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可以找一个画家的某一个点来讨论的,题目讨论的范围越小越容易掌握,越大反而越空洞无物。二.或者你可以找现代油画的某一种具体的现象来进行探讨,这也是很有看头的。如果是第一条的话,那么建议你从最熟悉的画家入手,最好是有名气的。如以画家“莫奈”为例,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我们写莫奈,不一定要像写传记一样的写(何况一篇论文的篇幅根本是写不详细的),而是选择莫奈的一个点来写——你可以写莫奈在“用色”方面的创新,题目可以叫:“画家莫奈在用色上的创新和影响”,或“画家莫奈用色的特点及创新意味”等等。你在第一章简要讨论莫奈的“用色”、“用光”的特点,第二章就详细讨论为什么莫奈会有颜色光影的创新,第三章就谈论他这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上面提及的这个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套路,其实可以用在其他画家的身上(风格特点、风格出现的原因、风格所带来的影响)。又可以以安格尔、毕加索、塞尚,我国的徐悲鸿等等的为例如:1.论文中,可以讨论安格尔的油画的特有气氛——典雅气派;2.毕加索抽象画的思维元素;3.塞尚的散点透视的运用;4,我国徐悲鸿的,可以探讨一下徐悲鸿油画中有没有中国的元素在里面。如果是第二点的话,你可以讨论一下现当代的某些有趣的现象。以上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继续问。谢谢……呵呵
“水面上点缀了几朵睡莲,
花蕾红透了,色泽如草莓般鲜艳,
花瓣边缘呈白色。再往前看,
一簇鲜花拥成一块漂浮的花坛,
仿佛花园中的三色堇如蝴蝶般飞出,
收敛起淡蓝的翅膀,停歇在这片水上花坛上。
说它是水上花坛,其实也是天上花坛……”
普鲁斯特《在斯旺家那边》
《睡莲》水景系列画
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莫奈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给热弗鲁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莲、植物,在一片宽阔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奈让人修建了一个天顶透光的画室,以便创作大型《睡莲》装饰画。1918年停战后,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议,说他想捐赠两幅给国家以庆祝胜利。
经过长时间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签署了一份捐赠文件,莫奈将为巴黎的土伊勒里宫画8幅画,挂在奥兰治宫的两个大厅中。
以后的这些年里,克列孟梭不断地鼓励莫奈,而莫奈时时有放弃创作的念头;他的视力渐渐不行,自以为最宝贵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内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疗,直到1923年他才愿意动手术。
“走近生命的终点真是可怕 ”
这句话出现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一封信中;西斯莱和苏珊刚去世不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复类似的话,看到朋友们一个个告别人世,莫奈心中自是感伤。摩里索1895年去世,马拉梅1898年离开,接着是1903年传来毕沙罗的死讯,米尔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诺阿1919年去世时,莫奈说,自己现在是印象派团体唯一活着的人了。迪朗-吕埃尔和热弗鲁瓦两人,也分别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伤心的,是“挚爱的伴侣”艾丽丝在1911年去世;长子让于1914年病逝对他也是一大打击。
1919年11月19日,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表白:“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一来是视力恢复了,二来是希望创作活动能带来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画笔:“我忘情的工作,满意于自己做的一切。如果这幅新眼睛够好的画,我能活到100岁。”
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绘画……直到生命的终了。“我又开始工作了,这是忘掉悲痛的最好的方法,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在为我们牺牲,而我还在研究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与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信(吉维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声时,莫奈告诉克列孟梭:“当你从哲学层面寻找自己的世界时,我则努力呈现世界的表象,这表象与未知的现实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停留在和谐的表面时,就不可能离现实很远,至少不可能离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现实很远。我只是观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画笔记录下来。”《克劳德.莫奈》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儿媳布朗谢,一直守候在莫奈身边,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离开人间。这位艺术大师享年86岁。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着时把大型装饰画交出来,所以,在他身后,根据他自己设计的位置,这些画才安放妥当。揭幕典礼在1927年5月17日举行。《睡莲》是莫奈最后的信息,凭借创新的抽象艺术传达给世人。由这个遗言,印象派的领袖人物成为前卫艺术家效仿的榜样,成为20世纪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两个椭圆形大厅中安放着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的每个时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间,水面上盛开着睡莲。莫奈在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继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题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之后,开始关注最温顺,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与反射之典型。由于画水,莫奈画下了肉眼所难见之物。他全心画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把光与倒影分割开来的水平面。天的蓝被框在水的碧蓝中。制造出水平面感觉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画挂在墙上,观众置身画中,正面侧面都可以看。透过画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转蓝了。克劳德.莫奈与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样,对色彩有同样的爱好。从漩涡中,从云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日记,1904——1932年》
“ 对画家来说,光只存在于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看一看莫奈的画,就能理解这句话。由于太爱用光来表现色彩,莫奈渐渐走向形体的自杀。他的灵魂在睡莲的裹尸布里游荡。”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毕加索》
“莫奈就这样画出了运动、宇宙性的运动。这运动与他紧密相连,借着掌握了睡莲塘的水面之瞬间,并把它描画下来,莫奈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宫最后的这幅画,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阳炫目。夕阳落在冬日沼泽地干枯的芦苇上,而这片永恒的再生地之深渊里,蕴育着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浓淡色度与明暗变化在完全的和谐中一一流露。
这是一个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变化场,宇宙的运动蕴含其中,在这场子里,万物达到了最高程度的、无限的一致和相通。这个世界令人振奋,感受力也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评莫奈:《睡莲》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浮在水面。花朵挺出水面。色彩鲜艳,蕴含清香。莫奈在池边支起几个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展现在画布上。
他画布上的睡莲,有各种形状各种色彩:有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有蓝色雾中朦胧的花影,有色彩绚丽的线条细描,也有只见色块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所有的睡莲都空灵美丽。
暮年老人,凭着执着追求,还是换来巴黎一年一度画展上的成功。
83岁时,他终于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又能看到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了!
光和影依然在眼前跳跃,他要留住最美丽的色泽。
他晚年完成的睡莲画,画面景象更抽象,画风更具浪漫品质。
生命融入艺术,画中的一切就有了生命。
艺术不只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我们在莫奈的“睡莲画”前,看到经过提炼的幻美的大自然,也看到了艺术家圣洁的心灵。
莫奈于1926年辞世。
诗人马拉美有这样的诗句:
“……它深浓的白,
包含这样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
包含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
向那幻影致敬……”
我们在画作前,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向画中的幻影致敬,向莫奈的艺术创造致敬。
此画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船上的人与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曳缓进。 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莫奈以轻快而跳跃的笔触,表现出水光相映,烟波渺渺的印象。 莫奈画过许多水题材的画,最具世界声誉的是这幅描绘旭日初升、雾气迷蒙港口的画。画家所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经过晨雾折射过的红日,形成了一个感觉上的灰绿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又是幻觉的,它每时每刻随着太阳光而变化着,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 莫奈选择他观察日出的地点,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不是山峦起伏的高原,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勒阿弗尔港口。 有谁没见过日出? ? 许多人在专门的地点,专门的时节观看日出。但 三 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 是 静谧的,朦胧的,深邃的,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 ,更是一种朝暮间凌乱的唯美。 他熟悉 勒阿弗尔港口 的海岸景色,爱恋这里的水上生活,他甚至敏感这里的气候变化,所以这幅风景画充满了生活 气息,人文的踪影。水光相应,烟波渺渺。几叶扁舟画龙点睛,给这幅画带来了生气,船上的人若隐若现,给画赋予了灵魂。 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这 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印象派为起源的大潮流,艺术踏上了迈入现代的旅程。 通过观察这幅画,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哈佛港的晨景。 莫奈用了十分粗犷的 笔触来描绘海面的波光以及背景中的港口。所有形象都是朦胧的, 没有写实的细节。 莫奈对于传统视觉的叛逆是发自内心的, 他一直在 寻找的就是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和表现。在这幅画里,美丽的光线和色彩令人目眩神迷, 即使在云层下 下, 整个世界也都是明快亮丽的灿烂阳光, 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就是 我们的眼睛对于自然生活中对光的瞬间的印象。作品成功地抓住了视觉的第一印象, 新鲜, 感人。
这幅画表现的是哈佛港的晨景。莫奈用了十分粗犷的笔触来描绘海面的波光以及背景中的港口。所有形象都是朦胧的,没有写实的细节。莫奈对于传统视觉的叛逆是发自内心的,他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和表现。在这幅画里,美丽的光线和色彩令人目眩神迷,即使在云层下,整个世界也都是明快亮丽的灿烂阳光,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直指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眼睛对于自然生活中对光的瞬间的印象。作品成功地抓住了视觉的第一印象,新鲜,感人。在这里,画家对自我追求的坚持是极为重要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画出几张好画,而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彻底改变观众的视觉方式。经过努力,莫奈和他的朋友们做到了这一点。关于莫奈的绘画,正如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所说的:“莫奈只有一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你在晨雾迷茫的水边观赏过日出的景象吗?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那么,当你欣赏莫奈《日出的印象》这幅画时,想必会再次领略大自然在这一美妙时刻的动人妩媚。你看:笼罩港口的氰氯雾气尚未消去,远处的景物依然隐没在一片朦胧之中;而煌煌红日正在升起,把满天云霞染成五彩;薄明的晨曦在动荡的水波上活泼地跳跃;早起的舟子驾着小船向我们驶来……。面对这样一幅美好、清丽的作品,我们很难不为作者对自然的诚挚的爱所感动,也很难不为作者再现这水光天色的高超技艺而赞叹。然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往往是不一样的。1874年4月15日,这幅风景画首次在巴黎的《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展出时,就并没有被人完全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一位名叫勃鲁瓦的记者还在《喧哗》周刊上撰文批评,他写道: 这幅画一模糊地、令人难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也证明了作者的无知,以及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它使我们受尽折磨,因为它仅以怪诞诱人;要想用画得比别人更坏的方法来引人注意,那是太容易做到了。”这位记者还俏皮地从这幅画的画题中摘出“印象”一词,用以嘲笑莫奈及其同志的新艺术。他未曾料到,这个词竟在美术史上留存下来,并且在“印象主义”的旗帜下,那些喜欢露天作画、追求光与色的变化的画家,居然在绘画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上来了一次革命,从而在世界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可以 我这刚好有一篇 可以直接用就行
“水面上点缀了几朵睡莲,
花蕾红透了,色泽如草莓般鲜艳,
花瓣边缘呈白色。再往前看,
一簇鲜花拥成一块漂浮的花坛,
仿佛花园中的三色堇如蝴蝶般飞出,
收敛起淡蓝的翅膀,停歇在这片水上花坛上。
说它是水上花坛,其实也是天上花坛……”
普鲁斯特《在斯旺家那边》
《睡莲》水景系列画
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莫奈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给热弗鲁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莲、植物,在一片宽阔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奈让人修建了一个天顶透光的画室,以便创作大型《睡莲》装饰画。1918年停战后,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议,说他想捐赠两幅给国家以庆祝胜利。
经过长时间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签署了一份捐赠文件,莫奈将为巴黎的土伊勒里宫画8幅画,挂在奥兰治宫的两个大厅中。
以后的这些年里,克列孟梭不断地鼓励莫奈,而莫奈时时有放弃创作的念头;他的视力渐渐不行,自以为最宝贵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内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疗,直到1923年他才愿意动手术。
“走近生命的终点真是可怕 ”
这句话出现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一封信中;西斯莱和苏珊刚去世不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复类似的话,看到朋友们一个个告别人世,莫奈心中自是感伤。摩里索1895年去世,马拉梅1898年离开,接着是1903年传来毕沙罗的死讯,米尔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诺阿1919年去世时,莫奈说,自己现在是印象派团体唯一活着的人了。迪朗-吕埃尔和热弗鲁瓦两人,也分别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伤心的,是“挚爱的伴侣”艾丽丝在1911年去世;长子让于1914年病逝对他也是一大打击。
1919年11月19日,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表白:“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一来是视力恢复了,二来是希望创作活动能带来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画笔:“我忘情的工作,满意于自己做的一切。如果这幅新眼睛够好的画,我能活到100岁。”
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绘画……直到生命的终了。“我又开始工作了,这是忘掉悲痛的最好的方法,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在为我们牺牲,而我还在研究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与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信(吉维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声时,莫奈告诉克列孟梭:“当你从哲学层面寻找自己的世界时,我则努力呈现世界的表象,这表象与未知的现实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停留在和谐的表面时,就不可能离现实很远,至少不可能离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现实很远。我只是观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画笔记录下来。”《克劳德.莫奈》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儿媳布朗谢,一直守候在莫奈身边,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离开人间。这位艺术大师享年86岁。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着时把大型装饰画交出来,所以,在他身后,根据他自己设计的位置,这些画才安放妥当。揭幕典礼在1927年5月17日举行。《睡莲》是莫奈最后的信息,凭借创新的抽象艺术传达给世人。由这个遗言,印象派的领袖人物成为前卫艺术家效仿的榜样,成为20世纪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两个椭圆形大厅中安放着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的每个时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间,水面上盛开着睡莲。莫奈在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继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题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之后,开始关注最温顺,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与反射之典型。由于画水,莫奈画下了肉眼所难见之物。他全心画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把光与倒影分割开来的水平面。天的蓝被框在水的碧蓝中。制造出水平面感觉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画挂在墙上,观众置身画中,正面侧面都可以看。透过画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转蓝了。克劳德.莫奈与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样,对色彩有同样的爱好。从漩涡中,从云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日记,1904——1932年》
“ 对画家来说,光只存在于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看一看莫奈的画,就能理解这句话。由于太爱用光来表现色彩,莫奈渐渐走向形体的自杀。他的灵魂在睡莲的裹尸布里游荡。”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毕加索》
“莫奈就这样画出了运动、宇宙性的运动。这运动与他紧密相连,借着掌握了睡莲塘的水面之瞬间,并把它描画下来,莫奈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宫最后的这幅画,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阳炫目。夕阳落在冬日沼泽地干枯的芦苇上,而这片永恒的再生地之深渊里,蕴育着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浓淡色度与明暗变化在完全的和谐中一一流露。
这是一个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变化场,宇宙的运动蕴含其中,在这场子里,万物达到了最高程度的、无限的一致和相通。这个世界令人振奋,感受力也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评莫奈:《睡莲》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浮在水面。花朵挺出水面。色彩鲜艳,蕴含清香。莫奈在池边支起几个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展现在画布上。
他画布上的睡莲,有各种形状各种色彩:有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有蓝色雾中朦胧的花影,有色彩绚丽的线条细描,也有只见色块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所有的睡莲都空灵美丽。
暮年老人,凭着执着追求,还是换来巴黎一年一度画展上的成功。
83岁时,他终于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又能看到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了!
光和影依然在眼前跳跃,他要留住最美丽的色泽。
他晚年完成的睡莲画,画面景象更抽象,画风更具浪漫品质。
生命融入艺术,画中的一切就有了生命。
艺术不只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我们在莫奈的“睡莲画”前,看到经过提炼的幻美的大自然,也看到了艺术家圣洁的心灵。
莫奈于1926年辞世。
诗人马拉美有这样的诗句:
“……它深浓的白,
包含这样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
包含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
向那幻影致敬……”
我们在画作前,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向画中的幻影致敬,向莫奈的艺术创造致敬。
家里养的睡莲,淡淡地飘逸出一朵花。 让我想起了莫奈的《睡莲》,莫奈的睡莲,有远离尘世的颓,黯然消去的是我的魂。 莫奈最初见到莲在水中,似我见到莫奈的莲在画中,都是那绝世倾城的惊艳,我常时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惊艳,遇到真事,却艳亦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 喜欢莫奈的画,尤其喜欢"睡莲"系列。1903年至1908年,莫奈以睡莲为题材,画了48幅画,莫奈本人把这些画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四十三年,接待过他的朋友西斯莱、毕加索、奥古斯特·罗丹、克莱蒙梭、保罗·西涅克、皮埃尔·博纳尔和卡耶博特。他们都是乘船来拜访莫奈。莫奈的最大乐趣就是梦寐以求的"水上花园",既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给绘画提供素材"。工程进行起来很困难,因为必须得到当局同意,将流经他房子旁边的诺曼底的艾泊特河的一条支流改道数百米。这个1893年建成的、成不规则椭圆形的"水和倒影的花园"和日本版画中的花园很相似。这些日本版画挂满了他餐厅的墙壁。画题的日文意思翻译过来似乎应该是:"飘浮世界的映象"。 1903年至1908年,莫奈以睡莲为题材,画了48幅画,莫奈本人把这些画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最后一年,莫奈一只眼睛已经半瞎。画家的眼睛,就像贝多芬的耳朵一般,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莫奈没有理会这一套。此际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项目中。这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吉维尔尼的花园,池塘面积比原先扩大了三倍。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绣球花、粉红色的睡莲之外,竹子和日本樱桃树也夹杂其间。每到晚上,云尽月升,柳树和紫藤则直泻水面,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所有这些画,流露出完美的和谐,既壮美,又宁静。1907年夏莫奈都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当莫奈67岁画这幅《睡莲,晚间效果》时,他已迈入艺术的鼎盛期。他曾无数次画他精心打造的私家花园中布满睡莲的池塘。但这幅画如果不告诉你画的是什么,你也不熟悉莫奈的作品,或许很难辨认得出是睡莲。那倒映在水中的残阳或者其他的什么光亮更像是倾泻的炽热火山岩浆,从上而下,穿过几处像是乌云的莲叶群,洒满画面的下方。气氛奇幻如梦。动人心弦的还有他那老辣、自信、自由、洒脱的笔触。这时的他似乎已不仅仅留在人们广泛认为的所谓捕捉对外界景物的瞬间印象这一层面了,而更接近中国写意画观照了。 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说,“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 莫奈的四十八幅睡莲,是他几乎用尽了现实之中的轻红粉白,其中,选择了蓝色,画布上落下一池深蓝色的莲瓣,阴郁,阴冷,反真实的冷色调漫漫地覆盖了画面。这些作品可以说是莫奈一生对光与色表现的总结,也是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莲在西方十分罕见,莫奈看见这略带东方神秘色彩的花,在法国诺曼底吉维尔尼花园的池塘,那一刻,给了画家的惊艳的感觉。 莫奈,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印象派”一词最初就来源于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印象派就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不在乎其实质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这种所谓的印象派跟摄影有点类似,注重光与色,扑捉瞬间,看过《日出印象》就能理解现实主义的个性。 让莫奈一生为之着迷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绘画,一个是田园。莫奈曾这样说道:“我会成为画家,也许是受这些花所赐。”莫奈终其一生寄情于花朵,不论是田园中的花,还是被采摘下的花,都是他的绘画题材。 《睡莲.水景系列》是莫奈晚年的作品,晚年的莫奈视力越来越差,白内障几乎使他失明,但他仍然坚持作画,在风格上更加简洁、抽象,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淡兰和深兰的水形成衬底,那上而浮几朵极浪漫的蓝得近乎深紫色的睡莲,一池翠绿的波,一池苍绿的叶,在倒影之中淡色的睡莲和浓艳的睡莲盛开着。 如今法国政府在吉维尼村他的池塘边建造了一座圆厅型的博物馆,厅内四壁陈列着莫奈《睡莲》的系列作品。 不凋的莲有着一池千瓣的蓝,有窒息的难过和伤感,它静静地,悬挂在巴黎的一个角落,这也使博物馆成为了巴黎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说喜欢莫奈,是因为色彩使你沉醉,莫奈使得睡莲不再是观赏性有味道的睡莲,睡莲都消融了,只有颤动的笔触和闪烁、跳跃的色彩,而使缥缈意境得以在人们心头漂浮。 睡莲,那是一种极度迷恋的远意,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一百年前就被画在墙壁上,莫奈已经老去。 刹那间,有个做莫奈笔下一朵睡莲的愿,在未央的夜深处,睡在沁香的油彩上,睡在秋水间,在画中凝成一个蓝色的梦。 心禁不住丝丝的疼起来,凄迷的忧伤、浅浅的清泪,娓婉情殇,缱绻绵密,文字对于莫奈的睡莲,在此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那一池的蓝,让我着迷,有着浓的化不开的惆怅和浓烈,终不忍多说,怕惊醒,生生碎了一池蓝得深沉,蓝得忧郁,蓝得神秘的幽幽莲梦……
这个内容太多人写了……我们一个班有5,6个写这个、换个别的算了。不然老师问的问题你会很郁闷的。
这里有几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你可以去美术论文网看看,里面篇数很多-----------------------------------“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运用,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他根椐画面上节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照,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作品充满了深度。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矗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推动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有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退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对于东方绘画非常崇尚;凡高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东方情趣;米罗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什么东方绘画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这些艺术家顶膜礼拜呢?关键就是在东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东方的作品,如中国画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使艺术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较好地将东方绘画中的精华运用到色彩实践中的话,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品赏析莫奈笔下的鲁昂教堂与草垛并不具有宗教与乡土的特定涵义,它们只不过是光色之下冷暖交替的一团毛茸茸的色彩。或者说,图像所附带的象征被光色表现消解了,我们只见超脱自在的笔墨。莫奈有言:“户外作画时,要尽量忘掉你面前的对象,一棵树、一座房子、一片田地或什么的。要忘掉这些。你只需要想,这里是个小正方形的蓝色块,那里是一个粉红色的长方形,那里是一片黄色。你就这样画,好像对象原本就是这样的色彩和形体,直到画面使你对于面前的景致获得一种自己的纯真印象”。——基本上这段文字可看成印象派画家观察与思考的写照,光色之下,人与物都只是一种色调运用的借口,笔法和形色第一次超越了题材的重要意义,画的形式美感成为表达的唯一目的,这样的态度很是影响了后世的一些绘画,和文学应该也有交互的影响。维克多.雨果的一首诗流光溢彩:“、、、你从这里观看——赭石色,白垩色,/平原上,阡陌纵横,千百条交错,/茅屋露出地面,被灌木淹没,/草坪上矗立着一些乾草垛,/就屋顶使景致蒙上了茶褐色、、、”。这简直是印象绘画的语言化,诗中画了。 在这两幅《鲁昂大教堂》的画面上,可以领略不同的色彩感觉。从中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显得很微弱,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一瞬间表面色彩之幻影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这两幅色调不同的同一教堂所呈现的形象和气质也不一样。画家运用浑厚的笔触层层叠加画法,形成大片的碎块厚涂,使教堂具有分量和体积感,深沉而神秘。毕沙罗在看到这些大教堂的连作时写道:“这种不平凡的技巧使我失去了自制力。它是一幅深思熟虑的作品,是经过长期考虑的,追求瞬间细微差别的效果,我没有见到别的艺术家达到这种效果。”日出印象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对我的撒打算打算的都是大大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或人文主义的思想。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在当今众多艺术手法、艺术流派中最难的,对艺术家的全面素质要求最高。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在中国当代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美术发展阶段的学术意义及技术高难度,还在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获得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认同与共鸣,因而最具有现实的意义。从事高等教育的美术院校,特别要提倡与引导现实主义学术方向。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艺术观,一种人文精神,包含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以及关于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现实、心灵与自然这种关系的认知总和。我认为21世纪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是立体的、丰满的,赋予人文关怀和生活热情的。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艺术理想应该是真善美的;(2)审美取向应该是正大开张明朗的;(3)创作取向应该是关注人生、贴近自然,天人合一的;(4)传达手法应该以写实为主;(5)在风格上应该体现出真情实感,体现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审美发现。这五个要点实际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精神层面,一个艺术传达层面。我们谈现实主义,只谈精神,或只谈技法,都不全面。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精神与现实主义的手法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我们只要把这种关系理清楚,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现实主义。展望21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在中国的发展,会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和非常美好的发展空间。 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在接受了西方绘画思想、方法后,经过整合、处理,构建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在形的描绘上,笔墨呈现的效果多层次地反映了智性潜能以及抽象思维美学所蕴含的审美情调与意境。遂使画面具有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成为新的水墨语言形式。事实上,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水墨人物画,仍然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在对形的认识、形的表现、笔墨语言技巧的丰富与自由度扩大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形势和面貌。 我们今天重谈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就是试图跳出其狭隘的传统模式而重新构筑水墨的现代意义。我们知道,当水墨成为艺术发展中心主要的表现手段时,其技巧形式亦通过历代的积累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建立却使它最初的精神本质在此过程中慢慢地消失,古人的创意成了束缚后人的精神枷锁。以致到20世纪初,水墨作品大多表现为对传统题材的简单重复和刻意追求,对水墨的评判标准也都是建构在古人的理论之中。在千余年的水墨发展过程中,其审美理念、物质材料以及评判标准互为依存,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艺术形式。观念性创新便成为了其发展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中国水墨画历尽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高度程式化、概念化、使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形成了具有普通意义的现代艺术体系。如何渗入当代气息和当代精神;如何拓展它更广阔的表现领域、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样式;如何表现新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围绕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现代性问题,用当代观念学理性去思考和探索。 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已经走向世界,已形成自己的现代特殊性和品评标准。由于环境的变化,水墨画应富于新的内涵,必然呼唤其艺术的创造与革新,但它毕竟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正视现实对中国艺术的促动和制约,方能获得思想解放和创造自由的主体意识的发挥。“反传统”是浅薄的,“守传统”是可悲的,中国水墨画仍然将在继承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应固化为外国人眼中亘古不变的古董。需要的是正视外来艺术包括现代艺术的影响,在选择性的接受中有助于中国水墨画现代形态的形成,而不是尾随他人的足迹,在这个时代里,既要意识到艺术的自由性,也要意识到艺术的责任感;既要意识到艺术的创造,也要意识到艺术的继承;既要意识到艺术的民族性,也要意识到主动开放的时代特点。我们终会寻找到中国水墨画前行中以创造为主导的继承与变革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水墨画的主潮,怎样实现由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是问题的关键。人们对此会有多种选择,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接受社会的检验。争论体现不同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的差异,而实践的深入与拓展却证实了空想与臆断的浮薄。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精神的意义是要求艺术家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文化意识和精神意识,要求艺术家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努力使自己描绘的形象客观化和接近现实事物,并在深刻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典型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我努力挖掘生活本身的美,力争使作品关注现实,但又游离生活原型,努力追求现代艺术品格,但又与流行派拉开距离。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决定了它所展示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需要画家扎实的写实功力。随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避世消极、不重视绘画的视觉性研究的传统文人画及脱离国情的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而造成的大量临摹式的翻版作品,越来越难以与当今正在巨变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时代需要高尚的精品,需要展示时代精神的触及心灵的艺术作品。 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在当代必须进入科学的分析与理性发展的阶段,传统的经验式的理论与师徒相传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须从绘画的视觉性研究与实践入手,重视写生,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感动,重视生活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品质提升、技术探讨以及形式创造等的重要作用,理性地看待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又鱼龙混杂的传统,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以真诚的美术专业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民族艺术创作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
.作品赏析莫奈笔下的鲁昂教堂与草垛并不具有宗教与乡土的特定涵义,它们只不过是光色之下冷暖交替的一团毛茸茸的色彩。或者说,图像所附带的象征被光色表现消解了,我们只见超脱自在的笔墨。莫奈有言:“户外作画时,要尽量忘掉你面前的对象,一棵树、一座房子、一片田地或什么的。要忘掉这些。你只需要想,这里是个小正方形的蓝色块,那里是一个粉红色的长方形,那里是一片黄色。你就这样画,好像对象原本就是这样的色彩和形体,直到画面使你对于面前的景致获得一种自己的纯真印象”。——基本上这段文字可看成印象派画家观察与思考的写照,光色之下,人与物都只是一种色调运用的借口,笔法和形色第一次超越了题材的重要意义,画的形式美感成为表达的唯一目的,这样的态度很是影响了后世的一些绘画,和文学应该也有交互的影响。维克多.雨果的一首诗流光溢彩:“、、、你从这里观看——赭石色,白垩色,/平原上,阡陌纵横,千百条交错,/茅屋露出地面,被灌木淹没,/草坪上矗立着一些乾草垛,/就屋顶使景致蒙上了茶褐色、、、”。这简直是印象绘画的语言化,诗中画了。 在这两幅《鲁昂大教堂》的画面上,可以领略不同的色彩感觉。从中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显得很微弱,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一瞬间表面色彩之幻影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这两幅色调不同的同一教堂所呈现的形象和气质也不一样。画家运用浑厚的笔触层层叠加画法,形成大片的碎块厚涂,使教堂具有分量和体积感,深沉而神秘。毕沙罗在看到这些大教堂的连作时写道:“这种不平凡的技巧使我失去了自制力。它是一幅深思熟虑的作品,是经过长期考虑的,追求瞬间细微差别的效果,我没有见到别的艺术家达到这种效果。”日出印象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建议你发方向转到两者的比较上`` 德加是印象派里面带有传统意味的,莫奈是成天在户外写生研究光与色的,这两者的艺术风格,作品解读,把这两者进行比较,看各自的研究方向在美术史上出在什么地位.对当代有什么启发. 这样也许有东西可以写.浅谈艺术风格的话....美术史书上都有呢,哪还需要你来谈!
这种论述还是得你自己去考察、去感受,才能对一幅作品评价。
这个内容太多人写了……我们一个班有5,6个写这个、换个别的算了。不然老师问的问题你会很郁闷的。
“水面上点缀了几朵睡莲,
花蕾红透了,色泽如草莓般鲜艳,
花瓣边缘呈白色。再往前看,
一簇鲜花拥成一块漂浮的花坛,
仿佛花园中的三色堇如蝴蝶般飞出,
收敛起淡蓝的翅膀,停歇在这片水上花坛上。
说它是水上花坛,其实也是天上花坛……”
普鲁斯特《在斯旺家那边》
《睡莲》水景系列画
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莫奈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给热弗鲁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莲、植物,在一片宽阔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奈让人修建了一个天顶透光的画室,以便创作大型《睡莲》装饰画。1918年停战后,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议,说他想捐赠两幅给国家以庆祝胜利。
经过长时间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签署了一份捐赠文件,莫奈将为巴黎的土伊勒里宫画8幅画,挂在奥兰治宫的两个大厅中。
以后的这些年里,克列孟梭不断地鼓励莫奈,而莫奈时时有放弃创作的念头;他的视力渐渐不行,自以为最宝贵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内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疗,直到1923年他才愿意动手术。
“走近生命的终点真是可怕 ”
这句话出现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一封信中;西斯莱和苏珊刚去世不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复类似的话,看到朋友们一个个告别人世,莫奈心中自是感伤。摩里索1895年去世,马拉梅1898年离开,接着是1903年传来毕沙罗的死讯,米尔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诺阿1919年去世时,莫奈说,自己现在是印象派团体唯一活着的人了。迪朗-吕埃尔和热弗鲁瓦两人,也分别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伤心的,是“挚爱的伴侣”艾丽丝在1911年去世;长子让于1914年病逝对他也是一大打击。
1919年11月19日,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表白:“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一来是视力恢复了,二来是希望创作活动能带来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画笔:“我忘情的工作,满意于自己做的一切。如果这幅新眼睛够好的画,我能活到100岁。”
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绘画……直到生命的终了。“我又开始工作了,这是忘掉悲痛的最好的方法,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在为我们牺牲,而我还在研究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与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信(吉维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声时,莫奈告诉克列孟梭:“当你从哲学层面寻找自己的世界时,我则努力呈现世界的表象,这表象与未知的现实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停留在和谐的表面时,就不可能离现实很远,至少不可能离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现实很远。我只是观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画笔记录下来。”《克劳德.莫奈》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儿媳布朗谢,一直守候在莫奈身边,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离开人间。这位艺术大师享年86岁。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着时把大型装饰画交出来,所以,在他身后,根据他自己设计的位置,这些画才安放妥当。揭幕典礼在1927年5月17日举行。《睡莲》是莫奈最后的信息,凭借创新的抽象艺术传达给世人。由这个遗言,印象派的领袖人物成为前卫艺术家效仿的榜样,成为20世纪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两个椭圆形大厅中安放着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的每个时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间,水面上盛开着睡莲。莫奈在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继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题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之后,开始关注最温顺,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与反射之典型。由于画水,莫奈画下了肉眼所难见之物。他全心画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把光与倒影分割开来的水平面。天的蓝被框在水的碧蓝中。制造出水平面感觉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画挂在墙上,观众置身画中,正面侧面都可以看。透过画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转蓝了。克劳德.莫奈与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样,对色彩有同样的爱好。从漩涡中,从云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日记,1904——1932年》
“ 对画家来说,光只存在于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看一看莫奈的画,就能理解这句话。由于太爱用光来表现色彩,莫奈渐渐走向形体的自杀。他的灵魂在睡莲的裹尸布里游荡。”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毕加索》
“莫奈就这样画出了运动、宇宙性的运动。这运动与他紧密相连,借着掌握了睡莲塘的水面之瞬间,并把它描画下来,莫奈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宫最后的这幅画,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阳炫目。夕阳落在冬日沼泽地干枯的芦苇上,而这片永恒的再生地之深渊里,蕴育着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浓淡色度与明暗变化在完全的和谐中一一流露。
这是一个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变化场,宇宙的运动蕴含其中,在这场子里,万物达到了最高程度的、无限的一致和相通。这个世界令人振奋,感受力也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评莫奈:《睡莲》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浮在水面。花朵挺出水面。色彩鲜艳,蕴含清香。莫奈在池边支起几个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展现在画布上。
他画布上的睡莲,有各种形状各种色彩:有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有蓝色雾中朦胧的花影,有色彩绚丽的线条细描,也有只见色块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所有的睡莲都空灵美丽。
暮年老人,凭着执着追求,还是换来巴黎一年一度画展上的成功。
83岁时,他终于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又能看到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了!
光和影依然在眼前跳跃,他要留住最美丽的色泽。
他晚年完成的睡莲画,画面景象更抽象,画风更具浪漫品质。
生命融入艺术,画中的一切就有了生命。
艺术不只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我们在莫奈的“睡莲画”前,看到经过提炼的幻美的大自然,也看到了艺术家圣洁的心灵。
莫奈于1926年辞世。
诗人马拉美有这样的诗句:
“……它深浓的白,
包含这样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
包含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
向那幻影致敬……”
我们在画作前,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向画中的幻影致敬,向莫奈的艺术创造致敬。
有啊??????
这种论述还是得你自己去考察、去感受,才能对一幅作品评价。
家里养的睡莲,淡淡地飘逸出一朵花。 让我想起了莫奈的《睡莲》,莫奈的睡莲,有远离尘世的颓,黯然消去的是我的魂。 莫奈最初见到莲在水中,似我见到莫奈的莲在画中,都是那绝世倾城的惊艳,我常时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惊艳,遇到真事,却艳亦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 喜欢莫奈的画,尤其喜欢"睡莲"系列。1903年至1908年,莫奈以睡莲为题材,画了48幅画,莫奈本人把这些画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四十三年,接待过他的朋友西斯莱、毕加索、奥古斯特·罗丹、克莱蒙梭、保罗·西涅克、皮埃尔·博纳尔和卡耶博特。他们都是乘船来拜访莫奈。莫奈的最大乐趣就是梦寐以求的"水上花园",既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给绘画提供素材"。工程进行起来很困难,因为必须得到当局同意,将流经他房子旁边的诺曼底的艾泊特河的一条支流改道数百米。这个1893年建成的、成不规则椭圆形的"水和倒影的花园"和日本版画中的花园很相似。这些日本版画挂满了他餐厅的墙壁。画题的日文意思翻译过来似乎应该是:"飘浮世界的映象"。 1903年至1908年,莫奈以睡莲为题材,画了48幅画,莫奈本人把这些画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最后一年,莫奈一只眼睛已经半瞎。画家的眼睛,就像贝多芬的耳朵一般,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莫奈没有理会这一套。此际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项目中。这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吉维尔尼的花园,池塘面积比原先扩大了三倍。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绣球花、粉红色的睡莲之外,竹子和日本樱桃树也夹杂其间。每到晚上,云尽月升,柳树和紫藤则直泻水面,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所有这些画,流露出完美的和谐,既壮美,又宁静。1907年夏莫奈都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当莫奈67岁画这幅《睡莲,晚间效果》时,他已迈入艺术的鼎盛期。他曾无数次画他精心打造的私家花园中布满睡莲的池塘。但这幅画如果不告诉你画的是什么,你也不熟悉莫奈的作品,或许很难辨认得出是睡莲。那倒映在水中的残阳或者其他的什么光亮更像是倾泻的炽热火山岩浆,从上而下,穿过几处像是乌云的莲叶群,洒满画面的下方。气氛奇幻如梦。动人心弦的还有他那老辣、自信、自由、洒脱的笔触。这时的他似乎已不仅仅留在人们广泛认为的所谓捕捉对外界景物的瞬间印象这一层面了,而更接近中国写意画观照了。 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说,“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 莫奈的四十八幅睡莲,是他几乎用尽了现实之中的轻红粉白,其中,选择了蓝色,画布上落下一池深蓝色的莲瓣,阴郁,阴冷,反真实的冷色调漫漫地覆盖了画面。这些作品可以说是莫奈一生对光与色表现的总结,也是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莲在西方十分罕见,莫奈看见这略带东方神秘色彩的花,在法国诺曼底吉维尔尼花园的池塘,那一刻,给了画家的惊艳的感觉。 莫奈,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印象派”一词最初就来源于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印象派就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不在乎其实质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这种所谓的印象派跟摄影有点类似,注重光与色,扑捉瞬间,看过《日出印象》就能理解现实主义的个性。 让莫奈一生为之着迷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绘画,一个是田园。莫奈曾这样说道:“我会成为画家,也许是受这些花所赐。”莫奈终其一生寄情于花朵,不论是田园中的花,还是被采摘下的花,都是他的绘画题材。 《睡莲.水景系列》是莫奈晚年的作品,晚年的莫奈视力越来越差,白内障几乎使他失明,但他仍然坚持作画,在风格上更加简洁、抽象,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淡兰和深兰的水形成衬底,那上而浮几朵极浪漫的蓝得近乎深紫色的睡莲,一池翠绿的波,一池苍绿的叶,在倒影之中淡色的睡莲和浓艳的睡莲盛开着。 如今法国政府在吉维尼村他的池塘边建造了一座圆厅型的博物馆,厅内四壁陈列着莫奈《睡莲》的系列作品。 不凋的莲有着一池千瓣的蓝,有窒息的难过和伤感,它静静地,悬挂在巴黎的一个角落,这也使博物馆成为了巴黎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说喜欢莫奈,是因为色彩使你沉醉,莫奈使得睡莲不再是观赏性有味道的睡莲,睡莲都消融了,只有颤动的笔触和闪烁、跳跃的色彩,而使缥缈意境得以在人们心头漂浮。 睡莲,那是一种极度迷恋的远意,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一百年前就被画在墙壁上,莫奈已经老去。 刹那间,有个做莫奈笔下一朵睡莲的愿,在未央的夜深处,睡在沁香的油彩上,睡在秋水间,在画中凝成一个蓝色的梦。 心禁不住丝丝的疼起来,凄迷的忧伤、浅浅的清泪,娓婉情殇,缱绻绵密,文字对于莫奈的睡莲,在此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那一池的蓝,让我着迷,有着浓的化不开的惆怅和浓烈,终不忍多说,怕惊醒,生生碎了一池蓝得深沉,蓝得忧郁,蓝得神秘的幽幽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