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朋友,你这问题问的,不放心又能怎么样?生病了不看医生,是不是就等于在家里等死呢?
食物还有很多造假呐,假大米,假鸡蛋,假面粉,假馒头,造假的人没有他们做不到,只有咱们想不到,但是民以食为天,假的东西太多就不吃饭了吗?那不也是等死啊。
在中国,哪里最繁忙,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到哪里都是人。有人就有人生病,就要看医生,就要设立医院,国家现在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其中就鼓励大学生到乡村设立卫生室,方便老百姓看病就医。
我们不能因为这524名医生论文的造假否定中国成千上万的医疗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辛苦和成果。更有很多科研人员一辈子都奉献在医学上,值得我们尊敬。
很多媒体放大政府的不足,医院的不足,致使很多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医生,稍微有医生治病有些问题和纰漏,马上组织亲戚进行医闹,但是以后有病了还是要去看医生,何必呢,互相理解。
因为我有家人是在医院工作的,她们确实很辛苦,她们为病人付出的精力绝对不亚于病人家属。在她们眼里,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尊严继续活下去。
之前有个病人家里实在没钱给孩子看肺炎,真的太穷了,她们医院就组织捐款。而这样的捐款更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你说你是拿钱去看病,他们应该尽职责,但希望每一份工作都能被尊重,谢谢。
另外,中国人死要面子也是个问题。
这次论文造假就有一些人死要脸皮,其实古代就有流浪的医生治病救人,为的不是名利,而是真正能帮病人解决身体的痛苦,而医学论文本身的价值很大,可以帮助很多年轻的医生学习,也可以为医学上做出贡献,可是有些人把投机取巧,造假的论文,大肆宣扬,看,我多牛逼,我能写出这样的论文著作,吧啦吧啦的,这样对他们在医院的升迁,评级等等都有好处。
这些没有良心的伪君子,活该被曝光!
是不是麻姐难得三关这么正?
其实吧,我一直三观都很正的呐,我可是嫉恶如仇的女侠。
愿世界和平,医生就是医生,病人就是病人,医生尽职做好本事治病救人,病人信任医生配合治疗。
就酱紫 。
根据报道,近日施谱格林出版社发布声明,撤销《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中中国论文,因为这些作者编造了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根据了解本次斯普林格从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大规模撤稿,原因就是造假,更具体点说是同行评审造假。同行评审(PeerReview)这个概念搞科研的人应该比较熟悉,即一篇学术文章投稿之后,出版单位会让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来进行评审,以决定稿件是否能被录用刊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学术与该学科领域的标准,可以称的上是现代科研大厦的“根基”。
所谓同行评审造假,就是论文作者写上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虚构了评审人的电子邮箱,编辑把论文发到虚假的邮箱地址,从而收到“百分百认可”的同行评审,以致于让不合格的论文得以发表。斯普林格这次发现,旗下的《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到2016年,有107篇来自中国机构的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决定撤稿。
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在回应果壳网时,明确表示,“由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也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据学术堂了解,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退稿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况,被退稿想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其实,只要是有过发表经验的作者一定都有被退稿的经历,除非是学术大佬,学术大佬今天的水平和能力也是在不断被退稿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所以,大家心里不要怕被退稿,如果遭遇被退稿,作者该怎么办?一般来说,作者有三种选择,修改论文并再次投稿原期刊、将原稿投至另一家期刊、暂时放弃此篇论文并等待适当时机,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种选择,就是再次向刊物投稿,如果作者决定再次投稿原期刊,则必须付出额外的心力。作者可以写信向主编请教修改方向,以期符合该杂志的风格及规范。如果原稿有经过同侪审查,请仔细阅读审查人的意见,建议将审查意见做成表格,这能帮助您更有条理地修改稿件并回答审查意见,如果期刊没有要求作者修改便直接退稿,则您在自行修改后、再次投稿时,那么您可以想杂志社说明新稿与原稿有何异同。
常见的退稿原因�与退稿后处理�退稿是指作者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正式投稿没有被该编辑部雹纳。退稿的方式按期刊稿约约定的方式进行,一般有稿件全文退还、部分退还(退文不退图)、不退还等形式,用邮局寄送或电子邮件返还等。无论何种形式,一般均应以收到编辑部的正式退稿信函或说明为准。从编辑部角度来讲,退稿的多少是衡量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之一。退稿率高,表明该期刊稿源丰富,稿件选择余地较大。通常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退稿率在70%~90%;中等水平期刊退稿率在40%~70%;退稿率在20%~40%的期刊其质量难以保证;而期刊退稿率低于20%,提示该刊稿源枯竭。一般知名度较高的医学科技期刊的退稿率约50%~80%。作者在投稿前可以从稿件的刊出周期大致推测该刊的稿源情况,一般稿源丰富的期刊投中的几率相对较低,作者应对自己的稿件情况有一客观正确的评价,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期刊投稿。�第一节 主要退稿原因与改进措施�退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编辑工作中对退稿的原因分析发现依次为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等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不符合该 刊报道范围;重要的资料、数据缺乏,退修后仍不能补充;撰写表达太差,不符合发表的基本要求;与该刊近期报道计划冲突;编辑部稿件积压,短期内不能发表。但从医学论文写作角度看,上述退稿原因中,科研设计和撰写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有些能够通过修改得以完善;而另外一部分退稿原因中有些则可能通过改进投稿技巧避免或弥补。�一、科研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选题或科研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少部分问题可以在修改时说明或完善,但更多的问题在研究工作开始时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其结果是“先天缺陷”,文章出来后不可能弥补。1.设计方案不明确。其研究是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还是非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或一般性回顾研究或一般性前瞻研究,设计方案文中完全没有交待,表明作者对设计方案以及不同方案的论证强度差异不清楚,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正确的做法是在确定选题后就设计采用什么最佳方案来完成和落实选题,并按照选定的设计方案要求进行研究工作。撰稿时在文章的方法段交待清楚是根据什么方案进行的研究,并在统计方法的选择、结果的表述等方面做到与之相适应。�2.没有研究对象的选择、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观察对象的可信度差;一些动物选择不恰当,本身的组织结构与所研究疾病的组织基础之间差异较大,没有相似性或可比性。观察对象都不可靠,其干预结果的可信度自然受到影响。其实从文章中看,不少作者对观察对象是有一定的选择依据的,但就是没有明确交待。正确的做法是所有观察对象,包括实验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均应在方法中明确交待其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好是引用权威文献或学界公认的“金标准”。如果没有现存的“金标准”,是研究者自行确定的观察标准,也应交待其观察纳入和排除的具体依据,以表明观察对象选择的合理性或便于其他读者重复。�3.不知如何确定样本量且样本量偏小;对随机分组的真正含义不了解。不同研究设计对样本量的大小要求是不同的,在研究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并且在文中交待清楚样本量大小的确定依据。一些文章中写有“随机”分组,但不写明随机方法;对一些不可能重复的回顾性材料进行分析,也说是随机分组,如何“随机”、如何分组却不交待,表明作者对随机的概念不清。正确做法是明确设计方案,并按不同设计方案对样本量的需求进行计算,然后按规范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有蝈研究设计方案本身就不可能“随机”,所以不要不分情况套用“随机”一词,否则反而影响了文章的可信度。�4.分组后两组不做均衡性检验。不论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还是动物实验研究,不做或很少做组间的均衡性检验很普遍,或者只是文字叙述两组有可比性,但两组非处理因素分布不均衡,这对结果的可信度有很大影响,其论文的价值和评审自然受到影响。好的论文应有随机分组后的均衡性检验,即将两组‘或多组,的非处理因素的数据列表,做统计学检验,要求P>0.05,两组(或多组)才有可比性。�5.对研究结果不作统计学处理或统计学处理错误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论文的材料方法中不介绍统计学方法,而在结果中出现P值。统计方法选择不当或分析错误比较常见,因为这一问题比较复杂最好是在设计研究方案或处理研究结果时请统计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帮同助。如果涉及的统计学方面问题较多,论文撰写后最好是请统计学专业人员帮忙评阅。�6.对照组设计不合理或无对照组。论文中用的什么对照方法,一定要明确。选择对照一定要起到与试验组比较的作用,无对照的研究论文只能算作叙述性研究,其论证强度很低。�7.盲法应用极少。对受试者或观察者主观因素可能影响其观测指标的研究不用盲法设计,以至于研究的疗效等结果不可信、科学性差这也是在科研设计时就应注意的问题。�8.极少论文涉及到研究中易发生的错误及其控制。一项研究中,往往会发生各种偏倚,在设计中要事先估计,并考虑如何控制偏倚,如防治性研究中的沾染与干扰,病因研究中的混杂、偏倚等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的影响。�9.对远期疗效研究不够。疗效研究中观察时间太短,不足以说明治疗效果或不能全面体现其疗效确切可靠。
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先后两次大规模撤回论文,第一次是3月底该集团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学术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两次共撤回论文数量为107篇。两年后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一本杂志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稿107篇,从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单看,涉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不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可谓成群结队。两个107篇显然是巧合,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
SCI杂志有档次高低的区分,低档次SCI杂志一般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比较高,整个学术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即使有一些问题,大部分也不会追究。整个国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可能非常大,真正被暴露和识别的比例肯定比较小。如果在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存在问题的文章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被要求调查和撤回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小保方被撤稿论文。每年《自然》和《科学》这类级别的杂志都会有一些文章被撤稿,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一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发自内心爱护科学研究,二是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或同行评价,三是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规模很大,但真正热爱科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许多科研人员都是用科研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喜欢,被动科研的情况比较多。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许多医院医生,本来他们真的职业是临床医生,做科研完全是为晋升职称,缺乏真正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也缺乏从事科研的时间和平台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打擦边球的论文,实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基础研究,都纯粹是用动物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问题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太多条件,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许多临床研究则难以单兵作战。
量化评价指标对学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评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学术质量,对少数高质量研究,量化甚至会出现笑话。因为真正特别创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较热门时髦的研究,才能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量化评价。因此国际一般是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同行评价的重要地位。同行评价虽然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和主观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确地获得某个研究和某个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对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这个学者基本上失去在学术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罚不责众的情况。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
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完全可以。一稿多投的定义是同时投给多家。你既然收到了明确的退稿信,就说明这家不会采纳你的稿子了,就可以自行处理,再另投他家。只是不能在还没给你明确答复前,投多家,那样如果都过了你给哪家呢?这就浪费了其他N家编辑的劳动成果了……是这个意思……
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构成。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先后两次大规模撤回论文,第一次是3月底该集团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学术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两次共撤回论文数量为107篇。两年后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一本杂志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稿107篇,从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单看,涉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不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可谓成群结队。两个107篇显然是巧合,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
SCI杂志有档次高低的区分,低档次SCI杂志一般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比较高,整个学术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即使有一些问题,大部分也不会追究。整个国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可能非常大,真正被暴露和识别的比例肯定比较小。如果在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存在问题的文章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被要求调查和撤回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小保方被撤稿论文。每年《自然》和《科学》这类级别的杂志都会有一些文章被撤稿,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一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发自内心爱护科学研究,二是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或同行评价,三是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规模很大,但真正热爱科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许多科研人员都是用科研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喜欢,被动科研的情况比较多。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许多医院医生,本来他们真的职业是临床医生,做科研完全是为晋升职称,缺乏真正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也缺乏从事科研的时间和平台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打擦边球的论文,实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基础研究,都纯粹是用动物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问题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太多条件,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许多临床研究则难以单兵作战。
量化评价指标对学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评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学术质量,对少数高质量研究,量化甚至会出现笑话。因为真正特别创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较热门时髦的研究,才能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量化评价。因此国际一般是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同行评价的重要地位。同行评价虽然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和主观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确地获得某个研究和某个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对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这个学者基本上失去在学术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罚不责众的情况。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
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Sci论文的撤稿行为经常能碰到,有时候因此文章中有错误,有时候是不想在此期刊发表等,因为一些原因而撤稿的因素很多,但无论什么原因,作者都想要向编辑说明原因,如果申请sci论文撤稿了,会不会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接下来aeic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SCI撤稿是否会通知他人取决于撤稿的原因,撤稿一般代表文章内容是不可信的,若是由于人为错误所致,例如数据采集或分类错误,可以通过纠正的方式解决,一般不会通知他人。若存在学术不端、剽窃等严重问题,撤稿则会通知他人,严重时还会涉及作者的毕业以及学位授予问题。如何避免撤稿?避免论文撤稿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不剽窃、造假及篡改他人文章等等。当然,有些错误并非作者主观意愿造成,如把一篇文章作为研究基础,结果发现此篇文章的研究成果是不可靠的,进而开展的工作都属于无效的。这种基于不真实数据上的研究很容易引发后续的重要错误。所以,研究及论文撰写中,要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反复校对,并要进行细致的甄别。作者因自身可能不愿在此期刊上发表,从而选择撤稿。因自身原因撤稿的因素有很多,具体的需作者自己向编辑部说明,通过一定的流程,提交撤稿申请,造成的损失需要自行承担。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如因作者个人原因导致撤稿两次,编辑部会在2年内,拒收署名此作者的稿件,这就相当于期刊将作者拉入了黑名单。及时了解撤稿信息在引用文献或撰写综述时,了解哪些论文已被撤稿是非常重要的。据了解,论文撤稿后被引用的情况大量存在,尤其是有些论文撤稿前已被大量引用过,那在撤稿后,很多作者并不知,还是会去引用。引用已被撤稿论文,会使自己的整个研究处于错误中。所以我们要及时去发现论文是否被撤稿,发现撤稿并不难,避免引用到被撤稿的文章,建议各位作者在引用文献前,仔细检查每要被引用的文献,尤其是文章发表前,避免引用文献失误导致文章被撤稿的情况发生。
前不久刚刚发生论文工厂事件被曝光后,似乎各单位也并没有什么反应;大家相安无事,该干嘛干嘛。 近日,根据科学网报道: 这本杂志的影响因子情况: 其中11篇论文涉及各级医院、医科大学或中医药大学。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Editor-in-Chief. After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the Editor has concluded that the acceptance of this article was partly based upon the positive advice of at least one illegitimate reviewer report. The report was submitted from an email account which was registered in the journal’s reviewer database as a valid profile. Although purportedly a real reviewer account, the Editor has concluded that this was not of an appropriate, independent reviewer.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at the authors had any involvement with or knowledge of the reviewers. 我们都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中国的这些医院、医生频频发生这些事故? 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
单位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获取被SCI期刊撤稿的信息:1. 定期查看期刊的最新目录:期刊的目录会定期更新,如果发现某篇文章被撤稿,单位可以通过目录上的信息了解到这一情况。2. 关注期刊的官方网站:期刊通常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有关撤稿的信息,单位可以通过关注网站来获取这些信息。3. 订阅相关邮件通知:一些期刊会向订阅者发送邮件通知,包括文章被撤稿等重要信息,单位可以通过订阅这些邮件来获取相关信息。4. 检索工具:单位可以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搜索到被撤稿文章的相关信息,包括撤稿原因、时间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单位对于被SCI期刊撤稿的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单位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知作者、调整作者在单位的学术评价、对作者进行纪律处分等。
关于被踢出sci的杂志文章怎么办如下:
1、撤稿,然后重新进行投稿。但是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接收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后续考虑到可以投稿至审稿到接收比较快的期刊杂志,但是版面费高昂,需要和导师沟通商量。
2、科研处的老师告知:SCI数据库每年6月份都会更新,之前有不少师兄师姐也遇到过这种“指望毕业的期刊被踢出SCI”情况。建议他保留好之前的SCI索引列表。答辩时,需标注文章所在期刊杂志在[年份/月份-年份/月份]被SCI收录,标注好自己文章所发表的具体日期。但具体的,还是要根据院校答辩毕业的最新要求。
3、不撤稿,延期毕业或者继续深造途径。
4、撰写再发表1-2篇综述文章 or 实验方法类的文章 or 申请课题结果相关的专利,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期自己的累积成果可以达到答辩毕业的要求。
5、其他方法。个人经验之谈:“导师是科研生涯的领路人,见多识广,人脉资源丰富,作为学生的我们,只能请求老师想办法。要相信“姜还是老的辣”。”
前不久刚刚发生论文工厂事件被曝光后,似乎各单位也并没有什么反应;大家相安无事,该干嘛干嘛。 近日,根据科学网报道: 这本杂志的影响因子情况: 其中11篇论文涉及各级医院、医科大学或中医药大学。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Editor-in-Chief. After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the Editor has concluded that the acceptance of this article was partly based upon the positive advice of at least one illegitimate reviewer report. The report was submitted from an email account which was registered in the journal’s reviewer database as a valid profile. Although purportedly a real reviewer account, the Editor has concluded that this was not of an appropriate, independent reviewer.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at the authors had any involvement with or knowledge of the reviewers. 我们都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中国的这些医院、医生频频发生这些事故? 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
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先后两次大规模撤回论文,第一次是3月底该集团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学术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两次共撤回论文数量为107篇。两年后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一本杂志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稿107篇,从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单看,涉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不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可谓成群结队。两个107篇显然是巧合,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
SCI杂志有档次高低的区分,低档次SCI杂志一般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比较高,整个学术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即使有一些问题,大部分也不会追究。整个国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可能非常大,真正被暴露和识别的比例肯定比较小。如果在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存在问题的文章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被要求调查和撤回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小保方被撤稿论文。每年《自然》和《科学》这类级别的杂志都会有一些文章被撤稿,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一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发自内心爱护科学研究,二是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或同行评价,三是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规模很大,但真正热爱科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许多科研人员都是用科研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喜欢,被动科研的情况比较多。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许多医院医生,本来他们真的职业是临床医生,做科研完全是为晋升职称,缺乏真正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也缺乏从事科研的时间和平台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打擦边球的论文,实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基础研究,都纯粹是用动物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问题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太多条件,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许多临床研究则难以单兵作战。
量化评价指标对学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评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学术质量,对少数高质量研究,量化甚至会出现笑话。因为真正特别创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较热门时髦的研究,才能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量化评价。因此国际一般是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同行评价的重要地位。同行评价虽然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和主观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确地获得某个研究和某个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对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这个学者基本上失去在学术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罚不责众的情况。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
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