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分析幼儿科学的重要性论文

分析幼儿科学的重要性论文

发布时间:

分析幼儿科学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园课程改革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纲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科学领域的目标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活化引导 自主探索 多样性

一、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1、内容的生活化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我们一贯所追求的。我认为,教育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中,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的价值。

2、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

兴趣或动机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持久动力。杜威说,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因此,教育要开发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将之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保护和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生成科学活动。

二、过程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头脑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总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运转,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改变。

作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幼儿真正的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使幼儿产生疑问或疑惑发现问题是促使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源泉,有了问题,自然会想要找出答案。此时,幼儿才开始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下,才能唤起幼儿迫切的求知欲,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

2、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这是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幼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探究提供了可能。

3、让幼儿大胆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实验得出结论,并将观察的结果和从生活中领悟到的点点滴滴相对应,如果结果和他们心中所想的一样,那么就可以强化他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如果实验的结果与幼儿预先的解释相矛盾,将促使幼儿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作出新的解释、建构新的知识。

三、教育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多面性

1、可持续性衡量科学教育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教育活动能否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否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其次,促使幼儿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在自主进行探究活动中必然会获得许许多多对事物的新认识,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人是教育的目的”,不能牺牲幼儿的探究兴趣来求取知识的获得。

2、多面性

科学活动使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中实现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

(1)培养幼儿进行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而获得新知识。亲近大自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高楼大厦、飞禽走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他们的耳朵、手、鼻以及整个心灵去感受,发现了他们周围许许多多美好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和奥妙。实现的是科学教育的认知价值。

(2)科学活动的如下目标实现的是科学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贴近生活,有效地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不断沟通生活与自己大脑中所知的一些事物的`联系,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唤起幼儿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改进幼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能促使幼儿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有效地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四、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长期以来,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教育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只能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儿自身发展不利,也不符合幼儿对新生事物认识的特点,太过“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以及幼儿的个别想法都应该受到重视。教师应大力支持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这样也有利于集体活动的形成。

2、幼儿科学活动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中由于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很少,对周围时间的好奇和疑问应该算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因此我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户外活动时:地上行动着的蚂蚁、各种小虫;各种不同的花草和不知名的动植物等等,都会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使他们产生很多疑问,此时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机会很多。

总之,幼儿教学活动应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为主,并使幼儿在兴趣怏然的生活中构建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挑战、进行改革,它不仅利于幼儿认识的发展,也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养成,更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小论文

一、幼儿教育中性格存在的问题

1、幼儿不诚实的性格

幼儿不诚实性格的养成是由于幼儿缺少担当、害怕被惩罚。幼儿的不诚实性格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一些家长为了使幼儿进行某种行为而随意哄、许愿但不兑现,导致幼儿对家长缺少信任,长此以往使幼儿自己也养成了不诚信的性格。另外,一些幼儿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也会使幼儿说谎,幼儿做错事后为了躲避惩罚而说谎的现象频频发生。

2、幼儿内向的性格

具有内向性格的幼儿不在少数。内向性格的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对幼儿长大成年后进入社会极为不利。内向性格的幼儿寡言少语,不善于表达自己,遇到问题通常自己解决,不愿意与人分享,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幼儿长大之后在团体合作中会表现得较为吃力,不易融入集体,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3、幼儿胆小的性格

一些父母经常在幼儿面前打架、吵闹,逐渐使幼儿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幼儿入园后一旦被其他幼儿欺负会加剧其胆小性格的发展。幼儿胆小性格并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也不利于与他人交往。因此,幼儿胆小性格是制约幼儿成长的问题之一。男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使其缺乏责任感,没有担当意识。

4、幼儿冲动的性格

幼儿冲动的性格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冲动主要表现为对事情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就下判断而采取行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冲动时做出的行为大多是不正确的。幼儿的冲动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不融洽时采取暴力等措施来武力解决。这种冲动的性格不利于幼儿学习知识,对其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对策

1、幼儿诚实性格的培养

诚实指人的言行与内心保持一致,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就是让幼儿说真话,犯错误要敢于承认,不撒谎、不逃避责任。幼儿诚实性格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广为流传,曾子为了保持与幼子之间的信任,用实际行动予以证明,值得各位家长学习借鉴。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信任,唯有此法才能使幼儿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幼儿教师同样需要对幼儿真诚,这样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培养幼儿诚实的性格。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幼儿敢于承担错误。

2、幼儿外向性格的培养

外向性格的幼儿在处事风格上更加积极活跃,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幼儿外向性格的培养需要有意识地进行。

(1)要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身体和智力良好发展是幼儿养成外向性格的基础,因此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摄入充足的营养,使其身体健康成长;

(2)要加强对幼儿的关心,幼儿内心是渴望被关怀照顾的,成人满足幼儿此种需求会使其更加愉快、活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应更加注重对幼儿的情感关怀;

(3)采用正确的教育办法,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多与内向的幼儿沟通,帮助其融入集体,逐渐养成活泼的性格。

3、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

勇敢指不怕困难、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人的勇敢和自信心是克服一切障碍的基础。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家庭教育对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尤为重要,父母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其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养成勇敢的性格。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可以从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方面进行。家长可带领幼儿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让其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户外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幼儿跟随家长一起克服种种困难,能使其逐渐锻炼坚毅勇敢的品质。第一,通过榜样力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培养。幼儿勇敢的性格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养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完成的,幼儿通过对成人行为的观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幼儿勇敢的性格。例如:幼儿的父母是一个勇敢的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其父母言行的模仿,也逐渐也成为勇敢的人。另外,在教育方式上,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注意采取正确的办法,避免其在日常工作中随意指责、嘲笑甚至恐吓幼儿,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避免幼儿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第二,创造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机会。幼儿的良好性格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勇敢性格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和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一切培养勇敢性格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第三,通过对文学作品逐步引导幼儿成为勇敢的人。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中勇敢的人物形象,向幼儿讲解何为勇敢、何为鲁莽。例如《西游记》的讲解中,家长可以将孙悟空的勇敢和猪八戒的鲁莽结合,让幼儿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幼儿冷静性格的培养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摆脱冲动性格,逐步培养幼儿冷静的性格。幼儿冷静的性格在幼儿学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幼儿大多好冲动,冷静性格对幼儿是一种较高的追求,但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静心思考,使幼儿逐渐养成冷静的性格。四幼儿教育中性格塑造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由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幼儿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本文从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现状谈起,进而从四个方面阐述幼儿性格存在的问题,即幼儿不诚实的性格、幼儿内向的性格、幼儿胆小的性格、幼儿冲动的性格。最后揭示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对策。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与幼儿教育息息相关,通过本文的探索旨在使更多的人关注幼儿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探究性教育活动引领幼儿走进科学世界教学论文

摘 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能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能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关键词 :科学教育;探究活动;教育活动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抓住机遇,引导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行为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听到声音会左右张望,看到灯光会目不转睛地注视,无论拿到什么东西都会折腾半天,遇到小水洼会用脚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无意识的活动中,他们逐渐获得自己关于世界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获得有关世界简单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对象,一经发现,随时组织幼儿观察,教师要顺势诱导,提出有兴趣的问题,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

二、巧设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在日常的活动中如何操作,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地安排。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式,不受教材的制约,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科学实践的主人。不仅让幼儿看、听、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入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中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科学的情感。

1.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思维以无意识为主,做事缺乏目的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心,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巧思妙想,设计新颖,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情科学化,攫住幼儿的心神,才能引导幼儿不自觉地走进科学。

2.运用惊险的手法扣人心弦

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遇事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探个究竟。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在科学探究中,应用科学的原理,设计一些“惊险”的实验,对幼儿的心理形成外在的刺激,让他们感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以幼儿自由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让幼儿带着新的疑问,继续探索、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三、由已知到未知,适度点拨,推动幼儿探究的深入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知识的制约,动手操作能力差,认知能力低,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性作用。教师是点拨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点拨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越俎代庖。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式变为“发现探索”式学习。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原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和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调整自己的认识,也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幼儿对科学的深入探究。

四、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探究热情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评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读懂每个幼儿的心声,抓住幼儿喜欢夸奖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给予夸奖。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话时,都无一例外地兴高采烈,表现更热情、更积极。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其实,评价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我认为,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尤其是那些动作、语言欠发达的幼儿,要特别引起关注,经常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他们的实际为立足点,即使是在教师眼里再拙劣的作品,也许是幼儿最好的作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探究性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它的开展真正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注重了活动的生成性,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接近幼儿,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教师灵活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使幼儿更热爱科学,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论文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一、问题的提出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二、研究的目标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城区学校科学专职教师人/校,城郊学校1人/校,山村学校人/校。而各校专、兼职教师总体人数比为1:,学校专、兼职教师35周岁以下与35周岁以上总体人数比为1:。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子项对产生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原因进行假设比较,成明显正相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校对科学专职师资培养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发展的相对均衡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建设措施;制约学校管理者实施课程较为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中学录取时的评价内容——自然(科学)属于不在评价内容范围中的课程,因而较为忽视;同时我们发现有较好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者一贯较为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为均衡的实施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师资的均衡建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信誉度在区域内也一直得到受教育群体和社会的认同。(三)行动研究1、行动策略从现状实际出发,以有效提高全体小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目标,充分利用“三个优势”,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搞好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普教育机构的协作,拓宽科学课教师培训渠道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优势,实现科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促进均衡发展。抓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科学课教师整体素质;抓好科学课教师备课系统和小学科学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提高科学课教学现代化水平;抓好科学课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抓好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工作,拓宽科学教育渠道。2、行动原则以培养科学兴趣为突破口,以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支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科普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分类落实,务收实效。3、主要工作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发展。= 1 \* GB2 ⑴开展了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各种材料的锅》、《各种各样的液体》、《蜗牛》等一批好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展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为众多的科学教师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 \* GB2 ⑵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①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科学在我身边科普演讲故事会”、航模、海模、车模竞赛、风筝制作比赛等等;②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月、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来;③ 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及讲座,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④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同时通过亲历探究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 3 \* GB2 ⑶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多次交互性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论文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件、教学设计和论文。= 4 \* GB2 ⑷ 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多维科学教育资源。① 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成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阵地;② 积极参加省市区科技节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展版,向市民介绍科普常识;③ 与物理研究所、生态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支持;④ 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建立课外科普调查基地,同时聘请有能力的家长为课外辅导员协助指导活动的开展。第二,针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多渠道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1 \* GB2 ⑴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培训。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先后聘请了昆明市教具站的李晓老师进行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的标准制作培训指导;聘请了云南省特级教师董渭介绍地矿知识,并亲自带领培训班教师上山采集、制作化石标本;特级教师钟兴为培训班学员讲授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全国机器人制作培训获奖者、南站铁小的董老师对学员进行机器人制作培训指导;心理学专家彭华军对学员进行了科学学习心理学的培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分别到美国、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经过近300课时(含外出考察学习课时)的培训,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2 \* GB2 ⑵成立科学教研协作组,同伴互助,共同进步。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成立了五华区小学《科学》课程教研协作组,分别由几所相邻学校组成的教研协作组,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研协作组与全区性教研点面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针对性;通过个人、协作组、全区性教研活动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素质,构建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科学教师队伍。积极利用地区资源,组织教师参观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系地矿博物馆的化石、矿物标本展览,了解昆明地区动物的进化发展以及矿物储存开发情况。= 3 \* GB2 ⑶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引领,专业成长。课题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聘请了我省仅有的四位自然特级教师,参与引领、指导课题研究,并现身说法,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参与五华区科学课程师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市、区级自然(科学)学科带头的示范作用,请他们为其他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全区范围了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让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4 \* GB2 ⑷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①在省市开展“普实”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我区定期进行实验室互检互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②组织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省教科院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③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④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实验。= 5 \* GB2 ⑸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科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必须和学科课程整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要素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学会搜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应成为科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40岁以下的专职科学教师(不含新划入的学校)必须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互动式的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第三,对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进行应用和优化。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不断收集科学教师对备课系统的使用反馈,根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备课系统,不仅弥补了市场上缺乏科学备课系统的空缺,而且使备课系统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教学设计与分析反思这两条线索组建资源,使其既具备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框架构建的逐步成熟,资源储量的不断丰富,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一种有力的工具,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省去了寻找各种资料的烦恼,教师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和教案而很快地写出自己的教案,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知识与相关的情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多媒体资料,对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可接受性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开发和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促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自然教师兼任,由于工作量大,尽管教师们非常努力,也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我们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教学统计表、实验室明细帐、借用登记表、维修保养记录表、报损报废记录表、正常损耗登记表等十余种表格的微机管理,使填写、查阅规范、方便快捷。六、研究的成果(一)明确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基本途径。1.加强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抓好科学教育主阵地——科学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4.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各种活动为双翼、各界教育力量为支撑的儿童科学素养教育网络。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开放的科普活动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科普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自身回归。5.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整合,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或科技周;有条件的学校创科技特色学校。6.加强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形成了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对策。= 1 \* GB1 ⒈建立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研究水平,形成一支懂业务、善反思的科研教师队伍群体。= 2 \* GB1 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历晋升。= 3 \* GB1 ⒊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或加入区域科学教研协作组,加强校本教研。= 4 \* GB1 ⒋开发科学教育网络系统,为科学教育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减轻科学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我们开发的科学课多媒体备课系统,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优秀教案、CAI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查阅资料、理解教材、制作课件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一般每课时需要30分钟,而且备课系统中,设有课后小记,备课心得等栏目,教师可随时记录备课时的心得体会及教学反思,计算机能自动存诸,便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备课系统的使用,不仅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为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反思、课后交流平台。(1)、提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2)、每个教学内容配有多篇风格各异的优秀教案;(3)、每课配有CAI课件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任意组合和选用;(4)、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学生课后拓展资料。5.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6.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倡灵活开展探究教学,自制教学用具,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周16—18节课,有的达到24节之多,每位教师备一课时大约需要74分钟左右,年青教师所需时间则更长。而且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科学教师兼任,所以遇到实验课准备分组材料时所需时间还更长,上完实验课后,除实验材料的清洗、分类、入柜等工作外,教师还要填写各种实验记录表格。因此,教师很少有时间进一步了解学生,研究学法,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不但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而且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如实验室明细帐,按常规教师需要1-2天才能做完,但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来做明细帐仅需20---30分钟即可;又如填写借还登记表一般需要6 分钟左右,而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三)形成了一批物化成果:1、开发了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2、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3、形成与课题配套的优秀科研论文集锦。4、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5、摄制了一批优秀课堂实录,为教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七、结论与思考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区域儿童科学素养的良好契机,首先需要教育各条线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合作,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学校,需要统一认识,需要站在建设一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角度,实施较为均衡的发展课程的理念,从而全面均衡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巩固有效教研措施,创新教研思想,点面有效结合,走大众教研之路。(一)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我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区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评选、全国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共有1243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其中“自动环保垃圾车”等小发明已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另有一部分的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由此可见一斑。(二)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区科学教师的科研素质,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出现了一批在五华区,昆明市,甚至云南省、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名师。(三)明确了本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及时了解本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四)促进了科学课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传统纸笔测验独占考场的模式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天翻地覆地变化。我们认识到:考试与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为科学素养中核心的科学思维、科学品质等不是简单的纸笔测验就能测量出来的。而且,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将决定科学课程未来的走向。所以,我们将实验技能考核列为重要的补充。用发展性评价,多次评价,多元评价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区科学教师43篇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有7节竞赛课在市级以上获奖,有12个课件获奖。课题组成员更是硕果累累,有2人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科学课竞赛获一等奖,4人被吸纳为云南省讲师团成员,5人被评为云南省优秀自然教师, 5人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7人为省、市课堂教学上示范课。我区科技辅导员主要由科学教师担任,课题研究期间,共11位教师获省、市、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12篇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获省、市、区级奖励;4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科技示范学校。科学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八、未来与展望: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为国人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1、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实验。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一个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如何以使用新教材实验来推动本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同时又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和构建方式是今后的研究方向。2、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何落实?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间找到结合点?例如:如何“用教材教”?如何体现“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等新课程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及对策是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3、科学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新课程评价改革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验的瓶颈,科学课也是如此。虽然在本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实施科学化的评价程序仍须进一步探索。

(1)幼儿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始终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情绪不佳的教师地幼儿心理健康危害,不亚于一场传染病,如,一个人生活中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无处发泄,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出气筒。但作为教师,却要意识到这样的不良情绪会对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因此,教师应要赢得孩子的欢“心”。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保持稳定的良好的情绪,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使幼儿心理品质健康发展。(2)幼儿教师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规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规律,这对于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3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关键词】知识结构 教师素养 科学素养 【摘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目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11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要让孩子的科技素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科技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良好的科技素质结构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能力的核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会直接影响整个幼儿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 12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对新时期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幼儿时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征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敦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吐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辑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于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13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要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学习科学在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生活、游戏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认识世界。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科学教育目标。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应当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 2 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21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幼儿园的教师善于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22科学的启蒙意识和能力 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开始萌芽的时期这就决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必须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即具有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的能力。 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 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 3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实践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园课程改革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纲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科学领域的目标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活化引导 自主探索 多样性

一、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1、内容的生活化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我们一贯所追求的。我认为,教育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中,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的价值。

2、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

兴趣或动机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持久动力。杜威说,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因此,教育要开发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将之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保护和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生成科学活动。

二、过程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头脑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总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运转,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改变。

作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幼儿真正的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使幼儿产生疑问或疑惑发现问题是促使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源泉,有了问题,自然会想要找出答案。此时,幼儿才开始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下,才能唤起幼儿迫切的求知欲,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

2、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这是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幼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探究提供了可能。

3、让幼儿大胆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实验得出结论,并将观察的结果和从生活中领悟到的点点滴滴相对应,如果结果和他们心中所想的一样,那么就可以强化他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如果实验的结果与幼儿预先的解释相矛盾,将促使幼儿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作出新的解释、建构新的知识。

三、教育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多面性

1、可持续性衡量科学教育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教育活动能否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否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其次,促使幼儿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在自主进行探究活动中必然会获得许许多多对事物的新认识,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人是教育的目的”,不能牺牲幼儿的探究兴趣来求取知识的获得。

2、多面性

科学活动使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中实现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

(1)培养幼儿进行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而获得新知识。亲近大自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高楼大厦、飞禽走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他们的耳朵、手、鼻以及整个心灵去感受,发现了他们周围许许多多美好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和奥妙。实现的是科学教育的认知价值。

(2)科学活动的如下目标实现的是科学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贴近生活,有效地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不断沟通生活与自己大脑中所知的一些事物的`联系,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唤起幼儿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改进幼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能促使幼儿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有效地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四、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长期以来,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教育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只能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儿自身发展不利,也不符合幼儿对新生事物认识的特点,太过“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以及幼儿的个别想法都应该受到重视。教师应大力支持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这样也有利于集体活动的形成。

2、幼儿科学活动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中由于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很少,对周围时间的好奇和疑问应该算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因此我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户外活动时:地上行动着的蚂蚁、各种小虫;各种不同的花草和不知名的动植物等等,都会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使他们产生很多疑问,此时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机会很多。

总之,幼儿教学活动应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为主,并使幼儿在兴趣怏然的生活中构建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挑战、进行改革,它不仅利于幼儿认识的发展,也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养成,更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小论文

一、幼儿教育中性格存在的问题

1、幼儿不诚实的性格

幼儿不诚实性格的养成是由于幼儿缺少担当、害怕被惩罚。幼儿的不诚实性格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一些家长为了使幼儿进行某种行为而随意哄、许愿但不兑现,导致幼儿对家长缺少信任,长此以往使幼儿自己也养成了不诚信的性格。另外,一些幼儿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也会使幼儿说谎,幼儿做错事后为了躲避惩罚而说谎的现象频频发生。

2、幼儿内向的性格

具有内向性格的幼儿不在少数。内向性格的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对幼儿长大成年后进入社会极为不利。内向性格的幼儿寡言少语,不善于表达自己,遇到问题通常自己解决,不愿意与人分享,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幼儿长大之后在团体合作中会表现得较为吃力,不易融入集体,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3、幼儿胆小的性格

一些父母经常在幼儿面前打架、吵闹,逐渐使幼儿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幼儿入园后一旦被其他幼儿欺负会加剧其胆小性格的发展。幼儿胆小性格并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也不利于与他人交往。因此,幼儿胆小性格是制约幼儿成长的问题之一。男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使其缺乏责任感,没有担当意识。

4、幼儿冲动的性格

幼儿冲动的性格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冲动主要表现为对事情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就下判断而采取行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冲动时做出的行为大多是不正确的。幼儿的冲动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不融洽时采取暴力等措施来武力解决。这种冲动的性格不利于幼儿学习知识,对其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对策

1、幼儿诚实性格的培养

诚实指人的言行与内心保持一致,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就是让幼儿说真话,犯错误要敢于承认,不撒谎、不逃避责任。幼儿诚实性格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广为流传,曾子为了保持与幼子之间的信任,用实际行动予以证明,值得各位家长学习借鉴。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信任,唯有此法才能使幼儿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幼儿教师同样需要对幼儿真诚,这样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培养幼儿诚实的性格。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幼儿敢于承担错误。

2、幼儿外向性格的培养

外向性格的幼儿在处事风格上更加积极活跃,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幼儿外向性格的培养需要有意识地进行。

(1)要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身体和智力良好发展是幼儿养成外向性格的基础,因此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摄入充足的营养,使其身体健康成长;

(2)要加强对幼儿的关心,幼儿内心是渴望被关怀照顾的,成人满足幼儿此种需求会使其更加愉快、活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应更加注重对幼儿的情感关怀;

(3)采用正确的教育办法,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多与内向的幼儿沟通,帮助其融入集体,逐渐养成活泼的性格。

3、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

勇敢指不怕困难、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人的勇敢和自信心是克服一切障碍的基础。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家庭教育对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尤为重要,父母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其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养成勇敢的性格。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可以从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方面进行。家长可带领幼儿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让其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户外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幼儿跟随家长一起克服种种困难,能使其逐渐锻炼坚毅勇敢的品质。第一,通过榜样力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培养。幼儿勇敢的性格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养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完成的,幼儿通过对成人行为的观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幼儿勇敢的性格。例如:幼儿的父母是一个勇敢的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其父母言行的模仿,也逐渐也成为勇敢的人。另外,在教育方式上,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注意采取正确的办法,避免其在日常工作中随意指责、嘲笑甚至恐吓幼儿,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避免幼儿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第二,创造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机会。幼儿的良好性格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勇敢性格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和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一切培养勇敢性格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第三,通过对文学作品逐步引导幼儿成为勇敢的人。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中勇敢的人物形象,向幼儿讲解何为勇敢、何为鲁莽。例如《西游记》的讲解中,家长可以将孙悟空的勇敢和猪八戒的鲁莽结合,让幼儿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幼儿冷静性格的培养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摆脱冲动性格,逐步培养幼儿冷静的性格。幼儿冷静的性格在幼儿学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幼儿大多好冲动,冷静性格对幼儿是一种较高的追求,但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静心思考,使幼儿逐渐养成冷静的性格。四幼儿教育中性格塑造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由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幼儿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本文从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现状谈起,进而从四个方面阐述幼儿性格存在的问题,即幼儿不诚实的性格、幼儿内向的性格、幼儿胆小的性格、幼儿冲动的性格。最后揭示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对策。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与幼儿教育息息相关,通过本文的探索旨在使更多的人关注幼儿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幼儿科学兴趣的重要性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毕业论文例文如下:

兴趣对幼儿的成长尤为重要,兴趣有助于满孩子的基本情绪需要,亦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游戏和职业的选择。孩子年龄越小,兴趣与学习的关系越大,在木本久一朱鉏著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中写到:“天才就是兴趣、入迷、勤奋、毅力、忘我性格的人,而勤奋、毅力,忘我的出发点实际在于兴趣”。

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自愿地去探索去学习。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靠后天启发,诱导和培养形成的。如果能使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促进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兴趣会促使人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例如,幼儿对画画感兴趣,会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学习的重要性从幼儿自身来说幼儿从小热忠于学习对其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幼儿获益匪浅,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发现具有科学潜能的幼儿并促进其早期发展。

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应该是能引发幼儿好奇心,难度不大,容易操作的。最好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来制作,给幼儿一点探索的空间,这样不至于让幼儿觉得太容易而不感兴趣。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的活动中是最快乐的,学习的生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会表达得更强烈。可以通过使幼儿在玩游戏中学到知识的方法来逐渐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学习能够帮助幼儿调节对枯燥学习的逆反情绪。游戏对幼儿情绪、情感、身体协调动作都有一定的影响。会游戏的幼儿,从所扮演的角色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把幼儿的游戏引向有目的学习。父母与幼儿在游戏中共同创造的生活、共享欢乐,让幼儿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 索引序列
  • 分析幼儿科学的重要性论文
  • 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论文
  • 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论文
  • 幼儿科学实践的重要性论文
  • 幼儿科学兴趣的重要性论文
  • 返回顶部