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是有制约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抛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仅是对人物神动作有所规范,对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样也有制约。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戏曲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创造出了脸谱、蟒袍、水袖、长胡子、兰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道具兵器。中国戏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界限,这正是体现了戏曲的程式性。 四、虚拟性 虚拟性在中国戏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仅凭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绘出故事中的环境,例如开门关门,跨门槛,上楼下楼,喂鸡喂鸭,穿针引线,上轿下轿等等,这里面的门、门槛、楼梯、鸡鸭、轿子都是虚拟的。可是戏曲演员必须表现出它们的实际存在,都是充分展现了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些虚拟的动作,都是让观众知道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跟随人物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在所描绘的虚拟环境中,实质性地表达人物感情心理,让观众受到感染。很多戏曲中会有骑马或骑驴千里赶路的情景,显然舞台上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千里赶路的,所以演员通常会利用转圈来表示赶路的过程。另外在时间转换上,演员的进场退场,都标志著戏曲时间场景的转换,这都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点明的。戏曲的虚拟手法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们极宽的演技表现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现出翻山越岭,行舟过桥等等难以真实呈现的环境。不仅仅是需要演员们来联想,更是需要带动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五、结语 除了以上这四个特性,中国戏曲还具有很多特点,这其中也需要戏曲演员和爱好者们去探讨,去学习了。只有对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现京剧的灿烂夺目。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创造新的内容,给中国戏曲增加更多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秀.浅谈戏曲艺术的虚拟性[J].戏剧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J].当代戏剧,2008,***05***. [3]王少群.论戏曲艺术表演的写意性[J].黄梅戏艺术,2005,***03***.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写作基本功、文化修养,以及老师对论文的指导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已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执行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其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1.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改造等多方面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旨在对理想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络决定其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直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的各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速度增加最迅速的专业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首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的探究,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因此对受教者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受教者个人因素
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受教者多数为文科学生,掌握的相关工程技术类知识能力偏于薄弱,加之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扩招、考生为追逐市场盲目报考等诸多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领域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普遍素质偏低,且大都没有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兴趣爱好,对本专业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导致受教者对可持续设计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透彻,将生态设计作为当下设计领域中的流行时尚因素,即使有所应用也只是简单的案例模仿照搬,可持续化的设计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成为设计教学中的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必然对我国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造成阻碍,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凸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容忽视。此外,从受教者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因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缺失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社会竞争实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国际设计领域的竞争压力。当下不乏有外国设计师凭借环保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国内重大专案的设计机会,侧面表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将导致人才竞争劣势。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和发展刻不容缓。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的培养
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前,对所在环境的设计与改造大都来自美学、哲学思想理念或从文化及形式等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科学及技术内容涉及较少。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科学理念与技术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艺术同技术的互动融合。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在质量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功能,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重视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这一历史背景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在领域上的扩充套件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利用技术改造影响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劳伦斯•哈普林环境设计大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探寻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将这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变为现实,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与居住者的沟通构建出与自然保持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现实状况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表明其理应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受教者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帮助受教者接受、牢记这一观念并引导受教者将这一观念贯穿设计始终的过程。必须使受教者清晰明确诸多可持续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如室内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有“品位”“风格”等元素,更要注重“健康”;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案美化描绘或景观元素堆积,而需要对“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必须使受教者在最大程度上明确人工设计、人工建设对其所在生态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使受教者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最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环境效益与功能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设计。必须使受教者深入理解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使用以及recycling再回圈的3R原则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受教者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以及相关的实践能力[3]。
2.以设计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高校环境设计学科包含有艺术、工程以及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元素,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特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存在着轻视技术与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也实现了新的改革和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其依旧未能对诸如生态学、植物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构造、材料学在内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设定的相关课程大都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即使有实践参观课程,其目的也是使受教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如何将各种工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涉及偏少,客观现实表明,设计教学中相关技术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受教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入进行探索与创新。因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中心整合已有的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发展全面化的生态素质教育,使受教者能够对相关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以及最新环保思想理念有全面具体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生态意识;以各型别、各层次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中心,同工程技术类学科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构造等的相关知识内容互动结合,面向受教者全面、系统地传授生态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科学、经典的相关生态建筑艺术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引导受教者理解、吸收其中蕴含着的设计理念,并促使其成功运用到自我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受教者绘制设计的可持续思想应用节点详图,帮助其掌握设计方案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能力。
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采用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的个人设计经验技巧、方法理论等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受教者,同时其他相关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中的直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4]。上述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受教者的设计重点往往倾向于图画、造型及空间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元素与设计成果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足,此外也不利于受教者在新技术、材料及构造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无法离开技术等因素的支援,由此可见改革并构建以设计课程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协助的开放式、整体性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设计命题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旧建筑再利用、节能建筑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基础调查、环境分析、功能及空间规划设定到形态设计、技术选取等各项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受教者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在设计目标及相关任务安排时对受教者提出节能环保体现要求,并根据受教者知识能力情况及设计主题等因素规定不同设计深度如按照方案特性要求突出对材料、结构、采光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侧重;其他相关工程科目授课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设计课教师共同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具体设计情况及进度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三、结论
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优秀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全新课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有教学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本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适合本校设计专业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和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设思考[J].黑龙江科技资讯,2012,11.
[2]涂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6.
[3]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4]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就达到了极为有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用效果和影响
包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商品的保护,而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含义,开始具备一种商业性和市场性,包装的新意义使其需要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提升销售水平。优秀的包装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包装艺术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造,是时代特点的代表性见解。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联络
世界文化种类繁多,每距离数公里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差异,每经历数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改变,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特定的事物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特点,而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文化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折射,由设计师所接触的文化特征和影响所决定。
地域文化与包装艺术设计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或者是不同区域的人民所拥有的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由其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背景所决定,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语言、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地域文化往往能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产生鲜明对比的同时又为彼此增光添彩。包装艺术设计是包装在时代意义上的升华,其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和概念,为包装提供了美化商品的新职能。包装艺术设计要将商品的优点和形象充分的展示,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包装中地域文化存在的影响就在于,包装设计本身的灵感发源地就是存在于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包装艺术设计必须迎合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包装艺术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商品表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运用了艺术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实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包装艺术文化的内容
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美感具备着多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是初步和直接的感官 *** ,经由设计师美感的表达,丰富包装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特性,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的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文字、色彩等内容,得到其传递的资讯。现代包装除了丰富人们眼球这一特性之外,还具有功能性的实现,让人们从包装上了解到产品的特点。经过设计包装的产品还能够并引发消费者的自主联想,比如人们常常通过食品的颜色来判断食品的味道。例如看到红色人们会想到草莓、番茄和辣椒,看到黄色往往就是橘子、橙子、芒果一类。所以现代的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技巧,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使消费者的思想受到引导和转移,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销量。现代包装中的审美还有其表象叠加的手法,通过感官的拓展和表象结构的深化,使观看者产生多层次的综合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表象叠加主要是依靠包装的风格、材质和形态综合组成的造型美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与消费者意向的互动,现代包装设计能够做到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由于其融入了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思想,造就了内容与形式更深层次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产品包装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内容能够与观看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共鸣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以达到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型别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著,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资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资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资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资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资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型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资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2,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66.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摄影技术是进行艺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条件。艺术摄影通过照相机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利用摄影技术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没有摄影技术,艺术摄影就无法实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摄影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民俗摄影创作 》
[摘 要]:民俗摄影创作,是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记录人类 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和变革,记录人类进步的历史。最终以摄影来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这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 民风民俗 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视觉艺术特有手段,形象记录民俗,并展示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风采的记录性摄影。
要想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其二是要掌握民俗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最后应在作品中突显出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单一学科的发展将阻碍人类的进步,而民俗摄影这种即写实又详细的记录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民俗摄影因不受民族地域、国度、文化背景的限制,被中外摄影界称誉为不用翻译的“通用世界语”。民族摄影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艺术门类,正以它强大的内在潜力吸引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人们在研究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认识,这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领略56个民族及世界 其它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民俗摄影的文化意识。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观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而民俗摄影中的情节、服饰、活动不再只是摄影艺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而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民俗的要求只能从这些“真”的呈现中,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体验,去感知,不要强制用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来理解和认识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所以能留住我们的目光引发我们的联想,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不在于摄影的技艺,而在于强化的摄影对象的文化意味。民俗民情的纪实方式没有流行歌曲那种愉悦,而类似于严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它记录的是历史。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摄影看作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关照方式。只有将摄影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时候,摄影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民俗摄影的本质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风俗将会一天天消失,社会进步的同时,将不得已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东西,现实中就有部分人来抵制这种舍弃,是合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利益的,它表现社会理性和人类良知的犹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总有一批文人置身潮流之外,站在超现实的立场上观察社会,研究人类,反应人类文化,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摄影作为文化的行为方式来关照人类的发展是有着其重要的职责。以民俗民情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民俗摄影的实质,在真实的基础上显示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文化点,以文化的思考来把握作品的厚度,加强作品的冲击力。当然在民俗民情中有着很多落后的原始的乃至愚昧的东西,但它又蕴含着一些质朴、良知、温馨、宁静和平和。而这些正是人类精神追求中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渴望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记住人类不能彻底用现代来毁掉自己,所以用摄影来做这方面的记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摄影给我们留下的是今天拥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东西。
二、民俗摄影的创作特征
1、要了解民俗内涵。
民俗摄影的焦点是民俗,因此、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摄影之前,首先要读一些 民俗学 著作或一些相关民俗的专著,通过学习、了解民俗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民俗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的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
摄影是一种实践很强的文化方式,因而,有相当多的摄影人只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对于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不可取的,近年有不少民俗摄影者,因为文化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民俗理论的指导,导致了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象的表达失言。往往把裹着小脚等某种不文明的封建残留,也当作民俗精华来宣扬;或者只把焦点锁定在农 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独缺城市或汉民族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样拍出的作品只能是片面的或歪曲地反应民俗、给人以误导,使人产生民俗只是过去的,而不是当代的;只是陈旧的,而不是发展的;只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误解,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
2、要把握民俗特色
民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民风习俗不断产生了碰撞、交流、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来各民族、各个地域民众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现在有些已较难区分出其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拍摄之前,对民俗的许多事象和器物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象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辨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
做好民俗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古代典籍、史书、史料等,初步了解民俗事象的概貌及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要细致的开展实地调查,为提交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被调查者的直接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第三要将所作的调查、记录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梳理出所要拍摄的民俗的特征、特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尽量摸清民俗活动所要经历的几个主要场景,从而使拍摄更富有针对性,更能有效的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第四要针对民俗事象的主要特征、理清拍摄思路,对整个拍摄过程预先进行构思,从而避免错过有效时机,能更准确的把握瞬间,更深刻地提炼主题,使拍摄的画面获得更高的价值。
3、要真实的再现民俗 真实是民俗摄影的生命、真实的反应民俗事象是民俗摄影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俗风貌,揭示民俗内涵;弘扬民俗的美,讲究真实就是要求摄影者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的内容,结构等等。所拍摄的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一样真实可信。艺术性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但民俗摄影又不同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用纯艺术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而民俗摄影照片中“自我”应是零度表达,当前有些民俗摄影过于强调“艺术性”甚至用编排、导演虚假民俗的手段拍摄“民俗”,这样做,往往会因此导致民俗摄影变味变相。变成有民俗招牌而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表现”活动。
三、民俗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
世界因为有了人类才富有生机,人类因为有了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才变得融合美好。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以独特的纪录形式、以各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民族间相互友爱的团结精神为切入点,以各民族为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象为切入点,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生存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丰富创造力。民俗摄影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落后生活的回味,而是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用友善的心与民俗去交流对话,才使民俗摄影真正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整个人类之间的沟通、交往、友爱的桥梁。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专题摄影具有突出文化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专题摄影呢?所谓民俗专题摄影,其实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以准确的说明:“民俗专题摄影是指围绕一个具体鲜明的主题,用一组照片配合一定的文字完整展开的民俗摄影报道。它要求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较清晰的时间坐标或坐标线;严格扼要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结构、形象情节连缀、互映互补、典型生动的视觉张力结构;与图片相辅相承的简要文字叙述。”其实作为民俗专题摄影早在英国探险家斯坦茵来中国后就出现了,当他掠夺完西部瑰丽的文化宝藏后深入我国内地,拍摄整理了大量民间盛行的手工艺作坊的资料带回欧洲,给欧洲的发展带去了许多东方的信息。摄影师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2009年我在辽西农村拍摄了一组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辽西背阁》(大秧歌的一种)曾获辽宁省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这组照片就是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的体现。通过文图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辽西背阁”的全貌。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特写,仰视以及远景,中景相结合的手法,从近至远多视角反映辽西背阁,从化妆,上芯子,准备道具到演出全过程。特别是在抓取女主角,小仙女在化妆后钻窗户这一典型瞬间,很好的把孩子天真欢快的特点表露无疑。同时清晰的把小女孩身着地域特色的服饰展示出来。秧歌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喜庆之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背阁”又是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个伴像里面都具有很多古老的 传说 和文化符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流传之今。
民俗专题摄影逐渐的成熟,为继承传播民俗文化找到了最佳方式,民俗摄影传承保护了民俗,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增加了民俗摄影创作的题材,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俗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而民俗摄影则成为人类研究民俗的一种有效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反映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变革、记录人类进步。
《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
摘要: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他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有所创新。要搞好民俗摄影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如提高摄影技术、技法等,但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俗摄影;摄影理论;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
文章 编号:1672-0407(2012)09-025-04收稿日期:2012-08-23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 传统文化 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 经验 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 航空摄影测量试析 》
摘要:我国的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测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帮助。笔者就航空摄影测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1.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该概念及种类
航空摄影测量指的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航空摄影测量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立体测图的基本原理是投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道路阻断、河流阻塞、城镇的损坏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城镇规划中提供数据依据。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分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测角交会、等外水准、测距导线、高程导线等普通测量 方法 测定其高程和平面坐标。综合法测图。内业包括:加密测图控制点,以外业像片控制点为基础,一般用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方法,推求测图需要的控制点、检查其平面坐标和高程。
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解析测图仪上,立体量测加密点及框标在左右像片上的坐标。当作业人员通过观测系统使左右眼分别观察左片和右片,则可看到重建的立体光学模型。其他建立立体视觉的方法,包括:互补色法,偏振光立体眼镜法;液晶立体眼镜法等。
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内定向是指“根据量测的像片四角框标坐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植,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即确定像点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立体测图仪上的内定向,是通过严格的装片来实现的,即使用对点器(―种精巧的放大镜),分别地将涤纶像片上的框标精确对准承片盘上的相应框标。从而就实现了恢复像片内方位元素.对于解析测图仪,则只需将像片的基线大致平行于仪器的X 轴.像片的内定向,是通过精确量测像片的四角框标,利用严密的解析公式计算求解,同时进行像片的变形改正。
相对定向是指“恢复摄影瞬间立体像对内左右像片之间的相对空间方位”。确定两个像片的相对空间方位需要五 个参数.相对定向的数学关系通常用同名光线共面条件表示,即左右摄影中心至地面点的两条光线共面。相对定向至少需量测六个定向点,利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解算。对于模拟型立体测图仪,包括机助测图系统,立体像片对的相对定向,是通过左右像片车架的空间运动来实现的,以便消除立体模型内各点的上下视差,从而实现恢复立体像对左右片在摄影瞬间的相对空间方位。
绝对定向是指“确定立体模型或由多个立体模型构成的区域的绝对方位,也就是确定立体模型或区域相对地面的关系”。绝对定向参数为七个。传统的模拟立体测图仪绝对定向,通常分成高程置平和平面对点两个步骤来完成的.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通常需要六个已知平高定向点,至少应有四个平高点。解析测图仪和机助测图系统,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是按三维正形变换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的。
区域平差和联合平差
区域平差也称“区域空中三角测量”,俗称“电算加密”,是“对整个区域网进行绝对定向和误差配赋”。区域平差目前一般采用独立模型法或光线束法。独立模型法是以单个立体模型为单元,而光线束法则以单张像片为单元。联合平差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非摄影测量数据的整体联立解算”。联合平差指“带辅助数据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辅助数据系指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例如地面距离、水平角、方位角,像片外方位元素,湖面点等高等条件。目前,联合平差主要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机载GPS 精确定位数据的同时整体解算。这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一项重要进展,可以实现少地控或无地控空中三角测量。
3. 数据采集―测图
地物采集
作业人员在完成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后,需经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联机检查,确认精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地物采集。应参照外业调绘片,在立体模型上仔细辨认,分类进行测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应按统一的地物编码系统分类进行采集,并且分层进行存储。同时采集的数据还应加上地物属性,以方便于同GIS 建立接口。为了便于在采集和编辑中明显地区分不同的地物,各种现状地物通常赋予相应的颜色。
地貌采集
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包括机助测图中,地貌采集是由等高线描绘和注记高程点两个部分组成的。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规范根据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及用图需要选定;计曲线则取基本等高距,即首曲线的5 的倍数。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规范规定图上每10cm×10cm 为5・20 个点。在解析测图仪上,地貌测绘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除按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外,还可采用按程序控制的矩形格网或断面方式采集地形点。
4. 原图编辑及原图清绘
地形原图编辑包括对原图中地物地貌表示不合理之处的处理,相邻图幅的接边处理,以及道路、河流、街道等名称的注记。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原图清绘的主要任务是在铅笔稿原图上进行清理着色,或者在聚脂薄膜上刻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在经过图形编辑和审校后,可直接利用高精度绘图机绘制线划地形图,还可用磁介质提供数字地形图产品。航空摄影测量是根据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原理,置立体像对于立体测图仪内,建立起所摄地面缩小的几何模型,借以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的。航空摄影测量的主题,是将地面的中心投影变换为正射投影。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途径来解决。如图解法、光学机械法和解析法等。在每一种方法中还可细分出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特有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基础性的,带有某些共性,如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像点同地面点的坐标关系式,共线条件方程,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和立体观测原理等。
参考文献
肖志婷,郝娜.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7).
刘先林,段福洲,宫辉力. 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2007(03).
有关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影视创作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4.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6.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7.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 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 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 的全部.从道德反面看,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各种 引导人们向着健康,有秩序的生活迈进, 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前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 出现了各种学说,有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而 最著名,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了.儒 家先贤提出的各种思想学说对于后人有着密切的 联系.比如,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 在当前社会都是十分前卫的思想,如今也发展成 为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治国方面,儒学也有 得道之处,比如论语当中提到的“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著名学说,给无数后 世君皇一治国方针.论语当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 为人处世之道,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 车无輗,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简 单数十字,就将诚信这一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 将失信于人的人比喻为失去了轮子的车,其严重 程度不言而喻;还有关于学习的,比如“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儒家学说几乎涵盖 了生活的全部,对当今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而不是儒学一家独大,道家法家各自的核心思想 也颇具参考价值.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发展而言 依旧具有其道理所在.这就是财富,我们应当珍 惜之. 古代圣贤提出的思想,那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除了这些思想,我们还有生活习性之类 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生活在这片 土地上,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有了自己生活方面 的习惯,比如,我们吃饭都使用筷子,这在西方 国家是绝对没有的;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日怎么来的?这些节日都是5000年历史里沉淀出 来的最精华的文化所在,这些节日浓缩了中华民 族的期盼, 系列感情,这些节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 在古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智慧,在农耕时 代,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经验,最后浓缩 成为二十四节气,这对于农民的劳动生产而言, 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祖先还用自己的智慧,得 到了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发明.这些发明创造对 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让我们中 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国的传统文化, 峰,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就算 是近代,就算是我们中华民族收到危难时,我国 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依旧支撑着整个民族体系, 让我们一次次不畏生死的抵御外族入侵.我们失 败过,但从不失去信心,从没有丢失信念. 而如今,当我们挺过来了,当我们大部迈向另一 个辉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我们伟大的传统文 化弃之于脑后了吗?不行,绝对不行.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支撑着整个中华 民族的脊梁,还在各方面影响这全世界.比如,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主义,而我们中华 民族向来以国为重,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看起 来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无论是自由 主义还是团体主义,我们在最终的最求上没有太 大的差别,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 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有些问题根本不能用传统的 自由主义进行评定,在这些方面上,他们就要借 鉴我们的思 想,来整合出适合他们国家的新价值 取向,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道义,还有里面所阐 述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他们都有着巨大的 参考价值.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于我们 身上,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 取向,将再一次成为主流,我们将用自己的行 动,来影响全世界.而作为现代文明之基础的传 统文 ... 展开全部> 化,将再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 那耀眼的光芒,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将为世 界所共享.
艺术生文化课的学习还是没有什么捷径的,正确的方法,好的学习氛围,自己的努力,优秀的教师团队,只有这样了。武汉国华挺好。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后面有分析的 给你三篇2005年的申论范文,以供参考。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1) 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湖南省嘉禾县强制拆迁和陕西省周至县非法圈占耕地违法违规事件,有关责任人已经 受到了严肃处理(有关报道见第二版)。这两起事件都是地方 *** 滥用行政权力、用损害 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拆迁 和征地都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维 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 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和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做到了这一点,就 会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共赢的局面,反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 降低成本,超越了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其代价必然是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征地 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决不能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就降低拆迁和土地征 用补偿安置标准;决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满足开发商的要求,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决 不能为了要政绩、谋形象,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为规范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 *** 和有关部门 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决不能 以 *** 行为替代市场行为,决不能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定程序,决不能片面强调为 *** 的“ 重点工程”让路而破坏拆迁和土地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各级 *** 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城市 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规模。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大规模投资建设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 会展(博览)中心、大草坪、大广场、宽马路等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原则办事。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这两起事件中 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控制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作为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措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 *** 工作的重要 任务,列为廉政建设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法行政,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 确定拆迁和土地征用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 顿,坚决查处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坚决维护中 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2) 严守考纪 诚信做人 在全国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办法对考生和监 考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受到考生和家长们 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考试中的作弊和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大中小学日常 考试延伸到普通高考,从招工招干考试延伸到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在校学生作弊发 展到公职人员作弊,从考生作弊发展到监考等工作人员合伙作弊、集体作弊,从一般夹带 “小抄”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作弊。应当看到,考试舞弊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 人利用各类“假文凭”混进了公务员队伍,一些人借助别人代考得到了“硕士”“博士” 学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现象威胁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 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窗,日日苦读,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 大学。有人临场发挥正常,取得了高分;有人未能发挥水平,成绩不理想,这都是正常的 。无论考得好坏,考试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上大学的机会对每个人也都是均等的。 考试既是对一个人成绩的检验,也是对公平的检验。如果有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就是 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就等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的考生应有的权利,窃取了别人上 大学的机会。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作弊不仅危害考场秩序,也败坏社会信用。一个社会的诚信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诚 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 人越多,社会诚信水平就会越高。人在社会中,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 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考试是学生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考风考纪是社会诚 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高考起,每位考生都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希望考生有诺必践 ,遵章守纪,向社会交上一份诚实答卷。 消除考试中各种作弊违规现象,既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加大对替考及利用各种手段 作弊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又要把诚信考试作为治理教育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对诚信 、守规、守纪、守法考试的宣传力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监督,营造“诚信考 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使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赛场”。 高考在即,700多万考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面临实战检验。这是考生们施展个人才 华的重要时刻,更是考生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衷心祝愿每一个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取得 佳绩,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申论辅导系列之十:申论写作参考范例(3) 人民时评:根治“慢作为”为 *** 机关提速 武汉市法制办传来消息,武汉市相关 *** 部门将采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 制度”,来对付公务员的“慢作为”。 在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系统在工作作风转变 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干部作风态度差,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眼下,各级 *** 正在积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成 为监督的焦点,然而公务员“慢作为”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度被忽视。有人对“慢作为”这 样解释: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 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 其实,“慢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一样。它们与中纪 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格格不入,与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损害 *** 的机体和功能,降低行政效率水平,影响 *** 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从某 种意义上说,“慢作为”比“不作为”、“乱作为”更可怕。因为“慢作为”比较隐蔽, 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给予“定罪”。换句话说,“慢作为”就像是糖尿病 ,看起来没事,可实质上隐患大,并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即 *** 机体功能的正常运 转。 因此,对“慢作为”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更应该提前着手,趁在“病入膏肓”之前。 如今,为了解决“慢作为”带来的危害,武汉市相关 *** 部门明确提出,将在系统内实施 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凡本部门的事情,部门内任何一职员都要给当事人明确的 答复并限时办理。这种为人民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举措显然值得肯定和借鉴。 然而,要彻底根治“慢作为”,仅仅依靠“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显然 不够,还需要根据工作特点,找准薄弱环节,细化、完善公务员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措施办 法。比如,规范处理一些没有明确处理时限的工作;统一一些既怕不作为,又怕乱作为, 公务员自身又把握不定的复杂问题的处理原则等。与此同时,各级监察机关作为 *** 行使 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要加强对 *** 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 *** 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 *** 应该是有限 *** 、有效 *** 、服务 *** 、透明 *** 、责任 *** 等等。不管对 *** 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 看出, *** 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 *** 具体行 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 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 *** 。正如交易成 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其实,民众衡量 *** 所提出的一项服务改革措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 *** 如何做, 是否做得比以前更好,如果没做好如何实现改进。可以说,细节在时刻考量着每一个 *** 公务员的服务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化需要现代 *** ,现代 *** 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 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 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 *** 而言 ,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 *** 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 这一切,就应该从根治“慢作为”开始。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距离美 站在河的一方,到达不了彼岸,就是距离,站在边陲的断崖,伸手触摸不到当空的明月,就是距离,距离,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也是心灵与情感上一条不可轻易逾越的鸿沟,距离,产生美感,产生怀念和回味。因为有了距离,我们有了“月,缺也”的遗憾美,有了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距离,美也!(评:开头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什么是距离。段末亮出观点) 距离,使人懂得怀念与回味。(评:使用段首观点句,一目了然)我们与过去的历史有了距离,所以我们要追寻历史的芳踪,看那芳华。于是,我们在距离的驱使下,翻开了一本沉重的历史之书,看到战国时期的群雄割据,继而秦统一天下,后被三国鼎立局面替代,随后又被魏晋所灭……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滚过了千年。来到现代,我们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距离。因此,我们怀念群雄割据的气势,秦朝战场上金戈铁马的豪情;怀念许多离我们而去的许多历史人物。体味楚大夫沉吟泽畔的忧思,魏武帝扬鞭东指的壮志;体味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扫尽狼烟的不悔。距离,产生了美感。这种或悲或喜,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已逝的先贤,体味他们的豪情与壮志。距离就是使人醉倒的美。(评:中间是举例论证,段末是结论句,结构完整) 距离,使人懂得欣赏美,发现美。(评:段首观点句)我们与苏州园林有距离,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所以我们懂得欣赏苏州园林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美感。懂得欣赏宏大、庄严、秾丽的北京皇家园林,发现她通合哲学、艺术、数学、文学于一身的集约美。也懂得细细品味从马头墙和“四水归堂”民居飘逸出婉约书香的徽州古镇。于是,距离产生了美。这种美令人身心沉浸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韵味中,神游在各个异彩分呈的艺术殿堂里。(评:中间采用因果论证,段末结论句) 距离,使人感知现实的不足,驱使人们不断追求。(评:段首观点句)因为迷失,与正确的方向有了距离,古人发明了指南针。因为黑暗,与光明有了距离,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为欠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了距离,贝尔发明了电话。就是这种距离,让人们感到不足,以致孜孜不倦地追求。(评:中间排比句有气势,段末结论句) 距离就是美,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藏”的朦胧感,让人怀念与回味。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强大动力。让事物有距离,我们才能懂得去重新审视与追求。距离,美哉!(评:再点题,呼应首段,首尾呼应,结构完美)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表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作者简介:陈刚(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写作基本功、文化修养,以及老师对论文的指导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已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执行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其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1.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改造等多方面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旨在对理想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络决定其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直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的各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速度增加最迅速的专业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首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的探究,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因此对受教者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受教者个人因素
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受教者多数为文科学生,掌握的相关工程技术类知识能力偏于薄弱,加之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扩招、考生为追逐市场盲目报考等诸多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领域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普遍素质偏低,且大都没有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兴趣爱好,对本专业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导致受教者对可持续设计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透彻,将生态设计作为当下设计领域中的流行时尚因素,即使有所应用也只是简单的案例模仿照搬,可持续化的设计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成为设计教学中的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必然对我国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造成阻碍,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凸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容忽视。此外,从受教者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因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缺失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社会竞争实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国际设计领域的竞争压力。当下不乏有外国设计师凭借环保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国内重大专案的设计机会,侧面表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将导致人才竞争劣势。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和发展刻不容缓。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的培养
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前,对所在环境的设计与改造大都来自美学、哲学思想理念或从文化及形式等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科学及技术内容涉及较少。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科学理念与技术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艺术同技术的互动融合。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在质量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功能,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重视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这一历史背景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在领域上的扩充套件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利用技术改造影响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劳伦斯•哈普林环境设计大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探寻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将这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变为现实,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与居住者的沟通构建出与自然保持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现实状况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表明其理应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受教者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帮助受教者接受、牢记这一观念并引导受教者将这一观念贯穿设计始终的过程。必须使受教者清晰明确诸多可持续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如室内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有“品位”“风格”等元素,更要注重“健康”;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案美化描绘或景观元素堆积,而需要对“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必须使受教者在最大程度上明确人工设计、人工建设对其所在生态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使受教者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最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环境效益与功能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设计。必须使受教者深入理解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使用以及recycling再回圈的3R原则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受教者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以及相关的实践能力[3]。
2.以设计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高校环境设计学科包含有艺术、工程以及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元素,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特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存在着轻视技术与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也实现了新的改革和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其依旧未能对诸如生态学、植物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构造、材料学在内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设定的相关课程大都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即使有实践参观课程,其目的也是使受教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如何将各种工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涉及偏少,客观现实表明,设计教学中相关技术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受教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入进行探索与创新。因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中心整合已有的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发展全面化的生态素质教育,使受教者能够对相关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以及最新环保思想理念有全面具体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生态意识;以各型别、各层次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中心,同工程技术类学科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构造等的相关知识内容互动结合,面向受教者全面、系统地传授生态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科学、经典的相关生态建筑艺术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引导受教者理解、吸收其中蕴含着的设计理念,并促使其成功运用到自我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受教者绘制设计的可持续思想应用节点详图,帮助其掌握设计方案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能力。
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采用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的个人设计经验技巧、方法理论等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受教者,同时其他相关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中的直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4]。上述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受教者的设计重点往往倾向于图画、造型及空间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元素与设计成果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足,此外也不利于受教者在新技术、材料及构造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无法离开技术等因素的支援,由此可见改革并构建以设计课程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协助的开放式、整体性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设计命题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旧建筑再利用、节能建筑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基础调查、环境分析、功能及空间规划设定到形态设计、技术选取等各项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受教者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在设计目标及相关任务安排时对受教者提出节能环保体现要求,并根据受教者知识能力情况及设计主题等因素规定不同设计深度如按照方案特性要求突出对材料、结构、采光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侧重;其他相关工程科目授课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设计课教师共同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具体设计情况及进度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三、结论
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优秀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全新课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有教学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本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适合本校设计专业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和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设思考[J].黑龙江科技资讯,2012,11.
[2]涂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6.
[3]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4]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就达到了极为有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用效果和影响
包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商品的保护,而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含义,开始具备一种商业性和市场性,包装的新意义使其需要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提升销售水平。优秀的包装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包装艺术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造,是时代特点的代表性见解。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联络
世界文化种类繁多,每距离数公里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差异,每经历数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改变,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特定的事物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特点,而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文化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折射,由设计师所接触的文化特征和影响所决定。
地域文化与包装艺术设计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或者是不同区域的人民所拥有的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由其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背景所决定,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语言、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地域文化往往能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产生鲜明对比的同时又为彼此增光添彩。包装艺术设计是包装在时代意义上的升华,其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和概念,为包装提供了美化商品的新职能。包装艺术设计要将商品的优点和形象充分的展示,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包装中地域文化存在的影响就在于,包装设计本身的灵感发源地就是存在于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包装艺术设计必须迎合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包装艺术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商品表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运用了艺术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实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包装艺术文化的内容
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美感具备着多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是初步和直接的感官 *** ,经由设计师美感的表达,丰富包装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特性,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的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文字、色彩等内容,得到其传递的资讯。现代包装除了丰富人们眼球这一特性之外,还具有功能性的实现,让人们从包装上了解到产品的特点。经过设计包装的产品还能够并引发消费者的自主联想,比如人们常常通过食品的颜色来判断食品的味道。例如看到红色人们会想到草莓、番茄和辣椒,看到黄色往往就是橘子、橙子、芒果一类。所以现代的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技巧,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使消费者的思想受到引导和转移,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销量。现代包装中的审美还有其表象叠加的手法,通过感官的拓展和表象结构的深化,使观看者产生多层次的综合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表象叠加主要是依靠包装的风格、材质和形态综合组成的造型美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与消费者意向的互动,现代包装设计能够做到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由于其融入了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思想,造就了内容与形式更深层次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产品包装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内容能够与观看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共鸣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以达到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型别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著,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资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资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资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资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资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型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资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2,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66.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写作基本功、文化修养,以及老师对论文的指导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已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执行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其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1.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改造等多方面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旨在对理想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络决定其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直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的各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速度增加最迅速的专业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首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的探究,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因此对受教者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受教者个人因素
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受教者多数为文科学生,掌握的相关工程技术类知识能力偏于薄弱,加之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扩招、考生为追逐市场盲目报考等诸多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领域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普遍素质偏低,且大都没有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兴趣爱好,对本专业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导致受教者对可持续设计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透彻,将生态设计作为当下设计领域中的流行时尚因素,即使有所应用也只是简单的案例模仿照搬,可持续化的设计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成为设计教学中的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必然对我国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造成阻碍,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凸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容忽视。此外,从受教者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因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缺失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社会竞争实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国际设计领域的竞争压力。当下不乏有外国设计师凭借环保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国内重大专案的设计机会,侧面表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将导致人才竞争劣势。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和发展刻不容缓。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的培养
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前,对所在环境的设计与改造大都来自美学、哲学思想理念或从文化及形式等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科学及技术内容涉及较少。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科学理念与技术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艺术同技术的互动融合。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在质量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功能,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重视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这一历史背景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在领域上的扩充套件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利用技术改造影响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劳伦斯•哈普林环境设计大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探寻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将这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变为现实,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与居住者的沟通构建出与自然保持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现实状况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表明其理应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受教者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帮助受教者接受、牢记这一观念并引导受教者将这一观念贯穿设计始终的过程。必须使受教者清晰明确诸多可持续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如室内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有“品位”“风格”等元素,更要注重“健康”;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案美化描绘或景观元素堆积,而需要对“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必须使受教者在最大程度上明确人工设计、人工建设对其所在生态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使受教者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最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环境效益与功能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设计。必须使受教者深入理解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使用以及recycling再回圈的3R原则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受教者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以及相关的实践能力[3]。
2.以设计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高校环境设计学科包含有艺术、工程以及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元素,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特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存在着轻视技术与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也实现了新的改革和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其依旧未能对诸如生态学、植物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构造、材料学在内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设定的相关课程大都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即使有实践参观课程,其目的也是使受教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如何将各种工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涉及偏少,客观现实表明,设计教学中相关技术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受教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入进行探索与创新。因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中心整合已有的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发展全面化的生态素质教育,使受教者能够对相关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以及最新环保思想理念有全面具体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生态意识;以各型别、各层次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中心,同工程技术类学科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构造等的相关知识内容互动结合,面向受教者全面、系统地传授生态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科学、经典的相关生态建筑艺术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引导受教者理解、吸收其中蕴含着的设计理念,并促使其成功运用到自我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受教者绘制设计的可持续思想应用节点详图,帮助其掌握设计方案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能力。
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采用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的个人设计经验技巧、方法理论等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受教者,同时其他相关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中的直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4]。上述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受教者的设计重点往往倾向于图画、造型及空间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元素与设计成果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足,此外也不利于受教者在新技术、材料及构造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无法离开技术等因素的支援,由此可见改革并构建以设计课程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协助的开放式、整体性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设计命题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旧建筑再利用、节能建筑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基础调查、环境分析、功能及空间规划设定到形态设计、技术选取等各项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受教者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在设计目标及相关任务安排时对受教者提出节能环保体现要求,并根据受教者知识能力情况及设计主题等因素规定不同设计深度如按照方案特性要求突出对材料、结构、采光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侧重;其他相关工程科目授课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设计课教师共同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具体设计情况及进度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三、结论
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优秀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全新课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有教学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本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适合本校设计专业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和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设思考[J].黑龙江科技资讯,2012,11.
[2]涂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6.
[3]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4]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就达到了极为有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用效果和影响
包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商品的保护,而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含义,开始具备一种商业性和市场性,包装的新意义使其需要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提升销售水平。优秀的包装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包装艺术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造,是时代特点的代表性见解。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联络
世界文化种类繁多,每距离数公里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差异,每经历数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改变,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特定的事物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特点,而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文化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折射,由设计师所接触的文化特征和影响所决定。
地域文化与包装艺术设计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或者是不同区域的人民所拥有的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由其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背景所决定,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语言、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地域文化往往能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产生鲜明对比的同时又为彼此增光添彩。包装艺术设计是包装在时代意义上的升华,其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和概念,为包装提供了美化商品的新职能。包装艺术设计要将商品的优点和形象充分的展示,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包装中地域文化存在的影响就在于,包装设计本身的灵感发源地就是存在于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包装艺术设计必须迎合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包装艺术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商品表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运用了艺术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实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包装艺术文化的内容
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美感具备着多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是初步和直接的感官 *** ,经由设计师美感的表达,丰富包装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特性,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的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文字、色彩等内容,得到其传递的资讯。现代包装除了丰富人们眼球这一特性之外,还具有功能性的实现,让人们从包装上了解到产品的特点。经过设计包装的产品还能够并引发消费者的自主联想,比如人们常常通过食品的颜色来判断食品的味道。例如看到红色人们会想到草莓、番茄和辣椒,看到黄色往往就是橘子、橙子、芒果一类。所以现代的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技巧,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使消费者的思想受到引导和转移,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销量。现代包装中的审美还有其表象叠加的手法,通过感官的拓展和表象结构的深化,使观看者产生多层次的综合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表象叠加主要是依靠包装的风格、材质和形态综合组成的造型美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与消费者意向的互动,现代包装设计能够做到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由于其融入了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思想,造就了内容与形式更深层次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产品包装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内容能够与观看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共鸣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以达到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型别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著,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资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资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资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资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资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型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资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2,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66.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表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作者简介:陈刚(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
艺术类毕业论文提纲
作为艺体生,毕业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但是毕业得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达到了老师毕业的要求,你就可以毕业了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写作基本功、文化修养,以及老师对论文的指导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已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执行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其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1.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改造等多方面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旨在对理想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络决定其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直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的各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速度增加最迅速的专业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首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的探究,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因此对受教者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受教者个人因素
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受教者多数为文科学生,掌握的相关工程技术类知识能力偏于薄弱,加之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扩招、考生为追逐市场盲目报考等诸多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领域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普遍素质偏低,且大都没有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兴趣爱好,对本专业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导致受教者对可持续设计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透彻,将生态设计作为当下设计领域中的流行时尚因素,即使有所应用也只是简单的案例模仿照搬,可持续化的设计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成为设计教学中的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必然对我国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造成阻碍,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凸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容忽视。此外,从受教者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因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缺失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社会竞争实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国际设计领域的竞争压力。当下不乏有外国设计师凭借环保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国内重大专案的设计机会,侧面表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将导致人才竞争劣势。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和发展刻不容缓。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的培养
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前,对所在环境的设计与改造大都来自美学、哲学思想理念或从文化及形式等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科学及技术内容涉及较少。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科学理念与技术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艺术同技术的互动融合。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在质量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功能,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重视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这一历史背景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在领域上的扩充套件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利用技术改造影响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劳伦斯•哈普林环境设计大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探寻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将这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变为现实,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与居住者的沟通构建出与自然保持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现实状况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表明其理应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受教者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帮助受教者接受、牢记这一观念并引导受教者将这一观念贯穿设计始终的过程。必须使受教者清晰明确诸多可持续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如室内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有“品位”“风格”等元素,更要注重“健康”;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案美化描绘或景观元素堆积,而需要对“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必须使受教者在最大程度上明确人工设计、人工建设对其所在生态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使受教者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最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环境效益与功能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设计。必须使受教者深入理解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使用以及recycling再回圈的3R原则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受教者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以及相关的实践能力[3]。
2.以设计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高校环境设计学科包含有艺术、工程以及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元素,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特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存在着轻视技术与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也实现了新的改革和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其依旧未能对诸如生态学、植物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构造、材料学在内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设定的相关课程大都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即使有实践参观课程,其目的也是使受教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如何将各种工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涉及偏少,客观现实表明,设计教学中相关技术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受教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入进行探索与创新。因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中心整合已有的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发展全面化的生态素质教育,使受教者能够对相关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以及最新环保思想理念有全面具体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生态意识;以各型别、各层次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中心,同工程技术类学科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构造等的相关知识内容互动结合,面向受教者全面、系统地传授生态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科学、经典的相关生态建筑艺术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引导受教者理解、吸收其中蕴含着的设计理念,并促使其成功运用到自我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受教者绘制设计的可持续思想应用节点详图,帮助其掌握设计方案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能力。
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采用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的个人设计经验技巧、方法理论等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受教者,同时其他相关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中的直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4]。上述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受教者的设计重点往往倾向于图画、造型及空间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元素与设计成果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足,此外也不利于受教者在新技术、材料及构造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无法离开技术等因素的支援,由此可见改革并构建以设计课程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协助的开放式、整体性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设计命题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旧建筑再利用、节能建筑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基础调查、环境分析、功能及空间规划设定到形态设计、技术选取等各项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受教者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在设计目标及相关任务安排时对受教者提出节能环保体现要求,并根据受教者知识能力情况及设计主题等因素规定不同设计深度如按照方案特性要求突出对材料、结构、采光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侧重;其他相关工程科目授课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设计课教师共同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具体设计情况及进度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三、结论
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优秀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全新课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有教学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本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适合本校设计专业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和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设思考[J].黑龙江科技资讯,2012,11.
[2]涂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6.
[3]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4]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就达到了极为有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用效果和影响
包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商品的保护,而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含义,开始具备一种商业性和市场性,包装的新意义使其需要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提升销售水平。优秀的包装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包装艺术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造,是时代特点的代表性见解。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联络
世界文化种类繁多,每距离数公里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差异,每经历数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改变,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特定的事物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特点,而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文化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折射,由设计师所接触的文化特征和影响所决定。
地域文化与包装艺术设计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或者是不同区域的人民所拥有的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由其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背景所决定,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语言、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地域文化往往能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产生鲜明对比的同时又为彼此增光添彩。包装艺术设计是包装在时代意义上的升华,其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和概念,为包装提供了美化商品的新职能。包装艺术设计要将商品的优点和形象充分的展示,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包装中地域文化存在的影响就在于,包装设计本身的灵感发源地就是存在于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包装艺术设计必须迎合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包装艺术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商品表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运用了艺术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实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包装艺术文化的内容
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美感具备着多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是初步和直接的感官 *** ,经由设计师美感的表达,丰富包装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特性,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的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文字、色彩等内容,得到其传递的资讯。现代包装除了丰富人们眼球这一特性之外,还具有功能性的实现,让人们从包装上了解到产品的特点。经过设计包装的产品还能够并引发消费者的自主联想,比如人们常常通过食品的颜色来判断食品的味道。例如看到红色人们会想到草莓、番茄和辣椒,看到黄色往往就是橘子、橙子、芒果一类。所以现代的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技巧,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使消费者的思想受到引导和转移,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销量。现代包装中的审美还有其表象叠加的手法,通过感官的拓展和表象结构的深化,使观看者产生多层次的综合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表象叠加主要是依靠包装的风格、材质和形态综合组成的造型美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与消费者意向的互动,现代包装设计能够做到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由于其融入了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思想,造就了内容与形式更深层次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产品包装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内容能够与观看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共鸣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以达到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型别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著,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资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资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资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资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资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型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资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2,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66.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每个学校的要求不是很一样,不过都大同小异,这个给你参考下。 一、毕业论文撰写结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5000字左右。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左3cm,右,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等,第三级为“”、“”等, 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 10、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11、标点符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