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目前还算不错的科普杂志也就那几本,《科学焦点》《环球科学》《科学世界》《奇点科学》,去年还有《新发现》,但去年12月已经停刊了。这几本来说,小学到初中生,比较推荐《奇点科学》和《科学世界》,《奇点科学》内容比较新,都是前沿科学,但都能读懂,而且图片非常精美;《科学世界》的内容相对传统,当然也是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知识⌄但不那么前沿,内页版式也相对传统。如果是初高中生或大学生,可以看《科学焦点》和《环球科学》,这来两本都是讲前沿科技的,也都是大牌,都在“全球十大科普杂志”之列,但风格不一样,《科学焦点》的阅读体验更好,可读性更强,版式设计更新,《环球科学》内容更深,理解起来有难度,版式上相对差一点。如果想要了解全球科技动态,发展趋势,可以看《科学焦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某个研究领域,可以看《环球科学》。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围城》 作者:钱钟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着》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1.医学科普期刊有《健康之路杂志》、《祝您健康杂志》、《健康博览杂志》、《婚育和健康杂志》、《大众医学》、《家庭健康》、《家庭用药》、《医食参考》等等。 2.《大众医学》是中国办刊历史最悠久的医学科普杂志,1948年8月创刊于上海。 3.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分别在台湾、新加坡发行台湾版、新加坡版,并和中国盲文书社共同发行盲文版。
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虽然不同文化和宗教传统下医疗卫生的实践不尽相同,但我们都可以解除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让他们重获尊严。
叙事医学的诞生是为了保证在任何语言环境和任何地点,医生、护士、疗愈者、治疗师在与患者相遇时使他们可以全面地认识患者并尊重他们的悲痛。如果具有叙事技巧,医疗卫生就能带来真正的尊敬和公正。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要倡导当前大背景下的学医人、行医人所应该追求完善的人生价值观。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
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
叙事医学是与循证医学互补的重要医学分支。
叙事医学临床应用是通过沟通、写作、反思等方式,与患者同理共情,建立医患互信,提高患者医从,改善就医体验,叙事医学是收集和解释患者病历的有效工具,医患共同决策,为医生制定诊疗计划提供参考,它是医学和文学范畴的交叉学科。
1、叙事医学的两工具。
医者的自我是带着叙事能力的医者是实践叙事医学的最佳工具,是“倾听”“再现”的主体。医者的在场)是全身心地聚焦于当前的病人,吸收病人给出的信息,用提问得到更多信息
2、叙事医学的三要素。
叙事医学实践过程的三个要素是关注患者,倾听疾病故事再现,指通过创造性的方式为关注的内容赋予意义获得归属关系即伙伴关系。
叙事医学介绍:
1、基本简介。
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医学也是在当时提出了一种看待病人的新方式。要求医生引导病人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感受,而不是对每一位病人都用千篇一律的规则强迫说出空白表格所要求填写的信息。
2、叙事医学的意义。
学医之外的人,或朋友或亲戚,在听到他人的医疗故事时,他们通常只能表现出怜悯、安慰或呼叫医生。相反,医生不仅仅是听故事,而要必须从这些故事中收集临床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从而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就要像训练有素的读者与小说家之间形成互动的方式一样,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重拾医学人文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医生更谦逊、更尊重病人、更能够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当然这种医生的养成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3、叙事医学的践行。
卡伦医生既是叙事医学的提出者,也是叙事医学的践行者,在每次临床工作中她都亲力亲为。例如,在查房中,她注意聆听病人所讲述的故事,在病人脱衣服准备检查时,她暂时离开房间,按照病人所述顺序把刚才的内容记录下来。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了解和掌握叙事医学的有关知识,对于临床的医患沟通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叙事医学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ita Charon医师于 2001提出。叙事医学目的在于调整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患者声音,同时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干预患者的治疗或康复,从另一种视角为生物医学伦理学提供实践基础。叙事医学的定义即是从叙事能力出发,叙事能力是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医生在医疗实践中提高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可信赖程度和对自己的反思,即具有“叙事能力” 的医生实践。它关注的是病人叙事、医生叙事、疾病叙事、叙事伦理、叙事与健康等。倾听病人的叙事、想象病人的境遇、理解他们的痛苦、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样的医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医患关系,叙事医学是病人和医生都需要的一种新的医学形式
叙事医学被定为国家卫健委13伍作业意识培训教材第于2018年10月31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叙事医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办,10月31日,教材编写会如期在北医举办。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是在2001年由 丽塔·卡伦 (Rita Charon)提出的医学概念。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 科学 与 人文 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 2006年,中国国内期刊第一次出现了“叙事医学”一词。
知识拓展
概念简介: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Rita Charon) [5-6] 在2001年提出 ,她也是叙事医学的倡导者。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指的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叙事医学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
提出背景:
医学经历了巫医盛行的神灵主义、朴素经验主义、机械主义时代。
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兴起,在机械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体被视为机器,治疗疾病和修理机械异曲同工。随着进化论的提出、细胞学说的发展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发现,医学进入了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生命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探寻致病因子,从而清除病灶,修复躯体。
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得医学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范畴,离“治病”更近,但也离“救人”更远。20世纪以降,医学知识迅速积累,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医学成为了一门专业化极强的学科,诊疗治病的成功率逐渐提升,人类的预期寿命稳步增长。然而,生物医学模式将“病”与“人”分离,把重心放在了对抗疾病,忽略了人的因素,不时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医学界内部对此早有反思。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恩格尔在美国《科学》上发文,提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这是医学模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
尽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已有近半个世纪,但占据目前医学理论和实践主流的依旧是生物医学模式。该医学模式虽在理念上令人信服,却难从行动上落实,偏重于理论化、框架化、道德化,最后不免陷入理想化、空泛化乃至说教化的倾向。
医学界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转化实践方式,这便是叙事医学诞生的契机。
叙事医学被定为国家卫健委13伍作业意识培训教材第于2018年10月31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叙事医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办,10月31日,教材编写会如期在北医举办。
杂志是国家级还是省级,是杂志行业根据杂志主管单位级别及质量进行的默认分级,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
《中国临床护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护理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
判断杂志真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当地新闻出版局的网站上查这个杂志的刊号,就知道了。
扩展资料
杂志分级方式: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样分是为了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是在2001年由 丽塔·卡伦 (Rita Charon)提出的医学概念。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 科学 与 人文 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 2006年,中国国内期刊第一次出现了“叙事医学”一词。
知识拓展
概念简介: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Rita Charon) [5-6] 在2001年提出 ,她也是叙事医学的倡导者。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指的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叙事医学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
提出背景:
医学经历了巫医盛行的神灵主义、朴素经验主义、机械主义时代。
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兴起,在机械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体被视为机器,治疗疾病和修理机械异曲同工。随着进化论的提出、细胞学说的发展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发现,医学进入了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生命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探寻致病因子,从而清除病灶,修复躯体。
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得医学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范畴,离“治病”更近,但也离“救人”更远。20世纪以降,医学知识迅速积累,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医学成为了一门专业化极强的学科,诊疗治病的成功率逐渐提升,人类的预期寿命稳步增长。然而,生物医学模式将“病”与“人”分离,把重心放在了对抗疾病,忽略了人的因素,不时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医学界内部对此早有反思。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恩格尔在美国《科学》上发文,提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这是医学模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
尽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已有近半个世纪,但占据目前医学理论和实践主流的依旧是生物医学模式。该医学模式虽在理念上令人信服,却难从行动上落实,偏重于理论化、框架化、道德化,最后不免陷入理想化、空泛化乃至说教化的倾向。
医学界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转化实践方式,这便是叙事医学诞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