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柿树炭疽病论文

柿树炭疽病论文

发布时间:

柿树炭疽病论文

柿子树炭疽病的防治措施杜绝病害的传播蔓延是防控炭疽病的先决条件;做好柿园的清园、加强田间管理及合理施肥、增施巴内达碧卡磷酸二氢钾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是防治病害的基础;适时适法进行药物防治是防治病害的关键。对此,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及时刮除柿树病疤上的坏死组织并将坏死组织集中深埋,病皮刮除后涂抹“护树将军”消毒灭菌。二、随时剪除园内的病枝、病果及病叶。在整个生长季节对发病严重的柿园,每10天左右剪除一次病枝、病果及病叶,带出柿园集中烧毁或深埋。修剪时造成的伤口用“愈伤防腐膜”保护,防治干裂和病害侵染。三、对已枯死或染病严重难以挽救的病树从地面处锯掉或连根铲除,带出柿园集中烧毁。柿子树炭疽病的药物防治根据降水情况每月喷药2~3次,一般雨前喷“护树将军”+1∶3∶500式的波尔多液或1500~2000倍50%咪鲜胺等保护剂,雨后喷2000~3000倍25%的丙环唑乳油或3000~4000倍80%戍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500~2000倍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 对于柿树炭疽病不能到发现时才去防治,要针对其病源特点,重视“防”,加强栽培管理,配合药剂防治,增强树势,从根本上防治柿树炭疽病。

院子里种植的柿子树新梢和果实,发生深色的病斑,怎么防治?防治柿子炭疽病:在冬季施工时,应将病苗剪除,与部分病果一起销毁,并将落在地上的果实清理干净。柿子树在生长过程中,发现病枝后及时营建,采摘病果。

柿子的新梢和果实有病斑,果实在成熟前会脱落。这应该是柿子中炭疽病的发生。该病发生后的危害表现为主要发生在柿子的新梢和果实上。在发病初期,有一些针状大小的暗黑斑点,这些斑点会明显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病斑,有深凹,这些斑点会有一些小的灰色或黑色颗粒。柿子发生炭疽病后,果实容易烘烤脱落,

炭疽也会危害柿子树的新梢。新梢上最初出现黑色小圆点,明显扩展为椭圆形斑点,颜色为棕色。潮湿时,会分泌粉红色粘稠物质。如果炭疽病发生在新芽上,枝条很容易折断或死亡。

柿树炭疽病的发生将极大地危害柿树的生长和果实产量,严重影响树木的活力,对柿树的生长发育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威胁到果实,造成减产,也对柿子的产量产生很大影响。炭疽病以菌丝体在树梢病斑中越冬,有的在病果和冬芽中越冬。当春季末夏初气温升高时,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分布并传播到树梢和幼果上,形成疾病。在我国北方柿子种植区,树梢一般在6月份出现病害,雨季到来后成为病害高峰期。6-7月果实会出现病害,使柿子果实在7月下旬落下,并持续受苦,直到柿子收获期。

防治喷施:柿树发芽前喷施5be石硫混合物。在春天气温上升和柿子树开始发芽之前使用它。你也可以在柿子树生长高峰期的6月中旬使用喷药。喷洒频率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天气和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大病多雨天气应适当增加喷施次数,正常天气条件下喷施4-6次。可使用的药物有:1:3:300波尔多液,能杀灭2000干混悬液1000倍液,50%异丙嗪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体。

柿树炭疽病的发生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在雨量较多的雨季发生的概率将高于平时。它也是一种对柿树产量有很大影响的疾病。要取得好的收成,就要做到早发生、早防治。

柿炭疽病是危害柿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世界产柿国家均有发生,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广西和台湾等地均有发生,在山东和广西的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最近几年在浙江严重发生,已成为柿树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许多种植户由于此病害而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无果可收,受其危害会严重落叶、落果,新梢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症状】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及新梢,叶部较少发生。果实发病,初期出现针头大小深褐色或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病斑,直径达5毫米以上,病斑凹陷,中部密生略呈轮纹状排列的灰色至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遇雨或高湿时,分生孢子盘溢出红色黏质的孢子团。病斑深入皮层以下,果肉形成黑色的硬块。一个病果上一般有几个病斑,多则达几十个。病果提早脱落。新梢染病,初期产生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中部凹陷成褐色纵裂,并产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黑点上涌出粉红色黏质物。病斑长10~20毫米,其下木质部腐朽,病梢极易折断。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柄和叶脉上,初为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色或黑褐色,长条状或不规则形。

一定要及时的喷洒化学药剂药,结石的使用杀菌剂,这很有可能是炭疽病。

果树炭疽病论文

病初期叶上出现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黄褐色;其上着生黑褐色小点粒,高湿度下溢出赭红色粘孢子团。

预防:(1)及时将病变的枝叶剪掉,防止感染。

(2)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果园的排水,降低湿度。

(3)适时采收,防止腐坏

拓展资料

炭疽菌病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其危害严重,古人把炭疽菌病看作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天灾。炭疽菌病也称炭疽病,分为植物炭疽病、家畜炭疽病和人类炭疽病三种。死亡率更高,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极少数发生炭疽性脑膜炎。

植物炭疽菌病主要由黑盘孢目真菌所引起。茎、叶、果实、种子和幼苗都易感染。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牛、马、羊等食草牲畜最易得此病。主要症状为高热、粘膜紫黑、呼吸困难、脾脏肿大等,常不及医治而死。人类炭疽病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带病菌(芽孢型)尘埃,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感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炭疽菌病词条

盘长孢状刺盘孢侵染导致的,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在许多树木上,会导致落花,落果,严重的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果树炭疽病具体伤害位置是果子和枝杈,特别是在伤害转色期更为比较严重。在果树和李子树混栽地区有时候相互之间感病,损失惨重。

转色期前期发病初期果面成深褐色水迹状,伴随着果子彭大,病斑也扩张,呈淡褐色,病斑环形或椭圆型,并显著凹痕。完善果主要是在果顶病发,病斑凹痕,有明显同舟环,在湿冷时变病上有朱红色硬粒点(分生孢子盘)。嫩梢病发出现了水迹状斑,并逐步展现出褐色的椭圆型、有时候为不规则病斑,变病与正常的处交界处显著,伴随着病斑渐大,叶子发黑且收缩萎蔫变枯。

果树炭蛆病在环境湿度60-80%、环境温度20-27℃时最易患病,该病的发生与园区内的转宿主的野草有密切关系。沈阳地区病发期为每一年的5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

提升种植管理方法,果树成长期应施加磷酸二氢钾片剂(留意掌握浓度值)和有机肥料为主导,尿素溶液辅助,尽量减少偏施基肥,在树盘内以环状沟上肥法最合适。雨后及时排水管道,有效剪修,改进树杆自然通风透光性标准,坚决杜绝枝干太密,从而减少病发发病原因。尤其是在地形相对较高的山坡地产业园区,每3-4年追施1次生石灰粉,1亩追施50-80KG。秋天搞好清理种植园工作中。

树杆剪修时所造成的超过3cm伤口,则在横剖面处擦抹漆料“湖蓝色”以避免创口得病,不可以涂鲜红色等其它色调的漆料。剪修后以产业园区自然通风顺畅、透光性优良为原则,针对害虫枝、枯萎枝、盲枝完全剪去,并切除僵果。对郁闭桃源开展间伐解决。土壤消毒后会对全部产业园区完全喷撒1遍3-5波美度的氧化乐果(以路面见湿为度)。

果树栽培技术措施及对策论文

摘要: 我国随着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以特色林果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林果业已逐渐成为我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我区果树栽培管理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引种问题。有些地区由于急于发展果树业,对一些引种品种缺乏引种实验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给由于生物因子和气候因子造成的破坏留下安全隐患;不科学施用化肥。过多施用硝态氮会造成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升高,盲目施用含氯化肥极大的影响了果实的原有风味过多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微生物系统,易引起根部病害。还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弱土壤的持水力,降低土壤抵御干旱的能力;大量施用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天敌昆虫,有的果园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采收时仍然施用剧毒杀虫剂,因此生产出的水果会出现“好看不好吃,好吃有危险”的食用等安全问题。

关键词: 果树栽培技术措施 管理

1果树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建园园址的选择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建园园址的选择决定果品是否受自然环境和周围污染源的影响。园址的环境污染将会造成果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及有毒物质的危害。因此,果园的选址要远离一切污染源。污染源主要是指与果树生长和果品发育息息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等的污染,主要是指以下几种情况:农药生产厂家、化肥厂、制钉厂、发电厂及造纸厂等等,这些工厂不仅会散发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等造成空气污染,而且排放出的废液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源,进而毒害果树,使果品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在选择园址时,既要考察果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还要对果园的灌溉用水的水质进行质量观察和测定。

苗木品种的选择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在果树栽培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适应性强、早果丰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栽培时选择无病壮苗。如从外地引进的苗木,应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及时地剔除病苗,剪除病部,并用70%的甲基硫菌灵或10%的硫酸铜溶液消毒苗木,浸苗后再栽植。

果实实行套袋措施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套袋将有效地保障果品的安全。对适于套袋的大果型品种,如苹果、梨、桃、等,在疏花疏果后适时实行套袋,可以促进果实着色,增加果面的光洁度,减少果实表面的煤污斑块、药害斑块,避免枝叶迎风摆动对果面造成的机械磨损伤害,使果面更加光洁鲜亮。

(1)套袋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入侵机会

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套袋对在果面产卵的蛀果害虫。如桃小食心虫、卷叶蛾类、叶螨类、及玷污果实表面的木虱类、蝽象类,都有较好的隔离效果;对病害类,如轮纹病、黑星病、炭疽病等病害,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全年喷药次数减少了三至五次,可以降低果品中农药残留量。测定表明:套袋后果实的残留量仅为毫克/公斤,而不套袋果实农药残留量为毫克/公斤,两者相比,农药残留量降低了6倍。

(2)套袋可以延长果实的贮藏期

内部水分是通过皮层及角质层裂缝向外散失的,角质层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套袋后,果皮的发育环境稳定缓和,均匀一致,从而使果实表面的皮孔少而小,角质层分布均匀一致,果实不易失水变皱,同时套袋的袋料隔离了病虫害的侵染,使贮藏期的病害也相应地减少,大大地提高了耐贮性。

(3)套袋可以提高果实内在品质和商品价值

套袋后可以防止灰尘、农药污染果实表面,减少鸟类、蝽象、金龟子等害虫叮咬果面,机械碰撞伤害果面,同时由于果实发育的局部小环境得到改善,还防止了裂果现象的发生。近几年来的市场调查表明。套袋果品比不套袋果品市场价高出3倍左右。

土肥管理方面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化肥的施用将导致果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及其他不良危害。施用过多的氮素化肥,在土壤中易产生有毒副作用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甚至还污染周围水体,增加了果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降低果实品质,因此,在生产中禁止使用硝酸铵、硝酸磷肥等硝态氮肥。还有一些氮肥,如硫酸氨、氯化铵属生理性酸性肥料,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即使是尿素以及磷酸二氢钾和过磷酸钙等,在生产绿色产品时,也仅仅允许限量使用,而且还应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最后一次施肥必须在采收前20天完成。

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的使用将直接造成果品的安全危害。施农药时,只有10%的药液附着在树体上,其余90%通过各种形式向周围环境扩散,特别是一些性能稳定、残效期长、分解后仍有毒副作用的农药,进人人体后不易排出,在人体内浓缩积累,极大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果品生产过程中要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农药。

2果树种植技术对策

选址

果树种植要选择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园。

肥料施用种类

生产绿色安全果品主要使用的肥料,一类是农家肥、绿肥及未污染的饼肥。农家肥中厩肥、牛羊粪、鸡粪、人粪尿、秸秆生物肥等需经腐熟施用;果园绿肥如苜蓿、草木樨、沙打旺、小冠花、三叶草、田菁等禾本科草类,是改良土壤、维持生态平衡、清洁又安全的肥料。另一类肥料是非化学合成的商品肥。如腐植酸、微生物肥料等。对允许限量使用的化学肥料,如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应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为1:1;也可与微生物肥配合使用。但最后1次追肥应在采果前30天。化肥中应禁用硝态氮肥。

痛虫防治

(1)选用抗病虫品种及脱毒苗木。选用已经检疫的无病虫为害的健壮苗木,同时要求品种抗病虫,增强树体营养,提高抗病虫性,保持树体健壮,减少打药次数。

(2)采用物理、农业防治法。如灯光、色彩杀虫,树干涂白,清除病虫枝、叶、果,刮除翘皮,清理果园。防护林避免选用与果树有共同病虫害或可作为中间寄主的树种。

(3)采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害。使应用较多的有核多体病毒、白僵菌、生物杆菌(Bt)等。新型高效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能有效防治螨类、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的害虫。Bt杀虫剂,由于成本低、高效安全、不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可取代1605、敌百虫、菊酯类农药,还可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如灭幼脲3号、杀铃脲交替使用,防治鳞翅目为主的害虫。植物源药剂有除虫菊素、烟草水、鱼藤根、大蒜、苦楝等。在害虫捕捉器中使用昆虫外激素,如信息素和其他动植物源引诱剂。另外,植物源制剂如生物膜(高脂膜),喷洒后形成的分子膜层,虽不具杀虫、杀菌作用,但可起到驱避害虫、抑卵孵化,预防空气污染、防治小型害虫等功效。

(4)实施套袋栽培技术。果实套袋是生产绿色安全果品的重要措施。但果袋价格较贵,且套袋较费工。因此,大面积推广尚有一定难度,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套袋技术应用于生产。

(5)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对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应绝对禁用,如福美砷、赛力散、滴滴涕、六六六、杀虫脒等。另外,各种遗传工程微生物制剂(GEH)也应严格控制。

(6)加快果品安全质量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按照绿色果品的标准来生产。制定统一的果品食用安全卫生标准(强制),包括水果种类、主要品种、必检农残的种类、农残限量、重金属种类及限量、氟、氯和(亚)硝酸根的限量等。

3 结束语:

总之,果品生产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已严重影响到果品质量安全,导致了果品质量及加工品品质下降,影响到我国果品的国际信誉和进出口贸易。因此要严把果品生产关,控制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果品安全的影响,生产出健康安全的果品。

茶树炭疽病论文

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是我国茶树上最常见的病害,分布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但这2种病害的病状相似,给田间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提高防治效果,首先需要准确区分这2种病害及其病原菌。炭疽病与云纹叶枯病的病状陈宗懋(2000)研究结果表明,云纹叶枯病病状表现为:发病时病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呈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褐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炭疽病表现为:发病时成叶和老叶边缘或叶尖产生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的不规则形大型斑块,其上散生黑色细小粒点,病健部分明显。2种病害除发病起始点和病斑上的黑色粒点(即分生孢子盘)分布方式不同外,其它病状基本一致。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病原菌鉴定1茶树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的鉴定据茶叶大辞典记载,我国茶树云纹叶枯病病原菌有性态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无性态为(陈宗懋,2000)。最早关于茶树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报道可追溯至1899年,Massee从斯里兰卡茶树叶片中分离获得病原菌,鉴定后命名为茶树炭疽菌,不过在1957年,VonArx发现当时分离的病原菌实际上是胶孢炭疽菌(Weiretal.,2012;Liuetal.,2015)。之后Dickens&Cook(1989)发现怒江山茶树Camel‐liasaluenensis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随后Weiretal.(2012)重新鉴定后将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归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种,但由于缺乏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的正模标本信息,并没有解决该种和茶树炭疽菌的种级关系(Liuetal.,2015)。201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蔡磊课题组收集了我国7省和国外7个产茶国的部分山茶属植物叶片(大部分为茶树炭疽病病叶),对分离获得的菌株利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手段进行鉴定,并结合茶树炭疽菌正模标本信息,确定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是茶树炭疽菌的同种异名,归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种,从而正式确立了茶树炭疽菌的种级分类关系,并提出茶树炭疽菌是我国茶树炭疽病的优势致病菌(Liuetal.,2015)。2茶树座盘孢属Discula真菌的鉴定对于我国长期报道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长盘孢属,最早分离自日本茶树病叶(陈宗懋,2000)。Yamamoto曾将订正至炭疽菌属(Weiretal.,2012)。但随后Moriwaki&Sato(2009)通过比较和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后,发现该菌孢子大小明显小于已知炭疽菌,并且其孢子在培养基上不产生附着胞,同时结合真菌DNA特异性序列片段(28SrDNAD1-D2)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订正至座盘孢属,即种名为茶树座盘孢菌。3茶树炭疽病与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区别我国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病原菌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澄清:第一,我国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是否是同种病害?第二,我国茶树炭疽病是由炭疽菌还是茶树座盘孢菌引起,亦或者是共同侵染?笔者于2014—2015年收集了我国15个主要产茶省(市、自治区)多个茶树主栽品种的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106株炭疽菌,通过室内有伤接种试验发现,在同样处理条件下,即使用病原菌浓度为1×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茶树易感品种龙井43离体叶片(Wangetal.,2016b),28℃保湿培养7d,获得的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均可造成龙井43有伤叶片发病,发病症状与田间表型完全一致(Wangetal.,2016a),而茶树座盘孢菌接种后却并未发病。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鉴定,发现优势致病菌为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Wangetal.,2016a)。在分离过程中,仅小概率能够分离到茶树座盘孢菌(基于ITS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虽然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未彻底解决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及其病原菌是否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炭疽菌属真菌是茶树炭疽病病原菌之一。

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 ,原名:茶,拉丁文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 茶树的叶子可制茶(有别于油茶树),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40~50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起源中心,世界上有60个国家引种了茶树。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 基部树围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病虫防治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米,丛距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春季茶花容易得炭疽病,学会这样防治,养护轻松多了

病虫防治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米,丛距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A.生物防治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B.化学防治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铁树炭疽病的防治论文

炭疽病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要及时喷药,最好用嘉博利源-炭特灵,还可用咪鲜胺,腐霉利,甲托,多菌灵,代森锰锌,烯唑醇,代森锰锌,百菌清,嘧菌酯等交替使用防治,出现病叶、黄叶、枯叶的话需要及时剪掉,集中销毁,减少细菌的传播,冬季做好保暖措施。苏铁炭疽病发病原因炭疽病病原为刺盘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病原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枝越冬,次年春季温度合适的话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危害,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苏铁炭疽病症状表现炭疽病发病初期,叶子会产生褪绿小点,之后逐渐扩大,病斑上产生小黑点,空气湿度大的话,从小点中涌出粉红色的胶状物,导致叶子变黄,枯死。苏铁炭疽病治疗苏铁出现炭疽病要及时喷药,最好用嘉博利源-炭特灵,还可用咪鲜胺,腐霉利,甲托,多菌灵,代森锰锌,烯唑醇,代森锰锌,百菌清,嘧菌酯等交替使用防治,苏铁炭疽病治好后会恢复的。苏铁炭疽病防治方法苏铁植株出现病叶、黄叶、枯叶的话需要及时剪掉,集中销毁,减少细菌的传播,另外它不耐低温,环境温度较低的话,需要做好保暖的措施,不然也会引起炭疽病。苏铁炭疽病在发病初期,喷施炭疽福美、多菌灵,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在药液中加百分之零点一黏着剂(如聚乙烯醋酸酯)可提高药效。

铁树常见的病害是炭疽病、叶斑病,常见的虫害是介壳虫,养护期间要适当增施钾肥,不可偏施氮肥,整治园圃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一旦发现病虫叶,要及时剪除,收集烧毁,剪口随即涂药保护,在病害频繁发生的园圃应喷药预防,需要交替使用药剂。铁树种植中常见病害1、炭疽病:铁树的叶尖或叶缘最开始发病,危害严重,甚至扩大可占叶的大部分,褐色或棕褐色,后期病斑颜色为暗褐色,中央呈灰白色,上面长出小黑点。2、叶斑病:危害铁树叶子的生长,叶片上长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1-5毫米,病斑中央为灰白色,边缘红褐色,主要发生于小叶的中下部。栽培铁树主要虫害介壳虫:介壳虫也是危害比较大的虫害之一,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铁树最容易就会感染到这种虫害,如果没有及时防治的话,叶子可能会出现腐烂的状况,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整株植物死掉。铁树病虫害防治1、适当增施钾肥,不可偏施氮肥,增强铁树的抵抗力,整治园圃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种植密度不可过小。2、一旦发现病虫叶,要及时剪除,收集烧毁,剪口随即涂药保护,否则病情会更重,放在通风好的地方养护,可以加快伤口愈合。3、连续喷药控病,在病害频繁发生的园圃应喷药预防,这样才可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注意药剂需要交替使用,避免使用单一药剂。

炭疽病论文

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亿元,新增利税约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 索引序列
  • 柿树炭疽病论文
  • 果树炭疽病论文
  • 茶树炭疽病论文
  • 铁树炭疽病的防治论文
  • 炭疽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