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骨神经医学是一门关于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这些病症对整体健康状况影响的医疗卫生行业。脊骨神经医学强调徒手操作技巧,包括关节矫正和/或手法治疗,尤其侧重对关节错位的矫正。脊骨神经医学的哲学概念和原理有别于其他医疗领域,这些概念和原理对脊骨神经医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医疗观念和方法。大部分执业者都坚守但并不局限于脊骨神经医学的哲学内涵。其内涵包括整体观、活力论、自然观、保守性、批判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伦理学。脊骨神经医学的核心是研究结构和功能,尤其是脊柱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结构同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恢复维持健康。关节错位和脊椎关节错位综合症是脊骨神经医师描述脊柱力学的功能障碍可能会引起显著的神经生理改变的理论假说。脊骨神经医学临床实践强调对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病症的保守治疗,不使用药物及手术。生物-心理-社会原因及其后果也是脊骨神经医学治疗病人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第一线医疗人员,脊骨神经医师知晓转诊的重要性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利益。
开始进入学习骨盆知识的笔记整理中。专业知识来源于李哲老师的解剖课程【李哲教你学解剖】。 你的身体会陪伴你一辈子,你要好好爱护她,这样她才能好好为你服务…… ……吃好喝好玩好心情好,哈哈~ 每次回头复习时会对整理过的笔记添枝加叶, 偶有增减,要记得更新看哦~ 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请耐心看下去,你的问题总会有答案的 。如果最后你还不懂,请私信我,好吗? 上一篇:75%的女性一生中都会感染一次的疾病,竟和骨盆错位有关系 (二十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骨盆不正之间的关系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的内膜组织跑到一个不对的地方去,出现了异位生长的情况。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生理痛、腰酸背痛、异常出血的等,要看异位形成的部位在哪里,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患者受孕的机会。实质上女性的月经就是子宫内膜组织脱落的产物,即经血,如果部分的内膜组织跑到子宫以外的地方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 ,目前在医学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被接受的原因就是 经血的逆流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被排出的组织和血液,因为某些因素导致没有顺利排出体外,反而附着在身体其他部位的内壁上,形成了异位生长的组织,或者叫做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大约为6-10%,然而骨盆腔疼痛和不孕症的患者,有高达35-50%的比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许多人在得知自己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候和医生讨论是否需要动手术。 根据2009年的一项研究,手术后持续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比率高达20-40%,甚至二次手术的比例也高达15-20%,即很多人就算身体内的囊肿取出来,经血逆流的原因还是没有根除,过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是会制造出其他的囊肿,或者在同样的部位再次形成同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有伤口甚至可能延伸出粘(zhan)粘的问题,造成整个骨盆腔的疼痛。 从脊骨神经医学来看,子宫内膜异位和 骨盆位置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骨盆位置偏移,就会影响到整个骨盆里的内脏运作,原本可以排出体外的经血会滞留到我们的体内,附着到其他的器官上,同时骨盆位置偏离时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运作,原本逆流的经血可以由免疫细胞来吞噬破坏分解排出体外,但当骨盆不正时,免疫细胞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就会让组织滞留在体内形成囊肿。 一些案例显示,当骨盆位置恢复到正常位置时,疼痛情况会开始减少,甚至子宫内的一些囊肿也会缩小,除了骨盆位置之外, 荷尔蒙的平衡也非常重要 ,医学上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雌激素和其他荷尔蒙之间的分泌长期处在一个失衡状态,当荷尔蒙分泌正常,疼痛的感受也会得到相应的减轻。 多做骨盆运动,补充营养品 。 子宫内膜异位该不该做手术,因人而异,原则上先采用保守方式。非手术的方式尝试后,而没有发生改善时,再去做手术。 在运动时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 建议做提升心肺功能的运动 ,比如慢跑、快走、游泳。运动可以提供身体荷尔蒙分泌,同时释放多巴胺、血清素、肾上腺素,除了可以让情绪变得比较积极之外,可以减少发炎的机会,对于改善整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些情况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骨盆的保健运动也非常重要,当通过运动来改善骨盆位置时,其周围的组织也会变得柔软而具有了弹性,可减缓子宫内膜异位带来的不舒服感。 骨盆侧展平衡运动 做法:仰卧平躺,右腿伸直,右脚弯曲踩到左腿内侧,就像瑜伽里的“树”式,双手屈肘放到颈后,以腰为中心,下半身和上半身同时往左侧弯。 如伸直右腿向左侧弯,身体右侧会有伸展开的感觉,停留30秒,做10-15组。当身体发生侧屈时,要有伸展的感觉,骨盆的肌肉会开始不自主地发生收缩用力。营养补充品 维生素E,维生素C都是抗氧化剂,适量的补充可减少身体内部组织的损伤,建议从核果类的新鲜蔬果中摄取。 矿物质镁的补充可舒缓肌肉紧张,对子宫内膜异位造成的子宫收缩有舒缓的效果。鱼类中还有很多必须脂肪酸,是减缓发炎的圣品。一夜的光景,黄叶落了满地。 对啊,今天来到了【小雪】的节气,已经进入冬天了。 今天有一点降温,但最高温度也有16度,感觉好幸福,不冷。东北这个时候已经是负数的16度呢,想想都会浑身起鸡皮疙瘩的。 所以啊,要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天冷了,注意防寒保暖吧。但也不要忘记了运动哦,否则肉肉都会长到你身上去的,你就变成小猪啦~Vivian ❤么么哒 Mon. 【我就是想坚持写点什么】 ☞这是我的第128篇文字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你坐下时没坐挺、坐正,常常习惯性只翘某一边二郎腿、驼背,或是习惯性三七步,都容易让你的骨盆歪一边!医师表示,骨盆歪斜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会导致腰酸背痛、坐骨神经痛外,便秘、肠躁症、经痛可能也都与骨盆歪斜有关。
腰酸背痛、椎间盘突、便秘、经痛居然与骨盆歪斜有关!
美国脊骨神经医学博士(Doctor of Chiropractic)张轩彬表示,骨盆位居身体的中枢位置,上接躯干、下接下肢,一旦骨盆长时间歪斜,让身体骨架长期处于不当的压力下,有可能造成腰酸背痛、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甚至还会出现假性长短脚,引发膝盖或足踝疼痛的状况。
骨盆歪斜除了会出现上述症状外,由于骨盆腔内布满副交感神经炼,这些交感神经炼支配肠胃蠕动、泌尿生殖系统的生理等功能,很多看似无关的症状,如便秘、肠躁症、经痛、勃起障碍等问题,在矫正骨盆后也可能同时获得改善。
【骨盆歪斜2大原因】
张轩彬博士指出,一般来说,造成骨盆歪斜的原因可能为以下2点:
原因1/姿势不良
导致骨盆歪斜的常见原因,大多是由于长期或惯性的姿势不良,如习惯性只翘某一边的二郎腿、不良的驼背坐姿、习惯性的三七步站姿。此外,许多男性习惯将皮夹放在裤子后方的口袋,导致坐下时坐姿呈现骨盆一高一低的情况,是导致骨盆歪斜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此外,孕妇在孕期后期因为贺尔蒙的变化,骨盆会变得较松,以利婴儿从产道出生,这时骨盆中有额外胎儿的重量,若不能维持良好姿势,更容易出现骨盆歪斜的状况,进而导致腰酸背痛、耻骨疼痛,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婴儿胎位不正,不可不慎!
原因2/外力撞击
车祸、摔伤等外力撞击,也可能会造成骨盆歪斜的状况。
骨盆歪斜了吗?2方法教你判断
骨盆歪斜的危害这么多,一般人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骨盆歪斜的状况?张轩彬博士指出,一般民众除了留意平时是否有上述的症状外,也可以利用以下2个方式判断自己的骨盆是否已经歪斜了。不过,若是属于轻微的骨盆歪斜,肉眼通常不易察觉,还是需要配合专业触诊与动作检查判断。
判断方式1/裤头歪斜
平时穿裤子时,可以观察裤子是否有上下歪斜,或前后不对称的情况、两边的腰线与骨盆是否对称等高。尤其喜穿窄版紧身牛仔裤的族群,可能会发现明明体重不变,以往可以轻松拉上的牛仔裤,现在却容易卡在骨盆处较难拉上,可能与骨盆旋转有关。
判断方式2/ *** 一高一低
最简易的方法就是趴着,请家人从 *** 后方观察有无一高一低的情况(如下图, 左高右低),若 *** 明显有一高一低的状况,就代表骨盆已经歪斜了。
骨盆歪斜有得救!6动作将骨盆乔回来
骨盆歪斜并不是不可逆的状况,若发现自己的骨盆歪斜,通常可以透过脊骨神经医学矫正法与运动治疗改善。张轩彬博士表示,以下提供几个简易骨盆与核心肌群的稳定运动,适用于大多数的族群,但若运动时有不适的情况,建议由专业医师或治疗师评估指导。
此外,特定的骨盆矫正运动与骨盆歪斜的方向有关,根据不同的状况可能只会有做单一边,或两边做的不同动作。建议由专业医师评估后再做特定运动,做错或做了不适合的动作,都可能会让骨盆歪斜的状况更严重。
【动作1/骨盆后倾运动】
步骤: 仰躺双脚掌平放于地面,将骨盆后倾,将腰部与床之间的空隙贴平。臀部稍微抬离床,双膝中可夹球或枕头。
次数: 停留此姿势10秒,每回10~15下。
【动作2/骨盆控制稳定运动】
步骤: 维持上图骨盆后倾、臀部微抬的姿势下,对侧手脚向外伸展,并注意同时维持骨盆后倾、腰部贴平床的动作。若发现腰部贴平床有困难,可先动手或动脚择一,待动作控制更稳定再手脚同步运动。
次数: 每个姿势停留10秒钟,每回10~15下
【动作3/大腿后方肌群伸展】
步骤: 采站立姿势,将一腿至于矮椅上膝盖打直,腰杆打直,尽量将胸部往前靠至至于矮椅上的膝盖,感觉大腿后方拉紧即可。
次数: 停留5~10秒。每回10~15下
【动作4/单膝抱胸】
步骤: 采仰躺姿势,将单侧膝盖抱至对侧胸前。
次数: 停留5~10秒。每回10~15下
【动作5/大腿前侧鼠蹊部伸展】
步骤: 单只脚膝盖跪在适当高度的椅子上(约与膝盖同高),腰杆打直,另一脚以弓箭步重心往前。做这个动作时,会觉得与椅子同侧之鼠蹊部拉紧。
小叮咛: 若觉得站不稳,前方可手扶墙壁或稳固的家具支撑。
次数: 停留5~10秒。每回10~15下
【动作6/米字骨盆稳定法】
步骤: 双脚以适当长度的瑜珈带或弹力带困绑,单脚站立,另一脚依前、后、左、右、左斜前/后、右斜前/后的米字定点方向抬至定点。
次数: 每点停留6~10秒钟再换脚。每脚/每定点做3~5回。
【医师小叮咛】:
由于骨盆歪斜会导致身体力学上的失调,进而干扰神经系统的作用,建议本身已经有酸痛的情况,应该尽快寻求专业评估与治疗,若曾经有过外力撞击、外伤、跌坐或车祸等病史的人,也应该由专业评估骨盆的情况。此外,建议民众可以由合格专业给予定期的脊椎保健,除了可以避免日后的酸痛与提前退化问题外,更可以让身体维持在高效率的机能状态,就如同定期半年要找牙医检查洗牙的预防保健。
美式脊椎矫正学。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目前己成为在美国广泛流行的一种自然疗法。全美,平均每四千多人口有一位,遍布全美国的各大、中、小城镇。矫正医师-般以私人诊所的形式存在。在美国军方的医疗机构中,在体育界,均有相当数量的矫正医师。在1996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美国队就配有专职的脊椎矫正医师。遍及美国各地的专科学院,每年为美国培养数以千计的矫正医师。矫正医师的大学教育一般为七年半。毕业时授予博士学位,为美国教育部正式认可的脊椎矫正专科医生。脊骨神经医学是一门关于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这些病症对整体健康状况影响的医疗卫生行业。脊骨神经医学强调徒手操作技巧,包括关节矫正和/或手法治疗,尤其侧重对关节错位的矫正。
脊骨神经医学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手法治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目前约有4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脊骨神经医学对操作者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由于脊骨神经医学通常不需要辅助人员,可以将额外医疗费用降到最低,因此应用脊骨神经医学的一个最大好处便是可为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提供符合经济效益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一直致力推广和支持世界各国在国家医疗体系中合理使用安全而有效的药物、医疗产品和治疗方法。因此,制定有关脊骨神经医学教育和安全实践指南,包括脊骨神经医学的禁忌,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国家对脊骨神经医学的管理存在着较大差别。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部分国家,脊骨神经医学的法律地位明确,并且建立了正规的脊骨神经医学学位教育。在这些国家,脊骨神经医学有严格的从业规范和相应的符合认证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但很多国家尚未开展脊骨神经医学教育,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脊骨神经医学实践。另外,有些国家其他医疗卫生从业者和非专业人士虽然没有接受过认证机构的脊骨神经医学培训,也可能使用脊柱治疗,并且声称可以提供脊骨神经医学治疗。随着对脊骨神经医学医疗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也希望取得脊骨神经医学从业资格。有良好医学培训北京的从业者也可以通过转换课程取得作为脊骨神经医师必需的专业教育和操作技能,这些课程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兼顾到受训者不同的教育和既往的医学培训背景。一些国家目前尚没有脊骨神经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教育、职业和法律框架来规范管理脊骨神经医学临床实践,这份指南规定了旨在保护患者利益和脊骨神经医师注册的最低教育要求,最低要求的认可和实践可视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或者社区医疗不能被有效地整合到主流社会中,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特别是接受过肌肉操作手法培训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可作为医疗服务的有效补充。这种现状可能成为吸收某些脊骨神经医学原则和干预方法到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基础。否则,肌肉骨骼系统常见疾病就会缺乏最优化的有效治疗方案,影响人们的健康。
脊骨神经医学(Chiropractic)又称美式整脊疗法或按脊疗法,从治疗的角度上叫法有名美式脊椎矫正或是美式脊柱矫正,源于欧洲的传统自然医学,是欧美国家乃至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种自然疗法。它是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学为基础,并有一套规范、科学的矫正手法的独立学科。是一门集哲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专用词Chiropractic被用来表示这个新的专业。脊骨神经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研究,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及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维护、修复自然生理平衡与物理平衡的方法。通过自然疗法矫正不正常的脊椎位移,调整脊椎不合理的变形,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解除可能存在的对脊神经或血管的干扰,从根本上逐渐改变和消除致病因素,从而达到彻底治病、及预防的效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脊骨神经学从人体的整体平衡着手,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奥秘,以达到使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来稿务求主题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炼。 文题力求简明,反映文章主题,尽量在20字以内,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所有投稿论文请附英文文题。 作者排名顺序由作者自定,可不拘泥于单位,在姓名右上方给出不同单位的序号,并按序号注明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具体通讯地址,第一作者为非通讯作者的请注明通讯作者简介及具体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A类论文中论著、基础研究需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关键词3~5个。结构式摘要应明确列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①目的:简介研究背景或目的;②方法(包括设计):简述研究所用原理、条件、材料、对象和方法,宜说明有无对照、病例或实验次数及观察或评价指标;③结果:简明客观地列出所得的主要结果,所列数据需经统计学方法处理;④结论:对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并说明得到何种启发或提出问题及展望。中文摘要请使用大摘要,约600字左右,英文摘要的内容与格式应与中文一致,为便于国际交流,可稍长于中文摘要。 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表和图的设计应正确、合理、易懂,要求每张表和图都有自明性,同一数据不要用图和表重复表达。凡用文字可简洁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数据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需重复其数据,只需要简单归纳和描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即可。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①表格用三线表,表内不加纵线,应有序号、表题并标注统计分析结果。②图的位置应在文中按其出现的顺序连续编号,线条图应设计美观,线条清晰;影像学图片(2张以上)注意各图缩放比例应一致,图中所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要与图片能够拆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黑白照片必须反差分明,清晰易辨。图片可插入文中,也可附在文后。每幅图片均应有序号、详细图题、上下方向标示,规格尽量一致,纵、横比例得当,重点突出。③所有图表请使用中英文对照。 计量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具体使用参照《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二版)》(中华医学会编辑部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常用单位采用国际通用方法表示,如:pg,ng,μg,mg,g,kg;μl,ml,L;μm,mm,cm,m;s,min,h,a;℃;nmol,μmol,mmol,mol等。血压的数值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kPa,括号内可写旧制单位mmHg(1kPa=)。 数字执行国家标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拉伯数字。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成5~95%,(±)%不要写成±或±。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如前后单位一致可省略前一个单位,如4cm×3cm×5cm,可写成4×3×5cm,但不能写成4×3×5cm3。 统计名词及符号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样本数用英小写n;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小写x;标准差用英小写s;标准误用英小写sx;t检验用英小写t;F检验用英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χ2;相关系数用英小写r,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概率用英大写P。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文稿中引用他人资料或观点时,请给出参考文献。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重要文献,请勿引用他人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请按照温哥华格式书写,依文献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
你具体看看你的文章方向和这个期刊相关性吧
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R9 药学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外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国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儿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肿瘤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皮肤病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类核心期刊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抗生素杂志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中国药房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7、华西药学杂志
有很多 《健康必读》《求医问药》《中国现代医生》,如果需要投稿可以找我,我是《健康必读》的编辑
是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精神医学杂志主办单位: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出版周期:双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
起初是省级期刊,现在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精神医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办。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医学专业学术性期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G953-2007),是国内有重要影响力专业期刊之一。
《精神医学杂志》以“面向临床,质量第一”为办刊宗旨,着重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突出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面向全国各层次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工作者,以精神科医生、护理人员、心理学工作者及其他相关学科人员为主要对象。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神经医学专业学术期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卒中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4、临床神经病学杂志这四种杂志是神经内科学专业的核心期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时报道神经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新业务等,促进神经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办刊宗旨。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及基础神经科学领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以办成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杂志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