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的话,可视化的好处可以作为论文的题目,所以的话可以根据这个然后去写一篇论文。
ui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ui设计毕业生即将毕业了,大家要在毕业前完成论文的写作哦!下面我为大家介绍ui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到大家!
1)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传统媒体客户端用户使用行为研究
2) 基于特定主题的手机UI界面设计
3) 儿童数字读物UI设计原则与风格探析
4) 从街头篮球游戏分析游戏UI设计
5) 浅谈交互设计流程中的视觉因素
6) 基于jQueryMobile技术的移动网站开发研究
7) 纬编立体提花织物的计算机仿真
8) 纪检监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 移动医疗类产品的UI设计研究
10) 网页UI设计中“中国风”元素的应用研究
11) 基于移动终端微信平台的UI界面优化设计研究
12) UI设计中用户交互体验的视觉思维分析及探讨
13) 浅谈UI设计中的视觉设计风格发展
14) 浅谈UI设计中的视觉表现
15) UI交互智能迷你净化器设计--创意思维设计
16) 回合制手游新增UI设计规范研究
17) 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终端UI设计
18) 基于HTML5和jQueryMobile的移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
19) UI设计中图形创意方法
20) UI设计的交互性与界面视觉设计研究
21) 浅谈艺术设计中UI界面设计及应用
22) 手机操作系统ui设计浅析
23) 浅析用户交互设计中的视觉性设计
24) UI设计中用户体验研究
25) 一种嵌入式UI界面的设计原理浅谈
26) 基于Android的大学生“学习伴侣”系统
27) 中国传统元素在UI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28) 基于Android的自定义通用可视化控件
29)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农村科普教育的UI视觉表现形式研究
30) 动态插画在视觉传达中的创新与应用
31) 基于Android的远程四轴运动控制系统研发
32) 移动终端用户体验极简化设计研究
33) 基于Android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
34)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35) 电商购物网站UI艺术设计研究
36) 基于Android的健康管理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37) 智能手机UI主题界面交互设计
38) 基于UG二次开发的机械零件库研究
39) 基于C/S架构的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40) 拓路客特色旅游网站UI设计方案
41) UI设计中用户交互体验的视觉思维
42) 基于混合设计模式的iOS事务记录App研究与实现
43) UI交互设计在信息科技中的探究
44) 基于形态语义学的电子产品用户界面研究
45) 智能手机UI设计中用户体验的视觉体验研究
46) UI界面设计中的色彩心理研究
47) 移动互联网产品中的UI视觉设计研究
48) 移动终端环境下视觉训练软件UI设计模式研究
49) 基于手机游戏的UI设计方法研究
50) 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平面设计
51) 无线wifi定位技术及其在智慧校园中的研究与应用
52) 用户行为习惯在UI设计中的应用
53) 小学校讯通移动界面综合性设计及应用研究
54) 平行次元UI设计与分析
55) 老年人智能手机UI设计研究
56) 传统“五色观”在U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7) UI设计中用户交互体验的视觉思维探究
58) 基于移动端的高校社团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59) 智能穿戴设备中的UI设计
60) 海啸预警平台中海量数据检索与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基于机器视觉的柔性体振动测量系统研究
62) 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63) 基于橙光游戏平台的《摩梭秘影》手机游戏设计
64) 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中的UI设计研究
65) 移动电子商务客户端的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66) 极简主义风格在UI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探究
67) 视觉设计中色彩元素在游戏UI中的应用研究
68) 可穿戴设备造型及UI设计研究
69) 中国传统图案在手机UI界面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70) 基于认知体验的手机APP界面设计探究
71) 移动UI视觉设计应用规律研究
72) 数媒教学APP界面中的情感化表现研究
73) 典型客户能效信息搜集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74) Android移动写作平台UI设计研究
75) 黄金分割原理在动画电影节奏中的应用研究
76) 手机UI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77) 数位产品使用中界面附加工作研究--以手机新闻APP应用为例
78) 论手机UI设计的发展趋势
79) 版式设计法则在UI设计中的体现
80) UI设计与震后汶川羌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
81) 移动终端健康类APP色彩应用与用户体验关系研究
82) UI静态页面设计与卡通动效结合研究
83) UI设计中的视觉表现
84) 基于AUTOSTAR的智能电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85) 混合型移动应用开发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86) 从电影网站设计浅析网页UI设计趋势
87) 基于色彩语义学的移动应用UI界面色彩设计原则
88) 断舍离在UI设计中的思考及应用
89) 古代装饰器物在中国风手游UI设计中的拟物与抽象
90) UI设计与用户体验在产品中的重要性
91) 物联网猪场三维建模与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2) 如何培养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高技能人才
93) 浅谈UI设计中“扁平化设计”的运用和发展趋势--以IOSUI为例
94) 论手机游戏UI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95) 基于UI设计原则的网页界面评价
96) 浅谈适应老年用户的手机社交应用UI设计
97) 基于IOS平台的服装品牌APP开发设计
98) 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99) 智能手机教务学工系统APPUI设计的色彩研究
100) 谈立体主义对手机UI设计发展的影响
101) 移动学习APP软件生成平台的对比研究
102)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103) 研析电子设备界面设计的方法及准则
104) 基于Cocos2d-x的电视UI架构设计
105) 一种基于AndroidUI分析与设计方法
106) 智能手机UI界面设计分析
107) 基于WPF的UI设计模式研究
108) 试析图形图像UI设计
109) 基于中国传统元素的手机应用UI设计研究
110) 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在游戏UI中的运用
111) UI设计与产品形象的关系探讨
112) 浅谈软件UI的色彩情感
113) 现代化养猪场三维建模与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
114) 浅谈手机UI界面的人性化设计
115) 智能手机UI交互界面人性化设计研究
116) 一种新型自动气象站触控屏交互式系统设计
117) UI设计与产品形象的关系研究
118) 虚拟现实语境中的UI风格化
119) 论UI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20) 手机UI界面的色彩搭配研究
121) 地铁车辆与环境虚拟现实仿真研究
122) 论UI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审美与功能
123) 扁平化UI在时尚品牌营销类APP中的应用研究
124) 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UI设计的融合
125) UI设计中图标设计探索
126) UI设计在塑造产品形象中的应用研究
127) 基于短距无线通信的农网用户剩余电流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128) 论制造业生产管理软件的UI设计
129) 大型矿用挖掘机外观造型设计研究
130) 基于Android的智能家庭监控系统研制
131) UI界面设计的开创性用户体验探究
132) 基于视知觉理论的3-6岁儿童教育类应用软件UI分析与设计
133) 移动端智能手机软件产品的UI设计研究
134)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UI设计视觉表现研究
135) 手机UI界面中情感化表现的创新性研究与应用
136) 浅谈图标设计在游戏UI中的魅力
137) 现代网站UI设计的可用性原则探讨
138) “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发展趋势
139) 基于MySQL的玉米病害检索诊断系统数据库设计
140) 论UI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运用
141) 基于现代主义风格的UI设计研究
142) 论手机UI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143) 浅谈交互设计中的情感体现
144) 手机游戏UI图形设计的符号化研究
145) UI设计中的色彩使用
146) 基于Android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移动APP设计与开发
147) 视觉UI设计--漫谈信息图形化
148) 基于色彩心理学的UI设计研究
149) 探究UI设计的视觉传达艺术
150) 浅谈数字媒体交互式UI设计
151) 手机端用户界面设计中极简主义风格的应用
152) 智能手机人机交互界面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53) 基于二阶聚类的病例归类及其软件设计
154) 移动互联网金融App的UI界面设计及互联网式推广
155) 浅谈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及未来发展趋势
156) 虚拟学院学习平台UI设计与实现
157) 媒体时代UI设计中交互视觉体验研究
158) 基于微软富用户体验框架的多媒体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问题提出 反思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学生们并没有完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没有学习热情,只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记什么,不去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去思索问题;而教师只是把知识零碎的教授给学生,并未形成系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停留在初级水平上,没有深度理解。 同时,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往往较多关注问题的答案, 而忽视了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很多时候,学生掌握的只是片面的、表层的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呈现出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思维的规律,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于科学教学,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对于视觉信息有天生的敏感性,教学中通过形象的思维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形象、直观的展示科学概念和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心理的要求。 总之,在课程标准重视思维能力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培养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并实现内化,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思维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把思维可视化当作一种方法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外国学者研究出了许多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人们进行思维的组织、梳理,他们主要将其应用在教育、工业、企业管理、行政等领域,用来提高工作效率。在教育领域,国外使用它进行教学组织、知识构建等,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 国内的研究通常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思维可视化和教育的结合这个方向。国内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于思维可视化在教育领域进行了研究,第一方面是思维可视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第二方面是思维可视化工具与认知水平的关系;第三方面是设计出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可视化思维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首先提出,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小学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是第一类。在我们研究的同时,2018 年,季荣臻研究了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图1 由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8年有关思维可视化的论文研究越来越多,2015年28篇,2016年34篇,2017年36篇,思维可视化不断受到关注,其研究也日渐活跃。其中,阐释某一学科的思维可视化教学论文,共28篇,占总数的49%。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应用涉及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化学、物理等11个学科,从数量统计结果来看,中学应用最多的前二个学科为生物,物理。小学阶段有27篇论文,数学占14篇,其余为科学3篇,集中在2017、2018年。其他学科为语文、计算机、英语。 以往的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应用集中于理工类学科,基于某一学科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或教学实验研究较多。国外研究的结果显示:可视化思维效果在理科教学中优于文科;生物教学中优于其他理科。 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定义来自于研究可视化思维的几个教授,其中,气泡图、流程图采用了美国教育专家David Hyrle提出的Thinks Maps的概念,思维导图由英国Tony Buzan提出的Mind Mapping ,概念图采用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Jovak提出的概念。刘恩山教授把维恩图、流程图、循环图等也归为概念图。他们各自叫法不同,小学阶段的数学、科学教材将这些工具看作不同的类别,这样更适合于小学生,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使用这些工具,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不必纠结于用什么名字称呼。 图2 上图是国内外按照对思维的整理类型对部分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的分类,便于老师在教学中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归类也不完全一致,因为一种工具的用途是多样的。 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思维(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也叫思维可视化。通俗的讲就是使用图标、符号、表格、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包括:气泡图、网状图、维恩图、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图标、漫画、表格等。 五、研究目标 1.总结一些适合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 2.构建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3.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科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内容 1.研究适合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 2.研究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对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气泡图、思维导图、维恩图、概念图、流程图及统计图等在课堂中的使用和应用情境进行研究;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进入教学实践,形成丰富的应用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获得一线数据,构建适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应用策略,反思和完善应用策略,为可视化思维工具真正成为实用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九、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2017年4月——2017年9月) 调查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 利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9年6月) 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并实施研究实验。具体做到: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完成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汇编; 总结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3.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1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二)在研究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班级授课,对比试验 课堂实录借助摄像机,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完整地摄制下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评估学生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状况。我们收集了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科学课教学实录十余节。班级授课后,我们对学生研究课前后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进行对比测试,在期初期末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对比测试,并进行分析。 2.科学记录,物化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物化学习成果,科学记录是重要的手段,也是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载体之一,表格、思维导图记录出学生的前概念,学习结束时,回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对照记录单判断现在的想法是否更全面,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记录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让他们的思维可视化,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完成对学习的认识,是可视化思维的工具,也是元认知思维工具。 教学中我们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科学记录本,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自己的想法。记录本上,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等记录非常精彩,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已经成为习惯。 3.行为观察 我们通过观察儿童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如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水平、合作状态等,来了解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时学生的反应,评价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的效果。 4.纸笔测试 每个学期末,我们会进行科学素养测评。测试的内容主要是儿童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等等,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知道他们的科学素养状况。2年来,我们共开展了4次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测试,2次研究课后的教学效果测试。 5.总结不同科学课课型的使用工具类型,以及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实例收集整理。 十、研究成效与成果 1.概念学习课中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概念学习是科学课的一种重要类型,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中的气泡图、维恩图、思维导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通过联想描述与对比,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概念。 “头脑风暴”是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气泡图”和“网状图”在头脑风暴中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紧紧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发挥导向和记录的作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材大量使用了气泡图和网状图来记录头脑风暴、构建科学概念。网状图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主题)有关的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使用气泡图和网状图都有助于学生整理加工已知信息,可以作为老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一种手段。 案例一: 三年级《材料》单元,将“木头”、“塑料”等材料作为中心词板书出示,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写出它们的特性,运用气泡图展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奠定了新知学习的基础。图4 案例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一课是《水》,“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的思维是零散的、没有条理的。运用网状图来让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归纳,用圆圈和直线串起来,形成有结构的知识。网状图帮助学生构建起了“水”的核心概念,学生对水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水的“用途”、“和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几方面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思维的网状脉络,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图5)。“水”的网状图让学生理清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明确了新的探究目标,为建构科学概念架起了思维的桥梁。 5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维恩图是一种利用率很高的可视化思维工具,例如交集、并集的求取。维恩图也是一种科学概念教学中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整理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明确的概念,显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案例三: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单元《大树和小草》一课,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获取到两者之间多个零散的知识点。维恩图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分类集合在一起,梳理形成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概念,再从他们的分类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共同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学生认识到在生命世界里不管个体的大小如何,都是有生命的,都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通过维恩图进行比较和分类,教学清晰地指向了单元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科学》教材“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比较蒸发前和蒸发后的食盐晶体”、“比较固体和液体”、“比较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等等,都是通过维恩图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找到了生命体的共同特征、食盐溶解的特性、固体和液体的不同属性等,维恩图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思维工具,学生间的交流变得顺畅和高效;学生们学会了进行科学的思考,养成了科学思维的方式,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2. 问题解决课中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形成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科学知识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案例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学生认识了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关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各个系统所完成的工作,寻找系统之间的联系。这一单元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协调工作的,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看待,整体的认识其内部结构和功能,能应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体的结构组成。四年级的学生理解比较有难度,教材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先完成简单的联系,学生先将关系线索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如心脏、氧气等等,再明确相邻两个元素的关系,主要以表示动作、过程的词语表示,如帮助、运动等,形成了下面的关系图: 当学生能把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指导他们进行综合性描述。将各个元素之间用线连接,用箭头表示关系指向,通过图示将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的表现出来(如图8),学生发现了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流程图,也有的学者称之为视觉化图或概念图,它的使用突出了直观性,提升了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是协调作用的”的认知。 图9 画出上述图示后学生再利用图进行知识表达和学习交流,他们对自己画的图进行解读,描述关系,以加深理解。学生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流程图,由于学生认识角度、理解深度、表达方式的不同,必将导致所制作的流程图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资源,它将促使学生对器官间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再发现。 问题解决类型的科学课在实验或观察完成后,经常需要统计数据,这时适合利用图表来展示学生成果,引领他们的思维。如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学生观察相貌特征后,找出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这么多性状编码的数据,小学生又对实验数据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怎样展示更清晰?怎样能更好的观察呢?我们采用了如下的EXCEL表格同步进行统计和展示,使数据可视化,便于分析和发现数据变化的趋势,发现共性,形成结论。 图10 3.复习整理课中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在科学单元复习课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统整单元概念,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生成。 案例五: 在学习了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食物》之后,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自制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加工整理,知识结构更优化。学生从中学会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元认知水平。下面是《减慢食物变质》一课复习的教师板书和学生对《食物的营养》的总结图。 图11 图12 案例六: 五年级《地球的运动》单元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时,发现学生概念之间混淆严重,特别是对知识之间的关系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认知。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图示总结本单元内容后,学生对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前后联系一目了然,促成了学生知识形成网络。思维导图、框架图进行单元梳理后,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教材,厘清了单元内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脉络,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可视化学习,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图13 图14 (二) 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两年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对1301班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利用科学素养调查问卷(见附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三个方面内容,实验前测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0 张,实验后测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1 张,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图1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学生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的增长和年龄有关,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2.期末学生科学素养测评情况 期末全校分年级科学素养考查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思考问题速度更快了,想得更周到,更细致,更能抓住要点,交流更有条理,更准确,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说出理由。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和主动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由于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思维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思考后成功的愉悦,是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持续发展最有价值的强化和激励。(学生科学素养分年级的分析详情见附件一) 3.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浮沉子的秘密》一课的前测、后测,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更好。 4.实际课堂教学情况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同样的教学内容,未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缺乏。在实验过程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明显减少。通过访谈6名学生(成绩上、中、差各2 名),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中进行可视化思维工具比只听教师讲容易理解,记得牢固,听课没那么枯燥了。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反映,虽然可视化思维工具对自己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自己要比以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了。从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探究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三)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1.典型课例收集 科学教学中可视化思维工具使用的典型课例收集,分类整理,发现规律,形成合集后这些课例进行分类,找出共同规律,什么样的课型适合运用什么工具,效果更好,以供以后同类型教学内容借鉴。2年来,我们收集整理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二十多篇课例。 2.论文总结 课题组成员定期撰写论文,形成理论性成果。已有获国家级一等奖论文一篇,省级获奖论文两篇,市级论文获奖一篇。 3.学生教师作品收集 我们在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时,收集了大量的优秀的学生作品,当我们用研究的眼光去寻找时,发现:首先大部分学生对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很有兴趣,他们非常喜欢用这种方式学习思考,他们的作品很精彩,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由运用、自主的去运用,当课堂上需要分析一个问题时,他们会主动用图示思维工具去分析。这说明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科学课上学生思进去了,就不会感到学习的痛苦、烦躁;思不进去,上课就如坐针毡,苦闷难熬。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脉络,并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展开教学,才变 “知识灌输型 ”教学为“思维发展型”教学,学生能学得进去,展示出来。 4.优课展示 对于课例中的优秀案例我们通过教研课、公开课、一师一优课、微课等平台进行了展示,让这些优秀案例成为榜样,起到带动作用。 5.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十一、研究反思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图例把我们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知识间的关系由中心向四周,转化成了学生便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图像手段、可视化的界面由浅入深地体现自己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把科学课程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和展示自己的手段,实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高级智慧的培养与发展。 (一)实施课题以来我们认为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科学教学中主要可以起以下作用: 1.作为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科学构建认知结构。 2.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作为教学评估工具,评定学生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探查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 4.作为表征认识主体思想的工具,用于分析问题和决策。 (二)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可视化思维工具之所以能够在各科教学中获得较高的评价,是与教学者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我们总结了以下策略: 1.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以可视化思维工具为主的课堂教学,要不断朝着教学目标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为了学生思维的提升,不是为了学会工具的使用而用。 可视化思维工具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提高思考效率的工具,但它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能够辅助思考,而不能代替思考。会使用这些图示工具,不意味着思考力就强;但一个思考力强的人,善用这些工具,能够显著提高思考效率。 2.把握教材,精心选择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类型。 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有许多可供探究的素材,但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学习,因此,在实施可视化思维工具的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精心选择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类型。 3.评价完善 多次修改完善,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只是对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可视化思维工具较好地落实到科学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对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使用怎样量化评价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可视化思维 韦钰 《我们为什么要围绕科学概念来组织科学教育》 朱学庆 《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综述》 熊频、胡小勇 《可视化思维支架:概念图研究的新视角》 吴宝席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 许燕、郑丽萍 《思维可视化工具支持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方法》 赵国庆 《中学思维训练1——思维可视化》 赵国庆 《八大思维图示法》 刘濯源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赵慧臣、王玥 《我国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和展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建议你可以多看看(数据挖掘)这本汉斯的OA期刊上的相关论题,参考下别人的论题
思维导图如何与学科学习联系在一起。比如文理科思维导图学习,无论哪一科应用,首先还是得学习思维导图的核心绘制原则,明白怎么提取关键词,最好就是能进行有效的线条训练,这可以节省很多的画图时间。文科学习中,以语文为例子,运用思维导图,可以用于课文记忆和背诵,加深理解课程的内涵。当然,也可以从多角度地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人物性格特征,文体特点等多个方面找出内容来绘制思维导图。理科的应用,更主要是画出那些重点的公式和原理,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这些学科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在绘图过程中,你想参照些优秀,你可以加她的共众号是“萍说思维导图”,mindmaplover2,你也可以关注一下,很厉害,她是博赞中心认证导师的亲传弟子,经常分享很多思维导图作品。我也是跟这个老师学习的,现在可以自如地运用思维导图了,你可以参照一下绘制你自己的思维导图,相信你也可以进步很快的。
一、背景介绍接触思维导图是在我的大学时代,在大三的上学期,那时我们的必修的课程里有《学习论》这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思维导图”这个学习的工具。但可惜的是,只学习了皮毛,而又一直未把它应用于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所以到后来,已渐渐淡忘了。大学毕业,来到石牌小学工作,知道学校的教学方面很多都应用了思维导图,而且在这个方面也开展得比较成功。但我开始关注思维导图,是始于这次市级课题《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发展的思维导图学科应用研究》的申报,然后自己才在网上、书籍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慢慢地积累了一些对思维导图的认识,才第一次慢慢了解到“思维导图”的概念,我才知道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此后,我在教学和自己的学习中主动自觉地运用其基本原理绘制了一些思维导图,努力使“思维导图”的方法成为我的一种学习习惯和一种思维方式。二、 我对“思维导图”的几点认识我认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对于全面提高和发展一个人健全的思维品质具有非凡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只要有一定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挖掘出自己的思维潜力。2、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因而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由于制作者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也非常不同,因此,思维导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3、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非常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4、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化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目标。三、我学习和运用“思维导图”的几点不足1、没有系统地阅读和学习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书,对于思维导图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2、平时较易机械地模仿他人的思维导图,无论是在形式和思维方式方面。3、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太拘泥于形式,制作不出具有个性和表现个体思想的思维导图。4、在与他人合作方面,很少把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讲给周围的同事,进行激烈的讨论,缺少对已制作思维导图的修改和提高。我认为“思维导图”对于致力于发展自己学习能力和提高思维水平的人具有非凡的功效和价值;这种方法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应用前景非常光明。
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问题提出 反思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学生们并没有完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没有学习热情,只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记什么,不去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去思索问题;而教师只是把知识零碎的教授给学生,并未形成系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停留在初级水平上,没有深度理解。 同时,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往往较多关注问题的答案, 而忽视了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很多时候,学生掌握的只是片面的、表层的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呈现出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思维的规律,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于科学教学,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对于视觉信息有天生的敏感性,教学中通过形象的思维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形象、直观的展示科学概念和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心理的要求。 总之,在课程标准重视思维能力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培养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并实现内化,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思维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把思维可视化当作一种方法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外国学者研究出了许多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人们进行思维的组织、梳理,他们主要将其应用在教育、工业、企业管理、行政等领域,用来提高工作效率。在教育领域,国外使用它进行教学组织、知识构建等,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 国内的研究通常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思维可视化和教育的结合这个方向。国内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于思维可视化在教育领域进行了研究,第一方面是思维可视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第二方面是思维可视化工具与认知水平的关系;第三方面是设计出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可视化思维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首先提出,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小学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是第一类。在我们研究的同时,2018 年,季荣臻研究了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图1 由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8年有关思维可视化的论文研究越来越多,2015年28篇,2016年34篇,2017年36篇,思维可视化不断受到关注,其研究也日渐活跃。其中,阐释某一学科的思维可视化教学论文,共28篇,占总数的49%。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应用涉及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化学、物理等11个学科,从数量统计结果来看,中学应用最多的前二个学科为生物,物理。小学阶段有27篇论文,数学占14篇,其余为科学3篇,集中在2017、2018年。其他学科为语文、计算机、英语。 以往的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应用集中于理工类学科,基于某一学科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或教学实验研究较多。国外研究的结果显示:可视化思维效果在理科教学中优于文科;生物教学中优于其他理科。 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定义来自于研究可视化思维的几个教授,其中,气泡图、流程图采用了美国教育专家David Hyrle提出的Thinks Maps的概念,思维导图由英国Tony Buzan提出的Mind Mapping ,概念图采用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Jovak提出的概念。刘恩山教授把维恩图、流程图、循环图等也归为概念图。他们各自叫法不同,小学阶段的数学、科学教材将这些工具看作不同的类别,这样更适合于小学生,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使用这些工具,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不必纠结于用什么名字称呼。 图2 上图是国内外按照对思维的整理类型对部分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的分类,便于老师在教学中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归类也不完全一致,因为一种工具的用途是多样的。 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思维(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也叫思维可视化。通俗的讲就是使用图标、符号、表格、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包括:气泡图、网状图、维恩图、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图标、漫画、表格等。 五、研究目标 1.总结一些适合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 2.构建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3.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科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内容 1.研究适合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 2.研究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对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气泡图、思维导图、维恩图、概念图、流程图及统计图等在课堂中的使用和应用情境进行研究;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进入教学实践,形成丰富的应用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获得一线数据,构建适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应用策略,反思和完善应用策略,为可视化思维工具真正成为实用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九、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2017年4月——2017年9月) 调查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 利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9年6月) 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并实施研究实验。具体做到: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完成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汇编; 总结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3.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1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二)在研究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班级授课,对比试验 课堂实录借助摄像机,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完整地摄制下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评估学生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状况。我们收集了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科学课教学实录十余节。班级授课后,我们对学生研究课前后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进行对比测试,在期初期末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对比测试,并进行分析。 2.科学记录,物化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物化学习成果,科学记录是重要的手段,也是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载体之一,表格、思维导图记录出学生的前概念,学习结束时,回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对照记录单判断现在的想法是否更全面,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记录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让他们的思维可视化,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完成对学习的认识,是可视化思维的工具,也是元认知思维工具。 教学中我们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科学记录本,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自己的想法。记录本上,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等记录非常精彩,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已经成为习惯。 3.行为观察 我们通过观察儿童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如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水平、合作状态等,来了解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时学生的反应,评价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的效果。 4.纸笔测试 每个学期末,我们会进行科学素养测评。测试的内容主要是儿童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等等,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知道他们的科学素养状况。2年来,我们共开展了4次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测试,2次研究课后的教学效果测试。 5.总结不同科学课课型的使用工具类型,以及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实例收集整理。 十、研究成效与成果 1.概念学习课中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概念学习是科学课的一种重要类型,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中的气泡图、维恩图、思维导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通过联想描述与对比,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概念。 “头脑风暴”是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气泡图”和“网状图”在头脑风暴中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紧紧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发挥导向和记录的作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材大量使用了气泡图和网状图来记录头脑风暴、构建科学概念。网状图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主题)有关的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使用气泡图和网状图都有助于学生整理加工已知信息,可以作为老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一种手段。 案例一: 三年级《材料》单元,将“木头”、“塑料”等材料作为中心词板书出示,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写出它们的特性,运用气泡图展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奠定了新知学习的基础。图4 案例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一课是《水》,“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的思维是零散的、没有条理的。运用网状图来让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归纳,用圆圈和直线串起来,形成有结构的知识。网状图帮助学生构建起了“水”的核心概念,学生对水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水的“用途”、“和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几方面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思维的网状脉络,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图5)。“水”的网状图让学生理清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明确了新的探究目标,为建构科学概念架起了思维的桥梁。 5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维恩图是一种利用率很高的可视化思维工具,例如交集、并集的求取。维恩图也是一种科学概念教学中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整理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明确的概念,显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案例三: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单元《大树和小草》一课,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获取到两者之间多个零散的知识点。维恩图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分类集合在一起,梳理形成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概念,再从他们的分类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共同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学生认识到在生命世界里不管个体的大小如何,都是有生命的,都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通过维恩图进行比较和分类,教学清晰地指向了单元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科学》教材“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比较蒸发前和蒸发后的食盐晶体”、“比较固体和液体”、“比较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等等,都是通过维恩图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找到了生命体的共同特征、食盐溶解的特性、固体和液体的不同属性等,维恩图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思维工具,学生间的交流变得顺畅和高效;学生们学会了进行科学的思考,养成了科学思维的方式,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2. 问题解决课中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形成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科学知识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案例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学生认识了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关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各个系统所完成的工作,寻找系统之间的联系。这一单元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协调工作的,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看待,整体的认识其内部结构和功能,能应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体的结构组成。四年级的学生理解比较有难度,教材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先完成简单的联系,学生先将关系线索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如心脏、氧气等等,再明确相邻两个元素的关系,主要以表示动作、过程的词语表示,如帮助、运动等,形成了下面的关系图: 当学生能把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指导他们进行综合性描述。将各个元素之间用线连接,用箭头表示关系指向,通过图示将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的表现出来(如图8),学生发现了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流程图,也有的学者称之为视觉化图或概念图,它的使用突出了直观性,提升了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是协调作用的”的认知。 图9 画出上述图示后学生再利用图进行知识表达和学习交流,他们对自己画的图进行解读,描述关系,以加深理解。学生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流程图,由于学生认识角度、理解深度、表达方式的不同,必将导致所制作的流程图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资源,它将促使学生对器官间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再发现。 问题解决类型的科学课在实验或观察完成后,经常需要统计数据,这时适合利用图表来展示学生成果,引领他们的思维。如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学生观察相貌特征后,找出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这么多性状编码的数据,小学生又对实验数据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怎样展示更清晰?怎样能更好的观察呢?我们采用了如下的EXCEL表格同步进行统计和展示,使数据可视化,便于分析和发现数据变化的趋势,发现共性,形成结论。 图10 3.复习整理课中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在科学单元复习课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统整单元概念,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生成。 案例五: 在学习了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食物》之后,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自制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加工整理,知识结构更优化。学生从中学会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元认知水平。下面是《减慢食物变质》一课复习的教师板书和学生对《食物的营养》的总结图。 图11 图12 案例六: 五年级《地球的运动》单元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时,发现学生概念之间混淆严重,特别是对知识之间的关系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认知。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图示总结本单元内容后,学生对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前后联系一目了然,促成了学生知识形成网络。思维导图、框架图进行单元梳理后,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教材,厘清了单元内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脉络,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可视化学习,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图13 图14 (二) 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两年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对1301班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利用科学素养调查问卷(见附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三个方面内容,实验前测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0 张,实验后测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1 张,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图1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学生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的增长和年龄有关,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2.期末学生科学素养测评情况 期末全校分年级科学素养考查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思考问题速度更快了,想得更周到,更细致,更能抓住要点,交流更有条理,更准确,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说出理由。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和主动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由于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思维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思考后成功的愉悦,是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持续发展最有价值的强化和激励。(学生科学素养分年级的分析详情见附件一) 3.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浮沉子的秘密》一课的前测、后测,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更好。 4.实际课堂教学情况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同样的教学内容,未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缺乏。在实验过程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明显减少。通过访谈6名学生(成绩上、中、差各2 名),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中进行可视化思维工具比只听教师讲容易理解,记得牢固,听课没那么枯燥了。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反映,虽然可视化思维工具对自己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自己要比以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了。从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探究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三)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1.典型课例收集 科学教学中可视化思维工具使用的典型课例收集,分类整理,发现规律,形成合集后这些课例进行分类,找出共同规律,什么样的课型适合运用什么工具,效果更好,以供以后同类型教学内容借鉴。2年来,我们收集整理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二十多篇课例。 2.论文总结 课题组成员定期撰写论文,形成理论性成果。已有获国家级一等奖论文一篇,省级获奖论文两篇,市级论文获奖一篇。 3.学生教师作品收集 我们在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教学时,收集了大量的优秀的学生作品,当我们用研究的眼光去寻找时,发现:首先大部分学生对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很有兴趣,他们非常喜欢用这种方式学习思考,他们的作品很精彩,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由运用、自主的去运用,当课堂上需要分析一个问题时,他们会主动用图示思维工具去分析。这说明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科学课上学生思进去了,就不会感到学习的痛苦、烦躁;思不进去,上课就如坐针毡,苦闷难熬。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脉络,并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展开教学,才变 “知识灌输型 ”教学为“思维发展型”教学,学生能学得进去,展示出来。 4.优课展示 对于课例中的优秀案例我们通过教研课、公开课、一师一优课、微课等平台进行了展示,让这些优秀案例成为榜样,起到带动作用。 5.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十一、研究反思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图例把我们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知识间的关系由中心向四周,转化成了学生便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图像手段、可视化的界面由浅入深地体现自己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把科学课程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和展示自己的手段,实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高级智慧的培养与发展。 (一)实施课题以来我们认为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科学教学中主要可以起以下作用: 1.作为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科学构建认知结构。 2.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作为教学评估工具,评定学生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探查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 4.作为表征认识主体思想的工具,用于分析问题和决策。 (二)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可视化思维工具之所以能够在各科教学中获得较高的评价,是与教学者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我们总结了以下策略: 1.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以可视化思维工具为主的课堂教学,要不断朝着教学目标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为了学生思维的提升,不是为了学会工具的使用而用。 可视化思维工具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提高思考效率的工具,但它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能够辅助思考,而不能代替思考。会使用这些图示工具,不意味着思考力就强;但一个思考力强的人,善用这些工具,能够显著提高思考效率。 2.把握教材,精心选择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类型。 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有许多可供探究的素材,但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学习,因此,在实施可视化思维工具的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精心选择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类型。 3.评价完善 多次修改完善,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只是对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可视化思维工具较好地落实到科学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对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使用怎样量化评价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可视化思维 韦钰 《我们为什么要围绕科学概念来组织科学教育》 朱学庆 《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综述》 熊频、胡小勇 《可视化思维支架:概念图研究的新视角》 吴宝席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 许燕、郑丽萍 《思维可视化工具支持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方法》 赵国庆 《中学思维训练1——思维可视化》 赵国庆 《八大思维图示法》 刘濯源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赵慧臣、王玥 《我国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和展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国内外与思维可视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领域。国外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方法论”与“工具化”。例如: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 )发明出思维导图这种高效的笔记形式;英国剑桥大学的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开发出以“水平思维”为核心思想的“德波诺思维训练体系”;日本七田真博士40多年来致力于倡导和实践基于图像记忆功能开发的右脑教育;心理学家及教育技术学家诺瓦克于1970 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来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的鱼骨图(或“因果图”)。 相对于国外,此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及单一技术的教学实践应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知识可视化技术,并开发了“易思—认知助手”软件;另外,国内各地也有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学校在探索相关技术的教学应用。国内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系统性研究的机构是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该所专门成立“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要开展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就是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稳定 学生和学生的互相支持学习态度 让父母放心的交给孩子 让学习成为终身受益为目标来发展各个技能·让孩子参加学校技能大赛鼓励孩子 随时随刻提醒每个受教育者是未来的潜能无限的受益者
论文?抄百度百科就是了,随便再改几个字!民间舞蹈(folk dance) 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 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没有国家地域的界限,能够沟通世界各国,因此是最社会化、最国际化的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就其历史发展及现状而言,可分为传统民间舞蹈和现代民间舞蹈,本文介绍的均为传统民间舞蹈,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以广场自娱性为主的民间舞蹈。这种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不发达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舞蹈形式,在历代相传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尊重它、爱护它,使之发展至今。
在培养一批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资源差、教育认知欠缺等原因,目前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就是大部分职业院校突出的弱项或是盲点。校园文化有着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主流的、稳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古语云“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身处于校园中,我们耳之所闻、目之所及都无时无刻地深受着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自然能够引导正确的、积极的行为,对师生的方方面面产生正向的帮助。校园文化看似和学生的学业、就业无关,但根本上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三观,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颖的数学论文题目有:
1、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
3、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
4、构造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高中新教材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6、组合数学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7、浅谈中学数学教育。
8、浅谈中学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方法。
9、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0、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1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12、情境认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3、高中数学应用题的编制和一些解题方法。
14、浅谈反证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15、探索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6、几个带参数的二阶边界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研究。
17、关于丢番图方程1+x+y=z的一类特殊情况的研究。
18、变限积分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19、有限集上函数的迭代及其应用。
20、小学课堂环境改着的行动研究。
21、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
23、小学五年级儿童数学学习策略干预对改善其执行功能的研究。
24、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5、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数学策略研究。
2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2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3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建设创新科技园,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新区的重要发展导向,是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 1.对中国在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分析 2.机械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的展望 3.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的深远意义 4.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分析 5.简述机械工程的内容及意义 6.现代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7.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新认识 8.从自然科学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9.试论近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0.简述自然科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1.说明人类文明与材料发展的关系 1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有何不同 13.对如何提高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创新成果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14.基础学科(如力学、数学等)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或现代人类生活)的关系 15.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的关系 16.创新(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意义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看了"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 2. 有关企业科技创新论文3篇 3. 科技论文题目 4. 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 5.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论文题目1. 浅议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 创新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创新企业文化为例(可以选其他)3. 刍议我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4. 刍谈我国传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5.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6. 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途径选择7.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8.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障碍与对策9. 管理创新在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10. 撰写一份创业方案11. 题目自拟要求:1、14周周五上午10:30交到南教1#203;2、字数要求2000以上,A4纸打印3、其他要求:文章内容及字号要求:(1)文章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文章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2)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范文:标题三号粗宋体居中国有企业“错位”与非国有化问题94市场营销 卢家茂 任课教师 蒋良揆摘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职能的重新定位,阐述了当今国企改革的最佳途径,…………。空一行关键词: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Abstract: This paper relocates enterprise of country’s function……Keywords:四号粗宋体1 一级标题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不仅对人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使科学成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常规的机械设计与国外相比,缺少了创新。因此,我们要从常规中走出来,挖掘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加强我们的创新设计能力,走一条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关键字:机械;创新设计;创新思维1.机械创新设计(1)机械创新设计是设计人员针对新的或预测的需求,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智慧,利用已有的相关科学理论、方法和原理,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和制造出新颖、,有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装置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强调的是人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因此,人的创新思维在创新设计中占主导地位。(2)机械创新设计的过程始于形象思维,再经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及相应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产生设计方案,然后进一步将方案具体化,即建立新的结构和机械系统等模型,进而进行计算和技术细节的设计。创新设计反映出的是和谐统一的技术美。(3)机械创新设计是创造设计出新机器和产品,以满足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机械创新设计过程、目标及特点 机械创新设计过程根据设计任务及要求确定机械结构类型、机构运动尺寸及机械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参数,这便形成了机械设计的优选方案,而后进入机械结构创新设计阶段。机械创新设计与常规机械设计相比,其过程没有多大差异,它主要强调的是人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 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1)机械创新设计是多门科学技术交叉、渗透、融合的产物;(2)机械创新设计是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及判断,并运用创造性及发散思维的方法而后实现的;(3)机械创新设计是在知识、经验、灵感与想象力的系统中搜索并优化出的全新设计方案;(4)机械创新设计是多次反复,多级筛选的过程,每一设计阶段都有其特定内容及方法,各阶段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系统。3.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材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要创造,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属性;创造性思维就是“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到的信息加工艺术,是人脑的各种思维活动形式和思维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进行的有机结合的高级整体过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在设计领域常用的逻辑思维,其主要在于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而且,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通常没有固定的延伸方向,它更加强调直观、联想、幻想和灵感,所以创新设计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而是靠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所产生的。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音乐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的身心愉悦,能缓解生活的繁重压力,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论文题目(一) 1.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音乐课程中的必要性 2. 如何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3.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5. 利用现代网络进行音乐自主学习研究 6.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7. 论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8. 中职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利用的技巧 9. 音乐治疗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10. 摆正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位置 11.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 12. 初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13. 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 14. 试论基础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改革 15. 谈小学音乐课程如何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7. 如何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 18.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 19. 信息化教学下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20.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势及成效 21. 音乐疗法对中学生情绪调节的干预 22.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23. 如何让微课把控住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论文题目(二) 1. 高等音乐院系音乐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融合窥探 2. MOOC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与途径分析 3. 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思维能力 5.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6.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7. 多媒体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解读《音乐之声》中的生态教育观 9. 论高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1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乐治疗应用探究 11. 浅析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12.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13. 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4.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15. 高中音乐多媒体教学中的视听幸福 16. 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 17. 多媒体影响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庆阳市西峰区幼儿园为例 18.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魅力 音乐论文题目(三) 1、奥尔夫教学法在英语儿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3、浅谈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作用及使用 4、陕西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5、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6、歌诗传统成就风雅中国 7、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9、如何找准多媒体与中职音乐教学的整合点 10、数字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11、网络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2、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1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多媒体教学在拉丁舞教学中的优化作用探究 16、多媒体应用于琵琶教学改革的构想探讨 17、乐器类网站的功能与意义--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谈起 18、音乐教育对引导重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9、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 20、团体音乐治疗对提升高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2. 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5. 初级音乐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