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来,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1984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学学士,1998年获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博士后研究出站。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科研, 拥有了雄厚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对最新的医学动态能够及时掌握,在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效。擅长: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心病、尘肺、矽肺、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结节等内科杂病的中西医治疗。共主持或参加各类课题10余项,主编或编委7部专著。共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科普文章17篇。科研主持:“普济宣肺消毒饮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止咳作用临床观察教学”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12项;Ⅱ期临床2项。 《辽宁中医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文章5篇; 《中国中医药学刊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文章2篇。专著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科普类文章17篇。《名医经典医案导读》副主编。《人体发展医学》、《医效验药对》、《名医效验药对》、《名医论十大名中药》、《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编委。
漆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者,首届中华全国中医科普学会常务理事。《中医教育》杂志编委。198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中医临床实践。1988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学位。长期研究及建立中医五型体质学,手疗学及大众养生学,中医食疗学,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北京湖南广东深圳等卫视主讲养生专题,发表科研论文120多篇,出版主编著作90余部,代表著作有《中医时间医学全书》、《手会治病》、《痛症按摩点穴300法》、《实用太极拳防治百病手册》、《有效的家庭中药》、《日常病痛的穴位自疗》等。
郭来,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1984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学学士,1998年获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博士后研究出站。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科研, 拥有了雄厚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对最新的医学动态能够及时掌握,在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效。擅长: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心病、尘肺、矽肺、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结节等内科杂病的中西医治疗。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的努力,1984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康复医学专著《康复医学》,1986年2月创办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8年我国目前最大一套共有93分卷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出版了《康复医学》分卷。此后,《健康报》、《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大众医学》、《康复》等杂志,也成为康复医学工作者交流经验,辛勤耕耘的重要领域。
贾辅忠,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6年南京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第二内科研修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免疫机理。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治学过程中逐渐确立临床感染病学的完整体系。1992年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医学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共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书籍28部,其中《临床肝胆疾病》(1984年)、《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1990年)、《临床感染病学》(1998年)等对拓展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导小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专业杂志的编委。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诊治;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了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构建,研究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编著了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人工肝脏》,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细菌耐药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等16部,其中,《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 ,创刊于1887年,当时名称为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后经数次更名,最终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该刊为中华医学会会刊,目前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是我国唯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该刊2013年11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6年8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 1)载文范围CMJ 主要刊载医学领域与健康、伦理和社会问题有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 2)载文情况CMJ 每年载文均未超过1000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99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至今年发文量均未超过600篇;2020年至今已发表427篇。作为一本旨在传播中国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英文期刊,每年中国作者载文量一般都在90%以上。 3)影响因子:CMJ作为百年老刊,近3年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左右。 4)据2019 JCR报告,CMJ 位于医学:综合性和内科Q3。据2020年1月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CMJ位于医学三区、医学:内科三区 。 论文翻译润色可以到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凭借在这一领域内多年的经验,和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英语母语国家已经拥有的一个值得信赖并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可以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英语母语化润色服务。 回答参考资料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 谢谢采纳
一般来说医学期刊里影响比较大的,影响因子比较高的主要是Lancet,New England,Cell,Nature,Science等等,一般能在这上边发表论文的都是大牛,非常厉害,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检索这些杂志的文献看看。
了解更多医学类期刊,论文发表可在线QQ咨询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可以去“常笑医学”小程序上搜索期刊名称查询,查询系统上会直接标出是否被知网、万方收录。
网上输入杂志名称一般就能找到吧,不过有的是竞价广告,需要分辨。或者可以去常笑医学网进行查询,他们收录了很多医学期刊,每个期刊的官网也都有整理
这类网站比较少,丁香园、医脉通有收录一定数量的期刊信息,但是这两家网站更多的偏向医学资讯、培训和交流,期刊信息不是主打功能。目前医学期刊查询上比较好的是常笑医学网。常笑医学网中文投稿收录1600本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的投稿信息,SCI投稿收录4600本医药卫生领域的SCI投稿信息,相比较其他平台在权威性、专业、实用上都更胜一筹。
医学杂志期刊有: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3、《吉林医学》:创刊历史久远,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4、《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6、《内蒙古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旬刊、万方收据库收录期刊,职称晋升认定期刊。7、《按摩与康复医学》: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万方数据库收录、职称晋升认定期刊。8、《中国卫生产业》: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月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9、《中国当代医药》: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0、《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1、《中国药业》: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2、《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既然明确了是现代医学,那么道理就很简单了,时代在进步,医学在发展,该相信哪一个还没有答案吗?现代医学并不是不加选择的否定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中正确的成份,现代医学应该吸纳,并继续发展,不能让传统医学始终停留在过去的体系里,作为体系系统,传统医学肯定落后于时代了,不必崇古。举个例子,钻木取火肯定对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是有效的,可行的。但我们现在还需要继续发扬钻木取火吗?淘汰钻木取火,难道还成了数典忘祖了?医学是科学,不讲年头,甚至也不讲传承。该讲先进有效,该讲是否符合科学。所谓中药副作用小则完全是误解,曲解。
应当理性对待中医西医。中医西医应该相互借鉴彼此长处,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质疑,因为二者理论截然不同,但是目的却相同。真正宏观地去了解过中医理论的人都觉得它的理论永远不过时,也永远不会淘汰。天人合一,人体的变化随着外界影响而影响,牵一而动全身,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在宏观上整体指导调控免疫系统,西医在微观上精确打击致病的病菌。这二者本就是相辅相成,可西医却一直想置中医于死地。西药无非把中药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回头对中药说,你是不科学的。中医不是死在技术理论上,而是死在不去传承利用新时代科技发展,死在西医理论的质疑声里。历朝历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中医中药都有发展。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以往的错误,在不断地完善发展,各个派别相互总结,相互影响。即使到了近代西风东渐,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极端地不自信,中医也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发展。可到了现代,莫说抓住机遇发展,连传承都是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高超技艺失传,很多病对于一些精通中医中药的老中医而言,很简单,现在却因为缺乏传承,只能去一些医院任人宰割。我从不否认现代医学,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因为现代医学的理论是架立在西医理论之上,与中医理论完全不同,就直接否认中医理论,我是极为不认可的。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身体的平衡失衡,于是就要保持这种平衡。中医把药仅仅作为扶持这种平衡的辅助措施,用药扶正固本,把自身的免疫系统修复起来,加上药物作用共同抵抗。而西医认为只要消灭入侵的病菌病就好了,完全不把人看做是主体,药物直接对准病菌在身体里一阵厮杀,病菌消灭的同时,因为药物直接代替免疫系统进行,所以会一定程度的削弱免疫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病慢慢的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而西医治病从医院出来就是大病一场,非常虚弱的原因,同一次病第二次发的病二者患者感受都会不同,因为二者免疫系统因为第一次原因就开始存在差异。一个会感觉不舒服,另一个会感觉越来越严重。当下中医中药止步不前,个人认为原因如下:1.逐利社会。主要体现在西医对中医的打击以及某些中医人士过分抬高药价。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谁主导了中国的医学地位,谁就能一手遮天,利润滚滚。而中药身边皆是,药价总体低于西药,利润较低。2.培养人才太难。学西医5+3就可以做门子开方。而五年中医才刚刚入门,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是开不出药方的。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的药都不同,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饮食,地域,季节等等,对每付药都有量的变化,太难把控。这也是为什么中医治病很难得出对照实验数据,因为变量太多,难以控制。而西医仅仅按照年龄段对量进行加减,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也是西医一直以来都抓住中医缺乏数据的一个点。3.药材不地道。很多药材都讲究地道药材,正规炮制。现在很难有地道药材,都是人工种植,药效不可同日而语。再说炮制,因为很多药材都有毒性,需要炮制降低毒性,很多不良商家在炮制环节不断出现问题,导致很多中药毒性依旧存在。4.庸医大行其道。很多自诩神医,祖传的一味只为赚钱,胡乱治病,导致中医中药口碑一路下降。5.患者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导致的。中药讲究的是调。这个过程很漫长,而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不下心来去调。只想几分钟胡乱吃一把药就完事而已(西医恰好符合这类人的口味)。很多病在中医看来都是需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各种忌口等条件下进行,可是能达到这种医嘱的人太少,很多人恨不得马上就能回办公室加班,治标不治本。6.国人对中医的偏见与不理解。一提到阴阳五行经脉穴位,就用西医那一套来质疑,贴上伪科学,封建迷信的标签,很多人根本从未真正去了解中医中药,就靠着三人成虎,人云亦云。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文化不自信。科学定义不出来的东西并不表示不存在,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辩证对待。科学解释不了穴位脉络,可依旧可以用穴位脉络进行针灸火罐,效果事实摆在眼前。中医认为人所有的器官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联系,牵一而动全身,一个器官的病变其他器官必然受到影响,或者是由其他器官的变化而影响了这个器官。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会同时治疗有关的器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分而治之。这也是中西医的差别之一。7.日新月异的病毒。中医中药千年来都是那几百几千味药材相互组合,为什么一直都有用,因为很多病菌都没有对某味药材产生耐药性,为什么?因为浓度问题。西药是把中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提纯出来,直接针对病菌,比如抗生素。这就直接导致病菌产生变异,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高浓度的酒精是没有杀菌作用的,必须稀释。纯的氧气也是无法呼吸的,必须要加入二氧化碳。这是一个道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病菌变异与日俱增,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而中药就是因为某些有效成分浓度低,从而慢慢致病菌于死地。8.嫌弃中药不卫生。很多人现在西医角度说中药黑乎乎一碗汤,不清楚成分。我只想问吃饭吃菜时候有人提出过说汤不够清,饭菜的成分过于复杂么?很多药材都是食材,可以直接食用,怎么一旦取了一个中药的名称就被说成黑乎乎,成分不明了?这不是对中药的质疑,这是对食物是否可食用的质疑。大家应该理性看待。不能说西医一无是处,对于外科,遗传学西医远胜于中医,而中医在内科,妇科方面又远超于西医。中西医不该是敌对状态,而应该是各自发展自己的长处,并把自己的长处给予对方参考,共同进步。共同为人类医学作出贡献。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中医今天的没落在座的各位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质疑中医很正常,我以前上学的时候特别讨厌国学文化,一直是个理科生,55555现在遭报应了,喜欢国学文化了,特别爱研究中医,为什么呢,主要因为几件事,第一就是我小时候有鼻炎,特别严重那种,试过各种方法,针灸激光,各种药,没效果,后来有个祖传秘方给控制住了,拿药汤熏鼻子里面,方法比较痛苦但是好使。 第二就是我父亲肺一直不好,老咳嗽,一到秋冬交际就爱犯病,西医治疗很久没效果… 自从自学中医理解很多道理,知道什么是运气,知道很多西医现在薄弱的地方。大家爱质疑中医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好中医少,庸医多,主要是学医者多,求道者少。
董晨强调,“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展图没有经过人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