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如何看待中医学论文

如何看待中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看待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医学科学。“中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中国固有的医学”,与“西医”对应。“西医”,为“从欧美各国传入中国的医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列“西医”篇,收34种西医书(译本)。唐宗海撰《中外医书四种·中西医解自叙》:“以医论,同是人也。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于是中医、西医二个名词已基本界定,并俨然鸿沟对峙。 “中国医学”一词,比较早的可能见于1831年,日本多纪元胤收摘古今医籍三千数百余种,分医经、藏象、诊法、本草、方论等九门编排,提名为《中国医籍考》。1926年,谢观等编了一部以“中国医学”为书名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古医籍名词术语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了你,请点“采纳”。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注意事项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如何看待中二病论文

我认为动漫中所出现的中二病是我们青春期的一种体现。只不过动漫中出现的场景要比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更夸张。

动漫中的中二病其实很多都是比较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例如日本高中生拯救世界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实现,但是作者要表达出这样的想法,就需要夸张的表达手法,我们看起来就会非常的中二。

比较鲜为人知的晚期有小鸟游六花、五更琉璃、惠惠、八舞以及动漫中少见的男中二海藤瞬等。

怎么理解中二病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许有人认为喜欢说几句日语动漫台词就是中二,也有的人认为喜欢看动漫就是中二病,甚至有的人认为拿纸片人当老婆的就是中二病。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从理性的角度上而言,有着标准的定义。

在理性眼中,“中二”的定义被概念化,认为中二病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泛指的人群有主观意识比较强,狂妄有觉得自己不被世界所认可,所理解的人。

【表现】

看到定义不知所云,但是从表现的角度上来看清晰明了。最直观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为、口语的角度来模仿动漫中的假定人物,甚至再过者,跨越此桥梁而进行自我的“新设定”。

通过一系列的表现,在我眼中,其实所谓的中二病就是在年轻的时候,由于三观与知识体系的不全面,又想急着表现自己来博取他人的认可。没有所谓的对错,人不中二枉少年呢?

场景一①、五更琉璃的爱情

五更琉璃又称“黑猫”,取自网络上的名字,在性格的角度上,她在漫迷们眼中呈现的形象往往是坚强且自尊。

在感情上黑猫喜欢着桐乃的哥哥京介,但是没那么简单,其中有一场选择,是在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抉择。在一场告白中黑猫与京介在一起了,但是不忍心看自己的好朋友桐乃孤单,到了最后又选择了分手。在之后虽说有着和好的苗头,但是京介在选择中选了桐乃,所以黑猫仍然是一个人。

场景②、惠惠的Explosion!

在中二病的各位角色中,有一个体贴、爱吃醋的红魔族少女——惠惠。

作为队伍中的爆裂魔法使,对爆裂魔法的热爱自然而然是少不了的,将爆裂魔法视为了自己的浪漫。虽说被大家称为“脑子不对劲的魔法使”,但是她懂事且古灵精怪,将自己可爱的一面不经意的展现到了大家的视野中,所以她也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中二少女。

说到这里不知道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有没有在你心中浮现出来,穿上披风,自报名号,在一长串的吟唱后大喊Explosion!

场景③、漆黑之翼海藤瞬最够意思了

海藤瞬是中二病中少见的男孩子,自命名为“漆黑之翼”,同很多中二病一样,绷带、有时候独眼、破破烂烂的奇怪校服一个都没有少。

海藤瞬是比较让人欣赏的一个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于友情的重视与善良。看过齐神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中二并没有聪明过人也没有强大的超能力,相反自己仅仅只是运动能力差。心思单纯的一个男孩。虽说在受到大家的嘲笑时会偷哭,但是却是个勇敢的人,总会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本能的去保护自己的朋友。

3、身边有中二的朋友记得多加关心

中二病的情况很多人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面对这类朋友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而不是因为尴尬就拿他们当怪人,使用冷暴力。

正在中二病的朋友他们处于一个通过表现自己来博得他人认同的一个过程,很多人或许都是这样,独自面对着电脑导致现实中的朋友很少,说着只有自己懂的事情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给予她足够的关注与自信,相信肯定会很快再次融入到现实的大怀抱之中来。

总而言之,动漫中的中二病们是很可爱的一群人,海藤瞬让给齐神,剩下的我全可都要了哦(滑稽)~

中二其实大多来源于虚拟的,比如网络,咨询,个人认为资讯存在与自身不相符的理念,自身的特性与不相符的理念产生碰撞,与自身是否占优无关 两者相互磨合,形成自己的个人圈子,简单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编织构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切事物,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中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性格的体现其身上必定存在某种偏执

本简介指一种自我认知心态。“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中二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1]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其实它不限于初二年级,也未必算正规意义上的病,这只是一种谑称暂不治疗,看几年再说。

人总要长大,一般来说几年后中二病自然就好了。然都刨出来了,我也刨刨。楼主的观点让我想起徐公子书中关于地藏王菩萨灵台造地狱的叙述。人的所有痛苦都在于自我迷失,陷于思维循环不肯反省。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人的哪里是乱红,实是自己。以上浅薄言论,供君一哂。

?

如何看待医学论文

各省医生晋升职称发表论文要求:北京北京乡镇卫生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发省级以上的正规期刊。北京副高:2篇,北京正高:3篇。北京其他大多数医院要求发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 版面无要求,报材料时间:每年8月15日以前。 天津 市卫生厅公布的期刊目录内的期刊。天津市副高:2篇以上,第一作者;天津市正高:3篇以上。 报材料时间:每年的3、4月份报名。 河北河北省副高:以下条件满足其一:①发表2篇核心期刊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1篇为核心期刊,3篇省级以上期刊③在15万字的书上任主编、再发表3篇学术论文④出书2本任副主编,15万字,再发3篇省级以上的正规期刊。 河北省正高:以下条件满足其一:①出书2本,任副主编,字数不少于20万字,发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②出书一本,任主编,字数不少于20万字,发表3篇论文,其中一篇必须发核心期刊。③发3篇统计源期刊④发6篇论文,其中2篇核心期刊,4篇省级以上期刊。报材料时间:8月之前必须拿到书,对版面无要求。河南河南省副高:3篇国家级,1篇科技核心期刊。河南省正高:3篇国家级,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科技核心期刊。报材料时间:9月底前版面要求:河南省副高1500字以上,河南省正高2000字以上。论文必须要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得到。河南省卫生厅有自己的目录分一类、二类、三类期刊。山西山西省晋升正高:省级医疗机构发表论文3篇以上;市级以下医疗机构:发表论文2篇以上;个人著作一部,个人承担不少于10万字。山西省晋升副高:省级医疗机构发表论文2篇以上;出书,个人不少于3万字,发表1篇论文。论文必须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得到。报材料时间:6月底-7月14日报材料。但至少5月就要拿到书,因为中国知网上传还需要1-3个月的时间。山东山东正高:国家级以上3篇,均为第一作者,每篇3000字以上;出书2部。山东副高:省级以上3篇,均为第一作者;出书一本。版面一般要求:一个整版。报材料时间:10月之前。陕西陕西省副高:在省卫生厅认可的期刊目录内发表2篇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1500字以上。陕西省正高:发2篇以上,一篇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另外一篇第一作者在省卫生厅认可的目之内。报材料时间:9月底必须拿到杂志。江西江西省职称晋升必须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的到的正规期刊,发表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三甲、三乙一般要求发中文生物核心期刊,论文必须在晋升前一年年底发出来。报材料的时间:8月底之前拿到书。 版面要求:1500字以上湖北湖北省副高:2篇以上的国家级期刊湖北省正高:3篇以上国家级期刊,对版面无要求。报材料时间:10月底之前。湖南湖南省副高:2篇省级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湖南省正高:3篇省级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个别三甲医院会要求发中文生物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报材料的时间:每年的6、7月份版面要求:1500字以上广东广东省正高:4篇省级以上的正规期刊,第一作者;广东省副高:3篇省级以上的正规期刊,第一作者;版面无要求;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正规期刊,根据论文质量评定报材料时间:8月31日之前发出来的论文。广西广西正高:3篇,1篇核心,2篇省级以上正规期刊;广西副高:省级以上发2篇,以论著和综述形式发表至少6、7篇;报材料时间:8月份之前。四川总体要求:必须在A、B期刊目录之内。 四川省正高:第一作者4篇,其中三甲、三乙医院至少2篇论著,其他医疗单位论著至少一篇,另外至少一篇论文在A类期刊。四川省副高:作为第一作者要求在A、B类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论著至少一篇;出版本专业较高水平著作一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版面:发论著的话必须3000字以上。报材料时间:8月15日--8月30日重庆副高、正高发论文、选期刊均应是科技核心期刊以上的杂志,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只能做为加分用,版面无要求。报材料的时间:【市级】7月底之前,【县级】8月中旬之前。江苏江苏省副高:至少发表2篇省级以上的论文江苏省正高:至少3篇以上省级以上的的论文。注:江苏省所发表论文的杂志必须在新闻出版总署能够查得到,同时江苏省在网站上面查到的刊名刊号与发表杂志刊登的一致;社区服务站的论文发表在增刊上也可以。报材料时间:一般年底出刊为第二年初准备。安徽安徽省副高:2篇正规期刊;安徽省正高:2篇以上正规期刊。版面无要求。报材料时间:8月底之前福建福建副高:第一作者在国家级以上杂志发表1篇;第一作者,省级以上,发2篇。 福建正高: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期刊上2篇;第一作者在省级期刊上3篇。 论文必须在晋升前一年年底发出来,版面无要求。浙江浙江省卫生厅有自己的目录,浙江省自己的杂志或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或者是中文生物核心期刊。版面无要求报材料时间:8月20号以前。

看能不能被SCI收录。有多少分。对临床有没有指导作用

如果你要查pubmed和cnki论文全文,可以去花甲论坛,24小时或者1个工作日,免费,地址是60old点中国。...

医学写作是重要的科技文献表达方式之一。

一、医学写作的定义

1、医学写作是指以医学为主题的文章和科技文献所使用的文学形式,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科学写作形式。

2、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人们能够在快速阅读和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的同时,清晰、准确地表达出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等关键信息。

二、医学写作的作用

1、分享研究成果:通过发表医学论文和撰写医学书籍等形式,向同行及广大读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推广新观念:新兴的医学理论和技术需要足够的宣传和推广才能得到广泛应用。优秀的医学写作可树立健康知识信仰,推广和普及新观念。

3、加强交流:医学写作是学界内人士之间与国际化医学群体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交流,有助于加深医学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医学领域进步。

三、医学写作的特点

1、情节相关性:医学文章通常会包含大量的资料、数据、结果和案例等等信息。为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确,医学写作文本中较为关键或影响最大的信息应该优先展示,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2、提出问题:文章应该精准地阐述问题的范畴,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数据分析,从而综合解决问题。

3、科学性:医学论文涉及到众多权威和敏感话题,因此关乎其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高度信誉。医学写作要求对研究结果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并遵守道德和伦理规范。

四、医学写作的误区

1、盲目追求术语:盲目使用术语会使文章变得枯燥乏味,读者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2、罗列过多数据:即使数据量再庞大,也得对数据进行精简处理,减少内容冗余部分,以便于读者记忆,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忽视篇章结构:文章主旨和篇章结构类比植树,明确的埋下种子才可以长出旺盛的树木。

如何看待中药治癌论文

中医能治疗癌症。古代的中医称癌症为不明中毒,后来称为癌,这是由于体内炎症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消散,所以在体内形成了肿块,从而对周围组织器官产生侵犯,最终导致肿块增大。因此,中医的治疗主要是解毒、散结,以及化痰、祛湿、行气活血、辅助正气。而且在服药的同时,还配合膏药外敷,从而使肿块逐渐缩小,以至于消散。另外,高度怀疑是癌症的情况下,可以用中药治疗,比如患者反复口腔溃疡,经久不愈,怀疑可能是癌症的情况下,可以求助于中医,经过中医辩证施治,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中医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癌症的治疗方式并不单一,很多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类型、病程、分期、体力状况、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有计划、有序地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往往将把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有效组合。中医药的历史渊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6-11世纪的殷商时代,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癌”的记载,宋代《卫济宝书》中首次提出“癌”字,表示中医已经对癌的病因、病机存在认识。辨证论治的研究历史久远,在癌症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癌症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西医组合进行治疗。中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不是局部疾病,中医药治疗可以贯穿肿瘤治疗的全程,肿瘤患者术后应用中医药可以补益气血,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于进行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应用中医药的目的是减轻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固护正气。晚期肿瘤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控制肿瘤进展,有效减缓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本视频仅用于经验交流,不作为临床指导用药,患者自行购药或者治疗任何意外,与视频作者无关,特此声明。

癌症是一种对生命安全威胁非常大的疾病,几乎所有的人听到癌症这个词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恐慌,很不安,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死了。癌症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现在医学技术发达,癌症也迟早会被攻破的,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也是有些优势的,那么,中药治癌的效果如何?来看看。1、中医治疗癌症效果治疗肿瘤的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仍然着眼于消灭局部病灶,在治疗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更加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逐渐形成了“癌症即是绝症”的固有观念。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的发展、减轻肿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在此基础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提出了“人瘤共存”的肿瘤治疗思路,努力使病人的饮食起居趋同于正常人,病情稳定,甚至逐渐康复,形成“瘤与人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真谛。我们有以下几方面认识:1.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达到“扶正以去邪”。从发病和治疗的角度来看,导致肿瘤的病因是多源性的,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以彻底治愈肿瘤,故应针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治疗阶段、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症状,采取多角度、多手段、多疗法、多途径的辨证综合疗法,注重全面调整患者的内环境,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2.对于肿块来讲,只要有切除时机的可以进行切除,但是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未必采取极强有力的杀伤性手段(如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根治性化疗等),一味地给予去除,造成身体的极度衰竭,只要能够使病灶稳定,即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虽然,在患者身体中有肿瘤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对身体构成明显的危害,就可以形成年人瘤共存,同时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所以,祛除肿瘤并不是判断肿瘤治疗的唯一疗效的标准。3.综合评价恶性肿瘤的疗效,如肿瘤的大小是否稳定或缩小、由于肿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症状是否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有所提高、体重是否增长、临床检验指标是否好转或者稳定等。2、预防癌症的方法1.运动:运动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常见的运动很多,比如跑步、打羽毛球、排球、篮球、游泳、太极等等。2.合理的饮食结构:民以食为天,食物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是合理的饮食更重要。多吃新鲜水果和新鲜的绿色蔬菜,对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尽量少吃。这样可以降低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发生几率。3.规律的作息时间:在这个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想要有规律的休息,其实是很难得的事。但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应该每天按时休息,每天中午小憩一会,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不然起床后会头晕晕的哦。4.良好的生活态度:都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的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动力。当你总是以一副开朗的心态对待生活是,机体也会出现良好的状态,可以很好的抵抗各种疾病。我们都知道,有些患了癌症的病人,若他们总是消极的想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这样的病人通常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若他们能乐观的想自己居然还能活那么久,这样的病人一般会出乎医生的预料。

中医药治疗癌症和肿瘤方面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往往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和肿瘤病灶本身。对多数的癌症和肿瘤病型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必须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中医药的优势是副作用少,按中医传统的辩证用药,一般没有副作用。即使有些中草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只要能掌握适应证和适当的剂量,就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医肿瘤专家张明,可以对癌症患者有很好的帮助,让抗癌有希望,在经济上中药服方便,价格也较为低廉。在预防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基于中医对癌症和肿瘤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现代医学对某些癌症和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可以采用某些中药来治疗高危人群,以降低癌症和肿瘤的发生率。如果可以根据中医的舌象和脉象,来对癌症和肿瘤的预后加以判断和分析,脉象转为弦劲、洪大,常提示病情恶化;脉象趋于缓和、濡软,常提示病情好转;舌质红绛、干燥,出现剥苔或舌光,常提示预后较差;舌质不红,脉证不符,也常提示病情不佳。对脉象和舌象的动态观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足。祝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如何看待中医外科学论文

医者仁心胡秉言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专科医学毕业论文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专科医学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职业基础课程占%;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增加到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新课程体系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新的课程体系在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初见成效。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开设的职业基础课程满意率达98%;对实践教学满意率达97%。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医外科学论文不好写。中医外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医学博大精深,知识点特别多,想要学好,并且写出一篇好的研究生论文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的。所以中医外科学论文并不好写。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崇敬与依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就是世人把好医生等同为国家领导人一样重要。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对待病人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更使得本应该圣洁的医院成了医患之间斗殴的场所,使得本应该纯洁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救死扶伤,济世保健,才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有时会令人生厌的,甚至会成为“恶医”;只有医德而无医术的医生,充其量称作“庸医”;为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拥有精湛的医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同情病人,爱惜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苍生大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尊敬,赢得自己的、科室的、医院的名医之名,医患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医院环境才可相对清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我们为医者所一致向往的。 当我读完这本书,给予我内心一般震憾,使我警醒,让我深思书中录入的43个医药购销领域商业区贿赂典型案例,其中既有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又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院领导和领导和科室负责人,既有造诣颇深的医学权威,又有初入院门的普通医务工作者。这些案例虽然发生在卫生系统个别单位,个别人身上,但教训是深刻,给我们在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敲响了警钟。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你会发现贪婪对金钱肆无忌惮的追求,导致他们一步步走向了罪恶深渊。他们也曾是自己所在医院的领导和骨干,也曾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过力量。一旦忘记了医生的职责,一旦失去了对诱惑的免疫力,他们就蜕变成一个个利令智昏,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 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深知责任重大,每当我穿上白大褂,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来救死扶伤的。工作时,接触到那些因生病而虚弱不乏的小孩,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针见血,避免多受一些痛苦。每次因为工作繁忙而推迟下班时间,我总是提醒自己,自己晚吃一口饭,小孩就早一天出院,每次遇到不理解我们的家属,我提醒自己都是为了孩子的康复。的确我就是以着这种信念,快乐地工作着。其它的姐妹们也是这样的。即使她们有的家里有着哺的婴儿有着生病在床的家人,可我们依然默默的工作。不为荣誉,不为金钱,为着心存已久的信念,支撑起了我们医学护理事业。 记得曾经听同事讲过这么一段:有一次,一个腹泻的小孩病了几天了,脱水症状很严重,身体很虚弱,身上血管很难找到,可此时最急需的就是给小孩打上针,补上液体,家属很着急,央求着那位同事帮忙,并充诺打上了针给200元酬谢。可那位同事先是安抚家属然后仔细在患儿身上寻找,终于在手背处给打上了针,孩子有救了,可面对200元,她拒绝了,只是对家属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工作,这钱不用收,我得对得起这身白大褂啊!这件事虽小,可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为什么我们就得经得起考验。因为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医疗队伍,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一个不能恪守人民群众利益不能违背医疗卫生职业道德,不能沾污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的信念!

  • 索引序列
  • 如何看待中医学论文
  • 如何看待中二病论文
  • 如何看待医学论文
  • 如何看待中药治癌论文
  • 如何看待中医外科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